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7954A -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7954A
CN105047954A CN201510316868.7A CN201510316868A CN105047954A CN 105047954 A CN105047954 A CN 105047954A CN 201510316868 A CN201510316868 A CN 201510316868A CN 105047954 A CN105047954 A CN 105047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reaction
hours
solvent
product
solvent the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168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纯生
庄辰夫
加藤幸伸
小竹登
木村晴海
柳泽和道
李楠
张五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chi University NUC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chi University NUC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chi University NUC,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Kochi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5047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7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5/00Compounds of ruthenium, rhodium, palladium, osmium, iridium, or platin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7/00Sulfur; Compounds thereof
    • C01B17/20Methods for preparing sulfides or polysulfides, in gener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9/00Compounds of molybdenum
    • C01G39/06Sulf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7/00Compounds of rhe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075Catalytic material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 H01M4/9083Catalytic material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on 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3Compounds thereof with non-metall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5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 H01M4/926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on carbon or graph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7/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r compounds of halogens,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phosphorus or nitrogen; Catalysts comprising carbon compounds
    • B01J27/02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7/04Sulfides
    • B01J27/043Sulfides with iron group metals or platinum group metals
    • B01J27/045Platinum group 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7/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r compounds of halogens,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phosphorus or nitrogen; Catalysts comprising carbon compounds
    • B01J27/02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7/04Sulfides
    • B01J27/047Sulfides with chromium, molybdenum, tungsten or polonium
    • B01J27/051Molybden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7/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preparing catalysts; 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activation of catalysts
    • B01J37/08Heat treatment
    • B01J37/10Heat trea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 e.g. ste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IR- or Raman-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5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XPS, EDX or EDAX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4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solvents, e.g. supercritical solvents or ionic liqui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talyst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通过包括由含有导电性碳粉末、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元素的化合物的一种以上、和含有硫(S)的化合物制作溶剂混合液的工序、和使该溶剂混合液在形成为水或溶剂的超临界状态或亚临界状态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的工序,能够得到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

Description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880106866.3、申请日2008年9月12日、发明名称同上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粉末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含有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以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作为化合物合成的手段受到关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水为反应溶剂,在粒子生长的温度150~370℃下使硫离子和锌离子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具有多重孪晶结构的具有5nm~20μm的平均粒径的硫化锌粒子的制造方法。
可是,各种硫属化物(chalcogenide)系化合物作为以往的高价格的铂系催化剂的替代物等受到关注。作为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的催化剂,主要使用铂或铂合金系催化剂。具体地讲,使用了在炭黑上担持了含有铂的贵金属的催化剂。在将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实用化上的课题之一是材料成本。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之一是减低铂含量。
最近,通过将氧进行四电子还原而生成水的反应进行了不需要高价格的铂催化剂的低成本型的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开发。下述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硫属元素的催化剂其四电子还原性优异,还告诉人们适用于燃料电池。具体地讲,下述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Mo-Ru-Se三元系电极催化剂及其合成方法。
同样,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作为代替铂的催化剂,公开了一种电极催化剂,其是由至少一种过渡金属和硫属元素组成的电极催化剂,由作为该过渡金属的Ru和作为硫属元素的S或Se组成。其中公开了Ru:Se的摩尔比为0.5~2的范围,并且(Ru)nSe的化学计算数n为1.5~2。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作为代替Pt的催化剂,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用催化剂材料,其具有选自Fe或Ru的过渡金属、含氮的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和S等硫属成分。
此外,下述非专利文献2公开了Ru-S、Mo-S、Mo-Ru-S的二元系和三元系电极催化剂及其合成方法。
