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255A - 悬挂用臂部件 - Google Patents

悬挂用臂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255A
CN105579255A CN201380079754.4A CN201380079754A CN105579255A CN 105579255 A CN105579255 A CN 105579255A CN 201380079754 A CN201380079754 A CN 201380079754A CN 105579255 A CN105579255 A CN 105579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ss
weight portion
strut bar
arm member
suspensio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975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9255B (zh
Inventor
黑田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79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9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5Bal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2Mounting of torsion springs
    • B60G2204/1224End mounts of stabiliser on wheel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6Ball or spheric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1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1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 B60G2206/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rms the arm being a radius or track or torque or steering rod or stabiliser end lin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1Light weight materials
    • B60G2206/7101Fiber-reinforced plastics [FR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轻量并具有强度的悬挂用臂部件。悬挂用臂部件(S)具有连接悬挂的多个部件的连接部(2)及将连接部(2)分别设置在两端部并延伸设置的支撑杆(1)。支撑杆(1)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形成为凹部状的多个减重部(10)。减重部(10)具备形成于支撑杆(1)的前面上部(1a)的多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形成于支撑杆(1)的前面下部(1b)的多个前侧下部减重部(12)、形成于支撑杆(1)的后面上部(1c)的多个后侧上部减重部(13)及形成于支撑杆(1)的后面下部(1d)的多个后侧下部减重部(14)。

Description

悬挂用臂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挂用臂部件,其用于在装载在车辆上的悬挂中连接多个部件。
背景技术
过去,在装载在车辆上的悬挂中,部件与部件经由悬挂用臂部件连接为可以在上下方向等进行摆动。作为悬挂用臂部件,可以列举例如通过球窝接头安装在车身或轮轴上的悬挂臂,或连接平衡杆和稳定器的稳定器连杆等。由于这种悬挂用臂部件对强度及刚性有所要求,因此通常使用铁制悬挂用臂部件。由于通常的稳定器连杆的支撑杆为钢铁制,因此与树脂制部件或铝制部件相比较,其重量较重。
近年来,在汽车领域,由于原油及汽油价格急剧飙升,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需求高涨,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要求减轻车身的重量。作为用于减轻车身重量来减轻悬挂用臂部件的重量的部件,已知一种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塑料摆动支撑体。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塑料摆动支撑体(悬挂用臂部件),在塑料制基体的前后侧面的长度方向上,分别形成有四个细长的中间室,总共具有八个中间室。
该中间室由如下构成:一对前侧面中央部的中间室,其配置在塑料摆动支撑体的前侧侧面的中央部下侧;一对前侧面外侧的中间室,其相对于该一对前侧面中央部的中间室,分别配置在左右外侧的上侧的线对称位置;一对后侧面上侧中央部的中间室,其配置在后侧侧面的中央部上侧;一对后侧面外侧上部的中间室,其相对于该一对后侧面上侧中央部的中间室,分别配置在左右外侧的下侧的线对称位置。
由于塑料摆动支撑体在前后侧面上分别形成四个沿长度方向细长的中间室,且从短边方向的纵截面视角观察形成为S字形状,从而提高截面二次力矩及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表2009-541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虽然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塑料摆动支撑体在前侧侧面及后侧侧面分别形成四个中间室(中间空间),通过使用塑料进行制造,尽管实现了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降低,但还需进一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从侧面视角观察该塑料摆动支撑体,其基体并未以中心线为中心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因此安装在汽车上并行驶时,会受到来自多方向的负载,且不会变形为上下对称的形状,而是进行不规则的变形。例如,在将塑料摆动支撑体作为稳定器连杆用于汽车的情况下,由于围绕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轴正向或反向旋转,因此在塑料摆动支撑体的周围需要外接圆部分的空间。于是,在稳定器连杆的周围配置辅助设备等情况下,由于塑料摆动支撑体与辅机类等抵接,因而需要用于避开它的空间,因此存在难以进行车辆布局设计的问题。
另外,塑料摆动支撑体在两端部的收纳元件之间的支撑杆上所形成的中间室,通过上中下三个横向腹板(肋)和两个结合部而形成在正方形的空间中。因此,在中间室的后方角落附着有泥砂等时,存在难以使泥砂等脱落的问题。
另外,通过将平板状的上中下三个横向腹板平行配置,从而塑料摆动支撑体存在对于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压缩力较强,但对于上下的横向腹板在轴向上的移动的压缩力较弱的问题。
