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248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248A
CN105009248A CN201480012701.5A CN201480012701A CN105009248A CN 105009248 A CN105009248 A CN 105009248A CN 201480012701 A CN201480012701 A CN 201480012701A CN 105009248 A CN105009248 A CN 105009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c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thermal conductivity
synthetic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27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9248B (zh
Inventor
鹿志村修
矶崎优
高谷幸悦
柴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09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9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动触头从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灭弧的电磁接触器。在具有绝缘性的接点收纳盒(102)内,以能够相对于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静触头(111)接触、分离的方式配置有动触头(130),并且在一对静触头的接点与动触头的接点的接触位置形成灭弧室(145)、(146),用导热率比合成树脂成形材料高的高导热性材料至少形成上述灭弧室的与电弧接触的内壁面侧。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动触头可相对于静触头接触、分离地配置的接点装置和使该接点装置的动触头可动的电磁体(电磁铁)单元,特别是容易将在动触头从静触头分离的断路时产生的电弧灭弧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电流路径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是在接点收纳盒内配置有保持规定距离而配置的一对静触头和可相对于该一对静触头接触、分离地配置的动触头。并且,在接点收纳盒的内侧以包围一对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方式配置有绝缘筒体。由磁体收纳部将灭弧用永磁体定位保持于该绝缘筒体,并且在该磁体收纳部的动触头的延长方向外侧形成灭弧空间,其中,该灭弧用永磁体将在一对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灭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3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例中,灭弧空间由绝缘筒体的内周面形成,该绝缘筒体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树脂成形品构成。因此,在树脂成形品的情况下,由于内壁面光滑,因此沿着该内壁面的气流成为层流,热交换量也较小,热交换量为饱和状态。此外,由于树脂成形品的导热率小到0.2W/mK,所以电弧的冷却效果较小,不能提高电弧电场,因此用于获得规定的电弧电压的电弧长度变长,存在难以小型化的未解决课题。
于是,本发明着眼于上述以往例的未解决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热交换量不会饱和,能够充分地进行电弧的冷却,从而容易地进行灭弧。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具有绝缘性的接点收纳盒内,以能够与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静触头接触、分离的方式配置有动触头,并且在一对静触头的接点与动触头的接点的接触位置形成有灭弧室,用导热率比合成树脂成形材料高的高导热性材料至少形成灭弧室的与电弧接触的内壁面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用导热率比合成树脂成形材料高的高导热性材料至少形成灭弧室的与电弧接触的内壁面侧,所以能够提高电弧接触面的导热率,能够充分地进行电弧的冷却。其结果是,电弧电场提高,能够缩短用于获得规定的电弧电压的电弧长度,因此能够减小用于拉长电弧的灭弧空间,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此外,当电弧长度变短时,至切断结束为止的时间(电弧持续时间)变短,能够抑制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接点的损耗,能够实现作为接触器的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的II-II线上的接点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上的截面图。
图4是说明电弧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6是图5的A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接点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9(a)是截面图,图9(b)是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接点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10(a)是截面图,图10(b)是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电磁接触器
100   接点装置
101   接点机构
102   接点收纳盒
104   金属方筒体
105   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
111,112  静触头
114   支承导体部
115   C形部
121   绝缘盖
130   动触头
130a  接点部
131   连结轴
134   接触弹簧
140   绝缘筒体
141,142  磁体收纳腔
143,144  灭弧用永磁体
145,146  灭弧室
147   树脂成形材料
148   导热性填料
149   高导热率板
150   高导热率筒体(高导热性筒体)
151   电弧
200   电磁体单元
201   磁轭
203   圆筒状辅助轭
204   线轴
208   励磁线圈
210   上部磁轭
214   复位弹簧
215   可动柱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磁开闭器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是图1的II-II线上的接点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上的截面图。
在这些图1~图3中,10是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10由配置有接点机构的接点装置100和驱动该接点装置100的电磁体单元200构成。
如从图1~图3可以看出的,接点装置100具有收纳接点机构101的接点收纳盒102。该接点收纳盒102包括:金属方筒体104,其在金属制的下端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03;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其将该金属方筒体104的上端封闭;和绝缘筒体140,其配置在金属方筒体104的内周侧。
金属方筒体104例如由不锈钢形成,其凸缘部103密封接合在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上部磁轭210而被固定。
此外,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由平板状的陶瓷绝缘基板构成,在中央部保持规定间隔地形成有用于插通后述的一对静触头111和112的贯通孔106和107。
