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529A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529A
CN105074529A CN201380073578.3A CN201380073578A CN105074529A CN 105074529 A CN105074529 A CN 105074529A CN 201380073578 A CN201380073578 A CN 201380073578A CN 105074529 A CN105074529 A CN 1050745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ace
focal power
imaging lens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5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529B (zh
Inventor
浅见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4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5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在摄像透镜中,能够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广角化以及高性能化,并且能够实现后焦距的确保。摄像透镜(1)从物侧起依次由负的第一透镜(L1)、正的第二透镜(L2)、负的第三透镜(L3)、正的第四透镜(L4)以及正的第五透镜(L5)这五片透镜构成。在将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3,将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νd3,将第一透镜(L1)的物侧以及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R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Nd3<1.75...(1);νd3<27...(2);1.0≤(R1+R2)/(R1-R2)...(3)。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适合在使用了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摄像元件的车载用相机、便携终端用相机、监控相机等中使用的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CCD、CMOS等摄像元件的小型化及高像素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具备上述摄像元件的摄像设备主体的小型化也不断发展,对搭载于该摄像设备主体的摄像透镜而言,除了要求良好的光学性能之外,还要求小型化。另一方面,在车载用相机、监控相机等用途中,要求小型化的同时还要求能够便宜地构成,并且为广角且高性能。
在下述专利文献1~3中,作为搭载于车载用相机的摄像透镜,提出有从物侧起依次由负、正、负、正、正的透镜配置构成的五片结构的摄像透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2/086193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12/086194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076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针对搭载于车载用相机、监控相机等的摄像透镜的要求日益变得苛刻,期望进一步的低成本化、广角化及高性能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广角化及高性能化的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该第一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Nd3<1.75...(1)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Nd3: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该第二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Nd3<1.75...(1)
vd3<27...(2)
0.0≤(R3+R4)/(R3-R4)...(4)
f12/f<1.5...(5)
其中,
Nd3: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3:第二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12: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三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料,该第三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vd3: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也可以具有第二以及第三摄像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也可以具有第一以及第三摄像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本发明的第三摄像透镜也可以具有第一以及第二摄像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
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由五片透镜构成,但是除了五片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孔径光阑、玻璃罩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摄像元件、手抖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凸面、凹面、平面、双凹、弯月、双凸、平凸及平凹等这样的透镜的面形状、正及负这样的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对于包含非球面的透镜是在近轴区域进行考虑的。另外,在本发明中,对于曲率半径的符号而言,以面形状的凸面朝向物侧的情况为正,以面形状的凸面朝向像侧的情况为负。“透镜面的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是指透镜面的近轴曲率成为使透镜面形成凸面那样的值,“透镜面的中心具有负的光焦度”是指透镜面的近轴曲率成为使透镜面形成凹面那样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也可以是,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并具有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也可以是,第四透镜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并具有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也可以是,第五透镜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并具有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
“有效直径端具有正的光焦度”是指有效直径端为凸形状。“有效直径端具有负的光焦度”是指有效直径端为凹形状。
“有效直径端的光焦度比中心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在正的光焦度及负的光焦度中的任意一种情况下,都是“有效直径端的光焦度比中心的光焦度弱的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也可以是,第一透镜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透镜。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优选方式,可以具有下述条件式(4)~(16)中任一个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将任意的两个以上组合的结构。
0.0≤(R3+R4)/(R3-R4)...(4)
f12/f<1.5...(5)
0.0<R1/f...(6)
-3.0<f1/f<-0.5...(7)
-0.8<(R8+R9)/(R8-R9)<0.8...(8)
-2.5<(R10+R11)/(R10-R11)<-0.4...(9)
-2.0<f3/f<-0.2...(10)
0.5<f4/f<2.5...(11)
-3.5<f45/f3<-0.3...(12)
0.5<f345/f<4.0...(13)
0.2<f12/f345<3.0...(14)
0.2<(DA+DB)/f<3.0...(15)
-3.0<f1/f2<-0.6...(16)
其中,
f: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12: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f345: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R1: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9: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DA: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DB: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搭载有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摄像透镜中的至少任一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在最小五片的透镜系统中,适当设定整个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等来满足条件式(1)~(3),因此可实现如下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能够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及广角化,且能够确保后焦距,而且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在最小五片的透镜系统中,适当设定整个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等来满足条件式(1)、(2)、(4)、(5),因此可实现如下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能够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及广角化,且能够确保后焦距,而且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摄像透镜,在最小五片的透镜系统中,适当设定整个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以及透镜的材质等来满足条件式(2)、(3),因此可实现如下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能够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及广角化,且能够确保后焦距,而且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由于具备本发明的摄像透镜,因此能够小型且便宜地构成,能够以宽视场角进行摄影,且能够得到分辨率高的良好的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三透镜的面形状等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6(A)~图16(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7(A)~图17(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8(A)~图18(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9(A)~图19(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0(A)~图20(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1(A)~图21(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2(A)~图22(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3(A)~图23(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4(A)~图24(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5(A)~图25(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6(A)~图26(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7(A)~图27(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8(A)~图28(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用的摄像装置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摄像透镜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结构和光路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
在图1中,图的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且在图1中还一并示出来自处于无限远距离的物点的轴上光束2、全视场角2ω下的轴外光束3、4。在图1中,考虑到将摄像透镜1适用于摄像装置的情况,还图示出配置在包含摄像透镜1的像点Pim在内的像面Sim上的摄像元件5。摄像元件5将通过摄像透镜1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例如可以使用CCD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摄像透镜1应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根据装配透镜的相机侧的结构来设置玻璃罩、低通滤光片或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等,在图1中,示出将假定了上述构件的平行平板状的光学构件PP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与摄像元件5(像面Sim)之间的例子。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包括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t。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3)。
