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0087A -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0087A
CN105280087A CN201510333521.3A CN201510333521A CN105280087A CN 105280087 A CN105280087 A CN 105280087A CN 201510333521 A CN201510333521 A CN 201510333521A CN 105280087 A CN105280087 A CN 105280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mper
coding pattern
base material
adhesive phase
b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335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健太郎
原田健司
竹本贵司
天野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0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0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1)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并且在基材(13)的表面(13a)上设有编码图案(14),其中,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设有刻痕(10),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以上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防篡改标签(1)时,由刻痕(10)分割的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部分区域残留在被粘附物上。

Description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篡改标签、使用所述防篡改标签时判定其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本申请主张2014年6月2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27277号的优先权,引用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对于容纳及密封内容物的密封体而言,为了使启封时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该启封的事实,有时在密封口处粘贴防篡改标签。这是为了防止密封体的内容物在目标以外的时间、或者被目标以外的人启封并取出,从而被篡改、滥用。另外,为了保证制品是原装品,有时也在制品上粘贴防篡改标签。当防篡改标签从被粘贴的被粘附物(上述密封体、制品等)上取下时,防篡改标签的基材容易被破坏,使防篡改标签的结构体的一部分残留在被粘附物上,例如,形成“VOID”、“启封”等文字,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被取下的事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60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防篡改标签而言,例如,即使在被粘附物上残留有文字,也可以在取下后通过将粘接剂涂布于粘贴面上来再利用,存在只要不注意观察就难以注意到该再利用的事实的问题。另外,即使是取下时基材容易被破坏的防篡改标签,也有可能通过使用脱胶剂、边加热边小心地操作而对防篡改标签及被粘附物两者不造成破坏或不留损伤的痕迹地剥离(也称为“取下”)。因此,存在以无损伤的状态取下的防篡改标签直接被再利用、或者通过在其粘贴面上再次涂布粘接剂而被再利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存在只要不注意观察就难以注意到其被再利用的事实的问题。如上所述,对于现有的防篡改标签而言,例如,可能存在偷换密封体的内容物并进行再次粘贴、粘贴到伪造品上等由再利用导致的滥用,而且难以对该再利用进行判定。
作为不易被再利用、不易伪造的防篡改标签,提出了使用易破坏性的全息图、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er)等的复杂结构的标签。但是这些标签自身价格较高,例如,对用于食品等大量流通的一般商品而言是不现实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以及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篡改标签,其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由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所述防篡改标签隔着粘合剂层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编码图案的一部分区域缺损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制造防篡改标签,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止篡改,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新型防篡改标签、以及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判定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I-I线剖面图。
图2(a)~(c)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3(a)~(c)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图2的I-I线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3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a)~(c)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5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9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8(a)~(c)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9(a)~(c)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10(a)~(d)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2、3、4…防篡改标签
10、30、40…刻痕
12…粘合剂层
13…基材
13a…基材表面
14、44…编码图案
141…第1编码
142…第2编码
143…第3编码
144…第4编码
441…编码
18、28、38、48…分割区域
9…被粘附物
具体实施方式
<防篡改标签>
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
设置于所述粘合剂层及基材、或者设置于所述粘合剂层、基材及编码图案上的刻痕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连续的刻痕,如果其结构是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产生了错位的刻痕。
上述防篡改标签利用了现有的二维码,以仅对粘合剂层、基材等进行简单加工而成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容易地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相对于现有的二维码(编码图案)反映了制造管理信息、制品管理信息而言,上述防篡改标签是将该二维码作为防止篡改的手段,从这方面考虑,其与现有的防篡改标签是完全不同的。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I-I线的剖面图。
这里示出的防篡改标签1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13a上设有编码图案14。而且,在粘合剂层12的与基材13侧相反侧的表面(背面)12b上设有剥离材料11。即,防篡改标签1是将剥离材料11、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依次叠层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编码图案不是指各个编码的图案(形状),而是指编码整体所显示出的图案。
编码图案14是用白色和黑色以外的颜色着色而成的彩色编码图案,是由颜色互不相同的第1编码141、第2编码142、第3编码143及第4编码144(以下,有时将它们统一简称为“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组合而构成的。即,编码图案14由4种颜色构成。
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的颜色只要是白色和黑色以外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红色、青色、黄色、绿色、紫色等能够辨别出互不相同的颜色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除了4种颜色以外,编码图案14也可以由2~3种颜色、或5种颜色以上构成。而且,编码图案14中可以包含白色和黑色中的任一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对于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而言,从上方俯视时的形状均为相同的四边形,并且其外缘的至少2个边相互接触地配置。而且,基于这些编码的形状,从上方俯视时,编码图案14的形状也是四边形,形成为方形。
各编码的形状可以是例如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也可以是多边形以外的其它形状。另外,各编码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均相同,也可以均不同,还可以只有部分相同。而且,基于各编码的形状,编码图案14的形状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形状,也可以是非方形的。
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言,编码图案14由16个编码形成,但构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其中,优选构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数量为8~50个。
