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0917B -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0917B
CN104220917B CN201180061129.8A CN201180061129A CN104220917B CN 104220917 B CN104220917 B CN 104220917B CN 201180061129 A CN201180061129 A CN 201180061129A CN 104220917 B CN104220917 B CN 104220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positive
object sid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11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0917A (zh
Inventor
浅见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20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0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0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0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在摄像透镜中,实现小型、廉价、高远心性、长后截距、小F值、高性能。摄像透镜(1)从物体侧顺次具备负的第一透镜(L1)、正的第二透镜(L2)、负的第三透镜(L3)、正的第四透镜(L4)、正的第五透镜(L5)。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和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之间。将第三透镜(L3)的材质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2):Nd3<1.75…(1),vd3<35…(2)。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涉及使用了CCD(ChargeCoupled Device)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的摄像元件的车载用照相机、移动终端用照相机、监控摄像机等所适合使用的摄像透镜,和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CCD和CMOS等的摄像元件近年来向非常小型化和高像素化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具备这些摄像元件的摄像器具本身的小型化也推进,就其所搭载的摄像透镜而言除了要求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以外,还要求小型化。另一方面,在车载用照相机和监控摄像机等所搭载的透镜中,随着小型化一起,还要求具有高耐气候性、可以轻量而廉价地构成、且F值(F值)小以使之即使在低照度的拍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述有一种摄像透镜,其可以用于车载用照相机和监控摄像机等,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是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且由5片透镜构成。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述有一种摄像透镜,其可以用于搭载有小型的CCD的照相机,且包含非球面透镜,并由5片透镜构成。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0089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142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0-10760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066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0-066091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10-213742号公报
可是,近年来,由于与CCD等的摄像元件的并用很普遍,所以期望着:后截距长,以使透镜系统和摄像元件之间可以配置各种滤光片;远心性高,以使周边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变小;色像差得到良好地校正。于是,就要求既满足这些要求,又可达成与现有同样或比现有更加的小型、廉价、高性能、小F值。
专利文献1、3~6所述的透镜系统,由于全部由球面透镜构成,因此在透镜材质为玻璃时,可以廉价地制成耐气候性良好的透镜;但是,在使用非球面时,则认为能够期望进一步的高性能化。另外,如果使透镜材质为塑料,则认为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专利文献2所述的透镜系统中,就F值大达2.8或F值小的而言,因为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是塑料透镜,所以为了作为车载照相机和监控摄像机使用,需要覆盖玻璃等的保护机构,造成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且远心性高、并具有长后截距和小F值、并且可以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和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顺次具备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将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2)。
Nd3<1.75...(1)
vd3<35...(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在最少5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因为适宜地设定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光阑位置等,并以满足条件式(1)、(2)的方式选择第三透镜的材质,所以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具有高远心性、长后截距、小F值,使色像差也包括在内的诸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光学性能容易实现。
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顺次具备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各自的至少一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全部的材质是塑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在最少5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因为适宜地设定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光阑位置等,并适宜地配置非球面和塑料透镜,所以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具有高远心性、长后截距、小F值,使色像差也包括在内的诸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光学性能容易实现。
本发明的第三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顺次具备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各自的至少一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负光焦度弱,或者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正光焦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摄像透镜,在最少5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因为适宜地设定系统中的光焦度配置、光阑位置等,并适宜地配置非球面透镜,适宜地设定第三透镜的面形状,所以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具有高远心性、长后截距、小F值,使色像差也包括在内的诸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光学性能容易实现。
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将第四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4,第五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5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4)。
Nd4≤1.68…(3)
Nd5≤1.68…(4)
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2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05<D23/f<0.85…(5)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一透镜是双凹透镜。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将第五透镜的物体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分别设为R10、R11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1.40<(R10+R11)/(R10-R11)<-0.2…(6)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将第一透镜的焦距设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设为f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1.30<f1/f2<-0.65…(7)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负光焦度弱。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优选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正光焦度弱,或者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优选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正光焦度弱,或者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
还有,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摄像透镜中,非球面透镜的情况是,面的凹凸状、折射力(光焦度)的符号除非特别注明,否则均认为是近轴区域。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曲率半径的符号,面形状在物体侧以凸的情况为正,在像侧以凸的情况为负。
