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7954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7954B
CN105247954B CN201480029274.1A CN201480029274A CN105247954B CN 105247954 B CN105247954 B CN 105247954B CN 201480029274 A CN201480029274 A CN 201480029274A CN 105247954 B CN105247954 B CN 105247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ass
ferrite
heating coil
protrusion
inductio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92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7954A (zh
Inventor
小川贤治
高桥知也
砂金宽
铃木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47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7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36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adapted to induce current in a coil to supply power to a device and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s powered in this wa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54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nductive pieces to direct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有:加热线圈(16);绝缘板(18),加热线圈(16)载置于该绝缘板上;铁氧体(20),绝缘板(18)载置于该铁氧体上;以及支承体(22),其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铁氧体(20)载置于该支承体上。支承体(22)具有用于将被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的铁氧体(20)相对于该支承体(22)定位的凹凸部(22b)。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加热线圈对烹调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使用加热线圈对烹调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存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
图15概要示出专利文献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及其周围的结构要素。
如图15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多个铁氧体2;树脂制的铁氧体保持部件4,多个铁氧体2嵌入于该铁氧体保持部件4中;由非磁性金属板制成的支承体1,铁氧体保持部件4载置于该支承体1上;载置于铁氧体保持部件4上的绝缘板5;以及载置于绝缘板5上的加热线圈3。它们作为加热线圈单元而一体化,并搭载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内。
根据这种加热线圈单元,能够降低磁场(通过加热线圈3而产生的磁场)对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内部、尤其是配置于支承体1的下方的其他部件的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7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为了提升加热线圈3的加热效率,可以考虑在加热线圈3与支承体1之间高密度地配置多个铁氧体2。由此,通过铁氧体2集中较多的磁通(抑制磁通的扩散),能够减少与支承体1交链的磁通。
然而,如果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高密度地配置多个铁氧体2,则铁氧体2彼此间的距离会变短。因此,保持这多个铁氧体2的铁氧体保持部件4的形状会变得复杂,其结果,有时会导致用于铁氧体保持部件4的树脂材料的量增加。此外,考虑在支承体1和绝缘板5上的安装而设计铁氧体保持部件4,其结果,有时会限制多个铁氧体2的高密度配置(即配置的自由度降低)。
进而,铁氧体保持部件4仅仅是用于在将多个铁氧体2彼此定位的状态下统一保持多个铁氧体2的部件。即,铁氧体保持部件4对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功能而言不是必须的。由于这种铁氧体保持部件4的存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造成本会增加。
此外,在加热线圈3与支承体1之间配置有铁氧体2以外的部件(零件)的情况下,这种配置有时会被铁氧体保持部件4限制。例如,作为配置于加热线圈3与支承体1之间的部件,可以举出通过加热线圈3的中央的开口部或通过加热线圈3的绕组间的间隙而检测配置于加热线圈3的上方的顶板上的烹调容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红外线传感器等)。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不提升其制造成本、并且在不会降低加热线圈的下方的铁氧体或其他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下方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加热线圈;
绝缘板,其所述加热线圈载置于该绝缘板上;
铁氧体,所述绝缘板载置于该铁氧体上;以及
支承体,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铁氧体载置于该支承体上,
所述支承体在相比所述铁氧体的顶面靠下侧处具有凹凸部,该凹凸部用于将载置于所述支承体的上表面上的所述铁氧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在不提升其制造成本、并且不会降低加热线圈的下方的铁氧体或其他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下方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和特征可根据与关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关联的如下描述而得以明确。