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6560B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6560B
CN105266560B CN201510054995.4A CN201510054995A CN105266560B CN 105266560 B CN105266560 B CN 105266560B CN 201510054995 A CN201510054995 A CN 201510054995A CN 105266560 B CN105266560 B CN 1052665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ag
unit
heating
heat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49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6560A (zh
Inventor
铃木利明
小岛孝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66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6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6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6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使饭的保温性能良好的同时易于搬运内胆部分的电饭煲。电饭煲具有煮饭单元(10)和加热单元(20)。煮饭单元设置有内胆收容部(32)和盖体(12)。内胆收容部收纳内胆(14)且为有底圆筒状。盖体对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并具有排出蒸气的蒸气口(12b4)。加热单元设置有对内胆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27),并且自由装卸地支承煮饭单元。煮饭单元具有隔热材料(33)和调压阀(12b2)。隔热材料设置在盖体的内部、以及内胆收容部的侧面和底部。调压阀防止内胆的热从设置于盖体的蒸气口流出。加热单元具有控制向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控制电路(23c)以及向加热线圈和控制电路吹送冷却风的冷却风扇(40)。

Description

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
背景技术
在对内胆进行感应加热的电饭煲中,需要在一体的电饭煲内具有以下相反的不同特性:对加热线圈和元件进行冷却以及对内胆的饭进行保温的特性,所述加热线圈对内胆进行感应加热,所述元件对向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的电饭煲:为了提高电饭煲内胆的保温性能,利用由金属容器形成的真空容器和底面容器覆盖内胆的侧面侧,而且,通过利用所述真空容器和所述底面容器覆盖内胆,对加热线圈和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不会向内胆侧泄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6100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饭煲中,如果想要提高各自的性能而不受如前所述的相反的不同特性的影响,则存在电饭煲的重量增大而难以将电饭煲搬运至餐桌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电饭煲具有:
煮饭单元,该煮饭单元设置有内胆收容部和盖体,所述内胆收容部收纳内胆且为有底圆筒状,所述盖体对所述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并具有将蒸气排出的蒸气口;以及
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设置有对所述内胆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并且自由装卸地支承所述煮饭单元,
所述煮饭单元具有:
隔热材料,该隔热材料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内部、以及所述内胆收容部的侧面和底部;以及
调压阀,该调压阀防止内胆的热从设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蒸气口流出,
所述加热单元具有:
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对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及
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向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控制电路吹送冷却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使饭的保温性能良好的同时易于搬运的电饭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下侧仰视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煮饭单元从加热单元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煮饭单元从加热单元卸下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电饭煲的俯视图。
图8是图4的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9是图7的II-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完全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完全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图6的III-I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侧面隔热材料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4是对煮饭单元放在桌子上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对卸下煮饭后的煮饭单元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饭煲