如图1所示,接点机构101包括插通在接点收纳盒102的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中而固定的一对静触头111和112。这些静触头111和112分别包括:支承导体部114,其插通在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中且在上端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3;和C形部115,其与该支承导体部114连结,设置于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且内部侧开口(开放)。
C形部115由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并由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形成为C形,其中,上板部116沿着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长,中间板部117从该上板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长,下板部118从该中间板部117的下端侧与上板部116平行地向内部侧、即静触头111和112的对面方向延长。
这里,支承导体部114和C形部115以如下状态例如通过钎焊(焊接)等固定,即,将在支承导体部114的下端面突出形成的销114a插通到在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形成的贯通孔120内的状态。另外,支承导体部114和C形部115的固定不限于钎焊等,也可以使销114a嵌合在贯通孔120中,或者也可以在销114a形成外螺纹,在贯通孔120形成内螺纹,使两者螺纹结合。
而且,在静触头111和112的C形部115分别安装有用于限制电弧产生的合成树脂材料制的绝缘盖121。该绝缘盖121覆盖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
这样,通过将绝缘盖121安装于静触头111和112的C形部115,在该C形部115的内周面仅露出下板部118的上表面侧,从而形成接点部118a。
而且,以将两端部配置在静触头111和112的C形部115内的方式设置有动触头130。该动触头130由后述的固定于电磁体单元200的可动柱塞215的连结轴131支承。该动触头130在中央部的连结轴131的附近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凹部132,在该凹部132形成有用于插通连结轴131的贯通孔133。
连结轴131在上端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1a。在该连结轴131从下端侧插通接触弹簧134,接着插通动触头130的贯通孔133。然后,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与凸缘部131a抵接,通过例如C形环135以利用该接触弹簧134获得规定的施加力的方式定位动触头130。
该动触头130在释放状态下成为两端的接点部与静触头111及112的C形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点部118a保持规定间隔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动触头130设定为在吸合(接通)位置上两端的接点部以接触弹簧134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压力与静触头111和112的C形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点部118a接触。
而且,构成接点收纳盒102的绝缘筒体140用如下材料成形:导热率比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导热率0.2W/mK高且具有绝缘性的氧化铝陶瓷(导热率30W/mK)、氮化铝(导热率180W/mK)、氮化硼(导热率63W/mK)等陶瓷类的高导热性材料。作为该高导热性材料,优选其导热率高于如后述那样作为在接点收纳盒102内封入的气体的氢在高温下的导热率20W/mK(4000℃,1atm)。
在绝缘筒体140,在与动触头130的延长方向中央部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磁体收纳腔141和142。在该磁体收纳腔141和142插通固定有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
该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以厚度方向上相互相对的面成为同极、例如N极的方式被磁化。而且,在磁体收纳腔141和14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并且在一对静触头111、112的接点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130a的接触位置分别形成有灭弧室145和146。
如图1所示,电磁体单元200具有从侧面看为扁平的U形的磁轭201,在该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固定有圆筒状辅助轭203。在该圆筒状辅助轭203的外侧配置有作为柱塞驱动部的线轴204。
线轴204包括:用于插通圆筒状辅助轭203的中央圆筒部205、从该中央圆筒部205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206、以及从比中央圆筒部205的上端稍靠下侧的位置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207。而且,在由中央圆筒部205、下凸缘部206和上凸缘部207构成的收纳空间内卷装有励磁线圈208。
此外,在磁轭201的成为开口端(开放端)的上端之间固定有上部磁轭210。该上部磁轭210在中央部形成有与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相对的贯通孔210a。
而且,在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内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设置有可动柱塞215,该可动柱塞215在底部与磁轭201的底板部20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14。在该可动柱塞215,在从上部磁轭210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缘部216。
此外,在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以包围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方式固定有呈环状形成的环状永磁体220。该环状永磁体220的外形形成为长方形,在中央部具有包围周缘部216的贯通孔221。该环状永磁体220以例如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的上端侧为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磁化。另外,环状永磁体220的贯通孔221的形状为与周缘部216的形状匹配的形状,外周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任意形状。同样地,环状永磁体220的外形也不限于长方形,可以为圆形、六边形等任意形状。
而且,在环状永磁体220的上端面固定有与环状永磁体220外形相同且具有中心开口224的辅助轭225。
此外,如图1所示,可动柱塞215由非磁性体制的、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罩230覆盖,在该罩230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长地形成的凸缘部231与上部磁轭210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形成有接点收纳盒102和罩230经由上部磁轭210的贯通孔210a连通的密封容器。而且,在由接点收纳盒102和罩230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
接下来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
现在,将静触头111与例如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将静触头112与负载连接。
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200中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因而处于电磁体单元200不产生使可动柱塞215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15被复位弹簧214向远离上部磁轭210的上方向施力。
