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447A -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90447A CN105190447A CN201480017354.5A CN201480017354A CN105190447A CN 105190447 A CN105190447 A CN 105190447A CN 201480017354 A CN201480017354 A CN 201480017354A CN 105190447 A CN105190447 A CN 1051904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
- sheet material
- card
- image processing
- scanning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326—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ata reading, recognizing or recording apparatus, e.g. with a bar-code apparatus
- H04N1/00342—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ata reading, recognizing or recording apparatus, e.g. with a bar-code apparatus with a radio frequency tag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75—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 G03G15/5091—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for user-identification or authoris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72—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with refeeding for double-sided scanning, e.g. using one scanning head for both sides of a she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48—Type of connection
- H04N2201/006—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e.g. an inductive loo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扫描单元(12U)、扫描壳体(12)和非接触式读卡器(42)。扫描单元(12U)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扫描壳体(12)对扫描单元(12U)进行收纳。读卡器(42)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421),对记录在信息卡(C)上的信息进行读取。扫描壳体(12)具有面向使用者的相对面(12F)。读卡器(42)以信息读取面(421)呈站立姿势的方式被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内部,并配置在扫描壳体(12)的相对面(12F)的背面。在扫描壳体(12)的相对面(12F)上,形成有覆盖信息读取面(421)的刷卡面(4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非接触式读卡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具有执行用户认证的功能。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来说,当使用者利用图像形成装置时,使用读卡器和IC(IntergratedCircuit)卡来执行用户认证。具体来说,读卡器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而使用者进行将IC卡放在读卡器的读取面上的动作。优选为读卡器不干扰排出到机内排纸部的片材的可见性,以及不干扰从机内排纸部取出片材的动作。因此,一般来说,读卡器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扫描壳体的侧面,达到与操作部相同的高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3371号公报
然而,由于读卡器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突出,例如,当搬运图像形成装置时,读卡器有可能撞到壁面或其它物品而造成读卡器破损。另外,在将图像形成装置捆包的情况下,有可能只由于读卡器的突出部分而增加捆包体积,并增加运输成本。如果在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搬运时和捆包时卸下读卡器,就能够防止破损且抑制运输成本。但是,从而会产生用于装卸和捆包读卡器的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能够抑制搬运或者捆包等作业的工时,并能够抑制破损或者成本。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扫描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主体外壳、扫描壳体和非接触式读卡器。扫描单元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图像形成单元基于所述图像数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主体外壳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收纳。扫描壳体配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上方,对所述扫描单元进行收纳。读卡器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对记录在信息卡上的信息进行读取。所述扫描壳体具有面向使用者的相对面。所述读卡器以所述信息读取面呈站立姿势的方式,组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内部,并配置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的背面。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上,形成有覆盖所述信息读取面的刷卡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扫描装置具备:扫描单元、扫描壳体和非接触式读卡器。扫描单元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扫描壳体对所述扫描单元进行收纳。读卡器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对记录在信息卡上的信息进行读取。所述扫描壳体具有面向使用者的相对面。所述读卡器以所述信息读取面呈站立姿势的方式,组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内部,并配置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的背面。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上,形成有覆盖所述信息读取面的刷卡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读卡器不会成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外壳或扫描壳体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搬运或捆包等作业的工时,并能够抑制破损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放大了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视立体图。
