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3112B - 清洁工具 - Google Patents

清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112B
CN105283112B CN201480002055.4A CN201480002055A CN105283112B CN 105283112 B CN105283112 B CN 105283112B CN 201480002055 A CN201480002055 A CN 201480002055A CN 105283112 B CN105283112 B CN 105283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pair
main part
supporting part
end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0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112A (zh
Inventor
三轮真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o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to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oms Inc filed Critical Nitom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83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1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5/00Domestic clean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L25/005Domestic clean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sing adhesive or tacky surfaces to remove dirt, e.g. lint removers

Landscapes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清洁工具。该清洁工具,其特征在于,芯体的一端部具有用于使芯体能够以该一端部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的轴部,芯体的另一端部以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在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上的方式构成,芯体的所述移动构成为,在另一端部被卡定在另一端支承部上的状态下受到限制,在所述卡定解除的状态下容许所述移动,主体部具有:相对于芯体在径向上分离地相对配置的顶壁部、和从该顶壁部向芯体侧延伸设置,且在芯体的径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主体部的一端支承部包含顶壁部中的介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部位和一对侧壁部,在由顶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一对侧壁部对所述轴部进行轴支承。

Description

清洁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安装并使用粘着胶带滚的清洁工具,所述粘着胶带滚是将至少一侧的面成为粘着面的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成筒状而成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清洁工具,已知具有一对轴承部件和保持件的清洁工具,该一对轴承部件分别插穿于粘着滚的筒孔两端侧,所述保持件具有保持该轴承部件的一对保持部以及支承该保持部的主体(例如,专利文献1)。
所述轴承部件具有:插穿于粘着滚的筒孔中的筒状的嵌合部;对嵌合部的开口的一端侧进行封闭的轴承板;以沿所述筒孔的方式贯穿该轴承板的轴承孔。所述一对保持部件具有:从主体延伸设置的一对棒状的腿部;设在该腿部的前端侧且能够与所述轴承板相对地配置的圆盘状部;凸出设置在该圆盘状部上且能够嵌合在所述轴承孔中的旋转轴。在将粘着滚安装在该清洁工具上时,使各轴承部件插穿于粘着滚的两端部,使保持件的一对保持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打开,使各轴承部件相对地配置在各保持部上,从而使旋转轴嵌合于轴承孔中。另一方面,在将粘着滚从清洁工具上拆下时,使保持件的一对保持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打开,解除旋转轴和轴承部件的凹凸嵌合,将各轴承部件从粘着滚的两端部拆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57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清洁工具中,在如上述那样进行粘着滚的安装、脱离时,由于需要使各轴承部件在粘着滚的两端部嵌合、脱离,并使保持件的一对保持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打开,使一对保持部的旋转轴相对于对应的轴承部件的轴承孔嵌合、脱离这一系列的动作,因此,存在粘着滚的安装、脱离繁琐的问题。
而且,在上述现有的清洁工具中,通过圆盘状部的旋转轴对轴承孔进行轴支承,该圆盘状部设在从主体延伸设置的棒状的腿部前端侧,所以,在旋转轴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弱、腿部容易破损等强度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完成的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粘着胶带滚进行安装、脱离,且提高强度从而难以破损的清洁工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清洁工具,具有:被插穿于粘着胶带滚的筒孔中的棒状的芯体,该粘着胶带滚是将至少一侧的面成为粘着面的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成筒状而成的;主体部,具有一端支承部以及另一端支承部,该一端支承部以及另一端支承部分别用于支承所述芯体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其特征在于,芯体的一端部具有用于使芯体能够以该一端部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的轴部,芯体的另一端部构成为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在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上,芯体的所述移动构成为,在另一端部被卡定在另一端支承部上的状态下受到限制,在所述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容许所述移动,主体部具有:相对于芯体在径向上分离地相对配置的顶壁部、和从该顶壁部向芯体侧延伸设置,且在芯体的径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主体部的一端支承部包含顶壁部中的介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部位和一对侧壁部,在由顶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一对侧壁部对所述轴部进行轴支承。
