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8730A -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8730A
CN104968730A CN201380072168.7A CN201380072168A CN104968730A CN 104968730 A CN104968730 A CN 104968730A CN 201380072168 A CN201380072168 A CN 201380072168A CN 104968730 A CN104968730 A CN 104968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sin particle
resin
particle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21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8730B (zh
Inventor
中村真章
弘井纯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Ka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68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8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68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8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6Filters comprising particles embedded in a solid matri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08Organic ingredient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one dot" groups of C08K5/01 - C08K5/59
    • C08K5/0041Optical brightening agents, organic pig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7/00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e.g. the dyeing or printing properties of dyestuff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e.g. by treating with solvents grinding or grinding assistants, coating of pigments or dyes; 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yestuff preparations of a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e.g. tablets, films
    • C09B67/006Preparation of organic pigments
    • C09B67/0063Preparation of organic pigments of organic pigments with only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67/00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e.g. the dyeing or printing properties of dyestuff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e.g. by treating with solvents grinding or grinding assistants, coating of pigments or dyes; Process features in the making of dyestuff preparations; Dyestuff preparations of a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e.g. tablets, films
    • C09B67/0097Dye preparations of special physical nature; Tablets, films, extrusion, microcapsules, sheets, pads, bags with dy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006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32Radiation-absorbing pai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粒子及其用途,在包含色素的树脂粒子中,上述色素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所述树脂粒子可以用于光学元件。另外,包含所述树脂粒子的涂料用组合物可以涂敷在薄膜上使用。

Description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色素的树脂粒子及其用途(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更详细地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由此能够有效削减蓝光(blue light)(380nm~500nm的波长的光),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光源发出的较强蓝光到达眼睛,从而来保护眼睛的树脂粒子以及使用该树脂粒子的产品(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
背景技术
如果使用以LED作为光源的显示器、或者LED照明装置(device)之类的发光装置,会发出较强的蓝光。该蓝光被认为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果可以提供包含能够有效削减蓝光的色素的树脂粒子及使用该树脂粒子的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将有利于保护眼睛。
以往,已知包含色素的树脂粒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有在核粒子上形成作为交联聚合物的壳层(shell layer)的核-壳结构,并且通过油溶性染料来着色的丙烯酸类着色聚合物球状粒子。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实质上包含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聚合物基质、香豆素或者苝系列的非极性萤光染料的萤光颜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683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488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昭63-270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这些粒子是以着色为目的的。即,专利文献1的着色聚合物球状粒子用于油墨、彩色着色料、静电着色调色剂(toner)等着色材料,专利文献2的萤光颜料是用来制造印刷产品等着色材料。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这些树脂粒子是以着色为目的的,因此色素的添加量较多并且着色较强。因此,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树脂粒子存在以下问题:在添加到配置在显示器表面的薄膜、照明罩(cover)等情况下,显示器、照明等的颜色发生较大变化。而且,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树脂粒子由于色素的添加量较多、并且着色较强,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添加到配置在显示器表面的薄膜、照明罩等情况下,显示器、照明等的颜色再现性变差。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油溶性染料的含量为0.5wt%~20wt%的含有油溶性染料的聚合物粒子。
然而,专利文献3中仅仅记载了通过含铬染料“BONTRON(注册商标)”(东方(Orient)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着色成黑色的色剂(实施例1)、通过日本化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Kayaset Red SF-4G”着色成红色的聚合物粒子(实施例2)等,作为上述含有油溶性染料的聚合物粒子,并没有记载包含在蓝光的波长区域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聚合物粒子。因此,专利文献3中没有揭示可以有效地削减蓝光的聚合物粒子。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问题研发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被配置在发光装置(显示器、照明装置等)上的光学元件(照明罩、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的情况下,既能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以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又能有效削减蓝光的树脂粒子及使用该树脂粒子的产品(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树脂粒子包含色素,其特征在于,上述色素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
由于上述色素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并且b*值为10以上,因此上述树脂粒子可以有效削减蓝光。因此可以通过在LED等光源与人等的眼睛之间配置上述树脂粒子,来降低从上述光源到达眼睛的蓝光的量,从而保护眼睛。另外,上述树脂粒子由于其b*值为80以下,因此可以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并且在用于配置在发光装置(显示器、照明装置等)上的光学元件(照明罩、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的情况下,可以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
本发明的树脂粒子适合作为光学元件(照明罩、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用的树脂粒子。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本发明的树脂粒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实现能够形成具有防眩性或者光扩散性,并且可以有效削减蓝光的涂膜的涂料组合物。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可以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并且在用于配置在发光装置(显示器等)上的光学元件(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时,可以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以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另外,由于在树脂粒子中包含色素,因此上述涂料组合物与分别包含树脂粒子和色素的涂料组合物相比,可以防止色素的劣化。
本发明的薄膜的特征在于,其是将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实现具有防眩性并且能有效削减蓝光的薄膜,例如防眩薄膜。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可以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并且在配置于发光装置(显示器等)上的情况下,可以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以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另外,由于在树脂粒子中包含色素,因此上述构成的薄膜与分别包含树脂粒子和色素的薄膜相比,可以防止色素的劣化。另外,在上述构成的薄膜中,在树脂粒子以外的部分也含有色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树脂粒子部分和树脂粒子以外的部分这两部分中加入色素,来获得含有色素并且削减蓝光的特性均匀的薄膜。
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的特征在于,其是将包含本发明的树脂粒子和透明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获得具有光扩散性并且能够有效削减蓝光的树脂成形体,例如LED照明罩。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可以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并且在配置于发光装置(照明装置等)上时,可以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以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另外,由于在树脂粒子中包含色素,因此上述树脂成形体与分别包含树脂粒子和色素的树脂成形体相比,可以防止色素的劣化。另外,在上述构成的树脂成形体中,在透明树脂中也含有色素时,可以通过在树脂粒子部分与树脂粒子以外的部分这两部分中加入色素,来获得含有色素并且削减蓝光的特性均匀的树脂成形体。
另外,通常在仅将树脂粒子与少量色素以及透明树脂混炼,无法使色素充分分散。因此,分别包含树脂粒子、少量的色素以及透明树脂的树脂成形体,必须通过例如将透明树脂与色素混炼以及熔融来制作复合物(compound),然后在复合物中添加树脂粒子进行混炼以及熔融的方法来制造,需要很多制造工序。相对于这种情况,在将本发明的树脂粒子和透明树脂等混合来成形时,由于色素被包含在树脂粒子当中,因此易于进行色素分散以及成形。因此,可以通过较少的制造工序容易地制造出上述构成的树脂成形体。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用于配置在发光装置(显示器、照明装置等)上的光学元件(照明罩、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的情况下,既能抑制颜色的较大变化以及颜色再现性的恶化,又能有效削减蓝光的树脂粒子以及使用其的产品(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例子即“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08”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2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70”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3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4120”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4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1101”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5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VALIFAST(注册商标)ORANGE 3210”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6是示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80nm~500nm的范围外的色素的一个例子即“NUBIAN(注册商标)BLACK PA-280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7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DAA51”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3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4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的图。
