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481A -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31481A CN105531481A CN201480049670.0A CN201480049670A CN105531481A CN 105531481 A CN105531481 A CN 105531481A CN 201480049670 A CN201480049670 A CN 201480049670A CN 105531481 A CN105531481 A CN 1055314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oil circuit
- joining portion
- pump
-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142 ex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1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 F04C2/102—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the two members rotating simultaneously around their respective ax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5/00—Auxiliary drives
- B60K25/02—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an engine sh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19—Propulsion control with control means using analogue circuits, relays or mechanical lin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1/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machines or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04C11/001—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machines or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Pumping installations of similar working princip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5/00—Auxiliary drives
- B60K25/02—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an engine shaft
- B60K2025/026—Auxiliary drives directly from an engine shaft by a hydraulic transmiss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0—Fluid liquid, i.e. incompressible
- F04C2210/206—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追求实现如下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能够减少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输送至阀体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缩短,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油路构成部件具备构成机械式油泵的转子收纳室的内表面的收纳室面、第一排出油路以及第一排出油路的第一部件接合部阀体具备第一体油路和该第一体油路的第一体接合部,第一部件接合部与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第一排出油路与上述第一体油路被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具备被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形成与该机械式油泵连接的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以及控制从上述机械式油泵经由上述油路构成部件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例如,已经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构成为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经由形成在收纳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壳体(变速器外壳M)的分隔壁Ma内的油路而向阀体B内供给。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767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经由壳体内的油路,因此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输送至阀体的油路的曲折变多,并且油路变长,从而存在压力损失变大的担忧。
因此,期望实现如下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能够减少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输送至阀体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缩短,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具备被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形成与该机械式油泵连接的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以及控制从上述机械式油泵经由上述油路构成部件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所述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
上述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配置在与上述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中的成为向上述驱动力源的连结部的轴即输入轴不同的轴上,
上述油路构成部件具备:
收纳室面,其构成转子收纳室,该转子收纳室收纳有作为上述机械式油泵的泵转子的第一泵转子;
第一排出油路,其供被上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流通;以及
第一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上述第一排出油路的开口,
上述油压控制装置具备阀体,所述阀体形成有:用于调整向上述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各供给对象供给的油压的油路、以及收纳有对所述油路的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阀的收纳室,
上述阀体具备第一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一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一体接合部,
上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上述第一排出油路与上述第一体油路被连接。
根据该特征结构,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配置在与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输入轴不同的轴上,因此能够提高油路构成部件相对于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的配置的自由度,能够接近阀体地配置油路构成部件。而且,油路构成部件的第一部件接合部与阀体的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因此能够减少在接合位置的油路的曲折,能够实现油路的缩短。另外,油路构成部件具备构成机械式油泵的转子收纳室的收纳室面,也具有作为机械式油泵的外壳的作用。因此,油路构成部件能够以最短距离接受到从机械式油泵的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并向阀体输送。
因此,能够减少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输送至阀体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缩短,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因此,能够减少机械式油泵的驱动负载,降低车辆的油耗。
这里,上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供上述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一面,在上述第一面形成有供油从上述机械式油泵排出的第一排出孔,该第一排出孔具有向上述油路构成部件的内侧凹陷的形状,
上述第一排出油路朝向以上述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上述第一排出孔延伸至上述第一部件接合部的开口。
根据该结构,在供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一面形成有第一排出孔,因此能够以最短距离从第一泵转子向油路构成部件供给油。而且,第一排出油路朝向以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第一排出孔延伸至第一部件接合部的开口,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排出油路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最短化,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直接、或者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连接。
在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直接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的接合位置的最短化。另一方面,在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而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的情况下,虽然接合位置的油路延长了筒状部件相应的长度,但能够直线状地接合第一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一体接合部,因此能够减少接合位置的油路的曲折。
另外,优选还具备辅助油压源,
上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第二排出油路,其供从上述辅助油压源排出的油流通;以及
第二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上述第二排出油路的开口,
上述阀体还具备第二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二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二体接合部,
