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5614A - 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55614A CN105555614A CN201480051753.3A CN201480051753A CN105555614A CN 105555614 A CN105555614 A CN 105555614A CN 201480051753 A CN201480051753 A CN 201480051753A CN 105555614 A CN105555614 A CN 1055556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vehicle
- terminal device
- terminal installation
- rear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n air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05—Dashboar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4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integrated articles, i.e. not substantially protruding from the surrounding parts
- B60R2011/0045—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integrated articles, i.e. not substantially protruding from the surrounding parts with visible part, e.g. flush mounted
- B60R2011/0047—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integrated articles, i.e. not substantially protruding from the surrounding parts with visible part, e.g. flush mounted using hidden fas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终端装置(40、100)以能够拆装的状态设置于车辆(10)的内装部分中的终端设置位置(80)上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具备车辆侧设备(30)和散热部(71、74)。车辆侧设备具有在上述车辆中设在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终端设置面(85)的里侧,并经由该终端设置面,与设置在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308、309)或者对上述终端装置进行无线供电的无线供电部(320、321)。散热部设在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对置的位置,并将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的热量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之间释放到其它的部位。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9月2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95077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平板电脑、所谓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被称为移动信息终端)中,具备GPS功能等的移动终端正广泛地普及。另外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各种能够在车辆导航装置等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与移动终端之间相互进行通信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正在研究将车辆导航装置等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置换为移动终端。该情况下,例如,构成为能够将正版规格的车辆导航装置相对于车辆内装部分进行拆装,并且构成为在该车辆导航装置和车辆侧能够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而且,在取下车辆导航装置,并代替它而设置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使用车辆侧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以及无线供电功能,在移动终端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但是,在移动终端不具有作为车载规格的足够的耐热性能的情况下,担心车室内的热量所带来的对移动终端的影响。即,在车辆侧设备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热量容易滞留在终端装置面与终端装置的背面对置的部分。因此,在终端装置不具有作为车载设备的耐热性能的情况下,担心受到热量的滞留所带来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0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移动终端置换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车室内的热量所带来的对移动终端的影响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本公开一方式的终端装置以能够拆装的状态设置在车辆的内装部分中的终端设置位置上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具备车辆侧设备和散热部。车辆侧设备具有在上述车辆中设在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终端设置面的里侧,并经由该终端设置面,与设置在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或者对上述终端装置进行无线供电的无线供电部。散热部设在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对置的位置,并将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的热量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之间释放到其它的部位。
