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6809A - 电梯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6809A
CN105246809A CN201380077124.3A CN201380077124A CN105246809A CN 105246809 A CN105246809 A CN 105246809A CN 201380077124 A CN201380077124 A CN 201380077124A CN 105246809 A CN105246809 A CN 105246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time
user
elevator
control set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71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6809B (zh
Inventor
小场由雅
小堀真吾
铃木直彦
藤井彩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46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6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6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6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31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safety rea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33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shaft and multiple car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降低电梯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的电梯的控制装置(4)。电梯的控制装置(4)具有:冲突预测部(4d),其根据在设于电梯层站(2)的输入部(2a)输入的目的地楼层,预测从铅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上轿厢(3a)与下轿厢(3b)之间的冲突;以及位置决定部(4e),在预测到所述上轿厢(3a)与所述下轿厢(3b)之间的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上轿厢(3a)的利用者状况和所述下轿厢(3b)的利用者状况,决定在避免所述上轿厢(3a)与所述下轿厢(3b)之间的冲突时所述上轿厢(3a)或者所述下轿厢(3b)的出发调整位置。

Description

电梯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在预测到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冲突时调整上轿厢或者下轿厢出发的时间。根据该控制装置,能够避免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冲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0251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35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88141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控制装置中,在避免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冲突时,延迟上轿厢或者下轿厢的出发。因此,会使电梯利用者感到不愉快。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梯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的电梯的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冲突预测部,其根据在设于电梯层站的输入部输入的目的地楼层,预测从铅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上轿厢与下轿厢之间的冲突;以及位置决定部,在预测到所述上轿厢与所述下轿厢之间的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上轿厢的利用者状况和所述下轿厢的利用者状况,决定在避免所述上轿厢与所述下轿厢之间的冲突时所述上轿厢或者所述下轿厢的出发调整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电梯利用者的不愉快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是在利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梯中设置的输入/输出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利用者数量预测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行进轨迹预测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各个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简化乃至省略该部分的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在图1中,在未图示的建筑物中设有电梯的井道1。在建筑物的各楼层设有层站2。层站2与井道1相邻。例如,在各层站2设有未图示的红外线传感器。例如,在各层站2设有未图示的光电传感器。例如,在各层站2设有未图示的测距传感器。例如,在各层站2设有未图示的摄像机。例如,在各层站2设有输入/输出装置2a。
例如,输入/输出装置2a由按钮、触摸屏、光传感器、传声器、摄像机、接收器、灯、显示器等构成。例如,输入/输出装置2a由按钮、触摸屏、光传感器、传声器、摄像机、接收器、灯、显示器的组合等构成。
在井道1内配置有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在从铅直方向观察时,上轿厢3a与下轿厢3b重叠。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由框体构成。例如,在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设有未图示的输入装置。
例如,输入装置由按钮、触摸屏、光传感器、传声器、摄像机、接收器等构成。例如,输入装置由按钮、触摸屏、光传感器、传声器、摄像机、接收器的组合等构成。
上轿厢3a、下轿厢3b及输入/输出装置2a与电梯的控制装置4电连接。例如,控制装置4由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4具有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行进轨迹预测部4b、输送效率预测部4c、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和运转控制部4f。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行进轨迹预测部4b、输送效率预测部4c、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和运转控制部4f通过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实现。
输入/输出装置2a登记层站呼梯。层站呼梯包括用于将上轿厢3a或者下轿厢3b召唤至层站2的信息。层站呼梯包括利用者期望的行进方向的信息。例如,在输入/输出装置2a是接收器的情况下,输入/输出装置2a从无源标签或者有源标签接收将利用者期望的目的地楼层与利用者的ID关联起来而得到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输出装置2a根据该信息登记层站呼梯。
输入装置登记轿厢呼梯。轿厢呼梯包括利用者期望的目的地楼层的信息。例如,在输入装置是接收器的情况下,输入装置从无源标签或者有源标签接收将利用者期望的目的地楼层和利用者的ID关联起来而得到的信息。输入装置根据该信息登记轿厢呼梯。
控制装置4根据层站呼梯和轿厢呼梯控制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
此时,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当前时刻以后的上轿厢3a的利用者数量和下轿厢3b的利用者数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所登记的呼梯预测各楼层的上轿厢3a的乘梯人数和下轿厢3b的乘梯人数。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所登记的呼梯预测各楼层的从上轿厢3a下梯的人数和从下轿厢3b下梯的人数。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所登记的呼梯预测上轿厢3a内的利用者数量和下轿厢3b内的利用者数量。
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测距传感器、摄像机的信息,预测各楼层的利用者数量。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利用者持有的有源标签、无源标签、移动电话等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数量,预测各楼层的利用者数量。
