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9751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99751A
CN105299751A CN201510278090.5A CN201510278090A CN105299751A CN 105299751 A CN105299751 A CN 105299751A CN 201510278090 A CN201510278090 A CN 201510278090A CN 105299751 A CN105299751 A CN 105299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fan
framework
opening portion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80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99751B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川岛充
久保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8958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859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99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9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99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9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装置,即使万一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在具有制冷循环(40)、室外机(2)以及室内机(1)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密度大的密度,室内机(1)具备: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部空间(115b);设置于比上部空间(115b)靠下方的下部空间(115a);将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分隔的分隔部(20);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的室内送风风扇(7f);形成有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吸入开口部(108b)的风扇外壳(108),在分隔部(20)形成有成为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吹出开口部(108a)连接于风路开口部(20a)。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装置所使用的制冷剂,是使用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现有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其臭氧层消耗潜能值(以下称为“ODP”)为零,因此不破坏臭氧层。但是R410A具有全球变暖潜能值(以下称为“GWP”)高这样的性质。因此作为防止地球变暖的一环,从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制冷剂改变的研究不断推进。
作为这样的低GWP的制冷剂的候补,存在有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R1270(C3H6:丙烯)那样的HC制冷剂。然而,R290、R1270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强燃级别的可燃性(强燃性)。因此在使用R290、R1270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作为低GWP制冷剂的候补,存在有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GWP比R410A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作为同样的候补制冷剂,存在有卤代烃,该卤代烃与R32同样为HFC制冷剂的一种,且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作为该卤代烃,例如有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HFO-1234ze(CF3-CH=CHF)。另外,为了与R32那样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进行区别,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大多使用烯烃(将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的“O”,并表现为“HFO”。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不像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那样的HC制冷剂那样具有强燃性,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微燃级别的可燃性(微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以下,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在可燃性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泄漏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而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空调装置,即: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机的外表面具备气体传感器,用于对可燃性制冷剂气体进行检测,室内机为底置型,并且气体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的下部。若气体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电压为基准值以上,则该空调装置的控制部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并立即通过警报器发出警报。由此用户能够获知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从而能够采取对室内进行换气、为了修理而呼叫维护人员等的处理。另外,若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则控制部立即进行停止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的控制。由此即使该空调装置处于运转中,也能够利用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上的阀,立即切断制冷剂回路,从而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大量地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3945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对可燃性制冷剂气体进行检测的气体传感器,因此存在导致制造成本升高的第一问题。另外,通过警报而获知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用户,虽然能够采取对室内进行换气、为了修理而呼叫维护人员等的处置,但存在第二问题:在直到采取上述处置为止的期间,一般在作为封闭空间的室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有可能会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由于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的控制部,立即进行停止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的控制,因此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大量地泄漏,但是无法避免一定量的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因此存在第三问题:一般在作为封闭空间的室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有可能会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其中,在空调装置的运转过程中,通过室内机的风扇的运转而使空气向室内吹出。因此万一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到室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也能够因吹出的空气而在室内扩散开来,因此不会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然而,在空调装置停止的过程中,由于室内机的风扇也停止,因此容易发生上述第二或第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万一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还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其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使制冷剂循环;室外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并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而与所述室外机连接,所述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所述室内机具备:框体;上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下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于比所述上部空间靠下方的位置;分隔部,其对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进行分隔;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以及风扇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用于覆盖所述风扇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以及吸入开口部,在所述分隔部形成有风路开口部,该风路开口部成为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之间的风路,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连接于所述风路开口部。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所述上部空间。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比所述风扇靠上方的位置。
