CN105593726A -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3726A
CN105593726A CN201580002109.1A CN201580002109A CN105593726A CN 105593726 A CN105593726 A CN 105593726A CN 201580002109 A CN201580002109 A CN 201580002109A CN 105593726 A CN105593726 A CN 105593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oblique extension
film
spacing jig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1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3726B (zh
Inventor
清水享
中市诚
吉良隆一
平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93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3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3/00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B13/02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by heating
    • B29B13/023Half-products, e.g. films,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34Production of filters
    • B29D11/00644Production of filters polariz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45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in a direction which is not parallel or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e.g. obli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B29L2011/0066Optical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41Circular 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于沿斜向具有迟相轴的长条状的相位差膜,能够在精确地控制迟相轴的方向及该方向的差异的同时以高制造效率进行制造的方法。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包括:用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分别抓持膜的左右端部,该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配置为具有在纵向上可变化的夹具间距;对膜进行预热;将膜斜向拉伸;以及将抓持膜的夹具解除。斜向拉伸包括: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或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在本发明中,在即将进行抓持步骤之前和/或在抓持步骤至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

Description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装置(LCD)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中,以提高显示特性或抗反射为目的而使用圆偏光板。代表性而言,圆偏光板为使偏光组件与相位差膜(代表性的是λ/4板)以偏光组件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膜的迟相轴可以成45°角的方式层压。先前,代表性而言,相位差膜为通过沿纵向和/或横向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而制作,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其迟相轴为沿膜坯的横向(宽度方向)或纵向(长条方向)呈现。结果,为了制作圆偏光板,必须进行以下步骤。将相位差膜以相对于其横向或纵向成45°角的方式进行裁断,且将所得的片一张一张地进行贴合。
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提出了通过沿斜向拉伸,而使相位差膜的迟相轴沿斜向呈现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沿斜向拉伸存在如下问题: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自拉伸初期起经过预定的期间后随时间偏离预设值(代表性而言,变得大于预设值);并且即使当在该预定期间后迟相轴的方向成为固定时,也会沿相位差膜的长条方向周期性地出现差异。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4845619B2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已经为了解决相关技术的问题而完成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沿斜向具有迟相轴的长条状的相位差膜,能够在精确地控制迟相轴的方向及该方向的差异的同时以高制造效率进行制造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制造效率制造光学特性优异的圆偏光板的方法。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此种制造方法的膜拉伸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包括:用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分别抓持膜的左右端部,所述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配置为具有在纵向上可变化的夹具间距;对膜进行预热;将膜斜向拉伸;及将抓持膜的夹具解除。斜向拉伸包括: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或“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在这种制造相位差膜的方法中,在即将进行抓持步骤的之前和/或在抓持步骤至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包括对用于改变所述夹具间距的连杆机构施加负载以将夹具移动速度限制为预定速度。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包括通过将用于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装置进行连续地或间歇地定速旋转,而将夹具移动速度限制为预定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在即将进行所述抓持步骤之前的时间点至所述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进行至少一次,并且在所述斜向拉伸步骤刚刚结束的时间点至所述解除步骤的期间内进行至少一次。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斜向拉伸步骤包括: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增加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减小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以及,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维持或减小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增大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使得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彼此相等,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二斜向拉伸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在开始增加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以后,开始减小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和所述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从下列等式(1)确定的斜向拉伸倍率S为2.0以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为0.5以上且小于1:
其中,
W1表示第一斜向拉伸之前的膜宽度(单位:m);
W3表示第二斜向拉伸之后的膜宽度(单位:m);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所述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变化成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单位:m/sec);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单位:sec);并且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单位:sec))。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在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在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的乘积为0.7至1.5。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用于所述膜的形成材料包含: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环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或聚酯碳酸酯系树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相位差膜。该相位差膜是通过上述制造方法而获得的,其为长条状,且沿相对于长条方向呈预定角度的方向具有迟相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该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上述制造方法获得长条状的相位差膜;及在运送所得到的长条状的相位差膜和长条状的偏光板的同时,在使得所述相位差膜和所述偏光板的长条方向对齐的情况下将所述相位差膜和所述偏光板连续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膜拉伸装置。