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3647A -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647A
CN105283647A CN201480033070.5A CN201480033070A CN105283647A CN 105283647 A CN105283647 A CN 105283647A CN 201480033070 A CN201480033070 A CN 201480033070A CN 105283647 A CN105283647 A CN 105283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aring
protuberance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30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647B (zh
Inventor
饭塚国彰
江口雅俊
浅田容司
键本修
高桥和臣
大熊秀海
骏河阳平
片山卓
北泽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3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24Control of the pumps by using pumps or turbines with adjustable guide 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01D17/10Final actuators
    • F01D17/12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 F01D17/14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 F01D17/16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by means of nozzle vanes
    • F01D17/165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by means of nozzle vanes for radial flow, i.e. the vanes turning around ax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or centre l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 Sealing Using Fluids, Sealing Without Contact, And Removal Of Oil (AREA)

Abstract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29)具备:利用致动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杆(31);一端固定于第一杆并与第一杆一体旋转的驱动轴(30);与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并与驱动轴连动地旋转,调整相对于流体的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多个喷嘴叶片;以及具有供驱动轴插通的插通孔(38a)并旋转自如地支撑驱动轴的轴承(38),在轴承的外周面(38b)设置有阻止部(39),该阻止部(39)抑制流经轴承的外周面的水进入插通孔。

Description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背景技术
以往,可变容量型的涡轮被用于增压器等。在这样的涡轮中,例如,如日本特开平10-21310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在从涡轮侧的涡旋流道向涡轮叶轮引导排放气体的流道上环状地排列配置的多个喷嘴叶片分别固定于轴(叶轴)。该轴被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形成于流道壁面的轴孔。而且,随着轴的旋转喷嘴叶片在流道内改变角度,从而使得流道面积变化来对流道内流通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上述轴利用致动器的动力而旋转。在致动器与轴之间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致动器的动力转换为使轴旋转的方向的力。致动器设置于增压器的外壳外部,为了向位于外壳内部的轴传递动力,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被压入贯通外壳的贯通孔的轴承和被该轴承支撑的驱动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31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一样,在从外壳外部向外壳内部传递动力的情况下,设置贯通外壳的贯通孔,并压入轴承。根据增压器的搭载状况,存在水进入该轴承和被轴承支撑的驱动轴之间的可能性。再有,若引擎的特定的使用条件相叠加,则有可能导致发展为生锈而驱动轴与轴承固定的状况,动力传递产生障碍等,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搭载了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增压器的耐久性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耐久性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一种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利用致动器的动力而旋转的旋转板;一端固定于旋转板并与旋转板一体旋转的驱动轴;与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与驱动轴连动地旋转,调整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的一个或多个调整部;以及具有供驱动轴插通的插通孔,并旋转自如地支撑驱动轴的轴承,在轴承的外周面设置有阻止部,该阻止部抑制流经该轴承的外周面的水进入上述插通孔,上述轴承形成为其一部分被压入至外壳的筒状,上述轴承的上述外周面在上述外壳与上述旋转板之间露出。
