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7071U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87071U
CN204787071U CN201520382326.5U CN201520382326U CN204787071U CN 204787071 U CN204787071 U CN 204787071U CN 201520382326 U CN201520382326 U CN 201520382326U CN 204787071 U CN204787071 U CN 204787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medium
cold
opening portion
space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823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川岛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36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65529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87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8707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更早地检测出制冷剂泄漏的空调装置。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在框体(111)的内部且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部空间(115b)、在框体(111)的内部且设置在比上部空间(115b)靠下方的下部空间(115a)、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的室内送风风扇(7f)、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用于覆盖室内送风风扇(7f),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吸入开口部(108b)的风扇外壳(108)、制冷剂检测单元(99),吹出开口部(108a)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下部空间(115a)。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装置所使用的制冷剂,是使用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现有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其臭氧层消耗潜能值(以下称为“ODP”)为零,因此不破坏臭氧层。但是R410A具有全球变暖潜能值(以下称为“GWP”)高这样的性质。因此作为防止地球变暖的一环,从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制冷剂改变的研究不断推进。
作为这样的低GWP的制冷剂的候补,存在有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R1270(C3H6:丙烯)那样的HC制冷剂。然而,R290、R1270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强燃级别的可燃性(强燃性)。因此在使用R290、R1270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作为低GWP制冷剂的候补,存在有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GWP比R410A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作为同样的候补制冷剂,存在有卤代烃,该卤代烃与R32同样为HFC制冷剂的一种,且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作为该卤代烃,例如有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HFO-1234ze(CF3-CH=CHF)。另外,为了与R32那样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进行区别,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大多使用烯烃(将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的“O”,并表现为“HFO”。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不像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那样的HC制冷剂那样具有强燃性,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微燃级别的可燃性(微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以下,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在可燃性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泄漏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而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即:在收容有与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机械室内的接水盘附近,配置有检测可燃性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单元。在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机械室内的来自制冷剂配管的泄漏制冷剂,能够由配置于机械室内的制冷剂检测单元检测,并且来自热交换器的泄漏制冷剂,也能够传至接水盘而向机械室内引导,并且同样能够由配置于机械室内的制冷剂检测单元来检测。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的空调装置,即: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机的外表面具备检测可燃性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单元,并且室内机形成为底置型,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室内机的下部。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可燃性制冷剂从与室内机连接的延长配管向室内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而朝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该制冷剂检测单元来检测泄漏制冷剂。
专利文献1:专利第3744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机的框体形成有风路,该风路用于将通过热交换器后的调节空气向室内吹出。由此,来自热交换器的泄漏制冷剂的一部分,会从吹出口向框体外漏出,因而并不能将泄漏制冷剂的全部的量传至接水盘而向机械室内引导。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利用制冷剂检测单元检测到泄漏制冷剂为止,需要花费时间,因此存在导致用于使泄漏制冷剂扩散的送风机的起动等的应对也变慢的情况。
同样,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机的框体也形成有风路,该风路用于使通过热交换器后的调节空气向室内吹出。由此,泄漏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吹出口向框体外漏出,因而并不能将泄漏制冷剂的全部的量向配置有制冷剂检测单元的场所引导。因此以下问题:在利用制冷剂检测单元检测到泄漏制冷剂位置,需要花费时间,因此存在导致用于使泄漏制冷剂扩散的送风机的起动等的应对也变慢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早地检测出制冷剂泄漏的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其使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而循环;室外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并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而与所述室外机连接,所述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所述室内机具备:框体;上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下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于比所述上部空间靠下方的位置;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风扇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用于覆盖所述风扇,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和吸入开口部;以及制冷剂检测单元,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与所述上部空间连通,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风扇外壳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中的、比所述风扇靠上方的位置。
优选地,在所述框体设置有:下开口部,其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上开口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下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成为所述吸入口或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与所述下开口部之间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与所述下开口部之间的空间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的开口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下开口部的开口下端设置于比所述框体的底面部靠上方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在与所述下开口部的开口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室内机还具备分隔部,该分隔部将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分隔部形成有风路开口部,该风路开口部成为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之间的风路,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经由所述风路开口部而与所述上部空间连通。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所述上部空间。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靠上方的位置。
优选地,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所述框体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中比所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前表面面板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管彼此的接合部,该管彼此的接合部成为所述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
