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0996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0996A
CN105240996A CN201510623080.0A CN201510623080A CN105240996A CN 105240996 A CN105240996 A CN 105240996A CN 201510623080 A CN201510623080 A CN 201510623080A CN 105240996 A CN105240996 A CN 105240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aperture
electric
section flui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230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0996B (zh
Inventor
孟庆好
李庭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230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409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40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0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0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0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S1: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将露点温度Td和温度T2进行比较;S2:当T2-Td<△T1,制冷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当△T2≥T2-Td≥△T1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当T2-Td>△T2,制冷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保证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变频空调器的空调室外机的电控元件的散热方式是利用金属散热器通过空气对流进行散热,当室外温度较高,电控元件发热量较大时,金属散热器散热不佳,通常会降低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以降低电控元件的发热量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这直接影响了空调器的制冷效果,并影响了用户使用空调器的舒适性。然而,当利用冷媒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时,因冷媒吸热过程中温度较低容易在电控元件上产生冷凝水,使得电控元件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了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不但有利于电控元件的散热,还可以避免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从而保证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电控散热器,所述电控散热器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电控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所述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根据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关系,利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1和所述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将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温度T2进行比较;
S2:当T2-Td<△T1,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
当△T2≥T2-Td≥△T1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
当T2-Td>△T2,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将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的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与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实时地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从而调节进入到电控散热器内的冷媒温度以调节电控散热器的温度,由此,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电控散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还可确保电控散热器的温度大于当前环境的露点温度,避免因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从而保证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时,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最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制热工况时,第二节流元件开度最大,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温度T3的取值范围为20℃-3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散热器与所述电控元件直接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电控元件之间通过金属导热板进行换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制冷工况下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制热工况下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控散热器与电控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控散热器与电控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室内换热器1;室外换热器2;
电控散热器3;电控元件31;金属管32;固定挡板33;金属导热板34;
第一节流元件4;第二节流元件5;
压缩机6;排气口61;回气口62;
换向组件7;第一接口A;第二接口B;第三接口C;第四接口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首先参考图1和图5-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所应用的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可以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6、室内换热器1、室外换热器2、电控散热器3、电控元件31、第一节流元件4、第二节流元件5和换向组件7。其中,压缩机6具有排气口61和回气口62,冷媒从压缩机6的回气口62进入到压缩机6内,经压缩机6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61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6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换向组件7包括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A-D,其中,第一接口A与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四接口D与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中的另一个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接口A与第二接口B连通时,第四接口D则与第三接口C连通,当第一接口A与第三接口C连通时,第四接口D则与第二接口B连通。另外,第一接口A与排气口61相连,第四接口D与回气口62相连,从而将换向组件7连接在冷媒流路中以便于冷媒的流通。
优选地,换向组件7为四通阀,当四通阀断电时,第一接口A与第二接口B连通,第四接口D与第三接口C连通,当四通阀通电时,第一接口A与第三接口C连通,第四接口D与第二接口B连通。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换向组件7也可以形成为其它元件,只要具有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A-D且可实现换向即可。
由于换向组件7的第一接口A可以与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四接口D与第三接口C和第二接口B中的另一个换向连通,这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转换,从而实现了空调器100的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
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左端)与第二接口B相连,室内换热器1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左端)与第三接口C相连,从而将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1与换向组件7连通,以便于冷媒的流通。
电控散热器3串联在室内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具体地,电控散热器3串联在室内换热器1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右端)和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右端)之间,且可用于对电控元件31进行散热以降低电控元件31的温度,从而防止电控元件31被烧坏。由此,通过将电控散热器3串联在室内换热器1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无论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还是制热状态,均可以使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入电控散热器3内,以对电控元件31进行散热。
电控散热器3和室外换热器2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4,具体地,电控散热器3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和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4。电控散热器3和室内换热器1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5,具体地,电控散热器3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的下端)和室内换热器1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5。由此,无论空调器100在制冷工况还是在制热工况下,均可通过调节设置在室外换热器2和电控散热器3之间的第一节流元件4的开度以及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和电控散热器3之间的第二节流元件5的开度,从而调节流经电控散热器3的冷媒温度,以调节电控散热器3与电控元件31之间的换热效率,在最大程度地利用电控散热器3对电控元件31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3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的电控元件31表面冷凝水的产生,进而避免电控元件31的损坏,保证电控元件31的安全使用,延长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图未示出)、湿度传感器(图未示出)和电控温度传感器(图未示出)。其中,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均可设置在空调室外机上以分别用于测定实时的室外环境温度和实时的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电控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电控散热器3附近的冷媒通道上以用于测定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
