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6899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06899B CN105006899B CN201510091701.5A CN201510091701A CN105006899B CN 105006899 B CN105006899 B CN 105006899B CN 201510091701 A CN201510091701 A CN 201510091701A CN 105006899 B CN105006899 B CN 1050068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ng wire
- wire
- transition
- winding
-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让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过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分别包括多个绕组部、过渡线部以及引出线部。第二导线的过渡线部以及第三导线的过渡线部包括经过绝缘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和经过壁部的径向内侧的内侧过渡线部。第二导线的内侧过渡线部经过第一导线的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第三导线的内侧过渡线部经过第一导线的引出线部以及第二导线的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避免过渡线部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比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过渡线部与引出线部在径向不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运送设备中装设有多个车载用马达。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担,车载用部件需要实现省空间化以及轻量化。因此,在车载用马达的领域中,一直致力于实现马达的小型化。为了实现马达的小型化,需要在定子的绝缘件紧凑地卷绕导线。并且,在用于其他用途的马达中,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等,有时也需要紧凑地卷绕导线。
一般,在三相同步马达的制造工序中,使用卷线机来卷绕与三相电流的各相对应的三根导线。各导线在齿周围形成多个绕组部。并且,多个绕组部之间通过过渡线相连。过渡线沿绝缘件的径向外侧的面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各导线的端部被从绕组部引出,且与汇流条等连接目标连接。
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704177号说明书以及日本专利第4860339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以往马达的导线的卷绕方法。
发明内容
在作为导线的连接目标的汇流条等位于定子的轴向上侧的情况下,各导线的端部需要从绕组部引出到轴向上侧。若如此构成,有时第二次之后卷绕的导线的过渡线与之前卷绕的导线的引出线发生干扰。此时,在壁部的径向外侧中,第二次之后卷绕的导线的过渡线与之前卷绕的导线的引出线配置为在径向重叠。其结果是,产生如下问题:局部导线向径向外侧突出,且马达整体的径向尺寸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改善导线的卷绕方法来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的技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定子;以及转子,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其为磁性体;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这些导线卷绕于所述绝缘件,且让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过,所述定子铁芯包括:铁芯背部,其在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无缝隙地相连;以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绝缘件包括:齿绝缘部,其存在于所述齿与所述导线之间;以及壁部,其在比所述齿绝缘部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向周向扩展,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分别包括:多个绕组部,所述多个绕组部卷绕于所述齿绝缘部;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在所述多个绕组部之间进行连接;以及引出线部,其从所述绕组部向轴向上侧延伸,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只具有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包括:外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及内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三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二发明是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定子;以及转子,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其为磁性体;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这些导线卷绕于所述绝缘件,且让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过,所述定子铁芯包括:铁芯背部,其在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无缝隙地相连;以及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绝缘件包括:齿绝缘部,其存在于所述齿与所述导线之间;以及壁部,其在比所述齿绝缘部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向周向扩展,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分别包括:多个绕组部,所述多个绕组部卷绕于所述齿绝缘部;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在所述多个绕组部之间进行连接;以及引出线部,其从所述绕组部向轴向上侧延伸,至少一根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包括:外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及内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所述外侧过渡线部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连续,所述至少一根导线在所述外侧过渡线部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边界处横穿所述壁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发明,能够避免过渡线部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比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够使过渡线部与引出线部在径向不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二发明,至少一根导线包括外侧过渡线部和内侧过渡线部。由此,能够避免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之间的干扰地配置过渡线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并且,由于外侧过渡线部与内侧过渡线部连续,因此能够抑制内侧过渡线部向径向内侧探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三根导线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三根导线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P的位置观察定子的图。
