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4396A - 座垫 - Google Patents

座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4396A
CN105584396A CN201510732409.7A CN201510732409A CN105584396A CN 105584396 A CN105584396 A CN 105584396A CN 201510732409 A CN201510732409 A CN 201510732409A CN 105584396 A CN105584396 A CN 105584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seat cushion
hole
groov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24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4396B (zh
Inventor
佐佐木祐
石井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Quality 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84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4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4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4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用于加工线状体的工时,并且能够使乘坐感舒适的座垫。在形成于垫主体(11)的表面(16)的沟槽部(纵沟槽(12))拉入表皮材料(4)的一部分,在埋设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20)安装有表皮材料(4)。由于在垫主体(11)设置有贯通沟槽部(纵沟槽(12))和垫主体(11)的背面(17)的贯通孔(15),因此与未设置有贯通孔(15)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弹簧感从而使乘坐感舒适。由于线状体(20)的一部分在贯通孔(15)露出,因此无需弯曲线状体(20)以避开贯通孔(15)。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加工线状体(20)的工时。

Description

座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垫,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使乘坐感舒适的座垫。
背景技术
就作为在车辆、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中装备的座位或家具等椅子等的基体材料的座垫而言,通常金属制钢丝(线状体)埋设在垫主体,并且通过安装在该钢丝的表皮材料来覆盖垫主体的表面(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将多个钢丝分割,并将分割后的钢丝进行加工(弯曲)从而形成弯曲部的同时,将具有弯曲部的钢丝埋设在垫主体。在专利文献1中,将钢丝分割使其不连续,因此与线状体连续的情况相比,容易弯曲座垫,从而能够使乘坐舒适性良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766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乘坐舒适性还有改善的余地,而且还存在需要大量的工时来加工(弯曲)钢丝(线状体)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用来加工线状体的工时,并且能够使乘坐感舒适的座垫。
解决课题的方法及发明的效果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第一方案的座垫,垫主体具有安装有表皮材料的表面及其相反侧的背面,并且安装于表面的表皮材料的一部分拉入到形成于垫主体表面的沟槽部。由于在垫主体设置有贯通沟槽部和垫主体的背面的贯通孔,因此与未设置有贯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贯通孔来减少垫主体的弹簧感。
另外,由于用于将拉入至沟槽部的表皮材料卡止的线状体埋设在垫主体的同时其一部分在贯通孔露出,因此无需弯曲线状体以避开贯通孔。因此,具有能够减少用来加工线状体的工时的效果。
另外,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沿着沟槽部埋设,且一部分在贯通孔露出,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阻碍沟槽部两侧的垫主体发生变形。由于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与金属制钢丝相比可以减小抗弯刚性,因此能够使座垫容易弯曲。因此,具有能够使乘坐感舒适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案的座垫,就垫主体而言,中央部面向乘坐者上身的背部,在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连接设置的左右侧部面向乘坐者上身侧部。在中央部与左右侧部的边界形成左右纵沟槽,并且分别在左右纵沟槽间断地形成贯通孔。就中央部而言,受压构件设置在后面侧,所述受压构件介由连结构件以可后退移动的方式连结在设置于交通工具的左右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受压构件与左右框架之间配置有贯通孔。
在交通工具被其他交通工具追尾、或倒车的交通工具的后部撞到其他交通工具或结构物、即车尾碰撞时,若乘坐者上身对座垫作用后退移动负荷,则受压构件与座垫一起相对于框架进行后退移动,从而乘坐者的上身陷入座垫。由于线状体沿着纵沟槽埋设且一部分露出于贯通孔,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阻碍中央部的变形。因此,座垫的中央部以间断地形成有贯通孔的纵沟槽作为边界,相对于左右侧部容易弯曲,从而充分地进行后退移动。特别是,通过将贯通孔配置在受压构件与左右框架之间,防止这些构件阻碍座垫的弯曲,从而能够使座垫更有效地弯曲。其结果,能够使乘坐者的上身弯曲而有效地陷入到座垫。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当车尾碰撞时,能够抑制由惯性引起的乘坐者头部的后倾,并且能够减缓由头部后倾的反作用而施加于颈部的冲击。
另外,由于在受压构件与左右框架之间能够使座垫充分厚,因此具有能够减少座垫及线状体在将表皮材料安装于线状体时发生的变形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案的座垫,就线状体而言,至少在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呈其宽度大于贯通孔的深度方向上的线状体厚度的形状。由于能够使至少在贯通孔露出的线状体的厚度方向的抗弯刚性,小于宽度方向的抗弯刚性,因此能够使在贯通孔露出的线状体在贯通孔的深度方向上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防止线状体阻碍垫主体的变形,从而能够使座垫在贯通孔的部分容易弯曲的效果。