根据该清洁工具,在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的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芯体的另一端成为自由端,芯体能够以一端部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因此,在粘着胶带滚相对于清洁工具安装、脱离时,解除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的卡定,并使芯体以一端部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使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充分分离,由此,能够将粘着胶带滚经由其筒孔容易地相对于芯体沿从另一端部侧朝向一端部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进行安装、脱离。另外,根据该清洁工具,由于一端支承部在由顶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侧壁部之间对轴部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轴部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
另外,在该清洁工具中,在芯体的另一端部卡定于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的状态下,由于芯体以一端部为起点的所述移动受到限制,所以,在使用粘着胶带滚时,将安装有粘着胶带滚的芯体的另一端部卡定于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对芯体的以一端部为起点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适当地旋转使用安装在芯体上的粘着胶带滚。
另外,在本发明的清洁工具中,还能够构成为,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支承部具有将所述一对侧壁部沿相对方向连结的加强壁部,该加强壁部构成为相对于顶壁部成为立起状态。
根据该清洁工具,由于一端支承部在由一对侧壁部和加强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侧壁部之间对轴部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轴部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清洁工具,在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的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芯体的另一端部成为自由端,芯体能够以一端部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所以,在将粘着胶带滚相对于清洁工具进行安装、脱离时,解除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的卡定,并使芯体以一端部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使芯体的另一端部和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充分分离,由此,能够将粘着胶带滚经由其筒孔容易地相对于芯体沿从另一端部侧朝向一端部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进行安装、脱离,并且,由于一端支承部在由顶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侧壁部之间对轴部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轴部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工具中的支承芯体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芯体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该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该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图3B的A-A线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图3B的B-B线剖视图。
图4C是表示图3B的C-C线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支承该芯体的主体部的主视图。
图5B是表示图5A的D-D线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支承该芯体的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图6A的E-E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该主体部所支承的芯体以一端部为起点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A是表示嵌合该主体部和容器从而将芯体收容在容器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B是表示图8A的F-F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清洁工具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按照“1.整体结构”、“2.芯体”、“2-1.芯体的一端部”、“2-2.芯体的另一端部(被卡定部)”、“3.主体部”、“3-1.轴承部”、“3-2.卡定部”、“4.转换部”、“5.容器”、“6.清洁工具的概要动作”、“6-1.卡定动作”、“6-2.卡定解除动作”、“7.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作用(总结)”、“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顺序进行说明。
【1.关于整体结构】
清洁工具是用于安装并使用清洁用的粘着胶带滚的工具,所述粘着胶带滚是将至少一侧的面成为粘着面的胶带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成筒状而成的。此外,粘着胶带滚是以沿中心线形成有轴孔的方式,将成为粘着面的一侧的面作为外侧而将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而成的。轴孔的截面形状能够构成为例如圆形、多边形,没有特殊限制。这样的粘着胶带滚在被清洁面(例如地板面、衣服表面、手机的屏幕)上滚动(即,使其旋转移动),从而对被清洁面进行清洁。
本实施方式中的清洁工具,如图1所示,具有:插穿于粘着胶带滚(未图示)的轴孔(筒孔)中的芯体1;支承该芯体1的主体部2。以下,为了说明方便,以图1为基准确定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将与所述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确定为上下方向。
【2.关于芯体】
芯体1呈能够插穿于粘着胶带滚的轴孔中的形状。具体来说,芯体1呈棒状,能够构成为例如筒状或柱状(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或多边形)。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芯体1构成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柱状的芯体主体部1a。芯体主体部1a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且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一对矩形板状的主体壁部1b;在一对主体壁部1b的上下方向途中位置(例如上下方向中央部)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矩形板状的左右壁部1c;在一对左右壁部1b的左右方向途中位置(例如左右方向中央部)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半圆板状的加强壁部1d。
该芯体主体部1a具有:设在左右方向(长边方向、或插穿于粘着胶带滚的轴孔中的插穿方向)一端侧(右端侧)的一端部10;设在左右方向另一端侧(左端侧)的另一端部11(参照图2)。