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A的位置观察绝缘件的壁部的图。
图7是从图4中的箭头B的位置观察绝缘件的壁部的图。
图8是从图4中的箭头C的位置观察绝缘件的壁部的图。
图9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绕组部将引出线部侧作为上,以此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该上下方向的定义不限定制造以及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马达时的方向。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图。如图1所示,该马达1A包括定子22A和转子32A。转子32A在定子22A的径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22A包括作为磁性体的定子铁芯51A和安装于定子铁芯51A的绝缘件52A。定子铁芯51A包括铁芯背部511A和多个齿512A。铁芯背部511A在中心轴线9A的周围呈环状无缝隙地相连。多个齿512A从铁芯背部511A向径向内侧延伸。
绝缘件52A包括齿绝缘部521A和壁部522A。齿绝缘部521A存在于齿512A与后述的绕组部61A之间。壁部522A在比齿绝缘部521A靠径向外侧且上侧的位置沿周向扩展。
在绝缘件52A卷绕有第一导线W1A、第二导线W2A以及第三导线W3A。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电流分别流经第一导线W1A、第二导线W2A以及第三导线W3A。这些导线W1A、W2A以及W3A分别包括两个绕组部61A、一根过渡线部62A以及两根引出线部63A。绕组部61A卷绕于绝缘件52A的齿绝缘部521A。过渡线部62A在多个绕组部61A之间进行连接。引出线部63A从开始卷绕或结束卷绕的绕组部61A向轴向上侧延伸。
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W1A的过渡线部62A经过比绝缘件52A的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第一导线W1A的过渡线部62A只具有经过壁部522A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A。而第二导线W2A以及第三导线W3A的过渡线部62A包括经过壁部522A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A和经过壁部522A的径向内侧的内侧过渡线部622A。
第二导线W2A的内侧过渡线部622A经过第一导线W1A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3A的径向内侧。因此,在比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处,能够避免第一导线W1A的引出线部63A与第二导线W2A的过渡线部62A发生干扰。即,在比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处,第一导线W1A的引出线部63A与第二导线W2A的过渡线部62A在径向不重叠。
第三导线W3A包括两个内侧过渡线部622A。第三导线W3A的一侧的内侧过渡线部622A经过第一导线W1A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3A的径向内侧。第三导线W3A的另一侧的内侧过渡线部622A经过第二导线W2A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3A的径向内侧。因此,在比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处,能够避免第三导线W3A的过渡线部62A与第一导线W1A的引出线部63A以及第二导线W2A的引出线部63A发生干扰。即,在比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处,第一导线W1A的引出线部63A以及第二导线W2A的引出线部63A与第三导线W3A的过渡线部62A在径向不重叠。
若如此构成,在该马达1A中,第二导线W2A以及第三导线W3A的过渡线部62A配置为避免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63A发生干扰。由此,避免了比壁部522A靠径向外侧的导线之间在径向重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马达1A的径向尺寸。
并且,第二导线W2A的外侧过渡线部621A与内侧过渡线部622A相互连接。第二导线W2A在内侧过渡线部622A与外侧过渡线部621A的边界处横穿壁部522A。并且,第三导线W3A的一对外侧过渡线部621A与内侧过渡线部622A相互连接。第三导线W3A在内侧过渡线部622A与外侧过渡线部621A的边界处横穿壁部522A。如此,如果连续设置外侧过渡线部621A与内侧过渡线部622A,则能够抑制内侧过渡线部622A向径向内侧探出。这是由于外侧过渡线部621A的径向位置通过壁部522A被固定,因此限制了与外侧过渡线部621A连续的内侧过渡线部622A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内侧过渡线部622A与转子32A接触。
<2.第二实施方式>
<2-1.马达的整体结构>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例如装设于汽车,用于产生动力转向装置的驱动力。但是,本发明中的马达也可以用于动力转向装置之外的用途。例如,本发明中的马达也可以作为汽车的其他部位例如发动机冷却用马达或油泵的驱动源来使用。并且,本发明中的马达也可以装设于家电产品、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设备、医疗设备等,来产生各种驱动力。
该马达1是在定子2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32,即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如图2所示,马达1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作为驱动对象的设备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的静止部2包括外壳21、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
外壳21包括第一外壳部件41和第二外壳部件42。第一外壳部件41包括第一筒状部411、底板部412以及第一凸缘部413。第一筒状部411在定子22的径向外侧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底板部412在定子22的下侧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在底板部412的中央设置有用于配置后述的轴31的开口414。第一凸缘部413从第一筒状部41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第二外壳部件42包括第二筒状部421、顶板部422以及第二凸缘部423。第二筒状部421在汇流条单元23的径向外侧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顶板部422在汇流条单元23的上侧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第二凸缘部423从第二筒状部42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第一外壳部件41以及第二外壳部件42例如由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第一外壳部件41的第一凸缘部413与第二外壳部件42的第二凸缘部423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相互固定。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以及后述的转子32收纳于被第一筒状部411、第二筒状部421、底板部412以及顶板部422包围的外壳21的内部空间。
