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9654A -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09654A CN105309654A CN201510739771.7A CN201510739771A CN105309654A CN 105309654 A CN105309654 A CN 105309654A CN 201510739771 A CN201510739771 A CN 201510739771A CN 105309654 A CN105309654 A CN 1053096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leaves
- time
- pine needle
- temperature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萎凋;三步法揉捻;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8~10h;一次烘干;二次发酵;二次烘干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6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10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三次发酵;三次烘干。本发明制得的茶叶冲泡后,茶汤红亮,具有独特的清新松香味,能满足爱茶人士多口味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茶领域,特别是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但其香味受茶叶本身品种的限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属于相差较远的现有技术)松针提取物富含糖类、粗蛋白、粗脂肪、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矿元素、多种维生素、生物黄酮类物质、精油、叶绿素、不饱和脂肪酸、酶与辅酶等活性物质;松针还含有多种水溶性黄酮,其中包括在人体中活性极强、生物利用价值极高的前花青素,还有儿茶素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尚未见有将松针和红茶相互结合进行补充的红茶制作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鲜叶采摘,采摘鲜茶叶芽尖;
步骤2:萎凋,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槽中,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晾,温度为30~33℃,摊晾厚度≤15cm,时间为4~7h;
步骤3:揉捻,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揉捻,采用揉捻机不加压揉捻20~25min,筛分、解块;
第二次揉捻,手工揉捻10~15min,筛分、解块;
第三次揉捻,采用揉捻机在加压条件下揉捻10~15min,筛分、解块;
步骤4:一次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8~10h;
步骤5:一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焙,干燥温度为40~50℃,烘干时间为1h;
步骤6:二次发酵,将烘干后的茶叶迅速渥堆,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1~2h;
步骤7:二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干,干燥温度为35~45℃,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
步骤8: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6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外面罩上一层湿润的白纱布,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混合时间为5~6小时,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9: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10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摊放时间为2天,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10:三次发酵,将茶叶转移至发酵室内,自然条件下发酵3~4天;
步骤11:三次烘干,将茶叶的含水率烘干至6%以下,手捏茶梗成末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松针的处理工艺为:在晴天采摘四季常青且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三针松、四针松或五针松的松针,用清水洗净,沥干,处理后的松针在24h内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次揉捻中,加压揉捻采用轻-重-轻往复循环的方式,轻揉捻时间为2min,压力为30kg/cm2,重揉捻时间为3min,压力为40kg/cm2。
进一步的,萎凋步骤中,雨水叶的萎凋时间为6-7h。
以上所述的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萎凋时采用排气扇加速空气的流动,缩短了茶叶鲜叶萎凋时间,同时保证茶叶萎凋时水分的均匀扩散,为茶叶香气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揉捻时份三次进行,分别为不加压揉捻-手工揉捻=加压揉捻的方式,保证了揉捻充分,确保了茶叶的细胞破损率,提高了茶叶发酵的均一性,为茶叶香气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3)本发明将含水率为10~12%的茶叶与松针进行了二次混合,使茶叶充分吸附松针中的芳香物质,茶味、松香味合二为一,制得的茶叶冲泡后,汤色红亮,具有独特的清新松香味,能满足爱茶人士多口味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鲜叶采摘,采摘鲜茶叶芽尖;
步骤2:萎凋,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槽中,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晾,温度为30~33℃,摊晾厚度≤15cm,时间为4~5h;
步骤3:揉捻,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揉捻,采用揉捻机不加压揉捻20min,筛分、解块;
第二次揉捻,手工揉捻15min,筛分、解块;
第三次揉捻,采用揉捻机在加压条件下揉捻15min,筛分、解块;
步骤4:一次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10h;
步骤5:一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焙,干燥温度为40~45℃,烘干时间为1h;
步骤6:二次发酵,将烘干后的茶叶迅速渥堆,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1h;
步骤7:二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干,干燥温度为35~40℃,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
步骤8: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6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外面罩上一层湿润的白纱布,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混合时间为5小时,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9: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8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摊放时间为2天,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10:三次发酵,将茶叶转移至发酵室内,自然条件下发酵4天;
步骤11:三次烘干,将茶叶的含水率烘干至6%以下,手捏茶梗成末即可。