【2-1.关于芯体的一端部】
一端部10是被支承在主体部2的后述的一端支承部20上的部分。具体来说,一端部10是轴支承在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上的部分,使芯体1将该一端部10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可动。
一端部10的形状虽然没有特殊限制,但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端部10构成为具有连结部12,该连结部12具有:在芯体1的径向向外即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插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的基部12a;在该基部12a的上端部(延伸设置方向端部)沿前后方向相互朝外凸出设置的一对轴部12b(圆柱体)。该连结部12中的基部12a上端部和一对轴部12b向芯体主体部1a的径向向外突出,并向使芯体主体部1a沿轴向(图1的左右方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外超出。或者,连结部12(基部12a上端部和一对轴部12b)向使插入到芯体主体部1a的粘着胶带滚的轴孔沿轴向(图1的左右方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外超出。即,在将粘着胶带滚(轴孔)从芯体1的另一端部11侧向一端部10插入到芯体1(芯体主体部1a)上时,连结部12(一端部10)的基部12a在一端部10侧限制粘着胶带滚的插穿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结部12构成为向使芯体主体部1a沿左右方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外超出的情况,但不限于此,连结部12还能够构成为收敛于使芯体主体部1a沿左右方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内。
【2-2.关于芯体的另一端部(被卡定部)】
另一端部11是被支承在主体部2的后述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部分。具体来说,另一端部11是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于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部分。更详细地说,在另一端部11以及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的一方设有凹部,在另一方设有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另一端部11构成为,在凹部和凸部嵌合的状态下,另一端部11卡定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以限制芯体1的以一端部10作为起点的移动。另外,另一端部11构成为,在所述嵌合被解除的状态下,另一端部11成为从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放开的自由端,以使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可动。
另一端部11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但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端部11具有被卡定部13,该被卡定部13具有从芯体主体部1a向左方延伸设置的基部13a。被卡定部13具有:在圆板状的基部13a的左表面13d(具体在左表面13d的大致中央部)中呈凹状的凹部13b;从凹部13b的前后方向两端侧沿上下方向并排凸出地设置到基部13a左表面13d的上端缘部的一对轨道部13c。此外,基部13a的上端部中的、一对轨道部13c之间的部分13e呈前端变细的锥状。具体来说,基部13a的左表面13d,在一对轨道部13c之间,从比上端缘部靠近中央侧的位置到上端缘部向右表面侧(右上方向)倾斜。该被卡定部13收敛于使芯体主体部1a沿轴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内。或者,被卡定部13收敛于使插入到芯体主体部1a上的粘着胶带滚的轴孔沿轴向投影后的投影宽度内。即,在将粘着胶带滚(轴孔)从芯体1的另一端部11侧向一端部10插入到芯体1上时,被卡定部13(另一端部11)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侧不会妨碍粘着胶带滚的插穿方向的动作,能够将粘着胶带滚(轴孔)顺畅地插入芯体1的另一端部11。
【3.关于主体部】
主体部2构成为能够支承芯体1的一端部10和另一端部11。主体部2的形状虽无特殊限制,但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具有:沿左右方向细长的矩形板状的壁部即主体支承部2a(顶壁部)、和从该主体支承部2a的下表面周缘部延伸设置的侧壁部2b、2c(参照图3A、3B)。换言之,主体部2具有:相对于芯体1在径向上分离地相对配置的主体支承部2a(顶壁部);从该主体支承部2a向芯体1延伸设置、在径向上相对的一对前后侧壁部2c;将该一对前后侧壁部2c沿相对方向连结的一对左右侧壁部2b(一对加强壁部)。
主体支承部2a具有与芯体主体部1a的轴向(长边方向)的长度对应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和与芯体主体部1a的径向的长度对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支承部2a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芯体主体部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长,主体支承部2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芯体主体部1a的径向的长度长。
侧壁部2b、2c呈矩形框状。具体来说,侧壁部2b、2c构成为,具有: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一对左右侧壁部2b、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一对前后侧壁部2c,一对左右侧壁部2b沿前后方向连结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左右方向端部彼此。在主体支承部2a的左右方向端部中,一对左右侧壁部2b分别设置在前后方向的全长上,呈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的矩形板状,相对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呈立起状态。在主体支承部2a的前后方向端部中,一对前后侧壁部2c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呈沿上下方向且左右方向的矩形板状,相对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呈立起状态。此外,所述立起状态是指,例如,一面(例如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和另一面(例如,一对左右侧壁部2b的矩形板状表面)交叉的配置状态,优选地,为一面与另一面以从锐角到钝角交叉的状态,更优选地,为一面与另一面正交以致大致正交的状态。该侧壁部2b、2c中,在一对前后侧壁部2c上设有能够支承(轴承支承或轴支承)芯体1的一端部10(具体来说,连结部12的一对轴部12b)的轴承部22,在左侧壁部2b上设有能够卡定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具体来说为被卡定部13的凹部13b)上的卡定部23。
