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5078A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5078A
CN105265078A CN201510148920.2A CN201510148920A CN105265078A CN 105265078 A CN105265078 A CN 105265078A CN 201510148920 A CN201510148920 A CN 201510148920A CN 105265078 A CN105265078 A CN 105265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transmission case
case
pair
rea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89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5078B (zh
Inventor
大西哲平
岸冈雄介
北井浩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65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5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5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5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田作业机,具有:第一润滑油通路(18),横跨前传动箱(14)和后车轴箱(16)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18),润滑油从前传动箱(14)流向后车轴箱(16);以及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前传动箱(14)和后车轴箱(16)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后车轴箱(16)流向前传动箱(14),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后车轴箱(16)升降,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车轴箱(16)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采用本发明,可期望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作业机。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田作业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水田作业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坐式插秧机。该乘坐式插秧机具有:设在机体框架的前部,且收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的前传动箱;以及设在机体框架的后部,且收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的后传动箱。后传动箱构成为,相对于机体框架而可绕朝向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另外,横跨前传动箱和后传动箱设有:使润滑油从前传动箱流向后传动箱的第一润滑油通路;以及使润滑油从后传动箱流向前传动箱的第二润滑油通路。由此,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构建有润滑油的循环路径。通过用循环路径使润滑油循环,从而可实现润滑油的冷却。
另外,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在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横向内方开口的状态。通过将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从排出口向横方向排出,从而可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469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在后传动箱向上方摆动的情况下,前传动箱内的空气介由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容易流入后传动箱,这是不希望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坐式插秧机中,由于将润滑油从排出口向横方向排出,因此,润滑油容易残留在后车轴箱内的底部,不容易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必须横跨前传动箱和后传动箱设置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的循环路径变得大型。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一种水田作业机,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流入后传动箱。另外,期望一种水田作业机,能容易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此外,期望一种水田作业机,可简便地构建润滑油的循环路径,可某种程度地冷却润滑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特点是,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配置在上方,
所述前传动箱及所述后传动箱中仅在所述前传动箱设有油量表,
在所述后传动箱设有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连接的第一连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具有:所述前传动箱侧的第一前侧通路部;以及在所述后传动箱侧,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的升降的第一后侧通路部,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具有:所述前传动箱侧的第二前侧通路部;以及在所述后传动箱侧,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的升降的第二后侧通路部,
所述第一前侧通路部中与所述第一后侧通路部连接的连接口,以及所述第二前侧通路部中与所述第二后侧通路部连接的连接口构成为,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中所述第一连接口及所述第二连接口相比而位于上方。
根据本结构特点,即使在后传动箱上升到最高的情况,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位,而使得空气难以流向后传动箱侧。由此,可实现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作业机。
并且,只要将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屈曲或弯曲,就可简单地构成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
另外,通过在与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位于上方的前传动箱上设置油量表,则可在前传动箱和后传动箱获得油量表的共用化。
此外,即使在后传动箱上升到最高的情况,由于第一前侧通路部的连接口及第二后侧通路部的连接口与后传动箱的第一连接口及第二连接口相比位于上方,因此,空气也难以流向后传动箱侧。由此,可实现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插秧机。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配置在上方,