Nd3<1.75...(1)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Nd3: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将作为最靠物侧的透镜的第一透镜L1设为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使透镜系统广角化,且容易确保后焦距,还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通过将第二透镜L2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另外,通过将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分割正的光焦度,将球面像差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例如即使是F值成为2.0以下那样的明亮的光学系统,也能够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上限,能够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折射率,从而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成本。
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上限,容易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阿贝数,从而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光焦度,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3)的下限,能够将第一透镜L1设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以最小五片这一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从而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实现光轴方向上的全长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实现可确保后焦距、并且通过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包括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t。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2)、(4)、(5)。
Nd3<1.75...(1)
vd3<27...(2)
0.0≤(R3+R4)/(R3-R4)...(4)
f12/f<1.5...(5)
其中,
Nd3: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12: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将作为最靠物侧的透镜的第一透镜L1设为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使透镜系统广角化,且容易确保后焦距,还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通过将第二透镜L2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另外,通过将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分割正的光焦度,将球面像差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例如即使是F值成为2.0以下那样的明亮的光学系统,也能够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上限,能够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折射率,从而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成本。
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上限,容易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阿贝数,从而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4)的下限,从而容易使第二透镜L2成为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透镜,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5)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变为较大的正值,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以最小五片这一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从而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实现光轴方向上的全长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实现可确保后焦距、并且通过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包括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材质为塑料。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t。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2)、(3)。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vd3: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将作为最靠物侧的透镜的第一透镜L1设为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使透镜系统广角化,且容易确保后焦距,还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通过将第二透镜L2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另外,通过将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分割正的光焦度,将球面像差的产生抑制到最小限度,例如即使是F值成为2.0以下那样的明亮的光学系统,也能够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使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从而容易抑制透镜系统的成本。
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上限,容易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阿贝数,从而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光焦度,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3)的下限,能够使第一透镜L1成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通过以最小五片这一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从而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实现光轴方向上的全长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实现可确保后焦距、并且通过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而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像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可以具有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也可以具有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可以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也可以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另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可以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也可以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
接着,列举本发明的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所优选具有的结构,说明其作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优选方式,可以具有以下任一个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将任意的两个以上组合的结构。
0.0≤(R3+R4)/(R3-R4)...(4)
f12/f<1.5...(5)
0.0<R1/f...(6)
-3.0<f1/f<-0.5...(7)
-0.8<(R8+R9)/(R8-R9)<0.8...(8)
-2.5<(R10+R11)/(R10-R11)<-0.4...(9)
-2.0<f3/f<-0.2...(10)
0.5<f4/f<2.5...(11)
-3.5<f45/f3<-0.3...(12)
0.5<f345/f<4.0...(13)
0.2<f12/f345<3.0...(14)
0.2<(DA+DB)/f<3.0...(15)
-3.0<f1/f2<-0.6...(16)
其中,
f: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L1的焦距
f2:第二透镜L2的焦距
f3:第三透镜L3的焦距
f4:第四透镜L4的焦距
f12: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f345: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9: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DA: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
DB: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的空气间隔
通过满足条件式(4)的下限,从而容易使第二透镜L2成为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透镜,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5)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变为较大的正值,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6)的下限,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且能够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上聚光而不使光线急剧地弯曲,因此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7)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以及畸变的修正。通过满足条件式(7)的下限,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容易实现广角化。
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上限以及下限,能够使第四透镜L4成为双凸透镜,从而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且容易在与第三透镜L3之间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下限,从而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容易进行像面弯曲以及彗形像差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9)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或容易确保后焦距。通过满足条件式(9)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强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或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通过满足条件式(10)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抑制偏心所引起的误差灵敏度。通过满足条件式(10)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大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抑制轴上色差。