优选地,还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所述风扇,在检测出所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风扇运转。
优选地,所述室内机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
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室内热交换器万一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提高制冷剂检测单元周围的制冷剂浓度,因此能够更早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简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利用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室外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室内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维护口;15a、15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5…电器盒;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循环;61…集管主管;62…集管支管;63…室内制冷剂支管;70…翅片;71…导热管;71a、71b…端部;72…发夹弯管;73…U形弯管;81…风路空间;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9…制冷剂检测单元;107…叶轮;108…风扇外壳;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1…开口下端;111…框体;111a…底面部;112…吸入口;112a…开口下端;113…吹出口;114a…第一前表面面板;114b…第二前表面面板;114c…第三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130…凹部;131、133…盖;132…鼓出部;W…钎焊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尺寸关系、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40。制冷循环40具有以下结构,即: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为环状。另外,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和例如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而连接。
作为在制冷循环40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上述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来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来使用。
压缩机3是对所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设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是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循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装置。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是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成为低压制冷剂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室内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的热交换。其中,制冷运转是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收容有向室外热交换器5供给外部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室外热交换器5对置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从而生成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将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压缩机3的吸入侧的吸入配管11、连接于压缩机3的排出侧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室外热交换器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室外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减压装置6与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抽真空时(向制冷循环40填充制冷剂前的作业时)使用的维护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
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任一状态下,在排出配管12中,均流动有被压缩机3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任一状态下,在吸入配管11中均流动有经过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c。维护口14b、14c用于在空调装置安装时、修理时的试运转之时,连接压力计并计测运转压力所使用。
在室内机1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从而生成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式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另外,在室内机1中设置有以下传感器等,即: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其对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其对室内热交换器7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其对室内热交换器7的二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进行检测。此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后述的制冷剂检测单元99。上述传感器类能够向控制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靠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靠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扩口接头)。
控制部30具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控制部30能够在与后述的操作部26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对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者空调装置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30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框体内。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对制冷剂流路如用实线表示的那样进行切换,并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并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送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压缩机3吸入。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从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反复进行以上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因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取下前表面面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的左方表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室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出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1。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下的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比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且设置于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在比吸入口112的高度高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113,该吹出口113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本例的吹出口113设置于框体111的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中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而连接于控制部30,能够在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中,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进行室内机1(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可以在操作部26设置向用户报告信息的显示部、语音输出部等。
