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048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9048B
CN108369048B CN201580085322.3A CN201580085322A CN108369048B CN 108369048 B CN108369048 B CN 108369048B CN 201580085322 A CN201580085322 A CN 201580085322A CN 108369048 B CN108369048 B CN 108369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or
indoo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3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9048A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高木昌彦
田中健裕
渡部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69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9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1Preventing leaks from develo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1Refrigerant outl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收容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7)和送风风扇(7f)的热交换器单元(1);设置于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W)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15a、15b)邻接的部位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以及构成为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控制部(30);温度传感器与钎焊部或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82a、82d)覆盖,控制部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并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为契机而使送风风扇停止。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空调机。该空调机具有设置在室内机的外表面来检测制冷剂的气体传感器、以及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的控制部。在该空调机中,在制冷剂从与室内机相连的延长配管向室内泄漏的情况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而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气体传感器来检测泄漏制冷剂。另外,通过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从而自设置于室内机的框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有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制冷剂泄漏判断部,当在压缩机停止时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超过规定速度地下降了时,该制冷剂泄漏判断部判断为制冷剂泄漏。温度传感器在制冷剂回路中配置于液体制冷剂有可能积存的部位、具体地说是室内热交换器的集管的下部。在该文献中记载了能够通过液体制冷剂温度的急速下降来切实地检测制冷剂的急速泄漏。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有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以及在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驱动冷凝器用或蒸发器用的送风风扇的控制部。在该制冷装置中,在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由控制部驱动的送风风扇而使制冷剂扩散或将其排出,所以,能够防止规定部位处的制冷剂浓度的增高。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而驱动送风风扇后,在通过使制冷剂扩散或将其排出而不再由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控制部停止送风风扇的驱动。另外,在该文献中记载了: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后,不论此后的检测信号如何,既可以借助计时器驱动送风风扇一定时间,也可以驱动送风风扇直到作业者切断停止通电的开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10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327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中,采用气体传感器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但是,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特性易于年久劣化,所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中,存在可能无法长期切实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采用具有长期可靠性的温度传感器而并非气体传感器。但是,在压缩机的停止时,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分布未必能够控制。因此,由于在配置有温度传感器的部分积存的液体制冷剂的量会产生不均,所以,制冷剂泄漏时的气化热所带来的制冷剂温度的降低程度也会产生不均。另外,制冷剂的泄漏不限于在液体制冷剂积存的部位产生。当在液体制冷剂积存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首先主要是气体制冷剂泄漏,所以,直到液体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积存的部位气化而使得制冷剂温度降低为止,需要时间。因此,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存在可能无法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制冷装置中,在制冷剂检测机构不再检测到制冷剂而使得检测信号停止了时、即泄漏的制冷剂的浓度为零时,控制部使送风风扇停止。因此,只要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不为零就继续驱动送风风扇,所以,存在会消耗不必要的能量、从而使用户支付不必要的电费的课题。另一方面,在借助计时器驱动送风风扇一定时间的情况、或驱动送风风扇直到作业者切断停止通电的开关的情况下,存在送风风扇停止后制冷剂泄漏仍持续的可能性。因此,存在在送风风扇停止后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可能会局部变高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的至少一个而完成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并且能够防止不必要的能量的消耗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循环;热交换器单元,所述热交换器单元收容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和送风风扇;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邻接的部位;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钎焊部或所述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覆盖,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并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为契机而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并且能够防止不必要的能量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及其周围零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中、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例子的图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8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
图10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12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
图14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而例示了空调装置。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包括图1在内的下面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尺寸的关系、形状等有时与实际的不同。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制冷剂回路40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和负荷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依次连接成环状的结构。另外,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作为热源单元。而且,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热交换器单元的一个例子)作为负荷单元。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而连接。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采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既可以用作单一制冷剂,也可以用作混合了两种以上的混合制冷剂。