所述前传动箱及所述后传动箱中仅在所述前传动箱设有油量表。
根据本结构特点,即使在后传动箱上升到最高的情况,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位,而使得空气难以流向后传动箱侧。由此,可实现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作业机。
并且,只要将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屈曲或弯曲,就可简单地构成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
另外,通过在与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位于上方的前传动箱上设置油量表,则可在前传动箱和后传动箱获得油量表的共用化。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根据本结构特点,即使在后传动箱上升到最高的情况,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位,而使得空气难以流向后传动箱侧。由此,可实现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作业机。
并且,只要将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屈曲或弯曲,就可简单地构成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根据本结构特点,即使在后传动箱上升到最高的情况,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位,而使得空气难以流向后传动箱侧。由此,可实现一种前传动箱内的空气难以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及第二润滑油通路而流入后传动箱的水田作业机。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所述后车轴箱形成有左右一对收容部,该左右一对收容部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左右一对后车轴予以收容,
所述后车轴箱具有:遍及左右一对所述收容部的箱主体部;以及构成所述收容部的横向外侧部分,且可相对于所述箱主体部进行装拆的左右一对箱侧部,
所述排出口设于所述箱主体部,
所述后车轴箱收容有将输入左右一对所述后车轴的动力予以接入断开的左右一对侧面离合器,
在所述后车轴箱,对左右一对所述侧面离合器进行接入断开的左右一对叉形杆被支承成可绕朝向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所述排出口的轴心的方向设定成与所述叉形杆的所述摆动轴心的方向平行。
根据本结构特点,通过将润滑油从排出口向下方排出,从而润滑油难以残留在后车轴箱内的底部,可容易地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
并且,通过在比箱侧部大型的部件即箱主体部上设置排出口,从而设置排出口的位置的自由度高,可容易地设置排出口。
另外,通过从与支承叉形杆的部分相同的方向来加工后车轴箱并设置排出口,从而可容易地设置排出口。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所述后车轴箱形成有左右一对收容部,该左右一对收容部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左右一对后车轴予以收容,
所述后车轴箱具有:遍及左右一对所述收容部的箱主体部;以及构成所述收容部的横向外侧部分,且可相对于所述箱主体部进行装拆的左右一对箱侧部,
所述排出口设于所述箱主体部。
根据本结构特点,通过将润滑油从排出口向下方排出,从而润滑油难以残留在后车轴箱内的底部,可容易地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
并且,通过在比箱侧部大型的部件即箱主体部上设置排出口,从而设置排出口的位置的自由度高,可容易地设置排出口。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特点,通过将润滑油从排出口向下方排出,从而润滑油难以残留在后车轴箱内的底部,可容易地放出后车轴箱内的润滑油。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佳的是,具有:
机体框架;以及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前传动箱具有:收容无级变速装置的无级变速箱;以及对左右一对所述前轮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前车轴箱,
该水田作业机还具有润滑油通路,该润滑油通路横跨左右一对所述前车轴箱中任一方和所述无级变速箱地设置,在该润滑油通路,润滑油在左右一对前车轴箱中任一方与所述无级变速箱之间流动。
根据本结构特点,前传动箱内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通路而循环。因此,可简便地构建润滑油的循环路径,可实现某种程度地冷却润滑油。
此外,在本发明中,
水田作业机较佳的是是植播系列作业机。
根据本结构特点,可提供一种较佳的植播系列作业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前传动箱及后传动箱的悬架构造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前传动箱及后传动箱的悬架构造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前传动箱及后传动箱的悬架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变速箱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前车轴箱的左侧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后车轴箱的展开剖视图。
图8是表示后车轴箱的左侧部的立体图。
图9是模式表示润滑油的循环路径的俯视图。
图10是模式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润滑油的循环路径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9机体框架
11无级变速箱
12前轮
13前车轴箱
14前传动箱
15后轮
15A后车轴
16后车轴箱(后传动箱、后车轴箱)
16A收容部
16B箱主体部
16C箱侧部
16a第一连接口
16b第二连接口
16c排出口
17悬架机构
18第一润滑油通路
18A第一前侧通路部
18B第一后侧通路部
18a第一曲部(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18b连接口
19第二润滑油通路
19A第二前侧通路部
19B第二后侧通路部
19a第二曲部(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19b连接口
28油量表
29侧面离合器
30叉形杆
33润滑油通路
Z1摆动轴心
Z2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现根据说明书附图,来说明实施本发明用的方式。
[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乘坐式插秧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植播系列作业机”。该插秧机具有行进机体1。行进机体1的前部具有发动机2。发动机2由发动机罩3覆盖。在发动机罩3的左右分别具有预备载苗台4。在发动机罩3的后方具有驾驶部5。驾驶部5具有操纵把手6及驾驶座席7。在行进机体1的后部具有可升降的苗种植装置8。
[行进机体]
如图2~图4所示,行进机体1具有机体框架9。在机体框架9的前端部设有将齿轮式的有级变速装置予以收容的变速箱10。在变速箱10左侧部中的上部侧设有将液压式的无级变速装置予以收容的无级变速箱11。在变速箱10的左右两侧部中的下部侧设有对左右一对前轮12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前车轴箱13。变速箱10、无级变速箱11及左右一对前车轴箱13构成前传动箱14。来自发动机2的动力依次经无级变速箱11、变速箱10及左右一对前车轴箱13而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12。