与此同时,由环状永磁体220的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225,从而吸引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因此,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轭225的台阶板部下表面抵接。
因此,经由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接点机构101的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从静触头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向上方分离规定距离。因此,静触头111和112间的电流路径处于切断状态,接点机构101为断开状态。
这样,在释放状态下,由于复位弹簧214产生的施加力和环状永磁体220产生的吸引力两者作用于可动柱塞215,所以可动柱塞215不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等而无意中下降,能够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自该释放状态起,当对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进行励磁时,该电磁体单元200产生励磁力,从而抵抗复位弹簧214的施加力和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而向下方推压可动柱塞215。
这样,可动柱塞215下降,由此经由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动触头130也下降,其接点部130a以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与静触头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接触。
因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静触头111、动触头130和静触头112被供给到负载的闭合状态。
此时,在静触头111及112与动触头130之间产生使动触头130断开的方向的电磁斥力。
但是,静触头111和112如图1所示,由于由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形成C形部115,所以在上板部116及下板部118和与它们相对的动触头130流过反向的电流。
因此,静触头111和112的下板部118基于所形成的磁场与流过动触头130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能够产生将动触头130向静触头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推压的洛伦兹力。
通过该洛伦兹力,能够抵抗在静触头111及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断开方向的电磁斥力,能够可靠地防止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断开。
因此,能够减小支承动触头130的接触弹簧134的推压力,相应地也能够减小由励磁线圈208产生的推力,能够使电磁接触器整体的结构小型化。
在基于该接点机构101的闭合状态切断向负载的电流供给的情况下,停止对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
由此,由电磁体单元200使可动柱塞215向下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所以可动柱塞215因复位弹簧214的施加力而上升,随着周缘部216靠近辅助轭225,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增加。
由于该可动柱塞215上升,所以经由连结轴131连结的动触头130上升。与此相应,在由接触弹簧134施加接触压力的期间内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1和112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刻,成为动触头130从静触头111和112向上方分离的断开状态。
当成为该断开状态时,在静触头111及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由于该电弧而继续处于电流的通电状态。
此时,由于安装有覆盖静触头111及112的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绝缘盖121,所以能够使电弧仅在静触头111及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因此,能够使电弧的产生状态稳定,能够将电弧向灭弧室145或146拉伸而灭弧,能够提高灭弧性能。
此外,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被绝缘盖121覆盖。因此,通过动触头130的两端部与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及中间板部117之间的绝缘盖121,能够确保绝缘距离,能够缩短动触头130的可动方向上的高度。因此,能够使接点装置100小型化。
此外,由于静触头111、112的中间板部117的内侧面被磁性体板119覆盖,所以由流过该中间板部117的电流产生的磁场被磁性体板119屏蔽。因此,在静触头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所引起的磁场和流过中间板部117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不发生干扰,能够防止电弧受到流过中间板部117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为N极,其外侧为S极,所以该N极出来的磁通在俯视观察时如图4(a)所示那样,在各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在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和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的相对部分的电弧产生部而到达S极,从而形成磁场。同样地,在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静触头112的接点部118a和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的电弧产生部而到达S极,从而形成磁场。
因此,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通一起在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上以相互相反的方向横穿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以及静触头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
因此,在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如图4(b)所示,电流I从静触头111侧流向动触头130侧,并且磁通Φ的方向为从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因此,如图4(c)所示,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与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正交且与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和动触头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地作用有朝向灭弧室145侧的较大的洛伦兹力F。
由于该洛伦兹力F,如图2所示,在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151从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的侧面延伸到灭弧室145的内壁,并且以沿着该内壁到达动触头130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被大幅拉伸。
这样,当电弧成为沿着灭弧室145的内壁面的状态时,构成灭弧室145的内壁面的绝缘筒体140由如下材料构成:导热率比通常使用的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导热率(0.2W/mK)高且比封入在接点收纳盒102内的氢在高温下(4000℃,1atm)的导热率(20W/mK)高的氧化铝陶瓷(导热率30W/mK)、氮化铝(导热率180W/mK)、氮化硼(导热率63W/mK)等高导热性材料。