上述第二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二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上述第二排出油路与上述第二体油路被连接。
根据该结构,从辅助油压源排出的油也能够经由油路构成部件所具备的第二排出油路向阀体所具备的第二体油路输送。而且,油路构成部件的第二部件接合部与阀体的第二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因此能够减少在接合位置的油路的曲折,从而实现油路的缩短。
另外,优选上述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油泵、被电磁促动器驱动的电磁泵、或储压器。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供从电动油泵、电磁泵或储压器排出的油流通的油路的曲折,从而实现油路的缩短。
另外,优选上述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油泵,在上述第二排出油路流通有被作为上述电动油泵的泵转子的第二泵转子排出的油,
上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供上述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一面;以及
供上述第二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是与上述第一面朝向相反方向的面。
根据该结构,在油路构成部件的第一面与其接触地配置有机械式油泵的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在与第一面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面与其接触地配置有电动油泵的第二泵转子的轴向端面。因此,油路构成部件还能够以最短距离接受到从电动油泵的第二泵转子排出的油,并向阀体输送。另外,油路构成部件能够将机械式油泵与电动油泵高效地配置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从而高效地地形成与机械式油泵连接的油路和与电动油泵连接的油路,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优选在上述第二面形成有供油从上述电动油泵排出的第二排出孔,该第二排出孔具有向上述油路构成部件的内侧凹陷的形状,
上述第二排出油路朝向以上述电动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上述第二排出孔延伸至上述第二部件接合部的开口。
根据该结构,在供第二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二面形成有第二排出孔,因此能够以最短距离从第二泵转子向油路构成部件供给油。而且,第二排出油路朝向以电动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第二排出孔延伸至第二部件接合部的开口,因此能够减少第二排出油路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最短化,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外,优选上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吸入油路,其供被上述第一泵转子吸入的油流通;
返回孔,其用于将被上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返回上述吸入油路;以及
第三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上述返回孔的开口,
上述阀体具备第三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三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三体接合部,
上述第三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三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上述第三体油路连接于上述返回孔。
在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比需要量多的情况下,多余的油返回储油部等的吸入侧。根据上述结构,用于将被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返回上述吸入油路的返回孔位于具备吸入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因此与在将多余的油从阀体排出至储油部之后而从储油部将油返回吸入油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短距离将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返回吸入侧,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外,形成有返回孔的开口的第三部件接合部与阀体的第三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因此能够减少在接合位置的油路的曲折,从而实现油路的缩短。
另外,优选上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吸入油路,其供被上述第一泵转子吸入的油流通;
返回孔,其用于将被上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返回上述吸入油路;以及
第三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上述返回孔的开口,
上述阀体具备第三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三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三体接合部,
上述第三部件接合部与上述第三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上述第三体油路连接于上述返回孔,
上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上述第二部件接合部、上述第三部件接合部形成于同一面或相互平行的面,并且它们形成于与上述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
从以上述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周向的一侧依次配置有上述第二部件接合部、上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上述第三部件接合部。
根据该结构,第一部件接合部、第二部件接合部、第三部件接合部形成于同一面或相互平行的面,因此能够简化阀体的第一体接合部、第二体接合部以及第三体接合部的接合构造,并且还能够简化接合部的密封构造。另外,还能够使油路构成部件以及阀体的加工变容易。第一部件接合部、第二部件接合部、第三部件接合部形成于与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因此使第一排出油路、第二排出油路、以及返回孔分别向径向外侧延伸,容易在各部件接合部开口。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排出油路、第二排出油路以及返回孔的油路的曲折,从而实现油路的缩短。
另外,第一部件接合部配置于周向上的第二部件接合部与第三部件接合部之间,因此能够使第一排出油路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排出油路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以最短距离配置第一排出油路,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在机械式油泵的排出能力比电动油泵的排出能力大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压力损失减少的效果。
另外,第二部件接合部、第一部件接合部、第三部件接合部在周向上排列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油路构成部件的宽度(轴向长度)变长,从而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轴向长度的缩短。
另外,优选上述返回孔具备排出返回油路,该排出返回油路与上述第一排出油路连通,将上述第一排出油路的油返回上述吸入油路,
在上述返回孔收纳有返回油路控制阀,该返回油路控制阀对上述排出返回油路的开度进行控制,
上述返回孔的开口成为将使上述返回油路控制阀动作的指令油压供给至该返回油路控制阀的开口,
上述第三体油路成为供给上述指令油压的油路。
根据该结构,在返回孔具备将第一排出油路的油返回吸入油路的排出返回油路,因此能够以最短距离将从机械式油泵排出的油返回吸入侧,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外,优选上述返回孔成为将上述第三体油路的油返回上述吸入油路的体返回油路,
上述返回孔的开口成为供给返回上述吸入油路的油的开口,
上述第三体油路成为供从上述油压控制阀排出的油流通的油路。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成为体返回油路的返回孔而从阀体的第三体油路将油返回吸入油路。因此,与在将多余的油从阀体排出至储油部之后而从储油部将油返回吸入油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短距离将从阀体排出的油返回吸入侧,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以及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机械式油泵以及电动油泵的轴向剖面。
图4是沿轴向从第一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的图。
图5是沿轴向从第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的图。
图6是沿轴向从第一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的径向剖面的图。
图7是沿轴向从第一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沿轴向从第一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路构成部件的径向剖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具备被车轮W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MOP、形成与该机械式油泵MOP连接的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2、以及控制从机械式油泵MOP经由油路构成部件2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PC。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收纳在收纳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壳体CS内。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还具备被电动马达MG驱动的电动油泵EOP。另外,油路构成部件2还形成有与电动油泵EOP连接的油路。还从电动油泵EOP经由油路构成部件2向油压控制装置PC供给油压。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收纳室面11,其构成第一转子收纳室17,该第一转子收纳室17收纳有作为机械式油泵MOP的泵转子的第一泵转子R1;第一排出油路50,其供被第一泵转子R1排出的油流通;以及第一部件接合部53,其形成有第一排出油路50的开口。
油压控制装置PC具备阀体VB,所述阀体VB形成有:用于调整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各供给对象供给的油压的油路、以及收纳有对所述油路的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阀的收纳室。阀体VB具备第一体油路60和形成有该第一体油路60的开口的第一体接合部63。