根据上述终端设置结构,通过在成为设置于终端设置位置的终端装置的背面与终端设置面之间的位置,设置将终端装置的背面侧的热量从终端装置的背面与终端设置面之间释放到其它的部的释放部,能够不管终端装置的耐热性能的不同,而抑制热量的滞留所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根据下述的详细的说明,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其中,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车载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车载系统的终端装置的安装的样子的图。
图3是安装有终端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具备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的电路构成的框图。
图5是具备移动终端的情况下的电路构成的框图。
图6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散热部的说明图。
图7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散热部的说明图。
图8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散热部的说明图。
图9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变形例的散热部的说明图。
图10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变形例的散热部的说明图。
图11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冷却部的说明图。
图12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变形例的冷却部的说明图。
图13是终端设置结构中的变形例的冷却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各附图对将本公开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由于若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插入变形例则可能妨碍首尾连续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的理解,所以集中记载于末尾。
<整体构成>
参照图1~图3,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应用对象的车辆10是汽车,在其车室内设有仪表板12等的内装部分。在仪表板12中的副仪表板13的正面的面设有终端设置部80。在终端设置部8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有汽车导航系统等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智能手机等不为车载规格的移动终端等各种终端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系统20具备基础设备30。基础设备30相当于车辆侧设备,在与终端设置部80对应的位置(终端设置部80的里侧)固定于副仪表板13。即,基础设备30收纳在副仪表板13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式中,车载系统20具备纯终端装置40。纯终端装置40是所谓的“正品”,构成为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另外纯终端装置40具备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和无线供电功能。纯终端装置40在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的状态下,通过与基础设备30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导航、音频等的规定的动作。另外在该状态下,进行针对纯终端装置40的无线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的一方式中,车载系统20具备移动终端50以及支架60代替纯终端装置40。该移动终端50以及支架60是移动终端装置100。移动终端50是由乘员拿到车辆10的车室内的所谓的智能手机、输入板等,具备图像显示功能(液晶显示功能),并且也具备GPS功能、音乐功能。另外作为移动终端50,包括考虑作为车载规格的耐热性能的移动终端和不考虑的移动终端双方。
支架60具有与基础设备30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功能和无线供电的功能。支架60具有与纯终端装置40相同的外形尺寸,且与纯终端装置40相同,构成为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另外支架60具有:能够将移动终端50以可拆装的状态收纳的凹状的移动终端收纳部61;和在将支架60安装在终端设置部80时,与终端设置部80接触的背面62。在移动终端50安装在移动终端收纳部61的状态下,支架60的背面62以与终端设置部80接近或者接触的方式设置,从而通过与基础设备30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导航等的规定的动作。另外通过与基础设备30的无线供电,进行移动终端50的充电。
另外,有时在移动终端50存储有乘员喜爱的乐曲等,通过在终端设置部80安装移动终端装置100(移动终端50以及支架60),而能够在车室内播放存储于该移动终端50的乐曲等。该情况下,乐曲播放使用后述的车载的扬声器203。
<车载系统的构成>
图4表示安装有纯终端装置(TERMINAL)40的状态的车载系统(VHSYSTEM)20的电构成。图5表示代替纯终端装置40,而安装有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状态。首先,以下对图4以及图5共用的部分进行说明。
车载系统20中设有车载照相机201、话筒202、扬声器203等。车载照相机201安装在车辆10(参照图1等)的前方或后方等。话筒202安装在车辆10的车室内,以使检测驾驶员等乘员的发声产生的声音。扬声器203以除了与车载系统20有关的各种声音(导航声音、音频声音)之外,还能够输出与车辆10或者安装于该车辆的其它的各种设备(空调控制设备,车身控制设备、发动机控制设备等。)的驾驶状态对应的各种声音的方式设置。
基础设备(BASE)30具备车辆侧主CPU301、电源部(POWER)302、车辆侧存储部(STORAGE)303、照相机接口(CAMERAIF)304、声音接口(AUDIOIF)305、车载传感器接口(SENSORIF)306、车辆LAN接口(LANIF)307、近距离无线接口(NFWLIF)308、近距离无线天线309、无线供电接口(WLPSIF)320、以及无线供电用天线321。