图11是示出比较例1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14中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5中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4是示出比较例3中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16中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17中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18中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的图。
图18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例其他子即“YELLOW9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图19是示出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的一个其他例子即“YELLOW186”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
(树脂粒子)
本发明的树脂粒子包含色素,且上述色素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波长300nm~800n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
(树脂粒子的b*值)
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优选为15~80的范围。如果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小于上述范围,那么上述树脂粒子对蓝光的吸收会变弱,从而上述树脂粒子的蓝光削减效率会变差。如果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大于上述范围,那么上述树脂粒子着色成黄色的着色会变得过分强烈。其结果是在配置于发光装置(显示器、照明装置等)上的光学元件(照明罩、显示器表面所配置的薄膜等)中使用上述树脂粒子的情况下,会导致发光装置的颜色发生很大改变。
(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上述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在0.5μm~20μm的范围内。在上述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0.5μm的情况下,在将树脂粒子用于涂料组合物、薄膜和树脂成形体等产品的情况下,存在有导致该产品的透光度提高,从而导致该产品的光扩散效果降低的担忧。另外,在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20μm的情况下,由于树脂粒子过大,因此在将树脂粒子用于涂料组合物、薄膜和树脂成形体等产品的情况下,存在有该产品的表面变粗糙的担忧。其结果,存在有在将包含树脂粒子的产品用于液晶显示器等显示器的情况下,会导致液晶等的显示像素的显示品质降低的担忧。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是指通过库尔特(Coulter)法、例如以实施例项目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的算术平均。
(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
上述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尤其优选为35%以下,特别优选为20%以下。如果上述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大于上述范围,那么树脂粒子所含的粗大粒子的量变多,从而有可能对树脂粒子以及使用树脂粒子的产品(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等)的光学特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上述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如果上述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小于上述范围,那么在成本上不经济,因此不优选。根据这些,上述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优选为2%~5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5%~40%的范围内,尤其优选为在5%~35%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在5%~20%的范围内。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是指将通过库尔特法、例如实施例的项中所记载的方法所测定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除以体积平均粒径而得的值的百分率。
(色素的种类)
蓝光是波长为380nm~500nm的光,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削减蓝光,来使用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以下适当称为“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色素,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地选择来使用。此种色素中,优选为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的色素。作为优选的有机溶剂,可以列举: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溶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二恶烷、乙二醇二乙醚等醚类溶剂等。作为更优选的有机溶剂,可以列举: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溶剂,甲基异丁基酮以及甲基乙基酮。作为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的色素,例如可以列举:C.I.溶剂黄16、C.I.溶剂黄33、C.I.溶剂黄79、C.I.溶剂黄82(例如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4120”)、C.I.溶剂黄93(例如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YELLOW 93”)、“YELLOW 186”(商品名)(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C.I.溶剂橙80、C.I.溶剂橙45(例如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08”)、C.I.溶剂橙62、C.I.溶剂橙54(例如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VALIFAST(注册商标)ORANGE3210”)、C.I.溶剂黄151(例如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70”)、C.I.酸性黄42(例如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1101”)、“DAA51”(商品名)(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C.I.颜料黄74(例如山阳色素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Fast Yellow 7416”)等。这些色素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作为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例子,将“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08”、“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70”、“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4120”、“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1101”、“VALIFAST(注册商标)ORANGE 3210”、“NUBIAN(注册商标)BLACKPA-2802”(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及“YELLOW 186”(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别表示于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18以及图19。根据图1~图5、图7、图18以及图19可知,“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70”、“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4120”、“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1101”、“VALIFAST(注册商标)ORANGE 3210”、“DAA51”、“YELLOW 93”以及“YELLOW 186”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约450nm、约450nm、约440nm、约420nm、约410nm、约440nm、约405nm、约410nm,可以作为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来使用。另一方面,根据图6可知,“NUBIAN(注册商标)BLACK PA-280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00nm,而无法用作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
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不优选为与图6同样地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值宽的波长范围内分散,优选为如图1~图5、图7、图18以及图19一样集中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值(吸收极大)为380nm~500nm的波长范围附近。具体来说,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优选为在超过500nm且800nm内的波长区域内不具有吸收峰值。另外,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的吸光度优选为在550nm~800nm的波长区域的整个区域中为0.3以下,更优选为在550nm~800nm的波长区域的整个区域中为0.2以下。根据这些,可以抑制通过树脂粒子的蓝光以外的可见光的吸收,因此可以获得透明度(总透光度)良好的树脂粒子以及使用其的产品(涂料组合物、薄膜以及树脂成形体等)。
另外,为了调整树脂粒子的颜色,也可以在树脂粒子中添加与上述具有特定特性的色素不同的其他色素。作为上述其他色素,例如可以列举:C.I.溶剂蓝35、C.I.溶剂红132、C.I.溶剂黑27、C.I.溶剂蓝70、“OILgREEN 502”(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油溶性染料;“OILgREEN BG”(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VALIFAST(注册商标)RED 3306”(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这些其他色素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色素的添加量)
相对于上述树脂粒子中所含的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上述色素的添加量优选为0.005重量份~2重量份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在配置于显示器、照明装置等发光装置上的光学元件中使用上述树脂粒子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光学元件的足够的透明度而避免发光装置的颜色再现性变差,并且提高通过上述树脂粒子的蓝光的削减效率。如果上述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粒子中所含的100重量份的聚合物小于0.005重量份,那么存在有通过上述色素的光的吸收变弱,并且通过上述树脂粒子的蓝光的削减效率变差的担忧。另外,如果上述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粒子中所含的100重量份的聚合物超过2重量份,那么上述树脂粒子着色成黄色的着色过分强烈,从而存在有在配置于显示器、照明装置等发光装置上的光学元件中使用上述树脂粒子的情况下,发光装置的颜色再现性变差的担忧。
(聚合物)
构成上述树脂粒子的聚合物例如为乙烯类单体的聚合物。作为上述乙烯类单体,如果为具有至少一个乙烯性不饱和基(广义上的乙烯基)的化合物,那么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后述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后述的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后述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以及后述的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
构成上述树脂粒子的聚合物更优选为:包含源于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与源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交联性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交联聚合物)。通过上述聚合物包含源于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从而可以获得透明度更高的树脂粒子。另外,上述聚合物通过成为除了包含源于单官能乙烯类单体(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外,还包含源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交联聚合物,从而可以在树脂粒子内充分地保持色素。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甲基)丙烯基”的术语是指甲基丙烯基或者丙烯基。
作为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如果为具有一个丙烯酰氧基或者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化合物,那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硬脂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等。这些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作为上述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如果为具有一个乙烯性不饱和基的苯乙烯类型,那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这些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相对于100wt%上述聚合物,源于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优选为50wt%~95wt%的范围内。在源于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少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存在有树脂粒子的透明度变差的担忧。在源于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多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变低。其结果是存在有色素在树脂粒子内难以保持的担忧。另外,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变低的结果是,存在有在涂敷包含树脂粒子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树脂粒子膨润而引起涂料组合物的黏度上升,从而导致涂敷的作业性降低的担忧。而且,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变低的结果是,在将树脂粒子与透明树脂等混合而成形的用途(所谓的混炼用途)中在混合时或者成形时对树脂粒子加热的情况下,树脂粒子容易溶解或者变形。另外,相对于100wt%上述聚合物的源于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与相对于100wt%上述单体混合物的上述单体的量相当。
