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4920A - 复合式高架桥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高架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4920A
CN105274920A CN201510585622.XA CN201510585622A CN105274920A CN 105274920 A CN105274920 A CN 105274920A CN 201510585622 A CN201510585622 A CN 201510585622A CN 105274920 A CN105274920 A CN 105274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ground
overhead
aforementioned
run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56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4920B (zh
Inventor
彭章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Cauline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彭章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彭章义 filed Critical 彭章义
Priority to CN20151058562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4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4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地面机动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隔离带、第一高架行车道、第二高架行车道、第一上行匝道、第一下行匝道、第二上行匝道、第二下行匝道及顶层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平行布置,前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该顶层车道供小型车来回通行的双向车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顶层增设顶层车道仅供小型车通行,极大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escription

复合式高架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形的高架桥,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道路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建造了很多高架桥以缓解日益严重交通压力。但随着车辆的普及,高架桥也会造成拥堵,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小型车辆混合行驶,大型车往往是引起拥堵的源头,然而,城市道路中小型车辆占总数的80~90%,高架桥面和地面行车都是围绕大型车通行设计的,因此势必会占用过多的城市空间资源。
如何将大小型车的通行特点和数量配比考虑到现实的高架桥设计中来解决部分或者全部交通拥堵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大幅度提高城市车辆通行能力的高复合高架桥。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地面机动车道;
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平行布置,并且,前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
隔离带,布置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之间的间隙内;
第一高架行车道,架设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上方;
第二高架行车道,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平行布置并架设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上方且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之间留有间隙;前述的第一高架行车道与第二高架行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
顶层车道,架设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外圈及第二高架行车道内圈的上方,该顶层车道供小型车来回通行的双向车道;
第一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
第一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连接;
第二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连接;
第二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连接;
第三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的内侧,出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中部第一开口连接;
第三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二开口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
第四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三开口连接;以及
第四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四开口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
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与顶层车道高度差为两米,所述第二高架行车道与顶层车道高度差也为两米。可以限制大型车进入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内侧,保证占多少的小型车通行。
所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内侧具有环形的第一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外侧具有环形的第二非机动车道,所述顶层车道、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第一非机动车道、第一地面机动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及第二非机动车道的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整体建造较为稳固,保证长久安全运行。
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下方具有供小型车通行的第一地下行车道,该第一地下行车道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之间通过第一地下匝道连接;所述的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下方具有供小型车通行且的第二地下行车道,该第二地下行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之间通过第二地下匝道连接;前述的第一地下行车道和第二地下行车道通行方向相反。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型车通行能力。
所述的第一地下行车道与第二地下行车道的下面形成有用于收纳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可以满足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铺设。
为减少建造空间,所述的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一下行匝道连接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内侧与第一高架行车道内侧之间。
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第一高架行车道、第二高架行车道、顶层车道均呈环形,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同心布置且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位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内环,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同心布置且第一高架行车道位于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环。这样就构成整个城市的大交通立体式主干道。
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外侧均设置有应急用的避让车道。
进一步,所述的小型车为高度不超过两米的车辆,所述的大型车为高度等于两米或超过两米的车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顶层增设顶层车道仅供小型车通行,极大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与顶层车道之间通过中部的匝道实现互通,可以有效减少建造空间。并且,顶层车道设计可以按照小型车来设计宽度、高度及转弯半径,利于降低建造成本,同时,整个高架环线不设红绿灯,因此,可以保证畅通无阻,极大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地面以上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除顶层车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局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复合高架桥包括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隔离带6、第一高架行车道3、第二高架行车道4、顶层车道5、第一非机动车道12、第二非机动车道22、第一地下行车道7、第二地下行车道8、第一上行匝道11、第一下行匝道21、第二上行匝道31和第二下行匝道41。为便于清楚的表达本发明的构思,附图中各车道没有显示护栏。
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布置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内环,隔离带6呈环形布置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之间的间隙内。
第一高架行车道3架设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上方;第二高架行车道4架设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上方且与第一高架行车道3之间留有间隙;顶层车道5架设于第一高架行车道3外圈及第二高架行车道4内圈的上方。第一高架行车道3与顶层车道5高度差为两米,第二高架行车道4与顶层车道5高度差也为两米。
第一上行匝道91的进口端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第一高架行车道3的内侧连接;第一下行匝道92的进口端与第一高架行车道3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的内侧连接;第二上行匝道93的进口端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的内侧连接;第二下行匝道94的进口端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的内侧连接。
第一上行匝道91、第一下行匝道92、第二上行匝道93及第二下行匝道94均从靠近隔离带6的位置经第一高架行车道3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之间的间隙延伸到上层高架上。
第三上行匝道95的进口端与第一高架行车道3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顶层车道的第一开口51连接;第三下行匝道96的进口端与顶层车道的第二开口52连接,出口端与第一高架行车道3的内侧连接;第四上行匝道的进口端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的连接,出口端与顶层车道的第三开口53连接;第四下行匝道的进口端与顶层车道的第四开口54连接,出口端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的内侧连接。各匝道的设计可以满足车辆在各层行车道中上下通行。
第一高架行车道3和第二高架行车道4的外侧均可以设置避让车道(图中无显示),以供出现应急情况,车辆可以暂时避让。
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内侧具有第一非机动车道11,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外侧具有第二非机动车道21,顶层车道5、第一高架行车道3和第二高架行车道4、第一非机动车道11、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及第二非机动车道21的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下方设有第一地下行车道7,该第一地下行车道7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之间通过第一地下匝道71连接,第一地下匝道71有下行线和上行线,图5中只显示了上行线;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下方设有第二地下行车道8,该第二地下行车道8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之间通过第二地下匝道81连接,第二地下匝道81有下行线和上行线,图5中只显示了下行线。第一地下行车道7和第二地下行车道8通行方向相反,并且,第一地下行车道7和第二地下行车道8高度为两米,限制大型车进入行驶。
如图3所示,第一地下行车道7与第二地下行车道8下面形成有用于收纳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9。可以满足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铺设。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有些路段的地下设施不允许第一地下通道7,第二地下通道8和地下综合管廊9同时建造,建造时优先满足地下综合管廊9的建设。
本实施例中的小型车为高度不超过两米的车辆,主要为蓝牌的轿车,大型车为高度等于两米或超过两米的车辆,主要为黄牌的货车。
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第一高架行车道3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其中小型车行驶于内车道,大型车行驶于外车道,由于高度限制,大型车是禁止进入内车道的;顶层车道5供小型车来回通行的双向车道,第一地下行车道7与第二地下行车道8仅供小型车通行。
实施例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隔离带(图中无显示)、第一高架行车道3、第二高架行车道4、顶层车道5、第一非机动车道(图中无显示)、第二非机动车道(图中无显示)、第一地下行车道(图中无显示)、第二地下行车道(图中无显示)均呈环形。这样就构成整个城市的大交通立体式主干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2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呈同心布置,第一地面机动车道1布置于内环。第一高架行车道3与第二高架行车道4同心布置,第一高架行车道3布置于第二高架行车道4内环。其他构造参考实施例1。

