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8343B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343B
CN105378343B CN201480025806.4A CN201480025806A CN105378343B CN 105378343 B CN105378343 B CN 105378343B CN 201480025806 A CN201480025806 A CN 201480025806A CN 105378343 B CN105378343 B CN 1053783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mechanism
input
belt wheel
driving force
in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58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8343A (zh
Inventor
内野智司
藤川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8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8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37/02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the toothed gearing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5CVT's in which the ratio coverage is used more than once to produce the overall transmission ratio coverage, e.g. by shift to end of range, then change ratio in sub-transmission and shift CVT through range once aga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6CVT layouts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of reversing gear, e.g. to achieve compact arrangement

Abstract

在无级变速器中,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通过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第1输入路径(IP1)→第1副轴(14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轴(14B)→第1输出路径(OP1)→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输出轴(15)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LOW模式。在LOW模式中传递的较大的扭矩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而第2输入轴(13B)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并且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配置在第2输入轴(13B)上,因此,通过由第1输入轴(13A)和第2输入轴(13B)构成的双重管结构,提高了输入轴(13)的刚性,因此,无需实施特别的加强,就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中组合有减速机构和增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如下无级变速器,其具有:输入轴;输出轴;通过环形带连接第1带轮和第2带轮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入轴和第1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入轴和第2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出轴和第1带轮的离合器;经由齿轮组连接输出轴和第2带轮的离合器,通过组合从第1带轮向第2带轮传递驱动力的模式和从第2带轮向第1带轮传递驱动力的模式,实现总变速比的放大。
此外,关于该无级变速器,由本申请人申请的PCT/JP2012/063029(国际公开第WO2013/175568号公报)中提出了:将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配置在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两端,通过第1离合器的接合,将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第1带轮,建立LOW模式,通过第2离合器的接合,将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第2带轮,建立HI模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30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由上述PCT/JP2012/063029提出的无级变速器中,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接合第1离合器而建立LOW模式时,发动机E的驱动力从输入轴,通过第1离合器→第1带轮→环形带→第2带轮→支承在输入轴上的爪形离合器(输出切换机构)→差动齿轮的路径而被传递。在LOW模式中,被传递的扭矩大于HI模式,因此,所述爪形离合器需要牢固地支承,以能够耐受较大的扭矩。但是,所述爪形离合器不直接支承于变速箱,而是经由输入轴支承,因此,为了牢固地支承,需要使不需要传递较大扭矩的输入轴变粗,存在重量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直接通过变速箱来支承输出切换机构,提高支承刚性,其中,所述输出切换机构支承在输入轴的外周,在LOW模式下传递较大的扭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有如下第1特征的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输入轴,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其由第1带轮、第2带轮和环形带构成;输出轴,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变速后的驱动力;第1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第1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侧;减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的输入减速;第2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第2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侧;增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的输入增速;第1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的驱动力;第2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的驱动力;第1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中,将来自所述第2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以及第2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中,将来自所述第1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观察时,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源相同的一侧,所述输入轴具有:第1输入轴,其将来自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以及第2输入轴,其将来自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所述第2输入轴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并经由轴承支承于变速箱,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的旋转轴上。
此外,本发明提出了具有如下第2特征的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输入轴,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其由第1带轮、第2带轮和环形带构成;输出轴,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变速后的驱动力;第1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第1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侧;减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的输入减速;第2输入路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第2输入切换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侧;增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的输入增速;第1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的驱动力;第2输出路径,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的驱动力;第1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中,将来自所述第2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以及第2输出切换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中,将来自所述第1带轮