定子22包括定子铁芯51、安装于定子铁芯51的绝缘件52以及卷绕于绝缘件52的导线53。在定子铁芯51使用作为磁性体的层叠钢板。定子铁芯51包括圆环状的铁芯背部511和从铁芯背部51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512。铁芯背部511与中心轴线9配置为大致同轴。并且,铁芯背部511在中心轴线9的周围无缝隙地相连。铁芯背部511的外周面固定于外壳21的第一筒状部411的内周面。多个齿512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周向。
绝缘件52由作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绝缘件52包括齿绝缘部521、壁部522以及末端凸部523。齿绝缘部521覆盖各齿512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端面。壁部522以及末端凸部523分别位于后述的绕组部61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在定子铁芯51的上侧中,壁部522在比齿绝缘部521靠径向外侧且上侧的位置沿周向扩展。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52卷绕有三根导线53。各导线53具有卷绕于齿绝缘部521的周围的多个绕组部6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512的周围隔着齿绝缘部521卷绕有各导线53的绕组部61。多个绕组部61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通过齿绝缘部521存在于齿512与绕组部61之间,防止了齿512与绕组部61发生电短路。
汇流条单元23包括由作为导体的铜等金属构成的多个汇流条231和保持多个汇流条231的由树脂制成的汇流条保持架232。各导线53的后述的引出线部63、64与多个汇流条231连接。并且,汇流条单元23具有从在外壳21的第二筒状部421的一部分上设置的开口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233。在使用马达1时,从外部电源延伸的导线与连接器部233的端子连接。由此,外部电源与三根导线53通过汇流条231电连接。
下轴承部24配置在外壳21的底板部412与轴31之间。上轴承部25配置在汇流条保持架232与轴31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使用隔着球体使外圈与内圈相对旋转的球轴承。由此,轴3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但是,也可以取代球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或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
本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部3包括轴31和转子32。
轴31是沿中心轴线9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31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轴31被上述的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支承,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并且,轴31的下端部311比外壳21的底板部412向下方突出。作为驱动对象的装置通过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轴31的该下端部311连接。
转子32位于定子22的径向内侧且与轴31一同旋转。转子32在大致圆筒状的外周面或内部具有排列于周向的多个磁铁(省略图示)。在转子32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排列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另外,也可以取代多个磁铁而使用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的一个圆环状的磁铁。
若通过连接器部233以及汇流条231从外部电源给导线53提供驱动电流,则电流流经多个绕组部61。若如此构成,则在作为绕组部61的磁芯的齿512产生磁通。而且,通过齿512与转子32之间的磁通的作用来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2-2.导线的卷绕方法>
接着说明向绝缘件52卷绕三根导线53的卷绕方法。图3以及图4是示意地示出三根导线53的卷绕方法的图。为了避免图变得繁杂,在图3中省略绝缘件52的图示。并且,在图4中,省略后述的外侧过渡线部621的一部分的图示。并且,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P的位置观察定子22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是通过第一相、第二相以及第三相的三相交流电而驱动的三相同步型马达。第一相、第二相以及第三相的电流分别流经三根导线53。以下,分别将第一相的电流所流经的导线53称作第一导线W1、将第二相的电流所流经的导线53称作第二导线W2、将第三相的电流所流经的导线53称作第三导线W3。在制造马达1时,按第一导线W1、第二导线W2以及第三导线W3的顺序将它们卷绕于绝缘件52。
并且,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22包括12根齿512。以下,将第一导线W1最先卷绕的齿512作为第一齿T1。然后,从轴向上侧观察时其他齿512按顺时针为第二齿T2、第三齿T3、……第十二齿T12。
如图3所示,第一导线W1从第一齿T1的上方朝向第一齿T1向轴向下侧延伸,首先卷绕于第一齿T1。接着,从第一齿T1沿周向延伸至第四齿T4,且卷绕于第四齿T4。接着,从第四齿T4沿周向延伸至第七齿T7,且卷绕于第七齿T7。并且,从第七齿T7沿周向延伸至第十齿T10,且卷绕于第十齿T10。之后从第十齿T10沿轴向向上方引出。
即,第一导线W1包括形成于第一齿T1、第四齿T4、第七齿T7以及第十齿T10的周围的四个绕组部61以及形成于第十齿T10的周围的四个绕组部61、在这些绕组部61之间进行连接的三个过渡线部62、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以及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
第一导线W1的三根过渡线部62全部经过绝缘件52的壁部522的径向外侧。即,第一导线W1的三根过渡线部62只由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构成。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朝向最先卷绕的第一齿T1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下侧延伸。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从最后卷绕的第十齿T10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上侧延伸。
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A的位置观察绝缘件52的壁部522的图。如图6所示,壁部522在第十齿T10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一缺口71。并且,壁部522在第一齿T1、第四齿T4以及第七齿T7的径向外侧具有相同深度的第一缺口71。第一缺口71从壁部522的上缘部朝向下侧凹陷且在径向贯通壁部522。第一导线W1在从外侧过渡线部621朝向绕组部61时,以及从绕组部61朝向外侧过渡线部621时,经过第一缺口71内。