10 煮饭单元
11 主体部
11b 凹部
11f 贯通孔(孔)
12 盖体
12a 外盖
12b 内盖
12d 铰链部(转动轴)
13 把手
14 内胆(锅)
16 磁铁
20 加热单元
21 加热部
21a 凸部
21b 上表面
21c 突起部
22 操作面板
23 控制电路收容部
23c 控制电路
23d 检测部
23e 端部(最外部)
25 温度传感器
27 加热线圈
32 内胆收容部
33 隔热材料
33a 侧面隔热材料
33b 底面隔热材料
33c 盖隔热材料
38 传热板(传热部)
40 冷却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电磁感应式加热机构作为加热内胆的加热机构而进行了举例说明,但也可以使用电加热器等其他的加热机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饭煲1具有煮饭单元10和加热单元20而构成。
煮饭单元10具有:主体部11、覆盖该主体部11的上部的盖体12、以及把手13而构成。由主体部11与盖体12构成的外观呈模仿饭桶的形状。在盖体12上设置有进行主体部11与盖体12的锁定及解锁操作的操作开关12c、以及将在煮饭时产生的蒸气排出的蒸气口12b4。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盖体12上也可以设置有向打开方向对盖体12施力的施力构件。
加热单元20构成为具有呈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加热部21,在该加热部21的上表面载置煮饭单元10。这样,通过将加热部21设为大致圆锥台形状,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煮饭单元10。
另外,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正面(前面),沿着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具有:进行各种设定的开关类构件22a、以及显示运转状态等的显示部22b等。另外,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后方设置有呈大致方形箱形状的控制电路收容部23。电源线24从该控制电路收容部23引出。
图2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煮饭单元10的主体部11中,收容有有底圆筒状的内胆14(锅)。内胆14例如由包括铁等强磁性金属在内的磁性金属与非磁性金属的复合材料形成,在上部开口14a的整周具有凸缘部14b。另外,内胆14可装卸地收容于内胆收容部32(参照图8)。
盖体12是对内胆14的上部开口14a进行开闭的构件,由外盖12a和内盖12b构成。另外,盖体12在主体部11的后端部经由铰链部12d(转动轴)自由转动地被支承。铰链部12d配置成位于主体部11的俯视时呈圆形的内侧。
外盖12a呈大致圆盘形状,在下表面具有收容内盖12b的凹部12a1。另外,在外盖12a的前端,安装有从上表面到侧面形成为L形的操作开关12c。在操作开关12c,设置有与后述的锁定构件12e卡合而锁定的爪部12c1。
内盖12b在整个外周缘部安装有密封圈12b1,在盖体12关闭时,覆盖内胆14的上部开口14a,将内胆14的内部保持在大致密闭状态。
主体部11呈大致圆柱形状,具有收容内胆14的有底圆筒状的内胆收容部32(参照图8)。另外,在主体部11,形成有沿着内胆14的外周延伸的大致环状的缘部11a。该缘部11a的宽度构成为:前端部11a1形成为最窄,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11a2逐渐变宽,后端部11a2最宽。
另外,在缘部11a的前端部11a1,设置有与操作开关12c卡合而锁定的锁定构件12e。此外,锁定构件12e能够利用公知的方法构成。
铰链部12d构成为大致处于缘部11a的后端部11a2的宽度内。由此,在盖体12关闭时,铰链部12d不从呈圆柱形状的煮饭单元10的周面突出。
图3是表示从下侧仰视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1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主体部11的底面部的凹部11b。该凹部11b形成为其直径比主体部11的直径短,在凹部11b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支承部11c。
与上述缘部11a一样,支承部11c的宽度构成为:前端部11c1形成为最窄,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11c2逐渐变宽,后端部11c2最宽。此外,在支承部11c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部位),嵌有橡胶制的止滑构件11d,用以防止煮饭单元10放置在桌子上时的滑动。
另外,在凹部11b的顶板11e的中心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11f。此外,该贯通孔11f被传热板38堵塞。此外,关于传热板38的详细的形状如后所述。
另外,凹部11b具有朝向上方缩径的圆锥台形状的空间S10。另外,在凹部11b的侧面(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定位凹部11g。该定位凹部11g确定煮饭单元10与加热单元20的安装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凹部11b朝向后方凸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非限定于后方,也可以构成为朝向前方、侧方等其他的方向凸出。另外,对于定位凹部11g,并非限定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在多个部位设置。
另外,在主体部11的背面(后面)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把手支承板11h。该把手支承板11h形成为大致月牙板状,被安装于支承把手13在朝向后方的水平位置被支承的高度位置。此外,把手13的两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承在主体部11的左右侧面侧,构成为在从朝向前方开始到朝向后方为止的范围内转动。
图4是表示煮饭单元从加热单元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煮饭单元从加热单元卸下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通过从上方提起煮饭单元10,能够从加热单元20卸下煮饭单元1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中,在煮饭后,能够只将煮饭单元10卸下而放置在桌子(餐桌)上。
