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1449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1449B
CN105371449B CN201510082149.3A CN201510082149A CN105371449B CN 105371449 B CN105371449 B CN 105371449B CN 201510082149 A CN201510082149 A CN 201510082149A CN 105371449 B CN105371449 B CN 1053714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down wind
direction board
air condition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21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1449A (zh
Inventor
矢萩健
矢萩健一
粟野真和
藤森俊司
横山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71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1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4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姿势产生好印象空调机。空调机具有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配置在气流的吹出口,以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而对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控制,上下风向板在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例如左右叶片170a、170c、中央叶片170b),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与其他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尤其涉及对上下风向板进行了改良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作为制冷制暖机广为普及,为了更舒适,更易于使用,进行了各种尝试。作为一种尝试,可列举上下方向板的形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将上下风向板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三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记载。
空调机中,从与房屋的匹配、设计、低噪音等观点考虑,分离类型的壁挂式空调机普及很广。该情况下,室内机由于安装在室内墙壁的上部,因此在制热运转时尽量使上下风向板朝下,使暖风尽量到达地面附近。另外,在制冷运转时,使上下风向板接近水平方向,使冷风在室内大范围循环。
另外,对于壁挂式的空调机,由于从墙壁突出,因此要求成为在不使用时不会扰乱室内氛围的外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0579号公报
空调机的上下风向板,在运转时,对于室内的人,通过目测能够明确掌握其动作。因此,采用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情况下,在将分割的上下风向板控制为相同方向时,上下风向板的前端即便少许错位,或者,以错位的状态运动,就可能会给室内的人不自然的印象。因此,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姿势(尤其是前端的错位)对室内的人所带来的印象对于产品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为了克服错位,在部件的制造时、组装时、控制时分别需要高精度,存在成为高成本的问题。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针对上下风向板的动作的外观设计观点方面的问题点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姿势产生好印象空调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下风向板(例如上侧上下风向板170),该上下风向板配置在气流的吹出口(例如空气吹出口109b),以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而对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控制,上下风向板在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与其他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关于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下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对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姿势产生好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中央叶片的转动轴和左右叶片的转动轴位于非同一直线上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上侧上下风向板的叶片的轴周围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中央叶片和左右叶片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室内机的运转停止时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室内机的制冷运转时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室内机的制热运转时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运转时上下风向板的设定角度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上下风向板起动时以及停止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空调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上侧上下风向板摇摆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中:
40—遥控器(空调控制终端),50—传感器部,60—控制部,99—集水盘(露水托盘、箱体),100—室内机,101c—装饰框,103—送风风扇,106—前面面板,107、107a—空气吸入口,108、108a—过滤器,109a—吹出风道,109b—空气吹出口(吹出口),109c—吹出风道上表面,109d、109e—侧壁,110—拍摄部,120—近红外线光源,130—温度探测部,140—足底监视器(显示部),160—左右风向板,170—上侧上下风向板(上下风向板),170a、170c—左右叶片,170b—中央叶片,171a、171b、171c—轴中心,173a、173b、174a、174b、175a、175b—轴支撑臂部,173c、174c、175d—连结部,173d、174d、175c—滑动轴承部,180—下侧上下风向板(上下风向板),191—左支柱,192—右支柱,193a、194a、195b—轴部(驱动轴),193b、194b、195a—轴部(非驱动轴、从动轴),200—室外机,A—空调机。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中央叶片的转动轴与左右叶片的转动轴位于非同一直线上(错位)的说明图。
空调机A利用连接配管连接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室内机100在箱体基座101(参照图2)的中央部放置换热器102,在换热器102的下方配置送风风扇103,安装集水盘99(露水托盘、箱体)等,将它们用装饰框101c覆盖,在装饰框101c的前面安装有前面面板106。
从送风风扇103吹出的吹出气流流入具有与送风风扇103的长度大致相等宽度的吹出风道109a,利用在吹出风道109a的中途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60使气流的左右方向偏转。并且,能够利用配置在空气吹出口109b的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上下风向板)和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上下风向板)使气流的上下方向偏转,并吹出到室内。
上侧上下风向板170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分割为三部分,由左右叶片170a、中央叶片170b、左右叶片170c构成。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在左右方向上未被分割,由一张叶片构成。
在箱体基座101安装有送风风扇103、过滤器108、换热器102、集水盘99、左右风向板160、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等基本内部构造体。而且,这些基本内部构造体构成室内机100,该室内机100内置在由箱体基座101、装饰框101c、前面面板106构成的箱体内。另外,在前面面板106的下部侧,配置有显示运转状况的显示部、传感器部、以及接收来自非一体的遥控器40(远程控制器、空调控制终端)的红外线操作信号的受光部Q。
作为传感器部,室内机100具有对室内进行拍摄的拍摄部110、温度探测部130。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探测部130配置在拍摄部110的一方。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减少拍摄部110和温度探测部130到检测对象的距离、角度的检测误差。近红外线光源120配置在拍摄部110的另一方。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减少拍摄部110的检测范围、角度与近红外线光源120的照射范围、角度的差。即,优选夹着拍摄部110在其两侧配置温度探测部130和近红外线光源120。而且,通过在拍摄前点亮近红外线光源120对室内照射近红外线,拍摄部110能够鲜明地拍摄近红外线的反射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部110或温度探测部130的旁边配置有足底监视器140。于是,在利用拍摄部110或温度探测部130检测到足底时或者推测到足底位置时,点亮足底监视器140,用户能够确认检测到了足底。而且,该足底监视器140不仅可以设置在室内机100,也可以设置在遥控器40。
前面面板106以设在下部的转动轴为支点被驱动马达驱动转动,构成为在空调机A运转时使空气吸入口107a(参照图2)打开。由此,在运转时,除了上侧的空气吸入口107,室内空气也从前侧的空气吸入口107a被吸引到室内机100内。
形成于装饰框101c的下表面的空气吹出口109b与里侧的吹出风道109a连通。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以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80构成为在关闭状态下基本隐藏空气吹出口109b并具有与室内机100的底面相连续的大的曲面。
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以设在两端部的转动轴为支点,根据来自遥控器40的指示,利用驱动马达在空调机的运转时转动,使空气吹出口109b打开,并保持该状态。
另外,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170c以及中央叶片170b以设在两端部的转动轴为支点,利用设在一端的驱动马达在空调机的运转时转动,使空气吹出口109b打开,并保持该状态。关于细节,在下文记述。而且,为了能够对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三张叶片以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叶片独立进行控制,利用每张叶片的驱动马达进行控制。
图11是表示空调机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室内机100具备控制部60,在该控制部60设有微机。该微机接受经由收发部47来自遥控器40的信息、来自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拍摄部110、温度探测部130等传感器部50的信息。该微机基于这些信号对送风风扇103、前面面板106的驱动马达、上下风向板驱动马达、左右风向板驱动马达等进行控制,并且负责与室外机200通信,对室内机100进行统括性控制。
如图11所示,左右风向板160(参照图2)被分割为两部分,由用于左侧控制和用于右侧控制的独立的驱动马达控制。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侧叶片(左右叶片170a)、中央叶片170b、右侧叶片(左右叶片170c)这三张叶片分别独立地由驱动马达控制。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叶片由两个驱动马达控制。
返回图2,在空调机A的运转停止时,前面面板106被控制为使空气吸入口107a闭合,并且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以及下侧上下风向板180被控制为使空气吹出口109b闭合。
左右风向板160以设在下端部的转动轴为支点被驱动马达驱动转动,根据来自遥控器40的指示转动并保持该状态。由此,吹出空气在左右所希望的方向被吹出。而且,通过从遥控器40进行指示,能够在空调机的运转过程中使左右风向板160、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周期性摆动,从而向室内的大范围周期性送出吹出空气。
集水盘99配置在换热器102的前后两侧的下端部下方,设置为用于接受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在换热器102产生的冷凝水。被接受并聚集的冷凝水通过排水配管被排出到室外。
室外机200在基座上搭载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扇,由外箱覆盖,在配管连接阀连接有来自室内机100的连接配管。
室外机200的外箱包括前面板、顶板、侧面板等,在与室外换热器相对的外表面设有室外空气的吸入部,在与室外风扇相对的前面板设有空气能够自由流通的风扇罩。以室外换热器在上游侧、风扇罩在下游侧的方式驱动室外风扇转动,如上文所述使室外空气流通到室外换热器。