若结束卷绕第一导线W1,则接着卷绕第二导线W2。如图3所示,第二导线W2从第十一齿T11的上方朝向第十一齿T11向轴向下侧延伸,首先卷绕于第十一齿T11。接着,从第十一齿T11沿周向延伸至第八齿T8,且卷绕于第八齿T8。接着,从第八齿T8沿周向延伸至第五齿T5,且卷绕于第五齿T5。并且,从第五齿T5沿周向延伸至第二齿T2,且卷绕于第二齿T2。之后,从第二齿T2沿轴向向上方引出。
即,第二导线W2包括形成于第十一齿T11、第八齿T8、第五齿T5以及第二齿T2周围的四个绕组部61、在这些绕组部61之间进行连接的三个过渡线部62、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以及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
使第十一齿T11与第八齿T8相连的过渡线部62包括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内侧的内侧过渡线部622和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另外两根过渡线部62只由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构成。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朝向最先卷绕的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下侧延伸。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从最后卷绕的第二齿T2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上侧延伸。
图7是从图4中的箭头B的位置观察绝缘件52的壁部522的图。如图7所示,壁部522在第十一齿T11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二缺口72。并且,壁部522在第二齿T2、第五齿T5以及第八齿T8的径向外侧也具有相同深度的第二缺口72。第二缺口72从壁部522的上缘部向下侧凹陷,且在径向贯通壁部522。第二导线W2在从外侧过渡线部621朝向绕组部61时,以及从绕组部61朝向外侧过渡线部621时,经过第二缺口72内。
若结束卷绕第二导线W2,则接着卷绕第三导线W3。如图3所示,第三导线W3从第三齿T3的上方朝向第三齿T3向轴向下侧延伸,首先卷绕于第三齿T3。接着,从第三齿T3沿周向延伸至第六齿T6,且卷绕于第六齿T6。接着,从第六齿T6沿周向延伸至第九齿T9,且卷绕于第九齿T9。并且,从第九齿T9沿周向延伸至第十二齿T12,且卷绕于第十二齿T12。之后,从第十二齿T12沿轴向向上方引出。
即,第三导线W3包括形成于第三齿T3、第六齿T6、第九齿T9以及第十二齿T12周围的四个绕组部61、在这些绕组部61之间进行连接的三个过渡线部62、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以及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
使第九齿T9与第十二齿T12相连的过渡线部62包括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内侧的内侧过渡线部622和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另外两根过渡线部62只由经过壁部52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621构成。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朝向最先卷绕的第三齿T3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下侧延伸。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从最后卷绕的第十二齿T12的绕组部61向轴向上侧延伸。
图8是从图4中的箭头C的位置观察绝缘件52的壁部522的图。如图8所示,壁部522在第十二齿T12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三缺口73。并且,壁部522在第三齿T3、第六齿T6以及第九齿T9的径向外侧也具有相同深度的第三缺口73。第三缺口73从壁部522的上缘部向下侧凹陷,且在径向贯通壁部522。第三导线W3在从外侧过渡线部621朝向绕组部61时,以及从绕组部61朝向外侧过渡线部621时,经过第三缺口73内。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缺口71的轴向深度d1比第二缺口72的轴向深度d2大。并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二缺口72的轴向深度d2比第三缺口73的轴向深度d3大。如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缺口71-73分别具有与位于径向内侧的绕组部61的相对应的深度。即,缺口71-73的轴向深度根据经过缺口71-73的导线53的相而不同。
由此,能够使各相的外侧过渡线部621的高度不同。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第二导线W2的外侧过渡线部621配置在第一导线W1的外侧过渡线部621的上侧,第三导线W3的外侧过渡线部621配置在比第一导线W1的外侧过渡线部621的上侧高的位置。若如此构成,则能够防止各相的外侧过渡线部621在径向重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子22的径向尺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52的壁部522,除了作为基本缺口的上述第一缺口71、第二缺口72以及第三缺口73之外,另外设置有追加缺口74。如图7所示,追加缺口74设置在位于第十一T11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缺口72的旁边。第二缺口72与追加缺口74相互连接。追加缺口74的轴向深度d4比相邻的第二缺口72的轴向深度d2小。
并且,第三导线W3从内测过渡线部622朝向外侧过渡线部621时,经过追加缺口74内。因此,追加缺口74的轴向深度d4成为对应于第三相的深度。即,追加缺口74的轴向深度d4与第三缺口73的轴向深度d3相同。如此,通过设置追加缺口74,能够使第三导线W3的内侧过渡线部622以及外侧过渡线部621的位置以及高度稳定。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导线W2的内侧过渡线部622经过第一导线W1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的径向内侧。由此,在比壁部5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够避免第二导线W2的过渡线部62与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发生干扰。即,在比壁部5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导线W2的过渡线部62与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在径向不重叠。如此,在该马达1中,能够避开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地配置第二导线W2的过渡线部62。由此,能够抑制导线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抑制马达1整体的径向尺寸。
尤其是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线W2的内侧过渡线部622与第一导线W1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的径向内侧的面接触。如此,通过在第二导线W2的内侧过渡线部622按压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能够抑制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的位置晃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导线W1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第二导线W2从内侧过渡线部622朝向外侧过渡线部621时,经过第一缺口71。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从第一缺口7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制造马达1时,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连接于汇流条231。