还有,所谓“面的有效直径”意思是,在考虑有助于成像的全部光线和透镜面交叉的点时,由径向的最外侧的点(最远离光轴的点)构成的圆的直径,所谓“有效直径端”,意思是该最外侧的点。还有,在相对于光轴旋转对称的系统中,上述的由最外侧的点构成的图形为圆,但在不是旋转对称的系统中,有不构成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想等价的圆形并将该圆的直径作为有效直径。有效直径,例如使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组合使用时,能够基于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尺寸决定,摄像面为矩形时,例如,能够将其对角长度的1/2决定为最大像高而进行计算。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述的本发明的摄像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透镜,在最少5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因为适宜地设定透镜构成和光阑位置等,所以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具有高远心性、长后截距、小F值,使色像差也包括在内的诸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光学性能容易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因为具备本发明的摄像透镜,所以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在低照度的拍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能够使用摄像元件得到分辨率高的良好的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构成和光程的图
图2A是用于说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非球面形状的图
图2B是用于说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其他非球面形状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构成和光路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7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9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0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27(A)~图27(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8(A)~图28(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9(A)~图29(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0(A)~图30(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1(A)~图31(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2(A)~图32(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3(A)~图33(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4(A)~图34(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5(A)~图35(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6(A)~图36(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7(A)~图37(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8(A)~图38(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9(A)~图39(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0(A)~图40(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1(A)~图41(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2(A)~图42(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3(A)~图43(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7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4(A)~图44(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5(A)~图45(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9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6(A)~图46(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0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7(A)~图47(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8(A)~图48(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9(A)~图49(D)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5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载用的摄像装置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1的透镜剖面图、和来自处于无限远距离的物点的轴上光束2及在全视场角2ω下的轴外光束3、4。图1所示的构成例,对应后述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图1中,图的左侧是物体侧,右侧是像侧。
图1中,考虑到摄像透镜1应用于摄像装置的情况,也图示了在摄像透镜1的像面Sim所配置的摄像元件5。还有,在图1中,虽然是简略地示出摄像元件,但实际上,使摄像元件5的摄像面与像面Sim的位置一致地进行配置。摄像元件5将摄像透镜1所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例如能够使用CCD图像传感器和CMOS图像传感器等。
还有,将摄像透镜1应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根据要装配透镜的照相机侧的构成,设置覆盖玻璃和低通滤光片或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的各种滤光片,在图1中所示的例子是,将这些设想后的平行平板状的光学构件PP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摄像元件5(像面Sim)之间。特别是摄像透镜1与摄像元件5一起使用时,大多是将覆盖玻璃和各种滤光片配设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在透镜系统中为了配设这些而需要充分的后截距。
摄像透镜1采用的构成是,沿着光轴Z从物体侧顺次具备负的第一透镜L1、正的第二透镜L2、负的第三透镜L3、正的第四透镜L4、正的第五透镜L5,并且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之间,其为基本构成。
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负的第一透镜L1,在像侧配置正的第四透镜L4和正的第五透镜L5,从而能够使透镜系统成为反远距型,容易使透镜系统广角化,并且容易使后截距加长。
如图1所示的例子,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在从物体侧顺次进行负、正、孔径光阑St、负、正、正的光焦度配置时,能够使孔径光阑St的物体侧与像侧的光焦度大致均等,从而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校正。使孔径光阑St位于透镜系统的大致中间,能够抑制各透镜的光线高,缩小透镜直径,有利于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从物体侧顺次进行负、孔径光阑St、正、负、正、正的光焦度配置时,特别是能够抑制第一透镜L1的光线高,使在外部所露出的部分的透镜直径减小,有利于小型化。另外,因为可以将射出光瞳位置保持在物体侧,所以可以抑制周边光线入射摄像元件5的角度,可以抑制阴影,并且容易在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中分离轴上光线与轴外光线,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就孔径光阑St而言,其配置方式也可以为,使光轴方向的孔径光阑St的位置处于第二透镜L2的物体侧面顶点与像侧面顶点之间。如此配置,能够抑制各透镜的光线高,进一步缩小透镜系统的径向。
将在最靠近像侧所配置的正光焦度分割给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这两片的透镜而使之保持,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即使在F值小的透镜系统中也可以良好地校正像差。
使第三透镜L3为负透镜,使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为正透镜,既能够抑制色像差,又能够减小周边光线向摄像元件入射的角度,可以实现远心性良好的透镜系统。
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除了上述基本构成以外,还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等而适宜选择性地具有以下所述的构成。还有,作为优选的形态,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个构成,或具有任意的两个以上加以组合的构成。
作为优选,将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时,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1)、(2)。
Nd3<1.75…(1)
vd3<35…(2)
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廉价地制作第三透镜L3,可以降低透镜系统整体的成本。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2),可以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
为了低成本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而代替条件式(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
Nd3<1.70…(1-2)
Nd3<1.68…(1-3)
Nd3<1.66…(1-4)
还有,负的第三透镜L3与正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协作,具有一边抑制色像差一边提高远心性的功能,因此为了良好地保持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平衡,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6)。
1.55<Nd3…(1-5)
1.59<Nd3…(1-6)
另外,为了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来代替条件式(2),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3),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4)。