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侧,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观察时,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源相反的一侧,所述输入轴具有:第1输入轴,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以及第2输入轴,其将来自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所述第2输入轴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轴的外周,并经由轴承支承于变速箱,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的旋转轴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1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3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带轮由第1固定带轮和第1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2带轮由第2固定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和所述第2固定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和所述第2可动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所述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在所述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输出轴,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2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4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带轮由第1固定带轮和第1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2带轮由第2固定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和所述第2固定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扫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和所述第2可动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所述第2可动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在所述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输出轴,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1~第4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5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5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6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1~第4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7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将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第2输入轴的第1传动齿轮和第2传动齿轮与该第2输入轴联结,所述第1传动齿轮与设置于所述输出轴的从动齿轮连接,所述第2传动齿轮经由惰轴,与所述从动齿轮或所述第1传动齿轮连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1~第7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8特征的无级变速器:使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和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一体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1~第8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9特征的无级变速器:所述第2输入路径兼用作所述第1输出路径。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除了都具有第7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第10特征的无级变速器:在设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red、所述增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ind、所述第1带轮和所述第2带轮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所述第1传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间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的关系成立。
另外,实施方式的LOW摩擦离合器24A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输入切换机构,实施方式的HI摩擦离合器24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输入切换机构,实施方式的第1减速齿轮25和第2减速齿轮26对应于本发明的减速机构,实施方式的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对应于本发明的增速机构,实施方式的第3减速齿轮29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传动齿轮,实施方式的第4减速齿轮30对应于本发明的从动齿轮,实施方式的反向驱动齿轮3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传动齿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第1输入切换机构→第1输入轴→第1输入路径→第1带轮→环形带→第2带轮→第1输出路径→第2输入轴→第1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LOW模式,此外,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第2输入切换机构→第2输入轴→第2输入路径→第2带轮→环形带→第1带轮→第2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HI模式。在LOW模式中传递的较大的扭矩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而第2输入轴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第1输入轴的外周,并且第1输出切换机构配置在第2输入轴上,因此,将传递比由第1输入轴和第2输入轴构成的双重管结构更大的扭矩的第2输入轴配置在双重管的外周侧而直接支承于变速箱,由此,无需实施特别的加强,就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第1输入轴→第1输入切换机构→第1输入路径→第1带轮→环形带→第2带轮→第1输出路径→第2输入轴→第1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LOW模式,此外,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第1输入轴→第2输入切换机构→第2输入轴→第2输入路径→第2带轮→环形带→第1带轮→第2输出切换机构→输出轴的路径而被传递,建立HI模式。在LOW模式中传递的较大的扭矩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而第2输入轴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在第1输入轴的外周,并且第1输出切换机构配置在第2输入轴上,因此,将传递比由第1输入轴和第2输入轴构成的双重管结构大的扭矩的第2输入轴配置在双重管的外周侧而直接支承于变速箱,由此,无需实施特别的加强,就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第1固定带轮和第2固定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可动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在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输出轴,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第1、第2固定带轮的背面侧形成的死空间来配置构成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由此,能够实现无级变速器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第1固定带轮和第2固定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可动带轮和第2可动带轮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第2可动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在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输出切换机构和输出轴,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在第2可动带轮和第1固定带轮的背面侧形成的死空间来配置构成增速机构的齿轮中的一个、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由此,能够实现无级变速器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由摩擦离合器构成,因此,在为LOW模式和