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2850A - 液压式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液压式减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02850A CN105102850A CN201380075123.5A CN201380075123A CN105102850A CN 105102850 A CN105102850 A CN 105102850A CN 201380075123 A CN201380075123 A CN 201380075123A CN 105102850 A CN105102850 A CN 1051028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mping force
- current
- supplied
- force generator
- gene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24—Detecting 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e.g. fail saf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压式减振器,具备衰减力产生器(12),在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产生器产生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相应的衰减力即电流依存衰减力(FDA),并且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构成为: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在衰减力产生器(12)所承受的电流变大而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因此,能够抑制耗电量,且能够确保衰减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液压式减振器。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一种液压式减振器,该液压式减振器具备:(A)缸体,所述缸体具有:壳体,所述壳体收纳工作液;活塞,所述活塞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部与活塞连结、且另一端部从壳体伸出,所述缸体以将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相连的方式配设,借助所述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伸长/收缩;以及(B)衰减力产生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对伴随着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由此产生相对于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衰减力,在自身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相应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依存衰减力,并且,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2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这种液压式减振器尚处于开发过程中,通过实施各种改进,能够提高实用性。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用性高的液压式减振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压式减振器是具备上述的缸体、衰减力产生器、以及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并控制所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的控制器的液压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构成为: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本发明的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例如在衰减力产生器承受的电流变大而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式减振器,能够抑制耗电量,且能够确保衰减性能。通过具有这样的优点,本发明的液压式减振器的实用性高。
以下,举例示出几个在本申请中认为能够请求专利保护的发明(以下,有时称作“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方式,并对它们进行说明。各方式与技术方案同样按项进行区分,对各项赋予编号,并根据需要而以引用其它项的编号的形式进行记载。这仅仅是为了使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理解容易,而并非意图将构成上述发明的构成要素的组合限定于以下各项中记载的组合。也就是说,可请求保护的发明应参照各项所附带的记载、实施例的记载等进行解释,在遵从该解释的范围内,对各项的方式进一步附加其它构成要素而得的方式、或者从各项的方式删除某一构成要素而得的方式也能够作为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一个方式。
此外,以下的各项中,(1)项~(8)项分别相当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8。
(1)一种液压式减振器,
上述液压式减振器具备:
缸体,上述缸体具有:壳体,上述壳体收纳工作液;活塞,上述活塞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设于上述壳体内;以及活塞杆,上述活塞杆的一端部与上述活塞连结、且另一端部从上述壳体伸出,上述缸体以将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相连的方式配设,借助上述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伸长/收缩;
衰减力产生器,上述衰减力产生器对伴随着上述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由此产生相对于上述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衰减力,在自身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相应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依存衰减力,并且,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以及
控制器,上述控制器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并且控制所供给的电流的大小,
其中,
上述控制器构成为:在应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本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以如下结构为前提:衰减力产生器在承受电流供给的情况下产生与该电流相应大小的衰减力,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也产生特定大小的衰减力。本项中记载的“衰减力产生器”也可以产生相对于缸体伸长以及收缩双方的衰减力,也可以产生相对于缸体伸长或者收缩中的任一方的衰减力。也就是说,本方式的液压式减振器也可以仅具备一个产生相对于缸体伸长以及收缩双方的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器,也可以具备相对于缸体伸长和收缩分别产生衰减力的两个衰减力产生器。
本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例如在衰减力产生器承受的电流变大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而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也就是说,根据本方式的液压式减振器,能够抑制衰减力产生器的电力消耗。而且,本方式的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即便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也利用衰减力产生器产生固定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因此能够确保衰减性能。此外,本项所记载的“阈值”可以是固定地设定的值,也可以是基于任意的参数等而变更那样的值。
上述减振器所产生的衰减力FD依存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速度(以下,有时称作“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简单地说,能够用下式表示,
FD=ζ·vS/US
其中,ζ:衰减系数。
因而,在对衰减力产生器的衰减力进行比较的情况下等,以相同的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为前提。鉴于此,本说明书中的衰减力的大小意味着衰减力产生特性的差异、具体而言为衰减系数的大小,并且,衰减力的变更意味着衰减力产生特性的变更、具体而言为衰减系数的变更。
根据上述衰减力的考虑方法,本项中的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电流依存衰减力”意味着衰减力产生特性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地变化的衰减力、即基于大小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地变化的衰减系数的衰减力,“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意味着衰减力产生特性固定的衰减力、即基于固定的衰减系数的衰减力。