阻止部也可以由从轴承的外周面沿驱动轴的径向突出的轴承突出部构成。
轴承突出部也可以在驱动轴的整个周向上环状地延伸。
也可以在轴承的外周面形成在轴承的周向上延伸的槽,轴承突出部嵌合于上述槽。
在旋转板也可以设置朝向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突出并位于驱动轴的径向外侧的旋转板突出部。
也可以为从上述驱动轴的径向观察,上述轴承突出部与上述旋转板突出部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上述轴承突出部也可以具有:与上述轴承的上述外周面抵接的筒部;以及与上述筒部连接并形成为供上述轴承贯通的圆盘状的板部。
上述轴承突出部还可以具有外径以及内径比上述筒部大的筒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板部设置在这些筒部之间并连结这些筒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具备上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增压器。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了耐久性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要剖视图。
图2是从图1的左侧观察驱动环的俯视图。
图3是从图1的右侧观察驱动环以及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动力传递机构的说明图。
图5(a)以及图5(b)是增压器的外观图。
图6(a)~图6(d)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的具体数值等仅仅是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而例示的,除非是特别提及的情况,否则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通过对于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省略图示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
以下,对将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应用于调整排放气体的流道截面积的可变静叶片机构的增压器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进行致动器的动力传递的增压器。作为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其他例子,考虑具备调整向绕过涡轮叶轮的旁通流道流入的排放气体的流入量(流出量)的废气闸阀(调整部)的增压器,或具备调整向绕过压缩机叶轮的旁通流道流入的流体的流入量(流出量)的阀(调整部)的增压器。
另外,在连续设置多个增压器的多级式增压器中,也能够适用于对调整流入上游级、下游级的增压器的排放气体的流量的阀(调整部)由致动器进行开闭的增压器,或在排放气体分流至两个涡旋流道的双涡旋型的增压器中,适用于具备调整向两个涡旋流道的排放气体的流入比例的阀(调整部)的增压器。再有,不限于增压器,还能够应用为传递搭载于其他装置的致动器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
在此,首先,对具备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增压器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进行具体地说明。
图1是增压器C的概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将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而构成。该增压器主体1由轴承外壳2、在轴承外壳2的左侧通过紧固机构3而连结的涡轮外壳4以及在轴承外壳2的右侧通过紧固螺栓5而连结的压缩机外壳6一体化而形成。
在轴承外壳2的涡轮外壳4附近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2a。突起2a沿轴承外壳2的径向突出。另外,在涡轮外壳4的轴承外壳2附近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4a。突起4a沿涡轮外壳4的径向突出。轴承外壳2与涡轮外壳4通过突起2a、4a被紧固机构3带紧固而固定。紧固机构3由夹持突起2a、4a的夹箍(所谓的G夹箍)构成。
在轴承外壳2形成有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孔(轴承孔)2b。涡轮轴7插通于孔2b,经由轴承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涡轮轴7的一端一体地连结有涡轮叶轮8。涡轮叶轮8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涡轮外壳4内。另外,在涡轮轴7的另一端一体地连结有压缩机叶轮9。压缩机叶轮9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外壳6内。
在压缩机外壳6形成有吸气口10。吸气口10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并与空气净化器(未图示)连接。另外,在通过紧固螺栓5连结轴承外壳2和压缩机外壳6的状态下,这两个外壳2、6的对置面形成对流体进行升压的扩散流道11。扩散流道11从涡轮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的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9而与吸气口10连通。
另外,在压缩机外壳6设置有压缩机涡旋流道12。压缩机涡旋流道12环状地形成,比扩散流道11位于涡轮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道12与引擎(未图示)的吸气口连通。另外,压缩机涡旋流道12也与扩散流道11连通。因此,若压缩机叶轮9旋转,则流体被从吸气口10吸入压缩机外壳6内,该被吸入的流体在扩散流道11以及压缩机涡旋流道12升压并被引导至引擎的吸气口。