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上表面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凸部21a。该凸部21a是沿着上述凹部11b的空间S10(参照图3)的形状。在该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突起部21c。温度传感器25插通于该突起部21c的圆筒的内侧,并且温度传感器25的上端部(上端面)从突起部21c的上部开口21e突出。
另外,在凸部21a的侧面(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位凸部21d。该定位凸部21d通过与主体部11的定位凹部11g(参照图3)嵌合而确定煮饭单元10与加热单元20的安装方向。即,在铰链部12d(参照图2)位于后端(里侧)的状态下,煮饭单元10载置在加热单元20上。此外,对于定位凸部21d,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定位凹部11g对应地朝向前方、侧方等其他的方向凸出。
另外,在凸部21a的周围形成有与煮饭单元10的支承部11c(参照图3)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面21f。关于该抵接面21f,也与支承部11c一样构成为:前端部21f1形成为最窄,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21f2逐渐变宽,后端部21f2最宽。
控制电路收容部23呈大致方形箱形状,设置在加热部21的后方。另外,控制电路收容部23具有沿着主体部11的曲面(周面)弯曲的弯曲面23a(参照图4)。另外,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更靠上侧的位置。
图6是表示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支承板11h的下方。另外,上表面23b配置成与支承板11h的下表面之间具有一些间隙。这样,通过使控制电路收容部23增高,能够使控制电路收容部23作为在将煮饭单元10设置于加热单元20时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容易将煮饭单元10设置于加热单元20。另外,通过使控制电路收容部23增高,能够防止收容控制电路23c(参照图8)的空间过度地朝向后方突出。另外,因为把手13由支承板11h支承在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上方,因此在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把手13不会碍事。
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脚部26,加热单元20由这些脚部26支承。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侧面下部,形成有进气口27。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加热单元20的与进气口27左右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下部设置有排气口。
图7是表示电饭煲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外周面23s弯曲而形成,周向的中央部成为位于电饭煲1的最后侧的端部23e(最外部)。
支承板11h在俯视时形成为月牙状,把手13的一部分抵接于支承板11h的顶端(后端)而被支承。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减少支承板11h从主体部11的突出量。
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操作面板22的操作面构成为从煮饭单元10向外侧突出并且朝向斜上方。由此,即使在电饭煲1被放在低的位置而俯视电饭煲1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操作面板22的操作性及可见性。
图8是图4的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将局部简化(省略了在剖面的内侧可见的一部分)而示出。
如图8所示,在盖体12的内部设置有盖隔热材料33c,主体部11构成为包括:构成轮廓的有底圆筒形状的本体部31、收容内胆14的内胆收容部32、卷绕在内胆收容部32的周围的侧面隔热材料33a、以及被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覆盖的底面隔热材料33b。此外,内胆收容部32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侧面隔热材料33a、底面隔热材料33b以及盖隔热材料33c被合称为隔热材料33。
形成于凹部11b的顶板11e的贯通孔11f为大致圆筒形状,贯通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而在内胆14侧露出。另外,在贯通孔11f安装有堵塞贯通孔11f的传热板38。
传热板38由铝合金等形成为剖视时呈凹状,通过从贯通孔11f的上侧盖住而堵塞开口11f1。另外,传热板38在外侧覆盖贯通孔11f的圆筒,通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a而防止脱落。另外,传热板38为了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而形成有空间。
另外,因为贯通孔11f的下部(入口侧)形成为贯通孔11f的孔径朝向下方扩展的形状,所以能够容易地将突起部21c引导至贯通孔11f内,从而易于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
内胆收容部32呈有底圆筒形状,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经由底面隔热材料33b而固定在凹部11b的顶板11e的内表面(上表面)。传热板38的上表面从底部32a的径向的中心向内胆14侧突出。
接下来对内胆14详细进行说明。
内胆14构成为,将铝板与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复合,将该复合材料拉深加工成所述铝板位于内胆14的内侧、所述不锈钢板位于外侧的内胆形状,将其作为内胆14的金属基体材料。此后,在不锈钢板的更外侧喷镀铁。
