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14351A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Google Patents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14351A CN105114351A CN201510591259.2A CN201510591259A CN105114351A CN 105114351 A CN105114351 A CN 105114351A CN 201510591259 A CN201510591259 A CN 201510591259A CN 105114351 A CN105114351 A CN 1051143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earance
- bearing portion
- hydrodynamic
- ring
- outer circum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7—Bearings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72—Sealings
- F16C33/74—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741—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 F16C33/743—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retained in the sealing gap
- F16C33/745—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retained in the sealing gap by capillary a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2—Details of the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26—Details of the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04D29/0513—Axial thrust balancing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thrust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6—Lubrication
- F04D29/063—Lubric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083—Sealing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1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7/1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 F16C17/107—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with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radial load and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axial lo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2/00—Bea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6C32/06—Bea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moving member supported by a fluid cushion formed, at least to a large extent, otherwise than by movement of the shaft, e.g. hydrostatic air-cushion bearings
- F16C32/0629—Bea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moving member supported by a fluid cushion formed, at least to a large extent, otherwise than by movement of the shaft, e.g. hydrostatic air-cushion bearings supported by a liquid cushion, e.g. oil cushion
- F16C32/0633—Bea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moving member supported by a fluid cushion formed, at least to a large extent, otherwise than by movement of the shaft, e.g. hydrostatic air-cushion bearings supported by a liquid cushion, e.g. oil cushion the liquid being retained in a ga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0/00—Engines or pumps
- F16C2360/46—Fans, e.g. venti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ealing Of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所例示的发明为一种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其具有轴承部、轴、大致环状的衬套、径向动压轴承部和密封间隙,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衬套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能够提供一种适于降低风扇的振动的结构。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6月29日、申请号为:201210225639.0、发明名称为“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马达的动压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轴流风扇和离心风扇等各种风扇中,例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782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采用球轴承作为轴承。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0-14080号公报的风扇中,采用烧结铜系材料的粉末而形成的含油轴承。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5-321089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于盘驱动装置的主轴马达的动压轴承装置。动压轴承装置具有机壳、轴承套筒、轴部件和环状的密封部件。轴承套筒固定于机壳。轴部件配置于轴承套筒内。密封部件在轴承套筒的上侧固定于轴部件。在动压轴承装置中,在轴承套筒的内周面与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设置径向轴承部。轴部件被径向轴承部在径向非接触地支撑。在轴承套筒的上侧端面与密封部件的下侧端面之间设置第一推力轴承部。在轴承套筒的下侧端面与设置在轴部件的下端的凸缘部之间设置第二推力轴承部。密封部件以及凸缘部分别被第一推力轴承部以及第二推力轴承部在轴向非接触地支撑。在密封部件的外周面与机壳的上端部内周面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润滑油的油面总是维持在密封空间的范围内。
日本公开公报第2000-175405号公报中公开的硬盘驱动装置的主轴马达具有安装了旋转磁铁的轮毂和通过套筒安装了定子线圈的基部。轮毂的外缘部靠近基部,并在轮毂与基部之间形成迷宫。由此,能够防止主轴马达内产生的油雾等的飞散,并能够实现高性能的硬盘驱动装置。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4-248481号公报所公开的主轴马达中,轮毂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由比轮毂的突出部更靠内侧的面与轴承套筒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突出部的内周面与轴承套筒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以及突出部的下表面与设置在轴承套筒的周围的凸缘之间的空间构成迷宫密封。
然而,近年来随着服务器等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电子设备产生的发热量也在增大。因此,需要高速旋转电子设备内的冷却风扇来增大风量。但是,随着冷却风扇的高速旋转化,会在冷却风扇产生大的振动,从而给电子设备内的其他装置带来影响。例如,由于冷却风扇的振动导致盘驱动装置的读取和写入发生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益于降低风扇的振动的结构。
本申请例示的第一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部、轴、大致环状的衬套、径向动压轴承部、以及密封间隙,所述轴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所述衬套在所述轴承部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并能够直接或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将叶轮安装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衬套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申请例示的第二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部、轴、大致环状的衬套、径向动压轴承部、以及密封间隙,所述轴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所述衬套在所述轴承部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并能够直接或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将叶轮安装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和所述衬套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展的横向间隙,在所述轴承部的周面与所述衬套的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该纵向间隙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所述纵向间隙与所述横向间隙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以及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申请例示的第三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部、轴、径向动压轴承部、密封间隙、以及环状的环状部件,所述轴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在外周面具有直接或者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安装叶轮的预定的安装面,所述轴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所述环状部件在轴向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固定于所述轴,所述环状部件延展到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环状部件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四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具有轴承部、轴、径向动压轴承部、密封间隙、以及环状的环状部件,所述轴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在外周面具有直接或者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安装叶轮的预定的安装面,所述轴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所述环状部件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上部,在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沿轴向延伸的微小的纵向间隙,所述纵向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的径向最大宽度小,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有益于减低风扇的振动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为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图3为放大表示轴承机构4的下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4为放大表示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放大表示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轴承部的剖视图。
图7为轴承部的仰视图。
图8为推力帽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风扇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0为表示风扇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1为表示风扇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2为表示风扇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3为比较例所涉及的风扇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4为表示轴承机构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为表示风扇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17为表示衬套25与叶轮12的其他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8为表示衬套与转子保持架间的固定结构的图。
图19为表示迷宫结构的其他示例的图。
图20为表示迷宫结构的其他示例的图。