优选地,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所述框体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中比所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前表面面板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管彼此的接合部,该管彼此的接合部成为所述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
优选地,在所述框体设置有:下开口部,其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上开口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下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成为所述吸入口或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在所述下开口部设置有扩散机构,该扩散机构使从所述框体的内部向外部流出的气体扩散。
优选地,所述扩散机构包括格栅,该格栅具有从所述框体的内部朝向外部呈放射状扩展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扩散机构包括过滤器,该过滤器由无纺布或网状物构成。
优选地,所述风扇是轴流风扇或者斜流风扇。
优选地,在所述室内机停止的过程中,所述风扇旋转自如地停止。
优选地,在所述分隔部以及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使所述延长配管贯通的开口孔,在所述延长配管的外周与所述开口孔的内周之间,填充有间隙填充件。
优选地,所述间隙填充件使用独立气泡的发泡材料形成。
优选地,在所述框体形成有使所述延长配管贯通的开口孔,所述开口孔设置于所述框体的上部或顶面。
优选地,所述上部空间位于由所述风扇产生的空气流中、比所述下部空间靠下游侧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上部空间位于由所述风扇产生的空气流中、比所述下部空间靠上游侧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室内机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根据本发明,万一制冷剂在室内机发生了泄漏,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而流出到室内,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另外,根据本发明,不需要检测制冷剂泄漏的传感器,因此能够抑制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简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吸入口112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VII-VII剖面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三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三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开口孔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开口孔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开口孔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室外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室内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维护口;15a、15b...接头部;18a、18b...隔热件;19、19a、19b...间隙填充件;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5...电器盒;26...操作部;30、30a、30b、31...开口孔;40...制冷循环;61...集管主管;62...集管支管;63...室内制冷剂支管;70...翅片;71...导热管;71a、71b...端部;72...发夹弯管;73...U形弯管;81...风路空间;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107...叶轮;108...风扇外壳;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框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14a...第一前表面面板;114b...第二前表面面板;114c...第三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120...吸入格栅;121...过滤器;130...凹部;130a...主体部;130b...口部;131、133...盖;132...鼓出部;132a...主体部;132b...口部;W...钎焊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简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尺寸关系、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40。制冷循环40具有以下结构,即: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为环状。另外,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和例如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而连接。
作为在制冷循环40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上述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来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来使用。
压缩机3是对所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设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是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循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装置。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是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成为低压制冷剂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室内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的热交换。其中,制冷运转是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收容有向室外热交换器5供给外部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室外热交换器5对置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从而生成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将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压缩机3的吸入侧的吸入配管11、连接于压缩机3的排出侧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室外热交换器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室外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减压装置6与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抽真空时(向制冷循环40填充制冷剂前的作业时)使用的维护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
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任一状态下,在排出配管12中,均流动有被压缩机3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任一状态下,在吸入配管11中均流动有经过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c。维护口14b、14c用于在空调装置安装时、修理时的试运转之时,连接压力计并计测运转压力所使用。
