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5657B -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5657B
CN105585657B CN201410578003.3A CN201410578003A CN105585657B CN 105585657 B CN105585657 B CN 105585657B CN 201410578003 A CN201410578003 A CN 201410578003A CN 105585657 B CN105585657 B CN 1055856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copolymer
arrcostab
monomer
acryl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80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5657A (zh
Inventor
张耀
段庆华
刘依农
李玲
辛世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Priority to CN2014105780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56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85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5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5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5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nt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润滑油降凝剂同时含有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具有优异的降凝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降凝剂、所述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降凝剂。
背景技术
目前,节能、环保和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润滑油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对基础油的黏度、黏温性能、低温性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油是由不同结构的烷烃组成的极为复杂的混合物,其中正构烷烃和具有较低支化度的异构烷烃虽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但在低温条件下易结晶析出并形成蜡晶网状结构,基础油的流动性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变差。
溶剂脱蜡或加氢异构化高倾点烷烃分子是石油加工企业常用的基础油降凝工艺,虽然采用该方法处理后得到的基础油的倾点可降低至-15℃至-18℃,但是该方法仍然无法满足一些润滑油对低温性能的要求。为此,在润滑油调和时往往需要添加0.1-2重量%的降凝剂以进一步改善润滑油的低温性能。市售润滑油降凝剂的种类较多,其中,(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在结构、组成和制备工艺上具有超强适应能力,在基础油中具有优异的降凝性能,是国内外降凝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的烷基侧链与油品中石蜡烃具有相似的结构,通过吸附或共晶抑制蜡晶形成网络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基础油低温性能的目的。目前已经发开了多种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
例如,US 6458749公开了通过将含有0-25重量%的(甲基)丙烯酸(C16-C24)烷基酯的低分子量共聚物与含有25-7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C16-C24)烷基酯的高分子量共聚物来改善润滑油组合物低温流动性。US 5368761公开了一种无规共聚物,该无规共聚物含有15-67mol%的(甲基)丙烯酸(C8-C15)烷基酯、3-40mol%的(甲基)丙烯酸(C16-C24)烷基酯、30-65mol%的(甲基)丙烯酸(C1-C4)烷基酯共聚制备得到,制备这种共聚物的方法包括先将(甲基)丙烯酸(C8-C15)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6-C24)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C4)烷基酯、引发剂和溶剂混合,得到单体混合物,然后将上述单体混合物分两步进行聚合反应,具体地,将一部分所述单体混合物先在低温下反应,待温度升至115℃后,加入剩余部分的所述单体混合物继续反应。CN 101535355A公开了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其含有60-96重量%的甲基丙烯酸C12-C16烷基酯以及约4-4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C18-C30烷基酯。CN101679902A公开一种润滑油用倾点下降剂,其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共聚物(A)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共聚物(B)的混合物形成,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共聚物(A)由具有平均碳原子数(CA)在12.5-13.8的范围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构成,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共聚物(B)由具有平均碳原子数(CB)在13.9-15.5的范围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构成。US6403745公开了一种烯属不饱和单体组成的梯度共聚物,包括:0-40wt%的(甲基)丙烯酸(C1-C5)烷基酯、10-98wt%的(甲基)丙烯酸(C6-C15)烷基酯以及0-80wt%的(甲基)丙烯酸(C16-C30)烷基酯,该梯度共聚物是通过将聚合单体分两步进行聚合反应而得到,具体地,将一部分单体或单体混合物先反应一段时间,然后加入剩余部分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继续反应。
虽然以上润滑油降凝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些基础油的低温性能,但对于碳原子数分布较宽(如碳原子数分布大于18,即,基础油中碳原子数最多的烃与碳原子数最小的烃的碳原子数差值大于18)的基础油或由其与多种基础油组成的混合油,链烷烃结晶析出物碳原子数分布较宽,采用上述润滑油降凝剂不能明显改善它们的低温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现有的丙烯酸酯系共聚物作为润滑油降凝剂时不能有效改善碳原子数分布较宽的基础油或由其与多种基础油组成的混合油的低温性能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润滑油降凝剂、所述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降凝剂。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同时含有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混合均匀,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降凝剂。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不仅对碳原子数分布较窄的基础油具有较好的降凝效果,而且对碳原子数分布较大的基础油及由其与多种基础油组成的混合油也具有优异的降凝效果,其特别适合用作碳原子数分布大于18的基础油或由其与多种基础油组成的混合油的降凝剂,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同时含有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优选地,所述共聚物M1为由78-99重量%的第一单体和1-22重量%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7-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13重量%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1为由80-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20重量%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90-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10重量%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优选地,所述共聚物M1与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10:90-80:20,更优选为30:70-60:40。