在此,喷镀采用如下方法:通过放电等使铁丝熔化,通过气体喷射将熔化了的铁微粒子喷射至内胆14的金属基体材料而通过热和动能使其紧密结合,本实施例中,通过约2000℃的较低温度的放电将铁熔化,气体喷射为300~400km/h的速度较低的状态,并且以压缩空气为气体,使铁粒子从相对于所述金属基体材料大致垂直的方向在空气中喷射,铁粒子因低温而粒子变大,在直至喷射至金属基体材料为止的期间通过压缩空气而使其表面变为氧化铁。而且在到达金属基体材料时,通过动能的作用,使其变为扁平形状的同时与金属基体材料紧密结合。
进而,通过不断地层叠而从数十层至数百层(实施例中为20~300层左右),所以未氧化的铁层与氧化铁层交替重叠,而且因为铁粒子的粒径大而温度低且速度也慢,所以不能使铁粒子彼此完全地一体化而在局部构成间隙、即空气层。因为该空气层由铁层与氧化铁层密闭,所以在密闭时为高温的空气,但在冷却至常温后形成真空状态。
如上所述被制成的内胆14同被感应加热的钢铁材料的通常的发热效率相比,其发热效率提高5%左右,而且,具有由所述真空层带来的隔热效果和高蓄热性。
内胆14的底部14c在中央部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4d。隆起部14d构成为,中央部最高,朝向径向外侧成为平缓的曲面。传热板38与隆起部14d的中央部的下表面接触。这样,通过设置传热板38而堵塞贯通孔11f,能够防止内胆14的热通过贯通孔11f向下方散失。
隔热材料33设置成包围内胆14的整周。在结构上,为了可装卸地设置内胆14,隔热材料33设置成包围收纳内胆14的整个内胆收容部32。在内胆收容部32的周围,卷绕设置有侧面隔热材料33a,在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大致圆形状的底面隔热材料33b夹在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与凹部11b的顶板11e之间而被压设,在盖体12的内部设置有盖隔热材料33c(侧面隔热材料33a、底面隔热材料33b、以及盖隔热材料33c被合称为隔热材料33)。
在使用的隔热材料33中,将以成形为大致长方形的真空隔热材料卷绕在内胆收容部32的侧面(图13)而用作侧面隔热材料33a,底面隔热材料33b与盖隔热材料33c使用利用了玻璃纤维的大致圆形状的隔热材料。盖隔热材料33c避开为了打开盖体12而需要的可动的操作开关12c和蒸气口12b4而设置在盖体12内,底面隔热材料33b设置有供传热板38穿过的开口部,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的部分夹在底部32a与凹部11b的顶板11e之间而被压设,在从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与侧面连接的角部,不压设而与内胆收容部32紧贴地覆盖,从而在发挥隔热材料本来的性能的同时用隔热材料33覆盖整个内胆14。
在本实施例中,由加热线圈27产生的磁场经由底部隔热材料33b对内胆底部14c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如果为了增大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部分的隔热性能而加厚隔热材料的厚度,则加热线圈27与内胆14的距离变远,导致由加热线圈27对内胆14进行感应加热的效率变差、加热效率恶化,存在本来通过感应加热而以高火力烹制美味的饭这样的特性变差的课题。因此,对于真空隔热材料等而言,保温性能高而厚度厚,而且在保护角部等的情况下,存在因比较硬而难以无间隙地覆盖的问题。在此,首先优先确保能够烹制美味的饭的性能,并将保温性能优化至极限。
进而,作为补充,在形成能够分离为煮饭单元10与加热单元20的结构时,同一体的电饭煲相比,在内胆与加热线圈之间增大各单元各自的轮廓构件的厚度(例如,在煮饭单元10中为凹部11b的顶板11e的厚度,在加热单元20中为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厚度)而使内胆14与加热线圈27之间的距离变大,成为感应加热的加热效率恶化的原因。在本发明中,内胆14的基体材料使用铝板与不锈钢板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通过在该不锈钢板上喷镀铁而提高加热效率,维持与作为电饭煲而将钢铁材料用于内胆时的加热效率同等的高加热效率。
内盖12b通过限制内胆14内部的蒸气的排出而保持规定压力,其具有调压阀12b2,该调压阀具备防止内胆14内部的热散失的保温特性。通过由不锈钢球制成的具有热容量的调压阀12b2而切断外部空气与内胆14内的连通,防止内胆14和饭的热量流出。而且,通过了调压阀12b2的蒸气流过蒸气通路12b3而从设置于盖体12(外盖12a)的蒸气口12b4排出到电饭煲1的外部。
操作开关12c能够以轴12f为支点在W方向上转动,设置有对操作开关12c向W1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12f1。在打开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操作开关12c的上表面而使操作开关12c以轴12f为支点向W2方向转动来解除盖体12的锁定。另外,在关闭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朝向主体部11侧压下盖体12,盖体12向W1方向转动而被锁定于主体部11。
另外,在主体部1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检测出煮饭单元10的位置的磁铁16。该磁铁16固定于本体部31的后端的内壁面。
在加热部21中,在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下表面(内表面)设置有加热线圈27。该加热线圈27例如将利兹线卷绕而构成平面环状。另外,加热线圈27载置在线圈保持部28上。
温度传感器25呈圆柱形状,在轴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凸缘部25a。在凸缘部25a与形成于加热部21内的承接部21g之间,夹装有螺旋弹簧39,通过该螺旋弹簧39的作用力,对温度传感器25向上方(使其从上部开口21e突出的方向)施力。
在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内部,收容有控制电路23c。该控制电路23c在基板上具有向加热线圈27供电的倒相(inverter)控制电路等而构成。另外,控制电路23c根据温度传感器25检测出的温度信息、控制程序,对向加热线圈27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
另外,在控制电路23c设置有检测出煮饭单元10侧的磁铁16的磁力的检测部23d。该检测部23d例如由霍尔元件构成,当在凹部11g与凸部21d嵌合的状态下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该检测部23d与磁铁16相对。通过该磁铁16与检测部23d相对,由控制电路23c检测到煮饭单元10已载置于加热单元20的规定位置,仅在这样状态的情况下才使电饭煲1工作。