图21为表示轴承机构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22为表示轴承机构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23为表示轴承机构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24为表示轴承机构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25为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6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7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8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9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0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1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2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3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4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5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6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7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8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9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将在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代表组装入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流风扇1的剖视图。以下,将轴流风扇1简称为“风扇1”。风扇1具有马达11、叶轮12、机壳13、多个支撑肋14以及基底部15。机壳13包围叶轮12的外周。机壳13通过支撑肋14与基底部15连接。多个支撑肋14沿周向排列。基底部15是与支撑肋14连成一体的部件。在基底部15上固定马达11。
叶轮12由树脂制成,具有有盖大致圆筒状的杯部121、以及多个叶片122。杯部121覆盖马达11的外侧。杯部121兼作后述的马达11的旋转部2的一部分。杯部121具有顶面部123以及侧壁部124。顶面部123垂直于中心轴线J1地延展。侧壁部124从顶面部123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多个叶片12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从侧壁部12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杯部121以及多个叶片122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构成为一体的部件。
在顶面部123的上表面设置有孔部125。在孔部125配置配重129。配重129为含有钨等比重大的金属的粘结剂。在侧壁部124的下端部124a的径向内侧也配置配重129。通过在叶轮12的上部以及下部配置配重129,能够减低叶轮12以及马达11的旋转部2的不平衡。如此一来,通过进行两面平衡修正,能够抑制由于叶轮12以及马达11的重心从中心轴线J1偏移而导致的风扇1的振动。以下,将配置了配重129的侧壁部124的下端部124a以及孔部125称作“平衡修正部124a、125”。
在风扇1中,通过使叶轮12借助马达1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从而从上方朝向下方产生空气流。
马达11为外转子型的三相马达。马达11具有旋转部2、静止部3、以及轴承机构4。旋转部2具有大致圆筒状的金属制的轭21、转子磁铁22和杯部121。轭21固定于杯部121的内侧。转子磁铁22固定于轭21的内周面。轴承机构4为产生润滑油46的流体动压的动压轴承装置,旋转部2通过轴承机构4被支撑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3旋转。
静止部3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31、定子32、以及电路板33。轴承保持部31的下部固定于基底部15的规定中央的孔部的内周面。定子32在基底部15的上侧固定于轴承保持部31的外周面。定子32位于转子磁铁22的径向内侧。定子32具有定子铁心321以及形成在定子铁心321上的多个线圈322。定子铁心321由层压钢板形成。在定子32的下部固定电路板33。通过将从线圈322引出的引出线安装在插入于电路板33的省略了图示的引脚而将定子32与电路板33电连接。线圈322的引出线也可直接连接至电路板。在马达11驱动时,在转子磁铁22与定子32之间产生旋转力。
在电路板33的上表面配置环状的磁性部件331。磁性部件331位于转子磁铁22的下方。并且,在马达11静止时,在轴向,定子32的磁中心的位置位于比转子磁铁22的磁中心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风扇1中,在转子磁铁22与定子32之间以及在转子磁铁22与磁性部件331之间,产生向下方吸引转子磁铁22的磁吸引力。由此,在风扇1旋转时,能够减低叶轮12相对于静止部3上浮的力。
图2为表示轴承机构4的剖视图。轴承机构4具有轴41、环状的推力板42、轴承部44、作为帽部件的推力帽45、大致环状的衬套25以及润滑油46。衬套25由金属形成。在轴承部44的上侧,衬套25的内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轴41的上部。衬套25的外径比轴承部44的外径小。如图1所示,叶轮12固定于衬套25的外周面。即,叶轮12的顶面部123通过衬套25间接地固定于轴41的上部。叶轮12和衬套25也可以通过插入成型而结合。此时,衬套25的外径比轴承部44的外径大。因此,在将如图2的轴承机构4配置在模具内时,由于树脂位于衬套25的外周面,所以能够不使模具复杂化地将叶轮12固定于衬套25并同时进行成型。通过将叶轮12直接固定于衬套25,简化了风扇1的结构,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由于在模具内衬套25高精度地与中心轴线大致同轴配置,并在其周围形成叶轮12,所以叶轮12以及衬套25与中心轴线J1的同轴度变小。推力板42固定于轴41的下部,为与轴承部44在轴向对置的推力部。推力板42从轴4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展。轴承部44配置在定子32的径向内侧。另外,轴41以及推力板42也是旋转部2的一部分。轴承部44以及推力帽45也是静止部3的一部分。在以下的其他方式中也一样。
图3为放大表示轴承机构4的下部附近的剖视图。在推力板42的内周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沟槽部421,在沟槽部421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连通孔421a。由此,能够减低推力板42的上侧和下侧的润滑油46的内压差。如图4所示,推力板42的上表面具有位于外缘部的倾斜面422a。倾斜面422a朝向径向外侧向下方倾斜。推力板42的上表面中位于倾斜面422a的径向内侧的面为垂直于中心轴线J1且包围轴41的环状的面。以下,将该面称作“上环状面422”。在推力板42的下表面的外缘部设置朝向径向外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423a。推力板42的下表面中位于倾斜面423a的径向内侧的面为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环状的面。以下,将该面称作“下环状面423”。
图3所示的轴承部44为由不锈钢和磷青铜等金属形成的一个套筒。轴承部44固定于轴承保持部31的内周面。在轴承部44中插入轴41。轴承部44具有:从内周面441的下部朝向下方扩径的第一台阶部442;和在第一台阶部442与轴承部44的下端部444之间朝向下方扩径的第二台阶部443。推力帽45配置在下端部444的内侧,推力帽45的外周面固定于下端部444的内周面。推力帽45在推力板42的下方封闭轴承部44的下部。推力帽45的上表面的外缘部与第二台阶部443的下表面443a轴向接触。推力板42配置在第一台阶部442与第二台阶部443之间。
在轴承机构4中,在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和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径向间隙51。在推力板42的上环状面422和与上环状面422轴向对置的第一台阶部442的下表面442a之间构成间隙52。以下,将间隙52称作“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推力板42的下环状面423与推力帽45的上表面451在轴向对置,且在这些面之间构成间隙53。以下,将间隙53称作“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以及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的轴向的宽度的和在10μm以上40μm以下。在推力板42的外周面与轴承部44的构成第一台阶部44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间隙54。以下,将间隙54称作“侧部间隙54”。
图5为放大表示轴承部44的上部附近的图。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的上部具有第一倾斜面441a和第二倾斜面441b。第一倾斜面441a从轴承部44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向径向内侧倾斜。换言之,第一倾斜面441a的直径朝向上方逐渐增大。第二倾斜面441b从第一倾斜面441a的下端朝向下方向径向内侧倾斜。第一倾斜面441a与中心轴线J1所成的角比第二倾斜面441b与中心轴线J1所成的角大。第一倾斜面441a与第二倾斜面441b之间的边界位于比第一倾斜面441a的上端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的径向中间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第一倾斜面441a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随着朝向上方径向的宽度逐渐增大的一个密封间隙55。密封间隙55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在密封间隙55构成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46的密封部55a。并且,密封间隙55作为保持很多润滑油46的油压缓冲器起作用。在马达11中,密封间隙55、图3所示的径向间隙51、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侧部间隙54以及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构成彼此相连的一个袋结构5,润滑油46连续存在于袋结构5中。在袋结构5中,润滑油46的界面只位于图5所示的密封间隙55。
在固定于轴41的上部的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宽度只要为能够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的微小程度即可,优选横向间隙501的轴向宽度为200μm以下。更优选横向间隙501的轴向宽度为100μm以下。在衬套25的外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2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风扇1中,通过组装轴承机构4而构成横向间隙501,通过将轴承机构4安装于轴承保持部31而构成纵向间隙502。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此处的外部空间是指图1的定子32的上方的空间。
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宽度均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宽度小。准确地说,横向间隙501的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宽度分别是指最小宽度。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宽度与密封间隙55的最大宽度相等。所谓密封间隙55的最大宽度是指密封间隙55中可保持润滑油的区域的最大宽度。由于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宽度小,所以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换言之,由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构成迷宫结构。
由此,能够提高风扇1的寿命。并且,由于利用衬套25而构成迷宫结构,所以旋转部2的结构不会变得复杂。由于衬套25以及轴承部44为金属制成,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设置横向间隙501。并且,还能够抑制由于静电而导致的尘埃附着于衬套25和尘埃进入迷宫结构内部。另外,只要能够高精度地成形,衬套25也可由金属以外的材料成形。
图6为轴承部44的纵剖视图。在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人字形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712。另外,设于轴承部44的外周面的微小凹部在轴向位于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712之间。在图3所示的径向间隙51的上部,由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构成对润滑油46在径向产生流体动压的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在径向间隙51的下部,由第二径向动压槽列712构成下径向动压轴承部682。以下,将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以及下径向动压轴承部682统称为“径向动压轴承部68”。径向动压轴承部68由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轴41的外周面411以及存在于径向间隙51的润滑油46构成。
图5所示的密封间隙55位于比径向动压轴承部68靠上方的位置,并与径向动压轴承部68连续。并且,在轴向,径向动压轴承部68位于图1的两个平衡修正部124a、125之间。并且,在径向,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与马达11以及叶轮12的重心重叠。
图7为轴承部44的仰视图。在第一台阶部442的下表面442a设置有人字形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721。图8为推力帽45的俯视图。在推力帽45的上表面451,即图3的袋结构5的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人字形的第二轴向动压槽列722。在图3所示的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构成通过第一轴向动压槽列721对润滑油46产生轴向的流体动压的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并且,在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由第二轴向动压槽列722构成第二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2。
在马达11驱动时,轴41由径向动压轴承部68在径向支撑。存在于袋结构5的底部的上方的推力板42由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以及第二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2在轴向支撑。其结果是,图1的旋转部2以及叶轮12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在马达11驱动时,润滑油46在图3所示的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侧部间隙54、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以及连通孔421a循环。并且,如图4所示,由于在推力板42的上环状面422的外缘部设置倾斜面422a,因此,在轴41倾斜了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推力板42与轴承部44的第一台阶部442的下表面442a强力接触。