并且,在本方式的液压式减振器中,控制器决定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的方法并无特殊限定,例如能够采用根据车速等变更供给电流以便变更衰减系数的方法、决定作为目标的衰减力并供给与该衰减力对应的电流的方法等各种方法。
(2)根据(1)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
自身被供给的电流越大,所产生的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越大。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确定了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与该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之间的关系的方式。
(3)根据(2)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
上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的大小比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小。
对于该减振器,存在即便欲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衰减力产生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却比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大或小等相对于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发生波动的情况。对于本项所记载的方式,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被设定为比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小,因此,根据本方式的减振器,能够使得在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产生器所实际产生的衰减力不超过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也就是说能够使得不会产生超过需要的较大的衰减力。而且,本项所记载的“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可以是承受电流的供给而衰减力产生器能够产生的极限值,也可以是与在通常时的控制中所供给的电流的限制值对应的衰减力。
(4)根据(2)项或者(3)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液压式减振器是在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上述衰减力产生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发生波动的液压式减振器,
上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的大小构成为:使得在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所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大值与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相等。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考虑上述的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的波动来设定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的方式。在本项所记载的方式中,相对于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而衰减力产生器实际能够产生的范围内的衰减力被收纳在电流依存衰减力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根据本方式的减振器,衰减力产生器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超过需要的较大的衰减力,并且,衰减力产生器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振动衰减。
(5)根据(1)项至(4)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控制器构成为包括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上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基于与上述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来决定上述阈值,在应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所决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上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禁止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增加了与用于禁止电流供给的阈值相关的限定的方式。本项所记载的“与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意味着包括衰减力产生器、控制器以及电源在内而将衰减力产生器和电源相连的电路内的状态。例如是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控制器、电源等的发热的程度、电源的充电状态等。根据本项所记载的方式,基于电气系统的状态,例如在需要限制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不仅能够限制该供给电流,还能够禁止电流的供给,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耗电量。
(6)根据(5)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使用上述控制器的温度作为与上述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对上述的“电气系统的状态”增加了限定的方式。在控制器的温度变高的情况下,认为该控制器以及衰减力产生器的负担变大。根据本项所记载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禁止电流的供给,能够减轻上述控制器以及衰减力的负担。此外,对于控制器的温度,可以直接计测,也可以根据其它的参数间接地推定。
(7)根据(1)项至(6)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液压式减振器是在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上述衰减力产生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发生波动的液压式减振器,
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自身被供给的电流越大,所产生的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越大,
上述控制器构成为包括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上述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将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用作上述阈值,在应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上述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的情况下,上述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禁止向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其中,上述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是使上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大小与下述最小值相等大小的衰减力作为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电流值,上述最小值是在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小值。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增加了与用于禁止电流供给的阈值相关的限定的方式。通俗地说,本项的方式构成为:用未被供给电流的状态下的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来确保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时衰减力产生器实际能够产生的范围内的衰减力。根据本项的方式,能够抑制衰减性能的降低,且能够高效地抑制耗电量。
此外,本项所记载的“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不限于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的情况下始终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的方式。例如也能够是如下方式:在满足所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且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8)根据(1)项至(7)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上述衰减力产生器具有:
在自身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工作液所通过的主液体通路;以及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工作液所通过的副液体通路,
上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通过与自身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地使相对于在上述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的阻力变化,产生与该电流的大小对应大小的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并且,通过对在上述副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产生上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
本项所记载的方式是增加了与衰减力产生器的构造相关的限定的方式。根据本方式的衰减力产生器,通过相对于在上述的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与所被供给的电流对应的阻力,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流依存衰减力的控制,此外,通过相对于在副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在如上述那样禁止电流的供给的情况下、电气缺陷时等,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衰减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实施例的液压式减振器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液压式减振器所具备的衰减力产生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衰减力产生器所具有的螺线管的磁路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向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与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与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示出由图1的液压式减振器的控制器执行的减振器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图1的控制器的功能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对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可请求保护的发明,除下述实施例之外,以上述〔发明内容〕中的各项所记载的方式为首,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进后的各种方式实施。并且,也能够利用〔发明内容〕中的各项的说明所记载的技术事项,来构成下述的实施例的变形例。
实施例
[A]液压式减振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实施例的液压式减振器(以下,有时简称为“减振器”)构成为以缸体10和衰减力产生器12作为主要构成要素。
缸体10构成为包括:壳体20;活塞22,该活塞2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设在壳体20的内部;以及活塞杆24,该活塞杆24的一端部(下端部)与活塞22连结、且另一端部(上端部)从壳体20向上方伸出。在壳体20的下端附设有连结部件26,壳体20经由该连结部件26与车辆的悬架弹簧下部(例如,悬架下臂、转向节等)连结,形成有外螺纹的活塞杆24的上端部利用该外螺纹与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例如,设置于车体的支架)连结。也就是说,缸体10以将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相连的方式配设。伴随着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即分离/接近,缸体10伸缩。详细而言,在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朝分离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以下,有时称作“回弹动作时”或者“回弹时”)缸体10伸长,在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朝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以下,有时称作“弹跳动作时”或者“弹跳时”)缸体10收缩。
活塞22与壳体20的内部滑动接触且能够在壳体20的内部移动,在壳体20的内部,通过活塞22而划分形成有由工作液充满的两个液室30、32。详细而言,分别划分形成有:位于活塞22的上方且供活塞杆24贯通的活塞杆侧室30;和位于活塞22的下方的反活塞杆侧室32。伴随着缸体10的伸缩、即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移动,上述两个液室30、32的容积变化。详细而言,在回弹动作时,活塞杆侧室30的容积减少,反活塞杆侧室32的容积增加。另一方面,在弹跳动作时,活塞杆侧室30的容积增加,反活塞杆侧室32的容积减少。
壳体20大致呈双重构造,具有有底的主管36、和附设在主管36的外周侧的外管38。活塞杆侧室30以及反活塞杆侧室32的周围由主管36的内周面划分形成,在主管36的外周面与外管38的内周面之间,利用主管36的外周面与外管38的内周面划分形成有收纳工作液的缓冲室(也可以被称作“储存器”或者“储存室”)40。因活塞杆24的存在,活塞杆侧室30和反活塞杆侧室32的合计容积在回弹时增加,在弹跳时减少。缓冲室40是为了允许在活塞杆侧室30和反活塞杆侧室32充满工作液的状态下的它们的合计容积的变化而设置的液室。此外,在主管36的内底部,设置有划分形成反活塞杆侧室32的底部的分隔部件42,在分隔部件42与主管36的底壁之间形成有底部液体通路44。
在主管36与外管38之间,以包围主管36的方式配设有内管50。而且,详细而言,缓冲室40的内周局部地由上述内管50的外周面划分形成。而且,在内管50的内周面与主管36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形成有比较长的环状的液体通路54。
在主管36的上部,为了实现液体通路54与活塞杆侧室30之间的工作液的流通,设置有流通孔60。并且,在主管36的靠近下端的部分,为了实现缓冲室40与底部液体通路44之间的工作液的流通,设置有底部流通孔64。在内管50的下部,设置有允许工作液从液体通路54向上述的衰减力产生器12流出的流出口70。而且,在外管38,以与上述流出口70同轴配置的方式设置有流入口74,该流入口74允许工作液从后面详细说明的衰减力产生器12向缓冲室40流入。
上述的分隔部件42具有将底部液体通路44和反活塞杆侧室相连的液体通路、以及配设于该液体通路的反活塞杆侧室用单向阀80。该反活塞杆侧室用单向阀80是具有如下功能的止回阀:基本没有阻力地允许工作液从缓冲室40经由底部液体通路44向反活塞杆侧室32流入,另一方面,禁止工作液从反活塞杆侧室32经由底部液体通路44向缓冲室40流出。
并且,活塞22具有将活塞杆侧室30和反活塞杆侧室32相连的一对液体通路、以及分别设置于上述一对液体通路的一对单向阀82、84。一方的单向阀82具有允许工作液从活塞杆侧室30向反活塞杆侧室32通过、且禁止工作液从反活塞杆侧室32向活塞杆侧室30通过的功能,另一方的单向阀84具有允许工作液从反活塞杆侧室32向活塞杆侧室30通过、且禁止工作液从活塞杆侧室30向反活塞杆侧室32通过的功能。然而,单向阀82仅在活塞杆侧室30内的工作液的压力比反活塞杆侧室32的工作液的压力大很多时允许工作液的通过,因此,通常时,实际上不进行工作液从活塞22的活塞杆侧室30向反活塞杆侧室32的通过。
而且,衰减力产生器12以覆盖上述的流出口70以及流入口74的方式配设,具有允许从活塞杆侧室30流出而经由液体通路54向缓冲室40流入的工作液通过、并对该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的功能,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例的减振器中,在弹跳动作时,如图1中实线的箭头所示,首先,工作液从反活塞杆侧室32经由活塞22的配置有单向阀84的液体通路向缸体10的活塞杆侧室30流入。而且,向该活塞杆侧室30流入的工作液的量比活塞杆侧室30的伴随着活塞22的动作而增加的容积多,因此,工作液从该活塞杆侧室30经由流通孔60、液体通路54并且通过衰减力产生器12而向缓冲室40流出。此时,借助对在衰减力产生器12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的阻力,产生相对于缸体10的收缩的衰减力、即相对于弹跳动作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回弹动作时,与弹跳动作时相同,工作液从缸体10的活塞杆侧室30经由流通孔60、液体通路54并且通过衰减力产生器12而向缓冲室40流出。此时,借助对在衰减力产生器12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的阻力,产生相对于缸体10的伸长的衰减力、即相对于回弹动作的衰减力。此外,如图1中虚线的箭头所示,工作液从缓冲室40经由底部流通孔64、底部液体通路44、反活塞杆侧室用单向阀80而向缸体10的反活塞杆侧室32流入。而且,相对于弹跳动作以及回弹动作的衰减力成为与衰减力产生器12对工作液的流动赋予的阻力相应的大小,阻力越大则衰减力越大。