通过满足条件式(11)的上限,从而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在与第三透镜L3之间抑制轴上色差。通过满足条件式(11)的下限,从而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在与第五透镜L5之间分割正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上限,从而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容易使系统小型化且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13)的上限,能够增强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从而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或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通过满足条件式(13)的下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变强,容易确保后焦距,且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二透镜L2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三透镜L3具有负的光焦度,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具有正的光焦度,因此成为从物侧起依次为负、正、负、正的光焦度配置,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中,通过分别采用负、正的光焦度的组合,从而容易抵消由各透镜产生的像差,容易得到良好的分辨性能。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14),能够取得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的平衡,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14)的上限,从而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变强,容易确保后焦距或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通过满足条件式(14)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或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
通过满足条件式(15)的上限,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5)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大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或容易加宽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的间隔,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通过满足条件式(16)的上限,从而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或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变强,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通过满足条件式(16)的下限,从而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容易实现广角化。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上述的作用效果,优选还满足对于上述的各条件式如以下那样追加上限、追加下限或者变更下限或上限后的条件式。另外,作为优选方式,也可以满足将以下叙述的下限的变更值和上限的变更值组合而构成的条件式。对下述作为例子而优选的条件式的变更例进行叙述,但条件式的变更例不限定于下述作为式子记载的例子,也可以将记载的变更值组合。
条件式(1)的上限更优选为1.7,进一步优选为1.68。优选在条件式(1)中设置下限,作为下限优选为1.50,更优选为1.55,进一步优选为1.58。由此,更容易提高第三透镜L3的折射率,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因此更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1)~(1-3)。
Nd3<1.7...(1-1)
Nd3<1.68...(1-2)
1.55<Nd3<1.7...(1-3)
条件式(2)的上限优选为26,由此,更容易减小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阿贝数,更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条件式(2)的上限更优选为25,进一步优选为24。优选在条件式(2)中设置下限,下限优选为18,更优选为19。由此,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材料成本,容易使透镜系统变得便宜。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2-1)~(2-3)。
vd3<26...(2-1)
19<vd3<26...(2-2)
vd3<25...(2-3)
条件式(3)的下限优选为1.05,由此,更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条件式(3)的下限更优选为1.1,进一步优选为1.2,更进一步优选为1.3。优选在条件式(3)中设置上限,上限优选为5.0,由此,容易防止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绝对值与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绝对值接近,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容易实现广角化。条件式(3)的上限更优选为3.5,进一步优选为2.6。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3-1)~(3-5)。
1.05≤(R1+R2)/(R1-R2)...(3-1)
1.1≤(R1+R2)/(R1-R2)...(3-2)
1.2≤(R1+R2)/(R1-R2)...(3-3)
1.05≤(R1+R2)/(R1-R2)≤3.5...(3-4)
1.1≤(R1+R2)/(R1-R2)≤2.6...(3-5)
条件式(4)的下限优选为0.02,由此,更容易使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更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优选在条件式(4)中设置上限,上限优选为5.0,由此,能够使第二透镜L2成为双凸透镜,因此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条件式(4)的上限更优选为1.0,进一步优选为0.5,更进一步优选为0.3。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4-1)~(4-5)。
0.0≤(R3+R4)/(R3-R4)<5.0...(4-1)
0.0≤(R3+R4)/(R3-R4)<1.0...(4-2)
0.0≤(R3+R4)/(R3-R4)<0.5...(4-3)
0.0≤(R3+R4)/(R3-R4)<0.3...(4-4)
0.02≤(R3+R4)/(R3-R4)<1.0...(4-5)
条件式(5)的上限优选为1.48,更优选为1,45。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变为过小的正值,容易实现广角化。优选在条件式(5)中设置下限,下限优选为0.0,由此,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变小,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条件式(5)的下限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1.0,更进一步优选为1.1。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5-1)~(5-4)。
f12/f<1.48...(5-1)
f12/f<1.45...(5-2)
0.0<f12/f<1.5...(5-3)
1.0<f12/f<1.48...(5-4)
条件式(6)的下限优选为0.5,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且能够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上聚光而不使光线急剧地弯曲,因此更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条件式(6)的下限更优选为1.0,进一步优选为1.2,更进一步优选为1.4。优选在条件式(6)中设置上限,上限优选为100,由此,容易减小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容易防止从宽视场角进入的光线在该面中急剧地弯曲,更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条件式(6)的上限更优选为60,进一步优选为20,更进一步优选为10,尤其进一步优选为5。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6-1)~(6-5)。
0.5<R1/f...(6-1)
1.2<R1/f...(6-2)
1.4<R1/f...(6-3)
1.2<R1/f<5...(6-4)
0.5<R1/f<60...(6-5)
条件式(7)的上限优选为-0.7,由此,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更容易进行像面弯曲以及畸变的修正。条件式(7)的上限更优选为-0.8,进一步优选为-0.9,更进一步优选为-1.0。条件式(7)的下限优选为-2.7,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更容易实现广角化。条件式(7)的下限更优选为-2.5,进一步优选为-2.0。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7-1)~(7-5)。
-2.7<f1/f<-0.7...(7-1)
-2.5<f1/f<-0.8...(7-2)
-2.5<f1/f<-0.9...(7-3)
-2.7<f1/f<-1.0...(7-4)
-2.5<f1/f<-0.8...(7-5)
条件式(8)的上限优选为0.6,由此,更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更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条件式(8)的上限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4。条件式(8)的下限优选为-0.6,由此,更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更容易进行像面弯曲以及彗形像差的修正。条件式(8)的下限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4,更进一步优选为-0.3。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8-1)~(8-5)。
-0.6<(R8+R9)/(R8-R9)<0.6...(8-1)
-0.5<(R8+R9)/(R8-R9)<0.5...(8-2)
-0.4<(R8+R9)/(R8-R9)<0.4...(8-3)
-0.8<(R8+R9)/(R8-R9)<0.6...(8-4)
-0.6<(R8+R9)/(R8-R9)<0.8...(8-5)
条件式(9)的上限优选为-0.5,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更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或更容易确保后焦距。条件式(9)的上限更优选为-0.6,进一步优选为-0.7。条件式(9)的下限优选为-2.0,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或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更容易抑制阴影。条件式(9)的下限更优选为-1.8,进一步优选为-1.5,更进一步优选为-1.3。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9-1)~(9-5)。
-2.0<(R9+R10)/(R9-R10)<-0.5...(9-1)
-1.8<(R9+R10)/(R9-R10)<-0.6...(9-2)
-1.5<(R9+R10)/(R9-R10)<-0.7...(9-3)
-2.0<(R9+R10)/(R9-R10)<-0.7...(9-4)
-1.3<(R9+R10)/(R9-R10)<-0.4...(9-5)
条件式(10)的上限优选为-0.3,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更容易抑制偏心所引起的误差灵敏度。条件式(10)的上限更优选为-0.4。条件式(10)的下限优选为-1.8,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更容易抑制轴上色差。条件式(10)的下限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0,更进一步优选为-0.9。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0-1)~(10-5)。
-1.8<f3/f<-0.3...(10-1)
-1.5<f3/f<-0.3...(10-2)
-2.0<f3/f<-0-4...(10-3)
-1.0<f3/f<-0.2...(10-4)
-1.5<f3/f<-0.4...(10-5)
条件式(11)的上限优选为2.2,由此,更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更容易在与第三透镜L3之间抑制轴上色差。条件式(11)的上限更优选为2.0,进一步优选为1.8。条件式(11)的下限优选为0.6,由此,更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更容易在与第五透镜L5之间分割正的光焦度,更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条件式(11)的下限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0.8。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1-1)~(11-5)。
0.6<f4/f<2.2...(11-1)
0.7<f4/f<2.0...(11-2)
0.8<f4/f<1.8...(11-3)
0.5<f4/f<2.2...(11-4)
0.6<f4/f<2.0...(11-5)
条件式(12)的上限优选为-0.5,由此,更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更容易使系统小型化且更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条件式(12)的上限更优选为-0.6,进一步优选为-0.7,更进一步优选为-0.8。条件式(12)的下限优选为-3.0,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更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条件式(12)的下限更优选为-2.5,进一步优选为-2.0,更进一步优选为-1.5。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2-1)~(12-3)。
-3.0<f45/f3<-0.5...(12-1)
-2.5<f45/f3<-0.6...(12-2)
-2.0<f45/f3<-0.7...(12-3)