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等级以上(例如,ASHRAE34的分类中的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采用具有不燃性(例如,ASHRAE34的分类中的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具有例如在大气压下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而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采用例如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作用而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装置6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采用例如可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荷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此,制冷运转是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和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向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而生成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采用例如螺旋桨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在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中,作为制冷剂配管而配置有: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气体侧并将延长配管连接阀13a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热交换器5和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液体侧并将延长配管连接阀13b和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可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a(例如喇叭管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可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在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一端安装有在作为向制冷剂回路40填充制冷剂的在先作业的真空抽吸时使用的维护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b(例如喇叭管接头)。
不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哪一个运转时,由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都在排出配管12中流动。不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哪一个运转时,经过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都在吸入配管11中流动。在吸入配管11上连接有低压侧的带喇叭管接头的维护口14b,在排出配管12上连接有高压侧的带喇叭管接头的维护口14c。维护口14b、14c用于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之际连接压力计来计测运转压力。
在室内机1中收容有负荷侧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中收容有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而生成流过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采用离心风扇(例如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中,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相连的连接部,设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喇叭管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中,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相连的连接部,设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喇叭管接头)。
另外,在室内机1中设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处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二相制冷剂的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等。而且,在室内机1中设有后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在图1中并未图示)。上述各温度传感器91、92、93、94a、94b、94c、94d向控制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控制部30具有具备CPU、ROM、RAM、I/O端口、计时器等的微型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微机”)。控制部30能够在其与操作部26(参照图2)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操作部26接受用户的操作,并将基于操作的操作信号向控制部30输出。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部件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空调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部30既可以设置在室内机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2的框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由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以及设置于室内机1并可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构成。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回路40构成为,在制冷运转中,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将制冷剂流路切换成实线所示那样,从而使得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流入。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向室外空气散发。由此,流入到了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而流入室内机1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荷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了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下被冷却。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吸入压缩机3。被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回路40构成为,在制热运转中,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将制冷剂流路切换成虚线所示那样,从而使得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荷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向空气散发。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散热作用下被加热。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的左方表示室内机1的前面侧(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了在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面设置的置地型的室内机1。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来说是将室内机1设置为可使用的状态时的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有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框体111的前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被设置于比中央部靠下方且为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面上部、即比吸入口112的高度高的位置(例如,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部靠上方),形成有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113。在框体111的前面中的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与控制部30连接,能够在其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中,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进行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和设定风量的设定等。作为向用户报告信息的报告部,在操作部26设有显示部或声音输出部等。
框体111是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面形成有前面开口部。框体111具有可装卸地安装于前面开口部的第一前面面板114a、第二前面面板114b和第三前面面板114c。第一前面面板114a、第二前面面板114b和第三前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第一前面面板114a可装卸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一前面面板114a上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二前面面板114b与第一前面面板114a的上方邻接地配置,可装卸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二前面面板114b上设有上述操作部26。第三前面面板114c与第二前面面板114b的上方邻接地配置,可装卸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三前面面板114c上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大致分成作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以及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并作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由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具有例如平板状的形状,被配置成大致水平。在分隔部20上至少形成有作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下部空间115a通过将第一前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拆下而向前面侧露出,上部空间115b通过将第二前面面板114b和第三前面面板114c从框体111拆下而向前面侧露出。也就是说,设置有分隔部20的高度与第一前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第二前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在此,分隔部20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壳体108一体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排水盘一体形成,还可以与风扇壳体108和排水盘分体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配置有在框体111内的风路81中产生从吸入口112朝向吹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的室内送风风扇7f。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西洛克风扇,该西洛克风扇具有未图示的电机、以及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并且在周向上例如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叶片的叶轮107。叶轮107的旋转轴被配置成与框体111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电机,采用并非电刷式的电机(例如感应电机或DC无刷电机等)。因此,在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时不会产生火花。