Claims (9)

1.一种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地面机动车道;
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平行布置,并且,前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
隔离带,布置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之间的间隙内;
第一高架行车道,架设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上方;
第二高架行车道,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平行布置并架设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上方且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之间留有间隙;前述的第一高架行车道与第二高架行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且均能供大型车和小型车通行;
顶层车道,架设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外圈及第二高架行车道内圈的上方,该顶层车道供小型车来回通行的双向车道;
第一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
第一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连接;
第二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连接;
第二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连接;
第三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连接的内侧,出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一开口连接;
第三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二开口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一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
第四上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出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三开口连接;以及
第四下行匝道,进口端与前述顶层车道的第四开口连接,出口端与前述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与顶层车道高度差为两米,所述第二高架行车道与顶层车道高度差也为两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内侧具第一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外侧具有第二非机动车道,所述顶层车道、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第一非机动车道、第一地面机动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及第二非机动车道的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下方具有供小型车通行的第一地下行车道,该第一地下行车道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之间通过第一地下匝道连接;
所述的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下方具有供小型车通行且的第二地下行车道,该第二地下行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之间通过第二地下匝道连接;
前述的第一地下行车道和第二地下行车道通行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地下行车道与第二地下行车道的下面形成有用于收纳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上行匝道与第一下行匝道连接于第一地面机动车道内侧与第一高架行车道内侧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第二地面机动车道、第一高架行车道、第二高架行车道、顶层车道均呈环形,所述的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同心布置且第一地面机动车道位于第二地面机动车道内环,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同心布置且第一高架行车道位于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内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架行车道和第二高架行车道的外侧均设置有应急用的避让车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7所述的复合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型车为高度不超过两米的车辆,所述的大型车为高度等于两米或超过两米的车辆。
CN201510585622.XA 2015-09-15 2015-09-15 复合式高架桥 Active CN1052749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622.XA CN105274920B (zh) 2015-09-15 2015-09-15 复合式高架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5622.XA CN105274920B (zh) 2015-09-15 2015-09-15 复合式高架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920A true CN105274920A (zh) 2016-01-27
CN105274920B CN105274920B (zh) 2017-07-18

