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050A - 空气调节器及其送风方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及其送风方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050A CN1055050A CN91101553A CN91101553A CN1055050A CN 1055050 A CN1055050 A CN 1055050A CN 91101553 A CN91101553 A CN 91101553A CN 91101553 A CN91101553 A CN 91101553A CN 1055050 A CN1055050 A CN 10550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direction
- direction board
- aforementioned
- regul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在空气调节器中,设置在送风口上的可以自由转
动的风向板,至少包括置于送风口室内侧端部的前面
板,和低于前面板的上端而在前面板里侧的里面板,
里面板靠近前面板,设置前面板和里面板的间隙在送
风方向上,下游比上游窄,形成使气流向着风向板室
内侧端头方向喷出的分流通路。这样就可以由从前
面板和里面板的下游一侧端头部喷出的空气,形成和
空气主气流不同的空气幕,并可以在空气主气气流的
宽幅方向上使主气流加速。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在送风口上设置风向板的空气调节器。
以前的空气调节在施放暖气时,由于暖风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差产生的浮力,影响脚下空气的温升。
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如特开昭63-263333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即在送风口周围安装由喷出的空气诱导周围空气的诱导装置,这样就可以使喷出的空气和周围空气间的摩擦减小,从而能使喷出的空气到达更远处。
另一种方法是,如特开昭62-255739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即在送风扇下游处设置的热交换器的上端面和箱体顶板之间,形成分流空间,这样在施放暖气时,就可以用不通过热交换器的分流风,抑制比重轻的热风向上升。
再有,防止在空气调节器中结露的技术如特开昭63-11324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是在送风口的上壁和下壁上设置分流通路,强制主气流中的一部分气流从此通路流过,从而防止在送风口上下产生涡流。
无论哪个公开例,都是在送风口上安装风向板,利用它控制送风口喷出的气流的方向。
另外,在特开昭62-194126号公报上记载的空气调节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上装有三个半月形的风向板,使风向板上端位置的主气流流路面积大致形成主流对副流为5∶1的比例转动风向板,将主气流的一部分作为副气流,沿着和主气流不同侧的风向板面流动,在送风口使主气流和副气流混合。
再有,使主气流与副气流混合的方法,如特开昭61-122447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气流送风口设置连动的,可以改变喷出气流方向的主偏向翼和辅助偏向翼,主偏向翼和送风口曲形壁面之间以及主偏向翼和辅助偏向翼之间分别形成向同一方向弯曲的偏向气流通路。
在以前的空气调节器中,设置在送风口上的风向板是靠抵挡喷出气流来改变送风方向的,然而在风向板前端背面附近产生由负压导致的二次气流(附壁效应)。
此二次气流一产生,主气流在向负压方向弯曲的同时流速下降。
在特开昭62-194126号公报上发表的是,副气流的流路面积随着向下游方向移动而扩大。因此,即使将主气流的一部分用于副气流,副气流的势力在送风口还是被削弱,而且,只不过副气流中的只沿风向板面流动的气流,才靠近在风向板的下端部分生成的旋涡状的二次气流,因而,不能期望副气流有消除二次气流的作用。
因此,仍然容易导致在主气流向负压方向弯曲的同时,流速降低。
在特开昭61-122447号公报上记载的空气调节器,其喷出气流不仅要由主偏向翼和辅助偏向翼,而且要由送风口的曲形壁形成,即根据在送风口处的主偏向翼的位置,由主偏向翼和曲形壁形成的主气流,由于偏向翼和辅助偏向翼形成的副气流被主气流吸引,从而使喷到室内的空气在向下方流动的同时而扩散,同样使流速下降。
这样一来,供暖送出的暖风很难到达脚下。
这样构成的空气调节器,其供暖的舒适性和供暖效率大大降低。
因而,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是提供供暖舒适性和供暖效率高的空气调节器。第2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充分抑制从空气调节器喷出的主气流在向负压方向弯曲的同时流速下降的风向板。而第3个目的是提供供暖舒适性和供暖效率高的空气调节器的风向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第1个目的,第一种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中,在送风口处设置的可转动自如的风向板,包含设置在送风口的室内侧端部的前面板,和比前面板的上端位置低,而又比上述前面板位置靠里的里面板,其配置方法如下:里面板接近前面板,并且使其和前面板内侧之间的间隔,在沿喷出气流方向上,下游侧比上游侧狭窄。
为了实现第2个目的,第二种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中,在送风口处设置数个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向板,并具有形成和送风口喷出的空气主气流不同的空气幕的手段。
这种空气幕形成手段,是配置2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板,使得在空气喷出方向上,下游侧的间隔比上游侧的间隔狭窄,在这2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板的上游一侧端部之间构成空气幕进气口,在其下游一侧端部之间构成空气幕出气口。
为实现第2个目的,第三种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设置喷出气流加速机构,其方法是:设置2块可以自由转动的板,使两块板在空气喷出方向上下游一侧的间隙比上游一侧的间隙窄,前述机构配置在比喷出空气主气流宽的室内宽幅方向上。