作为用来对构成上述树脂粒子的聚合物赋予交联结构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如果为具有两个以上乙烯性不饱和基的化合物,那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三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十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十五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一百五十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四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二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二乙烯苯、二乙烯萘以及这些的衍生物等的芳香族二乙烯类化合物等。这些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源于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源于上述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优选为在1重量份~100重量份的范围内,另外,相对于100wt%上述聚合物,优选为在5wt%~50wt%的范围内。在源于上述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少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会变低。其结果是存在有色素在树脂粒子内难以保持的担忧。另外,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变低的结果是,存在有在涂敷包含树脂粒子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树脂粒子膨润而引起涂料组合物的黏度上升,从而导致涂敷的作业性降低的担忧。而且,上述交联聚合物的交联度变低的结果是,在将树脂粒子与透明树脂等混合而成形的用途(所谓的混炼用途)中,在混合时或者成形时对树脂粒子加热的情况下,树脂粒子容易溶解或者变形。在源于上述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量多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现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使用量相一致的效果(将色素保持于树脂粒子内的效果)的提高,并且有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
构成上述树脂粒子的聚合物可以进一步包含源于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作为上述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如果为具有一个乙烯性不饱和基的化合物(其中,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除外),那么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氯乙烯、乙酸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这些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
上述树脂粒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造:利用乳化聚合、水性介质下的悬浮聚合、种子聚合、无皂乳化聚合(soap-free emulsified polymerization)(不使用界面活性剂的乳化聚合)、分散聚合等众所周知的聚合方法,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聚合。这些聚合方法中,优选为水性介质下的悬浮聚合(以下称为“水系悬浮聚合”)、种子聚合、乳化聚合以及无皂乳化聚合。
(通过水系悬浮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
通过水系悬浮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是使单体混合物悬浮于水性介质中进行聚合的方法。上述单体混合物优选为包含以下成分的组成:相对于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0wt%~95wt%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及相对于在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wt%~50wt%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另外,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包含上述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
作为用来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进行水系悬浮聚合的水性介质,可以使用:水、或者水与醇(例如甲醇、乙醇)等的水溶性溶剂的混合介质。为了谋求悬浮聚合中所生成的树脂粒子的悬浮稳定化,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水性介质的使用量为在100重量份~1000重量份的范围内。
上述水系悬浮聚合中可以使用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水系悬浮聚合中所通常使用的油溶性过氧化物类聚合引发剂或者油溶性偶氮类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具体可以列举: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辛酰、邻氯过氧化苯甲酰、邻甲氧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基乙基酮、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氢异丙苯(cumenehydroperoxide)、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等油溶性过氧化物类聚合引发剂;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2,3-二甲基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2,2'-偶氮双(2,3,3-三甲基丁腈)、2,2'-偶氮双(2-异丙基丁腈)、1,1'-偶氮双(环己烷-1-甲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胺甲酰基偶氮)异丁腈、4,4'-偶氮双(4-氰基戊酸)、2,2'-偶氮双异丁酸二甲酯等油溶性偶氮类聚合引发剂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这些聚合引发剂中,就聚合引发剂的分解速度等方面来说,优选为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如果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单体混合物为小于0.01重量份,那么上述聚合引发剂难以发挥出使聚合开始的功能。另外,在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单体混合物而超过10重量份的情况下,在成本上不经济,因此不优选。
可以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的色素、和根据需要来使用的聚合引发剂以及其他油溶性成分,通过众所周知的方法而与上述单体混合物均匀地混合来形成单体组合物。
另外,在上述水系悬浮聚合中,为了抑制水系中的乳化粒子(通过附带发生乳化聚合而生成的粒径小于1μm的树脂粒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亚硝酸盐类、亚硫酸盐类、对苯二酚类、抗坏血酸类、水溶性维生素B类、柠檬酸、多酚类等水溶性聚合抑制剂。这些聚合抑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而且,根据需要可以在上述水系悬浮聚合的反应体系中添加悬浮稳定剂(分散稳定剂)。作为上述悬浮稳定剂,例如可以列举:磷酸钙(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等磷酸盐;焦磷酸钙(特别是通过复分解生成法而生成的焦磷酸钙)、焦磷酸镁(特别是通过复分解生成法而生成的焦磷酸镁)、焦磷酸铝、焦磷酸锌等焦磷酸盐;碳酸钙、碳酸镁等碳酸盐;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金属氢氧化物;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等硫酸盐等难水溶性无机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中,磷酸钙以及通过复分解生成法而生成的焦磷酸镁以及焦磷酸钙由于可以稳定地获得树脂粒子,因此优选。这些悬浮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上述悬浮稳定剂的种类的选择或者使用量的调整,只要考虑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粒径以及聚合时的分散稳定性而适当进行就可以。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悬浮稳定剂的使用量为在0.5重量份~15重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上述水系悬浮聚合中,也可以将上述悬浮稳定剂,与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阳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等界面活性剂并用。
作为上述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油酸钠、蓖麻油钾皂等脂肪酸皂;月桂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铵等烷基硫酸酯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等烷基磺酸盐(烷烃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琥珀磺酸盐;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等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烷基磷酸酯盐;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钠、聚氧伸烷基芳醚磷酸钠等磷酸酯盐;萘磺酸福马林缩合物以及其金属盐;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硫酸酯盐;聚氧乙烯烷基硫酸酯盐等。
作为上述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聚氧乙烯十三烷醚等聚氧乙烯烷醚;聚氧乙烯烷基苯醚;聚氧乙烯苯乙烯化苯醚;伸烷基的碳原子数为3以上的聚氧伸烷基十三烷醚等聚氧伸烷基烷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等山梨醇酐脂肪酸酯;聚氧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单月桂酸聚氧乙烯山梨醇酐等聚氧乙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甘油脂肪酸酯;氧乙烯-氧丙烯嵌段聚合物;蔗糖脂肪酸酯(例如三菱化学食品(Mitsubishi-Kagaku Food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商品名“Ryoto(注册商标)Sugar Ester”)等。
作为上述阳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月桂基胺乙酸盐、硬脂基胺乙酸盐等烷基胺盐;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四级铵盐等。
作为上述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月桂基二甲基氧化胺、磷酸酯类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亚磷酸酯类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等。这些界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上述界面活性剂的种类的选择或者使用量的调整,只要考虑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粒径以及聚合时的分散稳定性而适当进行就可以。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性介质,上述界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在0.001重量份~0.1重量份的范围内。
在水性介质中添加像这样制备的单体组合物,使单体组合物分散于水性介质中而进行水系悬浮聚合。作为单体组合物的分散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在水性介质中直接添加单体组合物,通过螺旋桨翼等的搅拌力使单体组合物以油滴(单体滴)的形态分散于水性介质中的方法;使用作为由转子(rotor)与定子(stator)构成的利用高剪切力的分散机的均质搅拌机、或者超声波分散机等使单体组合物分散于水性介质中的方法等。
接着,通过将单体组合物以球状液滴的形态分散而成的水性悬浮液进行加热而开始悬浮聚合。聚合反应中优选为通过搅拌机来搅拌水性悬浮液。该搅拌例如只要缓慢地进行至可以防止单体组合物的液滴的浮上以及聚合后的树脂粒子的沉淀的程度就可以。
在上述水系悬浮聚合中,聚合温度优选为在30℃~10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40℃~80℃的范围内。保持该聚合温度的时间(聚合时间)优选为在0.1小时~20小时的范围内。
另外,在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至少一者为具有聚合温度附近或者聚合温度以下的沸点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优选为以具有该聚合温度附近或者聚合温度以下的沸点的化合物不挥发的方式,使用高压釜等耐压聚合设备,在密闭或者加压状态下进行聚合。
聚合结束后,通过抽吸过滤、离心脱水、离心分离、加压脱水等方法将树脂粒子分离为含水滤饼,接着将所得到的含水滤饼进行水洗并干燥,可以获得目标树脂粒子。此处,可以通过调整单体组合物与水性介质的混合条件,悬浮稳定剂、界面活性剂等的添加量,上述搅拌机的搅拌条件,以及分散条件,来实现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调整。
(通过种子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
通过种子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是使包含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物的种粒子吸收第二乙烯类单体,使第二乙烯类单体聚合的方法。根据通过种子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可以获得粒径的变异系数为20%以下的树脂粒子。