根据第四方案的座垫,由于线状体具备在整个长尺寸方向上连续并从外周面突出的凸部,因此,能够通过凸部的锚栓(anchor)效果来提高线状体与垫主体的贴紧性。由于还能够提高在露出线状体的贯通孔的分界线的、垫主体与线状体的贴紧性,因此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效果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贯通孔的分界线上的垫主体发生损坏的效果。
根据第五方案的座垫,凸部通过合成树脂包覆长纤维来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线状体的抗弯强度。因此,在第四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兼顾沟槽部中的座垫下半部的强度(弯曲弹性力)和弯曲容易度的效果。
根据第六方案的座垫,由于线状体具备在贯通孔露出的线状体的部分向贯通孔的深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因此通过弯曲部来能够增加在贯通孔露出的线状体的自由长度。因此,能够使在贯通孔露出的线状体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防止线状体阻碍垫主体的变形,从而能够使座垫在贯通孔的部分容易弯曲的效果。
根据第七方案的座垫,由于在左右纵沟槽各自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并且多个贯通孔的总长度是纵沟槽的长度的1/20以上,因此在车尾碰撞时,能够以间断地形成的纵沟槽作为边界,使中央部相对于左右侧部进行充分地后退移动。另外,由于多个贯通孔的长度的总长度小于纵沟槽的长度的1/2,因此能够防止中央部弹簧感的不足。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在车尾碰撞时确保减缓施加于乘坐者颈部的冲击,并且确保中央部的弹簧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以第一实施方案的座垫作为基体材料而形成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座垫的主视图。
图3(a)是将图2的Ⅲa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深底部的主视图,图3(b)是将图2的Ⅲb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贯通孔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2的Ⅳ-Ⅳ线的座垫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成型座垫的成型模的剖视图。
图6是成型模中的第一模的俯视图。
图7(a)是将图6的Ⅶa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卡止部的俯视图,图7(b)是将图6的Ⅶb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第一凸起部的俯视图。
图8(a)是沿图7(a)的Ⅷa-Ⅷa线的突条部及卡止部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7(b)的Ⅷb-Ⅷb线的突条部及第一凸起部的剖视图。
图9是脱模时的成型模的剖视图。
图10是安装有座垫的座椅框架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座垫的主视图。
图12(a)是沿图11的Ⅻa-Ⅻa线的座垫的剖视图,(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座垫的剖视图。
图13(a)是第四实施方案的座垫的剖视图,图13(b)是从图13(a)的箭头ⅩⅢb方向看时的座垫的主视图。
图14(a)是第五实施方案的座垫的剖视图,图14(b)是沿图14(a)的箭头ⅩⅣb-ⅩⅣb线的座垫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表皮材料
10,110,130,150,170座垫
11垫主体
11a中央部
11b侧部
12纵沟槽(沟槽部的一部分)
13横沟槽(沟槽部的一部分)
15贯通孔
16表面
17背面
20,21,120,140,160,180线状体
51横框架(左右框架)
55受压构件
56上部连结钢丝(连结构件的一部分)
57下部连结钢丝(连结构件的一部分)
122,142弯曲部
182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第一实施方案的座垫10进行说明。图1是以座垫10作为基体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车辆用座椅1的立体图,图2是座垫10的主视图。图3(a)是将图2的Ⅲa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深底部14的主视图,图3(b)是将图2的Ⅲb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贯通孔15的主视图,图4是图2的Ⅳ-Ⅳ线的座垫10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备:用于乘坐者就坐的座椅缓冲垫2、支撑乘坐者后背的座椅靠背3、及头枕5。座椅靠背3具备:座垫10,其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合成树脂制成;表皮材料4,其用于覆盖座垫10的正面侧的表面16(参照图4)。此外,虽省略了图示,但座椅缓冲垫2也具有与座椅靠背3大致同样的结构。
如图2所示,座垫10具备:垫主体11,其由具有弹力性的软质聚氨酯泡沫等合成树脂制的发泡成型体形成;线状体20、21,其埋设在垫主体11并且由合成树脂制成。垫主体11具有面向乘坐者的上身背部的中央部11a和左右侧部11b、11b连续的形状,其中所述左右侧部11b、11b以面向乘坐者的上身侧部的方式从中央部11a的左右两侧向斜前方扩展而突出。就垫主体11而言。在中央部11a与左右侧部11b、11b的边界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沟槽12。
纵沟槽12以从垫主体11的下端部(图2下方)越朝向上端部(图2上方)而越向左右两侧扩展的方式形成。在垫主体11设置有两个横沟槽13,该横沟槽13以将左右纵沟槽12的上部侧彼此连结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梯子状沟槽以整体凹设于垫主体11的表面。