为了实现上述第1个目的,第四种结构的特征是在空气调节器中设置了分流通路,即在向室内喷出空气的位置上设有风向板的空气调节器中,在前述风向板上设置分流通路,其喷出的气流方向指向前述风向板的室内侧端方向。为实现同一目的,第五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向室内喷出空气的位置上设有风向板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上具有分流通路,从此分流通路喷出的空气朝向由前述风向板产生的2次气流发生区域。为实现上述第2个目的,第六种结构是具有分流通路的空气调节器用的风向板,即在安装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送风口处的风向板上,具有将其喷出的气流向着前述风向板端方向的分流通路。为了实现上述第3个目的,第七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风方控制方法,即在以风向板抵挡从空气调节器中喷向室内的气流来矫正该气流方向的空气调节器风向控制方法中,射到前述风向板上的气流中至少有一部分经过前述风向板内,向着前述被矫正的气流方向侧的前述风向板端方向诱导主气流。为实现上近第1个目的,第八种结构是装配了以下构件的空气调节器,在水平方向上使各构件直邻接安装室内空气的进气口,净化从前述进气口吸入的空气的过滤器,对净化后的前述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对热交换后的前述空气施加动压的惯通风扇,在这些构件的下方装有施加了动压的前述空气的送风口在上述送风口处能抵挡前述被施加了动压的空气流的位置装有风向板分流通路设置在前述风向板上,使前述被施加了动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着被风向板改变的气流方向,即前述风向板端方向喷出。为同一目的,第九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4或第5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在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间开有作为分流通路的间隙,并将前面板和里面板相互固定起来。为同一目的,第十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是由多个开有作为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板构成。为同一目的,第十一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由开有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构成,而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靠整流板相互固定。为同一目的,第九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在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间开有作为分流通路的间隙,并将前面板和里面板相互固定起来。为同一目的,第十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是由多个开有作为前述分流通路的板构成。为同一目的,第十一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前述风向板由开有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构成,而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靠整流板相互固定。为同一目的,第十二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分流通路是在风向板上开通孔构成的。为同一目的,第十三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分流通路进气口的面积比出气口的面积大。为同一目的,第十四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在前述风向板上具有多个通过前述喷出空气的一次侧和通过室内空气的二次侧的分流通路。同样,第十五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多个前述风向板安装在从上到下的位置上,在前述最上段或最下段或最上段和最下段的风向板上设有分流通路。同样,第十六种结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气调节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中,将前述空调器上的前述风向板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供暖位置,制冷位置和送风口封闭位置之间,当前述送风口处于封闭状态时,关闭开口残余部分的很宽的驱动板可自如地进出前述残余开口部分。
第一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从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向室内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间,从狭逢处开始加速喷出,可使向室内喷出的空气主气流不再向下方扩散,从而可以提高供暖舒适性和供暖效率。
第二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安装在空气送风口处的,由多块板构成的空气幕发生手段,可以形成与喷出的空气主气流不同的空气幕,由它抑制空气主气流受浮力影响而向上升的趋势,而且还可以充分抑制从空气调节器内喷出的主气流向负压方向偏移及由此带来的流速降低。
第三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设置2块板,形成喷出气流加速手段,即,使两块板之间间隙在空气喷出方向上下游一侧比上游一侧窄,从而使喷出的气流加速,由于这两块板是沿喷出主气流宽幅方向安装,所以这种加速手段就使得喷出的空气达到地面的力量很强,可以使主气流不扩散地向下方喷出。
第四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使空气调节器向室内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分流通路在风向板端近旁喷出,从而消除了由另一部分气流喷出时,在风向板端近旁产生的负压状态。
第五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使空气调节器送向室内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经过分流通路从风向板喷出,从而消除了由另一部分气流喷出时产生的2次气流。
第六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当使用装在空气调节器送风口处的风向板时,将从空气调节器向室内喷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气流,从风向板入口处吸入,通过分流通路后,再从出口喷射到风向板端头近旁,由该分流通路喷出的气流能消除另一部分气流在送出时产生的位于风向板端附近的负压状态。