上述种粒子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0以下。在种粒子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超过50000的情况下,种粒子难以吸收第二乙烯类单体,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粒度分布扩大。
种粒子优选为非交联粒子或者微交联粒子(交联成可以溶解于溶剂的程度的粒子)。在种粒子交联成不溶解于溶剂的程度的情况下,种粒子所吸收的第二乙烯类单体的量变少,而且树脂粒子成为核壳状(种粒子保持球形),树脂粒子发生变形等,为了获得粒子内部均匀且球状的树脂粒子,因此不优选。
种粒子相对于构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的总重量的比例、即种粒子相对于树脂粒子的总重量的比例,优选为10wt%以下。在种粒子为非交联或者微交联的情况下,如果种粒子相对于树脂粒子的总重量的比例超过10wt%,那么玻璃转移温度低的种粒子在树脂粒子的干燥时熔融,而成为使树脂粒子彼此融接的因素,因此不优选。另外,种粒子相对于树脂粒子的总重量的比例,可以通过利用溶剂使树脂粒子中的种粒子溶解来进行分析。
上述第一乙烯类单体以及第二乙烯类单体是将这些合并的单体,优选为如成为包含以下成分的单体混合物的组成:相对于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而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0wt%~95wt%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及相对于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而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wt%~50wt%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另外,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包含上述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如上所述,种粒子优选为非交联粒子或者微交联粒子,因此优选为:上述第一乙烯类单体不含多官能乙烯类单体,或者包含通过上述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而获得微交联粒子的程度的少量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另一方面,上述第二乙烯类单体为单官能乙烯类单体(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及/或者上述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混合物,且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含有率多于上述第一乙烯类单体。
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通常在使吸收了第二乙烯类单体的种粒子分散于水性介质中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上述水性介质,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水、水与水溶性有机介质(甲醇、乙醇等低级醇(碳原子数为5以下的醇))的混合介质。为了谋求树脂粒子的稳定化,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上述水性介质的使用量为在100重量份~1000重量份的范围内。
水性介质中的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优选为通过将第二乙烯类单体以球状滴的形态分散而成的水性悬浮液搅拌来进行。该搅拌例如缓慢地进行至可以防止球状滴的浮上或者聚合后的粒子的沉淀的程度就可以。
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温度优选为在30℃~10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40℃~80℃的范围内。保持该聚合温度的时间优选为在0.1小时~20小时的范围内。
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通常使用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异丁酸第三丁酯、过氧化乙酰、过氧化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第三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dicumyl peroxide)等有机过氧化物类;2,2'-偶氮双(2-甲基丁腈)、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2-甲基丙酸酯)等偶氮化合物类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另外,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在界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微胞浓度以上的情况下,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优选为使用过氧化苯甲酰、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等油溶性聚合引发剂。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在使用油溶性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与使用过硫酸钾等水溶性聚合引发剂的情形相比,可以抑制产生比目标粒径(0.1μm~1.0μm)的树脂粒子小的微小树脂粒子。
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0.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在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为小于0.01重量份的情况下,聚合引发剂难以发挥出使聚合开始的功能。另外,在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为超过10重量份的情况下,在成本上不经济,因此不优选。
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优选为使用界面活性剂。作为上述界面活性剂,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作为可以用于水系悬浮聚合者列举的各种界面活性剂(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阳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两性离子界面活性剂)中的任一种,但优选为使用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以及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作为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优选为磷酸酯盐以及磺基琥珀酸盐,作为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优选为聚氧乙烯烷基苯醚以及聚氧乙烯苯乙烯化苯醚。另外,上述界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的界面活性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在界面活性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为小于0.1重量份的情况下,难以保持聚合稳定性,因此不优选。另外,在界面活性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二乙烯类单体为超过5重量份的情况下,有生成比目标粒径(0.1μm~1.0μm)的树脂粒子小的微小树脂粒子的担忧,因此不优选。
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体系中,为了提高树脂粒子的耐热性,可以添加链转移剂。作为上述链转移剂,例如可以列举:正辛基硫醇、第三辛基硫醇、正十二烷基硫醇、第三-十二烷基硫醇、正己基硫醇等硫醇类;γ-萜品烯、二戊烯等萜烯类;氯仿、四氯化碳、二氯甲烷、二溴甲烷等卤化烃;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苯乙烯化苯酚等酚系化合物;烯丙醇等烯丙基化合物等。另外,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体系中,为了提高树脂粒子的耐热性,而也可以添加抗氧化剂等添加剂。
另外,在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体系中,为了使上述第二乙烯类单体在上述水性介质中的分散稳定化,可以添加高分子分散稳定剂。作为上述高分子分散稳定剂,例如可以列举: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基甲基纤维素、羟基乙基纤维素、羧基甲基纤维素、羧基乙基纤维素、胺基改质硅酮等。这些高分子分散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并用两种以上。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第二乙烯类单体,上述高分子分散稳定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种粒子可以通过将第一乙烯类单体聚合而获得。作为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无皂乳化聚合、乳化聚合、悬浮聚合、分散聚合、种子聚合等。这些聚合方法中,优选为:无皂乳化聚合、或者使用反应性界面活性剂(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基的界面活性剂)的乳化聚合。
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温度优选为在30℃~10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40℃~80℃的范围内。保持该温度的时间优选为在1小时~30小时的范围内。
在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的情况下,通常使用聚合引发剂。用于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与第二乙烯类单体中所用者同样的聚合引发剂,但优选为使用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水溶性聚合引发剂。
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一乙烯类单体,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0.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在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一乙烯类单体小于0.01重量份的情况下,上述聚合引发剂难以发挥出使聚合开始的功能。另外,在上述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第一乙烯类单体为超过10重量份的情况下,在成本上不经济,因此不优选。
在通过乳化聚合将第一乙烯类单体聚合而制造种粒子的情况下,作为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所用的界面活性剂,可以使用作为可以用于水系悬浮聚合者而列举的各种界面活性剂,也可以使用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基的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以下称为“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关于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的具体例以及优选的使用量,与后述的通过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同样,因此在此处省略记载。
在第一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体系中,为了调整分子量而可以添加链转移剂。作为上述链转移剂,可以使用在上述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所用者。
(通过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
通过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是使单体混合物在界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在介质中乳化,并在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聚合的方法。上述单体混合物优选为包含以下成分的组成:相对于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0wt%~95wt%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及相对于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的量,为5wt%~50wt%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另外,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包含上述其他单官能乙烯类单体。
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乙酰、过氧化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第三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等有机过氧化物类;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硫酸盐二水合物、2,2'-偶氮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N-(2-羧基乙基)-2-甲基丙脒水合物、2,2'-偶氮双{2-1-(2-羟基乙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2-(2-咪唑啉-2-基)丙烷、2,2'-偶氮双(1-亚胺基-1-吡咯烷基-2-甲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2-甲基N-1,1-双(羟基甲基)-2-羟基乙基丙酰胺}、2,2'-偶氮双2-甲基-N-(2-羟基乙基)丙酰胺、4,4-偶氮双(4-氰基戊烷酸)等偶氮化合物类;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硫酸钠等过硫酸盐类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另外,也可以使用将上述过硫酸盐类或者有机过氧化物类、与还原剂加以组合后作为聚合引发剂。此种组合的聚合引发剂被称为氧化还原(redox)类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还原剂,例如可以列举:甲醛次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铵、过氧化氢、羟基甲烷亚磺酸钠、L-抗坏血酸或者其盐、亚铜盐、亚铁盐等。这些还原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上述聚合引发剂因其种类而不同,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单体混合物,优选为在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更优选为在0.3重量份~3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
另外,在乳化聚合时的聚合体系中,可以添加链转移剂。作为上述链转移剂,可以使用作为在上述种子聚合时的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中所用者而列举的各种链转移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链转移剂优选为在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更优选为在0.3重量份~3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