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由涡旋状的风扇壳体108覆盖。风扇壳体108例如与框体111分体形成。在风扇壳体108的涡旋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将室内空气吸入风扇壳体108内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被配置成与吸入口112相向。另外,在风扇壳体108的涡旋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吹出送风空气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被配置成朝向上方,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接。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相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既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而间接相连。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设有例如构成控制部30的微机、收容各种电气零部件、基板等的电配件箱25。
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中配置有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有接收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的排水盘(未图示)。排水盘既可以作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而形成,也可以与分隔部20分体形成并配置在分隔部20上。
在驱动室内送风风扇7f时,从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气。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负荷侧热交换器7而成为调节空气,并从吹出口113向室内吹出。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及其周围零部件的结构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本例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是板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具有隔开规定间隔地并列配置的多片翅片70、以及贯通多片翅片70并使制冷剂在其内部流通的多个传热管71。传热管71由具有贯通多片翅片70的长直管部的多个回弯管72、以及使相邻的回弯管72彼此连通的多个U形弯管73构成。回弯管72与U形弯管73之间由钎焊部W接合。在图5中,钎焊部W用黑点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传热管71的根数既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另外,构成一根传热管71的回弯管72的根数既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设置于传热管71中的位于制冷剂路径的中间部的U形弯管73。
圆筒状的集管主管61与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连接。多个集管支管62被分支地与集管主管61连接。在多个集管支管62的每一个分别连接有传热管71的一方端部71a。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被分支地与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连接。在多个室内制冷剂支管63的每一个分别连接有传热管71的另一方端部71b。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设置于室内配管9b。
室内配管9a与集管主管61之间、集管主管61与集管支管62之间、集管支管62与传热管71之间、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支管63之间、以及室内制冷剂支管63与传热管71之间分别由钎焊部W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室内配管9b等周围零部件的钎焊部W)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室内配管9a、9b贯通分隔部20而从上部空间115b向下部空间115a向下被引出。连接室内配管9a与延长配管10a之间的接头部15a和连接室内配管9b与延长配管10b之间的接头部15b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
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室内配管9a、9b,与用于制冷剂回路40的运转控制的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和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分开地设有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c、94d。温度传感器94c在室内配管9a中的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邻接的部位,与室内配管9a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该温度传感器94c例如被设置于比位于最下方的钎焊部W靠下方且处于该钎焊部W附近的位置。温度传感器94d在室内配管9b中的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邻接的部位,与室内配管9b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该温度传感器94d例如被设置于至少比室内配管9b的多个钎焊部W中的位于最下方的钎焊部W靠下方且处于该钎焊部W附近的位置。
在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和室内配管9b的下方,设有分隔部20即排水盘。因此,原本在上部空间115b中的、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和室内配管9b的周围没有特别设置隔热材料的必要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排水盘的上方(例如正上方)的室内配管9a、集管主管61、集管支管62、室内制冷剂支管63和室内配管9b(至少将它们接合的钎焊部W)例如由整体的隔热材料82d(例如经由接合面而紧贴的一对隔热材料)一体覆盖。隔热材料82d紧贴于这些制冷剂配管,所以,在各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隔热材料82d之间仅形成微小的间隙。隔热材料82d由空调装置厂商在室内机1的制造阶段安装。
温度传感器94c、94d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和室内配管9a、9b等一起被隔热材料82d覆盖。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94c设置在隔热材料82d的内侧,检测室内配管9a中的由隔热材料82d覆盖的部位的温度。温度传感器94d设置在隔热材料82d的内侧,检测室内配管9b中的由隔热材料82d覆盖的部位的温度。另外,在本例中,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和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也同样地被隔热材料82d覆盖。
下部空间115a内的室内配管9a、9b除了接头部15a、15b的附近之外,由用于防止结露的隔热材料82b覆盖。在本例中,两根室内配管9a、9b由一个隔热材料82b整体覆盖,但室内配管9a、9b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隔热材料覆盖。隔热材料82b由空调装置厂商在室内机1的制造阶段安装。
在下部空间115a内,与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分开地设有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温度传感器94a在延长配管10a中的与接头部15a邻接的部位,与延长配管10a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该温度传感器94a例如被设置于比接头部15a靠下方且处于该接头部15a附近的位置。温度传感器94b在延长配管10b中的与接头部15b邻接的部位,与延长配管10b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该温度传感器94b例如被设置于比接头部15b靠下方且处于该接头部15b附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在与延长配管10a、10b和室内配管9a、9b连接的接头部15a、15b邻接的部位设有温度传感器94a、94b,但温度传感器94a、94b也可以被设置在与制冷剂配管彼此(例如延长配管10a和室内配管9a、或者延长配管10b和室内配管9b等)利用钎焊或焊接等而接合的接合部邻接的部位来代替与接头部15a、15b邻接的部位。
延长配管10a、10b除了接头部15a、15b的附近(在本例中,包括设有温度传感器94a、94b的部位)之外,由用于防止结露的隔热材料82c覆盖。在本例中,两根延长配管10a、10b由一个隔热材料82c整体覆盖,但延长配管10a、10b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隔热材料覆盖。一般来说,延长配管10a、10b由安装空调装置的安装作业人员来布置。隔热材料82c可以在购入延长配管10a、10b的时候已经安装好。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安装作业人员分开布置延长配管10a、10b和隔热材料82c,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将隔热材料82c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另外,在本例中,温度传感器94a、94b由安装作业人员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
为了防止结露,室内配管9a、9b的接头部15a、15b的附近、延长配管10a、10b的接头部15a、15b的附近、以及接头部15a、15b由与隔热材料82b、82c不同的隔热材料82a覆盖。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在连接延长配管10a、10b和室内配管9a、9b进而将温度传感器94a、94b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后,由安装作业人员安装隔热材料82a。隔热材料82a与出厂状态的室内机1捆绑在一起的情况居多。隔热材料82a例如具有由包括筒轴在内的平面分割而成的圆筒形的形状。隔热材料82a卷绕成从外侧覆盖隔热材料82b、82c各自的端部,采用带83来安装。隔热材料82a紧贴于这些制冷剂配管,所以,在各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隔热材料82a的内周面之间仅形成微小的间隙。