HI模式之间的转换模式时,当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被同时切换到输出轴侧时,即使由于液压变化等,带轮的变速比发生变化,在第1、第2输出切换机构的下游侧产生旋转差,也能够通过使摩擦离合器打滑来吸收那样的旋转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第2输出切换机构由摩擦离合器构成,因此,不仅能够得到所述第5特征的效果,而且,该摩擦离合器不构成使LOW模式时的高扭矩通过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而构成使HI模式时的低扭矩通过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因此,能够使该摩擦离合器成为应对低扭矩的小型的离合器,实现无级变速器的轻量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第1输出切换机构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的第1传动齿轮和第2传动齿轮与该第2输入轴联结,第1传动齿轮与设置于输出轴的从动齿轮连接,第2传动齿轮经由惰轴与设置于输出轴的从动齿轮或第1传动齿轮连接,因此,能够通过第1输出切换机构选择性地建立LOW模式和后退(RVS)模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使第1输入切换机构和第2输入切换机构一体化,因此,与使第1、第2输入切换机构分离地配置在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轴向两侧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第1、第2输入切换机构的支承结构和动力传递路径,能够使无级变速器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第2输入路径兼用作第1输出路径,因此,不仅能够汇集驱动力的传递路径而使无级变速机构小型化,还能够使第2输入路径的增速机构作为减速机构来发挥功能,能够争取LOW模式中的减速比。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设减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red、增速机构的齿轮比为iind、第1带轮和第2带轮之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第1传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的关系成立,因此,在进行LOW模式和HI模式之间的转换时,能够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在没有旋转差的状态下平稳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骨架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LOW模式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转换模式1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转换模式2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HI模式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后退模式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直接联结LOW模式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直接联结HI模式的扭矩流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LOW模式和HI模式之间的转换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比与总变速比之间的关系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11是本申请的发明与比较例的总变速比的不同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12是无级变速器的骨架图(第2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3 输入轴
13A 第1输入轴
13B 第2输入轴
15 输出轴
16、16′ 惰轴
17 轴承
20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
21 第1带轮
21A 第1固定带轮
21B 第1可动带轮
22 第2带轮
22A 第2固定带轮
22B 第2可动带轮
23 环形带
24A LOW摩擦离合器(第1输入切换机构)
24B HI摩擦离合器(第2输入切换机构)
25 第1减速齿轮(减速机构)
26 第2减速齿轮(减速机构)
27 第1感应齿轮(增速机构)
28 第2感应齿轮(增速机构)
29 第3减速齿轮(第1传动齿轮)
30 第4减速齿轮(从动齿轮)
34 反向驱动齿轮(第2传动齿轮)
37 第1输出切换机构
38 第2输出切换机构
E 发动机(驱动源)
M 变速箱
IP1 第1输入路径
IP2 第2输入路径
OP1 第1输出路径
OP2 第2输出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辆中搭载的无级变速器T具有:经由飞轮12与发动机E的曲轴11连接的输入轴13;以及与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的第1副轴14A、第2副轴14B、输出轴15和惰轴16。输入轴13由第1输入轴13A、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在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的筒状的第2输入轴13B以及作为与第1输入轴13A同轴地配置的飞轮12的输出轴的第3输入轴13C构成。在第3输入轴13C和第1输入轴13A之间配置有LOW摩擦离合器24A,在第3输入轴13C和第2输入轴13B之间配置有HI摩擦离合器24B。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被一体化,从无级变速机构T观察,为与发动机E相同的一侧,被配置在第1输入轴13A和第2输入轴13B的端部。配置在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的第2输入轴13B经由轴承17、17支承于变速箱M。LOW摩擦离合器24A兼用作车辆的起步离合器。
配置在第1副轴14A与第2副轴14B之间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具有:设置于第1副轴14A的第1带轮21、设置于第2副轴14B的第2带轮22、和缠绕于第1带轮21、第2带轮22上的环形带23。第1带轮21、第2带轮22的槽宽通过液压而相互在反方向上进行增减,能够使第1副轴14A和第2副轴14B间的变速比连续地变化。第1带轮21由固定于第1副轴14A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相对于第1固定带轮21A能够接近/离开的第1可动带轮21B构成。此外,第2带轮22由固定于第2副轴14B上的第2固定带轮22A和相对于第2固定带轮22A能够接近/离开的第2可动带轮22B构成。此外,第1带轮21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2带轮22的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带轮21的第1可动带轮21B和第2带轮22的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
固定设置于第1输入轴13A的第1减速齿轮25与固定设置于第1副轴14A的第2减速齿轮26啮合,固定设置于第2输入轴13B的第1感应齿轮27与固定设置于第2副轴14B的第2感应齿轮28啮合,在第2固定带轮22A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感应齿轮28。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在后述的HI模式中作为感应齿轮发挥功能,而在后述的LOW模式中,作为用于使驱动力的传递方向变为相反的减速齿轮发挥功能。
此外,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13B的第3减速齿轮29与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副轴14A的输出轴15外周的第4减速齿轮30啮合,经由输出轴15与第4减速齿轮30成为一体的最终传动齿轮31与设置于差动齿轮33的最终从动齿轮32啮合。此外,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13B的反向驱动齿轮34与固定设置于惰轴16的倒车惰轮35啮合,固定设置于惰轴16的反向从动齿轮36与第4减速齿轮30啮合。
在第2输入轴13B的外周设置有由爪形离合器构成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右动位置和左动位置,在从中立位置向右移动时,第3减速齿轮29与第2输入轴13B联结,在从中立位置向左移动时,最终传动齿轮31与第2输入轴13B联结。在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在第1副轴14A的外周设置有由爪形离合器构成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38。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能够切换到中立位置和右动位置,在从中立位置向右移动时,第4减速齿轮30和最终传动齿轮31与第1副轴14A联结。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
通过第1、第2减速齿轮25、26,第1输入轴13A的旋转减速而被传递到第1副轴14A。另一方面,通过第1、第2感应齿轮27、28,第2输入轴13B的旋转增速而被传递到第2副轴14B。第1减速齿轮25和第2减速齿轮26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输入路径IP1,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输入路径IP2。此外,第2感应齿轮28、第1感应齿轮27、第3减速齿轮29和第4减速齿轮30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输出路径OP1,第1带轮21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之间的第1副轴14A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输出路径OP2。