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为在上轿厢3a的行进方向反转的位置处上轿厢3a内的利用者数量为0。例如,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为在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反转的位置处下轿厢3b内的利用者数量为0。
行进轨迹预测部4b预先保存[每人的乘梯/下梯时间]和[利用者的乘梯/下梯以外所需的时间]。行进轨迹预测部4b通过未图示的计时部保存当前时刻。行进轨迹预测部4b预测当前时刻以后的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
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是根据上轿厢3a的当前位置、当前速度、当前加速度、当前时刻、出发时刻、各楼层的停靠时间、加加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最高速度(额定速度)等预测的。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是根据下轿厢3b的当前位置、当前速度、当前加速度、当前时刻、出发时刻、各楼层的停靠时间、加加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最高速度(额定速度)等预测的。
例如,将各楼层的停靠时间设定为相同时间。例如,各楼层的停靠时间是根据各楼层的利用者数量预测的。例如,各楼层的停靠时间是根据下式(1)预测的。
[停靠时间]=([乘梯人数]+[下梯人数])×([每人的乘梯/下梯时间]+[利用者的乘梯/下梯以外所需的时间])(1)
在这种情况下,在[乘梯人数]和[下梯人数]较多的楼层,[停靠时间]较长。
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响应层站呼梯的轿厢到达该楼层为止的时间。该轿厢到达该楼层的时间是根据下式(2)预测的。
[该轿厢到达该楼层为止的时间]=[该轿厢到达该楼层的时刻]-[当前时刻](2)
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例如,等待时间是根据下式(3)预测的。
[等待时间]=[从输入/输出装置2a被操作起的经过时间]+[该轿厢到达该楼层为止的时间](3)
其中,[从操作输入/输出装置2a被操作起的经过时间]是由控制装置4计测的。
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该轿厢从该楼层出发时起到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该轿厢从该楼层出发时起到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是根据下式(4)预测的。
[该轿厢从该楼层出发时起到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目的地楼层的到达时刻]-[该楼层的出发时刻](4)
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利用者的乘梯时间。例如,乘梯时间是根据下式(5)预测的。
[乘梯时间]=[该轿厢从该楼层出发时起到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5)
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是根据下式(6)预测的。
[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等待时间]+[乘梯时间](6)
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判定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与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之间的距离是否为预先设定的距离以上。在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与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之间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作为冲突预测部预测为上轿厢3a与下轿厢3b不发生冲突。在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与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之间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距离的情况下,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作为冲突预测部预测为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将发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将调整上轿厢3a或者下轿厢3b的出发时的时间决定为出发调整时间。例如,在上轿厢3a的行进方向和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被设定为上行的情况下,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决定下轿厢3b的出发调整时间。例如,在上轿厢3a的行进方向和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被设定为下行的情况下,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决定上轿厢3a的出发调整时间。
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根据上轿厢3a的利用者状况和下轿厢3b的利用者状况,将调整上轿厢3a或者下轿厢3b的出发时的位置决定为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在当前时刻的停靠楼层以外的楼层决定为出发调整位置。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从对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所登记的呼梯对应的多个楼层中,选择被预测为上轿厢3a与下轿厢3b将发生冲突的位置的前一楼层作为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数量最少的楼层设定为出发调整位置。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数量为0的楼层设定为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的行进方向反转的位置作为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根据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出的时间决定出发调整位置。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以使得所选择的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方不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长的方式决定出发调整位置。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以使得全部利用者的等待时间的平均、乘梯时间的平均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的平均中的至少一方不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长的方式决定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乘梯人数最多的楼层、下梯人数最多的楼层、乘梯人数和下梯人数之合计人数最多的楼层决定为出发调整位置。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被预测为较长的停靠时间的楼层设定为出发调整位置。
在没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位置的情况下,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最近要停靠的楼层设定为出发调整位置。
例如,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将出发调整位置决定值最小的位置设定为出发调整位置。出发调整位置决定值是根据下式(7)运算的。
出发调整位置决定值=A×([出发调整时间]×[在出发调整位置处的该轿厢内的利用者数量])+B×Σ([出发调整后的等待时间]2-[出发调整前的等待时间]2)+C×Σ([出发调整后的乘梯时间]2-[出发调整前的乘梯时间]2)+D×Σ([出发调整后的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2-[出发调整前的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2)+E×(1/([出发调整位置的乘梯人数]+[出发调整位置的下梯人数]))+F×([出发调整后的停靠时间]+[出发调整前的停靠时间])(7)