图9是放大了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来表示使用者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10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来表示使用者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于图中同样或者相当的部分附上同样的附图标记,而不再重复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视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单色复印功能的打印机。但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彩色打印机、传真装置或具备它们的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或者是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其它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含装置主体10和原稿自动输送装置(ADF:AutoDocumentFeeder)31。装置主体10包含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即,装置主体10包含机壳,机壳对在片材上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各种机器进行收纳。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配置在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例如,片材是普通纸、再生纸、薄纸、厚纸、涂层纸或者OHP(OverheadProjector)片材。
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对作为复印对象的原稿进行自动输送,使原稿经过原稿读取位置。原稿读取位置设在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且是后面叙述的扫描单元12U进行原稿读取的位置。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包含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311、原稿输送部312和读取后的原稿排出用的原稿排出托盘313。原稿输送部312一张一张地对原稿进行自动输送,使原稿经过原稿读取位置。
装置主体10包含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外壳11、大致长方体状的扫描壳体12和连接壳体13(支柱部)。扫描壳体12配置在主体外壳11的上方。连接壳体13对主体外壳11和扫描壳体12进行连接。装置主体10具有正面10F、右侧面10R和左侧面10L。扫描壳体12具有正面12F(参照图3)。
本实施方式中,将装置主体10的外表面中在使用者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时面向使用者的面,定义为装置主体10的正面10F(相对面)。此外,将扫描壳体12的外表面中在使用者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时面向使用者的面,定义为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相对面)。
图像形成单元20收纳在主体外壳11中。图像形成单元20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具体而言,调色剂像)。定影单元28收纳在连接壳体13中。扫描单元12U收纳在扫描壳体12中。扫描单元12U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扫描壳体12和扫描单元12U构成扫描装置。图像形成单元20基于扫描单元12U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机内排纸部14(机内排出部)。机内排纸部14配置在主体外壳11与扫描壳体12之间。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0来形成图像的片材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机内排纸部14包含由主体外壳11的上表面、扫描壳体12的下表面和连接壳体13的左侧面所包围的机内空间。
连接壳体13配置在主体外壳11与扫描壳体12之间。连接壳体13具有第一片材排出口141(片材排出口)和第二片材排出口142(片材排出口)。第一片材排出口141和第二片材排出口142都配置在机内排纸部14的侧方,将片材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
具体而言,第一片材排出口141配置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的一侧(机内排纸部14的右侧方),且朝向机内空间开口用于将片材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第二片材排出口142配置在第一片材排出口141的上方,且朝向机内空间开口用于将片材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
机内空间的底部通过机内排纸托盘143(片材托盘或第一片材托盘)来界定。机内排纸托盘143形成主体外壳11的上表面,配置在第一片材排出口141的下方。于是,机内排纸托盘143接收从第一片材排出口141排出来的片材。副排纸托盘144(第二片材托盘)在机内排纸托盘143的上方,且配置(安装)在第一片材排出口141与第二片材排出口142之间。副排纸托盘144接收从第二片材排出口142排出来的片材。或者,进行双面印刷的片材为了回转输送而暂时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上。
在装置主体10的下部,供纸匣15安装成可拆卸。供纸匣15对将要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进行收纳。另外,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具备能够向右方拉出的侧面单元17。在侧面单元17中,搭载有输送单元PU。
图像形成单元20包含感光鼓21、带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和清洁装置26。带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和清洁装置26配置在感光鼓21的周围。感光鼓21绕感光鼓21的轴旋转。感光鼓21具有用来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的周面。带电装置22对感光鼓21的周面进行均匀带电。
曝光装置23将激光照射在感光鼓21的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将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21的周面上,来对形成在感光鼓21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辊25与感光鼓21一起形成转印夹持部,并将形成在感光鼓2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清洁装置26对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21的周面进行清扫。调色剂盒27配置成与显影装置24邻接,将调色剂补给到显影装置24。
定影单元28包含定影辊281和加压辊282。在定影辊281中内置热源。加压辊282与定影辊281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定影单元28通过在定影夹持部的加热和加压,对已在转印夹持部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片材执行定影处理。定影处理后的片材从第一片材排出口141或者第二片材排出口142向机内排纸部14排出。