vd3<30…(2-2)
vd3<27…(2-3)
vd3<26…(2-4)
还有,为了低成本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5),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6)。
15<vd3…(2-5)
20<vd3…(2-6)
将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4,第五透镜L5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5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4)。
Nd4≤1.68…(3)
Nd5≤1.68…(4)
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则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变强,与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平衡破坏,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或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材质使用塑料时,第三透镜L3的负光焦度与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正光焦度的平衡破坏,温度变化时的焦点移动量变大。或者,因为从目前可以使用的光学材质之中选择阿贝数大的材质困难,所以色像差的校正困难。
若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则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变强,与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平衡破坏,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或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材质使用塑料时,第三透镜L3的负光焦度与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正光焦度的平衡破坏,温度变化时的焦点移动量变大。或者,因为从目前可以使用的光学材质之中选择阿贝数大的材质困难,所以色像差的校正。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二透镜L2和孔径光阑St和第三透镜L3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2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05<D23/f<0.85…(5)
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则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距离过大,总长的小型化困难,并且第一透镜L1的小型化困难。若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则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距离过小,难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和彗差。
将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1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1.40<(R10+R11)/(R10-R11)<-0.2…(6)
若条件式(6)的(R10+R11)/(R10-R11)为负值、且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则第五透镜L5成为物体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接近的双凸透镜(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或者物体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接近的双凹透镜(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因为双凹透镜是负透镜,所以第五透镜与作为正透镜这样的基本构成的要件相反。因此,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的,是第五透镜L5成为物体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接近的双凸透镜的情况,但若使第五透镜L5成为这样的形状,则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
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的,是第五透镜L5为使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透镜、或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的情况,但若第五透镜L5为使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透镜,则与第五透镜为正透镜这样的基本构成的要件相反。第五透镜L5为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若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则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差过小,正光焦度变弱,因此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的平衡变差,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或者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过小而使像面弯曲和彗差的校正困难。
将第一透镜L1的焦距设为f1,第二透镜L2的焦距设为f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1.30<f1/f2<-0.65…(7)
若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则与第二透镜L2的正光焦度相比而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强,虽然容易广角化,但像面弯曲和彗差的校正困难。若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则与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相比而第二透镜L2的正光焦度变得过强,广角化和后截距的确保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四透镜L4的焦距设为f4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0.5<f4/f<2.5…(8)
若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则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变得过弱,一边与第三透镜协作一边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变得困难,或由于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变得过弱而使与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的平衡变差,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若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则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与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的平衡变差,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
0.1<D2/f<0.6…(9)
若超过条件式(9)的上限,则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隔变得过大,第一透镜L1的直径变大,达成小型化困难。若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则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过于接近,因此难以加长后截距。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设为f345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
1.2<f345/f<3.8…(10)
若超过条件式(10)的上限,则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变得过弱,或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变得过强,难以抑制从透镜系统向摄像元件5入射的角度,制作远心性良好的透镜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则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和彗差困难。
将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设为f12,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设为f345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1<|f12/f345|<1.8…(11)
若超过条件式(11)的上限,则光学系的总长变长,不能达成小型化的目的。若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则彗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困难。
将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设为f12时,优选f12为正值。使f12为正值,容易进行像面弯曲和彗差的校正。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10.0<R1/f<-0.5…(12)
若超过条件式(12)的上限,则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变得过小,虽然广角化容易,但压制畸变和像面弯曲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则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变大,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或第一透镜L1的径向的小型化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三透镜L3的焦距设为f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
-1.5<f3/f<-0.2…(13)
若超过条件式(13)的上限,则因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所以难以抑制从透镜系统向摄像元件5入射的角度,制作远心性良好的透镜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则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变得过弱,色像差的校正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至像面Sim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还有,L中将后截距量使用空气换算长度。