在室内机1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从而生成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式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另外,在室内机1中设置有以下传感器等,即: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其对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其对室内热交换器7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其对室内热交换器7的二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进行检测。上述传感器类能够向控制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的控制部(未图示)输出检测信号。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靠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靠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扩口接头)。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对制冷剂流路如用实线表示的那样进行切换,并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并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送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压缩机3吸入。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从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因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取下前表面面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的左方表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室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出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1。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下的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下开口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吸入口112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比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且设置于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在比吸入口112的高度高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113(上开口部的一个例子),该吹出口113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本例的吹出口113设置于框体111的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中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在操作部26中,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进行室内机1(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
框体111为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具备: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状。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操作部26。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与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分为:成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且成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被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并大体水平地配置。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成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取下,从而下部空间115a露出于前表面侧,通过将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从框体111取下,从而上部空间115b露出于前表面侧。即,设置有分隔部20的高度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者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体一致。其中,分隔部20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外壳108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接水盘一体地形成,还可以与风扇外壳108以及接水盘分体地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配置有室内送风风扇7f,该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从吸入口112朝向吹出口113的空气流。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多叶片式风扇,具备:未图示的马达、以及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并且多个翼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叶轮107。叶轮107的旋转轴(马达的输出轴)配置为与框体111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叶轮107被漩涡状的风扇外壳108覆盖。设置于风扇外壳108的漩涡中心附近的吸入开口部108b,以与吸入口112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例如直接连接于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下部空间115a中至少风扇外壳108的内部构成风路空间81的一部分。其中,风路空间81是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并且是成为从吸入口112朝向吹出口113的空气风路的空间、或者与该空间连通的空间。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设置有电器盒25,该电器盒25例如收容有构成室内机1的控制部等的微型计算机、各种电气部件、基板等。
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流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未图示),用于接受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接水盘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隔部20分体地形成并配置在分隔部20上。
图5是示意地表示室内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本例的室内热交换器7是板状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具有: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并排配置的多个翅片70、以及贯通多个翅片70并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的多个导热管71。导热管71构成为包括:多个发夹弯管72,它们具备贯通多个翅片70的较长的直管部;多个U形弯管73,它们将多个发夹弯管72彼此连通。发夹弯管72与U形弯管73之间由钎焊部W(接合部的一个例子)接合。在图5中,用黑圆点表示钎焊部W。另外,导热管71的根数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另外,构成一根导热管71的发夹弯管72的根数,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
在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连接有圆筒状的集管主管61。在集管主管61分支地连接有多个集管支管62。在多个集管支管62分别连接有导热管71的一方的端部71a。在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分支地连接有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在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分别连接有导热管71的另一方的端部71b。上述室内配管9a与集管主管61之间、集管主管61与集管支管62之间、集管支管62与导热管71之间、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支管63之间、以及室内制冷剂支管63与导热管71之间由钎焊部W接合。
返回到图3以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室内配管9b等周边部件的钎焊部W),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另外,将室内配管9a与延长配管10a之间连接的接头部15a、以及将室内配管9b与延长配管10b之间连接的接头部15b,也同样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制冷循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R290、R1270等可燃性制冷剂。因此万一在室内机1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有可能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特别是在空调装置停止的情况下,由于室内送风风扇7f也停止,因此难以利用送风空气使泄漏制冷剂扩散。
上述可燃性制冷剂,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为室温(25℃))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在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较高的位置,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在下降中扩散,且制冷剂浓度在室内空间变得均匀,因此制冷剂浓度难以升高。相对于此,在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较低的位置,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存积于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制冷剂浓度容易局部升高。由此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相对升高。