作为用于乳化聚合的介质,优选为使用水性介质。作为上述水性介质,可以单独使用水、或者使用水与低级醇(甲醇、乙醇、异丙醇等)的混合物,但是就废液处理的方面来说,优选为单独使用水。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水性介质的使用量优选为在200重量份~2000重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300重量份~1500重量份的范围内。如果上述水性介质的使用量少于200重量份,那么有聚合中的粒子的稳定性变差,聚合后产生树脂粒子的凝聚物的情况,因此不优选。如果上述水性介质的使用量多于2000重量份,那么有生产性变差的情况,因此不优选。
聚合温度因所使用的单体的种类或者聚合引发剂的种类而不同,优选为在30℃~100℃的范围内。另外,聚合时间优选为2小时~10小时。
作为上述界面活性剂,可以使用作为可以用于上述水系悬浮聚合者而列举的各种界面活性剂,但是优选为使用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也可以使用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基的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
上述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具有磺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磷酸酯、磺基琥珀酸盐、羧酸盐、酰基胺基酸盐等作为阴离子性部位。该阴离子性部位成为所得到的树脂粒子表面的官能基。此处,作为这些的盐,可以列举:铵盐、钠盐、钾盐等。
作为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具有聚氧伸烷基部位的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例如作为第一工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聚氧乙烯-1-(烯丙氧基甲基)烷醚硫酸酯铵盐的“AQUALON(注册商标)KH-1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10)以及“AQUALON(注册商标)KH-1025”(商品名、“AQUALON(注册商标)KH-10”的25wt%水溶液);作为第一工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聚氧乙烯烷基丙烯基苯醚硫酸酯铵盐的“AQUALON(注册商标)HS-1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10)、“AQUALON(注册商标)HS-2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20)、“AQUALON(注册商标)BC-1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10)、以及“AQUALON(注册商标)BC-2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20);作为花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聚氧伸烷基烯醚硫酸铵的“Latemul(注册商标)PD-104”(商品名);作为艾迪科(ADEKA)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α-磺基-ω-(1-烷氧基甲基-2-(2-丙烯氧基)乙氧基)-聚(氧-1,2-乙烷二基)铵盐的“ADEKA REASOAP(注册商标)SR-1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10)以及“ADEKA REASOAP(注册商标)SR-20)(商品名、聚氧乙烯链长为20);作为艾迪科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聚氧丙烯烯丙醚磷酸酯的“ADEKA REASOAP(注册商标)PP-70”(商品名);作为日本乳化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双(聚氧乙烯苯醚)甲基丙烯酸酯硫酸酯盐的“Antox MS-60”(商品名)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这些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具有聚氧伸烷基部位的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以外的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对苯乙烯磺酸钠、烯丙基烷基磺酸钠等。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界面活性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为了使上述单体混合物在上述介质中的分散稳定化,而可以在上述乳化聚合时的聚合体系中添加高分子分散稳定剂。作为上述高分子分散稳定剂,可以使用作为可以用于上述种子聚合时的第二乙烯类单体的聚合者而列举的各种高分子分散稳定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单体混合物,上述高分子分散稳定剂的使用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
(通过无皂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
通过无皂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除了使上述单体混合物于不存在界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在介质中乳化以外,与通过乳化聚合的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同样。
(聚合的后处理)
通过上述种子聚合、乳化聚合、无皂乳化聚合等聚合,可以获得包含树脂粒子的浆料。作为将来自该浆料的树脂粒子分离方法,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喷雾干燥法、附着于以转筒干燥机(drum dryer)为代表的经加热的旋转转筒进行干燥的方法、冷冻干燥法等。这些分离方法中,优选为喷雾干燥法。
所谓喷雾干燥法,通常是使用喷雾干燥机或者气流干燥机等喷雾干燥机,将水分散体(包含树脂粒子的浆料)与气体气流一起喷雾而使树脂粒子干燥的方法。
喷雾干燥机的浆料入口(将浆料喷雾而导入的入口)的温度(给气温度),优选为在80℃~220℃的范围内。在浆料入口的温度高于220℃的情况下,存在有容易引起树脂粒子彼此的融接,而获得树脂粒子相互连结的树脂粒子集合体的担忧。在浆料入口的温度小于80℃的情况下,存在有干燥不充分、或者干燥效率变低的担忧。
另外,喷雾干燥机的粉体出口(排出树脂粒子的出口)的温度(排气温度),优选为在40℃~100℃的范围内。另外,在粉体出口的温度低于40℃的情况下,存在有干燥不充分的担忧。另一方面,在粉体出口的温度高于100℃的情况下,存在有容易引起树脂粒子彼此融接的担忧。
另外,在聚合后可以将上述树脂粒子进行湿式分级,并将经分级的树脂粒子进行喷雾干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粗大粒子。
(涂料组合物)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为涂层用组合物,包含上述树脂粒子。在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中,上述树脂粒子发挥出褪光剂(消光剂)的功能。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中所用的树脂粒子优选为体积平均粒径为在0.5μm~20μm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消光性良好。因此,将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成的薄膜的防眩性良好。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优选为可以形成被称为硬涂层的高硬度涂膜的涂料组合物。
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通常除了树脂粒子外,还包含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与电离放射线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等树脂黏合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乙酰基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乙酰基丁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乙酸乙烯的均聚物或者共聚物、氯乙烯的均聚物或者共聚物、偏二氯乙烯的均聚物或者共聚物;聚乙烯缩甲醛、聚乙烯缩丁醛等缩醛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丙烯酸酯)以及其共聚合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其共聚合树脂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线状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另外,作为上述热硬化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热硬化性丙烯酸类树脂、包含丙烯酸类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预聚物的热硬化性胺基甲酸酯树脂、酚树脂、脲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硅酮树脂等。
另外,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只要为通过照射电离放射线(紫外线、电子束等)而硬化的树脂就可以,可以使用将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单体或者电离放射线聚合性预聚物(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寡聚物)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加以混合而成者。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单体或者电离放射线聚合性预聚物,优选为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官能基的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官能基的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
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或者多官能单体所具有的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官能基,优选为光聚合性官能基、电子束聚合性官能基或者放射线聚合性官能基,特别优选为光聚合性官能基。作为上述光聚合性官能基,具体来说,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不饱和聚合性官能基等,这些物质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酰基。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酰基”表示丙烯酰基或者甲基丙烯酰基。
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优选为具有两个以上光聚合性官能基的多官能预聚物(以下称为“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作为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特别优选为使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预聚物。这种(甲基)丙烯酸类预聚物通过交联硬化而成为立体网状结构。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类预聚物,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等。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表示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单体,可以使用上述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等,优选为具有两个以上光聚合性官能基的多官能单体(以下称为“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作为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的具体例,可以列举:新戊二醇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类;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聚氧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类;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三元以上的多元醇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类;2,2-双4-(丙烯酰氧基-二乙氧基)苯基丙烷、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丙氧基)苯基丙烷等多元醇环氧乙烷加成物或者多元醇环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类;一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单体等。
作为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优选为如这些具体例等的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酯类,更优选为一分子中具有三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单体。作为一分子中具有三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单体,具体可以列举: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1,2,4-环己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五甘油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在使用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性单体或者电离放射线聚合性预聚物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电离放射线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或者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特别优选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的聚合,可以在光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通过照射电离放射线进行。因此,制备含有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光自由基引发剂以及树脂粒子的涂料组合物,将该涂料组合物涂层于透明薄膜基材上后,可以通过利用电离放射线的聚合反应将涂料组合物硬化而形成薄膜(防眩薄膜等)的硬涂层。
作为上述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苯乙酮类、安息香类、二苯甲酮类、氧化膦类、缩酮类、α-羟基烷基苯酮类、α-胺基烷基苯酮、蒽醌类、噻吨酮类、偶氮化合物、过氧化物类(日本专利特开2001-139663号公报等中所记载)、2,3-二烷基二酮化合物类、二硫醚化合物类、氟胺化合物类、芳香族锍类、鎓盐类、硼酸盐、活性卤化物、α-酰基肟酯等。