框体111为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具备: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状。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操作部26。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与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分为:成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且成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被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并大体水平地配置。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成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取下,从而下部空间115a露出于前表面侧,通过将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从框体111取下,从而上部空间115b露出于前表面侧。即,设置有分隔部20的高度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者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体一致。其中,分隔部20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外壳108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接水盘一体地形成,还可以与风扇外壳108以及接水盘分体地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配置有室内送风风扇7f,该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从吸入口112朝向吹出口113的空气流。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多叶片式风扇,具备:未图示的马达、以及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并且多个翼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叶轮107。叶轮107的旋转轴(马达的输出轴)配置为与框体111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被漩涡状的风扇外壳108覆盖。本例的风扇外壳108以及室内送风风扇7f,配置在下部空间115a的里侧(背面侧),即从吸入口112分离的位置。风扇外壳108例如与框体111分体地形成。在风扇外壳108的漩涡中心附近,形成有吸入送风空气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配置为与吸入口112对置。另外,在风扇外壳108的漩涡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将送风空气吹出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配置为朝向上方,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而连接于上部空间115b。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而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而间接地连接。风扇外壳108配置于比分隔部20靠下方,因此风扇外壳108的内部是下部空间115a的一部分。下部空间115a中至少风扇外壳108的内部,构成风路空间81的一部分。其中,风路空间81是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并且是成为从吸入口112朝向吹出口113的空气风路的空间、或者与该空间连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风路开口部20a的风路,是在框体111的内部使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连通的实质上唯一的路径。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设置有电器盒25,该电器盒25例如收容有构成控制部30等的微型计算机、各种电气部件、基板等。
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流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未图示),用于接受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接水盘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隔部20分体地形成并配置在分隔部20上。
在分隔部20中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长配管10a、10b附近的一部分,形成有上部空间115b侧凹下并且下部空间115a侧凸出的容器状的凹部130。凹部130内的空间是上部空间115b的一部分,但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低。在凹部130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有使用螺钉等而能够拆装的盖131。若取下盖131,则凹部130内的空间经由开口部而在前表面侧露出。另一方面,若安装盖131,则凹部130的前表面侧被封闭。
接头部15a、15b配置于凹部130内的空间。即,接头部15a、15b配置在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进而取下盖131,由此能够使接头部15a、15b在前表面侧露出。
在风扇外壳108的内部,且在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例如,比叶轮107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检测单元99。制冷剂检测单元99例如对该制冷剂检测单元99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在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使用气体传感器(例如,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作为制冷剂检测单元99。
图5是示意地表示室内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本例的室内热交换器7是板状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具有: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并排配置的多个翅片70、以及贯通多个翅片70并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的多个导热管71。导热管71构成为包括:多个发夹弯管72,它们具备贯通多个翅片70的较长的直管部;多个U形弯管73,它们将多个发夹弯管72彼此连通。发夹弯管72与U形弯管73之间由钎焊部W(接合部的一个例子)接合。在图5中,用黑圆点表示钎焊部W。另外,导热管71的根数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另外,构成一根导热管71的发夹弯管72的根数,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
在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连接有圆筒状的集管主管61。在集管主管61分支地连接有多个集管支管62。在多个集管支管62分别连接有导热管71的一方的端部71a。在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分支地连接有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在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分别连接有导热管71的另一方的端部71b。上述室内配管9a与集管主管61之间、集管主管61与集管支管62之间、集管支管62与导热管71之间、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支管63之间、以及室内制冷剂支管63与导热管71之间由钎焊部W(接合部的一个例子)接合。
返回到图3以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室内配管9b等周边部件的钎焊部W),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另外,将室内配管9a与延长配管10a之间连接的接头部15a、以及将室内配管9b与延长配管10b之间连接的接头部15b,也同样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
图6是表示利用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括空调装置的运转过程中以及停止过程中的平时,或者仅在空调装置的停止过程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
在图6的步骤S1中,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检测信号,取得制冷剂检测单元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的信息。
接着,在步骤S2中,判定制冷剂检测单元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室内送风风扇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保持该状态继续运转。在步骤S3中,使用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语音输出部等,向用户报告发生了制冷剂泄漏。
如上所述,在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在检测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即,利用制冷剂检测单元99检测出的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开始。由此,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升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制冷循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R290、R1270等可燃性制冷剂。因此万一在室内机1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有可能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上述可燃性制冷剂,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为室温(25℃))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在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较高的位置,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在下降中扩散,且制冷剂浓度在室内空间变得均匀,因此制冷剂浓度难以升高。相对于此,在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较低的位置,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存积于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制冷剂浓度容易局部升高。由此导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相对升高。
在空调装置的运转过程中,通过室内机1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将空气向室内吹出。因此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由于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因吹出的空气而在室内扩散,因此不会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然而,在空调装置的停止过程中,室内机1的室内送风风扇7f也停止,因而无法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因此泄漏制冷剂的检测,在空调装置的停止过程中是必要的。