而且,在防篡改标签1上设有刻痕10。刻痕10连续地设置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使得从上方俯视防篡改标签1时,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区域。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所述。
如图1(b)所示,从粘合剂层12到基材13,再从基材13到编码图案14,以连接成整体的方式设有刻痕10。而且,以在厚度方向贯穿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方式设置了刻痕10,并且,从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开始一直连续设置到编码图案14的与基材13侧相反侧的表面14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容易与其它构成要素加以区分,用虚线来表示刻痕10,但实际的刻痕10可以不必像这样间断地设置,可以连续地设置,如后面所叙述,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施加适当的外力时,即,施加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的外力时,能够以该刻痕为界分别将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分离。
另外,也可以不必以在厚度方向贯穿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方式设置刻痕10,所形成的刻痕10只要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能够以该刻痕为界分别将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分离即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而言,在它们的厚度方向的刻痕10的长度优选为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总厚度的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特别优选为100%。通过使刻痕10的长度的上述比例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可以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更容易将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后面叙述的分割区域18)分离。
另外,也可以从粘合剂层12起在剥离材料11上连续地设置刻痕10,该情况下,在剥离材料11的厚度方向上,所设置的刻痕10未贯穿剥离材料11。如上所述,在粘合剂层12中形成给定长度的刻痕10的情况下,在后面叙述的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方法中,有时在剥离材料11上也形成刻痕10。而且,即使如上所述地在剥离材料11上形成了刻痕10,也不妨害本发明发挥其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1(a)所示,刻痕10与四个第1编码141中的1个编码的外缘141c重合、或者沿着外缘141c设置在其附近。其中,“沿着外缘141c设置在其附近”是指可以沿着外缘141c的内侧5.0mm~外侧5.0mm设置,也可以沿着外缘141c的内侧2.0mm~外侧2.0mm设置,还可以沿着外缘141c的内侧1.0mm~外侧1.0mm设置。但是,在图1中,为了使刻痕10与第1编码141的外缘141c容易区分,将刻痕10离开第1编码141的外缘141c示出。
如上所述,使刻痕10与1个第1编码141对齐、或者以包围1个第1编码141的方式设置,因此,在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该1个第1编码141和除此以外的15个编码这2个区域。而且,在防篡改标签1的剖面中,从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开始直到编码图案14D的表面14a为止连续地设有刻痕10。由此,在剥离材料11被剥离的状态时,防篡改标签1能够由刻痕10完全地分割成2个部分。
刻痕10只要能将以其为边界的邻接的编码彼此之间、例如第1编码141与第2编码142分割即可,因此,如图所示,可以在邻接的编码之间不形成间隙(狭缝)地设置,换言之,可以使邻接的编码彼此接触,也可以在邻接的编码彼此之间形成间隙地设置,换言之,也可以使邻接的编码彼此不接触。在形成间隙地设置的情况下,优选其宽度(狭缝的宽度)为5mm以下。
在编码图案14中,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的颜色组合没有特别限定。
而且,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含有与其颜色对应的颜料等着色剂,或者不含着色剂而构成。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含有的着色剂可以是公知的着色剂,没有特别限定。
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在图1中,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表面的面积的合计值)优选为0.4~10cm2,更优选为1~8cm2。通过使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容易地用读取器读取编码图案14。另外,通过使编码图案14的表面14a的面积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以抑制编码图案14变得过大。
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各自的表面的面积优选为1~25mm2,更优选为2~10mm2。通过使各编码的表面的面积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容易地用读取器读取编码图案14。另外,通过使各编码的表面的面积在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抑制编码图案14变得过大。
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的厚度(与编码图案14的厚度相同)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50μm,更优选为1~30μm。通过使这些编码的厚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编码的结构,通过使这些编码的厚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1更薄。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示出了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的4种编码厚度均相同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根据编码的种类,4种编码的厚度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只有一部分相同。而且,构成编码图案14的16个编码的厚度可以均相同,也可以各不相同,还可以只有一部分相同。
基材13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在本说明书中,“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是指,包含将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取下(也称为“剥取”)在内,在通常操作条件下,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2层以上。
如果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则对于分离而产生的具备编码图案14的上层部而言,通过在其分离面(与具备编码图案14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上设置粘合剂层等,能够不损伤编码图案14而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从而导致能够被再利用。然而,由于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因此防篡改标签1可防止这样的再利用。
基材13的材质只要能满足上述条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包含树脂的材料,也可以只是树脂。
作为上述树脂,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聚烯烃;聚酰亚胺等。
基材13的材质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是2种以上,在2种以上的情况下,其组合及比率可以任意调节。
作为由2种以上材质形成的材料,可以列举出:由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合金(聚合物合金(polymeralloy))、在树脂层上通过蒸镀等设置了铝等金属层的材料。
另外,上述树脂也可以是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发泡体。
基材1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基材13为膜状或片状,该情况下,基材13的厚度优选为1~125μm,更优选为2~50μm。
基材13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
在基材13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即,可以所有的层均相同,也可以所有的层均不同,还可以只有部分层不同。而且,在多个层互不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其中,多个层互不相同是指各层的材质和厚度中的至少一者互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材13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各层的总厚度只要达到上述优选的基材13的厚度即可。
在基材13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基材13的各层只要在其厚度方向上不分离为多层、且不发生层间分离即可。
其中,基材13特别优选为含有树脂的单层材料。
为了使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不分离为多层,优选层间强度为25N/25mm以上,更优选为30N/25mm以上。这里,“基材的层间强度”是指按下述方法测定的值。
(基材的层间强度的测定方法)
