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5927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5927A
CN109215927A CN201810637085.2A CN201810637085A CN109215927A CN 109215927 A CN109215927 A CN 109215927A CN 201810637085 A CN201810637085 A CN 201810637085A CN 109215927 A CN109215927 A CN 109215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ron core
cylinder
coil component
position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70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5927B (zh
Inventor
菅正树
吴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15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5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5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5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3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6Insulation of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01F2005/025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wound on coaxial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027/2861Coil formed by folding a blan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Abstract

一种线圈部件,提高组装效率,防止电气短路的发生。包括绕线管和线圈,线圈包括:具有连接部(43a)的第一线圈构件(3a);以及具有连接部(43b)并经由插通于各连接部(43a、43b)的螺钉而与第一线圈构件(3a)连接的第二线圈构件(3b),绕线管包括:具有底板(11a)、筒体(11b)及支承部(11c)的第一绕线管构件(2a);以及具有绝缘板(12a)的第二绕线管构件(2b),第一线圈构件(3a)在筒体(11b)被插通并配设于底板(11a)上的状态下被支承部(11c)定位,并且连接部(43a)被支承部(11c)支承,绝缘板(12a)在筒体(11b)被插通的状态下配设在第一线圈构件(3a)上,第二线圈构件(3b)在筒体(11b)被插通并配设于绝缘板(12a)的状态下被支承部(11c)定位,并且连接部(43b)被支承部(11c)支承。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包括绕线管和卷绕于绕线管的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线圈部件,已知在下述专利文献中申请人所公开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构成为包括线圈用绕线管、第一线圈绕线、第二线圈绕线以及作为连接构件的螺钉。在组装上述线圈部件时,使第一线圈绕线的背面与线圈用绕线管的一端部相对,接着,使设于线圈用绕线管的一端部的突起部与设于第一线圈绕线的切入部位置对齐。然后,将线圈用绕线管中的筒状部的一端部插入设于第一线圈绕线的开口。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插通于第一线圈绕线的切入部。接着,在使线圈用绕线管的凸缘部与第一线圈绕线的背面抵接的状态下,使第一线圈绕线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转动。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与第一线圈绕线的边缘部卡合,线圈用绕线管与第一线圈绕线在定位的状态下被固定。藉此,第一线圈绕线组装于线圈用绕线管。然后,使第二线圈绕线的背面与线圈用绕线管的另一端部相对,接着,使设于线圈用绕线管的另一端部的突起部与设于第二线圈绕线的切入部位置对齐。然后,将线圈用绕线管中的筒状部的另一端部插入第二线圈绕线的开口。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插通于第二线圈绕线的切入部。接着,在使线圈用绕线管的凸缘部与第二线圈绕线的背面抵接的状态下,使第二线圈绕线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转动。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与第二线圈绕线的边缘部卡合,线圈用绕线管与第二线圈绕线在定位的状态下被固定。藉此,第二线圈绕线组装于线圈用绕线管。然后,使用螺钉将设于第一线圈绕线的端子部与设于第二线圈绕线的端子部电连接。通过以上步骤,组装成线圈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5273192号公报(第4-9页、图7、8、10)
但是,在上述线圈部件中,存在以下应当改进的技术问题。具体来说,在组装上述线圈部件时,需要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的一端部插入第一线圈绕线的开口,并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的另一端部插入第二线圈绕线的开口(也就是说,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不同的方向插入各线圈绕线的各开口),且使各线圈绕线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转动,以将线圈用绕线管与各线圈绕线在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使得组装工序变得复杂。此外,由于组装工序(特别是进行转动的工序)复杂,因此,很难利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组装,其结果是,提高组装效率变得困难。此外,在组装上述线圈部件时,使用螺钉将第一线圈绕线的端子部与第二线圈绕线的端子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当拧入螺钉时,端子部会被螺钉刮削而产生切屑或毛刺,当这种切屑或毛刺掉落于线圈部件所组装的基板等时,存在发生电气短路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能够实现组装效率的提高及防止电气短路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包括非导电性的绕线管和卷绕于所述绕线管的线圈,所述线圈构成为包括:第一线圈构件,所述第一线圈构件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弧状或螺旋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有第一连接用孔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部;以及第二线圈构件,所述第二线圈构件具有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弧状或螺旋状,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第二连接用孔并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经由插通于各所述连接部的各所述连接用孔的螺钉而与所述