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44565U -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44565U
CN213844565U CN202022786371.0U CN202022786371U CN213844565U CN 213844565 U CN213844565 U CN 213844565U CN 202022786371 U CN202022786371 U CN 202022786371U CN 213844565 U CN213844565 U CN 213844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ptically variable
microstructure
variable information
holograph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863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蝶
薛龙
徐晓光
鲁琴
杨红波
熊丽端
黄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Huagong Imag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863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44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44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44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密全息标识,该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该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基膜层的表面,具有能够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第一微结构嵌入色层内部;色层远离第一光变信息层的一侧为具有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光变信息层;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之前,第二光变信息层的第二微结构在第一镀层的作用下形成全息图案;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通过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的镭射效果叠加,得到动态的防伪图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标识防伪级别高,不易被仿制。

Description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可实现产品高端防伪功能,同时具备防揭和一次性使用的功能和优点。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消费者及商家合法权益,商家采用多种防伪手段对商品进行防伪标示,全息防伪标签即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但目前常用的防伪标签的防伪效果有限,存在易复制或可重复使用的问题;大多数的防伪标可以在使用后被不法人士再次使用,致使防伪标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造成防伪标识不能防伪的局面,严重侵害商家的正当利益,甚至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社会上急需一种更高端、难以重复使用、使用方便、易于辨识的防伪产品。在此背景下,更有必要研究标识的防揭一次性以增强标识的防伪功能。
对于防揭标识而言,既要防止真标重复利用又要防止假标仿制困难。那么,开发一种既能兼顾防伪图像无法二次使用,又能从表面上分辨出防伪码使用情况的标识就迫在眉睫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常见的标识被揭开后仍能重复使用,无法保证防伪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能够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所述色层远离第一光变信息层的一侧为具有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光变信息层;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之前,第二光变信息层的所述第二微结构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形成全息图案;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该第一微结构形成的全息图案与第二微结构形成的全息图案进行叠加,形成双重镭射效果。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其信息层还包括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其信息层还包括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其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其色层由软化点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金属络合染料质量占比为1%~4%。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一种或者多种。
优选的,上述加密全息标识,其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所述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其第一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其第二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所述全息图案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
优选的,上述加密数码标识,其第三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定位标识后固化所得。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在标识被揭开之前,可以透过基膜层观测到第一结构区中的第二微结构在镀层作用下形成的全息图案;而第一微结构“隐藏”在色层中,无法直接观测到;当标识揭开之后,第一微结构隐藏的全息防伪信息与色层分离,在色层上呈现可见的防伪图案;本标识中隐藏的防伪图案具有的第一微结构在镀层的作用下形成的全息效果与第二微结构叠加形成后新的防伪信息,两种防伪图案的镭射效果叠加,实现高端防伪。镭射效果的制作门槛较高,很难被仿制,双重镭射效果叠加的防伪标制作更是难上加难,被仿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由于色层的存在,第一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很难与第二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再次贴合,能够有效防止加密全息标识的二次使用;如果重新将基膜层贴回去肉眼能分辨出破坏性,辨识度高无法二次使用,起到防伪加密的作用。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数码标识,在第二结构区中设置了可通过基膜层直接观察到的定位光标,标识的使用厂家在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到标识物上时,能够通过该定位光标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位置进行识别和定位,实现准确贴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一结构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第二种结构剖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01-基膜层;102-第一光变信息层;103-色层;104-第二光变信息层;105、108-镀层;107-第三光变信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非意图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适用物或本实用新型的用途。进而,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不是必须与现实情况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将基膜层揭开之前,可以透过该基膜层观察到第二光变信息层的第二微结构在镀层作用下形成的全息图案;将基膜层揭开之后,第一光变信息层的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在镀层的作用下,该第一光变信息层的全息图案与第二光变信息层的全息图案的镭射效果叠加,形成视觉感知动态防伪效果,实现高端防伪;此外,在起到防伪加密的作用的前提下,由于色层的存在,第一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很难与第二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再次贴合,能够有效防止加密全息标识的二次使用,即便两者重新贴合,消费者也能够很容易地从标识表面分辨出来,进而辨别产品真伪,从而提高了防伪级别。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的结构及制备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和信息层。基膜层可以采用各种常规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薄膜材料,譬如PET双向拉伸膜等,是整个加密数码标识的支撑结构,对整个加密数码标识起到覆盖和保护的作用。一般来说,基膜层优选为透明结构,以便透过该层结构获取加密数码标识其他层结构中的信息内容。