此外,后面即将详细说明,上述的衰减力产生器12是电磁阀,该衰减力产生器12所赋予的阻力的大小依存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也就是说,相对于回弹动作以及弹跳动作的衰减力依存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该衰减力产生器12经由控制器90(图1中标记为〔CNT〕)与作为电源的电池92(图1中标记为〔BAT〕)连接,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的控制由控制器90进行。并且,在控制器90,设置有计测自身的温度T的温度计94。另外,电池92把握自身的充电量、详细而言为自身的剩余电量Q,并向控制器90发送该剩余电量Q。
[B]衰减力产生器
以下,参照图2对衰减力产生器12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衰减力产生器12以用于对通过自身的工作液赋予阻力的阀机构98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详细而言,构成为包括:设置有工作液的流路100的中空的阀壳体102;被收纳在阀壳体102内的阀芯(也可以称作“阀可动体”)104;螺线管106;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108;以及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110。螺线管106具有对构成阀机构98的阀芯104赋予朝向限制流路面积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功能,弹簧108具有对阀芯104赋予使流路面积最大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功能,弹簧110具有对阀芯104赋予朝向限制流路面积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功能。另外,衰减力产生器12在流路100的中途具备与阀机构98串联配置的故障安全阀112。
阀壳体102具备沿该衰减力产生器12的轴线延伸的横孔114、和与横孔114相通的纵孔116,成为图2的左端的前端的外周与在内管50的流出口70设置的套筒118嵌合。结果,使横孔114的左端开口部面对形成于主管36与内管50之间的液体通路54内,并且使纵孔116面对缓冲室40,利用上述横孔114以及纵孔116形成上述流路100。
并且,在阀壳体102,且是在横孔114的中途、详细而言为纵孔116的液体通路5侧(图2中的左方侧)设置有小内径部120,利用该小内径部120的内缘形成环状的阀座122。另外,阀壳体102在外周的比纵孔116的开口部靠液体通路54侧的位置具备凸缘124、在比纵孔116的开口部靠液体通路54的相反侧(图2中的右方侧)的位置具备大外径部126。
另外,在阀壳体102的相对于套筒118的嵌合部的外周,装配有密封圈128,对液体通路54与缓冲室40之间进行密封,以使得液体通路54和缓冲室40不会经由流路100以外的流路连通。
并且,阀壳体102的凸缘124与安装于外管38的流入口74的筒130的内周嵌合,并与设置于该筒130的内周的阶梯部132抵接。筒130在端部外周具备未标注标记的螺纹部,在该筒130螺合有内包螺线管106的有底筒状的外壳134。
而且,该外壳134具有:筒部136;底部138,通过对筒部136的开口端进行敛缝,该底部138被固定于上述筒部136;以及内向凸缘144,该内向凸缘144配设于筒部136的内周侧,且对螺线管106的保持线圈140的螺线管线圈骨架142进行保持。利用该内向凸缘144和筒130的阶梯部132来夹持阀壳体102的凸缘124以及非磁性体的隔离件146,由此阀壳体102被固定于缸体10。在凸缘124形成有贯通孔148,以使得即便像这样进行固定,也不会由凸缘124切断流路100与缓冲室40的连通。
螺线管106构成为包括:上述的有底筒状的外壳134;保持线圈140并且被固定于外壳134的底部的环状的上述螺线管线圈骨架142;呈有底筒状且嵌合于螺线管线圈骨架142的内周的第一固定铁心150;同样嵌合于螺线管线圈骨架142的内周的筒状的第二固定铁心152;同样嵌合于螺线管线圈骨架142的内周、并且夹设在第一固定铁心150与第二固定铁心152之间的非磁性体的筒状的隔离件154;配置于第一固定铁心150的内周侧的有底筒状的可动铁心156;以及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阀壳体102的大外径部126的外周,与可动铁心156不同的另一个也作为可动铁心发挥功能的筒状的故障安全阀阀芯(也可以称作“故障安全阀可动体”)158。
而且,有底筒状的可动铁心156配置成:以筒的开口端侧朝向第一固定铁心150的内侧的方式滑动自如地插入于第一固定铁心150的内周,并且,即便进入第一固定铁心150内直至与配设于第一固定铁心150的底部的非磁性体的垫圈160抵接,底部侧面(图2中的左方的面)也仍与第二固定铁心152的内周稍微对置或者极近。并且,在可动铁心156的筒的周壁设置有通孔162,从而由第一固定铁心150和可动铁心156划分形成的空间并不密闭。
另外,在可动铁心156与第一固定铁心150之间夹设有上述的弹簧110,利用该弹簧110对可动铁心156施加朝从第一固定铁心150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弹簧110的图2中的右端由弹簧座166支承,该弹簧座166设置在螺合于第一固定铁心150的轴芯部的弹簧力调整螺钉164的前端,通过使弹簧力调整螺钉164相对于第一固定铁心150进退,能够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变更弹簧110的支承位置。
第二固定铁心152形成为筒状,靠第一固定铁心150侧的开口端形成为外周侧的部分倾斜那样的锥形形状,以使得对线圈140通电时产生的磁通集中于右端内周侧,夹设于该第二固定铁心152与第一固定铁心150之间的非磁性体的隔离件154的图2中的左端的形状形成为与第二固定铁心152的锥形相匹配的形状。
根据上述那样的构造,在该螺线管106中,形成有图3中箭头所示的磁路、详细而言为环绕第一固定铁心150、可动铁心156以及第二固定铁心152的磁路。若对线圈140通电而螺线管106被励磁、即若对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则配置于第一固定铁心150附近的可动铁心156被朝第二固定铁心152侧吸引,对可动铁心156作用有朝向图2中的左侧的方向的作用力。
而且,如图2所示,可动铁心156的底部与构成阀机构98的阀芯104抵接,以使得弹簧110的作用力传递至阀芯104。并且,在螺线管106的励磁时,经由被吸引的可动铁心156,对阀芯104施加朝向图2中的左侧的方向的作用力。此外,可动铁心156朝阀芯104侧(图中的左侧)的移动被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筒状的止挡件168限制,该止挡件168嵌合于阀壳体102的右端外周,且朝左方的移动由大外径部126限制。也就是说,确定了移动的极限。
在本衰减力产生器12中,上述阀芯104构成为具备:与阀壳体102的图2中的右端内周滑动接触的大径部170;从大径部170的左端起延伸而与阀壳体102的纵孔116对置的小径部172;以及形成于小径部172的左端的提升阀(poppet)式的阀头174,能够通过阀头174相对于阀座122离座、落座而对流路100进行开闭。此外,在该阀芯104的情况下,在小径部172的外周面与阀壳体10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是为了使得阀芯104不会堵塞纵孔116。
并且,在该阀芯104的大径部170的左端与阀壳体102的小内径部120的右端之间夹设有上述的弹簧108,该弹簧108对阀芯104赋予使其远离阀座122的方向的作用力、即赋予使流路100的流路面积增大的方向的作用力。
因而,阀芯104经由可动铁心156而被弹簧108和弹簧110夹持,由弹簧108赋予使流路100的流路面积增大的方向的作用力,并且,与此相反,由弹簧110经由可动铁心156赋予朝向限制流路100的流路的方向的作用力。对于阀芯104,在未对线圈140通电的状态下,作为弹性体的弹簧108所产生的作用力与作为遮断弹性体的弹簧110所产生的作用力相互平衡或者超过弹簧110所产生的作用力,可动铁心156被压入第一固定铁心150内直至与垫圈160抵接。结果,阀芯104从阀座122后退,直至使流路100最大程度地敞开的位置。
此处,由于弹簧108和弹簧110如上所述串联配置,因此,若利用弹簧力调整螺钉164调整弹簧110的支承位置,则不仅能够变更弹簧110的被压缩后的状态下的长度、即压缩长度,也能够调节弹簧108的压缩长度,能够调节上述弹簧108、110对阀芯104赋予的作用力、尤其是能够调节未对螺线管196供给电流的状态下的作用力即标准作用力。因而,通过调节标准作用力,能够调整相对于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量(能够认为是对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量)的阀芯104的位置、即阀机构98中的流路面积。
返回说明,螺线管106的第二固定铁心152相比螺线管线圈骨架142向图2中的左方突出,在第二固定铁心152的左端外周嵌合有隔离件146。详细而言,隔离件146形成为筒状,并且在右端内周具备内向凸缘176,第二固定铁心152的外周嵌合在该内向凸缘176的内周。并且,隔离件146也嵌合在设置于外管38的筒130的内周,隔离件146与筒130之间由装配于隔离件146的外周的密封圈178密封。
故障安全阀112构成为包括: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阀壳体102的大外径部126的外周的上述故障安全阀阀芯158;以及夹设于该故障安全阀阀芯158与隔离件146的内向凸缘176之间、作为故障安全阀弹性体发挥功能的压缩螺旋弹簧即弹簧180。而且,故障安全阀112是在未对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力、换言之螺线管106的线圈140未通电的情况下发挥功能的阀,例如在该减振器存在电气缺陷的情况下发挥功能。也就是说,故障安全阀112是基于这样的功能而命名的。
故障安全阀阀芯158大致呈筒状,具备:设置于外周侧的凸边182;与阀壳体102的凸缘124的图2中的右端面对置的环状突起184;连通内周和外周的小孔186;以及从图2中的右端开口而与小孔186相通的通孔188。而且,故障安全阀阀芯158始终由夹设于凸边182与隔离件146的内向凸缘176之间的弹簧180朝阀壳体102的凸缘124侧施力。