因此,由于灭弧室145的内壁面及其内部的导热率变高,所以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将电弧151的热传导到灭弧室145的壁面内。因此,能够充分地对电弧151进行冷却。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弧电场,能够缩短用于获得规定的电弧电压的电弧长度。因此,能够减小用于拉伸电弧151的灭弧空间,能够实现接点装置100的小型化、轻量化。
此外,当电弧长度变短时,至切断结束为止的时间(电弧持续时间)变短,能够抑制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接点的消耗,能够实现接触器的长寿命化。
另一方面,在静触头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之间,如图4(b)所示,电流I从动触头130侧流向静触头112侧,并且磁通Φ的方向为从内侧朝向外侧的右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与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正交且与静触头112的接点部118a和动触头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地作用有朝向灭弧室145侧的较大的洛伦兹力F。
由于该洛伦兹力F,在静触头112的接点部118a与动触头130之间产生的电弧151从动触头130的上表面侧沿着灭弧室145内被大幅拉伸。这里,绝缘筒体140也由如下材料构成:导热率比通常使用的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导热率(0.2W/mK)高且比封入在接点收纳盒102内的氢在高温下(4000℃,1atm)的导热率(20W/mK)高的氧化铝陶瓷(导热率30W/mK)、氮化铝(导热率180W/mK)、氮化硼(导热率63W/mK)等高导热性材料。因此,与前述的静触头111的接点部118a和动触头130之间同样地,提高了导热率,能够充分地冷却电弧151,可靠地切断电弧151。
另一方面,在电磁接触器10的吸合状态、再生电流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侧流动的状态下变成释放状态时,由于前述的图4(b)中的电流方向变成相反方向,所以洛伦兹力F作用于灭弧室146侧,除了电弧被拉伸到灭弧室146侧以外发挥同样的灭弧功能。
此时,由于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被配置在形成于绝缘筒体140的磁体收纳腔141和142内,所以电弧151不会直接与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灭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特性,能够使切断性能稳定化。
此外,由于能够用绝缘筒体140覆盖金属方筒体104的内周面进行绝缘,所以电流切断时电弧不短路,能够可靠地进行电流切断。
而且,由于能够用1个绝缘筒体140进行绝缘功能、灭弧用永磁体143及144的定位功能和灭弧用永磁体143及144的抗电弧的保护功能,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关于绝缘筒体140的材质,只要具有绝缘性并且导热率比通常使用的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导热率(0.2W/mK)高,就能够应用任意的高导热性材料。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改变绝缘筒体的结构。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使绝缘筒体140为如下合成树脂成形材料:在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147中混入由导热率比该热固化性树脂高的氧化铝陶瓷、氮化铝、氮化硼、铁、铝、铜等导热率高的粉末等形成的导热性填料(导热填料)148,从而维持成形树脂材料的绝缘性能并且提高了导热率。关于其他结构,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将导热性填料148混入到热固化性树脂147中,提高了合成树脂成形材料本身的导热率,因此能够获得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只将导热性填料148混入到热固化性树脂147中作为高导热性材料即可,因此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陶瓷类材料相比,能够大幅地抑制制造成本。
这里,作为导热性填料148,不限于导热率比上述的热固化性树脂高的氧化铝陶瓷、氮化铝、氮化硼、铁、铝、铜等导热率高的粉末等,可以应用导热率比热固化性树脂高的任意的高导热率材料,作为性状,不限于粉状,可以为短纤维状等任意的性状。
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三实施方式将高导热材料通过插入成形形成于绝缘筒体140的表面。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用由前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形成的热固化性树脂成形绝缘筒体140时,以成为内壁面侧的方式插入成形有由铜、CuW等导热率比热固化性树脂材料高的金属制成的、作为高导热性材料的高导热率板(高导热性板)149。关于其他结构,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在绝缘筒体140的内壁面插入成形有作为高导热性材料的金属高导热率板149,所以当拉伸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151使其到达绝缘筒体140的内壁面附近时,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将电弧151的热传导到灭弧室145的壁面内。因此,能够充分地对电弧151进行冷却。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弧电场,能够缩短用于获得规定的电弧电压的电弧长度。因此,能够减小用于拉伸电弧151的灭弧空间,能够实现接点装置100的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插入成形有高导热率板14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在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涂敷导热率比构成该绝缘筒体的热固化性树脂材料高的任意金属材料或陶瓷。
此外,可以将在导热率比热固化性树脂材料高的金属高导热率板149涂敷绝缘材料而成的部件通过插入成形或粘结、螺钉连结来固定在绝缘筒体140的内壁。
接下来,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安装有覆盖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的金属导热材料,来替代插入成形有高导热率板的情况。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由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构成的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紧贴地配置有由铜、CuW等导热率比热固化性树脂材料高的高导热性材料构成的高导热性筒体150。高导热率筒体150的配置方法采用粘结、螺钉连结等机械结合方式。关于其他结构,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由于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紧贴地配置有高导热率筒体150,所以能够获得与前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这里,高导热率筒体150的材质,只要是导热率比构成绝缘筒体140的热固化性树脂高,就能够应用任意的高导热性材料。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使绝缘筒体高导热率化或者在与电弧151接触的内壁面配置高导热性材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绝缘筒体高导热率化,并且在绝缘筒体的内壁面配置高导热性材料。