在马达11中,通过设置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以及第二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2,能够在叶轮12旋转时使旋转部2的相对于静止部3的轴向位置稳定。由此,能够容易地设计轴向宽度窄的横向间隙501。另外,能够将横向间隙501的宽度设计成即使在使推力板42与推力帽45接触时衬套25的下表面也不会与轴承部44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6所示,在第二倾斜面441b的下部存在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一部分。在风扇1驱动时,如果图5所示的轴41稍稍倾斜,则在轴41的外周面411的靠近第二倾斜面441b的部位与第二倾斜面441b的对应于该部位的部位之间的间隙56,通过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产生流体动压。其结果是,轴41被第二倾斜面441b支撑。如此,旋转部2旋转时轴41倾斜了的情况下,在与密封间隙55的下侧邻接的间隙56中,第二倾斜面441b沿着轴41的外周面411,从而能够防止轴41与轴承部44的上部强力接触。
图9为在径向间隙51的径向的宽度为3μm时风扇1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横轴表示振动的频率,纵轴表示振动的各频率成分的振幅。图10至图12为在径向间隙51为4μm、5μm、6μm时风扇1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图13为在搭载了具有球轴承的马达的比较例的风扇所产生的振动的模拟结果。
如图13的曲线90所示,在具有球轴承的风扇产生的振动中,在750Hz~1250Hz的范围存在多个峰值。在图13中,从右侧的峰值开始依次标记符号901~904。与此相对,在径向间隙的宽度为3μm以及4μm的轴承机构4中,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可知与图13的峰值901~904相比,与它们相对应的峰值911~914更低。并且,在径向间隙51的宽度为5μm以及6μm的轴承机构4中,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可知在与位于图13的右侧以及左侧的两个峰值901、904相对应的位置不存在峰值。并且,可知与余下的两个峰值902、903相对应的峰值912、913的高度为余下的两个峰值902、903的高度的一半以下。
如上所述,在风扇1中,通过轴41与轴承部44之间的润滑油46所形成的所谓的减振效果,与采用球轴承的以往的风扇相比能够减低振动。特别是,通过将径向间隙51的径向宽度设为5μm以上,能够充分减低振动。为了在径向间隙51充分产生流体动压,径向间隙51的径向宽度为20μm以下。
以上,对风扇1进行了说明,通过在风扇1中采用为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轴承机构4,能够减低风扇1的振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风扇1的电力消耗。并且,通过采用衬套25而成的迷宫结构,能够抑制润滑油46的蒸发,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长寿命化,能够得到有益于减低风扇1的振动的结构。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在轴承机构4与风扇1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时,能够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一样。其结果是,不必利用过度洁净的设备就能够组装风扇1。并且,在将轴承机构4向设备内运送时也能够防止尘埃进入。组装后,由于设置了纵向间隙502,所以能够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
在密封部设置于轴承部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中,为了防止在密封部间产生压力差而导致润滑油46泄漏,需要精密地设计。与此相对,在马达11中,轴承机构4构成袋结构5,润滑油46连续存在于袋结构5中。即,在马达11的轴承机构4中,密封部55a仅为一个,也就是所谓的全充填(full-fill)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6泄漏。并且,能够将密封部55a处的润滑油46的液面位置保持为不变。并且,与设置多个密封部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润滑油46的蒸发。特别是,由于密封部55a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设置于马达11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在风扇1驱动时密封部55a暴露于空气流中。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在轴41的周围构成密封部55a,与从轴41向径向外侧离开而构成密封部的情形相比,能够防止润滑油46由于离心力而从密封部55a泄漏。
由于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以及第二下部轴向间隙53的轴向的宽度的和为10μm以上40μm以下,因此能够在确保由润滑油46带来的减振效果的同时产生流体动压。
通过在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设置存在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一部分的第二倾斜面441b,即使扩大径向间隙51也能够充分支撑轴41。其结果是,即使在风扇1高速旋转或在高温状态下旋转时,也能够防止轴承刚性的降低。
由于马达11为三相马达,因此能够使马达11高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对搭载了风扇1的电子设备的其他装置带来影响的频带与马达11产生的振动的频率错开。
在马达11中,通过设置磁性部件331而对转子磁铁22产生朝向下方的磁吸引力,因此在风扇1驱动时,能够抑制由于叶轮12相对于静止部3上浮的力而导致的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处的轴承的损失的增大。并且,通过使定子32的磁中心位于比转子磁铁22的磁中心靠下方的位置,从而对转子磁铁22产生朝向下方的磁吸引力,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处的轴承的损失的增大。
通过使径向动压轴承部68在轴向位于两个平衡修正部124a、125之间,能够使旋转部2以及叶轮12稳定旋转,并能够进一步减低振动。并且,能够将径向动压轴承部68的轴向长度变短,从而将轴承部44变短。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制造轴承部44。优选轴承部44的轴向长度为直径的4倍以下。通过使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在径向与马达11以及叶轮12的重心重叠,能够使旋转部2以及叶轮12更加稳定地旋转,能够进一步减低振动。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一样。
另外,在马达11中,定子铁心321的上端与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径向重叠。通过如此地将定子32配置在上侧,能够将定子32的磁中心的位置配置在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与下径向动压轴承部682之间。由此,马达11旋转稳定。优选定子铁心321的下端与下径向动压轴承部682径向重叠。更优选叶轮12以及旋转部2的重心位置在径向与上径向动压轴承部681重叠。
图14为表示轴承机构4的其他示例的图。轴承机构4的轴承部44a具有为金属烧结体的筒形状的套筒47、以及轴承机壳48。在套筒47浸渍有润滑油46。轴承机壳48覆盖套筒47的外周面。轴承机壳48的外径与衬套25的外径大致相同。轴承机壳48具有在套筒47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延展的环状上部481。在套筒47的外周面与轴承机壳48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循环路472。润滑油46在循环路472、环状上部481的下表面与套筒4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径向间隙51以及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循环。
如图15所示,环状上部481的内周面481a为直径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倾斜面。换言之,内周面481a朝向下方向径向内侧倾斜。以下,将内周面481a称作“第一倾斜面481a”。在套筒47的内周面471的上部设置直径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倾斜面471a。换言之,内周面471a朝向下方向径向内侧倾斜。以下,将倾斜面471a称作“第二倾斜面471a”。第一倾斜面481a与中心轴线J1所成的角比第二倾斜面471a与中心轴线J1所成的角大。轴承机构4的其他结构与图3所示的轴承机构4一样。
在第一倾斜面481a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随着朝向上方径向的宽度逐渐增大的密封间隙55。与密封间隙55的下侧邻接地在轴41的外周面411与第二倾斜面471a之间构成间隙56。在密封间隙55中,具有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46的密封部55a。润滑油46的界面位于密封部55a。由于密封部55a构成在轴41的周围,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46由于离心力而从密封部55a泄漏。
在第二倾斜面471a的下部存在与图6同样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一部分。在风扇1驱动时,如果轴41稍稍倾斜,则成为第二倾斜面471a沿着轴41的外周面411的状态,在间隙56产生流体动压。由此,轴41被第二倾斜面471a支撑,能够防止轴41与轴承部44a的上部强力接触。
在轴承机构4中,也在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延展的横向间隙501。在衬套25的外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都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于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16为表示风扇1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在图16所示的风扇1中,与图1所示的相比,叶轮12比马达11向下方延伸。马达11整体容纳在叶轮12的杯部121内。其他的结构与图1的风扇相同。
在风扇1中,作为轴承部44的下端的推力帽45在轴向位于比叶轮12的下端126靠上方的位置。轴承部44的下端通常位于马达11的最下端。因此,马达11的重心位于叶轮12的内侧,能够更加稳定地旋转叶轮12。三相马达中,即使缩小马达也能够充分旋转叶轮,因此这样的结构特别有益于采用三相马达的情形。
图17为表示衬套25与叶轮12的其他的连接结构的图。图17的叶轮12沿杯部121的内周面固定于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210。杯部121的顶面部的中央大幅开口。转子保持架210具有圆筒部21a、以及顶面部21b。顶面部21b垂直于中心轴线J1延展。圆筒部21a为大致圆筒状,并从顶面部21b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保持架210为金属制成,圆筒部21a作为图1的轭21发挥作用。在顶面部21b的中央、即顶面部21b的内缘部,设置从内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翻边部211。通过将翻边部211的内周面压入衬套25的外周面,转子保持架210被固定于衬套25。由此,叶轮12间接固定于轴41的上部。通过金属部件间的连接,叶轮12和衬套25被牢固地固定。
图18为表示衬套25和叶轮12的另一其他连接结构的图。叶轮12具有与图17所示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转子保持架210不设置翻边部。在衬套25的外周面设置环状的槽251,顶面部21b的内周部嵌合固定于槽251内。在图18中,也通过金属部件间的连接而将叶轮12和衬套25牢固地固定。
图19为表示轴承部44的上方的迷宫结构的其他示例的图。衬套25在下部的外缘部具有朝向轴承部44向下方延伸的外环状部252。轴承部44具有在轴41的周围朝向衬套25向上方突出的内环状部445。换言之,轴承部44具有在上部的外缘部向与衬套25的相反侧凹陷的环状的凹部445a。以下,将凹部445a称作“环状凹部445a”。内环状部445能够作为规定环状凹部445a的侧面的部位。外环状部252位于内环状部445的径向外侧。也就是说,外环状部252配置于环状凹部445a内。由衬套25的比外环状部252更靠内侧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的内环状部445的上表面,构成沿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延展的横向间隙501。以下,将横向间隙501称作“第一横向间隙501”。由外环状部252的内周面和内环状部445的外周面构成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2的上端与第一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外环状部252的下表面和与下表面轴向对置的环状凹部445a的底面、即比内环状部445更靠外侧的面之间,构成沿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延展的另一横向间隙501a。以下,将横向间隙501a称作“第二横向间隙501a”。纵向间隙502的下端与第二横向间隙501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
在图19中,第一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也均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通过设置第一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的蒸发。这样的话,第一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也可构成在衬套25与轴承部44之间。并且,由于设置了第二横向间隙501a,能够更加确实防止润滑油的蒸发。第二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设置了第一横向间隙501、纵向间隙502以及第二横向间隙501a,因此,在轴承机构4与风扇1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这样的话,当在衬套25与轴承部44之间构成了纵向间隙502的情况下,第一横向间隙501以及第二横向间隙501a可不必为微小的间隙。即使只有纵向间隙502为微小的间隙,在轴承机构4与风扇1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时,也能够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其结果是,不必利用过度洁净的设备就能够组装风扇1。并且,在将轴承机构4向设备内运送时也能够防止尘埃进入。
轴承机构4也可为衬套25的下部的内周部进入到轴承部44的上部的内侧的结构。即,也可以在轴承部44的上部的外缘部设置向衬套25突出的外环状部,在衬套25的下部设置在比外环状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向轴承部44突出的内环状部。外环状部配置在形成于内环状部的外侧的环状凹部内。在作为衬套25的下部的内环状部的外周面与作为轴承部44的上部的外环状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并且,也可以加大衬套25的直径,使衬套25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使轴承保持部31的上部的径向外侧被衬套25的下部包围,在衬套25的下部的内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上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