就垫主体11而言,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20、21(棒状框架)分别沿着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连续地埋设在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的大致整个长度上。线状体20、21为用于将覆盖座垫10的表皮材料4(参照图1)卡止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棒状构件,其具有挠性。对构成线状体20、21的合成树脂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考虑机械强度等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可使用聚丙烯等聚烯烃。另外,作为线状体20、21,当然可以选择用玻璃纤维、碳纤维、聚芳酰胺纤维、聚酯纤维等纤维来强化的纤维强化树脂。
如图3(a)、图3(b)及图4所示,线状体20、21埋设在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的沟槽底的下方(图2纸面的里侧)附近,并且呈其长尺寸方向间断地在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内露出的状态。在纵沟槽12的长尺寸方向的多处间断地设置有:深度很深的深底部14;贯通孔15,其贯通在垫主体11的表面16形成的纵沟槽12的底部、和垫主体11的背面17,线状体20在深底部14及贯通孔15露出。另外,在横沟槽13的长尺寸方向的多处间断地设置有深度很深的深底部14,线状体21在深底部14露出。
在垫主体11成型时,线状体20、21通过嵌入成型埋设于垫主体11并与垫主体形成一体。使埋设于垫主体11的线状体20、21在深底部14及贯通孔15露出,在深底部14露出的线状体20、21介由固定件(未图示)与表皮材料4连结(参照图1)。其结果,表皮材料4的一部分被引入至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从而表皮材料4固定在垫主体11。
此外,纵沟槽12(参照图3(b))的宽度、即贯通孔15的宽度D为8-15mm,贯通孔15的长度L为20-60mm。就沿着纵沟槽12埋设在垫主体10的线状体20而言,其宽度d及厚度(图3(b)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均可设定为3-5mm。贯通孔15以在纵沟槽12的长尺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在各纵沟槽12形成多个(本实施方案中为两个)。就贯通孔15而言,多个贯通孔15(长度L)的总长度设定为纵沟槽12的长度的1/20以上且小于1/2。
接着参照图5,对用于成型座垫10的成型模30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成型座垫10的成型模30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座垫1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软质泡沫的液状原料)在成型模30的内部发泡来成型。成型模30具备:下模(第一模)31,其形成有用于将垫主体11的表面16(参照图4)侧成型的成型面32;上模38,其介由配设在下模31一边的铰链部37而相对于下模31可旋转地构成。上模38为用于成型座垫10的背面侧的模,在上模38和下模31之间配置有中模(第二模)39。
中模39为用于成型垫主体11的背面17(参照图4)侧的模,并突出设置有芯部40。芯部40为用于在座垫10形成中空部18(参照图4)的部位。中空部18为,将座垫10安装到座椅框架50(参照图10)时座椅框架50所插入的部位。中模39(第二模)通过设置在上模38的驱动装置42以相对于上模38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使驱动装置42驱动来从上模38装卸中模39。
在下模(第一模)31的成型面32设置有以突条状形成的突条部33、34。突条部33、34为用于在垫主体11形成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参照图2)的部位,并设置有朝向中模39突出的卡止部35。卡止部35为用于通过卡止线状体20、21来将线状体20、21沿着突条部33、34进行固定的部位。另外,突条部33设置有朝向中模39突出的第一凸起部36。第一凸起部36为,通过与在中模39以凸起状设置的第二凸起部41抵接,从而在垫主体11形成贯通孔15(参照图4)的部位。
接着参照图6对下模31进行说明。图6是成型模30中的下模31(第一模)的俯视图。此外,图6省略了在卡止部35及第一凸起部36分别形成的对置面35a、36a的图示。
如图6所示,下模31具备:成型面32,其大致水平地配置并用于形成垫主体11的表面16;左右一对突条部33,其突出设置在成型面32;及突条部34,其用于连结该突条部33。
突条部33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是用于形成座垫10的纵沟槽12(参照图2)的部位。突条部33以越朝向前方(图6上侧)俯视时越向左右两侧扩展的方式弯曲形成。突条部34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两端部连接在突条部33的突条,突条部34是用于形成座垫10的横沟槽13(参照图2)的部位。
就突条部33、34而言,在突条部33、34的长尺寸方向上的多处以互相隔开适当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卡止部35。卡止部35为,用于保持线状体20、21(参照图2),且用于形成座垫10的深底部14的部位。卡止部35突出设置在各个突条部33、34的上面。
在突条部33,第一凸起部36避开卡止部35而设置。第一凸起部36为用于收纳线状体20(参照图2)的同时,与第二凸起部41(参照图5)同样地在垫主体11形成贯通孔15的部位。第一凸起部36设置在突条部33的上表面。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用于卡止线状体20的卡止部35及用于容纳安装线状体20的第一凸起部3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a)是将图6的Ⅶa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卡止部35的俯视图,图7(b)是将图6的Ⅶb示出的部分放大示出的第一凸起部36的俯视图。图8(a)是沿图7(a)的Ⅷa-Ⅷa线的突条部33及卡止部35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7(b)的Ⅷb-Ⅷb线的突条部33及第一凸起部36的剖视图。
如图7(a)所示,卡止部35为以大致圆柱状形成的部位,隔着俯视时的中心在两侧形成有面向彼此的一对对置面35a。对置面35a在俯视时以沿着突条部33的长尺寸方向(图7(a)的上下方向)互相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为平坦面状。此外,对置面35a的间隔(图7(a)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为比线状体20的径向尺寸稍微小的尺寸。
如图7(b)所示,就第一凸起部36而言,隔着俯视时的中心在两侧形成有面向彼此的一对对置面36a(凹部)。对置面36a以在俯视时的整个突条部33的长尺寸方向(图7(b)的上下方向)上隔着相同间隔的方式沿着突条部33形成。此外,对置面36a的间隔(图7(b)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为比线状体20的径向尺寸(宽度)稍微小的尺寸。
