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6938B - 混合多元醇 - Google Patents

混合多元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6938B
CN105246938B CN201480029272.2A CN201480029272A CN105246938B CN 105246938 B CN105246938 B CN 105246938B CN 201480029272 A CN201480029272 A CN 201480029272A CN 105246938 B CN105246938 B CN 105246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or
polyol
polyisocyanate
mixed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92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6938A (zh
Inventor
J·J·鲁潘科克
W·H·希斯
J·希梅内斯
A·A·马林
P·L·苏托夫
D·E·维埃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hm and Haas Co
Original Assignee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hm and Haa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hm and Haas Co filed Critical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246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6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6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6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4866Polyethers having a low unsaturation val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487Polyethers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 C08G18/4879Polyethers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containing arom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10Prepolymer process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a first reac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244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18/4261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prepared by oxyalkylation of polyesterpoly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4887Polyethers containing carboxylic ester groups derived from carboxylic acids other than acids of higher fatty oils or other than resin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63/668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72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75/00Adhesive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75/04Polyureth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分组合物,其包含一个或多个聚异氰酸酯和一个或多个包含以下的反应残基的混合多元醇:(i).具有N个羟基的一种引发剂多元醇,其中N为2或更大,且其中所述引发剂多元醇的数目平均分子量为900或更低,(ii).一个或多个酸酐,和(iii).两个或更多个具有以下结构的环氧烷:其中所述R3为氢或烷基,其中酸酐的所述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N∶1或更小;且其中所述反应残基(iii)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20∶1或更小其中酸酐的至少一个所述反应残基直接附接到高级环氧烷的所述反应残基中的一个。

Description

混合多元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组分氨基甲酸酯组合物。
背景技术
US 6,462,163描述由异氰酸酯和羟基封端聚酯制得的氨基甲酸酯组合物。US 6,855,844描述由异氰酸酯和聚酯-醚多元醇制得的氨基甲酸酯组合物。所希望的是提供具有改进的粘附特性或改进的加工特性或两者的双组分氨基甲酸酯组合物。
发明内容
以下为本发明的陈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双组分组合物,其包含一个或多个聚异氰酸酯和一个或多个包含以下的反应残基的混合多元醇:
(i).具有N个羟基的一种引发剂多元醇,其中N为2或更大,且其中所述引发剂多元醇的数目平均分子量为900或更低,
(ii).一个或多个酸酐,和
(iii).两个或更多个具有以下结构的环氧烷:
其中所述R3为氢或烷基,
其中酸酐的所述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N∶1或更小;其中高级环氧烷的所述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20∶1或更小;且其中酸酐的至少一个所述反应残基直接附接到高级环氧烷的所述反应残基中的一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发明的详细说明。
除非上下文另作明确指示,否则如本文所使用,以下术语具有所指定的定义。
“聚异氰酸酯”为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异氰酸酯基为-NCO。“多元醇”为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侧接羟基的化合物。多元醇上的侧接羟基的数目在本文中通过“N”指示。“酯多元醇”为含有一个或多个酯键的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为含有两个或更多个酯键的多元醇。酯键具有结构-C(O)-O-。“醚多元醇”为具有一个或多个醚键的多元醇。“聚醚多元醇”为具有两个或更多个醚键的多元醇。醚键为-C-O-C-。“混合多元醇”为含有至少一个酯键和至少一个醚键的多元醇。氨基甲酸酯键为-NH-C(O)-O-。
如果第一化合物可以通过第二化合物与第三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制得,那么第一化合物在本文中称为含有第二化合物的“反应残基”和第三化合物的“反应残基”。举例来说,酯R1-C(O)-O-R2称为含有酸R1-C(O)-OH和醇H-O-R2的反应残基。
当比率在本文中称为X∶1或更大时,其意指比率为Y∶1,其中Y大于或等于X。举例来说,如果比率称为3∶1或更大,那么比率可以是3∶1或5∶1或100∶1但不可以是2∶1。类似地,当比率在本文中称为W∶1或更小时,其意指比率为Z∶1,其中Z小于或等于W。举例来说,如果比率称为15∶1或更小,那么所述比率可以是15∶1或10∶1或0.1∶1但不可以是20∶1。
数目平均分子量(Mn)和重量平均分子量(Mw)通过体积排阻色谱测量。“多分散性”为Mw除以Mn的商。
表征组合物中的异氰酸酯基的量的适用方法为“%NCO”,其为存在于组合物中的所有异氰酸酯基的总重量除以组合物的总重量,表示为百分比。
“环氧烷”具有以下结构
其中R3为氢或烷基。“高级环氧烷”为其中R3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碳原子的烷基的环氧烷。如果-OH基团已与环氧烷反应而形成醚键和新羟基(如下),那么所述-OH基团在本文中称为经“烷氧基化”:
新形成的羟基可经烷氧基化一次或多次;在此情况下,初始-OH基团将称为已经高级环氧烷的两个或更多个反应残基烷氧基化。可经烷氧基化的-OH基团可以侧接于醇或多元醇上或可以是羧基的-OH部分。如果-OH基团经高级环氧烷烷氧基化,那么-OH基团称为经“高级烷氧基化”。任何类型的-OH基团可经烷氧基化,包括形成伯醇、仲醇或叔醇的那些,和形成羧基的一部分的那些。
多元醇的一个特征为羟值,其根据ASTM D4274-11(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康舍霍肯(Conshohocken,PA,USA))测量且以毫克KOH/克(mg KOH/g)的单位报导。本文中考虑的羟值在不进行任何酸度校正的情况下报导。多元醇的另一特征为酸值,其使用ASTM D974-12测量且以mg KOH/g的单位报导。
本发明的组合物包含聚异氰酸酯,在本文中标记为“聚异氰酸酯A”。合适的聚异氰酸酯包括一种或多种单体聚异氰酸酯、一种或多种聚异氰酸酯预聚物和其混合物。单体聚异氰酸酯包括例如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4,4′-MDI)、二苯基甲烷-2,4′-二异氰酸酯(2,4′-MDI)、二苯基甲烷-2,2′-二异氰酸酯(2,2′-MDI)、氢化MDI(任何异构体)、甲代亚苯基-2,4-二异氰酸酯(2,4-TDI)、甲代亚苯基-2,6-二异氰酸酯(2,6-TDI)、亚萘基-1,5-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己烷-1,6-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间四甲基亚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异氰酸2,2,4-三甲基六亚甲酯、二异氰酸2,4,4-三甲基六亚甲酯和其混合物。优选的单体聚异氰酸酯含有2,4′-MDI、4,4′-MDI和其混合物。聚异氰酸酯预聚物为单体聚异氰酸酯与一种或多种多元醇、一种或多种多元胺或其组合的反应产物。每一聚异氰酸酯预聚物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侧接异氰酸酯基。优选的聚异氰酸酯预聚物含有MDI的一种或多种异构体与一种或多种聚醚多元醇、一种或多种聚酯多元醇、一种或多种混合多元醇或其混合物的反应产物。优选地,在聚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形成中,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以形成氨基甲酸酯键。
优选地,聚异氰酸酯A含有一种或多种单体聚异氰酸酯和一种或多种聚异氰酸酯预聚物。优选地,单体聚异氰酸酯按聚异氰酸酯A的总重量计的量为10重量%或更多;更优选地20重量%或更多。优选地,单体聚异氰酸酯按聚异氰酸酯A的总重量计的量为50重量%或更少;更优选地40重量%或更少。
优选地,聚异氰酸酯A的%NCO为5%或更多;更优选地8%或更多。优选地,聚异氰酸酯A的%NCO为30%或更少;更优选地20%或更少。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多元醇“B”)包含上文中定义的(i)、(ii)和(iii)的反应残基。这意味着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含有一个或多个分子,其中(i)、(ii)和(iii)中的每一个的一个或多个反应残基共价结合到所述分子。优选地,含有(i)、(ii)和(iii)的反应残基的按摩尔计的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数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75%或更多;更优选地90%或更多。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含有一个或多个分子,其中反应残基(ii)通过共价键直接附接到反应残基(iii)。优选地,其中反应残基(ii)通过共价键直接附接到反应残基(iii)的按摩尔计的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数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75%或更多;更优选地90%或更多。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包含引发剂多元醇(i)的一个反应残基。引发剂多元醇的数目平均分子量为900或更低;优选地700或更低;更优选地500或更低。