将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的叠层体(由防篡改标签1除去剥离材料11及编码图案14而成的结构)隔着粘合剂层12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使用丙烯酸类强粘合剂(琳得科株式会社制“PAT1”)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厚度20μm的试验粘合剂层,进而在该试验粘合剂层上粘贴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试验基材,在被粘附物上形成按照粘合剂层12、基材13、试验粘合剂层及试验基材的顺序叠层而成的叠层结构。接下来,在该叠层结构中,剥离上述试验基材及试验粘合剂层,将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进行层间剥离时的剥离力设为层间强度。其中,在粘合剂层12与被粘附物之间、或者在基材13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发生了剥离的情况下,判断为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层间剥离”、“粘合剂层12与被粘附物之间剥离”、“基材13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剥离”是指作为对象的部位从一个整体的状态变成完全分离为2个部分的状态。
粘合剂层12可以是公知的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12的粘合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聚硅氧烷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这些粘合剂可以是乳液型、溶剂型及无溶剂型中的任一种。
粘合剂层1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30μm,更优选为1~25μm。通过使粘合剂层12的厚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确保在将防篡改标签1粘贴于被粘附物上时的高粘合力,通过使粘合剂层12的厚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1更薄。
粘合剂层12对基材13的粘结力只要满足下述条件即可:在将防篡改标签1从目标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能够抑制粘合剂层12整体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同时,如后面所述,能够仅将由刻痕10分割而成的区域稳定地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
如后面所叙述,剥离材料11在粘贴于被粘附物上时被剥离下来,但优选在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时、保存时使用。
剥离材料11可以是公知的剥离材料,可以列举出在纸基材或膜基材的表面设置剥离层而得到的材料。
作为上述纸基材,可以列举出:聚乙烯层压纸、聚丙烯层压纸、粘土涂层纸、树脂涂层纸、剥离纸、全化浆纸等各种纸材料。
作为上述膜基材,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等各种树脂膜。
作为剥离材料11,还可以列举出在纸基材或膜基材中含有填料等填充剂而得到的合成纸或膜,根据需要,还可以在这些合成纸或膜的表面设置剥离层。
作为上述剥离层,可以列举出含有聚硅氧烷类树脂、长链烷烃类树脂、氟树脂等剥离剂的剥离材料。
剥离材料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调节。
防篡改标签1可以通过以下的作用来判断其是否被再利用。图2和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在使用时的作用的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线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和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中,对于与图1所示相同的要素,标记与图1相同的符号,并略了对其的详细说明。这在图4以后的图中也同样处理。
如图2(a)和图3(a)所示,防篡改标签1通过将剥离材料11剥离后露出的粘合剂层12而粘贴在作为目标被粘附物的被粘附物9的表面9a。这是防篡改标签1的通常的使用方式。
如上所述,防篡改标签1至少在上述粘合剂层和上述基材两者中设有刻痕10,由此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中的部分区域(编码图案14中的第1编码141)被分割、且基材13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因此,如果将防篡改标签1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如图2(b)和图3(b)所示,在被粘附物9的表面9a残留了这些被分割的区域(分割区域18)。将取下的防篡改标签1表示为具有缺损部19的缺损标签1’。并且,将缺损标签1’的第1编码141缺损的编码图案表示为缺损编码图案14’。
如果基材13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则残留在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的不是分割区域18,而是分离为2层的基材中的下层部(图示略)和粘合剂层12。
如果将缺损标签1’再利用,粘贴到与最初的被粘附物9不同的被粘附物8的表面8a,则如图2(c)和图3(c)所示,如果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与分割区域18的表面18a的颜色(图案)不同,则俯视缺损编码图案14’时,可以看到犹如与最初的编码图案14不同的新的伪编码图案14”。而且,缺损编码图案14’和伪编码图案14”均不能被识别为最初的编码图案1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14作为初始信息,并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以最新信息获取的缺损编码图案14’(伪编码图案14”)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因此能够判定防篡改标签1被再利用了。
(第2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的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示出的防篡改标签2在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上进一步依次叠层了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编码图案14上的粘合剂层15与剥离材料11与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12区分开,称为第2粘合剂层15,将剥离材料11与基材13之间的粘合剂层12称为第1粘合剂层12。
防篡改标签2除了设有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
覆盖层16是对编码图案14加以保护,并且使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变得容易的层。对于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说明。
防篡改标签2可以以具备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状态直接使用,也可以将覆盖层16、或者将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去除后使用,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在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防篡改标签2与防篡改标签1实质上相同。
在未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而直接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具有透明性,通过具有透明性,防篡改标签2可以隔着覆盖层16和第2粘合剂层15识别编码图案14。
在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具有透明性,也可以不具有透明性。
除了具有透明性这点以外,第2粘合剂层15的材质、厚度等所有的构成均可以与第1粘合剂层12相同。
其中,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优选是在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时,在第2粘合材层15与编码图案14或基材13的界面处必须产生剥离的值。而且,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优选为10N/25mm以下,更优选为7N/25mm以下。通过使上述粘合力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以更容易地去除(也称为“使其剥离”)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且不损害第1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的叠层结构。
另外,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优选为3N/25mm以上。通过使上述粘合力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对于防篡改标签2而言,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叠层结构。
第2粘合剂层15对编码图案14或者对基材13的粘合力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测定:将剥离了剥离材料11后的防篡改标签2隔着第1粘合剂层12粘贴在SUS板上,在标准环境下放置24小时,然后除了如上所述设定了粘贴时间以外,均按照JISZ0237的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另外,在使用时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通过使不去除的情况下的第2粘合剂层15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更容易地隔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识别编码图案14。
覆盖层16优选由树脂形成的材料,作为所述树脂,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等,只要根据是否需要具有透明性而由适当的材料构成即可。