在涡轮外壳4设置有涡轮涡旋流道13。涡轮涡旋流道13环状地形成,比涡轮叶轮8位于涡轮轴7的径向外侧。在涡轮叶轮8与涡轮涡旋流道13之间,构成配置有喷嘴叶片(后述)23并供流体流通的可变流道x。可变流道x从涡轮轴7(涡轮叶轮8)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环状地形成。
另外,在涡轮外壳4形成有吐出口14。吐出口14经由涡轮叶轮8而与涡轮涡旋流道13连通。另外,吐出口14面向涡轮叶轮8的正面,与排放气体净化装置(未图示)连接。
涡轮涡旋流道13与引导从引擎排出的排放气体的气体流入口(未图示)连通。另外,涡轮涡旋流道13也与上述的可变流道x连通。因此,排放气体从气体流入口被引导至涡轮涡旋流道13,之后,经由可变流道x以及涡轮叶轮8被引导至吐出口14。在该流通过程中排放气体使涡轮叶轮8旋转。涡轮叶轮8的旋转力经由涡轮轴7传递至压缩机叶轮9。通过传递来的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力,流体被升压,被引导至引擎的吸气口。
此时,若引导至涡轮外壳4的排放气体的流量变化,则涡轮叶轮8以及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量变化。根据引擎的运转状况,有时变得不能充分地将期望的升压后的流体引导至引擎的吸气口。因此,在涡轮外壳4的可变流道x,设置有对涡轮涡旋流道13与吐出口14的连通开度进行调整的可变静叶片机构20。
可变静叶片机构20按照排放气体的流量,使被引导至涡轮叶轮8的排放气体的流速变化。具体来说,可变静叶片机构20在引擎的转速较低排放气体的流量较少的情况下,缩小可变流道x的开度使引导至涡轮叶轮8的排放气体的流速变高。由此,即使以较少的流量也能够使涡轮叶轮8旋转。以下,对可变静叶片机构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可变静叶片机构20具备成为可变流道x的左侧壁面的围带板21和成为可变流道x的右侧的壁面的对置板22。围带板21和对置板22分别是环状部件,相互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对置。即,围带板21与对置板22的涡轮轴7轴向的间隙构成可变流道x。
另外,围带板21具有从与对置板22对置的凸缘部分朝向吐出口14延伸的环状的筒部21b。从凸缘部分向筒部21b连续的部分形成为与涡轮叶轮8的径向外侧对置的围带壁。
在围带板21形成有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贯通的孔(围带孔)21a。在对置板22上与孔21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贯通的孔(对置孔)22a。孔21a与孔22a在涡轮轴7的周向上分别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喷嘴叶片23(调整部)是涡轮轴7轴向上的长度比涡轮轴7轴向上的可变流道x的间隔稍小的部件,具有两个轴(叶轴)23a、23b。轴23a、23b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围带板21的孔21a和对置板22的孔22a。在可变流道x,以每个孔21a(孔22a)一个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喷嘴叶片23。
驱动环24配置在围带板21的筒部21b的径向外侧。驱动环24具有环状的筒部24a。驱动环24的筒部24a的内周面与围带板21的筒部21b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即,在驱动环24的筒部24a插通有围带板21的筒部21b,驱动环24相对于围带板21能够相对旋转。
图2是从图1的左侧观察驱动环24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驱动环24具有外径比筒部24a大且为环状的凸缘部24b。凸缘部24b从筒部24a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孔(环孔)24c。
另外,在驱动环24,图2中,在上侧形成有沿驱动环24的径向突出的突出部24d。在突出部24d形成有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贯通的孔(环孔)24e。
如图1所示,在围带板21的凸缘部24b与驱动环24的涡轮轴7的轴向的间隙配置有连结部25。连结部25在驱动环24的筒部24a的周向上配置有多个。
图3是从图1的右侧观察驱动环24以及连结部25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连结部25是具有两根臂的所谓U字型(Y字型)的部件。在连结部25形成有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贯通的孔(连结孔)25a。轴23a(参照图1)的一端从右侧插通孔25a并固定。
连结部25以形成有孔25a的一端侧朝向驱动环24的筒部24a的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连结销26(参照图1)位于连结部25的另一端侧的二股分岔的两部分(臂)的间隙25b。连结销26的一端插通于孔24c。
若驱动环24在筒部24a的周向上摆动,则插通于孔24c的连结销26与连结部25接触。如上所述,在连结部25的孔25a固定有轴23a。另外,轴23a由孔21a以及孔22a旋转自如地支撑。因此,连结销26与连结部25抵接,若进一步向相同方向摆动,则连结部25被连结销26按压,以轴23a为中心旋转。而且,固定于连结部25的孔25a的轴23a连动而旋转,喷嘴叶片23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化。也就是说,喷嘴叶片23相对于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可变。
另外,如图1所示,在驱动环24的孔24e从右侧插通突出销27的一端。在驱动环24的突出部24d的右侧配置有连动板28。连动板28插通有构成动力传递机构29的驱动轴30的另一端,并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
如图3中虚线所示,连动板28在图3中,在下侧形成有切口。突出销27位于该切口部分的间隙28b。而且,若随着驱动轴30的旋转连动板28旋转,则突出销27被连动板28按压而摆动。与此连动地,使固定有突出销27的驱动环24摆动。另一方面,驱动环24的筒部24a插通于围带板21的孔21a。因此,驱动环24在筒部24a的周向上旋转。其结果,如上所述,经由连结部25,喷嘴叶片23绕轴23a旋转。