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一体油路60被连接。
以下,对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1.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以及内燃机ENG的结构
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构成为与作为车辆驱动用的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NG驱动连结,将内燃机ENG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扭矩转换器TC并通过变速装置TM进行变速而传递至车轮W。
内燃机ENG是通过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的热机,例如,可以使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内燃机。
扭矩转换器TC经由填充于内部的油来进行输入侧(驱动侧)的泵轮TCa与输出侧(从动侧)的涡轮TCb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扭矩转换器TC具备锁止离合器LC,该锁止离合器LC将泵轮TCa与涡轮TCb连结为使泵轮TCa与涡轮TCb一体旋转。向包括锁止离合器LC的扭矩转换器TC供给已被油压控制装置PC调压过的油。
变速装置TM构成为将成为向内燃机ENG的连结部的轴即输入轴的旋转按照规定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输出轴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装置TM为具有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有级自动变速装置,为了形成上述多个变速挡,具备离合器、制动器等多个卡合装置以及行星齿轮机构等齿轮机构。
变速装置TM根据多个卡合装置的卡合或释放来切换齿轮机构的旋转状态,形成各变速挡。传递至输出轴的驱动力经由反转齿轮机构C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分配至左右两个车轴而进行传递,从而传递至与各车轴驱动连结的车轮W。
<壳体CS>
构成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扭矩转换器TC、变速装置TM、反转齿轮机构C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等收纳于壳体CS内。壳体CS具备以覆盖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外侧的方式形成的外壁。另外,壳体CS为了对扭矩转换器TC、变速装置TM、反转齿轮机构C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连结它们并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分别进行支承或隔离,具备局部或整体上进行覆盖的隔壁。
2.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的简要结构
接下来,对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进行说明。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具备油压源和控制从油压源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PC。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作为油压源而具备被车轮W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MOP和辅助油压源。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MG驱动的电动油泵EOP。
油压控制装置PC具备由油路、多个油压控制阀构成的油压回路,该油压回路用于调整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各供给对象供给的油压。油压控制阀由生成信号压的电磁阀、切换油路的切换阀、以及调节油压的调压阀等构成。通过油压控制装置PC分别调整为需要的等级的油压的油向变速装置TM的多个卡合装置、扭矩转换器TC以及锁止离合器LC等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各供给对象供给,使卡合装置卡合或释放,或者用作扭矩转换器TC的动力传递用的油,或者在齿轮、轴承等的润滑中使用,或者在卡合装置的摩擦板等的冷却中使用。
3.阀体VB
油压控制装置PC具备阀体VB,所述阀体VB形成有:用于调整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3的各供给对象供给的油压的油路、以及收纳有对所述油路的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阀的收纳室。阀体VB是外观较厚的板状的部件,多张板状的部件隔着分隔片等层叠。在阀体VB形成有遍布于内部的多个油路、收纳构成油压控制阀的滑阀、弹簧等的圆柱状的收纳室等。阀体VB具备固定于壳体CS的固定部,被紧固螺栓等固定于壳体CS。
如图1以及图6等所示,阀体VB具备第一体油路60和形成有该第一体油路60的开口的第一体接合部63。第一体接合部63接合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一体油路60连接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一排出油路50。
另外,阀体VB还具备第二体油路61和形成有该第二体油路61的开口的第二体接合部64。第二体接合部64接合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二体油路61连接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二排出油路51。
阀体VB具备向返回油路控制阀40供给指令油压的第三体油路62和形成有该第三体油路62的开口的第三体接合部65。第三体接合部65接合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三部件接合部55,第三体油路62连接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指令压油路47。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VB的第一部件66以及第二部件67隔着分隔片68重叠。第一部件66以及第二部件67均形成为板状,上述第一部件66以及第二部件67的重叠面69为平面。
接合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一体接合部63、第二体接合部64以及第三体接合部65形成在阀体VB(第一板状部件66)的油路构成部件2侧的端部。形成有体接合部63、64、65的形成面是与阀体VB的重叠面69平行的平面。
各体接合部63、64、65位于在分别与重叠面69垂直的方向上向油路构成部件2侧突出的突出部。形成于各体接合部63、64、65的开口在油路构成部件2侧开口。
第一体油路60、第二体油路61、第三体油路62分别从对应的体接合部63、64、65的开口沿与重叠面69正交的方向向阀体VB侧延伸。
第一体油路60与第二体油路61在阀体VB内汇合,并连接于调节阀等油压控制阀。向油压控制阀供给的油被调整为主压等规定的油压。
向第三体油路62供给被电磁阀等油压控制阀调整过的油压、从调节阀等油压控制阀排泄的油等作为指令油压。
4.油泵
<旋转轴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机械式油泵MOP的旋转轴心A1(以下,称为第一旋转轴心A1)与电动油泵EOP的旋转轴心A2(以下,称为第二旋转轴心A2)平行地配置。因此,轴向成为上述两个旋转轴心A1、A2共用的方向。将轴向上从电动油泵EOP朝向机械式油泵MOP的方向(图3中的左侧)规定为轴第一方向X1,将其相反方向即从机械式油泵MOP朝向电动油泵EOP的方向(图3中的右侧)规定为轴第二方向X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也包括具有制造误差等导致的少许倾斜且实际平行的状态。
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二旋转轴心A2接近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一旋转轴心A1以与电动油泵EOP的第二旋转轴S2在轴向观察重复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二旋转轴心A2以与机械式油泵MOP的第一旋转轴S1在轴向观察重复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二旋转轴心A2配置于同轴上。另外,第一旋转轴心A1和第二旋转轴心A2配置在与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旋转轴心不同的轴心上。另外,第一旋转轴心A1和第二旋转轴心A2与形成有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平行。
<机械式油泵MOP>
机械式油泵MOP是通过第一泵转子R1借助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驱动力旋转从而将油从第一吸入孔PI1吸入并向第一排出孔PO1排出的油泵。这样的机械式油泵MOP可以使用齿轮泵、叶轮泵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械式油泵MOP是齿轮泵,作为第一泵转子R1,具备在内侧具有齿轮的第一外转子R1o和收纳于该第一外转子R1o的内侧并在外侧具有齿轮的第一内转子R1i,第一外转子R1o与第一内转子R1i的中心以偏心的方式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未设置渐强(クレッセンド)的余摆线泵。
如图3所示,第一泵转子R1收纳于形成在第一泵外壳PH1的圆柱状的第一转子收纳室17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转子R1o的外周面与第一转子收纳室17的内周面接触,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转子收纳室17的轴向长度与第一泵转子R1的轴向长度一致。
如图3所示,在第一内转子R1i的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15,第一旋转轴S1贯通该贯通孔15并连结为一体旋转。此外,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一旋转轴S1的旋转轴心一致。
相对于第一泵转子R1向轴第二方向X2侧突出的第一旋转轴S1的端部插入形成在油路构成部件2的第一面F1的轴支承孔HS,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覆盖第一泵转子R1的轴第一方向X1侧的第一泵外壳PH1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16,第一旋转轴S1贯通该贯通孔16,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泵外壳PH1由形成第一转子收纳室17的外周面的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和与第一泵转子R1以及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的轴第一方向X1侧的端面接触并进行覆盖的罩外壳部件PH1b构成。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是与第一泵转子R1的轴向长度具有相同长度的部件。