车辆侧主CPU301为了被电源部302供给动作用电力,而将其电力供给线与电源部302连接。车辆侧存储部303以存储车辆侧主CPU301执行的各种程序、车辆侧主CPU301经由照相机接口304等接收的各种数据的方式设置。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照相机接口304,与多个车载照相机201连接。照相机接口304以从车辆侧主CPU301向车载照相机201发送控制指令,并且从车载照相机201向车辆侧主CPU301发送图像数据的方式设置。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声音接口305,与话筒202以及扬声器203连接。声音接口305以向车辆侧主CPU301发送基于输入到话筒202的声音的声音信息,并且从车辆侧主CPU301向扬声器203发送声音信息的方式设置。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车载传感器接口306,与安装于车辆10(参照图1等)的各种传感器以及各种开关连接。车辆侧主CPU301以向车辆侧主CPU301发送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各种开关的操作信号的方式设置。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车辆LAN接口307,与车辆10内的各种车载设备(VHDEVICES)连接。车辆LAN接口307以进行车辆10内的各种车载设备与车辆侧主CPU301之间的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方式设置。车辆侧主CPU301能够经由车载传感器接口306,例如,获取与车室内温度、外部空气温度等对应的检测信号,并且经由车辆LAN接口307获取用于控制上述的各种车载设备的控制信号。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近距离无线接口308,与近距离无线天线309连接。近距离无线接口308是用于进行TransferJet(注册商标)等接近高速无线通信的无线接口,以与纯终端装置40或者移动终端装置100之间,通过接近高速无线通信发送接收数据的方式设置。近距离无线天线309以在纯终端装置40或者移动终端装置100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时,与其之间成为能够进行有效的接近高速无线通信那样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设置。
车辆侧主CPU301经由无线供电接口320,与一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321连接。无线供电接口320构成为通过基于电磁感应等的无线电力传输,向纯终端装置40供给电力。一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321具备线圈等,并以在纯终端装置40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时,与二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409之间成为能够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4对在车载系统20安装有纯终端装置40的情况进行说明。纯终端装置40具备终端侧主CPU401、终端侧存储部(STORAGE)402、显示器403、触摸面板404、终端侧开关405、近距离无线接口(NFWLIF)406、近距离无线天线407、无线供电接口(WLPSIF)408、以及无线供电用天线409。
终端侧主CPU401以通过执行存储于终端侧存储部402的各种程序,由纯终端装置40实现导航等规定的功能的方式设置。终端侧存储部402以存储终端侧主CPU401执行的各种程序、终端侧主CPU401接收的各种数据的方式设置。
显示器403是由液晶或者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构成的显示设备,以基于终端侧主CPU401中的处理结果进行图像显示的方式设置。触摸面板404是通过手指能够进行三维的操作(按压操作以及二维的操作)的透明的薄板状或者薄片状的输入设备,以与显示器403的显示画面重叠的方式设置。终端侧开关405是电源开关等机械开关,以其操作部从纯终端装置40中的外壳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
终端侧主CPU401经由近距离无线接口406,与近距离无线天线407连接。近距离无线接口406以与近距离无线接口308之间,通过接近高速无线通信发送接收数据的方式设置。近距离无线天线407以在纯终端装置40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时,与基础设备30中的近距离无线天线309之间成为能够进行有效的接近高速无线通信那样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设置。
终端侧主CPU401经由无线供电接口408与无线供电用天线409连接。无线供电接口408以与无线供电接口320之间,接收基于无线供电的电力的方式设置。无线供电接口408接受的电力经由电源控制部(PWCONTROL)410,对电池411充电。此外,无线供电用天线409以在纯终端装置40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时,与基础设备30中的一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321之间成为能够进行有效的无线供电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设置。
接着,参照图5对在车载系统20安装有移动终端装置100而代替纯终端装置40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对于与图4相同的位置,适当地引用上述的说明。
移动终端(TERMINAL)50不具备TransferJet(注册商标)等接近高速无线通信功能,代替此具备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能够进行中距离或者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功能。支架(HOLDER)60具备连接端子部601、近距离无线接口(NFWLIF)602、近距离无线天线603、无线供电接口(WLPSIF)604、无线供电用天线605、以及电源控制部(PWCONTROL)606。
连接端子部601是用于形成与移动终端50之间的物理连接的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USB连接器),以在移动终端收纳部61露出的方式设置。近距离无线接口602经由连接端子部601与移动终端50连接。近距离无线接口602以及近距离无线天线603与纯终端装置40中的近距离无线接口406以及近距离无线天线407相同地设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在移动终端50与连接端子部601连接的状态下,支架60成为能够进行与基础设备30的无线通信的状态,实现乐曲播放等规定的功能。