在使该空调机运转时,与电源连接并操作遥控器40,进行所希望的制热、除湿、制冷等运转。在制热等运转的情况下,从遥控器40发出运转操作的信号后,微机基于来自遥控器40的操作信号,或者在设定有自动运转的情况下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息,来决定制热等的运转模式。
接着,指示进行室外机200的控制部所决定的运转模式对应的运转,并且依照决定的运转模式驱动送风风扇103,使室内空气从空气吸入口107、107a流通到换热器102。室外机200的控制部依照来自室内机100的指示,对压缩机、送风马达、控制阀等进行控制,使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在冷冻循环中循环,并且使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部流通到室外换热器。这样,进行制热等运转。
接着,关于本申请发明的特征、即转动轴的错位构造(非同一直线上构造),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a)中表示制热运转时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转动后的状况。图3(b)中表示A部的放大图,图3(c)中表示B部的放大图。
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中央叶片170b和左右叶片170a、170c,通过特意使叶片的转动轴错位,能够提高三张叶片的动态以及静态的美观(外观设计性)。
此处,作为比较例,考虑将三张叶片的转动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将叶片前端控制为对齐,通常为通过齿轮连接使叶片转动的转动轴(旋转轴)和步进马达的驱动轴。即便是步数小的步进马达,通过选择齿轮比,也能够得到所希望的旋转角。另外,通过联杆连接使叶片转动的旋转轴和步进马达的驱动轴,能够将旋转运动转换为摆动运动。
在上述的利用齿轮或者联杆进行了驱动轴的连接的情况下,由于齿轮的齿隙(backlash)或者联杆的“间隙”,有时转动位置精度产生误差。因此,优选不产生由于叶片的转动方向的“间隙”导致的转动角的误差。但是,若要不产生误差,则必须缩小公差,会成为高成本。另外,可以预先求出吸收“间隙”的调整量,在转动方向反转时进行调整,但是又考虑到经年变化,有时难以彻底调整。该情况下,即使控制为同一转动位置,三张叶片前端也多为不一致。对于用户而言,三张叶片的动作即便少许错位,也会感觉是否发生了故障,或者感觉动作奇怪。
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初就不将三张叶片的转动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使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转动轴的中心错位。另外,左右叶片170a和左右叶片170c由于隔着中央叶片170b配置,因此即便产生少许的转动位置精度误差,也由于是以错位为前提而不明显。因此,即使在空调运转时的动态状态或者静态状态时,也能够提供不扰乱室内装饰氛围的空调机。另外,如后下文所述,从最初进行在闭合时没有错位、打开时产生错位这样的固定的动作,因此不同于进行同样动作而产生了错位,也不会让人认为发生了故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左右叶片170a的轴中心171a与中央叶片170b的轴中心171b错位。另外,如图3(c)所示,中央叶片170b的轴中心171b与左右叶片170c的轴中心171c同样也错位。具体地,中央叶片170b的轴中心171b相对于左右叶片170c的轴中心171c或者左右叶片170a的轴中心171a在前面面板106侧的前方(水平方向前侧)错位约8mm(轴中心171b与轴中心171a、171c的水平方向距离),在下侧(铅垂方向下侧)错位约4mm(轴中心171b与轴中心171a、171c的铅垂方向距离)。参照图4、图5进一步进行说明。而关于其他符号,在图4中在之后记述。
图4是表示上侧上下风向板的叶片的轴周围的说明图。适当参照图2。而且,在图4中,省略了左右叶片170a、170c的记载。在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中央叶片170b的两侧,配置有被集水盘99支撑的左支柱191和右支柱192。在左支柱191,具有作为中央叶片170b的驱动轴的轴部194a和作为左右叶片170a(省略图示)的非驱动轴(从动轴)的轴部193b。在右支柱192,具有作为中央叶片170b的非驱动轴(从动轴)的轴部194b和作为左右叶片170c(省略图示)的非驱动轴的轴部195a。另外,在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的一端,具有在设于空气吹出风道109a的侧壁109d的贯通孔中插通的作为驱动轴的轴部193a。同样,在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c的一端,具有在设于空气吹出风道109a的侧壁109e的贯通孔中插通的作为驱动轴的轴部195b。
在中央叶片170b的两端,设有具有轴的连结部174c的轴支撑臂部174a和具有滑动轴承部174d的轴支撑臂部174b。轴支撑臂部174a的连结部174c插入作为驱动部的轴部194a并固定连结。轴支撑臂部174b的滑动轴承部174d插入轴部194b,保持中央叶片170b能够滑动。
在左右叶片170a的两端,设有具有轴的连结部173c的轴支撑臂部173a和具有滑动轴承部173d的轴支撑臂部173b。轴支撑臂部173a的连结部173c插入作为驱动部的轴部193a并固定连结。轴支撑臂部173b的滑动轴承部173d插入轴部193b,保持左右叶片170a能够滑动。
在左右叶片170c的两端,设有具有滑动轴承部175c的轴支撑臂部175a和具有轴的连结部175d的轴支撑臂部175b。轴支撑臂部175a的连结部175d插入作为驱动部的轴部195b并固定连结。轴支撑臂部175a的滑动轴承部175c插入轴部195a,保持左右叶片170c能够滑动。
图5是表示中央叶片和左右叶片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5(a)是图4所示的BB视图,图5(b)是图4所示的AA视图。如图5(a)所示,中央叶片170b的轴中心171b相对于左右叶片170a的轴中心171a在附图的左方且下方错位配置。
另外,如图5(b)所示,中央叶片170b的轴中心171b对应于与轴中心171a的错位而相对于左右叶片170c的轴中心171c在附图的右方且下方错位配置。另外,如图5(b)所示,以中央叶片170b以及左右叶片170c(双点划线)记载将中央叶片170b全部闭合时的位置关系。而且,作为内置有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中央叶片170b的齿轮的支柱,示出了左支柱191,将在下文记述。
参照图5(a)详细说明轴中心与叶片的关系,中央叶片170b相对于轴中心171b被轴支撑臂部174b支撑。同样,左右叶片170a相对于轴中心171a被轴支撑臂部173b支撑。根据轴支撑臂部173b、轴支撑臂部174b的半径不同,叶片的旋回半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中心171b与中央叶片170b的最短距离Rb设定为比轴中心171a与左右叶片170a的最短距离Ra短。由此,使得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的旋回半径不同。并且,再加上使中央叶片170b和左右叶片170a的轴中心171b、171a错位,在如下文所述图9所示那样打开时(越向下方转动),左右叶片170a与中央叶片170b的侧视下的错位增大,闭合后左右叶片170a与中央叶片170b的侧视下的错位成为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左右叶片170a、170c设置旋回角度的角度调整突起177,对于所容许的旋回角度,使中央叶片170b、左右叶片170a、170c之间基本相同。但是,也可以通过变更角度调整突起177的大小,增大左右叶片170a的旋回角度从而减小左右叶片170a与集水盘99的间隙。由此,能够减少在左右叶片170a与集水盘99的间隙通过的气流。