覆盖层1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覆盖层16优选为膜状,无论在使用时是否去除覆盖层16,覆盖层16的厚度均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15~50μm。通过使覆盖层16的厚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更显著地获得设置覆盖层16所起到的效果。另外,通过使覆盖层16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使防篡改标签2更薄。而且,在使用时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覆盖层16的厚度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通过使不去除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情况下的覆盖层16的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更容易地隔着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识别编码图案14。
覆盖层16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多层构成,在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层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各层的总厚度只要达到上述优选的覆盖层16的厚度即可。
防篡改标签2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的作用。此时,在将粘贴于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的防篡改标签2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时,在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残留分割区域28。而在不去除覆盖层16、或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使用的情况下,在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上原样残留着覆盖层16、或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
在图4中,符号28a表示分割区域28的表面。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地例示出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的第3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在与如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刻痕10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刻痕30。
更具体而言,刻痕30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其包围1个第1编码141,且跨过与该第1编码141邻接的各2个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总计8个编码)。
防篡改标签3除了设置了刻痕30来代替刻痕10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
防篡改标签3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的作用。图6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5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如图6(a)所示,粘贴于作为目标被粘附物的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的防篡改标签3在从被粘附物9取下(也称为“剥取”)时,在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残留分割区域38。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3’如图6(b)所示,具有缺损部39及缺损编码图案34’。
如果将缺损标签3’进行再利用而粘贴在与最初的被粘附物9不同的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上,则如图6(c)所示,如果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与分割区域38的表面38a的颜色(图案)不同,则俯视缺损编码图案34’时,可以看到犹如与最初的编码图案14不同的新的伪编码图案34”。而且,缺损编码图案34’和伪编码图案34”均不能被识别为最初的编码图案1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14作为初始信息,并与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获取的缺损编码图案34’(伪编码图案34”)作为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与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同样地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3被再利用了。
(第4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
以上,对编码图案为彩色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进行了说明,但编码图案也可以由以白色和黑色的组合为代表的2种颜色构成。例如,可以使防篡改标签1为具备由2种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4实施方式),也可以使防篡改标签2为具备由2种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5实施方式),还可以使防篡改标签3为具备由2种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6实施方式)。
另外,编码图案还可以仅由1种颜色构成。例如,可以使防篡改标签1为具备仅由1种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均由相同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7实施方式),还可以使防篡改标签2为具备仅由1种颜色构成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8实施方式)。
(第9实施方式)
另外,以上对编码图案的各编码俯视为四边形的防篡改标签进行了说明,但是各编码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图7是示意性地例示出了具备这样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第9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4具备由多个圆点状同色(单色)编码441排列而成的编码图案44,刻痕40包围1个编码441而构成,刻痕40没有设置在编码图案44(编码441)上,仅设置在粘合剂层13和基材12上。防篡改标签4除了这些方面以外,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
防篡改标签4由于是相邻的编码441彼此不接触地配置的,因此编码图案44不需要以2种以上颜色的编码构成,可以以1种颜色(单色)的编码来构成。另外,由于同样的原因,刻痕40不需要设置在编码图案44上。而且,通过使相邻的编码441彼此不接触地配置,防篡改标签4中基材13的表面13a部分露出。
编码441的厚度(编码图案44的厚度)例如可以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的厚度相同。
在编码图案44中,刻痕40也可以以分割1个以上的编码441的方式设置在编码图案44上。
另外,在这里示出了由圆点状编码形成的图案作为编码图案,但从上方俯视时的编码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而且,各编码的形状、大小及厚度可以均相同,也可以均不同,还可以只有部分相同。
这里,编码图案44是由6个编码构成的,但构成1个编码图案44的编码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其中,构成1个编码图案44的编码数量优选为6~50个。
防篡改标签4表现出与防篡改标签1相同的作用。图8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4在使用时的作用的俯视图。
如图8(a)所示,如果将粘贴在作为目标被粘附物的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的防篡改标签4从被粘附物9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在被粘附物9的表面9a上残留分割区域48。取下而得到的缺损标签4’如图8(b)所示,具有缺损部49及缺损编码图案44’。
如果将缺损标签4’再利用而粘贴到与最初的被粘附物9不同的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上,则如图8(c)所示,如果被粘附物8的表面8a与分割区域48的表面48a的颜色(图案)不同,则俯视缺损编码图案44’时,可以看到犹如与最初的编码图案44不同的新的伪编码图案44”。需要说明的是,分割区域48的表面48a包含基材13的表面13a、以及编码441的表面441a。而且,缺损编码图案44’和伪编码图案44”均不能被识别为最初的编码图案44,因此,如果预先获取编码图案44作为初始信息,并与在获取该初始信息后获取的缺损编码图案44’(疑似编码图案44”)作为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则由于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因此能够与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地判定防篡改标签4被再利用了。
(第10实施方式、第11实施方式)
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4的编码图案44可以由以白色和黑色的组合为代表的2种颜色而不是1种颜色构成(第10实施方式),如防篡改标签1~3的情况,编码图案44也可以是由3种以上颜色构成的彩色编码图案(第11实施方式)。
上述第1~第11实施方式中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刻痕按照下述方式设置:从上方俯视时,刻痕在基材及粘合剂层中包围边缘部以外的特定区域、且未到达所述基材及所述粘合剂层的边缘部。但是,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从上方俯视时,刻痕是以将编码图案分割为2个以上区域的方式设置即可。