这里,如图4A所示,主体部2具有用于分别支承芯体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即一端部10和另一端部11的一端支承部20和另一端支承部21。一端支承部20为主体部2的一端侧(右端侧)的部位。具体来说,一端支承部20包括:主体部2中的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一端侧(右端侧)部、主体支承部2a中的介于所述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一端侧部之间的一端侧壁部位(主体支承部2a的一端侧(右端侧))部、右侧壁部2b、设在所述一对前后侧壁部2c上的轴承部22。另外,另一端支承部21是主体部2的另一端侧(左端侧)的部位。具体来说,另一端支承部21包括:主体部2中的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另一端侧(左端侧)部、主体支承部2a中的介于所述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另一端侧部之间的另一端侧壁部位(主体支承部2a的另一端侧(左端侧))部、左侧壁部2b、设在该左侧壁部2b上的卡定部23。
【3-1.关于轴承部】
轴承部22构成为能够供连结部12的一对轴部12b嵌合、脱离,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凹部或贯穿孔。如图4A、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22构成为具有:从一对的各前后侧壁部2c的左右方向一端侧(右端侧)的内表面(相对面)凸出设置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基部22a;凹入地设在该基部22a上的凹部22b;与凹部22b的深度相比较浅地凹入设置在所述基部22a上、且从基部22a下端侧形成到凹部22b的轴部引导部22c。即,在将芯体1的一端部10安装到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上时,芯体1(连结部12)的一对轴部12b通过主体部2(轴承部22)的轴部引导部22c从基部22a下端侧被顺畅地引导至凹部22b,并嵌合在凹部22b中。这样,在一对轴部12b嵌合于凹部22b中的状态下,芯体1的一端部10连结并支承(轴支承)在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上,以使芯体1将该一端部10(一对轴部12b)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可动(参照图5A、图5B、图6A、图6B、图7)。即,一对轴部12b成为芯体1的可动轴,芯体1以该可动轴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可动。该轴支承构造中,一端支承部20在由主体支承部2a(顶壁部)和一对前后侧壁部2c包围的区域中且在一对前后侧壁部2c之间对一对轴部12b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一对轴部12b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而且,一端支承部20在被一对前后侧壁部2c和右侧壁部2b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前后侧壁部2c之间对一对轴部12b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一对轴部12b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
【3-2.关于卡定部】
卡定部2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被卡定部13(凹部13b)卡定、脱离(具体来说能够嵌合、脱离)。卡定部23的形状虽无特殊限制,但是如图4A、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23具有从左侧壁部2b的下端侧的内表面(右表面)凸出设置的基部23a。基部23a构成为具有挠性。具体来说,基部23a由从左侧壁部2b的所述内表面向右方且下方延伸设置的板状的上部23b和从该上部23b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部23c构成,能够向左方挠曲。下部23c的右表面23d是越趋向下端侧越向左侧倾斜的倾斜面(即,向左下倾斜的倾斜面)。关于下部23c的右表面23d的倾斜角度,只要是相对于沿上下方向的铅垂面向左侧倾斜的角度则没有特殊限制,但例如能够构成为相对于沿上下方向的铅垂面成0.1度~3度,优选以1度左右向左下方倾斜。另外,下部23c的右表面23d具有:能够嵌合在被卡定部13的凹部13b中的凸部23e;能够与被卡定部13的一对轨道部13c嵌合的一对槽部23f。具体来说,如图4A、4B所示,下部23c的右表面23d具有:在下方的中央部中呈凸状的凸部23e;从凸部23e的前后方向两端侧沿上下方向并排且凹入地设置到右表面23d上方的一对槽部23f。如图4A所示,凸部23e的上表面成为向右下倾斜的倾斜面231e。另外,如图4B所示,凸部23e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对于一对槽部23f(或一对轨道部13c)的分离宽度大致相等或稍小。另外,下部23c的前后方向以及下方的端部23g呈前端细的锥状。具体来说,下部23c的右表面23d,从比前后方向以及下方的缘部靠近中央部的位置到各缘部向左表面侧倾斜。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卡定部23)上设有凸部23e,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被卡定部13)上设有凹部13b,凸部23e和凹部13b能够嵌合地构成,但不限于此,还能够构成为,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卡定部23)上设有凹部(还包含孔部),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被卡定部13)上设有凸部,凹部和凸部能够嵌合。
【4.关于转换部】
这里,芯体1以及主体部2的至少一方具有转换部,在为了解除卡定部23(凸部23e)和被卡定部13(凹部13b)被卡定(具体为嵌合)的状态(凹凸嵌合)、抵抗基于凸部23e和凹部13b的凹凸嵌合对芯体1的移动(可动)限制而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以一端部10为起点的周向)移动时,该转换部将施加在该动作(可动)上的力的至少一部分转换成解除凹凸嵌合的力,以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移动而使之分离。例如,所述另一端部11和另一端支承部21具有为了解除嵌合而使芯体1移动时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左表面13d以及右表面23d、倾斜面231e以及凹部13b内表面),所述转换部构成为具有所述抵接面中的至少一方,所述转换部所具有的抵接面能够构成为包含相对于插穿方向(左右方向)倾斜的面,该倾斜的面将使芯体1移动的力转换成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以使之分离的力。另外,所述转换部构成为具有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和另一端支承部21的至少一方,转换部所具有的所述一端支承部20和另一端支承部21的至少一方能够构成为具有挠性,在为了解除凹凸嵌合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移动限制而使芯体1移动时以凹部13b和凸部23e分离的方式挠曲。而且,所述转换部构成为具有另一端支承部21,所述另一端支承部21能够构成为具有所述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具有转换部,所述转换部由卡定部23的向左下倾斜的右表面23d、作为卡定部23的凸部23e上表面的倾斜面231e、具有向左方挠曲的挠性的另一端支承部21(基部23a)构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换部具有芯体1和主体部2协动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是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对芯体1的一端部10的轴部12b进行轴承支承的结构。在该轴承结构中,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与芯体1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中,且在与凹部13b和凸部23e嵌合的嵌合位置相比的上方(与嵌合状态的芯体1的可动方向反向,或靠近主体支承部2a侧)的位置(轴承位置)处,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对芯体1的一端部10的轴部12b进行轴承支承(参照图6B)。本实施方式的轴承位置,具体来说处于芯体主体部1a沿轴向(左右方向)的投影宽度外、且为靠近主体支承部2a的位置。