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三导线W3的内侧过渡线部622经过第一导线W1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以及第二导线W2的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的径向内侧。由此,在比壁部522靠径向外侧处,第三导线W3的过渡线部62能够避免与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以及第二导线W2的引出线部63发生干扰。即,在比壁部522靠径向外侧处,第三导线W3的过渡线部62与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以及第二导线W2的引出线部63在径向不重叠。如此,在该马达1中,避开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以及第二导线W2的引出线部63地配置第三导线W3的过渡线部62。如此,能够抑制导线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抑制马达1整体的径向尺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与第八齿T8的绕组部61之间配置有第二导线W2的外侧过渡线部621以及内侧过渡线部622。并且,在第九齿T9的绕组部61与第十二齿T12的绕组部61之间配置有第三导线W3的外侧过渡线部621以及内侧过渡线部622。在这些地方,外侧过渡线部621与内侧过渡线部622以不经由其他绕组部61的方式来连接。而且,第二导线W2以及第三导线W3在外侧过渡线部621与内侧过渡线部622的边界处横穿壁部522。
如此,若连续地设置外侧过渡线部621与内侧过渡线部622,则能够抑制内侧过渡线部622向径向内侧探出。这是由于外侧过渡线部621的径向位置通过壁部522被固定,因此限制了与外侧过渡线部621连续的内侧过渡线部622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内侧过渡线部622与转子32接触。
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上侧观察时,第一导线W1的过渡线部62被顺时针从第一齿T1卷绕至第十齿T10。并且,从轴向上侧观察时,第三导线W3的过渡线部62被顺时针从第三齿T3卷绕至第十二齿T12。而且,从径向内侧观察时,第一导线W1以及第三导线W3的各绕组部61被按逆时针卷绕。与此相对,从轴向上侧观察时,第二导线W2的过渡线部62被逆时针从第十一齿T11卷绕至第二齿T2。而且,从径向内侧观察时,第二导线W2的各绕组部61被按顺时针卷绕。
若如此构成,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W1以及第三导线W3的过渡线部62与第二导线W2的过渡线部62配置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方向。并且,第一导线W1以及第三导线W3的绕组部61与第二导线W2的绕组部61在齿绝缘部521的周围被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卷绕。
如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导线W1的引出线部64的径向内侧配置第二导线W2的内侧过渡线部622的情况下,假设将第二导线W2的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向与第一导线W1的绕组部61相同的方向卷绕,则由于卷线机的喷嘴与第二导线W2的内侧过渡线部622发生干扰,因此难以形成与内侧过渡线部622相连的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若使第二导线W2向与第一导线W1相反的方向卷绕,则在形成第二导线W2的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之后,从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延长内侧过渡线部622。因此,在形成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时,由于还没有内侧过渡线部622,因此易于卷绕第二导线W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线W2的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63的下端部与第十一齿T11的绕组部61的最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接触。由此,抑制了第二导线W2的位置晃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导线W2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能够抑制第二导线W2的引出线部63与第三导线W3的内侧过渡线部622接触。并且,在制造马达1时,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导线W2的引出线部63与汇流条231连接。
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绝缘件52在第十二齿T12的径向外侧除了第三缺口73之外还具有固定槽75。固定槽75的周向宽度与第三导线W3的直径大致相同。制造时最后卷绕的第三导线W3的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64通过嵌入固定槽75而被固定。若如此构成,则制造时能够防止第三导线W3倒向径向内侧。由此,能够防止第三导线W3与转子32接触。
<3.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三根导线中的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设置了内侧过渡线部。但是,在三根导线中,也可以只有一根具有内侧过渡线部的导线。
图9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B的图。在图9的例子中,第一导线W1B的过渡线部62B由外侧过渡线部621B和内侧过渡线部622B构成。即,在图9的例子中,不仅在第二导线W2B以及第三导线W3B,在第一导线W1B也设置有内侧过渡线部622B。这样,若在全部导线W1B、W2B、W3B设置内侧过渡线部622B,则作为整体能够缩短导线W1B、W2B、W3B的全长。
并且,若更重视缩短导线的全长,则也可以在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不同的周向位置配置内侧过渡线部。通过在原本与引出线部不干扰的位置中,在壁部的径向内侧让过渡线部经过,能够进一步缩短导线的全长。
并且,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4.其他>
另外,也可以在更上位的观点或不同的观点上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捕捉发明点。本发明例如是“一种马达,其为一种内转子型的多相同步马达,包括多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经的多个导线,所述多个导线包括分别配置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周围的多个绕组部、在所述多个绕组部之间进行连接的过渡线部以及从所述绕组部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引出线部,所述过渡线部原则上经过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第一路径,但由于至少一根导线的所述过渡线部的一部分经过比所述第一路径靠径向内侧的第二路径,由此避免了所述过渡线部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发生干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路径”被例示为沿壁部522的外周面的路径。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路径”被例示为经过比壁部52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路径。根据本发明,在第一路径中,能够避免过渡线部与其他导线的引出线部发生干扰。由此,能够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马达。