作为上述苯乙酮类,例如可以列举: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对二甲基苯乙酮、1-羟基二甲基苯基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4-甲硫基-2-吗啉基苯丙酮、2-苄基-2-二甲基胺基-1-(4-吗啉基苯基)-丁酮等。作为上述安息香类,例如可以列举:安息香、安息香苯甲酸酯、安息香苯磺酸酯、安息香甲苯磺酸酯、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等。作为上述二苯甲酮类,例如可以列举:二苯甲酮、2,4-二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甲酮、对氯二苯甲酮等。作为上述氧化膦类,例如可以列举: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作为上述缩酮类,例如可以列举: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等苄基甲基缩酮类。作为上述α-羟基烷基苯酮类,例如可以列举: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作为上述α-胺基烷基苯酮类,例如可以列举: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4-吗啉基)-1-丙酮。
作为市售的光裂解型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日本巴斯夫(BASF)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商品名“Irgacure(注册商标)651”(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日本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商品名“Irgacure(注册商标)184”、日本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商品名“Irgacure(注册商标)907”(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4-吗啉基)-1-丙酮)等作为优选的例子。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为在0.1重量份~15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更优选为在1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使用。
上述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或者光聚合性多官能预聚物的聚合中,除了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外,可以使用光增感剂。作为上述光增感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正丁基胺、三乙基胺、三正丁基膦、米其勒酮、噻吨酮类等。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树脂黏合剂的固体成分,上述涂料组合物中的树脂粒子的量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4重量份以上,尤其优选为6重量份以上。通过使上述树脂粒子的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树脂黏合剂的固体成分为2重量份以上,容易使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消光性变得充分。因此,容易使将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成的薄膜的防眩性变得充分。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黏合剂的固体成分,上述涂料组合物中的树脂粒子的量优选为3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下,尤其优选为100重量份以下。通过使上述树脂粒子的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树脂黏合剂的固体成分为300重量份以下,而容易使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直线透射性变得充分。因此,在显示器上配置将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成的薄膜的情况下,容易使显示器的解像性变得充分。
在上述涂料组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用来稀释树脂黏合剂的固体成分的浓度的稀释剂。作为上述稀释剂,可以列举: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溶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二恶烷、乙二醇二乙醚等醚类溶剂;水;醇类溶剂等。这些稀释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薄膜)
本发明的薄膜是将上述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成的。
上述透明薄膜基材优选为也具备耐光性、耐热性、耐溶剂性等特性。上述透明薄膜基材例如可以从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简记为“PET”)、聚酯、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等树脂的透明薄膜基材、透明的玻璃薄膜等无机薄膜基材等中适当选择来使用。另外,上述透明薄膜基材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加工的容易性或者操作性,优选为在10μm~500μm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透明”也包括半透明。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谓“透明”,是指对所期望的波长的光为透明,不必对所有波长的光为透明。
作为在上述透明薄膜基材上涂敷上述涂料组合物的方法,可以使用:逆辊涂层法、凹版涂层法、模涂法、缺角轮涂层(comma coat)法、喷雾涂层法等众所周知的方法。通过涂敷上述涂料组合物在透明薄膜基材上形成的涂膜,发挥出作为光扩散层的功能。该涂膜(光扩散层)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涂膜的光扩散性、强度等,优选为在1μm~10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3μm~30μm的范围内。
在上述涂料组合物包含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涂敷上述涂料组合物后,对上述涂料组合物照射电离放射线(紫外线、电子束等)使上述涂料组合物硬化形成涂膜。另外,作为照射电离放射线的方法,可以使用照射由超高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低压水银灯、碳弧、金属卤化物灯等发出的100nm~400nm、优选为200nm~400nm的波长区域的紫外线的方法;照射由扫描型电子束加速器或者电子帘加速器发出的小于100nm的波长区域的电子束的方法等。
(树脂成形体)
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是将包含上述树脂粒子与透明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形成的。在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中,上述树脂粒子发挥出光扩散粒子的功能。因此,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发挥出作为光扩散板等的光扩散体的功能,并可以用作LED照明罩等。
上述透明树脂为上述树脂成形体的基材,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与苯乙烯的共聚物)等。这些物质中,优选为聚苯乙烯树脂或者(甲基)丙烯-苯乙烯树脂作为上述透明树脂。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透明树脂,上述树脂组合物所含的树脂粒子的量优选为在0.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0.1重量份~5重量份的范围内。上述树脂组合物中可以添加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萤光增白剂等添加剂。
上述树脂成形体的厚度以及形状等可以根据树脂成形体的用途而适当选择。
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可以通过利用单轴挤出机或者双轴挤出机等将上述透明树脂与上述树脂粒子进行熔融混炼来获得。另外,可以将通过熔融混炼而获得的树脂组合物经由T字模以及辊单元成形为板状来获得树脂成形体。另外,也可以将通过熔融混炼而获得的树脂组合物进行颗粒化,通过射出成形或者压制成形等将颗粒成形为板状来获得树脂成形体。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首先,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的粒子(树脂粒子以及种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以及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的测定方法、树脂粒子的b*值以及分光反射特性的测定方法、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的测定方法、以及树脂成形体的雾度、总透光率以及分光透射特性的测定方法。
(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以及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的测定方法)
(1)通过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 counter)法的测定方法
通过以下所示的库尔特计数器法,对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的树脂粒子,测定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以及粒径的变异系数。
-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在孔径为50μm~280μm的细孔中充满电解质溶液,根据树脂粒子通过该电解质溶液时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率变化求出树脂粒子的体积,并根据树脂粒子的体积计算树脂粒子的球换算体积平均粒径,将该球换算体积平均粒径作为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计算树脂粒子的球换算体积平均粒径的情况下,计算树脂粒子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的算术平均粒径,并将该算术平均粒径作为树脂粒子的球换算体积平均粒径。
具体来说,通过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 Coulter)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库尔特计数器“MULTISIZER III”,通过库尔特法进行测定。另外,测定的情况下,根据库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oulter Electronics Limited)发行的REFERENCE MANUAL FOR THE COULTER(注册商标)MULTISIZER(1987),使用适合于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口径(aperture)进行校准后,进行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
更具体来说,在市售的玻璃制试验管中投入0.1g的树脂粒子与10ml的0.1wt%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水溶液。通过大和科学(Yamato Scientific)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接触混合机“TOUCH MIXER MT-31”将投入物混合2秒钟后,使用作为市售的超声波清洗机的威尔沃克里亚(VELVO-CLEAR)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ULTRASONIC CLEANER VS-150”使试验管内的树脂粒子预分散10秒钟,来获得分散液。在充满“MULTISIZER III”主体所附带的测定用电解液“ISOTON(注册商标)II”(贝克曼库尔特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烧杯中,一边缓慢地搅拌,一边通过滴管滴加上述分散液,使“MULTISIZER III”主体画面的浓度计的示度调合为10%左右。接着,对于“MULTISIZER III”主体,根据库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REFERENCE MANUAL FOR THE COULTER(注册商标)MULTISIZER(1987),输入口径尺寸(口径直径)、口径电流(Current)、增益(Gain)以及内侧电极的极性(Polarity),通过手动(manual)(手动模式)进行测定。测定中预先缓慢地搅拌至气泡不进入烧杯内的程度,在进行10万个树脂粒子的测定的时刻结束测定。
(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的测定方法)
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是根据通过上述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获得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σ)、与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通过下式而算出。
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σ/D)×100
(2)通过雷射绕射-光散射法的测定方法
通过以下所示的雷射绕射-光散射法,对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的浆料中所含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2μm的树脂粒子以及种粒子,测定体积平均粒径以及粒径的变异系数。
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是通过雷射绕射-散射方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贝克曼库尔特股份有限公司制造“LS 13 320”)以及通用液体样品模组(universal liquid sample module)而进行。
测定使用如下分散液:在10ml的0.1wt%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利用接触混合机(大和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TOUCHMIXER MT-31”)以及超声波清洗器(威尔沃克里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ULTRASONICCLEANER VS-150”),分散0.1g的包含粒子(树脂粒子或者种粒子)的浆料(固体成分量)制成。
另外,上述雷射绕射-散射方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软体中,设定为了基于米氏(Mie)理论的评价而必需的以下所示的光学参数。
<参数>
液体(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折射率B.I.的实部=1.333(水的折射率)
固体(测定对象的粒子)的折射率的实部=粒子的折射率
固体的折射率的虚部=0
固体的形状因子=1
另外,测定条件以及测定顺序如以下所述。
<测定条件>
测定时间:60秒钟
测定次数:1
泵速度:50%~60%
偏振强度差散射(Polarization Intensity Differential Scattering,PIDS)相对浓度:40%~55%左右
超声波输出:8
<测定顺序>
在进行偏移量(offset)测定、光轴调整、本底(background)测定后,使用滴管将上述分散液注入至上述雷射绕射-散射方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通用液体样品模组内。在上述通用液体样品模组内的浓度达到上述PIDS相对浓度,并且上述雷射绕射-散射方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软体显示“OK”后,开始测定。另外,测定是在通过在通用液体样品模组中进行泵循环而使上述粒子分散的状态、且使超声波单元(ULM ULTRASONIC MODULE)起动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测定是在室温下进行,根据所得到的资料,通过上述雷射绕射-散射方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软体,使用上述预先设定的光学参数,算出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的算术平均粒径)以及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