此外,转换部不限于上述结构,还能够构成为一端支承部20具有挠性(向右方挠曲的挠性)。另外,转换部还能够构成为具有被卡定部13(基部13a)的左表面13d(与卡定部23的右表面23d抵接的抵接面)以及凹部13b内表面(与卡定部23的凸部23e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的一方或双方。该情况下,左表面13d构成为包含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面(例如,越趋向下方越从右表面23d向右方分离的、向右下倾斜的面),凹部13b内表面中的与卡定部23的凸部23e上表面抵接的表面能够构成为包含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表面(例如,越趋向下方越从右表面23d向右方分离的、向右下倾斜的表面)。
除此以外,转换部还能够构成为具有设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以及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的一方的凸部(具体来说,与另一方的凹部嵌合的凸部),该凸部构成为,在为了解除凹凸嵌合抵抗对芯体1的限制而使芯体1移动时,使凸部从形成有凸部的形成面的突出量(体积)减少,以使凸部相对于凹部分离。例如,所述凸部还能够构成为具有:被凸出地设置在另一端部11或另一端支承部21的所述抵接面上的突起部;和支承体(例如,弹性体),在以规定压力以上按压该突起部后(例如,通过弹性),突起部以突出量减少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抵接面退缩,在释放所述按压力后,突起部恢复到原来的突出量的位置,该支承体以突起部相对于所述抵接面能够进退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例如,支承体相对于所述抵接面被埋设。此外,在为了解除凹凸嵌合而使芯体1移动时,所述突起部被凹部内表面按压,所述规定压力以上的按压是指,为了解除凹凸嵌合,使芯体1抵抗对芯体1的限制向可动方向移动的力。
【5.关于容器】
此外,如图8A、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工具构成为具有用于收容芯体1而供主体部2自由嵌合、脱离的容器3。容器3呈能够收容芯体1的框体状,具有呈一面开口(具体为上表面开口)的主体部3A。在容器3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形成有用于使容器3(主体部3A)稳定地竖立的凸状的脚部3a(具体地说,沿前后方向并排的一对突条)。另外,在容器3(主体部3A)的上端侧内表面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凹入地设有能够与主体部2的嵌合片2d(具体地说,为从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下端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向下方延伸设置、且具有嵌合用凹部的基部(参照图1))嵌合的被嵌合部3b(具体来说,为供嵌合片2d的所述基部嵌合的凹部,该凹部具有与嵌合片2d的所述嵌合用凹部嵌合的嵌合用凸部)。此外,主体部2和容器3的用于所述嵌合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制,只要在主体部2和容器3的某一方设置嵌合用凸部,在另一方设置嵌合用凹部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工具构成为具有容器3,但不限于此,清洁工具还可以不具有容器3,而构成为具有芯体1和主体部2。
【6.关于清洁工具的概要动作】
在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清洁工具中,芯体1的一端部10连结并支承在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上,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可动(参照图5A、图6B、图7)。具体来说,一端部10的一对轴部12b被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轴承支承(轴支承),能够围绕嵌合在凹部22b中的一对轴部12b的中心轴(沿前后方向的可动轴)旋转。即,芯体1以一端部10(一对轴部12b)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能够转动(参照图5A、图7)。另外,芯体1的另一端部11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于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
【6-1.关于卡定动作】
说明将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卡定于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动作。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转动,并以另一端部11中的被卡定部13的外表面侧(左表面)13d和另一端支承部21的内表面侧(右表面23d)抵接的方式,使另一端部11和另一端支承部21相互接近。这里,使另一端部11的被卡定部13中的凹部13b朝向另一端支承部21的凸部23e接近,或使凸部23e朝向凹部13b接近时,以使凸部23e沿被卡定部13(基部13a)的上端部中的一对轨道部13c之间的锥状部分13e的方式、且以使凸部23e在一对轨道部13c之间沿该一对轨道部13c向凹部13b引导的方式使其移动(或滑动)。在使凸部23e沿着所述锥状部分13e时,由于卡定部23的基部23a因挠性而向左方挠曲,所以,凸部23e在与锥状部分13e抵接后,与锥状部分13e的倾斜面相配合地边适当地使基部23a挠曲边在左表面13d上顺畅地滑动。
而且,另一端部11(被卡定部13)的凹部13b嵌合于另一端支承部21(卡定部23)的凸部23e上,并且,一对轨道部13c嵌合于一对槽部23f中,由此,被卡定部13的左表面13d和卡定部23的右表面23d成为抵接的状态(参照图5A、图6B)。此时,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卡定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这样,在另一端部11卡定于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状态下,另一端部11作为支承端被支承于另一端支承部21,芯体1的以一端部10为起点的转动受到限制(参照图5A)。在该状态下,主体支承部2a和芯体主体部1a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相对地沿左右方向平行的状态(参照图5A),在粘着胶带滚插穿芯体1(芯体主体部1a)地安装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使用所述粘着胶带滚。
【6-2.关于卡定解除动作】
接下来,对解除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卡定于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所述卡定(凹凸嵌合)的动作(解除芯体1的转动限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芯体1的可动方向上,即在使另一端部11的凹部13b从另一端支承部21的凸部23e分离的方向或使凸部23e从凹部13b分离的方向上,使芯体1抵抗所述对芯体1的转动限制而移动,从而使被卡定部13和卡定部23相互移动(滑动)而使它们分离。通过该芯体1的移动,凸部23e和凹部13b的嵌合以及一对轨道部13c和一对槽部23f的嵌合被解除。