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概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相对于支承体被定位后的铁氧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支承体上形成的用于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突起部的一例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支承体上形成的用于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突起部的另一例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支承体上形成的用于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突起部的不同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支承体上形成的用于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突起部的另一不同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卸下了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相对于支承体被定位后的铁氧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温度传感器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温度传感器单元在支承体上的安装的、从下侧观察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支承体的俯视图。
图15是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线圈;绝缘板,加热线圈载置于该加热线圈上;铁氧体,绝缘板载置于该铁氧体上;以及支承体,其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铁氧体载置于该支承体上,支承体具有凹凸部,该凹凸部用于将载置于该支承体的上表面上的铁氧体相对于该支承体定位。
根据这种结构,无需在使铁氧体20彼此定位的状态下统一保持多个铁氧体20且被安装于支承体上的铁氧体保持部件。由此,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在不提升其制造成本、且不会降低加热线圈的下方的铁氧体或其他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下方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
凹凸部可以是至少1个突起部,该突起部配置于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载置铁氧体的部分的周围,并且具有相比铁氧体的载置部分位于上侧的上端。
在突起部为从上方观察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的情况下,优选突起部以该长边方向与由加热线圈产生并在该加热线圈与支承体之间流动的磁通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上。由此,磁通能够顺畅地流动,其结果,可抑制突起部导致的加热线圈的加热效率的降低。
为了使得突起部的长边方向平行于磁通的流动方向,突起部可以以该长边方向例如与相对于加热线圈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上。
突起部可以为半圆筒状。
突起部可以是形成于支承体上的掀起部。
突起部可以通过使支承体的外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向上侧弯曲而形成。由此,能够使铁氧体延伸至支承体的外周缘附近。其结果,能够将铁氧体高密度地载置于支承体上。
突起部可以为半球状。
铁氧体可以具有从上方观察时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多个第1铁氧体、以及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多个第2铁氧体,第1和第2铁氧体以各自的长边方向与相对于加热线圈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且在其中一方之间设置有另一方的方式被载置于支承体上。由此,能够将铁氧体高密度地载置于支承体上。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概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中的铁氧体相对于支承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有:上方开放的箱状的主体外壳12;配置于主体外壳12的上部的玻璃制的顶板14;配置于顶板14的下方的加热线圈16;具备电绝缘性的绝缘板18,加热线圈16载置于该绝缘板18上;铁氧体20,绝缘板18载置于该铁氧体20上;以及通过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承体22,铁氧体20载置于该支承体22上。
加热线圈16、绝缘板18、铁氧体20和支承体22作为加热线圈单元24而一体化。
加热线圈16例如通过呈螺旋状缠绕绞合线而构成。加热线圈16还会产生磁通M,并通过该磁通M对载置于顶板14上的烹调容器26进行感应加热。加热线圈16还被载置于绝缘板18上,并且通过粘结剂而被粘结于绝缘板18上。
绝缘板18例如是集中云母且形成为板状的集成云母。绝缘板18还被载置于铁氧体20上,并且通过粘结剂而被粘结于铁氧体20上。通过绝缘板18,可确保加热线圈16与铁氧体20之间的电绝缘。
铁氧体20是强磁性体,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存在多个铁氧体20。本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铁氧体20分别如图3所示为具有长边20a和短边20b的矩形状的薄板状,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长边轴A(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轴)。另外,具体情况将在后面描述,而本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多个铁氧体20包括长边轴A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多个第1铁氧体20A和长边轴A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多个第2铁氧体20B。
铁氧体20还负责收集通过加热线圈16而产生的磁通M(抑制磁通的扩散)。进而,多个铁氧体20载置于支承体22上,并且通过粘结剂而被粘结于支承体22上。
支承体22是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圆盘状的薄板,例如由铝制成。支承体22还负责将通过加热线圈16而产生的磁通M遮断以使其不会泄漏到支承体22的下方。由此,可保护被配置于支承体22的下方的部件、例如控制基板28不受通过加热线圈16而产生的磁场M的影响。控制基板28具有例如对加热线圈16提供高频的电路。
支承体22还具有凹凸部22b,该凹凸部22b用于对被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的多个铁氧体20进行定位。本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凸部22b是被配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的载置铁氧体20的部分的周围、且具有相比该铁氧体20的载置部分处于上侧(加热线圈16侧)的上端的至少1个突起部。突起部22b例如呈大致半球状或大致圆顶状等,是至少局部具有曲面的形状。例如,突起部22b是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为圆状、椭圆状或与它们类似的形状。