在所述第一单体中,所述C11-C18的烷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十八烷基。具体地,所述第一单体可以选自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七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一单体优选为具有C11-C18烷基取代的(甲基)丙烯酸酯所组成的混合物,更优选(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占主要部分。具体地,所述第一单体优选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以及(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更优选地,以所述第一单体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70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0-35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3-37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的总含量为5-12重量%;最优选地,以所述第一单体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5-65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2-30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5-33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的总含量为6-10重量%。
在所述第二单体中,所述C1-C10的烷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2-乙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或含有环状结构的烷基,如环戊基、甲基环戊基、乙基环戊基、丙基环戊基、正戊基环戊基、环己基、甲基环己基、二甲基环己基、二甲基环己基、乙基环己基、丙基环己基、正丁基环己基、环庚基、甲基环庚基、环辛基、苯甲基、甲基苯甲基、乙基苯甲基、丙基苯甲基、苯乙基、甲基苯乙基、二甲基苯乙基、乙基苯乙基、苯丙基、甲基苯丙基、苯丁基。具体地,所述第二单体可以选自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戊酯、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丙烯酸甲基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环戊酯、丙烯酸乙基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乙基环戊酯、丙烯酸丙基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丙基环戊酯、丙烯酸正戊基环戊酯、甲基丙烯酸正戊基环戊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甲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环己酯、丙烯酸二甲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环己酯、丙烯酸乙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乙基环己酯、丙烯酸丙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丙基环己酯、丙烯酸正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环己酯、丙烯酸环庚酯、甲基丙烯酸环庚酯、丙烯酸甲基环庚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环庚酯、丙烯酸环辛酯、甲基丙烯酸环辛酯、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丙烯酸甲基苯甲酯、甲基丙烯酸甲基苯甲酯、丙烯酸乙基苯甲酯、甲基丙烯酸乙基苯甲酯、丙烯酸丙基苯甲酯、甲基丙烯酸丙基苯甲酯、丙烯酸苯乙酯、甲基丙烯酸苯乙酯、丙烯酸甲基苯乙酯、甲基丙烯酸甲基苯乙酯、丙烯酸二甲基苯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苯乙酯、丙烯酸乙基苯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苯乙酯、丙烯酸苯丙酯、甲基丙烯酸苯丙酯、丙烯酸甲基苯丙酯、甲基丙烯酸甲基苯丙酯、丙烯酸苯丁酯、甲基丙烯酸苯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所述第三单体中,所述C19-C24的烷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十九烷基、二十烷基、二十一烷基、二十二烷基、二十三烷基或二十四烷基。具体地,所述第二单体可以选自丙烯酸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丙烯酸二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一烷基酯、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二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三烷基酯、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所述第三单体优选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更优选地,以所述第三单体的总含量为基准,所述(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80重量%,所述(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20-60重量%。
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方法制备得到,例如,可以通过(甲基)丙烯酸与醇酯化反应得到,也可以通过(甲基)丙烯酸低碳酯与醇酯交换反应得到,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
本发明对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分子量大小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数均相对分子量可以各自独立地为1万-100万,优选各自独立地为1万-50万,更优选各自独立地为1万-10万。在本发明中,所述数均相对分子量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得,其中,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标样。
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各种方法制备得到,例如,可以采用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中任意一项方法制备得到,优选采用溶液聚合制备得到,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降凝剂还含有稀释油,这样能够降低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黏度并有利于其在后续应用中添加和分散的物质。所述稀释油可以为柴油、煤油、溶剂油、芳烃溶剂、白油、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白油、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中的至少一种,最优选矿物基础油。所述稀释油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例如,可以为购自双龙公司牌号为100N的稀释油。此外,所述稀释油可以直接与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混合均匀,也可以在制备所述共聚物M1和/或共聚物M2的反应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加入。当所述稀释油在制备所述共聚物M1和/或共聚物M2的反应过程中加入时,还可以起到控制所述共聚物的黏度以及散热的作用。所述稀释油在聚合反应结束后可以同共聚物分离,也可以不分离。通常来说,以所述润滑油降凝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总含量可以为40-90重量%,优选为50-70重量%;所述稀释油的含量可以为10-60重量%,优选为30-50重量%。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混合均匀,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共聚物M1为由78-99重量%的第一单体和1-22重量%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7-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13重量%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1为由80-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20重量%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90-97重量%的第一单体和3-10重量%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共聚物M1与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10:90-80:20,更优选为30:70-60:40。