如图8(a)及图8(b)所示,卡止部35的对置面35a及第一凸起部36的对置面36a的高度H设定为与线状体20的径向尺寸(厚度)相同的尺寸。此外,线状体20形成为,其宽度(图3(b)的左右方向尺寸)大于垫主体11(参照图2)的厚度方向(图2纸面的垂直方向)上的线状体20的厚度(图3(b)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尺寸)的剖面椭圆形形状。第一凸起部36在合模时与第一凸起部41抵接。
接着,参照图5及图9对座垫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脱模时的成型模30的剖视图。在制造座垫10时,首先,对成型模30(参照图5)进行开模,并将驱动装置42驱动而使中模39从上模38脱离。通过用补强布(未图示)覆盖中模39来固定中模。然后,将驱动装置42驱动而使中模39贴紧于上模。另外,将线状体20卡止于卡止部35及第一凸起部36,将线状体21卡止于卡止部35(固定工序)。接着,向下模31中注入合成树脂材料(液状原料,未图示)后,将上模38对于下模31进行合模。通过使合成树脂材料在成型模30内发泡,并进行规定时间的固化,使得线状体20、21沿着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参照图2)埋设并形成一体的座垫10成型(埋设工序)。
如图9所示,在成型座垫10后,使上模38对于下模31进行开模,并将驱动装置42驱动,使中模39从上模38脱离。然后,通过从中模39拔出并进行脱模来得到座垫10。
接着,参照图10对安装有座垫10的座椅框架50进行说明。图10是安装有座垫10的座椅框架50的主视图。座椅框架50具备:由管材形成的一对横框架51、分别与横框架51的上下结合的下框架52及上框架53,从而座椅框架50形成为框状。上框架53与一对托架54结合,在所述一对托架54安装有从头枕5的下部突出的一对撑杆(stay)(未图示)。在座椅框架50的内侧,配置有用于以可后退移动的方式支撑乘坐者上身的受压构件55。
受压构件55是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状构件,上部连结钢丝56的中央部固定在受压构件55的上部,下部连结钢丝57的中央部固定在受压构件55的下部。上部连结钢丝56及下部连结钢丝57由具有弹性的弹簧钢形成。上部连结钢丝56的两端与横框架51结合,下部连结钢丝57与连杆机构58的下端结合,所述连杆机构58的上端与横框架51结合。就设置在连杆机构58的拉伸螺旋弹簧而言,以在规定值以上的后退移动负荷作用于下部连结钢丝57的两端部时可摇动的方式设定张力。
此外,为了使上部连结钢丝56及下部连结钢丝57可发生弹性变形,在受压构件55与横框架51之间需确保适度的自由长度。另外,在上框架53与受压构件55之间的空间设置两端与横框架51结合的横梁59。为了使乘坐者的就座姿势稳定,横梁59通过将刚性大于上部连结钢丝56的杆(rod)弯曲而形成。
就座垫10而言,在受压构件55的前面侧配置中央部11a,在横框架51的前面侧配置侧部11b。就座垫10而言,为了在乘坐者的上身后退移动时将后退移动负荷从座垫10的中央部11a传递到整个受压构件55,纵沟槽12及贯通孔15避开受压构件55而配置在受压构件55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且横框架51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由此,当来自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者上身的、规定值以上的后退移动负荷作用在座椅靠背3时,受压构件55承受中央部11a的负荷而顺利地进行后退移动。由于在座椅宽度方向(图10左右方向)上,贯通孔15配置在受压构件55与横框架51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这些构件(受压构件55或横框架51)阻碍座垫10的弯曲。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座垫10弯曲。
此外,由于在座垫10埋设有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20、21,因此,与埋设有金属制成的线状体(钢丝)的座垫相比,能够减小线状体的重量。因此,能够使座垫10减轻上述重量差的重量。另外,在回收利用时,无需从垫主体11拔出线状体20、21,也能够在线状体20、21埋设于垫主体11的状态下粉碎座垫10。因此,能够减少回收利用时用于去除金属制钢丝的附带作业。而且,由于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20、21比金属制的钢丝更容易弯曲,因此能够使埋设有线状体20、21的座垫10的纵沟槽12及横沟槽13的附近容易弯曲。从而,能够使乘坐感舒适。
另外,通过第一凸起部36及第二凸起部41(参照图5),贯通垫主体11的背面17和纵沟槽12的贯通孔15形成在垫主体11,因此,与未设置有贯通孔15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垫主体11的弹簧感。因此,能够使垫主体11容易弯曲,从而能够使乘坐感舒适。
另外,在受压构件55与横框架51之间,可以使座垫10充分厚而不受到受压构件55或横框架51的限制。其结果,能够确保位于受压构件55与横框架51之间的部位(座垫10)的刚性。因此,能够减少将表皮材料4(参照图1)安装到线状体20时座垫10及线状体20发生的变形。
因此,在装载有车辆用座椅1的车辆被其他车辆追尾、或倒车的车辆的后部撞到其他车辆或结构物、即车尾碰撞时,若乘坐者上身对座垫10作用后退移动负荷,则受压构件55与座垫10一起相对于横框架51进行后退移动,从而乘坐者的上身陷入座垫10。由于线状体20一部分露出于贯通孔15的同时沿着纵沟槽12埋设在垫主体11,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20阻碍中央部11a的变形。因此,座垫10的中央部11a以间断地形成有贯通孔15的纵沟槽12作为边界,相对于左右侧部11b容易弯曲,从而充分地进行后退移动。其结果,能够使乘坐者的上身如虾一般弯曲而陷入到座垫10。随之,乘坐者的头部迅速地靠近头枕5,因此头部被头枕5接住,从而能够抑制由惯性引起的头部的后倾。能够缓和由头部后倾的反作用对颈部施加的冲击。
另外,由于在设置于第一凸起部36的对置面36a之间容纳安装有线状体2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线状体20的一部分在贯通孔15露出。由于无需弯曲线状体20以避开贯通孔15,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加工(弯曲)线状体20的工时。
此外,在为避开贯通孔15而使线状体20弯曲的情况下,由于线状体20的弯曲部分埋设在垫主体11的中央部11a或侧部11b,因此,线状体20的抗弯刚性会给中央部11a或侧部11b的弹簧感带来影响。即,由于线状体20使中央部11a或侧部11b的弹簧感提高,因此中央部11a或侧部11b难以弯曲变形。对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线状体20沿着纵沟槽12埋设,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20使中央部11a或侧部11b的弹簧感提高。