如果将从第1减速齿轮25到第2减速齿轮26的齿轮比设为ired,将从第1感应齿轮27到第2感应齿轮28的齿轮比设为iind,将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从第1带轮21到第2带轮22的最小变速比设为imin,则以成为ired×imin=iind的方式设定各齿轮比。或者,在设从第3减速齿轮29到第4减速齿轮30的齿轮比为isec时,将各齿轮比设定为isec=ired
图2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无级变速器T的LOW模式。在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按曲轴11→飞轮12→第3输入轴13C→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输入轴13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轴14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轴14B→第2感应齿轮28→第1感应齿轮27→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3减速齿轮29→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而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LOW模式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副轴14A侧向第2副轴14B侧传递驱动力,与该变速比的变更相应地,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被变更。
图3中示出从所述LOW模式转移至后述HI模式的前一半的转移模式1。在转换模式1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同时建立上述LOW模式和后述的直接联结LOW模式(参照图7)。
图4中示出从所述LOW模式转移至后述HI模式的后一半的转移模式2。在转换模式2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同时建立后述的HI模式(参照图5)后述的直接联结HI模式(参照图8)。
转移模式1和转移模式2是用于顺利进行从LOW模式向HI模式的转移的模式,在后面,对其进行详细叙述。
图5中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的HI模式。在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3输入轴13C→HI摩擦离合器24B→第2输入轴13B→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第2副轴14B→第2带轮22→环形带23→第1带轮21→第1副轴14A→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而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HI模式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2副轴14B侧向第1副轴14A侧传递驱动力,与该变速比的变更相应地,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被变更。
图6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的后退模式。在后退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左动位置(RVS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3输入轴13C→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输入轴13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轴14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轴14B→第2感应齿轮28→第1感应齿轮27→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反向驱动齿轮34→倒车惰轮35→惰轴16→反向从动齿轮36→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以反向旋转方式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后退模式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副轴14A侧向第2副轴14B侧传递驱动力,与该变速比的变更相应地,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被变更。
图7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的直接联结LOW模式。在直接联结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3输入轴13C→LOW摩擦离合器24A→第1输入轴13A→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轴14A→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而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直接联结LOW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不动作,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为固定。
图8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的直接联结HI模式。在直接联结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操作到中立位置。
其结果是,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3输入轴13C→HI摩擦离合器24B→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3减速齿轮29→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而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在直接联结HI模式下,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不动作,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为固定的。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从LOW模式转换到HI模式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那样,在图2所示的LOW模式中,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1带轮21向第2带轮22的变速比逐渐减小,在达到最小变速比imin时,将此前处于中立位置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操作到右动位置(HI位置),成为图3所示的转换模式1。接下来,切换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的接合关系,在成为图4所示的转换模式2后,将处于右动位置(LOW位置)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操作到中立位置,成为图5所示的HI模式。
在LOW模式的最后和HI模式的最开始,无级变速器T的总变速比一致,由此防止从LOW模式切换到HI模式时的变速冲击的产生。在从LOW模式向转换模式1转换时,在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向右移动到HI位置时,在从转换模式1向转换模式2转换时,在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切换地接合时,在从转换模式2转换到HI模式时,在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向左移动到中立位置时,不会产生旋转差,这样,能够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2输出切换机构38、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平稳地工作。
为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假设从第1减速齿轮25向第2减速齿轮26的齿轮比ired为1.5、从第1感应齿轮27向第2感应齿轮28的齿轮比iind为0.75、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1带轮21向第2带轮22的最小变速比imin为0.5、从第3减速齿轮29向第4减速齿轮30的齿轮比isec为1.5,输入轴13的转速为1500rpm。
在转换模式1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共存有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直接联结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在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第1输入轴13A以1500rpm旋转时,第1副轴14A通过第1、第2减速齿轮25、26,以ired=1.5被减速,成为1000rpm,第2副轴14B通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以imin=0.5被增速,成为2000rpm,第2输入轴13B通过第2感应齿轮28和第1感应齿轮27,以iind=0.75的倒数被减速,成为1500rpm,输出轴15通过第3减速齿轮29和第4减速齿轮30,以isec=1.5被减速,以1000rpm旋转。另一方面,在直接联结LOW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第1输入轴13A以1500rpm旋转时,第1副轴14A通过第1、第2减速齿轮25、26,以ired=1.5被减速,成为1000rpm,与第1副轴14A直接联结的输出轴15以1000rpm旋转。