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以及第三单体的具体种类已经在上文中有所描述,在此不作赘述。此外,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也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各种方法制备得到。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共聚物M1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均匀,得到聚合混合物,然后在烯烃聚合反应条件下,将所述聚合混合物中的10-40重量%与稀释油加入反应器中,接着将剩余的所述聚合混合物滴加至所述反应器中;以单体的总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单体的用量为73-99重量%,所述第二单体的用量为1-27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共聚物M2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所述第一单体、第三单体、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均匀,得到聚合混合物,然后在烯烃聚合反应条件下,将所述聚合混合物中的10-40重量%与稀释油加入反应器中,接着将剩余的所述聚合混合物滴加至所述反应器中;以单体的总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单体的用量为85-98重量%,所述第三单体的用量为2-15重量%。
在上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烯烃聚合反应的起始温度通常可以各自独立地为50-180℃,优选各自独立地为55-165℃,最优选各自独立地为63-147℃。此外,所述聚合混合物滴加时间可以各自独立地为1.5-12小时,优选各自独立地为1.5-5小时。
此外,为了更有利于单体转化率的提高,优选地,制备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方法还包括当聚合混合物滴加结束后,继续反应0.5-2小时,然后补加引发剂和稀释油,之后再将温度升至100-150℃下继续反应0.5-5小时。
本发明对所述引发剂的用量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体,整个聚合反应过程中引发剂的用量可以各自独立地为0.01-2.5重量份,优选各自独立地为0.05-2重量份,更优选各自独立地为0.1-2重量份。起始聚合阶段的引发剂的用量与补加的引发剂的用量的重量比可以各自独立地为1-20:1,优选各自独立地为2-10:1。此外,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起始聚合阶段所用的引发剂与补加的引发剂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可以各自独立地为现有的各种自由基引发剂,如偶氮类引发剂、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和氧化还原类引发剂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偶氮类引发剂可以选自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偶氮二甲酰胺、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偶氮异丁氰基甲酰胺、偶氮二环己基甲腈、偶氮二氰基戊酸、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可以选自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氧化月桂酰、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叔丁酯、过氧化叔戊酸叔丁酯、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氧化还原类引发剂可以选自硫酸盐-亚硫酸盐、过硫酸盐-硫脲、过硫酸盐-有机盐和过硫酸铵-脂肪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硫酸盐-亚硫酸盐可以选自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酸钾-亚硫酸钾、硫酸铵-亚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过硫酸盐-硫脲可以选自过硫酸钠-硫脲、过硫酸钾-硫脲、过硫酸铵-硫脲中的一种或多种;过硫酸盐-有机盐可以选自过硫酸钠-醋酸钾、过硫酸钾-醋酸钾、过硫酸铵-醋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过硫酸铵-脂肪胺可以选自过硫酸铵-N,N-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铵-二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对所述稀释油的用量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体,整个聚合反应过程中稀释油的用量可以各自独立地为10-150重量份,优选各自独立地为50-100重量份,更优选各自独立地为60-80重量份。起始聚合阶段的稀释油的用量与补加的稀释油的用量的重量比可以各自独立地为0.5-1.5:1,优选各自独立地为0.8-1.2:1。此外,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起始聚合阶段的稀释油与补加的稀释油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可以各自独立地为现有的各种能够稀释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黏度并有利于其在后续应用中添加和分散的物质,例如,所述稀释油可以为柴油、煤油、溶剂油、芳烃溶剂、白油、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白油、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中的至少一种,最优选矿物基础油。所述稀释油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例如,可以为购自双龙公司牌号为100N的稀释油。此外,所述稀释油在聚合反应结束后可以同共聚物分离,也可以不分离。
所述分子量调节剂的种类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例如,可以为十二烷基硫醇和/或2-巯基乙醇。此外,所述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也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在此不作赘述。
为了克服氧阻聚,得到具有较大分子量的共聚产物,优选地,所述烯烃聚合反应在惰性气氛中进行。所述惰性气氛指不与反应物和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的任意一种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如氮气、氦气和元素周期表零族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保持惰性气氛的方法可以为向反应体系中通入上述不与反应物和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的任意一种气体或气体混合物。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降凝剂。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特别适合用作碳原子数分布范围大于18的基础油或由其与多种基础油组成的混合油的降凝剂,包括具有较宽碳原子数分布的APIⅠ类矿物基础油、APIⅡ类加氢基础油以及含有APIⅠ类/APIⅡ类基础油的润滑油。其中,所述含有APIⅠ类/APIⅡ类基础油的润滑油中除了含有APIⅠ类/APIⅡ类基础油之外,还含有其他基础油,如APIⅢ加氢油、APIⅣ类合成油、APIⅤ类合成油、GTL合成基础油等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同其他润滑油降凝剂混合使用以改善基础油的低温性能。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润滑油降凝剂的加入量一般占基础油重量的0.01-2%,优选占基础油重量的0.05-1.5%,更优选占基础油重量的0.1-1%。