此外,下述非专利文献3公开了Ru-Mo-S、Ru-Mo-Se的三元系硫属化物电极催化剂。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887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表2001-502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表2004-53273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ElectrochimicaActa,vol.39,No.11/12,pp.1647-1653,1994
非专利文献2:J.Chem.Soc.、FaradayTrans.,1996,92(21),4311-4319
非专利文献3:ElectrochimicaActa,vol.45,pp.4237-4250,200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含有特定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粉末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是谋求将该微粒子复合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的发明,涉及含有该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以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使用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第1,本发明是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发明,其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是至少含有上述各成分的复合体。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具有氧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导电性微粒子作为该催化剂的载体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中,微粒子复合材料自身具有载体,不需要特别的其他的载体。
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优选平均粒径为1nm~1μm。
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中,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可采取各种各样的形态,其中,可采取单晶微粉末的状态。
本发明的单晶微粉末可采取各种形状,其中可以得到大致球状的单晶微粉末。
作为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成分的上述硫化物,可优选例举选自硫化钼(Mo2S2、MoS2、Mo2S3、MoS3、MoS4)、硫化铑(Rh17S15、Rh9S8、Rh3S4、Rh2S3、Rh2S5)、硫化钌(RuS2)或硫化铼(ReS2、Re2S7)中的2元系化合物。
另外,作为上述复合硫化物,是由Rh-X-S或Ru-X-S表示的3元系化合物,X可优选例举选自钼(Mo)、钯(Pd)、硒(Se)、硅(Si)、钽(Ta)、碲(Te)、钍(Th)、钒(V)、锌(Zn)、铑(Rh)、钌(Ru)、锑(Sb)和钨(W)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Rh或Ru作为催化剂发挥作用,X作为辅助催化剂发挥作用。其中,可特别优选例举Rh-Mo-S或Ru-Mo-S。
作为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成分的上述微粒子,可优选例举炭黑和/或碳纳米管。
第2,本发明是制造上述微粒子复合材料的方法的发明,上述微粒子复合材料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该制造方法包括:由导电性碳粉末、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元素的化合物的一种以上、和含有硫(S)的化合物制作溶剂混合液的工序;和使该溶剂混合液在形成为水或溶剂的超临界状态或亚临界状态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水热反应(hydrothermalreaction)或溶剂热反应(solvothermalreaction)的工序。
溶剂热反应所用的溶剂不限定,可例举二甲苯、丙酮、氯仿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是在200℃~600℃进行反应。
另外,在进行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的工序之后,通过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300℃~800℃进行热处理,结晶性提高,并能够使羰基等的原料化合物的残渣飞散。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导电性碳粉末,可优选例举炭黑和/或碳纳米管。
本发明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可通过在原位(in-situ)进行反应来制造。以往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的制备是几个反应的组合,与之相比,可通过在原位进行所有的反应是本发明的大的优点。
第3,本发明是由上述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形成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本发明的催化剂是可代替高价格的铂系催化剂的催化剂。
第4,本发明是一种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其具备上述的微粒子复合材料来作为催化剂。
本发明的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充分利用其不需要载体的催化剂特性,可期待作为各种的反应催化剂。例如,可应用作为代替以往的铂催化剂的能够低成本化的燃料电池用催化剂。而且,通过选择进行掺杂的掺杂元素,可提高催化剂特性。
特别是通过在原位进行微粒子复合材料制造的全部工序,能够简便地制造以往由复杂的工序制造的燃料电池用催化剂。
附图说明
图1用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使用水热反应或者溶剂热反应的合成方法。
图2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XRD图形。
图3表示由MoCl5合成的MoS2粉末的SEM照片(煅烧400℃、5小时)。
图4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XRD图形。
图5表示由硫脲合成的MoS2粉末的SEM照片(煅烧400℃、5小时)。
图6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a)及其煅烧物(b、c)的XRD图形。
图7表示改变了S/Mo比的、由Mo(CO)6和S通过22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生成物的XRD图形。
图8表示改变了S/Mo比的、由Mo(CO)6和S通过22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9A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9B表示其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0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1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XRD图形。
图12A、B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3表示添加氨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
图14表示将添加氨而水热合成的MoS2在氩气流中进行了煅烧(400℃、5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
图15A、B表示添加氨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S/Mo=2.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6表示S/Mo比为2.2、添加氢氧化钠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和将其在氩气流中进行了煅烧(400℃、5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
图17表示在0.6MNaOH水溶液中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S/Mo比=2.2)。
图18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thiourea)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19A、B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0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FTIR光谱。
图21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22A、B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3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FTIR光谱。
图24表示改变S/Ru比并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XRD图形。
图25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
图26A、B、C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7A、B、C、D表示RuS2的煅烧物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8表示溶剂热反应合成物RuS2(S/Ru比=4)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
图29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uS2(220℃、10小时)的XRD图形。
