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0091A -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0091A
CN105280091A CN201510430818.1A CN201510430818A CN105280091A CN 105280091 A CN105280091 A CN 105280091A CN 201510430818 A CN201510430818 A CN 201510430818A CN 105280091 A CN105280091 A CN 105280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mper
coding pattern
proof sticker
base material
adhesive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308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健太郎
天野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0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00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1)由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依次叠层而成,其中,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设有刻痕(10),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10)将防篡改标签(1)的边缘部(1c)中第1边缘部(1c1)上的一点与第3边缘部(1c3)上的一点之间连接、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以上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防篡改标签(1)时,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Description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篡改标签、使用所述防篡改标签时判定其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本申请主张2014年7月2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52060号的优先权,引用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对于容纳及密封内容物的密封体而言,为了使启封时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该启封的事实,有时在密封口处粘贴防篡改标签。这是为了防止密封体的内容物在目标以外的时间、或者被目标以外的人启封并取出,从而被篡改、滥用。另外,为了保证制品是原装品,有时也在制品上粘贴防篡改标签。当防篡改标签从被粘贴的被粘附物(上述密封体、制品等)上取下时,防篡改标签的基材容易被破坏,使防篡改标签结构体的一部分残留在被粘附物上,例如,形成“VOID”、“启封”等文字,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被取下的事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60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防篡改标签而言,例如,即使在被粘附物上残留有文字,也可以在取下后通过将粘接剂涂布于粘贴面上来再利用,存在只要不注意观察就难以注意到该再利用的事实的问题。另外,即使是取下时基材容易被破坏的防篡改标签,也有可能通过使用脱胶剂、边加热边小心地操作而对防篡改标签及被粘附物两者不造成破坏或不留损伤的痕迹地剥离(也称为“取下”)。因此,以无损伤的状态取下的防篡改标签通过在其粘贴面上再次涂布粘接剂可以被再利用,存在只要不注意观察就难以注意到其被再利用的事实的问题。如上所述,对于现有的防篡改标签而言,例如,可能存在偷换密封体的内容物并进行再次粘贴、粘贴到伪造品上等由再利用导致的滥用,而且难以对该再利用进行判定。
作为不易被再利用、不易伪造的防篡改标签,提出了使用易破坏性的全息图、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er)等的复杂结构的标签。但是这些标签自身价格较高,例如,对用于食品等大量流通的一般商品而言是不现实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以及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篡改标签,其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了所述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不同的两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所述防篡改标签隔着所述粘合剂层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了错位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制造防篡改标签,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了所述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不同的两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止篡改,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了所述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不同的两点之间、且将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以及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I-I线剖面图,图1(c)是侧视图。
图2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II-II线剖面图、图4(c)是侧视图。
图5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4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5实施方式,且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其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9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3所示的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2、3、4、5…防篡改标签
1c、3c、5c…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
1c1、3c1、5c1…第1边缘部
1c2、3c2、5c2…第2边缘部
1c3、3c3、5c3…第3边缘部
1c4、3c4、5c4…第4边缘部
10、30、50…刻痕
12…粘合剂层(第1粘合剂层)
12c…粘合剂层的侧面
13…基材
13a…基材的表面
13c…基材的侧面
14、54…编码图案
141、541…编码
141c…编码的侧面
15…第2粘合剂层
16…覆盖层
8、9…被粘附物
具体实施方式
<防篡改标签>
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了所述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不同的两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设置于所述粘合剂层及基材、或者设置于所述粘合剂层、基材及编码图案上的刻痕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连续的刻痕,如果其结构是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产生了错位的刻痕。
在所述不同的两点之间,可以以直线的方式设置刻痕,也可以以带有弯曲的线的方式设置刻痕,还可以以曲线的方式设置刻痕。
上述防篡改标签利用了现有的二维码,以仅对粘合剂层、基材等进行简单加工而成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相对于现有的二维码(编码图案)反映了制造管理信息、制品管理信息而言,上述防篡改标签是将该二维码作为防止篡改的手段,从这方面考虑,其与现有的防篡改标签是完全不同的。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I-I线的剖面图,图1(c)是侧视图。
这里示出的防篡改标签1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13a上设有编码图案14。而且,在粘合剂层12的与基材13侧相反侧的表面(背面)12b上设有剥离材料11。即,防篡改标签1是将剥离材料11、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依次叠层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1(b)而言,为了使编码141中的不存在于其剖面上而存在于比该剖面更内侧的编码与存在于剖面上的编码易于区别,改变颜色的浓淡程度(花纹)而进行了表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编码图案不是指各个编码的图案(形状),而是指编码整体所显示出的图案。
编码图案14是通过将多个黑色的编码141设置在白色的基材13上而形成的。更具体而言,编码141在从上方俯视时均为尺寸相同的相同形状(四边形),并且按照邻接的编码之间4个顶点(角部)相互接触的方式空开间隔配置。因此,从上方俯视时,编码图案14形成为黑色四边形与白色四边形交替配置的方形图案,且由黑色1种颜色(单色)构成。
编码图案14除了1种颜色以外,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还可以含有黑色以外的颜色。
编码141含有与其颜色对应的颜料等着色剂,所述着色剂可以是公知的着色剂,没有特别限定。
在编码图案14中,编码141的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例如,通过将多个编码141中部分数量的编码不空开间隔来配置,使得在邻接编码之间外缘(边)相互接触,对于部分编码141而言,可以配置同方向2边的长度为2倍以上的编码。
编码的形状可以是例如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外的其它形状。另外,编码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均相同,也可以均不同,还可以只有部分相同。而且,基于各编码的形状,编码图案14的形状也可以是非方形的。