在加热单元20中,控制电路收容部23内的空间R1与加热部21内的空间R2相互连通而构成冷却风路。冷却风扇40配置成横跨该空间R1与空间R2。当在煮饭时冷却风扇40工作时,从进气口29(参照图4)吸入的空气向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从而对控制电路23c(特别是向加热线圈27供电的元件)及加热线圈27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设置于加热单元20的未图示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将要排出的排气朝向不会吹到煮饭单元的方向排出。
这样,通过将重视保温性的煮饭单元10与重视冷却的加热单元20分离,在煮饭单元10中能够高效地构筑隔热结构以免饭的热散失,在加热单元20中能够构筑用于高效地对加热线圈27与控制电路23c(特别是向加热线圈27供电的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路。而且,因为煮饭单元10的隔热结构也不会被冷却风冷却,保温与冷却的相互的作用不产生干涉,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的产品设计。而且,通过使用向铝板与不锈钢板的复合材料材喷镀铁而制成的加热效率良好的内胆14,能够将加热时的加热效率维持在高水平,在煮饭时的电力使用方面效率也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电路收容部23中,未形成与空间R1相连通的孔,所以即使水等液体从上方落到加热部21或控制电路收容部23,也不会在控制电路23c产生不良情况。此外,关于突起部21c的上表面开口21e,在加热部21的空间内,突起部21c的上表面开口21e与加热线圈27侧的空间被隔断。
图9是图7的II-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加热部21的凸部21a与主体部11的凹部11b的嵌合,从而使煮饭单元10不倾斜地载置于加热单元。另外,凹部11b周围的支承部11c与凸部21a周围的抵接面21f抵接,由此,煮饭单元10被加热单元20支承。此时,因为温度传感器25被螺旋弹簧39施力而从突起部21c的上表面开口21e突出,所以能够使温度传感器25的上表面与传热板38的下表面紧贴。另外,因为传热板38与内胆14紧贴,所以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25高精度地检测出内胆14的温度、换言之饭的温度。
另外,因为主体部11的凹部11b的空间S10(参照图3)和加热部21的凸部21a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所以易于将凸部21a插入到凹部11b,从而易于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
图10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10及图11是完全打开了盖体时的状态。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电饭煲1中构成为,当完全打开了盖体12时,盖体12位于比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端部23e更靠内侧(内胆14侧)的位置。另外,在电饭煲1中,当完全打开了盖体12时,在图10所示的侧视图及图11所示的俯视图中,盖体12位于比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端部23e(后端部、最外周的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外周面23s朝向后方呈凸状地弯曲形成。完全打开时的盖体12相对于该外周面23s的周向的两端的切线L1、L2位于前方。由此,即使煮饭器1配置成切线L1、L2与壁面M平行,在打开了盖体12时盖体12也不会碰到壁面M。
图12是图6的III-III线方向的向视剖视图。此外,在图12中,内胆14的中心以O1表示,侧面隔热材料33a的中心以O2表示。
如图12所示,侧面隔热材料33a在内胆14的周围配置成圆形。另外,侧面隔热材料33a的中心O2相对于内胆14的中心O1向后方偏心配置。即,前端处的内胆14与侧面隔热材料33a之间的间隔S1最窄,后端处的内胆14与侧面隔热材料33a之间的间隔S2最宽,间隔从前端朝向后端逐渐变宽。这样,之所以设置成后侧变宽,是由于设置了铰链部12d。因此,同侧面隔热材料33a与后侧的宽度相匹配而整体以间隔S2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将侧面隔热材料33a相对于内胆14偏心配置,能够缩小煮饭单元10的外形,从而能够谋求电饭煲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侧面隔热材料33a偏心而使得内胆14的前方的间隙变窄,而且在前端配置有锁定构件12e,所以在只是将侧面隔热材料33a卷为筒状的情况下,侧面隔热材料33a与锁定构件12e产生干涉而不能在内胆14的周围卷绕侧面隔热材料33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预先在以带状形成的侧面隔热材料33a两端的对应的角部倾斜地开设切口,从而在将侧面隔热材料33a弯曲成筒状而使两端重叠时,形成三角形的切口部33a。通过使该切口部33a与锁定构件12e的位置相匹配地进行卷绕,能够将侧面隔热材料33a在内胆14的周围卷成筒状(环状)而不与锁定构件12e产生干涉。
另外,对于底面隔热材料33b(图8)而言,为了不使加热效率在对内胆14的底部14c进行感应加热时变差,如图8所示,底面隔热材料33b夹在内胆收容部32的底部32a与凹部11b的顶板11e之间而被压设,以加热线圈27与内胆14的底部14c没有拉开距离的方式安装,而且在底面隔热材料33b上设置有供传热板38穿过的开口部。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中,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而完全打开了盖体12时,盖体12相对于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端部23e位于内侧。由此,即使在将电饭煲1配置于在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后方配置有壁面M的位置的情况下,盖体12也不会碰到壁面M,因此能够防止煮饭单元10的位置发生偏移(参照图10及图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控制电路23c不是设置于加热部21侧(加热线圈27的下方),而是设置于与加热部21不同的另外的控制电路收容部23,所以能够将加热部21的高度尺寸H(参照图5)抑制得低,能够降低煮饭单元10的设置位置。