2.5<L/f<5.0…(14)
若超过条件式(14)的上限,则透镜系统大型化。若低于条件式(14)的下限,则虽然小型化可以容易达成,但广角化不充分,或总长过短,小型化容易,但必须使各透镜的厚度很薄,成为制造困难或成本上升的原因。
在此,优选L在22mm以下。若L超过22mm,则透镜系统大型化,而使小型化的目的不能达成。更优选L在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L在19mm以下。
将全系的焦距为设f,第一透镜L1的焦距设为f1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
-1.25<f1/f<-0.5…(15)
若超过条件式(15)的上限,则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像面弯曲的校正困难,并且后截距变得过长,透镜系统的小型化也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5)的下限,则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广角化和后截距的确保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二透镜L2的焦距设为f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6)。
0.4<f2/f<1.5…(16)
若超过条件式(16)的上限,则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变弱,像面弯曲的校正困难,并且孔径光阑St的在物体侧与像侧的光焦度的平衡破坏,因此彗差的校正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6)的下限,则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有关偏心的误差的允许量变小,成为制造困难或成本上升的原因。
将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7)。
0.05<(R1+R2)/(R1-R2)<0.95…(17)
就条件式(17)的(R1+R2)/(R1-R2)为正值、且为1.0以下的而言,是第一透镜L1为双凹透镜、且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情况;或其为双凸透镜、且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情况。若第一透镜L1为双凸透镜,则为正透镜,与第一透镜L1为负的透镜这样的基本构成相反,因此为了满足条件式(17),是其为双凹透镜、且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情况。若不满足条件式(17)的上限或下限,则球面像差校正不足或校正过剩,不能取得良好的像。若超过条件式(17)的上限,则像面弯曲的校正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7)的下限,则成为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差小的双凹透镜,而使球面像差、彗差的校正困难。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五透镜L5的焦距设为f5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8)。
0.99<f5/f<2.10…(18)
若不满足条件式(18)的上限或下限,则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或过弱,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光焦度的平衡变差,球面像差的校正困难。
还有,在上述的各条件式(5)~(18)中,还优选满足以如下方式变更了下限和上限的。另外,作为优选的方式,也可以满足将以下所述的下限的变更值和上限的变更值加以组合而构成的条件式。
作为条件式(5)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20,更优选0.25,进一步优选0.27,更进一步优选0.30。作为条件式(5)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62,更优选0.61,进一步优选0.60
作为条件式(6)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30,更优选-1.20。作为条件式(6)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3,更优选-0.4。
作为条件式(7)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25,更优选-1.20,进一步优选-1.15。作为条件式(7)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75,更优选-0.85,进一步优选-0.90。
作为条件式(8)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7,更优选0.8,进一步优选0.9。作为条件式(8)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1.5,更优选1.25,进一步优选1.20。
作为条件式(9)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2。作为条件式(9)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51。
作为条件式(10)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3,更优选1.4。作为条件式(10)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2.5,更优选2.4,进一步优选2.3,更进一步优选2.25。
作为条件式(11)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1,更优选0.2,进一步优选0.3。作为条件式(11)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1.5,更优选1.3,进一步优选1.2。
作为条件式(12)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6.0,更优选-5.5,进一步优选-5.2。作为条件式(12)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1.0,更优选-1.5,进一步优选-1.7。
作为条件式(13)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2,更优选-1.1,进一步优选-1.0,更进一步优选-0.9。作为条件式(13)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3,更优选-0.4,进一步优选-0.45。
作为条件式(14)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2.8,更优选3.0,进一步优选3.4。条件式(14)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4.8,更优选4.6,进一步优选4.5。
作为条件式(15)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20,更优选-1.15,进一步优选-1.10。作为条件式(15)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55,更优选-0.6,进一步优选-0.8。
例如,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2)代替条件式(15),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3)。
-1.15<f1/f<-0.55…(15-2)
-1.10<f1/f<-0.60…(15-3)
作为条件式(16)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6,更优选0.7,进一步优选0.8。作为条件式(16)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1.3,更优选1.2。
作为条件式(17)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0.2,更优选0.4,进一步优选0.6。作为条件式(17)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0.90,更优选0.86,进一步优选0.79。
作为条件式(18)的下限的变更值,优选1.00,更优选1.20,进一步优选1.30。作为条件式(18)的上限的变更值,优选2.05,更优选1.98。
优选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为凹面,由此,可以增强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容易实现广角化和长后截距。优选第一透镜L1是双凹透镜,根据这一构成,能够增强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有利于广角化,并且更容易加长后截距。
优选第二透镜L2是双凸透镜,根据这一构成,能够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即使在增强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时,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也很容易,能够将负透镜的第一透镜L1所发生的像差由正透镜的第二透镜L2所发生的像差进行抵消,容易进行球面像差、彗差、像面弯曲的校正。
优选第三透镜L3是双凹透镜,根据这一构成,能够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
优选第四透镜L4是双凸透镜,根据这一构成,能够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一边与第三透镜L3协动一边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优选第五透镜L5是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根据这一构成,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校正。使第五透镜L5为双凸透镜时,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校正。第五透镜L5为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时,容易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
还有,为了以少的透镜片数实现高析像性能,优选有效地使用非球面,为此,优选使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各自的至少一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就第三透镜L3而言,优选在近轴区域为双凹状,根据这一构成,能够增强第三透镜L3的光焦度,容易进行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
就第三透镜L3而言,优选至少使物体侧、像侧之中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由此,容易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以及轴上色像差、倍率色像差。