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是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以及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在本例中为接头部15a、15b)。一般来说,在大气压下从制冷剂回路40内泄漏的制冷剂绝热膨胀而气化并向大气中扩散。在制冷剂绝热膨胀和气化时,制冷剂从周围的空气等吸收热。
而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可能产生制冷剂泄漏的钎焊部W和接头部15a、15b被隔热材料82d、82a覆盖。因此,绝热膨胀和气化的制冷剂无法从隔热材料82d、82a的外侧的空气吸收热。另外,隔热材料82d、82a的热容量小,所以,制冷剂也几乎无法从隔热材料82d、82a吸收热。因此,制冷剂主要从制冷剂配管吸收热。另一方面,制冷剂配管自身也由隔热材料而与外侧的空气隔热。因此,在制冷剂配管的热被制冷剂吸收时,制冷剂配管的温度相应于被吸收的热量而降低,降低后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被维持。由此,泄漏部位附近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降低到制冷剂的沸点(例如,在HFO-1234yf的情况下为大约-29℃)左右的极低温,并且,远离泄漏部位的部位处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也依次降低。
另外,绝热膨胀和气化后的制冷剂几乎无法向隔热材料82d、82a的外侧的空气扩散,而滞留于制冷剂配管与隔热材料82d、82a之间的微小间隙。并且,在制冷剂配管的温度降低到制冷剂的沸点时,滞留于微小间隙的气体制冷剂会在该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再次冷凝。通过再次冷凝而液化了的泄漏制冷剂沿着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或隔热材料的内周面,经过制冷剂配管与隔热材料之间的微小间隙而向下方流下。
此时,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检测经过微小间隙而流下的极低温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或降低到极低温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
在此,优选隔热材料82a、82b、82c、82d由独立气泡的发泡树脂(例如发泡聚乙烯)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存在于制冷剂配管与隔热材料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泄漏制冷剂通过隔热材料而向外侧的空气泄漏。另外,作为隔热材料的热容量也变小。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中、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例子的图表。图表的横轴表示从泄漏开始起的经过时间[秒],纵轴表示温度[℃]。在图6中,一并示出泄漏速度为1kg/h时的温度的时间变化、以及泄漏速度为10kg/h时的温度的时间变化。采用HFO-1234yf作为制冷剂。
如图6所示,泄漏的制冷剂绝热膨胀而气化,从而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从泄漏刚开始后开始降低。在从泄漏开始起经过几秒~十几秒后开始制冷剂的再次冷凝所带来的液化时,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急剧降低到作为HFO-1234yf的沸点的大约-29℃。此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被维持在大约-29℃。
这样,由于制冷剂的泄漏部位被隔热材料覆盖,所以可不产生时间延迟地检测制冷剂泄漏所带来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制冷剂的泄漏部位被隔热材料覆盖,所以,即使在泄漏速度较小的1kg/h的情况下,也能够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泄漏所带来的温度降低。
另一方面,在制冷剂的泄漏结束时,不再产生随着制冷剂的绝热膨胀而从周围吸热的吸热作用,所以,泄漏部位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开始上升。由此,与泄漏部位邻接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也依次开始上升。因此,设置在制冷剂配管中的与泄漏部位邻接的部位的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也开始上升。也就是说,控制部30能够基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来检测制冷剂泄漏的结束。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图7(a)表示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图7(b)表示由控制部30控制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图7(a)、(b)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图7(a)的纵轴表示温度[℃]。图7(b)的纵轴表示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或停止。在此,在制冷剂开始从接头部15b泄漏的时刻T0,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在内的室内机1处于停止状态,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为大致室温(在此为大约20℃)。采用HFO-1234yf作为制冷剂。
如图7所示,在制冷剂在时刻T0开始从接头部15b泄漏时,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急剧降低到作为HFO-1234yf的沸点的大约-29℃。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在时刻T2降低到大约-29℃时,在时刻T2以后维持大约-29℃。制冷剂的泄漏在填充于制冷剂回路40的制冷剂的所有量都漏完的情况、或者用于止住制冷剂泄漏的简易处置完成的情况等下结束。在制冷剂泄漏在时刻T3结束时,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逐渐上升而接近室温。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开始从接头部15b泄漏起直到结束为止的期间(从时刻T0至时刻T3的期间),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负值或0。另外,在制冷剂从接头部15b的泄漏结束后的期间(时刻T3以后的期间),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正值。
控制部30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处于停止状态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开始(时刻T1)。制冷剂是否泄漏的判定如后述那样基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或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等来进行。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时刻T1开始后,控制部30以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从负或0变成正为契机,在时刻T3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由此,可以在制冷剂的泄漏结束时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
图8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和停止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例如仅在处于向空调装置供给电力的状态(即向空调装置供给电力的断路器为接通状态)且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由于室内的空气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中被搅拌,所以,即使制冷剂泄漏,也不会出现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的情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中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但是,也可以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中也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另外,在搭载了可向室内机1供给电力的蓄电池或不停电电源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断路器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也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行地执行采用每一个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以采用温度传感器94b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初始状态的空调装置是处于未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正常状态(图9的无泄漏状态)的装置。另外,在控制部30的RAM中设定有“风扇强制运转标识”和“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这两个标识区域。在初始状态下,风扇强制运转标识和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均被设定为关闭。在正常状态的空调装置中,基于用户对操作部26的操作来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和停止动作。