根据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关系,利用实时的室外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可得出实时的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并将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和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进行比较,并依据比较结果调节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二节流元件5的开度,以调节进入到电控散热器3内的冷媒温度,进而调节电控散热器3与电控元件31之间的换热效率,在最大程度地利用电控散热器3对电控元件31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确保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大于当前环境的露点温度,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3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电控元件31表面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避免电控元件31的损坏,保证电控元件31的安全使用,延长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接口A与第二接口B连通,第三接口C与第四接口D连通,压缩机6的排气口6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流向室外换热器2,并在室外换热器2内与室外环境换热,随后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4,接着流向电控散热器3以与电控元件31换热,降低电控元件31的温度,冷媒从电控散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元件5,并经过第二节流元件5节流或部分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随后流向室内换热器1,并在室内换热器1内与室内环境换热,以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流出后,经过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以及压缩机6的回气口62返回到压缩机6,实现循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流元件4依据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和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的比较结果可以处于节流状态、部分节流状态或不节流状态。而第二节流元件5依据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和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的比较结果处于节流状态或部分节流状态。可以理解的是,“部分节流状态”是指第一节流元件4或第二节流元件5的打开开度介于开度最大和开度最小之间的任意开度时对应的状态。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一接口A与第三接口C连通,第四接口D与第二接口B连通,压缩机6的排气口6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接口A和第三接口C,流向室内换热器1,并在室内换热器1内与室内环境换热以给室内制热,随后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5,且从第二节流元件5流出后流向电控散热器3以与电控元件31换热,降低电控元件31的温度,冷媒从电控散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一节流元件4,经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或部分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随后流向室外换热器2,并在室外换热器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接口B和第四接口D以及压缩机6的回气口62返回到压缩机6,形成循环。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节流元件5依据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和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的比较结果可以处于节流状态、部分节流状态或不节流状态。而第一节流元件4依据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和实时的电控散热器3的温度的比较结果处于节流状态或部分节流状态。可以理解的是,“部分节流状态”是指第一节流元件4或第二节流元件5的打开开度介于开度最大和开度最小之间的任意开度时对应的状态。
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节流元件4还可以形成为其它结构例如并联连接的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只要可以实现开度可调且具有节流降压的功能即可。
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5为电子膨胀阀,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节流元件5还可以形成为其它结构例如并联连接的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只要可以实现开度可调且具有节流降压的功能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散热器3与电控元件31直接接触,例如,电控散热器3可以与电控元件31的某一发热量最大的模块直接接触。由此,可以便于电控散热器3与电控元件31之间直接换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的换热效率。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还可以通过金属导热板34进行换热。也就是说,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设置有金属导热板34,且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通过金属导热板34进行散热,如图5和图6所示。由此,通过在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设置金属导热板34,增大了换热面积,可以提高电控散热器3和电控元件31之间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电控散热器3可以包括金属管32和固定挡板33,其中金属管32的两端连接在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二节流元件5之间以便于冷媒的流通,固定挡板33设置在金属导热板34上,且与金属导热板34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金属管32的容纳腔,从而实现金属管32的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挡板33和金属导热板34的朝向彼此的表面上均形成有凹槽,两个凹槽配合以限定出容纳腔,金属管32收纳在容纳腔内,从而便于对金属管32进行固定。
可选地,如图5所示,金属管32的两端从金属导热板34的同一侧伸出以分别与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二节流元件5相连。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金属管32的两端也可从金属导热板34的相对侧壁伸出以分别与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二节流元件5相连,如图6所示。
下面参考图2-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电控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根据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关系,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将露点温度Td和温度T2进行比较,由此,通过露点温度Td和温度T2之间的比较结果,从而便于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
S2:当T2-Td<△T1,制冷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
具体地,当T2-Td<△T1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比露点温度略高,此时在制冷工况下通过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加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使得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不至于过低,在保证给电控元件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较大程度的节流降压以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便于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提高冷媒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制热工况下,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加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使得经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不至于过低,在确保给电控元件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较大程度的节流降压以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便于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提高冷媒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
当△T2≥T2-Td≥△T1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由此,流经电控散热器的冷媒的温度不变,电控散热器与电控元件之间的换热效率不变。
当T2-Td>△T2,制冷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
具体地,当T2-Td>△T2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与当前的露点温度相比较高,在制冷工况下,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提高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从而使得流入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较低以提高电控散热器和电控元件之间的换热效率,较大程度地给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确保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由于经过第一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较低,即使冷媒与电控元件之间产生了热量交换,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依然较低,因此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冷媒进一步节流降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冷媒的温度,在保证流经室内换热器内的冷媒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在制热工况下,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提高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从而使得流入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较低以提高电控散热器和电控元件之间的换热效率,较大程度地给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确保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由于经过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较低,即使冷媒与电控元件之间产生了热量交换,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依然较低,因此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冷媒进一步节流降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冷媒的温度,在保证流经室外换热器内的冷媒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T1和△T2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这里就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将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的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与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进行比较,并依据比较结果实时地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从而调节进入到电控散热器内的冷媒温度以调节电控散热器的温度,由此,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电控散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还可以保证电控散热器的温度高于当前的露点温度,避免因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从而保证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时,制冷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最大,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制热工况时,第二节流元件开度最大,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