还有,在非球面中,将各透镜面的中心设为Ci,即,该面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Ci(i相当于后述的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的面编号),透镜面上的某一点设为Xi,点Xi的透镜面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设为Pi时,点Xi的光焦度由点Pi处于点Ci的物体侧、像侧的哪一侧来定义。在该非球面为物体侧面的情况下,点Pi相对于点Ci处于像侧时,点Xi的光焦度定义为正光焦度;点Pi相对于点Ci处于物体侧时,点Xi的光焦度定义为负光焦度。反之,在该非球面为像侧面的情况下,点Pi相对于点Ci处于物体侧时,点Xi的光焦度定义为正光焦度;点Pi相对于点Ci处于像侧时,点Xi的光焦度定义为负光焦度。
另外,在非球面中,将使点Xi和点Pi得以连接的线段定义为点Xi的曲率半径RXi,设RXi的绝对值|RXi|=|Xi-Pi|,点Ci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为|Ri|时,点Xi与中心的光焦度为相同符号时,所谓在点Xi与中心比较而光焦度弱的形状,就是|RXi|比|Ri|大的形状,所谓在点Xi与中心比较而光焦度强的形状,就是|RXi|比|Ri|小的形状。
上述非球面的一般性的说明,在本摄像透镜的任意的非球面的透镜面都可以适用。上述说明中的Ci、Xi、Pi、RXi、Ri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使用的标记,并非加以限定。上述说明中的点Xi可以是透镜面上的任意的点,例如,可以认为是轴上光线径端的点和有效直径端的点。
还有,所谓“面的轴上光线径”意思是,在考虑有助于轴上的成像的全部光线和透镜面交叉的点时,由径向的最外侧的点(最远离光轴的点)构成的圆的直径,所谓“轴上光线径端”,意思是该最外侧的点。轴上光线径由透镜系统的F值决定,例如,轴上光线径端,由通孔径光阑St的开口部的周边的光线与透镜面交叉的点构成。
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优选为非球面,由此,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负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正光焦度。通过使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在此,一边参照图2A,一边对于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为负光焦度弱的形状”进行说明。图2A中表示决定第三透镜L3的剖面图和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其他的透镜的图示省略。所谓决定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是在考虑有助于成像的全部光线和透镜面交叉的点时,通过径向的最外侧的点(最远离光轴的点)光线。决定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应该按每个透镜面进行考虑。
在图2A中,点C7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和光轴Z的交点。图2A的点X7,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端的点,是决定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和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交点。在此,在点X7的透镜面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如图2A所示为点P7。
这时,将使点X7和点P7得以连接的线段X7-P7定义为点X7的曲率半径RX7,将线段X7-P7的长度|X7-P7|定义为曲率半径RX7的绝对值|RX7|。另外,就点C7的曲率半径而言,即,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的曲率半径为R7,其绝对值为|R7|。即,在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的近轴区域的曲率中心设为点O7时,使点C7与点O7得以连接的线段的长度为|R7|。
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所谓“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意思是含有点C7的近轴区域为凹状。另外,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所谓“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为负光焦度弱的形状”,意思是点P7相对于点C7处于像侧,点X7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7|比点C7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7|大的形状。
图2A中,为了帮助理解,用双点划线描绘出半径为|R7|并通过点C7、且以光轴上的点O7为中心的圆CC7,用虚线描绘出半径为|RX7|并通过点X7、且以光轴上的点P7为中心的圆CX7。圆CX7的一方为比圆CC7大的圆,|RX7|>|R7|被明确示出。
接着,一边参照图2B,一边对于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在有效直径端拥有正光焦度的形状”进行说明。图2B与图2A同样,表示第三透镜L3的剖面图和决定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其他的透镜的图示省略。
在图2B中,点C7’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与光轴Z的交点。图2B的点X7’,是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端的点,是决定有效直径端的光线6与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交点。在此,点X7’的透镜面的法线与光轴Z的交点如图2B所示为点P7’。
这时,将使点X7’和点P7’得以连接的线段X7’-P7’定义为点X7’的曲率半径RX7’,线段X7-P7的长度|X7-P7|定义为曲率半径RX7的绝对值|RX7’|。另外,点C7’的曲率半径,即,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的曲率半径为R7’,其绝对值为|R7’|。即,在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的近轴区域的曲率中心设为点O7’时,使点C7’与点O7’得以连接的线段的长度为|R7’|。
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所谓“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意思是含有点C7’的近轴区域为凹状。另外,上述的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所谓“在有效直径端拥有正光焦度的形状”,意思是点P7’相对于点C7而处于物体侧,点X7’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7’|比点C7’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7’|大的形状。
在图2B中,为了帮助理解,以双点划线描绘出半径为|R7’|并通过点C7’、且以光轴上的点O7’为中心的圆CC7’,以虚线描绘出半径为|RX7’|并通过点X7’、且以光轴上的点P7’为中心的圆CX7’。圆CX7’的一方为比圆CC7’大的圆,|RX7’|>|R7’|被明确示出。
另外,优选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负光焦度弱,或者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径端拥有正光焦度。通过使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成为这样的形状,容易进行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
优选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为非球面,由此,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优选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其形状为,中心的曲率半径取负值,即,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负光焦度弱。通过使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成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另外,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负光焦度弱。通过使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成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该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面的所谓“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负光焦度弱的形状”,意思是在点X6设为轴上光线径端时,点P6相对于点C6而处于物体侧,且点X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6|比点C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6|大的形状。
就第四透镜L4而言,优选使物体侧面在近轴区域为凸状,由此,能够增强第四透镜L4的正光焦度,容易一边与第三透镜L3协作(协动)一边良好地校正色像差。更优选第四透镜L4在近轴区域为双凸状,根据这一构成,能够进一步增强第四透镜L4的光焦度,容易一边与第三透镜L3协作一边更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就第四透镜L4而言,优选至少使物体侧、像侧之中一侧的面为非球面,由此,容易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以及轴上色像差、倍率色像差。
优选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面为非球面,由此,球面像差的校正容易。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通过使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通过使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优选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为非球面,由此,球面像差的校正容易。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通过使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拥有负光焦度。通过使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就第五透镜L5而言,优选是在近轴区域使凸状朝向物体侧的透镜,根据这一构成,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使第五透镜L5在近轴区域为双凸状时,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在第五透镜L5为在近轴区域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时,球面像差的校正容易。
就第五透镜L5而言,优选使至少物体侧、像侧之中一侧的面为非球面,由此,容易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像面弯曲,并且能够提高远心性。