无线供电接口604经由连接端子部601与移动终端50连接。无线供电接口604以及二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605与纯终端装置40中的无线供电接口408、和二次侧的无线供电用天线409相同地设置。另外在无线供电接口408连接电源控制部606,控制移动终端50的充电状态。
<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接下来对车辆10的内装部分的终端设置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终端设置部80具有呈朝向乘员侧开口的凹状,收纳上述的纯终端装置40以及移动终端装置100的收纳凹部80a。收纳凹部80a被从仪表板12的面板前面向里侧延伸的横向和纵向的各壁部81~84(上侧壁部81、下侧壁部82、左侧壁部83、以及右侧壁部84)、和位于各壁部81~84的里侧的里面部85围起而形成,在正面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由于在里面部85设置纯终端装置40以及移动终端装置100,所以里面部85也称为终端设置面。
在里面部85的里侧设有近距离无线天线309、无线供电用天线321。换句话说里面部85具有:与近距离无线天线309的位置对应的通信面85a;和与无线供电用天线321的位置对应的供电面85b。在将上述的各种终端装置安装在收纳凹部80a时,各种终端装置的背面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接近或者接触,从而对置的天线彼此接近,能够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此外,里面部85为了合适地进行无线通信而尽量较薄地形成(例如1mm)。
然而,在为了无线通信、无线供电而使终端装置的背面与里面部85接触的状态下,终端装置的自发热所带来的热量不容易在背面侧散热,产生热量容易滞留的问题。
在纯终端装置40的情况下,预先考虑针对这样的热量的滞留的耐热性能,与此相对,在移动终端装置100(移动终端50)的情况下,假定未考虑应对这样的热量的滞留的耐热性能。该情况下,担心热量施加给移动终端50所引起的影响。特别是,将可能由于太阳热而变得高温的仪表板12作为设置位置,并且在该仪表板12的凹处收纳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结构等,移动终端装置100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的连接位置设在容易产生热量的滞留的位置的情况下,担心对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热量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接触的背面62侧的支架60的外周面设置散热部71。经由散热部71,滞留在支架60的背面侧的热量向外部(其它的部位)释放,从而能够抑制经由支架60施加给移动终端50的热量的影响。具体而言,将由于在车辆侧设备30与移动终端装置100的支架60之间进行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或者从车辆侧设备30向移动终端装置100进行的无线供电而在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62生成的热量从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62与终端设置面85之间经由散热部71释放到其它的部位。
接下来,对散热部7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在收纳凹部80a安装有支架60以及移动终端50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从背面62侧观察支架60的图。图8是从侧面侧观察在收纳凹部80a安装有支架60以及移动终端50的状态的图。
设在支架60的外周面的散热部71由通气路径71a、使空气AR流入通气路径71a的通气入口部71b、以及排出通过了通气路径71a的空气AR的通气出口部71c构成。
通气路径71a是设在支架60的背面62的通气槽。通气路径71a以在支架60安装在收纳凹部80a的状态下,在仪表板1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通过在仪表板12的上下方向设置通气路径71a,能够容易产生自然对流所引起的空气的流动,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热量能够容易地向上方向逸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架60的背面62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通气路径71a。通过扩大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空气AR通过的区域(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通气路径71a设在避开支架60具有的近距离无线天线603、无线供电用天线605的安装位置的位置。换句话说,通气路径71a在支架60安装于收纳凹部80a的状态下,设在避开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的连接位置的位置。由此,能够不妨碍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而向外部排出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热量。
通气入口部71b是形成在收纳凹部80a的下侧壁部82与支架60的下端之间(收纳凹部80a的下侧)的间隔Δd的开口。通气出口部71c是形成在收纳凹部80a的上侧壁部81与支架60的上端之间(收纳凹部80a的上侧)的间隔Δd的开口。另外通气入口部71b与通气出口部71c的各开口通过使上侧壁部81与下侧壁部82的分离距离d1比支架60的纵向宽度d2长来形成。
另外这里,通过在上侧壁部81以及下侧壁部82的近前侧(乘员侧)设置具有与间隔Δd相同的长度的突起状的支承部15,在处于上下的支承部15的内侧安装支架60。由此保持收纳凹部80a内的支架60的上下位置。
通过这些通气入口部71b、通气路径71a(通气槽)以及通气出口部71c的通气槽以及开口相互连结,在支架60的外周面形成空气AR通过的路径。换句话说形成乘员侧(车室内侧)的空气AR从通气入口部71b进入,该空气AR在通气路径71a内向上方向流动,并从通气出口部71c排出的路径。通过产生这样的散热部71的空气AR的流动,即使移动终端50(支架60)收纳在凹状的终端设置部80,也能够适当地实施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散热。
在以上的构成中,安装有移动终端50的支架60安装在收纳凹部80a,支架60的背面侧与里面部85(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接近或者接触,从而能够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该状态下,由于移动终端50进行动作而产生热量。另外随着车辆10的驾驶状态产生热量。并且根据车辆10的行驶环境,由于在移动终端50、其周围照射直射阳光而产生热量。另外热量的产生有车辆10的驾驶时间越长越增加的趋势。
