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421A - 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421A
CN105190421A CN201480022965.9A CN201480022965A CN105190421A CN 105190421 A CN105190421 A CN 105190421A CN 201480022965 A CN201480022965 A CN 201480022965A CN 105190421 A CN105190421 A CN 1051904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o
electrode
deposition elemen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29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0421B (zh
Inventor
都甲康夫
矢田部学
小林范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ba University NUC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ba University NUC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ba University NUC,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b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5190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0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0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aused by electrodeposition, e.g.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of an inorganic material on or close to an electr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沉积元件,其具有:第1基板(10a),其具有第1部件(13a)和配置在第1部件(13a)上方的电极(12a);第2基板(10b),其与第1基板相对(10a)配置,具有电极(12b);以及电解质层,其配置于第1基板(10a)与第2基板(10b)的电极之间,包含了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对第1基板(10a)与第2基板(10b)的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在第1基板(10a)的电极(12a)上方形成银薄膜反射面(17),银薄膜反射面(17)将从第1和第2基板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反射。

Description

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了物质的颜色变化现象的非发光型显示元件,公知有电致变色显示元件(electrochromicdisplay;ECD),其中,物质的颜色变化现象是由于电压施加时的电化学的可逆反应(电解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
在使用电致变色技术时,能够以电气方式控制显示元件的反射率和透射率(例如参照“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ディスプレイ”(産業図書、馬場宜良等著)、以及“電子ペーパーの各種表示方式と実用化に向けた課題と対応策”(技術情報協会、第7章、小林範久著))。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具有与液晶显示元件和电泳型显示元件基本相似的单元构造,在电极间配置有包含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解质层。构造根据电致变色材料的差异等而分支为多种。
在电致变色材料(被施加电压时发生电化学的氧化或还原反应,由此产生显色或脱色等变色的材料)中,将材料的一部分由于氧化或还原反应而例如在电极上析出/沉积(电沉积)、或从电极上消失的电致变色材料称作电沉积材料。此外,将使用了电沉积材料的元件称作电沉积元件。
已经研究过电沉积元件在显示装置和调光玻璃(智能窗)中的应用。但是,在使用例如AgNO3、AgClO4、AgBr等包含银的电沉积材料的元件中,银的析出面大多带黑色,从而难以得到镜面反射。
本申请的发明人成功地使用包含银的电沉积材料,形成了具有高反射率的镜面反射膜(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181389号公报)。该技术没有特殊问题,但没有进行在显示装置和调光玻璃以外的用途中进行使用的提案和研究。
图15是示出车载用室内后视镜(roommirror)的构造的概略图。该图所示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是能够在夜间降低后续车辆的前照灯的眩光的手动式防眩后视镜。例如构成为包含玻璃30、半反射镜31和反射镜32,利用双重曝光,手动地切换得到相对亮的像的状态、和得到相对暗的像的状态。在驾驶中手动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另外,虽然提出过使用了电致变色元件的防眩后视镜,但其没有使用电沉积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其具有新颖的结构,例如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使入射光的行进方向按照多个方向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电沉积元件,其具有:第1基板,其具有第1部件和配置在该第1部件上方的电极;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具有电极;以及电解质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包含了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在以所述第1基板侧为负、所述第2基板侧为正的方式对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在所述第1基板的电极上方形成银薄膜反射面,所述银薄膜反射面将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反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提供使用了所述电沉积元件的反射镜器件。