图30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uS2(220℃、10小时)的煅烧物(400℃、5小时)的XRD图形。
图31A、B表示RuS2及其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2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的XRD图形。
图33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
图34表示在S/Rh=5.0下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及其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以及750℃、5小时)的XRD图形。
图35A、B、C、D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6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37A、B表示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8A、B表示S/Rh=3.0的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
图39A、B表示S/Rh=3.0的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的400℃烧成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
图40表示水热合成物Rh2S3(S/Rh比=3)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
图41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XRD图形。
图42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
图43表示S/Re比为4而得到的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44表示S/Re比为9而得到的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XRD图形。
图45A、B、C、D表示溶剂热反应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6A、B表示S/Rh=9.0的溶剂热反应的生成物ReS2的750℃烧成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
图47表示溶剂热生成物(S/Rh比=4)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
图48表示由水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XRD图形、和由水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
图49A、B、C、D表示水热反应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0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Mo-S的TEM观察结果。
图51表示Rh2S3/C和Rh-Mo-S/C的氧还原电流值。
图52表示本发明的含有几个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的结果。
图53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和MoRuS/C-2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54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RuS/C-1的TEM观察结果。
图55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和MoRuS/C-4以及MoRuS/C-5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56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5和纸(Paper)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57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1-C2和MoRuS/C-11-C4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58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2和MoRuS/C-14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59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NT-C-1和MoRu-H2-CNT-C1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60表示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NT-C1的TEM观察结果。
图61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B-C1和MoRu-H2-CB-C1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62表示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01-CNT-C1、MoRu-H01-CNT-C2、MoRu-H02-CNT-C1和MoRu-H02-CNT-C2的RDE评价的结果。
图63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01-CNT-C1、MoRu-S01-CNT-C2、MoRu-S02-CNT-C1和MoRu-S02-CNT-C2的RDE评价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水热反应或者溶剂热反应探求含有MoS2、RuS2、Rh2S3、ReS2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合成、含有2或3成分系的硫化物固溶体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可能性,并且以含有这些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作为燃料电池用催化剂的用途开发为目标。
图1用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使用水热反应或者溶剂热反应的合成方法。在低温下的反应使用了内衬特氟隆(teflon)的高压釜,在高温下的反应使用了内衬哈氏合金C的高压釜。均在原位(in-situ)进行反应。关于特定的合成条件在下面叙述。
如图1所示,
(1)将原料(Mo、Ru、Rh、Re和S)装入高压釜。决定原料的种类和量比。
(2)将溶剂装入高压釜。在此,决定溶剂的种类和量。
(3)进行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
(4)进行固体生成物的洗涤、由离心分离器回收、真空干燥。
(5)进行在Ar等惰性气体气氛下的煅烧。在此,决定温度和时间。
(6)通过SEM、HRTEM、EDX、FTIR、XRD等进行特性评价。[实施例1:MoS2的合成]
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MoCl5、(NH4)6Mo7O24·4H2O、(NH4)3[PO4Mo12O]·3H2O,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硫脲((NH2)2CS),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或者蒸馏水,在反应条件:220℃或350℃、10小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或者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350℃~750℃、5小时的煅烧。
1.1由溶剂热反应来合成MoS2
在溶剂热反应中,作为原料使用Mo(CO)6和S的场合,得到了很好地分散的MoS2粉末。在低温(220℃、10小时)合成的MoS2粉末为低结晶性,但通过在Ar气氛下在350℃进行煅烧,结晶性提高。另外,通过在高温(350℃、10小时)进行合成,结晶性比在低温合成时提高。
1.1.1由Mo原料引起的影响
使Mo的起始原料为Mo(CO)6或者MoCl5,并设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10小时来实施了合成实验。作为原料使用了MoCl5时得到了结晶性稍高的MoS2粉末,但与作为原料使用了Mo(CO)6的情况相比,生成了强烈凝聚了的粒子。作为Mo原料决定使用Mo(CO)6
图2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XRD图形。在此为:溶剂:二甲苯、温度:220℃、时间:10小时,在图中,a为MoCl5+S、b为Mo(CO)6+S。
图3表示由MoCl5合成的MoS2粉末的SEM照片(煅烧400℃、5小时)。
1.1.2S原料的影响
使硫的起始原料为S或者硫脲,并设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10小时来实施了合成实验。由S合成时得到了结晶性稍高的MoS2粉末,以硫脲为原料时生成物强烈凝聚。作为硫源,决定使用S。
图4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XRD图形。在此是:溶剂:二甲苯、温度:220℃、时间:10小时,在图中,a为Mo(CO)6+硫脲、b为Mo(CO)6+S。
图5表示由硫脲合成的MoS2粉末的SEM照片(煅烧400℃、5小时)。
1.1.3煅烧的效果
将由Mo(CO)6和S通过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在Ar气流中进行了煅烧。图6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a)及其煅烧物(b、c)的XRD图形。图中b为350℃、2小时,c为600℃、2小时。
如图6所示,通过在350℃煅烧,结晶性增加,即使在600℃煅烧,其结晶性与350℃的情况相比也不怎么变化。因此此后的实验将煅烧条件设为400℃以上、5小时。
1.1.4S/Mo比的影响
