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38017U -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38017U
CN205038017U CN201520788004.0U CN201520788004U CN205038017U CN 205038017 U CN205038017 U CN 205038017U CN 201520788004 U CN201520788004 U CN 201520788004U CN 205038017 U CN205038017 U CN 205038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load
impeller
heat exchanger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880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谷良树
铃木康巨
久保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38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38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能够维持检测能力。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另外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

Description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使用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现有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其臭氧消耗潜能值(以下称为“ODP”)为零,因而不会破坏臭氧层。然而,R410A具有全球变暖潜能值(以下称为“GWP”)高的性质。因此作为防止全球变暖的一环,进行从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制冷剂改变的研究。
作为这样的低GWP的制冷剂候选,例如有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或R1270(C3H6;丙烯)等HC制冷剂。然而,R290以及R1270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强燃等级的可燃性(强燃性)。因此在将R290或R1270作为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制冷剂泄漏的问题。
另外,作为低GWP的制冷剂的候选,有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GWP比R410A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等。
另外,作为同样的制冷剂候选,存在有卤代烃,该卤代烃与R32同样为HFC制冷剂的一种,且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作为这种卤代烃,例如存在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HFO-1234ze(CF3-CH=CHF)等。另外,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为了与R32那样的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进行区分,大多使用烯烃(将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的“O”,将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表示为“HFO”。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不是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等HC制冷剂那样的强燃性制冷剂,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其具有微燃等级的可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需要注意制冷剂泄漏的问题。以下,将具有微燃等级以上(例如,ASHRAE34的分类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上升,从而有可能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因此使用了现有的可燃性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用于检测制冷剂泄漏的传感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空调机,即:为了即便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抑制可燃浓度区域的形成而具备气体传感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在室内机的外壳的外表面具备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来自室内机风扇的送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从而降低可燃性制冷剂的浓度,因此能够抑制可燃浓度区域的形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不使用制冷剂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用安装于室内机侧热交换机的配管下部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制冷剂的泄漏,根据压缩机停止时液体制冷剂温度的急剧降低来判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8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81258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使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存在因老化或污染等的附着,而误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等检测能力降低的课题。
另外,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由于无法直接检测泄漏的制冷剂,因此存在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降低的课题。特别是如专利文献2那样存在以下课题:在检测压缩机停止时的液体制冷剂温度的情况下,由于压缩机停止时液体制冷剂的量易产生差异,因此所检测的温度也易产生差异,从而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能够维持检测能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
优选地,所述叶轮配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
优选地,还具备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其将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泄漏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叶轮。
优选地,所述叶轮为螺旋桨式叶轮或开放环流式叶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叶轮的旋转来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因此能够得到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能够维持检测能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第二控制部30b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热源侧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载侧热交换器;7f…负载侧送风风扇;8a…第一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b…第二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c…第三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d…第四热源侧制冷剂配管;9a…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10a…第一延长配管;10b…第二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第一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第二延长配管连接阀;14a…第一服务口;14b…第二服务口;14c…第三服务口;15a…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b…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6a…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b…第二热源侧接头部;20…接水盘;25…电子部件收纳箱;26…操作部;30a…第一控制部;30b…第二控制部;61…集管主管;62…集管支管;63…负载侧制冷剂支管;81…风路;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5a…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100…空调装置;101…负载侧单元;102…热源侧单元;111…框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20a…第一叶轮;120b…第二叶轮;120c…第三叶轮;120d…第四叶轮;121…旋转轴;122…叶片;130a…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40…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对落地式空调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0经由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依次连接为环状,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另外,空调装置100是具有负载侧单元101(例如,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和热源侧单元102(例如,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的分体式装置。负载侧单元101与热源侧单元10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第二延长配管10b而连接。
作为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使用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制冷剂使用。这些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特性。
制冷剂以将一定量预先封入到热源侧单元102内的状态出厂,在封入的制冷剂的量产生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现场作业进行补填。例如,在配置空调装置100时,在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第二延长配管10b加长的情况下,补填增加的制冷剂。
压缩机3是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而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是在制冷运转时与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装置。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热源侧送风风扇5f(例如,室外送风风扇)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装置6是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成为低压制冷剂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载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负载侧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此,制冷运转是指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热源侧单元102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热源侧单元102收容有热源侧送风风扇5f,用于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外部空气(吹送)。热源侧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对置地配置。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是通过使热源侧送风风扇5f旋转来吸引外部空气而生成的。作为热源侧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热源侧送风风扇5f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热源侧送风风扇5f生成的空气流的下游侧)。