第一线圈构件电连接,所述绕线管构成为包括:第一绕线管构件,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具有底板、筒体、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及支承部,其中,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筒体以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定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线圈构件沿着所述筒体的中心轴从所述筒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移动时对所述第一线圈构件进行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沿着所述中心轴从所述筒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移动时对所述第二线圈构件进行定位,所述支承部形成为能够将各所述线圈构件中的各所述连接部的下部包围并支承,并且设置于所述底板;以及第二绕线管构件,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具有板状的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在中央部具有第二开口部,并且配设在各所述线圈构件之间,以将各所述线圈构件绝缘,所述第一线圈构件在以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板上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第一绝缘体在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状态下配设在所述第一线圈构件上,所述第二线圈构件在以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支承部支承。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构成为包括板状的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在中央部具有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在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三开口部的状态下配设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各所述绝缘体在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各自的边缘部的一部分通过侧壁连接,从而一体地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彼此分开并相对的两个环状部,从而形成为螺旋状,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包括非导电性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形成为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突出的凸缘状,并被插入到各所述环状部之间,并将各所述环状部保持在彼此分开的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所述支承部起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作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二铁芯进行定位的第四定位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所述第三定位部构成为能对所述第二铁芯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通过在第一绕线管构件设置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能在第一线圈构件沿着筒体的中心轴从筒体的前端部朝向底板移动时对第一线圈构件进行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沿着中心轴从筒体的前端部朝向底板移动时对第二线圈构件进行定位,从而只要使各线圈构件朝一个方向(从筒体的前端部朝向底板的方向)移动,就能将各线圈构件相对于第一绕线管构件定位。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与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不同的方向插入两个线圈绕线,且使各线圈绕线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转动以将线圈用绕线管与各线圈绕线定位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使组装工序充分简化。此外,由于组装工序得到简化,因此,能利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组装,其结果是,能充分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根据上述线圈构件,通过在第一绕线管构件设置支承部,该支承部形成为能将各线圈构件中的各连接部的下部包围并支承,从而即使因将第一线圈构件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线圈构件的第二连接部连接时的螺钉相对于第一连接用孔的拧入而产生切屑或毛刺,也能通过支承部可靠地阻挡上述切屑或毛刺。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能可靠地避免切屑或毛刺落到组装有线圈部件的电路等而产生电气短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线圈部件1、101的立体图。
图2是线圈部件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俯视图。
图5是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立体图。
图6是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线圈构件3a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线圈构件3a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线圈构件3b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线圈构件3b的俯视图。
图11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一说明图。
图12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二说明图。
图13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三说明图。
图14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四说明图。
图15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五说明图。
图16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六说明图。
图17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七说明图。
图18是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第八说明图。
图19是沿图1的X平面剖切的线圈部件101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01 线圈部件;