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提供使用了具有以下部分的电沉积元件的反射镜器件:第1基板,其具有电极;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具有电极;以及电解质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包含了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提供具有以下部分的反射镜器件:电沉积元件,其能够以电气方式切换使入射光透过的状态和对入射光进行反射的状态;以及反射镜,其被配置成不与所述电沉积元件处于对入射光进行反射的状态时的反射面平行。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其具有新颖的结构,例如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使入射光的行进方向按照多个方向变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图1B、图1C分别是示出模具的概略性立体图、剖视图。
图2A是示出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图2B是示出此时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
图3A是示出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图3B是示出此时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光学特性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入射到使用了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车载用室内后视镜20中显现出的后续车辆的前照灯21的概略图。
图8A是示出具有防眩功能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的另一结构例的概略图,图8B和图8C是示出入射到车载用室内后视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
图9A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图9B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透明部件13a的截面形状的概略图。
图10A是示出在未施加电压时入射到使用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车门后视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图10B是示出驾驶员能够在未施加电压时的车门后视镜中看到的范围的概略图。
图11A是示出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时,入射到使用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车门后视镜的光的行进方向的概略图,图11B是示出驾驶员能够在该电压施加状态的车门后视镜中看到的范围的概略图。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使用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20的概略图。
图13是示出使用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反射镜器件的变形例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车载用室内后视镜的构造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参照该图,首先说明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制造方法。
在例如作为玻璃或薄膜基板的透明基板11a上配置透明部件13a。这里,使用了图1B中示出外形的模具来进行反向转印,从而在透明基板11a上形成了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如图1C所示,模具具有直角三角形在底边的延伸方向上连续的截面形状,该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大约20μm、高度为大约5μm、底角为大约15°。
向透明基板11a上滴下了规定量的丙烯酸类UV硬化性树脂(透明树脂)。在其上的规定位置处放置模具,例如将厚的石英配置到透明基板11a的背面侧,在增强后的状态下进行了冲压。在冲压后,放置1分钟以上,使UV硬化性树脂充分扩展,从透明基板11a侧(石英侧)照射紫外线,使UV硬化性树脂硬化。在实施例中,将照射量设为了2J/cm2。只要是使树脂硬化的照射量即可。这样,在透明基板11a上,形成了反映出模具形状的、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
用清洗机对形成有透明部件13a的透明基板11a进行了清洗。依次进行了使用碱性洗涤剂的刷洗、纯水清洗、送风、UV照射、IR干燥,但清洗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行高压冲洗或等离子清洗等。
在透明部件13a上,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透明电极12a。在实施例中,作为透明电极12a,通过磁控溅射形成了ITO膜。成膜方法不限于溅射。图案形成可以简单地使用具有规定形状的开口部的SUS掩模进行。还可以通过光刻工序进行构图。
透明电极12a理想的是低电阻。在实施例中,将透明电极12a(ITO膜)形成为了的厚度,但厚度不限于此。此外,透明电极12a(ITO膜)的表面优选是平滑的状态。因此,在能够得到平滑的ITO膜的条件下进行溅射。
这样,制作出第1基板10a,第1基板10a在透明基板11a上依次形成了透明部件13a和透明电极12a。
接着,准备了在作为玻璃或薄膜基板的透明基板11b上例如利用ITO形成了透明电极12b而得到的第2基板10b,以透明电极12a、12b相对的方式配置第1、第2基板10a、10b而进行了单元化。
在基板10a、10b中的一个上,作为一例,以1个~3个/mm2的方式分布例如直径为20μm~几百μm、实施例中直径为500μm的间隙控制剂。理想的是,根据间隙控制剂的直径,例如设为不易对显示产生影响的分布量。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沉积元件的情况下,即使稍微存在间隙的不均,对显示的影响也较小,因此间隙控制剂的分布量的重要性不高。另外,虽然在实施例中,进行了使用间隙控制剂的间隙控制,但也可以通过肋等突起进行间隙控制。而且,在小型单元的情况下,可以在密封部分处配置规定厚度的膜状间隔件来控制间隙。
在基板10a、10b中的另一个上形成了主密封图案。在实施例中,使用了紫外线+热硬化类型的密封件14。作为密封件14,可以使用光硬化类型或热硬化类型。另外,间隙控制剂的分布和主密封图案的形成可以在同一基板侧进行。
接着,将包含电沉积材料的电解液封入到基板10a、10b之间。