在热源侧单元102,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第一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a,其将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第一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吸入配管11,其连接于压缩机3的吸入侧;排出配管12,其连接于压缩机3的排出侧;第二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b,其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连接;第三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c,其将热源侧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连接;以及第四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d,其将减压装置6与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第二延长配管连接阀13b连接。
第一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第一延长配管连接阀13a将第一延长配管10a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a连结。
第二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且安装有第一服务口14a,该第一服务口14a在抽真空时(在向空调装置100供给制冷剂之前的作业时)使用,且在另一端安装有第二热源侧接头部16b。
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以及第二热源侧接头部16b也可以是扩口接头。虽未图示,但在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以及第二热源侧接头部16b为扩口接头的情况下,在扩口接头的第一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a侧以及第四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d侧,实施外螺纹加工。在热源侧单元102出厂时(例如,空调装置100出厂时),实施了内螺纹加工的扩口螺母(未图示)被安装于扩口接头的外螺纹的部分。
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在排出配管12均流动有由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在吸入配管11均流动有经过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未图示)的第二服务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未图示)的第三服务口14c。第二服务口14b以及第三服务口14c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在安装、修理空调装置100时的试运转时,连接压力计来测量运转压力。
另外,对第二服务口14b以及第三服务口14c的扩口接头实施外螺纹加工。在热源侧单元102出厂时(例如,空调装置100出厂时),实施了内螺纹加工的扩口螺母(未图示),安装于第二服务口14b以及第三服务口14c的扩口接头的外螺纹的部分。
在负载侧单元101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另外,在负载侧单元101配置有负载侧送风风扇7f(例如,室内送风风扇),用于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通过使负载侧送风风扇7f旋转,生成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负载侧送风风扇7f,根据负载侧单元101的形态而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式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实施方式1中的负载侧送风风扇7f,虽然配置在该负载侧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在负载侧单元101,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a,其将负载侧热交换器7与第一延长配管10a连接;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其将第二延长配管10b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连接。在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a的与第一延长配管10a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延长配管10a的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另外,在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的与第二延长配管10b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延长配管10b的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
由此,第一延长配管10a的两端,能够拆装地连接在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之间,第二延长配管10b的两端,能够拆装地连接在第二热源侧接头部16b与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之间。即,利用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第二延长配管10b,将负载侧单元101与热源侧单元102连接而形成制冷剂回路,从而构成使由压缩机3压缩后的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压缩式热泵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也可以是扩口接头。虽未图示,但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为扩口接头的情况下,在扩口接头实施外螺纹加工,用于将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第二延长配管10b连接。在负载侧单元101出厂时(例如,空调装置100出厂时),实施了内螺纹加工的扩口螺母(未图示)安装于扩口接头的外螺纹的部分。
在负载侧单元101设置有:对被负载侧送风风扇7f吸入的外部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对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以及对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二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进行检测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等。这些传感器类构成为:向控制负载侧单元101或空调装置100整体的第一控制部30a输出检测信号。
第一控制部30a具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第一控制部30a构成为能够在后述的操作部26以及第二控制部30b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第一控制部30a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对包括负载侧送风风扇7f的动作的负载侧单元101、或空调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一控制部30a可以设置于负载侧单元10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02的框体内。
本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具备:因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的螺旋桨式第一叶轮120a和第二叶轮120b、检测第一叶轮120a的旋转的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以及检测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的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以及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构成为向第二控制部30b输出检测信号。如后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叶轮120a、第二叶轮120b、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以及第二控制部30b,构成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即: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对制冷剂流路如实线所示进行切换,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流动。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热源侧送风风扇5f送风的空气(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且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流入到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并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二延长配管10b而流入负载侧单元101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负载侧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送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干燥度较高的二相制冷剂。另外,由负载侧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由于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由负载侧热交换器7蒸发后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干燥度较高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压缩机3。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重复以上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即: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对制冷剂流路如虚线所示进行切换,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负载侧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由负载侧送风风扇7f送风的空气,因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是将负载侧单元101配置于地面时的位置关系。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负载侧单元101具备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框体111的前表面面板的下部,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吸入口112。在本实施方式1中,吸入口112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并设置于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高度比吸入口112高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113,该吹出口113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在本实施方式1中,吹出口113设置于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