优选地,引发剂多元醇为醚多元醇。优选地,引发剂多元醇不含酯键。优选地,引发剂多元醇不含除碳、氢和氧以外的原子。优选地,引发剂多元醇具有2、3或4个羟基(也就是说,N优选地为2、3或4);更优选的引发剂多元醇具有3个羟基。
优选的引发剂多元醇包括来自列表“P”和其烷氧基化型式的多元醇。列表“P”由甘油(glycerin,也被称为glycerol)、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具有500或更低的数目平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二丙二醇、三羟甲基乙烷和三羟甲基丙烷组成。在列表“P”的烷氧基化型式中,优选的为其中列表“P”多元醇上的每一羟基经高级环氧烷的4个或更少反应残基;更优选地3摩尔或更少;更优选地两摩尔或更少烷氧基化的那些。在列表“P”的烷氧基化型式中,优选的为其中环氧烷具有R3(如上文中所定义),也就是说具有6个或更少碳原子;更优选地3个或更少碳原子;更优选地1个碳原子的烷基的那些。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含有酸酐(ii)的一个或多个反应残基。优选的酸酐为顺丁烯二酸酐、丁二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六氢邻苯二甲酸酐;更优选的为邻苯二甲酸酐。
一个适用参数为“MRPA”,其在本文中定义为每摩尔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的酸酐的反应残基的摩尔数。酸酐的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MRPA∶1。在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任何一个分子中,将存在引发剂多元醇的一个反应残基和酸酐的整数个反应残基,且所述个别分子的MRPA为整数。混合多元醇可以是含有不同数目的酸酐反应残基的不同分子的混合物;在此情况下,混合多元醇的MRPA可以不是整数。优选地,MRPA∶1为0.9∶1或更大;更优选地1.0∶1或更大。MRPA∶1为N∶1或更小,其中N为引发剂多元醇上的侧接羟基数目。当初始多元醇具有三个侧接羟基时(即,当N=3时),优选地,MRPA∶1为1.5∶1或更低。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含有一种或多种环氧烷的一个或多个反应残基。一个适用参数为“MRAO”,其在本文中定义为每摩尔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的环氧烷的反应残基的摩尔数。所有环氧烷的所有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的摩尔比在本文中缩写为MRAO∶1。比率MRAO∶1为20∶1或更小;优选地10∶1或更小;更优选地6∶1或更小。优选地,MRAO∶1为2.0∶1或更大;更优选地4.0∶1或更大。
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含有一种或多种高级环氧烷的一个或多个反应残基。优选地,酸酐的至少一个反应残基直接附接到高级环氧烷的一个反应残基。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有用特征为发现于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的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最长链的长度,测量为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数目,在本文中缩写为“LAO”。优选地,环氧烷分子的反应残基由于如上文所述的烷氧基化方法而在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相邻。优选地,按摩尔计50%或更多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具有6或更低;更优选地4或更低;更优选地2或更低的平均LAO。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有用特征为发现于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的高级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最长链的长度,测量为高级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数目,在本文中缩写为“LHAO”。优选地,高级环氧烷分子的反应残基由于如上文所述的烷氧基化方法而在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相邻。优选地,按摩尔计50%或更多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具有6或更低;更优选地4或更低;更优选地2或更低的平均LHAO。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优选地具有100或更高;更优选地130或更高;更优选地200或更高的以mg KOH/g为单位的羟值。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优选地具有325或更低;更优选地305或更低的以mg KOH/g为单位的羟值。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优选地具有0到5;更优选地0到2;更优选地0到1的以mg KOH/g为单位的酸值。
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具有300或更高;更优选地400或更高;更优选地450或更高的Mn。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具有1,100或更低;更优选地750或更低;更优选地500或更低的Mn。
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具有1.01或更高的多分散性。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具有1.4或更低;更优选地1.3或更低;更优选地1.25或更低的多分散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上的大部分侧接羟基为仲羟基。优选地,按摩尔计的上面所有的侧接羟基为仲羟基的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的量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75%或更多;更优选地90%或更多。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优选地不含任何脂肪(长链脂族)残基。脂肪(长链脂族)残基为通过单键或双键彼此连接的5个或更多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长链脂族)残基中的碳原子并非任何芳环的一部分。
异氰酸酯A与混合多元醇的混合比基于异氰酸酯A的当量和混合多元醇的当量。异氰酸酯封端的树脂的当量通过以下方程式计算自所述组分的%NCO:
异氰酸酯A的当量=(42×100)/%NCO
混合多元醇的当量通过以下方程式计算自所述组分的羟值(OHN):
混合多元醇的羟基当量=56100/OHN
每一组分的当量计算自存在于混合物中的所述组分的重量除以所述组分的当量。
优选地,异氰酸酯A与混合多元醇的按当量计的混合比为1∶1或更大;更优选地1.25∶1或更大;更优选地1.43∶1或更大。优选地,异氰酸酯A与混合多元醇的按当量计的混合比为2∶1或更小;更优选地1.82∶1或更小;更优选地1.7∶1或更小。
除聚异氰酸酯A和混合多元醇以外,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任选地含有一种或多种溶剂、一种或多种佐剂成分或两者。溶剂为能够溶解聚异氰酸酯和混合多元醇的具有低于80℃的沸点的液体。如果溶剂存在,那么聚异氰酸酯的重量加上混合多元醇的重量的总和与溶剂的重量的比优选地为0.45∶1到20∶1。在一些实施例中,不使用溶剂。
佐剂成分也可以存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举例来说,催化剂可以存在以促进聚异氰酸酯与混合多元醇之间的反应以形成氨基甲酸酯键。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优选地通过在本文中称为“优选方法”的以下方法制得。适用于优选方法中的每一步骤的方法和催化剂可以例如发现于US 2013/0035467中。
在优选方法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发剂多元醇通过包括以下任选的“初步步骤”的方法制得。初步步骤包括使来自列表“P”(上文定义)的多元醇与一种或多种高级环氧烷在烷氧基化反应中反应。如果进行此初步步骤,那么将结果视为引发剂多元醇。
在优选方法中,在初步步骤(如果其经进行)之后,进行后续“第一步”:引发剂多元醇与酸酐反应。
由于第一步,引发剂多元醇上的侧接羟基中的一些或全部优选地变得经酸酐“封端”。“封端”在本文中意指酸酐的一个酸官能团与引发剂多元醇上的侧接羟基反应形成酯键,且酸酐的另一酸官能团变为羧基。优选地,按摩尔计,引发剂多元醇上30%到100%;更优选地60%到100%的羟基变得封端。优选地,第一步不形成存在引发剂多元醇的一个以上反应残基的分子;举例来说,优选的是不形成酸酐的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交替的链。优选地,按摩尔计的由含有恰好一个引发剂多元醇的反应残基的分子组成的第一步骤的产物的量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80%或更多;更优选地95%或更多。
在优选方法中,在进行第一步之后,进行以下“第二步”。在第二步中,第一步的产物与一种或多种高级环氧烷反应。第二步优选地在存在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优选的催化剂包括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叔胺催化剂和超强酸催化剂。更优选的为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和超强酸催化剂。叔胺催化剂可以是N-烷基烷醇胺、氨基醇、N,N-二烷基环己基胺、烷基胺(其中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和其异构形式)和杂环胺。第三催化剂的非限制性实例为1-甲基-咪唑、三乙胺、三异丙胺、三丁胺、二甲基乙醇胺、N,N-二甲基苯甲胺和2-乙基-4-甲基-咪唑。在超强酸催化剂中,优选的为全氟烷基磺酸和其它含氟磺酸;更优选的为三氟甲磺酸。
优选地,在第二步完结时,形成存在的羧基的一部分的大部分或所有-OH基团已经高级烷基氧化物的至少一个反应残基烷氧基化。优选地,按摩尔计,其中在进行第二步之前已为羧基的一部分的每一-OH基团在第二步期间经烷氧基化的第二步的产物中的分子的量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80%或更多;更优选地95%或更多。
预期第二步的反应产物为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
当预期混合多元醇通过优选方法制得时,当考虑如上文中所论述的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的高级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链的长度时,此类链的长度由成品多元醇中反应残基彼此间的关系决定。举例来说,高级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整个链可能已在初步步骤期间形成,或高级环氧烷的相邻反应残基的整个链可能已在第二步期间形成,或链可能已在初步步骤期间部分形成且随后在第二步期间扩展。
本发明的组合物的优选用途为用作双组分层压粘合剂。