第七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从空气调节器送到室内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风向板内部,在风向板端头附近喷出,使另一部分气流喷出时产生的位于风向板附近的负压接近到另一部分送出气流的动压,从而消除负压状态。
第八种结构具有以下功能: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过过滤器净化,净化后的前述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加热,加热后的前述空气由贯通风扇施加动压后从送风口送到室内。在送出时,前述被施加与动压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装配在风向板上的分流通路后从分流通路的出口沿前述风向板端方向喷出,减轻前述风向板端附近的负压状态。
第九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产生的作用,即从空气调节器向室内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气流,流过作为分流通路的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间的逢隙,从风向板端附近喷出,消除了风向板端附近的负压状态,而且因为前面板和里面板被相互固定,所以分流通路的幅宽没有改变,也就没有料想不到的分气流速度的失常。
第十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的作用,即从空气调节器向室内送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气流流路作为分流通路的多块板之间的间隙,从风向板端近旁喷出,消除了风向板端附近的负压状态。
第十一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即从空气调节器向室内送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气流,流过作为分流通路的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间的间隙,从风向板端附近喷出,消除了风向板端近旁的负压状态,并且,由于前面板和里面板被相互固定,其分流通路的幅宽不变,因此,也不会产生预想不到的速度失常。同时,固定前面板和里面板的整流板具有整流效果,不会产生分气流的偏向和紊乱,从而达到破坏风向板端附近2次气流的效果。
第十二种结构是使第四或第五种结构产生的作用通过在风向板上升贯通孔作为分流通路来实现。
第十三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的作用,即由于分流通路的出气口比进气口狭窄。所以,进入分流通路进气口的空气,被加速后从出口喷出,达到了破坏风向板端附近的2次气流的效果。
第十四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的作用,即从空气调节器中喷出的一部分气流从1次侧分流通路中送出,此时产生的诱导效果,使在2次侧分流通路中流过的室内空气,以和流过1次侧分流通路的气流速度同样速度喷出,用此重较大的室内空气产生的二次分气流,包围从空气调节器送出的暖风,抑制暖风的上浮,起到增大暖风到达距离的作用。
第十五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的作用,即在大送风口的情况下,在送风口上下各段设置多个风向板,这时,在最上段和最下段的风向板上产生的附壁效应,是造成意想不到的送风口处气流偏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最上段或最下段或最上和最下段的风向板上设置分流通路,利用从此分流通路喷出的气流,抑制风向板端近旁2次气流的产生,起到了阻止由附壁效应造成的意想不到的气流偏向。
第十六种结构能增强第四或第五种结构的作用,即转动风向板,使风向在供暖和制冷时一致,都为最佳状态,并且,当风向板转到送风口闭锁位置时,即使有残存的开口部分,也可以通过把运转时从开口部分退出的驱动板插入到开口残余部分,起到用驱动板和风向板封闭送风口的作用。
图1a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送风口近旁的断面图。
图1b是图1a所示风向板的斜视图。
图1c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的斜视图。
图2a是流体中由壁引起的负压区域的概念图。
图2b是流体中由壁引起的附壁效应形成的流线示意图。
图2c是在图2b所示的壁上想办法,破坏了附壁效应时的流线示意图。
图3是图1a所示的风向板的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供暖时主气流角度和分气流速度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空气调节器的主气流速度分布的曲线图,原先有例用虚线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用实线表示。
图6是以往的空气调节器在工作时室内的温区域分布的解析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调节器工作时室内高温区域分布解析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空气调节器用风向板的部分斜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空气调节器用风向板的纵剖面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运转终止时送风口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10b是同一实施例供暖时的纵剖面图。
图10c是同一实施例制冷时的纵剖面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运转停止时送风口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11b是同一实施例供暖时的纵剖面图。
图11c是同一实施例制冷时的纵剖面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运转停止时送风口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12b是同一实施例供暖时的纵剖面图。
图12c是同一实施例制冷时的纵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送风口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14a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送风口附近的斜视图。
图14b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空气调节器室内部分送风口附近的纵剖面图。