扫描单元12U包含摄像元件、对原稿照射光的光源和移动架(未图示)。移动架上搭载有镜子(未图示),该镜子把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向摄像元件。另外,摄像元件和/或光源也可以搭载在移动架上。在扫描单元12U的上表面,嵌入有自动读取用的窄幅接触玻璃和手动放置用的宽幅接触玻璃。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将原稿自动输送到自动读取用的接触玻璃的上表面。在手动放置用的接触玻璃上放置原稿的情况下,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向上方开放。摄像元件将所接收的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来生成模拟图像数据。模拟图像数据在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之后(A/D转换之后),提供给曝光装置23。
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设有用于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路。片材输送路包含主输送路P1。主输送路P1是从装置主体10的下部附近到上部附近,经由图像形成单元20和定影单元28,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主输送路P1的下游端附近,从主输送路P1中分出第一排出输送路P2。第一排出输送路P2将片材导向第一片材排出口141。此外,在主输送路P1的最下游端(上端),连接有第二排出输送路P3。第二排出输送路P3将片材导向第二片材排出口142。还有,反转输送路P4从主输送路P1的最下游端延设到上游端附近。反转输送路P4在执行双面印刷时,对片材进行反转及输送。
供纸匣15具备收纳片材束的片材收纳部151。在片材收纳部151的右上附近,具备搓纸辊152和供纸辊对153。搓纸辊152将片材束的最上层的片材一张一张依次抽出。供纸辊对153将搓纸辊152依次抽出的片材向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送出。
此外,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上,设有手动供纸用的手动送纸托盘171。手动送纸托盘171上放置的片材,由手动供纸辊172向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送出。在主输送路P1上的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上游,配置有配准辊对154。配准辊对154在规定的时刻向转印夹持部送出片材。
手动送纸托盘171和手动供纸辊172也搭载在侧面单元17上。输送单元PU上,搭载有转印辊25、配准辊对154中的一个辊和片材输送用的辊对中的一个辊等。输送单元PU的内侧面是界定主输送路P1的一个壁面。输送单元PU的外侧面是界定反转输送路P4的一个壁面。
在片材上执行单面印刷(单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片材从片材收纳部151或手动送纸托盘171被送向主输送路P1。然后,图像形成单元20执行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的处理。接着,定影单元28执行将转印到片材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处理。之后,片材经由第一排出输送路P2,从第一片材排出口141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
另一方面,在片材上执行双面印刷(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对片材的一面执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之后,片材经由第二排出输送路P3,其一部分从第二片材排出口142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上。之后,片材被回转输送,经由反转输送路P4,被送回到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附近。进一步,对片材的另一面执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然后片材经由第一排出输送路P2,从第一片材排出口141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
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视图,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俯视图。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操作部32和平台33。操作部32形成为突出于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具体而言,操作部32以从正面12F向前部突出的方式,被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右侧。操作部32受理使用者对操作信息的输入。操作部32包含触控面板321和按键组322。触控面板321显示各种信息,并受理使用者对操作信息的输入。按键组322包含启动键和数字键之类的各种键(各种按钮)。
平台33形成为突出于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具体而言,平台33以从正面12F向前部突出的方式,被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左侧。平台33上可放置任意的机器。例如,在平台33上放置键盘,该键盘是作为附加项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通过在操作部32之外还增设键盘,从而能够受理使用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更详细的信息输入。
在操作部32的左侧面32L与平台33的右侧面33R之间,设有规定间隔的空隙G。规定间隔是使用者能够从容地将手伸进去的间隔。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位于比主体外壳11的正面(装置主体10的正面10F)靠后的位置。即,机内排纸托盘143的前面部分比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更向前部突出。因此,如图5所示,在俯视图中,机内排纸托盘143的前面部分通过空隙G暴露出来。其结果,面向正面10F的使用者能够通过空隙G查看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的片材。
即,通过装备操作部32和可搭载键盘的平台33,从而提高使用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操作性。在此,一般而言,如果操作部和平台安装在扫描壳体的正面,则容易阻挡使用者到机内排纸部的视线。因此,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上的片材的可见性降低。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操作部32与平台33之间配置有空隙G,从而确保到机内排纸部14的视线路径。其结果,能够很好地维持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的片材的可见性。
参照图5,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包含左方部分121、右方部分122和中间部分123。左方部分121仅比右方部分122向前部突出一点。右方部分122比左方部分121靠后。中间部分123位于左方部分121与右方部分122之间,且是连接左方部分121和右方部分122的部分。
平台33安装在左方部分121的左方区域。操作部32安装在右方部分122。左方部分121的右方区域是通过空隙G露出在前部的暴露部分。在暴露部分中,设有刷卡面41。刷卡面41配置在操作部32与平台33之间。
刷卡面41是使用者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时进行用户认证而刷IC卡(信息卡)的面。面向装置主体10的正面10F的使用者,能够通过空隙G将持有IC卡的手接近刷卡面41。刷卡面41包含树脂制的半透明盖板,且与左方部分121在一个平面。