本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铁氧体20(20A、20B)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加热线圈16的中心呈放射状地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具体而言,第1和第2铁氧体20A、20B以各自的长边轴A方向与相对于加热线圈16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且在其中一方之间设置有另一方的方式载置于支承体22上。多个铁氧体20的长边轴A方向的尺寸不同,因而相比尺寸相同的情况而言,能够将多个铁氧体20(20A、20B)高密度地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
以能够实现这种多个铁氧体20的配置的方式,支承体22的多个突起部22b设置于上表面22a上。具体如图3所示,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多个突起部22b以与多个铁氧体20各自的长边20a和短边20b逐个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通过这种多个突起部22b,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的铁氧体20沿着该上表面22a的自由移动被限制。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铁氧体20被突起部22b限制了在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的移动。由此,能够将铁氧体20相对于支承体22定位。例如,铁氧体20相对于支承体22被定位,直到铁氧体20与支承体22之间的粘结剂硬化为止。
这样,铁氧体20相对于支承体22被定位且直接安装于该支承体22上,因此无需在使多个铁氧体20彼此定位的状态下统一保持多个铁氧体20且安装于支承体上的铁氧体保持部件。例如,不需要介于相邻的铁氧体20之间的约1.5~2mm的厚度的铁氧体保持部件的分隔壁等。其结果,相比使用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而言,能够将铁氧体20以更高密度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
另外,关于在支承体22上相邻的铁氧体20之间的最短距离,考虑到铁氧体20的尺寸差异,可以为0.5~1mm左右。在使用上述的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下,难以制作0.5~1mm的壁厚的铁氧体保持部件的分隔壁,因此无法使相邻的铁氧体20之间的最短距离形成为0.5~1mm。即,在使用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下,相邻的铁氧体20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相当于可制作出的分隔壁的壁厚的约1.5~2mm。
另一方面,如本第1实施方式所述,在通过突起部22b对铁氧体20相对于支承体22直接定位的情况下,能够使相邻的铁氧体20之间的最短距离形成为0.5~1mm。因此,相比使用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而言,能够将铁氧体20高密度地载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例如图3所示,在将多个铁氧体20相对于加热线圈16的中心呈放射状配置的情况下,相比使用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而言,能够将加热线圈16的中心侧的铁氧体20的角部以彼此更接近的状态配置于支承体22上。
此外,由于无需铁氧体保持部件,因此本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相比使用铁氧体保持部件的情况而言,能够将其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
进而,多个铁氧体20能够以不被铁氧体保持部件限制的方式自由配置于加热线圈16的下方。
通过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20,从而能够通过大体积的铁氧体20更多地收集通过加热线圈16而产生的磁通M,由此降低与支承体22交链的磁场M。其结果,加热线圈16的加热效率提高。
此外,位于加热线圈16的下方的支承体22由铝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因此能够遮断通过加热线圈16而产生的磁场。其结果,能够抑制磁场向支承体22的下方的泄漏。
此外,通过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薄板状的支承体22,能够确保加热线圈单元24的刚性(例如,弯曲刚性、挠曲刚性等)。即,能够使得加热线圈16、绝缘板18和铁氧体20变薄。其结果,加热线圈单元24也会变薄。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能够在不提高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制造成本、并且不会降低加热线圈16的下方的铁氧体20的配置自由度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6的下方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20。
另外,用于对铁氧体20进行定位而形成于支承体22上的突起部不限于图2和图3所示的大致半球状(或大致圆顶状)的突起部22b。
例如图4所示,加热线圈单元24的支承体22在其上表面22a上,作为用于对铁氧体20进行定位的突起部,具有大致半球状(或大致圆顶状)的突起部22b和大致半圆筒状的突起部22c。
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大致半球状(或大致圆顶状)的突起部22b与铁氧体20的短边20b对置,并且大致半圆筒状的突起部22c与铁氧体20的长边20a对置,并且与该长边20a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大致半圆筒状指的是局部具有曲面,并且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实质为长方形的凸形状。
此外,不限定对1个铁氧体20设置的突起部的数量。
在图3的情况下,以使得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1个突起部22b分别与铁氧体20的长边20a和短边20b对置的方式,将多个突起部22b设置于支承体22上。也可以取代上述情况,如图5所示,以使得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2个突起部22b与铁氧体20的长边20a对置、并且1个突起部22b与短边20b对置的方式,将多个突起部22b设置于支承体22的上表面22a上。只要能够将铁氧体20相对于支承体22定位,则不限定用于该定位的突起部的数量。
进而,用于将铁氧体20在支承体22上定位的突起部可以通过掀起而形成。
图6示出通过将支承体22局部向上表面22a侧掀起而形成的突起部(掀起部)22d、22e。
图6所示的掀起部22d、22e是通过在支承体22上形成“大括弧”状的贯通孔,并使被该贯通孔包围的部分在上表面22a侧立起而形成的。
掀起部22d、22e为从上方观察时呈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的情况下,优选以使得其长边方向与通过加热线圈16而在该加热线圈16与支承体22之间产生的磁通M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22上。另外,加热线圈16与支承体22之间的磁通M的流动方向是相对于加热线圈16的中心的放射方向(本第1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16为圆形状,因此为加热线圈16的大致径向r)。