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言,编码图案14由13个编码141形成,但构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14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其中,优选构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141的数量为8~40000个。
而且,在防篡改标签1上设有刻痕10。刻痕10连续地设置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编码141)上。而且,以如下方式设置刻痕10:从上方(编码图案14侧)俯视防篡改标签1时,该刻痕10连接防篡改标签1的边缘部1c上不同的2点之间,即,连接第1边缘部1c1上的一点与第3边缘部1c3上的一点之间,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所述。
如图1(b)所示,从粘合剂层12到基材13,再从基材13到编码图案14(编码141),以连续的方式设有刻痕10。而且,以在厚度方向贯穿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方式设置了刻痕10,并且,从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开始一直连续设置到编码图案14的与基材13侧相反侧的表面14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容易与其它构成要素加以区分,用虚线来表示刻痕10,但实际的刻痕10可以不必像这样间断地设置,可以连续地设置,如后面所叙述,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施加适当的外力时,即,施加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的外力时,能够以该刻痕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
另外,也可以不必以在厚度方向贯穿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方式设置刻痕10,所形成的刻痕10只要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能够以该刻痕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即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而言,它们的厚度方向上的刻痕10的长度优选为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总厚度的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特别优选为100%。通过使刻痕10的长度的上述比例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可以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更容易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
另外,如图1(a)及(c)所示,刻痕10按照以下方式设置:连接防篡改标签1的边缘部1c中的第1边缘部1c1与第3边缘部1c3之间,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另外,刻痕10被设置成平行于防篡改标签1的边缘部1c中的第2边缘部1c2及第4边缘部1c4。第1边缘部1c1及第3边缘部1c3是防篡改标签1的边缘部1c的4个区域中相互平行的区域,在如图1(a)的俯视的状态下,是形成相互对置且平行的边的区域。第2边缘部1c2及第4边缘部1c4也同样地是相互平行的区域,在如图1(a)的俯视的状态下,是形成相互对置且平行的边的区域。通过使第1边缘部1c1、第2边缘部1c2、第3边缘部1c3及第4边缘部1c4依次形成角部且相连(连接),构成了边缘部1c。
另外,在第1边缘部1c1及第3边缘部1c3中,在粘合剂层12的侧面12c及基材13的侧面13c中以连续的方式设有刻痕10。而且,在从第1边缘部1c1侧或第3边缘部1c3侧观察防篡改标签1时,在位于比这些边缘部更内侧的编码141的侧面141c,也沿着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连续地设有(图示略)刻痕10。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示出了将刻痕10连续地设置于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情况,但刻痕10也可以不设置在编码图案14上。例如,在从上方(编码图案14侧)俯视防篡改标签1时,可以在与编码141的侧面141c重合的位置,于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上设置刻痕10,而不在编码141上设置。
另外,在防篡改标签1中,例如,可以按连接防篡改标签1的第1边缘部1c1与第3边缘部1c3之间、且不与第2边缘部1c2及第4边缘部1c4平行的方式设置刻痕10。另外,刻痕10还可以按如下方式设置:不是在防篡改标签1的第1边缘部1c1与第3边缘部1c3之间进行连接,而是在第2边缘部1c2与第4边缘部1c4之间连接,与第1边缘部1c1及第3边缘部1c3平行或者不与第1边缘部1c1及第3边缘部1c3平行,而且未截断或截断编码141,使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
也可以从粘合剂层12起在剥离材料11上连续地设置刻痕10,该情况下,在剥离材料11的厚度方向上,所设置的刻痕10未贯穿剥离材料11。如上所述,在粘合剂层12中形成给定长度的刻痕10的情况下,在后面叙述的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方法中,有时在剥离材料11上也形成刻痕10。而且,即使如上所述地在剥离材料11上形成了刻痕10,也不妨害本发明发挥其效果。
如图所示,刻痕10可以不形成间隙(狭缝)地设置,换言之,可以使以刻痕10为边界的邻接的层彼此接触,也可以在以刻痕10为边界的邻接的层彼此之间形成间隙而设置,换言之,也可以使以刻痕10为边界的邻接的层彼此不接触。在形成间隙地设置的情况下,优选其宽度(狭缝的宽度)为5mm以下。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刻痕10,能够在剥离了剥离材料11的状态下,施加适当的外力时,防篡改标签1以刻痕10为界完全分割成2个部分。
在从上方俯视防篡改标签1时,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编码141的表面141a的总面积)优选为0.4~10cm2,更优选为1~8cm2。通过使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容易地用读取器读取编码图案14。另外,通过使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以抑制编码图案14变得过大。
每个编码141的表面141a的面积优选为1~50mm2,更优选为2~25mm2。通过使编码141的上述面积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容易地用读取器读取编码图案14。
另外,通过使编码141的上述面积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以抑制编码图案14变得过大。
编码141的厚度(编码图案1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50μm,更优选为1~30μm。通过使编码141的厚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编码141的结构,通过使编码141的厚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1更薄。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示出了编码141的厚度均相同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编码141的厚度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只有一部分相同。
基材13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本说明书中,“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是指,包含将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取下(也称为“剥取”)在内,在通常操作条件下,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2层以上。
如果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则对于分离而产生的具备编码图案14的上层部而言,通过在其分离面(与具备编码图案14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上设置粘合剂层等,能够不损伤编码图案14而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从而导致能够被再利用。然而,由于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因此防篡改标签1可防止这样的再利用。
基材13的材质只要能满足上述条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包含树脂的材料,也可以只是树脂。
作为上述树脂,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聚烯烃;聚酰亚胺等。
基材13的颜色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至少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13a为白色,基材13整体也可以是白色的。
基材13的材质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是2种以上,在2种以上的情况下,其组合及比率可以任意调节。
作为由2种以上材质形成的材料,可以列举出:由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合金(聚合物合金(polymeralloy))、在树脂层上通过蒸镀等设置了铝等金属层的材料。
另外,上述树脂也可以是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发泡体。
基材1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基材13为膜状或片状,该情况下,基材13的厚度优选为1~125μm,更优选为2~50μm。
