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0046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90046A CN105490046A CN201510591565.6A CN201510591565A CN105490046A CN 105490046 A CN105490046 A CN 105490046A CN 201510591565 A CN201510591565 A CN 201510591565A CN 105490046 A CN105490046 A CN 1054900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ert port
- contact
- underbeam
- upper beam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76—Coupling devices for connection between PCB and component, e.g.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外壳(11)包括下支承部(11a),该下支承部(11a)从插入口(15)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近前侧,而且具有沿下梁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用于载置下梁的载置面(Sa)。外壳(11)还包括肋部(11b),该肋部(11b)设置在载置面(Sa)上,形成用于保持下梁的槽(Za),从插入口(15)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的近前侧。肋部(11b)的位于插入口(15)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下支承部(11a)的位于插入口(15)近前侧的端部靠插入口(15)进深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将设置在挠性印刷配线基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挠性平板状线缆(FFC:Flexibleflatcable)等板状的信号传送构件上的信号端子与其他的电气部件电连结而具有与信号传送构件的信号端子接触并连接的触头、供信号传送构件插入的类型的、安装在配线基板等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上的比较小型的FPC、FFC等信号传送构件和安装有各种电气部件的配线基板之间的电连结大多是利用与该配线基板电连接而固定(安装)的电连接器进行的。
在安装在该配线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中,在构成该电连接器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触头的连接部(例如软钎焊在安装有电连接器的配线基板的电极上的部分)和与该连接部相对的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较窄的情况下,在配线基板和连接部之间的回流焊接时,软钎料或焊剂有时会顺着连接部和外壳壁面之间流动。在自连接部延伸的下梁和与该下梁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较窄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有时会顺着下梁和外壳壁面之间流动。
并且,有时软钎料或焊剂顺着连结下梁和与该下梁相对地配置的上梁的连结部和与该连结部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流动,顺着上梁和与该上梁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流动,附着于设置在上梁上的信号接点部(可与信号传送构件的信号端子接触的部分)。
在此,焊剂含有在软钎料之前熔化并用于除去已熔化的软钎料的表面和金属部分的氧化物、污渍的松脂等植物性天然树脂。
在焊剂附着于信号接点部时,可对信号接点部和信号传送构件的信号端子之间的导通产生妨碍。作为能够防止该妨碍的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一种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中,连接部和与该连接部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宽于下梁和与该下梁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1)。由此,防止软钎料或焊剂顺着连接部和外壳壁面之间流动、即防止在连接部和外壳壁面之间产生毛细管现象。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中,由于软钎料或焊剂不会流到连接部和外壳壁面之间,因此,软钎料或焊剂也不会流到下梁和外壳壁面之间。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信号接点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10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等中,随着电气部件整体小型化的要求,对具有上梁和下梁的触头的配置间隔进行了缩短化(窄间距化)。随之,对连接部和与该连接部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以及触头和与该触头相对的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也进行了缩短化。
在进行了上述缩短化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中,连接部和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以及触头和外壳壁面之间的间隔成为软钎料或焊剂可流动的窄度。即,成为可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窄度。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中,在进行了上述缩短化的情况下,存在有可能无法防止焊剂附着于信号接点部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即使对触头的配置间隔进行缩短化也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信号接点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性的外壳,其形成有能够供板状的信号传送构件插入的插入口;以及
导电性的多个触头,其具有上梁和下梁;该上梁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并设有信号接点部,该信号接点部能够与处于插入到外壳中的信号传送构件的一个面的信号端子接触;该下梁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为了能够与上梁一同夹持信号传送构件而与上梁相对地配置,能够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整个面暴露的状态设置在该下梁的靠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
外壳包括:
下支承部,其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而且具有沿下梁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用于载置下梁的载置面;以及
肋部,其设置在载置面上,形成用于保持下梁的槽,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
肋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下支承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靠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下梁包括:
下长梁,其要被载置到载置面上,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以及
弯曲部,其配置在下长梁的靠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和连接部之间,为了与载置面之间形成间隙,该弯曲部的与载置面相对的面朝向上梁弯曲,
肋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下长梁和弯曲部之间的连接位置靠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此外,弯曲部为了使连接部以远离下支承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的方式配置而延伸设置到下支承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的前面。
此外,也可以是,触头是这样的第1触头:将触头以从插入口的近前侧向插入口的进深侧移动的方式从插入口插入到外壳,下梁保持在由肋部形成的槽中,
还包括第2触头,该第2触头具有上梁和下梁,而且将该第2触头以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向插入口的近前侧移动的方式从与插入口相反的一侧的插入口插入到外壳中,下梁保持在由肋部形成的槽中;该上梁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并设有信号接点部,该信号接点部能够与处于插入到外壳中的信号传送构件的一个面的信号端子接触;该下梁从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的近前侧,为了能够与上梁一同夹持信号传送构件而与上梁相对地配置,能够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该下梁的靠插入口的进深侧的端部;
肋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第2触头的下梁的端部靠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包括驱动器,该驱动器以能够相对于外壳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外壳上,具有构成为能够与触头抵接的抵接部,通过利用该抵接部的移动而对触头进行按压,使信号接点部和信号端子接触。
此外,也可以是,触头是具备连结上梁和下梁的连结部的大致字母H形的外形,
抵接部具有形成有凸轮的凸轮部,
凸轮部被以连结部为边界而处于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上梁和下梁所夹持,
在驱动器中,通过利用凸轮部的转动而由凸轮部推起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上梁,以连结部为边界而使插入口的近前侧的上梁摆动,使信号接点部和信号端子接触。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形成用于保持下梁的槽的肋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具有载置有下梁的载置面的下支承部的位于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靠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因此,例如在连接部软钎焊在基板的电极上时,即使软钎料或焊剂顺着连接部流到下梁和下支承部的载置面之间,也能够防止这些材料流到下梁和肋部之间。即,能够防止在下梁和肋部之间产生毛细管现象。
因而,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的信号接点部,不必在触头的配置方向上空开构件相互间的间隔,因此,即使对触头的配置间隔进行缩短化,也能够实现防止焊剂附着。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插入口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和信号传送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a是信号传送构件插入到插入口中的状态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6c是图6a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E-E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F-F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沿G-G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器;11、外壳;11a、下支承部;11aa、11ba、11c、12b2_s、端部;11b、肋部;12、触头;12a、第1触头;12b、第2触头;12a1、12b1、14a、上梁;12a2、12b2、14b、下梁;12a2_a、下长梁;12a2_b、弯曲部;12a3、12b3、14c、支柱部;12aa、第1信号接点部;12ab、第1连接部;12ba、第2信号接点部;12bb、第2连接部;13、驱动器;13a、操作部;13b、抵接部;13c、凸轮部;13d、轴心;13e、狭缝;14、锁定部;14d、爪部;15、插入口;16、插入口;50、FPC;51、电极;51a、第1电极;51b、第2电极;52、缺口部;Sa、载置面;Ta、连接位置;Za、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另外,在各图中,设定将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厚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的正交坐标系,适当地进行参照。此外,用+(正)表示各轴的箭头方向,用-(负)表示其相反方向。
如图1、图2所示,电连接器10包括大致矩形的外壳11、配置在外壳11上的多个触头1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外壳11上的驱动器13、以及分别配置在外壳11的长度方向两侧端的锁定部14。
外壳1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其例如配置在电子设备等的配线基板上。在外壳11上形成有插入口15,该插入口15能够供作为板状的信号传送构件的一例子的FPC50插入。插入口15是近前侧的开口较宽、进深侧的开口较窄的形状。
此外,外壳11具备下支承部11a,该下支承部11a是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向插入口15的近前侧延伸设置、且沿着触头12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状,具有用于载置触头12的载置面Sa。
此外,外壳11具备肋部11b,该肋部11b设置在下支承部11a的载置面Sa上,形成用于保持多个触头12的对应的凹状的槽Za,并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的近前侧。
可插入到外壳11的插入口15中的FPC50具有连接于布线的电极51。电极51由设置于FPC50的一端侧的第1电极51a和远离FPC50的一端侧地设置的第2电极51b构成。此外,在FPC50上形成有可与锁定部14卡定的缺口部52。
触头12是由板状的金属等形成的导电体,具有弹性。触头12具备第1触头12a,该第1触头12a配置在与插入到外壳11中的FPC50的第1电极51a相对应的位置。此外,触头12具备第2触头12b,该第2触头12b配置在与插入到外壳11中的FPC50的第2电极51b相对应的位置。
在组装电连接器10时(在将驱动器13安装于外壳11之前),第1触头12a以从插入口15的近前侧向插入口15的进深侧移动的方式从插入口15插入到外壳11中。