在改善基础油的使用性能的过程中,除了加入润滑油降凝剂之外,通常还可以加入其它添加剂,如酚类、胺类或硫磷型抗氧剂,羧酸盐、磺酸盐或烷基酚盐清净剂,丁二酰亚胺型无灰分散剂,聚酯、聚烯烃或烷基萘型降凝剂,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丙共聚物、聚异丁烯或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型黏度指数改进剂,硫/磷型摩擦改进剂,含硫/磷、硼酸型极压剂,硅型、非硅型抗泡剂等,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共聚物和稀释油的含量以及共聚物中各结构单元的含量按照投料量计算得到。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基础油的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油 A B C D E
级别 API-Ⅱ6 API-Ⅲ6 150SN 150SN API-Ⅱ4
碳原子数分布 20~45 22~35 18~38 17~38 16~35
碳原子数分布范围 25 13 20 21 19
100℃黏度/(mm2·s-1) 5.67 5.54 5.46 5.26 3.97
黏度指数 112 121 90 100 114
倾点/℃ -18 -15 -15 -12 -15
制备例1
该制备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1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2.5kg稀释油(购自双龙公司,牌号为100N,下同),在进料罐中,将328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10kg甲基丙烯酸甲酯、1.35kg过氧化苯甲酰、1.08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83-91℃,同时以9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3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95℃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3kg稀释油,升温至103℃下保持2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共聚物混合物J1。其中,共聚物混合物J1中单体转化率为98.1%,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9870,并且以所述共聚物混合物J1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8.9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97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3重量%的衍生自第二单体的结构单元。
制备例2
该制备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1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3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270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68kg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C4=20重量%,C6=30重量%,C8=15重量%,C10=35重量%)、1.34kg过氧化苯甲酰、1.1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83-91℃,同时以68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4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97℃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2kg稀释油,升温至105℃下保持2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共聚物混合物J2。其中,共聚物混合物J2中单体转化率为98.4%,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5621,并且以所共聚物混合物J2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9.0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80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20重量%的衍生自第二单体的结构单元。
制备例3
该制备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1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2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290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48kg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C1=60重量%,C7=40重量%)、1.30kg过氧化苯甲酰、1.1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91-103℃,同时以9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3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103℃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3kg稀释油,升温至115℃下保持1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共聚物混合物J3。其中,共聚物混合物J3中单体转化率为97.9%,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390,并且以所述共聚物混合物J3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8.8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86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14重量%的衍生自第二单体的结构单元。
制备例4
该制备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2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2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331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7kg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C19=30重量%,C20=45重量%,C22=20重量%,C24=5重量%)、1.40kg过氧化苯甲酰、1.2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91-103℃,同时以6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4.5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103℃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3kg稀释油,升温至115℃下保持1.5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共聚物混合物J4。其中,共聚物混合物J4中单体转化率为99.0%,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370,并且以所述共聚物混合物J4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9.4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98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2重量%的衍生自第三单体的结构单元。