该膜拉伸装置具有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所述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在抓持要拉伸的膜的左右端部的同时依序通过预热区域和斜向拉伸区域,并且伴随移行移动而各自的纵向的夹具间距可变化,所述装置配置为: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进行选自下列(i)和(ii)中的至少一项,以在斜向拉伸区域中斜向地拉伸所述膜:(i)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ii)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所述装置在从抓持所述膜的区域至所述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膜拉伸装置在从抓持所述膜的区域至所述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并且在从紧接所述斜向拉伸区域之后的位置至将抓持所述膜的夹具解除的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在包括斜向拉伸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中,在即将进行抓持步骤之前和/或在抓持步骤至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从而对于沿斜向具有迟相轴的长条状的相位差膜,能够在精确地控制迟相轴的方向及该方向的差异的同时以高制造效率进行制造。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通过将以此方式获得的相位差膜与偏光板以所谓的卷对卷式(rolltoroll)过程进行层压,而以高制造效率获得光学特性优异的圆偏光板。
附图简述
图1是对可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拉伸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用以说明在图1的拉伸装置中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俯视图,该视图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小的状态。
图3是用以说明在图1的拉伸装置中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俯视图,该视图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大的状态。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中的斜向拉伸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在图4所示的斜向拉伸时的拉伸装置的各区域与夹具间距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6是显示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的斜向拉伸时的拉伸装置的各区域与夹具间距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7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中的斜向拉伸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在图7所示的斜向拉伸时的拉伸装置的各区域与夹具间距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斜向拉伸与等式(1)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斜向拉伸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的左右夹具的各自移动速度与等式(1)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斜向拉伸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的左右夹具的各自移动速度与等式(1)的示意图。
图12是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的圆偏光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实施方案描述
现在,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包括:用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分别抓持膜的左右端部,所述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配置为具有在纵向上可变化的夹具间距(抓持步骤);对膜进行预热(预热步骤);将膜斜向拉伸(斜向拉伸步骤);及将抓持膜的夹具解除(解除步骤)。斜向拉伸步骤包括:在使左右夹具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或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斜向拉伸步骤包括: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增加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减小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以及,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维持或减小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增大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使得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彼此相等,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二斜向拉伸步骤)。在本说明书中,对如上所述的包括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与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的实施方案中的各步骤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可应用于各自包括使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相对性地变化而将膜斜向拉伸的所有方法。
A.抓持步骤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可用于包括本步骤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拉伸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对可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拉伸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及图3分别是用以说明在图1的拉伸装置中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俯视图,且图2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小的状态,图3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大的状态。当俯视观察时,拉伸装置100在其左右两侧,左右彼此对称地具有包括用于抓持膜的许多夹具20的循环回路(endlessloop)10L与循环回路10R。应该指出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当从膜入口侧观察时,将左侧的循环回路称为“左循环回路10L”,将右侧的循环回路称为“右循环回路10R”。左右循环回路10L、10R的夹具20分别被基准轨道70引导而呈环状循环移动。左循环回路10L的夹具20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循环回路10R的夹具20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在拉伸装置中,从片材入口侧朝向片材出口侧,依序设置有抓持区域A、预热区域B、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及解除区域E。应该指出的是,那些区域是指其中要拉伸的膜被分别实质性地抓持、预热、第一斜向拉伸和第二斜向拉伸以及解除的区域,并非意指机械上或构造上独立的区间。此外,应该注意的事实是,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各个区域的长度的比率与实际的长度的比率彼此不同。
在抓持区域A及预热区域B内,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配置为:彼此基本平行,同时以相当于要拉伸的膜的初始宽度的距离彼此隔开。在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及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配置为使得回路彼此隔开的距离可以从预热区域B侧向解除区域E逐渐扩大直到距离相当于上述膜拉伸后的宽度。在解除区域E内,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配置为:彼此基本平行,同时以相当于上述膜拉伸后的宽度的距离彼此隔开。
左循环回路10L的夹具(左夹具)20及右循环回路10R的夹具(右夹具)20可各自独立地循环移动。例如,左循环回路10L的驱动链轮11和12被电动马达13和1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右循环回路10R的驱动链轮11和12被电动马达13和1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结果为,对卡合于驱动链轮11和12的驱动辊(未示出)的夹具担载构件30赋予移行力。因此,左循环回路10L的夹具20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循环回路10R的夹具20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通过各自独立地驱动左电动马达及右电动马达,可使左循环回路10L的夹具20及右循环回路10R的夹具20各自独立地循环移动。