另一方面,在组装电连接器10时(在将驱动器13安装于外壳11之前),第2触头12b以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向插入口15的近前侧移动的方式从与插入口15相反的一侧的插入口16插入到外壳11中。
此时,第1触头12a和第2触头12b通过被插入到外壳11的槽Za等,成为相对于外壳11固定的状态。第1触头12a和第2触头12b在外壳1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如图3(沿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所示,第1触头12a具备一对梁12a1、12a2(上梁12a1、比上梁12a1长的下梁12a2)。
上梁12a1和下梁12a2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的近前侧。上梁12a1在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具备以能够与第1电极51a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第1信号接点部12aa。
下梁12a2为了能够与上梁12a1一同夹持被插入到外壳11中的FPC50而与上梁12a1相对地配置。下梁12a2在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具备被软钎焊在例如电子设备等的配线基板的电极上(能够连接于电极)的第1连接部12ab。第1连接部12ab是除了连接面之外整个面暴露的状态。
此外,下梁12a2具备下长梁12a2_a,该下长梁12a2_a要被载置到下支承部11a的载置面Sa上,并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的近前侧。下长梁12a2_a保持在由肋部11b形成的槽Za中。
此外,下梁12a2具备弯曲部12a2_b,该弯曲部12a2_b配置在下长梁12a2_a的靠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和第1连接部12ab之间,为了与载置面Sa之间形成间隙,该弯曲部12a2_b的与载置面Sa相对的面朝向上梁12a1弯曲。
上述第1触头12a具备连接上梁12a1和下梁12a2的支柱部12a3。通过利用支柱部12a3将上梁12a1和下梁12a2连接,第1触头12a的外形呈大致字母H形。
以支柱部12a3为边界而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a1和下梁12a2)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5的内周,第1信号接点部12aa的一部分以突出的状态暴露。
此外,以支柱部12a3为边界而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a1和下梁12a2)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6侧。而且,上梁12a1自外壳11暴露。
后述的驱动器13的、截面呈椭圆形状的凸轮部13c位于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a1和下梁12a2)之间。
通过用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保持驱动器13的凸轮部13c,驱动器13能够相对于外壳11转动。因此,凸轮部13c能够与驱动器13的转动相对应地绕轴心13d旋转,而且,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上梁12a1贯穿于设置在凸轮部13c的正上方位置的狭缝13e。
接着,如图4所示,第2触头12b具备一对梁12b1、12b2(上梁12b1、比上梁12b1长的下梁12b2)。
上梁12b1和下梁12b2从插入口15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插入口15的近前侧。上梁12b1在靠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具备以能够接触于第2电极51b的方式配置的第2信号接点部12ba。
下梁12b2为了能够与上梁12b1一同夹持被插入到外壳11中的FPC50而与上梁12b1相对地配置。下梁12b2保持在由肋部11b形成的槽Za中。
此外,下梁12b2在靠外壳11的插入口16侧的端部(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端部)具备能够被软钎焊在例如电子设备等的配线基板的电极上的第2连接部12bb。
上述第2触头12b具备连接上梁12b1和下梁12b2的支柱部12b3。通过利用支柱部12b3将上梁12b1和下梁12b2连接,第2触头12b的外形呈大致字母H形。
以支柱部12b3为边界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b1和下梁12b2)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5的内周,第2信号接点部12ba的一部分以突出的状态暴露。
此外,以支柱部12b3为边界而处于第2触头12b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b1和下梁12b2)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6侧。而且,上梁12b1自外壳11暴露。在该一对梁(上梁12b1和下梁12b2)之间与第1触头12a同样配置有驱动器13的凸轮部13c。由此,驱动器13的凸轮部13c也被处于第2触头12b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保持。
例如,如图1、图2所示,驱动器13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6侧(与插入口15侧相反的一侧)。驱动器13具备沿着外壳1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操作部13a。此外,如图2所示,驱动器13具备配置在操作部13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抵接部13b。操作部13a的长度方向以大致沿着外壳11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
抵接部13b容纳在设置于外壳11的侧端部的凹部中。由此,驱动器13安装在外壳11上,而且,该凹部在对驱动器13施加了意料之外的力时发挥防止驱动器13自外壳11脱离的功能。
此外,如图3、图4所示,驱动器13上一体地设有多个凸轮部13c,该凸轮部13c的截面由正交的短边和长边构成,其自抵接部13b通过狭缝13e一体地延伸,用于使第1触头12a和第2触头12b工作。像前述那样,凸轮部13c保持在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a1和下梁12a2)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b1和下梁12b2)中。
此外,凸轮部13c构成为也能够接触于锁定部14。如图5(沿图2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所示,锁定部14与第1触头12a、第2触头12b同样具备一对梁14a、14b(上梁14a、比上梁14a长的下梁14b)。
此外,锁定部14具备连接上梁14a和下梁14b的支柱部14c。通过利用支柱部14c将上梁14a和下梁14b连接,锁定部14的外形与第1触头12a、第2触头12b同样呈大致字母H形。
以支柱部14c为边界而处于锁定部14的一侧(插入口15侧)的一对梁配置在外壳11的插入口15的内周。在处于锁定部14的一侧的一对梁中的、上梁14a的端部设有用于与FPC50的缺口部52卡定的作为突起的爪部14d。
此外,在以支柱部14c为边界而处于锁定部14的另一侧(插入口16侧)的一对梁(上梁14a和下梁14b)之间配置有驱动器13的凸轮部13c。由此,凸轮部13c也被处于锁定部14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保持。
对由上述各构件构成的电连接器10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在电连接器10中,至少第1连接部12ab和第2连接部12bb已经通过软钎焊连接于配线基板的电极。在电连接器10中,如图3~图5所示,驱动器13例如在开放状态时(驱动器13与FPC50的插入方向大致垂直的状态时),第1触头12a、第2触头12b以及锁定部14的各一对梁夹着形成凸轮部13c的截面上的短边的两点。