制备例5
该制备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2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0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304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34kg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C20=76重量%,C22=24重量%)、5.0kg过氧化苯甲酰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103-110℃,同时以9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3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113℃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5kg稀释油,升温至120℃下保持2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共聚物混合物J5。其中,共聚物混合物J5中单体转化率为96.0%,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9546,并且以所述共聚物混合物J5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7.6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90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10重量%的衍生自第三单体的结构单元。
对比制备例1
该对比制备例用于说明参比的共聚物M1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3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237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101kg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C4=20重量%,C6=30重量%,C8=15重量%,C10=35重量%)、1.0kg过氧化苯甲酰、0.5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83-91℃,同时以9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3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97℃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5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2kg稀释油,升温至105℃下保持2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1。其中,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1中单体转化率为98.3%,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482,并且以所述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1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9.0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70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30重量%的衍生自第二单体的结构单元。
对比制备例2
该对比制备例用于说明参比的共聚物M2及其制备方法。
在氮气保护下,向装有机械搅拌的反应釜中加入将110kg稀释油,在进料罐中,将202kg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12=60重量%,C14=15重量%,C16=15重量%,C18=10重量%)、136kg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C19=30重量%,C20=45重量%,C22=20重量%,C24=5重量%)、1.2kg过氧化苯甲酰、0.9kg十二烷基硫醇混合,并将该混合物的20重量%加入至反应釜中,反应釜搅拌加热至103-110℃,同时以90kg/小时的速度将剩余混合物滴加进入,用时约3小时,滴加结束后,反应釜在110℃下继续保持1小时,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115kg稀释油,升温至120℃下保持2小时后结束反应,得到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2。其中,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2中单体转化率为97.2%,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9460,并且以所述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2的总重量为基准,共聚物的含量为58.3重量%,稀释油的含量为40重量%。此外,所述共聚物含有60重量%的衍生自第一单体的结构单元和40重量%的衍生自第三单体的结构单元。
实施例
实施例用于说明润滑油降凝剂在基础油中降凝性能的测试。
分别将共聚物混合物J1-J5以及参比共聚物混合物DJ1-DJ2按照表2给定的比例混合并加入基础油中,其中,共聚物混合物的用量、基础油的种类以及所得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注:表2中,润滑油降凝剂的加入量均以基础油的总重量为基准。
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以及实施例4-5与对比例3所得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对于碳原子数分布较窄的基础油(基础油B),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以及参比的润滑油降凝剂均具有优异的降凝效果;但是对于碳原子数分布较宽的基础油(基础油A),本发明提供的润滑油降凝剂仍然具有优异的降凝效果,而参比的润滑油降凝剂的降凝效果较差。从实施例6与对比例4-5以及实施例9与对比例6所得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所述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过程中,同时含有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润滑油降凝剂具有较好的降凝效果。从实施例7与实施例8所得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当将所述润滑油降凝剂中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配比控制在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时,对应的润滑油降凝剂具有更好的降凝效果。从实施例10与对比例7和对比例8所得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当将所述润滑油降凝剂中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配比控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或者所述润滑油降凝剂同时含有本发明提供的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时,对应的润滑油降凝剂具有较好的降凝效果。
测试例
测试例用于说明润滑油降凝剂在SL5W/30汽油机油中降凝性能的测试。
以基础油A和基础油B调制黏度级别为5W/30的汽油机油,分别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6中润滑油降凝剂加入至5W/30的汽油机油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将所述润滑油降凝剂中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混合比例以及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中各结构单元的含量均控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时,能够改善基础油的低温性能。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5)

