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101B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90101B CN105190101B CN201480025773.3A CN201480025773A CN105190101B CN 105190101 B CN105190101 B CN 105190101B CN 201480025773 A CN201480025773 A CN 201480025773A CN 105190101 B CN105190101 B CN 1051901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wheel
- switching mechanism
- gear
- reduction gearing
- driving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5—CVT's in which the ratio coverage is used more than once to produce the overall transmission ratio coverage, e.g. by shift to end of range, then change ratio in sub-transmission and shift CVT through range once agai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6—CVT layouts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of reversing gear, e.g. to achieve compact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在无级变速器中,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通过输入轴(13)→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输入轴(13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输入轴(13B)→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5减速齿轮(29)→第6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的路径被传递,建立LOW模式。在LOW模式中传递的较大的扭矩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而副轴(14)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输入轴(13)的外周,并且,在副轴(14)上配置有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因此,将传递较大的扭矩的副轴(14)配置在双重管的外周侧并直接由变速箱支承,经由副轴(14)支承传递比较小的扭矩的输入轴(13),由此,无需特别实施另外的加强,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中组合有减速机构和增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如下无级变速器,其具有:输入轴;输出轴;通过环形带连接第1带轮和第2带轮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入轴和第1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入轴和第2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出轴和第1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出轴和第2带轮的离合器,通过组合从第1带轮向第2带轮传递驱动力的模式和从第2带轮向第1带轮传递驱动力的模式,实现总变速比的放大。
此外,关于该无级变速器,由本申请人申请的PCT/JP2012/063029(国际公开第WO2013/175568号公报)中提出了:将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被配置在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两端,通过第1离合器的接合,将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第1带轮,建立LOW模式,通过第2离合器的接合,将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第2带轮,建立HI模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30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由上述PCT/JP2012/063029提出的无级变速器中,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接合第1离合器而建立LOW模式时,发动机E的驱动力从输入轴,通过第1离合器→第1带轮→环形带→第2带轮→支承在输入轴上的爪形离合器(输出切换机构)→差动齿轮的路径而被传递。在LOW模式中,被传递的扭矩大于HI模式,因此,所述爪形离合器需要牢固地支承,以能够耐受较大的扭矩。但是,爪形离合器不是直接支承于变速箱,而是经由输入轴支承,因此,为了牢固地支承爪形离合器,需要将不会传递较大的扭矩的输入轴加粗,因此存在重量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直接通过变速箱来支承输出切换机构,提高支承刚性,其中,所述输出切换机构支承在输入轴的外周,在LOW模式下传递较大的扭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输入轴,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其由第1带轮、第2带轮和环形带构成;输出轴,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变速后的驱动力;第1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第1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侧;减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使所述第1带轮的输入减速;第2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第2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侧;增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使所述第2带轮的输入增速;第1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的驱动力;第2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的驱动力;第1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将来自第2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以及第2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将来自第1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第1特征在于,所述第1带轮由第1固定带轮和第1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2带轮由第2固定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和第2固定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输入轴上或所述第1带轮的第1可动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第2带轮的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或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上,被配置在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嵌合的副轴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输出轴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的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具有所述第1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2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副轴上的第1传动齿轮和第2传动齿轮与该副轴联结,所述第1传动齿轮与被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连接,所述第2传动齿轮经由惰轴与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具有所述第1或第2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3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沿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局部交叠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具有所述第1~第3中的任意一个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4特征的无级变速器:在设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red,所述增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ind,所述第1带轮和所述第2带轮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上的减速齿轮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iind的关系成立。