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是:室内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周边部件的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7(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空间81、即配置在比风扇外壳108靠上方的风路空间81,该风扇外壳108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内。另外,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连接于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停止过程中(即,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过程中),若在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则泄漏到上部空间115b的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不会向框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迂回,而是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向滴落到风扇外壳108内。因此在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使风扇外壳108内部的制冷剂浓度迅速升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配置于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制冷剂检测单元99周围的制冷剂浓度迅速升高,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由此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进行起动室内送风风扇7f,来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进行向用户报告制冷剂泄漏的应对。特别是在底置型室内机1的情况下,发生向室内泄漏制冷剂的位置,容易成为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泄漏的制冷剂存积于地面附近较低的位置而易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因此特别有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的任一方发生了制冷剂泄漏,都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全部的量流入到风扇外壳108内。因此如果在风扇外壳108内设置一个制冷剂检测单元99,而不在存在制冷剂泄漏可能性的多个位置分别设置制冷剂检测单元99,也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个数,因而能够削减室内机1以及包括该室内机1的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风扇外壳108内设置有具备多个翼放入室内送风风扇7f(叶轮107),因此滴落到风扇外壳108内的制冷剂,与室内送风风扇7f的多个翼的表面碰撞,并且一边分流到被多个翼划分的多个流路、一边滴落到下方。因此若滴落到风扇外壳108内的制冷剂到达室内送风风扇7f,则由于向空气中扩散从而制冷剂浓度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制冷剂检测单元99配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检测扩散前的高浓度的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但配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以及盖131取下,从而使接头部15a、15b露出于前表面侧。另外,电器盒25也配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取下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也能够进行电气布线以及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取下,因此容易进行室内机1的安装、修理或者拆除等作业。另外,在凹部130安装有盖13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凹部130的前表面侧被封闭。因此在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不向框体111内部的其他路径迂回,而是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以及吹出开口部108a,流入到风扇外壳108内。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如图7以及图8所示,本变形例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靠近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例如,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附近、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附近等)的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
根据第一变形例的结构,除了能够得到与图3以及图4等表示的构成同等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由于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开口部(例如,吹出开口部108a)而不是设置于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因此在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作业时,无需将手伸入到风扇外壳108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改善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性。另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由于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靠近吹出开口部108a的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因此能够更早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0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附近于靠近风扇外壳108的吸入开口部108b(例如,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端、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端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等)的下方。
在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中,在从上部空间115b到框体111(吸入口112)外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出路径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室内送风风扇7f(叶轮107(翼))的下游侧。然而,由于利用室内送风风扇7f(叶轮107(翼))进行的扩散来使制冷剂浓度降低,是在从吸入开口部108b向下部空间115a、进而从吸入口112向框体111外流出之后,因此根据第二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得到与图3以及图4等表示的结构同等的效果。另外,根据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与第一变形例同样地能够得到如下效果:由于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开口部(例如,吸入开口部108b),而不是设置于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因此在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作业时,无需将手伸入到风扇外壳108的内部,能够进一步改善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性。此外能够得到如下效果:由于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靠近吸入开口部108b的下方,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出在框体111的下部形成吸入口112,并在其上方形成有吹出口113的结构,但吸入口112以及吹出口113的上下关系可以颠倒。即,也可以为在框体111的下部空间115a侧形成吹出口113(下开口部),在上部空间115b侧形成吸入口112(上开口部)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部空间115b,在送风气流中处于比配置室内送风风扇7f以及风扇外壳108的下部空间115a靠上游侧。另外,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风扇外壳108设置为:使吸入开口部108b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且吹出开口部108a与吹出口113(下开口部)对置。
实施方式2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下部空间115a中,设置于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即,下部空间115a中风扇外壳108的外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同样,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泄漏制冷剂的流出路径中,设置于室内送风风扇7f的下游侧。另外,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配置位置,优选靠近该空间中的下方。
在上部空间115b(钎焊部W或接头部15a、15b)泄漏的制冷剂,经由风扇外壳108,其全部的量流入下部空间115a。然后,泄漏制冷剂经由吸入口112,从下部空间115a流出到框体111外。如上所述,由于利用室内送风风扇7f(叶轮107(翼))进行的扩散来降低制冷剂浓度,是在从吸入开口部108b向下部空间115a、进而从吸入口112向框体111外流出后。因此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配置位置,无需限定于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吹出开口部108a或者吸入开口部108b,只要在下部空间115a内即可。特别是,由于在下部空间115a中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成为泄漏制冷剂主要的流出路径,因此优选作为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配置位置。
另外,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中,优选设置于与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下端108b1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因此从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下端108b1附近流出的泄漏制冷剂,滴落到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的下方。
此外,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中,优选设置于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下端112a设置于比框体111的底面部111a靠上方。在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在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下端108b1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之间,形成有上方开口的小容积的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因而泄漏制冷剂的极少的一部分滞留在该凹部,而不向框体111外流出。因此在该凹部内设置制冷剂检测单元99,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滞留在该凹部的制冷剂量为极少量,并且在该凹部没有电气部件等着火源,因此不存在万一着火的悬念。