其中,松针的处理工艺为:在晴天采摘四季常青且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三针松、四针松或五针松的松针,用清水洗净,沥干,处理后的松针在24h内使用。
在第三次揉捻中,加压揉捻采用轻-重-轻往复循环的方式,轻揉捻时间为2min,压力为30kg/cm2,重揉捻时间为3min,压力为40kg/cm2。
实施例2
一种雨水叶的天然松香红茶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雨季采摘雨水中的鲜茶叶芽尖;
步骤2:萎凋,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槽中,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晾,温度为30~33℃,摊晾厚度≤15cm,时间为4~5h;
步骤3:揉捻,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揉捻,采用揉捻机不加压揉捻20min,筛分、解块;
第二次揉捻,手工揉捻15min,筛分、解块;
第三次揉捻,采用揉捻机在加压条件下揉捻15min,筛分、解块;
步骤4:一次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8h;
步骤5:一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焙,干燥温度为45~50℃,烘干时间为1h;
步骤6:二次发酵,将烘干后的茶叶迅速渥堆,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2h;
步骤7:二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干,干燥温度为40~45℃,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
步骤8: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3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外面罩上一层湿润的白纱布,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混合时间为5小时,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9: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5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摊放时间为2天,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10:三次发酵,将茶叶转移至发酵室内,自然条件下发酵3天;
步骤11:三次烘干,将茶叶的含水率烘干至6%以下,手捏茶梗成末即可。
其中,松针的处理工艺为:在晴天采摘四季常青且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三针松、四针松或五针松的松针,用清水洗净,沥干,处理后的松针在24h内使用。
在第三次揉捻中,加压揉捻采用轻-重-轻往复循环的方式,轻揉捻时间为2min,压力为30kg/cm2,重揉捻时间为3min,压力为40kg/cm2。
实施例3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鲜叶采摘,采摘鲜茶叶芽尖;
步骤2:萎凋,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槽中,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晾,温度为30~33℃,摊晾厚度≤15cm,时间为4~5h;
步骤3:揉捻,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揉捻,采用揉捻机不加压揉捻22min,筛分、解块;
第二次揉捻,手工揉捻12min,筛分、解块;
第三次揉捻,采用揉捻机在加压条件下揉捻15min,筛分、解块;
步骤4:一次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9h;
步骤5:一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焙,干燥温度为42~48℃,烘干时间为1h;
步骤6:二次发酵,将烘干后的茶叶迅速渥堆,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1.5h;
步骤7:二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干,干燥温度为42~48℃,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
步骤8: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5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外面罩上一层湿润的白纱布,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混合时间为5.5小时,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9: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5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摊放时间为2天,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10:三次发酵,将茶叶转移至发酵室内,自然条件下发酵3.5天;
步骤11:三次烘干,将茶叶的含水率烘干至6%以下,手捏茶梗成末即可。
其中,松针的处理工艺为:在晴天采摘四季常青且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三针松、四针松或五针松的松针,用清水洗净,沥干,处理后的松针在24h内使用。
在第三次揉捻中,加压揉捻采用轻-重-轻往复循环的方式,轻揉捻时间为2min,压力为30kg/cm2,重揉捻时间为3min,压力为40kg/cm2。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鲜叶采摘,采摘鲜茶叶芽尖;
步骤2:萎凋,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槽中,置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摊晾,温度为30~33℃,摊晾厚度≤15cm,时间为4~7h;
步骤3:揉捻,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揉捻,采用揉捻机不加压揉捻20~25min,筛分、解块;
第二次揉捻,手工揉捻10~15min,筛分、解块;
第三次揉捻,采用揉捻机在加压条件下揉捻10~15min,筛分、解块;
步骤4:一次发酵,在发酵室内发酵,温度为25~30℃之间,湿度为90~95%,发酵时间为8~10h;
步骤5:一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焙,干燥温度为40~50℃,烘干时间为1h;
步骤6:二次发酵,将烘干后的茶叶迅速渥堆,进行二次发酵,发酵时间为1~2h;
步骤7:二次烘干,采用烘干机烘干,干燥温度为35~45℃,烘干至茶叶含水率为10~12%;
步骤8:茶叶与松针一次混合,在密闭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6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堆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外面罩上一层湿润的白纱布,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混合时间为5~6小时,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9:茶叶与松针二次混合,将茶叶转入到通风的室内,松针和茶叶按1~2:10的重量比,用一层茶叶一层松针的形式重复多层摊放,底层和顶层均为茶叶,温度控制在30~40℃,当温度超过40℃时,扒开,上下翻拌,当温度降低后再收堆,摊放时间为2天,完成后将茶叶与松针分离;
步骤10:三次发酵,将茶叶转移至发酵室内,自然条件下发酵3~4天;