本实施例中,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图1是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一结构区的剖视图;参见图1所示,该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102、色层103、第二光变信息层104和镀层105;
第一光变信息层102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与基膜层101相贴合,基膜层101是第一光变信息层102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变信息层102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当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镀层105之间不设置色层103,或者该色层103的厚度小于第一微结构的厚度的情况下,该第一微结构可以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呈现基于衍射的单色、动态、同位异像、深度、全息透镜、紫光和基于反射的猫眼、铂金浮雕及零级衍射、纳米光学等视觉效果的全息图案,并形成一定的信息表达。在本实施例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过程中,全息图案可以用于提供包括生产厂家、品牌标志等在内的基本信息,也可以用于制作提示消费者揭开验证标识物商品真伪的信息等,不作具体限制。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镀层105之间设置有一定厚度的色层103,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上的第一微结构嵌入在该色层103的内部;如此设计,当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上的第一微结构可以在色层103表面形成全息图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色层103的厚度大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的第一微结构的厚度,如此,当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在色层103表面形成全息图案可以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形成清晰显著的镭射效果;如果色层103的厚度小于第一微结构的厚度,那么在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之前,也能够通过基膜层101观察到第一微结构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形成的轻微的镭射效果,但是,当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在色层103表面形成全息图案对应的镭射效果将大大削弱。因此,本实施例优选将色层103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中第一微结构的厚度,即色层103需要填满第一微结构的间隙;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微结构的厚度为0.6~2um,色层103的厚度为1.0~2.5um。
在色层103远离第一光变信息层10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变信息层104,该第二光变信息层104具有第二微结构,该第二微结构嵌入在色层103的内部;在镀层105的作用下,该第二微结构可以呈现基于衍射的单色、动态、同位异像、深度、全息透镜、紫光和基于反射的猫眼、铂金浮雕及零级衍射、纳米光学等视觉效果的全息图案,并形成一定的信息表达。
镀层105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全息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5与第二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全息图案可以呈现出来。镀层105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色层103设置在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第二光变信息层104之间,本实施例中,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其中,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1%~4%,其颜色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颜色。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地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之间的剥离值设置在0.1~0.5N/cm之间。如果剥离值太小,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之间的贴合力不足,易于出现分层;如果剥离值太大,用户无法顺利地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揭开;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对加密全息标识的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的通过基膜层101将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与色层103分离,基膜层101的表面需要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保证基膜层101与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结合力;为此,本实施例中,基膜层101的表面达因值大于48,厚度在15~30um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区中的镀层105表面还设置有不干胶层,不干胶层主要用于将加密全息标识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进一步地,不干胶层的表面复合有硅油纸,得到完整的加密全息标识;使用时,揭去硅油纸,即可将加密全息标识通过不干胶层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在揭开之前,可以透过基膜层观测到第二光变信息层的第二微结构在镀层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镭射效果的全息图案;而第一光变信息层的第一微结构“隐藏”在色层中,无法直接观测到;当揭开之后,第一光变信息层的第一微结构隐藏的全息图案与色层分离,在色层上呈现可见的防伪信息层。在镀层的作用下,该第一光变信息层与第二光变信息层的全息图案的镭射效果进行叠加,形成视觉感知动态防伪效果,实现高端防伪;本方案中,由于色层的存在,第一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很难与第二光变信息层提供的防伪图像再次贴合,能够有效防止加密全息标识的二次使用,即便两者重新贴合,消费者也能够很容易地从标识表面分辨出来,进而辨别产品真伪,从而提高了防伪级别。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在基膜层101的表面形成第一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
步骤二:在第一微结构上涂覆色层103,且色层103渗透至第一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色层103的厚度大于第一微结构;在第一微结构与色层103分离之前,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观察到第一微结构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镭射效果的全息图案。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1%~4%。
当第一微结构与色层103分离后,第一微结构可在色层103表面形成全息图案,该全息图案的颜色与色层104相同。
步骤三:在色层103的表面形成第二微结构,该第二微结构嵌入在色层103的内部;
步骤四:在第二微结构的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二微结构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五: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在不干胶层表面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以下是上述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的一种具体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具体包括:
1):在基膜层上定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全息图案至基膜层上,再经紫外光固化得到第一光变信息层102;
2):在上述第一光变信息层102上涂布色层,具体是通过涂布机将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溶液涂布在信息区,再经红外加热干燥后得到色层;
3):在色层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全息图案,再经紫外光固化得到第二光变信息层104;
4):在第二光变信息层104表面真空镀铝或者介质ZnS;