空气调节器的形成有由图1c所示的室内部分1和室外部分构成的,也有室内外各部分是一体的。另外,室内部分1有安装在顶棚或侧壁等高处的,也有安装在地板上的。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如下。
图1c所示的室内部分1是安装在高处的例子,在壳7的前面,有室内空气进气口2,在此进气口2上镶有棚。安装在此进气口2的下方的风向板,连接在室内部分1的侧壁32上,可以用手转动风向板8的转动轴,但风向板8的自重和来自送风口10的风压不能使其转动,镶得很紧。
此送风口10,如图1a所示,位于安装在进气口2下方的露水盘6和壳7下端之间。在进气口2的内侧装有过滤器3,在这个过滤器口3的内侧、露水盘6的上方,装有热交换器4,在这个热交换器4的内侧,装有用电动机驱动的贯通风扇5,它们被并排邻接地安装在水平方向上。
风向板8如图1b所示,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端部连接在侧板40上,从而使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相对位置固定下来。转动轴9固定在该侧板40上。在确定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相对位置时,如下设置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之间的间隔,即,将里面板18设置在低于前面板17的上端位置且在前面板的里侧,使箭头所示的进气流13可以通过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之间的逢隙后,作为送出的气流14通过和进气侧相对一侧的风向板8的端部,形成分流通路12。如图3所示确定此间隙的大小,即,随着气流向喷出方向的流动,此间隙在流动阻力小的条件下平滑地变窄。这样,如图1a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对主气流11形成空气幕。风向板8的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做成大体上与飞机机翼断面类似的流线形,这样就可以在制冷运转时具有充分抑制其成为喷出气流14的流阻的作用,前面板17的朝向分流通路12一侧的板面呈凹曲面,以使进气流13能平滑而高效地向喷出气流14的方向转移。出于同样的目的,里面板18的朝向分流通路12一侧的板面呈凸曲面,以使进气流13能平滑而高效地向喷出气流14的方向转移。
在这种结构中,当驱动贯通风扇5转动时,室内空气从进气口2被吸到室内部分1中,由过滤器3过滤后通过热交换器4。在供暖运转时,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4的过程中受热而升温,在制冷运转时,与此相反,空气通过热交换器4被冷却。当空气不被加热而是被冷却时,所产生的附着在热交换器4上的水滴流入露水盘6中被接住,而不流到地上。
在供暖运转时,以转动轴9为中心,如图1a所示,将风向板8转到大体垂直的位置。
在供暖运转时,通过热交换器4出来的空气,受到转动中的贯通风扇5施加的动压,以很大的动能从送风口10向下方喷出,被贯通风扇5施与动压的空气流,其一部分作为进气流13,流过分流通路12,由于此分流通路12的流路面积不断缩小,气流被加速,而后成为喷出气流14。其它的气流,由风向板8改变风向后,接图1a中粗箭头所示的方向作为主气流喷到室内。如此,分流通路12作为喷出空气的加速手段,存在于主气流11在宽幅方向上,在主气流11被喷出时,位于风向板8下端附近、主气流11的通路外侧的风向板8表面一侧,如图1a中虚线所示,由附壁效应产生2次气流15,从而形成负压区。此负压区一生成,主气流11便从垂直方向向水平方向偏移。但是,由于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阻碍了二次气流15的生成,所以,消除了在风向板8下端附近的负压区,使其接近主气流11的动压。因而,主气流11不受附壁效应的影响,受浮力影响也小,向着所期望的正确方向喷出,从而使主气流向下所达到的距离增加。
这里,关于附壁效应及其与本发明的关系一同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如果在主气流11的流域中,竖直设置壁26使其与主气流11的流线垂直,那么由于主气流11的动压作用,将在主气流11的下游侧的壁面附近,产生如图2a所示的负压区27,从而产生使主气流11旋转的二次气流15,这样一来,主气流11如图26所示,象附着于壁面似地偏向,主气流11的能力很难继续向下游延伸。因而,主气流11被减速,并且风向也偏转。这种主气流11的流成附着于壁26的现象就是这里所说的附壁效应。
本发明的根本原理就是基于使空气调节器的喷出气流14的喷出距离远的观点,来消除附壁效应对主气流11的巨大影响,如果将图2a所示的构造换成消除此影响的模式性的基本原理,就如图2c所示。
即,在主气流11的流路中设立壁26,使其与主气流11的流线垂直。在壁26上开有多个贯通孔28,使其与主气流11的流线平行。这样一来,主气流的一部分流过贯通孔28,成为分气流29,在图2a所示的会产生负压的区域27中,抑制负压区和二次气流15的生成,从而减小了附壁效应。
第1实施例中,在风向板8的下端背面,由于附壁效应产生二次气流15,而由于此二次气流15的作用,主气流11被引向风向板8的背面,但是,由于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防止了二次气流15的发生,抑制了主气流11最大速度的降低,从而可以使热风到达的距离增加。
第1实施例是使用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构成一个风向板8,但也可以在一个风向板上设有构成分流通路12的贯通孔。
在第1实施例中,流入分流通路12的气流是靠贯通风扇施加了动压的空气流。因此,与贯通风扇5的风量相对应,如果风量大,则从分流通路12喷出高速气流,如果风量小则喷出低速气流,即它是一种自控型结构。
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Vo,根据风向板8的进气部分面积A1,出气部分面积A0,以及进气流13的进气流速度V1,由下式求出。
V0=(A1/A0).V1
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很容易用改变风向板8的出口面积A0来改变。
这里,根据图4.图5.图6.图7说明由安装在室内的空气调节器在送暖风时的数据析获得的气流特性,
图4表示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V0和主气流11的角度关系。另一方面,在送暖风时,人们认为把主气流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定为70°,就可以防止由于喷出气流14和室内空气的温差所产生的浮力影响,在将风向板垂直设置,使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垂直向下流动时,当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V0为零时,对应的主气流11的角度不足70°,而当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为4m/S时,主气流4的角度达到70°,从图4中可以断定,为防止浮力的影响,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的速度V0最好在4m/S以上。