2 绕线管;
2a 第一绕线管构件;
2b 第二绕线管构件;
3 线圈;
3a 第一线圈构件;
3b 第二线圈构件;
4a、4b 铁芯;
11a 底板;
11b 筒体;
11c 支承部;
11d、32a、32b、32c 突起部;
12a、12b 绝缘板;
12c 侧壁;
12d 保持部;
21、31a、31b 开口部;
25 底部;
26 壁部;
41a、41b 主体部;
42a 螺钉孔;
42b 插通孔;
43a、43b 连接部;
60 螺钉;
A 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线圈部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作为线圈部件一例的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线圈部件1例如是在开关电源装置等中使用的电气部件,其如图1和图2所示,构成为包括绕线管2、线圈3以及铁芯4a、4b。另外,不包括铁芯4a、4b而仅由绕线管2和线圈3构成的部件也相当于线圈部件。
如图2所示,绕线管2构成为包括第一绕线管构件2a(第一绕线管构件)和第二绕线管构件2b(第二绕线管构件)。
如图3、图4所示,第一绕线管构件2a构成为包括底板11a、筒体11b、支承部11c以及四个突起部11d,这些部件通过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树脂)形成为一体。
如图4所示,底板11a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部21(第一开口部)的板状。此外,如图3、图4所示,在底板11a中相对的两个边缘部,沿着各个边缘部立起设置有壁部22。此外,筒体11b形成为圆筒状,并以与底板11a的开口部21连通的方式立起设置于底板11a。
如图3、图4所示,支承部11c构成为包括:底部25,该底部25从底板11a朝底板面方向伸出;以及例如俯视呈U字形的壁部26,该壁部26立起设置于底部25。上述支承部11c将构成线圈3的后述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第一连接部)和第二线圈构件3b的连接部43b(第二连接部)的下部(具体来说,连接部43a、43b的下表面和侧面)围起并支承(参照图11、图14),并且起到对第一线圈构件3a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和对第二线圈构件3b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的作用。此外,如图11、图14所示,上述支承部11c形成在使第一线圈构件3a及第二线圈构件3b沿着筒体11b的中心轴A从筒体11b的前端部朝向底板11a移动时,连接部43a、43b被嵌入并定位于壁部26内侧的位置处。另外,支承部11c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能够采用具有俯视呈コ字形的壁部的形状或是整体呈半球状的形状等各种形状。
如图3、图4所示,突起部11d形成为从立起设置于底板11a的各壁部22的两端部分别突出。上述突起部11d起到对铁芯4a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的作用。
如图5、图6所示,第二绕线管构件2b构成为包括绝缘板12a、12b及侧壁12c,并以使它们成为一体且侧视呈コ字形的方式通过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树脂)形成。
绝缘板12a相当于第一绝缘体,如图5、图6所示,并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31a(第二开口部)的板状。此外,绝缘板12a形成有两个突起部32a。
绝缘板12b相当于第二绝缘体,如图5、图6所示,并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31b(第三开口部)的板状。此外,绝缘板12b形成有两个突起部32b。
如图5、图6所示,侧壁12c形成为板状,并且将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的绝缘板12a、12b的各边缘部的一部分连接。此外,侧壁12c形成有两个突起部32c。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突起部32a、32b、32c起到对铁芯4b进行定位的第四定位部的作用。
在上述第二绕线管构件2b将后述线圈3的第二线圈构件3b夹住的状态(参照图13)下,使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插通于绝缘板12a、12b的各开口部31a、31b,以将上述第二绕线管构件2b配设在第一线圈构件3a上(参照图14)。此外,绝缘板12a具有将第一线圈构件3a与第二线圈构件3b绝缘的功能,绝缘板12b具有将第二线圈构件3b与铁芯4b绝缘的作用。
如图2所示,线圈3由第一线圈构件3a(第一线圈构件)和第二线圈构件3b(第二线圈构件)构成,并卷绕于绕线管2。
如图7、图8所示,第一线圈构件3a包括:大致弧状(在圆环的一部分设有狭缝的形状)的主体部41a(第一主体部);连接部43a,该连接部43a设于主体部41a的一端部(两个图中的右侧的端部);以及连接部45a,该连接部45a设于主体部41a的另一端部(两个图中的左侧的端部),并且,第一线圈构件3a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形成。此外,在连接部43a形成有与图2所示的螺钉60螺合的螺钉孔42a(第一连接用孔)。此外,在连接部45a形成有插通孔44a,该插通孔44a用于供在与外部的连接对象(连接端子等)连接时使用的未图示的螺钉插通。
如图9、图10所示,第二线圈构件3b包括:形成为螺旋状(使在圆环的一部分设有狭缝的形状重叠的形状)的主体部41b(第二主体部);连接部43b,该连接部43b设于主体部41b的一端部(两个图中的左侧的端部);以及连接部45b,该连接部45b设于主体部41b的另一端部(两个图中的右侧的端部),并且,第二线圈构件3b由导电性材料(例如与第一线圈构件3a相同的材料,即铜)形成。此外,在连接部43b形成有能供图2所示的螺钉60插通的插通孔42b(第二连接用孔)。此外,在连接部45b形成有插通孔44b,该插通孔44b用于供在与外部的连接对象(连接端子等)连接时使用的未图示的螺钉插通。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圈构件3a和第二线圈构件3b经由插通(拧入)于连接部43a的螺钉孔42a和连接部43b的插通孔42b的螺钉60,而与上述第一绕线管构件电连接(参照图16),并构成卷绕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周围的螺旋状的线圈3(参照图2)。
铁芯4a相当于第一铁芯,如图2所示,包括板状部51a、柱状部52a(第一柱状部)以及两个侧部53a,其由磁性材料形成。铁芯4b相当于第二铁芯,如图2所示,包括板状部51b、柱状部52b(第二柱状部)以及两个侧部53b,其构成为与铁芯4a相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所示,铁芯4a在柱状部52a被插入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基端部侧(图18中的下侧)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一侧。此外,铁芯4b在柱状部52b被插入筒体11b的前端部侧(图18中的上侧)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b一侧。