图4是用于说明动力传递机构29的说明图,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如图4所示,动力传递机构29具有固定有驱动轴30的另一端的第一杆31(旋转板)。第一杆31在一端侧形成有在驱动轴30的轴向上贯通的杆孔31a,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在驱动轴30的轴向上贯通的驱动孔31b。驱动孔31b从左侧插通有驱动轴30的一端,从右侧进行焊接而封闭,驱动轴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杆31。即,第一杆31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
图5是增压器C的外观图,图5(a)表示增压器C的主视图,图5(b)表示增压器C的右侧视图。如图5(a)所示,在增压器C,在外壳外部设置有致动器32。
致动器32由马达等构成,根据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使固定于图5(b)所示的第二杆33的一端的固定轴34旋转。第二杆33的另一端经由可动轴35旋转自如地连结有棒36的一端。棒36的另一端与第一杆31经由可动轴37而旋转自如地连结。另外,在上述的杆孔31a插通有可动轴37。
而且,致动器32的动力经由第二杆33、固定轴34、可动轴35、棒36、可动轴37而传递至第一杆31,第一杆31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第一杆31由于固定于驱动轴30的一端,因此若利用致动器32的动力使第一杆31旋转,则驱动轴30也旋转。其结果,如上所述,随着轴23a的旋转喷嘴叶片23在可变流道x内改变角度。
换句话说,喷嘴叶片23间接地连结于驱动轴30的另一端侧,与驱动轴30连动而旋转,相对于流体的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化。这样一来,可变流道x的面积变化。
如图4所示,轴承38形成为具有长度方向的筒状。轴承38具有在该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插通孔38a。在插通孔38a插通有驱动轴30,轴承38旋转自如地支撑驱动轴30。在涡轮外壳4形成有孔(外壳孔)4b。孔4b在涡轮轴7的轴向上贯通涡轮外壳4。轴承38的一部分被压入固定该孔4b,剩下的一部分从涡轮外壳4露出至外部。即,轴承38的外周面(后述)38b在涡轮外壳4与第一杆31之间露出。
根据增压器C的搭载状况,存在水进入该轴承38与驱动轴30之间的可能性。再有,若引擎的特定的使用条件相叠加,则存在生锈并因为锈而使驱动轴30与轴承38固定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耐久性的下降。因此,在轴承38的外周面38b设置有抑制流经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水进入插通孔38a的阻止部39。
阻止部39由从轴承38的外周面38b沿驱动轴30的径向突出的轴承突出部39a构成。在轴承38的外周面38b形成有环状的槽38c。槽38c向轴承38的径向内侧凹陷。另外,槽38c在轴承38的周向上延伸。另一方面,轴承突出部39a由在整个驱动轴30的周向上环状延伸的环状部件构成。轴承突出部39a嵌合于该槽38c。
轴承突出部39a的内径比槽38c的外径大。轴承突出部39a的外径比轴承38的外径大。在此,为使向槽38c的安装变得容易,轴承突出部39a例如在一部分上形成有切口。
阻止部39阻止从涡轮外壳4流经轴承38的、在图4中流向右侧的水的前进。再有,阻止部39抑制水从轴承38与第一杆31的间隙进入轴承38的插通孔38a与驱动轴30的间隙。因此,抑制了生锈,能够提高增压器C、动力传递机构29的耐久性。
另外,阻止部39由从轴承38的外周面38b沿驱动轴30的径向突出的轴承突出部39a构成,因此是简单的构造,设计容易。
另外,轴承突出部39a在驱动轴30的整个周向上环状地延伸,因此即使水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周向的任何位置流来,都能够通过轴承突出部39a来阻挡水的前进。再有,在轴承38的外周面38b流动的水流经槽38c的槽底,沿槽38c被引导至铅垂下方。这样,通过槽38c,也能够阻挡水向轴承38的插通孔38a与驱动轴30的间隙的前进。
另外,将轴承突出部39a做成嵌合于槽38c的环状部件,因此相比于切削轴承38的外周面38b而形成轴承突出部的情况,轴承38的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第一杆31设置有旋转板突出部31d。旋转板突出部31d朝向驱动轴30的另一端侧沿轴向突出,位于驱动轴30的径向外侧。因此,即使在水流经第一杆31而流向轴承38的插通孔38a与驱动轴30的间隙、飞散的水直接流向轴承38与驱动轴30的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旋转板突出部31d来阻挡水的前进。即,通过配合设置旋转板突出部31d与阻止部39,能够从任何方向阻挡流向插通孔38a与驱动轴30的间隙的水的前进。
图6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29a~29d的说明图。图6(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29a具有由轴承突出部49a构成的阻止部49。轴承突出部49a具有插通有轴承38并与轴承38的外周面38b抵接的作为环状部件的小径部(筒部)49b、以及从小径部49b向第一杆31侧连续地形成且外径以及内径比小径部49b大的大径部(筒部)49c。换句话说,小径部(筒部)49b与大径部(筒部)49c通过设置于它们之间的板部(连结部)49d而相互连结。板部49d形成为轴承38贯通的圆盘状。板部49d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小径部49b连接。另外,板部49d在其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大径部49c连接。
大径部49c的内径比第一杆31的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外径大。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前端侧位于大径部49c的径向内侧。即,轴承突出部49a与旋转板突出部31d从驱动轴30的径向观察至少有一部分重叠。此外,轴承突出部49a以及旋转板突出部31d中相互重叠的部分既可以在驱动轴30的径向上离开规定的间隔,也可以接触。
这样,通过以重叠的方式配置轴承突出部49a和旋转板突出部31d,即使水到达轴承突出部49a的大径部49c的第一杆31侧的端部,旋转板突出部31d也阻止水向轴承38内部前进。