如果将在图1a中所示的送风口10的长度L范围内,与主气流平行向下300ml距离M的主气流11的流速分布表示出来的话,则在利用以往的平板式风向板时,若把最高速度附近作为距离L的零点,则构成图5中虚线所示的速度分布。本发明的实施例构成图5中实线所示的速度分布。这样对比的结果,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则比起以往的空气调节器,其喷出气流的流速分布被控制得呈锐角,从而使最大气流速度比以往的大致提高18%。这是由于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破坏了二次气流15,从而防止了主气流11的速度下降所致。因此主气流11到达的距离比以往的距离长。
图6表示的是以往的例子,图7表示的是本发明的例子,在纵向为2.3m,横向为3.5m的室内断面上,将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部分1喷出的高温区域16,用二维解析法求解后,绘制成斜线,如图所示。这时的条件是送风量为8m3/min,风向板在垂直位置,送风温度40℃,室内温度20℃。由此也可以断定,本发明的例子比起以往的例子,可以抑制从室内部分1喷出的热风受浮力影响而上升的趋势,热风容易接近地面,即脚下。就喷出角度θ,以往例子是64°,而本发明是70°。由于控制了浮力引起的影响而能获得最佳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因为可以以转动轴9为中心转动风向板8,所以,在空气调节器制冷的情况下,就能用手向上方转动风向板至大体水平的位置。因此,送风口10也朝向水平方向敞开,故可将来自室内部分1的被冷却的空气向水平方向喷射到更远的地方。
本发明第2实施例是改变第1实施例的风向板而成的,其变更处如图8所示,将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在中间由整流板19连接。其它和本发明第1实施例相同。
在第2实施例中,由于整流板19将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连接起来,所以提高了风向板8的强度。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分气流和主气流11的冲力,使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振动而产生噪声,同时防止由此振动带来的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弯曲等变形,以及分流通路12断面形状的改变引起的分气流冲力的变化等不良影响,其它与第1实施例相同。
本发明第3实施例也是改变第1实施例的风向板8而成的,其变更处如图9所示,将和第1实施例相同的分流通路12作为一次侧分流通路12a,在构成风向板8的构件之一的前面板17上,在与里面板18相反的一侧(即面向室内的一侧),设有2次侧分流通路12b。此2次侧分流通路12b,直接吸入室内空气,入口开在室内一侧,出气口与一次侧分流通路12a同方向。此2次侧分流通路12b的流路面积向着送风口上方向平滑的缩小。设置2次侧分流通路12b时,除在型箱中加入合成树脂外,还在前面板17的前面,加一块附加板以形成2次侧分流通路12b的间隙,可以考虑采用将此附加板设置在第1实施例所示的侧板40上等制作方法。
第3实施例和第1实施例相同,靠从1次侧分流通路12a喷出的气流14,使主气流11可以到达下方很近的地方。而且,靠从1次侧分流通路12a喷出的气流14的影响,使室内空气作为进气流21进入2次侧分流通路12b的入口,因流路12逐渐缩小而被加速后,作为喷出气流22向下方喷出。从此2次侧分流通路12b喷出的气流22,由于比从1次侧分流通路12a喷出的气流14和主气流11的温度低,比重大,所以上升的趋势小,从而抑制了主气流11的上升。因此,主气流11可以向下方喷出更远。其它同第1实施例。
本发明第4实施例,是改变第1实施例而成的,其变更点如图10a.10b.10c所示,风向板8和其转动轴9比第1实施例更靠近壳7。再者,转动轴31和风向板8的转动轴9一样安装在室内部分1的侧壁32上,驱动板32固定在转动轴31上。驱动板23恰好嵌入露水盘6的下面。
在第4实施例中,当不使用空气调节器的时候,如图10a所示,转动驱动板23和风向板8,使它们并列在一直线上,且在封闭送风口10的位置上。这样,送风口10被驱动板23和风向板8封闭,既增加了室内部分1的美观性,又可防止尖埃侵入室内部分1,从而提高可靠性。当空气调节器在供暖运转时,如图10b所示将驱动板23向上方转动,转动到露水盘6的下方,紧靠在它的下表面上,大约其厚度的一半恰好嵌入露水盘6的下面,再将风向板8转动至垂直位置。这样一来,主气流向下方喷出,与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由于从风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喷出气流14,从而使主气流11可以喷射到很远处。当空气调节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10c所示,将驱动板23和风向板8都转向上方,使送风口10朝水平方向敞开。这样做的结果,被贯通风扇5施加动压的冷却后的空气作为主气流11,就可以沿壳7的形状,向大致水平方向喷出。其它同第1实施例。
第5实施例是第1实施例的变异,其变更处如图11a.11b.11c所示,风向板8及其转动轴9比第1实施例更靠近壳7,再者,转动轴33与风向板8的转动轴9一样,被安装在室内部分1的侧壁40上,驱动板23被固定在此转动轴33上,驱动板33恰好嵌入壳7的下面。
在第5实施例中,当不使用空气调节器的时候,将驱动板23和风向板8转到如图11a所示的位置,这样做的结果,送风口被驱动板23和风向板8封闭,既增加了室内部分1的美观性,又可防止尘埃侵入室内部分1,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当空气调节器处于供暖运转时,如图11b所示,将驱动板23向壳7的下方转动,使驱动板厚度的一半恰好嵌入壳7的下面,再将风向板8转动至垂直位置。这样一来,主气流11向下方喷射,和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由于从风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从而使主气流11喷射到下方更远处。当空气调节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11c所示,将驱动板23转到壳7的下方,再将风向板8转到上方,使送风口10朝水平方向敞开,这样一来,由贯通风扇5施加了动压的冷却空气做为主气流11就可以沿壳7的曲面,向大致水平方向喷出。在这个例子中,由于驱动板23可以转至壳7一侧收藏起来,所以,风向板8可以安装在更靠向室内的地方,从而可以确保送风口10比第4实施例更大,其它与第1实施例相同。