这样,纵向间隙502在密封部的附近构成在轴承保持部31或者轴承部44的周面与衬套25的周面之间。第二横向间隙501a也可构成在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上表面之间。另外,在迷宫结构中,通过将静止体侧配置在径向外侧,能够有效抑制蒸发了的润滑油排出。
图20为表示轴承部44的上方的迷宫结构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图。衬套25在下部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轴承部44也在上部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在这些倾斜面之间,构成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间隙503。倾斜间隙50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锥面状。倾斜间隙503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另外,倾斜间隙503的最小宽度是指两倾斜面间的最小距离。在倾斜间隙503的径向内侧构成横向间隙501。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倾斜间隙503而与外部空间连通。通过设置倾斜间隙503,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设置了横向间隙501以及倾斜间隙503,从而在安装轴承机构4和风扇1的其他部件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
另外,也可进一步设置纵向间隙和横向间隙作为与倾斜间隙50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续的间隙。并且,倾斜间隙503也可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
图21为表示轴承机构4的另一其他示例的图。轴承机构4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在轴承机构4中省略图3的推力帽45。在推力板42的外周面与轴承部44的下端部444的内周面之间的侧部间隙54,构成密封部54a。密封部54a位于侧部间隙54的下部,密封部54a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增大。在推力板42的上表面与轴承部44之间的第一下部轴向间隙52,只构成第一下轴向动压轴承部691来作为轴向动压轴承部。另外,通过使转子磁铁与定子的轴向的磁中心错开,从而在轴41总是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力。轴承机构4的其他结构也与图3所示的一样。在轴承机构4的上部构成与图5一样的密封部55a。这样,轴承机构具有多个密封部。
在轴承机构4中也在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横向间隙501,在衬套25的外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都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在图21的轴承机构4中,也由于径向间隙51的径向宽度为5μm以上而能够充分减低风扇1的振动。但是,为了在径向间隙51充分产生流体动压,径向间隙51的宽度在20μm以下。
图22为表示其他示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4的剖视图。轴承机构4的衬套25具有在轴承部44的外侧向下方延伸的环状部253。在环状部253的内周面与轴承部44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4。其他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轴承机构4相同。在轴承机构4中,密封间隙55通过构成在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的上表面之间的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而与外部空间连通。
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设置了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所以在轴承机构4与风扇1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尘埃进入轴承机构4内。这样,当在衬套25与轴承部44之间构成了纵向间隙504的情况下,第一横向间隙501也可不必为微小的间隙,也可只有纵向间隙504为微小的间隙。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密封部55a的润滑油46的蒸发。
图23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4的剖视图。衬套25具有从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254。轴41的上端部具有朝向上方而缩径的台阶部412。突出部254与台阶部412的上表面412a、即法线朝向上方的面在轴向接触。由此,在风扇1组装时,更具体地说,能够在借助衬套25将叶轮12间接固定在轴41的上部时,防止衬套25的轴向位置偏移,能够容易地将横向间隙501形成为所希望的宽度。在轴承机构4中,如图24所示,省略了轴41的台阶部412,突出部254也可与轴41的上表面轴向接触。此时,在组装风扇1时,也能够防止衬套25的轴向位置偏移,且能够容易地将横向间隙501形成为所希望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构成高精度的迷宫。
图25为表示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剖视图。定子铁心3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固定于轴承部44的外周面。在静止部3,圆筒状的部件31a(以下,称作“圆筒部31a”)固定于基底部15的中央的孔部,圆筒部31a的上部与定子铁心321的下部轴向接触。与图22同样,在衬套25设置在轴承部44的外侧向下方延伸的环状部253。其他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风扇1一样。
在风扇1组装时,转子保持架210从上方压入轴承机构4的衬套25。此时,环状部253的末端被工具从下方支撑。接下来,在轴承部44的外周安装定子32,轴承部44的下部被插入到固定于基底部15的圆筒部31a。在风扇1中,在压入转子保持架210时,通过从下方支撑衬套25,能够防止衬套25的轴向位置偏移。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横向间隙501的轴向宽度形成为所希望的宽度,从而能够构成高精度的迷宫。
图26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剖视图。叶轮12的顶面部123具有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27。其他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风扇1同样。贯通孔127与定子32在轴向重叠。贯通孔127将定子32与位于定子32的上侧的顶面部123之间的空间811、同叶轮12的上侧的空间812即风扇1的上游侧的空间连通。在风扇1驱动时,在定子32的周围产生空气流,定子32被冷却。这样,贯通孔127起到将空气流导向定子32的流路的作用。
图27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剖视图。在风扇1中,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210固定于叶轮12的杯部121的内侧。在杯部121的顶面部123的中央设置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28a。以下,将贯通孔128a称作“第一贯通孔128”。转子保持架210的顶面部21b具有在翻边部211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凹陷的第一台阶部212、以及在第一台阶部212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台阶部213。在第一台阶部212与第二台阶部213之间的部位设置贯通孔128b。以下,将贯通孔128b称作“第二贯通孔128b”。在轴向,第二贯通孔128b位于与纵向间隙502的上部相同的高度。
在风扇1中,由第一贯通孔128a、杯部121的顶面部123与转子保持架210的顶面部21b之间的空间128c、以及第二贯通孔128b构成连通定子32的上侧的空间811与叶轮12的上侧的空间812的流路128。由此,在风扇1驱动时能够冷却定子32。并且,在轴向,第二贯通孔128b、即流路128的下游侧的部位位于与纵向间隙502的上部相同的高度,即,第二贯通孔128b与纵向间隙502的上部在径向重叠,所以能够防止尘埃进入纵向间隙502以及横向间隙501内。另外,第二贯通孔128b也可位于比纵向间隙502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此时,也能够防止尘埃进入纵向间隙502以及横向间隙501内。
图28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轴承机构4的结构与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28所示,轴承机壳48的环状上部481位于比轴承保持部31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也是轴承部44a的上表面。并且,套筒47的上表面也位于比轴承保持部31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
在风扇1中,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210固定于叶轮12的杯部121的内侧。转子保持架210具有圆筒部21a、顶面部21b、以及保持架突出部211a。保持架突出部211a具有翻边部214、第一部位215、以及第二部位216。翻边部214以及第二部位216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第一部位215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第一部位215从翻边部214的下端与中心轴线J1垂直地向径向外侧延展。第二部位216从第一部位215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顶面部21b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顶面部21b从第二部位216的下端与中心轴线J1垂直地向径向外侧延展。圆筒部21a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圆筒部21a从顶面部21b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保持架210为金属制成,圆筒部21a作为图1的轭21而发挥作用。
在杯部121的顶面部123的中央设置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翻边部214的外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在该贯通孔的内周面。叶轮12和转子保持架210也可通过插入成型而结合。在轴承部44a的上侧,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翻边部214的内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在轴41的上部。在转子保持架210以及叶轮12没固定于轴41的状态下,轴41在外周面411的上部具有安装面413。安装面413为通过转子保持架210间接安装叶轮12的顶面部123的预定的面。轴41被插入轴承部44a,并相对于轴承部44a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旋转。
密封部55a在径向动压轴承部68的上侧构成在轴41的周围。密封间隙55具有密封部55a,润滑油46的界面位于密封部55a。轴承机构4还具有环状部件49,在密封部55a的上方设置垂直于中心轴线J1延展的环状部件49。环状部件49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在轴向,环状部件49的内周面在密封部55a与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翻边部214之间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411。换言之,在轴向,环状部件49在密封部55a与安装面413之间固定于轴41。环状部件49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延展到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环状部件49从上方覆盖密封间隙55的开口。换言之,在俯视时,环状部件49与密封间隙55的开口重叠。在图28的示例中,环状部件49延展到比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环状部件49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由于环状部件49固定于轴41,因此,即使在转子保持架210以及叶轮12没安装在轴41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其结果是,不必利用过度洁净的设备就能够组装风扇1。并且,在输送轴承机构4时也能够防止尘埃进入。图29至图31所示的风扇1中也一样。
图29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28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29所示,在风扇1中,设置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的环状部件49a代替图28所示的环状部件49。环状部件49a具有顶盖部491和筒状部492。顶盖部49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在轴向,顶盖部491在密封部55a与安装面413之间固定于轴41。顶盖部491延展到比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筒状部49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筒状部492从顶盖部49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筒状部492的内周面与作为轴承部44a的一部分的轴承机壳48的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顶盖部491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在筒状部492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2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在横向间隙501的基础上设置纵向间隙502,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在环状部件49a与轴承部44a之间构成了纵向间隙502的情况下,横向间隙501也可不必一定为微小的间隙。即使只有纵向间隙502为微小的间隙,也可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0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28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0所示,轴承部44a具有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起部482。环状突起部48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环状部件49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延展到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与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另外,环状突起部482也可从比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