接着表示各运转状态时的上下风向板的配置关系。
图6是表示室内机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a)是室内机的侧视图,(b)是对室内机从斜下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适当参照图2、图4。
在不使用空调机A的运转停止时,如图6所示,利用控制部60控制上侧上下风向板170、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使空气吹出口109b闭合。由此,上侧上下风向板170转动到吹出风道109a上方的前方位置并被收纳,将吹出风道上表面109c侧隐藏,联合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使空气吹出口109b闭合。
此时,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170c以及中央叶片170b、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在作为外表面的风向面能够连续平滑地形成从室内机100的前面到底面的外形。因此,在不使用空调机A时,成为没有不必要的凹凸、柔和的谐调外观,不会扰乱室内氛围。
这样,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闭合在水平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上侧上下风向板170时,从室内机100的底面至前面面板106的外形由上下风向板的制冷运转时成为下表面的风向面平滑地形成。
由此,在停止空调机A时,其外形成为从前面面板106连续到下部的平滑的形状,成为没有多余凹凸的整洁外观。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在运转停止时也不会扰乱室内装饰氛围的空调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中央叶片170b的水平方向长度Lb比左右叶片170a的水平方向长度La以及左右叶片170c的水平方向长度Lc长大约10%。这是为了防止如果使长度La、Lb、Lc为相同长度则中央叶片170b的长度看上去短(参照图6(b))。另外,是为了增加中央叶片170b能够控制的风量。
图7是表示室内机的制冷运转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a)是室内机的侧视图,(b)是对室内机从斜下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适当参照图2、图4。
在空调机A进行制冷运转时,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左右叶片170a、170c、中央叶片170b)、下侧上下风向板180成为与吹出风道上表面109c大致平行的姿势或者水平的朝向来使用。吹出的冷风直接吹到室内人员(用户)则会产生不舒适感觉,因此通过上述这样操作,用遥控器40适当变更上下风向板的方向,使吹出的冷风不直接吹到室内人员,将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湿度。
此时,观察室内机100,由于室内机100安装在室内墙壁的高处,因此看到左右叶片170a、170c、中央叶片170b的下表面、即风向面(闭合时成为外表面的风向面),如果叶片的前端不对齐,则用户可能抱有转动位置精度存在误差等不协调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最初将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下方向的前端位置控制在错位的转动位置,因此能够被用户没有不协调感觉地接受。例如,在图7(a)中,中央叶片170b的前端位置相对于左右叶片170a、170c的前端位置在附图左方突出大约3mm(参照下述图9的状态C2的位置)。能够使用户对于制冷运转时没有不协调感觉地期待的风向与观察上下风向板时的风向的印象吻合。
另外,通常在运转停止时以及制冷运转时上下风向板被保持为大致水平的姿势,因此由于上下风向板的自重导致的变形变大。由于室内机100中空气吹出口109b附近容易受到关注,因此考虑上下风向板的材质、形状,不使上下风向板的变形变得过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由三张风向板形成,因此重量得到分散,由于自重导致的变形少,这是其特征。
图8是表示室内机的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和空气吹出口的立体图,(a)是室内机的侧视图,(b)是对室内机从斜下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适当参照图2、图4。
在空调机A进行制热运转时,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左右叶片170a、170c、中央叶片170b)成为如图8所示那样接近铅垂方向的姿势来使用。另外,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80成为相对于铅垂面为规定角度的姿势来使用。这样,在空气吹出风道109a中流动的暖风从室内机100朝向下方吹出,到达地面附近,温暖足底附近,使室内为舒适环境。
此时,观察室内机100,由于室内机100安装在室内墙壁的高处,因此看到左右叶片170a、170c、中央叶片170b的上表面、即风向面(闭合时成为内表面的风向面),如果叶片的前端不对齐,则用户可能抱有转动位置精度存在误差等不协调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最初将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下方向的前端位置控制在错位的转动位置,因此能够被用户没有不协调感觉地接受。例如,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高度差d(间隙)在图8(a)中侧视观察为大约13mm(规定距离)。能够使用户对于制热运转时没有不协调感觉地期待的风向与观察上下风向板时的风向的印象吻合。与图7相比,图8的情况下,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高度差d较大。由于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轴的错位关系,随着开度增加,叶片的错位增大。即,通过使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水平方向错位大于铅垂方向的错位,成为下述构造:在如下述图9所示那样打开时(越向下方转动),左右叶片170a与中央叶片170b的侧视下错位变大。
通常,制热时的室温与吹出的暖风温度的差大于制冷时的室温与吹出的冷风温度的差。因此,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表里的风向面间的温度差变大,由于热膨胀的差产生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弯曲的现象。尤其是在制热时考虑由于温度差导致弯曲的现象。因此,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例如通过成为中空而使得中空部发挥空气隔热的功能,减少上下风向板的表里的风向面间的热移动。