在此,对轴承突出部49a的大径部49c位于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径向外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旋转板突出部31d也可以位于轴承突出部49a的大径部49c的径向外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水到达旋转板突出部31d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分,也能够通过轴承突出部49a的大径部49c阻止水向轴承38内部的前进。
此外,根据第一杆31的构造(例如省略了旋转板突出部31d的情况)、动力传递机构29a的使用环境等,也可以省略大径部49c。在这种情况下,阻止部49仅具有小径部49b和与小径部49b的一端连结的板部49d。
另外,图6(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29b具有由轴承突出部59a构成的阻止部59。轴承突出部59a是卷绕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不锈钢丝绵或玻璃丝绵。轴承突出部59a通过填充旋转板突出部31d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间隙,或缩小间隙,能够阻止水向轴承38内部的前进。
另外,图6(c)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29c具有由轴承突出部69a构成的阻止部69。轴承突出部69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由嵌合于槽38c的环状部件构成,但在第一杆31侧形成有倾斜面69b。倾斜面69b是在驱动轴30的轴向上随着远离第一杆31侧而外径变大的面,倾斜面69b位于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径向内侧。轴承突出部69a的最大外径为嵌合于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内周侧的尺寸,将能够阻挡水向轴承38内部的前进。再有,假设水进入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内周侧,在比轴承突出部69a的径向的中心位置靠铅垂下方,倾斜面69b也会将水向远离第一杆31侧的方向(图3(c)中,左侧)引导。因此,水容易排出至外部。
而且,因为使轴承突出部69a嵌合于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内周侧,所以能够阻止水向轴承38内部的前进。
另外,图6(d)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29d具有阻止部79。阻止部79是形成于轴承38的第一杆3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38b的螺纹槽,位于旋转板突出部31d的径向内侧。这样,通过设置阻止部79的结构,能够将流经轴承38的水沿螺纹槽向铅垂下方引导,从而阻止水向轴承38内部的前进。
在此,对阻止部79由形成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螺纹槽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阻止部也可以是形成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的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轴承突出部39a为嵌合于槽38c的环状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轴承突出部也可以是一体地形成于轴承38的外周面38b的环状突起。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调整部(喷嘴叶片23)在驱动轴30之间经由多个部件而间接地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调整部也可以直接连结于驱动轴30。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致动器32的动力传递机构29、29a~29d适用于调整增压器的废气闸阀的开度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致动器32的动力传递机构29、29a~29d适用于,在连续设置多个增压器的多级式增压器中调整流入上游级、下游级的增压器的排放气体的流量的阀的开度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致动器32的动力传递机构29、29a~29d适用于,在排放气体分流至两个涡旋流道的双涡旋型的增压器中调整对排放气体向两个涡旋流道的流入比例进行调整的阀的开度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
在任一种情况下,阀的阀芯均对应上述的调整部(喷嘴叶片23)。另外,被压入设置于涡轮外壳的贯通孔的轴承对应上述的轴承38。被轴承支撑的轴杆对应上述的驱动轴30。与突出至涡轮外壳外的轴杆的端部连结并通过致动器的动力而旋转的联接板对应上述的旋转板(第一杆31)。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了解这些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9)

1.一种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利用致动器的动力而旋转的旋转板;
一端固定于上述旋转板并与该旋转板一体旋转的驱动轴;
与上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与该驱动轴连动地旋转,调整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角度的一个或多个调整部;以及
具有供上述驱动轴插通的插通孔,并旋转自如地支撑该驱动轴的轴承,
在上述轴承的外周面设置有阻止部,该阻止部抑制流经该轴承的外周面的水进入上述插通孔,
上述轴承形成为其一部分被压入至外壳的筒状,
上述轴承的上述外周面在上述外壳与上述旋转板之间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阻止部由从上述轴承的外周面沿上述驱动轴的径向突出的轴承突出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突出部在上述驱动轴的整个周向上环状地延伸。