在环状部件49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在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与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2的下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在横向间隙501的基础上设置纵向间隙502,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在环状部件49与轴承部44a之间构成了纵向间隙502的情况下,横向间隙501也可不必一定为微小的间隙。即使只有纵向间隙502为微小的间隙,也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1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28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1所示,在风扇1中,在环状部件49的基础上,设置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的环状部件49b。环状部件49的外径比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径小。环状部件49b具有顶盖部491b和筒状部492b。顶盖部491b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筒状部492b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筒状部492b从顶盖部491b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筒状部492b的内周面固定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筒状部492b的内周面与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顶盖部491b位于环状部件49的上方。顶盖部491b的下表面与环状部件49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
在环状部件49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在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与筒状部492b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在环状部件49的上表面与顶盖部491b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a。纵向间隙502的下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纵向间隙502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纵向间隙502以及横向间隙501a与外部空间连通。
横向间隙501、501a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在横向间隙501的基础上设置纵向间隙502以及横向间隙501a,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2也可不必是微小的间隙。即使只有横向间隙501a为微小的间隙,也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2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28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2所示,环状部件49固定于轴承部44a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49固定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环状部件49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环状部件49的内径比轴41的外径稍大。在轴向,环状部件49的内周面在密封部55a与安装面413之间与轴41的外周面411在径向对置。
在环状部件49的内周面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密封间隙55通过纵向间隙502与外部空间连通。纵向间隙502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也就是说,环状部件49从上方覆盖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一部分。换言之,在俯视时环状部件49与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一部分重叠。由此,在密封部55a的上方构成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纵向间隙502,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由于环状部件49固定在轴承部44a,即使在没将转子保持架210以及叶轮12安装在轴41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在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的风扇1中也一样。
图33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2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3所示,轴承部44a具有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起部482。环状突起部48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环状部件49在环状突起部482的径向内侧配置在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在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但也可固定在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与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全周接触。另外,环状突起部482也可从比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并且,只要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接触即可。
在环状部件49的内周面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与图32所示的纵向间隙502同样的纵向间隙502。通过设置纵向间隙502,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通过使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与环状突起部482的内周面接触,使得在将环状部件49安装至轴承部44a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环状部件49的定位。
图34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2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4所示,转子保持架210的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第一部位215位于环状部件49的上方。第一部位215的下表面与环状部件49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第二部位216位于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径向外侧。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与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以及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环状部件49的内周面与轴41的外周面411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2,纵向间隙50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在第一部位215的下表面与环状部件49的上表面之间构成垂直于中心轴线J1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在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与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以及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纵向间隙50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与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以及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但是也可只构成在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也就是说,微小的纵向间隙504中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与环状部件4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不必为微小的间隙。纵向间隙502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纵向间隙502、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与外部空间连通。
纵向间隙502、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以及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在纵向间隙502的基础上设置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5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4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5所示,在风扇1中,没有设置环状部件49,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第一部位21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
在第一部位215的下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横向间隙509。横向间隙50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9以及纵向间隙504与外部空间连通。
纵向间隙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在比密封间隙5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纵向间隙504,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6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5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6所示,环状部件49c固定在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第二部位216。环状部件49c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环状部件49c的外周面固定在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环状部件49c的下端位于轴承保持部31的上端附近。环状部件49c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环状部件49c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
在环状部件49c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纵向间隙50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在环状部件49c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部31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6。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纵向间隙504的下端部与横向间隙50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9、纵向间隙504以及横向间隙506与外部空间连通。
纵向间隙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以及横向间隙506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在比密封间隙5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在纵向间隙504的基础上设置横向间隙506,能够更加进一步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进一步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7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5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7所示,在转子保持架210的保持架突出部211a中,翻边部214从第一部位21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轴承部44a具有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的外缘部朝向上方延伸的环状外壁部483。环状外壁部48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环状外壁部483的外周面与保持架突出部211a的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环状外壁部483的外周面与第二部位216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纵向间隙50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环状上部481的上方的空间508与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空间508以及纵向间隙504与外部空间连通。