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中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而连接于第一控制部30a,从而能够在其与第一控制部30a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中,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进行负载侧单元101(空调装置100)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也可以在操作部26设置将信息报告给用户的显示部、语音输出部等。
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在图3、图4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配置于负载侧单元101的上方,从正面观察时,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上侧向后方倾斜。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配置有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用于向第一控制部30a输出检测信号。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配置有接水盘20,用于接受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
在接水盘20的下方,例如设置有电子部件收纳箱25,用于收容构成第一控制部30a或后述的第二控制部30b等的微型计算机、各种电子部件、基板等。
在图3、图4中,负载侧送风风扇7f配置在与图2的吸入口112对置的位置。在负载侧送风风扇7f的前方配置有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用于向第一控制部30a输出检测信号。负载侧送风风扇7f被感应马达、DC无刷马达驱动。负载侧送风风扇7f配置在形成于框体111内的风路81。被负载侧送风风扇7f从吸入口112吸引的外部空气,通过风路81并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进行热交换,并从吹出口113吹出。
在图3、图4中,第一延长配管10a经由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而与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a连结。另外,第二延长配管10b经由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而与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连结。第一延长配管10a以及第二延长配管10b,经由脱模孔(未图示)而被拉回热源侧单元102,所述脱模孔设置于框体111的右侧面前方下侧。在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配置有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用于向第一控制部30a输出检测信号。
在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a连接有集管主管61。在集管主管61分支地连接有多个集管支管62。在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分支地连接有多个负载侧制冷剂支管63。第一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a与集管主管61之间的连接部、集管主管61与集管支管62之间的连接部、以及第二负载侧制冷剂配管9b与负载侧制冷剂支管63之间的连接部,通过钎焊而接合。据此,以下将上述通过钎焊而接合的这些连接部称为“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具备:第一叶轮120a、第二叶轮120b、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以及第二控制部30b。
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叶轮120a配置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大致铅直下方。另外,第二叶轮120b配置于比接水盘20靠上方且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大致铅直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叶轮120a以及第二叶轮120b为螺旋桨式叶轮(水平轴风车式),它们以使旋转轴朝向铅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空调装置100的包括运转时以及停止时在内的平时、或者仅在空调装置100停止时,在泄漏制冷剂到达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情况下,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因制冷剂与空气的密度差而旋转。
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以及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分别配置于能够检测第一叶轮120a以及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只要能够检测第一叶轮120a以及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则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以及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的种类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可以构成为:将DC无刷马达安装于第一叶轮120a(第二叶轮120b),来检测由第一叶轮120a(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引起的反电动势的产生。另外,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也可以利用间隙传感器来检测旋转,该间隙传感器能够检测与第一叶轮120a(第二叶轮120b)的微小的距离间隔的变化。另外,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也可以利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磁传感器来检测旋转。另外,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以及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也可以不是同一种类的传感器。
第二控制部30b具有微型计算机,其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第二控制部30b构成为:能够在其与操作部26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第二控制部30b中,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或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的检测信号,来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另外,第二控制部30b构成为: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或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的检测信号,对包括负载侧送风风扇7f的动作的空调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30b可以设置于负载侧单元10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于热源侧单元102的框体内。另外,第二控制部30b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其与第一控制部30a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也可以与第一控制部30a一体化地构成控制单元。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第二控制部30b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第二控制部30b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空调装置100的包括运转时以及停止时在内的平时、或者仅在空调装置100停止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而反复执行。
在图5的步骤S1中,在第二控制部30b中,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或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的检测信号,判定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是否正在旋转。在判定为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正在旋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S3,在判定为未旋转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2中,开始负载侧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负载侧送风风扇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原样继续运转。因此搅拌气流,使制冷剂扩散,从而不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除负载侧送风风扇7f以外的空调装置100的运转不开始。
在步骤S3中,在操作部26显示异常,并向用户报告该情况。进而,在操作部26显示对制冷剂泄漏的指示事项,并向用户报告该情况。例如,可以显示为“发生气体泄露,请开窗”。另外,也可以使用操作部26的语音输出部,向用户报告异常以及指示事项。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构成可根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而直接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中,由于根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来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因而检测能力不会因老化或污染的附着而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可长期维持检测能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制冷剂(例如,R32),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在泄漏的情况下向下方流动。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叶轮120a配置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下方。另外,第二叶轮120b配置于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下方。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高的位置的下方,配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由此,也能够检测到微小的制冷剂泄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在形成可燃浓度区域之前的较早的阶段,就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将第一叶轮120a配置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大致铅直下方,将第二叶轮120b配置在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大致铅直下方,但也可以仅配置第一叶轮120a以及第二叶轮120b的任一方。