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是:室内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周边部件的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钎焊部W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即配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翼)靠上方的风路空间81,该室内送风风扇7f配置在下部空间115a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钎焊部W以外,接头部15a、15b也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另外,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连接于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停止过程中(即,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过程中),若在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发生制冷剂泄漏,则泄漏到上部空间115b的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不会向框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迂回,而是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而滴落于风扇外壳108内。在风扇外壳108内设置有具备多个翼的叶轮107,因此流入到风扇外壳108内的制冷剂,与多个翼的表面碰撞并且一边向由多个翼划分出的多个流路分流、一边滴落到下方。因此在风扇外壳108内,制冷剂在空气中扩散。在风扇外壳108内扩散的制冷剂,经由风扇外壳108的吸入开口部108b以及吸入口112而流出到室内。由于在流出到室内的时刻制冷剂扩散,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由此万一可燃性制冷剂在室内机1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特别是在底置型室内机1的情况下,发生向室内泄漏制冷剂的位置,容易成为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泄漏的制冷剂容易存积于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特别有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检测制冷剂泄漏的传感器,因此能够抑制室内机1以及包括它在内的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吸入口112的结构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VII-VII剖面的剖视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吸入口112(下开口部)设置有吸入格栅120(扩散机构的一个例子)。吸入格栅120具有从框体111的内部朝向外部呈放射状扩展的形状。另外,在吸入格栅120的内侧(框体111的内部侧)设置有过滤器121(扩散机构的一个例子)。过滤器121由无纺布或网状物构成。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在吸入口112设置有吸入格栅120,由此能够使从吸入口112流出到室内的泄漏制冷剂扩散于更大范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通过在吸入口112设置有过滤器121,从而能够扰乱从吸入口112流出到室内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作为结果能够使泄漏制冷剂进一步扩散而流出到室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可以代替吸入格栅120,而使用具有从框体111的内部朝向外部而向左右方向扩展的形状的吸入格栅,也可以使用具有从框体111的内部朝向外部而向上下方向扩展的形状的吸入格栅,还可以将上述两种吸入格栅在空气或泄漏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重叠使用。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分隔部20中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长配管10a、10b附近的一部分,形成有上部空间115b侧凹下并且下部空间115a侧凸出的容器状的凹部130。凹部130内的空间是上部空间115b的一部分,但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低。在凹部130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有使用螺钉等而能够拆装的盖131。若取下盖131,则凹部130内的空间经由开口部而在前表面侧露出。另一方面,若安装盖131,则凹部130的前表面侧被封闭。
接头部15a、15b配置于凹部130内的空间。即,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进而取下盖131,由此能够使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
在一般的底置型室内机中,接头部15a、15b与电器盒25等一起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内。因此在一般的底置型室内机的情况下,通过仅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取下,就能够使电器盒25以及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从而能够进行室内机的安装、修理或者拆除等作业(例如,电气布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取下等)。
与此相对,在图2~图4表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的结构中,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因此若仅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则无法进行制冷剂配管(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长配管10a、10b)的连接、取下。因此在进行电气布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取下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还需要取下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15a、15b在上部空间115b内,但配置在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以及盖131,就能够使其在前表面侧露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取下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也能够进行电气布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取下,因此容易进行室内机1的安装、修理或者拆除等作业。另外,在凹部130安装有盖13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凹部130的前表面侧被封闭。因此在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不向框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迂回,而是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流入到风扇外壳108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分隔部2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同样为平板状。在本变形例中,在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鼓出部132,该鼓出部132以内包制冷剂配管(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长配管10a、10b)的一部分的方式鼓出。在鼓出部132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有使用螺钉等而能够拆装的盖133。若取下盖133,则鼓出部132内的空间经由开口部而在前表面侧露出。另一方面,若安装盖133,则鼓出部132的前表面侧被封闭。鼓出部132与风扇外壳108的其他部分同样,位于下部空间115a内。
接头部15a、15b配置于鼓出部132内的空间。即,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进而取下盖133,从而能够使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另外,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叶轮107(翼)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图8以及图9表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的结构不限定于图8~图11表示的结构。例如在图2~图4等表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也可以扩大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并缩小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以便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配置在比上部空间115b内的接头部15a、15b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图8~图11表示的结构同样,即使不取下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也能够进行电气布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取下。