具体而言,当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下,若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时,则表示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较低,通过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至最大以使得第一节流元件对冷媒不进行节流,避免流向电控散热器的冷媒的温度降低,从而避免因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由于第一节流元件未对冷媒进行节流,因此利用第二节流元件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使得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并在室内换热器内与室内环境换热,给室内环境制冷。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工况时,若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则表示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较低,通过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至最大以使得第二节流元件对冷媒不进行节流,避免流向电控散热器的冷媒的温度降低,从而避免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由于第二节流元件未对冷媒进行节流,因此利用第一节流元件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使得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并在室外换热器内与室外环境换热。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时,空调器无需判定露点温度Td和温度T2的关系,只在制冷工况下,将第一节流元件开度调至最大并利用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在制热工况下,将第二节流元件开度调至最大,并利用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空调器无需调节流向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而只有当温度T2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3时,空调器才会判定露点温度Td和温度T2的关系,以便于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从而调节流向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
可选地,设定温度T3的取值范围为20℃-30℃。例如,设定温度T3可以为30℃。由此,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较低,足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以保证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时,通过设置设定温度T3,可以避免第一节流元件或第二节流元件对流向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持续节流,从而避免了因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造成的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当空调器开启后,且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时,△T1=2℃,△T2=5℃,T3=30℃。空调器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电控温度传感器,以分别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并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时,则表示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较低,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至最大即无需对流入电控散热器内的冷媒节流降压,从而避免了因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造成的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利用第二节流元件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于获得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便于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内与室内环境换热,给室内环境制冷。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T2-Td<2℃时,此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比露点温度略高,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加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使得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不至于过低,在保证给电控元件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较大程度的节流降压,从而便于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提高冷媒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5℃≥T2-Td≥2℃时,此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T2-Td>5℃时,此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比露点温度高,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提高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从而使得流入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较低以提高电控散热器和电控元件之间的换热效率,较大程度地给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确保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由于经过第一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较低,即使冷媒与电控元件之间产生了热量交换,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依然较低,因此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冷媒进一步节流降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冷媒的温度,在保证流经室内换热器内的冷媒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如图4所示,当空调器开启后,且空调器处于制热工况时,△T1=2℃,△T2=5℃,T3=30℃。空调器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电控温度传感器,以分别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并利用室外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时,则表示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较低,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至最大即无需对流入电控散热器内的冷媒节流降压,从而避免了因电控散热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造成的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利用第一节流元件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而使得冷媒在室外换热器内与室外环境换热。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T2-Td<2℃时,此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比露点温度略高,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加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使得经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不至于过低,在确保给电控元件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流经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对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较大程度的节流降压,从而便于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提高冷媒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5℃≥T2-Td≥2℃时,此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
当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30℃,且T2-Td>5℃时,此时电控散热器的温度与当前的露点温度相比较高,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减小,有利于提高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效果,从而使得流入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温度较低以提高电控散热器和电控元件之间的换热效率,较大程度的给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确保电控元件的安全使用。由于经过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较低,即使冷媒与电控元件之间产生了热量交换,从电控散热器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依然较低,因此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冷媒进一步节流降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冷媒的温度,在保证流经室外换热器内的冷媒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电控散热器的温度始终比露点温度Td高2-5℃,在保证电控元件可以具有最大的散热效果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在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从而保证电控元件使用的可靠性,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7)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电控散热器,所述电控散热器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电控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1、相对湿度RH和所述电控散热器的温度T2;根据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关系,利用所述室外环境温度T1和所述相对湿度RH得出室外环境的露点温度Td,将所述露点温度Td和所述温度T2进行比较;
S2:当T2-Td<△T1,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
当△T2≥T2-Td≥△T1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
当T2-Td>△T2,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减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加大;制热工况时,第一节流元件开度加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度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温度T2小于设定温度T3时,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开度最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制热工况时,第二节流元件开度最大,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温度T3的取值范围为2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散热器与所述电控元件直接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散热器和所述电控元件之间通过金属导热板进行换热。
CN201510623080.0A 2015-09-24 2015-09-24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2409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3080.0A CN105240996B (zh) 2015-09-24 2015-09-24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3080.0A CN105240996B (zh) 2015-09-24 2015-09-24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0996A true CN105240996A (zh) 2016-01-13
CN105240996B CN105240996B (zh) 2017-12-05

Family