此时,由于支架60的背面62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接近或者接触,从而认为在其接触位置的周边逐渐产生热量的滞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热量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滞留,则具有该热量的空气通过通气路径71a向上方移动,并从通气出口部71c释放。随之空气AR从通气入口部71b进入。由此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产生空气AR的自然对流,除掉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热量。这样通过进行支架60的散热,抑制施加给移动终端50的热量的影响。
根据上述能够得到以下的优异的效果。
(1)在车辆侧设备(基础设备30)与移动终端装置100等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在里面部85与移动终端装置100等的背面对置的部分热量容易滞留。因此,在移动终端装置100不具有作为车载设备的耐热性能的情况下,担心受到热量的滞留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在设置于收纳凹部80a的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与里面部85之间的位置设置将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侧的热量从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与里面部85之间释放到其它的部位的散热部71,能够不管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耐热性能的不同,就抑制热量的滞留所引起的影响。
(2)由于在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侧以向仪表板1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通气路径71a,所以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侧的热量容易从上方逸出。
(3)在终端设置部80中,空气AR从乘员侧(车室内侧)向通气入口部71b进入通气路径71a,其后在通气路径71a内向上方流动,并从通气出口部71c排出。通过这样的空气AR的流动,即使终端设置部80形成为凹状在移动终端装置100的背面侧也能够适当地实施散热。
(4)根据上述构成,在取下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状态下在仪表板12的前面侧露出的里面部85为平坦面即可。因此,与在仪表板12侧以凹状形成通气路径71a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取下移动终端装置100的状态下的仪表板12的正面观察时的美观的降低。另外,由于由移动终端50和支架60构成移动终端装置100,且其中在支架60形成通气路径71a,所以可以不在移动终端50形成用于车载时的散热的通气路径71a(背面侧的凹凸),能够不对移动终端50形状、规格等进行任何变更,就给予所希望的散热功能。
(5)能够不对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功能带来负面影响,就合适地实施移动终端装置100的散热。
以下,对其它例进行说明。
如图9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通过仅使里面部85的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与支架60的背面62接近或者接触,来扩大支架60的背面62与里面部85之间的非接触区域(通气路径71a)。该情况下,虽然在上述图7的构成中,在支架60的背面侧将通气路径设置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槽状,但在图9中,将支架60的背面侧的大致整体作为通气路径,并通过在其一部分形成凸状部来设置85a以及85b。通过增加通过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空气AR,容易得到散热的效果。另外此时,为了保持与里面部85的接触状态,也可以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四角设置凸形状的保持部90。
如图10的变形例所示那样,也可以支架60的背面62与里面部85的分离距离d1越为下方越窄,越为上方越宽。例如,在支架60的背面62,通过将与通信面85a和供电面85b的连接位置形成为凸状,确保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的天线连接状态。而且其以外的区域以与里面部85的分离距离d1随着向上方逐渐变宽的方式,相对于里面部85的表面倾斜地配置。这样一来,热量(空气AR)容易从形成在终端设置部80与支架60之间的缝隙的上侧散热,随之空气AR容易从相反侧(下侧)的缝隙流入,能够使向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空气AR的供给量增加。
在上述的构成中,也可以通过在支架60侧形成通气槽来构成通气入口部71b和通气出口部71c。此时,能够使收纳凹部80a的内侧形状与支架60的外形形状一致。
通气路径71a也可以设置收纳凹部80a侧,即车辆10的仪表板12侧。例如,也可以在收纳凹部80a的里面部85形成相对于仪表板12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通气路径71a。另外通气路径71a设在避开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收纳凹部80a安装了支架60的状态下,通过设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通气路径71a,滞留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热量也被排出到外部。
上述的散热部71也可以设在支架60的外周面(包含背面侧)与车辆10侧的里面部85双方。
在上述中,示出了利用通过支架60的背面侧的空气AR,使支架60的背面62侧自然气冷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空调设备204的强制气冷来抑制在支架60与里面部85的连接位置产生的热量的滞留。例如,如图11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设置将被空调设备204冷却并从排出口211排出的空气AR导向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引导部72。例如引导部72呈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并通过安装在支架60的上侧侧面,从而设在排出口211的前方。通过引导部72,冷却后的空气AR被导向设在支架60的背面62侧的通气路径71a,从而能够实施支架60与里面部85之间(接触面的周围)的散热。另外也可以能够取下引导部72,从而根据车型在适当的位置安装引导部72。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用于使空气AR流入空调设备204的吸入口侧设置引导部72,从而利用被空调设备204吸入的空气AR的流动,将空气AR导向通气路径71a。