例如,在某使用者将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打印机来使用的情况下,为了使该使用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发出将印刷了的片材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的指示,而采用利用IC卡的用户认证。在此例子中,使用者从自己的办公桌上使用的计算机终端上将图像数据和印刷指示信号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之后,使用者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位置,并将该使用者持有的IC卡在刷卡面41上刷一下。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用户认证成功之后,基于所发送的图像数据而形成图像的片材被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然后,使用者将排出来的片材拿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上。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的截面图。即,图6是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中存在刷卡面41的部分的前后方向的示意截面图。图7是放大了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刷卡面41的背面,安装有读卡器42。读卡器42是非接触式读卡器,对记录在IC卡中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用户认证信息)进行读取。具体而言,读卡器42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421。信息读取面421具有用于与IC卡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IC卡相对于信息读取面421(刷卡面41)接近到规定距离(例如,规定的近距离)而使IC卡与读卡器42之间成为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状态后,通过读卡器42读取记录在IC卡中的用户认证信息。
读卡器42以靠近正面12F的方式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内部,且配置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的背面。因此,读卡器42不会成为相对于主体外壳11和扫描壳体12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部分。
此外,读卡器42以信息读取面421呈站立姿势的方式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内部,且配置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背面。例如,站立姿势是相对于铅直线成锐角的姿势或者沿着铅直线的姿势。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形成有覆盖信息读取面421的刷卡面41。构成刷卡面41的盖板覆盖在信息读取面421的正前方。因此,读卡器42不会成为相对于主体外壳11和扫描壳体12沿着前后方向突出的部分。
由于读卡器42不会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突出的部分,因此,当搬运图像形成装置1时,不会发生读卡器42冲撞到壁面或者其它物品的危险,并防止读卡器42的破损。还有,根据同样的理由,在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捆包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捆包体积的增加,因此能够抑制运输成本。
参照图7,读卡器42在信息读取面421相对于铅直线V倾斜规定角度θ的状态下,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内部。例如,规定角度θ是锐角。另外,刷卡面41具有与信息读取面421(读卡器42)的倾斜情况相对应的倾斜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刷卡面41具有与信息读取面421(读卡器42)的倾斜情况相同的倾斜情况。本实施方式中,信息读取面421和刷卡面41都是下端部比上端部更靠前部的倾斜面(以下,记载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面”)。其中,规定角度θ优选为5度以上10度以下。
通用型读卡器4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有时大于所要求的扫描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在此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信息读取面421倾斜,即使在扫描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小于信息读取面421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读卡器42组装在正面12F的背面。此外,由于信息读取面421和刷卡面41是前低后高的倾斜面,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面向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而站立的使用者容易看到刷卡面41,且容易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
还有,刷卡面41设置成与包含到机内排纸部14的视线路径的空隙G邻接,且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上。其结果,为了进行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的动作而面向正面12F站立的使用者,在刷IC卡的动作之后,不需要移动身体和视线就能够查看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的片材。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机内排纸托盘143上取出片材的动作变得容易。关于取出动作的容易性,基于图8和图9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从前部的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得到的立体图。图9是放大了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图。图9表示使用者的使用状态。
刷卡面41配置在机内排纸部14的上方。详细而言,刷卡面41配置在正面12F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机内排纸部14位于连接壳体13的左方。因此,刷卡面41配置在机内排纸部14的偏右部分的上方。
机内排纸部14的偏右部分是接近第一片材排出口141(参照图2)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机内排纸托盘143具有右侧下垂的倾斜部143R。因此,从第一片材排出口141依次排出的片材S的后端,通过倾斜部143R的作用来对齐。其结果,片材S以后端对齐的状态,堆叠在机内排纸托盘143上。也就是说,在刷卡面41的正下方的位置上,存在排出来的片材S(或者一束片材S)。此外,片材S的后端表示与排出方向正交的片材S的两端中的后排出的一端。
在机内排纸托盘143中的刷卡面41的下方的区域(倾斜部143R),设有凹部145。当使用者取出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的片材S时,能够将手指插入到凹部145中。在俯视图中,凹部145是具有矩形开口的凹坑。还有,在副排纸托盘144中的刷卡面41的下方的区域,设有使用者的手能够沿着上下方向通过的缺口部146(参照图6)。
通过具备所述的结构,使用者能够以连续动作的方式高效地进行IC卡C的刷卡动作和从机内排纸托盘143上取出片材S的动作。