基材13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
在基材13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即,可以所有的层均相同,也可以所有的层均不同,还可以只有部分层不同。而且,在多个层互不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其中,多个层互不相同是指各层的材质和厚度中的至少一者互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材13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各层的总厚度只要达到上述优选的基材13的厚度即可。
在基材13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基材13的各层只要在其厚度方向上不分离为多层、且不发生层间分离即可。
其中,基材13特别优选为含有树脂的单层材料。
为了使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不分离为多层,优选层间强度为25N/25mm以上,更优选为30N/25mm以上。这里,“基材的层间强度”是指按下述方法测定的值。
(基材的层间强度的测定方法)
将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的叠层体隔着粘合剂层12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使用丙烯酸类强粘合剂(琳得科株式会社制“PAT1”)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厚度20μm的试验粘合剂层,进而在该试验粘合剂层上粘贴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试验基材,在被粘附物上形成按照粘合剂层12、基材13、试验粘合剂层及试验基材的顺序叠层而成的叠层结构。接下来,在该叠层结构中,剥离上述试验基材及试验粘合剂层,将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进行层间剥离时的剥离力设为层间强度。其中,在粘合剂层12与被粘附物之间、或者在基材13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发生了剥离的情况下,判断为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层间剥离”、“粘合剂层12与被粘附物之间剥离”、“基材13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剥离”是指作为对象的部位从一个整体的状态变成完全分离为2个部分的状态。
粘合剂层12可以是公知的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12的粘合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聚硅氧烷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聚烯烃类粘合剂等。这些粘合剂可以是乳液型、溶剂型及无溶剂型中的任一种。
粘合剂层1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5~50μm,更优选为10~25μm。通过使粘合剂层12的厚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确保在将防篡改标签1粘贴于被粘附物上时的高粘合力,通过使粘合剂层12的厚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1更薄。
粘合剂层12对基材13的粘结力优选为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目标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能够抑制粘合剂层12整体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上的值。
如后面所叙述,剥离材料11在粘贴于被粘附物上时被剥离下来,但优选在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时、保存时使用。
剥离材料11可以是公知的剥离材料,可以列举出在纸基材或膜基材的表面设置剥离层而得到的材料。
作为上述纸基材,可以列举出:聚乙烯层压纸、聚丙烯层压纸、粘土涂层纸、树脂涂层纸、玻璃纸、全化浆纸等各种纸材料。
作为上述膜基材,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等各种树脂膜。
作为剥离材料11,还可以列举出在纸基材或膜基材中含有填料等填充剂而得到的合成纸或膜,根据需要,还可以在这些合成纸或膜的表面设置剥离层。
作为上述剥离层,可以列举出含有聚硅氧烷类树脂、长链烷烃类树脂、氟树脂等剥离剂的剥离材料。
剥离材料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调节。
在此,作为防篡改标签1,图1(b)示出的是将基材13上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区域露出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基材13上的上述露出部的一部分或整体上设置例如与编码141不同颜色的编码(图示略)。
防篡改标签1可以通过以下的作用来判断其是否被再利用。图2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构成要素中,对于与图1所示相同的要素标记与图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了对其的详细说明。这在图3以后的图中也同样处理。
如图2(a)所示,防篡改标签1通过将剥离材料11剥离后露出的粘合剂层12而粘贴在作为目标被粘附物的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
这是防篡改标签1的通常的使用方式。
如上所述,防篡改标签1至少在上述粘合剂层和上述基材两者中设有刻痕10,由此编码图案14被截断,且基材13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因此,如果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这是因为刻痕10以连接第1边缘部1c1与第3边缘部1c3之间的方式设置。这时产生的编码图案14的错位是不可逆的,一旦产生后,在未进行任何人为操作的情况下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且即使进行了人为操作,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刻痕为界在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是指,例如在以刻痕为界被截断的编码图案彼此之间产生新的间隙、在原来就以形成间隙(狭缝)的方式设置了刻痕的情况下该间隙扩大、被截断的编码图案彼此部分重叠、被截断的编码图案折曲等由于刻痕的存在而使编码图案难以保持初始状态。
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9取下后,成为编码图案14产生了错位的异常标签1’。在异常标签1’的基材13的粘合剂层12侧的表面等上重新涂布粘合剂,将其粘贴到与初始被粘附物9不同的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上而再利用的情况下,如图2(b)所示,异常标签1’具备与初始编码图案14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14’。
而且,由于异常编码图案14’不会被识别为初始编码图案1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14作为初始信息,并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获取异常编码图案14’作为最新信息,将2种信息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因此能够判定防篡改标签1被再利用了。
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无论从哪个方向取下均会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例如,无论上述方向是与第1边缘部1c1和第3边缘部1c3、以及第2边缘部1c2和第4边缘部1c4中任一组平行的方向,还是不平行的方向,防篡改标签1均会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其中,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时的方向为与第1边缘部1c1和第3边缘部1c3平行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更明显地产生如图2(b)所示的编码图案14的错位。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示意性的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示出的防篡改标签2在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上进一步依次叠层了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编码图案14上的粘合剂层15与剥离材料11及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12区分开,称为第2粘合剂层15,将剥离材料11与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12称为第1粘合剂层12。
防篡改标签2除了设有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
覆盖层16是对编码图案14加以保护,并且使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变得容易的层。对于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说明。另外,在将覆盖层16粘固在编码图案14上,并且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第2粘合剂层15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的状态。
防篡改标签2可以以具备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状态直接使用,也可以将覆盖层16、或者将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去除后使用,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在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防篡改标签2与防篡改标签1实质上相同。