由此,第1触头12a、第2触头12b以及锁定部14的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比驱动器13是锁定状态时宽(比驱动器13与FPC50的插入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时宽)。此时,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也比驱动器13是锁定状态时宽。
因此,由于成为对FPC50不施加或者稍微施加触头12的接触压力的状态,因此,使用者能够向外壳11的插入口15中插入FPC50而将FPC50容纳在外壳11中(能够向+x方向移动)。
在操作者对开放状态的驱动器13进行转动操作时,如图6a~图6c所示,驱动器13成为与FPC50的插入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即锁定状态。在驱动器13从开放状态向锁定状态被转动操作的过程中,驱动器13的凸轮部13c以轴心13d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驱动器13是锁定状态时,如图6b(沿图6a所示的D-D线的剖视图)所示,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a1和下梁12a2)是夹着形成凸轮部13c的截面上的长边的两点的状态。由此,处于第1触头12a的另一侧的上梁12a1被推起。
同样,在驱动器13是锁定状态时,如图6c(沿图6a所示的E-E线的剖视图)所示,处于第2触头12b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2b1和下梁12b2)夹着形成凸轮部13c的截面上的长边的两点。由此,处于第2触头12b的另一侧的上梁12b1被推起。
因而,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上梁12a1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上梁12b1摆动。此时,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比驱动器13是开放状态时窄。因而,第1信号接点部12aa和第1电极51a、以及第2信号接点部12ba和第2电极51b成为接触状态(成为对FPC50施加触头12的接触压力的状态)。
此外,在驱动器13成为锁定状态时,处于锁定部14的另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4a和下梁14b)也成为夹着形成凸轮部13c的截面上的长边的两点的状态。
因而,处于锁定部14的一侧的上梁14a摆动。此时,处于锁定部14的一侧的一对梁(上梁14a和下梁14b)之间的间隔比驱动器13是开放状态时窄。因此,设置在处于锁定部14的一侧的上梁14a上的爪部14d与缺口部52卡定。因而,成为FPC50容纳在外壳11中的正规位置的状态,FPC50向作为拔出方向的-x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完成容纳在外壳11中,成为FPC50的第1电极51a和第2电极51b与分别同配线基板相对应的电极连接的状态。
对上述电连接器10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沿图2所示的F-F线的剖视图)和图8(沿图2所示的G-G线的剖视图)所示,以第1连接部12ab配置为远离下支承部11a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aa的方式弯曲部12a2_b延伸设置到下支承部11a的端部11aa的前面。
因而,能够将第1连接部12ab配置为尽可能远离下支承部11a的端部11aa。此外,能够将第1连接部12ab设为整个面暴露的状态。
由此,在将第1连接部12a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到达下长梁12a2_a和下支承部11a的载置面Sa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流到下长梁12a2_a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12a1的第1信号接点部12aa。
另外,第2连接部12bb也与第1连接部12ab同样配置为远离外壳11的靠插入口16侧的端部11c。此外,第2连接部12bb也是整个面暴露的状态。因而,在将第2连接部12b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流到下梁12b2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12b1的第2信号接点部12ba。
此外,在电连接器10中,如图7所示,肋部11b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ba配置在比下长梁12a2_a和弯曲部12a2_b之间的连接位置Ta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位置。
在此,在连接位置Ta的前面的部分(靠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部分)中,弯曲部12a2_b的与载置面Sa相对的面朝向上梁12a1弯曲。因此,弯曲部12a2_b和载置面Sa之间的间隔宽于下长梁12a2_a和载置面Sa之间的间隔。并且,成为弯曲部12a2_b的整个面暴露的状态。
由此,在将第1连接部12a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能够防止附着于第1连接部12ab的软钎料或焊剂到达下长梁12a2_a和下支承部11a的载置面Sa之间。因而,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顺着下长梁12a2_a和载置面Sa之间流动。因而,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12a1的第1信号接点部12aa。
此外,在电连接器10中,形成用于保持下梁12a2、12b2的槽Za的肋部11b设置在下支承部11a的用于载置下梁12a2、12b2的载置面Sa上,与外壳11一体成形。
在此,肋部11b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ba配置在比下支承部11a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aa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位置。因此,与下长梁12a2_a的自端部11ba暴露的部分相对的仅是载置面Sa。
因而,在将第1连接部12a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能够抑制软钎料或焊剂顺着下长梁12a2_a和载置面Sa之间流动而这些材料流到下长梁12a2_a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即,能够防止在下长梁12a2_a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产生毛细管现象。因而,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附着于上梁12a1的第1信号接点部12aa。
此外,如图8所示,肋部11b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ba配置在比第2触头12b的下梁12b2的端部12b2_s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位置。
在此,肋部11b具有这样的保持性即可:在触头12a、12b排列的方向上、下梁12a2、12b2各自的端部能够保持适当的位置的程度。因此,下梁12b2的端部12b2_s也可以自肋部11b的端部11ba暴露。
这样,能够以达到下梁12b2的端部12b2_s暴露的程度的方式将肋部11b的端部11ba配置在插入口15的进深侧。由此,在将第1连接部12a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防止软钎料或焊剂流到下梁12b2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的效果更加显著。