在实施例中,使用了ODF法。向基板10a、10b中的一个上适量滴下包含电沉积材料的电解液。作为滴下方法,可以应用包含点胶或喷墨在内的各种印刷方式。这里使用了点胶。另外,上述密封件14优选为耐受所使用的电解液的密封件料(不被腐蚀的密封件)。
在真空中,进行了基板10a、10b的重合。也可以在大气中、或氮环境中进行。
例如以3J/cm2的能量密度将紫外线照射到密封件14,使得密封件14硬化。另外,使用了SUS掩模,使得紫外线仅被照射到密封部。
包含电沉积材料的电解液由电沉积材料(AgNO3等)、电解质(TBABr等)、介体(CuCl2等)、电解质的净化剂(LiBr等)、溶剂(DMSO;dimethylsulfoxide:二甲基亚砜等)、凝胶化用聚合物(PVB;polyvinylbutyral:聚乙烯醇缩丁醛等)等构成。在实施例中,在作为溶剂的DMSO中,添加了50mM的AgNO3作为电沉积材料,添加了250mM的LiBr作为支持电解质,添加了10mM的CuCl2作为介体。并且添加了10wt%的PVB作为主体聚合物,从而成为凝胶状(胶冻状)的电解质层。
作为电沉积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包含银的AgNO3、AgClO4、AgBr等。
支持电解质只要是促进电沉积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等的物质即可,不受限定,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锂盐(LiCl、LiBr、LiI、LiBF4、LiClO4等)、钾盐(KCl、KBr、KI等)、钠盐(NaCl、NaBr、NaI等)。支持电解质的浓度例如优选为10mM以上1M以下,没有特别限定。
溶剂只要是能够稳定地保持电沉积材料等的溶剂即可,不受限定。可以使用水或碳酸丙烯酯等极性溶剂、没有极性的有机溶剂、以及离子性液体、离子导电性高分子、高分子电解质等。具体而言,除了DMSO以外,还可以适当地使用碳酸亚丙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乙腈、聚乙烯硫酸、聚苯乙烯磺酸、聚丙烯酸等。
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例如包含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隔开地相对配置的第1、第2基板10a、10b、以及配置于两个基板10a、10b之间的电解质层15。
第1基板10a包含透明基板11a、形成在透明基板11a上的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和形成在透明部件13a上的透明电极12a。透明电极12a沿着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的斜边、和15°的底角的对边,形成为与透明部件13a的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2基板10b包含透明基板11b、和形成在透明基板11b上的透明电极12b。
电解质层15被限定在第1基板10a与第2基板10b之间的、被密封件14围着的区域的内侧。电解质层15的折射率与透明部件13a的折射率大致相等,例如为1.51左右。
在基板10a、10b(电极12a、12b)之间连接有能够施加电压的电源16。在通过电源16对基板10a、10b之间施加直流电压时,在被施加了负电压一侧的电极12a、12b上,形成来源于AgNO3(电沉积材料)的银的薄膜。通过施加电压的解除、或相反极性的电压的施加,使得银的薄膜从电极12a、12b上消失。
本申请的发明人观察了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得知其在初始状态下是大致透明的。虽然能看到稍微带黄色,但认为这是作为介体的CuCl2的颜色。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作为介体、或减薄单元厚度,能够形成无色透明的电解质层15。
图2A是示出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状态的概略性剖视图。在实施例中,对透明电极12a施加了-2.5V的直流电压。
通过电压的施加,电解质层15所包含的银离子在透明电极12a附近变化为金属银,在电极12a上析出/沉积,从而形成银薄膜(镜面)17。
在使光从基板10b侧的基板法线方向入射时,如图2B所示,确认到在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发生镜面反射。由于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的斜面上方形成的银薄膜(镜面)17,使得入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反射。
图3A示出了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状态。对透明电极12a施加了+2.5V的直流电压。
通过电压的施加,电解质层15所包含的银离子在透明电极12b附近变化为金属银,在电极12b上析出/沉积,从而形成银薄膜(镜面)18。
在使光从基板10b侧的基板法线方向入射时,如图3B所示,确认到在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发生镜面反射(正反射)。由于银薄膜(镜面)18,使得入射光朝向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
这样,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能够通过改变施加到第1、第2基板10a、10b的电压的极性,来改变入射光、例如从基板10a、10b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发生反射的方向。而且,入射到未施加电压状态的元件的光在元件中大致直行透过,因此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使得入射光的行进方向按照至少3个方向变化。因此,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例如能够作为光学控制元件来使用。
另外,在使光从基板10a侧入射到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使得入射光的行进方向按照多个方向变化。
图4A和图4B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光学特性的曲线图。图4A示出基板10b侧的、使光从基板法线方向入射时的反射率的波长依赖性,图4B示出透射率的波长依赖性。曲线图的横轴用单位“nm”表示波长,纵轴分别用“%”表示反射率、透射率。用实线表示的曲线是未施加电压状态的反射率、透射率,用虚线表示的曲线是对基板10a施加了+2.5V的直流电压的状态(图3A所示的状态)的反射率、透射率。
参照图4A的用虚线表示的曲线可知,利用在电极12b上形成的银薄膜18,能够在较大的波段中得到高反射率。参照用实线表示的曲线,在未施加电压时,不论波长如何,都有10%~20%程度的光被反射。
参照图4B的用实线表示的曲线可以看出如下关系:未施加电压时的透射率存在一些波长依赖性,在波长较短时透射率较低。根据该透射率曲线可知,在未施加电压时元件带黄色。认为这是作为介体的CuCl2的颜色,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减薄元件厚度来进行改善。