由此,在从加热单元20卸下煮饭单元10时,不需要相对于加热单元20较高地提起煮饭单元10,所以能够提高装卸煮饭单元10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电路收容部23形成有沿着主体部11的周面的弯曲面23a,所以可以使控制电路收容部23作为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从而易于将煮饭单元10设置于加热单元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形成有突起部21c,在煮饭单元10的下表面形成有供突起部21c插入的贯通孔11f。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堵塞贯通孔11f的传热板38,如图14所示,在将煮饭单元10放置在桌子T上时,能够防止内胆14的热通过贯通孔11f而向桌子T侧流动,能够防止桌子T暴露于高热下。例如,当在桌子T上铺有塑料桌布时,能够防止塑料桌布变形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单元20中设置有检测出内胆1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5,该温度传感器25被配置于突起部21c。由此,因为可以将温度传感器25的凸形状与突起部21c的凸形状集中在一个部位,所以能够简化电饭煲1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煮饭单元10设置有磁铁16,在加热单元20设置有检测出磁铁16的磁力的检测部23d。由此,在将煮饭单元10从加热单元20卸下的情况下,不再能够通过检测部23d检测出磁铁16的磁力,所以在煮饭单元10未放置于加热单元20的情况下,能够使加热单元20(加热线圈27)不工作。
另外,因为与煮饭后的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相对的凹部11b的顶板11e成为高温,所以如果凹部11b的顶板11e与桌子T直接接触,则桌子T会暴露在高温下,成为桌子T损坏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主体部11的下表面设置供加热部21插入的凹部11b,如图14所示,在将煮饭后的煮饭单元10放置在桌子T上时,可以在桌子T与煮饭单元10的顶板11e之间形成间隙(空间S10),所以高温的顶板11e不与桌子T直接接触,能够防止桌子T暴露在高温的热中。例如,当在桌子T上铺有塑料桌布时,能够防止塑料桌布变形这样的不良情况。
而且,内胆14具有隔热效果和蓄热性,内胆14的整体由隔热材料33覆盖,排气口12b4由调压阀12b2堵塞,所以即使在煮饭结束后将煮饭单元10搬到餐桌之后,也能够在1小时之后将饭的温度保持在70℃以上,因而在用餐过程中不对饭进行再加热就能够吃到美味的饭。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控制电路收容部23形成为大致方形箱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盖体12完全打开时该盖体12不碰到壁面M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将控制电路收容部23以包围煮饭单元10的整个周围的方式设置成环状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更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能够收容控制电路23c且盖体12不碰到壁面M的结构即可,控制电路收容部23的上表面23b也可以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3b更靠下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磁铁16配置于主体部11的内壁面并将检测部23d配置于控制电路收容部23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将磁铁16配置在主体部11的底面并将检测部23d配置在加热部21的内壁上表面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具有传热板38的电饭煲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有传热板38的电饭煲。
另外,在煮饭之后将煮饭单元10从加热单元20卸下了时,如图15所示,操作面板22的显示部22b也可以通过点亮或闪烁的方式提醒使用者注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对加热部21的温度进行监视,在其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显示熄灭。
而且,通过提供一种收纳内胆14的部分与对内胆14进行加热的部分能够分离的电饭煲,能够提供一种在使饭的保温性能良好的同时易于搬运内胆14部分的电饭煲。

Claims (1)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具有:
煮饭单元,该煮饭单元设置有主体部和盖体,所述主体部具有内胆收容部并形成有底面部,所述内胆收容部收纳内胆且为有底圆筒状,是合成树脂制的,所述盖体对所述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并具有将蒸气排出的蒸气口;以及
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在其上表面的内表面设置有对所述内胆的底部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并且自由装卸地支承所述煮饭单元,
所述煮饭单元具有:
隔热材料,该隔热材料设置在所述内胆收容部的底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部之间、以及所述盖体的内部;以及
调压阀,该调压阀防止内胆的热从设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蒸气口流出,
所述加热单元具有:
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对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及
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向所述加热线圈和所述控制电路吹送冷却风,
设置在所述内胆收容部的底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部之间的隔热材料是压设了玻璃纤维而成的隔热材料。
CN201510054995.4A 2014-06-18 2015-02-03 电饭煲 Active CN1052665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4896 2014-06-18