在由Mo(CO)6和S通过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MoS2时,使原料的S/Mo比变化。图7表示改变了S/Mo比的、由Mo(CO)6和S通过22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生成物的XRD图形。另外,图8表示改变了S/Mo比的、由Mo(CO)6和S通过22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的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XRD图形。在各图中,关于S/Mo比,a为1.6、b为2.0、c为2.4、d为3.0。
根据图7和图8的结果,即使使S/Mo比从1.6进行变化直到3.0,生成物也为MoS2单相。S/Mo比为2.0以上时,生成物MoS2的结晶性稍微增加。可是,在400℃、5小时、氩气流中煅烧了的生成物的结晶性看不到差异。
1.1.5MoS2的显微镜观察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Mo比为2.4、由Mo(CO)6和S通过22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S2、和400℃、5小时的煅烧物。图9A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9B表示其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另外,图10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400℃、5小时的煅烧物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可观察到得到的MoS2由100nm左右的微细的粒子构成,分散性高,性状与图3A、B、图5A、B所示的由不同的Mo原料合成的MoS2大大不同。即使通过进行煅烧,也观察不到凝聚特别强烈的情形。
根据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生成物观察到纤维状的层重合了的微细结构。XRD图形与JCPDS卡所记载的图形衍射强度不同的原因,认为是源于这样的结构的缘故。
1.1.6在高温下的合成
改变S/Mo比尝试了由Mo(CO)6和S通过更高温的35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来合成MoS2。图11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XRD图形。另外,图12A、B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MoS2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通过提高反应温度,生成的MoS2的结晶性上升到与进行了煅烧的情况相同的程度。特别是在S/Mo比高的场合,(002)的衍射线强度增加。
根据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知道,生成物的形状与低温的场合相同,由微细的粒子构成。另外,由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可看到二个部分,观察到对比度强烈的纤维状的层和结晶性比较高的晶格像。各自的晶格间隔为6.2埃和2.7埃,认为是与MoS2的〈002〉和〈100〉相对应的。
这样判明了:以Mo(CO)6和S为原料,将S/Mo比设为3,由350℃、10小时的溶剂热反应可合成结晶性高、分散性优异的MoS2
1.2由水热反应合成MoS2
作为Mo原料使用MoCl5、(NH4)6Mo7O24·4H2O、(NH4)3[PO4Mo12O]·3H2O,作为S原料使用硫脲((NH2)2CS),尝试由水热反应来合成MoS2,得到了相比于溶剂热反应结晶性高的MoS2。在向MoCl5添加了氢氧化钠的场合,在将(NH4)6Mo7O24·4H2O和/或(NH4)3[PO4Mo12O]·3H2O用于原料时,生成了由分散性比较高的微细粒子构成的MoS2
1.2.1添加氨进行的MoCl5和硫脲的反应
将原料设为MoCl5和硫脲,在改变其量比的同时,也改变氨的量,在220℃、10小时的条件下尝试MoS2的合成。图13表示添加氨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另外,图14表示将添加氨而水热合成的MoS2在氩气流中进行了煅烧(400℃、5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在各图中,a是S/Mo=2.2、未添加氨;b是S/Mo=2.2、氨50体积%;c是S/Mo=3.0、氨50体积%;d是S/Mo=4.0、氨50体积%。此外,图15A、B表示添加氨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S/Mo=2.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
在S/Mo为30时,不论有无氨的添加,都得到了(002)衍射线的位置偏移了的生成物。若将该生成物在400℃进行煅烧,则衍射图形与以往得到的MoS2相同。在S/Mo为30时,具有在层间可插入少许的物质的可能性。通过煅烧,结晶性提高了。一般地生成物强烈地凝聚。
1.2.2添加氢氧化钠进行MoCl5和硫脲的反应
图16表示将S/Mo比设为2.2、添加氢氧化钠而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和将其在氩气流中进行了煅烧(400℃、5小时)的MoS2的XRD图形。在此,a:NaOH水溶液浓度0.6M;b:NaOH水溶液浓度0.9M;c:NaOH水溶液浓度1.2M;d:NaOH水溶液浓度1.8M。另外,图17表示在0.6MNaOH水溶液中水热合成(220℃、10小时)的MoS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S/Mo比=2.2)。
添加氢氧化钠而合成的MoS2,由结晶性比较高、分散性高的微细的球状粒子构成。
1.2.3(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反应
图18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另外,图19A、B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此外,图20表示通过(NH4)3[PO4Mo12O]·3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FTIR光谱。在各图中,a是水热合成物(220℃、10小时),b是烧成物(400℃、5小时)。
得到的生成物结晶性高,即使煅烧也未看到结晶性的提高。试样由分散性比较高的微细的粒子构成。FTIR光谱中没有起因于有机物的吸收。
1.2.4(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反应
图21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另外,图22A、B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22A是水热合成物(220℃、10小时),图22B是烧成物(氩中、400℃、5小时)。此外,图23表示通过(NH4)6Mo7O24·4H2O和硫脲的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及其煅烧物的FTIR光谱。在各图中,a是水热合成物(220℃、10小时),b是烧成物(氩中、400℃、5小时)。
在以(NH4)6Mo7O24·4H2O为原料的场合也得到了与以(NH4)3[PO4Mo12O]·3H2O为原料的场合同样的结果。生成物的结晶性高,即使煅烧也看不到结晶性的提高。试样由分散性比较高的微细的粒子构成。FTIR光谱中没有起因于有机物的吸收。
[实施例2:RuS2的合成]
作为Ru原料使用Ru(CO)12,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或者蒸馏水,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或者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5小时的煅烧。
2.1由溶剂热反应来合成RuS2
图24表示改变S/Ru比、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S/Ru=6,b是S/Ru=4。生成物不取决于S/Ru比为低结晶性。由图28所示的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及其煅烧物的FTIR光谱知道,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含有有机物。在图中,a是生成的RuS2,b是其煅烧物。
图25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S/Ru=6,b是S/Ru=4,c是S/Ru=4.8,d是S/Ru=4.3,e是S/Ru=4。通过煅烧,生成物中的有机物消失了。在将试样进行了煅烧的情况下,行为根据S/Ru比而大大不同,为了通过煅烧而引起结晶化,S/Ru比需为4.8以下。S/Ru比减少而变为4时,结晶化显著进行,但同时看到了金属Ru的生成。
图26A、B、C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u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在图中,a是S/Ru=4,b是S/Ru=4.3,c是S/Ru=6。1μm左右的球状粒子凝聚着,S/Ru比对粉末粒子形状没有大的影响。由图27A、B、C、D所示的RuS2的煅烧物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知道,煅烧之后的球状粒子由微细的粒子构成,各个粒子可观察到晶格像,已较好地结晶化。
图28表示溶剂热反应合成物RuS2(S/Ru比=4)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在图中,a是水热合成物,b是煅烧物。
2.2由水热反应来合成RuS2
图29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uS2(220℃、10小时)的XRD图形。另外,图30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uS2(220℃、10小时)的煅烧物(400℃、5小时)的XRD图形。在各图中,a是S/Ru=2,b是S/Ru:2.8,c是S/Ru=3.6,d是S/Ru=4.4。此外,图31A、B表示RuS2及其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31A是S/Ru=4.4的生成物RuS2,图31B是其煅烧物(400℃、5小时)。
S/Ru比为3.6以下时,生成物中生成了结晶相,但不能够进行鉴别。认为该相含有有机物。S/Ru比为4.4而得到的非晶相,通过煅烧也结晶化为RuS2。S/Ru比为2.8以下时,煅烧物中混杂有未能鉴别相。S/Ru比为2.0时,Ru金属的生成也已被确认。
[实施例3:Rh2S3的合成]
作为Rh原料使用Rh6(CO)1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或者蒸馏水,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或者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5小时(一部分为750℃)的煅烧。