参照图4B的用虚线表示的曲线可知,不论波长如何,都有10%~20%程度的光(平均至少是10%的光)透射过去(漏光)。关于该点,能够通过研究驱动条件和电解质层的结构来进行改善。例如,通过增大施加到元件的电压、或增长电压施加时间来抑制漏光。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返回到透明状态(银被氧化成为Ag+,从而从电极上消失的状态)需要时间的问题。为了容易返回到透明状态,例如可以增加作为介体的CuCl2的添加量,虽然这会使得黄色变深。
另外,例如在对基板10a施加了-2.5V的直流电压的情况下,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会使得来自基板法线方向的入射光的10%以上透过。
图5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2基板10b具有反射电极12B。
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能够与第1实施例大致同样地制造。有以下不同点等:准备第2基板10b,该第2基板10b在基板11b上形成了电极12B,电极12B例如由铝或银等金属形成、且进行镜面反射;以及在单元化工程中从第1基板10a侧向密封件14照射紫外线。
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电解质层15在初始状态下也是大致透明的。虽然能看到稍微带黄色,但认为这是作为介体的CuCl2的颜色,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作为介体、或减薄单元厚度而成为无色透明。
在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中,在未施加电压时,从基板10a侧、例如基板法线方向入射的光被反射电极12B朝向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镜面反射(正反射)。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在电极12a上形成银薄膜(镜面),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的斜面上方形成的银薄膜(镜面)将来自基板法线方向的入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反射。
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改变入射光、例如从基板10a侧的基板法线方向入射的光发生反射的方向(入射光的行进方向)。
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对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在反射电极12B上形成银薄膜(镜面)。该状态实现了与未施加电压时大致等同的光学状态。因此,与第1实施例进行比较时,不需要严格进行例如使透明电极12a上形成的银薄膜消失时的电流控制,能够使银薄膜迅速消失。
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使用不透明基板来替代透明基板11b。
第2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能够作为光学控制元件来使用。例如能够用于具有防眩功能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roommirror)。
如图6A所示,朝向后视镜的入射光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反射电极12B以高反射率反射,由此使得驾驶员能看到例如后方(得到相对亮的像的状态)。
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如图6B所示,在电极12a上形成银薄膜(镜面)17。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大多被银薄膜(镜面)17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反射,从而没有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银薄膜(镜面)17,被反射电极12B反射,而再次入射到银薄膜(镜面)17。并且,再次透过银薄膜(镜面)17的一部分光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
例如透过银薄膜(镜面)17的光的比例为10%~20%的程度。因此,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的百分之几程度的光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得到相对暗的像的状态)。
图7A和图7B是示出车载用室内后视镜(roommirror)20中显现出的后续车辆的前照灯21的概略图。
在未施加电压时(图6A所示的状态)能够清楚地看到后方,另一方面,如图7A所示,可能发生后续车辆的前照灯21晃眼的情况。该情况下,通过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直流电压(图6B所示的状态),如图7B所示,能够减少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的光的量(减光),起到防眩效果。
得到相对亮的像的状态(图7A所示的状态)和得到相对暗的像的状态(图7B所示的状态)之间的切换例如使用光传感器自动进行。作为一例,如下进行控制:在光量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直流电压,在光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解除电压的施加、或施加相反极性的直流电压。切换可以手动进行,但考虑到安全,优选自动进行。
另外,能够利用施加到电沉积元件的电压值、施加时间来控制减光的程度。还可以进行使后续车辆的前照灯21减光为不晃眼的程度、从而确认到后方状态的调整,例如有助于驾驶时的安全性的提高。
从应用到防眩后视镜的方面看,可以说例如优选银薄膜(镜面)有10%~20%程度的漏光。
另外,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是通过在通常时,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施加直流电压,从而同样能够应用于将基板10a作为入射面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
图8A示出了具有防眩功能的车载用室内后视镜的另一结构例。该图所示的室内后视镜包含电沉积元件26和反射镜27。电沉积元件26能够以电气方式切换例如使从玻璃25侧入射的光透过的状态和对该光进行正反射的状态。电沉积元件26的反射面和反射镜27的反射面被配置成不平行。