另外,关于粒子的折射率,输入构成粒子的聚合物的折射率而实施测定。例如在构成粒子的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情况下,输入已知的折射率1.495。
(树脂粒子的b*值的测定方法)
树脂粒子的b*值是依据JIS Z 8729通过L*a*b*表色系统进行色度测定而测定。具体来说,将2.5g的树脂粒子填充至测定容器(柯尼卡美能达传感(KONICA MINOLTA SENSING)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粉体槽、商品名“CR-A50”)内。通过色彩色差计(柯尼卡美能达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CR-300”)测定所填充的树脂粒子的b*值。另外,b*值的数值越向+侧越大,那么黄色变度越增加。
(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的测定方法)
将树脂粒子夹入槽中,依据JIS K 7375所记载的总光线反射率的测定法,在入射角为8°的入射条件下,在室温为20℃、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下,测定夹入了树脂粒子的槽在波长为300nm~800nm的分光反射率,以将使用硫酸钡板作为标准白色板时的波长为550nm的光线反射率设为100%时的相对值,表示所测定的分光反射率。具体来说,将由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以商品名“UV-2450”市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由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以商品名“ISR-2200”市售的积分球附属装置(内径:Φ60mm)加以组合,而测定夹入了树脂粒子的槽在波长为300nm~800nm的分光反射率。另外,准备30个夹入了树脂粒子的槽,将30个槽的分光反射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率。
(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的测定方法)
将削减为4cm×4cm的平面尺寸的薄膜夹入至槽中,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UV-2450”),测定波长为300nm~800nm的分光透射率。
(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的测定方法)
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是根据JIS K 7361-1而测定。具体来说,使用日本电色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NDH-4000”测定总透光率。测定样品数n=3,算出这些3个测定样品的总透光率(%)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
(树脂成形体的雾度的测定方法)
树脂成形体的雾度是根据JIS K 7136来测定的。具体来说,使用日本电色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NDH-4000”测定雾度。测定样品数n=3,算出这3个测定样品的雾度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树脂成形体的雾度(%)。透射树脂成形体的光(透射光)的扩散性越高,那么雾度的值就越高。
(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的测定方法)
将削减为4cm×4cm的平面尺寸的树脂成形体夹入至槽中,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UV-2450”),测定波长为300nm~800nm的分光透射率。
(树脂粒子的实施例、比较例)
(实施例1)
在63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相对于单体混合物100wt%为70wt%)、27g的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相对于100重量份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为43重量份;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30wt%)、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中,添加0.2g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并混合,来制备单体组合物。
在内容积为500ml的可分离式烧瓶中,加入270g的作为水性介质的水、8.7g的作为悬浮稳定剂的磷酸三钙、0.08g的作为界面活性剂的十二烷基磺酸钠。在该可以分离式烧瓶的内容物中,添加上述单体组合物。通过高速搅拌机(商品名“均质搅拌机MARKII 2.5型”、谱莱密克斯(Primix)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高速搅拌可以分离式烧瓶的内容物,而形成单体组合物的微小液滴。一边搅拌,一边将可分离式烧瓶的内容物以50℃加热5小时进行聚合。在所得到的树脂粒子中添加盐酸将悬浮稳定剂分解后,通过水清洗树脂粒子。清洗后,通过离心脱水将固体分离。将所得到的固体以60℃真空干燥10小的情况下,来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2)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009g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1101”(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聚合物为0.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将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表示于图8。
(实施例3)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9g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3170”(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1.0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将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表示于图9。
(实施例4)
代替63g的作为单官能乙烯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来使用63g的作为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苯乙烯(St)(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70wt%),并将聚合温度自50℃变更为6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将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表示于图10。
(实施例5)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09g的“YELLOW 186”(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4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6%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6)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09g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1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7)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9g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0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4%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8)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09g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代替63g的作为单官能乙烯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来使用36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40wt%)、以及45g的作为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苯乙烯(St)(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50wt%),代替27g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来使用9g的二乙烯苯(DVB)(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为11重量份;相对于100wt%的单体混合物为10wt%),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1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7%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9)
代替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使用0.09g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代替63g的作为单官能乙烯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来使用81g的作为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苯乙烯(St)(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90wt%),代替27g的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来使用9g的二乙烯苯(DVB)(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为11重量份;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10wt%),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3%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10)
-种粒子的制造步骤(1)-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以及回流冷凝器的可以分离式烧瓶中,投入1300g的作为水性介质的离子交换水、作为320g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使3g的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基硫醇溶解而成的溶液,一边搅拌,一边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70℃。继续投入使1.6g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铵溶解于300g的离子交换水而成的溶液,在70℃下搅拌12小时进行聚合反应,获得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以下称为种粒子(1))的浆料。在所得到的包含种粒子(1)的浆料中,种粒子(1)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固体成分浓度为14wt%。
-种粒子的制造步骤(2)-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以及回流冷凝器的可以分离式烧瓶中,投入在1300g作为水性介质的离子交换水、320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使3g的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基硫醇溶解而成的溶液。接着,添加160g的上述所得到的种粒子(1)的浆料,一边搅拌,一边将其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70℃。继续投入使1.6g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铵溶解于300g的离子交换水而成的溶液,在70℃下搅拌12小时进行聚合反应,而获得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以下称为种粒子(2))的浆料。在所得到的包含种粒子(2)的浆料中,种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1μm,固体成分浓度为14wt%。
-树脂粒子的制造步骤-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的5L反应器中,加入700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300g的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1.0g的作为色素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以及6g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甲基丁腈)并混合。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与1L的包含10g的作为界面活性剂的琥珀磺酸钠的作为水性介质的离子交换水混合,通过T.K均质搅拌机(谱莱密克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8000rpm处理10分钟而获得水性乳化液。在该水性乳化液中一边搅拌一边添加68g种粒子(2)的浆料。
搅拌3小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散液,结果可以确认到水性乳化液中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多官能乙烯类单体被种粒子(2)吸收(膨润倍率:约120倍)。然后,在反应器中进一步添加2000g的将40g的作为高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聚乙烯醇(可乐丽(Kura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PVA-224E”)溶解而成的水溶液,一边在60℃下搅拌6小时,一边进行聚合而获得树脂粒子。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1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100wt%在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而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量,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比例为70wt%,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比例为30wt%。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量为43重量份。
(实施例11)
将作为色素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使用量设为10g(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1.0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11%的树脂粒子。