此外,实施方式的主输入轴13对应于本发明的输入轴,实施方式的LOW摩擦离合器24A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输入切换机构,实施方式的HI摩擦离合器24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输入切换机构,实施方式的第1减速齿轮25和第2减速齿轮26对应于本发明的减速机构,实施方式的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对应于本发明的增速机构,实施方式的第5减速齿轮29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传动齿轮,实施方式的第6减速齿轮30对应于本发明的从动齿轮,实施方式的倒车传动齿轮3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传动齿轮,实施方式的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5减速齿轮29和第6减速齿轮30对应于本发明的减速齿轮,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对应于与本发明的驱动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输入轴→第1输入切换机构和减速机构(或减速机构和第1输入切换机构)→第1带轮→环形带→第2带轮→配置在第1输出路径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LOW模式,另外,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输入轴→增速机构和第2输入切换机构(或第2输入切换机构和增速机构)→第2带轮→环形带→第1带轮→第2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HI模式。
在LOW模式中传递的较大的扭矩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而副轴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输入轴的外周,并且将第1输出切换机构配置在副轴上,因此,输入轴和副轴成为双重管结构,将传递较大的扭矩的副轴配置在双重管的外周侧,直接由变速箱支承,由此,无需特别实施另外的加强,就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
而且,第1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输入轴上或第1带轮的第1可动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第2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第2带轮的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或所述输入轴上,第1输出切换机构在第1输出路径上,被配置在与输入轴的外周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的副轴上,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输出轴被配置在第1带轮的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的旋转轴上,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在第1、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侧形成的截止空间来配置第2输入切换机构、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输出轴,由此,能够实现无级变速器的小型化。
或者,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第1输出切换机构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副轴上的第1传动齿轮和第2传动齿轮与该副轴联结,第1传动齿轮与设置在输出轴的上的从动齿轮连接,第2传动齿轮经由惰轴与设置在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连接,因此,能够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选择性地建立LOW模式和后退(RVS)模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第1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沿径向观察时与第2输出切换机构局部交叠的位置,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实现无级变速器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设减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red、增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ind、第1带轮和第2带轮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配置在第1输出路径上的减速齿轮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iind的关系成立,因此,能够在进行LOW模式和HI模式间的转换时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在没有旋转差的状态下平稳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骨架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LOW模式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转换模式1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转换模式2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HI模式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后退模式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直接联结LOW模式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直接联结HI模式的扭矩流程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LOW模式和HI模式间的转换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比与总变速比之间的关系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申请和比较例的总变速比的不同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3 主输入轴(输入轴)
14 副轴
15 输出轴
16 惰轴
20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
21 第1带轮
21A 第1固定带轮
21B 第1可动带轮
22 第2带轮
22A 第2固定带轮
22B 第2可动带轮
23 环形带
24A LOW摩擦离合器(第1输入切换机构)
24B HI摩擦离合器(第2输入切换机构)
25 第1减速齿轮(减速机构)
26 第2减速齿轮(减速机构)
27 第1感应齿轮(增速机构)
28 第2感应齿轮(增速机构)
29 第5减速齿轮(第1传动齿轮或减速齿轮)
30 第6减速齿轮(从动齿轮或减速齿轮)
34 倒车传动齿轮(第2传动齿轮)
37 第1输出切换机构
38 第2输出切换机构
39 第3减速齿轮(减速齿轮)
40 第4减速齿轮(减速齿轮)
E 发动机(驱动源)
IP1 第1输入路径
IP2 第2输入路径
OP1 第1输出路径
OP2 第2输出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辆中搭载的无级变速器T具有:经由变矩器12与发动机E的曲轴11连接的主输入轴13、相对于主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的第1副输入轴13A、第2副输入轴13B、副轴14、输出轴15以及惰轴16,筒状的副轴14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在主输入轴13的外周,筒状的输出轴15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在第1副输入轴13A的外周。副轴14经由轴承17、17支承于变速箱。