制热运转时的暖风朝下吹出,迅速使室内为舒适状态。此时,暖风吹到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中央叶片170b和左右叶片170a、170c的风向面,使气流朝下。此时,由于在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之间具有高度差d,因此吹到中央叶片170b的下表面的气流绕到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表面。因此,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温度差减少,具有左右叶片170a、170c的表里的热膨胀的差导致的弯曲变小的效果。
而且,在制冷运转时,如上所述使上下风向板朝下的情况可以认为很少,但是该情况下,由于在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之间具有高度差d,因此吹到中央叶片170b的下表面的气流也绕到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表面。因此,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温度差减少,具有抑制在左右叶片170a、170c的上表面产生结露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提供即便是运转过程中也能良好保持空气吹出口109b外观的空调机A。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图3中,通过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错位构造(非同一直线上构造),能够对分割为多个的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姿势产生好印象,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通过控制部60的控制方法能够进一步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在以下具体进行说明。以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各叶片能够由独立的驱动马达驱动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运转时的上下风向板的设定角度的说明图。将左右叶片170a与铅垂线VL所成角度设为β1,将中央叶片170b与铅垂线VL所成角度设为β2,将左右叶片170c与铅垂线VL所成角度设为β3。
控制部60可以根据式子(1)进行控制。
β1、β3<β2 (1)
根据式子(1),肯定左右叶片170a、170c与中央叶片170b不为相同设定角度,因此能够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不降低)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
作为变形例子,控制部60可以根据式子(2)进行控制。
β1、β3>β2 (2)
根据式子(2),肯定左右叶片170a、170c与中央叶片170b不为相同设定角度,因此能够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在图7所示制冷运转时和图8所示制热运转时,不希望混合式子(1)和式子(2)。其理由是为了避免以下情况:例如在从制冷运转时的设定角度变更为制热运转时的设定角度时,例如在侧视下,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交差,即,在进行动作时叶片的前端在一条直线上一致。从用户来看,是由于需要防止以下情况:在认为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叶片前端成为一条直线为正常动作的情况下,如果最终在设定角度各叶片的前端不对齐,则会感到不协调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组合图3所示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错位构造(非同一直线构造)和式子(1)或者式子(2)的控制方法,能够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不降低)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在空调机中不具备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错位构造(非同一直线构造)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控制部60控制多个叶片。
在图9中,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不同开度下的状态表示为状态C1、C2、C3、C4。状态C1为闭合的状态,左右叶片170a、170c与中央叶片170b的叶片位置一致。另外,随着开度增大,成为状态C2、C3、C4,左右叶片170a、170c与中央叶片170b的高度差d(参照图8)增大。而且,可动范围为从C1到状态C4。
图10是表示上下风向板起动时以及停止时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表示起动时的动作的图,(b)是表示停止时的动作的图。用户按下遥控器40的自动按钮后,控制部60控制上下风向板至上次设定位置。此时,优选从用户来看没有不协调感。另外,用户按下遥控器40的停止按钮后,控制部60控制上下风向板从运转状态的设定位置到停止位置。此时,优选从用户来看没有不协调感。此处,以通过上述式子(1)进行控制进行说明。
在图10(a)的起动时的情况下,控制部60进行下述控制:(1)首先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开始动作,(2)接着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170c开始动作,(3)最后使中央叶片170b开始动作。由此,在起动时,能够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
在图10(b)的停止时的情况下,控制部60进行下述控制:(1)首先使中央叶片170b开始动作,(2)接着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170c开始动作,(3)最后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开始动作。由此,与起动时一样,在停止时也能够不给用户造成不协调感觉地提高多个叶片动作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控制部60进行下述控制:(1)首先使中央叶片170b停止转动,(2)接着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左右叶片170a、170c停止转动,(3)最后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80停止转动。
图12是表示上侧上下风向板在周期性摆动(以下称作“摇摆”)时的动作的说明图。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在制冷时以及制热时均在使中央叶片170b与左右叶片170a、170c的角度错位的状态下摇摆。而且,使中央叶片170b和左右叶片170a、170c以相同的振幅以及周期摇摆。