3.1由溶剂热反应来合成Rh2S3
图32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的XRD图形。另外,图33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在各图中,a是S/Rh=1.5,b是S/Rh=3.6,c是S/Rh=5.0。图34表示在S/Rh=5.0下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2S3及其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和750℃、5小时)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b是其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c是其煅烧物(Ar气流中、750℃、5小时)。
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为低结晶性,但若将其进行煅烧,则结晶化显著地进行。由煅烧引起的结晶化依赖于S/Rh比,S/Rh比为3.6以下时已结晶化,但S/Rh比为5.0时未引起结晶化。可是,通过使煅烧温度上升到750℃,即使是S/Rh比为5的试样也已结晶化。
图35A、B、C、D表示由溶剂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在图中,a是S/Rh比=3.6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b是S/Rh比=3.6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c是S/Rh比=5.0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d是S/Rh比=5.0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生成物不依赖于S/Rh比由非常细的粒子构成,通过煅烧也观察不到变化。
3.2由水热反应得到的Rh2S3的合成
图36表示由水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S/Rh比=1.5的水热反应生成物,b是S/Rh比=1.5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c是S/Rh比=3.0的水热反应生成物,d是S/Rh比=3.0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
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不取决于S/Rh比为低结晶性,但通过煅烧,结晶化显著地进行。S/Rh比为1.5的场合,煅烧物中存在杂质,S/Rh比为3.0时得到了目标相。
图37A、B表示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及其煅烧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在图中,a是S/Rh比=1.5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b是S/Rh比=3.0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烧成物。水热合成物具有一部分自形,生长成为大的晶体。XRD图形具有非晶的性质,与之相对,已切实地生长出晶体,这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图38A、B表示S/Rh=3.0的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图39A、B表示S/Rh=3.0的水热反应的生成物Rh2S3的400℃烧成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上述的结晶生长可由图38A、B、图39A、B所示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确认。
图40表示水热合成物Rh2S3(S/Rh比=3)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在图中,a是水热合成物,b是煅烧物。由图40的IR光谱知道,在水热反应生成物中没有组入有机物。
[实施例4:ReS2的合成]
作为Re原料使用Re2(CO)10,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或者蒸馏水,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或者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或750℃、5小时的煅烧。
4.1由溶剂热反应来合成ReS2
图41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XRD图形。另外,图42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在各图中,a是S/Re=1.32,b是S/Re=2,c是S/Re=4,d是S/Re=9。
在S/Re比小于2的场合,除了来自低结晶性物质的宽的衍射线以外,还观察到了非常锐利的衍射线。可是不能够进行鉴别。另外,该衍射线通过进行煅烧而消失,由此认为是起因于有机物的衍射线。在400℃进行了煅烧的场合,在S/Re比小于2时,40度附近的衍射线完全不分离,显示出与S/Re比高的试样不同的行为。
图43表示在S/Re比为4时得到的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溶剂热反应生成物ReS2,b是其400℃煅烧物,c是其750℃煅烧物。另外,图44表示在S/Re比为9时得到的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XRD图形。在图中,a是溶剂热反应生成物ReS2,b是其400℃煅烧物,c是其750℃煅烧物。虽然通过750℃的烧成可看到结晶性的增加,但是即使这样,衍射线也宽,认为试样未完全地结晶化。
图45A、B、C、D表示溶剂热反应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在图中,a是S/Re=4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b是S/Re=4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煅烧物,c是S/Re=2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d是S/Re=2的溶剂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煅烧物。生成物是由球状粒子构成的,特别是在S/Re比为2的场合,大小均匀。在S/Re比为4的场合,粒径分布变宽。
图46A、B表示S/Rh=9.0的溶剂热反应的生成物ReS2的750℃烧成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束衍射图形。
图47表示溶剂热生成物(S/Rh比=4)及其400℃煅烧物的FTIR光谱。在图中,a是水热合成物,b是煅烧物。
下述表1表示750℃煅烧物的EDX分析结果。
表1
区域No S/Re
1 2.39
2 1.80
3 1.21
4 2.19
5 1.71
6 1.26
7 2.19
8 2.22
9 1.99
EDX组成分析的结果,作为平均值得到了1.98的S/Re比,但即使在同一球状粒子内也可看到组成的不匀(偏差),可认为未必给出了准确的组成比。
4.2由水热反应来合成ReS2
图48表示由水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XRD图形和由水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eS2的煅烧物(Ar气流中、400℃、5小时)的XRD图形。在各图中,a是S/Re=2,b是S/Re=2的煅烧物,c是S/Re=4,d是S/Re=4的煅烧物。
即使使S/Re比变为2或者4,另外,即使在400℃进行煅烧,虽然结晶性稍微提高,但是生成物仍为低结晶性。
图49A、B、C、D表示水热反应生成物ReS2和煅烧物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在图中,a是S/Re=4的水热反应生成物,b是S/Re=4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煅烧物,c是S/Re=2的水热反应生成物,d是S/Re=2的水热反应生成物的400℃煅烧物。生成物强烈地凝聚。
[实施例5:Rh-Mo-S的合成]
作为Rh原料使用Rh6(CO)16,作为Mo原料使用(NH4)6Mo7O24·4H2O,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在反应条件:40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Mo/Rh=0.2/0.8、S/Rh=2.25、S/Mo=3.0、填充率=50%。
图50表示由溶剂热反应(220℃、10小时)合成的Rh-Mo-S的TEM观察结果。TEM/EDX解析的结果,作为平均值是:Rh=42.68原子%、Mo=4.86原子%、S=52.46原子%,Mo/Rh比=0.10/0.90、S/Rh比=1.34、S/Mo比=12.85。
[Rh2S3/C和Rh-Mo-S/C的电化学特性]
对于上述实施例3所得到的Rh2S3/C和上述实施例5所得到的Rh-Mo-S/C,作为电化学特性,调查了相对于电位的氧还原电流值。图51表示Rh2S3/C和Rh-Mo-S/C的氧还原电流值。图50中添加了放大了氧还原开始电位附近的照片。
根据图51的结果,Rh2S3/C和Rh-Mo-S/C都看到了氧还原作用。在0.7V下,Rh2S3/C的氧还原电流值为5.76E-06,与之相对,Rh-Mo-S/C的氧还原电流值为2.52E-05,活性为前者的约5倍。
[性能评价]
图52表示本发明的含有几个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的结果。由图52的结果知道,本发明的含有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氧还原催化性能。
[Rh2S3/C和Rh-Mo-S/C的分散状态]
如以下那样合成了Rh2S3/C。设为S/Rh=1.65、C:Rh2S3=4:8,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在反应条件:40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5小时的煅烧。另外,如以下那样合成了Rh-Mo-S/C。设为Mo:Rh=5:95、S/Rh=1.65、C:(Mo+Rh)2S3=4:8,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在反应条件:40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400℃、5小时的煅烧。