另外,塑料摆动支撑体在朝向横向形成的横向腹板与朝向上下方向形成的结合腹板交叉的位置,存在易于集中应力,且尖角容易受损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轻量并具有强度的悬挂用臂部件。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悬挂用臂部件具有连接部与支撑杆,所述连接部将安装在车辆上的悬挂的多个部件连接;所述支撑杆将该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两端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该悬挂用壁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朝向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而形成为凹部状的多个减重部;所述减重部具备多个前侧上部减重部、多个前侧下部减重部、多个后侧上部减重部及多个后侧下部减重部,所述多个前侧上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前面上部;所述多个前侧下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前面下部,并相对于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上下方向;所述多个后侧上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后面上部,并相对于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前后方向;所述多个后侧下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后面下部,并相对于所述后侧上部减重部及所述前侧下部减重部均被相互错开地配置。
此外,此处的上下方向、上部及下部可以为任意方向,将相对于形成有减重部的面的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前后方向、前侧及后侧为任意方向,将形成有凹部状的减重部的深度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悬挂用臂部件以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形成凹部状的多个减重部,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该减重部具备前侧上部减重部、前侧下部减重部、后侧上部减重部及后侧下部减重部,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形成在支撑杆的前面上部;所述前侧下部减重部配置在支撑杆的前面下部并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上下方向;所述后侧上部减重部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支撑杆的后面上部;所述后侧下部减重部配置在支撑杆的后面下部并相对于后侧上部减重部及前侧下部减重部均相互错开。因此,由于悬挂用臂在支撑杆的前面及后面沿上下方向及长度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减重部,因此能够减少形成支撑杆与减重部分相对应的树脂材料,实现成本降低和轻量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形成减重部的分隔部位来提高强度。
另外,优选形成有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减重部的部位在沿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下形成为大致“S”字形或大致倒“S”字形。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撑杆上形成有减重部的部位从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观察形成为大致“S”字形或大致倒“S”字形,从而能够提高减重部的刚性。
另外,优选地,形成有所述减重部的部位具有中间板部、肋部及翼部,所述中间板部在沿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下被配置在中央部;所述肋部形成为从所述中间板部的两端部,在相对于该中间板部垂直的方向上朝向相互相反方向;所述翼部形成为从所述肋部的前端部与相对于该肋部垂直的方向平行,若将所述中间板部的板厚设为T1,所述肋部板厚设为T2,所述翼部板厚设为T3,则所述减重部形成为T1<T3<T2。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减重部的中间板部板厚T1、肋部板厚T2及翼部板厚T3形成为T1<T3<T2,从而能够以强度要求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应用树脂成型时的树脂流动性。因此,能够获得具有刚性的支撑杆。
另外,优选地,所述减重部中,从该减重部的开口部朝向内底部所形成的侧壁形成为带有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张开的倾角。
根据上述结构,从截面视角观察,由于减重部中从开口部朝向内底部所形成的侧壁带有在截面视角下呈“ハ”字形并向开口部张开的倾角,从而能够容易地抽出树脂成型后的模具,同时,能够使侵入减重部内的泥砂等容易地排出。
另外,优选所述侧壁形成为向相对于邻接的减重部的相反方向张开。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减重部的侧壁相对于邻接的减重部向相反方向张开,从而能够通过利用桁架效应抑制开口端侧的翼部倒下的方式来进行树脂成型,同时能够实现绕轴方向的强度的均衡化。
另外,优选所述倾角由相对于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91度至100度范围内的任意角度组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减重部侧壁的倾角呈91度至100度的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从而能够容易地抽出树脂成型后的模具,同时,能够容易地排出车辆行驶时侵入减重部内的泥砂等。另外,通过使减重部的侧壁以张开的方式倾斜,可以提高支撑杆的强度。
另外,优选所述减重部的各角部分别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圆角。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减重部的各角部分别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圆角,从而能够在其他部件等与这些角部发生碰撞时,抑制在角部的应力集中而造成的损坏。
另外,优选所述树脂材料由含有PA66、PA6、PPS、POM中任一种的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树脂材料由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构成,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及耐热性。
另外,优选向所述树脂材料中添加纤维强化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树脂材料通过添加纤维强化材料,能够提高刚性及相对于温度的强度。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更轻量且具有强度的悬挂用臂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悬挂用臂部件的一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2中,(a)为图1的A-A放大截面图,(b)为悬挂用臂部件的连接部的放大底视图。
图3中,(a)为悬挂用臂部件的支撑杆的侧视图,(b)为图3中的(a)的B-B截面图。
图4中,(a)为图3中的(a)的C-C截面图,(b)为图3中的(b)的D-D截面图。
图5中,(a)为图3中的(a)的E-E截面图,(b)为图3中的(a)的F-F截面图,(c)为图3中的(a)的G-G截面图,(d)为图3中的(a)的F-F截面图。