纵向间隙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在比密封间隙5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纵向间隙504,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8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6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8所示,叶轮12通过衬套25固定于轴41。衬套25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衬套25的外径比环状上部481的外径稍大。叶轮12的顶面部123的内周面固定于衬套25的外周面。衬套25的下表面与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在衬套25的外周面也固定环状部件49c。环状部件49c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环状部件49c的内周面在叶轮12的顶面部123的下侧固定于衬套25的外周面。环状部件49c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衬套25的下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501。在环状部件49c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纵向间隙50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与外部空间连通。
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部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图39为表示另一其他示例所涉及的风扇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风扇1的结构与图38所示的类似,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如图39所示,叶轮12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内筒部123a。内筒部123a从顶面部12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内筒部123a的内周面的上部固定于衬套25的外周面。内筒部123a的内周面的下部与轴承部44a的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内筒部123a的内周面与环状上部48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微小的纵向间隙504,纵向间隙50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轴向延伸。纵向间隙504的上端部与横向间隙5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密封间隙55通过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与外部空间连通。
横向间隙501的轴向的最小宽度以及纵向间隙504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由此,构成了比密封间隙55宽度小的迷宫。通过设置横向间隙501以及纵向间隙504,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间隙55a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6的蒸发。并且,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密封部55a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进行各种变更。
通过机械加工容易将纵向间隙502、504形成得微小,但由于横向间隙501、501a、506要求组装精度,所以只要横向间隙501、501a、506为微小,也可比密封间隙55的开口宽度大。衬套25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的烧结制部件。在图23所示的轴承机构4中,也可以是:从衬套25省略突出部254,在轴向,在轴41在与衬套25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设置台阶部,衬套25的下表面与台阶部轴向接触。在图2所示的轴承机构4中,衬套25的外径也可与轴承部44的外径大致相同。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轴承保持部31的上部位于轴承保持部31的比其他部位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而在该上部的内周面与衬套25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
在图14所示的轴承机构4中,衬套25的外径也可比轴承机壳48的外径小。由此,能够容易地在衬套25与轴承保持部31之间构成纵向间隙502。并且,也可在轴承机壳48与衬套25之间设置与图20相同的倾斜间隙。
也可在如图17所示的转子保持架210的顶面部21b设置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作为冷却定子32用的流路。在图18至图20、图25、图28至图37所示的风扇中也一样。图1所示的叶轮12直接固定在衬套25的外周面,但也可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间接固定。在图16、图21、图26、图38、图39中也一样。图17所示的叶轮12也可通过两个以上的部件固定于衬套25。在图18、图19、图20、图25以及图27中也一样。并且,图27所示的第一贯通孔128a也可不必设置在顶面部123的中央。
图28至图37所示的叶轮12直接固定在转子保持架210,但也可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间接固定。图28至图34所示的叶轮12也可不通过转子保持架210而直接固定在轴41。图28至图34所示的叶轮12也可以通过衬套间接固定在轴41。
在图3和图14所示的轴承机构4中,也可只在推力板的上面侧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此时,与图21的轴承机构4一样,始终对轴41施加朝向上方的力。通过推力板,能够容易地构成产生作用于与叶轮12的上浮力相反的方向的力的轴承部44。
第一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上部也可与其他部位独立地设置在第二倾斜面441b。在轴承部44中,也可不必一定在第二倾斜面441b存在动压槽。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设置了第二倾斜面441b而能够确保支撑轴41的面积,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轴承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711、712也可设置在轴41的外周面411。也可在推力板4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设置轴向动压槽列721、722。在轴承机构4中,不必一定设置连通孔421a。
在轴承部44的上部附近,也可通过在轴41的外周面411设置缩径的部位,而在该部位与轴承部44的内周面441之间构成密封部。也可采用利用设置在密封间隙的动压槽产生流体动压的螺旋密封(viscoseal)作为密封部。
也可在叶轮12的顶面部123的平衡修正部125设置金属部件作为配重。并且,也可设置贯通孔和切口状的部位作为平衡修正部。在侧壁部124的平衡修正部124a也同样。也可只在顶面部123和侧壁部124的下端部124a中的一方设置配重。并且,也可以通过去除顶面部123和侧壁部124的一部分而消除旋转部2的不平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马达11静止时,定子32的磁中心与转子磁铁22的磁中心在轴向一致。由此,能够进一步减低马达11的振动。
马达11也可作为离心风扇等其他风扇的马达使用。使用了马达11的风扇适用于像服务器那样搭载有硬盘的设备。服务器中在靠近硬盘的位置搭载风扇。因此,在搭载了振动大的风扇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但是,如果在服务器搭载使用了马达11的风扇,就不容易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产生空气流的风扇。
Claims (36)
1.一种动压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
轴,其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环状的衬套,其在所述轴承部的上侧固定于所述轴,且能够将叶轮直接或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安装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
径向动压轴承部,其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以及
密封间隙,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
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衬套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横向间隙,
在所述轴承部的周面与所述衬套的周面之间构成沿轴向延伸的微小的纵向间隙,
所述纵向间隙与所述横向间隙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以及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衬套以及所述轴承部中的一方部件具有朝向另一方部件突出的环状部,
所述另一方部件具有向所述一方部件的相反侧凹陷、且与所述环状部在轴向对置的环状凹部,
所述环状部配置在所述环状凹部内,
在所述环状部的内周面与规定所述环状凹部的所述另一方部件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所述纵向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衬套具有向下方延伸的环状部,
在所述环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所述纵向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纵向间隙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衬套的外径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径相同,或者比所述轴承部的外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横向间隙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在所述横向间隙的径向外侧,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衬套之间构成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锥面状的倾斜间隙,
所述倾斜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以及所述倾斜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衬套具有从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轴的朝向上方的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轴承部由一个金属部件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轴承部具有为金属烧结体的套筒和覆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的轴承机壳,
所述轴承机壳具有在所述套筒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延展的环状上部,
所述密封间隙构成在所述环状上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动压轴承装置还具有从所述轴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展且与所述轴承部在轴向对置的推力板,
在所述轴承部以及所述推力板的在轴向彼此对置的面之间的轴向间隙,构成产生所述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轴向动压轴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动压轴承装置还具有在所述推力板的下方封闭所述轴承部的下部的帽部件,
在所述推力板与所述帽部件之间的其他的轴向间隙,构成产生所述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其他的轴向动压轴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润滑油连续存在于包括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径向间隙以及所述轴向间隙的、为袋结构的间隙中,且所述润滑油的界面只构成在所述密封间隙中。
14.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马达;以及
叶轮,其具有多个叶片,该叶轮借助于所述马达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从而产生空气流,
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
旋转部,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转子磁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
所述叶轮为树脂制成,且固定于所述衬套。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
在所述衬套固定金属制成的转子保持架,
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转子保持架。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
所述衬套以及所述轴承部为金属制成。
18.一种动压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
轴,其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在外周面具有直接或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安装叶轮的预定的安装面,所述轴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径向动压轴承部,其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密封间隙,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以及
环状的环状部件,其在轴向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固定于所述轴,所述环状部件延展到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环状部件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横向间隙,
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横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环状部件具有:
顶盖部,其为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板状,该顶盖部在轴向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筒状部,其从所述顶盖部向下方延伸且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
所述横向间隙构成在所述轴承部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顶盖部的下表面之间,
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之间构成沿轴向延伸的微小的纵向间隙,
所述纵向间隙与所述横向间隙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所述密封间隙也通过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轴承部具有从所述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起部,