5):在铝层或者介质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密全息标识,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和信息层。其中,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和第二结构区;该第一结构区与实施例一中相同,不再赘述;下面对第二结构区的组成和作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第二结构区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结构一:图2是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参见图2所示,该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107和镀层105;第三光变信息107层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在镀层105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第三光变信息层107与基膜层101相贴合,基膜层101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三光变信息层107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定位作用的定位光标的第三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
镀层105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全息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5与第三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定位光标可以呈现出来。在镀层105的作用下,该第三微结构可以形成可通过基膜层101直接观察到的定位光标。该定位光标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标识的使用厂家在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到标识物上时,能够通过该定位光标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位置进行识别和定位,实现准确贴合。
镀层105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分别在该基膜层101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
步骤二:在第一微结构上涂覆色层103,且色层103渗透至第一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色层103的厚度大于第一微结构;在第一微结构与色层103分离之前,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观察到第一微结构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镭射效果的全息图案。
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1%~4%。
步骤三:在色层103的表面形成第二微结构,该第二微结构嵌入在色层103的内部;
步骤四:在第二微结构以及第三微结构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二微结构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五: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在不干胶层表明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
以下是上述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的几种具体制备工艺:
工艺1: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15u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的第一层全息图案以及第二结构区的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信息区;
2):在上述第一层全息图案的表面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12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20:5:75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测得该色层的实际剥离值为0.2N/m2;
3):在色层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二层全息图案;
4):在第二层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的表面真空镀铝,厚度为500AI;
5):在铝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
工艺2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30u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的第一层全息图案以及第二结构区的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在上述第一层全息图案的表面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20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9:1: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测得该色层的实际剥离值为0.5N/m2;
3):在色层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二层全息图案;
4):在第二层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的表面真空镀铝,厚度为500AI;
5):在铝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数码标识。
工艺3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23u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的第一层全息图案以及第二结构区的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在上述第一层全息图案的表面利用定制网纹辊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2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5:5: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色层实测剥离值为0.1N/m2;
3):在色层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二层全息图案;
4):在第二层全息图案和定位光标的表面镀真空介质ZnS,透光率80%;
5):在ZnS介质层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2)结构二:图3是加密全息标识中第二结构区的第二种结构剖视图;参见图3所示,该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107、镀层108、色层103和镀层105;第三光变信息层107形成于基膜层101的表面,具有可在镀层108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第三光变信息层107与基膜层101相贴合,基膜层101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微结构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三光变信息层107远离基膜层101的一侧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能够形成起定位作用的定位光标的第三微结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微结构为UV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经紫外光固化所得。
本实施例中的镀层108的作用与结构一中的镀层105的作用相同,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光线完全穿过,加密数码标识在使用时,光线入射后,在镀层108与第三微结构之间的界面形成反射,使得定位光标可以呈现出来。在镀层108的作用下,该第三微结构可以形成可通过基膜层101直接观察到的定位光标。该定位光标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标识的使用厂家在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到标识物上时,能够通过该定位光标对加密数码标识的位置进行识别和定位,实现准确贴合。
本结构中,在第三光变信息层107与色层103之间设置镀层108的目的在于使第三光变信息层107上的定位光标可以通过基膜层101呈现出来;而镀层105与第三光变信息层107之间通过色层103隔开,因此镀层105无法发挥与镀层108相同的作用。
镀层108可以采用金属铝层或介质层,金属铝层、介质层均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制备。当采用金属铝层时,铝值厚度为300~500AI。介质层选自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介质层的透光率为60-80%。镀层105的组成和结构可与镀层108相同或不同,为了制备工艺的方便,本实施例中,镀层105的组成和结构与镀层108完全相同。