假设将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打印机来使用的情况。如图9所示,使用者首先将持有IC卡C的手H通过空隙G靠近刷卡面41,并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C。之后,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然后片材S被排出到机内排纸托盘143上,然后,如箭头A1所示,使用者只要直接把手H通过缺口部146放下来就可以够到机内排纸托盘143。接着,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手指插入到机内排纸托盘143的凹部145来抓取片材S的边缘部分,从而从机内排纸托盘143取出片材S。另外,在片材S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缺口部146取出片材S。
即,使用者在刷卡面上刷IC卡C之后,只要直接把手H放下来就可以取出片材S。换言之,从刷IC卡C到取出片材S的动作,可以通过使用者最小限度的动作来达成。例如在使用者是坐轮椅的使用者时,这是显著的优点。例如,在刷卡面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侧面10R或者左侧面10L的情况下,轮椅的使用者首先移动到手能到达刷卡面的位置,在刷卡面上刷IC卡,然后必须移动到机内排纸托盘143的前面来取出片材S。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轮椅的使用者能够摆脱如上所述的麻烦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容易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C。图10是放大了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0是表示使用者进行IC卡C的刷卡动作的状态。其中,在图10中省略了副排纸托盘144。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中的刷卡面41的右侧部(侧部),形成有向后方凹进去的凹处123a。
正面12F含有左方部分121、比左方部分121靠后的右方部分122,刷卡面41在左方部分121的右方区域被设成与左方部分121在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在右方部分122上,操作部32设成向前部突出。因此,作为连接左方部分121与右方部分122的中间部分123,位于刷卡面41的右边缘与操作部32的左侧面32L之间,以刷卡面41为基准来观察时,形成了凹处123a。
当使用者将自己拿着IC卡C的手H(右手)接近刷卡面41时,凹处123a能够接纳手指的一部分。在图10中,表示食指被收纳在凹处123a的例子。因此,使用者能够在手指活动不受到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很大限制的情况下,就将IC卡C接近刷卡面41。一般而言,操作部容易妨碍使用者的刷卡动作。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凹处123a设在刷卡面41与操作部32之间,因此使用者能够顺利地进行刷卡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扫描壳体12的上表面安装有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具有面向使用者的正面31F(相对面)。如图5和图10所示,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以正面31F配置在比刷卡面41靠后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上表面。
此外,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的正面31F配置在比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右方部分122靠后的位置。即,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以正面31F配置在比凹处123a靠后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上表面。具体而言,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以正面31F配置在比凹处123a的最靠后的部分还靠后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上表面。其结果,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不妨碍使用者的刷卡动作。
以上,如参照图1~图11进行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读卡器42被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背面。还有,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上形成刷卡面41。读卡器42的信息读取面421位于刷卡面41的背面。
因此,读卡器42不会成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外壳11或扫描壳体12突出的部分。其结果,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搬运或捆包之类的作业工时,同时抑制破损(例如,读卡器42的破损)或成本(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运输成本)。还有,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的搬运或捆包之类的作业效率,并降低作业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扫描壳体12的上下尺寸比信息读取面421短的情况下,通过使信息读取面421倾斜,也能够将读卡器42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背面。还有,如果使信息读取面421和刷卡面41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则具有如下优点:面向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使用者容易查看刷卡面41,且容易刷IC卡C。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C之后,片材S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时,只要把手直接放下来就能够取出片材S。即,从刷IC卡C到取出片材S的动作,能够以使用者的最小限度的动作来达成。例如在使用者是坐轮椅的使用者时,这是显著的优点。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操作部32和平台33的安装,从而提高使用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操作性。一般而言,在扫描壳体的正面安装操作部和平台时,容易阻挡使用者到机内排纸部的视线,从而排出来的片材的可见性降低。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操作部32与平台33之间配置刷卡面41,因此,能够确保到机内排纸部14的视线路径,并很好地维持排出来的片材S的可见性。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C之后,当片材S排出到机内排纸部14时,只要进行把手直接放下来并将手指插入到凹部145的动作,就可以取出片材S。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刷卡面41上刷IC卡C之后,直接把手放下来就可以通过缺口部146够到机内排纸托盘143。另外,在片材S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上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利用缺口部146轻易取出片材S。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刷卡面41的前方空间,使平台33的一部分退避成不从扫描壳体12的侧面突出。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使用者拿着IC卡C并将自己的手指接近刷卡面41时,凹处123a能够接纳手指。因此,能够在使用者的手指活动不受到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很大限制的情况下,就将IC卡C接近刷卡面41。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刷卡面41与操作部32之间设置凹处123a,让使用者能够顺利地进行刷卡动作。