在图8的步骤S1中,控制部30取得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2中,判定RAM内的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是否被设定为关闭。在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被设定为关闭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在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被设定为开启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判定RAM内的风扇强制运转标识是否被设定为关闭。在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被设定为关闭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在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被设定为开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4中,判定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是否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温度(例如-10℃)。阈值温度也可以被设定为制冷运转时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蒸发温度的下限(例如3℃。详细情况在后面论述)等。在判定为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在判定为检测温度为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5中,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与图7的时刻T1相对应)。在室内送风风扇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继续运转。在步骤S5中,也可以采用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例如液晶画面或LED等)、声音输出部等向用户报告产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并促使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修理。例如,控制部30使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显示“产生气体泄漏。开窗”等指示事项。由此,能够使用户立刻认识到制冷剂泄漏了以及应采取换气等对策,所以,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制冷剂浓度局部变高。
接下来,在步骤S6中,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开启。通过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开启,空调装置的状态被设定为第一异常状态(图9的有泄漏状态1(制冷剂泄漏中))。此后,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7中,判定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是否从负或0变成正。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8,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8中,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与图7的时刻T3相对应)。
接下来,在步骤S9中,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关闭,并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开启。通过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开启,空调装置的状态被设定为第二异常状态(图9的有泄漏状态2(制冷剂泄漏停止))。
如上所述,在图8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即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因此,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在室内扩散。另外,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持续到制冷剂泄漏结束。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变高。因此,即使在采用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图8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能够以制冷剂泄漏结束为契机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因此,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另外,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继续运转,能够防止用户抱有不必要的不安。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通常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不会再次上升。因此,也能够防止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后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变高。
另外,在图8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在一度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或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开启时,不会再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和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双方设定为关闭。因此,如图9所示,一旦空调装置的状态被设定为有泄漏状态1或有泄漏状态2,维护人员就进行空调装置的修理,此后,只要维护人员不解除异常(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关闭),就不会返回无泄漏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9所示的3种状态(无泄漏状态、有泄漏状态1、有泄漏状态2)中,可进行通常运转的只有无泄漏状态。在有泄漏状态1和有泄漏状态2下,压缩机3处于强制停止(禁止起动)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除异常的方法限于只能通过专门的维护人员来解除的方法。由此,能够防止尽管未进行空调装置的修理却由用户解除异常的情况,所以,能够确保空调装置的安全性。解除异常的方法被限定为例如以下的(1)~(3)。
(1)专用检查器的使用
(2)操作部26的特殊操作
(3)安装于控制部30的控制基板的开关的操作
为了防止用户进行异常解除,优选仅通过(1)才能解除异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来进行制冷剂是否泄漏的判定,但也可以基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来进行制冷剂是否泄漏的判定。例如在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例如-20℃/分钟)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在每1分钟取得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情况下,可以将从此次取得的检测温度减去在1分钟前取得的检测温度而得到的值作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检测温度降低时,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负值。因此,在检测温度降低时,检测温度越急剧变化,则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越小。
接下来,对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各温度传感器采用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热敏电阻。在温度增高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小,在温度降低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大。在基板上安装有与热敏电阻串联连接的固定电阻。对热敏电阻和固定电阻施加例如DC5V的电压。热敏电阻的电阻随温度而变化,所以,施加于热敏电阻的电压(分压)随温度而变化。控制部30通过将施加于热敏电阻的电压的值换算成温度而取得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的范围基于应检测的温度范围来设定。在施加于热敏电阻的电压脱离与检测温度范围相对应的电压范围的情况下,有时由控制部30检测到表示是检测温度范围外的温度这种错误。
另外,在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中,独立地设置有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但是,例如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也能够兼用作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d。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由与覆盖钎焊部W的隔热材料82d相同的隔热材料82d覆盖,并且被设置于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钎焊部W热连接的部位,所以,能够检测钎焊部W附近的极低温化现象。
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范围基于通常运转时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来设定。例如,出于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冻结保护的目的,制冷剂回路40被控制成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不会降低到3℃以下。另外,例如,出于压缩机3的故障防止用的冷凝温度(冷凝压力)过度上升防止保护的目的,制冷剂回路40被控制成制热运转时的冷凝温度不会上升到60℃以上。在此情况下,通常运转时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为3℃~60℃。
如上所述,当在本实施方式中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部位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大不相同的极低温。在此情况下,在检测到表示是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范围外的温度这种错误的情况下,控制部30可以判断为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极低温,并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根据该结构,与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同样地,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个数,所以,能够削减空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被设置于比钎焊部W或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靠下方的位置,但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W或接合部靠上方或侧方的位置。例如,温度传感器94a、94b可以设置于图5所示的下部空间115a内的室内配管9a、9b中的、比接头部15a、15b靠上方或侧方且由隔热材料82b覆盖的部位(例如还由隔热材料82a覆盖的部位)。由此,能够由空调装置厂商来进行温度传感器94a、94b向室内配管9a、9b的安装。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不再需要安装温度传感器94a、94b,所以,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
