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6071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6071A
CN110226071A CN201780084693.9A CN201780084693A CN110226071A CN 110226071 A CN110226071 A CN 110226071A CN 201780084693 A CN201780084693 A CN 201780084693A CN 110226071 A CN110226071 A CN 110226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air
heat exchanger
test section
cond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6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6071B (zh
Inventor
远原晃一
高木昌彦
铃木康巨
田中健裕
渡部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26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6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误检测制冷剂以外的异气体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和室内机,其容纳制冷剂回路的负载侧热交换器,室内机具有:排出口,其设置于壳体;吸入口,其设置于壳体中的比排出口靠下方的位置;风路,其经由负载侧热交换器形成于吸入口与排出口之间;制冷剂检测部,其设置于比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以及第1分隔板,其将风路与制冷剂检测部的设置空间之间隔开。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检测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热交换室和机械室。在热交换室配置有供可燃性制冷剂流动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室的下部配置有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并排出的排水盘。排水盘从热交换室的下部朝向机械室的下部延伸。在机械室的下部并且在排水盘的附近,配置有检测可燃性制冷剂的传感器。在可燃性制冷剂从热交换器泄漏的情况下,可燃性制冷剂沿着排水盘被引向机械室的下部,并被传感器检测到。若检测到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则启动室内机的送风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8346号公报
然而,检测制冷剂泄漏的气体传感器存在误检测从室内机的外部吸入至室内机内的丙烷或杀虫剂等异气体(制冷剂气体以外的气体)的情况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误检测制冷剂以外的异气体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和室内机,其容纳上述制冷剂回路的负载侧热交换器,上述室内机具有:排出口,其设置于壳体;吸入口,其设置于上述壳体中的比上述排出口靠下方的位置;风路,其经由上述负载侧热交换器形成于上述吸入口与上述排出口之间;制冷剂检测部,其设置于比上述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以及第1分隔板,其将上述风路与上述制冷剂检测部的设置空间之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利用第1分隔板防止从吸入口吸入的异气体流入至制冷剂检测部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误检测异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尺寸的关系、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制冷剂回路40具有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成环状的结构。另外,空调装置作为热源单元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并且,空调装置作为负载单元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气体管)和延长配管10b(液体管)连接。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2种以上而得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存在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1)。这些制冷剂例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将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从而形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载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这里,制冷运转是指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容纳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容纳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对置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从而产生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通过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所产生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将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与减压装置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切换打开和关闭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a(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切换打开和关闭的三通阀构成。在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一端安装有在向制冷剂回路40填充制冷剂的前作业亦即抽真空时使用的服务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b(例如,扩口接头)。
在压缩机3中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任一运转时都流向排出配管12。经过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任一运转时都流向吸入配管11。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服务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服务口14c。服务口14b、14c为了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修理时的试运转时连接压力计并测量运转压力而使用。
在室内机1容纳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容纳有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产生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通过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以及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所产生的空气流中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且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的中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且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扩口接头)。
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两相制冷剂的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器两相管温度传感器93。这些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热交换器两相管温度传感器93向控制室内机1或整个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控制部30具有微型计算机(以下,存在称为“微机”的情况。),上述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以及计时器等。控制部30能够在与操作部26(参照图2)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操作部26接受用户的操作,并将基于操作的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部30。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含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整个空调装置的动作。控制部30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的壳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由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于室内机1并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构成。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实线所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从而将制冷剂的冷凝热散发至室外空气。由此,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被冷凝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被减压从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而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至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发生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通过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冷却。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至压缩机3。吸入至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重复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虚线所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上流动,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从而将制冷剂的冷凝热散发至空气。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通过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的左方表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了在成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面设置的落地式的室内机1。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各结构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壳体111,该壳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设置于在壳体111的上下方向上比中央部靠下方并且成为地面附近的位置。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在比吸入口112高度高的位置(例如,在壳体111的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排出至室内的排出口113。在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有使空气从吸入口112朝向排出口113流通的风路81。在风路81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