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主输入轴13上的第1减速齿轮25与固设在第1副输入轴13A上的第2减速齿轮26啮合,第1减速齿轮25能够经由LOW摩擦离合器24A,与主输入轴13联结。另外,固设在主输入轴13上的第1感应齿轮27与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第2副输入轴13B上的第2感应齿轮28啮合,第2感应齿轮28能够经由HI摩擦离合器24B,与第2副输入轴13B联结。
配置在第1副输入轴13A与第2副输入轴13B之间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具有:设置于第1副输入轴13A的第1带轮21、设置于第2副输入轴13B的第2带轮22、和缠绕于第1带轮21、第2带轮22上的环形带23。第1带轮21、第2带轮22的槽宽通过液压而相互在反方向上进行增减,能够使第1副输入轴13A和第2副输入轴13B间的变速比连续地变化。第1带轮21由固定于第1副输入轴13A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相对于第1固定带轮21A能够接近/离开的第1可动带轮21B构成。此外,第2带轮22由固定于第2副输入轴13B上的第2固定带轮22A和相对于第2固定带轮22A能够接近/离开的第2可动带轮22B构成。
或者,固设在第2输入轴13B上的第3减速齿轮39与固设在副轴14上的第4减速齿轮40啮合,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副轴14上的第5减速齿轮29与固设在输出轴15上的第6减速齿轮30啮合,和第6减速齿轮30为一体的最终传动齿轮31与设置在差动齿轮33上的最终从动齿轮32啮合。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副轴14上的倒车传动齿轮34与固设在惰轴16上的倒车惰轮35啮合,固设在惰轴16上的倒车从动齿轮36与第6减速齿轮30啮合。
在副轴14的外周设置有由爪形离合器构成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右动位置和左动位置,在从中立位置向右移动时,第5减速齿轮29与副轴14联结,在中立位置向左移动时,倒车传动齿轮34与副轴14联结。在第1副输入轴13A的外周设置有由爪形离合器构成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38。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和右动位置,在从中立位置向右移动时,第6减速齿轮30和最终传动齿轮31与第1副输入轴13A联结。
通过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主输入轴13的旋转减速而被传递到第1副输入轴13A。另一方面,通过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主输入轴13的旋转增速而被传递到第2副输入轴13B。第1减速齿轮25和第2减速齿轮26构成本发明的第1输入路径IP1,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本发明的第2输入路径IP2。或者,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5减速齿轮29和第6减速齿轮30构成本发明的第1输出路径OP1,第1带轮21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间的第1副输入轴13A构成本发明的第2输出路径OP2。
如果将从第1减速齿轮25到第2减速齿轮26的齿轮比设为ired,将从第1感应齿轮27到第2感应齿轮28的齿轮比设为iind,将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从第1带轮21到第2带轮22的最小变速比设为imin,则以成为ired×imin=iind的方式设定各齿轮比。或者,在设从第3减速齿轮39经过第4减速齿轮40和第5减速齿轮29直到第6减速齿轮30的齿轮比为isec时,将各齿轮比设定为isec=ired/iind。
图2中示出无级变速器T的LOW模式。在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输入轴13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输入轴13B→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副轴14→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5减速齿轮29→第6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LOW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副输入轴13A侧向第2副输入轴13B侧传递驱动力,并根据其变速比的变更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
图3中示出从所述LOW模式转移至后述HI模式的前一半的转移模式1。在转换模式1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同时建立上述LOW模式和后述的直接联结LOW模式(参照图7)。
图4中示出从所述LOW模式转移至后述HI模式的后一半的转移模式2。在转换模式2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同时建立后述的HI模式(参照图5)和后述的直接联结HI模式(参照图8)。
转移模式1和转移模式2是用于顺利进行从LOW模式向HI模式的转移的模式,在后面,对其进行详细叙述。
图5示出无级变速器T的HI模式。在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HI摩擦离合器24B→第2副输入轴13B→第2带轮22→环形带23→第1带轮21→第1副输入轴13A→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HI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2副输入轴13B侧向第1副输入轴13A侧传递驱动力,并根据其变速比的变更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
图6中示出无级变速器T的后退模式。在后退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左动位置(RVS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输入轴13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输入轴13B→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副轴14→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倒车传动齿轮34→倒车惰轮35→惰轴16→倒车从动齿轮36→第6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反向旋转地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后退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副输入轴13A侧向第2副输入轴13B侧传递驱动力,并根据其变速比的变更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
图7中示出无级变速器T的直接联结LOW模式。在直接联结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输入轴13A→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直接联结LOW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不动作,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为固定。
图8中示出无级变速器T的直接联结HI模式。在直接联结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变矩器12→主输入轴13→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HI摩擦离合器24B→第2副输入轴13B→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副轴14→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5减速齿轮29→第6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直接联结HI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不动作,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为固定。