图6为表示减重部形状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挂用臂部件S进行说明。
此外,图1所示的悬挂用臂部件S,在所设置的车辆上根据设置状态及安装位置其朝向有所改变。因此,为方便起见,在悬挂用臂部件S上,以将支撑杆1配置在长度方向上的情况为基准,将形成在支撑杆1上的减重部10的深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支撑杆1的减重部10的短边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配置有连接部2、2侧作为左右来进行说明。
<悬挂的结构>
首先,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挂用臂部件S进行说明之前,对适用于本发明的悬挂(图示省略)进行说明。
悬挂(图示省略)例如为在汽车、两轮车辆或电车等车辆中,将车身载置于其上以缓冲来自车轮的振动的装置,其具备悬挂用臂部件S。
<悬挂用臂部件的结构>
悬挂用臂部件S为在装载于车辆上的悬挂(图示省略)中所具备的臂状部件,除此之外还包含称为连杆或拉杆的部件。悬挂用臂部件S例如为悬挂臂或稳定器连杆等。悬挂用臂部件S只要是具有后述的支撑杆1且在悬挂(图示省略)中使用的部件即可,对悬挂的形式、种类及被使用的位置等并未作特别限定。下面,以稳定器连杆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悬挂用臂部件S为臂状(连杆状)部件,且具有:一对连接部2、2,其将安装在车辆上的悬挂的多个部件连接;支撑杆1,其将该连接部2、2分别设置在两端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悬挂用臂部件S在两端部的连接部2、2的壳体部2a中,分别设置有:后述的球座3;双头螺栓4,其具有转动自如地内置于球座3内的球部4a;防尘罩5,其防止尘埃等侵入球部4a。
悬挂用臂部件S形成例如全长L1(参照图4中的(b))约为330mm的长度。悬挂用臂部件S由含有所谓PA66、PA6、PPS、POM中任一种的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的树脂材料构成。向该树脂材料中添加由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细纤维等构成的纤维强化材料,以提高强度。优选地,树脂材料中的纤维强化材料的含有率,为了在强化效果及高温(80℃)强度相较于常温(23℃)时不低于50%,从而优选在25%以上。另外,由于成型性考虑注塑成型机的使用寿命,需将纤维强化材料的含有率的上限设为60%左右。
此处,“工程塑料”是指在耐热性在100℃以上,拉伸强度在50MPa以上,弯曲弹性模量在2.4GPa以上,符合结构用途及机械部件的高性能塑料。另外,“超级工程塑料”是指耐热性更高,在15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也可以长期使用的工程塑料。
PA66为聚酰胺类树脂,也被称为尼龙66。PA66为合成纤维,其为在聚酰胺类树脂中的结晶度高,物理性能平衡的工程塑料,与PA6相比较,耐热性及机械强度更加优异。PA66的机械强度平衡性、耐化学性优异,在尼龙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中具有最优异的机械强度。另外,PA66可以通过填料进行强化,可以填充玻璃纤维等来大幅提高机械强度/刚性/热变形温度等。
PA6为聚酰胺树脂,其也被称为尼龙6。PA6的熔点为225℃,耐热温度为80~140℃,比重为1.13,颜色为乳白色,其耐磨损性、耐寒冷性、耐冲击性、耐油性及耐碱性优异。
PPS为聚苯硫醚树脂,是一种具有苯基(苯环)和硫(S)交替重复的分子结构的高性能树脂。PPS在结晶性树脂中耐热性很高(连续使用温度为240℃左右),其耐热性的优异表现为在连续使用温度为200℃~220℃、高负荷(1.82MPa)条件下负荷挠曲温度为260℃以上,且其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较大。使PPS成型时的收缩率减小到0.3~0.5%,则其尺寸稳定性良好。另外,PPS的机械强度、刚性、阻燃性、耐化学性、电气特性及尺寸稳定性等优异。
POM为聚缩醛,在具有取得平衡的机械性质的结晶树脂中,特别是耐老化性极其优异。其耐摩擦/磨损性、耐化学性、抗蠕变性、尺寸稳定性优异,吸水性也较少。
<支撑杆的结构>
如图4中的(a)、(b)所示,支撑杆1为设置在左右端部的连接部2、2之间的杆状部位,通过树脂材料与连接部2、2形成为一体。支撑杆1具有:多个减重部10,其面向与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形成为凹部状,并配置为上下二段;端部侧减重部15,从正面视角观察,其从减重部10的左右两侧在左右端部的连接部2连续形成为一列。
从俯视视角观察,支撑杆1形成为例如中央部前后方向的长度L2最大为26.2mm左右,连接部2附近的端部(头部1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3最小为20.83mm,并形成为从中央部横贯至两端并逐渐缩小。从侧视视角观察,支撑杆1形成为例如中央部上下方向的高度H1最大为19.6mm左右,左右端的上下方向的高度H2最小为15.40mm左右,并形成为从中央部横贯至两端并逐渐变小。另外,如图5中的(a)~(c)所示,支撑杆1在与减重部10的平面相交的所有各角部10d上,分别形成有后述的圆角Ra、Rb或球圆面(球アール面)Rc,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圆角。
如图5中的(b)~(c)所示,从纵截面视角观察,形成有支撑杆1的减重部10的部位形成为大致S字状(大致“己”字状)或大致倒S字状(大致倒“己”字状)。形成有该支撑杆1的减重部10的部位分别具有后述的中间板部10e、肋部10f及翼部10g。由于从纵截面视角观察,支撑杆1形成为大致“S”字状或大致倒“S”字状,因此与从纵截面视角观察的“I”字状相比,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在远离中心轴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肋部10f及翼部10g。因此,在施加有外力的情况下,由于支撑杆1可以分散外力并弹性吸收,因此可以抑制外形尺寸并进行小型化。
<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减重部10为分别形成在支撑杆1的前面及后面、连接部2、2的外周面上的从截面视角观察为凹部形状的空间,其目的在于进行悬挂用臂部件S的轻量化。减重部10的结构具备前侧上部减重部11、前侧下部减重部12、后侧上部减重部13、后侧下部减重部14及端部侧减重部15。
如图3中的(b)所示,减重部10中,从该减重部10的开口部10a朝向内底部10b形成的侧壁10c带有在截面视角下呈“ハ”字状向开口部10a张开的倾角θ。该倾角θ形成为相对于支撑杆1的左右(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91度至100度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因此,减重部10以从内底部10b向开口部10a口径逐渐变大的方式张开形成。
此外,在图1、图3中的(b)及图4中的(b)中,为方便起见,以直线表示开口部10a及侧壁10c并进行省略,但实际上,开口部10a的开口端与底端具有偏差(高度差)。
<前侧上部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3中的(a)所示,前侧上部减重部11由四个减重部10构成,所述四个减重部10在支撑杆1的前面上部1a的长度方向上,经由能够形成后侧上部减重部13(参照图1)的设置间隔形成为一列。前侧上部减重部11由一对第一前侧上部减重部11a及一对第二前侧上部减重部11b左右对称地配置而成,所述第一前侧上部减重部11a以左右(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为中心,配置在左右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前侧上部减重部11b配置在靠近这对第一前侧上部减重部11a的连接部2、2的位置。四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1全部为相同长度,例如为20mm。