第一旋转轴S1贯通贯通孔16,并向轴第一方向X1侧突出。在第一旋转轴S1的轴第一方向X1侧的端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输入齿轮Gi。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Gi经由链CH而连结于驱动齿轮Go,该驱动齿轮Go设置在连结内燃机ENG与车轮W的动力传递路径。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齿轮Go以与扭矩转换器TC的泵轮TCa一体旋转的方式而被驱动连结,并构成为与内燃机ENG一体旋转。
壳体CS具备中间壁18,该中间壁18对从扭矩转换器TC向变速装置TM传递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轴等进行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罩外壳部件PH1b与中间壁18一体形成。即,第一泵外壳PH1的一部分(罩外壳部件PH1b)与壳体CS一体形成。
<电动油泵EOP>
电动油泵EOP是通过第二泵转子R2借助电动马达MG的驱动力旋转从而将油从第二吸入孔PI2吸入并向第二排出孔PO2排出的油泵。这样的电动油泵EOP可以使用齿轮泵、叶轮泵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油泵EOP是齿轮泵,作为第二泵转子R2,具备在内侧具有齿轮的第二外转子R2o和收纳于该第二外转子R2o的内侧并在外侧具有齿轮的第二内转子R2i,第二外转子R2o与第二内转子R2i的中心以偏心的方式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未设置渐强的余摆线泵。
如图3所示,第二泵转子R2收纳于形成在第二泵外壳PH2的圆柱状的第二转子收纳室27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转子R2o的外周面与第二转子收纳室27的内周面接触,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转子收纳室27的轴向的长度与第二泵转子R2的轴向的长度一致。
如图3所示,在第二内转子R2i的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25,第二旋转轴S2贯通该贯通孔25并连结为一体旋转。此外,第二旋转轴心A2与第二旋转轴S2的旋转轴心一致。
在覆盖第二泵转子R2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第二泵外壳PH2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26,第二旋转轴S2贯通该贯通孔26,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第二旋转轴S2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端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电动马达MG的马达转子。电动马达MG具有作为从电池等接受电力的供给并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
5.油路构成部件2
油路构成部件2形成有与机械式油泵MOP连接的油路以及与电动油泵EOP连接的油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构成部件2由轴第一方向X1侧的部件2a和轴第二方向X2侧的部件2b这两个部件构成。
5-1.固定部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固定于壳体CS的壳体固定部10。油路构成部件2不是壳体CS的一部分而是固定于壳体CS的部件,并不像壳体CS那样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将驱动力源的驱动力传递至车轮W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像这样,油路构成部件2与在壳体CS形成油路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油路构成部件2,作为壳体固定部10而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且形成有内螺纹的多个螺栓插入孔19,供紧固螺栓20旋合。另外,在构成第一泵外壳PH1的罩外壳部件PH1b以及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分别形成有供紧固螺栓20插入且沿轴向延伸的螺栓贯通孔21b、21a。螺栓贯通孔21b、21a与形成于油路构成部件2的螺栓插入孔19对应地设置有多个。
紧固螺栓20从轴第一方向X1侧插入并旋合于罩外壳部件PH1b的螺栓贯通孔21b、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的螺栓贯通孔21a以及油路构成部件2的螺栓插入孔19,从而将转子收纳外壳部件PH1a以及油路构成部件2固定于罩外壳部件PH1b。罩外壳部件PH1b与构成壳体CS的中间壁18一体形成,油路构成部件2固定于壳体CS。
另外,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固定电动油泵EOP的电动泵固定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泵固定部22,螺栓插入孔19被与壳体固定部10共享使用。另外,在第二泵外壳PH2形成有供紧固螺栓23插入且沿轴向延伸的螺栓贯通孔24。螺栓贯通孔24与螺栓插入孔19对应地设置有多个。
紧固螺栓23从轴第二方向X2侧插入并旋合于第二泵外壳PH2的螺栓贯通孔24以及油路构成部件2的螺栓插入孔19,从而将第二泵外壳PH2固定于油路构成部件2。因此,电动油泵EOP经由油路构成部件2固定于壳体CS。
5-2.机械式油泵MOP的吸入孔,排出孔
<第一面F1>
如图3所示,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供机械式油泵MOP的第一泵转子R1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端面FE1接触的第一面F1。第一面F1构成收纳室面11,该收纳室面11构成收纳第一泵转子R1的第一转子收纳室17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内表面。即,油路构成部件2还具有作为机械式油泵MOP的外壳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F1是与第一旋转轴心A1正交的平面。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一面F1形成有:第一吸入孔PI1,其具有向油路构成部件2的内侧(在本例中,为第二面F2侧)凹陷的形状,向机械式油泵MOP供给油;以及第一排出孔PO1,其具有向油路构成部件2的内侧(在本例中,为第二面F2侧)凹陷的形状,从机械式油泵MOP排出油。
<第一吸入孔PI1>
第一吸入孔PI1是向由第一泵转子R1形成的间隙供给油的第一面F1的吸入侧的凹陷部。具体而言,第一吸入孔PI1是第一面F1的吸入侧的凹陷部中沿轴向观察与如下间隙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所述间隙是指沿轴向观察与第一转子收纳室17重叠的区域内由第一泵转子R1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入孔PI1是第一面F1的吸入侧的凹陷部中从轴向观察第一外转子R1o和第一内转子R1i之间的间隙与在第一泵转子R1旋转的情况下所分布的区域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
对机械式油泵MOP的第一泵转子R1的旋转方向RD1(以下,称为第一旋转方向RD1)而言,如图4所示,向轴第二方向X2观察为顺时针方向。
<第一排出孔PO1>
第一排出孔PO1是供油从由第一泵转子R1形成的间隙排出的第一面F1的排出侧的凹陷部。具体而言,第一排出孔PO1是第一面F1的排出侧的凹陷部中沿轴向观察与如下间隙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所述间隙是指沿轴向观察与第一转子收纳室17重叠的区域内由第一泵转子R1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出孔PO1是第一面F1的排出侧的凹陷部中从轴向观察第一外转子R1o和第一内转子R1i之间的间隙与第一泵转子R1旋转的情况下所分布的区域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
5-3.电动油泵EOP的吸入孔、排出孔
<第二面F2>
如图3所示,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供电动油泵EOP的第二泵转子R2的轴第一方向X1侧的端面FE2接触的第二面F2,该第二面F2是与第一面F1朝向相反方向的面。第二面F2构成收纳室面12,该收纳室面12构成收纳第二泵转子R2的第二转子收纳室27的轴第一方向X1侧的内表面。即,油路构成部件2还具有作为电动油泵EOP的外壳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面F2是与第二旋转轴心A2正交的平面,并与第一面F1平行。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二面F2形成有:第二吸入孔PI2,其具有向油路构成部件2的内侧(本例中,第一面F1侧)凹陷的形状,用于电向动油泵EOP供给油;以及第二排出孔PO2,其具有向油路构成部件2的内侧(在本例中,为第一面F1侧)凹陷的形状,用于从电动油泵EOP排出油。
<第二吸入孔PI2>
第二吸入孔PI2是向由第二泵转子R2形成的间隙供给油的第二面F2的吸入侧的凹陷部。具体而言,第二吸入孔PI2是第二面F2的吸入侧的凹陷部中沿轴向观察与如下间隙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所述间隙是指沿轴向观察与第二转子收纳室27重叠的区域内由第二泵转子R2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吸入孔PI2是第二面F2的吸入侧的凹陷部中从轴向观察第二外转子R2o和第二内转子R2i之间的间隙与第二泵转子R2旋转的情况下所分布的区域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
对电动油泵EOP的第二泵转子R2的旋转方向RD2(以下,称为第二旋转方向RD2)而言,如图5所示,向轴第一方向X1观察为顺时针方向。对电动油泵EOP的第二旋转方向RD2而言,如图4所示,若向轴第二方向X2观察则为逆时针方向。因此,电动油泵EOP的第二旋转方向RD2与机械式油泵MOP的第一旋转方向RD1为相反方向。
<第二排出孔PO2>
第二排出孔PO2是供油从由第二泵转子R2形成的间隙排出油的第二面F2的排出侧的凹陷部。第二排出孔PO2是第二面F2的排出侧的凹陷部中沿轴向观察与如下间隙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所述间隙是指沿轴向观察与第二转子收纳室27重叠的区域内由第二泵转子R2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孔PO2是第二面F2的排出侧的凹陷部中从轴向观察第二外转子R2o和第二内转子R2i之间的间隙与第二泵转子R2旋转的情况下所分布的区域重复的圆弧状的区域。
5-4.吸入油路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供被第一泵转子R1吸入的油流通的吸入油路57。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油路57与供被第二泵转子R2吸入的油流通的吸入油路共用化。即,吸入油路57在第一泵转子R1与第二泵转子R2之间共享。吸入油路57与第一吸入孔PI1以及第二吸入孔PI2双方连通并供给油。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形成有吸入油路57的开口的吸入接合部58。吸入接合部58形成于包围第一面F1以及第二面F2的外缘的外周面F3。形成有吸入接合部58的外周面F3的部分(以下,称为形成面),是与轴向平行的平面,形成于吸入接合部58的开口朝向径向外侧开口。
在吸入接合部58接合有过滤器ST的接合部,将吸入油路57与过滤器ST连接。过滤器ST配置于油盘OP等储油部内,从过滤器ST向吸入油路57供给油。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固定过滤器ST的过滤器固定部(未图示)。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入接合部58的形成面形成有螺栓插入孔(未图示),该螺栓插入孔沿与形成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有内螺纹。紧固螺栓插入并旋合于形成在过滤器ST的螺栓贯通孔以及油路构成部件2的螺栓插入孔,从而将过滤器ST固定于油路构成部件2(未图示)。因此,过滤器ST经由油路构成部件2固定于壳体CS。