在转换模式2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共存有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和直接联结HI的动力传递路径,在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第2输入轴13B以1500rpm旋转时,第2副轴14B通过第1、第2感应齿轮27、28,以iind=0.75被增速,成为2000rpm,第1副轴14A通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以1/imin=2.0被减速,成为1000rpm,与第1副轴14A直接联结的输出轴15以1000rpm旋转。另一方面,在直接联结HI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在第2输入轴13B以1500rpm旋转时,输出轴15通过第3减速齿轮29和第4减速齿轮30,以isec=1.5被减速,以1000rpm旋转。
如上所述,当在LOW模式、转换模式1、转换模式2和HI模式之间进行变速时,第1输入轴13A、第2输入轴13B、第1副轴14A、第2副轴14B和输出轴15的转速完全没有变化,此外,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变速比也维持在imin,因此,能够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2输出切换机构38、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的工作在没有旋转差的状态下平稳地进行。
此外在从转移模式1向转移模式2转移时,由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从第1带轮21→第2带轮22的动力传递状态切换到第2带轮22→第1带轮21的动力传递状态,所以存在暂时中断扭矩传递的瞬间。然而,由于在该瞬间,直接联结LOW模式和直接联结HI模式成立而传递扭矩,所以能够防止因扭矩传递的中断引起的冲击的产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在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中,组合有由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第3减速齿轮29和第4减速齿轮30构成的减速机构和由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的增速机构,由此,如图10所示那样,与单独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总变速比=6~7的程度)相比,能够使LOW侧的变速比和OD侧的变速比均放大,实现10以上的较大的总变速比(参照图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T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的变速比为1.0时的总变速比变为接近单独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OD端的总变速比的值,可知OD侧的变速比放大效果尤其显著。
或者,在LOW模式中,发动机E的旋转以较大的变速比被减速后传递到差动齿轮33,因此,较大的扭矩作用于配置在该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37。但是,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的输入轴13为在内侧的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嵌合有筒状的第2输入轴13B的双重管结构,因此,刚性提高,而且,第2输入轴13B经由轴承17、17支承于变速箱,由此,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参照图1)。
此外,第1带轮21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2带轮22的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带轮21的第1可动带轮21B和第2带轮22的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第2固定带轮22A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感应齿轮28,在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输出轴15,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在第1、第2固定带轮21A、22A的背面侧形成的死空间,能够实现无级变速器T的小型化。
此外,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13B的第3减速齿轮29和反向驱动齿轮34与该第2输入轴13B联结,因此,与使用摩擦离合器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降低拖曳阻力,而且,仅通过单一的致动器操作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即可选择性地建立LOW模式和后退(RVS)模式,能够使该结构简化。
此外,使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一体化并配置在发动机E和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之间,因此,与使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分离地配置在输入轴13的两端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这些支承结构和动力传递路径,能够使无级变速器T小型化。
此外,由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的第2输入路径IP2兼用作第1输出路径OP1,即,在HI模式中,构成增速机构的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在LOW模式中构成减速机构,因此,不仅能够汇集驱动力的传递路径而使无级变速器T小型化,而且,能够争取LOW模式中的减速比。
接下来,基于图12,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输入轴13由作为飞轮12的输出轴的第1输入轴13A、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在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的筒状的第2输入轴13B、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在第2输入轴13B的外周的筒状的第3输入轴13C构成,一体化的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在从无级变速机构T观察时,位于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且配置在第1输入轴13A的后端,在第1输入轴13A和第3输入轴13C之间,配置有LOW摩擦离合器24A,并且,在第1输入轴13A和第2输入轴13B之间,配置有HI摩擦离合器24B。
此外,构成第2输入路径IP2的第1、第2感应齿轮27、28配置在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观察时与发动机E相同的一侧,固定设置于第2副轴14B的第2感应齿轮28被配置在第2可动带轮22B的背面侧,并且,配置在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观察时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的第1输入路径IP1的第1减速齿轮25经由第3输入轴13C与LOW摩擦离合器24A连接。此时,可以使第1减速齿轮25与LOW摩擦离合器24A的输出侧直接连接而省略第3输入轴13C。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设为内外周配置,抑制轴向的长度的增加,但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排列配置同直径的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输出切换机构38由摩擦离合器构成,但也可以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摩擦离合器构成,或者使第1、第2输出切换机构37、38均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13B的反向驱动齿轮34与固定设置于惰轴16的倒车惰轮35经由固定设置于第2惰轴16′的第2倒车惰轮35′啮合,使反向从动齿轮36与第4减速齿轮30啮合,使反向驱动齿轮34和倒车惰轮35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直接啮合,使反向从动齿轮36与第4减速齿轮30啮合。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与上述方面,在其它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没有任何不同。即,在任何实施方式中,将第1输出切换机构27配置在外周的第2输入轴13B经由轴承17支承于变速箱M。