这里,凸部23e的向右下倾斜的倾斜面231e在凹部13b内表面中的上表面上滑动。该倾斜面231e使凹部13b和凸部23e沿该倾斜面231e移动而使它们分离。具体来说,在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移动(可动)限制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时,倾斜面231e将使芯体1移动的力转换成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而使其分离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凹凸嵌合。更详细地说,在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移动(可动)限制而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时,该可动方向的力(沿芯体1的径向的力)的一部分通过倾斜面231e向芯体1的轴向一端部侧转换并作用在另一端部11(凹部13b)上,作为其反作用力,另一端部11(凹部13b)使芯体1的轴向向外的力作用在另一端支承部21(凸部23e)上。通过这样的另一端部11(凹部13b)和另一端支承部21(凸部23e)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凹凸嵌合被容易地解除。
另外,卡定部23的向左下倾斜的右表面23d在被卡定部13的左表面13d上滑动。该右表面23d使凹部13b和凸部23e沿该右表面23d移动以使其分离。具体来说,在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限制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时,右表面23d使所述作用力、反作用力相互地作用在另一端部11(凹部13b)和另一端支承部21(凸部23e)上,由此,将使芯体1沿可动方向移动的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而使之分离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凹凸嵌合。
另外,卡定部23的基部23a具有向左方挠曲的挠性,因此,通过基于该挠性的挠曲能够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以使其分离。具体地,在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限制而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时,基部23a向左方(芯体1的轴向向外)挠曲,由此,能够将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的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而使其分离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凹凸嵌合。
而且,在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对芯体1的一端部10的轴部12b进行轴承支承的轴承结构中,在上下方向中,且在比凹部13b和凸部23e嵌合的嵌合位置靠近上方的轴承位置,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的轴承部22对芯体1的一端部10的轴部12b进行轴承支承,因此,与上下方向中嵌合位置和轴承位置大致相同的轴承结构的情况(例如,在沿芯体1的轴线(左右方向)的位置或沿芯体1的轴向的投影宽度内,嵌合位置位于另一端部11侧,轴承位置位于一端部10侧的轴承结构的情况)相比,为了解除凹凸嵌合而抵抗对芯体1的移动限制并以芯体1的一端部10为起点使芯体1转动时的另一端部11的轨迹(具体来说,圆弧状的转动轨迹)更靠右侧(具体来说靠近右下)。即,所述轴承结构中,在上下方向上,通过使轴承位置向上方偏移至比嵌合位置靠近主体支承部2a,而使另一端部11的转动轨迹靠右偏移,从而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以使其分离。具体来说,所述轴承结构中,在抵抗对芯体1的所述限制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时,通过使另一端部11的转动轨迹向右下偏移,使所述作用力、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在另一端部11(凹部13b)和另一端支承部21(凸部23e)上,由此,将使芯体1向可动方向移动的力的一部分转换成使凹部13b和凸部23e移动以使其分离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凹凸嵌合。
如上述那样,在另一端部11的凹部13b和另一端支承部21的凸部23e的嵌合被脱离后,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和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的卡定被解除。这样,在所述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基于另一端支承部21的支承被解除后的另一端部11成为自由端并从另一端支承部21被放开,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转动。对于这样的芯体1相对于主体部2的转动,如图7所示,通过使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能够使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和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分离。在该状态下,在芯体1上没有安装粘着胶带滚的情况下,能够将粘着胶带滚从芯体1的另一端部11插穿到一端部10,或在芯体1上安装有使用完的粘着胶带滚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该粘着胶带滚从芯体1的另一端部11拆下。
此外,在使用过清洁工具后(通过安装在芯体1上的粘着胶带滚对被清洁面进行清洁后),将主体部2作为容器3的上盖,嵌合在容器3上,从而能够将芯体1(或粘着胶带滚)收容于容器3内进行适当地保管。具体来说,通过使主体部2的一对嵌合片2d与容器3的一对被嵌合部3b嵌合,而通过主体部2封闭容器3的上表面开口。
【7.关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作用(总结)】
以下,总结上述实施方式,清洁工具,具有:棒状的芯体1,其被插穿于粘着胶带滚的筒孔中,该粘着胶带滚是将至少一侧的面成为粘着面的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成筒状而成的;主体部2,具有一端支承部20以及另一端支承部21,该一端支承部20以及另一端支承部21分别用于支承所述芯体1的轴向一端部10和另一端部11,其特征在于,芯体1的一端部10具有使芯体1能够以该一端部10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移动的轴部(一对轴部)12b,芯体1的另一端部11构成为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芯体1的所述移动构成为,在另一端部11被卡定在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状态下受到限制,在所述卡定解除的状态下容许所述芯体1移动,主体部2具有:相对于芯体1在径向上分离地相对配置的顶壁部(主体支承部)2a、和从该顶壁部2a向芯体1侧延伸设置,在芯体1的径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一对前后侧壁部)2c,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包含顶壁部2a中的介于一对侧壁部2c之间的部位和一对侧壁部2c,在由顶壁部2a和一对侧壁部2c包围的区域内,一对侧壁部2c对所述轴部12b进行轴支承。