条件式(13)的上限优选为3.5,由此,能够增强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更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或更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条件式(13)的上限更优选为3.2,进一步优选为2.7。条件式(13)的下限优选为0.7,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变强,更容易确保后焦距,且更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条件式(13)的下限更优选为1.0,进一步优选为1.2,更进一步优选为1.5。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3-1)~(13-5)。
0.7<f345/f<4.0...(13-1)
1.2<f345/f<3.5...(13-2)
1.5<f345/f<3.2...(13-3)
0.7<f345/f<3.2...(13-4)
1.0<f345/f<2.7...(13-5)
条件式(14)的上限优选为2.0,由此,更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光焦度变强,更容易确保后焦距或更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条件式(14)的上限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0。条件式(14)的下限优选为0.3,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的光焦度,更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或更容易抑制周边光线向像面入射的角度。条件式(14)的上限更优选为0.4。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4-1)~(14-4)。
0.3<f12/f345<2.0...(14-1)
0.4<f12/f345<2.0...(14-2)
0.4<f12/f345<1.5...(14-3)
0.3<f12/f345<1.0...(14-4)
条件式(15)的上限优选为2.5,由此,更容易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条件式(15)的上限更优选为2.1,进一步优选为1.8。条件式(15)的下限优选为0.4,由此,更容易增大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或更容易加宽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的间隔,更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条件式(15)的下限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7。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5-1)~(15-4)。
0.4<(DA+DB)/f<2.5...(15-1)
0.5<(DA+DB)/f<2.1...(15-2)
0.7<(DA+DB)/f<1.8...(15-3)
0.4<(DA+DB)/f<2.1...(15-4)
条件式(16)的上限优选为-0.7,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更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或更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变强,更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条件式(16)的上限更优选为-0.8,进一步优选为-0.9。条件式(16)的下限优选为-2.5,由此,更容易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更容易实现广角化。条件式(16)的下限更优选为-2.3,进一步优选为-2.1。根据上述情况,更优选满足例如下述条件式(16-1)~(16-5)。
-2.5<f1/f2<-0.7...(16-1)
-2.3<f1/f2<-0.8...(16-2)
-2.1<f1/f2<-0.9...(16-3)
-2.3<f1/f2<-0.7...(16-4)
-2.5<f1/f2<-0.8...(16-5)
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1优选为40以上,由此,能够对轴上色差以及倍率色差进行良好地修正。另外,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1优选为85以下,由此,容易抑制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成本。另外,更优选为75以下。
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2优选为30以上,由此,能够对轴上色差进行良好地修正。另外,更优选为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8以上。
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2优选为60以下,由此,容易降低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成本,并且也容易进行倍率色差的修正。另外,更优选为5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在将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d1、将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d2时,vd1/vd2优选为1.0以上。由此,容易增大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阿贝数vd1,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或容易抑制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阿贝数vd2过大,容易进行倍率色差的修正。vd1/vd2优选为1.6以下,由此,容易抑制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阿贝数过小,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3优选为27以下,由此,能够对轴上色差进行良好地修正。另外,更优选为2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3优选为19以上,由此,容易抑制第三透镜L3的材质的成本,容易便宜地构成透镜系统。
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4优选为40以上,由此,能够对轴上色差以及倍率色差进行良好地修正。另外,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4优选为70以下,由此,容易抑制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成本,容易使透镜系统变得便宜。另外,更优选为6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
第五透镜L5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5优选为40以上,由此,能够对轴上色差以及倍率色差进行良好地修正。另外,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第五透镜L5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5优选为70以下,由此,容易抑制第五透镜L5的材质的成本,容易使透镜系统变得便宜。另外,更优选为6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
在将构成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1时,Nd1优选为1.5以上,由此,容易提高第一透镜L1的折射率,容易实现透镜的广角化。Nd1更优选为1.5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5以上。
在将构成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1时,Nd1优选为1.85以下,由此,容易使第一透镜L1的材质变得便宜。Nd1更优选为1.8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0以下。
在将构成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2时,Nd2优选为1.70以上,由此,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Nd2更优选为1.7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75以上。
在将构成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2时,Nd2优选为1.95以下,由此,容易使第二透镜L2的材质变得便宜。Nd2更优选为1.90以下。
在将设第四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4时,Nd4优选为1.48以上,由此,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Nd4更优选为1.4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以上。
在将第四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4时,Nd4优选为1.60以下,由此,容易降低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成本。Nd4更优选为1.5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5以下。
在将第五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5时,Nd5优选为1.48以上,由此,容易增强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且容易抑制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孔径光阑是指决定透镜系统的F值(Fno)的光阑,孔径光阑St优选配置在与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相比靠物侧的位置处。通过将孔径光阑配置在与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相比靠物侧的位置处,容易减小第一透镜L1的孔径,容易实现透镜直径的小型化。例如在用作车载相机的情况下,为了无损车的外观,要求减小透镜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部分。通过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与第四透镜L4相比靠物侧的位置处,容易减小第一透镜L1的孔径,容易减小透镜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部分。并且,容易抑制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孔径光阑St优选配置在与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相比靠物侧的位置处,由此,容易进一步减小第一透镜L1的孔径。
孔径光阑St优选配置在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相比靠像侧的位置处,由此,容易减小第五透镜L5的透镜直径。
孔径光阑St优选配置在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与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之间,由此,容易取得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透镜直径的平衡,容易使透镜整体的直径小型化。
优选第一透镜L1~第五透镜L5中的各透镜的任一面为非球面。由此,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地修正。
优选第三透镜L3的至少单侧的面为非球面。通过使第三透镜L3的至少单侧的面为非球面,容易对像面弯曲以及球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分辨性能。更优选第三透镜L3的两面为非球面。
优选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的形状。通过使第三透镜L3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容易进行像面弯曲以及球面像差的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面的有效直径”是指,在考虑有助于成像的全部光线与透镜面相交的点时,由径向上的最外侧的点(最远离光轴的点)构成的圆的直径,“有效直径端”是指该最外侧的点。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对于光轴旋转对称的系统中,上述的由最外侧的点构成的图形为圆,但是在非旋转对称的系统中,存在不为圆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等价的圆形而将该圆的直径作为有效直径。
另外,关于非球面的形状,在将各透镜的透镜面i(i是表示相应的透镜面的标号。例如,在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由7表示时,与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相关的以下的说明可以考虑为i=7)上的某点设为Xi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的交点设为Pi时,将Xi-Pi的长度(|Xi-Pi|)作为Xi点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i|,并将Pi定义为该点Xi处的曲率中心。另外,将第i透镜面与光轴的交点设为Qi。此时,点Xi处的光焦度由点Pi以点Qi为基准而处于物侧、像侧中的哪一侧来定义。就物侧的面而言,将点Pi与点Qi相比处于像侧的情况定义为正的光焦度,将点Pi与点Qi相比处于物侧的情况定义为负的光焦度,就像侧的面而言,将点Pi与点Qi相比处于物侧的情况定义为正的光焦度,将点Pi与点Qi相比处于像侧的情况定义为负的光焦度。
在将中心与点Xi的光焦度进行比较时,将中心的曲率半径(近轴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点Xi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i|进行比较,在|RXi|比近轴的曲率半径绝对值小的情况下,点Xi的光焦度比中心的光焦度强。相反,在|RXi|比近轴的曲率半径绝对值大的情况下,点Xi的光焦度比中心的光焦度弱。该情况在面为正的光焦度时和面为负的光焦度时都一样。
在此,参照图2,对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形状进行说明。图2是图1示出的摄像透镜1的光路图。在图2中,点Q7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另外,在图2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上的点X7处于有效直径端,成为轴外光束3中包含的最外侧的光线与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交点。在图2中,点X7虽然处于有效直径端,但点X7是第三透镜物侧的面上的任意的点,因此在其他的点上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考虑。