与实施例一相同,在上述结构一、二中,镀层105的表面还设置有不干胶层,不干胶层主要用于将加密数码标识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进一步地,不干胶层的表面复合有硅油纸,得到完整的加密全息标识;使用时,揭去硅油纸,即可将加密全息标识通过不干胶层贴合在标识物的表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基膜层101,分别在基膜层101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
基膜层101采用适于加工激光全息图案的透明薄膜材料,其厚度为15~30um。
步骤二:在第一微结构、第三微结构上形成镀层108,除去第一微结构上的镀层108,保留第三微结构上的镀层108;在镀层108的作用下,第三微结构形成并显示定位标识;
步骤三:在第一微结构以及镀层108上涂覆色层103,且该色层103渗透至第一微结构自身的间隙内部;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色层103的厚度大于第一微结构;在第一微结构与色层103分离之前,无法通过基膜层101观察到第一微结构在镀层105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镭射效果的全息图案。
色层为软化点为120~250℃的热塑性树脂和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热塑性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苯乙烯、苯丙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金属络合染料的质量占热塑性树脂与金属络合染料总质量的1%~4%。
步骤三:在第一区域的色层103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镭射图案,形成第二微结构104;
在第二微结构104以及第二区域的色层103表面形成镀层105,在该镀层105的作用下,第二微结构104形成并显示起防伪作用的全息图案;
镀层105为铝值厚度为300~500AI的金属铝层,或者透光率为60-80%的介质层,该介质层选用硫化锌、氟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四:在镀层105上涂布不干胶,形成不干胶层;在不干胶层表明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
工艺4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厚度23u的基膜层上通过套位涂布UV油墨,再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一结构区的第一层全息图案以及第二结构区的定位光标,经功率为60%~80%紫外光固化得到通用信息区;
2):在上述第一层全息图案、定位光标的表面真空镀铝,再经定位洗铝技术获得仅第二结构区铝层未被洗去的信息层,该铝层起到保护第二结构区的定位光标亮度的作用;
3):在上述第一层全息图案及第二结构区的铝层的表面整体涂布色层,即由软化点为150℃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金属络合染料以及有机溶剂按照18:2:80质量比组成的溶液,经涂布机上料,再经红外140℃加热干燥得到色层;该色层测得的实际剥离值为0.25N/m2;
4):在第一结构区的色层表面经金属镍板转移第二层全息图案;
5):第二层全息图案以及第二结构区的色层表面真空蒸镀介质ZnS,透光率为60%;
6):在介质层ZnS上涂布不干胶,再复合硅油纸得到加密全息标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包括基膜层和信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包括第一结构区;
所述第一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变信息层、色层、第二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能够显示全息图案的第一微结构且所述第一微结构嵌入所述色层内部;所述色层远离第一光变信息层的一侧为具有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光变信息层;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前,第二光变信息层的所述第二微结构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形成全息图案;
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后,第一光变信息层上的第一微结构在色层表面形成全息图案,该第一微结构形成的全息图案与第二微结构形成的全息图案进行叠加,形成双重镭射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还包括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一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层还包括第二结构区;
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光变信息层、第二镀层、色层和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光变信息层形成于所述基膜层的表面,具有可在所述第二镀层的作用下显示定位标识的第三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之间的剥离值为0.1~0.5N/cm。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镀层为金属铝层或介质层;
所述金属铝层的铝值厚度为300~500AI。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全息图案后固化所得,所述全息图案在第一光变信息层与色层分离之前不可见。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密全息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结构为涂层经母版转移定位标识后固化所得。
CN202022786371.0U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Active CN213844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6371.0U CN213844565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6371.0U CN213844565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44565U true CN213844565U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93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86371.0U Active CN213844565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44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64208B2 (ja) 機密保護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489525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beled article
JP2006524364A (ja) タンパー指示装置および情報を保護する方法
CN201765750U (zh) 一种全息局部定位镂空光变防伪不干胶标贴
JP2011081203A (ja) 照合素子、粘着ラベル、転写箔及びラベル付き物品
JP2012071477A (ja) 画像形成体、個人認証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272858B (zh) 一种具有多层防伪技术的吊牌及其制作方法
US865440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ulti-layered film
JP2010143039A (ja) パッチ転写媒体
EP3412474B1 (en) Authentication and logistics label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12349197A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5801A (zh) 一种用于纸质证件的微纳米全息防伪膜及生产工艺和应用
JP2007003673A (ja) 偽造防止媒体とそれに使用する偽造防止体及び偽造防止体転写箔
US11305514B2 (en) Laminate, verification,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laminate
CN213844565U (zh) 一种加密全息标识
CA2666920A1 (en) Tamper evident and resisting informational 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CN213635064U (zh)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
WO2018216700A1 (ja) 情報記録体、および、個人証明体
JP2009029127A (ja) 真偽判定体用転写箔と真偽判定体
CN112185237A (zh) 一种加密数码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CN210136656U (zh) 一种揭开式正反对应的膜类溯源防伪标识
CN113160695A (zh) 激光隐密型防伪标识及其制备方法
JP2013091203A (ja) 画像形成体、個人認証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60292B1 (ko) 피 부착물의 재질에 제한을 받지않고 피 부착물에 복합입체 광학라벨을 프린팅하는 제조방법
CN217718900U (zh) 局部可变全息效果防伪标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