在未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直接使用的情况下,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需要具有透明性,通过具有透明性,防篡改标签2可以隔着覆盖层16和第2粘合剂层15识别编码图案14。
在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具有透明性,也可以不具有透明性。
除了具有透明性这点以外,第2粘合剂层15的材质、厚度等所有的构成均可以与第1粘合剂层12相同。
其中,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优选为10N/25mm以下,更优选为7N/25mm以下。
另外,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优选为3N/25mm以上,更优选为5N/25mm以下。通过使上述粘合力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稳定地保持防篡改标签1中的第2粘合剂层15与覆盖层16的叠层结构。另外,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能够更稳定地保持以刻痕1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的状态。
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测定:在编码图案14上依次叠层了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后,将剥离了剥离材料11后的防篡改标签2隔着第1粘合剂层12粘贴在SUS板上,在标准环境下放置24小时,然后除了如上所述设定了粘贴时间以外,均按照JISZ0237的测定条件(剥离角度180°)进行测定。这里,第2粘合剂层15的粘合力是指将覆盖层16与第2粘合剂层15一起从编码图案14或基材13上剥离时的粘合力。
在使用时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优选为5~50μm,更优选为10~25μm。通过使不去除的情况下的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显著地获得设置第2粘合剂层15所起到的效果。另外,通过使不去除的情况下的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更容易地隔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识别编码图案14。
在使用时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与在使用时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相同。
覆盖层16优选由树脂形成的材料,作为上述树脂,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等,只要根据是否需要具有透明性而由适当的材料构成即可。
覆盖层1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覆盖层16优选为膜状,无论在防篡改标签2使用时是否去除覆盖层16,覆盖层16的厚度均优选为2~100μm,更优选为5~50μm。通过使覆盖层16的厚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显著地获得设置覆盖层16所起到的效果。另外,通过使覆盖层16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2更薄,而且,在防篡改标签2使用时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能更容易地隔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识别编码图案14。
覆盖层16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在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各层的总厚度只要达到上述优选的覆盖层16的厚度即可。
这里示出了防篡改标签2的如下例子:从图3所示,在基材13上的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区域,在基材13与第2粘合剂层15之间没有设置任何要素,上述区域形成了空隙部。在图3中,改变颜色的浓淡度(花纹)进行了表示,在该剖面图中,未示出剖面的2个编码141存在于比剖面更内侧处,在该剖面图中示出这2个编码141是由于基材13上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区域形成了空隙部。在如从上方俯视编码141一样俯视防篡改标签2时,如果省略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图示,则此时的俯视图与图1(a)相同。在该俯视图(图1(a))中,在基材13上未设置编码141的区域,基材13的表面露出而显现出来,由此可知该区域为空隙部。
另一方面,对于防篡改标签2而言,在基材13上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上述区域(空隙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例如可以凸出地设置(填充)第2粘合剂层15,也可以设置与编码141不同颜色的编码(图示略)。
防篡改标签2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的作用。此时,在将粘贴于被粘附物的表面上的防篡改标签2从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与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得到的异常标签具有如图2(b)所示的与初始编码图案14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14’。而且在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使用防篡改标签2的情况下,在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上原样残留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
(第3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II-II线的剖面图,(c)是侧视图。
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在与如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刻痕10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刻痕30。
更具体而言,如图4(a)和(c)所示,刻痕30如下设置:将第1边缘部3c1与第4边缘部3c4的连接部和第2边缘部3c2与第3边缘部3c3的连接部之间连接,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所述第1边缘部3c1与第4边缘部3c4的连接部是防篡改标签3的边缘部3c中的角部,所述第2边缘部3c2与第3边缘部3c3的连接部也是防篡改标签3的边缘部3c中的角部。另外,在上述角部,在第1粘合剂层12的侧面12c、基材13的侧面13c及编码141的侧面141c中均连续地设有刻痕30。而且,从上方(编码图案14侧)俯视防篡改标签3时,所设置的刻痕30将编码141分割成2部分。其中,在图4(c)中,为了使刻痕30与防篡改标签3的边缘部3c容易区分,将其稍微离开上述边缘部3c来表示。
防篡改标签3除设置了刻痕30来代替刻痕10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边缘部3c如下构成:将第1边缘部3c1、第2边缘部3c2、第3边缘部3c3及第4边缘部3c4依次形成角部且相连(连接)。
对于防篡改标签3而言,例如,刻痕30可以如下设置:以将第1边缘部3c1与第2边缘部3c2的连接部和第3边缘部3c3与第4边缘部3c4的连接部之间进行连接,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所述第1边缘部3c1与第2边缘部3c2的连接部是边缘部3c的角部,所述第3边缘部3c3与第4边缘部3c4的连接部也是边缘部3c的角部。
防篡改标签3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的作用。图5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如图5(a)所示,防篡改标签3在将剥离材料11剥离后,通过露出的粘合剂层12粘贴于作为目标被粘附物的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
对于防篡改标签3而言,如上所述通过刻痕30截断编码图案14,且基材13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个层,因此,如果将防篡改标签3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以刻痕3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这是因为,刻痕30以将防篡改标签3的边缘部3c中的上述2个角部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而设置。这时产生的编码图案14的错位与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是不可逆的。
将防篡改标签3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后,成为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了错位的异常标签3’。在异常标签3’的基材13的粘合剂层12侧的表面等重新涂布粘合剂,将其粘贴到与初始被粘附物9不同的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上并再利用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异常标签3’具备与初始编码图案14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14’。
因此,由于异常编码图案14’不会被识别为初始编码图案1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14作为初始信息,并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获取异常编码图案14’作为最新信息,将2种信息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因此能够判定防篡改标签3被再利用了。