粘合剂为用于将两个或更多个衬底粘合在一起的材料。双组分粘合剂为一种组合物,其以两种分离材料形式储存于两个分离容器中;使两种材料彼此接触以形成混合物,且在相对较短时间(通常一小时或更少)内,使混合物与一个或多个衬底接触。随后,在相对较短时间(通常一小时或更少)内,形成组装物品,其中混合物的一部分与两个或更多个衬底接触。在一段时间(称作固化时间)之后,两种初始材料已彼此反应而在衬底之间形成粘合。
层压粘合剂为能够在粘合剂组合物以与衬底的两个表面接触的相对较薄的层形式存在时在两个相对较薄、平坦的衬底之间形成粘合的组合物。优选的衬底(在本文中称作“膜”)具有10μm到1mm的厚度且在其它两个维度中的每一个中具有至少10cm的程度。
优选衬底的组合物为有机聚合物、金属化有机聚合物和金属箔,如铝。优选的有机聚合物为聚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其共挤层和其掺合物。
“层合物”为由正面与粘合剂组合物层接触(所述层又与第二膜的正面接触)的一个膜制成的组装物品。粘合剂层可以连续或不连续。
在层合物中,膜之间的层中的粘合剂的量优选地为1.22g/m2或更多;更优选地1.46g/m2或更多;更优选地1.67g/m2或更多;更优选地2.05g/m2或更多。在层合物中,膜之间的层中的粘合剂的量优选地为4.90g/m2或更小;更优选地4.10g/m2或更小;更优选地2.5g/m2或更小。
在形成层合物的优选方法中,最近形成的聚异氰酸酯和混合多元醇的混合物的层涂覆到一个衬底,粘合层任选地经干燥,使第二衬底与粘合层接触以形成组装物品,且使组装物品处于压力下,例如通过在辊之间穿过。组装物品随后储存在优选地18℃到55℃,更优选地25℃到45℃,更优选地25℃到30℃的温度下。
以下是本发明的实例。
在以下实例中,使用以下聚异氰酸酯。
聚异氰酸酯I:69.0%到71.0%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和29.0%-31.0%亚甲基双(异氰酸4-苯酯)、异氰酸酯基-2-[(4-异氰酸酯基苯基)甲基]苯和亚甲基双(2-异氰酸酯基)苯的组合,具有13.0%的%NCO。百分比按重量计,按聚异氰酸酯I的重量计。基于聚异氰酸酯I的所有配制物在环境温度(大致25℃)下固化。
聚异氰酸酯II:≥95.0%异氰酸酯封端的预聚物和≤0.20%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具有21.8%±0.3%的%NCO。基于聚异氰酸酯II的所有配制物在大约45-46℃下固化。
本发明的混合多元醇在下文中称作“聚酯-聚醚”多元醇。测量多元醇的以下特征。
羟值(“OH数”)根据ASTM D4274D的协议测量为氢氧化钾(KOH)mg/g。
酸值测量为氢氧化钾(KOH)mg/g,其根据且由样品与标准甲醇KOH溶液(0.01N:经认证,购自飞世尔科技公司(Fisher Scientific))的甲醇溶液的电位滴定测定。
总不饱和度根据ASTM D4671测量为meq/g。
水%重量根据ASTM E203测量。
总挥发物通过225℃下的顶空分析测量。
粘度根据ASTM D455和锥板:ISO 3219测量。
密度通过使用计算数字密度计MDA 4500测量。
pH(1H2O+10MeOH)-表观pH,在添加10g样品到60mL中和水-甲醇(1∶10 水∶甲醇,按重量计)溶液中之后使用标准pH计测量。
获得每一多元醇的13C NMR光谱。从所述光谱的分析确定若干特征。第一,初始多元醇(或用于制造初始多元醇的列表P多元醇)的性质经验证。第二,确定以下每分子的多元醇中的每一个的反应残基数目:邻苯二甲酸酐(PA)和环氧丙烷(PO)。当关于PO报导两个数目时,第一个表示附接到列表P多元醇以制造初始多元醇的PO残基数目,且第二数目表示在邻苯二甲酸酐已与初始多元醇反应之后附接到多元醇的PO残基数目。
伯羟基和仲羟基的比例通过采用F.希特利(F.Heatley)等人,《巨分子》(Macromolecules),21(9),2713-2721(1988)的方法的13C NMR的分析确定。
尺寸排阻色谱(在下文中缩写为“GPC”)使用弗雷诺(VORANOL)TM CP6001+弗雷诺TMCP4100+弗雷诺TM CP1000的标准多元醇混合物(基于聚丙烯多元醇的三醇丙三醇,Mn=6000、4100、2000和1000Da,购自陶氏化学公司(the Dow Chemical Company))在室温下测量。计算是基于窄标准法(narrow standard method)。
实例1:混合多元醇合成
295.6g(2.79mol)二乙二醇(DEG)和825.4g(5.58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2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将反应器内容物再搅拌1.5h,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30℃。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0.0547g DMC催化剂添加到树脂中且200.0g环氧丙烷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13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3巴。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反应器内容物在这些条件下搅拌1h。仅观测到极缓慢氧化物消耗率。环氧丙烷经排出;反应混合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闪蒸5min。打开反应器且添加0.0547g DMC催化剂。反应器经闭合且在以1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恒温于120℃。将真空施加到反应器以使内部压力达到低于1毫巴。真空管线经关闭;200g环氧丙烷以15g/min添加到抽成真空的反应器中以建立4.3巴的环氧丙烷。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反应器内容物在这些条件下搅拌1h。同样,仅观测到极缓慢氧化物消耗率。环氧丙烷经排出;反应混合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闪蒸5min。打开反应器且再添加0.0547gDMC催化剂。反应器经闭合且在以1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恒温于120℃。将真空施加到反应器以使内部压力达到低于1毫巴。真空管线经关闭;200g环氧丙烷以15g/min的速率添加到抽成真空的反应器中以建立4.3巴的环氧丙烷压力。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环氧丙烷馈送结束23min之后,观测到强放热(120到155℃),反应器中的环氧丙烷压力在小于一分钟内突然下降到低于0.3巴。此时催化剂经活化;其余的563g环氧丙烷以15g/min的馈送速率在37min内添加到反应器中。在此馈送状态期间,平衡环氧丙烷压力建立于0.71巴。在馈送结束时允许30min消化时间。产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汽提30min。获得无色液体,含有93重量ppm DMC终批浓度。反应器的温度降低到80℃。产物热出炉且收集到塑料容器中。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11mg KOH/g;酸值:0.24mgKOH/g;总不饱和度:0.0018meq/g;水:140ppm;总挥发物85ppm;25℃下的粘度:3680mPa.s;50℃下的粘度:401mPa.s;100℃下的粘度:34.9mPa.s;25℃下的密度:1.116g/cm313C-NMR:DEG+2.0PA+10.9PO,Mn=1032Da;伯OH:总OH的4.5%,仲OH:总OH的95.5%;GPC:Mn=760g/mol,Mw/Mn=1.08。
实例2:混合多元醇合成
601.10g(5.89mol)DEG和1744.34g(11.79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2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将反应器内容物再搅拌1.5h。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30℃。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0.00592g DMC催化剂添加到树脂中且180.0g环氧丙烷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12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3.0巴。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反应器内容物在这些条件下搅拌1h。仅观测到极缓慢氧化物消耗率。环氧丙烷经排出;反应混合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闪蒸5min。打开反应器且添加0.0.592g DMC催化剂。反应器经闭合且在以1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恒温于120℃。将真空施加到反应器以使内部压力达到低于1毫巴。真空管线经关闭;180g环氧丙烷以15g/min添加到抽成真空的反应器中以建立3.0巴的环氧丙烷。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反应器内容物在这些条件下搅拌1h。同样,仅观测到极缓慢氧化物消耗率。环氧丙烷经排出;反应混合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闪蒸5min。打开反应器且再添加0.0592g DMC催化剂。反应器经闭合且在以1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恒温于120℃。将真空施加到反应器以使内部压力达到低于1毫巴。真空管线经关闭;180g环氧丙烷以15g/min的速率添加到抽成真空的反应器中以建立3.0巴的环氧丙烷压力。此时,反应器中的搅拌速率增加到700rpm。环氧丙烷馈送结束23min之后,观测到强放热(120到134℃),反应器中的环氧丙烷压力在6分钟内从2.4巴下降到低于0.3巴。此时催化剂经活化;允许30min消化时间。产物用6巴氮气压力吹扫10次,接着在100℃下真空汽提30min。获得无色液体,含有77重量ppm DMC终批浓度。反应器的温度降低到80℃。产物热出炉且收集到塑料容器中。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74mg KOH/g;酸值:1.32mgKOH/g;总不饱和度:0.002meq/g;水:230ppm;总挥发物142ppm;50℃下的粘度:2054mPa.s;75℃下的粘度:860mPa.s;100℃下的粘度:76mPa.s;25℃下的密度:1.190g/cm313C-NMR:DEG+2.0PA+4.4PO,Mn=660Da;伯OH:总OH的30.0%,仲OH:总OH的70.0%;GPC:Mn=443g/mol,Mw/Mn=1.12。
实例3:混合多元醇合成
500.0g(4.71mol)DEG和1408.0g(9.42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1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将反应器内容物再搅拌1.5h。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30℃。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1095.0g,18.85mol)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7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5.1巴(510kPa)。允许2.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4.0巴(40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285.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0.5h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在干袋中持续5min以10000rpm使用IKA Ultra Turrax T25掺合器将固体DMC催化剂(0.959g)分散于274.0g获自如上文所述的汽提样品的多元醇中。分散液含有349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30℃。68.1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的馈送速率再馈送100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73.7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再注射70.2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 PO。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再注射60.1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PO。在完成馈送之后的15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790g(13.60mol)PO到反应器中。在馈送结束时,允许1.0h的消化时间。产物在120℃下持续1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29mg KOH/g;酸值:0.1mgKOH/g;总不饱和度:0.0052meq/g;水:190ppm;总挥发物80ppm;25℃下的粘度:6010mPa.s;50℃下的粘度:595mPa.s;75℃下的粘度:114mPa.s;100℃下的粘度:37mPa.s;60℃下的密度:1.103g/cm3;25℃下的密度:1.127g/cm313C-NMR:DEG+2.0PA+8.0PO,Mn=869Da;伯OH:总OH的12.6%,仲OH:总OH的87.4%;GPC:Mn=670g/mol,Mw/Mn=1.15。