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无级变速器T的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解除接合,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1输入轴13A→LOW摩擦离合器24A→第3输入轴13C→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轴14A→第1带轮21→环形带23→第2带轮22→第2副轴14B→第2感应齿轮28→第1感应齿轮27→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3减速齿轮29→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此外,在无级变速器T的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接合,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1输入轴13A→HI摩擦离合器24B→第2输入轴13B→第1感应齿轮27→第2感应齿轮28→第2副轴14B→第2带轮22→环形带23→第1带轮21→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此外,在直接联结LOW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中立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接合,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1输入轴13A→LOW摩擦离合器24A→第3输入轴13C→第1减速齿轮25→第2减速齿轮26→第1副轴14A→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在直接联结HI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解除接合,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1输入轴13A→HI摩擦离合器24B→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第3减速齿轮29→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此外,在从LOW模式转换到HI模式的转换模式1中,在前半部分的转换模式1中,LOW摩擦离合器24A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解除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接合,同时建立LOW模式和直接联结LOW模式,在后半部分的转换模式2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右动位置(LOW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接合,同时建立HI模式和直接联结HI模式。另外,在同时建立这些模式时,当然使各齿轮之间的齿轮比和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固定为在第1、第2输出路径中的输出轴15的转速中不产生差那样的值。
此外,在后退模式中,LOW摩擦离合器24A解除接合,HI摩擦离合器24B接合,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操作到左动位置(RVS位置),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解除接合,发动机E的驱动力通过曲轴11→飞轮12→第1输入轴13A→HI摩擦离合器24B→第2输入轴13B→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反向驱动齿轮34→第2倒车惰轮35′→倒车惰轮35→惰轴16→反向从动齿轮36→第3减速齿轮29→第4减速齿轮30→输出轴15→最终传动齿轮31→最终从动齿轮32的路径,以反方向旋转方式被传递到差动齿轮33。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不仅能够使LOW侧的变速比和OD侧的变速比均实现放大、实现10以上的大的总变速比,而且,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的输入轴13为在内侧的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嵌合有筒状的第2输入轴13B而成的双重管结构,因此,刚性提高,而且,使第2输入轴13B经由轴承17、17支承于变速箱,由此,能够以高刚性支承第1输出切换机构37。
此外,第1带轮21的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2带轮22的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第1带轮21的第1可动带轮21B和第2带轮22的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第2可动带轮22B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感应齿轮28,在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配置有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输出轴15,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在第2可动带轮22B和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形成的死空间,能够实现无级变速器T的小型化。
此外,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中的至少一方由摩擦离合器构成,因此,在LOW模式和HI模式之间的转换模式时,当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同时切换到输出轴侧时,即使由于液压变化等,带轮21、22的变速比变化,在第1、第2输出切换机构37、38的下游侧产生旋转差,也能够使摩擦离合器打滑,由此吸收那样的旋转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不是构成LOW模式时的高扭矩通过的第1输出切换机构,而是由摩擦离合器构成HI模式时的低扭矩通过的第2输出切换机构,因此,能够使该摩擦离合器成为对应低扭矩的小型的离合器,实现无级变速器的轻量化。
此外,由爪形离合器构成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输入轴13B的第3减速齿轮29和反向驱动齿轮34与该第2输入轴13B联结,由此,与由摩擦离合器构成该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降低拖曳阻力,而且,仅通过单一的致动器操作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即可选择性地建立LOW模式和RVS模式,能够使该结构简化。
此外,使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一体化并配置在发动机E和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之间,因此,与使LOW摩擦离合器24A和HI摩擦离合器24B分离地配置在输入轴13的两端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这些支承结构和动力传递路径,使无级变速器T小型化。
此外,由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构成的第2输入路径IP2兼用作第1输出路径OP1,即,在HI模式中,构成增速机构的第1感应齿轮27和第2感应齿轮28在LOW模式中构成减速机构,因此,不仅能够汇集驱动力的传递路径而使无级变速器T小型化,而且,能够争取LOW模式中的减速比。
此外,通过LOW摩擦离合器24A进行前进LOW模式的挂档,通过HI摩擦离合器24B进行后退模式的挂档,这样来以分开的离合器进行挂档,由此,在短时间的前进/后退切换中,与通过同一离合器进行挂档的情况相比,能够不易受到离合器残压的影响,提高商品性。
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第1、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还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将飞轮12配置在发动机E和输入轴13之间,但也可以舍弃飞轮12,而置换为变矩器。这样,从起步机构兼用起步离合器的LOW摩擦离合器24A转换为变矩器,因此,能够使LOW摩擦离合器24A的外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驱动源不限于发动机E,也可以是电机/发电机等其它种类的驱动源。

Claims (10)

1.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
输入轴(13),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其由第1带轮(21)、第2带轮(22)和环形带(23)构成;
输出轴(15),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变速后的驱动力;
第1输入路径(IP1),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21);
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侧;
减速机构(25、2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21)的输入减速;
第2输入路径(IP2),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22);
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侧;
增速机构(27、2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22)的输入增速;
第1输出路径(OP1),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
第2输出路径(OP2),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
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中,将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以及
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OP2)中,将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
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观察时,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源(E)相同的一侧,
所述输入轴(13)具有:
第1输入轴(13A),其将来自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以及
第2输入轴(13B),其将来自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
所述第2输入轴(13B)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并经由轴承(17)支承于变速箱(M),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13B)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21)的旋转轴上,