Claims (17)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
定子;以及
转子,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其为磁性体;
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这些导线卷绕于所述绝缘件,且让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过,
所述定子铁芯包括:
铁芯背部,其在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无缝隙地相连;以及
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绝缘件包括:
齿绝缘部,其存在于所述齿与所述导线之间;以及
壁部,其在比所述齿绝缘部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沿周向扩展,
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分别包括:
多个绕组部,所述多个绕组部卷绕于所述齿绝缘部;
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在所述多个绕组部之间进行连接;以及
引出线部,其从所述绕组部向轴向上侧延伸,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只具有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外侧过渡线部,
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包括:外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及
内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第三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包括:
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其向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先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以及
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其从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后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接触并按压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所述导线具有只借助所述内侧过渡线部以及外侧过渡线部来连接的一对绕组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绕组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绕组部在所述齿绝缘部的周围被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卷绕,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过渡线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过渡线部配置为在周向上相互朝相反的方向被卷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包括:
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其向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先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以及
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其从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后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借助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绕组部而被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从所述壁部的上缘部向下侧凹陷的多个缺口,
所述导线从所述绕组部经过所述缺口内而到达所述外侧过渡线部,
所述缺口的深度根据经过所述缺口的导线的相而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缺口包括:
基本缺口,其具有与位于径向内侧的所述绕组部的相对应的深度;以及
追加缺口,其是不同于所述基本缺口而另外设置的,
所述追加缺口与所述基本缺口连接,且轴向深度比所述基本缺口浅,
具有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所述导线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追加缺口而到达所述外侧过渡线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中一共存在有多个内侧过渡线部,
多个所述内侧过渡线部中的若干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在与所述引出线部不同的周向位置处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还具有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中的在制造时最后卷绕的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固定的固定槽。
10.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
定子;以及
转子,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其为磁性体;
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这些导线卷绕于所述绝缘件,
且让三相交流电中的各相的电流流过,
所述定子铁芯包括:
铁芯背部,其在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呈环状无缝隙地相连;以及
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绝缘件包括:
齿绝缘部,其存在于所述齿与所述导线之间;以及
壁部,其在比所述齿绝缘部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沿周向扩展,
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分别包括:
多个绕组部,所述多个绕组部卷绕于所述齿绝缘部;
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在所述多个绕组部之间进行连接;以及
引出线部,其从所述绕组部向轴向上侧延伸,
至少一个导线的所述一根以上的过渡线部包括:
外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及