前侧上部减重部11形成为:随着支撑杆1的高度尺寸从中央部的上下方向高度H1趋向两端部的高度H2逐渐减小,四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的上下方向高度H11a、H11b也与之成比例地减少。各前侧上部减重部11中,支撑杆1的中央侧高度H11a形成为比连接部2、2侧高度H11b高,在横向形成为长梯形。也就是说,各前侧上部减重部11形成为:以上侧翼部10g相对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板部10e,从支撑杆1的中央侧趋向连接部2、2侧降低的方式倾斜。
这样形成的四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对称地配置为:以支撑杆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为中心,将配置在左侧的两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和配置在右侧的两个前侧上部减重部11形成为对称形状。
如图3中的(b)所示,前侧上部减重部11以使支撑杆1的中央部的前后方向长度L2为最长,头部1e的前后方向长度L3为最短的方式形成。与其相伴,配置在靠近中央部位置的前侧上部减重部11的深度D11,形成为比靠近头部1e配置的前侧上部减重部11的深度D11深。
<前侧下部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3中的(a)、(b)所示,前侧下部减重部12沿长度方向形成在支撑杆1的前面下部1b,由五个减重部10构成,所述五个减重部10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11相互错开地配置于上下方向。该前侧下部减重部12从支撑杆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可以形成后侧下部减重部14(参照图4(a))的设置间隔形成为横向的一列。前侧下部减重部12由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一对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及一对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左右对称配置而成,所述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为中心,配置在该中央部;所述一对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配置在靠近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左右的连接部2、2的位置;所述一对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配置在靠近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左右的连接部2、2的位置。五个前侧下部减重部12中,靠近中央部的位置配置的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及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的左右方向长度与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11的长度L11相同,最靠近连接部2、2配置的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的长度形成为比长度L11更长的长度L12(例如为30mm)。
前侧下部减重部12与前侧上部减重部11相同,随着支撑杆1的高度尺寸从中央部的上下方向高度H1趋向两端部的高度H2逐渐减小,五个前侧下部减重部1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H12a、H12b也与之成比例地减少。中央部的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形成为长方形。在前侧下部减重部12中,除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以外的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及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与前侧上部减重部11相同,支撑杆1的中央侧高度H12a形成为比连接部2、2侧的高度H12b更高,并在横向形成长梯形。也就是说,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及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形成为:下侧翼部10g相对于在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板部10e,以从支撑杆1的中央侧趋向连接部2、2侧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左右各一对的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及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分别以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为对称形状。
如图4中的(a)、(b)所示,从支撑杆1的横截面视角观察,前侧下部减重部12是以配置在中央部的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为中心趋向左右的头部1e,从该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按照第一后侧下部减重部14a、第二前侧下部减重部12b、第二后侧下部减重部14b、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的顺序形成。这样,从横截面视角观察,前侧下部减重部12在中央部配置有前后方向长度L2最长的第一前侧下部减重部12a,在左右的头部1e侧配置有前后方向长度L3最短的第三前侧下部减重部12c,并以从中央部趋向头部1e侧逐渐缩小的方式呈凹凸状连续形成。
<后侧上部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3中的(b)所示,后侧上部减重部13由多个减重部10构成,所述多个减重部10沿长度方向形成在支撑杆1的后侧上部1c,并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11相互错开地连续配置于前后方向。如图4中的(b)所示,从横截面视角观察,该后侧上部减重部13(13a~13c)形成为与配置在其前侧下侧的所述前侧下部减重部12(参照图4中的(a))对称。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后侧下部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4中的(a)所示,后侧下部减重部14由多个减重部10组成,所述多个减重部10沿长度方向形成在支撑杆1的后侧下部1d,并相对于后侧上部减重部13(图4中的(b)参照)及前侧下部减重部12相互错开地配置。从横截面视角观察,该后侧下部减重部14(14a、14b)形成为与配置在其前侧上侧的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11(参照图3中的(b))对称。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侧壁的结构>