另外,若接头部15a、15b的配置位置为比制冷剂检测单元99靠上方,则可以不配置在上部空间115b,而是配置在下部空间115a。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即使接头部15a、15b在下部空间115a中配置在比制冷剂检测单元99靠上方的位置,也能够与上述同样,更可靠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同样,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在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作业时,无需将手伸入到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安装性。
实施方式3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4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的不同点在于:分隔部20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并且图3以及图4等所示的凹部130不形成于分隔部2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在风扇外壳108的内部且在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制冷剂检测单元99,制冷剂检测单元99也可以设置于图7~图12所示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或2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16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扇外壳108的吹出开口部108a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鼓出部132,该鼓出部132以内包制冷剂配管(室内配管9a、9b以及延长配管10a、10b)的一部分的方式鼓出。在鼓出部132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有使用螺钉等而能够拆装的盖133。若取下盖133,则鼓出部132内的空间经由开口部而在前表面侧露出。另一方面,若安装盖133,则鼓出部132的前表面侧被封闭。鼓出部132与风扇外壳108的其他部分同样,位于下部空间115a内。
接头部15a、15b配置于鼓出部132内的空间。鼓出部132内的空间是风扇外壳108内的空间的一部分,并且是下部空间115a的一部分。即,接头部15a、15b配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通过取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进而取下盖133,从而能够使接头部15a、15b露出至前表面侧。另外,接头部15a、15b配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翼)以及制冷剂检测单元99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图15以及图16中,在风扇外壳108的内部,且在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制冷剂检测单元99,但制冷剂检测单元99也可以设置于图7~图12所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钎焊部W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泄漏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经由风扇外壳108流入到下部空间115a。另外,接头部15a、15b设置于风扇外壳108内,因此在接头部15a、15b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制冷剂的几乎全部的量经由风扇外壳108而流入到下部空间115a。因此通过将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下部空间115a,从而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40,其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使制冷剂循环;室外机2,其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压缩机3和室外热交换器5;室内机1,其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室内热交换器7,并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而与室外机2连接,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上部空间115b,其在框体111的内部,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下部空间115a,其在框体111的内部,设置在比上部空间115b靠下方的位置;室内送风风扇7f,其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风扇外壳108,其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用于覆盖室内送风风扇7f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108a以及吸入开口部108b;制冷剂检测单元99,吹出开口部108a或吸入开口部108b的一方(在本例中为吹出开口部108a)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下部空间115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下部空间115a中,可以设置于风扇外壳108的内部、吹出开口部108a或吸入开口部108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下部空间115a中,可以配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在框体111设置有: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的下开口部(本例中为吸入口112)、和配置于比下开口部靠上方且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另一方的上开口部(本例中为吹出口113),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下部空间115a中,可以设置于吹出开口部108a或吸入开口部108b的另一方(本例中为吸入开口部108b)与下开口部之间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吹出开口部或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本例中为吸入开口部108b)与下开口部(本例中为吸入口112)之间的空间中,可以设置在与吹出开口部或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本例中为吸入开口部108b)的开口下端108b1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下开口部(本例中为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可以设置于比框体111的底面部111a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可以设置在与下开口部(本例中为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还可以具备分隔部20,该分隔部20将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进行分隔,在分隔部20形成有成为上部空间115b与下部空间115a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吹出开口部或者吸入开口部的一方(本例中为吹出开口部108a),可以经由风路开口部20a而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与延长配管10a、10b之间,可以经由接头部15a、15b而连接,接头部15a、15b可以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与延长配管10a、10b之间,可以经由接头部15a、15b而连接,接头部15a、15b可以设置于比室内送风风扇7f以及制冷剂检测单元99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可以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中比上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接头部15a、15b设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热交换器7可以具有成为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的管彼此的接合部(例如,钎焊部W)。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还可以具有控制部30,该控制部30基于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室内送风风扇7f,在检测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控制部30使室内送风风扇7f运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也可以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的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可以是可燃性制冷剂。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而列举出多叶片式风扇的例子,但是也能够使用涡轮风扇、横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或斜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例如,在使用轴流风扇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情况下,使用圆筒状的风扇外壳。风扇外壳的轴向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喇叭口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出室内热交换器7(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均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结构,但只要至少将室内热交换器7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内,则接头部15a、15b也可以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根据该结构,至少在钎焊部W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在框体111的下部形成吸入口112,在比其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吹出口113的结构的例子,但是吸入口112以及吹出口113的上下关系可以相反。即,也可以构成为在框体111的下部空间115a侧形成吹出口113,在上部空间115b侧形成吸入口112。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部空间115b,在送风气流中处于比配置室内送风风扇7f以及风扇外壳108的下部空间115a靠上游侧。风扇外壳108设置为使吸入开口部108b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风路空间81不存在成为泄漏的制冷剂的滞留部的凹部(上方开口的凹部)。另外,在存在这样的凹部的情况下,优选凹部的容积较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而列举出可燃性制冷剂的例子,但只要是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则无论制冷剂的燃烧性如何,都能够更早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来实施。