优选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为非球面,由此,彗差、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强。通过使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为这样的形状,彗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并且能够提高远心性。
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强。通过使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为这样的形状,彗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优选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为非球面,由此,球面像差的校正容易。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通过使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优选其形状为,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在与中心比较下正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轴上光线端拥有负光焦度。通过使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为这样的形状,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将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1时,优选vd1为40以上,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为了更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vd1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5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
将第二透镜L2的材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2时,优选vd2为35以上,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为了更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vd2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上。
另外,将第四透镜L4的材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4时,优选vd4为40以上,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为了更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vd4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2以上。
将第五透镜L5的材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5时,优选vd5为40以上,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为了更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vd5更优选为4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2以上。
另外,优选使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全部的材质为塑料。根据这一构成,容易准确地制作非球面形状,易于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有利于低成本化和轻量化。
还有,就塑料透镜而言,虽然在温度变化时焦点位置的移动量大这样的缺点存在,但通过使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为塑料透镜,能够使温度变化时来自正透镜的焦点位置的移动量与来自负透镜的焦点位置的移动量相抵消,因此能够抑制由温度变化造成的性能劣化。
在全系的焦距为f、最大半视场角为ω时的理想像高为f×tan(ω)所代表的系统中,优选畸变在±10%以下,由此,能够得到变形少的图像。在理想像高为f×tan(ω)所代表的系统中,更优选使畸变在±5%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图像的变形。
优选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全部不进行接合。例如作为车载镜头使用时,对于透镜系统要求高耐热性、耐环境性。使用接合透镜时,为了提高耐热性、耐环境性而需要使用特殊的粘合剂,或进行提高耐环境性的处理,由此造成高成本。因此,优选第一透镜L1~第五透镜L5全部为单透镜。
摄像透镜例如在车载用照相机和监控摄像机用等的严酷的环境下使用时,在最靠近物体侧所配置的第一透镜L1,要求使用对风雨造成表面劣化、对阳光直射造成的温度变化耐受力强,此外对油脂、洗涤剂等的化学药品耐受力强的材质,即使用耐水性、耐气候性、耐酸性,耐药性等高的材质,此外还要求使用坚固、难裂开的材质。使材质为玻璃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另外,作为第一透镜L1的材质,也可以使用透明的陶瓷。出于上述情况和低成本化,优选第一透镜L1为玻璃球面透镜,但在重视高光学性能时,也可以为玻璃非球面透镜。
还有,对于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也可以实施用于提高强度、耐刮擦性、耐药性的保护措施,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塑料。这样的保护措施,可以是硬化膜,也可以是疏水涂层。
将第一透镜L1的构成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1时,优选Nd1为1.80以下。通过使Nd1为1.80以下,可以抑制构成第一透镜L1的材质的成本,并且可以选择阿贝数大的材质,可以抑制色像差的发生,可以制作既是广角又具备良好的析像性能的透镜。
Nd1更优选为1.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0以下。另外优选Nd1在1.46以上。若Nd1比1.46小,则可以选择阿贝数大的材质,可以抑制色像差的发生,但材质的磨耗度高,因为是柔软的材质,所以例如作为车载照相机用镜头和监控摄像机用镜头使用时,耐气候性不充分。更优选Nd1在1.50以上。
优选第二透镜L2的材质是玻璃。通过使第二透镜L2为玻璃透镜,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的选择的幅度大,可以提高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通过提高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容易增强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像面弯曲的校正容易。
将第二透镜L2的构成的材质的折射率设为Nd2时,优选Nd2为1.72以上,更优选为1.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0以上。
还有,根据规格,第二透镜L2的材质也可以是塑料。通过使第二透镜L2为塑料,可以廉价地制成透镜系统。另外,第二透镜L2使用非球面时,容易准确地再现非球面形状,可以制作高性能的透镜。
还有,摄像透镜例如作为车载用照相机使用时,要求可以从寒冷地区的户外至热带地区夏天的车内这样宽泛的温度范围内使用。例如在这样的严酷条件下,也可以使全部的透镜的材质为玻璃。通过使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为玻璃透镜,可以实现耐热性高的透镜系统。
还有,根据摄像透镜1的用途,也可以在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5之间插入UV(UltraViolet:紫外线)截止滤光片和IR(Inf Rared: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等的使特定波长范围的光得以遮断、透射、反射的各种滤光片。或者也可以对于透镜面实施与这样的滤光片拥有同样功能的涂覆。或者作为任意一种透镜的材质,也可以使用吸收紫外光、蓝色光、红外光等的材质。
图1中,示出在透镜系统与摄像元件5之间配置将各种滤光片等加以设想后的光学构件PP的例子,取而代之,也可以在各透镜之间配置此各种滤光片。
优选透镜系统仅由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这5片透镜构成。由此,既可以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又可以使透镜系统廉价。
还有,通过各透镜间的有效直径外的光束,作为杂散光到达像面,形成重影之虞存在,因此优选根据需要,设置遮挡该杂散光的遮光机构。作为该遮光机构,例如可以在透镜的有效直径外的部分施加不透明的涂料、或者设置不透明的板材。或者,也可以在形成杂散光的光束的光路中设置不透明的板材而作为遮光机构。或者,也可以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更靠近物体侧,配置遮断杂散光的遮光罩这样的机构。作为一例,在图1中例示的是,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外设置遮光机构11的例子。还有,设置遮光机构的地方并不受图1所示的例子限定,也可以在其他的透镜和透镜间配置。例如,在图1所示这样的透镜系统中,优选在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设置遮挡通过有效直径外的光线的遮光机构,由此能够防止重影。
此外,在各透镜之间,在周边光量比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范围内,也可以配置遮断周边光线的光阑等的构件。所谓周边光线,就是来自光轴Z外的物点的光线之中的、通过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的周边部分的光线。如此通过配置遮挡周边光线的构件,能够使成像区域周边部的画质提高。另外,利用该构件也可遮挡使重影发生的杂散光,由此也可以减少重影。作为一例,图1中示出的是,在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面,设有遮挡周边光线和杂散光的遮光机构12的例子。在此,遮光机构12,作为进行防光晕(ビグネツテイソグ:vignetting)的渐晕光阑发挥功能。
还有,本发明的摄像透镜,并非一定需要上述这样的遮挡周边光线的遮光构件,例如图3的摄像透镜10的构成图所示,也可以是没有遮挡周边光线的遮光构件的构成,在这样的构成中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图3所示的摄像透镜10对应后述的实施例11。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实施例2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分别示出在图4~图26中。在图4~图26中,图的左侧是物体侧,右侧是像侧,孔径光阑St、光学构件PP也一并图示。各图的孔径光阑St没有表示形状和大小,只示出在光轴Z上的位置。在各实施例中,透镜剖面图的符号Ri、Di(i=1、2、3、…)与以下说明的透镜数据的Ri、Di对应。
表1~表23中分别显示实施例1~实施例2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各表的(A)中显示基本透镜数据,(B)中显示各种数据,(C)中显示非球面数据。