内侧过渡线部,其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外侧过渡线部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连续,
所述至少一个导线在所述外侧过渡线部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边界处横穿所述壁部,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包括:
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其向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先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以及
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其从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后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接触并按压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的径向内侧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所述导线具有只借助所述内侧过渡线部以及外侧过渡线部来连接的一对绕组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绕组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绕组部在所述齿绝缘部的周围被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卷绕,
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过渡线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过渡线部配置为在周向上相互朝相反的方向被卷绕。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包括:
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其向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先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以及
结束卷绕的引出线部,其从所述多个绕组部中的最后卷绕的所述绕组部延伸,
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开始卷绕的引出线部借助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绕组部而被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从所述壁部的上缘部向下侧凹陷的多个缺口,
所述导线从所述绕组部经过所述缺口内而到达所述外侧过渡线部,
所述缺口的深度根据经过所述缺口的导线的相而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缺口包括:
基本缺口,其具有与位于径向内侧的所述绕组部的相对应的深度;以及
追加缺口,其是不同于所述基本缺口而另外设置的,
所述追加缺口与所述基本缺口连接,且轴向深度比所述基本缺口浅,
具有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的所述导线从所述内侧过渡线部经过所述追加缺口而到达所述外侧过渡线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中一共存在有多个内侧过渡线部,
多个所述内侧过渡线部中的若干的所述内侧过渡线部在与所述引出线部不同的周向位置处经过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还具有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以及所述第三导线中的在制造时最后卷绕的导线的所述引出线部固定的固定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4093 | 2014-04-16 | ||
JP2014084093A JP6229580B2 (ja) | 2014-04-16 | 2014-04-16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06899A CN105006899A (zh) | 2015-10-28 |
CN105006899B true CN105006899B (zh) | 2019-03-15 |
Family
ID=52785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91701.5A Active CN105006899B (zh) | 2014-04-16 | 2015-02-28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40834B1 (zh) |
JP (1) | JP6229580B2 (zh) |
CN (1) | CN10500689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00751A (zh) * | 2016-08-26 | 2017-01-04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定子及其绕线方法、压缩机电机、压缩机 |
US10256682B2 (en) * | 2016-09-28 | 2019-04-09 | Emerson Electric Co. | Stator assemblie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and related winding methods |
DE112018001773T5 (de) * | 2017-03-31 | 2019-12-19 | Nidec Corporation | Stator für elektromotor und elektromotor |
JP6895326B2 (ja) | 2017-06-28 | 2021-06-3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三相モータの結線構造、結線方法及び三相モータ |
WO2019004116A1 (ja) | 2017-06-29 | 2019-01-03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WO2019044515A1 (ja) * | 2017-08-31 | 2019-03-07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
JP6922604B2 (ja) * | 2017-09-26 | 2021-08-1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WO2019082668A1 (ja) * | 2017-10-27 | 2019-05-02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7192788B2 (ja) * | 2017-11-27 | 2022-12-20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JP7010680B2 (ja) * | 2017-12-05 | 2022-01-26 |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7176394B2 (ja) * | 2018-12-13 | 2022-1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 |
JP2020108266A (ja) * | 2018-12-27 | 2020-07-0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7434719B2 (ja) * | 2019-03-29 | 2024-02-2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ステータ及び電動機 |