4.根据权利3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轴承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该轴承的周向上延伸的槽,
上述轴承突出部嵌合于上述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板设置有旋转板突出部,该旋转板突出部朝向上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突出并位于该驱动轴的径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驱动轴的径向观察,上述轴承突出部与上述旋转板突出部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突出部具有:
与上述轴承的上述外周面抵接的筒部;以及
与上述筒部连接并形成为供上述轴承贯通的圆盘状的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突出部还具有外径以及内径比上述筒部大的筒部,
上述板部设置在这些筒部之间并连结这些筒部。
9.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
CN201480033070.5A 2013-07-04 2014-06-11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Active CN105283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1002 2013-07-04
JP2013141002 2013-07-04
PCT/JP2014/065441 WO2015001927A1 (ja) 2013-07-04 2014-06-11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過給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647A true CN105283647A (zh) 2016-01-27
CN105283647B CN105283647B (zh) 2017-11-21

Family

ID=52143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3070.5A Active CN105283647B (zh) 2013-07-04 2014-06-11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7186B2 (zh)
JP (1) JP6056973B2 (zh)
KR (1) KR101958897B1 (zh)
CN (1) CN105283647B (zh)
WO (1) WO201500192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6571A (zh) * 2016-05-11 2017-11-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涡轮增压器致动轴排气泄漏抑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9954B (zh) * 2014-12-19 2019-12-10 沃尔沃卡车集团 涡轮增压器和制造涡轮增压器的方法
JP6669260B2 (ja) 2016-08-24 2020-03-18 株式会社Ihi 可変容量型過給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5203U (zh) * 1989-08-11 1991-04-05
JP2005113797A (ja) * 2003-10-08 2005-04-28 Aisin Seiki Co Ltd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排気ガスシール構造
JP2008309111A (ja) * 2007-06-15 2008-12-25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ノズル機構
CN101864996A (zh) * 2005-08-25 2010-10-2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喉部排气涡轮增压器和制造可变喉部机构构件的方法
JP2011513620A (ja) * 2008-02-27 2011-04-28 コンチネンタル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ダクトの開放及び閉鎖のための操作装置を備えた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6088A (en) * 1973-02-01 1974-07-30 Gen Electric Gas turbine engine augmenter cooling liner stabilizers and supports
JPS6170629U (zh) 1984-10-16 1986-05-14
JPS62183032U (zh) * 1986-05-13 1987-11-20
US5799953A (en) * 1995-05-25 1998-09-01 American Variseal Capped spring-energized seal
JPH10213102A (ja) 1997-01-31 1998-08-11 Toyota Motor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02349466A (ja) 2001-03-23 2002-12-04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過給機の軸受装置
US7644583B2 (en) * 2003-07-11 2010-01-12 Malcolm George Leavesley Turbocharger apparatus having an exhaust gas sealing system for preventing gas leakage from the turbocharger apparatus