进而,左循环回路10L的夹具(左夹具)20及右循环回路10R的夹具(右夹具)20各自为可变间距型的。即,左右夹具20和20可各自独立地伴随移动而使行进方向(即纵向:MD)的夹具间距(夹具间距离)变化。可变间距型可通过任何适当的构成而实现。现在,作为实例,对连杆机构(缩放仪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中所示,设置有逐个担载夹具20的沿俯视横向为细长矩形状的夹具担载构件30。尽管未示出,但分别形成夹具担载构件30,从而成为由上梁、下梁、前壁(夹具侧的壁)、及后壁(与夹具相反侧的壁)封闭的框架构造,并且具有牢固的部分。夹具担载构件30分别以通过其两端的移行轮38而在移行路面81和82上滚动的方式设置。应该指出的是,在图2及图3中,未示出前壁侧的移行轮(在移行路面81上滚动的移行轮)。移行路面81和82在整个区域内平行于基准轨道70。在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上梁与下梁的后侧(与夹具相反侧)上,沿夹具担载构件的长条方向形成有长孔31,且可沿长孔31的长条方向滑动地卡合有滑件32。在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夹具20侧端部的附近,贯通上梁及下梁而垂直地设置有一根第一轴构件33。同时,垂直地设置一根第二轴构件34从而贯通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滑件32。在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一轴构件33枢动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的一端。主连杆构件35的另一端枢动连结于邻接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二轴构件34。在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一轴构件33,除了枢动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以外,还枢动连结有副连杆构件36的一端。副连杆构件36的另一端通过枢轴37而枢动连结于主连杆构件35的中央部。通过基于主连杆构件35、副连杆构件36的连杆机构,如图2所示,滑件32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后侧(夹具侧的相反侧)移动的程度越大,夹具担载构件30之间在纵向上的间距(以下简称为“夹具间距”)越小,如图3所示,滑件32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前侧(夹具侧)移动的程度越大,夹具间距越大。滑件32的定位通过间距设定轨道90而进行。如图2及图3所示,夹具间距越大,基准轨道70与间距设定轨道90的彼此隔开的距离越小。应该指出的是,省略了对连杆机构更详细的说明,因为该机构是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拉伸装置进行膜的斜向拉伸,可制作沿斜向(例如相对于纵向为45°的方向)具有迟相轴的相位差膜。首先,在抓持区域A(拉伸装置100的膜取入的入口)内,通过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的夹具20,以彼此相等的固定的夹具间距抓持要拉伸的膜的两侧边缘,并通过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的移动(实质上为由基准轨道70引导的每个夹具担载构件30的移动),将该膜送至预热区域B。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在从抓持区域A至斜向拉伸区域(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或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范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50。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在紧接预热区域B之前,在左右循环回路设置有一对制动器件50。该制动器件50的典型实例包括高扭矩链轮、定速旋转链轮等。通过设置此种制动器件,可防止在下述的斜向拉伸中,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自拉伸初期起经过预定期间后随时间偏离预设值(代表性的是大于预设值)。更详细而言,通过设置此种制动器件,可将夹具进入预热区域的时机设为固定。因此,能够以使存在于预热区域B与斜向拉伸区域(在本实施方案中为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及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夹具的数目不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控制。其原因在于:通过设置此种制动器件,可防止由斜向拉伸导致的膜中斜向上的力以及支持每个夹具的轴承与轨道之间的游隙(play)而产生的夹具的不希望的移动。结果为,如上所述,可防止在斜向拉伸中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的随时间的偏离。
关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操作,针对其中对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施加负载的方式进行说明。作为实例,对使用高扭矩链轮的情形进行说明。在抓持区域A内抓持有要拉伸的膜的左右夹具二者以预定的移动速度在抓持区域A中移动。紧接预热区域B之前,高扭矩链轮50卡合于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实质上为轴构件34)。与高扭矩链轮50卡合的轴构件34受到链轮的阻力而被制动(即施加制动力)。结果为,进入预热区域的左右夹具二者的移动速度能够以成为固定的方式而控制。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高扭矩链轮,使进入预热区域B的左右夹具彼此同步,以防止左右夹具的移动速度及夹具间距的与预设值的随时间的偏离。因此,可防止在斜向拉伸中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的随时间的偏离。
接下来,作为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装置,对其中使用连续地或间歇地定速旋转的制动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作为实例,对其中使用定速旋转链轮(如图中所示通过电动马达51而被定速旋转驱动的链轮)作为制动器件50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使链轮50定速旋转,不仅可以使进入预热区域的夹具制动,而且还可以精确地控制夹具的速度。更具体而言,当通过高扭矩链轮(未被旋转驱动的)进行制动时,如上所述,可防止在斜向拉伸中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的随时间的偏离,但进入预热区域的夹具的移动速度成为如间歇性地减速的分布。另一方面,当使用进行定速旋转的链轮时,进入预热区域的夹具的移动速度成为此种间歇性的减小部分被除去的平滑的分布。结果为,除了对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的偏离的预防效果以外,也可以显著地抑制相位差膜的迟相轴的方向的沿长条方向周期性地产生的差异。
在本说明书中,如上所述对其中将制动器件50设置在紧接预热区域之前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但制动器件50设置在任何适当的位置,只要该位置落在抓持区域至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即可。显而易见的是,当将制动器件50设置在从抓持区域至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时,不管将器件设置在什么位置均可获得上述的效果。例如,制动器件50可设置在紧接抓持区域之前,可以设置在抓持区域中的任意位置,可以设置在预热区域的任意位置,可以设置在紧接斜向拉伸区域之前,或者可以设置在斜向拉伸区域中。例如,当将制动器件50设置在斜向拉伸区域中时,可抑制因拉伸时的张力而产生的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差异。结果为,可抑制相位差膜的光学特性的差异。进而,也可以在从抓持区域A至解除区域E的范围内(例如从抓持区域至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设置多个制动器件50。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可在斜向拉伸区域(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和/或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进一步设置另一个制动器件,也可以在斜向拉伸区域与解除区域之间的热固定区域(未示出)中进一步设置另一个制动器件,和/或也可以在解除区域E中进一步设置另一个制动器件(另一个制动器件未示出)。设置制动器件的位置、要设置的器件的个数以及器件的具体形式可根据例如目的、拉伸装置的大小(代表性的是每个区域的长度、回路彼此隔开的距离)而适当地进行设定。应该指出的是,代表性而言,可以设置一对制动器件作为左右循环回路中的单元。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从抓持区域A(例如在抓持区域内即将抓持膜之前的位置)至斜向拉伸区域(实质上为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范围内设置至少一个(代表性的是至少一对)制动器件,并且在从紧接斜向拉伸区域(实质上为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之后至解除区域E的范围内设置至少一个(代表性的是至少一对)制动器件。
B.预热步骤
在预热区域(预热步骤)B内,如上所述,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配置为彼此基本平行,同时以相当于要拉伸的膜的初始宽度的距离彼此隔开,并且因此,可以在基本上不进行横向拉伸或纵向拉伸的情况下对膜进行加热。但是,可以稍微扩展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从而避免,例如以下不便:膜因预热下垂(sag)而与烘箱内的喷嘴接触。
在预热步骤中,将膜加热至温度T1(℃)。温度T1优选等于或大于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更优选等于或大于Tg+2℃,再更优选等于或大于Tg+5℃。另一方面,加热温度T1优选等于或小于Tg+40℃,更优选等于或小于Tg+30℃。虽然温度根据使用的膜而不同,但温度T1例如为70℃至190℃,优选80℃至180℃。
将膜的温度增加至温度T1所需的时间以及将温度维持在温度T1的时间可根据膜的构成材料或制造条件(例如膜的运送速度)而适当地进行设定。升温时间及维持时间可通过调整例如夹具20的移动速度、预热区域的长度、预热区域的温度而进行控制。
C.第一斜向拉伸步骤
在第一斜向拉伸区域(第一斜向拉伸步骤)C中,在使左右夹具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为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彼此隔开的距离)扩大的同时,通过使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并且使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小,而将膜斜向拉伸。当如上所述使夹具间距变化时,使左右夹具以不同的速度移动,由此可以在使膜的一侧缘部沿长条方向伸长并且使另一侧缘部沿长条方向收缩的同时,进行斜向拉伸。结果为,可使迟相轴沿所需的方向(例如相对于长条方向为45°的方向)以高单轴性和高面内配向性而呈现。