像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中,肋部11b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ba配置在比下支承部11a的位于插入口15的近前侧的端部11aa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位置。
因此,在将第1连接部12a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即便软钎料或焊剂出于某种原因而顺着下长梁12a2_a和下支承部11a的载置面Sa之间流动,也能够防止这些材料流到下长梁12a2_a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
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12a1的第1信号接点部12aa。
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第2连接部12bb也与第1连接部12ab同样配置为远离外壳11的靠插入口16侧的端部11c。此外,第2连接部12bb也是整个面暴露的状态。因而,在将第2连接部12bb软钎焊在例如配线基板的电极上时,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流到下梁12b2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焊剂附着于上梁12b1的第2信号接点部12ba。
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不必在触头12a、12b的配置方向上空开构件相互间的间隔。因此,即使对触头12a、12b的配置间隔进行缩短化,也能够实现防止上述焊剂的附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中,由于能够防止软钎料或焊剂流到下长梁12a2_a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以及下梁12b2和肋部11b的内壁面之间,因此,不必在下支承部11a上设置用于排出软钎料或焊剂的贯通孔。因而,不必在安装有电连接器10的配线基板上设置禁止布线的区域。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能够有效利用配线基板。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中,驱动器13是相对于外壳11转动的类型,但并不限定于此。驱动器也可以是相对于外壳11滑动的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器以能够从插入口15侧向插入口16侧和从插入口16侧向插入口15侧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外壳11上。
该驱动器在移动到插入口15侧的情况下,与以支柱部12a3为边界而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上梁12a1以及以支柱部12b3为边界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上梁12b1抵接,按压这些上梁12a1、12b1。
由此,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上梁12a1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上梁12b1摆动。此时,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比驱动器移动到插入口16侧时窄。因而,第1信号接点部12aa和第1电极51a、以及第2信号接点部12ba和第2电极51b成为接触状态。
另一方面,该驱动器在移动到插入口16侧的情况下,相对于以支柱部12a3为边界而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上梁12a1和以支柱部12b3为边界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上梁12b1解除抵接。
由此,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上梁12a1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上梁12b1恢复到未被按压的状态。此时,处于第1触头12a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和处于第2触头12b的一侧的一对梁之间的间隔比驱动器移动到插入口15侧时宽。因而,第1信号接点部12aa和第1电极51a、以及第2信号接点部12ba和第2电极51b成为非接触状态(或者成为轻轻接触的程度的状态)。
这样,电连接器10也可以具备可相对于外壳11滑动移动的驱动器而替代可相对于外壳11转动的驱动器1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中,第2触头12b的下梁12b2的端部12b2_s自肋部11b的端部11ba暴露,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下梁12b2的端部12b2_s既可以配置在与肋部11b的端部11ba相同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比肋部11b的端部11ba靠插入口15的进深侧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中具备锁定部14,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也可以不具备锁定部14。
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实现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和变形。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表示。而且,能够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和与其等同的发明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各样的变形视作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性的外壳,其形成有能够供板状的信号传送构件插入的插入口;以及
导电性的多个触头,其具有上梁和下梁,所述上梁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并设有信号接点部,该信号接点部能够与处于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所述信号传送构件的一个面的信号端子接触,所述下梁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为了能够与所述上梁一同夹持所述信号传送构件而与所述上梁相对地配置,能够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整个面暴露的状态设置在所述下梁的靠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
所述外壳包括:
下支承部,其是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而且沿所述下梁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下梁的载置面;以及
肋部,其设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形成用于保持所述下梁的槽,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