在基本透镜数据中,Si一栏表示,以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为第1号、随着朝向像侧而依次增加的第i号(i=1、2、3、…)的面编号,Ri一栏表示第i号的面的曲率半径,Di一栏表示第i号的面和第i+1号的面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还有,曲率半径的符号,在面形状于物体侧为凸时为正,于像侧为凸时为负。另外,Ndj一栏表示,以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为第1号、随着朝向像侧而依次增加的第j号(j=1、2、3、…)的光学要素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一栏表示第j号的光学要素对d线的阿贝数。还有,在基本透镜数据中,其所示也包括孔径光阑St和光学构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阑St的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一并记述(孔径光阑)这样的词句。
在各种数据中,L(in Air)是从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面至像面Sim的光轴Z上的距离(后截距量为空气换算长度),Bf(in Air)是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至像面Sim的光轴Z上的距离(相当于后截距,空气换算长度),f是全系的焦距,f1是第一透镜L1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L2的焦距,f3是第三透镜L3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L4的焦距,f5是第五透镜L5的焦距,f12是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合成焦距,f345是第三透镜L3至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还有,实施例1、3、6、7、23的摄像透镜,是设想设有遮接周边光线和杂散光的遮光机构、即渐晕光阑而进行设计的,设有该渐晕光阑的面编号及其半径分别表述为渐晕面编号、渐晕光阑直径。
在基本透镜数据中,在非球面的面编号上附加*标记,作为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而表示近轴曲率半径(中心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非球面数据中,表示非球面的面编号和有关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数据的数值的“E-n”(n:整数)意思是“×10-n”,“E+n”意思是“×10n”。还有,非球面系数是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RBm(m=3、4、5、…20)的值。
【算式1】
Zd = C × Y 2 1 + 1 - KA × C 2 × Y 2 + Σ m R B m Y m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Y的非球面上的点,垂下到非球面顶点相接的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Y: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的距离)
C:近轴曲率
KA、RBm:非球面系数(m=3、4、5、…10)
还有,本说明书的表中,以既定的位数记述四舍五入的数值。作为各数值的单位,关于长度使用“mm”,但其只是一例,光学系统按比例放大或按比例缩小也可以使用,因此也能够采用其他适当的单位。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表16】
【表17】
【表18】
【表19】
【表20】
【表21】
【表22】
【表23】
在上述实施例1~23的摄像透镜中,全部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是玻璃球面透镜,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是塑料非球面透镜。
实施例1~23的摄像透镜的条件式(1)~(18)所对应的值示出在表24中。在实施例1~23中,以d线为基准波长,表24中示出在该基准波长下的各值。
【表24】
上述实施例1~2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分别示出在图27(A)~图27(D)、图28(A)~图28(D)、图29(A)~图29(D)、图30(A)~图30(D)、图31(A)~图31(D)、图32(A)~图32(D)、图33(A)~图33(D)、图34(A)~图34(D)、图35(A)~图35(D)、图36(A)~图36(D)、图37(A)~图37(D)、图38(A)~图38(D)、图39(A)~图39(D)、图40(A)~图40(D)、图41(A)~图41(D)、图42(A)~图42(D)、图43(A)~图43(D)、图44(A)~图44(D)、图45(A)~图45(D)、图46(A)~图46(D)、图47(A)~图47(D)、图48(A)~图48(D)、图49(A)~图49(D)中。
在此,以实施例1的像差图为例进行说明,但其他的实施例的像差图也同样。图27(A)、图27(B)、图27(C)、图27(D)分别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也称像散)、畸变(distortion)、倍率色像差(倍率的色像差)的像差图。球面像差图的Fno.意思是F值,其他的像差图的ω意思是半视场角。畸变的图中,使用全系的焦距f、视场角(作为变量处理,),以理想像高为表示距其的偏移量。在各像差图中,表示以d线(587.5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但在球面像差图中,也示出有关F线(波长486.13nm)、C线(波长656.27nm)、s线(波长852.11nm)、正弦条件违反量(表述为SNC)的像差,在倍率色像差图中示出有关F线、C线、s线的像差。倍率色像差图的线型与球面像差图的相同,因此省略其表述。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23的摄像透镜,小型而廉价地构成,F值小达1.60~2.00,全视场角是45.0°~65.4°,具有十分长的后截距,诸像差得到良好地校正,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这些摄像透镜可以在监控摄像机和用于拍摄汽车的前方、侧方、后方等的影像的车载用照相机等上适宜地使用。
图50中表示作为使用例,在汽车100上搭载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的情况。在图50中,汽车100具备如下:用于拍摄其副驾驶座侧的侧面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照相机101;用于拍摄汽车100的后侧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照相机102;安装在后视镜的背面,用于拍摄驾驶员相同视野范围的车内照相机103。车外照相机101和车外照相机102和车内照相机10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和将该摄像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由于具有上述长处,所以车外照相机101、102和车内照相机103不会损害车的外观,能够小型而廉价地构成,也可以在低照度的拍摄条件下使用,能够使用摄像元件得到分辨率高的良好的图像。
以上,列举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限定,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非球面系数的值并不限定为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而是能够取其他的值。
另外,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是对于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载用照相机的例子进行图示并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为该用途,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用照相机和监控摄像机等。

Claims (19)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顺次具备的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构成,
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
将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2-4):
Nd3<1.75…(1)
vd3<26…(2-4)。
2.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顺次具备的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构成,
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
所述第一透镜是双凹透镜,
将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2):
Nd3<1.75…(1)
vd3<35…(2)。
3.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由从物体侧顺次具备的负的第一透镜、正的第二透镜、负的第三透镜、正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构成,
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之间,
将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分别设为Nd3、vd3,全系的焦距设为f,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2)、(2)、(9):
Nd3<1.70…(1-2)
vd3<35…(2)
0.1<D2/f<0.6…(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各自的至少一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全部材质是塑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各自的至少一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
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负光焦度弱,或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正光焦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4,所述第五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5时,满足下述条件式(3)、(4):
Nd4≤1.68…(3)
Nd5≤1.68…(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2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5):
0.05<D23/f<0.85…(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是双凹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体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分别设为R10、R11时,满足下述条件式(6):
-1.40<(R10+R11)/(R10-R11)<-0.2…(6)。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设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7):