在下文中通过参照图4及图5,对第一斜向拉伸的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在预热区域B中,将左右夹具间距二者设为P1。P1表示在抓持膜时的夹具间距。接下来,在使膜进入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同时,开始在一侧(在图示的实例中为右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且开始在另一侧(在图示的实例中为左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小。在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中,使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并使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小至P3。因此,在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终端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起始部)中,左夹具以夹具间距P3移动,右夹具以夹具间距P2移动。应该指出的是,夹具间距之间的比可大致相当于夹具的移动速度之间的比。因此,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之间的比可大致相当于膜的右侧缘部与左侧缘部的MD方向的拉伸倍率之间的比。
在图4及图5中,将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及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小的位置二者设为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起始部。但与图示的实例不同,在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可以开始减小(例如,图6),或者在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小之后,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可以开始增大(未示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小。根据此种实施方案,膜已经沿宽度方向拉伸一定程度(优选约1.2倍至2.0倍),因此即使在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较大地减小时也不易产生皱褶。因此,变为可以以更小的角度进行斜向拉伸,并且因此可以适宜地获得高单轴性和高面内配向性的相位差膜。
同样地,在图4及图5中,右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增大及左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减小直至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终端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起始部)为止,但与图示的实例不同,以下是允许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和减小之一在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终端部前结束,或者维持夹具间距直至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终端部为止。
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优选为1.25至1.75,更优选为1.30至1.70,再更优选为1.35至1.65。此外,减小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为例如0.50以上且小于1,优选为0.50至0.95,更优选为0.55至0.90,再更优选为0.55至0.85。当夹具间距的变化率落在这种范围内时,可使迟相轴沿相对于膜的长条方向呈约45°的方向并以高单轴性和面内配向性而呈现。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拉伸装置的间距设定轨道与基准轨道彼此隔开的距离而将滑件定位,可以调整夹具间距。
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的膜的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W2/W1)优选为1.1倍至3.0倍,更优选为1.2倍至2.5倍,再更优选为1.25倍至2.0倍。当该拉伸倍率小于1.1倍时,在被收缩侧上的侧缘部可能会产生波纹的镀锌铁状(galvanizediron)皱褶。此外,当该拉伸倍率大于3.0倍时,获得的相位差膜的双轴性变高,并且因此在应用于圆偏光板等的情况下,其视角特性可能会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斜向拉伸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的乘积可以优选为0.7至1.5,更优选为0.8至1.45,再更优选为0.85至1.40。当变化率的乘积在这种范围内时,可获得具有高单轴性和高面内配向性的相位差膜。
代表性而言,第一斜向拉伸可以在温度T2下进行。温度T2优选为Tg-20℃至Tg+30℃,,其中Tg表示树脂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Tg-10℃至Tg+20℃,特别优选为约Tg。虽然温度根据使用的树脂膜而不同,但温度T2为,例如70℃至180℃,优选为80℃至170℃。上述温度T1与温度T2之间的差(T1-T2)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在一个实施方案中,T1和T2之间的关系满足T1>T2,因此,在预热步骤中被加热至温度T1的膜可被冷却至温度T2。
D.第二斜向拉伸步骤
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第二斜向拉伸步骤)D中,在使左右夹具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为左右循环回路10R和10L彼此隔开的距离)扩大的同时,通过以使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彼此相等的方式维持或减小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且使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而将膜斜向拉伸。当在使左右夹具间距之间的差缩小的同时进行斜向拉伸时,可以在缓和过多的应力的同时将膜沿斜向充分地拉伸。此外,可在左右夹具的移动速度彼此相等的状态下对膜进行解除步骤,并且因此在解除左右夹具时不易产生例如膜的运送速度的差异,并且可以适宜地进行其后的膜的卷取。
在下文中通过参照图4及图5,对第二斜向拉伸的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在使膜进入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同时开始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使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同时,使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维持在P2。因此,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终端部(解除区域E的起始部)中,左夹具及右夹具二者均以夹具间距P2移动。
对上述实施方案中的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没有限制,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即可。该变化率(P2/P3)为,例如1.3至4.0,优选为1.5至3.0。
接下来,通过参照图7及图8,对第二斜向拉伸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在使膜进入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同时,开始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小,并且开始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使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小至P4,并且使左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4。因此,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终端部(解除区域E的起始部),左夹具及右夹具二者均以夹具间距P4移动。应该指出的是,在图示的实例中,为了简化,将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小开始位置及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开始位置二者均设为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起始部,但是这些位置也可以为不同的位置。同样地,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小结束位置与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结束位置也可以为不同的位置。
对上述实施方案中的减小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4/P2)及在其中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4/P3)没有限制,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即可。变化率(P4/P2)为,例如0.4以上且小于1.0,优选为0.6至0.95。此外,变化率(P4/P3)为,例如大于1.0且为2.0以下,优选为1.2至1.8。P4优选为等于或大于P1。当P4<P1时,可能会出现如侧端部中出现皱褶或双轴性变高的问题。
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的膜的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W3/W2)优选为1.1倍至3.0倍,更优选为1.2倍至2.5倍,再更优选为1.25倍至2.0倍。当该拉伸倍率小于1.1倍时,在被收缩侧上的侧缘部可能会产生波纹的镀锌铁状皱褶。此外,当该拉伸倍率大于3.0倍时,获得的相位差膜的双轴性变高,并且因此在应用于圆偏光板等的情况下,其视角特性可能会降低。此外,从与上述相同的观点来看,第一斜向拉伸步骤及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的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W3/W1)优选为1.2倍至4.0倍,更优选为1.4倍至3.0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斜向拉伸及第二斜向拉伸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根据以下的等式(1)求出的斜向拉伸倍率可以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0至4.0,再更优选为2.5至3.5。当该斜向拉伸倍率小于2.0时,相位差膜的双轴性可能会变高或者其面内配向性可能会变低。
(在等式中:
W1表示第一斜向拉伸之前的膜宽度;
W3表示第二斜向拉伸之后的膜宽度;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变化成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并且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