所述肋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下支承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靠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梁包括:
下长梁,其载置于所述载置面上,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以及
弯曲部,其配置在所述下长梁的靠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为了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间隙,该弯曲部的与所述载置面相对的面朝向所述上梁弯曲,
所述肋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下长梁和所述弯曲部之间的连接位置靠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为了使所述连接部以远离所述下支承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的方式配置而延伸设置到所述下支承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的前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是这样的第1触头:将所述触头以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向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移动的方式从所述插入口插入到所述外壳,所述下梁保持在由所述肋部形成的槽中,
该电连接器还包括第2触头,该第2触头具有上梁和下梁,而且将该第2触头以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向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移动的方式从与所述插入口相反的一侧的插入口插入到所述外壳中,所述下梁保持在由所述肋部形成的槽中;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上梁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并设有信号接点部,该信号接点部能够与处于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所述信号传送构件的一个面的信号端子接触;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下梁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为了能够与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上梁一同夹持所述信号传送构件而与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上梁相对地配置,能够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下梁的靠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端部;
所述肋部的位于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触头的所述下梁的端部靠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连接器包括驱动器,该驱动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外壳上,具有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触头抵接的抵接部,通过利用该抵接部的移动而对所述触头进行按压,使所述信号接点部和所述信号端子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是具备连结所述上梁和下梁的连结部的大致字母H形的外形,
所述抵接部具有形成有凸轮的凸轮部,
所述凸轮部被以所述连结部为边界而处于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所夹持,
在所述驱动器中,通过利用所述凸轮部的转动而由所述凸轮部推起所述插入口的进深侧的所述上梁,以所述连结部为边界而使所述插入口的近前侧的所述上梁摆动,使所述信号接点部和所述信号端子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4906 | 2014-10-03 | ||
JP2014204906A JP6131926B2 (ja) | 2014-10-03 | 2014-10-03 | 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90046A true CN105490046A (zh) | 2016-04-13 |
CN105490046B CN105490046B (zh) | 2018-01-19 |
Family
ID=5553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91565.6A Active CN105490046B (zh) | 2014-10-03 | 2015-09-1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97421B2 (zh) |
JP (1) | JP6131926B2 (zh) |
KR (1) | KR101766534B1 (zh) |
CN (1) | CN105490046B (zh) |
DE (1) | DE102015116354A1 (zh) |
FR (1) | FR3026897B1 (zh) |
TW (1) | TWI54345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74711B2 (ja) * | 2013-09-10 | 2017-02-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保持部材、電気的接続装置、コネクタ装置 |
JP6342342B2 (ja) * | 2015-01-26 | 2018-06-1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817306B2 (ja) | 2015-08-31 | 2021-01-20 | アンフェノール・エフシーアイ・アジア・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Amphenol FCI Asia Pte.Ltd. | 回路基板コネクタ |
US10305209B2 (en) * | 2016-02-26 | 2019-05-28 |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JP6729640B2 (ja) * | 2018-06-28 | 2020-07-22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200295483A1 (en) * | 2019-03-14 | 2020-09-17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02606A (ja) * | 2005-01-20 | 2006-08-03 |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9176426A (ja) * | 2008-01-21 | 2009-08-06 |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 面実装部品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0170821A (ja) * | 2009-01-22 | 2010-08-05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102655280A (zh) * | 2011-03-02 | 2012-09-05 | 李尔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59178B2 (ja) * | 1999-04-30 | 2008-10-01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2005116495A (ja) * | 2003-09-19 | 2005-04-28 | Sony Corp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コネクタ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JP4707609B2 (ja) * | 2006-05-31 | 2011-06-22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4752705B2 (ja) * | 2006-09-28 | 2011-08-1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376784B2 (ja) | 2007-09-27 | 2013-12-2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4992707B2 (ja) * | 2007-12-28 | 2012-08-0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548803B2 (ja) * | 2008-04-24 | 2010-09-2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5182384B2 (ja) * | 2010-02-05 | 2013-04-17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021058B2 (ja) * | 2012-08-27 | 2016-11-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116330B2 (ja) | 2013-04-15 | 2017-04-19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
-
2014
- 2014-10-03 JP JP2014204906A patent/JP613192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10 US US14/850,748 patent/US9397421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9-15 KR KR1020150130244A patent/KR10176653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9-16 CN CN201510591565.6A patent/CN105490046B/zh active Active
- 2015-09-18 TW TW104130920A patent/TWI54345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5-09-28 DE DE102015116354.3A patent/DE102015116354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5-10-01 FR FR1559346A patent/FR3026897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02606A (ja) * | 2005-01-20 | 2006-08-03 |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9176426A (ja) * | 2008-01-21 | 2009-08-06 |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 面実装部品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0170821A (ja) * | 2009-01-22 | 2010-08-05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102655280A (zh) * | 2011-03-02 | 2012-09-05 | 李尔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R3026897A1 (fr) | 2016-04-08 |
CN105490046B (zh) | 2018-01-19 |
JP6131926B2 (ja) | 2017-05-24 |
TW201614909A (en) | 2016-04-16 |
FR3026897B1 (fr) | 2020-05-01 |
US20160099511A1 (en) | 2016-04-07 |
KR101766534B1 (ko) | 2017-08-08 |
KR20160040420A (ko) | 2016-04-14 |
US9397421B2 (en) | 2016-07-19 |
DE102015116354A1 (de) | 2016-04-07 |
JP2016076347A (ja) | 2016-05-12 |
TWI543450B (zh) | 2016-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90046A (zh) | 电连接器 | |
JP460628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2504302A (ja) | 電気的差込接続システム | |
CN103119795B (zh) | 电连接器 | |
US737443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flat-type circuit board | |
JP4802959B2 (ja) | コネクタ | |
JP680702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 |
JP6006356B2 (ja) |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
JP630819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20100137444A (ko) | 전기 종단 접속 장치 | |
EP2937941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4740760B2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回路体接続構造 | |
WO2011115134A1 (ja) | 端末接続具 | |
JP2012074376A (ja) | 階層ブリッジ | |
JP4342904B2 (ja) | Fpc用コネクタおよびfpc用コネクタとfpcの接続構造 | |
JP2008140555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5650287B2 (ja) |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 |
JP2007265911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6143569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5268018A (ja) |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 |
JP6362084B2 (ja) |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 |
JP5922325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JP3875670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3415041B2 (ja) | コネクタ | |
KR20220002641U (ko) | 유동형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