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35064U -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35064U
CN213635064U CN202022445411.5U CN202022445411U CN213635064U CN 213635064 U CN213635064 U CN 213635064U CN 202022445411 U CN202022445411 U CN 202022445411U CN 213635064 U CN213635064 U CN 213635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icrostructure
base film
color
encrypted digi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454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琴
林蝶
徐晓光
薛龙
杨红波
熊丽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454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35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35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35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该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信息层包括第一、第二结构区;第一结构区包括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第一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第二结构区包括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透明标识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标识能从表面上分辨产品的真伪,可防止标识被重复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可实现产品高端防伪和可变信息提取功能,同时具备防伪、防揭和一次性使用的功能和优点。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消费者及商家合法权益,商家采用多种防伪手段对商品进行防伪标示,全息防伪标签即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但目前的防伪标签存在易复制或可重复使用,大多数的防伪标可以在使用后被不法人士再次使用,致使防伪标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造成防伪标识不能防伪的局面,严重侵害商家的正当利益,甚至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社会上急需一种更高端、难以重复使用、使用方便、易于辨识的防伪产品。在此背景下,更有必要研究标识的防揭一次性以增强标识的防伪功能。
目前二维码、条形码等数码标识广泛应用到追溯产品信息领域,一些产品更是以“一物一码”的方式彰显其产品的高端定位,然而大部分产品很难兼顾到防伪图像和防伪码相结合后,防伪升级的功能,基本都只发挥了其中一种防伪形式的优点。例如,一部分标识是防伪图像在揭开后图像破损无法二次使用,这仅利用了防伪图像的一次性的特点;另一部分是防伪码隐藏在图像后面,只有图案完整被揭开后才能显现,这仅利用了防伪码的特点。但这两种方式的缺点都容易被投机取巧分子利用,比如,防伪图像起作用的标识被快速揭起的时候可实现图像不破损,即连同不干胶一起揭起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完整被揭起来的标识就可反复利用;防伪码起作用的标识则更容易被钻空子,这与其实现工艺相关,为了突显防伪码的完整性,防伪图像往往设计得不易破坏,当防伪图像被揭起时能露出完整的防伪码,那么防伪图像就可以轻易再贴回利用,而防伪码就很有可能会被置换,防伪码的唯一性和正确性就很难保障,更可气的是消费者从无法从标识表面上分辨出防伪码是否已被使用。
那么,开发一种既能兼顾防伪图像无法二次使用,又能从表面上分辨出防伪码使用情况的标识就迫在眉睫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常见的数码标识被揭开后仍能重复使用,无法保证防伪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色层由软化点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金属络合染料质量占比为5%~25%。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基膜层与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相接触的一侧表面的达因值大于48。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所述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二微结构为透明材料喷墨形成具备数码信息的防伪码后固化所得,所述防伪码在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所述第三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定位标识后固化所得。
固化方式可以采用交联固化、加热固化、紫外光固化等方式,作为一个更加优选的方式,采用可在常温下进行的紫外光固化,对应的涂层为UV材料。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在标识被揭开之前,可以透过基膜层观测到第一结构区中的全息图案;第二结构区中的防伪码是“隐藏”的,无法直接观测到;当揭开之后,第二结构区中的第二微结构隐藏的防伪码信息与色层分离,在色层上呈现可见的有色防伪码。本标识中的防伪图像与防伪码处于同一层,防止揭开后再将两者贴回使用;防伪图像与防伪码均在暴露后显色,有利于分辨标识是否已经被使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防伪码作为隐秘信息构成防伪图像的一部分,当标识被使用后揭起,整个防伪图像及防伪码码与基膜脱离,防伪图案亮度更佳,防伪码显现;如果重新将基膜层贴回去肉眼能分辨出破坏性,辨识度高无法二次使用,起到防伪加密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一结构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三结构区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三结构区的第二种结构剖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01-基膜层;102-第一光变信息层;103-透明标识层;104-色层;105、108-镀层;106-不干胶层;107-第二光变信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在起到防伪加密的作用的前提下,确保防伪图像很难与防伪码再次贴合,能够有效防止加密数码标识的二次使用,即便两者重新贴合,消费者也能够很容易地从标识表面分辨出来,进而辨别产品真伪,从而提高了防伪级别。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的结构及制备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和信息层。基膜层可以采用各种常规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薄膜材料,譬如PET双向拉伸膜等,是整个加密数码标识的支撑结构,对整个加密数码标识起到覆盖和保护的作用。一般来说,基膜层优选为透明结构,以便透过该层结构获取加密数码标识其他层结构中的信息内容。
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图1是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一结构区的剖视图,图2是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剖视图。
参见图1所示,该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102、色层104和镀层105;第一光变信息层102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在镀层105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第一微结构嵌入在色层104内部;
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基膜层101相贴合,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变信息层102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在镀层105的作用下,该第一微结构可以呈现基于衍射的单色、动态、同位异像、深度、全息透镜、紫光和基于反射的猫眼、铂金浮雕及零级衍射、纳米光学等视觉效果的全息图案,并形成一定的信息表达。在本实施例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过程中,全息图案可以用于提供包括生产厂家、品牌标志等在内的基本信息,也可以用于制作提示消费者揭开验证标识物商品真伪的信息等,不作具体限制。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镀层105之间设置有一定厚度的色层104,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上的第一微结构嵌入在该色层104的内部;如此设计,当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4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上的第一微结构可以在色层104表面形成全息图案。