下面进行说明,掀起部22d、22e是通过非磁性金属材料而制成的支承体22的一部分,因此磁通M的流动会受到掀起部22d、22e的影响而变化(衰减)。在磁通M的流动发生变化时加热线圈16的加热效率也会变化,因此掀起部22d、22e需要以尽量不影响磁通M的流动的方式(磁通不会由于掀起部而衰减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22上。
因此,掀起部22d、22e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以使得其长边方向与通过加热线圈16而在其下方产生的磁通M的流动方向(本第1实施方式中为加热线圈16的径向r)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22上。由此,相比从上方观察时掀起部22d、22e的长边方向与磁通M的流动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情况而言,可抑制掀起部22d、22e妨碍磁通M的流动的情况(通过减小掀起部的与磁通M交链的面积,能够将磁通M的衰减抑制在最低限度)。
基于同样的理由,图4所示的大致半圆筒状的突起部22c也以不妨碍加热线圈16与支承体22之间的磁通M的流动的方式,且以与相对于加热线圈16的中心的放射径向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支承体22上。
设置于支承体22上的掀起部如图6所示,不限于通过在支承体22上形成大致“大括弧”状的贯通孔,并使被该贯通孔包围的部分立起而形成的壁状的掀起部。例如图7所示,可以是拱形状的掀起部22f。这种拱形状的掀起部22f通过在支承体22上形成平行的2个缝状(或槽隙状)的贯通孔,并使被这2个贯通孔夹住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变形而形成。
图7所示的拱形状的掀起部22f与图6所示的掀起部22d、22e同样地,以在从上方观察时其长边方向与磁通M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于支承体22上。
此外,在顶板14与加热线圈16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优选在加热线圈16上载置与绝缘板18同样的绝缘板。载置烹调容器26的玻璃制的顶板14(参照图1)会随着其温度上升而其电容率也上升。在温度变得极高时,顶板14就成为了导电体。因此,在顶板14与加热线圈16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考虑到安全性,优选使顶板14与加热线圈16之间电绝缘。为了实现该电绝缘,例如在加热线圈16上载置与绝缘板18同样的绝缘板。
此外,为了使得加热线圈16的热通过绝缘板18和铁氧体20而散发到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承体22,可以在加热线圈16与绝缘板18之间、绝缘板18与铁氧体20之间以及铁氧体20与支承体22之间的至少1处涂布热传导性优良的润滑脂或粘结剂。
加热线圈16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动作中会由于自身发出的热以及来自顶板14的辐射热而成为高温状态。为了将这种加热线圈16的热高效地传递至散热性优良的金属制的支承体22,将热传导性优良的粘结剂用于加热线圈单元24的结构要素之间的粘结。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卸下了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立体图。图10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第2实施方式的相对于支承体被定位后的铁氧体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本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温度传感器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温度传感器单元在支承体上的安装的、从下侧观察支承体时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本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10具有搭载于其主体外壳112内的4个加热线圈单元124(124A~124D)。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10的前侧(表示前后方向的箭头的F侧)配置有2个加热线圈单元124A、124B,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10的后侧(B侧)配置有2个加热线圈单元124C、124D。
配置于左前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A和配置于左后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C是相同的单元。配置于右前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B具有最大径的加热线圈(其线圈直径大于左前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A的加热线圈的线圈直径)。配置于右后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D具有最小径的加热线圈(其线圈直径小于左前方的加热线圈单元124A的加热线圈的线圈直径)。另外,4个加热线圈单元124A~124D仅尺寸不同,它们的结构实质上相同。
主体外壳112是上方开放的箱状,在上部具有开口部112a。此外,主体外壳112的上部具有向外侧水平折弯而形成的凸缘部112b。在该凸缘部112b上载置顶板114,从而开口部112a被顶板114覆盖。主体外壳112内收纳有对加热线圈单元124供给高频电流的逆变器(未图示)等电气部件。
进而,主体外壳112具有通过使侧壁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水平的阶梯面112c。设有加强板130,该加强板130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被螺钉等固定于前侧的侧壁的阶梯面112c和后侧的侧壁的阶梯面112c上,用于加强主体外壳112。
多个加热线圈单元124以被载置于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上的状态而被收纳于主体外壳112内。加热线圈单元124A、124C用的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通过螺钉固定在主体外壳112的左侧的阶梯面112c上。在这些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上,通过螺钉固定着加热线圈单元124A、124C的支承体122。其结果,加热线圈单元124A、124C通过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被固定于左侧的阶梯面112c上。同样地,加热线圈单元124D也通过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被固定于右侧的阶梯面112c上。
另外,加热线圈单元124B大于其他的加热线圈单元,因此其支承体122不通过加热线圈单元保持台132而是直接固定于右侧的阶梯面112c上。