所述环状部件为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板状,
所述环状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环状突起部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
在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环状突起部的所述内周面之间,构成沿轴向延伸的微小的纵向间隙,
所述纵向间隙与所述横向间隙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所述密封间隙也通过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者20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纵向间隙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所述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横向间隙的轴向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所述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23.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马达;以及
叶轮,其具有多个叶片,该叶轮借助于所述马达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从而产生空气流,
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8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
旋转部,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转子磁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下方的磁性部件,
在所述磁性部件与所述转子磁铁之间产生向下方吸引所述旋转部的磁吸引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
在所述马达静止时,在轴向,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与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位置一致,或者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位于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位置的上方。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
所述马达为三相马达。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
在轴向,所述轴承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叶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
所述叶轮具有将所述叶轮的上侧的空间与所述定子的上侧的空间连通的流路。
29.一种动压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压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
轴,其被插入所述轴承部,且在外周面具有直接或通过一个以上的部件安装叶轮的预定的安装面,所述轴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径向动压轴承部,其由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所述轴的外周面、以及存在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密封间隙,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侧,由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构成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密封间隙具有密封部,所述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以及
环状的环状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上部,
在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沿轴向延伸的微小的纵向间隙,
所述纵向间隙的径向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开口的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所述密封间隙通过所述纵向间隙与外部空间连通。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所述轴承部具有从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起部,
所述环状部件在所述环状突起部的径向内侧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上表面,
所述环状部件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环状突起部的内周面接触。
3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马达;以及
叶轮,其具有多个叶片,该叶轮借助于所述马达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从而产生空气流,
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动压轴承装置;
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
旋转部,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转子磁铁。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下方的磁性部件,
在所述磁性部件与所述转子磁铁之间产生朝向下方吸引所述旋转部的磁吸引力。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
在所述马达静止时,在轴向,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与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位置一致,或者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位置位于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位置的上方。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
所述马达为三相马达。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
在轴向,所述轴承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叶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
所述叶轮具有将所述叶轮的上侧的空间与所述定子的上侧的空间连通的流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JP2011-146392 | 2011-06-30 | ||
JP2011146392 | 2011-06-30 | ||
JP2011179970 | 2011-08-19 | ||
JPJP2011-179970 | 2011-08-19 | ||
JP2012102725A JP5892375B2 (ja) | 2011-06-30 | 2012-04-27 | 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ファン |
JPJP2012-102725 | 2012-04-27 | ||
CN2012102256390A CN102852968A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256390A Division CN102852968A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14351A true CN105114351A (zh) | 2015-12-02 |
CN105114351B CN105114351B (zh) | 2018-09-11 |
Family
ID=4739087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91259.2A Active CN105114351B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CN20122031453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71550U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CN2012102256390A Pending CN102852968A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31453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71550U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CN2012102256390A Pending CN102852968A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20130004348A1 (zh) |
JP (1) | JP5892375B2 (zh) |
CN (3) | CN1051143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92375B2 (ja) * | 2011-06-30 | 2016-03-23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ファン |
TWI534352B (zh) * | 2013-10-23 | 2016-05-2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薄型風扇 |
US11268522B2 (en) * | 2014-07-09 | 2022-03-08 | Apple Inc. | Adhesive joint features |
DE102014018380A1 (de) | 2014-12-15 | 2016-06-16 | Minebea Co., Ltd. |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
EP3929455A1 (en) * | 2014-12-22 | 2021-12-29 | Eagle Industry Co., Ltd. | Plain bearing and pump |
KR102030175B1 (ko) * | 2015-05-19 | 2019-10-08 | 리펑 뤄 | 홈 타입 동압력 기체 저널 베어링 |
SG11201709526TA (en) * | 2015-05-19 | 2017-12-28 | Lifeng Luo | Hybrid dynamic pressure gas radial bearing |
JP6425230B2 (ja) | 2016-01-15 | 2018-11-21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のファン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699213B2 (ja) | 2016-02-12 | 2020-05-2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電動機付き減速機 |
JP6658861B2 (ja) * | 2016-03-03 | 2020-03-04 | 株式会社Ihi | 回転機械 |
US10285087B2 (en) | 2016-11-10 | 2019-05-07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Efficient event-triggered reporting system |
JP2019060472A (ja) * | 2017-09-28 | 2019-04-1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軸受装置、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
JP2019116848A (ja) * | 2017-12-26 | 2019-07-1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遠心ファン |
US11136999B2 (en) * | 2018-02-26 | 2021-10-05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Balance structure of fan wheel |
JP7210886B2 (ja) * | 2018-03-13 | 2023-01-2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
JP2020165471A (ja) * | 2019-03-29 | 2020-10-0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気体動圧軸受、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
CN110217046B (zh) * | 2019-06-19 | 2024-07-26 |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轻量化高强度轮毂 |
CN112021264B (zh) * | 2020-09-11 | 2024-10-18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智能调控单闭环式大蚕全自动养蚕机 |
CN112045633B (zh) * | 2020-09-24 | 2024-07-09 | 江苏伊思灵双第弹簧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稳定汽车轴用弹簧 |
CN113431509A (zh) * | 2021-06-21 | 2021-09-24 | 程启翔 | 弧面式抽油杆扶正器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483471A (zh) * | 2021-12-28 | 2022-05-13 |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 漂浮双风机风力发电机组的半潜式基础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CN115534758B (zh) * | 2022-10-19 | 2024-07-30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混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混动汽车 |
CN117399852B (zh) * | 2023-10-31 | 2024-07-12 | 天沣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柜生产用焊接装置 |
CN118162670A (zh) * | 2024-05-15 | 2024-06-11 | 江苏宣胜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缝钢管切割自动上管装置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63710A (ja) * | 2003-01-16 | 2004-09-24 | Nippon Densan Corp | 軸受機構、モータ、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ファ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619175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流体轴承装置 |