5-5.排出油路
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供被第一泵转子R1排出的油流通的第一排出油路50。第一排出油路50是用于输送从第一排出孔PO1供给的油的油路。第一排出油路50朝向以第一旋转轴心A1为基准的径向外侧而从第一排出孔PO1延伸至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开口。
另外,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供从辅助油压源排出的油流通的第二排出油路5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排出油路51流通有被第二泵转子R2排出的油。第二排出油路51是用于输送从第二排出孔PO2供给的油的油路。第二排出油路51朝向以第二旋转轴心A2为基准的径向外侧而从第二排出孔PO2延伸至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开口。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相互独立形成。这里,“独立”是指在油路构成部件2内,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孔PO2未连通。
此外,第一排出油路50连接于阀体VB的第一体油路60,第二排出油路51连接于阀体VB的第二体油路61。如图1所示,第一体油路60与第二体油路61在阀体VB内汇合。作为防止向第一泵转子R1侧的倒流的止回阀的第一单向阀70位于第一体油路60,作为防止向第二泵转子R2侧的倒流的止回阀的第二单向阀71位于第二体油路61。即,第一单向阀70与第二单向阀71未设置于油路构成部件2内,而设置于阀体VB内。第一单向阀70与第二单向阀71设置于油路构成部件2之外,由此能够抑制油路构成部件2的宽度(轴向长度)变厚。
如图6所示,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形成有第一排出油路50的开口的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一部件接合部53形成于包围第一面F1以及第二面F2的外缘的外周面F3。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一体油路60被连接。这里,油路构成部件2的接合部与阀体VB的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是指两个接合部不经由壳体CS接合,两个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直接连接、或者经由直线状的筒状部件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直接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开口的内径大于第一排出油路50的内径,第一体接合部63的突出部嵌合于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开口的内侧。也可以进行在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开口的内侧嵌入垫圈等密封部件等,从而隔着密封部件将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接合。
另外,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形成有第二排出油路51的开口的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二部件接合部54形成于外周面F3。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二体接合部64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第二排出油路51与第二体油路61被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二体油路61直接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开口的内径大于第二排出油路51的内径,第二体接合部64的突出部嵌合于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开口的内侧。也可以进行在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开口的内侧嵌入垫圈等密封部件等,隔着密封部件将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二体接合部64接合。
5-6.返回孔
如图1以及图6所示,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用于将被第一泵转子R1排出的油返回吸入油路57的返回孔46和形成有返回孔46的开口的第三部件接合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返回孔46具备排出返回油路45,该排出返回油路45与第一排出油路50连通,将第一排出油路50的油返回吸入油路57。另外,在返回孔46收纳有返回油路控制阀40,该返回油路控制阀40对排出返回油路45的开度进行控制。返回孔46的开口成为将使返回油路控制阀40动作的指令油压供给至该返回油路控制阀40的开口,第三体油路62成为供给指令油压的油路。即,返回孔46中的开口侧的部分成为供使返回油路控制阀40动作的指令油压流通的指令压油路47。
排出返回油路45在机械式油泵MOP的排出油量比需要的油量多的情况下,为了将多余的油供给至油压控制装置PC(阀体VB)之前返回吸入油路57而被使用。若多余的油供给至油压控制装置PC,则多余的油在阀体VB内的油路流通,从油压控制阀排泄并返回油盘OP,从过滤器ST被再次吸入。因此,多余的油流通的油路变长,管路阻力增加,因此机械式油泵MOP的驱动负载增加。另一方面,若将多余的油通过排出返回油路45而抄近路返回吸入油路57,则能够缩短多余的油流通的油路,从而能够减少管路阻力。因此,能够减少机械式油泵MOP的驱动负载,从而能够降低油耗。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返回油路控制阀40的滑阀41的返回孔46的一部分构成排出返回油路45以及指令压油路47。返回孔46形成为圆柱状,在阀体VB侧开口。返回孔46与吸入油路57连通,并且与第一排出油路50连通。
滑阀41是组合多个圆柱状的部件而构成的。滑阀41的轴向上的排出侧的端部42以及吸入侧的端部43的直径与返回孔46的直径一致,排出侧的端部42与吸入侧的端部43之间的中间部44的直径小于返回孔46的直径。中间部44的外周面与返回孔46的内周面之间的圆筒状的间隙成为排出返回油路45。
在滑阀41的排出侧的端部42中的排出侧的端面48(以下,称为指令压供给面48)作用有指令油压。比该指令压供给面48更靠排出侧的返回孔46成为指令压油路47。返回孔46的形成有排出侧的开口的部分成为形成有指令压油路47的开口的第三部件接合部55。第三部件接合部55形成于外周面F3。
由于与指令油压对应的按压力,滑阀41被向吸入侧按压。在滑阀41的吸入侧的端部43的吸入侧具备弹簧49,由于该弹簧49的按压力,滑阀41被向排出侧按压。
在未供给指令油压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由于弹簧49的按压力,滑阀41移动至排出侧的移动端,排出返回油路45与第一排出油路50连通,但排出返回油路45与吸入油路57处于不连通的状态。另一方面,若指令油压的按压力超过弹簧49的按压力,则滑阀41向吸入侧移动,排出返回油路45与第一排出油路50连通,并且排出返回油路45与吸入油路57连通。根据指令油压的按压力,排出返回油路45与吸入油路57的连通开度增减,从而从第一排出油路50返回吸入油路57的油量增减。
第三部件接合部55与阀体VB的第三体接合部65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第三体油路62与返回孔46(指令压油路4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部件接合部55与第三体接合部65直接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第三部件接合部55形成于外周面F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开口的内径大于指令压油路47(返回孔46)的内径,构成为第三体接合部65的突出部嵌合于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开口的内侧。也可以进行在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开口的内侧嵌入垫圈等密封部件等,从而隔着密封部件将第三部件接合部55与第三体接合部65接合。
5-6.配置
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三部件接合部55形成于相互平行的面,并且它们形成于与第一旋转轴心A1的延伸方向(轴向)平行的面。
而且,从以第一旋转轴心A1为基准的周向的一侧依次配置有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三部件接合部55。
这里,将与形成有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接合部垂直方向。将接合部垂直方向中从油路构成部件2朝向阀体VB的方向(图4~图6中的上侧)定义为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将其相反方向即从阀体VB朝向油路构成部件2的方向(图4~图6中的下侧)定义为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Y2。
第一体接合部63、第二体接合部64、第三体接合部65形成于相互平行的面。
在部件接合部53、54、55与体接合部63、64、65接合的状态下,形成有部件接合部53、54、55的形成面与形成有体接合部63、64、65的形成面平行。在该状态下,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与阀体VB的重叠面69平行,接合部垂直方向成为与重叠面69垂直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第一吸入孔PI1以及第二吸入孔PI2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心A1形成于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Y2侧,吸入油路57从第一吸入孔PI1以及第二吸入孔PI2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Y2延伸。
而且,形成有吸入油路57的吸入接合部58的形成面朝向与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相反的一侧,成为与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平行的平面。形成于吸入接合部58的开口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Y2开口。而且,过滤器ST配置于吸入接合部58的形成面的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Y2侧。
另一方面,第一排出孔PO1以及第二排出孔PO2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心A1形成于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侧,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分别从第一排出孔PO1以及第二排出孔PO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形成为:图4~图6所示地沿轴向观察不重复,图3所示地沿周向观察重复。由此,即便设置两个排出油路也能够减薄油路构成部件2的宽度(轴向长度)。