将合成粉末放入醇中,进行约5分钟的超声波分散,将得到的浆液滴加到Cu制微细网眼中,经自然干燥后作为观察试样,采用场致发射型分析电子显微镜(FE制,“Tecnai”G2-F20-MAT型,加速电压:200kV(最大),分辨率:0.24nm(轴上照射)),进行了FE-TEM观察。
进行FE-TEM观察的结果,对于Rh2S3/C而言,Rh、S都分散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可判断为合成物。另外,关于C,以包含Rh、S的检测位置的方式广泛地分散。另外,对于Rh-Mo-S/C而言,Rh、Mo、S都分散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可判断为合成物。另外,关于C,以包含Rh、Mo、S的检测位置的方式广泛地分散。
[实施例6:Ru-Mo-S的合成]
6.1Mo:Ru合成比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炭黑使用科恩黑EC300J(商标名),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60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Mo/Rh=0.2/0.8时得到了称为MoRuS/C-1的合成物;在Mo/Rh=0.05/0.95时得到了称为MoRuS/C-2的合成物。
图53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和MoRuS/C-2的RDE评价的结果。
另外,图54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MoRuS/C-1的TEM观察结果。由图54的结果可确认MoRuS和C以纳米尺寸分散着。
6.2S含量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炭黑使用科恩黑EC300J(商标名),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2/0.8,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60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S含量300%下得到了称为MoRuS/C-1的合成物;在S含量100%下得到了称为MoRuS/C-4的合成物;在S含量70%下得到了称为MoRuS/C-5的合成物。
图55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MoRuS/C-4和MoRuS/C-5的RDE评价的结果。
6.3炭黑(CB)和碳纳米管(CNT)纸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使用炭黑(科恩黑EC300J(商标名))或碳纳米管(CNT)纸,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2/0.8,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60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使用炭黑时得到了称为MoRuS/C-5的合成物;在使用碳纳米管(CNT)纸时得到了称为纸(Paper)的合成物。
图56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5和纸(Paper)的RDE评价的结果。
6.4烧成温度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炭黑使用科恩黑EC300J(商标名)),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21/0.79,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5小时或45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350℃、5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C-11-C2的合成物;在450℃、5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C-11-C4的合成物。
图57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1-C2和MoRuS/C-11-C4的RDE评价的结果。
6.5烧成时间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炭黑使用科恩黑EC300J(商标名)),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21/0.79,在反应条件:140℃、2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2小时或350℃、5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3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C-12的合成物;在350℃、5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C-14的合成物。
图58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C-12和MoRuS/C-14的RDE评价的结果。
6.6使用碳纳米管(CNT)分散液,并改变合成条件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使用碳纳米管(CNT)0.05g水分散液,作为溶剂使用水,Mo/Rh=0.17/0.83,在反应条件:140℃、10小时或220℃、10小时下进行了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2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140℃、10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1-CNT-C1的合成物;在220℃、10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2-CNT-C1的合成物。
图59表示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NT-C1和MoRu-H2-CNT-C1的RDE评价的结果。
另外,图60表示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NT-C1的TEM观察结果。由图60的结果知道,MoRuS以纳米尺寸分散于碳纳米管上。
6.7使用炭黑(CB),并改变合成条件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作为炭黑使用科恩黑EC300J(商标名)),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17/0.83,在反应条件:140℃、10小时或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2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140℃、10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1-CB-C1的合成物;在220℃、10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2-CB-C1的合成物。
图61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1-CB-C1和MoRu-H2-CB-C1的RDE评价的结果。
6.8使用碳纳米管(CNT)水分散液,并改变S含量和烧成温度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使用碳纳米管(CNT)0.2g水分散液,作为溶剂使用水,Mo/Rh=0.2/0.9,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水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2小时或550℃、2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S含量70%、3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01-CNT-C1的合成物;在S含量70%、5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01-CNT-C2的合成物;在S含量50%、3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02-CNT-C1的合成物;在S含量50%、5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H02-CNT-C2的合成物。
图62表示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H01-CNT-C1、MoRu-H01-CNT-C2、MoRu-H02-CNT-C1和MoRu-H02-CNT-C2的RDE评价的结果。
6.9使用碳纳米管(CNT)二甲苯分散液,并改变S含量和烧成温度
作为Ru原料使用Ru3(CO)16,作为Mo原料使用MoCO6,作为S原料使用S(硫固体),使用碳纳米管(CNT)0.2g二甲苯分散液,作为溶剂使用二甲苯,Mo/Rh=0.2/0.9,在反应条件:220℃、10小时下进行了溶剂热反应。其后,在Ar气氛下进行了350℃、2小时或550℃、2小时的煅烧。
进行合成的结果,在S含量70%、3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01-CNT-C1的合成物;在S含量70%、5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01-CNT-C2的合成物;在S含量50%、3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02-CNT-C1的合成物;在S含量50%、550℃、2小时下得到了称为MoRu-S02-CNT-C2的合成物。
图63表示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的作为Ru-Mo-S的MoRu-S01-CNT-C1、MoRu-S01-CNT-C2、MoRu-S02-CNT-C1和MoRu-S02-CNT-C2的RDE评价的结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含有选自钼(Mo)、铑(Rh)、钌(Ru)、铼(Re)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含有这些特定元素的硫化物或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的微粒子复合材料,除了可用于公知的用途以外,还可期待有效利用其特性进行面向各种用途的开发。例如可应用作为能够低成本化的燃料电池用催化剂。而且,通过选择进行掺杂的掺杂元素可发挥各种物性。