在将防篡改标签3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无论从哪个方向取下均会以刻痕3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例如,上述方向可以是与第1边缘部3c1和第3边缘部3c3、以及第2边缘部3c2和第4边缘部3c4中任一组平行的方向、或者是不与它们平行的方向,防篡改标签3均会以刻痕30为界在编码图案14上产生错位。其中,在将防篡改标签3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时的方向为从上方俯视编码图案14时与刻痕30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更明显地产生如图5(b)所示的编码图案14的错位。
(第4实施方式)
图6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4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6所示的防篡改标签4是在如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的编码图案14上再依次叠层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形成的,剥离材料11与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12为第1粘合剂层。
防篡改标签4除了设有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以外,与防篡改标签3相同,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与防篡改标签2中的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构成及作用相同。
这里示出了防篡改标签4的如下例子:从图6可知,在基材13上的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区域,在基材13与第2粘合剂层15之间未设置任何要素,上述区域形成为了空隙部。该空隙部与例如图3所示的异常标签2中的空隙部相同。在如从上方俯视编码141一样俯视防篡改标签4时,如果省略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图示,则此时的俯视图与图4(a)相同。因此,防篡改标签4与防篡改标签2一样,在上述空隙部(基材13上未设置编码图案14的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例如可以凸出地设置(填充)第2粘合剂层15,也可以设置与编码141不同颜色的编码(图示略)。
防篡改标签4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3相同的作用。此时,在将粘贴于被粘附物的表面上的防篡改标签4从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与防篡改标签3的情况相同,得到的异常标签具有如图5(b)所示的与初始编码图案14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14’。而且在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使用防篡改标签4的情况下,在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上原样残留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
(第5实施方式)
图7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5实施方式、且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其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7(a)所示的防篡改标签5设有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不同的编码图案54。
更具体而言,编码图案54是通过在基材13上设有多个黑色编码541而形成的。编码541在从上方俯视时均为尺寸相同的相同形状(圆形、圆点状),且以相互之间均不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编码图案54由1种颜色(单色)构成。
另一方面,刻痕50如下设置:连接防篡改标签5的边缘部5c中的第1边缘部5c1与第3边缘部5c3之间、且将编码图案54分割为2个区域,并且被设置成将1列4个编码541分别同时截断。
防篡改标签5除了上述部分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通过使第1边缘部5c1、第2边缘部5c2、第3边缘部5c3及第4边缘部5c4依次形成角部并相连(连接),构成了边缘部5c。
例如,对于防篡改标签5而言,与防篡改标签1的刻痕10相同,可以适当调节刻痕50的形成位置,与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141相同,可以适当调节编码541的配置方式、尺寸、颜色等。
防篡改标签5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在剥离了剥离材料11后,通过露出的粘合剂层12粘贴于目标被粘附物的表面上。
对于防篡改标签5而言,如上所述通过刻痕50截断编码图案54,且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个层,因此,如果将防篡改标签5从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以刻痕50为界在编码图案54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形成异常标签5’。在异常标签5’的基材13的粘合剂层12侧的表面等重新涂布粘合剂,粘贴在与初始被粘附物不同的被粘附物的表面上并再利用的情况下,异常标签5’具备如图7(b)所示的与初始编码图案54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54’。
因此,由于异常编码图案54’不会被识别为初始编码图案5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54作为初始信息,并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获取异常编码图案54’作为最新信息,将2种信息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因此能够判定防篡改标签5被再利用了。
(第6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6实施方式是在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5的编码图案54上再依次叠层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和覆盖层而形成的,剥离材料11与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为第1粘合剂层(图示略)。
本实施方式的防篡改标签除了设有第2粘合剂层和覆盖层以外,与防篡改标签5相同,第2粘合剂层和覆盖层与防篡改标签2的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构成及作用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防篡改标签也与上面说明过的防篡改标签2及防篡改标签4的情况相同,在基材上未设置编码图案的区域,基材与第2粘合剂层之间未设置任何要素,上述区域可以形成空隙部,在上述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例如可以凸出地设置(填充)第2粘合剂层,也可以设置不同颜色的编码。
本实施方式的防篡改标签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5相同的作用,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得到的异常标签具有与初始编码图案不同的异常编码图案。而且,在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和覆盖层而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防篡改标签的情况下,在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上原样残留着第2粘合剂层和覆盖层。
在上述第1~第6实施方式中,对于编码由用可见光能识别的颜色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构成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1个或2个以上编码)也可以是由用可见光不能识别的颜色构成的,例如,也可以是用红外线吸收油墨等形成的、能够用红外线识别而不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所构成的。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主要对具有编码为四边形或圆点状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中,只要编码图案是二维码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本发明的编码图案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微软标签(微软公司)、彩色码(Colorzip公司)、ChameleonCode(SHIFT公司)等彩色条码;QR码(注册商标)、SP码、CP码、Veri码、Maxi码、DataMatrix、AztecCode等矩阵式二维码;PDF417、Code49等行排式二维码;gridmark(Gridmark公司)、ZCode(TOPPANTDKLABEL公司)等点码(dotcod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可以通过例如具有以下工序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将粘合剂层(第1粘合剂层)及基材进行叠层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叠层工序”);在上述基材的与上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编码图案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编码图案形成工序”);在上述粘合剂层及基材、或者在上述粘合剂层、基材及编码图案上形成连续刻痕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刻痕形成工序”),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刻痕连接上述粘合剂层及基材的边缘部的不同的2点之间、且将上述编码图案分割为2个以上的区域。
以下,列举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叠层工序(第1叠层工序))