此外,在多个加热线圈单元124(124A~124D)中,它们各自的支承体122的一部分载置于加强板130上,并通过螺钉固定于加强板130上。
如图9~11所示,加热线圈单元124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线圈单元24同样地,具有加热线圈116、绝缘板118、铁氧体120和支承体122。这些加热线圈单元124的结构要素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线圈单元24的结构要素大致相同(功能方面实质相同)。因此,下面说明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特征。
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铁氧体120包括长边轴A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多个第1铁氧体120A、以及长边轴A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多个第2铁氧体120B。第1铁氧体120A与第1实施方式的铁氧体20同样为矩形状的薄板状。另一方面,第2铁氧体120B在从侧方观察时呈L字形状。具体而言,第2铁氧体120B在加热线圈11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
第1和第2铁氧体120A、120B以各自的长边轴A方向与相对于加热线圈116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且在其中一方之间设置有另一方的方式被载置于支承体122上。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铁氧体20同样地,多个铁氧体120(120A、120B)被设置于支承体122上的突起部122b定位,并且被载置于支承体122的上表面122a上。
进而,第2铁氧体120B的外侧端由通过使支承体122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向上侧折弯而形成的突起部122c定位(限制了加热线圈116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另外,可以通过使支承体122的外周缘的全部向上侧折弯,从而形成环状的突起部。即,支承体122可以形成为托盘状。
通过这种将外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向上侧折弯而形成的突起部122c,能够增大铁氧体120(第2铁氧体120B)在长边轴A方向上的尺寸。其结果,能够将铁氧体120高密度地载置在支承体122上,加热线圈116的加热效率提高。
如图9所示,为了使得加热中的烹调容器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加热线圈单元124的加热线圈116具有配置于中心侧的内侧线圈116A、以及被配置为隔开间隔包围该内侧线圈116A的外侧线圈116B。在内侧线圈116A的中央以及内侧线圈116A与外侧线圈116B之间,设有具有用于检测烹调容器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单元134。
如图12所示,温度传感器单元134具有:用于检测顶板114上的烹调容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6;对温度传感器136施力使其与顶板114的下表面接触的弹簧138;以及由树脂材料制成,在内部收纳温度传感器136和弹簧138的圆筒状的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温度传感器136在由弹簧138的施力而接触顶板114的下表面的状态下,通过检测顶板114的温度从而间接检测载置于顶板114上的烹调容器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单元134的圆筒状的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以贯通支承体122的方式安装于该支承体122上。因此,在支承体122上形成有可供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通过的贯通孔122d。另外,为了使安装于支承体122上的温度传感器单元134的温度传感器136能够接触顶板114的下表面,在绝缘板118上也设有供温度传感器单元134通过的贯通孔118a。
此外,温度传感器单元134的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具有:从其圆筒状的主体部140a突出并与支承体122的上表面抵接的上侧固定部140b;以及从主体部140a突出并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抵接的下侧固定部140c。此外,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具有杆部140d,该杆部140d从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主体部140a延伸,并被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凸状的止挡部122e限制移动。杆部140d构成为,在温度传感器单元134被安装于支承体122上的状态时,其末端的上表面140e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以隔开小于止挡部122e的突出量的间隔的状态或接触的状态对置。
使用图13,说明温度传感器单元134在支承体122上的安装。另外,图13示出从下表面侧观察支承体122时的情形。
首先,如图13(a)和13(b)所示,温度传感器单元134的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侧被插入该支承体122的贯通孔122d内,直到其下侧固定部140c抵接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为止。支承体122的贯通孔122d具备可供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40a和上侧固定部140b通过的形状(参照图11)。另外,温度传感器136的配线(未图示)从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40a的下侧向外部延伸,因此若考虑到作业性,则温度传感器单元134优选从支承体122的下侧插入到贯通孔122d内。
如图13(b)所示,在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下侧固定部140c抵接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并且上侧固定部140b在贯通孔内通过后,如图13(c)所示,使温度传感器单元134(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旋转。由此,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杆部140d的末端接触支承体122的止挡部122e。与此同时,支承体122被夹持在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上侧固定部140b与下侧固定部140c之间。其结果,温度传感器单元134(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相对于支承体12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进而,通过使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旋转,从而如图13(d)所示,使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杆部140d越过支承体122的止挡部122e。其结果,杆部140d的移动被止挡部122e限制(锁定),可抑制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旋转而从支承体122的贯通孔122d中脱落。