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上侧上下风向板170转动到摇摆范围中最上方以及最下方时,可以使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的转动停止一定时间。
另外,也可以使下侧上下风向板180以与上侧上下风向板170相同的振幅以及周期摇摆。
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60也可以在开始运转时首先开始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转动,接着开始左右叶片170a、170c的转动,最后开始中央叶片170b的转动。
另外,控制部60也可以在停止运转时首先开始中央叶片170b的转动,接着开始左右叶片170a、170c的转动,最后开始下侧上下风向板180的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A具备吹出气流的空气吹出口109b、使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的上侧上下风向板170,对至少一个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即中央叶片170b能够转动地支撑的转动轴的轴中心和对其他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即左右叶片170a、170c能够转动地支撑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由此,能够对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的姿势产生好印象。即,即使两侧的上下风向板也就是左右叶片170a、170c有少许错位,由于隔着中央叶片170b的空间,因此具有不会太明显的效果。另外,左右叶片170a、170c的部件能够共用,对于左右叶片170a、170c的箱体构造也有实现统一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配置在气流的吹出口,以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而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控制,
所述上下风向板在所述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
所述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与其他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的所述轴中心错位,使得越转动到可动范围中的下方,侧视下的上下风向板彼此的间隔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与其他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在水平方向的距离大于在铅垂方向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板具有下侧上下风向板和所述分割后的上侧上下风向板,
所述上侧上下风向板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为三部分,由一张中央叶片和两张左右叶片构成,
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中央叶片的转动轴的轴中心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左右叶片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上下风向板在转动到转动范围中的最下方时,侧视下所述中央叶片和所述左右叶片的间隙为规定距离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下风向板闭合时,平滑地形成从室内机的底面至前面面板的外形。
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吹出气流的吹出口、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的上下风向板、以及控制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控制部,
所述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与其他上下风向板的转动轴的轴中心位于非同一直线上,
所述控制部控制为,在运转时,侧视所述上下风向板时至少一个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大于其他的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板具有上侧上下风向板和下侧上下风向板,所述上侧上下风向板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为三部分,由中央叶片和左右叶片构成,
所述控制部控制为,在运转时,侧视所述上下风向板时所述中央叶片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大于所述左右叶片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开始运转时首先开始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转动,接着开始所述左右叶片的转动,最后开始所述中央叶片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停止运转时首先开始所述中央叶片的转动,接着开始所述左右叶片的转动,最后开始所述下侧上下风向板的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摇摆运转模式,该摇摆运转模式为,以侧视所述上下风向板时至少一个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与其他的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与所述铅垂线所成的角度错位的状态,使上侧上下风向板周期性摇动,
在所述摇摆运转模式下,所述一个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与所述其他分割后的上下风向板以相同振幅以及周期进行周期性摆动。
CN201510082149.3A 2014-09-01 2015-02-15 空调机 Active CN1053714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6885A JP2016050722A (ja) 2014-09-01 2014-09-01 空気調和機
JP2014-176885 2014-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449A CN105371449A (zh) 2016-03-02
CN105371449B true CN105371449B (zh) 2018-07-17

Family

ID=55373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2149.3A Active CN105371449B (zh) 2014-09-01 2015-02-15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50722A (zh)