并且,故障安全阀阀芯158的右端与第二固定铁心152的左端对置,如图3所示,磁路形成为通过第二固定铁心152、故障安全阀阀芯158、阀壳体102、筒130以及外壳134。由此,在该螺线管106中,若线圈140被励磁,则故障安全阀阀芯158被朝第二固定铁心152吸引,对故障安全阀阀芯158作用有朝向图2中的右方的作用力。而且,若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为阈值以上,则由螺线管106作用于故障安全阀阀芯158的作用力超过弹簧180所产生的作用力,故障安全阀阀芯158吸附于第二固定铁心152,结果,流路100最大程度地敞开。
相反,在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未超过上述阈值的情况下,由螺线管106作用于故障安全阀阀芯158的作用力无法超过弹簧180所产生的作用力,故障安全阀阀芯158位于环状突起184抵接于阀壳体102的凸缘124的位置。结果,流路面积受到限制。详细而言,此时,故障安全阀阀芯158的小孔186与流路100对置,流路100仅经由小孔186连通,因此,流路面积被限制为小孔186的流路面积。
换言之,故障安全阀112形成为:当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为阈值以上时,位于敞开流路100的敞开位置,相反,在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未超过阈值的状态下,位于仅经由小孔186使流路100连通的故障安全位置。
此外,即便故障安全阀阀芯158与第二固定铁心152密接,通孔188也不会被第二固定铁心152的端部堵塞,而是保持连通状态,即便故障安全阀阀芯158成为与第二固定铁心152密接的状态,可动铁心156所被收纳的空间也未被堵塞。由此,能够防止阀芯104被锁定而变得无法移动的情况。
[C]衰减力产生器所产生的衰减力
根据上述的构造以及作用可知,在衰减力产生器12中,在未对螺线管106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即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能够认为形成有包括流路100和仅经由小孔186使流路100连通的液体通路而构成的液体通路(副液体通路),通过对在该副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构成为对在该衰减力产生器12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结果构成为: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详细而言,相对于缸体10的伸缩,产生该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此外,该衰减力的大小由小孔186的内径(流路直径)决定,该衰减力所依据的衰减系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系数)粗略地说是固定的,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在衰减力产生器12中,在对螺线管106供给上述阈值以上的电流的情况下、即在自身被供给上述阈值以上的电流的情况下,能够认为形成有包括经由阀壳体102的凸缘124与故障安全阀阀芯158的环状突起184之间使流路100连通的液体通路而构成的液体通路(主液体通路),通过对在该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构成为对在该衰减力产生器12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详细而言,在流路100配设有上述的阀机构98,对在构成该阀机构98的阀座122与阀芯104之间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该阻力的大小成为依存于阀座122与阀芯104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即依存于阀机构98的开阀程度的大小。另一方面,螺线管104对阀芯104赋予的作用力依存于对螺线管104供给的电流的大小,根据上述的阀机构98的构造,该电流越大则开阀的程度越低。也就是说,开阀变难。因而,所被供给的电流越大,对在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的阻力越大。由此可知,衰减力产生器12构成为:在被供给上述阈值以上的电流的情况下,产生与该电流的大小相应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依存衰减力”,详细而言,相对于缸体10的伸缩产生该电流依存衰减力,所被供给的电流越大,该电流依存衰减力越大,该电流越大,该衰减力所依据的衰减系数(电流依存衰减系数)越大。也就是说,衰减力产生器12构成为:与自身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地使对在上述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的阻力变化,由此产生与该电流的大小相应大小的电流依存衰减力。
具体地对上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以及上述电流依存衰减力进行说明,在衰减力产生器12中,如图4的(a)的图表所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基于衰减力产生器12所产生的衰减力FD的衰减系数ζ与所被供给的电流I的大小对应地变化。详细而言,对于衰减系数ζ,在供给电流I超过必要电流值ITH之前,衰减系数ζ为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系数ζ0,在供给电流I为必要电流值ITH以上的情况下,衰减系数ζ成为电流依存衰减系数ζA,随着供给电流I变大而变大。
在本实施例的减振器中,通常时,为了产生电流依存衰减力FDA,对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设定范围的电流I,具体而言,供给分别作为设定值的下限电流IMIN与上限电流IMAX之间的电流IA。因而,若将被供给下限电流IMIN时的衰减系数ζA称作下限衰减系数ζMIN,将被供给上限电流IMAX时的衰减系数ζA称作上限衰减系数ζMAX,则电流依存衰减系数ζA在下限衰减系数ζMIN与上限衰减系数ζMAX之间变化,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与该电流依存衰减系数ζA的变化对应的范围的衰减力FDA、也就是说产生成为下限衰减系数ζMIN的情况下的最小电流依存衰减力FDA即最小衰减力FMIN与成为上限衰减系数ζMAX的情况下的最大电流依存衰减力FDA即最大衰减力FMAX之间的衰减力FDA。
此外,在衰减力产生器12中,下限电流IMIN设定为比必要电流值ITH稍大。也就是说,下限电流IMIN相对于必要电流值ITH设有一定程度的余量。例如,因电池92的电压的不稳定性、噪声,存在对螺线管106供给的供给电流产生振动或电流不足的可能性,在供给接近下限电流IMIN的大小的电流I的情况下,能够预测到上述故障安全阀112切换至故障安全位置而衰减系数ζ急剧变化的情况。鉴于该情况而设有上述余量。
如图4所示,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系数ζ0设定为比上限衰减系数ζMAX小。也就是说,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比成为上限衰减系数ζMAX的情况下的最大衰减力FDA-MAX小。在未对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该衰减力产生器12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存在比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大的情况或比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小的情况等,存在波动的可能性。此外,在图5的图表中,示意性地示出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的衰减力FD,存在衰减力在该图中以阴影线示出的范围内波动的可能性。而且,以使得该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大值与最大衰减力FMAX相等的方式设定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系数ζ0。具体而言,在衰减力产生器12中,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系数ζ0的方式调整上述小孔186的直径。
[D]减振器的控制
i)通常时的控制
通常时的减振器的控制以抑制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的振动为主要目的,通过控制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来进行。本实施例的减振器是根据上述构造而产生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的相对动作的衰减力的减振器,因此,在该减振器的衰减系数恒定的情况下,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的动作无法产生有效的衰减力。鉴于此,基于悬架弹簧上部的在上下方向的动作速度(以下,有时称作“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控制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以便得到适于抑制悬架弹簧上部的振动的衰减力。
详细而言,若将适于抑制悬架弹簧上部的振动的衰减力设为理论衰减力FDS,则该理论衰减力FDS大致能够以下式表示。
FDS=ζS·vS
其中,vS是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ζS是用于产生理论衰减力FDS的理论衰减系数(能够认为是正值的常量)。而且,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vS在悬架弹簧上部正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为正值,在正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为负值。与此对应,理论衰减力FDS在为向下方对悬架弹簧上部施力的力的情况下、即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向上方的移动成为阻力的情况下为正值,在为向上方施力的力的情况下、即推进悬架弹簧上部的向上方的移动的力的情况下为负值。