另外,在为避开贯通孔15而使线状体20弯曲的情况下,根据相对于纵沟槽12的贯通孔15的位置或大小,决定线状体20的弯曲位置。但是,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无需使线状体20弯曲而使线状体20的一部分在贯通孔15露出,因此可以使直线状的线状体20成为通用部件的同时任意地改变贯通孔15的位置或大小。
另外,线状体20具有宽度d(参照图3(b))大于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上的线状体20的厚度的椭圆形形状的剖面。因此,使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20在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上容易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20阻碍垫主体11的变形(中央部11a的弯曲变形引起的后退移动),从而能够使座垫10在贯通孔15的部分容易弯曲。
此外,就贯通孔15而言,纵沟槽12(参照图3(b))的宽度、即贯通孔15的宽度D为8-15mm,贯通孔15的长度L为20-60mm。若贯通孔15的长度L小于20mm,则难以得到使中央部11a以纵沟槽12作为边界相对于侧部11b容易弯曲的效果;若长度L超过60mm,则会有乘坐者的就座稳定性降低的倾向。
另外,若多个(本实施方案中为两个)贯通孔15(长度L)的总长度小于纵沟槽12的长度的1/20,则难以得到使中央部11a以纵沟槽12作为边界相对于侧部11b容易弯曲的效果。另一方面,若多个贯通孔15的长度L的总长度是纵沟槽12的长度的1/2以上,则会有乘坐者的就座稳定性降低的倾向。此外,由于线状体20的宽度d及厚度设定为3-5mm,因此能够兼顾用于将悬挂于纵沟槽12内的表皮材料4固定的刚性、和伴随垫主体11的变形而发生的弹性变形的挠性。
接着参照图11及图12(a)对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对线状体20以直线状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此,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对线状体120发生部分弯曲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下文中省略说明。图11是第二实施方案的座垫110的主视图,图12(a)是沿图11的Ⅻa-Ⅻa线的座垫110的剖视图(贯通孔15的轴向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就座垫110而言,在垫主体11埋设有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120、21。线状体120在形成于垫主体11的深底部14及贯通孔15露出。就线状体120而言,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以圆形形状形成。
如图12(a)所示,线状体120具备:埋设部121,其埋设在纵沟槽12的底部12a的附近;弯曲部122,其在贯通孔15露出,并且从埋设部121朝向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图12(a)的上下方向)倾斜;及连结设置部123,其与弯曲部122连结设置且呈大致直线状。
由此,通过弯曲部122能够使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120的自由长度变长。由于通过弯曲部122能够使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120容易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120阻碍垫主体11的变形,从而使座垫110在贯通孔15的部分容易变形。其结果,能够顺利地向受压构件55(参照图10)的后退移动。
接着参照图12(b)对第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对在露出于贯通孔15的线状体120的部分有两处形成有弯曲部1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此,在第三实施方案中,对在线状体140形成有更多的弯曲部142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下文中省略说明。图12(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座垫130的剖视图(贯通孔15的轴向剖视图)。
如图12(b)所示,就座垫130而言,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140埋设在垫主体11。线状体140在形成于垫主体11的贯通孔15露出。就线状体140而言,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以圆形形状形成,其具备:埋设部141,其埋设在纵沟槽12的底部12a的附近;多个弯曲部142,其在贯通孔15露出,并且朝向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图12(b)的上下方向)倾斜;即连结设置部143,其与弯曲部142连结设置且呈多个大致圆弧状。
由于形成有多个弯曲部142及连结设置部143,因此能够使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140的自由长度变得更长。因此,与第二实施方案相比,能够使线状体120更容易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140阻碍垫主体11的变形,从而能够更顺利地向受压构件55(参照图10)的后退移动。
接着参照图13对第四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对将与线状体20、120、140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的形状以在整个长尺寸方向上大致相同的方式设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此,在第四实施方案中,对与线状体160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的形状沿长尺寸方向其一部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下文中省略说明。图13(a)是第四实施方案的座垫150的剖视图(贯通孔15的轴向剖视图),图13(b)是从图13(a)的箭头ⅩⅢb方向看时的座垫150的主视图。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就座垫150而言,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160埋设在垫主体11。线状体160在形成于垫主体11的贯通孔15露出。线状体160具备:埋设部161,其埋设在纵沟槽12的底部12a的附近;露出部162,其在贯通孔15露出。