所述第1带轮(21)由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1可动带轮(21B)构成,所述第2带轮(22)由第2固定带轮(22A)和第2可动带轮(22B)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21A)和所述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21B)和所述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所述第2固定带轮(22A)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增速机构(27、28)的齿轮中的一个,在所述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所述输出轴(15),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
2.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
输入轴(13),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其由第1带轮(21)、第2带轮(22)和环形带(23)构成;
输出轴(15),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变速后的驱动力;
第1输入路径(IP1),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21);
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侧;
减速机构(25、2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21)的输入减速;
第2输入路径(IP2),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22);
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侧;
增速机构(27、2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22)的输入增速;
第1输出路径(OP1),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
第2输出路径(OP2),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
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中,将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以及
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OP2)中,将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
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观察时,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源(E)相反的一侧,
所述输入轴(13)具有:
第1输入轴(13A),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以及
第2输入轴(13B),其将来自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
所述第2输入轴(13B)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并经由轴承(17)支承于变速箱(M),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13B)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21)的旋转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带轮(21)由第1固定带轮(21A)和第1可动带轮(21B)构成,所述第2带轮(22)由第2固定带轮(22A)和第2可动带轮(22B)构成,所述第1固定带轮(21A)和所述第2固定带轮(22A)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所述第1可动带轮(21B)和所述第2可动带轮(22B)被配置在彼此对角的位置,在所述第2可动带轮(22B)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增速机构(27、28)的齿轮中的一个,在所述第1固定带轮(21A)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和所述输出轴(15),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于在轴向上至少局部相互重合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和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中的至少一方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将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第2输入轴(13B)的第1传动齿轮(29)和第2传动齿轮(34)与该第2输入轴(13B)联结,所述第1传动齿轮(29)与设置于所述输出轴(15)的从动齿轮(30)连接,所述第2传动齿轮(34)经由惰轴(16、16′),与所述从动齿轮(30)或所述第1传动齿轮(29)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和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被一体化。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兼用作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
9.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
输入轴(13),其被输入来自驱动源(E)的驱动力;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其由第1带轮(21)、第2带轮(22)和环形带(23)构成;
输出轴(15),其输出由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变速后的驱动力;
第1输入路径(IP1),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带轮(21);
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侧;
减速机构(25、2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中,使对所述第1带轮(21)的输入减速;
第2输入路径(IP2),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带轮(22);
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E)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侧;
增速机构(27、2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中,使对所述第2带轮(22)的输入增速;
第1输出路径(OP1),其输出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
第2输出路径(OP2),其输出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
第1输出切换机构(37),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输出路径(OP1)中,将来自所述第2带轮(22)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以及
第2输出切换机构(3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出路径(OP2)中,将来自所述第1带轮(21)的驱动力切换到所述输出轴(15)侧,
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20)观察时,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源(E)相同的一侧,
所述输入轴(13)具有:
第1输入轴(13A),其将来自所述第1输入切换机构(24A)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1输入路径(IP1);以及
第2输入轴(13B),其将来自所述第2输入切换机构(24B)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2输入路径(IP2),
所述第2输入轴(13B)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输入轴(13A)的外周,并经由轴承(17)支承于变速箱(M),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被配置在所述第2输入轴(13B)上,所述第2输出切换机构(38)被配置在所述第1带轮(21)的旋转轴上,
所述第1输出切换机构(37)由爪形离合器构成,该爪形离合器能够选择性地将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第2输入轴(13B)的第1传动齿轮(29)和第2传动齿轮(34)与该第2输入轴(13B)联结,所述第1传动齿轮(29)与设置于所述输出轴(15)的从动齿轮(30)连接,所述第2传动齿轮(34)经由惰轴(16、16′),与所述从动齿轮(30)或所述第1传动齿轮(29)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减速机构(25、26)的齿轮比为ired、所述增速机构(27、28)的齿轮比为iind、所述第1带轮(21)和所述第2带轮(22)之间的最小变速比为imin、所述第1传动齿轮(29)和所述从动齿轮(30)之间的齿轮比为isec时,ired×imin=iind的关系和isec=ired的关系成立。
CN201480025806.4A 2013-05-28 2014-05-27 无级变速器 Active CN105378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2030 2013-05-28
JP2013-112030 2013-05-28
PCT/JP2014/063989 WO2014192752A1 (ja) 2013-05-28 2014-05-27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343A CN105378343A (zh) 2016-03-02