如图4所示,向轴第二方向X2观察,第一泵转子R1的第一旋转方向RD1与第二泵转子R2的第二旋转方向RD2为相反方向。因此,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一排出孔PO1的连接部靠近第一排出孔PO1的第一旋转方向RD1侧配置,第二排出油路51与第二排出孔PO2的连接部靠近第二排出孔PO2的第二旋转方向RD2侧配置。因此,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能够配置为沿轴向观察不重复。
第一排出油路50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延伸。第二排出油路51相对于第一排出油路50配置于第二旋转方向RD2侧。
形成有第一排出油路50的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以及形成有第二排出油路51的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形成面成为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且相互平行的平面。形成于第一部件接合部53以及第二部件接合部54的开口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开口。
排出返回油路45、返回孔46以及指令压油路47相对于第一排出油路50配置于第一旋转方向RD1侧,且相对于吸入油路57配置于第二旋转方向RD2侧,并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延伸。
排出返回油路45、返回孔46以及指令压油路47形成为除与第一排出油路50以及吸入油路57的连通部之外,与第一排出油路50、第二排出油路51以及吸入油路57沿轴向观察不重复、沿周向观察重复。因此,即便设置排出返回油路45、返回孔46以及指令压油路47,也能够将油路构成部件2的宽度(轴向长度)维持得较薄。
形成有指令压油路47的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形成面成为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且与第一部件接合部53的形成面平行的平面。形成于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开口朝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开口。
在油路构成部件2从以第一旋转轴心A1为基准的周向的第二旋转方向RD2侧朝向第一旋转方向RD1侧依次配置有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三部件接合部55。像这样,第一部件接合部53配置于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三部件接合部55之间,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第一排出油路50向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1朝向阀体VB延伸。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排出油路50中的油路的曲折,并且能够实现油路的最短化,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机械式油泵MOP的排出能力比电动油泵EOP的排出能力大,因此压力损失减少的效果变大。
另外,第一排出油路50以及第二排出油路51在它们之间不经由形成于壳体CS的油路等,而直接连接于阀体VB的第一体油路60以及第二体油路61,因此能够实现油路的缩短,从而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分别单独应用,只要不产生矛盾,也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而具备内燃机ENG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除具备内燃机ENG之外,还可以具备具有电动机以及发电机的功能的电动马达。或者,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也可以不具备内燃机ENG,而具备电动马达。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油路构成部件2由轴第一方向X1侧的部件2a和轴第二方向X2侧的部件2b这两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油路构成部件2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或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二旋转轴心A2一致且平行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二旋转轴心A2平行地配置有但不一致。或者,第一旋转轴心A1与第二旋转轴心A2也可以不平行地配置,而以相互交叉的朝向(包括立体交叉)配置。另外,第一面F1与第二面F2也可以不平行地配置,而以相互交叉的朝向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相互独立形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形成为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经由单向阀等连通,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排出油路50与第二排出油路51成为一体的共用的排出油路。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吸入油路57在第一泵转子R1与第二泵转子R2之间共享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向第一泵转子R1供给油的吸入油路与向第二泵转子R2供给油的吸入油路也可以相互独立形成。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过滤器ST直接连接于吸入接合部58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过滤器ST也可以经由形成于其他部件的油路等连接于吸入接合部58。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在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具备电动油泵EOP、在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第二排出油路51、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二吸入孔PI2以及第二排出孔PO2、在阀体VB具备第二体油路61以及第二体接合部6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在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1可以不具备电动油泵EOP,在油路构成部件2可以不具备第二排出油路51等,在阀体VB可以不具备第二体油路61等。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在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排出返回油路45、返回孔46、指令压油路47以及第三部件接合部55、在阀体VB具备第三体油路62以及第三体接合部6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在油路构成部件2可以不具备排出返回油路45、返回孔46、指令压油路47以及第三部件接合部55,在阀体VB可以不具备第三体油路62以及第三体接合部65。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三部件接合部55形成于相互平行的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三部件接合部55可以形成于同一面。或者,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三部件接合部55也可以形成于不相互平行的面。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体接合部63、第二体接合部64、第三体接合部65形成于相互平行的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体接合部63、第二体接合部64、第三体接合部65可以形成于同一面。或者,第一体接合部63、第二体接合部64、第三体接合部65也可以形成于不相互平行的面。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排出油路50、第二排出油路51、排出返回油路45等形成为彼此沿轴向观察不重复、沿周向观察重复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排出油路50、第二排出油路51、排出返回油路45等可以形成为沿轴向观察重复、或沿周向观察不重复。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从以第一旋转轴心A1为基准的周向的一侧依次配置有第二部件接合部54、第一部件接合部53、第三部件接合部5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它们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配置,或者,也可以成为沿轴向观察重复等任意配置。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直接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接合部53与第一体接合部63可以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72而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另外,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二体接合部64也可以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73而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第三部件接合部55与第三体接合部65也可以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74而在对置的状态下连接。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上述筒状部件72、73、74形成为圆筒状。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MG驱动的电动油泵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8所示,辅助油压源可以是被电磁促动器驱动的电磁泵SP。电磁泵SP是借助电磁促动器的驱动力将油从吸入口HI吸入、向排出口HO排出的油泵。这样的电磁泵SP可以使用基于电磁力的柱塞(活塞)的往复运动来重复油的吸入与排出的泵等。吸入油路57与吸入口HI连通,向吸入口HI供给油。第二排出油路51与排出口HO连通,供从排出口HO排出的油流通。