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2个止挡部122e,并且在它们之间配置杆部140d的末端,从而限制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旋转。
根据这种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在支承体122上的安装,能够在不使用螺钉等的情况下,将温度传感器单元134简单地安装于支承体122上。另外,在如上所述将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安装于支承体122上后,可以通过粘结剂、螺钉等将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固定于支承体122上。尤其在作为温度传感器136而使用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需要高的安装精度(由于安装的差异会导致温度检测的精度产生差异),因此优选温度传感器单元134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承体122上。这种情况下,如图13(d)所示,处于被限制了相对于支承体12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旋转的状态下的温度传感器单元134(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通过螺钉而被固定于支承体122上。由于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处于被限制了移动和旋转的状态,因此易于进行螺纹紧固作业。
另外,在以往结构(图15所示结构)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即铁氧体被保持于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铁氧体保持部件上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保持台被制作为铁氧体保持部件的一部分。因此,以往需要较多的树脂材料。然而,在本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铁氧体保持部件,因此用于安装在加热线圈单元上的树脂部件中的树脂量较少。其结果,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造成本。
此外,如图13所示,止挡部122e设置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因此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杆部140d无需通过支承体122的贯通孔122d。因此,贯通孔122d只要是可供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40a和上侧固定部140b通过的较小的贯通孔即可。此外,能够免除使杆部140d在贯通孔122d内通过的麻烦。
进而,如图13所示,在支承体122的下表面侧,温度传感器保持台140的杆部140d被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止挡部122e锁定、即止挡部122e未设置于支承体122的上表面,因此沿着支承体122的上表面流动的加热线圈116的磁通能够在不被止挡部122e妨碍的情况下顺畅地流动。
另外,在几乎不会对在加热线圈116与支承体122之间流动的磁通带来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止挡部122e设置于支承体122的上表面。
进而,此外,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止挡部122e有助于支承体122的通用。
例如,有时希望对不同规格的多个加热线圈单元使用通用的支承体122。例如,在规格不同的多个加热线圈单元中铁氧体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止挡部122e设置于支承体122的上表面,则根据铁氧体的形状,存在与止挡部122e发生干渉的可能性。因此,以能够对不同规格的多个加热线圈单元通用使用支承体122的方式,将止挡部122e设置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
另外,在不同规格的多个加热线圈单元中,温度传感器单元134在支承体122上的安装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在通用使用的支承体122上,供温度传感器单元134插入的贯通孔122d形成于所对应的多个位置处。
此外,止挡部122e如图13所示,不限于从支承体12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凸状。例如,可以将止挡部122e形成为贯通孔状,并将与该贯通孔状的止挡部122e卡合的凸部形成于杆部140d的上表面140e上。这种情况下,贯通孔状的止挡部122e可以连结于贯通孔122d。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能够在不提高感应加热烹调器110的制造成本、并且不会降低加热线圈116的下方处的铁氧体120的配置和温度传感器单元134配置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116的下方高密度地配置铁氧体120。
以上,举出上述2个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用于将铁氧体在支承体上定位的凹凸部的突起部形成为半球状(或圆顶状)、半圆筒状和切口部(壁状或拱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突起部只要是能够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形状即可。另外,突起部既可以是支承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设置于支承体上的分体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用于将铁氧体在支承体上定位的凹凸部是被配置于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载置铁氧体的部分的周围、且具有相比该铁氧体的载置部分位于上侧的上端的至少1个突起部,然而本发明的凹凸部不限于此。
例如,图14所示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单元的支承体222中,作为用于将铁氧体220定位于支承体222的凹凸部,具有在从上方观察时呈直线状的凹部(定位槽)222b。定位槽222b位于铁氧体220的载置部分内,并且与铁氧体220的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
铁氧体220以遮挡住定位槽222b的方式被载置于支承体222的上表面222a上,从而相对于支承体222被定位。