步骤11:三次烘干,将茶叶的含水率烘干至6%以下,手捏茶梗成末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松针的处理工艺为:在晴天采摘四季常青且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三针松、四针松或五针松的松针,用清水洗净,沥干,处理后的松针在24h内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次揉捻中,加压揉捻采用轻-重-轻往复循环的方式,轻揉捻时间为2min,压力为30kg/cm2,重揉捻时间为3min,压力为40kg/c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萎凋步骤中,雨水叶的萎凋时间为6~7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萎凋槽的一侧设有排气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9771.7A CN105309654A (zh) | 2015-11-04 | 2015-11-04 |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9771.7A CN105309654A (zh) | 2015-11-04 | 2015-11-04 |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09654A true CN105309654A (zh) | 2016-02-10 |
Family
ID=55238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39771.7A Pending CN105309654A (zh) | 2015-11-04 | 2015-11-04 |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0965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41685A (zh) * | 2016-05-09 | 2016-09-21 | 贵州凤冈县北纬二十七度生态黄茶有限公司 | 一种“凤形”红茶的加工工艺 |
CN106306176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橘子花香型红韵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橘子花香型红韵红茶 |
CN107183258A (zh) * | 2017-07-17 | 2017-09-22 | 高志海 | 薄荷观音茶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8725A (zh) * | 2011-02-28 | 2012-08-29 | 詹其国 | 以红茶为基茶加入松针的配制茶 |
CN103349098A (zh) * | 2013-07-09 | 2013-10-16 | 陈殷 | 松花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444922A (zh) * | 2013-07-26 | 2013-12-18 | 安徽省霍山县聚一科技有限公司 | 红茶的制作方法 |
CN104286227A (zh) * | 2014-08-29 | 2015-01-21 | 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04855556A (zh) * | 2015-05-08 | 2015-08-26 | 黄宏杰 | 一种松针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05192140A (zh) * | 2015-09-29 | 2015-12-30 | 务川自治县绿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红茶加工制作方法 |
-
2015
- 2015-11-04 CN CN201510739771.7A patent/CN10530965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8725A (zh) * | 2011-02-28 | 2012-08-29 | 詹其国 | 以红茶为基茶加入松针的配制茶 |
CN103349098A (zh) * | 2013-07-09 | 2013-10-16 | 陈殷 | 松花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444922A (zh) * | 2013-07-26 | 2013-12-18 | 安徽省霍山县聚一科技有限公司 | 红茶的制作方法 |
CN104286227A (zh) * | 2014-08-29 | 2015-01-21 | 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04855556A (zh) * | 2015-05-08 | 2015-08-26 | 黄宏杰 | 一种松针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05192140A (zh) * | 2015-09-29 | 2015-12-30 | 务川自治县绿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红茶加工制作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41685A (zh) * | 2016-05-09 | 2016-09-21 | 贵州凤冈县北纬二十七度生态黄茶有限公司 | 一种“凤形”红茶的加工工艺 |
CN106306176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橘子花香型红韵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橘子花香型红韵红茶 |
CN107183258A (zh) * | 2017-07-17 | 2017-09-22 | 高志海 | 薄荷观音茶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93916B (zh) | 二次发酵的黑茶及其生产方法和设备 | |
CN103976051B (zh) |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309720A (zh) | 一种天然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1156634B (zh) | 一种梅山蛮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843952B (zh) | 铁皮石斛叶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309678A (zh) | 一种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3349097A (zh) | 一种绿茶的新式加工方法 | |
CN107950691A (zh) | 一种桂热2号茶树黄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171034B (zh) | 一种金银花白毫乌龙茶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4489139A (zh) | 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146084B (zh) |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7494794A (zh) |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 |
CN105660914A (zh) | 一种栀子花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9566796A (zh) | 一种桂花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54858B (zh) | 夏季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94230A (zh) |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7771969A (zh) | 一种红茶加工工艺 | |
CN103518869A (zh) | 一种紫芽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856210B (zh) | 一种缩短上部初烤烟叶发酵时间的方法 | |
CN105309654A (zh) | 一种天然松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5309719A (zh) | 一种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4286229B (zh) | 一种红茶制作工艺 | |
CN107114502A (zh) |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8684854A (zh) | 一种桂花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7712123A (zh) |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发酵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