在壳体111的前表面中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排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与控制部30连接,并能够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通过用户的操作进行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在操作部26,作为将信息通知用户的通知部设置有显示部或声音输出部等。
壳体111是中空的箱体。在壳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壳体111具有分别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第1前表面面板114a、第2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表面面板114c都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第1前表面面板114a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的吸入口112。第2前表面面板114b在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邻接配置,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2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的操作部26。第3前表面面板114c在第2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邻接配置,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3前表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的排出口113。
壳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分为成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并成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由分隔部20隔开。分隔部20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并大致水平地配置。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成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下部空间115a形成为通过将第1前表面面板114a从壳体111拆下从而向前表面侧露出。上部空间115b形成为通过将第2前表面面板114b和第3前表面面板114c从壳体111拆下从而向前表面侧露出。即,设置分隔部20的高度与第1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第2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这里,分隔部20既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外壳108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排水盘21一体地形成,又可以与风扇外壳108和排水盘21分体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配置有室内送风风扇7f,该室内送风风扇7f使壳体111内的风路81产生从吸入口112朝向排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具备未图示的马达、和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并且在周向上例如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叶片的叶轮107的多叶片风扇。叶轮107的旋转轴配置为与壳体111的进深方向几乎平行。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马达,使用非电刷式马达(例如,感应马达或DC无刷马达等)。因此,在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时不会出现火花。
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容纳于漩涡状的风扇外壳108。风扇外壳108例如与壳体111分体形成。在风扇外壳108的涡旋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将室内空气吸入至风扇外壳108内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以隔着规定的间隙与吸入口112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在风扇外壳108的涡旋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排出送风空气的排出开口部108a。排出开口部108a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并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接。换言之,排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排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既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而间接地相连。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设置有电气盒25,该电气盒25容纳例如构成控制部30的微机、各种电气部件以及基板等。
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中位于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收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的排水盘21。排水盘21既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隔部20分体形成并配置于分隔部20上。
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室内配管9a、9b贯通分隔部20并从上部空间115b向下引出至下部空间115a。室内配管9a经由接头部15a与延长配管10a连接。室内配管9b经由接头部15b与延长配管10b连接。接头部15a、15b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在室内机1的壳体111内配置于风路81的侧方(在图3所示的主视观察时为右方)。即,在壳体111内,这些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和风路81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并列。
在比吸入口112和风路81靠下方的位置(例如,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附近),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部99。制冷剂检测部99例如构成为检测该制冷剂检测部99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部30。在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99的检测信号,判定制冷剂有无泄漏。作为制冷剂检测部99,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或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
另外,制冷剂检测部99在室内机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位置相反的一侧(在图3所示的主视观察时为左方)。由此,能够确保延长配管10a、10b的安装性。另外,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在由室内机1的安装人员将室内配管9a、9b与延长配管10a、10b连接后,被隔热材料覆盖。然而,根据安装人员安装隔热材料时的作业精度,存在以下情况,即,因在隔热材料产生间隙,而在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发生结露。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制冷剂检测部99,即使在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发生结露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向制冷剂检测部99的滴落。
制冷剂检测部99例如设置于比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靠下方的位置。在室内机1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高的是这些制冷剂配管。因此,在使用在大气压下比空气密度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将制冷剂检测部99设置于比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靠下方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部99在下部空间115a内设置于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且与壳体111的底面部111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高的高度范围内(参照图4)。在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且在上述高度范围内,形成有上方呈开口的小容积的凹部。在使用在大气压下比空气密度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的极少一部分不会向壳体111之外流出而是滞留于该凹部。因此,通过在该凹部内设置制冷剂检测部99,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此外,滞留于该凹部的制冷剂量是极少量,并且在该凹部没有电气部件等着火源,因此不存在万一着火的顾虑。
在壳体111内,风路81和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邻接。风路81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由第1分隔板200隔开。本例的第1分隔板200将风路81中的吸入口112与风扇外壳108之间的空间、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隔开(参照图4)。第1分隔板200由弯曲成剖面呈L字形的金属板部件形成。第1分隔板200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相同的高度或比其低的高度上大致水平地设置。优选第1分隔板200具有整流效果的形状,以使得空气在风路81的流动不会剥离、不会在空气的流动中产生旋涡。另外,为了减小在风路81中的压力损失,优选第1分隔板200设置为风路81的转弯次数尽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隔板200并未设置到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参照图3)。即,第1分隔板200不设置于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的正下方。因此,在制冷剂在这些制冷剂配管发生了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不会被第1分隔板200遮挡,而是流落至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通过制冷剂检测部99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这些制冷剂配管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特别高的是接头部15a、15b。因此,优选第1分隔板200至少不设置于接头部15a、15b的正下方。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由第1分隔板200将风路81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隔开,并且能够确保泄漏的制冷剂从泄漏部位到达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为止的路径。