如图12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终端设置部80的里面部85上设置保冷部73。例如保冷部73使用黄铜板、使用铝合金等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形成为板状的部件、公知的保冷剂等。在这种情况下,也在避开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供电的各天线的安装位置的范围,设置保冷部73。考虑到移动终端50与乘员的车辆10的出入配合地从车辆10被拿出,但也考虑到若乘员忘记拿出,则成为车内放置的状态。对于这一点,能够通过进行急于保冷部73的冷却,来抑制车内放置后的移动终端50的温度上升。
如图13的变形例所示那样,也可以设置用于将从空调设备204送出的空气AR(冷却风)直接导向支架60或者移动终端50的背面侧的导管74。从空调设备204送出的空气AR经由导管74,被导向支架60或者移动终端50的背面侧,从而能够通过被空调设备204冷却的冷却风,适当地进行支架60或者移动终端50的散热。此时,在避开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的位置设置导管74。另外,也可以在里面部85上设置保冷部73,被空调设备204冷却的空气AR吹到保冷部73上。即,保冷部73通过积蓄冷却风所带来的冷却热,维持恒定温度,从而能够抑制对移动终端50的热量的影响。
在移动终端50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或者无线供电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支架60,而将移动终端50直接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此时,在里面部85上设置上述那样的散热部或者冷却部。
在上述中,示出了在终端设置部80的收纳凹部80a收纳支架60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终端设置部80不具备收纳凹部80a。换句话说,也可以是在副仪表板13上直接安装移动终端50以及支架60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在支架60(或者移动终端50)与通信面85a以及供电面85b的接触位置的周围容易滞留热量的担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在支架60(或者移动终端50)的背面62侧设置上述那样的散热部或者冷却部,从而能够抑制对移动终端50的热量的影响。
在终端设置部80上切换放置具有车载规格的耐热性能的纯终端装置40、和不具有车载规格的耐热性能的移动终端50的情况下,在进行通过空调设备204的强制气冷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安装在终端设置部80的终端装置的种类,切换强制气冷的有无。例如,在终端设置部80侧设置用于检测终端的种类的检测部,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切换强制气冷的有无。例如,在终端装置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安装于终端设置部80的状态下,通过终端装置的触摸面板、开关等的操作,向基础设备30发送识别信号。另一方面,在基础设备30中,在根据发送的识别信号,判定为终端装置是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不进行通过空调设备204的冷却。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终端装置不是车载规格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执行通过空调设备204的冷却。
在上述中,示出了设置凹形状的通气路径71a的例子。除此之外,也能够为了使空气AR通过而在纯终端装置40等的背面侧而设置各种形状的通气路径71a。
在上述中,示出了相对于仪表板12,纵向放置纯终端装置40或者移动终端50的例子,但在进行终端的强制气冷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横向放置的方式设置各终端装置。
本公开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记述,但应该理解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均等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方式、以及在其包含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者一个以下的其它的组合、方式也在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是终端装置(40、100)以能够拆装的状态设置在车辆(10)的内装部分中的终端设置位置(80)上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具备:
车辆侧设备(30),其具有在上述车辆中设在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终端设置面(85)的里侧,并经由该终端设置面,与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308、309)或者对上述终端装置进行无线供电的无线供电部(320、321);以及
散热部(71、74),其设在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对置的位置,并将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的热量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与上述终端设置面之间释放到其它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上述终端设置位置是上述车辆的仪表板(12),在该仪表板的表面设置有上述终端设置面,
作为上述散热部,在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和上述终端设置面的至少任意一方,形成有向上述仪表板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通气路径(7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在上述仪表板形成有呈朝向乘员开口的凹状并收纳上述终端装置的收纳凹部(80a),作为上述终端设置位置,