接着,对从LOW模式向HI模式转移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图2所示的LOW模式中,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1带轮21向第2带轮22的变速比逐渐地减小,在达到最小变速比imin时,将此前处于中立位置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设为图3所示的转换模式1。接下来,切换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之间的接合关系,在成为图4所示的转换模式2后,将处于右动位置(LOW位置)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操作到中立位置,成为图5所示的HI模式。
在LOW模式的最后和HI模式的最开始,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一致,由此防止从LOW模式切换到HI模式时的变速冲击的产生。在从LOW模式向转换模式1转换时,在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向右移动到HI位置时,在从转换模式1向转换模式2转换时,在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切换地接合时,在从转换模式2向HI模式转换时,在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向左移动到中立位置时,不会产生旋转差,这样,能够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2输出切换机构38、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平稳地工作。
为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假设从第1减速齿轮25到第2减速齿轮26的齿轮比ired为1.5,从第1感应齿轮27到第2感应齿轮28的齿轮比iind为0.75、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1带轮21到第2带轮22的最小变速比imin为0.5,从第3减速齿轮39经过第4减速齿轮40和第5减速齿轮29到第6减速齿轮30的齿轮比isec为2.0,主输入轴13的转速为1500rpm。
在转换模式1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并存有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直接联结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而在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主输入轴13以1500rpm旋转时,第1副输入轴13A通过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以ired=1.5被减速为1000rpm,第2副输入轴13B通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以imin=0.5被增速为2000rpm,输出轴15通过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5减速齿轮29和第6减速齿轮30,以iind=2.0被减速,以1000rpm旋转。另一方面,在直接联结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主输入轴13以1500rpm旋转时,第1副输入轴13A通过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以ired=1.5被减速为1000rpm,与第1副输入轴13A直接联结的输出轴15以1000rpm旋转。
在转换模式2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共存有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直接联结HI的动力传递路径,而在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主输入轴13以1500rpm旋转时,第2副输入轴13B通过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以iind=0.75被增速为2000rpm,第1副输入轴13A通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以1/imin=2.0被减速为1000rpm,与第1副输入轴13A直接联结的输出轴15以1000rpm旋转。另一方面,在直接联结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主输入轴13以1500rpm旋转时,第2副输入轴13B通过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以iind=0.75被增速为2000rpm,输出轴15通过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5减速齿轮29和第6减速齿轮30,以iind=2.0被减速,而以1000rpm旋转。
如上所述,当在LOW模式、转换模式1、转换模式2和HI模式之间进行变速时,主输入轴13、第1副输入轴13A、第2副输入轴13B、副轴14和输出轴15的转速完全没有变化,另外,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变速比也维持在imin,因此,能够在没有旋转差状态下,平稳地进行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2输出切换机构38、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的工作。
此外在从转移模式1向转移模式2转移时,由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带轮21→第2带轮22的动力传递状态切换到第2带轮22→第1带轮21的动力传递状态,所以存在暂时停止扭矩传递的瞬间。然而,由于在该瞬间直接联结LOW模式和直接联结HI模式成立而传递扭矩,所以能够防止因扭矩传递的停止引起的冲击的产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通过使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与由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3减速齿轮39、第4减速齿轮40、第5减速齿轮29和第6减速齿轮30构成的减速机构和由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的增速机构进行组合,与单独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总变速比=6~7程度)相比,能够同时扩大LOW(低速变速比)侧的变速比和OD(高速变速比)侧的变速比,实现10以上的较大的总变速比(参照图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变速比为1.0时的总变速比变为接近单独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OD端的总变速比的值,可知OD侧的变速比放大效果尤其显著。
另外,在LOW模式中,发动机E的旋转以较大的变速比被减速后传递到差动齿轮33,因此,较大的扭矩作用于配置在该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但是,第1输出切换机构37成为在内侧的主输入轴13的外周嵌合有筒状的副轴14的双重管结构,将传递较大的扭矩的副轴14配置在双重管的外周侧,直接通过变速箱支承,经由副轴14支承传递比较小的扭矩的主输入轴13,由此,无需特别实施另外的加强,就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
或者,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副轴14上的第5减速齿轮29和倒车传动齿轮34与该副轴14联结,因此,与使用摩擦离合器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降低拖曳阻力,而且,通过单一的致动器操作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即可选择性地建立LOW模式和RVS模式,能够使其结构简化。
另外,第1带轮21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2带轮22的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带轮21的第1可动带轮21B和第2带轮22的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HI摩擦离合器24B和第2感应齿轮28配置在第2固定带轮22A的背面侧,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输出轴15配置在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第1输出切换机构37配置在沿径向观察时与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局部交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在第1、第2固定带轮21A、22A的背面侧形成的截止空间,实现无级变速器T的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LOW摩擦离合器24A配置在主输入轴13上,将HI摩擦离合器24B配置在第2副输入轴13B上,但也可以将LOW摩擦离合器24A配置在第1副输入轴13A上,将HI摩擦离合器24B配置在主输入轴13上。
或者,本发明的驱动源不限于发动机E,也可以是电机/发电机等其它种类的驱动源。