或者,如图9所示,辅助油压源也可以是储压器AM。储压器AM是将机械式油泵MOP所生成的油压储存在内部并根据需要来将储存的蓄油压向阀体VB侧排出的蓄压器。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供从储压器AM排出的油压流通的第二排出油路51与将机械式油泵MOP所生成的油压向储压器AM供给的供给油路75是实现共用化的共用油路。另外,储压器AM在共用油路51、75上具备电磁阀76,能够截断或连通共用油路51、75中的油的流通。在将机械式油泵MOP所生成的油压向储压器AM供给并蓄压的情况下或在将蓄压于储压器AM的油压向阀体VB侧排出的情况下,电磁阀76打开,在上述以外的情况下,电磁阀76关闭。成为共用油路的第二排出油路5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经由第二部件接合部54与第二体接合部64的接合部连接于阀体VB内的第二体油路61。第二体油路61在阀体VB内连接于供给机械式油泵MOP所生成的油压的第一体油路60。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体油路61不具备第二单向阀71,取而代之的是在油路构成部件2具备电磁阀76。因此,机械式油泵MOP所生成的油压经由第一排出油路50、第一体油路60、第二体油路61、第二排出油路51(共用油路)向储压器AM供给。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返回孔46具备将第一排出油路50的油返回吸入油路57的排出返回油路45、在返回孔46收纳有返回油路控制阀40、返回孔46的开口成为供给指令油压的开口、第三体油路62成为供给指令油压的油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返回孔46成为将第三体油路62的油返回吸入油路57的体返回油路77,返回孔46的开口成为供给返回吸入油路57的油的开口,第三体油路62成为供从阀体VB的油压控制阀排出的油流通的油路。在该情况下,返回孔46与吸入油路57连通,但不与第一排出油路50连通。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具备被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形成与该机械式油泵连接的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以及控制从上述机械式油泵经由上述油路构成部件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2...油路构成部件;3...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10...壳体固定部;11...收纳室面;17...第一转子收纳室(转子收纳室);18...中间壁;22...电动泵固定部;27...第二转子收纳室;40...返回油路控制阀;45...排出返回油路;46...返回孔;47...指令压油路;50...第一排出油路;51...第二排出油路;53...第一部件接合部;54...第二部件接合部;55...第三部件接合部;57...吸入油路;58...吸入接合部;60...第一体油路;61...第二体油路;62...第三体油路;63...第一体接合部;64...第二体接合部;65...第三体接合部;69...阀体的重叠面;A1...第一旋转轴心(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A2...第二旋转轴心(第二泵转子的旋转轴心);CS...壳体;ENG:内燃机;EOP…电动油泵(辅助油压源);F1...第一面;F2...第二面;F3...外周面;FE1...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FE2...第二泵转子的轴向端面;Gi...输入齿轮;Go...驱动齿轮;MG...电动马达;MOP...机械式油泵;PC...油压控制装置;PH1...第一泵外壳;PH2...第二泵外壳;PI1...第一吸入孔;PI2...第二吸入孔;PO1...第一排出孔;PO2...第二排出孔;R1...第一泵转子;R2...第二泵转子;RD1...第一旋转方向;RD2...第二旋转方向;S1...第一旋转轴;S2...第二旋转轴;ST...过滤器;TC...扭矩转换器;TM...变速装置;VB...阀体;W...车轮;X1...轴第一方向;X2...轴第二方向;Y1...接合部垂直第一方向;Y2...接合部垂直第二方向。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具备被车轮的驱动力源驱动的机械式油泵、形成与该机械式油泵连接的油路的油路构成部件、以及控制从所述机械式油泵经由所述油路构成部件供给的油压并向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供给的油压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中的成为向所述驱动力源的连结部的轴即输入轴不同的轴上,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具备:
收纳室面,其构成转子收纳室,该转子收纳室收纳有作为所述机械式油泵的泵转子的第一泵转子;
第一排出油路,其供被所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流通;以及
第一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所述第一排出油路的开口,
所述油压控制装置具备阀体,所述阀体形成有:用于调整向所述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各供给对象供给的油压的油路、以及收纳有对所述油路的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阀的收纳室,
所述阀体具备第一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一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一体接合部,
所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与所述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所述第一排出油路与所述第一体油路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供所述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面形成有供油从所述机械式油泵排出的第一排出孔,该第一排出孔具有向所述油路构成部件的内侧凹陷的形状,
所述第一排出油路朝向以所述机械式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所述第一排出孔延伸至所述第一部件接合部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接合部与所述第一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直接连接、或者经由直线状地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辅助油压源,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第二排出油路,其供从所述辅助油压源排出的油流通;以及
第二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所述第二排出油路的开口,
所述阀体还具备第二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二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二体接合部,
所述第二部件接合部与所述第二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所述第二排出油路与所述第二体油路被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油泵、被电磁促动器驱动的电磁泵、或储压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油压源是被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油泵,在所述第二排出油路流通有被作为所述电动油泵的泵转子的第二泵转子排出的油,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供所述第一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一面;以及
供所述第二泵转子的轴向端面接触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是与所述第一面朝向相反方向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面形成有供油从所述电动油泵排出的第二排出孔,该第二排出孔具有向所述油路构成部件的内侧凹陷的形状,
所述第二排出油路朝向以所述电动油泵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而从所述第二排出孔延伸至所述第二部件接合部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吸入油路,其供被所述第一泵转子吸入的油流通;
返回孔,其用于将被所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返回所述吸入油路;以及
第三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所述返回孔的开口,
所述阀体具备第三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三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三体接合部,
所述第三部件接合部与所述第三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所述第三体油路连接于所述返回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构成部件还具备:
吸入油路,其供被所述第一泵转子吸入的油流通;
返回孔,其用于将被所述第一泵转子排出的油返回所述吸入油路;以及
第三部件接合部,其形成有所述返回孔的开口,
所述阀体具备第三体油路和形成有该第三体油路的开口的第三体接合部,
所述第三部件接合部与所述第三体接合部在对置的状态下接合,从而所述第三体油路连接于所述返回孔,
所述第一部件接合部、所述第二部件接合部、所述第三部件接合部形成于同一面或相互平行的面,并且它们形成于与所述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
从以所述第一泵转子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周向的一侧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二部件接合部、所述第一部件接合部、所述第三部件接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孔具备排出返回油路,该排出返回油路与所述第一排出油路连通,将所述第一排出油路的油返回所述吸入油路,
在所述返回孔收纳有返回油路控制阀,该返回油路控制阀对所述排出返回油路的开度进行控制,
所述返回孔的开口成为将使所述返回油路控制阀动作的指令油压供给至该返回油路控制阀的开口,
所述第三体油路成为供给所述指令油压的油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返回孔成为将所述第三体油路的油返回所述吸入油路的体返回油路,
所述返回孔的开口成为供给返回所述吸入油路的油的开口,
所述第三体油路成为供从所述油压控制阀排出的油流通的油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4931 | 2013-09-30 | ||
JP2013204931 | 2013-09-30 | ||
PCT/JP2014/076135 WO2015046578A1 (ja) | 2013-09-30 | 2014-09-30 | 車両用油圧供給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31481A true CN105531481A (zh) | 2016-04-27 |
CN105531481B CN105531481B (zh) | 2017-06-13 |
Family
ID=52743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9670.0A Active CN105531481B (zh) | 2013-09-30 | 2014-09-30 |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10842B2 (zh) |
JP (1) | JP6168154B2 (zh) |
CN (1) | CN105531481B (zh) |
DE (1) | DE112014003656B4 (zh) |