根据该清洁工具,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和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的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芯体1的另一端部11成为自由端,由于芯体1能够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移动,所以,在将粘着胶带滚相对于清洁工具安装、脱离时,解除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和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的卡定,使芯体1以一端部10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2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从而使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和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充分分离,由此,能够将粘着胶带滚经由其筒孔容易地相对于芯体1沿从另一端部11侧朝向一端部10侧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进行安装、脱离。另外,根据该清洁工具,由于一端支承部20在由顶壁部2a和一对侧壁部2c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侧壁部2c之间对轴部12b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轴部12b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并抑制破损。
此外,在该清洁工具中,在芯体1的另一端部11被卡定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的状态下,由于芯体1的以一端部10为起点的所述移动受到限制,在使用粘着胶带滚时,将安装了粘着胶带滚的芯体1的另一端部11卡定在主体部2的另一端支承部21上,并限制芯体1的以一端部10为起点的移动,由此,能够适当地旋转使用安装在芯体1上的粘着胶带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工具中,所述主体部2的一端支承部20具有将所述一对侧壁部2c沿相对方向进行连结的加强壁部(一对左右侧壁部)2b,该加强壁部2b构成为相对于顶壁部2a呈立起状态。
根据该清洁工具,由于一端支承部20在由一对侧壁部2c和加强壁部2b所包围的区域内且在一对侧壁部2c之间对轴部12b进行轴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轴部12b的轴支承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强度抑制破损。
【8.关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的清洁工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粘着胶带滚的结构,即以沿中心线上形成轴孔的方式使粘着面即一侧的面成为外侧而将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而成,但不限于此,粘着胶带滚还能够构成为,以沿中心线上形成轴孔的方式使粘着面即一侧的面成为内侧而将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而成,粘着胶带滚还能够使胶带状基材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的面都由粘着面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芯体1的连结部12由基部12a和一对轴部12b构成的情况,但不限于此,连结部12还能够由基部12a和设在该基部12a的上端侧的一个棒状的轴部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前后侧壁部2c在主体支承部2a的前后方向端部中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一对前后侧壁部2c还可以与芯体1的一端部10对应地至少设置在所对应的主体支承部2a的左右方向一端侧(右端侧)部。例如,一对前后侧壁部2c能够构成为仅设置在主体支承部2a的左右方向一端侧(右端侧)部。另外,一对前后侧壁部2c还可以不设在主体支承部2a的前后方向端部,而设在主体支承部2a的前后方向途中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左右侧壁部2b沿前后方向连结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左右方向端部彼此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一对左右侧壁部2b还能够构成为沿前后方向连结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左右方向途中位置彼此。另外,一对左右侧壁部2b还能够构成为,不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延伸设置,而是对一对前后侧壁部2c(左右方向途中位置彼此或左右方向端部彼此)的除了上端部以外的上下方向规定部位沿相对方向彼此(例如,下端部彼此、上下方向中央部彼此、从上下方向中央部到下端部的部位彼此)进行连结,并相对于主体支承部2a下表面成为立起状态。另外,左右侧壁部2b还能够构成为,不是一对而仅由一个壁部构成,并沿相对方向连结一对前后侧壁部2c。该情况下,例如,左右侧壁部2b构成为,与芯体1的一端部10对应地,沿前后方向对设在主体支承部2a的左右方向一端侧的一对前后侧壁2c进行连结。除此以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还能够构成为不具有一对左右侧壁部2b的左侧壁部以及右侧壁部的至少一方,另外,一端支承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为不具有右侧壁部2b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另一端支承部21构成为具有主体支承部2a的另一端侧部、左侧壁部2b、一对前后侧壁部2c的另一端侧部、卡定部23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另一端支承部21还能够构成为从主体支承部2a向下方延伸设置有卡定部23。另外,另一端支承部21还能够构成为具有左侧壁部2b、卡定部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另一端部11和另一端支承部21的卡定为凹部13b和凸部23e的凹凸嵌合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另一端部11还能够具有钩挂住另一端支承部21并卡定的钩爪状的钩部,或者另一端支承部21具有钩挂住另一端部11并卡定的钩爪状的钩部,通过钩部的钩挂,使另一端部11和另一端支承部21卡定。
除此以外,还能够为,另一端部11具有向另一端支承部21弹压的弹压机构,或另一端支承部21具有向另一端部11弹压的弹压机构,通过该弹压机构产生的弹压力,使另一端部11和另一端支承部21卡定。
另外,主体部2能够构成为具有能够握持的手柄。手柄能够构成为棒状。例如,手柄能够构成为相对于主体部2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至少某一个方向突出地设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芯体,1a…芯体主体部,2…主体部,2a…主体支承部,3…容器,10…一端部,11…另一端部,12…连结部,13…被卡定部,13b…凹部,13d…左表面,20…一端支承部,21…另一端支承部,22…轴承部,23…卡定部,23a…基部,23d…右表面,23e…凸部,231e…倾斜面。

Claims (2)

1.一种清洁工具,具有:被插穿于粘着胶带滚的筒孔中的棒状的芯体,该粘着胶带滚是将至少一侧的面成为粘着面的胶带状基材围绕中心线卷绕成筒状而成的;主体部,具有一端支承部以及另一端支承部,该一端支承部以及另一端支承部分别用于支承所述芯体的轴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其特征在于,