关于上述v3′,预定的夹具间距是指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增大完成后的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维持或减小后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2或P4。此外,关于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当将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变化成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2)时的该夹具的移动速度由v2′表示时,
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通过下述等式(2)表示,上述t′3通过下述等式(3)表示,
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通过下述等式(4)表示,上述t′3通过下述等式(5)表示。
以下,对等式(2)至(4)进行说明。在等式中的各记号的说明中,可将图9至11作为参考。应该指出的是,等式(1)至(5)中的星号记号(*)为乘号。此外,膜宽度的单位为m,速度的单位为m/sec,距离的单位为m,时间的单位为sec。
t3=(1/a1)*In(a1*L3+b1)-(1/a1)*In(a1*L2+b1)+(1/a)*In(a*L2+b)
-(1/a)*ln(a*L1+b)+L1/v1等式(2)
(在等式中:
a1=(v2-v3)/(L2-L3);
b1=v3-a1*L3;
a=(v1-v2)/(L1-L2);
b=v2-a*L2;
v1表示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当通过预热区域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2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减小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3)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增大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2或P4)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L1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小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预热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L2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一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并且
L3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二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t3′=(L1′/v1′)+(1/a′)*ln(a′*L2′+b′)-(1/a′)*ln(a′*L1′+b′)+(L3′-L2′)/v3′等式(3)
(在等式中:
a′=(v1′-v2′)/(L1′-L2′);
b′=v3′-a′*L2′;
v1′表示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于当通过预热区域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2′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增大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2)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通过第二斜向拉伸区域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L1′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预热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L2′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一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并且
L3′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二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t3=(1/a1)*ln(a1*L3+b1)-(1/a1)*ln(a1*L2+b1)+(1/a)*ln(a*L2+b)
-(1/a)*ln(a*L1b)+L1/v1等式(4)
(在等式中,a1、b1、a、b、v1、v2、v3、L1、L2及L3是如关于等式(2)所定义的)
t3′=(L1′/v1′)+(1/a′)*In(a′*L2′+b′)-(1/a′)*In(a′*L1′+b′)+(1/a″)*ln(a″*L3′+b″)
-(1/a″)*ln(a″*L2′+b″)等式(5)
(在等式中:
a′=(v1′-v2′)/(L1′-L2′);
b′=v2′-a′*L2′;
a″=(v2′-v3′)/(L2′-L3′);
b″=v3′-a″*L3′;
v1′表示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当通过预热区域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2′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增大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2)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减小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4)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
L1′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预热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L2′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一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并且
L3′表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减小为预定的夹具间距(对应于上述C项的说明中的P4)后结束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从预热区域入口起至第二斜向拉伸区域出口为止的距离))
代表性而言,第二斜向拉伸可以在温度T3下进行。温度T3可与温度T2相等。
E.解除步骤
最后,将抓持膜的夹具解除,而获得相位差膜。根据需要,在对膜进行以下各项之后解除夹具:通过对膜进行热处理而将膜的拉伸状态固定(热固定步骤),和将膜冷却。
代表性而言,热处理可以在温度T4下进行。温度T4根据被拉伸的膜而不同。在一些情况下,T3≥T4,并且在其他情况下,T3<T4。一般而言,当膜由非晶性材料形成时,T3≥T4,并且当膜由晶体材料时,可以通过以使T3可以低于T4的方式设定T3来进行结晶化处理。当T3≥T4时,温度T3与T4之间的差(T3-T4)优选为0℃至50℃。代表性而言,热处理时间为10秒至10分钟。
经热固定的膜在一般情况下被冷却至Tg以下。之后,解除夹具,然后,将膜两端的夹具抓持的部分切除,并且将其余部分卷取。
F.要拉伸的膜及通过拉伸获得的相位差膜
适宜地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实质上为上述A项至E项中记载的拉伸方法)的膜为,例如可用作相位差膜的任何适当的膜。作为构成膜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环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其中,优选为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或聚酯碳酸酯系树脂,因为可以利用这些树脂中的任一种获得表现所谓的逆波长分散依赖性(reversewavelengthdispersiondependency)的相位差膜。根据所需的特性,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使用任意适当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其优选的实例为包含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二羟基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仲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6-甲基苯基)芴、9,9-双(4-(3-羟基-2,2-二甲基丙氧基)苯基)芴。聚碳酸酯树脂除了可包含上述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外,也可以包含来自如异山梨酯(isosorbide)、异二缩甘露醇(isomannide)、异艾杜糖醇(isoidide)、螺二醇、二烷二醇、二乙二醇(DEG)、三乙二醇(TEG)、聚乙二醇(PEG)、双酚类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如上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详细公开于,例如JP2012-67300A和JP3325560B2。该专利文献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
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10℃以上且250℃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上且230℃以下。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低时,树脂的耐热性倾向于变差,并且在膜成形后可能会导致尺寸变化。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时,树脂在其成形为膜时的成形稳定性可能会变差。此外,可能会损害膜的透明性。应该指出的是,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依据JISK7121(1987)而求出。
作为上述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可使用任何适当的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代表性而言,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可通过使至少两种醛化合物和/或酮化合物、与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缩合反应而获得。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的具体实例及详细的制造方法公开于,例如JP2007-161994A。该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