接着,参照附图,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图12所示,使构成绕线管2的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前端部(图11、图12中的上端部)插通于构成线圈3的第一线圈构件3a的主体部41a,接着,使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位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支承部11c的上方,然后,使第一线圈构件3a沿着筒体11b的中心轴A从筒体11b的前端部朝向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移动。此时,连接部43a被嵌入支承部11c中的壁部26的内侧,第一线圈构件3a配置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中的底板11a上。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嵌入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支承部11c的壁部26内侧,从而连接部43a的下部(下表面以及侧面)在被支承部11c的底部25和壁部26包围的状态下被支承。此外,通过将连接部43a嵌入支承部11c的壁部26内侧,从而第一线圈构件3a相对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定位。
接着,如图13所示,利用构成绕线管2的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a、12b,将构成线圈3的第二线圈构件3b的主体部41b夹住。
接着,如图14所示,使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前端部插通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a的开口部31a(参照图5)、第二线圈构件3b的主体部41b以及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b的开口部31b,然后,使第二线圈构件3b的连接部43b位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支承部11c的上方,随后,将第二线圈构件3b与第二绕线管构件2b一起沿着筒体11b的中心轴A从筒体11b的前端部朝向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移动。此时,连接部43b被嵌入支承部11c中的壁部26的内侧,第二绕线管构件2b及第二线圈构件3b配置于第一线圈构件3a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图15所示,通过将第二线圈构件3b的连接部43b嵌入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支承部11c中的壁部26的内侧,从而连接部43b的下部(下表面以及侧表面)在被支承部11c的底部25(通过底部25支承的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以及壁部26包围的状态下被支承。此外,通过将连接部43b嵌入支承部11c的壁部26内侧,从而第二线圈构件3b相对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定位。
此外,在筒体11b被插通于开口部31a的状态下,绝缘板12a配设在第一线圈构件3a上,使第一线圈构件3a与第二线圈构件3b绝缘。此外,在筒体11b被插通于开口部31b的状态下,绝缘板12b配设在第二线圈构件3b上。
接着,如图16所示,使螺钉60的前端部插通到形成于第二线圈构件3b的连接部43b的插通孔42b,然后,将螺钉60拧入形成于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的螺钉孔42a。藉此,连接部43a、43b连接,以使第一线圈构件3a与第二线圈构件3b被电连接。
接着,如图17中实线所示,安装铁芯4a。具体来说,如图18所示,将铁芯4a的柱状部52a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基端部侧(图18中的下侧)插入,并且使铁芯4a的侧部53a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的壁部22的外侧嵌合。此时,如图17所示,使铁芯4a的侧部53a的端部与形成于壁部22的突起部11d抵接,以使第一线圈构件3a相对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定位。此外,使铁芯4a的侧部53a的端部与形成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a的突起部32a以及形成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侧壁12c的突起部32c抵接,藉此,第一绕线管构件2a和铁芯4a被定位。此外,在安装有铁芯4a的状态下,由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夹设在铁芯4a与第一线圈构件3a之间,因此,成为铁芯4a和第一线圈构件3a之间被绝缘的状态。
接着,如图17中虚线所示,安装铁芯4b。具体来说,如图18所示,将铁芯4b的柱状部52b从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前端部侧(图18中的上侧)插入,并且使铁芯4b的侧部53b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b的外侧嵌合。此时,如图17所示,铁芯4b的侧部53b的端部与形成于绝缘板12b的突起部32b以及形成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侧壁12c的突起部32c抵接,藉此,使第二绕线管构件2b与铁芯4b定位。此外,在安装有铁芯4b的状态下,由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绝缘板12b夹设在铁芯4b与第二线圈构件3b之间,因此,成为铁芯4b和第二线圈构件3b之间被绝缘的状态。通过以上步骤,完成线圈部件1的组装。
这样,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将作为在使各线圈构件3a、3b沿着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筒体11b的中心轴A从筒体11b的前端部朝向第一绕线管构件2a的底板11a移动时能对各线圈构件3a、3b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的支承部11c设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从而只要使各线圈构件3a、3b朝一个方向(从筒体11b的前端部朝向底板11a的方向)移动,就能将线圈构件3a、3b相对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定位。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与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不同的方向插入两个线圈绕线,且使各线圈绕线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转动以将线圈用绕线管与各线圈绕线定位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能使组装工序充分简化。此外,由于组装工序得到简化,因此,能利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组装,其结果是,能充分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在第一绕线管构件2a设有支承部11c,该支承部11c形成为能将各线圈构件3a、3b中的各连接部43a、43b的下部包围并支承,因此,即便因将第一线圈构件3a的连接部43a与第二线圈构件3b的连接部43b连接时的螺钉60相对于螺钉孔42a的拧入,而产生切屑或毛刺,也能通过支承部11c可靠地阻挡上述切屑或毛刺。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能可靠地避免切屑或毛刺落到组装有线圈部件1的电路等而产生电气短路的情况。