此外,一般而言,有时操作部容易阻碍使用者的刷卡动作。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配置在比刷卡面41或凹处123a都靠后的位置,因此将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1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上表面不会妨碍使用者的刷卡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也可以将操作部32与平台33之间的空隙G、即用于刷卡面41的空间,用作平台33的退避空间。图11是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俯视图。在变形实施方式中,平台33可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平台33被安装成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上可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平台3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正面12F的左方部分121的左方区域(左方部分121中除了刷卡面41的区域)的宽度大。
平台33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平台33平时配置在第一位置。扫描壳体12具有与正面12F正交的左侧面(侧面)。第一位置是平台33的左侧部分(一个端部)比扫描壳体12的左侧面(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更向外突出时的平台33的位置。平台33的左侧部分包含平台33的左侧面33L。当平台33位于第一位置时,平台33的右侧部分(另一端部)与刷卡面41不相对。平台33的右侧部分包含平台33的右侧面33R。
另一方面,在搬运图像形成装置1时,平台33向箭头A2所示的右方移动,配置在图中以点划线所示的第二位置。第二位置是平台33的左侧部分不比扫描壳体12的左侧面更向外突出且平台33的右侧部分与刷卡面41相对时的平台33的位置。当平台33位于第二位置时,左侧面33L从扫描壳体12的左侧面(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开始的突出被解消。根据此结构,能够利用刷卡面41所用的空间,退避成平台33的左侧部分不从扫描壳体12的左侧面(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突出。因此,有利于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搬运和捆包。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读卡器42在相对于铅直线V倾斜规定角度θ的状态下被组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的背面的例子。但是,只要扫描壳体12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充分,也可以不用倾斜读卡器42来组装。此外,也可以将读卡器42和刷卡面41可转动地安装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上,而使刷卡面41的角度可变。
(3)在扫描壳体12的正面12F不存在操作部32和/或平台33的情况下,能够将读卡器42和刷卡面41设在正面12F的任意部位上。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在具备非接触式读卡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的领域。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扫描单元,其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单元,其基于所述图像数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主体外壳,其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收纳;
扫描壳体,其配置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上方且对所述扫描单元进行收纳;和
非接触式读卡器,其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对记录在信息卡上的信息进行读取,
所述扫描壳体具有面向使用者的相对面,
所述读卡器以所述信息读取面呈站立姿势的方式被组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内部,并配置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的背面,
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上,形成有覆盖所述信息读取面的刷卡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读卡器在所述信息读取面相对于铅直线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下被组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内部,
所述刷卡面具有与所述信息读取面的倾斜情况相对应的倾斜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机内排出部,其配置在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扫描壳体之间,且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所述图像的所述片材被排出到所述机内排出部;和
支柱部,其配置在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扫描壳体之间,
所述支柱部配置在所述机内排出部的侧方,具有将所述片材排出到所述机内排出部的片材排出口,
所述刷卡面配置在所述机内排出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操作部,其形成为从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突出,受理所述使用者对操作信息的输入;和
平台,其形成为从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突出,
所述刷卡面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平台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内排出部包含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口的下方的片材托盘,
所述片材托盘接收从所述片材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片材,
在所述片材托盘中的所述刷卡面的下方的区域设有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3的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排出口包含:
第一片材排出口;和
第二片材排出口,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一片材排出口更靠上方,
所述机内排出部包含:
第一片材托盘,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排出口的下方,接收从所述第一片材排出口排出的片材;和
第二片材托盘,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排出口与所述第二片材排出口之间,接收从所述第二片材排出口排出的片材,
在所述第二片材托盘中的所述刷卡面的下方的区域设有缺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描壳体具有与所述相对面正交的侧面,
所述平台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