Claims (4)
1.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
输入轴(13),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其由第1带轮(21)、第2带轮(22)和环形带(23)构成;
输出轴(15),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变速后的驱动力;
第1输入路径(IP1),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21);
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侧;
减速机构(25、2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21)的输入减速;
第2输入路径(IP2),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22);
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侧;
增速机构(27、2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22)的输入增速;
第1输出路径(OP1),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
第2输出路径(OP2),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
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中,将来自第2带轮(22)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以及
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OP2)中,将来自第1带轮(21)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
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带轮(21)由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1可动带轮(21B)构成,所述第2带轮(22)由第2固定带轮(22A)和第2可动带轮(22B)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21B)和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
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被配置在所述输入轴(13)上或所述第1带轮(21)的第1可动带轮(21B)的背面的旋转轴上,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被配置在所述第2带轮(22)的第2固定带轮(22A)的背面的旋转轴上或所述输入轴(13)上,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上被配置在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13)的外周嵌合的副轴(14)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所述输出轴(15)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21)的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的旋转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副轴(14)上的第1传动齿轮(29)和第2传动齿轮(34)与该副轴(14)联结,所述第1传动齿轮(29)与设置在所述输出轴(15)上的从动齿轮(30)连接,所述第2传动齿轮(34)经由惰轴(16)与设置在所述输出轴(15)上的从动齿轮(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配置在沿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局部交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减速机构(25、26)的齿轮比为ired,所述增速机构(27、28)的齿轮比为iind,所述第1带轮(21)和所述第2带轮(22)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上的减速齿轮(39、40、29、30)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iind的关系成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12031 | 2013-05-28 | ||
JP2013112031 | 2013-05-28 | ||
PCT/JP2014/063990 WO2014192753A1 (ja) | 2013-05-28 | 2014-05-27 | 無段変速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90101A CN105190101A (zh) | 2015-12-23 |
CN105190101B true CN105190101B (zh) | 2017-09-22 |
Family
ID=51988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577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90101B (zh) | 2013-05-28 | 2014-05-27 | 无级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30749B2 (zh) |
JP (1) | JP5922843B2 (zh) |
CN (1) | CN105190101B (zh) |
BR (1) | BR112015028781A2 (zh) |
DE (1) | DE112014002579T5 (zh) |
MX (1) | MX2015015991A (zh) |
WO (1) | WO20141927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51435A (ja) * | 2022-09-30 | 2024-04-11 | 株式会社Subaru | 無段変速機 |
KR101935111B1 (ko) * | 2013-09-24 | 2019-01-03 | 쟈트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전기 자동차용 자동 변속기 |
US10054202B2 (en) | 2013-09-25 | 2018-08-21 | Jatco Ltd | Torque cam device and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0371259B2 (en) | 2013-10-08 | 2019-08-06 | Jatco Ltd | Control device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quipped with auxiliary transmission |
US10107394B2 (en) * | 2013-10-08 | 2018-10-23 | Jatco Ltd | Control device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quipped with auxiliary transmission |
CN108138927B (zh) * | 2015-10-30 | 2020-10-23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自动变速器 |
US11326676B2 (en) * | 2019-08-29 | 2022-05-10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ower unit of utility vehicle |
US11465496B2 (en) * | 2019-08-29 | 2022-10-11 | Kawasaki Motors, Ltd. | Power unit of utility vehicle |
CN113685527B (zh) * | 2021-09-07 | 2024-01-26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纵置无级变速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34629A1 (de) * | 1991-10-25 | 1993-04-29 | Volkswagen Ag | Stufenloses getriebe fuer kraftfahrzeuge |
EP1347209A2 (de) * | 2002-03-22 | 2003-09-24 | Audi Ag | Geschwindigkeits-Wechselgetrieb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39866A (en) | 1983-11-03 | 1985-09-1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DE3344042A1 (de) * | 1983-12-06 | 1985-06-27 | Claas Ohg, 4834 Harsewinkel | Stufenloses getriebe |