另一方面,对于减振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FD,如下式所示,基于该减振器的衰减系数ζ,成为与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相应的大小。
FD=ζ·vS/US
其中,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在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相互离开的情况下、即回弹动作时为正值,在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相互接近的情况下、即弹跳动作时为负值。与此相应,衰减力FD在为对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朝它们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力的情况下、即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的离开而成为阻力的情况下为正值,在为对它们朝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的力的情况下、即相对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的接近而成为阻力的情况下为负值。
因而,基于上述两个算式,以使得减振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FD与理论衰减力FDS相等的方式,根据以下算式决定所需要的衰减系数ζ即必要衰减系数ζR,并控制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以便得到所决定的衰减系数ζ,由此能够产生有效地抑制悬架弹簧上部的振动的衰减力FD。
ζR=ζS·(vS/vS/US)
而且,衰减力产生器12在下限电流IMIN与上限电流IMAX之间对被供给的电流I进行控制,以便成为根据上述算式而决定的必要衰减系数ζR。
然而,在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和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的符号不同的情况下,必要衰减系数ζR为负值,减振器需要产生负的衰减力FD即推进力。具体而言,因悬架弹簧上部的振动与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振动之间的偏离(相位的偏离),存在尽管悬架弹簧上部向上方移动却成为弹跳动作的情况、尽管悬架弹簧上部向下方移动却成为回弹动作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需要推进该时刻的悬架弹簧上部和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动作。然而,在本实施例的减振器中,无法产生上述推进力,在该情况下,优选尽量缩小由减振器产生的衰减力FD。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将被供给的电流I控制为下限电流IMIN,以便尽量缩小减振器的衰减系数ζ,详细而言为使减振器的衰减系数ζ成为下限衰减系数ζMIN。
ii)耗电量的抑制
并且,本减振器构成为能够抑制衰减力产生器12的耗电量。详细而言,在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I超过阈值的情况下,中止上述的通常时的控制,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也就是说,在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I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利用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
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器90利用温度计94观察自身的温度T,并基于该温度T决定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的限制值Ilimit。而且,控制器90将所决定的限制值Ilimit用作上述阈值,在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I超过限制值Ilimit的情况下,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此外,在该限制值Ilimit为上限电流IMAX以上的情况下,执行通常时的控制。
并且,控制器90从电池92接收该电池92的剩余电量Q,在该剩余电量Q低于其阈值即阈值余量QTH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耗电量。详细而言,当欲利用电流依存衰减力FDA产生禁止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能够波动的范围(图5中的阴影线的范围)的衰减力的情况下,中止通常时的控制,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具体而言,若将作为电流依存衰减力而产生与衰减力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小值相等大小的衰减力的大小的电流值定义为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则在剩余电量Q低于阈值余量QTH、且以上述方式决定的限制值Ilimit超过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的情况下,将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用作阈值。
本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上述控制通过以计算机为主要构成要素而构成的上述控制器90执行图6中示出了流程图的减振器控制程序来进行。此外,该程序以短时间间隔(例如几μsec~几十μsec)反复执行。以下,根据该流程图对上述控制具体地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程序,首先,在步骤1(以下,将“步骤”省略为“S”)中,推定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vS。在装备有本减振器的车辆中,设置有检测悬架弹簧上部的上下方向的加速度即悬架弹簧上部加速度的悬架弹簧上部加速度传感器200(参照图7),基于上次以前的执行该程序时的该传感器的检测值以及此次执行该程序时的检测值,推定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vS。并且,在S2中,推定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在装备有本减振器的车辆中,设置有检测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离开距离的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间距传感器202,基于上次以前的执行该程序时的该传感器的检测值以及此次执行该程序时的检测值,推定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基于上述推定出的悬架弹簧上部绝对速度vS、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在S3中,根据上述的算式ζR=ζS·(vS/vS/US)决定必要衰减系数ζR。接下来,在S4中,基于该必要衰减系数,决定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IR。此外,控制器90储存有用图4的图表所表示的设定表,参照该设定表来决定目标供给电流IR。
接着,在S5~S9中,进行是否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的判定。首先,在S5中,基于由温度计94检测到的控制器90的温度T,决定用于限制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的限制值Ilimit。而且,在S6中,进行电池92的剩余电量Q是否比阈值QTH少的判定。在剩余电量Q比阈值QTH多的情况下,在S7中,将上述的限制值Ilimit用作阈值,并进行目标供给电流IR是否比限制值Ilimit大的判定。
另一方面,在剩余电量Q比阈值QTH少的情况下,在S8中,进行上述的限制值Ilimit是否比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大的判定。在限制值Ilimit比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大的情况下,在S9中,将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用作阈值,并进行目标供给电流IR是否比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大的判定。并且,在限制值Ilimit为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I0-MIN以下的情况下,在S7中,进行目标供给电流IR是否比限制值Ilimit大的判定。
在S7或者S9中,在目标供给电流IR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向衰减力产生器12、详细而言为螺线管106供给电流IR,以便执行通常时的控制。另一方面,在S7或者S9中,在目标供给电流IR比阈值大的情况下,禁止向螺线管106供给电流,利用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FD0。通过以上步骤,结束减振器控制程序的一次执行。