在上述叠层工序(为了与后面叙述的“第2叠层工序”相区别,也称为“第1叠层工序”)中,如图8(a)所示,将粘合剂层12叠层在基材13的一个表面(背面)13b上。
粘合剂层12可以通过在基材13的背面13b涂布粘合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而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剥离材料的剥离层表面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并干燥而形成粘合剂层,再将该粘合剂层贴合在基材13的背面13b而形成粘合剂层12。该情况下,在使用上述剥离材料11作为剥离材料时,不需要去除该剥离材料11;在使用剥离材料11以外的剥离材料时,去除该剥离材料。在图8(a)中,示出了设有剥离材料11的情况。
作为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可以列举出由构成粘合剂层12的上述粘合剂、溶剂或分散介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配合而成的组合物。
作为上述溶剂或分散介质,可以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甲基异丁基酮、甲乙酮、环己酮等酮;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醇;水等。
向基材13或剥离材料上涂布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可以列举出使用气刀涂布机、刮板涂布机、棒涂机、凹版涂布机、辊涂机、辊刀涂布机、帘式淋涂机、模涂机、刮刀涂布机、丝网涂布机、麦勒棒涂布器(Meyerbarcoater)、吻涂机(kisscoater)等各种涂布机的方法。
粘合剂组合物对基材13或剥离材料的涂布量可以适当调节,优选粘合剂的涂布量为1~100g/m2
粘合剂层组合物的干燥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温度为40~150℃,优选时间为20秒钟~5分钟。
粘合剂层12优选通过以上述条件在剥离材料上形成粘合剂层后将该粘合剂层贴合在基材13上的方式形成。
(编码图案形成工序)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如图8(b)所示,在叠层工序结束后,进行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13a形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图案形成工序。
编码图案14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基材13的表面13a涂布编码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在各自的目标部位形成编码141。
编码141优选用印刷法形成。
上述印刷法优选为凹版印刷法、柔性印刷法、胶版印刷法、以及UV-喷墨方式、电子照相方式等数码印刷方式。
作为上述编码组合物,可以列举出配合有与各编码对应的着色剂、溶剂或分散介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而成的组合物,在上述印刷法中,可以使用适于这些方法的各种油墨组合物。
作为上述溶剂或分散介质,可以列举出与上述粘合剂组合物的溶剂或分散介质相同的溶剂或分散介质,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可以用着色剂以外的成分将编码调节成目标颜色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编码组合物中配合着色剂。
(刻痕形成工序)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进行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连续刻痕10的刻痕形成工序,使得如图8(c)所示,在编码图案形成工序结束后从上方(编码图案14侧)俯视时,刻痕10连接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的边缘部(第1粘合剂层12的侧面12c和基材13的侧面13c)上不同的2点之间、且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以上区域。
刻痕10可以用汤姆逊刀、尖顶刀(pinnacleblade)、模切辊等来形成。
通过进行这些工序,能够得到防篡改标签1。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8(a)所示的情况不同,在粘合剂层12形成时未设置剥离材料11的情况下,优选另行在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上设置(粘贴)剥离材料11,设置剥离材料11的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如上所述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刻痕10之前将剥离材料11设置在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上。这样一来,剥离材料11能够起到支撑体的作用,可以稳定地形成刻痕10,另外,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形成有刻痕10的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叠层结构。
在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中,在编码图案上进一步依次叠层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而形成的标签可以通过在上述制造方法(以下,为了与其它制造方法相区别,称为“制造方法1”)之后还具有在编码图案14上叠层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的工序(以下,为了与制造方法1的叠层工序相区别,称为“第2叠层工序”,将制造方法1的叠层工序称为“第1叠层工序”)的制造方法(以下称为“制造方法2”)来制造。
以下,列举图3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3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第2叠层工序)
在第2叠层工序中,通常难以在用制造方法1得到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上依次叠层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因此,首先如图9(a)所示在剥离材料21的剥离层表面叠层第2粘合剂层15。
第2粘合剂层15可以通过在剥离材料21的剥离层表面涂布第2粘合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而形成,例如可以用与第1叠层工序的第1粘合剂层12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剥离材料21可以是与防篡改标签1的剥离材料11相同的剥离材料,也可以是剥离材料11以外的公知的剥离材料。
在第2叠层工序中,接下来如图9(b)所示,在第2粘合剂层15上叠层覆盖层16。覆盖层16可以通过按压并粘贴在第2粘合剂层上来叠层,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对第2粘合剂层进行加热。
在第2叠层工序中,接下来如图9(c)所示,从剥离材料21、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的叠层物上将剥离材料21剥离,然后将第2粘合剂层15的露出面与用制造方法1得到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对置并贴合。
通过进行这些工序,可以如图9(d)所示得到防篡改标签2。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叠层工序中,也可以将第2粘合剂层15直接叠层在覆盖层16上而不叠层在剥离材料21上来形成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叠层物。
以上,列举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及图3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根据其结构适当调节并应用上述制造方法来制造其它防篡改标签。
例如,对于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而言,除了形成刻痕30来代替刻痕10以外,即,除了在刻痕形成工序中,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连续刻痕时,变更其形成位置以外,可以用与上述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制造。
另外,对于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5而言,除了形成编码图案54来代替编码图案14,并形成刻痕50来代替刻痕10以外,可以用与上述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制造。对于编码图案54的形成而言,除了形成圆点状的编码541来代替四边形的编码141以外,进行与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即可。而且,对于刻痕50的形成而言,除了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54(编码541)上连续地形成刻痕时变更其形成位置以外,进行与防篡改标签1的刻痕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即可。
<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
判定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隔着上述粘合剂层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上述最新信息与上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上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以上述刻痕为界在上述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上述最新信息与上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上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被粘附物上的编码图案获取的。
在上述判定方法中,使用上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通过核对由其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这样简便的工艺,就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