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平台的一个端部比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侧面更向外突出时的所述平台的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平台的所述一个端部不比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侧面更向外突出且所述平台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刷卡面相对时的所述平台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中的所述刷卡面的侧部,形成有向后方凹进去的凹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操作部,其形成为从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突出,受理所述使用者对操作信息的输入,
所述凹处设于所述刷卡面与所述操作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其自动输送所述原稿,以使所述原稿经过所述扫描单元对所述原稿进行读取的位置,
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具有面向所述使用者的相对面,
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以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所述相对面配置在比所述刷卡面靠后的位置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上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其自动输送所述原稿,以使所述原稿经过所述扫描单元对所述原稿进行读取的位置,
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具有面向所述使用者的相对面,
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以所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所述相对面配置在比所述凹处靠后的位置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角度是5度以上10度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键盘,
所述键盘被放置在所述平台上。
14.一种扫描装置,具备:
扫描单元,其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并生成图像数据;
扫描壳体,其对所述扫描单元进行收纳;和
非接触式读卡器,其具有平板状的信息读取面,对记录在信息卡上的信息进行读取,
所述扫描壳体具有面向使用者的相对面,
所述读卡器以所述信息读取面呈站立姿势的方式被组装在所述扫描壳体的内部,并配置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的背面,
在所述扫描壳体的所述相对面上,形成有覆盖所述信息读取面的刷卡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77822 | 2013-04-03 | ||
JP2013-077822 | 2013-04-03 | ||
PCT/JP2014/057568 WO2014162877A1 (ja) | 2013-04-03 | 2014-03-19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スキャナ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90447A true CN105190447A (zh) | 2015-12-23 |
CN105190447B CN105190447B (zh) | 2018-03-20 |
Family
ID=51658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7354.5A Active CN105190447B (zh) | 2013-04-03 | 2014-03-19 |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07261B2 (zh) |
JP (1) | JP6082102B2 (zh) |
CN (1) | CN105190447B (zh) |
WO (1) | WO2014162877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0181A (zh) * | 2016-10-11 | 2018-04-1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输稿器装置和成像设备 |
US10432812B2 (en) | 2016-10-11 | 2019-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document feed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440193B2 (en) | 2016-10-11 | 2019-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440214B2 (en) | 2016-10-11 | 2019-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542168B2 (en) | 2016-10-11 | 2020-01-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1003403B2 (en) | 2016-10-11 | 2021-05-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ersonal authentication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22031A4 (en) * | 2015-04-06 | 2017-06-21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mage formation device |
JP7040274B2 (ja) * | 2018-05-10 | 2022-03-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38478B2 (ja) * | 2019-03-04 | 2023-03-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362421B2 (ja) * | 2019-10-25 | 2023-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7505A (ja) * | 2002-05-20 | 2003-11-28 | Nisca Corp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40125161A1 (en) * | 2002-12-12 | 2004-07-01 | Huffman John W. | Controlling printing in response to print media characteristics |
JP2010250038A (ja) * | 2009-04-15 | 2010-11-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10801A (ja) * | 2011-03-22 | 2012-11-01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cカードリーダー取付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4132A (en) * | 1997-10-20 | 1999-03-1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Cabinetry with shape-based indicators |
JPH11203422A (ja) | 1998-01-16 | 1999-07-30 |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Icカード読取装置 |