在上述收纳凹部的内周部与上述终端装置的至少任意一方,形成有向上述仪表板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通气路径、和在成为上述收纳凹部的下部以及上部的位置向上述乘员开口的上述通气路径的入口(71b)以及出口(71c),作为上述散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上述终端装置具有:能够由乘员移动携带的移动终端(50);和以覆盖上述移动终端的背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移动终端并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终端设置位置的终端支架(60),
上述终端支架具有进行与上述车辆侧设备的上述近距离无线通信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功能,
在上述终端支架形成有上述通气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在上述终端设置面设有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接近或者接触并进行上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面(85a),
在上述终端设置面和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的至少任意一方,在除了上述通信面以外的位置形成有上述通气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上述车辆侧设备具有针对上述终端装置进行无线供电的无线供电部(604、605),
在上述终端设置面设有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接近或者接触并进行上述无线供电的供电面(85b),
在上述终端设置面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的至少任意一方,在除了上述供电面以外的位置形成有上述通气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上述通气路径在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以上述终端设置面与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之间的分离距离越向下方越窄、越向上方越宽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具备将从车载空调装置供给的冷却风引导至上述通气路径的引导部件(7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在上述内装部分设有将上述车载空调装置的冷却风排出到车室内的排出口(211),
上述引导部件是以从上述排出口向上述通气路径延伸的方式设置,并将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引导至上述通气路径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其中,
具有设在上述终端装置的背面,并积蓄基于上述冷却风的冷却热量的保冷部(7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95077A JP6123604B2 (ja) | 2013-09-20 | 2013-09-20 | 車両の端末設置構造 |
JP2013-195077 | 2013-09-20 | ||
PCT/JP2014/004714 WO2015040841A1 (ja) | 2013-09-20 | 2014-09-11 | 車両の端末設置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55614A true CN105555614A (zh) | 2016-05-04 |
CN105555614B CN105555614B (zh) | 2017-07-11 |
Family
ID=52688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175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55614B (zh) | 2013-09-20 | 2014-09-11 | 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23604B2 (zh) |
CN (1) | CN105555614B (zh) |
WO (1) | WO20150408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040433A (ja) * | 2018-09-06 | 2020-03-19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A3116090A1 (en) * | 2018-10-12 | 2020-04-16 |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 Cooled mobile device moun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JP7120191B2 (ja) * | 2019-09-17 | 2022-08-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表示装置 |
JP7477749B2 (ja) * | 2020-03-24 | 2024-05-0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家具 |
CN114069756A (zh) * | 2020-07-29 | 2022-02-18 | 法拉利公司 | 具有用于移动电话的无线充电器的车辆 |
JP7359170B2 (ja) | 2021-02-05 | 2023-10-11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送風機能付き収納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96498A (zh) * | 2006-01-04 | 2007-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托座及包括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组件 |
US20110053549A1 (en) * | 2009-08-26 | 2011-03-03 | Chin Te Lai | Car stereo unit with removably coupl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JP2012214087A (ja) * | 2011-03-31 | 2012-11-08 |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 スマートフォンの配置構造 |