[E]控制器的功能结构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上述的控制器90的功能的功能框图。若基于上述功能,则控制器90构成为包括通常衰减力控制执行部220,该通常衰减力控制执行部220是执行上述的通常时的控制的功能部、即控制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供给电流以便使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电流依存衰减力的功能部。并且,控制器90构成为包括两个电流供给禁止部222、224。具体而言,控制器90构成为包括:(I)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2,该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2基于与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决定阈值,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超过所决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以及(II)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4,该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4将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用作阈值,在应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的电流超过该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的情况下,禁止向该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其中,上述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是使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大小与下述最小值相等大小的衰减力作为电流依存衰减力的电流值,上述最小值是在衰减力产生器12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小值。
此外,在本减振器的控制器90中,包括执行减振器控制程序的S1~S4以及S10的处理的部分而构成通常衰减力控制执行部220,包括执行程序的S5、S9、S11的处理的部分而构成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2,包括执行程序的S6、S8、S9、S11的处理的部分而构成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4。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例的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能够抑制衰减力产生器12的耗电量,即便禁止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也利用该衰减力产生器12产生固定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因此能够确保衰减性能。此外,本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相对于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衰减力产生器12实际能够产生的范围内的衰减力被收纳在电流依存衰减力的范围内,因此,在未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超过需要的大衰减力,在未向衰减力产生器12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有效的振动衰减。
标号说明:
10:缸体;12:衰减力产生器;20:壳体;22:活塞;24:活塞杆;30:活塞杆侧室;32:反活塞杆侧室;40:缓冲室;90:控制器;92:电池〔电源〕;94:温度计;98:阀机构;100:流路〔主液体通路、副液体通路〕;106:螺线管;112:故障安全阀;186:小孔〔副液体通路〕;220:通常衰减力控制部;222: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224: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FDA:电流依存衰减力;FD0: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IR:目标衰减系数;Ilimit:限制值〔阈值〕;I0-MIN: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阈值〕;T:控制器的温度;Q:剩余电量;QTH:阈值余量。
Claims (8)
1.一种液压式减振器,
所述液压式减振器具备:
缸体,所述缸体具有:壳体,所述壳体收纳工作液;活塞,所述活塞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另一端部从所述壳体伸出,所述缸体以将车辆的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相连的方式配设,借助所述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伸长/收缩;
衰减力产生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对伴随着所述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由此产生相对于所述缸体的伸长和收缩中的至少一方的衰减力,在自身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与所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相应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依存衰减力,并且,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所设定的大小的衰减力即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并且控制所供给的电流的大小,
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在应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禁止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
自身被供给的电流越大,所产生的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液压式减振器构成为:
所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的大小比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液压式减振器是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发生波动的液压式减振器,
所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的大小构成为:使得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所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大值与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上限值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包括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所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基于与所述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来决定所述阈值,在应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所决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禁止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电气系统状态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使用所述控制器的温度作为与所述液压式减振器相关联的电气系统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液压式减振器是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所述衰减力产生器实际产生的衰减力发生波动的液压式减振器,
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自身被供给的电流越大,所产生的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越大,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包括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所述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将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用作所述阈值,在应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的电流超过所述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的情况下,所述最小设定衰减力依据电流供给禁止部禁止向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供给电流,其中,所述最小设定衰减力对应电流值是使所述衰减力产生器产生大小与下述最小值相等大小的衰减力作为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的电流值,所述最小值是在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衰减力能够波动的范围的最小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式减振器,其中,