此时,将点X7处的透镜面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如图2所示设为点P7,将连结点X7与点P7的线段X7-P7定义为点X7处的曲率半径RX7,将线段X7-P7的长度|X7-P7|定义为曲率半径RX7的绝对值|RX7|。即,|X7-P7|=|RX7|。另外,将点Q7处的曲率半径、即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7,将其绝对值设为|R7|(在图2中未图示)。
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7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7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凹形状,点P7与点Q7相比处于像侧且点X7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7|比点Q7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7|大。
在此,在图2中为了有助于理解,以单点划线绘出半径为|R7|且经过点Q7的、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CQ7,以虚线绘出半径为|RX7|且经过点X7的、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CX7的一部分。明示出圆CX7成为比圆CQ7大的圆,|R7|<|RX7|。
优选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优选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通过将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设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上述形状与使用图2说明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可以如下这样考虑。在透镜剖视图中,在将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上的某点设为X6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6时,将连结点X6与点P6的线段X6-P6作为点X6处的曲率半径,将连结点X6与点P6的线段的长度|X6-P6|作为点X6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6|。由此,|X6-P6|=|RX6|。另外,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即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Q6。并且,点Q6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6|。
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6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6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凹形状,点P6与点Q6相比处于物侧且点X6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6|比点Q6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6|大。
优选第四透镜L4的至少单侧的面为非球面。通过将第四透镜L4的至少单侧的面设为非球面,容易对像面弯曲以及球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分辨性能。更优选第四透镜L4的两面为非球面。
优选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强。通过将第四透镜L4设为这样的形状,能够对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进行良好地修正。
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上述形状与使用图2说明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可以如下这样考虑。在透镜剖视图中,在将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上的某点设为X9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9时,将连结点X9与点P9的线段X9-P9作为点X9处的曲率半径,将连结点X9与点P9的线段的长度|X9-P9|作为点X9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9|。由此,|X9-P9|=|RX9|。另外,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即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Q9。并且,点Q9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9|。
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强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9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9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9与点Q9相比处于物侧且点X9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9|比点Q9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9|小。
优选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优选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通过将第四透镜L4设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上述形状与使用图2说明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可以如下这样考虑。在透镜剖视图中,在将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上的某点设为X8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8时,将连结点X8与点P8的线段X8-P8作为点X8处的曲率半径,将连结点X8与点P8的线段的长度|X8-P8|作为点X8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8|。由此,|X8-P8|=|RX8|。另外,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即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Q8。并且,点Q8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8|。
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8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8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8与点Q8相比处于像侧且点X8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8|比点Q8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8|大。
优选第五透镜L5的至少单侧的面为非球面。通过将第五透镜L5的至少单侧的面设为非球面,容易对像面弯曲以及球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分辨性能。更优选第五透镜L5的两面为非球面。
优选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通过将第五透镜L5设为这样的形状,容易对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进行良好地修正。
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上述形状与使用图2说明的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可以如下这样考虑。在透镜剖视图中,在将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上的某点设为X11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11时,将连结点X11与点P11的线段X11-P11作为点X11处的曲率半径,将连结点X11与点P11的线段的长度|X11-P11|作为点X11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11|。由此,|X11-P11|=|RX11|。另外,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即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Q11。并且,点Q11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11|。
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11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11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11与点Q11相比处于像侧且点X11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11|比点Q11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11|大。
优选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优选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通过将第五透镜L5设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容易对彗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进行良好地修正。
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上述形状与使用图2说明的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可以如下这样考虑。在透镜剖视图中,在将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上的某点设为X10且将该点处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10时,将连结点X10与点P10的线段X10-P10作为点X10处的曲率半径,将连结点X10与点P10的线段的长度|X10-P10|作为点X10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10|。由此,|X10-P10|=|RX10|。另外,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与光轴Z的交点、即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Q10。并且,点Q10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10|。
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的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在将点X10设为有效直径端的情况下,在包含点Q10在内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10与点Q10相比处于像侧且点X10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10|比点Q10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10|大。
第一透镜L1优选为凸面朝向物侧的透镜。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光焦度,因此在物侧的面为凸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透镜L1成为弯月透镜,由此,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凹面。通过将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设为凹面,从而容易实现广角化。
第一透镜L1优选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透镜。由此,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第二透镜物侧的面优选为凸面。由此,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凸面。由此,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二透镜L2优选为双凸透镜。由此,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二透镜L2优选为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透镜。由此,容易进行畸变的修正。
第三透镜L3的物侧的面优选为凹面。由此,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三透镜像侧的面优选为凹面。由此,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三透镜L3优选为双凹透镜。由此,容易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差的修正。