就埋设部161而言,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的厚度T1设定成大于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的宽度D1的值。就埋设部161而言,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以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较长的大致椭圆状形成。就露出部162而言,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的厚度T2设定成小于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的宽度D2的值。就露出部162而言,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剖面以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较长的大致椭圆状形成。露出部162的扁平形状,可以在通过挤出成型来成型线状体160之后,通过部分的加热冲压来成型。
就线状体160而言,由于在贯通孔15露出的部分(露出部162)设定为,宽度D2大于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上的线状体160的厚度T2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使露出部162向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160阻碍垫主体11的变形,从而能够使座垫150在贯通孔15的部分容易变形。因此,能够顺利地向受压构件55(参照图10)的后退移动。
接着参照图14对第五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案中,对剖面为不定形的线状体180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4(a)是第五实施方案的座垫170的剖视图,图14(b)是沿图14(a)的箭头ⅩⅣb-ⅩⅣb线的座垫170的剖视图,其是将图14(a)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线状体180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就座垫170而言,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180埋设在垫主体11。线状体180在形成于垫主体11的贯通孔15露出。线状体180具备剖面呈大致圆形形状的芯部181、和从芯部181的外周面突出的凸部182。
凸部182在整个线状体180的长尺寸方向(图14(b)的纸面垂直方向)上连续,并且通过合成树脂包覆聚酯纤维制成的长纤维来形成多个凸部182。成型凸部182通过挤出成型与芯部181一体成型,线状体180的整体外周面以凹凸状形成。线状体180能够通过凸部182的锚栓效果来提高与垫主体11的贴紧性。由于能够提高线状体180所露出的贯通孔15的分界线上的、垫主体11和线状体180的贴紧性,因此能够抑制贯通孔15的分界线上的、垫主体11的损坏或垫主体11从线状体180的剥离。
由于凸部182通过合成树脂包覆聚酯纤维制的长纤维而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线状体180的抗弯强度。因此,能够兼顾沟槽部12中的座垫170下半部的强度(弯曲弹性力)和弯曲容易度。此外,无需具有多个凸部182,至少有一个即可。
就线状体180而言,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的厚度T设定为小于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的宽度D的值。此外,厚度T及宽度D是,在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指定方向上的最大直径(参照图14(b))。其结果,可以使线状体180的厚度方向的抗弯刚性小于宽度方向的抗弯刚性,因此能够使沟槽部12附近的座垫170及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180在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上容易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线状体180阻碍垫主体11的变形,从而能够使座垫170在贯通孔15的部分容易弯曲。因此,能够顺利地向受压构件55(参照图10)的后退移动。
此外,最好将线状体180的宽度D相对于厚度T的倍率设定在1.1倍-3倍的范围。若宽度D相对于厚度T的倍率为1.1倍以上,则能够确保减小厚度方向的抗弯刚性的效果。若倍率为3倍以下,则虽然会受到线状体180的线径的影响,但是会难以受到形成贯通孔15的内壁的垫主体11和线状体180的干扰,从而能够防止异常噪音。此外,线状体180的厚度T与宽度D的关系也可适用于其他实施方案的线状体20、21、120、140、160。
以上,基于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任何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的各种改良变形是能够容易推测的。例如,上述实施方案中举出的贯通孔15的形状或数量、贯通孔15的位置或大小是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或数量、位置、大小。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贯通孔15形成在纵沟槽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须限于此,贯通孔15当然也可以形成在横沟槽13。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座垫10作为座椅靠背3的基体材料(背垫)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须限于此,当然也可适用于作为座椅缓冲垫2的基体材料的缓冲垫等其他座垫。作为座垫的用途,除了车辆用座椅之外,例如还可用在装备在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中的座位或家具等椅子。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单独形成座椅缓冲垫2、座椅靠背3及头枕5的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须限于此。例如,采用座椅缓冲垫2、座椅靠背3及头枕5一体地构成的斗(bucket)式座椅也是理所当然。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座垫10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合成树脂制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须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材质的座垫。