上述将要拉伸的膜拉伸而获得的相位差膜的折射率特性优选显示出nx>ny的关系。此外,相位差膜的面内配向性优选较高,例如其在波长550nm测定的双折射率Δn(Δn=nx-ny)优选为0.002至0.005,更优选为0.0025至0.004。进而,相位差膜可以优选起λ/4板的作用。相位差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100nm至180nm,更优选为135nm至155nm。应该指出的是,在本说明书中,nx表示面内折射率成为最大的方向(即迟相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内与迟相轴垂直的方向(即进相轴(fastaxis)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此外,Re(λ)表示23℃下的以波长λnm的光所测得的膜的面内相位差。因此,Re(550)表示23℃下的以波长550nm的光所测得的膜的面内相位差。Re(λ)通过等式“Re(λ)=(nx-ny)×d”求出,其中d表示膜的厚度(nm)。
相位差膜表示任何适当的折射率椭球,只要椭球具有nx>ny的关系即可。优选为相位差膜的折射率椭球表示nx>ny≥nz的关系。相位差膜的Nz系数优选为1至1.3,更优选为1至1.25,再更优选为1至1.2。Nz系数由Nz=Rth(λ)/Re(λ)求出,其中Rth(λ)表示23℃下的以波长λnm的光所测得的膜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λ)通过等式“Rth(λ)=(nx-nz)×d”求出。
相位差膜优选表示所谓的逆波长分散依赖性。具体而言,其面内相位差满足Re(450)<Re(550)<Re(650)的关系。Re(450)/Re(550)优选为0.8以上且小于1.0,更优选为0.8至0.95。Re(550)/Re(650)优选为0.8以上且小于1.0,更优选为0.8至0.97。
相位差膜的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优选为2×10-12(m2/N)至100×10-12(m2/N),更优选为2×10-12(m2/N)至50×10-12(m2/N)。
G.圆偏光板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代表性而言,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可适宜地用于圆偏光板。图12是这种圆偏光板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图示的实例的圆偏光板300包括:偏光组件310;第一保护膜320,其设置在偏光组件310的一侧上;第二保护膜330,其设置在偏光组件310的另一侧上;及相位差膜340,其设置在第二保护膜330的外侧。相位差膜340是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也可以省略第二保护膜330。在这种情况下,相位差膜340可作为偏光组件的保护膜而发挥功能。偏光组件310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膜340的迟相轴所成的角度优选为30°至60°,更优选为38°至52°,再更优选为43°至47°,特别优选为约45°。应该指出的是,省略了对偏光组件及保护膜的构成的详细说明,因为该构成是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
圆偏光板还可以视目的而在任何适当的位置包括任何适当的光学构件或光学功能层。例如,可以对第一保护膜320的外表面实施表面处理,如硬涂处理、抗反射处理、抗黏处理、防眩处理、光扩散处理。此外,可以在相位差膜340的至少一侧上,视目的而配置显示出任何适当的折射率椭球的另一个相位差膜。进而,可以在第一保护膜320的外侧配置前基板(例如透明保护基板或触控面板)等光学构件。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极其适于圆偏光板的制造。关于前述的详细情况如下所述。该相位差膜为长条状,且沿斜向(如上所述为相对于长条方向呈例如45°的方向)具有迟相轴。在许多情况下,长条状的偏光组件为沿长条方向或宽度方向具有吸收轴,并且因此,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获得的相位差膜使得能够利用所谓的卷对卷式过程,并且使得能够以极优异的制造效率制作圆偏光板。而且,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获得的相位差膜具有高单轴性和高面内配向性,并且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非常优异的光学特性的圆偏光板。应该指出的是,卷对卷式过程是指在用辊运送各自为长条状的膜的同时,在使膜的长条方向彼此对齐的情况下将膜连续贴合的方法。
参照图13,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在图13中,符号811及812分别表示用于卷取偏光板及相位差膜的辊,符号822为运送辊。在图示的实例中,将偏光板(第一保护膜320/偏光组件310/第二保护膜330)、及相位差膜340沿箭头所指的方向送出,并在使各自的长条方向彼此对齐的状态下进行贴合。此时,以使偏光板的第二保护膜330与相位差膜340彼此邻接的方式进行贴合。因此,可获得如图12所示的圆偏光板300。尽管未示出,例如,通过将偏光板(第一保护膜320/偏光组件310)与相位差膜340以使偏光组件310与相位差膜340彼此邻接的方式进行贴合,也可以制作以相位差膜340作为保护膜发挥功能的圆偏光板。
实施例
现在,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受以下实施例限制。应该指出的是,实施例的测定及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配向角(迟相轴的呈现方向)
通过将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每一个中获得的相位差膜的中央部以一侧成为与该膜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切成宽度50mm、长度50mm的正方形状而制作试样。使用在线相位差计(王子计测机器股份有限公司(OjiScientificInstruments)制造,制品名“KOBRA-WI”)测定该试样在波长590nm下的配向角θ。关于配向角θ,针对拉伸刚开始后获得的相位差膜及自开始拉伸起经过1小时后获得的相位差膜两者进行测定。应该指出的是,在将试样平行地放置在测定台的状态下测得配向角θ。
(2)配向角的差异
在开始拉伸起1小时至1小时10分钟的期间内,对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而获得的相位差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配向角进行测定,并且测得配向角的差异。
(3)厚度
使用微计测器式厚度计(Mitutoyo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实施例1>
(聚碳酸酯树脂膜的制作)
使用由各自包括搅拌叶和被控制在100℃的回流冷却器的两个立式反应器组成的分批聚合装置进行聚合。以0.348/0.490/0.162/1.005/1.00×10-5的“BHEPF/ISB/DEG/DPC/乙酸镁”的摩尔比,填装9,9-[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BHEPF)、异山梨酯(ISB)、二乙二醇(DEG)、碳酸二苯酯(DPC)、及乙酸镁四水合物。在用氮(氧浓度0.0005至0.001体积%)充分吹洗第一反应器之后,利用加热介质进行加温,并于反应器中的温度达到100℃时开始搅拌。在升温开始40分钟后,使得内部温度达到220℃,并且控制反应器从而维持该温度,并且在同时,开始减压。在温度达到220℃后90分钟,将反应器中的压力设为13.3kPa。将作为聚合反应的副产物的苯酚蒸气引入至100℃的回流冷却器,将苯酚蒸气中存在的微量单体成分返回至反应器,并且将未冷凝的苯酚蒸气引入并回收至45℃的冷凝器。
将氮导入至第一反应器,以立刻将压力恢复至大气压。之后,将第一反应器中的低聚反应液转移至第二反应器。接下来,开始第二反应器内的升温及其中的减压,并且在50分钟内分别将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设为240℃和0.2kPa。之后,使聚合进行直至成为预定的搅拌功率为止。当达到预定功率时,将氮导入反应器以将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并且将反应液以股的形式取出,并通过旋转式切割机进行颗粒化。因此,获得34.8/49.0/16.2[摩尔%]的“BHEPF/ISB/DEG”的共聚组成的聚碳酸酯树脂A。该聚碳酸酯树脂的比浓粘度(reducedviscosity)为0.43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8℃。
将获得的聚碳酸酯树脂在80℃下真空干燥5小时,之后使用具有单轴挤出机(五十铃化工机公司(IsuzuKakoki)制造,螺杆直径:25mm,缸预设温度:220℃)、T型模头(宽度:900mm,预设温度:220℃)、冷却辊(预设温度:120至130℃)及卷取单元的膜制造装置,形成厚度150μm的聚碳酸酯树脂膜。
(预热与第一及第二斜向拉伸步骤)
使用如图1至图3所示的这种装置,根据如图5所示的夹具间距分布,对如上所述获得的聚碳酸酯树脂膜进行预热处理、第一斜向拉伸及第二斜向拉伸,而获得相位差膜。具体工序如下所述。首先,通过设置在紧接预热区域之前的高扭矩链轮,对进入拉伸装置的预热区域的左右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具体而言,通过链轮对在抓持区域A内移动的夹具进行制动,以使其向预热区域B移动。接下来,将聚碳酸酯树脂膜(厚度:150μm,宽度(W1):765mm)在拉伸装置的预热区域内预热至145℃。在预热区域内,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P1)为125mm。接下来,在使膜进入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同时开始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及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小。第一斜向拉伸区域C的终端部的右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为1.42,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为0.72。应该指出的是,第一斜向拉伸在138℃下进行。第一斜向拉伸后的膜宽度(W2)为1092mm(TD拉伸倍率(W2/W1)=1.45倍)。接下来,在使膜进入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的同时开始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并使其从P3增大至P2。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左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为1.97。同时,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区域D中被维持在P2。应该指出的是,第二斜向拉伸在138℃下进行。第二斜向拉伸后的膜宽度(W3)为1419mm。此外,上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及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的沿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W3/W1)为1.9倍。