在上述第1~第11实施方式中,对于编码由用可见光能识别的颜色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构成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1个或2个以上编码)也可以是由用可见光不能识别的颜色构成的,例如,也可以是用红外线吸收油墨等形成的、能够用红外线识别而不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所构成的。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主要对具有编码为四边形或圆点状的编码图案的防篡改标签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中,只要编码图案是二维码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本发明的编码图案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微软标签(微软公司)、彩色码(Colorzip公司)、ChameleonCode(SHIFT公司)等彩色条码;QR码(注册商标)、SP码、CP码、Veri码、Maxi码、DataMatrix、AztecCode等矩阵式二维码;PDF417、Code49等行排式二维码;gridmark(Gridmark公司)、ZCode(TOPPANTDKLABEL公司)等点码(dotcod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防篡改标签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可以通过例如具有以下工序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将粘合剂层(第1粘合剂层)及基材进行叠层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叠层工序”);在上述基材的与上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编码图案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编码图案形成工序”);在上述粘合剂层及基材、或者在上述粘合剂层、基材及编码图案上形成刻痕的工序(以下,也简称为“刻痕形成工序”),使得从上方俯视时,上述编码图案被分割为2个以上的区域。
以下,列举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叠层工序(第1叠层工序))
在上述叠层工序(为了与后面叙述的“第2叠层工序”相区别,也称为“第1叠层工序”)中,如图9(a)所示,将粘合剂层12叠层在基材13的粘合剂层12侧的表面(背面)13b上。
粘合剂层12可以通过在基材13的背面13b涂布粘合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而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剥离材料的剥离层表面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并干燥而形成粘合剂层,再将该粘合剂层贴合在基材13的背面13b而形成粘合剂层12。该情况下,在使用上述剥离材料11作为剥离材料时,不需要去除该剥离材料11;在使用剥离材料11以外的剥离材料时,去除该剥离材料。在图9(a)中,示出了设有剥离材料11的情况。
作为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可以列举出由构成粘合剂层12的上述粘合剂、溶剂或分散介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配合而成的组合物。
作为上述溶剂或分散介质,可以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甲基异丁基酮、甲乙酮、环己酮等酮;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醇;水等。
向基材13或剥离材料上涂布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可以列举出使用气刀涂布机、刮板涂布机、棒涂机、凹版涂布机、辊涂机、辊刀涂布机、帘式淋涂机、模涂机、刮刀涂布机、丝网涂布机、麦勒棒涂布器(Meyerbarcoater)、吻涂机(kisscoater)等各种涂布机的方法。
粘合剂组合物对基材13或剥离材料的涂布量可以适当调节,优选粘合剂的涂布量为1~100g/m2
粘合剂层组合物的干燥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温度为40~150℃、时间为20秒钟~5分钟。
粘合剂层12优选通过以上述条件在剥离材料上形成粘合剂层后将该粘合剂层贴合在基材13上的方式形成。
(编码图案形成工序)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如图9(b)所示,在叠层工序结束后,进行在基材13的与粘合剂层12侧相反侧的表面13a形成编码图案14的编码图案形成工序。
编码图案14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基材13的表面13a涂布编码组合物(第1编码组合物、第2编码组合物、第3编码组合物、第4编码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在各自的目标部位形成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这里,例如,第1编码组合物是用于形成第1编码141的组合物。
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优选用印刷法形成。
上述印刷法优选为凹版印刷法、柔性印刷法、胶版印刷法、以及UV-喷墨方式、电子照相方式等数码印刷方式。
作为上述编码组合物,可以列举出配合有与各编码对应的着色剂、溶剂或分散介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而成的组合物,在上述印刷法中,可以使用适于这些方法的各种油墨组合物。
作为上述溶剂或分散介质,可以列举出与上述粘合剂组合物的溶剂或分散介质相同的溶剂或分散介质,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可以用着色剂以外的成分将编码调节成目标颜色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编码组合物中配合着色剂。
(刻痕形成工序)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进行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连续刻痕10的刻痕形成工序,使得如图9(c)所示,在编码图案形成工序结束后从上方俯视编码图案14时,将编码图案14分割成2个以上区域。
刻痕10可以用汤姆逊刀、尖顶刀(pinnacleblade)、模切辊等来形成。
通过进行这些工序,能够得到防篡改标签1。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9(a)所示的情况不同,在粘合剂层12形成时未设置剥离材料11的情况下,优选另行在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上设置(粘贴)剥离材料11,设置剥离材料11的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如上所述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刻痕10之前将剥离材料11设置在粘合剂层12的背面12b上。这样一来,剥离材料11能够起到支撑体的作用,可以稳定地形成刻痕10,另外,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形成有刻痕10的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的叠层结构。
在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中,在编码图案上进一步依次叠层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而形成的标签可以通过在上述制造方法(以下,为了与其它制造方法相区别,称为“制造方法1”)之后还具有在编码图案14上叠层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的工序(以下,为了与制造方法1的叠层工序相区别,称为“第2叠层工序”,将制造方法1的叠层工序称为“第1叠层工序”)的制造方法(以下称为“制造方法2”)来制造。
以下,列举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是示意性地说明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第2叠层工序)
在第2叠层工序中,通常难以在用制造方法1得到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上依次叠层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因此,首先如图10(a)所示在剥离材料21的剥离层表面叠层第2粘合剂层15。
第2粘合剂层15可以通过在剥离材料21的剥离层表面涂布第2粘合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而形成,例如可以用与第1叠层工序的第1粘合剂层12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剥离材料21可以是与防篡改标签1的剥离材料11相同的剥离材料,也可以是剥离材料11以外的公知的剥离材料。
在第2叠层工序中,接下来如图10(b)所示,在第2粘合剂层15上叠层覆盖层16。覆盖层16可以通过按压并粘贴在第2粘合剂层上来叠层,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对第2粘合剂层进行加热。
在第2叠层工序中,接下来如图10(c)所示,从剥离材料21、第2粘合剂层15及覆盖层16的叠层物上将剥离材料21剥离,然后将第2粘合剂层15的露出面与用制造方法1得到的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14对置并贴合。
通过进行这些工序,可以如图10(d)所示得到防篡改标签2。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叠层工序中,也可以将第2粘合剂层15直接叠层在覆盖层16上而不叠层在剥离材料21上来形成第2粘合剂层15和覆盖层16的叠层物。
以上,列举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及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根据其结构适当调节并应用上述制造方法来制造其它防篡改标签。
例如,对于图5所示的防篡改标签3而言,除了形成刻痕30来代替刻痕10以外,即,除了在刻痕形成工序中,在粘合剂层12、基材13及编码图案14上形成连续刻痕时,变更其形成位置以外,可以用与上述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制造。