作为其他材质的座垫,例如可列举用氨基甲酸酯等粘合剂将合成树脂制等的纤维硬化(结合)的材质的座垫、用热量使合成树脂制的纤维熔融从而使其互相熔接的材质的座垫等。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及第三实施方案中,对弯曲部122、142以朝向贯通孔15的深度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必须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以向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弯曲的方式形成弯曲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通过弯曲部来使在贯通孔15露出的线状体的自由长度变长,因此能够使线状体容易弯曲变形。另外,通过在贯通孔15的宽度方向上弯曲,能够使弯曲部的弯曲形状与成型模30的成型面32(参照图5)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提高成型模30对线状体的安装作业的操作性。
虽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省略了说明,并不是将线状体20的粗细在整个长尺寸方向上形成为相同,而是以从线状体20的第一端部(图2的下侧)向第二端部(图2的上侧)逐渐变细的方式设定是理所当然的。可以通过改变挤出成型时的挤出速度来使该线状体20成型。通过以从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逐渐变细的方式设定线状体20,可以使座垫10容易弯曲变形,从而能够更顺利地向受压构件55(参照图10)的后退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对用于安装座垫10、110、130、150、170的座椅框架50中的受压构件55白结合在一对横框架51的上部连结钢丝56及下部连结钢丝57(弹簧钢)弹性支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必须限于此。省略受压构件55并在横框架51之间或在下框架52和上框架53之间结合弹簧钢制钢丝,并且通过该钢丝来支撑座垫10、110、130、150、170是理所当然的。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框架51、52、53来支撑座垫10、110、130、150、170的外周部分(侧部11b),因此能够使垫主体11变形,从而使中央部11a相对于侧部11b向后退移动。

Claims (7)

1.一种座垫,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垫主体,其具有安装有表皮材料的表面及其相反侧的背面;
沟槽部,其在所述垫主体的表面形成,并且安装于所述表面的所述表皮材料的一部分被拉入到所述沟槽部;
贯通孔,其贯通所述沟槽部的底部和所述垫主体的背面;及
合成树脂制成的线状体,所述线状体是其一部分在所述贯通孔露出并且沿着所述沟槽部埋设在所述垫主体的构件,其具有将拉入至所述沟槽部的所述表皮材料卡止的挠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主体具备:面向乘坐者的上身背部的中央部;及与所述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连结设置并且面向乘坐者的上身侧部的左右侧部,
就所述中央部而言,受压构件设置在后面侧,所述受压构件介由连结构件以可后退移动的方式连结在设置于交通工具的左右框架,
所述沟槽部具备在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左右侧部的边界形成的左右纵沟槽,
所述贯通孔分别在所述左右纵沟槽间断地形成,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受压构件与所述左右框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线状体而言,至少在所述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呈宽度大于所述贯通孔的深度方向的所述线状体的厚度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体具备在整个长尺寸方向上连续并从外周面突出的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通过合成树脂包覆长纤维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体的在所述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具备向所述贯通孔的深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左右纵沟槽各自形成多个,并且多个所述贯通孔的长度的总长度是所述纵沟槽的长度的1/20以上且小于1/2。
CN201510732409.7A 2014-11-06 2015-11-02 座垫 Active CN105584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078 2014-11-06
JP2014226078A JP6130820B2 (ja) 2014-11-06 2014-11-06 シートパ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4396A true CN105584396A (zh) 2016-05-18
CN105584396B CN105584396B (zh) 2019-05-07

Family

ID=55924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2409.7A Active CN105584396B (zh) 2014-11-06 2015-11-02 座垫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0820B2 (zh)
CN (1) CN1055843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7032B2 (ja) * 2017-08-14 2022-03-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6756A (ja) * 1995-01-23 1996-08-0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
JP2007125287A (ja) * 2005-11-07 2007-05-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2008113811A (ja) * 2006-11-02 2008-05-22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トパッド及びシート