另外,作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的凹部130的形状,不限定于图8以及图9表示的容器状(有底筒状)。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3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12以及图13表示的凹部130具有壶状形状,其具备:主体部130a、以及相对于主体部130a较细地形成的口部130b。主体部130a内的空间经由口部130b而与上部空间115b(设置室内热交换器7的空间)连通。即,主体部130a内的空间成为上部空间115b的一部分。在主体部130a内的空间收容有接头部15a、15b。根据本变形例,收容接头部15a、15b的空间成为上部空间115b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得到与图8以及图9表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这样,只要使收容接头部15a、15b的空间与上部空间115b(设置室内热交换器7的空间)连通,凹部130就能够具有各种形状。
另外,鼓出部132的形状不限定于图10以及图11表示的形状。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5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鼓出部132具有横向的壶状的形状,具备:主体部132a、以及相对于主体部132a较细地形成的口部132b。主体部132a内的空间经由口部132b而与吹出开口部108a连通。在主体部132a内的空间收容有接头部15a、15b。根据本变形例,收容接头部15a、15b的空间与吹出开口部108a连通,并且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也能够得到与图10以及图11表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这样,只要使收容接头部15a、15b的空间与吹出开口部108a连通,鼓出部132就能够具有各种形状。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1或者2中,在框体111、分隔部20(包括凹部130)以及鼓出部132等,设置有供延长配管10a、10b贯通的开口孔。例如,在图3表示的结构中,使延长配管10a、10b贯通设置于分隔部20的开口孔、以及设置于框体111的开口孔,由此从框体111内向框体111外被取出,并与室外机2连接。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开口孔的结构的图。图16表示的开口孔30a、30b是双孔型,能够使延长配管10a、10b分别独立地贯通。如图16所示,在延长配管10a、10b的外周,分别卷绕有由发泡聚氨酯材料等形成的隔热件18a、18b。开口孔30a、30b的内径与隔热件18a、18b的外径几乎相同或者比其略大。因此延长配管10a、10b的现场布置(包括弯曲、长度匹配)的加工尺寸,以与以往同样的一般允许级别下就足够。即,改善现场施工性。
在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分别填充有间隙填充件19a、19b。间隙填充件19a、19b使用独立气泡的发泡材料而形成。通过填充间隙填充件19a、19b,由此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之间,在延长配管10a、10b的管轴方向上被气密地封闭。因此,将经由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的间隙的气体流体(例如,泄漏制冷剂)的流通,抑制为最小限度。
图17是表示开口孔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17表示的开口孔30是单孔型,用于使延长配管10a、10b集中地贯通。如图17所示,在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的内周之间,填充有间隙填充件19。间隙填充件19使用独立气泡的发泡材料来形成。通过填充间隙填充件19,由此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的内周之间,在延长配管10a、10b的管轴方向上被气密地封闭。因此将经由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的内周之间的间隙的气体流体的流通,抑制为最小限度。
图18是表示开口孔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18表示的开口孔31是从板状部件的端部切口的切口型。如图18所示,在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1的内周之间,填充有间隙填充件19。通过填充间隙填充件19,从而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的内周之间,在延长配管10a、10b的管轴方向上被气密地封闭。因此将经由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的内周之间的间隙的气体流体的流通,抑制为最小限度。
例如在图3表示的结构中,使形成于分隔部20的开口孔成为如图16~图18所示的结构,从而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泄漏的制冷剂经由开口孔的间隙,泄漏到下部空间115a(风扇外壳108的外侧)。因此使在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泄漏的制冷剂的全部的量,不向框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迂回,而是能够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流入到风扇外壳108内。因此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全部的量,在风扇外壳108内扩散后,流出到室内,因此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实施方式4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20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9以及图20表示的室内机1中,使延长配管10a、10b贯通的开口孔30a、30b,设置于框体111的上部或者顶面(在本例中为顶面)。延长配管10a、10b分别经由开口孔30a、30b,从框体111内的上部空间115b向外部取出。其中,框体111的上部是指框体111中比分隔部20靠上方的位置。开口孔30a、30b优选设置在高度尽可能高的位置(例如,比室内热交换器7以及接头部15a、15b靠上方的位置)。
开口孔30a、30b例如具有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即,在卷绕于延长配管10a、10b的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填充有间隙填充件19。通过填充间隙填充件19,从而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在延长配管10a、10b的管轴方向上被气密地封闭。因此能够抑制在上部空间115b内泄漏的制冷剂,经由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的间隙,向框体111的外部泄漏。
但是,在室内机1的安装作业的精度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在间隙填充件19处产生偏差,从而在隔热件18a、18b的外周与开口孔30a、30b的内周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在上部空间115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经由间隙填充件19的间隙而从上部空间115b泄漏到框体111外部的制冷剂,不经由风扇外壳108而是流出到室内。因此在室内机1的安装作业的精度较低的情况下,若在上部空间115b内发生制冷剂泄漏,则在风扇外壳108内未充分扩散的泄漏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有可能向室内直接泄漏。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并且开口孔30a、30b设置于框体111的上部或者顶面。因此即使在间隙填充件19处产生间隙的情况下,泄漏制冷剂也难以经由间隙填充件19的间隙而向框体111外部流出。假设,即使上部空间115b内的泄漏制冷剂,经由间隙填充件19的间隙而向框体111流出到外部,由于开口孔30a、30b设置于距地面的高度较高的位置,因此泄漏到室内的制冷剂在下降过程中扩散,从而使制冷剂浓度均匀。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而导致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40,其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使制冷剂循环;室外机2,其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压缩机3以及室外热交换器5;室内机1,其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室内热交换器7,并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而与室外机2连接,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上部空间115b,其在框体111的内部,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下部空间115a,其在框体111的内部,设置在比上部空间115b靠下方的位置;分隔部20,其将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分隔;室内送风风扇7f,其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风扇外壳108,其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覆盖室内送风风扇7f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吸入开口部108b,在分隔部20形成有风路开口部20a,该风路开口部20a成为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之间的风路,吹出开口部108a或吸入开口部108b的一方(在本例中为吹出开口部108a),连接于风路开口部20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与延长配管10a、10b之间,可以经由接头部15a、15b而连接,并且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与延长配管10a、10b之间,可以经由接头部15a、15b而连接,并且接头部15a、15b配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例如,叶轮107(翼))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可以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中比上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接头部15a、15b设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可以具有成为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的管彼此的接合部(例如,钎焊部W)。