另外,这种定位槽222b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部,其无法限制铁氧体220在支承体222上的移动。但是,定位槽222b未从上表面222a向上方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在加热线圈与支承体222之间流动的磁通。另外,还可以同时使用定位槽222b和突起部。在具有多个突起部时,有时不易确定组装时应将铁氧体载置于何处。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定位槽来明确示出载置铁氧体的位置,因此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进而,可以在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载置铁氧体的部分上形成凹部。即,通过凹部的底部与支承体的上表面的除凹部以外的部分之间的高低差,对铁氧体进行定位。换言之,存在1个突起部,该突起部被配置于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载置铁氧体的部分的周围,且具有相比铁氧体的载置部分位于上侧的上端。
进而,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用于对铁氧体进行定位的凹凸部的突起部为了将铁氧体粘结于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处而进行定位。即,并不是由突起部将铁氧体固定于支承体上。而是代之由突起部负责对铁氧体进行定位并将该铁氧体固定于支承体上。
例如,可以通过被图6所示的彼此相对的2个突起部(掀起部)22e夹持住,从而铁氧体20被这2个突起部22e(还通过突起部22d)定位并保持。
本公开内容已通过参照附图并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起来而充分描述,各种变形和修改对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而言是明确的。这种变形和修改只要没有脱离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发明范围,就应被理解为包含于其中。
2013年8月30日提交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3-179029号的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以整体参照的方式被取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通过加热线圈对烹调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Claims (9)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加热线圈;
绝缘板,所述加热线圈载置于该绝缘板上;
铁氧体,所述绝缘板载置于该铁氧体上;以及
支承体,其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铁氧体载置于该支承体上,
所述支承体在相比所述铁氧体的顶面靠下侧处具有凹凸部,该凹凸部用于将被载置于所述支承体的上表面上的所述铁氧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凹凸部是至少1个突起部,该突起部被配置于所述支承体的上表面的载置所述铁氧体的部分的周围,并且具有相比所述铁氧体的载置部分位于上侧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呈从上方观察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
所述突起部以所述突起部的长边方向与由所述加热线圈产生并且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支承体之间流动的磁通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呈从上方观察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
所述突起部以所述突起部的长边方向与相对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为半圆筒状。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是形成于所述支承体上的掀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是通过使所述支承体的外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向上侧弯曲而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突起部为半球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铁氧体包括在从上方观察时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多个第1铁氧体、以及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多个第2铁氧体,
所述第1铁氧体和第2铁氧体以各自的长边方向与相对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且在其中一方之间存在另一方的方式被载置于所述支承体上。
CN201480029274.1A 2013-08-30 2014-08-28 感应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5247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9029 2013-08-30
JP2013179029 2013-08-30
PCT/JP2014/004432 WO2015029441A1 (ja) 2013-08-30 2014-08-28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7954A CN105247954A (zh) 2016-01-13
CN105247954B true CN105247954B (zh) 2019-05-28

Family

ID=52586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9274.1A Active CN105247954B (zh) 2013-08-30 2014-08-28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35255A1 (zh)
EP (1) EP3041314B1 (zh)
JP (1) JP6429090B2 (zh)
CN (1) CN105247954B (zh)
WO (1) WO2015029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05464B2 (en) 2012-10-15 2020-03-31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top
ITTO20120896A1 (it) 2012-10-15 2014-04-16 Indesit Co Spa Piano cottura a induzione
DE102015210650A1 (de) 2015-06-10 2016-12-15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Induktionsheizeinrichtung und Induktionskochfeld mit einer solchen Induktionsheizeinrichtung
ITUB20152251A1 (it) * 2015-07-16 2017-01-16 E Wenco S R L Elemento riscaldante a induzione.