Claims (16)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循环,其使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而循环;
室外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以及
室内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并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而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所述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
所述室内机具备:
框体;
上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
下部空间,其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于比所述上部空间靠下方的位置;
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风扇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用于覆盖所述风扇,并且形成有吹出开口部和吸入开口部;以及
制冷剂检测单元,
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与所述上部空间连通,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下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风扇外壳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配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中的、比所述风扇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设置有:下开口部,其成为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方;上开口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下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成为所述吸入口或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下部空间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与所述下开口部之间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与所述下开口部之间的空间中的、与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另一方的开口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开口部的开口下端设置于比所述框体的底面部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在与所述下开口部的开口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比该高度靠下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还具备分隔部,该分隔部将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进行分隔,
在所述分隔部形成有风路开口部,该风路开口部成为所述上部空间与所述下部空间之间的风路,
所述吹出开口部或所述吸入开口部的一方,经由所述风路开口部而与所述上部空间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
所述接头部配置于所述上部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延长配管之间,经由接头部而连接,
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靠上方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
所述框体至少具备:第一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第二前表面面板,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中比所述下部靠上方的部分,
所述接头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前表面面板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管彼此的接合部,该管彼此的接合部成为所述制冷剂的流路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制冷剂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所述风扇,
在检测出所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风扇运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是设置于室内地面的底置型室内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CN201520382326.5U 2014-07-15 2015-06-04 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870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5188 2014-07-15
JP2014-145188 2014-07-15
JP2015-013649 2015-01-27
JP2015013649A JP5865529B1 (ja) 2014-07-15 2015-01-27 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15/054303 WO2016009667A1 (ja) 2014-07-15 2015-02-17 空気調和装置
JPPCT/JP2015/054303 2015-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87071U true CN204787071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27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8232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87071U (zh) 2014-07-15 2015-06-04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8707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508A (zh) * 2014-07-15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8369022A (zh) * 2015-12-22 2018-08-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B (zh) * 2014-07-15 2018-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9073262A (zh) * 2016-05-13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和机
CN109073306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508A (zh) * 2014-07-15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B (zh) * 2014-07-15 2018-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8369022A (zh) * 2015-12-22 2018-08-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10634404B2 (en) 2015-12-22 2020-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073306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073262A (zh) * 2016-05-13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和机
CN109073262B (zh) * 2016-05-13 2020-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和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JP58188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10504293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07325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3222941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0226071A (zh) 空调装置
US10724766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09960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865529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33612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100499U (zh) 空调装置
CN108369022A (zh) 空调装置
JP7176175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190383509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204787071U (zh) 空调装置
CN205038017U (zh)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907330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351165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CN105299751A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3U (zh)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B (zh) 空调装置
CN205090611U (zh) 热泵装置
CN103375943B (zh) 蒸发器
CN105466013B (zh) 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