如图1所示,从前后方向观察减重部10,各侧壁10c为形成在左右内侧面的分隔壁,并朝向上下方向形成。如图3中的(b)所示,侧壁10c形成为相对于邻接的减重部10向相反方向张开(参照图4中的(a))。侧壁10c的板厚与后述的肋部10f的板厚T2相同,形成为2mm左右的厚度。
<角部的结构>
如图5中的(a)~(c)所示,支撑杆1上,在各角部10d上必然形成有圆角Ra、Rb或球圆面Rc。支撑杆1由于在角部10d形成有圆角Ra、Rb或球圆面Rc(参照图6),从而可以在角部10d被施加外力时,防止局部集中应力。
如图5中的(a)~(c)所示,在减重部10的外侧,在角部10d形成有例如R=0.5左右的圆角Ra。
在形成减重部10的翼部10g的边及肋部10f(内底部10b)的边的角部10d形成有圆角Rb,该圆角Rb由例如比圆角Ra更大的R=1mm或R=1mm以上(优选R=1mm~3mm)的曲率半径构成。
另外,如图6所示,减重部10的肋部10f(内底部10b)与侧壁10c与中间板部10e交叉的角部10d,以及肋部10f(内底部10b)与肋部10f与翼部10g交叉的角部10d形成有球圆面Rc,该球圆面Rc由R=1mm或R=1mm以上(优选为R=1mm~3mm)的圆面曲率半径构成。
<中间板部的结构>
如图2中的(a)所示,中间板部10e为沿短边方向从截面视角观察,水平配置在支撑杆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厚板状部位,所述支撑杆1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或大致倒“S”字形状。该中间板部10e在支撑杆1上从纵截面视角观察配置在中央部,因此在承受外力时,由于其被配置在不会承受较大力矩的位置,所以可以减薄厚度。因此,中间板部10e形成为2mm以上的板厚T1,相较于翼部10g形成更薄。更具体地说,中间板部10e例如形成为2.1mm左右的板厚T1。
<肋部的结构>
如图5中的(a)~(c)所示,肋部10f为从中间板部10e的两端部,在相对于该中间板部10e垂直的方向朝向相互相反方向(上方或下方)所形成的厚板状部位,并形成在中间板部10e与翼部10g之间。肋部10f比中间板部10e更薄,例如形成为2.0mm左右的板厚T2。
<翼部的结构>
如图5中的(a)~(c)所示,翼部10g为从肋部10f的前端部,沿相对于该肋部10f垂直的方向形成,并相对于中间板部10e平行的厚板状部位。在翼部10g承受外力的情况下,由于仅远离中心部的部分比中间板部10e承受更大力矩,因此需形成为比中间板部10e更厚。若举出具体示例,则翼部10g形成为3.0mm的板厚T3。
若将支撑杆1的中间板部10e的板厚设为T1(2mm以上,优选为2~3mm),将肋部10f的板厚设为T2(1mm以上,优选为1~2mm),将翼部10g的板厚设为T3(3mm以上,优选为3~4mm),则减重部10形成为:
T1<T3<T2。
<端部侧减重部的结构>
如图1及图3中的(a)、(b)所示,端部侧减重部15与所述减重部10相同,都是以减轻悬挂用臂部件S的重量为目的而形成的凹部。端部侧减重部15是从支撑杆1两端部的头部1e附近横贯至形成在连接部2的外周上的凸缘部2d,通过左右分隔壁15a而形成的。形成为凹部形状的端部侧减重部15是由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分隔的左右分隔壁15a、形成上下方向的隔壁的上下壁部15b及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分隔的前后分隔壁15c组成。
端部侧减重部15中,左右分隔壁15a与前后分隔壁15c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厚度(例如2mm左右的厚度),且比上下壁部15b的厚度(例如3mm左右)形成得更薄。
左右分隔壁15a是由从前后分隔壁15c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以及从壳体部2a的外周部经由规定间隔向前后方向笔直形成的平板状立壁构成。
上下壁部15b为形成支撑杆1的头部1e及连接部2的凸缘部2d的上下表面的横壁,从所述翼部10g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形成。
前后分隔壁15c为在前后划分端部侧减重部15的竖直壁,从平面视角观察,沿支撑杆1的中心线形成,所述端侧减重部15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背靠背的状态。
<连接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连接部2、2为连接悬挂部件的部位,其在支撑杆1的两端分别形成。连接部2具有:大致容器形状的壳体部2a,其一体形成于支撑杆1的两端部;凹状部2b,其在壳体部2a内形成;安装孔2c,其在凹状部2b的内底形成;凸缘部2d,其在壳体部2a的外周部形成。例如,右侧的连接部2相对于左侧的连接部2形成为对称的形状。
壳体部2a为嵌有球座3的部位,且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所述球座3旋转自如地支承双头螺栓4的球部4a。
凹状部2b由圆柱状的凹部构成,形成在相对于延伸设置支撑杆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安装孔2c为对球座3的下端面突出形成的铆钉状热铆接部3a进行插入安装的贯穿孔,并形成有多个。
凸缘部2d为形成在壳体部2a的外周部上的大致厚板状的加强部位,从平面视角观察形成为大致C环形状。通过使凸缘部2d形成在壳体部2a的外周部,来确保连接部2的强度。在凸缘部2d上,端侧减重部15(参照图5(d))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开口的状态。
《球座的结构》
球座3为形成枢轴承的轴承部件,所述枢轴承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双头螺栓4的球部4a。球座3具有铆钉状的多个热铆接部3a、用于存储润滑油的油存储部3b、按照球部4a的形状形成的球面部3c及配置在凹状部2b的开口缘部的凸缘部3d。
《双头螺栓的结构》
双头螺栓4为起到配置为转动自如地配置在连结部2上的轴部,以及实现连接螺栓功能的金属制螺栓。该双头螺栓4具有形成在基端侧来形成球窝接头的球部4a、嵌合防尘罩5的前端侧开口部5a的保护罩卡合槽4b、及螺入未图示的悬挂部件的内螺纹部的外螺纹部4c。此外,在外螺纹部4c的基端部形成有防止所连接的悬挂部件松动的制动凸起(图示省略)。
《防尘罩的结构》
防尘罩5为覆盖球部4a的上部外周部位的橡胶制保护罩,其以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收缩自如地设置在球座3和双头螺栓4上。防尘罩5具有形成在前端侧的前端侧开口部5a、形成在基端侧的基端侧开口部5b、以及在前端侧开口部5a与基端侧开口部5b之间形成的可以变形的罩体部5c。向防尘罩5内注入用于球窝接头的润滑脂,以使球部4a润滑。
《作用》
下面,参照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挂用臂部件S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悬挂用臂部件S的支撑杆1是对由添加有纤维强化材料的、含有PA66、PA6、PPS、POM中任一种的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构成的树脂材料进行树脂成型。因此,支撑杆1具备强度、刚性及耐热性。该支撑杆1具有形成为凹部状的多个减重部10及端部侧减重部15,由于其由树脂材料形成,从而能够减少形成支撑杆1与减重部分相对应的树脂材料,从而实现轻量化与成本削减。另外,可以通过形成减重部10的分隔部位来提高支撑杆1强度。