本发明中表示数值范围的“以上”和“以下”均包括本数。

Claims (4)

1.一种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该微粒子复合材料含有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和导电性微粒子,所述复合硫化物的微粒子包含钼(Mo)并且包含铑(Rh)或钌(Ru),该制造方法包括:
由导电性碳粉末、含有钼(Mo)的化合物、含有铑(Rh)或钌(Ru)的化合物、和硫(S)或含有硫(S)的化合物制作溶剂混合液的工序;和
使该溶剂混合液在形成为溶剂的超临界状态或亚临界状态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溶剂热反应的工序,
并且,在所述溶剂热反应工序之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300℃~800℃进行热处理,
所述导电性碳粉末是炭黑或碳纳米管,
并且,在MoRuS和炭黑的体系中,MoRuS和炭黑以纳米尺寸分散着,在MoRuS和碳纳米管的体系中,MoRuS以纳米尺寸分散于碳纳米管上,
在Rh-Mo-S、和炭黑或碳纳米管的体系中,Rh、Mo、S、和炭黑或碳纳米管在检测位置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热反应工序是在200℃~600℃进行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原位进行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子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了硫。
CN201510316868.7A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Pending CN1050479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9907 2007-09-14
JP2007239907 2007-09-14
JP2008-233905 2008-09-11
JP2008233905A JP2009082910A (ja) 2007-09-14 2008-09-11 微粒子コンポジット、その製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触媒、及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CN200880106866A CN101801526A (zh)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866A Division CN101801526A (zh)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7954A true CN105047954A (zh) 2015-11-11

Family

ID=404521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16868.7A Pending CN105047954A (zh)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CN200880106866A Pending CN101801526A (zh)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866A Pending CN101801526A (zh) 2007-09-14 2008-09-12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93604B2 (zh)
EP (1) EP2198961B1 (zh)
JP (1) JP2009082910A (zh)
KR (1) KR101264475B1 (zh)
CN (2) CN105047954A (zh)
CA (1) CA2698823C (zh)
WO (1) WO20090351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3208A (zh) * 2017-11-14 2018-03-16 湘潭大学 一种微波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催化分解硫化氢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70524B1 (ko) * 2009-06-30 2014-12-08 한화케미칼 주식회사 혼화성이 증대된 복합탄소소재 및 이의 연속적인 제조 방법
JP201201129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
JP2012035218A (ja) * 2010-08-10 2012-02-2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触媒
CN102398920B (zh) * 2011-11-07 2013-07-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射流空化技术制备二维纳米二硫化钼的方法
CN103918039A (zh) * 2011-11-17 2014-07-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制造方法
CN104445413B (zh) * 2014-12-09 2016-02-17 湘潭大学 一种硼和氮双掺杂的二硫化钼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960948B (zh) 2016-07-27 2020-07-10 北京大学 一种MoSx/碳黑纳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US10883046B2 (en) * 2017-02-02 2021-01-05 Nanoco 2D Materials Limited Synthesis of luminescent 2D layered materials using an amine-met al complex and a slow sulfur-releasing precursor
KR102315383B1 (ko) 2018-08-30 2021-10-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황화몰리브덴을 포함하는 탄소나노구조체의 제조방법
CN112088451B (zh) 2018-08-30 2023-08-1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包含二硫化钼的碳纳米结构体的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KR102663580B1 (ko) 2018-08-30 2024-05-0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황화몰리브덴이 포함된 탄소나노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9647446A (zh) * 2019-01-10 2019-04-19 沈阳化工大学 一种MoV基多元金属氧化物的快速制备方法
CN111185201B (zh) * 2020-02-25 2022-07-19 辽宁大学 铼掺杂硫化钼纳米片/碳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催化水制氢中的应用
CN111403707A (zh) * 2020-03-24 2020-07-10 东华大学 具有双缺陷结构的硫化铼/氮掺杂生物质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3788497B (zh) * 2021-08-12 2022-07-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相硫化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845159B (zh) * 2021-11-11 2023-03-21 重庆邮电大学 RuS2中空介孔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CN114044544B (zh) * 2021-12-22 2023-10-27 天齐创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氧化法制备宽粒径分布三元前驱体材料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67A (zh) * 2001-10-04 2003-07-16 佳能株式会社 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4628C2 (de) 1996-10-17 2001-05-23 Hahn Meitner Inst Berli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inerten Kathode für die selektive Sauerstoffreduktion und Anwendung der hergestellten Kathode
JPH11288732A (ja) 1998-04-02 1999-10-19 Asahi Chem Ind Co Ltd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材料の回収および再利用方法
JP2000143244A (ja) 1998-07-24 2000-05-23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複合金属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KR100417079B1 (ko) 2001-05-08 2004-02-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형광체용 단결정 황화아연 분말의 제조방법
DE10132490B4 (de) 2001-07-03 2007-04-12 Hahn-Meitner-Institut Berlin Gmbh Platinfreies Chelat-Katalysatormaterial für die selektive Sauerstoffreduktio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2005036214A (ja) 2003-06-26 2005-02-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蛍光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040262577A1 (en) 2003-06-26 2004-12-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sphor,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5264108A (ja) 2004-03-22 2005-09-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El蛍光体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el蛍光体粉末