在机体框架9的后端部设有对左右一对后轮15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16(相当于本发明的“后传动箱”、“后车轴箱”)。后车轴箱16相对于机体框架9可升降地支承于悬架机构17。沿前传动箱14和后车轴箱16而设有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
[悬架机构]
悬架机构17由五连杆式的悬架机构构成。悬架机构17具有:左右一对上连杆20;左右一对下连杆21;横杆22;左右一对弹簧23;以及左右一对托架24。
托架24固定于后车轴箱16的前表面。在托架24的上端部,可摆动地支承有上连杆20的后端部。在托架24的下端部,可摆动地支承有下连杆21的后端部。
弹簧23跨设在机体框架9侧和后车轴箱16侧之间。弹簧23的下端部支承于后车轴箱16侧的下弹簧座25。弹簧23的上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9侧的上弹簧座26。上弹簧座26螺栓固定于从机体框架9向横向外方突出的固定部9a。
[前传动箱]
变速箱10及无级变速箱11相比于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而配置在上方。即,变速箱10及无级变速箱11相比于机体框架9而配置在更上方。另外,在变速箱10的上表面固定有操纵把手6用的动力转向单元27。在变速箱10上设有油量表28(参照图5)。油量表28配置在变速箱10的上表面中动力转向单元27的后方部分。另外,在后车轴箱16上不设有油量表。即,前传动箱14及后车轴箱16中仅在前传动箱14设有油量表28。另外,在前车轴箱13,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13a设成向横向内方开口的状态(参照图6)。在排出口13a可装拆地安装有螺栓13b。
[后车轴箱]
后车轴箱16相比于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配置在下方。在后车轴箱16的左右两侧部,可转动地支承有对左右一对后轮15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后车轴15A。如图7所示,在后车轴箱16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将左右一对后车轴15A予以收容的左右一对收容部16A。后车轴箱16具有:箱主体部16B;以及左右一对箱侧部16C。箱主体部16B遍及左右一对收容部16A地形成。箱侧部16C构成收容部16A的横侧部,且构成为可相对于箱主体部16B装拆。
箱主体部16B设有:与第一润滑油通路18连接的第一连接口16a;以及与第二润滑油通路19连接的第二连接口16b。箱主体部16B收容有将输入左右一对后车轴15A的动力予以接入断开的左右一对侧面离合器29。箱主体部16B设有对左右一对侧面离合器29进行接入断开操作的左右一对叉形杆30。叉形杆30可绕朝向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Z1摆动地支承于轴套部16e。在箱主体部16B的左右两侧部,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16c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参照图8)。排出口16c的轴心Z2的方向设定成与叉形杆30的摆动轴心Z1的方向平行的朝向上下方向。排出口16c可装拆地安装有螺栓16d。
[第一润滑油通路]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润滑油通路18横跨无级变速箱11和后车轴箱16地设置。第一润滑油通路18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左方。第一润滑油通路18配置在与机体框架9的上表面相比而位于下方的位置。第一润滑油通路18通过第一支撑部31而支承于机体框架9。第一润滑油通路18具有:前侧的第一前侧通路部18A;以及后侧的第一后侧通路部18B。
[第一前侧通路部]
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用硬质的管子(例如铁管)构成。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前端部与无级变速箱11的连接口11a连接。在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后端部形成第一曲部18a(相当于本发明的“屈曲或弯曲的部分”)。在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后端部中位于第一曲部18a前方的部分安装有第一支撑部31。在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后端部中位于第一曲部18a后方的部分形成有与第一后侧通路部18B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口18b。
[第一后侧通路部]
第一后侧通路部18B配置在与机体框架9的下表面相比而位于下方的位置。第一后侧通路部18B构成为可允许后车轴箱16升降。第一后侧通路部18B用软质的管子(例如橡胶软管)构成。第一后侧通路部18B的后端部与后车轴箱16的第一连接口16a连接。
[第一曲部]
在侧面看时,第一曲部18a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在俯视时,第一曲部18a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左方地屈曲或弯曲。在侧面看时,第一曲部18a配置成与机体框架9重合。在前后方向上,第一曲部18a配置在第一支撑部31与固定部9a之间。第一曲部18a形成在第一润滑油通路18(第一前侧通路部18A)中最接近机体框架9的左侧面的部位的后端部。
[第二润滑油通路]
第二润滑油通路19横跨右侧的前车轴箱13和后车轴箱16地设置。第二润滑油通路19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右方。第二润滑油通路19配置在与机体框架9的上表面相比而位于下方的位置。第二润滑油通路19通过第二支撑部32而支承于机体框架9。第二润滑油通路19具有:前侧的第二前侧通路部19A;以及后侧的第二后侧通路部19B。
[第二前侧通路部]
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用硬质的管子(例如铁管)构成。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前端部与右侧的前车轴箱13的连接口13c连接。在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二曲部19a(相当于本发明的“屈曲或弯曲的部分”)。在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后端部中与第二曲部19a相比而位于前方的部分安装有第二支撑部32。在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后端部中与第二曲部19a相比而位于后方的部分形成有与第二后侧通路部19B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口19b。
[第二后侧通路部]
第二后侧通路部19B构成为可允许后车轴箱16升降。第二后侧通路部19B配置在与机体框架9的下表面相比而位于下方的位置。第二后侧通路部19B用软质的管子(例如橡胶管)构成。第二后侧通路部19B的后端部与后车轴箱16的第二连接口16b连接。
[第二曲部]
在侧面看时,第二曲部19a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在俯视时,第二曲部19a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右方地屈曲或弯曲。在侧面看时,第二曲部19a配置成与机体框架9重合。第二曲部19a形成在第二润滑油通路19(第二前侧通路部19A)中最接近机体框架9的右侧面的部位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第二曲部19a配置在第二支撑部32与固定部9a之间。
[润滑油的循环路径]