室内配管9a、9b的外周面与隔热材料82a、82b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比较微小,所以,在接头部15a、15b附近通过再次冷凝而液化了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不仅向下方也向上方和侧方移动。因此,即使将温度传感器94a、94b设置于接头部15a、15b的上方或侧方,也能够检测极低温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外,例如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能够兼用作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d。
例如,在某一个钎焊部W泄漏并通过再次冷凝而液化了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沿着隔热材料82d与制冷剂配管之间的微小间隙、或隔热材料82d的接合面之间的微小间隙在隔热材料82d的范围内移动。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由与设有该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的U形弯管73、其它U形弯管73、室内配管9a、9b、集管主管61等的钎焊部W相同的隔热材料82d一体覆盖。因此,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能够检测在被隔热材料82d覆盖的各钎焊部W泄漏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的温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收容制冷剂回路40的热交换器(例如负荷侧热交换器7、热源侧热交换器5)和送风风扇(例如室内送风风扇7f、室外送风风扇5f)的热交换器单元(例如室内机1、室外机2);被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钎焊部(例如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钎焊部)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16a、16b)邻接的部位的温度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以及构成为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控制部30;温度传感器与钎焊部或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例如隔热材料82a、82b、82d)覆盖,控制部30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并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为契机而使送风风扇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具有长期可靠性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用作制冷剂检测机构,所以,能够长期切实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根据该结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与钎焊部或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82a、82b、82d覆盖,所以,能够不产生时间延迟地检测钎焊部或接合部处的制冷剂泄漏所带来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而且,根据该结构,能够以制冷剂泄漏结束为契机而使送风风扇停止,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通常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不会再次上升。因此,也能够防止在使送风风扇停止后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变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热交换器、送风风扇、钎焊部或接合部、温度传感器以及隔热材料也可以被收容于同一热交换器单元(例如室内机1或室外机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向室内送风的室内送风风扇7f,控制部30构成为仅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中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或接合部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或接合部靠上方或侧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检测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温度(例如液体管温度或二相管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兼用作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由与覆盖钎焊部或接合部的隔热材料82a、82b、82d相同的隔热材料82a、82b、82d覆盖。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图10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0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括空调装置的运转中和停止中的平时、或仅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图10的步骤S11~S16、S18和S19与图8的步骤S1~S6、S8和S9分别相同。
在图10的步骤S17中,判定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是否为正(即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是否为上升中)。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8,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如上述那样,在制冷剂泄漏结束时,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从负或0变为正。因此,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判定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是否为正,也能够判定制冷剂泄漏是否结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收容制冷剂回路40的热交换器(例如负荷侧热交换器7、热源侧热交换器5)和送风风扇(例如室内送风风扇7f、室外送风风扇5f)的热交换器单元(例如室内机1、室外机2);被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钎焊部(例如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钎焊部)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16a、16b)邻接的部位的温度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以及构成为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控制部30;温度传感器与钎焊部或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例如隔热材料82a、82b、82d)覆盖,控制部30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时使送风风扇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具有长期可靠性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用作制冷剂检测机构,所以,能够长期切实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根据该结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与钎焊部或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82a、82b、82d覆盖,所以,能够不产生时间延迟地检测钎焊部或接合部处的制冷剂泄漏所带来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而且,根据该结构,能够以制冷剂泄漏结束为契机而使送风风扇停止,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通常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会逐渐降低而不会再次上升。因此,也能够防止在使送风风扇停止后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变高。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表。图11(a)表示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图11(b)表示由控制部30控制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图11(a)、(b)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图11(a)的纵轴表示温度[℃]。图11(b)的纵轴表示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或停止。在此,在制冷剂开始从接头部15b泄漏的时刻T0,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在内的室内机1处于停止状态,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为大致室温(在此为大约20℃)。采用HFO-1234yf作为制冷剂。在图11中,从时刻T0至时刻T4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和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与图7相同。
当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40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有时制冷剂泄漏的速度(泄漏的质量流量)随时间而变化。因此,有时制冷剂泄漏一旦结束后会再次开始制冷剂泄漏。在图11中,在比制冷剂泄漏一旦结束的时刻T3靠后的时刻T4再次开始制冷剂从接头部15b的泄漏,再次开始的制冷剂泄漏在时刻T5结束。由此,在从时刻T4至时刻T5的期间,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负值,在时刻T5以后的期间,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正值。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0在制冷剂泄漏再次开始的时刻T4再次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制冷剂泄漏结束的时刻T5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检测温度降低到大约-29℃的同时或在此之前制冷剂泄漏结束,所以,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在时刻T5从负转成正。