第三透镜L3优选为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透镜。由此,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优选为凸面。由此,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凸面。由此,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四透镜L4优选为双凸透镜。由此,容易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四透镜L4也可以是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透镜。
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优选为凸面。由此,容易增强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且容易抑制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凸面或平面。由此,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且容易抑制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凹面。由此,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第五透镜L5优选为双凸透镜或凸面朝向物侧的平凸透镜。由此,容易增强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且容易抑制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容易抑制阴影。
第五透镜L5优选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透镜。由此,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
优选第一透镜L1为负的光焦度、第二透镜L2为正的光焦度、第三透镜L3为负的光焦度、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为正的光焦度。由此,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二透镜L2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三透镜L3具有负的光焦度,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具有正的光焦度,因此成为从物侧起依次为负、正、负、正的光焦度配置。因此,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中,通过分别采用负、正的光焦度的组合,容易抵消由各透镜产生的像差,从而得到良好的分辨性能。另外,通过由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这两片构成具有负、正、负、正的最后的“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第一透镜L1的材质优选为玻璃。在将摄像透镜例如用于车载用相机、监控相机用等严苛环境的情况下,希望最靠物侧配置的第一透镜L1使用抗风雨引起的表面劣化、直射日光引起的温度变化的能力强而且抗油脂/洗涤剂等化学药剂的能力强的材质、即耐水性、耐气候性、耐酸性及耐药剂性等高的材质,另外,有时还希望使用坚固且难以破裂的材质。通过使材质为玻璃,能够满足上述的要求。另外,作为第一透镜L1的材质,也可以使用透明的陶瓷。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上实施用于提高强度、耐损伤性及耐药剂性的保护机构,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塑料。这样的保护机构可以为硬涂层,也可以为防水涂层。
为了制作耐环境性高的光学系统,优选全部的透镜为玻璃。在用作监控相机用透镜、车载相机用透镜的情况下,可能会在从高温至低温的宽温度范围、或高湿度等各种条件下使用。为了制作抗上述环境的能力强的光学系统,优选将全部的透镜由玻璃制作。
第二透镜L2的材质优选为玻璃。通过第二透镜L2使用玻璃,从而容易使用折射率高的材质,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因此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修正。另外,在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使用塑料的情况下,通过在作为凸透镜的第二透镜L2中使用玻璃,从而容易抑制温度变化引起的焦点位移。
在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中的任一个或它们中的任意多个的组合中,优选其材质为塑料。通过使材质为塑料,从而容易使透镜系统便宜且轻量化,并且能够便宜且准确地制作非球面形状,因此能够对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进行良好地修正。
为了制作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强的透镜系统,优选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塑料透镜和负的光焦度的塑料透镜。塑料透镜通常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特性的变化大,由此产生焦点位移,但通过使透镜系统包含正的光焦度的塑料透镜和负的光焦度的塑料透镜,从而能够抵消光焦度变化,将性能劣化限制到最小限度。
作为塑料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聚烯烃系的材质、聚碳酸酯系的材质、环氧树脂、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S(PolyEtherSulphone;聚醚砜)、聚碳酸酯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根据摄像透镜1的用途,向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5之间插入将紫外光至蓝色光截止那样的滤光片或者将红外光截止那样的IR(InfraRed)截止滤光片。也可以将具有与上述滤光片同样的特性的涂层涂敷于透镜面。另外,也可以使用吸收紫外光、蓝色光、红外光等的材质作为任一个透镜的材质。
在图1中,示出在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5之间配置假定了各种滤光片等的光学构件PP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在各透镜之间配置上述的各种滤光片。或者,也可以对摄像透镜所具有的任一个透镜的透镜面施加具有与各种滤光片同样的作用的涂层。
需要说明的是,穿过各透镜间的有效直径之外的光束可能成为杂散光而到达像面,从而成为重影,因此优选根据需要而设置遮挡该杂散光的遮光机构。作为该遮光机构,例如可以在透镜的有效直径之外的部分处施加不透明的涂料,或者设置不透明的板材。或者,也可以在成为杂散光的光束的光路上设置不透明的板材来作为遮光机构。或者,也可以在最靠物侧的透镜的进一步靠物侧的位置配置将杂散光隔断的遮光罩那样的构件。作为一例,在图1中,示出在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各自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之外、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之外设置遮光机构11、12、13、14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设置遮光机构的部位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也可以配置于其他的透镜、或透镜之间。
此外,也可以在各透镜之间的周边光量比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范围内配置将周边光线隔断的光阑等构件。周边光线是指来自光轴Z之外的物点的光线中的、在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的周边部分穿过的光线。这样,通过配置将周边光线隔断的构件,能够提高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图像品质。另外,通过利用该构件来隔断产生重影的光,从而能够减少重影。
另外,优选透镜系统构成为仅由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这五片透镜构成。通过仅利用五片透镜构成透镜系统,从而能够使透镜系统变得便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撮像装置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因此能够小型且便宜地构成,具有充分宽的视场角,且能够使用摄像元件而得到分辨率高的良好的像。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由具备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手机上。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摄影装置作为车载相机而搭载于机动车,利用车载相机拍摄机动车的背后或周边,并将通过拍摄获取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搭载有车辆导航系统(以下,称为车辆导航)的机动车中,只要将拍摄到的图像显示在车辆导航的显示装置中即可,但在未搭载车辆导航的情况下,需要在机动车上设置液晶显示器等专用的显示装置。然而,显示装置的造价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手机搭载有能够进行动态图像或Web的浏览等的高性能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手机用作车载相机用的显示装置,对于未搭载车辆导航的机动车来说,无需搭载专用的显示装置,其结果是,能够便宜地搭载车载相机。
在此,可以使用线缆而以有线方式将车载相机拍摄到的图像向手机发送,也可以通过红外线通信等无线方式向手机发送。另外,也可以使手机等与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连动,在机动车挂倒档或者开启方向指示灯等时,自动地在手机的显示装置上显示车载相机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显示车载相机的图像的显示装置,不仅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PDA等便携式信息终端,还可以是小型的个人电脑,或者也可以是可便携的小型的车辆导航。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搭载有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手机固定于机动车而作为车载相机使用。近年来的智能手机具备与PC同等的处理能力,因此例如将手机固定于机动车的仪表板等,并使相机朝向前方,从而能够使手机的相机与车载相机同样地进行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具备识别白线或道路标识来进行警告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使相机朝向驾驶员而作为在驾驶员打瞌睡或疏忽时进行警告的系统。另外,还可以与机动车连动地作为对方向盘进行操作的系统的一部分。由于机动车放置于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下,因此要求车载相机具有严格的耐环境性。在将本发明的摄像透镜搭载于手机的情况下,在驾驶之外的时间,手机随驾驶员被带出车外,因此能够放宽摄像透镜的耐环境性,从而能够便宜地导入车载系统。
〔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图15分别示出实施例1~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视图。在图3~图15中,图的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与图1同样,也一并图示出孔径光阑St、光学构件PP、配置于像面Sim的摄像元件5。各图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在各实施例中,透镜剖视图的符号Ri、Di(i=1、2、3、...)与以下说明的透镜数据的Ri、Di对应。
在表1~表13中分别示出实施例1~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在各表的(A)中示出基本透镜数据,在(B)中示出各种数据,在(C)中示出非球面数据。
在基本透镜数据中,Si一栏表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物侧的面作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个(i=1、2、3、...)面编号,Ri一栏表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一栏表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曲率半径的符号以面形状向物侧凸出的情况为正,以面形状向像侧凸出的情况为负。另外,Ndj一栏表示将最靠物侧的透镜作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波长为587.6nm)的折射率,vdj一栏表示第j个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需要说明的是,基本透镜数据中也一同示出了孔径光阑St以及光学构件PP,且在相当于孔径光阑St的面的面编号一栏中同时记载了(St)这样的词语。另外,拍摄面记载为IMG。
在基本透镜数据中,在非球面的面编号中标注有*记号,作为非球面的曲率半径,示出近轴曲率半径(中心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非球面数据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与各非球面相关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数据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E+n”表示“×10n”。需要说明的是,非球面系数是由以下的式子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RBm(m=3、4、5、...20)的值。
Zd=C·h2/{1+(1-KA·C2·h2)1/2}+∑RB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顶点相接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引出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RBm:非球面系数(m=3、4、5、...20)