通过如此构成,在前传动箱14与后车轴箱16之间,构建有润滑油的循环路径。即,如图9所示,变速箱10内的润滑油通过无级变速箱11,而从无级变速箱11的连接口11a流入第一润滑油通路18。然后,第一润滑油通路18内的润滑油从第一连接口16a流入后车轴箱16。即,来自无级变速箱11的润滑油通过第一润滑油通路18而流向后车轴箱16。
然后,后车轴向16内的润滑油从第二连接口16b流入第二润滑油通路19。然后,第二润滑油通路19内的润滑油从连接口13c流入右侧的前车轴箱13。即,来自后车轴箱16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润滑油通路19而流向右侧的前车轴箱13。另外,右侧的前车轴箱13内的润滑油经变速箱10和左侧的前车轴箱13,再次从无级变速箱11流入第一润滑油通路18。这样,在前传动箱14与后车轴箱16之间,润滑油通过循环路径而循环。在该循环路径中循环的润滑油,由给料泵P压送,该给料泵P将工作油补给到所述液压式的无级变速装置。
这里,如图2及图3所示,在后车轴箱16上升到最高的情况下,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整体以及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整体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车轴箱16(在图2及图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后车轴箱16)相比而位于上方。即,第一润滑油通路18中第一前侧通路部18A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中第二前侧通路部19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并且,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连接口18b及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连接口19b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车轴箱16的第一连接口16a及第二连接口16b相比而位于上方。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跨前传动箱14和后车轴箱16而设有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但如图10所示,也可横跨右侧的前车轴箱13和无级变速箱11而设置润滑油通路33。在该情况下,润滑油通路33也可用硬质的管子(例如铁管)及软质的管子(例如橡胶管)中的任一来构成。来自无级变速箱11的润滑油,介由润滑油通路33而流向右侧的前车轴箱13。由此,前传动箱14内的润滑油介由润滑油通路33而循环。即,仅前传动箱14的润滑油的循环路径被构建。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润滑油通路18及第二润滑油通路19中任一方产生破损的情况,可取下该任一方,用任一另一方构成润滑油通路33。另外,需要堵住后车轴箱16的第一连接口16a及第二连接口16b。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润滑油通路18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左方,且第二润滑油通路19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右方,但第一润滑油通路18也可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右方,且第二润滑油通路19配置在机体框架9的左方。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前侧通路部18A的整体及第二前侧通路部19A的整体构成为,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车轴箱16相比而位于上方,但也可构成为,第一前侧通路部18A中仅第一曲部18a以及第二前侧通路部19A中仅第二曲部19a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后车轴箱16相比而位于上方。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口16c设在箱主体部16B上,但也可设于左右一对箱侧部16C。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无级变速装置”由液压式的无级变速装置(HST)构成,但也可由液压-机械式的无级变速装置(HMT)构成。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插秧机,也可用于直播机。对于植播系列作业机,包含插秧机和直播机。

Claims (9)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配置在上方,
所述前传动箱及所述后传动箱中仅在所述前传动箱设有油量表,
在所述后传动箱设有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连接的第一连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具有:所述前传动箱侧的第一前侧通路部;以及在所述后传动箱侧,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的升降的第一后侧通路部,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具有:所述前传动箱侧的第二前侧通路部;以及在所述后传动箱侧,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的升降的第二后侧通路部,
所述第一前侧通路部中与所述第一后侧通路部连接的连接口,以及所述第二前侧通路部中与所述第二后侧通路部连接的连接口构成为,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中所述第一连接口及所述第二连接口相比而位于上方。
2.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相比配置在上方,
所述前传动箱及所述后传动箱中仅在所述前传动箱设有油量表。
3.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形成为越朝向其后端而越位于下方地屈曲或弯曲,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中的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是屈曲或弯曲的部分。
4.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悬架机构,该悬架机构将所述后传动箱支承为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而可升降;
第一润滑油通路,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一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流向所述后传动箱;以及
第二润滑油通路,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横跨所述前传动箱和所述后传动箱地设置,且在该第二润滑油通路,润滑油从所述后传动箱流向所述前传动箱,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构成为可允许所述后传动箱升降,并且具有与上升到最高状态的所述后传动箱相比而位于上方的部分。
5.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所述后车轴箱形成有左右一对收容部,该左右一对收容部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左右一对后车轴予以收容,
所述后车轴箱具有:遍及左右一对所述收容部的箱主体部;以及构成所述收容部的横向外侧部分,且可相对于所述箱主体部进行装拆的左右一对箱侧部,
所述排出口设于所述箱主体部,
所述后车轴箱收容有将输入左右一对所述后车轴的动力予以接入断开的左右一对侧面离合器,
在所述后车轴箱,对左右一对所述侧面离合器进行接入断开的左右一对叉形杆被支承成可绕朝向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所述排出口的轴心的方向设定成与所述叉形杆的所述摆动轴心的方向平行。