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可以在框体111中设置有: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的下开口部(在本例中为吸入口112)、以及配置于比下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并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另一方的上开口部(在本例中为吹出口113),在下开口部设置有扩散机构,用于使从框体111的内部流出到外部的气体扩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扩散机构可以包括格栅(在本例中为吸入格栅120),该格栅具有从框体111的内部朝向外部呈放射状扩展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扩散机构可以包括由无纺布或网状物构成的过滤器12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送风风扇7f可以是轴流风扇或者斜流风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送风风扇7f可以在室内机1的停止过程中旋转自如地停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可以在分隔部20(包括凹部130)、鼓出部132以及框体111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使延长配管10a、10b贯通的开口孔30、30a、30b、31,在延长配管10a、10b的外周与开口孔30、30a、30b、31的内周之间,填充有使用独立气泡的发泡材料形成的间隙填充件19、19a、19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可以在框体111形成有使延长配管10a、10b贯通的开口孔30、30a、30b、31,开口孔30、30a、30b、31设置于框体111的上部或者顶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上部空间115b可以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流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可以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的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可以是可燃性制冷剂。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而列举出多叶片式风扇的例子,但是也能够使用涡轮风扇、横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或斜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例如,在使用轴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情况下,使用圆筒状的风扇外壳。风扇外壳的轴向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喇叭口状。另外,例如在使用轴流风扇或者斜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情况下,优选为在室内机1停止的过程中,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自如(未锁定的状态)地停止的结构。在使用轴流风扇或者斜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从上部空间115b向下部空间115a滴落的泄漏制冷剂与空气的密度差,使停止的室内送风风扇7f向与运转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通过该室内送风风扇7f向相反方向的旋转,由此能够在从吸入口112朝向室内的方向上产生泄漏制冷剂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使流出到室内的泄漏制冷剂在空气中进一步扩散,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在框体111的下部形成吸入口112,在比其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吹出口113的结构的例子,但是吸入口112以及吹出口113的上下关系可以相反。即,也可以构成为:在框体111的下部形成吹出口113(下开口部的一个例子),在比其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吸入口112(上开口部的一个例子)。在该情况下,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流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风路空间81不存在成为泄漏的制冷剂的滞留部的凹部(上方开口的凹部)。另外,在存在这样的凹部的情况下,优选凹部的容积较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而列举出可燃性制冷剂的例子,但只要是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则无论制冷剂的燃烧性如何,都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使泄漏制冷剂扩散而向室内流出。因此,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以外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升高。另外,由于能够不需要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因此能够抑制室内机1以及包括它在内的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来实施。

Claims (17)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循环,其使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而循环;
室外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以及
室内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并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而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所述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
所述室内机具备:
框体;
上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
下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于比所述上部空间靠下方的位置;
分隔部,其对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进行分隔;
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以及
风扇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用于覆盖所述风扇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以及吸入开口部,
在所述分隔部形成有风路开口部,该风路开口部成为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之间的风路,
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连接于所述风路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
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所述上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
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比所述风扇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
所述框体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中比所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
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前表面面板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管彼此的接合部,该管彼此的接合部成为所述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设置有:下开口部,其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上开口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下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成为所述吸入口或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
在所述下开口部设置有扩散机构,该扩散机构使从所述框体的内部向外部流出的气体扩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机构包括格栅,该格栅具有从所述框体的内部朝向外部呈放射状扩展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机构包括过滤器,该过滤器由无纺布或网状物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是轴流风扇或者斜流风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内机停止的过程中,所述风扇旋转自如地停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以及所述框体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使所述延长配管贯通的开口孔,
在所述延长配管的外周与所述开口孔的内周之间,填充有间隙填充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填充件使用独立气泡的发泡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形成有使所述延长配管贯通的开口孔,