第6实施例是第1实施例的变异,其变更处如图12a.12b.12c所示,风向板8和其转动轴9比第1实施例更靠近壳7。再者,在室内部分1的两侧壁40上,水平方向的驱动板23的两端可以滑动自如地插入,而且可以自如地出到送风口10和壳7下之间的位置。
在第6实施例中,当空气调节器不工作时,如图12a所示,将风向板8转到倾斜位置,将驱动板23向送风口10方向拉出,送风口10被驱动板23和风向板8封闭。这样做,既提高了室内部分1的美观性,又防止了尘埃侵入室内部分1,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当空气调节器处于供暖运转时,如图12b所示,将驱动板23从送风口10推入到壳7的下面,使其紧靠在壳7的下面,再将风向板转至垂直位置。这样做的结果,主气流11向下方喷射,和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由于从风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喷出气流14,从而使主气流喷射到下方更远处。当空气调节器处在制冷状态时,如图12c所示,将驱动板27推入到壳7的下方,再将风向板转至上方,使送风口10朝水平方向敞开。这样做的结果,被贯通风扇5施加了动压的冷却空气作为主气流11,沿着壳7的曲面向着大致水平的方向喷出。在此例中,由于驱动板23可以滑动收入壳7一侧,所以,可以将风向板配置在靠近室内的位置,从而确保送风口10比第4实施例更大。其它同第1实施例。
第7实施例如图13所示,是将室内部分24镶嵌在天花板内的空气调节器采用本发明的例子,
第7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部分24在室内天花板内,其室内部分24的构成是,使从进气口吸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热交换器4,再由图中未示出的风扇施加动压后,作为主气流11从送风口10喷出,在送风口10上装有风向板8,不使其固定,而是用转动轴使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送风口里面或者送风口附近的部件上,风向板8向一边倾斜,使主气流11不向进气口方向喷射。
在此第7实施例中,主气流11喷出时产生的位于风向板8下端附近的二次气流15被从风向板8上的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所抑制,从而使主气流11到达下方的距离更远,也可以正确地控制主气流11的风向。这样一来,主气流的方向不会偏向风向板的里侧侧,即不会偏向进气口又一侧,主气流可以喷到下方很远的地方,喷出后的主气流11,充分地使空气升温后,从进气口又进入空气调节器。因而,可以防止喷出的主气流11向进气口2的方向回转而在喷出后不久就被吸入进气口2的这种所谓短路现象的发生。由于防止了短路现象的发生,从而使空气调节器具有很好的工作效果。
第8实施例如图14a.14b所示。此实施例是将空气调节器的室内部分安装在地上的地式空调器采用本发明的例子。在此例子中,空气调节器的进气口2和出气口10在室内部分的正面,室内部分的内部构造采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何一种构造都可以。
在送风口10上从上到下安装有4个风向板8。无论哪个风向板8都可以这样倾斜,即在供暖运转时,都能将主气流11引导到予定的下方。
各风向板8中的最下段风向板上设有分流通路12,其入口在室内部分1的内侧,其出口在室内一侧。此分流通路12的流路面积随着向室内方向移近而逐渐缩小。
在第8实施例中,把将要从送风口10喷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作为进气流流入分流通路12,它和主气流11大体平行地向房内喷出。在主气流11喷出时,在最下段的风向板8的室内一侧突出端附近产生2次气流15,主气流11更向下方偏转,但是,由于从分流通路12喷出的气流14破坏了2次气流15,所以,主气流11的喷射距离增加,同时可以防止主气流向下方偏转喷出后的气体直接被吸入室内部的进气口2的所谓短路现象。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分流通路是以固定的孔形成的,但在前面板和里面板形成的分流通路中,也可以以各个板单独转动的形式构成。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则在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上,只用不作为主气流的主气流中的一部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节主气流的喷射方向。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则可利用由多个位于送风口的板形成的控制主气流状态的空气幕,可以制成具有喷出空气效率高的空气调节器。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则空气幕很容易利用从2个转动自如的板的下游侧端部的送风口喷出的空气得到。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则因为由2块转动自如的板,在主气流的宽幅方向上得到喷射气流加速手段,所以,可以确实引导空气调节器喷出的主气流向下方喷射。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则因为可以抑制空气调节器喷出的主气流的速度下降和偏向,所以,主气流到达的距离变长,从而可以得到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则因为消除了附带在风向板上的二次气流,从而抑制了此二次气流对主气流流速和方向的不良影响,所以,可以得到由空气调节器带来的舒适的环境。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则可提供合适的风向板,以抑制空气调节器的主气流的速度下降和偏向,使主气流喷射距离更远,从而,得到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则可提供使空气调节器环境舒适的方法,即利用通过风向板喷出的气流,维持用风向板娇正了的气流方向在图中不变,所以可以维持空气调节器按所希望的正确的方向喷出气流,得到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则能够提供使空气调节环境舒适的空气调节器,这种空气调节器能抑制向房间内喷出的空气的速度下降和偏向,从而使主气流喷射的距离增加。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将2块板相互固定起来,从而增加了风向板的强度,这样就可以形成防止噪声和保持流路截面面积不变的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利用几块板,就可以简单地构成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用整流板将2块板相互间固定起来,从而增加了风向板的强度,防止了噪声和流路截面面积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由整流板形成喷出风量极为均匀的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则可利用下述方法来达到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利用在风向板上开贯通孔作为分流通路的方法。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由增加从分流通路喷出的气流速度,达到增强权利要求5或6的效果的目的。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明,则利用1次侧分流通路,就可达到权利要求5或6的效果,为增加其效果,利用从2次侧分流通路喷出室内的空气,会进一步增加主气流的喷射距离,从而得到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的效果,即抑制从空气调节器进气口吸入喷出气流的短路现象,使空气调节器具有良好的空气调节效果。