另外,对于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4而言,除了形成编码图案44来代替编码图案14,并形成刻痕40来代替刻痕10以外,可以用与上述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来制造。对于编码图案44的形成而言,除了形成圆点状的同色编码441来代替四边形的彩色编码(第1编码141~第4编码144)以外,进行与防篡改标签1的编码图案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即可。而且,对于刻痕40的形成而言,除了在粘合剂层12及基材13上连续地形成刻痕而不使其形成在编码图案44(编码441)上时,变更其形成位置以外,进行与防篡改标签1的刻痕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即可。
<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
判定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隔着上述粘合剂层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上述最新信息与上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上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被上述刻痕分割的上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缺损而使上述最新信息与上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上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被粘附物上的编码图案获取的。
在上述判定方法中,使用上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通过核对由其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这样简便的工艺,就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
在上述判定方法中,首先将上述防篡改标签隔着其粘合剂层粘贴到目标被粘附物上,并且由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信息(指“初始信息”)。这里获取的初始信息是由结构未发生变化的最初的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是正确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刚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防篡改标签”是指,明确了在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之后未进行取下(也称为“剥取”)、变更编码图案等有意改变粘贴状态的情况(也称为“有保证的”)的防篡改标签,换言之,是指从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前开始结构就未发生变化的防篡改标签,而防篡改标签粘贴到被粘附物上之后经过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
从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初始信息优选使用读取器来进行。通过使用读取器,能在短时间内更高精度地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容易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另外,在使用读取器的情况下,即使编码图案更微小或更复杂,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高精度地获得信息。
读取器可以采用与现有的二维码读取器相同的结构,例如可以列举出具备读取编码图案信息的信息读取装置、传送所读取的信息的信息传送装置、记录所传送的信息并进行核对等处理的信息处理装置、显示信息处理结果的显示装置等的读取器。
接着,在上述判定方法中,在获取上述初始信息后,再从被粘附物上的编码图案获取信息(指“最新信息”)。在此,所获取的最新信息是指,在获取初始信息后经过一段时间,由未判定结构有无变化的编码图案获取的最新的信息,是不能确定正确与否的信息。换言之,上述最新信息是指,对于粘贴到被粘附物上的防篡改标签而言,由不清楚在粘贴以后是否未进行取下(也称为“剥取”)等有意改变粘贴状态(也称为“无保证的”)的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
从编码图案获取最新信息可以与初始信息的获取同样进行。
接着,在上述判定方法中,对上述初始信息与上述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这里,如果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相同,则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其理由在于,如果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也称为“剥取”),则参照例如图2、3、6及8所说明,在所取下的防篡改标签中,由刻痕分割的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也称为“分割区域”)会缺损。这样的缺损是在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时产生的;没有这样的缺损,即,编码图案没有变化意味着没有将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取下、没有进行取下后重新粘贴的再利用。
相比之下,如果最新信息与初始信息不同,则可以通过部分区域产生了缺损来判定防篡改标签从被粘附物上被取下并且被再利用了。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能用作防止篡改二维码的方法,结构简单,能够用简单的工序制造,因此能廉价地提供。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判定方法而言,使用上述防篡改标签,并通过核对由其编码图案获取的信息这样的简便的工艺就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因此,本发明的防篡改标签及判定方法优选应用于例如食品等大量流通的一般商品。
实施例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下所示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1]
制造了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即,使用粘合制品(琳得科株式会社制“PETWH50(A)PAT18K”),在其表面用UV-喷墨方式形成了编码图案,并使得编码图案的表面面积为4cm2,所述粘合制品使用了在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的基材。其中,第1编码为红色,第2编码为青色、第3编码为黄色、第4编码为绿色。使用汤姆逊刀形成了刻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基材是在用前面叙述的方法进行层间强度测定时在基材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发生了剥离的基材。
接下来,将该防篡改标签粘贴在目标被粘附物(原装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取下(也称为“剥取”)该防篡改标签。其结果是,由刻痕形成的分割区域(1个第1编码)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防篡改标签成为有缺损部的缺损标签。
接着,将该缺损标签粘贴在黑色无花纹的被粘附物(伪造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缺损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预先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比较,辨识出与预先获取的信息不同,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
[实施例2]
制造了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即,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了图1所示的防篡改标签。接着,在得到的防篡改标签的编码图案上设置第2粘合剂层(琳得科株式会社制粘合剂“MF”)及覆盖层(厚度16μm的PET),得到了图4所示的防篡改标签。
接下来,将该防篡改标签粘贴到目标被粘附物(原装品)的表面,然后去除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取下(也称为“剥取”)该防篡改标签。其结果是,由刻痕形成的分割区域(1个第1编码)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防篡改标签成为有缺损部的缺损标签。
接着,将该缺损标签粘贴在黑色无花纹的被粘附物(伪造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缺损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预先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比较,辨识出与预先获取的信息不同,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
[实施例3]
制造了图5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即,使用粘合制品(琳得科株式会社制“PETWH50(A)PAT18K”),在其表面用UV-喷墨方式形成了编码图案,并使得编码图案的表面面积为4cm2,所述粘合制品使用了在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的基材。其中,第1编码~第4编码为白色或黑色。更具体地,在方形的16个(4×4个)编码中,将俯视时最上面的行从左起第1个和第4个、第2行从左起第1个和第3个、第3行从左起第2个和第4个、以及最下行从左起第1个和第4个总计8个编码设为黑色,将剩下的8个编码设为白色。使用汤姆逊刀形成了刻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基材是用前面叙述的方法进行层间强度测定时在基材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发生了剥离的基材。
接下来,将该防篡改标签粘贴在目标被粘附物(原装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取下该防篡改标签。其结果是,由刻痕形成的分割区域(跨过9个编码的区域)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防篡改标签成为有缺损部的缺损标签。
接着,将该缺损标签粘贴在红色无花纹的被粘附物(伪造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缺损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预先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比较,辨识出与预先获取的信息不同,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