CN105378343B true CN105378343B (zh) 2017-12-22

Family

ID=51988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5806.4A Active CN105378343B (zh) 2013-05-28 2014-05-27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874269B2 (zh)
JP (1) JP6014968B2 (zh)
CN (1) CN105378343B (zh)
BR (1) BR112015028922A2 (zh)
DE (1) DE112014002589T5 (zh)
MX (1) MX2015015992A (zh)
WO (1) WO20141927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8025B2 (en) * 2013-09-24 2018-10-02 Jat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electric vehicle
EP3051179A4 (en) 2013-09-25 2017-06-21 Jatco Ltd Torque cam device and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6154475B2 (ja) * 2013-10-08 2017-06-2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副変速機付き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6034505B2 (ja) 2013-10-08 2016-11-30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副変速機付き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WO2016098686A1 (ja) * 2014-12-16 2016-06-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US9739355B2 (en) * 2015-05-29 2017-08-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final drive assembly
US9765869B2 (en) 2015-07-09 2017-09-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clutc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0309506B2 (en) * 2016-05-16 2019-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mod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18069961A (ja) * 2016-10-31 2018-05-10 株式会社エンルートM’s デバイス配置装置、デバイス配置方法及びデバイス配置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9866A (en) 1983-11-03 1985-09-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15196B (zh) 1986-11-21 1991-12-25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无级变速装置
US5207617A (en) * 1991-06-27 1993-05-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including reversing gear device and auxiliary transmission
DE4234629C2 (de) * 1991-10-25 2002-07-18 Volkswagen Ag Stufenloses Getriebe für Kraftfahrzeuge
DE4207093A1 (de) * 1992-03-06 1993-04-01 Daimler Benz Ag Wechselgetriebe fuer den antrieb eines fahrzeuges
JP3475613B2 (ja) * 1995-11-24 2003-12-0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DE19631072A1 (de) 1996-08-01 1998-02-05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Wechselgetriebe für den Antrieb eines Fahrzeuges
JP2000320630A (ja) * 1999-05-12 2000-11-24 Fuji Heavy Ind Ltd 無段変速装置
DE10261990B4 (de) 2002-03-22 2004-06-03 Audi Ag Geschwindigkeits-Wechselgetriebe
JP2004144138A (ja) * 2002-10-22 2004-05-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変速機
CN102518769B (zh) 2005-07-23 2015-04-15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具有变速比可无级调节的多个变速比范围的功率分流式变速器
CN200999844Y (zh) 2007-01-22 2008-01-02 南京理工大学 功率分流式无级变速器
JP4983301B2 (ja) * 2007-02-23 2012-07-2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変速装置
WO2008154897A2 (de) 2007-06-21 2008-12-2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Fahrzeuggetriebe mit stufenlos veränderbarer übersetzung
DE102009023075A1 (de) * 2008-06-17 2009-12-2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Fahrzeuggetriebe mit stufenlos veränderbarer Übersetzung
CN101526123B (zh) 2009-03-31 2012-01-25 湖南中德汽车自动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复合传动双离合器变速器
JP5162792B2 (ja) 2009-05-11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5325754B2 (ja) 2009-12-11 2013-10-2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US9909657B2 (en) * 2012-05-22 2018-03-06 Honda Motor Co.,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343A (zh) 2016-03-02
JPWO2014192752A1 (ja) 2017-02-23
US20160109000A1 (en) 2016-04-21
JP6014968B2 (ja) 2016-10-26
BR112015028922A2 (pt) 2017-07-25
US9874269B2 (en) 2018-01-23
MX2015015992A (es) 2017-02-22
DE112014002589T5 (de) 2016-03-31
WO2014192752A1 (ja)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8343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5190101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4540699B (zh) 用于机动车的混合驱动系统、混合式车辆及其用途
CN104334924B (zh) 无级变速器
KR101847312B1 (ko) 자동 변속기
US20170204942A1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for rail vehicles
JP516279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1412366B (zh) 行进车辆的变速装置
CN103987998A (zh) 双离合变速器
JP2011518995A (ja) 車両の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の無段変速機
KR101836659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변속기
CN103939536B (zh) 多档位拖拉机变速箱
CN101994785B (zh) 含有双驱动转换机构的齿轮箱
CN104755807B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605114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CN10605110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CN108093645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以及车辆变速器
CN103827544B (zh) 用于机动车的换档变速器
KR101371721B1 (ko) 자동화 수동 변속기
JP2010519477A (ja) 動力分岐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モード変更装置
CN109268454A (zh) 一种蜗轮式两挡变速装置及其变速方法
JP201014489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6151488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JP2013067224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CN108278331B (zh) 最终驱动子系统、传动系统、机动车辆、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