镀层105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数码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5与第一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全息图案可以呈现出来。镀层105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色层104紧贴第一光变信息层102设置,本实施例中,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5%~25%,其颜色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颜色。
参见图2所示,该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103、色层104和镀层105;透明标识层103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嵌入色层104内部;
透明标识层103与基膜层101相贴合,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透明标识层103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该透明的第二微结构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被直接观察到。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微结构为透明UV材料喷墨形成具备数码信息的防伪码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防伪码在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防伪码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码、条形码和验证码等,在一个示例中,二维码、条形码信息主要用于提供产品的物流管理、产品溯源及大数据分析等功能,验证码信息可以赋予企业营销、防伪验真、会员积分、消费者管理等功能,不作具体限制。
由于第二微结构是透明的,因此在将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分离之前,无法透过基膜层101观察到第二微结构,第二微结构对应的防伪码信息是“隐藏”的;而当通过基膜层101将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分离后,透明标识层103上的第二微结构可以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防伪码,第二微结构隐藏的防伪码信息与色层104分离,在色层104上呈现可见的有色防伪码,其颜色与色层104的颜色相同。
需要指出的,区别于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中也可以不设置镀层105,对防伪码的隐藏与显示不造成任何影响。
色层104紧贴透明标识层103设置,本实施例中,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5%~25%,其颜色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颜色。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分离,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变信息层102、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之间的剥离值设置在0.1~0.5N/cm之间。如果剥离值太小,第一光变信息层102、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之间的贴合力不足,易于出现分层;如果剥离值太大,用户无法顺利地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透明标识层103揭开;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的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4分离,以及通过基膜层101将透明标识层103与色层104分离,基膜层101的表面需要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保证基膜层101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基膜层101与透明标识层103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结合力;为此,本实施例中,基膜层101的表面达因值大于48,厚度在15~30um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区中的镀层105、第二结构区中的镀层105或色层104的表面还设置有不干胶层106,不干胶层106主要用于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进一步地,不干胶层106的表面复合有硅油纸,得到完整的加密数码标识;使用时,揭去硅油纸,即可将加密数码标识通过不干胶层106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在揭开之前,可以透过基膜层观测到第一结构区中的全息图案;第二结构区中的防伪码是“隐藏”的,无法直接观测到;当揭开之后,第二结构区中的第二微结构隐藏的防伪码信息与色层分离,在色层上呈现可见的有色防伪码。本方案中,防伪图像与防伪码处于同一层,防止揭开后再将两者贴回使用;防伪图像与防伪码均在暴露后显色,有利于分辨标识是否已经被使用。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在所述基膜层101的第一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在基膜层101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基膜层表面达因值大于48。
步骤二:在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涂覆色层104,且色层104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
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5%~25%。
步骤三: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之前,透明的第二微结构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被直接观察到;当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全息图案,第二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防伪码,该全息图案和防伪码的颜色与色层104相同。
步骤四: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106;在不干胶层106表明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以下是上述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具体包括:
1):在基膜层上定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全息图案至基膜层上的第一区域,再经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在基膜层上无UV油墨的第二区域喷涂透明UV油墨,再经紫外光固化定型,该透明油墨所成图案为携带数码信息的防伪码,为特定信息区;
3):在上述通用信息区和特定信息区涂布色层,具体是通过涂布机将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溶液涂布在通用信息区和特定信息区,再经红外加热干燥后得到色层;
4):在色层表面真空镀铝或者介质ZnS;