另外,如图1及图3中的(a)、(b)所示,减重部10具备:前侧上部减重部11,其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支撑杆1的前面上部1a;前侧下部减重部12,其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11沿上下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于支撑杆1的前面下部1b;后侧上部减重部13,其相对于前侧上部减重部11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于支撑杆1的后面上部1c;后侧下部减重部14,其相对于后侧上部减重部13及前侧下部减重部12相互错开地配置于支撑杆1的后面下部1d。
因此,由于悬挂用臂部件S在支撑杆1的前面及后面,沿上下方向及长度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有减重部10,因此能够减少形成支撑杆1与减重部分相对应的树脂材料,实现成本削减及轻量化。
另外,支撑杆1上,由于在上下及左右方向上,以中心线为中心对称地配置有形成为多个的减重部10及端部侧减重部15,从而可以在承受外力的情况下,以支撑杆1整体将该外力均衡吸收。
如图5中的(b)~(c)所示,支撑杆1通过使形成减重部10的部位形成为从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观察大致S字形或大致倒S字形,从而可以提高减重部10的刚性。
如图2中的(a)所示,减重部10中,由于该减重部10的中间板部10e的板厚T1、肋部10f的板厚T2、与翼部10g的板厚T3形成为T1<T3<T2的关系,因此能够以强度要求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应用树脂成型时的树脂流动性。因此,可以获得具有刚性的支撑杆1。
如图3中的(b)所示,减重部10中从该减重部10的开口部10a向内底部10b所形成的侧壁10c带有在截面视角下呈“ハ”字状并向开口部10a张开的倾角θ。因此,由于支撑杆1能够在树脂成型后容易地抽出模具,因此可以消除毛刺等的形成,同时,能够提高模具加工的可操作性。
另外,由于侧壁10c形成为相对于邻接的减重部10向相反方向张开,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桁架效应抑制开口端侧的翼部10g倒下的方式来进行树脂成型,同时能够实现绕轴方向的强度的均衡化。
另外,悬挂用臂部件S如图1所示,通过将设置在支撑杆1的两端的双头螺栓4、4与悬挂部件(图示省略)的内螺纹部螺合,连接至悬挂部件,并配置在车身的下部。因此,在汽车行驶时,即使减重部10内有泥砂等侵入,由于减重部10形成为带有张开的91度~100度的倾角θ,从而可以通过汽车的振动使泥砂等自动排出。
并且,在汽车行驶时,在支撑杆1上,通过悬挂部件承受上下左右及转动方向的外力。
另外,如图3中的(b)所示,各减重部10的各角部10d分别按照规定的曲率半径(圆角Ra、Rb,球圆面Rc)形成圆角,在汽车行驶中角部10d与其它部件发生碰撞时,能够抑制在角部10d应力集中从而造成的损坏。
此外,本发明并未对所述实施方式进行限定,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当然本发明也涉及这些改造及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稳定器连杆作为悬挂用臂部件S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用于悬挂的臂状部件即可,对其用途或设置位置没有特别进行限定。
另外,支撑杆1只要具有前侧上部减重部11、前侧下部减重部12、后侧上部减重部13及后侧下部减重部14即可,减重部10的数量、大小及形状可以根据悬挂用臂部件S的大小等进行适当改变。
例如,在支撑杆1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减重部10的大小,增加减重部10在左右方向的数量,也可以在上下方向将减重部10适当增加设置为三层、四层、五层等。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杆
1a前面上部
1b前面下部
1c后面上部
1d后面下部
2连接部
10减重部
10a开口部
10b内底部
10c侧壁
10d角部
10e中间板部
10f肋部
10g翼部
11前侧上部减重部
12前侧下部减重部
13后侧上部减重部
14后侧下部减重部
Ra、Rb圆角
Rc球圆面
S悬挂用臂部件
T1中间板部板厚
T2肋部板厚
T3翼部板厚
θ倾角

Claims (9)

1.一种悬挂用臂部件,其具有连接安装在车辆上的悬挂的多个部件的连接部,
及将该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两端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撑杆;
所述支撑杆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朝向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而形成为凹部状的多个减重部;
所述减重部具备多个前侧上部减重部、多个前侧下部减重部、多个后侧上部减重部及多个后侧下部减重部,
所述多个前侧上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前面上部;
所述多个前侧下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前面下部,并相对于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上下方向;
所述多个后侧上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后面上部,并相对于所述前侧上部减重部相互错开地配置于前后方向;
所述多个后侧下部减重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杆的后面下部,并相对于所述后侧上部减重部及所述前侧下部减重部均被相互错开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减重部的部位在沿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下形成为大致“S”字形或大致倒“S”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减重部的部位具有中间板部、肋部及翼部,
所述中间板部在沿短边方向的截面视角下被配置在中央部;
所述肋部形成为从所述中间板部的两端部,在相对于该中间板部垂直的方向上朝向着相互相反方向;
所述翼部形成为从所述肋部的前端部,与相对于该肋部垂直的方向平行,
若将所述中间板部板厚设为T1,所述肋部板厚设为T2,所述翼部板厚设为T3,则所述减重部形成为:
T1<T3<T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部中,从该减重部的开口部向内底部形成的侧壁形成为带有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张开的倾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向相对于邻接的减重部的相反方向扩张。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由相对于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91度至100度的范围内的任意角度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部的各角部分别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圆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由含有PA66、PA6、PPS、POM中任意一种的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挂用臂部件,其特征在于,向所述树脂材料中添加纤维强化材料。