(解除步骤)
接下来,在解除区域中,通过在125℃下维持60秒钟而将膜热固定。将经热固定的膜冷却至100℃,并且之后解除左右夹具。
因此,获得相位差膜(厚度:55μm,宽度:1419mm)。对获得的相位差膜进行评价(1)和(2)。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在膜拉伸装置中,设置被定速旋转驱动的链轮代替高扭矩链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相位差膜。对获得的相位差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在膜拉伸装置中,将高扭矩链轮设置在拉伸装置的紧接预热区域之前,并且将被定速旋转驱动的链轮设置在拉伸装置的第一斜向拉伸区域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相位差膜。对获得的相位差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在拉伸装置的紧接预热区域之前不设置高扭矩链轮也不设置定速旋转链轮(即,不对进入预热区域的左右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相位差膜。对获得的相位差膜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评价>
如表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通过在从抓持区域至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例如紧接预热区域之前、或在包括紧接预热区域之前及斜向拉伸区域中在内的区域中的多个部位)设置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可以防止配向角(迟相轴的方向)从拉伸初期起在预定的时间段内随时间偏离预设值。进而,除了上述效果以外,通过使用被定速旋转的链轮作为该制动器件(即,通过不仅使进入预热区域的夹具制动而且还控制它们的速度),也可以抑制配向角的差异。
工业适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可适宜地用于圆偏光板,并且结果为,可适宜地用于图像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装置(LCD)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
附图标记列表
10L循环回路
10R循环回路
20夹具
30夹具担载构件
50用于使夹具的移动速度制动的器件
70基准轨道
90间距设定轨道
100拉伸装置
300圆偏光板
310偏光组件
320第一保护膜
330第二保护膜
340相位差膜

Claims (13)

1.一种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用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分别抓持膜的左右端部,所述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配置为具有在纵向上可变化的夹具间距(抓持步骤);
对所述膜进行预热(预热步骤);
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进行选自下列(i)和(ii)中的至少一项,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斜向拉伸步骤):
(i)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
(ii)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以及
将抓持所述膜的所述夹具解除(解除步骤);
其中在即将进行所述抓持步骤之前和/或在所述抓持步骤至所述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包括对用于改变所述夹具间距的连杆机构施加负载以将夹具移动速度限制为预定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包括通过将用于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装置进行连续地或间歇地定速旋转,而将夹具移动速度限制为预定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的制动在即将进行所述抓持步骤之前的时间点至所述斜向拉伸步骤的期间内进行至少一次,并且在所述斜向拉伸步骤刚刚结束的时间点至所述解除步骤的期间内进行至少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斜向拉伸步骤包括:
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增加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减小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一斜向拉伸步骤);和
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维持或减小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并且增大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使得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彼此相等,以将所述膜斜向拉伸(第二斜向拉伸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在开始增加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以后,开始减小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和所述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从下列等式(1)确定的斜向拉伸倍率为2.0以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为0.5以上且小于1,
其中,
W1表示第一斜向拉伸之前的膜宽度(单位:m);
W3表示第二斜向拉伸之后的膜宽度(单位:m);
v3′涉及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表示所述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拉伸步骤中变化成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所述夹具的移动速度(单位:m/sec);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减小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单位:sec);并且
t3′表示自在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夹具间距被增大一方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域起,至第二斜向拉伸步骤结束为止的时间(单位:sec))。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斜向拉伸步骤中,在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在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的乘积为0.7至1.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用于所述膜的形成材料包含: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环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或聚酯碳酸酯系树脂。
10.一种相位差膜,其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相位差膜,其为长条状,且沿相对于长条方向呈预定角度的方向具有迟相轴。
11.一种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制造方法获得长条状的相位差膜;和
在运送所得到的长条状的相位差膜和长条状的偏光板的同时,在使得所述相位差膜和所述偏光板的长条方向对齐的情况下将所述相位差膜和所述偏光板连续贴合。
12.一种膜拉伸装置,其具有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所述可变间距型左右夹具在抓持要拉伸的膜的左右端部的同时依序通过预热区域和斜向拉伸区域,并且伴随移行移动而各自的纵向的夹具间距可变化,所述装置配置为:
在使左右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的同时,进行选自下列(i)和(ii)中的至少一项,以在斜向拉伸区域中斜向地拉伸所述膜:
(i)使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和
(ii)使行进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与行进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变化的位置彼此不同;并且
所述装置在从抓持所述膜的区域至所述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膜拉伸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在从抓持所述膜的区域至所述斜向拉伸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并且在从紧接所述斜向拉伸区域之后的位置至将抓持所述膜的夹具解除的区域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夹具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器件。
CN201580002109.1A 2014-04-09 2015-04-07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Active CN105593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0450 2014-04-09
JP2014-080450 2014-04-09
JP2015-064563 2015-03-26
JP2015064563A JP6009024B2 (ja) 2014-04-09 2015-03-26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PCT/JP2015/060822 WO2015156278A1 (ja) 2014-04-09 2015-04-07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726A true CN105593726A (zh) 2016-05-18
CN105593726B CN105593726B (zh) 2018-11-06

Family

ID=54287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109.1A Active CN105593726B (zh) 2014-04-09 2015-04-07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6556B2 (zh)