6.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所述后车轴箱形成有左右一对收容部,该左右一对收容部对支承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的左右一对后车轴予以收容,
所述后车轴箱具有:遍及左右一对所述收容部的箱主体部;以及构成所述收容部的横向外侧部分,且可相对于所述箱主体部进行装拆的左右一对箱侧部,
所述排出口设于所述箱主体部。
7.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对左右一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
在所述后车轴箱,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口设成向下方开口的状态。
8.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体框架;以及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前部,且对将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的传动系予以收容;
所述前传动箱具有:收容无级变速装置的无级变速箱;以及对左右一对所述前轮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前车轴箱,
该水田作业机还具有润滑油通路,该润滑油通路横跨左右一对所述前车轴箱中任一方和所述无级变速箱地设置,在该润滑油通路,润滑油在左右一对前车轴箱中任一方与所述无级变速箱之间流动。
9.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是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是植播系列作业机。
CN201510148920.2A 2014-05-27 2015-03-31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105265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9255 2014-05-27
JP2014109255A JP6226817B2 (ja) 2014-05-27 2014-05-27 水田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5078A true CN105265078A (zh) 2016-01-27
CN105265078B CN105265078B (zh) 2019-05-31

Family

ID=54841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8920.2A Active CN105265078B (zh) 2014-05-27 2015-03-31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26817B2 (zh)
CN (1) CN1052650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2331B2 (ja) * 2017-09-13 2021-08-04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2020037951A (ja) * 2018-08-31 2020-03-12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5227A1 (en) * 2007-02-07 2008-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Gear unit and lubricating oil splash preventing method
CN101240841A (zh) * 2007-02-07 2008-08-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齿轮单元及防止润滑油飞溅的方法
CN103363077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车及作业车用的车轴箱
CN203548840U (zh) * 2013-10-18 2014-04-16 无锡爱奇克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变档电机变速箱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402U (zh) * 1977-06-04 1979-01-05
JP5702323B2 (ja) * 2012-03-28 2015-04-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車
JP5702322B2 (ja) * 2012-03-28 2015-04-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車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5227A1 (en) * 2007-02-07 2008-08-07 Nissan Motor Co., Ltd. Gear unit and lubricating oil splash preventing method
CN101240841A (zh) * 2007-02-07 2008-08-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齿轮单元及防止润滑油飞溅的方法
CN103363077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车及作业车用的车轴箱
CN203548840U (zh) * 2013-10-18 2014-04-16 无锡爱奇克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变档电机变速箱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24696A (ja) 2015-12-14
CN105265078B (zh) 2019-05-31
JP6226817B2 (ja)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7441B1 (en) Hydrostatic transaxle
KR101741606B1 (ko) 이앙기
CN103569205B (zh) 一种作业车的车身结构
CN104040077B (zh) 工程车辆
CN1930938B (zh)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15086995A (ja) 作業車両の作業部駆動制御機構
KR102259138B1 (ko) 작업차
CN105265078A (zh) 水田作业机
CN104870232B (zh) 插秧机
JP4488428B2 (ja) 乗用水田作業機
JP4966217B2 (ja) 乗用水田作業機
CN102418775A (zh)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JP4250604B2 (ja) 作業車の後輪支持構造
CN110494317A (zh) 作业车辆
JP545789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KR100746542B1 (ko) 승용 수전 작업기
JP4208774B2 (ja) 乗用型草刈り機
JP2016136901A (ja) 田植機又は直播機
CN102897031A (zh) 自走式收获机闭式静液压四驱系统
JP621089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0046028A (ja) 移植機
JP6218710B2 (ja) 作業車両
JP2007261579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22102297A (ja) 作業車
CN106385889A (zh) 水田作业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