CN109962594B (zh) * | 2019-05-05 | 2024-01-26 | 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机器人的双输出轴伺服电机 |
JP7256457B2 (ja) * | 2019-08-28 | 2023-04-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US11658536B2 (en) | 2020-06-04 | 2023-05-23 | Denso Corporatio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661A (zh) * | 2004-02-06 | 2006-11-0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的定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90545A (ja) * | 1997-04-11 | 1998-10-27 | Toshiba Corp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3505347B2 (ja) * | 1997-04-24 | 2004-03-08 | 株式会社東芝 | 直流モータ |
EP1109289B1 (en) * | 1999-12-14 | 2003-10-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Winding connections for the stator of an alternator |
JP3735250B2 (ja) * | 2000-12-22 | 2006-01-18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電機子の巻線構造 |
JP4046270B2 (ja) * | 2002-05-24 | 2008-02-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4127228B2 (ja) * | 2004-03-15 | 2008-07-3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
JP4704177B2 (ja) * | 2005-10-14 | 2011-06-15 | 株式会社小田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3相9極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コイル巻線方法 |
JP4860338B2 (ja) * | 2006-02-03 | 2012-01-25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DE102007005357A1 (de) * | 2006-02-03 | 2007-10-04 | Asmo Co., Ltd., Kosai | Stator |
JP2007300725A (ja) * | 2006-04-28 | 2007-11-15 | Asmo Co Ltd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巻線方法 |
JP4860339B2 (ja) * | 2006-02-03 | 2012-01-25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4650323B2 (ja) * | 2006-03-29 | 2011-03-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巻線構造 |
US8450898B2 (en) * | 2006-09-01 | 2013-05-28 | Resmed Motor Technologies Inc | Insulator for stator assembly of brushless DC motor |
JP5493906B2 (ja) * | 2010-01-21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12029368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554383B2 (ja) * | 2012-09-11 | 2014-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
2014
- 2014-04-16 JP JP2014084093A patent/JP62295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2-28 CN CN201510091701.5A patent/CN10500689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4-02 EP EP15162457.4A patent/EP294083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661A (zh) * | 2004-02-06 | 2006-11-0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的定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40834A3 (en) | 2016-03-02 |
JP2015204720A (ja) | 2015-11-16 |
EP2940834B1 (en) | 2019-08-21 |
CN105006899A (zh) | 2015-10-28 |
EP2940834A2 (en) | 2015-11-04 |
JP6229580B2 (ja) | 2017-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06899B (zh) | 马达 | |
CN107017719B (zh) | 马达 | |
CN105359386B (zh) | 汇流条单元以及马达 | |
US10404125B2 (en) | Motor | |
US9831749B2 (en) |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6068953B2 (ja) | 電動モータ | |
CN204205844U (zh) | 马达 | |
JP2020124105A (ja) | モータ | |
JP5790603B2 (ja) | 集配電リング及び電動機 | |
US10404128B2 (en) |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 |
JP2013211945A (ja) | 車載用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10256693B2 (en) |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 |
JP6706583B2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7925293A (zh) | 定子和马达 | |
US20130049515A1 (e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2014200131A (ja)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CN105743258B (zh) | 定子组件、具有定子组件的马达和定子组件的制造方法 | |
JPWO2020039961A1 (ja) | モータ、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EP3079233A1 (en) | Electric power collection/distribution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 |
JP6103558B1 (ja) | 回転電機 | |
JP4986974B2 (ja) | ステータ | |
JP2014217105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
US20190252937A1 (en) | Stator and motor | |
JP5980096B2 (ja) | 電動モータ | |
JP2013187942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