接下来,对室内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若驱动室内送风风扇7f,则从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气。所吸入的室内空气在配置于风路81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通过而成为调节空气,并从排出口113向室内排出。
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中,即使在室内机1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泄漏的制冷剂也会与空气一起从排出口113排出,因此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在室内扩散。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性地变高。由此,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但是,特别是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中,存在从吸入口112与室内空气一起吸入丙烷或杀虫剂等异气体(制冷剂气体以外的气体)的情况。若该异气体流入至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则导致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异气体,因此尽管未发生制冷剂泄漏,也有可能判定为发生了制冷剂泄漏。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分隔板200将风路81和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隔开,因此能够防止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流入至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异气体。
另一方面,在室内送风风扇7f处于停止时,若在室内机1发生制冷剂的泄漏,则泄漏的制冷剂积存于壳体111内的下部或室内的地面附近,因此制冷剂的浓度可能在室内局部性地变高。因此,在室内送风风扇7f处于停止时特别需要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以及接头部15a、15b等制冷剂配管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则泄漏的制冷剂不被第1分隔板200遮挡,而是流落至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由制冷剂检测部99检测制冷剂的泄漏。例如,控制部30在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99的检测信号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由此,能够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性地变高。因此,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用设置在操作部26的显示部、声音输出部等,将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一情况通知用户。并且,控制部30还可以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压缩机3的强制停止或起动禁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和容纳制冷剂回路40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室内机1。室内机1具有设置在壳体111的排出口113、设置于壳体111中的比排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的吸入口112、经由负载侧热交换器7形成在吸入口112与排出口113之间的风路81、设置于比吸入口112靠下方的位置的制冷剂检测部99、以及将风路81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隔开的第1分隔板200。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分隔板200防止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制冷剂以外的异气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还具有容纳室内送风风扇7f的风扇外壳108。风扇外壳108的吸入开口部108b与吸入口112对置配置。第1分隔板200将风路81中的吸入口112与风扇外壳108之间的空间、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隔开。
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容易从吸入口112与风扇外壳108之间的空间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利用第1分隔板200将吸入口112与风扇外壳108之间的空间、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隔开,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异气体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制冷剂以外的异气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在壳体111内的风路81的侧方配置有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例如,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或接头部15a、15b)。而第1分隔板200不设置于上述制冷剂配管的正下方。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配管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不会被第1分隔板200遮挡,而是流落至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由制冷剂检测部99来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分隔板200中的风路81侧的面设置有吸附异气体的微粒子吸附部件210。微粒子吸附部件210例如使用活性炭或硅胶等多孔物质而形成。通过在第1分隔板200中的风路81侧的面设置微粒子吸附部件210,由此使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在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前吸附于微粒子吸附部件210。由此,异气体难以到达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异气体的可能性。
这里,存在微粒子吸附部件210不仅吸附异气体还吸附制冷剂气体的情况。然而,即使设置微粒子吸附部件210,也不会对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有影响。其理由如下。
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判定制冷剂泄漏时的制冷剂浓度的阈值例如是相当于R32的LFL(14.4vol%)的1/4的3.6wt%左右,为百分之几的数量级。相对于此,异气体(例如,丁烷或丙烷)的浓度通常为100~1000ppm(0.01~0.1%)左右,为比制冷剂浓度的阈值小1个或几个位数的数量级。因此,即使异气体和制冷剂气体以防止异气体的误检测的程度的吸附率吸附于微粒子吸附部件210,也不会对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带来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在第1分隔板200中的风路81侧的面设置有微粒子吸附部件210。
根据该结构,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在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前吸附于微粒子吸附部件210。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异气体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隔开风路81与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之间的第1分隔板200的基础上,还设置有隔开风路81与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之间的第2分隔板203。第2分隔板203设置于风路81中的吸入口112与风扇外壳108之间的空间、与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之间。第2分隔板203与第1分隔板200垂直地并且与壳体111的侧面平行地设置。本例的第2分隔板203在壳体111的下部空间115a内从第1分隔板200的设置高度到分隔部20的设置高度为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2分隔板203既可以与第1分隔板200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与第1分隔板200不同的部件。通过设置第2分隔板203,能够在壳体111内将风路81与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之间隔开。由此,能够防止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经由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室内机1还具有隔开风路81与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之间的第2分隔板203。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风路81与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之间隔开,因此能够防止从吸入口112吸入的异气体经由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202流入制冷剂检测部99的设置空间20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误检测制冷剂以外的异气体。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的例子举出了落地式的室内机,但本发明也适用于顶棚盒型、顶棚嵌入型、吊挂型以及壁挂型等其他的室内机。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载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服务口;15a、15b、16a、16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1…排水盘;25…电气盒;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剂回路;81…风路;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液体管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两相管温度传感器;99…制冷剂检测部;107…叶轮;108…风扇外壳;108a…排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壳体;111a…底面部;112…吸入口;112a…开口下端;113…排出口;114a…第1前表面面板;114b…第2前表面面板;114c…第3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200…第1分隔板;201、202…设置空间;203…第2分隔板;210…微粒子吸附部件。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和