-1.30<f1/f2<-0.65…(7)。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体侧面在中心拥有负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负光焦度弱。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正光焦度弱,或者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在与中心相比下正光焦度弱,或者在中心拥有正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拥有负光焦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4):
Nd3<1.66…(1-4)。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2-4):
vd3<26…(2-4)。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全系的焦距设为f,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2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30<D23/f<0.60…(5-1)。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体侧面、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分别设为R10、R11时,满足下述条件式(6-1):
-1.20<(R10+R11)/(R10-R11)<-0.4…(6-1)。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设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7-1):
-1.15<f1/f2<-0.90…(7-1)。
19.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CN201180061129.8A 2010-12-21 2011-12-20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Active CN104220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4364 2010-12-21
JP2010-284364 2010-12-21
PCT/JP2011/007142 WO2012086194A1 (ja) 2010-12-21 2011-12-20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0917A CN104220917A (zh) 2014-12-17
CN104220917B true CN104220917B (zh) 2016-10-05

Family

ID=46313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1129.8A Active CN104220917B (zh) 2010-12-21 2011-12-20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57697B2 (zh)
CN (1) CN104220917B (zh)
WO (1) WO20120861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52084B1 (ko) 2013-01-22 2014-10-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기기
DE112013006749B4 (de) 2013-02-28 2018-01-25 Fujifilm Corporation Abbildungsobjektiv und Abbildungsvorrichtung
JP2017116796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8968891B (zh) * 2018-05-28 2024-03-22 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物镜光学系统
DE102020115494B3 (de) 2020-05-19 2021-04-22 Jenoptik Optical Systems Gmbh Objektiv, Verwendung eınes Objektivs, Messsystem mit einem Objektiv sowie Verwendung einer biasphärischen Kunststofflinse in einem Objektiv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6986Y (zh) * 2002-01-18 2002-10-1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US6650486B2 (en) * 2002-01-18 2003-11-18 Genius Elect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Lens
DE102009051831A1 (de) * 2008-11-04 2010-05-27 Hoya Corporation Weitwinkellinsensystem mit Hinterlinsenfokussierung und damit ausgestattetes Abbildungsgerä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5232A (zh) * 1974-11-09 1976-05-14 Olympus Optical Co
JPS58179808A (ja) * 1982-04-15 1983-10-21 Ricoh Co Ltd 5群5枚構成のレトロフオ−カスレンズ
JPS6370817A (ja) * 1986-09-12 1988-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単焦点レンズ
JP3005905B2 (ja) * 1990-04-06 2000-02-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H05203871A (ja) * 1992-01-24 1993-08-13 Canon Inc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レンズ
JPH09189856A (ja) * 1995-11-10 1997-07-22 Asahi Optical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H1184230A (ja) * 1997-09-08 1999-03-26 Copal Co Ltd 小型広角レンズ
JP3493406B2 (ja) * 2000-09-01 2004-02-03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3572037B2 (ja) * 2001-08-24 2004-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03131126A (ja) * 2001-10-29 2003-05-08 Nidec Copal Corp 広角レンズ
CN2513128Y (zh) * 2001-12-25 2002-09-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影像镜头
JP2004069778A (ja) * 2002-08-01 2004-03-04 Sony Corp 撮影レンズ
US6765731B1 (en) * 2003-03-28 2004-07-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ow element count projection lenses for use with pixelized panels
JP5047605B2 (ja) * 2006-12-22 2012-10-10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8276054A (ja) * 2007-05-02 2008-11-13 Canon Inc 結像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16986Y (zh) * 2002-01-18 2002-10-1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US6650486B2 (en) * 2002-01-18 2003-11-18 Genius Elect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Lens
DE102009051831A1 (de) * 2008-11-04 2010-05-27 Hoya Corporation Weitwinkellinsensystem mit Hinterlinsenfokussierung und damit ausgestattetes Abbildungsgerä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86194A1 (ja) 2014-05-22
CN104220917A (zh) 2014-12-17
JP5657697B2 (ja) 2015-01-21
WO2012086194A1 (ja)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16460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9170404B2 (en) Imaging lens
CN201293863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324797B (zh) 光学镜头
CN102749788B (zh) 影像撷取系统
CN202854391U (zh) 影像系统镜组
CN201984202U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
CN203350520U (zh) 摄像镜头
CN204556941U (zh) 光学镜头
CN101334516B (zh) 超广角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8670192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4914553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796177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EP2657743A1 (en) Image pickup lens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CN103217780B (zh) 摄像镜头组
CN103676098B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CN104914554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535836U (zh) 摄像透镜及使用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202939355U (zh) 光学取像系统镜组
CN107870408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3969794B (zh) 一种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914555A (zh) 广视角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车用装置
CN201383032Y (zh) 摄像透镜及使用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104220917B (zh)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2269863A (zh) 图像拾取透镜和图像拾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7

Address after: East of Longtan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