JP2006252797A (ja) * 2005-03-08 2006-09-21 Hitachi Maxell Ltd 燃料電池用酸素極触媒、直接メタノール型燃料電池及び触媒の製造方法
JP2007042519A (ja) * 2005-08-04 2007-02-1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燃料電池用触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用電極及び燃料電池
JP4708943B2 (ja) 2005-09-26 2011-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ペロブスカイト型複合酸化物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67A (zh) * 2001-10-04 2003-07-16 佳能株式会社 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QIANG SHI ET AL: ""A low-temperature extration-solvothermal route to the fabrication of micro-sized MoS2 spheres modified by Cyanex 301"",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
NICOLE BERNTSEN ET AL: ""A Solvothermal Route to High-Surface-Area Nanostructured MoS2"", 《CHEM. MATER.》 *
夏军保等: ""水热法合成MoS2/CNT同轴纳米管"", 《化学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3208A (zh) * 2017-11-14 2018-03-16 湘潭大学 一种微波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催化分解硫化氢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1526A (zh) 2010-08-11
US9193604B2 (en) 2015-11-24
WO2009035163A1 (ja) 2009-03-19
JP2009082910A (ja) 2009-04-23
KR101264475B1 (ko) 2013-05-14
EP2198961B1 (en) 2017-07-05
CA2698823C (en) 2012-12-18
EP2198961A1 (en) 2010-06-23
US20100213420A1 (en) 2010-08-26
CA2698823A1 (en) 2010-03-08
KR20100051877A (ko) 2010-05-18
EP2198961A4 (en) 201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7954A (zh) 微粒子复合材料、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和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US8999877B2 (en) Single-crystal fine powder of sulfide or sulfide complex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Patel et al.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of Co-nanoparticles embedded on B-thin film: A very efficient catalyst produced in a single-step process
Xiong et al.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 novel RuCuNi/CNTs nanocomposite in hydro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ammonia borane
Tetzlaff et al. Sustainable and rapid 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Fe/Ni-pentlandite particles by mechanochemistry
WO2022063724A1 (en) A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use in a water splitting process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Mutinda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 2− x Rh x P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Aramini et al. Addition of transition metals to lithium intercalated fullerides enhances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CN103998134A (zh) 用于负载金属的载体、负载金属型催化剂、甲烷化反应设备和与其相关的方法
Vecino‐Mantilla et al.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Natural Gas over a New Ni Exsolved Ruddlesden‐Popper Manganite in SOFC Anode Conditions
US10130937B2 (en) Preparation method for rod-shaped molybdenum oxi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molybdenum oxide composite
Siepen et al. EXAFS/XANES, chemisorption and IR investigations of colloidal Pt/Rh bimetallic catalysts
Nkabinde et al. Delineating the role of crystallinity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colloidally synthesized MoP nanocrystals
Rosmini et al. Mesoporous Ce–Fe–Ni nanocomposites encapsulated in carbon-nanofiber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behavior in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Ayom et al.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nickel phosphide system induced by transition-metal doping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study
JP5312079B2 (ja) 微粒子コンポジット、その製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触媒、及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Caillot et al.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e over La0. 8Sr0. 2CrO3 based Ru catalysts
Zhao et al. Increased SO2 electrooxidation activity on a copper-nitrogen doped catalyst and its active sites analysis
Azeredo et al. Co–Ru nanoalloy catalysts for the acceptorless dehydrogenation of alcohols
Salarvand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Hydrogen Evolution Activity of Ni‐Mo/Al2O3 Composite
Pinto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dered intermetallic platinum phases for electrocatalytic applications
Tetzlaff et al. Mechanochemical one-pot synthesis of heterostructured pentlandite-carbon composites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zeredo et al. Facile soft-chemistry synthesis of Co-Ru nanoalloys: influence of the composition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acceptorless dehydrogenation of alcohols.
Ергазиева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the ACTIVITY in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of BIOXIDE NiO-Co3O4 and NiO-Fe2O3 SYSTEMS SUPPORTED on the GRANULATED NATURAL DIATOMITE
US20130105333A1 (en) Binary Metallic Alloys for Electro Oxidation in Alkaline Media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