芯体的一端部具有用于使芯体能够以该一端部作为起点相对于主体部移动的轴部,
芯体的另一端部构成为能够卡定、脱离地卡定在主体部的另一端支承部上,芯体的所述移动构成为,在另一端部被卡定在另一端支承部上的状态下受到限制,在所述卡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容许所述移动,
主体部具有:相对于芯体在径向上分离地相对配置的顶壁部、和从该顶壁部向芯体侧延伸设置,且在芯体的径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
主体部的一端支承部包含顶壁部中的介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部位和一对侧壁部,在由顶壁部和一对侧壁部包围的区域内,一对侧壁部对所述轴部进行轴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支承部具有将所述一对侧壁部沿相对方向连结的加强壁部,该加强壁部构成为相对于顶壁部成为立起状态。
CN201480002055.4A 2014-04-04 2014-04-04 清洁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0039 WO2015151296A1 (ja) 2014-04-04 2014-04-04 清掃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112A CN105283112A (zh) 2016-01-27
CN105283112B true CN105283112B (zh) 2019-01-08

Family

ID=54239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05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112B (zh) 2014-04-04 2014-04-04 清洁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952130A4 (zh)
JP (1) JP6180444B2 (zh)
KR (1) KR20160140336A (zh)
CN (1) CN105283112B (zh)
WO (1) WO2015151296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22201A (en) * 1981-08-06 1983-12-27 Helmac Products Corporation Lint remover
US4979257A (en) * 1989-04-21 1990-12-25 Heneveld William R Lint roller with encasement
CN2446949Y (zh) * 2000-09-26 2001-09-12 盈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式调整角度的清洁工具
JP2004057602A (ja) * 2002-07-30 2004-02-26 Matsuura Plast Kk 粘着式クリーナ
CN200984139Y (zh) * 2003-10-27 2007-12-05 雅各布·W·厄肯 多功能清洁工具
JP2007319462A (ja) * 2006-06-01 2007-12-13 Isao Kono 携帯埃取り具
JP2010221063A (ja) * 2010-06-11 2010-10-07 Kao Corp 清掃具
CN202408779U (zh) * 2012-01-17 2012-09-05 林庆霖 一种具有胶棉头的清洁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1325A (en) * 1966-11-25 1968-05-07 Tackmer Corp Lint collector
JPS5026150U (zh) * 1973-07-07 1975-03-26
JPS5120845U (zh) * 1974-07-31 1976-02-16
US7213291B2 (en) * 2004-02-20 2007-05-08 Victory Converter Company Limited Clean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22201A (en) * 1981-08-06 1983-12-27 Helmac Products Corporation Lint remover
US4979257A (en) * 1989-04-21 1990-12-25 Heneveld William R Lint roller with encasement
CN2446949Y (zh) * 2000-09-26 2001-09-12 盈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式调整角度的清洁工具
JP2004057602A (ja) * 2002-07-30 2004-02-26 Matsuura Plast Kk 粘着式クリーナ
CN200984139Y (zh) * 2003-10-27 2007-12-05 雅各布·W·厄肯 多功能清洁工具
JP2007319462A (ja) * 2006-06-01 2007-12-13 Isao Kono 携帯埃取り具
JP2010221063A (ja) * 2010-06-11 2010-10-07 Kao Corp 清掃具
CN202408779U (zh) * 2012-01-17 2012-09-05 林庆霖 一种具有胶棉头的清洁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52130A1 (en) 2015-12-09
EP2952130A4 (en) 2016-03-23
JP6180444B2 (ja) 2017-08-16
JPWO2015151296A1 (ja) 2017-04-13
CN105283112A (zh) 2016-01-27
WO2015151296A1 (ja) 2015-10-08
KR20160140336A (ko)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3113B (zh) 清洁工具
US10589771B2 (en) Cart with wheel that is easily lockable and unlockable
US8763961B1 (en) Automatic locking guitar holding rack
TWM343051U (en) Latch device and switc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2061111A (ja) 人形体の関節構造
CN104738940A (zh) 旅行箱
KR101280887B1 (ko) 케이블 거치대
KR101003797B1 (ko) 접이형 자전거의 잠금 조립체
CN105283112B (zh) 清洁工具
CN108495692A (zh) 可折叠的滑雪板
JPWO2015145704A1 (ja) 清掃具用ケース
US9581287B2 (en) Invertible structure with a track
JP2016052416A (ja) カバー開閉構造
CN103600932A (zh) 锁定机构
JP3177583U (ja) キャスター止め機能付きスーツケース構造
CN102006344B (zh) 一种滑轨及具有该滑轨的手机
CN204387594U (zh) 用于电子装置的支架
JP2008267424A (ja) ユニット機器相互の連結構造
JP6893663B2 (ja) 台車
KR200463510Y1 (ko) 사다리 지지대
JP3175875U (ja) スーツケースのブレーキ機能付きキャスターセット構造
TWM290453U (en) Adjustment alignment mechanism for elevating nail reeling plate
CN102869218A (zh) 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Bilsbo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orid Writing the Web‐s Future in Numerous Langua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