图12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2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括空调装置的运转中和停止中的平时、或仅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图12的步骤S21~S25和S27~S29与图8的步骤S1~S5和S7~S9分别相同。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被设定为开启的状态(图12的步骤S22的“否”;图13的有泄漏状态2)下,判定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是否为负(图12的步骤S30)。在步骤S30中,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5,再次开始已停止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此后,在步骤S26中,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关闭,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开启。通过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开启,空调装置的状态从图13的有泄漏状态2转移到有泄漏状态1。另一方面,在步骤S30中,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维持为正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负为契机,使已停止的送风风扇再次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负时,使已停止的送风风扇再次运转。
根据这些结构,即使在制冷剂泄漏完全结束前使送风风扇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制冷剂泄漏再次开始时使送风风扇再次运转。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如上述那样,在以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为契机而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的情况、或者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时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的情况下,可能会在制冷剂泄漏完全结束前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的条件,追加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状态(即检测温度的上升)持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间以上这种条件。阈值时间例如被设定为比图11的时刻T3~T4的期间长的时间(例如几秒~几分钟左右)。
图14是表示由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4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括空调装置的运转中和停止中的平时、或仅在空调装置的停止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图14的步骤S31~S37、S39和S40与图8的步骤S1~S9分别相同。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状态转移的一个例子的状态转移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被设定为开启的状态(图14的步骤S37;图15的有泄漏状态1)下,在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的情况下(步骤S37的“是”),进而判定检测温度的上升是否持续阈值时间以上(步骤S38)。在步骤S38中,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上升持续阈值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9,使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此后,在步骤S40中,将风扇强制运转标识设定为关闭,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开启。通过将风扇强制运转停止标识设定为开启,空调装置的状态被设定为图14的有泄漏状态2。另一方面,在步骤S38中,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上升未持续阈值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状态持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间以上时,使送风风扇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在制冷剂泄漏完全结束前使送风风扇停止。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可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举了置地型的室内机,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天花板盒型、天花板埋入型、悬吊型、壁挂型等其它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机1的结构,但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在此情况下,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等的钎焊部邻接的部位,并与该钎焊部一起由隔热材料覆盖。或者,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在室外机2内设置于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邻接的部位,并与该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覆盖。控制部30基于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根据该结构,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室外机2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回路40的钎焊部,主要例举了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和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钎焊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制冷剂回路40的钎焊部除了负荷侧热交换器7和热源侧热交换器5之外,也存在于室内机1内的室内配管9a、9b与接头部15a、15b之间、室外机2内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之间、室外机2内的排出配管12与压缩机3之间等其它部位。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和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外的钎焊部邻接的部位,并与该钎焊部一起由隔热材料覆盖。根据该结构,也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回路4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回路40的接合部,主要例举了室内机1的接头部15a、15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制冷剂回路40的接合部也包括室外机2的接头部16a、16b等。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接头部15a、15b以外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6a、16b)邻接的部位,并与该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覆盖。根据该结构,也能够长期切实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回路4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例举了空调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热泵热水器、冷机、陈列柜等其它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可相互组合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荷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维护口、15a、15b、16a、16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5电配件箱、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剂回路、61集管主管、62集管支管、63室内制冷剂支管、70翅片、71传热管、71a、71b端部、72回弯管、73U形弯管、81风路、82a、82b、82c、82d隔热材料、83带、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温度传感器、107叶轮、108风扇壳体、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框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14a第一前面面板、114b第二前面面板、114c第三前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W钎焊部。

Claims (7)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循环;
热交换器单元,所述热交换器单元收容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和送风风扇;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邻接的部位;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钎焊部或所述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一体地覆盖,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并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正为契机而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循环;
热交换器单元,所述热交换器单元收容所述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和送风风扇;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邻接的部位或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邻接的部位;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钎焊部或所述接合部一起由隔热材料一体地覆盖,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时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变成负为契机而使已停止的所述送风风扇再次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负时使已停止的所述送风风扇再次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状态持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间以上时,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状态持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间以上时,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正的状态持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间以上时,使所述送风风扇停止。