所述衰减力产生器具有:
在自身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工作液所通过的主液体通路;以及在自身未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工作液所通过的副液体通路,
所述衰减力产生器构成为:通过与自身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对应地使相对于在所述主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的阻力变化,产生与该电流的大小对应大小的所述电流依存衰减力,并且,通过对在所述副液体通路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赋予阻力,产生所述电流非供给时设定衰减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59510 WO2014155662A1 (ja) | 2013-03-29 | 2013-03-29 | 液圧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02850A true CN105102850A (zh) | 2015-11-25 |
Family
ID=51622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5123.5A Pending CN105102850A (zh) | 2013-03-29 | 2013-03-29 | 液压式减振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089950A1 (zh) |
JP (1) | JPWO2014155662A1 (zh) |
CN (1) | CN105102850A (zh) |
DE (1) | DE112013006895T5 (zh) |
WO (1) | WO20141556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07834B2 (en) | 2016-12-15 | 2021-05-18 |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 Baffle tube for damper with electromechanical valve |
US10987988B2 (en) * | 2017-06-28 | 2021-04-27 |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 Damper with volume reducing insert |
JP7525292B2 (ja) * | 2020-04-22 | 2024-07-30 |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 バルブ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緩衝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26401A (en) * | 1982-11-30 | 1985-07-02 | Atsugi Motor Parts Co., Ltd. |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for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s |
JPH05106677A (ja) * | 1991-10-17 | 1993-04-27 | Tokico Ltd |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
JPH10259844A (ja) * | 1997-03-19 | 1998-09-29 | Tokico Ltd | 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
JP3584832B2 (ja) * | 2000-01-25 | 2004-11-04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4491270B2 (ja) * | 2004-04-26 | 2010-06-30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油圧緩衝器 |
DE102007023716A1 (de) * | 2006-11-02 | 2008-05-08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Proportionalregelventil |
US8275515B2 (en) * | 2007-12-12 | 2012-09-25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Shock absorber health and condition monitoring device |
EP2432672A4 (en) * | 2009-05-19 | 2013-01-16 | Ev Ip Llc | METHODS AND DEVICE FOR USING ELECTRIC VEHICLES |
JP5468465B2 (ja) * | 2010-05-28 | 2014-04-0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緩衝器 |
-
2013
- 2013-03-29 US US14/778,434 patent/US2016008995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03-29 JP JP2015507866A patent/JPWO2014155662A1/ja active Pending
- 2013-03-29 DE DE112013006895.8T patent/DE112013006895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3-29 CN CN201380075123.5A patent/CN105102850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3-29 WO PCT/JP2013/059510 patent/WO20141556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155662A1 (ja) | 2014-10-02 |
US20160089950A1 (en) | 2016-03-31 |
JPWO2014155662A1 (ja) | 2017-02-16 |
DE112013006895T5 (de) | 2015-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88701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 |
US7654369B2 (en) | Hydraulic vibration damper piston with an integral electrically operated adjustment valve | |
US10495177B2 (en) | Solenoid valve | |
US9388877B2 (en) | Pressure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 |
JP6093587B2 (ja) |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 |
US10465765B2 (en) |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 |
JP6597191B2 (ja) | 減衰力調整機構 | |
EP3527841A1 (en) | A valv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ilot pressure in a valve arrangement | |
JP2016169777A (ja) | 車両懸架システム | |
JP5809578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CN105102850A (zh) | 液压式减振器 | |
CN105313632B (zh) | 减振系统 | |
CN109642684B (zh) | 阻尼阀和汽缸装置 | |
US12106900B2 (en) | Solenoid, solenoid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 |
JP2014144733A (ja) | 液圧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WO2017188090A1 (ja) | 緩衝器 | |
JP2013213588A (ja) |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 |
CN114585842A (zh) | 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缓冲器 | |
JP4426956B2 (ja) | 緩衝器 | |
WO2014184836A1 (ja) | 液圧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JP2015168337A (ja) | 車両用アブソーバシステム | |
JP2015140846A (ja) | 液圧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JP2019183978A (ja) | 鉄道車両用ダンパ | |
JP2015200345A (ja) | 車両用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