在各种数据中,L(空气中)是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在光轴Z上的距离(后焦距量为空气换算长度),Bf(空气中)是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在光轴Z上的距离(相当于后焦距;空气换算长度),f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1是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L2的焦距,f3是第三透镜L3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L4的焦距,f5是第五透镜L5的焦距,f12是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f45是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f345是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另外,在表14、15中一并示出各实施例的与条件式(1)~(16)对应的值。需要说明的是,条件式(1)为Nd3,条件式(2)为vd3,条件式(3)为(R1+R2)/(R1-R2),条件式(4)为(R3+R4)/(R3-R4),条件式(5)为f12/f,条件式(6)为R1/f,条件式(7)为f1/f,条件式(8)为(R8+R9)/(R8-R9),条件式(9)为(R10+R11)/(R10-R11),条件式(10)为f3/f,条件式(11)为f4/f,条件式(12)为f45/f3,条件式(13)为f345/f,条件式(14)为f12/f345,条件式(15)为(DA+DB)/f,条件式(16)为f1/f2。
其中,
L:从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顶点到像面的距离(后焦距量为空气换算长度)
Bf:从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顶点到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
f: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L1的焦距
f2:第二透镜L2的焦距
f3:第三透镜L3的焦距
f4:第四透镜L4的焦距
f12: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f345: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9: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DA: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
DB: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三透镜L3的空气间隔
作为各数值的单位,长度使用“mm”,但这是一个例子,光学系统也可以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来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适当的单位。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上述实施例2、3、4、5、6、7、8、10、13是设想了以规定的面阻断光线后的实施例。在实施例2、3、6中第五透镜L5的物侧的面为在实施例4中第四透镜物侧的面为在实施例5中第四透镜像侧的面为在实施例7、8中第五透镜物侧的面为在实施例10中第五透镜物侧的面为在实施例13中第五透镜物侧的面为
在上述实施例1~13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为玻璃球面透镜,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为塑料非球面透镜。例如在实施例1~13的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中,折射率Nd为1.75500、阿贝数vd为52.3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YGH51,但也可以使用具有同等特性的其他公司的材质。例如,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TAC6、住田公司的K-LASKN1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LAK53A等。
折射率Nd为1.83481、阿贝数vd为42.7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LAH55V,但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TAFD5F、住田公司的K-LASFN8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ZLAF55A等。
折射率Nd为1.58913、阿贝数vd为61.1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BAL35,但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BACD5、住田公司的K-SK5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ZK3等。
折射率Nd为1.80400、阿贝数vd为46.6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LAH65V,但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TAF3、住田公司的K-LASFN6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ZLAF50D等。
折射率Nd为1.51680、阿贝数vd为64.2的材质是HOYA公司的BSC7,但也可以使用小原公司的S-BSL7、住田公司的K-BK7、成都光明公司的H-K9L或肖特公司的N-BK7等。
折射率Nd为1.71300、阿贝数vd为53.9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LAL8,但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LAC8、住田公司的K-LAK8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LAK7A等。
折射率Nd为1.82080、阿贝数vd为42.7的材质是HOYA公司的M-TAFD51,但也可以使用光玻璃(HikariGlass)公司的Q-LASFH59S等。
折射率Nd为1.88300、阿贝数vd为40.8的材质是小原公司的S-LAH58,但也可以使用HOYA公司的TAFD30、住田公司的K-LASFN17或成都光明公司的H-ZLAF68等。
[像差性能]
在图16(A)~图16(D)、图17(A)~图17(D)、图18(A)~图18(D)、图19(A)~图19(D)、图20(A)~图20(D)、图21(A)~图21(D)、图22(A)~图22(D)、图23(A)~图23(D)、图24(A)~图24(D)、图25(A)~图25(D)、图26(A)~图26(D)、图27(A)~图27(D)、图28(A)~图28(D)中分别示出上述实施例1~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在此,以实施例1的像差图为例进行说明,但对于其他的实施例的像差图也同样。图16(A)、图16(B)、图16(C)以及图16(D)分别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歪曲像差)以及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的像差图。球面像差图的F表示F值,其他的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畸变的图示出在使用整个系统的焦距f、视场角(按变量处理,)且将理想像高度设为f×tan时偏离该理想像高度的偏离量。在各像差图中示出以d线(587.5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而在球面像差图中还示出关于F线(波长为486.13nm)、C线(波长为656.27nm)、正弦条件违反量(记载为SNC)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示出关于F线以及C线的像差。倍率色差图的线种与球面像差图的线种相同,因此省略其记载。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13的摄像透镜由五片这一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能够小型且便宜地制作,此外F数为1.9而较小且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上述的摄像透镜能够适合在监控相机、用于拍摄机动车的前方、侧方、后方等的影像的车载用相机等中使用。
〔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
作为使用例,图29中示出在机动车100上搭载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的情况。在图29中,机动车100具备:用于拍摄其副驾驶席侧的侧面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相机101;用于拍摄机动车100的后侧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相机102;安装在车内后视镜的背面且用于拍摄与驾驶员相同的视野范围的车内相机103。车外相机101、车外相机102以及车内相机10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和将由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具有上述的优点,因此车外相机101、102以及车内相机103也能够小型且便宜地构成,具有宽视场角,且直至成像区域周边部都能得到良好的影像。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以及阿贝数的值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可以采取其他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所有透镜由均质的材料构成,但也可以使用折射率分布型的透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存在由实施有非球面的折射型透镜构成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的情况,但也可以在1个面或多个面上形成衍射光学元件。
另外,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载用相机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用途,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便携终端用相机或监控相机等。

Claims (27)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Nd3<1.75...(1)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N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2.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Nd3<1.75...(1)
vd3<27...(2)
0.0≤(R3+R4)/(R3-R4)...(4)
f12/f<1.5...(5)
其中,
N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3: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12: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3.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构成,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料,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vd3<27...(2)
1.0≤(R1+R2)/(R1-R2)...(3)
其中,
v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R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0<R1/f...(6)
其中,
R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整个系统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3.0<f1/f<-0.5...(7)
其中,
f1: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8<(R8+R9)/(R8-R9)<0.8...(8)
其中,
R8: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9: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2.5<(R10+R11)/(R10-R11)<-0.4...(9)
其中,
R10: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1: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2.0<f3/f<-0.2...(10)
其中,
f3: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5<f4/f<2.5...(11)
其中,
f4: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3.5<f45/f3<-0.3...(12)
其中,
f45: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f3: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5<f345/f<4.0...(13)
其中,
f345: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2<f12/f345<3.0...(14)
其中,
f12: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345: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2<(DA+DB)/f<3.0...(15)
其中,
DA: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DB: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
f:整个系统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3.0<f1/f2<-0.6...(16)
其中,
f1: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f2: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负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负的光焦度比中心的负的光焦度弱。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的面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的面为如下形状:中心和有效直径端均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有效直径端的正的光焦度比中心的正的光焦度弱。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Nd3<1.7...(1-1)