Family

ID=55144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5622.XA Active CN105274920B (zh) 2015-09-15 2015-09-15 复合式高架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7492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512A (en) * 1970-12-11 1976-05-25 Stankiewicz Jerzy G Rapid transit system
EP0567040A1 (de) * 1992-04-22 1993-10-27 Gerhard Dipl.-Ing. Witting Seitenverkleidung für ein Strassenbauwerk
CN1278571A (zh) * 1999-06-18 2001-01-03 陈清伟 城市立体道路
CN2692195Y (zh) * 2004-01-01 2005-04-13 吕树文 高架路桥
NL1031576C1 (nl) * 2006-04-12 2007-10-15 Movares Nederland Bv Infrastructuursysteem en werkwijze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CN101824785A (zh) * 2010-04-26 2010-09-08 唐宗才 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CN101851886A (zh) * 2010-06-17 2010-10-06 颜金龙 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512A (en) * 1970-12-11 1976-05-25 Stankiewicz Jerzy G Rapid transit system
EP0567040A1 (de) * 1992-04-22 1993-10-27 Gerhard Dipl.-Ing. Witting Seitenverkleidung für ein Strassenbauwerk
CN1278571A (zh) * 1999-06-18 2001-01-03 陈清伟 城市立体道路
CN2692195Y (zh) * 2004-01-01 2005-04-13 吕树文 高架路桥
NL1031576C1 (nl) * 2006-04-12 2007-10-15 Movares Nederland Bv Infrastructuursysteem en werkwijze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CN101824785A (zh) * 2010-04-26 2010-09-08 唐宗才 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CN101851886A (zh) * 2010-06-17 2010-10-06 颜金龙 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920B (zh)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5090B (zh) 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CN104074112B (zh) 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
CN2921085Y (zh) 双x形左转弯立交桥
KR20070106184A (ko) 차량신호시간의 효율적인 배분이 가능한 교차로 구조 및신호 제어방법
CN104504914A (zh) 一种基于左转二次停车的可逆短车道信号控制方法
CN101550666A (zh) 主次干道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优化方法
CN101851886B (zh) 三位一体统筹式立体公共交通系统
CN215252036U (zh) 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喇叭形联络车道
CN201835197U (zh) 一种多功能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CN105274920A (zh) 复合式高架桥
CN203782508U (zh) 预浇注式道路交叉口结构系统
CN204803701U (zh) 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的地下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05463962B (zh) 一路通公交运输系统
CN208884290U (zh) 高效快速通行路口立交桥
CN204875402U (zh) 简易城市干道上空空中停车场
CN204849504U (zh) 带空中停车场的丁字路口立交桥
CN102182125B (zh) 主辅路进出口平衡桥及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法
CN201826568U (zh) 一种停车带
CN104947558A (zh) 丁字路口桥下回转式二层面全互通立交桥
CN104878670B (zh) 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的地下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204782143U (zh) 一种半地下短坡道立体停车库
CN105178123A (zh) 一种十字立交桥
CN202559203U (zh) 十字形畅通式立交桥
CN203383115U (zh) 一种互通式立交桥
CN210395000U (zh) 一种回转式立交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4

Address after: 314000 Building 2, No.288, development avenue, Wutong street, Tongxia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arvest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8000 Longshan Road, three counties, Taizhou, Zhejiang 67-2, China

Patentee before: Peng Zhang Y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2

Address after: 314500 No. xd701-6, No. 1, Gongnong Road, Nanmen, Chongfu Town, Tongxia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xing Cauline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4000 Building 2, No.288, development avenue, Wutong street, Tongxia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arvest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