5):在铝层或者介质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和信息层。其中,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和第三结构区;该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与实施例一中相同,不再赘述;下面对第三结构区的组成和作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第三结构区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结构一:图3是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三结构区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参见图3所示,该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107和镀层105;第二光变信息107层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在镀层105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第二光变信息层107与基膜层101相贴合,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变信息层107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定位作用的定位光标的第三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
镀层105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数码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5与第三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定位光标可以呈现出来。在镀层105的作用下,该第三微结构可以形成可通过基膜层101直接观察到的定位光标。该定位光标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标识的使用厂家在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到标识物上时,能够通过该定位光标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位置进行识别和定位,实现准确贴合。
镀层105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分别在所述基膜层101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在基膜层101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基膜层表面达因值大于48。
步骤二:在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涂覆色层104,且色层104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
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5%~25%。
步骤三:在色层104以及第三微结构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之前,透明的第二微结构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被直接观察到;当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全息图案,第二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防伪码,该全息图案和防伪码的颜色与色层104相同。
步骤四: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106;在不干胶层106表明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以下是上述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的几种具体制备工艺:
工艺1: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15u、表面达因值为48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第三结构区的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基膜层上无UV油墨区域,即第二结构区,经UV打码机喷涂透明UV油墨,再经功率为70%~80%紫外光固化定型,该透明油墨所成图案为携带数码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为特定信息区;
3):在上述第一、第二结构区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12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20:5:75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测得该色层的实际剥离值为0.2N/m2;
4):在色层及第三结构区表面真空镀铝,厚度为500AI;
5):在铝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工艺2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30u、表面达因值为48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第三结构区的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基膜上无UV油墨区域,即第三结构区,经UV打码机喷涂透明UV油墨,再经功率为70%~80%紫外光固化定型,该透明油墨所成图案为携带数码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为特定信息区;
3):在上述第一、第二结构区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20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9:1: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测得该色层的实际剥离值为0.5N/m2;
4):在色层及第三结构区表面真空镀铝,厚度为300AI;
5):在铝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工艺3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23u、表面达因值为48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第三结构区的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基膜上无UV油墨区域,即第二结构区,经UV打码机喷涂透明UV油墨,再经功率为70%~80%紫外光固化定型,该透明油墨所成图案为携带数码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为特定信息区;
3):在上述第一、第二结构区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2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5:5: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色层实测剥离值为0.1N/m2;
4):在色层及第三结构区表面镀真空介质ZnS,透光率80%;
5):在ZnS介质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2)结构二:图4是加密数码标识中第三结构区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参见图4所示,该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107、镀层108、色层104和镀层105;第二光变信息层107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在镀层108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第二光变信息层107与基膜层101相贴合,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变信息层107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定位作用的定位光标的第三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
本实施例中的镀层108的作用与结构一中的镀层105的作用相同,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数码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8与第三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定位光标可以呈现出来。在镀层108的作用下,该第三微结构可以形成可通过基膜层101直接观察到的定位光标。该定位光标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标识的使用厂家在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到标识物上时,能够通过该定位光标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位置进行识别和定位,实现准确贴合。
本结构中,在第二光变信息层107与色层104之间设置镀层108的目的在于使第二光变信息层107上的定位光标可以通过基膜层101呈现出来;而镀层105与第二光变信息层107之间通过色层104隔开,因此镀层105无法发挥与镀层108相同的作用。