CN (1) CN1053714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0031B2 (ja) * 2017-10-20 2022-06-03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による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319562B (zh) * 2019-08-09 2021-03-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WO2022024261A1 (zh) * 2020-07-29 2022-02-03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4399A (ja) * 1999-10-27 2001-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2001263782A (ja) * 2000-03-23 2001-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415907A (zh) * 2001-10-30 2003-05-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JP2007132578A (ja) * 2005-11-09 2007-05-31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3785203U (zh) * 2013-03-04 2014-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使用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CN104024756A (zh) * 2011-12-28 2014-09-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2999A (en) * 1987-08-21 1988-11-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grill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H026948U (zh) * 1988-06-24 1990-01-17
JPH0719514A (ja) * 1993-07-07 1995-01-20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4467214B2 (ja) * 2001-08-29 2010-05-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吹出し空気制御方法
JP3749155B2 (ja) * 2001-10-26 2006-0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壁掛け型空気調和装置
JP4675752B2 (ja) * 2005-11-11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EP2937641B1 (en) * 2012-12-19 2020-0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4399A (ja) * 1999-10-27 2001-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2001263782A (ja) * 2000-03-23 2001-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415907A (zh) * 2001-10-30 2003-05-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JP2007132578A (ja) * 2005-11-09 2007-05-31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4024756A (zh) * 2011-12-28 2014-09-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203785203U (zh) * 2013-03-04 2014-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使用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50722A (ja) 2016-04-11
CN105371449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1050B2 (ja) 送風機器
EP3667193B1 (en) Air conditioner
JP584703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790220B2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5371449B (zh) 空调机
JP6071626B2 (ja)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5371464B (zh) 空调机
US11137148B2 (en) Air conditioner
WO2020156344A1 (zh) 空调器
JP343307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108065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742323Y (zh) 一种出风窗可整体旋转的柜式空调
JP526022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4035087A (ja) 空気調和機
JP596304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708205A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JP201618380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225586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に用いるリモコン
CN114838403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舒适控制方法
JP641885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346654U (zh) 人感装置及空调机
US20230010148A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13589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9974267B (zh) 回风组件和具有其的风管机
JP202317790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3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