其中,
N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1.55<Nd3<1.7...(1-3)
其中,
N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vd3<26...(2-1)
其中,
v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19<vd3<26...(2-2)
其中,
vd3: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1.05≤(R1+R2)/(R1-R2)≤3.5...(3-4)
其中,
R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0.02≤(R3+R4)/(R3-R4)<1.0...(4-5)
其中,
R3: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1.0<f12/f<1.48...(5-4)
其中,
f12: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整个系统的焦距。
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1.2<R1/f<5...(6-4)
其中,
R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整个系统的焦距。
2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中,
所述摄像透镜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0.3<f12/f345<2.0...(14-1)
其中,
f12: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345: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27.一种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搭载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
CN201380073578.3A 2013-02-28 2013-12-26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50745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8658 2013-02-28
JP2013038658 2013-02-28
PCT/JP2013/007644 WO2014132317A1 (ja) 2013-02-28 2013-12-26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529A true CN105074529A (zh) 2015-11-18
CN105074529B CN105074529B (zh) 2017-05-10

Family

ID=51427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578.3A Active CN105074529B (zh) 2013-02-28 2013-12-26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53248B2 (zh)
JP (1) JP5826431B2 (zh)
CN (1) CN105074529B (zh)
DE (1) DE112013006749B4 (zh)
WO (1) WO201413231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6474A (zh) * 2016-05-26 2017-12-05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10208932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11929824A (zh) * 2020-09-03 2020-11-13 瑞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89457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透镜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113495343A (zh) * 2020-04-02 2021-10-12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WO2022236817A1 (zh) * 2021-05-14 2022-11-17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01008B1 (ko) 2014-11-28 2017-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96372B (zh) * 2016-02-16 2017-08-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JP2017211575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US10564398B2 (en) 2017-12-27 2020-02-18 Rays Optics Inc. Le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66956B (zh) * 2018-03-06 2022-06-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二十四)
US11686884B2 (en) * 2018-12-07 2023-06-27 Apple Inc. Light-absorbing flange lenses
CN110955032B (zh) * 2020-01-03 2023-07-21 福建福光天瞳光学有限公司 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无热化镜头及其工作方法
TWI783541B (zh) * 2021-06-22 2022-11-1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810878B (zh) * 2022-04-01 2023-08-0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9020A (en) * 1979-07-26 1981-02-2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ndscope optical system
JPS57163212A (en) * 1981-03-31 1982-10-07 Minolta Camera Co Ltd Retrofocus wide-angle lens consisting of 5-sheets structure
JP2004085979A (ja) * 2002-08-28 2004-03-18 Minolta Co Ltd 投影光学系
CN102159981A (zh) * 2008-09-18 2011-08-17 株式会社尼康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JP2012073406A (ja) * 2010-09-29 2012-04-12 Fujifilm Corp 投写用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US20120162769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WO2012086193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211935A (ja) * 2011-03-30 2012-11-01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245758A (en) * 2012-07-27 2012-1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2466B2 (ja) 2008-10-29 2014-04-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220917B (zh) 2010-12-21 2016-10-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JP5756642B2 (ja) * 2011-01-31 2015-07-29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離間距離調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搬送装置
WO2012132455A1 (ja) * 2011-03-30 2012-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3076665A (zh) * 2011-10-26 2013-05-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9020A (en) * 1979-07-26 1981-02-2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ndscope optical system
JPS57163212A (en) * 1981-03-31 1982-10-07 Minolta Camera Co Ltd Retrofocus wide-angle lens consisting of 5-sheets structure
JP2004085979A (ja) * 2002-08-28 2004-03-18 Minolta Co Ltd 投影光学系
CN102159981A (zh) * 2008-09-18 2011-08-17 株式会社尼康 摄像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摄像镜头的方法
JP2012073406A (ja) * 2010-09-29 2012-04-12 Fujifilm Corp 投写用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WO2012086193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20162769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JP2012211935A (ja) * 2011-03-30 2012-11-01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245758A (en) * 2012-07-27 2012-1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6474A (zh) * 2016-05-26 2017-12-05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07436474B (zh) * 2016-05-26 2021-04-16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10208932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系统和成像装置
US10983315B2 (en) 2018-02-28 2021-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0208932B (zh) * 2018-02-28 2021-10-08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系统和成像装置
WO2021189457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透镜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113495343A (zh) * 2020-04-02 2021-10-12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1929824A (zh) * 2020-09-03 2020-11-13 瑞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929824B (zh) * 2020-09-03 2021-03-09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2236817A1 (zh) * 2021-05-14 2022-11-17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32317A1 (ja) 2017-02-02
US9753248B2 (en) 2017-09-05
WO2014132317A1 (ja) 2014-09-04
DE112013006749B4 (de) 2018-01-25
JP5826431B2 (ja) 2015-12-02
DE112013006749T5 (de) 2015-11-26
US20150346458A1 (en) 2015-12-03
CN105074529B (zh)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05101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204389773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074529A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143946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143948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9453988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950712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5445914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204389772U (zh) 摄像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CN105445913A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3261941A (zh)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5074530A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7

Address after: East of Longtan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