CN201380079754.4A 2013-10-02 2013-10-02 悬挂用臂部件 Active CN105579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6840 WO2015049739A1 (ja) 2013-10-02 2013-10-02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アーム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255A true CN105579255A (zh) 2016-05-11
CN105579255B CN105579255B (zh) 2018-02-16

Family

ID=52778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754.4A Active CN105579255B (zh) 2013-10-02 2013-10-02 悬挂用臂部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616725B2 (zh)
EP (1) EP3053761B1 (zh)
JP (1) JP6151369B2 (zh)
KR (1) KR20160044579A (zh)
CN (1) CN105579255B (zh)
ES (1) ES2706414T3 (zh)
MX (1) MX2016004292A (zh)
WO (1) WO20150497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2263A (zh) * 2016-12-27 2019-10-25 日进株式会社 车辆用混合悬架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8644B2 (ja) 2012-06-15 2014-04-0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スタビリンク
FR2993806B1 (fr) * 2012-07-26 2015-02-13 Saint Jean Ind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pieces de structure en alliage leger et pieces ainsi obtenues permettant une optimisation du rapport masse/performances
DE102014214824A1 (de) * 2014-07-29 2016-02-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Kugelgelenk für ein Fahrwerk
EP2995481B1 (en) * 2014-09-12 2016-09-07 Edai Technical Unit, A.I.E. Method for obtaining an arm for multi-link suspensions of automotive vehicles and a suspension arm
JP5923154B2 (ja) * 2014-10-28 2016-05-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リンクアーム部材
US9889715B2 (en) * 2014-11-05 2018-02-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spension membe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WO2016086130A1 (en) * 2014-11-26 2016-06-02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Shock absorbers having a composite base assembly with axial flexibility compensation
JP6402861B2 (ja) * 2016-01-21 2018-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材
KR101815147B1 (ko) * 2016-02-04 2018-01-31 주식회사 일진 볼 조인트 및 그 제작방법
DE202016004580U1 (de) * 2016-07-25 2016-10-27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Achsaufhängung
CN109789752B (zh) * 2016-12-07 2022-03-08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
DE102017107463B3 (de) * 2017-04-06 2018-05-09 THK RHYTHM AUTOMOTIVE GmbH Fahrwerkbau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6904145B2 (ja) * 2017-07-31 2021-07-1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DE102017213564A1 (de) * 2017-08-04 2019-02-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eipunktlenk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n Dreipunktlenker
DE102017128691A1 (de) * 2017-12-04 2019-06-0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bindungsstrebe
DE102017222579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Schäfer MWN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Bauelements und Bauelement
DE102018208298B4 (de) * 2018-05-25 2024-04-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ppelstange, Radaufhäng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oppelstange
DE102019206435A1 (de) * 2019-05-06 2020-11-12 Schäfer MWN GmbH Mehrpunktlenker für ein Fahrwerk eines Fahrzeugs
DE102019206436A1 (de) * 2019-05-06 2020-11-12 Schäfer MWN GmbH Mehrpunktlenker für ein Fahrwerk eines Fahrzeugs
US11794542B2 (en) * 2021-03-08 2023-10-24 DRiV Automotive Inc. Shock absorber with metal damper tube and composite mounting attachment and spring sea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70644A (en) * 1927-11-07 1930-07-15 Harry J Hater Connecting rod
EP0176934A1 (en) * 1984-10-04 1986-04-09 INDUSTRIE PIRELLI S.p.A. Anchoring connecting rod in an engine suspension
US20070272051A1 (en) * 2003-10-03 2007-11-29 Naoyuki Kamei Torque Rod Structure