通过仅配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任一方,能够降低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图6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7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中,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侧方,形成有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包围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侧方,将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泄漏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叶轮120a。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中,在从框体111的正面观察的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侧方以及后方,形成有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接受从配管钎焊部泄漏而向下方流动的制冷剂,并将接受到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二叶轮120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中,形成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以及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由此,从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泄漏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制冷剂检测能力。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图8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9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在图8、图9中,使用开放环流式(水车式)第三叶轮120c,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第一叶轮120a。另外,使用开放环流式第四叶轮120d,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第二叶轮120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0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主视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侧视图。
如图10~图12所示,第三叶轮120c(第四叶轮120d)具备:旋转轴121、和配置于以旋转轴12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叶片122。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以使叶轮的旋转轴121相对于框体111的底面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在泄漏制冷剂到达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的情况下,使叶轮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够将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配置为从框体111的侧面观察时为纵长。因此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也能够配置在配置空间较窄的位置(例如,制冷剂配管之间等),从而能够实现负载侧单元101的省空间化。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为落地式,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四方向天花板埋入式或壁挂式。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也能够用于空调装置100以外的装置。例如,能够用于冰箱、冷柜、自动售货机、冷冻装置(冷冻机)以及热水器等制冷循环装置(热泵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叶轮(120a~120d),也可以配置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较高的其他位置(例如,热源侧单元102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5、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的下方。在该情况下,在图5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步骤S2中,执行热源侧送风风扇5f的运转开始处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仅配置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以及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的任一方。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实施。

Claims (5)

1.一种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
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配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其将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泄漏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叶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螺旋桨式叶轮或开放环流式叶轮。
CN201520788004.0U 2014-12-17 2015-10-12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2050380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5397A JP6223324B2 (ja) 2014-12-17 2014-12-17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255397 2014-1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38017U true CN205038017U (zh) 2016-02-17

Family

ID=55296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88004.0U Active CN205038017U (zh) 2014-12-17 2015-10-12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23324B2 (zh)
CN (1) CN2050380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486A (zh) * 2017-02-28 2017-06-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96276A (zh) * 2019-02-07 2021-09-14 三菱重工船用机械株式会社 废热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35647A (zh) * 2020-03-27 2022-11-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8008154T5 (de) * 2018-11-20 2021-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limagerät
JP6815377B2 (ja) * 2018-12-26 2021-01-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195A (ja) * 1995-05-29 1996-1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3775920B2 (ja) * 1998-04-23 2006-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599699B2 (ja) *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8032443A (ja) * 2006-07-27 2008-02-14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気密配管からの気体漏洩検出器
JP5838660B2 (ja) * 2011-08-29 2016-01-06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5931688B2 (ja) * 2012-10-17 2016-06-08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486A (zh) * 2017-02-28 2017-06-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96276A (zh) * 2019-02-07 2021-09-14 三菱重工船用机械株式会社 废热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96276B (zh) * 2019-02-07 2023-12-22 三菱重工船用机械株式会社 废热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35647A (zh) * 2020-03-27 2022-11-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CN115335647B (zh) * 2020-03-27 2023-07-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14333A (ja) 2016-06-23
JP6223324B2 (ja)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38017U (zh)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P3591304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EP3321607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104422087A (zh) 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N1079236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3293010B (zh) 空调器冷媒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3690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07325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249821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10700305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2019007229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204100499U (zh) 空调装置
CN106030222A (zh) 空调装置
US1085929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CN105065249B (zh) 压缩机性能检测装置、具有该装置的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907330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792103A (zh) 多联式空调机组的检测方法
CN104535884B (zh) 判断家用多联机的室内机数据线是否接错的方法
CN204787071U (zh) 空调装置
CN105299751A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3U (zh) 空调装置
CN103791586A (zh) 判断制冷模式的多联式空调机组是否由于水而冰堵的方法
WO2022244739A1 (ja) 冷媒漏洩検知システム
CN105318508A (zh) 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