在电沉积元件26透过光的状态下,如图8B所示,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被反射镜27反射,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得到相对亮的像的状态)。
在电沉积元件26对光进行正反射的状态下,如图8C所示,例如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了形成于电沉积元件26的正反射面,被反射镜27反射,其一部分入射到驾驶员的眼睛(得到相对暗的像的状态)。
作为电沉积元件26,例如可以使用第1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例如,通过不施加电压,实现透过光的状态,通过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施加直流电压,实现对光进行正反射的状态。
此外,作为电沉积元件26,可以使用如下的电沉积元件:不形成透明部件13a,例如在透明基板11a上直接形成了透明电极12a。
但是,例如对图6B和图8C进行比较可知,在配置了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并将其上方形成的银薄膜(镜面)17用作反射面时,能够以更大的反射角对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进行反射,因此能够使得车载用室内后视镜小型化、薄型化和轻量化。
图9A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概略性剖视图。在第1、第2实施例中,将透明部件13a形成为了微棱镜形状,但在第3实施例中,将其形成为具有平面透镜功能的菲涅尔透镜的形状。此外,在第1基板10a的外侧(与形成透明部件13a的面相反侧的面)配置有反射镜19。
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制造方法如下。
在例如作为玻璃或薄膜基板的透明基板11a上配置透明部件13a(菲涅尔透镜状的微透镜)。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例如具有同心圆状的平面形状、和图9B所示的截面形状,通过精密模具的反向转印而形成。
具体而言,使用精密的点胶机,向透明基板11a上(模具图案的中心部分)以所需的量滴下规定量的丙烯酸类UV硬化性树脂(透明树脂)。在其上的规定位置处放置精密模具,例如将厚的石英配置到透明基板11a的背面侧,在增强后的状态下进行了冲压。当基板11a和模具的按压速度较快时,在树脂与模具图案之间容易残留直径50μm~200μm程度的气泡,因此在实施例中,花时间防止气泡的残留,在放出气泡的同时一点点进行按压,从而在树脂与模具之间没有气泡的状态下使树脂扩展。冲压时的气压优选较低,气压越低,越能够加快按压速度。如果是在大概20Torr以下的气压下,则能够在不必在意按压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冲压。在实施例中,将冲压的压力固定,透明部件13a的大小通过树脂的滴下量来控制。
在冲压后,放置1分钟以上,使UV硬化性树脂充分扩展,从透明基板11a侧(石英侧)照射紫外线,使UV硬化性树脂硬化。照射量为2J/cm2。只要是使树脂硬化的照射量即可。这样,在透明基板11a上,形成了反映出模具形状的、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
与第1实施例同样,用清洗机对形成有透明部件13a的透明基板11a进行了清洗。并且与第1实施例同样,在透明部件13a上,由ITO形成了透明电极12a。这样,制作出第1基板10a,第1基板10a在透明基板11a上依次形成了透明部件13a和透明电极12a。
接着,准备了在作为玻璃或薄膜基板的透明基板11b上例如利用ITO形成了透明电极12b而得到的第2基板10b,以透明电极12a、12b相对的方式配置第1、第2基板10a、10b而进行了单元化。单元化的条件与第1实施例大致等同。
接着,通过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工序,将包含电沉积材料的电解液封入到了基板10a、10b之间。
最后,将反射镜19外装到基板10a。反射镜19的反射面被配置于基板10a侧。
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透明部件13a具有菲涅尔透镜形状,并且在基板10a的外侧配置有反射镜19。
配置反射镜19前的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在初始状态下是大致透明的。虽然能看到稍微带黄色,但认为这是作为介体的CuCl2的颜色,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作为介体、或减薄单元厚度而成为无色透明。
此外,配置反射镜19前的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具有与图4A和图4B中示出的情形同样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特性。
在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中,在未施加电压时,从基板10b侧的例如基板法线方向入射的光被反射镜19朝向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镜面反射(正反射)。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在电极12a上形成作为凸面镜发挥作用的银薄膜(镜面),入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被反射。
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能够根据电压的施加状态,改变入射光、例如从基板10b侧的基板法线方向入射的光发生反射的方向(入射光的行进方向)。
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正、第2基板10b侧为负的方式对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在透明电极12b上形成银薄膜(镜面),对于从基板10b侧入射的光,实现了与未施加电压时大致等同的光学状态。因此,不需要严格进行例如使透明电极12a上形成的银薄膜消失时的电流控制,能够使银薄膜迅速消失。
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也能够作为光学控制元件来使用,例如可用于能够以电气方式使得凸面镜的功能启动、关闭的车载用车门后视镜或翼子板后视镜(车体外后视镜)。
如图10A所示,例如从基板10b侧入射到车门后视镜的光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反射镜19以高反射率反射,由此使得驾驶员看到例如后方和侧后方。
图10B示出了驾驶员能够在未施加电压时的车门后视镜中看到的范围。在未施加电压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后方、特别是后续车辆,因此例如在通常行驶时设为未施加电压状态。但是,视角相对较窄。