CN201580085322.3A 2015-12-21 2015-12-21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8369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5620 WO2017109824A1 (ja) 2015-12-21 2015-12-21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048A CN108369048A (zh) 2018-08-03
CN108369048B true CN108369048B (zh) 2021-03-16

Family

ID=59089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5322.3A Active CN108369048B (zh) 2015-12-21 2015-12-21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4766B2 (zh)
EP (1) EP3396277B1 (zh)
JP (1) JP6598878B2 (zh)
CN (1) CN108369048B (zh)
WO (1) WO20171098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8484B2 (en) * 2015-03-31 2019-09-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a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in an indoor unit
US10352579B2 (en) * 2016-02-03 2019-07-16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EP3511657B1 (en) * 2016-11-16 2020-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EP4187167A1 (en) * 2017-12-26 2023-05-31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Hvac product for flammable refrigerant
TW202004096A (zh) * 2018-05-25 2020-01-16 精威機電有限公司 應用溫度感應流量控制閥完成冰水回路的節能系統
JP202005173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負荷処理システム
US11686491B2 (en) *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JP6746742B1 (ja) * 2019-03-15 2020-08-2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7504119B2 (ja) * 2019-04-29 2024-06-21 広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 空調器室内機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20210207831A1 (en) * 2019-09-12 2021-07-08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EP3875861B1 (en) * 2020-03-06 2023-05-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ir-conditioner
US11565575B2 (en) * 2020-06-30 2023-01-31 Thermo King Llc Air management system for climate control unit of a transport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8364A (ja) * 1987-03-26 1988-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制御装置
JPH05157414A (ja) * 1991-12-09 1993-06-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温度センサの取付装置
JPH08200904A (ja) * 1995-01-31 1996-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房装置
JPH11173713A (ja) * 1997-12-05 1999-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081258A (ja) * 1998-07-01 2000-03-21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出方法
JP2010101515A (ja) * 2008-10-21 2010-05-06 Daikin Ind Ltd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JP2014081160A (ja) * 2012-10-17 2014-05-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103884480A (zh) * 2014-03-14 2014-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泄漏检测方法、冷媒泄漏检测系统和空调器
CN204100499U (zh) * 2013-08-26 2015-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5094515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76502A (en) 1977-11-21 1979-06-19 Shell Int Research Manufacture of hydrocarbon mixture containing 2*2*33trimethylbuthane
JPS61812A (ja) * 1984-06-14 1986-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数値制御装置
US4829777A (en) 1986-07-23 1989-05-16 Nippondenso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H08327195A (ja) 1995-05-29 1996-1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ES2435718T3 (es) 2000-09-26 2013-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4599699B2 (ja)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03027587A1 (fr) * 2001-09-19 2003-04-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teur-congelateur, controleur pour refrigerateur-congelateur, e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e fuite de refrigerant
JP5818849B2 (ja) * 2013-08-26 2015-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2016125694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17081735A1 (ja) * 2015-11-09 2017-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8364A (ja) * 1987-03-26 1988-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制御装置
JPH05157414A (ja) * 1991-12-09 1993-06-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温度センサの取付装置
JPH08200904A (ja) * 1995-01-31 1996-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房装置
JPH11173713A (ja) * 1997-12-05 1999-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081258A (ja) * 1998-07-01 2000-03-21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出方法
JP2010101515A (ja) * 2008-10-21 2010-05-06 Daikin Ind Ltd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JP2014081160A (ja) * 2012-10-17 2014-05-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204100499U (zh) * 2013-08-26 2015-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5094515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CN103884480A (zh) * 2014-03-14 2014-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泄漏检测方法、冷媒泄漏检测系统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24766B2 (en) 2020-07-28
EP3396277A1 (en) 2018-10-31
WO2017109824A1 (ja) 2017-06-29
US20180299169A1 (en) 2018-10-18
CN108369048A (zh) 2018-08-03
EP3396277A4 (en) 2018-12-12
EP3396277B1 (en) 2019-11-27
JP6598878B2 (ja) 2019-10-30
JPWO2017109824A1 (ja)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90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19892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US20180119998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28975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08351139B (zh)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N110226071B (zh) 空调装置
JP633612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9007229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65640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109073306B (zh) 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