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明,则可增强权利要求5或6的效果,且因为可以使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处于近乎全关闭的状态,所以,提高了空气调节器的美观性,同时,也抑制了尘埃的侵入,提高了空气调节器的可靠性。
Claims (17)
1、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中,在送风口设置的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向板包含前面板和里面板,前面板设置在前述送风口靠室内一侧的端部,里面板设置在低于前述前面板上端位置的里侧,该里面板靠近前述前面板,使其和前述前面板之间的间隔在气流喷出方向上,下游一侧比上游一侧窄。
2、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中,在送风口设置的数个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向板,具有形成和前述送风口喷出的主气流不同的空气幕的机构。
3、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空气幕形成机构是由两块板构成,其设置方法是,在空气喷出方向上使下游一侧的间隔比上游一侧的间隔窄,在这2块可以自由转动的板的上游侧端部设置前述空气幕的进气口,在其下游侧端部设置空气幕出气口。
4、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气调节器中,在送风口设置气流加速机构,它是由2块可以自由转动的板构成,其设置方法是,在空气喷出方向上,使两板之间的距离在下游一侧比上游一侧窄,该机构是在比主气流更靠近室内一侧沿着前述主气流宽幅方向配置。
5、在装有朝着向室内喷出的空气设置的风向板的空气调节器中包含分流通路,该分流通路能使从上述风向板喷出的气流方向向着前述风向板的室内一侧板端方向。
6、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具有朝着向室内喷出的空气设置的风向板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包含前述喷出空气的分流通路,此分流通路的喷气方向,向着由前述风向板形成的2次气流发生区域。
7、空气调节器用的风向板,它配置在空气调节器向室内喷射空气的送风口上,在该风向板上设有使空气喷出方向朝向风向板的端头方向的分流通路。
8、使空气调节器喷向室内的空气射到风向板上,从而矫正其流动方向的空气调节器风向控制方法其特征为:射到前述风向板上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前述风向板内,沿该风向板端方向将上述空气流引导到前述被矫正了的流动方向,
9、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空气调节器包括空气进气口,净化从该进气口吸入的空气的过滤器;对净化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给热交换后的空气施加动压的贯通风扇;它沿直方向并列重叠设置在同一高度上,在它们的下向设置前述被施加动压的空气的送风口,并在该送风口处设置分流通路,使分流风,即前述被施加了动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着用风向板改变了的气流方向,从风向板端喷出。
10、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具有被相互固定的前面板和里面板,并开有作为分流通路的逢隙。
11、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由开有分流通路间隙的数块板构成。
12、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由开有前述分流通路间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构成,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由整流板相互固定。
13、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分流通路是由开在风向板上的贯通孔构成。
14、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分流通路里面板进气口的开口面积比出气口的开口面积大。
15、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具有多个通过前述喷出空气的一次侧和通过室内空气的2次侧分流通路。
16、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从上至下设有多个,这些风向板中在最上或最下或者最上和最下的风向板上设有分流通路。
17、空气调节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权利要求5或6记载的空气调节器中,前述风向板可以在送暖位置,制冷气位置和送风口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转动,在前述送风口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开口残余部分的很宽的驱动板能向开口残余部分自由进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64225/1990 | 1990-03-16 | ||
JP064225/90 | 1990-03-16 | ||
JP2064225A JPH03267651A (ja) | 1990-03-16 | 1990-03-16 | 空気調和機とその吹き出し風向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050A true CN1055050A (zh) | 1991-10-02 |
CN1054682C CN1054682C (zh) | 2000-07-19 |
Family