EP0272461B1 (en) | 1986-11-21 | 1993-08-11 | Shimadzu Corporation | Nonstep speed change gear |
DE4119291A1 (de) * | 1991-06-12 | 1992-12-17 | Hoehn Bernd Robert Prof Dr Ing | Stufenloses getriebe |
US5207617A (en) | 1991-06-27 | 1993-05-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including reversing gear device and auxiliary transmission |
DE4207093A1 (de) * | 1992-03-06 | 1993-04-01 | Daimler Benz Ag | Wechselgetriebe fuer den antrieb eines fahrzeuges |
JP3475613B2 (ja) | 1995-11-24 | 2003-12-08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DE19631072A1 (de) * | 1996-08-01 | 1998-02-05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 Wechselgetriebe für den Antrieb eines Fahrzeuges |
JP2000320630A (ja) * | 1999-05-12 | 2000-11-24 | Fuji Heavy Ind Ltd | 無段変速装置 |
JP2004144138A (ja) | 2002-10-22 | 2004-05-2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変速機 |
DE112006001621A5 (de) | 2005-07-23 | 2008-03-27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Leistungsverzweigtes Getriebe mit mehreren Übersetzungsbereichen mit stufenlos verstellbarer Übersetzung |
CN200999844Y (zh) | 2007-01-22 | 2008-01-02 | 南京理工大学 | 功率分流式无级变速器 |
JP4983301B2 (ja) * | 2007-02-23 | 2012-07-25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変速装置 |
DE102008027440A1 (de) | 2007-06-21 | 2008-12-24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Fahrzeuggetriebe mit stufenlos veränderbarer Übersetzung |
JP5490109B2 (ja) | 2008-06-17 | 2014-05-14 |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 無段階に可変の変速比を有する車両変速機 |
CN101526123B (zh) | 2009-03-31 | 2012-01-25 | 湖南中德汽车自动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复合传动双离合器变速器 |
JP5162792B2 (ja) | 2009-05-11 | 2013-03-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5325754B2 (ja) * | 2009-12-11 | 2013-10-23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WO2013175568A1 (ja) | 2012-05-22 | 2013-1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
2014
- 2014-05-27 CN CN201480025773.3A patent/CN1051901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5-27 US US14/894,200 patent/US100307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27 JP JP2015519872A patent/JP59228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5-27 WO PCT/JP2014/063990 patent/WO201419275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27 DE DE112014002579.8T patent/DE112014002579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5-27 BR BR112015028781A patent/BR112015028781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5-27 MX MX2015015991A patent/MX2015015991A/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34629A1 (de) * | 1991-10-25 | 1993-04-29 | Volkswagen Ag | Stufenloses getriebe fuer kraftfahrzeuge |
EP1347209A2 (de) * | 2002-03-22 | 2003-09-24 | Audi Ag | Geschwindigkeits-Wechselgetrieb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192753A1 (ja) | 2014-12-04 |
JPWO2014192753A1 (ja) | 2017-02-23 |
US20160102741A1 (en) | 2016-04-14 |
CN105190101A (zh) | 2015-12-23 |
JP5922843B2 (ja) | 2016-05-24 |
US10030749B2 (en) | 2018-07-24 |
DE112014002579T5 (de) | 2016-03-17 |
BR112015028781A2 (pt) | 2017-07-25 |
MX2015015991A (es) | 2016-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90101B (zh) | 无级变速器 | |
CN105378343B (zh) | 无级变速器 | |
JP5832002B2 (ja) | 無段変速機 | |
CN104540699B (zh) | 用于机动车的混合驱动系统、混合式车辆及其用途 | |
CN103807413B (zh) | 机械式变速器 | |
US20140150604A1 (en) | Automated Range-Change Transmission in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Same | |
JP5162792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638112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 |
CN101412366B (zh) | 行进车辆的变速装置 | |
JP2007516385A (ja) | 連続可変比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装置 | |
KR101836659B1 (ko)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변속기 | |
CN101815884A (zh) | 功率分流变速器 | |
JPWO2013175585A1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
CN107599818A (zh) | 混合动力用双离合变速器 | |
US20220307573A1 (en) | Electric vehicle transmission | |
CN106051147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 |
WO2014017905A9 (en) | Transmission system | |
JP2006329338A (ja) | 分流式無段変速機 | |
CN106151488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 |
CN103827544B (zh) | 用于机动车的换档变速器 | |
JP2010519477A (ja) | 動力分岐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モード変更装置 | |
KR101836508B1 (ko) | 자동화 수동변속기 | |
JP2010144894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CN108278331B (zh) | 最终驱动子系统、传动系统、机动车辆、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方法 | |
JP2016180474A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