JP2011078452A (ja) * 2009-10-02 2011-04-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CN102815239A (zh) * 2011-06-06 2012-12-12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2910097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3269905A (zh) * 2010-12-24 2013-08-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03298654A (zh) * 2010-12-24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靠背构造
WO2014024586A1 (ja) * 2012-08-07 2014-02-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座席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4041A (ja) * 1995-12-15 1997-06-24 Araco Corp バックボート付シートのシートカバー吊り込み構造
JP5669567B2 (ja) * 2010-12-24 2015-02-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6756A (ja) * 1995-01-23 1996-08-0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
JP2007125287A (ja) * 2005-11-07 2007-05-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2008113811A (ja) * 2006-11-02 2008-05-22 Bridgestone Corp シートパッド及びシート
JP2011078452A (ja) * 2009-10-02 2011-04-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CN103269905A (zh) * 2010-12-24 2013-08-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03298654A (zh) * 2010-12-24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靠背构造
CN102815239A (zh) * 2011-06-06 2012-12-12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2910097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WO2014024586A1 (ja) * 2012-08-07 2014-02-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座席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30820B2 (ja) 2017-05-17
JP2016087143A (ja) 2016-05-23
CN105584396B (zh)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99030B2 (en) Suppor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its realisation
CN101835408B (zh) 椅子的椅背及其安装装置
CN104044491B (zh)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JP5635179B2 (ja) 成形面ファスナー
CN1964650A (zh) 具有内部泡沫部件的泡沫封装的内装弹簧(三重壳)
JP2014128359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WO2014203891A1 (ja) クッション体
CN103029606A (zh) 通过应变率硬化缓冲材料的应用的后部冲击头部位移减少
JP6641564B2 (ja) パッド
CN206933606U (zh) 行李箱物品
CN105584396A (zh) 座垫
JP3836851B2 (ja) クッション材
BR102012014758B1 (pt) assento para veículo
JP201701934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30301437A1 (en) Chairs including flexible frames
JP593561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51841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KR20190123861A (ko) 유동화 되는 구(球)(Sphere)로 충전 되는 자동차 시트(Car Seat)
JP2002330843A (ja) 椅子の弾性シェル構造
CN219762943U (zh) 一种聚氨酯复合防塌边床垫
KR200189356Y1 (ko) 신축성 커버와 프레임만으로 구성된 헤드 레스트
JP2019024937A (ja) シート用パッドおよび座席シート
JP5656707B2 (ja) シートパッド及び同製造方法
JP2010263933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カバー表皮吊込み構造
JP2005111132A (ja) クッション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Hyogo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yo Tire Rubber

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yo Tire Rubber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Hyogo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YO TYRE COMPANY

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Hyogo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yo Tire Rubber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228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after: Toyo Quality One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Idan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