JP4205069B2 (ja) 2005-03-04 2009-0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可変翼型タービン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内燃機関の可変容量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US8684677B1 (en) * 2009-07-02 2014-04-01 Cummins Turbo Technologies Limited Turbocharger
US8579579B2 (en) * 2009-11-10 2013-11-1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ealed shaft assembly for exhaust turbines
JP2011112020A (ja) 2009-11-30 2011-06-09 Volvo Powertrain Ab シール構造
US9388732B2 (en) * 2011-01-07 2016-07-12 Borgwarner Inc. Spring biased sealing method for an actuating shaft
CN102822472B (zh) * 2011-03-31 2015-01-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涡轮增压器
JP2013053580A (ja) 2011-09-05 2013-03-21 Toyota Motor Corp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DE202012004719U1 (de) * 2012-05-11 2012-05-29 Borgwarner Inc. Regelklappenanordnung eines Abgasturbolad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5203U (zh) * 1989-08-11 1991-04-05
JP2005113797A (ja) * 2003-10-08 2005-04-28 Aisin Seiki Co Ltd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排気ガスシール構造
CN101864996A (zh) * 2005-08-25 2010-10-2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喉部排气涡轮增压器和制造可变喉部机构构件的方法
JP2008309111A (ja) * 2007-06-15 2008-12-25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ノズル機構
JP2011513620A (ja) * 2008-02-27 2011-04-28 コンチネンタル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ダクトの開放及び閉鎖のための操作装置を備えた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6571A (zh) * 2016-05-11 2017-11-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涡轮增压器致动轴排气泄漏抑制方法
CN107366571B (zh) * 2016-05-11 2019-12-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647B (zh) 2017-11-21
US10107186B2 (en) 2018-10-23
KR20150122251A (ko) 2015-10-30
US20160003138A1 (en) 2016-01-07
JP6056973B2 (ja) 2017-01-11
JPWO2015001927A1 (ja) 2017-02-23
WO2015001927A1 (ja) 2015-01-08
KR101958897B1 (ko)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45446B1 (en) Steam valve and generator set
CN105283647A (zh) 致动器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增压器
JP2004144087A (ja) 遠心圧縮機用の回転ベーンディフューザ
JP2009144545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6636468B2 (ja) ポンプのための圧力緩和回転子組立体
CS199655B2 (en) Rotary system with details,arranged in order to decrease loss of oil from this system
JP6504254B2 (ja) 軸受構造、および、過給機
US3162421A (en) Gas turbine construction
KR20130058689A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의 압축기
US9739311B2 (en) Bearing structure and turbocharger
SE512085C2 (sv) Rotormaskininrättning
JP4758797B2 (ja) 水力発電用フランシス水車
KR102575119B1 (ko) 부분 송입 터빈에 사용되는 손실 저감 장치 및 부분 송입 터빈
US20120156010A1 (en) Bearing stand cover of axial exhaust turbine, and axial exhaust turbine
CN210344333U (zh) 一种高效混流二阀组
EP3705697B1 (en) Turbine and turbocharger
JP5954411B2 (ja) 過給機
KR101514640B1 (ko) 수력 기계, 그 수력 기계를 포함하는 에너지 변환 설비, 및 그 수력 기계의 정압 래버린스 베어링의 사용
CN103527382A (zh) 导水机构
JP2018194167A (ja) 制御バルブ
KR102525528B1 (ko) 수중 펌프
WO2018027897A1 (zh) 透平膨胀发电机
JP2017145728A (ja) 軸流水力機械
JP2020002785A (ja) バルブ水車
JP2011111928A (ja) 流量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