ID=13251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11015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682C (zh) | 1990-03-16 | 1991-03-15 | 空气调节器及其送风方向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H03267651A (zh) |
KR (1) | KR910017139A (zh) |
CN (1) | CN1054682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7168C (zh) * | 2003-07-16 | 2007-07-1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用室内机 |
CN105115124A (zh) * | 2015-09-25 | 2015-12-0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挂壁式空调器 |
CN108757472A (zh) * | 2018-05-14 | 2018-11-06 |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 喷油螺杆式空气压缩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16952A (ja) * | 1991-04-17 | 1992-11-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吹出口の可動ベーン |
JPH05319080A (ja) * | 1992-05-22 | 1993-12-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4068654A1 (ja) * | 2012-10-30 | 2014-05-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6195391B2 (ja) * | 2014-01-24 | 2017-09-13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9631274B (zh) * | 2018-12-29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
1990
- 1990-03-16 JP JP2064225A patent/JPH03267651A/ja active Pending
-
1991
- 1991-03-15 CN CN91101553A patent/CN105468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1-03-15 KR KR1019910004131A patent/KR91001713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7168C (zh) * | 2003-07-16 | 2007-07-1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用室内机 |
CN105115124A (zh) * | 2015-09-25 | 2015-12-0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挂壁式空调器 |
CN105115124B (zh) * | 2015-09-25 | 2018-06-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挂壁式空调器 |
CN108757472A (zh) * | 2018-05-14 | 2018-11-06 |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 喷油螺杆式空气压缩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H03267651A (ja) | 1991-11-28 |
KR910017139A (ko) | 1991-11-05 |
CN1054682C (zh) | 2000-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4645C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131967C (zh) | 给排气装置 | |
CN1089422C (zh) | 吹出口 | |
CN1089884C (zh) | 送风机 | |
CN177141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95924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054682C (zh) | 空气调节器及其送风方向控制方法 | |
CN2694154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前板 | |
CN2694153Y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289013A (zh) |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 |
CN2694155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 |
CN1254644C (zh) | 一体型空调机 | |
CN2694152Y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921379Y (zh) | 送风机结构 | |
CN1959246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207991313U (zh) | 一种冷却塔 | |
CN1181293C (zh) | 壁挂式空调装置 | |
CN201074601Y (zh) | 背面入风的喷流式送风机结构 | |
CN2821426Y (zh) | 风幕吸排油烟机 | |
CN1223360A (zh) | 直流鼓风机 | |
CN208108207U (zh) | 一种吸油烟机 | |
CN207649046U (zh) | 一种送风口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6123190A (zh) | 智能型贯流换气装置 | |
CN107940585A (zh) | 风道底板结构、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CN2692552Y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5 |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 ||
OR01 | Other related matters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