CN101479121A (zh) * 2006-06-28 2009-07-08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塑料摆动支撑
CN102007309A (zh) * 2008-04-18 2011-04-06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球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61425B4 (de) * 1999-12-17 2005-10-20 Zf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Kraftfahrzeugbauteil
FR2825763B1 (fr) * 2001-06-12 2003-10-03 C F Gomma Barre Thomas Biellette a rotule
US8757309B2 (en) * 2004-06-15 2014-06-2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tonomous modular vehicle wheel assembly
DE102005004917B4 (de) * 2005-02-02 2013-02-28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Lenkerbauteil für Radaufhängungen von Kraftfahrzeuge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2009243483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kai Rubber Ind Ltd 樹脂トルクロッド
DE102009014194A1 (de) * 2009-03-20 2010-09-23 Daimler Ag Fahrwerksteil für einen Kraftwagen
EP2266788A1 (fr) * 2009-06-26 2010-12-29 Bd Invent S.A.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bielles composites et bielles obtenues selon le procédé
DE102011007390A1 (de) * 2011-04-14 2012-10-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Fahrwerkbauteil
JP6189673B2 (ja) * 2013-08-14 2017-08-30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樹脂トルクロッド
JP6306299B2 (ja) * 2013-08-14 2018-04-04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樹脂トルクロッド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70644A (en) * 1927-11-07 1930-07-15 Harry J Hater Connecting rod
EP0176934A1 (en) * 1984-10-04 1986-04-09 INDUSTRIE PIRELLI S.p.A. Anchoring connecting rod in an engine suspension
US20070272051A1 (en) * 2003-10-03 2007-11-29 Naoyuki Kamei Torque Rod Structure
CN101479121A (zh) * 2006-06-28 2009-07-08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塑料摆动支撑
US20090202291A1 (en) * 2006-06-28 2009-08-13 Frank Budde Plastic pendulum support
CN102007309A (zh) * 2008-04-18 2011-04-06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球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2263A (zh) * 2016-12-27 2019-10-25 日进株式会社 车辆用混合悬架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3761B1 (en) 2019-01-09
JPWO2015049739A1 (ja) 2017-03-09
US20160229247A1 (en) 2016-08-11
ES2706414T3 (es) 2019-03-28
EP3053761A1 (en) 2016-08-10
EP3053761A4 (en) 2017-06-21
KR20160044579A (ko) 2016-04-25
US9616725B2 (en) 2017-04-11
MX2016004292A (es) 2017-04-27
WO2015049739A1 (ja) 2015-04-09
CN105579255B (zh) 2018-02-16
JP6151369B2 (ja)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255A (zh) 悬挂用臂部件
EP2689943B1 (en) Stabilizer for vehicles
US9061563B2 (en) Vehicle having a transverse leaf spring wheel suspension
JP2009535251A (ja) 自動車用スタビライザーバー
CN108688430B (zh) 用于汽车悬架的稳定连杆
CN10614303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挂装置
US20100025953A1 (en) Rigid axle for a utility vehicle
JP2007331742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ーフスプリング用シャックル構造
US9302706B2 (en) Articulate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a steering movement onto a vehicle wheel
RU2487018C2 (ru) Система стабилизатора для подвески моста и стабилизатор
CN105034743A (zh) 半独立汽车后悬挂
CN104175824B (zh) 一种适用于重载车辆多轴转向的半独立式钢板悬架结构
CN102490750B (zh) 铁路车辆的防滚装置用轴承及使用该轴承的防滚装置
CN114475122B (zh) 一种钢板弹簧悬架系统及轻型卡车
CN201304877Y (zh) 具有变刚度性能的车辆橡胶悬架装置
CN112590937B (zh) 一种横梁总成
CN212195092U (zh) 汽车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及汽车
JP2015123953A (ja) 車軸のラジアスロッド取付構造
CN201914037U (zh) 汽车前控制臂总成
CN205202658U (zh) 半独立汽车后悬挂
CN218084979U (zh) 一种上控制臂结构及悬架系统
CN203713469U (zh) 稳定杆连杆结构及汽车
CN210941968U (zh) 一种副车架
CN219505804U (zh) 一种具备轻量化可靠性的乘用车控制臂总成结构
CN219154171U (zh) 均衡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