JP2001195549A (ja) | 2000-01-13 | 2001-07-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非接触カード読取り装置 |
JP4701660B2 (ja) * | 2004-09-10 | 2011-06-1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金銭取扱端末 |
JP5378762B2 (ja) | 2008-11-07 | 2013-12-25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5416957B2 (ja) | 2008-12-1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1203371A (ja) | 2010-03-24 | 2011-10-13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31785B2 (ja) | 2010-08-23 | 2013-01-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KR101887651B1 (ko) * | 2012-06-04 | 2018-08-13 |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5863688B2 (ja) * | 2013-02-28 | 2016-02-1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3-19 JP JP2015509991A patent/JP60821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3-19 US US14/781,783 patent/US980726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3-19 WO PCT/JP2014/057568 patent/WO20141628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19 CN CN201480017354.5A patent/CN1051904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7505A (ja) * | 2002-05-20 | 2003-11-28 | Nisca Corp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40125161A1 (en) * | 2002-12-12 | 2004-07-01 | Huffman John W. | Controlling printing in response to print media characteristics |
JP2010250038A (ja) * | 2009-04-15 | 2010-11-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10801A (ja) * | 2011-03-22 | 2012-11-01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cカードリーダー取付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0181A (zh) * | 2016-10-11 | 2018-04-1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输稿器装置和成像设备 |
US10432812B2 (en) | 2016-10-11 | 2019-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document feed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440193B2 (en) | 2016-10-11 | 2019-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440214B2 (en) | 2016-10-11 | 2019-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542168B2 (en) | 2016-10-11 | 2020-01-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574844B2 (en) | 2016-10-11 | 202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document feed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1003403B2 (en) | 2016-10-11 | 2021-05-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ersonal authentic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4162877A1 (ja) | 2017-02-16 |
US20160057296A1 (en) | 2016-02-25 |
JP6082102B2 (ja) | 2017-02-15 |
CN105190447B (zh) | 2018-03-20 |
WO2014162877A1 (ja) | 2014-10-09 |
US9807261B2 (en) | 2017-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9044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 |
CN104339884A (zh) | 打印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打印装置控制方法 | |
JP20102500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2843477B1 (en)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00367754C (zh) |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533238B (zh) | 成像设备 | |
CN100544395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03283A (ja) | 印刷システム | |
JP481680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4422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CN100501580C (zh) | 具有运行时卸载的安全保护装置的纸张复印文本生成设备 | |
JP549612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20597B2 (ja) | 印刷装置 | |
CN203490459U (zh) | 调色剂容器及具有该调色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5361478B (zh) | 复合机 | |
US1052087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71059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2654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01528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6796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
CN203490462U (zh) | 调色剂容器 | |
CN203490463U (zh) | 调色剂容器及具有该调色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78261A (ja) | 画像読取兼記録装置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 |
JP20051789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057715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