在上述判定方法中,首先将上述防篡改标签隔着其粘合剂层粘贴到目标被粘附物上,并且由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信息(“初始信息”)。这里获取的初始信息是由结构未发生变化的最初的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是正确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刚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防篡改标签”是指,明确了在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之后未进行取下(也称为“剥取”)、变更编码图案等有意改变粘贴状态的情况(也称为“有保证的”)的防篡改标签,换言之,是指从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前开始结构就未发生变化的防篡改标签。
从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初始信息优选使用读取器来进行。通过使用读取器,能在短时间内更高精度地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容易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另外,在使用读取器的情况下,即使编码图案更微小或更复杂,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高精度地获取信息。
读取器可以采用与现有的二维码读取器相同的结构,例如可以列举出具备读取编码图案信息的信息读取装置、传送所读取的信息的信息传送装置、记录所传送的信息并进行核对等处理的信息处理装置、显示信息处理结果的显示装置等的读取器。
接着,在上述判定方法中,在获取上述初始信息后,再从被粘附物上的编码图案获取信息(指“最新信息”)。在此,所获取的最新信息是指,在获取初始信息后经过一段时间,由未判定结构有无变化的编码图案获取的最新的信息,是不能确定正确与否的信息。换言之,上述最新信息是指,对于粘贴到被粘附物上的防篡改标签而言,由不清楚在粘贴以后是否未进行取下(也称为“剥取”)等有意改变粘贴状态(也称为“无保证的”)的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
从编码图案获取最新信息可以与初始信息的获取同样进行。
接着,在上述判定方法中,对上述初始信息与上述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这里,如果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相同,则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其理由在于,如果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参照例如图2、5及7所说明,由于以刻痕为界在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最新信息与上述初始信息不同。这样的编码图案的错位是在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产生的;没有这样的编码图案的错位,即,编码图案没有变化意味着没有将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没有进行取下后重新粘贴的再利用。
相比之下,如果由于以刻痕为界在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则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被取下并且被再利用了。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能用作防止篡改二维码的方法,结构简单,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因此能廉价地提供。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判定方法而言,使用上述防篡改标签,并通过核对由其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这样的简便的工艺就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因此,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及判定方法优选应用于例如食品等大量流通的一般商品。
以上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及其组合等只是具体的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各种实施方式的限定,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用于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防篡改标签。

Claims (24)

1.一种防篡改标签,其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
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所述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上不同的2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表面的面积为0.4~10c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是由多个编码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各个编码的表面的面积为1~50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是在白色的所述基材上设置多个黑色编码而构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是由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构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是由不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构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从上方俯视时,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为尺寸相同的相同形状,并且按照邻接的编码之间仅4个顶点相互接触的方式空开间隔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以在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全部的方式设置所述刻痕。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刻痕被设置成连接作为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中相互平行的区域的第1边缘部与第3边缘部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刻痕被设置成将第1边缘部与第4边缘部的连接部和第2边缘部与第3边缘部的连接部之间连接,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区域,所述第1边缘部与第4边缘部的连接部是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中的角部,所述第2边缘部与第3边缘部的连接部也是防篡改标签的边缘部中的角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被设置成邻接的层以所述刻痕为边界彼此之间形成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通过设置所述刻痕,能够在所述剥离材料被剥离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完全分割成2个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在所述编码图案上还依次叠层有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具有透明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在所述基材上未设置所述编码图案的区域中,在基材与所述第2粘合剂层之间未设置任何要素,所述区域成为空隙部。
18.一种判定防篡改标签有无再利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篡改标签隔着所述粘合剂层粘贴到被粘附物上,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19.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篡改标签的制造,
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所述标签结构体边缘部的不同的2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所述标签结构体如下构成: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由此,能够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标签结构体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22.一种所述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止篡改,
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所述刻痕连接所述标签结构体边缘部的不同的2点之间、且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所述标签结构体如下构成: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时,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不可逆的错位,