ID=55038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23080.0A Active CN105240996B (zh) 2015-09-24 2015-09-24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40996B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3195A (zh) * 2016-04-15 2016-07-2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CN105910187A (zh) * 2016-04-15 2016-08-3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CN106594961A (zh) * 2016-11-02 2017-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6686945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的方法
CN106686948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06949568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冷媒散热电控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477780A (zh) * 2017-08-14 2017-1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空调室内机的蒸发温度的方法及空调
CN108278748A (zh) * 2017-12-27 2018-07-1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电控板的防潮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8679789A (zh) * 2018-03-30 2018-10-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341131A (zh) * 2018-11-13 2019-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电控器温度控制方法
CN109520091A (zh) * 2018-11-22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9682010A (zh) * 2018-12-19 2019-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9945398A (zh) * 2019-03-29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0594947A (zh) * 2019-09-29 2019-12-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CN110762748A (zh) * 2019-11-20 2020-02-07 重庆大学 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97165A (zh) * 2020-03-31 2020-07-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
CN113465044A (zh) * 2021-06-11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
CN113606821A (zh) * 2021-08-31 2021-11-05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设备、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WO2021223531A1 (zh) * 2020-05-14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01273A (zh) * 2021-08-31 2021-11-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水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1819A (ja) * 2008-11-18 2010-06-03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133524B2 (ja) * 2005-10-14 2013-0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3605363U (zh) * 2013-11-14 2014-05-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
CN103884072A (zh) * 2012-12-19 2014-06-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机、室内机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04089346A (zh) * 2014-07-07 2014-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和空调功率元器件冷却方法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4629840U (zh) * 2015-03-30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3524B2 (ja) * 2005-10-14 2013-0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21819A (ja) * 2008-11-18 2010-06-03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884072A (zh) * 2012-12-19 2014-06-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机、室内机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CN203605363U (zh) * 2013-11-14 2014-05-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单冷型空调器
CN104089346A (zh) * 2014-07-07 2014-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和空调功率元器件冷却方法
CN204629840U (zh) * 2015-03-30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0187A (zh) * 2016-04-15 2016-08-3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CN105783195A (zh) * 2016-04-15 2016-07-2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CN106594961A (zh) * 2016-11-02 2017-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6686948B (zh) * 2016-12-30 2019-04-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06686945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的方法
CN106686948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06686945B (zh) * 2016-12-30 2019-12-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的方法
CN106949568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冷媒散热电控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477780A (zh) * 2017-08-14 2017-1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空调室内机的蒸发温度的方法及空调
CN108278748A (zh) * 2017-12-27 2018-07-1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电控板的防潮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8278748B (zh) * 2017-12-27 2020-10-16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电控板的防潮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8679789A (zh) * 2018-03-30 2018-10-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679789B (zh) * 2018-03-30 2021-0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341131A (zh) * 2018-11-13 2019-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电控器温度控制方法
CN109520091B (zh) * 2018-11-22 2020-10-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9520091A (zh) * 2018-11-22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9682010A (zh) * 2018-12-19 2019-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9945398A (zh) * 2019-03-29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0594947A (zh) * 2019-09-29 2019-12-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CN110594947B (zh) * 2019-09-29 2021-06-0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CN110762748A (zh) * 2019-11-20 2020-02-07 重庆大学 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97165A (zh) * 2020-03-31 2020-07-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
WO2021223531A1 (zh) * 2020-05-14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65044A (zh) * 2021-06-11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
CN113465044B (zh) * 2021-06-11 2022-12-2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
CN113606821A (zh) * 2021-08-31 2021-11-05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设备、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3701273A (zh) * 2021-08-31 2021-11-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水机
CN113701273B (zh) * 2021-08-31 2022-11-2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水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0996B (zh)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0996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5115065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3605364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459614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04168A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5020921A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03604170A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4227552U (zh) 空调器
CN204786771U (zh) 空调器
CN109668271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90146A (zh) 恒温恒湿空调机
CN104833012A (zh) 空调器
CN204630138U (zh) 空调器
CN204902305U (zh) 热回收风冷热泵冷热水机
CN112744051B (zh) 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0207278A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4630203U (zh) 空调器
CN203605363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758036A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6558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化霜装置
CN105627424A (zh) 空调器
CN204717924U (zh) 空调器
CN104848578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4630139U (zh) 空调器
CN104896587A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