实例4:混合多元醇合成
762.1g(3.92mol)四乙二醇(TEG)和1162.5g(7.85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1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将反应器内容物再搅拌1.5h。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30℃。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820.0g,14.12mol)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5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3.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3.8巴(38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170.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0.5h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在干袋中持续5min以10000rpm使用IKA UltraTurrax T25掺合器将固体DMC催化剂(0.473g)分散于155.0g获自如上文所述的汽提样品的多元醇中。分散液含有304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40℃。65.0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馈送180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40.0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 PO。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再注射50.0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 PO。在完成馈送之后的1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165g(2.84mol)PO到反应器中。在馈送结束时,允许1.0h的消化时间。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41mg KOH/g;酸值:0.1mgKOH/g;总不饱和度:0.023meq/g;水:120ppm;总挥发物5694ppm;25℃下的粘度:6030mPa.s;50℃下的粘度:586mPa.s;75℃下的粘度:112mPa.s;100℃下的粘度:27mPa.s;25℃下的密度:1.160g/cm3;60℃下的密度:1.132g/cm313C-NMR:TEG+2.0PA+5.9PO,Mn=834Da;伯OH:总OH的12.9%,仲OH:总OH的87.1%;GPC:Mn=580g/mol,Mw/Mn=1.12。
实例5:混合多元醇合成
768.2g(3.96mol)TEG和0.79g三氟甲磺酸(按产物重量计的25ppm三氟甲磺酸(TFA))于乙醇中的10%溶液置于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反应器经闭合且在2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2.2巴N2压力恒温于100℃。反应器内容物在100℃下持续0.5h在真空中汽提。真空管线经关闭且EO(523.0g,11.87mol)以10.5g/min的速率经50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强放热。在此馈送结束时,允许0.5h的额外消化时间。搅拌速率减少到50rpm。反应器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将1172.4g(7.92mol)邻苯二甲酸酐、0.04g(0.29mmol)K2CO3和0.16g 2-乙基-4-甲基-咪唑(EMI)(按产物重量计的50ppm)添加到反应器中。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在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00℃。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50rpm。将反应器内容物再搅拌0.5h。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30℃。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PO(749.0g,12.90mol)以11.5g/min的馈送速率经6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3.5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2.5巴(250kPa)。反应器温度减少到100℃。4.59g三氟甲磺酸(TFA,按产物重量计的142ppm)于乙醇中的10%溶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观测到反应器中的立即压降和放热。允许20min的额外消化时间。氢氧化钾(4.73g,0.5mol/l溶液,于乙醇中)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以中和其余的三氟甲磺酸。产物随后在120℃下持续2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36mg KOH/g;酸值:2.1mgKOH/g;总不饱和度:0.0072meq/g;水:160ppm;总挥发物229ppm;25℃下的粘度:8920mPa.s;50℃下的粘度:971mPa.s;75℃下的粘度:206mPa.s;100℃下的粘度:95mPa.s;25℃下的密度:1.196g/cm3;60℃下的密度:1.167g/cm313C-NMR:TEG+3.0EO+2.0PA+2.8PO,Mn=785Da;伯OH:总OH的42.6%,仲OH:总OH的57.4%;GPC:Mn=570g/mol,Mw/Mn=1.23。
实例6:混合多元醇合成
473.8g(3.53mol)二丙二醇(DPG)和1046.1g(7.06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3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2.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820.0g,14.12mol)以13g/min的馈送速率经6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8巴(480kPa)。允许15.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1.8巴(18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94.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10min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在干袋中持续5min以10000rpm使用IKA Ultra Turrax T25掺合器将固体DMC催化剂(0.312g)分散于83.7g获自如上文所述的汽提样品的多元醇中。分散液含有370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40℃。31.6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馈送100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30.6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在完成馈送之后的1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709g(12.21mol)PO到反应器中。在馈送结束时,允许1.0h的消化时间。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33mg KOH/g;酸值:0.3mgKOH/g;总不饱和度:0.0079meq/g;水:180ppm;总挥发物1425ppm;25℃下的粘度:10200mPa.s;50℃下的粘度:839mPa.s;75℃下的粘度:143mPa.s;100℃下的粘度:54mPa.s;25℃下的密度:1.123g/cm3;60℃下的密度:1.095g/cm313C-NMR:DPG+2.0PA+8.2PO,Mn=904Da;伯OH:总OH的14.0%,仲OH:总OH的86.0%;GPC:Mn=650g/mol,Mw/Mn=1.11。
实例7:混合多元醇合成
590.8g(4.40mol)DPG和0.71g三氟甲磺酸(按产物重量计的18ppm TFA)于乙醇中的10%溶液置于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反应器经闭合且在20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1巴N2压力恒温于100℃。反应器内容物在100℃下持续0.5h在真空中汽提。真空管线经关闭,搅拌速率增加到400rpm且PO(511.5g,8.81mol)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3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强放热。在此馈送结束时,允许0.5h的额外消化时间。搅拌速率减少到50rpm。反应器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将1305.3g(8.81mol)邻苯二甲酸酐和0.04g(0.29mmol)K2CO3添加到反应器中。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在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00℃。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1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6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温度增加到130℃且搅拌速率增加到400rpm。PO(1074.3g,18.50mol)以11g/min的馈送速率经100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4.5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少到2.7巴(27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468.