1.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降凝剂同时含有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所述第一单体同时含有丙烯酸C12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丙烯酸C14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丙烯酸C16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以及丙烯酸C18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10:90-80: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0:70-60: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以所述第一单体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丙烯酸C12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70重量%,所述丙烯酸C14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0-35重量%,所述丙烯酸C16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3-37重量%,所述丙烯酸C18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的总含量为5-12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第三单体同时含有丙烯酸C20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以及丙烯酸C22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以所述第三单体的总含量为基准,所述丙烯酸C20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80重量%,所述丙烯酸C22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20-60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数均相对分子量各自独立地为1万-100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数均相对分子量各自独立地为1万-50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数均相对分子量各自独立地为1万-10万。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所述润滑油降凝剂还含有稀释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润滑油降凝剂,其中,以所述润滑油降凝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总含量为40-90重量%,所述稀释油的含量为10-60重量%。
12.一种润滑油降凝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混合均匀,所述共聚物M1为由73-99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1-27重量%的式(2)所示的第二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共聚物M2为由85-98重量%的式(1)所示的第一单体与2-15重量%的式(3)所示的第三单体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且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97-85:15;
其中,R1为C11-C18的烷基,R2为C1-C10的烷基,R3为C19-C24的烷基,R4-R6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基,
所述第一单体同时含有丙烯酸C12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丙烯酸C14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丙烯酸C16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以及丙烯酸C18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10:90-80:2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聚物M1与所述共聚物M2的重量比为30:70-60:4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所述第一单体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丙烯酸C12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70重量%,所述丙烯酸C14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4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0-35重量%,所述丙烯酸C16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的总含量为13-37重量%,所述丙烯酸C18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18烷基酯的总含量为5-12重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单体同时含有丙烯酸C20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以及丙烯酸C22烷基酯和/或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所述第三单体的总含量为基准,所述丙烯酸C20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20烷基酯的总含量为40-80重量%,所述丙烯酸C22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C22烷基酯的总含量为20-60重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聚物M1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均匀,得到聚合混合物,然后在烯烃聚合反应条件下,将所述聚合混合物中的10-40重量%与稀释油加入反应器中,接着将剩余的所述聚合混合物滴加至所述反应器中;以单体的总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单体的用量为73-99重量%,所述第二单体的用量为1-27重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聚物M2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所述第一单体、第三单体、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均匀,得到聚合混合物,然后在烯烃聚合反应条件下,将所述聚合混合物中的10-40重量%与稀释油加入反应器中,接着将剩余的所述聚合混合物滴加至所述反应器中;以单体的总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单体的用量为85-98重量%,所述第三单体的用量为2-15重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烯烃聚合反应的起始温度各自独立地为50-180℃;所述滴加的时间各自独立地为1.5-12小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共聚物M1和共聚物M2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烯烃聚合反应的起始温度各自独立地为55-165℃;所述滴加的时间各自独立地为1.5-5小时。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制备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方法还包括当聚合混合物滴加结束后,继续反应0.5-2小时,然后补加引发剂和稀释油,之后再将温度升至100-150℃下继续反应0.5-5小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体,整个聚合反应过程中引发剂的用量各自独立地为0.01-2.5重量份,且起始聚合阶段的引发剂的用量与补加的引发剂的用量的重量比各自独立地为1-20:1。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共聚物M1和M2的制备过程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体,整个聚合反应过程中稀释油的用量各自独立地为10-150重量份,且起始聚合阶段的稀释油的用量与补加的稀释油的用量的重量比各自独立地为0.5-1.5:1。