JP2005195180A (ja) * | 1998-02-24 | 2005-07-21 | Ntn Corp | 動圧型焼結含油軸受ユニット |
CN101160472A (zh) * | 2005-04-19 | 2008-04-09 | Ntn株式会社 | 动压轴承装置 |
WO2008056749A1 (fr) * | 2006-11-10 | 2008-05-15 | Nidec Corporation | Moteur, procédé permettant de fabriquer le moteur et ventilateur soufflant utilisant le moteur |
DE102008033361A1 (de) * | 2008-07-16 | 2009-05-28 | Minebea Co., Ltd. | Spindelmotor mit hydrodynamischem Lagersystem |
CN101498339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流体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主轴电机及盘驱动设备 |
US20090285699A1 (en) * | 2008-05-16 | 2009-11-19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fan apparatus having the motor |
US20110007989A1 (en) * | 2009-07-13 | 2011-01-13 | Alphana Technology Co., Ltd. | Disk drive device provided with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
CN202971550U (zh) * | 2011-06-30 | 2013-06-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33118A (en) * | 1997-03-05 | 2000-03-07 | Nsk Ltd. | Hydro-dynamic fluid bea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JP3266559B2 (ja) * | 1997-08-26 | 2002-03-18 | 三星電機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
JP3294178B2 (ja) * | 1997-08-30 | 2002-06-24 | 三星電機株式会社 | ベ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
JP3150660B2 (ja) | 1998-06-29 | 2001-03-26 |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貯油軸受け構造 |
JP3713143B2 (ja) * | 1998-07-09 | 2005-11-02 |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 動圧軸受モータ |
JP2000175405A (ja) | 1998-10-01 | 2000-06-23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スピンドルモ―タ |
JP2001056022A (ja) * | 1999-08-18 | 2001-02-27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
JP3942482B2 (ja) * | 2001-06-27 | 2007-07-1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
US7001073B2 (en) * | 2002-03-08 | 2006-02-21 | Minebea Co., Ltd. | Hydrodynamic bearing for a spindle motor |
DE10210231A1 (de) | 2002-03-08 | 2003-09-25 | Minebea Co Ltd | Spindelmotor und Festplattenlaufwerk |
JP2004019669A (ja) * | 2002-06-12 | 2004-01-22 | Nippon Densan Corp | 流体動圧軸受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及びこ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を用い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05321089A (ja) | 2004-04-09 | 2005-11-17 | Ntn Corp | 動圧軸受装置 |
KR101213552B1 (ko) | 2004-04-09 | 2012-12-18 | 엔티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동압 베어링 장치 |
CN100578632C (zh) * | 2004-05-20 | 2010-01-06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流体动压力轴承、具有该流体动压力轴承的主轴马达和存储磁盘驱动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US20080211334A1 (en) * | 2004-07-09 | 2008-09-04 | Yasunori Tokuno | Spindle motor |
KR20080013863A (ko) | 2005-04-19 | 2008-02-13 | 엔티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동압 베어링 장치 |
JP2007037365A (ja) * | 2005-07-29 | 2007-02-08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EP1924347B1 (en) | 2005-08-22 | 2014-09-24 | DataTrace DNA Pty Ltd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mixing between components in a concrete mixing process |
JP2007221921A (ja) * | 2006-02-16 | 2007-08-30 | Nippon Densan Corp | 電動モータ及びファンユニット |
DE102006013536B4 (de) * | 2006-03-24 | 2014-02-27 | Minebea Co., Ltd. |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
JP2008008368A (ja) * | 2006-06-28 | 2008-01-17 | Ntn Corp | 動圧軸受装置 |
JP3953503B1 (ja) | 2006-07-05 | 2007-08-08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ファンモータ |
CN101294578B (zh) * | 2007-04-25 | 2010-08-25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散热风扇及其定子绝缘片结构 |
DE102008064815B3 (de) * | 2007-11-30 | 2020-09-10 | Minebea Mitsumi Inc. | Spindelmotor mit fluiddynamischem Lagersystem und feststehender WeIle |
JP2009162246A (ja) * | 2007-12-28 | 2009-07-23 | Panasonic Corp | 流体軸受装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
DE102009019749A1 (de) * | 2009-05-02 | 2011-04-14 | Minebea Co., Ltd. |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
JP5486890B2 (ja) | 2009-09-30 | 2014-05-07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ファンモータ |
CN102042300B (zh) * | 2009-10-12 | 2014-03-26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轴承系统 |
JP5207152B2 (ja) | 2011-02-28 | 2013-06-12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05375A (ja) * | 2011-03-25 | 2012-10-22 | Nippon Densan Corp |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13092171A (ja) * | 2011-10-24 | 2013-05-16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 |
-
2012
- 2012-04-27 JP JP2012102725A patent/JP589237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14 US US13/523,478 patent/US201300043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6-29 CN CN201510591259.2A patent/CN10511435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6-29 CN CN2012203145333U patent/CN20297155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29 CN CN2012102256390A patent/CN102852968A/zh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10-14 US US14/513,612 patent/US930365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2-24 US US15/051,795 patent/US982278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95180A (ja) * | 1998-02-24 | 2005-07-21 | Ntn Corp | 動圧型焼結含油軸受ユニット |
JP2004263710A (ja) * | 2003-01-16 | 2004-09-24 | Nippon Densan Corp | 軸受機構、モータ、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ファ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619175A (zh) * | 2003-11-21 | 2005-05-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流体轴承装置 |
CN101160472A (zh) * | 2005-04-19 | 2008-04-09 | Ntn株式会社 | 动压轴承装置 |
WO2008056749A1 (fr) * | 2006-11-10 | 2008-05-15 | Nidec Corporation | Moteur, procédé permettant de fabriquer le moteur et ventilateur soufflant utilisant le moteur |
CN101498339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流体动压轴承及其制造方法、主轴电机及盘驱动设备 |
US20090285699A1 (en) * | 2008-05-16 | 2009-11-19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fan apparatus having the motor |
DE102008033361A1 (de) * | 2008-07-16 | 2009-05-28 | Minebea Co., Ltd. | Spindelmotor mit hydrodynamischem Lagersystem |
US20110007989A1 (en) * | 2009-07-13 | 2011-01-13 | Alphana Technology Co., Ltd. | Disk drive device provided with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
CN202971550U (zh) * | 2011-06-30 | 2013-06-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61063A (ja) | 2013-04-04 |
US20160169242A1 (en) | 2016-06-16 |
US9303653B2 (en) | 2016-04-05 |
CN105114351B (zh) | 2018-09-11 |
JP5892375B2 (ja) | 2016-03-23 |
US20150030481A1 (en) | 2015-01-29 |
US20130004348A1 (en) | 2013-01-03 |
CN102852968A (zh) | 2013-01-02 |
CN202971550U (zh) | 2013-06-05 |
US9822787B2 (en) | 2017-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71550U (zh) |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
CN102852832B (zh) | 风扇 | |
CN102852831B (zh) | 风扇 | |
CN103362852B (zh) | 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 | |
CN102852850B (zh) |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 |
CN202833267U (zh) | 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 |
CN103066732B (zh) | 马达以及风扇 | |
CN202971229U (zh) | 风扇 | |
US20080267545A1 (en) |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 |
CN103967809B (zh) | 送风风扇 | |
CN104295529A (zh) | 送风风扇 | |
CN101392799A (zh) | 含油轴承密封结构和采用该含油轴承密封结构的风扇 | |
JP6422755B2 (ja) | 流体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モータ | |
CN103133373B (zh) | 风扇 | |
US7625124B2 (en) | Fluid bearing device | |
CN104283363B (zh) |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 |
JP4435848B1 (ja) | 軸固定型流体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装置 | |
JP4738964B2 (ja) |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モータ | |
CN104314842B (zh) | 风扇 | |
CN104343821B (zh) | 套筒、流体动压轴承、主轴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