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0.5h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在干袋中持续15min以14000rpm使用IKA UltraTurrax T25掺合器将固体DMC催化剂(0.753g)分散于270.0g获自如上文所述的汽提样品的多元醇中。分散液含有278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40℃。84.8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的馈送速率再馈送100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82.4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 PO。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再注射84.8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100g PO。在完成馈送之后的2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66g PO到反应器中。再允许1.0h的消化时间。产物在120℃下持续1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36mg KOH/g;酸值:0.6mgKOH/g;总不饱和度:0.006meq/g;水:260ppm;总挥发物280ppm;25℃下的粘度:12800mPa.s;50℃下的粘度:1010mPa.s;75℃下的粘度:144mPa.s;100℃下的粘度:35mPa.s;60℃下的密度:1.100g/cm3;25℃下的密度:1.129g/cm313C-NMR:DPG+2.0PA+7.5PO,Mn=866Da;伯OH:总OH的23.3%,仲OH:总OH的76.7%;GPC:Mn=610g/mol,Mw/Mn=1.18。
实例8:混合多元醇合成
1732.3g(4.08mol)弗雷诺*P400二醇聚醚多元醇、1207.5g(8.15mol)邻苯二甲酸酐和0.20g EMI(按产物重量计的50ppm)在以50rpm搅拌的情况下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30℃下。获得的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2.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758.0g,13.05mol)以14g/min的馈送速率经55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5.1巴(510kPa)。允许3.5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2.9巴(290kPa)。反应器温度减少到100℃。5.37g三氟甲磺酸(TFA,按产物重量计的145ppm)于乙醇中的10%溶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观测到反应器中的立即压降和放热。允许20min的额外消化时间。氢氧化钾(7.15g,0.5mol/l溶液,于乙醇中)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以中和其余的三氟甲磺酸。产物随后在120℃下持续1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26mg KOH/g;酸值:4.9mgKOH/g;总不饱和度:0.0079meq/g;水:250ppm;总挥发物393ppm;25℃下的粘度:13900mPa.s;50℃下的粘度:1110mPa.s;75℃下的粘度:168mPa.s;100℃下的粘度:47mPa.s;25℃下的密度:1.122g/cm3;60℃下的密度:1.093g/cm313C-NMR:DPG+5.0PO+2.0PA+2.8PO,Mn=885Da;伯OH:总OH的33.6%,仲OH:总OH的66.4%;GPC:Mn=660g/mol,Mw/Mn=1.20。
实例9:混合多元醇合成
1772.2g(4.17mol)弗雷诺*P400二醇聚醚多元醇和617.6g(4.17mol)邻苯二甲酸酐在以50rpm搅拌的情况下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30℃下。获得的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588.0g,10.12mol)以6.5g/min的馈送速率经90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5.4巴(540kPa)。允许17.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3.4巴(34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276.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10min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在干袋中持续5min以10000rpm使用IKA Ultra Turrax T25掺合器将固体DMC催化剂(0.646g)分散于266.1g获自如上文所述的汽提样品的多元醇中。分散液含有242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40℃。54.1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馈送50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48.6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48.7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50.3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以30g/min馈送55g 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51.0g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以30g/min馈送95g PO。在完成馈送之后的1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267g(4.60mol)PO到反应器中。在馈送结束时,允许0.5h的消化时间。产物随后在100℃下持续0.5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41mg KOH/g;酸值:0.1mgKOH/g;总不饱和度:0.0081meq/g;水:110ppm;总挥发物340ppm;25℃下的粘度:884mPa.s;50℃下的粘度:153mPa.s;75℃下的粘度:42mPa.s;100℃下的粘度:28mPa.s;25℃下的密度:1.065g/cm3;60℃下的密度:1.037g/cm313C-NMR:DPG+5.0PO+1.0PA+4.0PO,Mn=805Da;伯OH:总OH的13.3%,仲OH:总OH的86.7%;GPC:Mn=710g/mol,Mw/Mn=1.11。
实例10:混合多元醇合成
将1173.0g(2.60mol)弗雷诺CP450多元醇和384.0g(2.60mol)邻苯二甲酸酐添加到反应器中。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在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00℃。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1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1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温度增加到130℃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385.0g,6.63mol)以5.5g/min的平均馈送速率经70min馈入反应器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1.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4.0巴(40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268.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10min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固体DMC催化剂(0.346g)分散于汽提的多元醇样品中。分散液含有129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30℃。66.6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再馈送70g(1.21mol)PO。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h。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再注射91.4g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馈送20g(0.35mol)PO。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40℃。其余的110.0g DMC催化剂分散液与1.41g Al(s-BuO)3混合且注射到反应器中。在注射之后的1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1152g(19.83mol)PO到反应器中。再允许0.5h的消化时间。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36mg KOH/g;酸值:0.04mgKOH/g;总不饱和度:0.0069meq/g;水:60ppm;总挥发物331ppm;25℃下的粘度:1130mPa.s;50℃下的粘度:189mPa.s;75℃下的粘度:48mPa.s;100℃下的粘度:12mPa.s;60℃下的密度:1.051g/cm3;25℃下的密度:1.026g/cm313C-NMR:甘油+1.0PA+16.8PO,Mn=1217Da;伯OH:总OH的11.8%,仲OH:总OH的88.2%;GPC:Mn=1030Da,Mw/Mn=1.11。
实例11:混合多元醇合成