作为一例,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对透明电极12a施加了-2.5V左右的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在电极12a上形成银薄膜(镜面)17。银薄膜(镜面)17针对朝向车门后视镜的入射光,作为放大反射镜发挥作用。
图11B示出了驾驶员能够在该电压施加状态的车门后视镜中看到的范围。与未施加电压时相比,驾驶员能够得到大视角范围的信息。虽然像变形,但能够得到例如后下方的视野,因此在车起步时、低速行驶时和倒车时,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自动或手动地进行视角相对小的状态(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状态)和视角相对大的状态(图11A和图11B所示的状态)的切换。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使用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车载用后视镜(室内后视镜)20的概略图。
如图12A所示,在未施加电压时,能够清楚确认后续车辆22。
此外,在以第1基板10a侧为负、第2基板10b侧为正的方式施加了直流电压的情况下,在电极12a上,形成针对朝向室内后视镜的入射光作为放大反射镜发挥作用的银薄膜(镜面)17,如图12B所示,能够以较大的视角看到后部坐席23。
不限于车辆用的反射镜,还能够应用于设置在道路上的曲面镜、携带用镜子(化妆镜)、梳妆台等。
在第3实施例中,在第1基板10a的外侧配置了反射镜19,但也可以不配置反射镜19,而例如像第1实施例那样,以电气方式切换入射光被透明电极12a上的银薄膜(具有放大反射镜的功能的镜面)17反射的状态、和入射光被透明电极12b上的银薄膜(具有平面镜的功能的镜面)18反射的状态,由此能够可变地实现图10B所示的状态和图11B所示的状态。
此外,还能够构成为不配置反射镜19,而是上下相反地形成透明部件13a的菲涅尔透镜形状,使光从基板10a侧入射。
例如可以如图1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菲涅尔透镜形状部分的透明部件13a形成在相对于基板10a、10b的面内方向倾斜的面上。与图11A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更大的后下方的视角。另外,对于以使具有与菲涅尔透镜的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透明电极12a相对于例如铅直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了第3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的反射镜器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以上,按照实施例和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和变形例。
例如,虽然在实施例中设为了块型的元件,但也可以是界面型的元件。
此外,虽然在实施例中设为了凝胶状的电解质层,但也可以使用银的络合物。电解质层构成为包含例如含有电沉积材料的电解质液或电解质膜。
此外,例如在第1实施例中,将第1、第2基板10a、10b这两者都设为了透明基板,但可以将其中一个设为不透明基板。作为一例,可以将透明基板11a、11b中的一个设为不透明基板,将其上方形成的电极12a、12b也设为不透明电极。在将第1基板10a设为不透明的情况下,可以替代透明部件13a而使用不透明部件。作为形成不透明电极的材料,可列举银合金、金、铜、铝、镍、钼等。另外,在实施例中,是由ITO形成了透明电极12a、12b,但也可以使用ITO以外的透明导电性材料来形成透明电极12a、12b。
此外,在实施例中,将透明部件13a形成为了微棱镜形状或菲涅尔透镜形状。这些形状是表面平滑(银薄膜17可得到镜面状态的表面状态),且具有μm级以上、例如几十μm以上大小的三维凹凸的形状。透明部件13a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是形成有银薄膜反射面(电沉积膜)的形状即可,银薄膜反射面将例如来自基板法线方向的入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镜面反射。在小型单元的情况或不要求大反射角的情况下,例如还可以如图1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透明部件13a形成为不具有凹凸的平面形状。另外,在第3实施例中,设为了菲涅尔透镜形状,但不限于此,可以是各种透镜形状。
此外,例如在实施例中,通过模具的反向转印,形成了微棱镜形状或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但形成方法不限于此,作为一例,可以通过辊转印形成。
此外,在实施例中,将第1基板10a设为了具有透明部件13a的构造,但只要基板10a、10b中的至少一个在电极12a、12b上方具有用于形成银薄膜反射面的部件即可。
而且,透明部件13a形成于密封件14的内侧区域的一部分即可。
此外,在实施例中,将电解质层15的折射率和透明部件13a的折射率设为了大致相等,但也可以设为不同的折射率。还可以将第1、第2实施例的微棱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第3实施例中的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明部件13a分别设为具有棱镜、透镜的功能的电沉积元件。
除此以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组合等。
实施例的电沉积元件能够用作各种光学元件。
能够适当地用于车辆用的防眩后视镜、视角可变的车门后视镜/室内后视镜等各种反射镜器件、车辆用照明(前照灯、尾灯等)、背照灯、闪光灯等各种照明装置、窗户的调光产品等。
此外,不限于此,例如能够用于使用了反射的光学产品,例如一般照明、室内灯、特殊灯、路灯、面光源等的配光控制,能够实现具有配光功能的反射镜器件。

Claims (12)

1.一种电沉积元件,其中,该电沉积元件具有:
第1基板,其具有第1部件和配置在该第1部件上方的电极;
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具有电极;以及
电解质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包含了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