此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高导热材料的配置不需要在绝缘筒体140的整个内壁面进行配置,仅在至少那些(那个)断开时产生的电弧151接触到的内壁面进行配置即可。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由金属方筒体104、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和绝缘筒体140构成接点装置100的接点收纳盒10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省略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而由金属方筒体104、下端开口的桶状的绝缘筒体和覆盖其下表面的绝缘底板构成。
此外,接点结构101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应用任意结构的接点机构。
例如如图9(a)和图9(b)所示,可以将形状是省略了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而得到的L形部160连结到支承导体部114。在该情况下,在使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1及112接触的闭合状态下,也能够使由流过L形部160的垂直板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作用于静触头111及112与动触头130的接触部。因此,提高了静触头111及112与动触头130的接触部的磁通密度,从而能够产生抵抗电磁斥力的洛伦兹力。
此外,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可以省略凹部132而形成为平板状。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使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螺纹结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螺纹结合,可以应用任意的连接方法,而且也可以将可动柱塞215和连结轴131一体地形成。
此外,对连结轴131和动触头130的连结是通过在连结轴131的前端部形成凸缘部131a并且在插通接触弹簧134和动触头130之后用C形环固定动触头130的下端来进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即,可以在连结轴131的C形环位置形成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定位大径部,使动触头130与其抵接之后配置接触弹簧134,通过C形环固定该接触弹簧134的上端。
此外,电磁体单元200也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应用任意结构的电磁体单元,只要能够驱动动触头130使其可相对于静触头111和112接触、分离即可。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用接点收纳盒102和罩230构成密封容器并且在该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在切断的电流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将气体封入省略。

Claims (9)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绝缘性的接点收纳盒内,以能够与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静触头接触、分离的方式配置有动触头,并且在一对静触头的接点与动触头的接点的接触位置形成有灭弧室,
用导热率比合成树脂成形材料高的高导热性材料至少形成所述灭弧室的与电弧接触的内壁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热性材料包括氧化铝陶瓷、氮化铝、氮化硼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热性材料通过插入成形形成于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灭弧室由混入有导热填料的合成树脂成形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填料包括氧化铝陶瓷、氮化铝、铁、铝、铜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灭弧室的内表面配置有导热率比合成树脂成形材料高的金属导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导热材料通过插入成形形成于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导热材料以覆盖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内表面的方式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导热材料被涂覆在合成树脂成形材料的内表面。
CN201480012701.5A 2013-07-05 2014-06-05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5009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2057 2013-07-05
JP2013142057 2013-07-05
PCT/JP2014/002999 WO2015001710A1 (ja) 2013-07-05 2014-06-05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248A true CN105009248A (zh) 2015-10-28
CN105009248B CN105009248B (zh) 2017-05-31

Family

ID=52143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2701.5A Active CN105009248B (zh) 2013-07-05 2014-06-05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83291B2 (zh)
EP (1) EP3018688A4 (zh)
JP (2) JP6514104B2 (zh)
KR (1) KR102206249B1 (zh)
CN (1) CN105009248B (zh)
WO (1) WO201500171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3574A (zh) * 2017-07-05 2017-09-0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0574135A (zh) * 2017-03-23 2019-12-13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永磁灭弧的开关装置
CN113272930A (zh) * 2019-01-18 2021-08-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98633A1 (en) 2015-05-29 2016-11-3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Cap apparatuses for sea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EP3098634A1 (en) 2015-05-29 2016-11-3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Cap apparatuses for sea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6816345A (zh) * 2015-11-27 2017-06-09 帝斯曼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塑壳断路器底座
JP2018198117A (ja) * 2017-05-23 2018-1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N208622653U (zh) * 2018-04-16 2019-03-19 泰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继电器
JP7047662B2 (ja) * 2018-08-10 2022-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077884B2 (ja) * 2018-09-07 2022-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及びリレーの製造方法