US20130009460A1 (en) * | 2011-07-08 | 2013-01-10 | Aaron Speac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ding increased functionality to vehicl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7637A (ja) * | 2002-05-20 | 2003-11-28 | Sony Corp | 装置保持具 |
JP2009018610A (ja) * | 2007-07-10 | 2009-01-29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車載スタンドへの電子機器の取付構造 |
US20110188197A1 (en) * | 2010-02-03 | 2011-08-04 | Craig Jackson | Integrated audio and video port for portable electonic devices |
JP4929390B1 (ja) * | 2010-10-22 | 2012-05-09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およびアンテナユニット |
JP5830923B2 (ja) * | 2011-04-28 | 2015-12-09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
-
2013
- 2013-09-20 JP JP2013195077A patent/JP612360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11 WO PCT/JP2014/004714 patent/WO20150408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11 CN CN201480051753.3A patent/CN1055556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96498A (zh) * | 2006-01-04 | 2007-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托座及包括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组件 |
US20110053549A1 (en) * | 2009-08-26 | 2011-03-03 | Chin Te Lai | Car stereo unit with removably coupl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JP2012214087A (ja) * | 2011-03-31 | 2012-11-08 |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 スマートフォンの配置構造 |
US20130009460A1 (en) * | 2011-07-08 | 2013-01-10 | Aaron Speac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ding increased functionality to vehicl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58874A (ja) | 2015-03-30 |
CN105555614B (zh) | 2017-07-11 |
WO2015040841A1 (ja) | 2015-03-26 |
JP6123604B2 (ja)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55614B (zh) | 车辆的终端设置结构 | |
KR102439813B1 (ko) | 이동 단말기 | |
CN104869184B (zh) | 具有散热片的移动通信终端 | |
KR101569020B1 (ko) | 휴대 단말기 거치장치 | |
US9436216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2014026341A (ja) | 携帯情報端末用の放熱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携帯情報端末用の放熱システム | |
RU2615505C1 (ru) | Монтируемая 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м средстве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приёма энергии | |
KR101716145B1 (ko) | 이동단말기, 차량과 이동 단말기의 연동 시스템 | |
KR101461101B1 (ko) | 차량용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 | |
KR20170006859A (ko) | 이동단말기, 차량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2017046215A (ja) | 電子機器 | |
KR20160007265A (ko) | 차량 도어 포켓에 구비되는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 |
KR20150105143A (ko) | 방수 전자 장치 | |
JP2015058874A5 (zh) | ||
CN11098930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KR101540233B1 (ko) | 차량용 스마트폰 거치대 | |
CN111656695A (zh) | 用于减少噪声的电子装置 | |
KR101677032B1 (ko) | 이동단말기, 차량용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차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구호 시스템 | |
JP4485967B2 (ja) | インナミラー | |
CN113365523A (zh) | 头盔和充电系统 | |
JP6221553B2 (ja) | 車載の端末設置構造 | |
JP7050463B2 (ja) | 電子制御装置 | |
US11909221B2 (en) | Device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 |
KR20110126238A (ko) | 마그네슘 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하이패스 룸미러 | |
KR102277264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