将1340.5g(2.96mol)弗雷诺CP450多元醇和877.8g(5.93mol)邻苯二甲酸酐添加到反应器中。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在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00℃。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1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1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温度增加到130℃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678.0g,11.67mol)以6.8g/min的平均馈送速率经100min馈入反应器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45min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少到4.4巴(44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273.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10min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固体DMC催化剂(0.422g)分散于汽提的多元醇样品中。分散液含有1545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恒温于130℃。54.3g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加压且连接到反应器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00min。未观测到DMC催化剂活化。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40℃。再注射54.7g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接着再馈送98g(1.69mol)PO。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30min。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再注射94.4g DMC催化剂分散液到反应器中。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45min。未观测到催化剂活化。其余的69.2g DMC催化剂分散液与2.25g Al(s-BuO)3混合且注射到反应器中。在注射之后的1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827g(14.24mol)PO到反应器中。再允许0.5h的消化时间。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40mg KOH/g;酸值:0.09mgKOH/g;总不饱和度:0.0092meq/g;水:120ppm;总挥发物668ppm;25℃下的粘度:6400mPa.s;50℃下的粘度:687mPa.s;75℃下的粘度:127mPa.s;100℃下的粘度:53mPa.s;60℃下的密度:1.070g/cm3;25℃下的密度:1.097g/cm313C-NMR:甘油+2.0PA+15.7PO,Mn=1300Da;伯OH:总OH的18.5%,仲OH:总OH的81.5%;GPC:Mn=1000Da,Mw/Mn=1.13。
实例12:混合多元醇合成
将1066.4g(2.37mol)弗雷诺CP450多元醇和1053.0g(7.11mol)邻苯二甲酸酐添加到反应器中。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在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10℃。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1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1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温度增加到130℃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825.0g,14.20mol)以2.8g/min的平均馈送速率经290min馈入反应器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21.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2.9巴(290kPa)。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底阀的抽成真空的钢弹取出93.0g样品。样品转移到玻璃烧瓶中且在真空中在持续10min搅拌的情况下在100℃下汽提出未反应的PO。0.111g DMC催化剂和2.25g Al(s-BuO)3分散于汽提的多元醇样品中。分散液含有1200ppm DMC催化剂。反应器温度增加到140℃。如上文所述制备的DMC催化剂分散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接着再馈送100g(1.72mol)PO。在注射之后的30min内观测到伴随着反应器中的压降和放热的平滑DMC催化剂活化。再以30g/min馈送150g(2.58mol)PO到反应器中。再允许0.5h的消化时间。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29mg KOH/g;酸值:1.31mgKOH/g;总不饱和度:0.0097meq/g;水:300ppm;总挥发物1383ppm;25℃下的粘度:50100mPa.s;50℃下的粘度:3150mPa.s;75℃下的粘度:389mPa.s;100℃下的粘度:89mPa.s;13C-NMR:甘油+3.0PA+13.8PO,Mn=1336Da;伯OH:总OH的29.0%,仲OH:总OH的71.0%;GPC:Mn=990Da,Mw/Mn=1.15。
实例13:混合多元醇合成
190.9g(2.07mol)丙三醇和307.1g(2.07mol)邻苯二甲酸酐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10℃下。起初,固体反应器内容物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启动搅拌,将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h。反应器温度减少到100℃。0.55g三氟甲磺酸(按产物重量计的50ppm TFA)于乙醇中的10%溶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400rpm。PO(610.5g,10.51mol)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40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强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3.0巴(300kPa)。在馈送结束时,允许30min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小到1.4巴(140kPa)。碳酸钾(0.03g,0.22mmol)添加到产物中以中和其余的三氟甲磺酸。产物随后在100℃下持续2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243mg KOH/g;酸值:48mg KOH/g;总不饱和度:0.006meq/g;水:120ppm;总挥发物329ppm;50℃下的粘度:1820mPa.s;75℃下的粘度:280mPa.s;100℃下的粘度:83mPa.s;60℃下的密度:1.124g/cm3;25℃下的密度:1.151g/cm3;pH:3.5.13C-NMR:甘油+1.0PA+4.7PO,Mn=514Da;伯OH:总OH的63.2%,仲OH:总OH的36.8%.GPC:Mn=330g/mol,Mw/Mn=1.39。
实例14:混合多元醇合成
2011.0g(7.89mol)弗雷诺*CP260三醇聚醚多元醇、1520.4g(10.25mol)邻苯二甲酸酐和0.20g 2-乙基-4-甲基-咪唑(按产物重量计的51ppm EMI)在5L不锈钢烷氧基化反应器中混合。反应混合物在以50rpm搅拌的情况下用6巴(600kPa)氮气(N2)压力吹扫10次。反应器用6巴N2压力恒温于130℃下。初始反应浆料逐渐溶解于反应器中,在此温度下0.50h之后主要变为液体。搅拌速率从50rpm逐渐增加到200rpm。再搅拌反应器内容物1.50h。反应器中的N2压力减少到1.0巴,且搅拌速率增加到300rpm。PO(1202.0g,20.70mol)以15g/min的馈送速率经80min馈入反应器中。即时反应起始伴随着放热。在馈送完成时,反应器中的全压已达到4.9巴(490kPa)。允许3.0h的额外消化时间。反应器中的全压减少到4.3巴(430kPa)。反应器温度减少到100℃。6.33g三氟甲磺酸(按产物重量计的142ppm TFA)于乙醇中的10%溶液借助于连接到反应器的加压的不锈钢弹注射到反应器中。观测到反应器中的立即压降和放热。在此馈送结束时,允许30min的额外消化时间。残余氮气压力经排出;反应混合物用6巴(600kPa)N2压力吹扫10次。氢氧化钾(6.67g,0.5mol/l溶液,于乙醇中)添加到产物中以中和其余的三氟甲磺酸。产物随后在120℃下持续1h在真空中汽提。获得无色粘滞液体。
产生的混合聚酯-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269mg KOH/g;酸值:1.27mgKOH/g;总不饱和度:0.006meq/g;水:13ppm;25℃下的粘度:36500mPa.s;50℃下的粘度:2050mPa.s;75℃下的粘度:268mPa.s;100℃下的粘度:74mPa.s;60℃下的密度:1.126g/cm3;25℃下的密度:1.153g/cm3;pH:5.2.13C-NMR:甘油+2.8PO+1.3PA+2.6PO,Mn=6000Da;伯OH:总OH的32.5%,仲OH:总OH的67.5%.GPC:Mn=450g/mol,Mw/Mn=1.18。
比较实例C15:多元醇
在去离子水作为引发剂的情况下使用DMC催化剂制备聚丙二醇聚合物。
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46mg KOH/g;酸值:0.03mg KOH/g;总不饱和度:0.0068meq/g;水:30ppm;总挥发物31ppm;25℃下的粘度:121mPa.s;50℃下的粘度:40mPa.s;75℃下的粘度:21mPa.s;100℃下的粘度:16mPa.s;60℃下的密度:0.9739g/cm3;25℃下的密度:1.001g/cm3;pH:8.4。
比较实例C16:多元醇:
在丙三醇作为引发剂的情况下使用DMC催化剂制备聚丙二醇聚合物。
聚醚多元醇具有以下特性:OH值:143mg KOH/g;酸值:0.03mg KOH/g;总不饱和度:0.0036meq/g;水:110ppm;总挥发物32ppm;25℃下的粘度:301mPa.s;50℃下的粘度:80mPa.s;75℃下的粘度:20mPa.s;100℃下的粘度:10mPa.s;60℃下的密度:0.9891g/cm3;25℃下的密度:1.016g/cm3;pH:8.6。
混合多元醇和多元醇的粘附特性用使用一系列层状结构的异氰酸酯预聚物树脂评估。这些两部分粘合剂系统经由溶剂手工浇铸方法和层压机评估。
测量粘合特性的测试
粘合层合评估程序:
粘合配制物通过以下方法筛选自溶剂基溶液(50%固体):将聚异氰酸酯I或聚异氰酸酯II溶解于无水乙酸乙酯中且在辊轧机中在玻璃瓶中混合,随后添加混合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到溶液中且在辊轧机上进一步混合直到溶液在外观上均匀。
膜和金属化膜在大约0.1KW的功率电平下经电晕处理。铝箔在不经电晕处理的情况下使用。粘合剂溶液用3号绕线压延棒(draw down rod)手工涂布到主膜上以产生1.6276g/m2(1.0lb/rm)的涂层重量且随后在IR加热器下干燥大致30秒。主膜在65.6℃(150°F)的夹持温度的情况下层合到水暖式层压机上的次级膜。对于每一结构制备三个层合物20.3cm×27.9cm(8英寸×11英寸),层合物内具有胶带以促进粘合测试。层合物放置于0.45-0.90kg(1-2lbs)砝码下以跨越层合物样品施加等效压力。
T-剥离粘合强度程序:
T-剥离粘合强度在来自使用胶带切割机切割的层状结构的15mm×127cm(5英寸)长样品上测量。T-剥离强度在具有50N测试夹具的特温-艾伯特(Thwing-Albert)QC-3A抗张测定器上以10cm/min的T-剥离速率关于来自每一结构的三个层合物中的每一个的样品测量,且连同失败模式记录每一样品的高和平均强度,报导平均-T剥离强度。层合物的粘合强度在1天和7天进行测量。
以下缩写用于描述测试结果:“as”=粘合剂开裂;“ftr”=膜撕裂;“fstr”=膜拉伸;“sec”=次要;“zip”=拉链粘合;“pmt”=部分金属过渡。
用于粘附测试中的衬底如下:
层合物为如下。
<u>编码</u> <u>主衬底</u> <u>次衬底</u>
75SLP/70SPW 75SLP(SLP定向聚丙烯) 70SPW(毕克SPW共挤膜)
75SLP/GF-19 75SLP(SLP定向聚丙烯) GF-19(高滑聚乙烯)
92LBT/GF-19 92LBT(PET聚酯膜) GF-19(高滑聚乙烯)
英布伦1500/GF-19 英布伦1500(双轴定向尼龙6膜) GF-19(高滑聚乙烯)
PET-Met/GF-19 PET-Met(金属化聚酯) GF-19(高滑聚乙烯)
OPP-Met/GF-19 OPP-Met(金属化定向聚丙烯) GF-19(高滑聚乙烯)
OPP-Met/70SPW OPP-Met(金属化定向聚丙烯) GF-19(高滑聚乙烯)
背衬箔/尼龙 背衬箔 尼龙(双轴定向尼龙6膜)
背衬箔/92LBT 背衬箔 92LBT(PET聚酯膜
实例17:
实例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18:
实例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19:
实例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0:
实例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4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1:
实例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4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2:
实例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4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3:
实例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10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4:
实例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94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5:
实例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9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6:
实例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7:
实例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8:
实例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29:
实例5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0:
实例5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1:
实例5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2:
实例6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3:
实例6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4:
实例6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5:
实例7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7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6:
实例7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8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7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7:
实例7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7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8:
实例8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9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8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39:
实例8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7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8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0:
实例8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2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8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1:
实例9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9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2:
实例9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9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3:
实例9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9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4:
实例10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0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5:
实例10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8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0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6:
实例10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0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7:
实例1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1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8:
实例1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100∶7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1的混合重量比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49:
实例11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0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1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0:
实例1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6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1:
实例1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81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2:
实例12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6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2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3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38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4: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35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5: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32.8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6: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41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7: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38.3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4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58: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35.8的聚异氰酸酯I∶混合多元醇14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59:
比较实例C15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8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1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60:
比较实例C15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3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C1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61:
比较实例C15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9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C15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62(实例)
比较实例C16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9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C1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63:
比较实例C16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4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C1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比较实例C64(实例):
比较实例C16的聚醚-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9的聚异氰酸酯I∶聚醚-多元醇C16的聚异氰酸酯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65: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9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66: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5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67:
实例13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1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3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68: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6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4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69: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72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4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70:
实例14的混合多元醇用来自50%乙酸乙酯溶液的混合重量比为100∶67的聚异氰酸酯II∶混合多元醇14的聚异氰酸酯II评估。检查随固化时间而变的粘合强度,且报导在下文中。
实例71:混合多元醇的排名
基于粘附数据集合,实例中测试的多元醇关于粘附性能以如通过实例编号从最好(排名1号,实例14)到最差(排名16号,比较实例C16)列出的以下次序排名:
排名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实例编号 14 13 5 6 3 8 10 7 11 12 4 2 9 1 C15 C16

Claims (7)

1.一种双组分层压粘合剂组合物,其包含
A.一个或多个聚异氰酸酯,所述聚异氰酸酯包括一种或多种聚异氰酸酯预聚物,和
B.一个或多个包含以下的反应残基的混合多元醇:
(i).具有N个羟基的一种引发剂多元醇,其中N为2或更大,且其中所述引发剂多元醇的数目平均分子量为900或更低,
(ii).一个或多个酸酐,和
(iii).两个或更多个具有以下结构的环氧烷:
其中所述R3为氢或烷基,
其中酸酐的所述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N:1或更小;且
其中所述反应残基(iii)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20:1或更小,
其中酸酐的至少一个所述反应残基直接附接到所述反应残基(iii)中的一个,以及
其中所述混合多元醇包括相邻反应残基(iii)的链,其中所述相邻反应残基(iii)的数目为2.6-16.8,
所述混合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Mn为300-1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R3为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引发剂多元醇(i)具有三个羟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酸酐(ii)的所述反应残基与引发剂多元醇(i)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1.0:1到N:1,其中所述N为所述引发剂多元醇(i)上的羟基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有所述反应残基(iii)与引发剂多元醇的所述反应残基的摩尔比为2:1到10: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发现于所述混合多元醇的分子中的相邻反应残基(iii)的最长链的长度为6或更低。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酸酐为邻苯二甲酸酐。
CN201480029272.2A 2013-05-30 2014-05-08 混合多元醇 Active CN105246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28843P 2013-05-30 2013-05-30
US61/828843 2013-05-30
PCT/US2014/037274 WO2014193623A1 (en) 2013-05-30 2014-05-08 Hybrid polyo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6938A CN105246938A (zh) 2016-01-13
CN105246938B true CN105246938B (zh) 2019-12-10

Family

ID=5094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9272.2A Active CN105246938B (zh) 2013-05-30 2014-05-08 混合多元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08166A1 (zh)
EP (1) EP2978790A1 (zh)
JP (1) JP2016520699A (zh)
CN (1) CN105246938B (zh)
BR (1) BR112015028889A2 (zh)
MX (1) MX2015015957A (zh)
RU (1) RU2015156806A (zh)
WO (1) WO2014193623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655A (en) * 1986-04-21 1988-05-10 Nl Chemicals, Inc. Narrow molecular weight polyester oligomers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CN101679593A (zh) * 2007-06-07 2010-03-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含热塑性聚氨酯的树脂组合物及热熔性粘合剂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9733A (en) * 1964-10-15 1969-08-05 Mobil Oil Corp Monomeric polyesters of polyhydroxy compound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ame
JPS6069118A (ja) * 1983-09-27 1985-04-19 Asahi Glass Co Ltd ウレタン変性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トフオ−ムの製造方法
US4647595A (en) * 1985-10-17 1987-03-03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urethane-modified polyisocyanurate foam
JP3097854B2 (ja) * 1989-05-12 2000-10-10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類の製造方法
NZ331408A (en) 1997-09-17 1999-10-28 Morton Int Inc Solvent free urethane adhesiv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xture of hydroxy-terminated polyester and diisocyanate
JP4058806B2 (ja) * 1998-06-04 2008-03-12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DE19928156A1 (de) * 1999-06-19 2000-12-28 Bayer Ag Aus Polyetherpolyolen hergestellte Polyurethan-Weichschäume
US6569352B1 (en) 1999-10-25 2003-05-27 Stepan Company Phthalic anhydride based polyester-ether polyols and urethane prepolymers produced therefrom
JP2009096996A (ja) * 2007-09-25 2009-05-07 Asahi Glass Co Ltd 粘着剤用主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ウレタン樹脂系粘着剤製造用組成物、ならびにウレタン樹脂系粘着剤の製造方法
JP5211809B2 (ja) * 2008-04-02 2013-06-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難黄変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及び衣料関係用パッド
EP2435243B1 (de) * 2009-05-29 2014-01-15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aumstoff-verbundelements i
MX2012012617A (es) * 2010-04-29 2012-12-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lioles de poliester-polieter hibridos.
JP5731651B2 (ja) * 2010-08-20 2015-06-10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Basf Se ポリエーテルエステルポリオー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655A (en) * 1986-04-21 1988-05-10 Nl Chemicals, Inc. Narrow molecular weight polyester oligomers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CN101679593A (zh) * 2007-06-07 2010-03-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含热塑性聚氨酯的树脂组合物及热熔性粘合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5156806A (ru) 2017-07-05
BR112015028889A2 (pt) 2017-07-25
JP2016520699A (ja) 2016-07-14
EP2978790A1 (en) 2016-02-03
US20160108166A1 (en) 2016-04-21
WO2014193623A1 (en) 2014-12-04
CN105246938A (zh) 2016-01-13
RU2015156806A3 (zh) 2018-03-30
MX2015015957A (es) 2016-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87118B1 (en) A polyol based on dimer fatty acid residu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yurethanes
JP3707777B2 (ja) 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ウレタン
CN113631616B (zh)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43260A1 (en) Formulated isocyanate-reactive blends including olefin based blowing agent
JP6361494B2 (ja) 接着剤組成物、積層体、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0248977A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
JP5405383B2 (ja) 難燃性ウレタン樹脂および難燃性合成皮革
CN105793308B (zh) 用于氨基甲酸酯体系的氨基硅烷粘合促进剂
CN105246938B (zh) 混合多元醇
CN105228830B (zh) 层合方法
EP2546274B1 (en) Flow additive for urethane system
CN102427934A (zh) 轮胎的弹性体中的天然油多元醇
JP414503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ポリオールおよびポリウレタン、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10382583A (zh) 用于纺织品的贫溶剂涂料体系
JPS63110272A (ja) 複合ラミネ−ト用接着剤組成物
JP5298440B2 (ja) 水性ポリウレタン分散体の製造法
TW202200669A (zh) 多元醇化合物及使用其製備之黏著劑組合物
WO2012147508A1 (ja) 合成皮革用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に用いられる強伸度向上剤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