其中,A~F是各项的系数。A~F被预先保存在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中。Σ是表示求出与全部利用者对应的值的总和的记号。
运转控制部4f根据呼梯设定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运转控制部4f根据出发调整后的行进轨迹控制上轿厢3a的行进和停靠。运转控制部4f根据出发调整后的行进轨迹控制下轿厢3b的行进和停靠。运转控制部4f控制上轿厢3a的门的开闭。运转控制部4f控制下轿厢3b的门的开闭。
下面,使用图2说明输入/输出装置2a。
图2是在利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梯中设置的输入/输出装置的主视图。
如图2所示,在输入/输出装置2a的下部设有数字键。在输入/输出装置2a的上部设有显示器。
各利用者按下数字键中与目的地楼层对应的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输出装置2a登记以与该数字对应的楼层为目的地楼层的层站呼梯。此时,输入/输出装置2a使在显示器显示与目的地楼层对应的数字。输入/输出装置2a使在该数字的旁边显示用于表示对该层站呼梯分配的轿厢的记号。例如,在图2中,登记了将5层作为目的地楼层的层站呼梯。对该呼梯分配了轿厢A。
下面,使用图3说明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利用者数量预测部的图。
在图3中,在各利用者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a按下与目的地楼层对应的数字的情况下,以与该数字对应的楼层为目的地楼层的层站呼梯被登记。对层站呼梯分配轿厢。此时,各利用者从该楼层的层站2乘入该轿厢。各利用者在目的地楼层的层站2从分配轿厢下梯。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为从该楼层的乘梯人数增加1人。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为在目的地楼层的下梯人数增加1人。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根据各楼层的乘梯人数和下梯人数预测上轿厢3a内的利用者数量和下轿厢3b内的利用者数量。
下面,使用图4说明行进轨迹预测部4b。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行进轨迹预测部的图。图4的横轴表示时刻。图4的纵轴表示位置。
行进轨迹预测部4b连续地运算上轿厢3a的配置高度或者楼层的时间变化。行进轨迹预测部4b根据该运算结果预测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行进轨迹预测部4b连续地运算下轿厢3b的配置高度或者楼层的时间变化。行进轨迹预测部4b根据该运算结果预测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
在图4中,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1)在5层的位置重叠。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为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在5层将发生冲突。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2)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为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不发生冲突。
下面,使用图5说明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的图。图5的横轴表示时刻。图5的纵轴表示位置。
如图5所示,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在预测到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的冲突时,使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中的至少一方沿横轴方向移动。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将与该移动量对应的时间设定为出发调整时间。
下面,使用图6说明控制装置4的动作。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预测当前时刻以后的上轿厢3a的利用者数量和下轿厢3b的利用者数量。然后,进入步骤S2,行进轨迹预测部4b预测当前时刻以后的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然后,进入步骤S3,输送效率预测部4c预测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等。
然后,进入步骤S4,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根据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和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决定出发调整时间。然后,进入步骤S5,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e根据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a的预测结果或者输送效率预测部4c的预测结果决定出发调整位置。然后,进入步骤S6,运转控制部4f考虑出发调整时间和出发调整位置,控制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根据上轿厢3a的利用者状况和下轿厢3b的利用者状况决定出发调整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焦躁感等。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轿厢的当前时刻的停靠楼层以外的楼层。因此,能够防止轿厢的出发延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该时刻以前从该轿厢下梯的利用者而言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被预测为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将发生冲突的位置的前一楼层。因此,能够使在出发调整位置以前从该轿厢下梯的利用者的数量为最大。其结果是,对于众多利用者而言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轿厢内没有利用者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焦躁感等。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根据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方决定的。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利用者的输送效率的情况下避免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的冲突。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以使所指定的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方不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长的方式决定的。因此,能够降低所指定的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焦躁感等。
另外,出发调整位置是以使全部利用者的等待时间的平均值、乘梯时间的平均值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的平均值中的至少一方不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长的方式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普遍地降低全部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焦躁感等。
另外,在将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设定为上行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得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离开预先设定的距离以上的方式另外运算下轿厢3b的行进轨迹。在将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的行进方向设定为下行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得上轿厢3a和下轿厢3b离开预先设定的距离以上的方式另外运算上轿厢3a的行进轨迹。
另外,也可以将与呼梯对应的多个楼层设为出发调整位置。此时,只要通过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d使在各出发调整位置的停靠时间均等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轿厢在特定楼层停靠较长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降低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焦躁感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的控制装置能够用于降低利用者的不愉快感的电梯。