所述开口孔设置于所述框体的上部或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空间位于由所述风扇产生的空气流中、比所述下部空间靠下游侧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空间位于由所述风扇产生的空气流中、比所述下部空间靠上游侧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
17.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CN201510278090.5A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52997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95807.4A CN109185982B (zh)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0762 2014-07-08
JP2014140762 2014-07-08
JP2015010347A JP5918399B2 (ja) 2014-07-08 2015-01-22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010347 2015-01-22
JPPCT/JP2015/054304 2015-02-17
PCT/JP2015/054304 WO2016006267A1 (ja) 2014-07-08 2015-02-17 空気調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5807.4A Division CN109185982B (zh)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9751A true CN105299751A (zh) 2016-02-03
CN105299751B CN105299751B (zh) 2018-08-28

Family

ID=550639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5807.4A Active CN109185982B (zh)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CN201510278090.5A Active CN105299751B (zh)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5807.4A Active CN109185982B (zh) 2014-07-08 2015-05-2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18399B2 (zh)
CN (2) CN109185982B (zh)
DE (1) DE112015003180T5 (zh)
WO (1) WO20160062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2038A (zh) * 2016-07-04 2016-10-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9073306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7653B2 (ja) * 2014-07-08 2017-10-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785883B2 (ja) * 2017-02-01 2020-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5126A (ja) * 1989-01-23 1990-08-0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6101866A (ja) * 1992-09-21 1994-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332163A (ja) * 1997-06-03 1998-12-1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の配管装置
JP2000130794A (ja) * 1998-10-28 2000-05-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配管貫通部用蓋
JP2005049004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727763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双向空调室内机
CN103392102A (zh) * 2011-09-14 2013-11-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4704933U (zh) * 2014-07-08 2015-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0570B2 (ja) * 1994-08-18 1999-12-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957548B1 (ja) * 1998-04-20 1999-10-04 山形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ーキャビネット
JP3744330B2 (ja) * 2000-09-26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3523584B2 (ja) * 2000-10-12 2004-04-26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5144632B2 (ja) * 2009-12-18 2013-0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遮蔽板並びに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03310012U (zh) * 2013-05-08 2013-11-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JP5865529B1 (ja) * 2014-07-15 2016-0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5126A (ja) * 1989-01-23 1990-08-0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6101866A (ja) * 1992-09-21 1994-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332163A (ja) * 1997-06-03 1998-12-1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の配管装置
JP2000130794A (ja) * 1998-10-28 2000-05-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配管貫通部用蓋
JP2005049004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727763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双向空调室内机
CN103392102A (zh) * 2011-09-14 2013-11-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4704933U (zh) * 2014-07-08 2015-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3306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052038A (zh) * 2016-07-04 2016-10-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控制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85982B (zh) 2020-08-18
CN105299751B (zh) 2018-08-28
JP5918399B2 (ja) 2016-05-18
JP2016027291A (ja) 2016-02-18
CN109185982A (zh) 2019-01-11
DE112015003180T5 (de) 2017-04-06
WO2016006267A1 (ja) 2016-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926169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04293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8188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JP67858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07325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3396277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33612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6047278A1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20190383509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106133452B (zh) 空调机
JP5865529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299751A (zh) 空调装置
CN204100499U (zh) 空调装置
CN10907330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WO201809219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205038017U (zh)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04787071U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3U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B (zh) 空调装置
CN205090611U (zh) 热泵装置
CN105466013B (zh) 热泵装置
JP62076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