US20180199401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Nuwave, Llc Induction Wok
EP3432682A1 (en) 2017-07-18 2019-01-23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nduction cooking hob and cooking hob using such method
US10993292B2 (en) 2017-10-23 2021-04-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uning an induction circuit
WO2019129639A1 (en) 2017-12-28 2019-07-04 Jt International Sa Induction heating assembly for a vapour generating device
EP3544377B1 (en) * 2018-03-23 2020-08-05 Whirlpool Corporation Temperature sensor compression features for induction cooktop assembly
EP3544375B1 (en) * 2018-03-23 2024-05-08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il compression apparatus for beam assembly
EP3544374B1 (en) 2018-03-23 2020-09-23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top with improved magnetic flux concentrating foil
EP3544376B1 (en) 2018-03-23 2020-08-26 Whirlpool Corporation Connection interface for induction coil array
US11140751B2 (en) 2018-04-23 2021-10-05 Whirlpoo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quasi-resonant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s
WO2019239557A1 (ja) 2018-06-14 2019-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0769534B (zh) * 2018-07-27 2022-04-26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8435A (zh) * 2009-10-13 201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与烹饪用具一起使用的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烹饪用具
CN203027521U (zh) * 2012-11-22 2013-06-2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用加热线盘
EP2632230A1 (en) * 2012-02-24 2013-08-28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cooking appliance using such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y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8473A (en) * 1971-10-06 1973-04-17 Thomas & Betts Corp Multi-orific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324644A (en) * 1976-08-20 1978-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duction-heating cooker
DE4208250A1 (de) * 1992-03-14 1993-09-16 Ego Elektro Blanc & Fischer Induktive kochstellenbeheizung
GB9924263D0 (en) * 1999-10-13 1999-12-15 Statefresh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y of identification plates
AU2002315755B2 (en) * 2001-07-09 2004-10-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Powe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DE102005005527A1 (de) * 2005-01-31 2006-08-03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Induktionsheizeinrichtung und Kochfeldmulde mit einer solchen Induktionsheizeinrichtung
JP4513732B2 (ja) 2005-12-08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209352B1 (en) * 2009-01-16 2018-10-03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ing heater and method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P2408262B1 (en) * 2009-03-13 2019-06-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and kitchen apparatus
JP5369879B2 (ja) * 2009-05-11 2013-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369614B1 (es) * 2009-06-30 2012-11-08 BSH Electrodomésticos España S.A. Disposición con un elemento de reflujo magnético y un soporte, inductor con una disposición de tal tipo, campo de cocción por inducción con un inductor, y procedimiento para equipar un soporte con un elemento de reflujo magnético.
CN102577598B (zh) * 2009-10-23 2014-07-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JP5208143B2 (ja) * 2010-02-03 2013-06-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の加熱コイルユニット
JP5891442B2 (ja) * 2011-01-17 2016-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8435A (zh) * 2009-10-13 201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与烹饪用具一起使用的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烹饪用具
EP2632230A1 (en) * 2012-02-24 2013-08-28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cooking appliance using such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y thereof
CN203027521U (zh) * 2012-11-22 2013-06-2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用加热线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1314B1 (en) 2019-03-20
EP3041314A1 (en) 2016-07-06
WO2015029441A1 (ja) 2015-03-05
US20160135255A1 (en) 2016-05-12
CN105247954A (zh) 2016-01-13
JPWO2015029441A1 (ja) 2017-03-02
EP3041314A4 (en) 2016-08-17
JP6429090B2 (ja) 2018-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795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6929324B2 (ja) ポータブル電子デバイス用のワイヤレス充電マット
JP4605192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CN105164502B (zh) 微感应传感器
JP5388141B2 (ja)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平板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475677B1 (ko)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원공급장치
JP2014112728A (ja) 薄膜コイ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2013192390A (ja)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送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6822568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05409326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18191474A5 (zh)
KR101703157B1 (ko) 무선전력송신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 거치장치
CN212010666U (zh) 线圈模块
KR100691060B1 (ko) 무선 충전기
WO2018229967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センサユニット
JP2018190781A (ja) 車両用磁性部品
JP2013030551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945862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09687649A (zh) 马达装置
CN109586467A (zh) 马达
JP524010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11920959B2 (en) Displacement sensor having a coil structure, a shield member and a housing
JP2016018801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CN109215927A (zh) 线圈部件
KR101367951B1 (ko)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