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通过以包括配设在第二线圈构件3b上的作为第二绝缘体的绝缘板12b的方式构成第二绕线管构件2b,从而能对第二线圈构件3b进行绝缘,因此,即使是例如在组装线圈部件1时在第二线圈构件3b旁边配置有电气部件等的情况,也不需要另行安装绝缘件,能可靠地防止第二线圈构件3b与电气部件等的电气短路。
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通过在将绝缘板12a、12b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利用侧壁12c将绝缘板12a、12b各自的边缘部的一部分连接而形成一体,从而能利用绝缘板12a、12b将第二线圈构件3b夹住,因此,能在利用绝缘板12a、12b将第二线圈构件3b夹住的状态下,将绝缘板12a、12b及第二线圈构件3b一次配设在第一线圈构件3a上。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能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另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能利用壁部12c将第二线圈构件3b包围(覆盖),因此,即使是例如在组装线圈部件1时在第二线圈构件3b旁边配置有电气部件等的情况,也不需要另行安装绝缘件,能可靠地防止第二线圈构件3b与电气部件等的电气短路。
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支承部11c起到对第一线圈构件3a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和对第二线圈构件3b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的作用,因此,与在支承部11c之外设置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的结构相比,能使结构简化。此外,由于只要使连接部43a、43b支承(嵌入)于支承部11c,就能对各线圈构件3a、3b进行定位,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通过以包括对铁芯4a进行定位的作为第三定位部的突起部11d的方式构成第一绕线管构件2a,从而只要将铁芯4a安装于第一绕线管构件2a就能对铁芯4a进行定位,因此,能使包括铁芯4a、4b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效率充分提高。
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通过以包括对铁芯4b进行定位的作为第四定位部的突起部32a、32b、32c的方式构成第二绕线管构件2b,从而只要将铁芯4b安装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就能对铁芯4b进行定位,因此,能使包括铁芯4a、4b的线圈构件2的组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能利用作为第三定位部的突起部11d及作为第四定位部的突起部32a、32b、32c,将铁芯4a、4b双方维持在定位的状态。因而,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例如将铁芯4a、4b安装于绕线管2的状态(子组装状态)的线圈部件1预先存货并将存货的线圈部件1配设于电路等的组装方法、在即将把线圈部件1配设于电路等之前将铁芯4a、4b安装于绕线管2的组装方法等,组装方法的变型很多,因此,通过考虑其它工序,选择最优的组装方法,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由于能对铁芯4a、4b双方进行定位,因此,能省略在不具有对铁芯4a、4b双方进行定位的功能的结构中需要的通过粘接胶带等对铁芯4a、4b进行固定以防止位置偏移的工序,其结果是,能使包括铁芯4a、4b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效率进一步提高。
线圈部件不限定于上述线圈部件1的结构。例如,也能采用图19所示的线圈部件10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线圈部件1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上述线圈部件101构成为包括第二绕线管构件102b,以代替上述线圈部件1的第二绕线管构件2b。如图19所示,第二绕线管构件102b包括非导电性的保持部12d,该保持部12d形成为从侧壁12c的内周面32d突出的凸缘状(板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保持部12d被插入到构成第二线圈构件3b的主体部41b的彼此分开并相对的两个环状部41c、41d之间,而具有将环状部41c、41d保持在彼此分开的状态的功能。根据上述线圈部件101,通过以包括保持部12d的方式构成第二绕线管构件102b,从而能将环状部41c、41d可靠地保持在彼此分开的状态,因此,能可靠地防止环状部41c、41d彼此接触而使电气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
此外,上面记载了设于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第四定位部(突起部32a、32b、32c)对铁芯4b进行定位的构成例,也能采用作为第三定位部的突起部11d具有对铁芯4a、4b双方进行定位的功能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将突起部11d朝上方延长,从而在安装铁芯4b时,铁芯4b的侧部53a的端部与突起部11d抵接,藉此,能对铁芯4b进行定位。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不需要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第四定位部,因此,相应地能使第二绕线管构件2b的结构简化。
此外,上面记载了以包括弧状的第一线圈构件3a和螺旋状的第二线圈构件3b的方式构成线圈3的例子,但也能采用包括螺旋状的第一线圈构件3a和弧状的第二线圈构件3b的线圈3、线圈构件3a、3b均为弧状的线圈3、以及线圈构件3a、3b均为螺旋状的线圈3。
此外,上面记载了支承部11c起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功能的例子,但也能采用在支承部11c之外设置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将一个定位部兼用作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也可以将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开。
此外,上面记载了利用侧壁12c将绝缘板12a、12b连接而形成为一体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绝缘板12a、12b分体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包括绝缘板12b,仅由绝缘板12a构成第二绕线管构件2b。

Claims (18)

1.一种线圈部件,包括非导电性的绕线管和卷绕于所述绕线管的线圈,
所述线圈构成为包括:
第一线圈构件,所述第一线圈构件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弧状或螺旋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有第一连接用孔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部;以及
第二线圈构件,所述第二线圈构件具有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弧状或螺旋状,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第二连接用孔并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经由插通于各所述连接部的各所述连接用孔的螺钉而与所述第一线圈构件电连接,
所述绕线管构成为包括:
第一绕线管构件,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具有底板、筒体、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及支承部,其中,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筒体以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定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线圈构件沿着所述筒体的中心轴从所述筒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移动时对所述第一线圈构件进行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沿着所述中心轴从所述筒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移动时对所述第二线圈构件进行定位,所述支承部形成为能够将各所述线圈构件中的各所述连接部的下部包围并支承,并且设置于所述底板;以及
第二绕线管构件,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具有板状的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在中央部具有第二开口部,并且配设在各所述线圈构件之间,以将各所述线圈构件绝缘,
所述第一线圈构件在以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板上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所述支承部支承,
所述第一绝缘体在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状态下配设在所述第一线圈构件上,
所述第二线圈构件在以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状态下被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所述支承部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构成为包括板状的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在中央部具有第三开口部,
所述第二绝缘体在所述筒体被插通于所述第三开口部的状态下配设在所述第二线圈构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绝缘体在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各自的边缘部的一部分通过侧壁连接,从而一体地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彼此分开并相对的两个环状部,从而形成为螺旋状,
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包括非导电性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形成为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突出的凸缘状,并被插入到各所述环状部之间,并将各所述环状部保持在彼此分开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起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作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起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作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起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作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起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作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基端部侧的第一柱状部;以及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具有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前端部侧的第二柱状部,
所述第一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一铁芯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17.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绕线管构件包括对所述第二铁芯进行定位的第四定位部。
18.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定位部构成为能对所述第二铁芯进行定位。
CN201810637085.2A 2017-06-29 2018-06-20 线圈部件 Active CN109215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6899 2017-06-29
JP2017126899A JP6798434B2 (ja) 2017-06-29 2017-06-29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5927A true CN109215927A (zh) 2019-01-15
CN109215927B CN109215927B (zh) 2020-12-08

Family

ID=64739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7085.2A Active CN109215927B (zh) 2017-06-29 2018-06-20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2647B2 (zh)
JP (1) JP6798434B2 (zh)
CN (1) CN109215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37530A1 (en) * 2021-10-28 2023-05-04 Neuralink Corp. Thin-foil self-resonant wireless power coil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1026A (zh) * 2008-08-12 2010-02-17 Tdk株式会社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CN102074337A (zh) * 2009-11-24 2011-05-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模块化绕线架构件的变压器
CN202332539U (zh) * 2011-11-25 2012-07-11 台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的变压器绕线架
KR20140004847A (ko) * 2012-07-03 2014-01-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단자대를 갖는 보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성체
CN103515067A (zh) * 2013-09-09 2014-01-15 张家港市华洋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大型可调式电源的高频高功率变压器