25.由权利要求12-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降凝剂。
CN201410578003.3A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55856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003.3A CN105585657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003.3A CN105585657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5657A CN105585657A (zh) 2016-05-18
CN105585657B true CN105585657B (zh) 2018-03-20

Family

ID=55925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8003.3A Active CN105585657B (zh) 2014-10-24 2014-10-24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856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524917A (ja) 2016-06-28 2019-09-05 中国石油化工股▲ふん▼有限公司 グラジエント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応用
CN107540783B (zh) * 2016-06-28 2020-02-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及其应用和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9740B (zh) * 2017-10-18 2022-04-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润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9727B (zh) * 2017-10-18 2022-04-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98476A (zh) * 2021-01-21 2021-06-04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二元聚合物生物柴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8444A (en) * 1983-10-28 1990-11-06 Rohm Gmbh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s
JPH10306291A (ja) * 1997-05-07 1998-11-17 Sanyo Chem Ind Ltd 低温粘度特性がよい粘度指数向上剤
JP2000239687A (ja) * 1999-02-22 2000-09-05 Sanyo Chem Ind Ltd 粘度指数向上剤および潤滑油
CN1267321A (zh) * 1997-08-22 2000-09-20 罗姆罗麦斯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高和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添加剂混合物来改进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的方法
CN101535355A (zh) * 2006-11-07 2009-09-16 西巴控股有限公司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倾点降低剂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8444A (en) * 1983-10-28 1990-11-06 Rohm Gmbh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s
JPH10306291A (ja) * 1997-05-07 1998-11-17 Sanyo Chem Ind Ltd 低温粘度特性がよい粘度指数向上剤
CN1267321A (zh) * 1997-08-22 2000-09-20 罗姆罗麦斯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高和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添加剂混合物来改进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的方法
JP2000239687A (ja) * 1999-02-22 2000-09-05 Sanyo Chem Ind Ltd 粘度指数向上剤および潤滑油
CN101535355A (zh) * 2006-11-07 2009-09-16 西巴控股有限公司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倾点降低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5657A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24209B (zh) 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及其应用和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85657B (zh) 一种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JP6014540B2 (ja) 内燃機関用潤滑油組成物
CN105246928B (zh) 用于降低燃料消耗的传动油制剂
RU2020105739A (ru) Гребенчатые полимеры, содержащие имидны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е группы
CZ96194A3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olymer suitable as additive improving viscosity index of hydraulic fluids
US20100120641A1 (en) Pour point depressant for lubricant
CN107540783A (zh) 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及其应用和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34503A (zh) 用于改进老化润滑油的低温粘度的倾点下降剂
JP2019524917A (ja) グラジエント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応用
CN103554334A (zh) 内增塑单体改性丙烯酸酯/无机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08106B (zh) 硅氧烷共聚物为助稳定剂的细乳液聚合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US10472444B2 (e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opolymers of alkyl methacrylates and maleic anhydride
CN102295972B (zh)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粘度指数改进剂及制备方法
JPH0770247A (ja) 作動液用の粘度指数改良添加剤として有用なコポリマー
CN108003981A (zh)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03980A (zh)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9461B (zh) 一种自由基乳液聚合方法
RU2402571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олиметакрилатной депрессорной присадки и депрессорная присадка, полученная этим способом
CN112694559B (zh) 一种共聚物组合物的制造方法、润滑油复合添加剂及润滑油组合物
CN108003971A (zh) 润滑油组合物及提高润滑油低温性能的方法
CN108003982B (zh)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84480B (zh) 低粘度聚合物的制备
CN108003983A (zh)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9131B (zh) 一种粘度指数改进剂、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