室内机,其容纳所述制冷剂回路的负载侧热交换器,
所述室内机具有:
排出口,其设置于壳体;
吸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比所述排出口靠下方的位置;
风路,其经由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形成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
制冷剂检测部,其设置于比所述吸入口靠下方的位置;以及
第1分隔板,其将所述风路与所述制冷剂检测部的设置空间之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室内机还具有容纳送风风扇的风扇外壳,
所述风扇外壳的吸入开口部与所述吸入口对置配置,
所述第1分隔板将所述风路中的所述吸入口与所述风扇外壳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制冷剂检测部的设置空间之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风路的侧方,配置有与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
所述第1分隔板不设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室内机还具有将所述风路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设置空间之间隔开的第2分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分隔板中的所述风路侧的面设置有微粒子吸附部件。
CN201780084693.9A 2017-02-01 2017-02-01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0226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3611 WO2018142509A1 (ja) 2017-02-01 2017-02-0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6071A true CN110226071A (zh) 2019-09-10
CN110226071B CN110226071B (zh) 2023-09-22

Family

ID=63039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693.9A Active CN110226071B (zh) 2017-02-01 2017-02-01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7303B2 (zh)
EP (1) EP3578894B1 (zh)
JP (1) JP6785883B2 (zh)
CN (1) CN110226071B (zh)
AU (1) AU2017396590B2 (zh)
WO (1) WO20181425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61510A2 (en) * 2017-04-06 2024-05-01 Carrier Corporation Moderate-to-low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value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EP3663681B1 (en) * 2017-08-03 2023-06-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device
WO2019239556A1 (ja) * 2018-06-14 2019-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1879650B2 (en) * 2018-08-06 2024-01-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1189251B (zh) * 2018-11-15 2021-12-2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
JP6750696B2 (ja) * 2019-01-31 2020-09-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2021021510A (ja) * 2019-07-25 2021-02-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11408624B2 (en) * 2019-10-15 2022-08-09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KR20220010865A (ko) * 2020-07-20 2022-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US20220252291A1 (en) * 2021-02-05 2022-08-1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Mitigation State Verif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30417435A1 (en) * 2022-06-24 2023-12-28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Climate Control System with Improved Leak Detecto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1702A (ja) * 1994-08-18 1996-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05049004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11092751A (ja) * 2010-12-20 2011-05-12 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空気中の浮遊物質の除去装置
CN204648457U (zh) * 2013-09-13 2015-09-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859U (zh) 1986-08-07 1988-02-24
JPH086172A (ja) 1994-06-23 1996-01-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44330B2 (ja) 2000-09-26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ES2435718T3 (es) 2000-09-26 2013-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4599699B2 (ja)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1106697A (ja) * 2009-11-13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室内機
US20130333408A1 (en) * 2010-12-24 2013-12-19 Optimair Holding B.V. System for drying and/or cooling an airflow
JP5464225B2 (ja) * 2012-03-26 2014-04-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5673612B2 (ja) * 2012-06-27 2015-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452961B2 (ja) * 2014-06-05 2019-01-1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18399B2 (ja) * 2014-07-08 2016-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023809A (ja) * 2014-07-16 201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264000B1 (en) * 2015-03-26 2019-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1702A (ja) * 1994-08-18 1996-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05049004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11092751A (ja) * 2010-12-20 2011-05-12 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空気中の浮遊物質の除去装置
CN204648457U (zh) * 2013-09-13 2015-09-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396590A1 (en) 2019-07-04
AU2017396590B2 (en) 2020-03-12
EP3578894B1 (en) 2024-02-28
JP6785883B2 (ja) 2020-11-18
US20190346165A1 (en) 2019-11-14
EP3578894A1 (en) 2019-12-11
US11067303B2 (en) 2021-07-20
EP3578894A4 (en) 2020-01-15
WO2018142509A1 (ja) 2018-08-09
CN110226071B (zh) 2023-09-22
JPWO2018142509A1 (ja)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071A (zh) 空调装置
EP3396261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907325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8188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EP3396277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33612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9236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JP5865529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366665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系统
CN10915446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79604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907330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21014963A (ja)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CN105299751B (zh) 空调装置
CN204787071U (zh) 空调装置
CN105222420B (zh) 空调系统
JP2001221458A (ja) 除湿機
JP6565277B2 (ja) 冷凍装置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204704933U (zh)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B (zh) 空调装置
CN105466013A (zh) 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