JP2014124896A JP5789706B1 (ja) 2014-06-18 2014-06-18 炊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6560A CN105266560A (zh) 2016-01-27
CN105266560B true CN105266560B (zh) 2018-03-06

Family

ID=54346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4995.4A Active CN105266560B (zh) 2014-06-18 2015-02-03 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89706B1 (zh)
CN (1) CN105266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40026B1 (ko) * 2016-11-15 2023-06-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취사기 및 그를 갖는 조리기기
CN107087983B (zh) * 2017-06-15 2023-04-11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水壶
CN108013768A (zh) * 2017-11-22 2018-05-11 王丽英 一种ih电饭煲的降温控温方法
CN110464199B (zh) * 2018-05-11 2021-08-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及其煲体
CN109090985A (zh) * 2018-10-16 2018-12-28 浙江亿田智能厨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式电饭煲结构
CN109171439A (zh) * 2018-10-25 2019-01-11 山东多星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式电热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62918A (ja) * 1985-01-14 1986-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調理器の保温装置
JP3108956B2 (ja) * 1992-05-26 2000-11-13 三菱電機ホーム機器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411424B2 (ja) * 1995-06-01 2003-06-03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磁炊飯器
JP3244471B2 (ja) * 1998-07-28 2002-01-07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鍋
JP2001299570A (ja) * 2000-04-24 2001-10-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1565322A (zh) * 2003-06-17 2005-01-1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电饭锅的印刷电路板冷却结构
JP2007244558A (ja) * 2006-03-15 2007-09-27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JP5025154B2 (ja) * 2006-03-30 2012-09-12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5460467B2 (ja) * 2010-05-27 2014-04-0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201806492U (zh) * 2010-06-08 2011-04-27 广东富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冷热锅
CN202514879U (zh) * 2012-03-09 2012-11-07 吴伟良 电热保温饭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6560A (zh) 2016-01-27
JP2016002338A (ja) 2016-01-12
JP5789706B1 (ja)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6560B (zh) 电饭煲
EP2207401B1 (en) Cook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working coils thereof
CN105078205B (zh) 电饭煲
US20220117439A1 (en) Cooking appliance
CN107328515A (zh) 一种新型的高压压力传感器以及电压力锅
US20120240786A1 (en) Automatic cook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upplying drinking water
CN102641077B (zh) 电饭煲
JP5953409B2 (ja) 炊飯器
CN205671949U (zh) 压力烤箱的减压阀结构
JP6282182B2 (ja) 炊飯器
CN207084682U (zh) 用于电饭煲的盖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饭煲
CN201373467Y (zh) 一种带有锅具支承架的电磁炉
JP2017046724A (ja) 炊飯器
CN202820888U (zh) 用于电炖盅的内胆和具有该内胆的电炖盅
JP2017023568A (ja) 炊飯器
JP6630509B2 (ja) 炊飯器
JP2016202342A (ja) 加熱調理器
CN209528894U (zh) 一种带有蒸架装置的饮水机
KR200487040Y1 (ko) 휴대용 가스통용 보온 커버
CN21656958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5640306A (zh) 一种新型可定时双层螃蟹蒸盘
CN206761378U (zh) 烹饪器具
CN207136727U (zh) 分体式电饭煲
CN206213821U (zh) 电磁加热用的锅具
CN209595493U (zh)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