由此,能够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以所述刻痕为界在所述编码图案上产生错位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标签结构体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CN201510430818.1A 2014-07-25 2015-07-21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Pending CN1052800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2060A JP6409242B2 (ja) 2014-07-25 2014-07-25 改ざん防止ラベル及び改ざん防止ラベルの再利用有無の判定方法
JP2014-152060 2014-07-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0091A true CN105280091A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49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30818.1A Pending CN105280091A (zh) 2014-07-25 2015-07-21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9242B2 (zh)
CN (1) CN10528009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5480A (zh) * 2017-02-13 2017-08-0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设备
CN109155114A (zh) * 2016-05-20 2019-01-04 意大利飞行员股份公司 标签和制造方法
CN110998699A (zh) * 2017-08-21 2020-04-1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0137798A1 (ja) * 2018-12-28 2021-11-11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ラベル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4116Y (zh) * 1995-12-28 1996-08-28 俞起俊 带可溶线条的防揭防伪标志
CN2696063Y (zh) * 2003-12-31 2005-04-27 北京凯普丽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缠绕标签
JP2005352879A (ja) * 2004-06-11 2005-12-22 Gijutsu Transfer Service:Kk 2次元コードによる情報検証システム及び情報検証方法
CN2757270Y (zh) * 2004-11-16 2006-02-08 海南亚元防伪纸业有限公司 已碎防伪标识物
CN1737825A (zh) * 2004-04-13 2006-02-22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光致变窜改鉴别装置
GB2453992A (en) * 2007-10-25 2009-04-29 Ian Smith Product Authentication
US20100025476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Widzinski Jr Thomas J Security label laminate and method of labeling
WO2010101037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株式会社ラクテル 表示体、その加工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003535A (ja) * 2011-06-21 2013-01-07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2次元コード付きラベル
JP2014055995A (ja) * 2012-09-11 2014-03-27 Okahashi Kk 積層ラベ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25079A1 (en) * 2004-04-13 2005-10-13 Woontner Marc O Optically variable tamper evid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4116Y (zh) * 1995-12-28 1996-08-28 俞起俊 带可溶线条的防揭防伪标志
CN2696063Y (zh) * 2003-12-31 2005-04-27 北京凯普丽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缠绕标签
CN1737825A (zh) * 2004-04-13 2006-02-22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光致变窜改鉴别装置
JP2005352879A (ja) * 2004-06-11 2005-12-22 Gijutsu Transfer Service:Kk 2次元コードによる情報検証システム及び情報検証方法
CN2757270Y (zh) * 2004-11-16 2006-02-08 海南亚元防伪纸业有限公司 已碎防伪标识物
GB2453992A (en) * 2007-10-25 2009-04-29 Ian Smith Product Authentication
US20100025476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Widzinski Jr Thomas J Security label laminate and method of labeling
WO2010101037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株式会社ラクテル 表示体、その加工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003535A (ja) * 2011-06-21 2013-01-07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2次元コード付きラベル
JP2014055995A (ja) * 2012-09-11 2014-03-27 Okahashi Kk 積層ラベル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114A (zh) * 2016-05-20 2019-01-04 意大利飞行员股份公司 标签和制造方法
CN109155114B (zh) * 2016-05-20 2021-04-13 意大利飞行员股份公司 标签和制造方法
CN107025480A (zh) * 2017-02-13 2017-08-0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设备
CN107025480B (zh) * 2017-02-13 2020-02-0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设备
US10635959B2 (en) 2017-02-13 2020-04-28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Generating authentication image to verify a two-dimensional code offline
US10796211B2 (en) 2017-02-13 2020-10-06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Generating authentication image to verify a two-dimensional code offline
CN110998699A (zh) * 2017-08-21 2020-04-1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剥离检测标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9242B2 (ja) 2018-10-24
JP2016031379A (ja) 2016-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0087A (zh)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CN100546821C (zh) 用于时间指示标签的颜色变化元件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CN105280091A (zh)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US8228201B2 (en) Placard having embedded RFID device for tracking objects
US6670008B1 (en) Tamper-evident label with multip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of different sensitivity
US20090152861A1 (en) Security label set and use
WO2015161221A1 (en) Multilayer film and authentication label
CN205881317U (zh) 温变防伪转印标
CN101930692A (zh) 手机电池用标签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03049A (zh) Rfid柔性抗高温耐硫化的特种电子标签
CN103854552A (zh) 一种防伪贴
KR200456442Y1 (ko) 접착라벨
US20060182955A1 (en) Counterfeit and tamper evidence security lab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7108402B2 (ja) 粘着フィルム
US20090195390A1 (en) Security t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1842336U (zh) 包装盒
JP6398118B2 (ja) 改ざん防止ラベル及び改ざん防止ラベルの再利用有無の判定方法
JP2004526193A (ja) セキュリティ保護用徴標
CN112349197A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CN205984125U (zh) 一种具有可刮油墨层的光学防伪标签
CN210349031U (zh) 一种双层双码void叠层防伪标识
CN206805912U (zh) 一种主板多道防拆功能的标签
CN215769781U (zh) 一种rfid封口标签
CN218768536U (zh) 一种带有核微孔膜结构的标签
JP2007256566A (ja) Rfidラベル及びrfidラベ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