JP2020092041A (ja) * 2018-12-06 2020-06-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11430185B (zh) * 2019-01-09 2022-06-17 厦门台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功能的继电器结构
JP7313168B2 (ja) * 2019-03-19 2023-07-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35487B2 (ja) * 2021-01-22 2024-02-2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2591A1 (en) * 2003-06-05 2005-04-07 Omron Corporation Sealing structure of terminal and sealing material therefor
JP2006019148A (ja) * 2004-07-01 200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CN102262981A (zh) * 2011-01-11 2011-11-30 沈阳二一三控制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两极直流接触器
JP2012142195A (ja) * 2010-12-28 2012-07-26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12199095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WO2012157057A1 (ja) * 2011-05-16 2012-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CN103155084A (zh) * 2011-05-19 2013-06-1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55833B (de) * 1963-08-10 1967-12-07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Aufheizen von Gasen in einem Plasmabrenner
JPS5945812U (ja) * 1982-09-16 1984-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開閉装置
JP2925402B2 (ja) * 1991-09-11 1999-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高熱伝導性低収縮湿式不飽和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を成形してなる筐体を有する回路遮断器
JP2005078926A (ja) * 2003-08-29 2005-03-24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蛍光ランプ
JP5227890B2 (ja) * 2009-05-22 2013-07-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5689741B2 (ja) * 2011-05-19 2015-03-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09443B2 (ja) 2011-05-19 2015-11-1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354405B1 (ko) * 2011-06-07 2014-01-22 후지쯔 콤포넌트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전자계전기 및 전자계전기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2591A1 (en) * 2003-06-05 2005-04-07 Omron Corporation Sealing structure of terminal and sealing material therefor
JP2006019148A (ja) * 2004-07-01 200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JP2012142195A (ja) * 2010-12-28 2012-07-26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CN102262981A (zh) * 2011-01-11 2011-11-30 沈阳二一三控制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两极直流接触器
JP2012199095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WO2012157057A1 (ja) * 2011-05-16 2012-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CN103155084A (zh) * 2011-05-19 2013-06-1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4135A (zh) * 2017-03-23 2019-12-13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永磁灭弧的开关装置
CN107123574A (zh) * 2017-07-05 2017-09-0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3272930A (zh) * 2019-01-18 2021-08-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CN113272930B (zh) * 2019-01-18 2024-04-3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01710A1 (ja) 2015-01-08
EP3018688A1 (en) 2016-05-11
EP3018688A4 (en) 2017-02-22
KR20160030875A (ko) 2016-03-21
US20150380193A1 (en) 2015-12-31
JP2017120793A (ja) 2017-07-06
JP6514104B2 (ja) 2019-05-15
JPWO2015001710A1 (ja) 2017-02-23
CN105009248B (zh) 2017-05-31
KR102206249B1 (ko) 2021-01-22
US9583291B2 (en) 2017-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248A (zh) 电磁接触器
US8749331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5727862B2 (ja) 電磁接触器
US899448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O2012157176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2543581B (zh) 制造密封式接触器的方法
JP5914065B2 (ja) 開閉器
WO2013153816A1 (ja) 開閉器
CN104704596B (zh) 电磁开闭器
KR20150016487A (ko) 전자 접촉기
US920265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O2012157175A1 (ja) 電磁接触器の消弧室組立方法
EP3846195A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JP2015170531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2199123A (ja) リレー装置
CN10434731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JP2013246869A (ja)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after: Fuji Motor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Motor Machiner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