镀层108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镀层105的组成和结构可与镀层108相同或不同,为了制备工艺的方便,本实施例中,镀层105的组成和结构与镀层108完全相同。
与实施例一相同,在上述结构一、二中,镀层105的表面还设置有不干胶层106,不干胶层106主要用于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进一步地,不干胶层106的表面复合有硅油纸,得到完整的加密数码标识;使用时,揭去硅油纸,即可将加密数码标识通过不干胶层106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分别在所述基膜层101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在所述基膜层101的在第二区域上形成透明的第二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基膜层表面达因值大于48。
步骤二: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第三微结构上形成镀层108,除去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上的镀层108,保留第三微结构上的镀层108;在镀层108的作用下,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
步骤三:在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以及第二镀层上涂覆色层104,且所述色层104分别渗透至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
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5%~25%。
步骤三: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一微结构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之前,透明的第二微结构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被直接观察到;当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微结构、第二微结构与色层104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全息图案,第二微结构可在色层104表面形成防伪码,该全息图案和防伪码的颜色与色层104相同。
步骤四: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106;在不干胶层106表明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工艺4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23u、表面达因值为48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第三结构区的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基膜上无UV油墨区域,即第二结构区,经UV打码机喷涂透明UV油墨,再经功率为70%~80%紫外光固化定型,该透明油墨所成图案为携带数码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为特定信息区;
3):在上述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第三结构区上真空镀铝,再经定位洗铝技术获得仅第三结构区铝层未被洗去的信息层,该铝层起到保护第三结构区的定位光标亮度的作用;
3):在上述第一结构区、第二结构区以及第三结构区的镀铝层上整体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1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8:2: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该色层测得的实际剥离值为0.25N/m2;
4):在色层表面真空蒸镀介质ZnS,透光率为60%;
5):在介质层ZnS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标识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透明标识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形成防伪码的透明的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
当通过基膜层将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透明标识层上的第二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防伪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三结构区;
所述第三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二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透明标识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为透明材料喷墨形成具备数码信息的防伪码后固化所得,所述防伪码在透明标识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
8.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加密数码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定位标识后固化所得。
CN202022445411.5U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Active CN213635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5411.5U CN213635064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5411.5U CN213635064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35064U true CN213635064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26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45411.5U Active CN213635064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35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8140B2 (en) Image display, labeled articl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5444532B2 (ja) 照合素子、粘着ラベル、転写箔及びラベル付き物品
EP1566707A2 (en) Method of attaching hologram films to printed matter
JP2006524364A (ja) タンパー指示装置および情報を保護する方法
CN109272858B (zh) 一种具有多层防伪技术的吊牌及其制作方法
JP2010143039A (ja) パッチ転写媒体
CN104385801A (zh) 一种用于纸质证件的微纳米全息防伪膜及生产工艺和应用
US11305514B2 (en) Laminate, verification,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laminate
CN211455118U (zh) 彩虹特征识别防伪标识
CN213635064U (zh)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CN112349197A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CN213844565U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CN112185237A (zh)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KR20200008570A (ko) 정보 기록체, 및 개인 증명체
CN113160695A (zh) 激光隐密型防伪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CN212208735U (zh) 一种具有防伪功能标签及扫读枪组合
RU2458807C1 (ru) Номерной знак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CN214336159U (zh) 激光隐密型防伪标识
CN210429067U (zh) 一种防伪标识
CN213815275U (zh) 一种复合防伪标识
CN220400121U (zh) 一种多层数码防伪标识
CN216562257U (zh) 一种双码防伪标签
CN217386562U (zh) 可变烫印信息防伪标签
CN217718900U (zh) 局部可变全息效果防伪标识
CN214671456U (zh) 随机物理特征及防转移激光潜入多码对应结构的防伪标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