WO (1) | WO201504657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0079A (zh) * | 2017-08-30 | 2018-03-23 | 日本电产东测(浙江)有限公司 | 液压控制装置以及动力传递控制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53358B2 (en) * | 2015-09-29 | 2020-08-25 | Aisin Aw Co., Ltd. |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DE102015221891A1 (de) * | 2015-11-06 | 2017-05-11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Fördereinrichtung zur Förderung von Öl |
KR102461700B1 (ko) | 2017-04-19 | 2022-10-31 | 교라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성형기 |
JP6861081B2 (ja) * | 2017-04-19 | 2021-04-21 |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 成形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2503A (en) * | 1974-01-23 | 1975-07-01 | Sperry Rand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mode motor |
JP4244345B2 (ja) * | 2005-04-27 | 2009-03-25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油圧制御弁 |
JP2012057675A (ja) * | 2010-09-07 | 2012-03-2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
CN103890460A (zh) * | 2011-10-14 | 2014-06-25 |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将油从储备容器输送至机动车的传动系统的输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46836A (en) * | 1969-06-05 | 1972-03-07 | Toyota Motor Co Ltd |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
DE3602137C1 (de) * | 1986-01-24 | 1987-07-02 | Ford Werke Ag | Steuerventilsystem fuer ein stufenlos regelbares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
JPH04183933A (ja) * | 1990-11-20 | 1992-06-30 |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 過給機 |
JP2767366B2 (ja) * | 1993-08-30 | 1998-06-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油圧作動式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DE19859425A1 (de) * | 1998-12-22 | 2000-07-06 | Bosch Gmbh Robert | Hydrauliksteuerung für ein stufenlos veränderliches Getriebe |
JP3692053B2 (ja) * | 2001-05-15 | 2005-09-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
TW567285B (en) | 2001-05-15 | 2003-12-21 | Honda Motor Co Ltd | Hydraulic controller for transmission |
JP3944042B2 (ja) * | 2002-09-19 | 2007-07-11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における油圧減少率制限装置 |
KR20040100078A (ko) * | 2003-05-21 | 2004-1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능력가변 회전압축기 |
US20090041594A1 (en) | 2007-08-09 | 2009-02-12 |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 Variable displacement type gear pump |
JP2010158975A (ja) | 2009-01-08 | 2010-07-22 | Jtekt Corp | 油圧供給装置 |
JP5019135B2 (ja) | 2009-03-30 | 2012-09-05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5993291B2 (ja) * | 2012-11-27 | 2016-09-1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形ポンプ |
JP6083708B2 (ja) * | 2013-09-20 | 2017-02-2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
CN105518302B (zh) * | 2013-09-30 | 2017-02-15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
JP6410591B2 (ja) * | 2014-12-18 | 2018-10-2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形オイルポンプ |
-
2014
- 2014-09-30 CN CN201480049670.0A patent/CN105531481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30 JP JP2015539463A patent/JP616815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9-30 WO PCT/JP2014/076135 patent/WO20150465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30 US US14/915,795 patent/US96108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30 DE DE112014003656.0T patent/DE112014003656B4/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2503A (en) * | 1974-01-23 | 1975-07-01 | Sperry Rand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mode motor |
JP4244345B2 (ja) * | 2005-04-27 | 2009-03-25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油圧制御弁 |
JP2012057675A (ja) * | 2010-09-07 | 2012-03-2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
CN103890460A (zh) * | 2011-10-14 | 2014-06-25 |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将油从储备容器输送至机动车的传动系统的输送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0079A (zh) * | 2017-08-30 | 2018-03-23 | 日本电产东测(浙江)有限公司 | 液压控制装置以及动力传递控制装置 |
CN107830079B (zh) * | 2017-08-30 | 2019-07-30 | 日本电产东测(浙江)有限公司 | 液压控制装置以及动力传递控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31481B (zh) | 2017-06-13 |
US9610842B2 (en) | 2017-04-04 |
US20160207401A1 (en) | 2016-07-21 |
JPWO2015046578A1 (ja) | 2017-03-09 |
DE112014003656B4 (de) | 2023-05-17 |
DE112014003656T5 (de) | 2016-05-12 |
JP6168154B2 (ja) | 2017-07-26 |
WO2015046578A1 (ja) | 2015-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31481A (zh) | 车辆用油压供给装置 | |
US8616087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US8522924B2 (en) |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 |
US10190671B2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KR101283950B1 (ko) | 트랜스미션 내에 가압된 유압 유체를 제공하는 장치 | |
US20150105205A1 (en) | Drive unit for vehicles | |
KR20080049089A (ko) | 구동장치 | |
CN101315120A (zh) | 自动变速器 | |
JP2006266493A (ja) | 変速機 | |
US9382979B2 (en) |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 |
JP2015066993A (ja)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
CN103237989B (zh) | 供油装置 | |
US9599196B2 (en) |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 |
US10563759B1 (en) |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of shift control unit for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
CN103946585A (zh) | 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 |
US9394974B2 (en) | Transmission for use in motor vehicles | |
JP2012171371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4742732B2 (ja) | 車両用変速機 | |
US9951846B2 (en) | Transmission for use in a motor vehicle | |
US9383005B2 (en) | Hydraulic control for engine start stop transmission system | |
JP2015047946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US8251675B2 (en) | Input shaft driven hybrid transmission pump | |
US20190118641A1 (en) | Multi-mode hybrid powertrain | |
WO2022210865A1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12193856A (ja) | 自動変速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