EP (1) EP3035090B1 (zh)
JP (1) JP6009024B2 (zh)
KR (1) KR101867196B1 (zh)
CN (1) CN105593726B (zh)
TW (1) TWI714526B (zh)
WO (1) WO2015156278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689A (zh) * 2017-11-29 2019-06-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03452A (zh) * 2018-02-01 2019-08-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16493A (zh) * 2018-02-07 2019-08-1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4311622A (zh) * 2021-12-29 2022-04-12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同步光学斜向拉伸方法
CN114434767A (zh) * 2021-12-29 2022-05-06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制备方法
CN115122619A (zh) * 2021-03-24 2022-09-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847789A (zh) * 2021-09-24 2023-03-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871209A (zh) * 2021-09-27 2023-03-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6269B2 (ja) * 2018-02-02 2022-02-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917463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偏光板、異形表示装置および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179670B2 (ja) * 2019-04-18 2022-11-29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延伸装置および延伸装置の部品交換方法
JP7059429B1 (ja) * 2021-09-10 2022-04-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7079365B1 (ja) 2021-09-28 2022-06-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9760A (zh) * 2006-07-19 2009-07-22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片或膜的倾斜延伸方法以及夹爪式片或膜延伸装置
CN103052489A (zh) * 2010-08-02 2013-04-17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和相位差膜辊
CN104204876A (zh) * 2012-03-30 2014-12-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长条相位差膜、圆偏振片及有机el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5619A (zh) 1971-10-15 1973-06-29
US7749411B2 (en) 2004-12-01 2010-07-0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film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JP4899450B2 (ja) 2004-12-01 2012-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302581A (ja) * 2007-06-07 2008-12-18 Nippon Zeon Co Ltd 延伸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1025598A (ja) * 2009-07-28 2011-02-10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樹脂フィルム用延伸装置
TWI423878B (zh) * 2010-11-26 2014-01-21 Kaneka Corp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xtended film
JP5088718B1 (ja) * 2012-03-30 2012-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および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システム
WO2014064736A1 (ja) 2012-10-25 2014-05-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長尺延伸フィルム、該長尺延伸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円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9760A (zh) * 2006-07-19 2009-07-22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片或膜的倾斜延伸方法以及夹爪式片或膜延伸装置
CN103052489A (zh) * 2010-08-02 2013-04-17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和相位差膜辊
CN104204876A (zh) * 2012-03-30 2014-12-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长条相位差膜、圆偏振片及有机el面板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689A (zh) * 2017-11-29 2019-06-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9839689B (zh) * 2017-11-29 2022-07-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03452B (zh) * 2018-02-01 2022-09-2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03452A (zh) * 2018-02-01 2019-08-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16493A (zh) * 2018-02-07 2019-08-1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16493B (zh) * 2018-02-07 2022-05-2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19A (zh) * 2021-03-24 2022-09-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847789A (zh) * 2021-09-24 2023-03-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847789B (zh) * 2021-09-24 2023-12-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871209A (zh) * 2021-09-27 2023-03-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871209B (zh) * 2021-09-27 2024-03-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4434767A (zh) * 2021-12-29 2022-05-06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制备方法
CN114311622A (zh) * 2021-12-29 2022-04-12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同步光学斜向拉伸方法
CN114311622B (zh) * 2021-12-29 2023-09-12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同步光学斜向拉伸方法
CN114434767B (zh) * 2021-12-29 2023-09-12 西南科技大学 Oled柔性显示用偏光片补偿膜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56278A1 (ja) 2015-10-15
JP6009024B2 (ja) 2016-10-19
EP3035090A4 (en) 2017-09-20
EP3035090B1 (en) 2021-06-16
CN105593726B (zh) 2018-11-06
US10086556B2 (en) 2018-10-02
US20170066175A1 (en) 2017-03-09
EP3035090A1 (en) 2016-06-22
KR20160061385A (ko) 2016-05-31
KR101867196B1 (ko) 2018-06-12
JP2015206994A (ja) 2015-11-19
TWI714526B (zh) 2021-01-01
TW201545853A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3726A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CN105051579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264410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103015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KR20170084312A (ko) 위상차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CN107003463B (zh) 相位差膜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052216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hase-differenc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CN110103452A (zh)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15127830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15111311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