[实施例4]
制造了图7所示的防篡改标签。即,使用粘合制品(琳得科株式会社制“PETWH50(A)PAT18K”),在其表面用UV-喷墨方式形成了编码图案,并使得编码图案的表面面积为4cm2,所述粘合制品使用了在厚度方向上未分离为多层的基材。其中,圆点状编码均为黑色。使用汤姆逊刀形成了刻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基材是用前面叙述的方法进行层间强度测定时在基材与试验粘合剂层之间发生了剥离的基材。
接下来,将该防篡改标签粘贴在目标被粘附物(原装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取下该防篡改标签。其结果是,由刻痕形成的分割区域(包围1个圆点状编码的区域)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防篡改标签成为有缺损部的缺损标签。
接着,将该缺损标签粘贴在白色无花纹的被粘附物(伪造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缺损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预先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比较,辨识出与预先获取的信息不同,可以判定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
[比较例1]
除了使基材为由单位面积重量55g/m2的全化浆纸形成的基材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造了防篡改标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基材是用前面叙述的方法进行层间强度测定时发生了层间剥离的基材。
接下来,将该防篡改标签粘贴在目标被粘附物(原装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尝试将其取下。其结果是,由刻痕形成的分割区域(1个第1编码)没有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基材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2层,其中,具备保持了原来结构的编码图案的上层部以叠层有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的状态被取下。分离为2层的基材中的下层部与粘合剂层一起残留在被粘附物的表面上。
然后,在取下的上述上层部的分离面(与具备编码图案侧相反侧的面)上另行设置粘合剂层,将得到的标签粘贴到黑色无花纹的被粘附物(伪造品)的表面,用读取器获取编码图案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预先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比较,由于所比较的编码图案相同,因此当然被辨认为与预先获取的信息相同,无法判定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仅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它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仅限定于权利要求的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用于判定是否被再利用的防篡改标签。

Claims (24)

1.一种防篡改标签,其能够判定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粘贴于被粘附物上使用,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使用,
所述防篡改标签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在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防篡改标签时,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表面的面积为0.4~10c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是多个编码组合而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各个编码的表面的面积为1~25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为用白色及黑色以外的颜色着色而成的彩色编码图案,且由多个颜色互不相同的编码组合而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编码图案由2种颜色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是由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构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是由不能用可见光识别的颜色构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从上方俯视时,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的形状为相同的四边形,并且其外缘的至少2个边相互接触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编码或全部编码以邻接的编码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在所述基材及所述粘合剂层中,所述刻痕被设置成:未到达所述基材及所述粘合剂层的边缘部,且包围边缘部以外的特定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刻痕与构成所述编码图案的编码中的1个编码的外缘重合,或者沿着1个编码的外缘设置在其附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以在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全部的方式设置所述刻痕。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在所述编码图案上进一步依次叠层有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第2粘合剂层及覆盖层具有透明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篡改标签,其中,所述第2粘合剂层对所述编码图案或者对所述基材的粘合力是在去除所述第2粘合剂层及所述覆盖层时,在所述第2粘合剂层与所述编码图案或所述基材的界面处必须产生剥离的值。
18.一种判定防篡改标签有无再利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篡改标签隔着所述粘合剂层粘贴到被粘附物上,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缺损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防篡改标签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防篡改标签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19.一种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篡改标签的制造,
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所述标签结构体如下构成: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时,由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
由此,在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后,能够判定有无再次粘贴在被粘附物上的再利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缺损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标签结构体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22.一种所述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用于防止篡改,
所述标签结构体具有叠层在一起的粘合剂层及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粘合剂层侧相反侧的表面设有编码图案,
所述基材未在其厚度方向上分离为多层,
在所述粘合剂层及所述基材上、或者在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上设有刻痕,使得从上方俯视时将所述编码图案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所述标签结构体如下构成: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时,由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粘合剂层、所述基材及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残留在所述被粘附物上,
由此,能够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是否被再利用,所述再利用为:将所述标签结构体粘贴在被粘附物上,再从粘贴的被粘附物上取下所述标签结构体,然后再次被粘贴在被粘附物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标签结构体的用途,其中,
将初始信息与最新信息进行比较,在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没有被再利用,在由于被所述刻痕分割的所述编码图案的部分区域缺损而使所述最新信息与所述初始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标签结构体被再利用了,所述初始信息是由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前或刚粘贴到所述被粘附物上之后的所述标签结构体的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所述最新信息是在获取所述初始信息后由所述编码图案获取的。
CN201510333521.3A 2014-06-20 2015-06-16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Pending CN105280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7277A JP6414841B2 (ja) 2014-06-20 2014-06-20 改ざん防止ラベル及び改ざん防止ラベルの再利用有無の判定方法