CN203444947U (zh) * 2013-09-09 2014-02-19 张家港市华洋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大型可调式电源的高频高功率变压器
CN205542333U (zh) * 2016-03-16 2016-08-31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变压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2233B1 (en) * 2001-10-09 2003-02-18 Tdk Corporation Coil apparatus
JP2003324017A (ja) * 2002-04-30 2003-11-14 Koito Mfg Co Ltd トランス
JP2004356516A (ja) * 2003-05-30 2004-12-16 Keihin Corp 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チョーク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228813A (ja) * 2004-02-10 2005-08-25 Tdk Corp コイル
JP4706736B2 (ja) * 2008-08-12 2011-06-2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巻線、及びコイル部品
JP5598400B2 (ja) * 2010-03-30 2014-10-01 Tdk株式会社 スペーサ、コイル、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KR101105572B1 (ko) * 2010-06-21 2012-01-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평면 변압기
JP5273192B2 (ja) 2011-04-08 2013-08-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5333504B2 (ja) * 2011-04-08 2013-11-0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14082268A (ja) * 2012-10-15 2014-05-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イル
JP5729405B2 (ja) * 2013-02-22 2015-06-0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5185725A (ja) * 2014-03-25 2015-10-22 Fdk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1026A (zh) * 2008-08-12 2010-02-17 Tdk株式会社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CN102074337A (zh) * 2009-11-24 2011-05-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模块化绕线架构件的变压器
CN202332539U (zh) * 2011-11-25 2012-07-11 台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的变压器绕线架
KR20140004847A (ko) * 2012-07-03 2014-01-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단자대를 갖는 보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성체
CN103515067A (zh) * 2013-09-09 2014-01-15 张家港市华洋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大型可调式电源的高频高功率变压器
CN203444947U (zh) * 2013-09-09 2014-02-19 张家港市华洋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大型可调式电源的高频高功率变压器
CN205542333U (zh) * 2016-03-16 2016-08-31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变压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12715A (ja) 2019-01-24
US20190006090A1 (en) 2019-01-03
JP6798434B2 (ja) 2020-12-09
US10692647B2 (en) 2020-06-23
CN109215927B (zh)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12330A2 (en) Insulating cover-equipped transformer mounted on circuit board
US6734777B2 (en) Transformer with improved insulation
US20070241850A1 (en) Inductor
CN102376439A (zh) 变压器和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JP4374620B2 (ja) トランス構造
US20040041676A1 (en) Coil device with edgewise winding
CN108091472A (zh) 变压器
US11201521B2 (en) Hybrid type stepping motor
US11626768B2 (en) Motor
JP2017201658A (ja) 電磁誘導器及び電磁誘導器の製造方法
JPH11251164A (ja) 小型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9215927A (zh) 线圈部件
JP3942576B2 (ja) 薄型トランス
JP2017152534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20140197914A1 (en) Transformer assemblies with moveable terminal blocks
KR101654991B1 (ko) 유도 구성품
KR101153515B1 (ko)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및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153521B1 (ko)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및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193039A1 (ja) モータ
US20040100157A1 (en) Electric machine end turn connectors
JP7116612B2 (ja)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イル部品並びに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3344954B2 (ja) ボビンと別体の端末ホルダを用いるコイル部品
JP6610515B2 (ja) トランス装置
JP2019146367A (ja) 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レゾルバ
JP2010040706A (ja) 薄型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とこれを用いた電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