标号说明
1井道;2层站;2a输入/输出装置;3a上轿厢;3b下轿厢;4控制装置;4a利用者数量预测部;4b行进轨迹预测部;4c输送效率预测部;4d出发调整时间决定部;4e出发调整位置决定部;4f运转控制部。

Claims (9)

1.一种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
冲突预测部,其根据输入设于电梯层站的输入部的目的地楼层,预测从铅直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上轿厢与下轿厢之间的冲突;以及
位置决定部,在预测到所述上轿厢与所述下轿厢之间的冲突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上轿厢的利用者状况和所述下轿厢的利用者状况,决定在避免所述上轿厢与所述下轿厢之间的冲突时所述上轿厢或者所述下轿厢的出发调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根据输入所述输入部的目的地楼层预测利用者数量的利用者数量预测部,
所述位置决定部根据由所述利用者数量预测部预测出的利用者数量决定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决定部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在当前时刻的停靠楼层以外的楼层决定为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决定部从下述的多个楼层中选择被预测为将发生所述上轿厢与所述下轿厢之间的冲突的位置的前一楼层作为所述出发调整位置,其中,该多个楼层是与对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登记的呼梯对应的多个楼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决定部将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内没有利用者的位置设定为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时间决定部,该时间决定部在下述的情况下,使在所述出发调整位置处的停靠时间均等,其中,该情况是与对有待调整出发的轿厢登记的呼梯对应的多个楼层被设定为所述出发调整位置的情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控制装置具有输送效率预测部,该输送效率预测部根据输入所述输入部的目的地楼层,预测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位置决定部根据由所述输送效率预测部预测出的时间决定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决定部以使所指定的利用者的等待时间、乘梯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方不长于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方式决定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决定部以使全部利用者的等待时间的平均、乘梯时间的平均和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的平均中的至少一方不长于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方式决定所述出发调整位置。
CN201380077124.3A 2013-06-04 2013-06-04 电梯的控制装置 Active CN105246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5437 WO2014196014A1 (ja) 2013-06-04 2013-06-04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6809A true CN105246809A (zh) 2016-01-13
CN105246809B CN105246809B (zh) 2017-09-19

Family

ID=52007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7124.3A Active CN105246809B (zh) 2013-06-04 2013-06-04 电梯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19852B2 (zh)
CN (1) CN105246809B (zh)
WO (1) WO20141960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6776B2 (ja) * 2018-07-31 2021-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097269B2 (ja) * 2018-09-20 2022-07-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6282A (ja) * 1994-01-20 1995-08-08 Hitachi Ltd 昇降機システム
JP2001335244A (ja) * 2000-05-29 2001-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568482A (zh) * 2006-12-22 2009-10-28 奥蒂斯电梯公司 在单个井道中具有多个车厢的电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2007A1 (ja) * 2004-08-26 2006-03-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6282A (ja) * 1994-01-20 1995-08-08 Hitachi Ltd 昇降機システム
JP2001335244A (ja) * 2000-05-29 2001-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568482A (zh) * 2006-12-22 2009-10-28 奥蒂斯电梯公司 在单个井道中具有多个车厢的电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9852B2 (ja) 2017-04-26
CN105246809B (zh) 2017-09-19
JPWO2014196014A1 (ja) 2017-02-23
WO2014196014A1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90547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 시스템
CN102612480B (zh) 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KR101457318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시스템
CN101678994B (zh) 电梯系统
JP6426066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方法
KR101231944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운전 제어 장치
JP631810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3241230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CN106809708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03145010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方法
JP6416326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651059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19081622A (ja) 外部システム連携配車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4340783A (zh) 电梯运转装置和电梯运转方法
JP2013234050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557074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WO2005121002A1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5246809A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
JP621340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376309B1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11295349A (zh) 电梯的乘降人数推算装置、乘降人数推算方法和乘降人数推算程序
CN111891888B (zh) 自调谐门定时参数
KR20070088519A (ko) 엘리베이터 그룹 관리 제어 장치
CN110520374B (zh) 电梯使用者移动预测方法和电梯使用者移动预测装置
JP2017001802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