在以所述第1基板侧为负、所述第2基板侧为正的方式对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在所述第1基板的电极上方形成银薄膜反射面,所述银薄膜反射面将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1基板的电极具有与所述第1部件的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1部件具有包含μm级以上大小的凹凸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1部件具有微棱镜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1部件具有透镜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在以所述第1基板侧为负、所述第2基板侧为正的方式对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的10%以上透射过去。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是金属反射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在所述第1基板的与所述电解质层相反侧的面上还配置有反射镜。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沉积元件,其中,
所述第2基板具有第2部件和配置在该第2部件上方的所述电极,
在以所述第1基板侧为正、所述第2基板侧为负的方式对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在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上方形成银薄膜反射面,该银薄膜反射面将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法线方向入射的光朝向不与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反射。
10.一种反射镜器件,其中,该反射镜器件使用了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沉积元件。
11.一种反射镜器件,其中,该反射镜器件使用了具有以下部分的电沉积元件:
第1基板,其具有电极;
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具有电极;以及
电解质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的电极之间,包含了含有银的电沉积材料。
12.一种反射镜器件,其中,该反射镜器件具有:
电沉积元件,其能够以电气方式切换使入射光透过的状态和对入射光进行反射的状态;以及
反射镜,其被配置成不与所述电沉积元件处于对入射光进行反射的状态时的反射面平行。
CN201480022965.9A 2013-04-22 2014-04-21 电沉积元件 Active CN105190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9601A JP6245631B2 (ja) 2013-04-22 2013-04-22 エレクトロデポジション素子及びミラーデバイス
JP2013-089601 2013-04-22
PCT/JP2014/002227 WO2014174823A1 (ja) 2013-04-22 2014-04-21 エレクトロデポジション素子及びミラー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421A true CN105190421A (zh) 2015-12-23
CN105190421B CN105190421B (zh) 2019-08-23

Family

ID=51791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2965.9A Active CN105190421B (zh) 2013-04-22 2014-04-21 电沉积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8595B2 (zh)
JP (1) JP6245631B2 (zh)
KR (1) KR102229531B1 (zh)
CN (1) CN105190421B (zh)
WO (1) WO20141748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3052A (zh) * 2017-05-05 2017-09-26 柯剑 电沉积显示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83704A (zh) * 2017-07-21 2019-01-29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可逆电化学镜
CN109477994A (zh) * 2016-07-25 2019-03-15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CN110262098A (zh) * 2019-07-15 2019-09-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7526A (zh) * 2016-04-18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在显示态和镜面态之间相互切换的显示装置
JP6702632B2 (ja) * 2016-07-25 2020-06-03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反射表示装置
WO2021171727A1 (ja) * 2020-02-26 2021-09-02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調光パネル及びパネル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61A (zh) * 1996-03-08 1998-01-28 索尼公司 光学装置及电解液
CN1182888A (zh) * 1996-09-06 1998-05-2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和电解液
US6166847A (en) * 1997-12-19 2000-12-26 Rockwell Technologies, Llc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for modulation of reflected radiation
US6256135B1 (en) * 1997-12-19 2001-07-03 Rockwell Science Center, Llc Diffusely-reflecting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US20070053046A1 (en) * 2005-08-29 2007-03-08 Rockwell Scientific Licensing, Llc Electrode With Transparent Series Resistance For Uniform Switching Of Optical Modulation Devices
WO2012118118A1 (ja) * 2011-03-02 2012-09-07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遮断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5457A3 (en) * 1996-01-17 1998-10-1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and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US6400491B1 (en) 1997-12-19 2002-06-04 Innovative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ast-switching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REM)