JP2014-127277 2014-06-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0087A true CN105280087A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49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33521.3A Pending CN105280087A (zh) 2014-06-20 2015-06-16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14841B2 (zh)
CN (1) CN10528008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3795A (zh) * 2016-07-29 2016-10-12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标签及其制造工艺
CN110930863A (zh) * 2018-09-20 2020-03-27 泰尔茂株式会社 再封合防止用标签及带有再封合防止用标签的箱体
CN112185236A (zh) * 2019-07-05 2021-01-05 蒂萨斯克里博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被覆盖的安全编码的安全标签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28371A (zh) * 2019-04-19 2021-11-30 优希利与霍恩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密封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8864B2 (ja) * 2016-12-09 2020-12-09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不正防止構造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ラベル、並びに不正防止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4116Y (zh) * 1995-12-28 1996-08-28 俞起俊 带可溶线条的防揭防伪标志
CN2696063Y (zh) * 2003-12-31 2005-04-27 北京凯普丽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缠绕标签
CN2757270Y (zh) * 2004-11-16 2006-02-08 海南亚元防伪纸业有限公司 已碎防伪标识物
CN1737825A (zh) * 2004-04-13 2006-02-22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光致变窜改鉴别装置
GB2453992A (en) * 2007-10-25 2009-04-29 Ian Smith Product Authentication
US20100025476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Widzinski Jr Thomas J Security label laminate and method of labeling
WO2010101037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株式会社ラクテル 表示体、その加工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003535A (ja) * 2011-06-21 2013-01-07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2次元コード付きラベル
JP2014055995A (ja) * 2012-09-11 2014-03-27 Okahashi Kk 積層ラベ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1285B2 (ja) * 2004-06-11 2010-06-30 アライ株式会社 2次元コードによる情報検証システム及び情報検証方法
US20050225079A1 (en) * 2004-04-13 2005-10-13 Woontner Marc O Optically variable tamper evid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4116Y (zh) * 1995-12-28 1996-08-28 俞起俊 带可溶线条的防揭防伪标志
CN2696063Y (zh) * 2003-12-31 2005-04-27 北京凯普丽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缠绕标签
CN1737825A (zh) * 2004-04-13 2006-02-22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光致变窜改鉴别装置
CN2757270Y (zh) * 2004-11-16 2006-02-08 海南亚元防伪纸业有限公司 已碎防伪标识物
GB2453992A (en) * 2007-10-25 2009-04-29 Ian Smith Product Authentication
US20100025476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Widzinski Jr Thomas J Security label laminate and method of labeling
WO2010101037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株式会社ラクテル 表示体、その加工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003535A (ja) * 2011-06-21 2013-01-07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2次元コード付きラベル
JP2014055995A (ja) * 2012-09-11 2014-03-27 Okahashi Kk 積層ラベル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3795A (zh) * 2016-07-29 2016-10-12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标签及其制造工艺
CN106023795B (zh) * 2016-07-29 2019-03-29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标签及其制造工艺
CN110930863A (zh) * 2018-09-20 2020-03-27 泰尔茂株式会社 再封合防止用标签及带有再封合防止用标签的箱体
CN113728371A (zh) * 2019-04-19 2021-11-30 优希利与霍恩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密封膜
CN113728371B (zh) * 2019-04-19 2024-02-02 优希利与霍恩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密封膜
CN112185236A (zh) * 2019-07-05 2021-01-05 蒂萨斯克里博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被覆盖的安全编码的安全标签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06459A (ja) 2016-01-14
JP6414841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0087A (zh)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US9824610B2 (en) 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VIN) label
CN103342032B (zh) 层压式标识证件
US6670008B1 (en) Tamper-evident label with multip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of different sensitivity
US9583026B2 (en) Secure multilayer label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WO1995029475A1 (en) Security label
CN105280091A (zh) 防篡改标签、判定防篡改标签是否被再利用的方法、以及标签结构体的用途
CN102629443B (zh) 带有隐藏可变信息的防伪标识贴
RU2417900C2 (ru) Защитный слоистый материал
CN105957447B (zh) 正反喷码且背面局部除胶的防伪防窜标签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150175A9 (en) Non-tacky, tamper-evident label
JP4737616B2 (ja) 鑑識用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075955A1 (en) Shrink sleeve label with thermo-reactive adhesiv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3854552A (zh) 一种防伪贴
US20060182955A1 (en) Counterfeit and tamper evidence security lab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KR20100012015U (ko) 접착라벨
US20090195390A1 (en) Security t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GB2572459A (en)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erless labels
CN112349197A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JP6398118B2 (ja) 改ざん防止ラベル及び改ざん防止ラベルの再利用有無の判定方法
CN208156922U (zh) 一种揭开式防转移的溯源防伪标识
CN210349031U (zh) 一种双层双码void叠层防伪标识
CN213635064U (zh)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KR20140141805A (ko) 교체가능한 태그 스티커를 갖는 rfid 태그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3844565U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