US6721080B1 (en) * 2002-09-27 2004-04-13 D Morgan Tench Optimum switching of a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device
WO2012118188A2 (ja) * 2011-03-02 2012-09-07 国立大学法人 千葉大学 調光素子及びそれを含む製品
JP2012181389A (ja) 2011-03-02 2012-09-20 Chiba Univ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61A (zh) * 1996-03-08 1998-01-28 索尼公司 光学装置及电解液
CN1182888A (zh) * 1996-09-06 1998-05-2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和电解液
US6166847A (en) * 1997-12-19 2000-12-26 Rockwell Technologies, Llc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for modulation of reflected radiation
US6256135B1 (en) * 1997-12-19 2001-07-03 Rockwell Science Center, Llc Diffusely-reflecting reversible electrochemical mirror
US20070053046A1 (en) * 2005-08-29 2007-03-08 Rockwell Scientific Licensing, Llc Electrode With Transparent Series Resistance For Uniform Switching Of Optical Modulation Devices
WO2012118118A1 (ja) * 2011-03-02 2012-09-07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遮断弁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7994A (zh) * 2016-07-25 2019-03-15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CN109477994B (zh) * 2016-07-25 2021-12-07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
CN107203052A (zh) * 2017-05-05 2017-09-26 柯剑 电沉积显示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83704A (zh) * 2017-07-21 2019-01-29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可逆电化学镜
CN109283704B (zh) * 2017-07-21 2022-05-10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可逆电化学镜
CN110262098A (zh) * 2019-07-15 2019-09-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10262098B (zh) * 2019-07-15 2022-02-15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54632A1 (en) 2016-02-25
CN105190421B (zh) 2019-08-23
KR20150144759A (ko) 2015-12-28
JP6245631B2 (ja) 2017-12-13
JP2014215307A (ja) 2014-11-17
WO2014174823A1 (ja) 2014-10-30
US10168595B2 (en) 2019-01-01
KR102229531B1 (ko)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421A (zh) 电沉积元件和反射镜器件
US6327070B1 (en) Electrochromic assembly based on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derivativ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lithium niobate counterelectrode
JP4030679B2 (ja) 電気着色層中のポリ(3,4−エチレンジオキシチオフェン)誘導体及びイオン貯蔵層に基づいた電気着色アセンブリ
US6175441B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based on poly-(3,4-dioxy-thiopene) derivatives
CN104570533B (zh) 光学装置、摄像装置以及光学元件的驱动方法
EP2921904A1 (en) Lighting fixture
CN105807526A (zh) 可在显示态和镜面态之间相互切换的显示装置
JP2003511719A (ja) 拡散反射型の可逆的電気化学ミラー
JP6461643B2 (ja) 光学装置
TW576938B (en) Electrochromic assembly based on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derivativ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ounterelectrode containing metal oxides from transition group VI or VIII
JP6293541B2 (ja) 灯具
EP3489748B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9588394B2 (en) Optical apparatus and automobile lighting
JP6293542B2 (ja) 灯具
JP2016064756A (ja) 車両用死角確認装置
JP2015121657A (ja) 表示装置
CN21951249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后视镜及车辆
CN206870954U (zh) 一种内后视镜及汽车
Neshkovska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