(实施例12)
在树脂粒子的制造步骤中,代替1.0g的作为色素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社制)(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来使用1.0g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聚合物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代替700g的作为单官能乙烯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来使用400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及500g的作为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苯乙烯(St),代替300g的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来使用100g的二乙烯苯(DVB),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13%的树脂粒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100wt%的用于制造上述树脂粒子的原料中参与聚合反应而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全部成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以及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量,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比例为40wt%,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比例为50wt%,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比例为10wt%。另外,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形成上述树脂粒子的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量为11重量份。
(实施例13)
在具备搅拌机以及温度计的内容量为5L的高压釜内,供给3200g的作为水性介质的水、2.3g的作为反应性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的聚氧乙烯烷醚硫酸酯盐(第一工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AQUALON(注册商标)KH-1025”;纯度为25wt%)(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单体混合物以纯度计为0.07重量份)。接着,在高压釜内,供给预先制备的760g的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相对于100wt%的单体混合物为95wt%)、与40g的作为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三菱丽阳(Mitsubishi Rayo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Acryester(注册商标)A”)(相对于100重量份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为5.2重量份;相对于100wt%单体混合物为5wt%)、以及0.8g的作为色素的“YELLOW 93”(中央合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1重量份)的混合液(单体混合物)。以200rpm的搅拌转速搅拌高压釜的内容物,并加热至70℃。接着,供给8.0g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铵(和光纯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后,一边在70℃下持续搅拌2小时,一边进行乳化聚合(一次恒温)。接着,进行1小时的将高压釜的内温保持为80℃的处理(两次恒温),而获得包含树脂粒子的浆料后,将浆料冷却至室温(约25℃)。测定冷却后的浆料中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结果是浆料中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1μm、浆料中的树脂粒子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15.2%。
将所得到的浆料进行冷却以及湿式分级后,将给气温度设为110℃进行喷雾干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树脂粒子。
(比较例1)
不添加0.09g的作为色素的DAA51(山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透明粒子)。将所得到的树脂粒子的分光反射特性表示于图11。
(比较例2)
将作为色素的“VALIFAST(注册商标)YELLOW 1101”(东方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使用量变更为0.0009g(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0.0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35%的树脂粒子。
[表1]
正如表1所示的一样,实施例1~实施例13的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
根据图8~图10与图11的比较可以知,b*值在10~80的范围内的树脂粒子(实施例2~实施例4)与b*值小于10的树脂粒子(比较例1)相比,可以有效地削减蓝光。另外,根据图8~图10与图11的比较可知,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在0.005重量份~2重量份的范围内的树脂粒子(实施例2~实施例4),与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而小于0.005重量份的树脂粒子(比较例1)相比,可以有效地削减蓝光。
(薄膜的实施例、比较例)
(实施例14)
将10重量份的作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黏合剂(光聚合性多官能单体)的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大赛璐氰特(Daicel-Cytec)股份有限公司制造、DPHA)、0.5重量份的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Irgacure(注册商标)184”(日本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制造)、10重量份的上述实施例1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以及26重量份的作为稀释剂的甲基乙基酮进行充分混合,来制备涂料组合物。
使用6号(#6)的棒涂机将该涂料组合物涂层于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上,而形成涂料组合物的层。将涂料组合物的层以60℃加热1分钟进行干燥后,在氮气冲洗下,通过高压水银灯对经干燥的涂料组合物的层照射照射量为500mJ/cm2的紫外线,通过这种方式使经干燥的涂料组合物的层硬化,而获得具有表面凹凸的防眩性薄膜。将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特性表示于图12。
(实施例15)
代替实施例1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来使用实施例4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获得薄膜。将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表示于图13。
(比较例3)
代替实施例1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来使用比较例1中所得到的树脂粒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获得薄膜。将所得到的薄膜的分光透射特性表示于图14。
根据图12以及图13与图14的比较可知,使用b*值在10~80的范围内的树脂粒子的薄膜(实施例14以及实施例15),与使用b*值小于10的树脂粒子的薄膜(比较例3)相比,可以有效地削减蓝光。另外,根据图12以及图13与图14的比较可知,使用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为在0.005重量份~2重量份的范围内的树脂粒子的薄膜(实施例14以及实施例15),与使用色素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聚合物为小于0.005重量份的树脂粒子的薄膜(比较例3)相比,可以有效地削减蓝光。
(树脂成形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6)
通过亨舍尔混合机(Henschel mixer),将2.0重量份的实施例8的树脂粒子、100重量份的作为透明树脂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旭化成化学(AsahiKasei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Delpet(注册商标)80N”)混合15分钟。使用单轴挤出机(星塑胶(Hoshi Plastic)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产品名R50),在温度为250℃~280℃、喷出量为10kg/h~25kg/h的条件下,挤出该混合物,在水冷却后,通过造粒机(pelletizer)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树脂组合物。接着,将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作为原料进行射出成形,获得厚度为3mm、50mm×100mm的板状树脂成形体。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以及雾度表示于表2,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表示于图15。
(实施例17)
将实施例8的树脂粒子的使用量设为1.0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6相同的方式,获得厚度为3mm、50mm×100mm的板状树脂成形体。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以及雾度表示于表2,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表示于图16。
(实施例18)
将实施例8的树脂粒子的使用量设为0.5重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6相同的方式,获得厚度为3mm、50mm×100mm的板状树脂成形体。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总透光率、以及雾度的测定结果表示于表2,将所得到的树脂成形体的分光透射特性表示于图17。
[表2]
根据图15~图17可以知,包含b*值在10~80的范围内的实施例8的树脂粒子的树脂成形体(实施例16~实施例18),可以削减蓝光。另外,根据图15~图17可知,树脂成形体中的树脂粒子的含量越多,那么可以越有效地削减蓝光。另外,根据表2所示的总透光率的测定结果可知,实施例16~实施例18的树脂粒子可以充分地透射光。另外,根据表2所示的雾度的测定结果可知,包含实施例8的树脂粒子的树脂成形体具有光扩散性,树脂成形体中的树脂粒子的含量越多,那么光扩散性越优异。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的特征的情况下,能以其他各种形态进行实施。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的方面只不过为例示,并没有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在说明书正文中,并没有进行任何限制。而且,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所属的改进或者变更全为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该申请案请求基于2013年2月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3-019811的优先权。此处通过引用,而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薄膜可以用作:作为个人电脑用显示器、平板型个人电脑的显示屏、笔记型个人电脑的显示屏、移动电话机的显示屏等来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器的表面上所配置的防眩薄膜或者保护薄膜等,特别利于用作具备LED作为光源的显示器的表面上所配置的防眩薄膜或者保护薄膜。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例如可以用于制造上述防眩薄膜或者保护薄膜等。
本发明的树脂成形体可以用作覆盖照明装置的照明罩等,特别是利于用作覆盖LED照明装置的照明罩(LED照明罩)。
本发明的树脂粒子例如可以用于制造上述防眩薄膜或者上述照明罩等各种产品。

Claims (8)

1.一种树脂粒子,其包含色素,其特征在于,
上述色素在38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并且
上述树脂粒子的b*值在10~8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含有源于单官能(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以及/或者单官能苯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以及源于多官能乙烯类单体的构成单元的聚合物;并且
上述色素包含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的色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树脂粒子中所含的100重量份的聚合物,上述色素的量为0.005重量份~2重量份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径的变异系数为2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光学元件。
6.一种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粒子。
7.一种薄膜,其特征在于,其是将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涂料组合物涂敷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而形成的。
8.一种树脂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粒子与透明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形成的。
CN201380072168.7A 2013-02-04 2013-09-27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Active CN104968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9811 2013-02-04
JP2013019811 2013-02-04
PCT/JP2013/076379 WO2014119042A1 (ja) 2013-02-04 2013-09-27 樹脂粒子及びその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8730A true CN104968730A (zh) 2015-10-07
CN104968730B CN104968730B (zh) 2017-09-29

Family

ID=51261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2168.7A Active CN104968730B (zh) 2013-02-04 2013-09-27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62968B2 (zh)
CN (1) CN104968730B (zh)
TW (1) TWI519582B (zh)
WO (1) WO201411904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5279A (zh) * 2015-10-22 2016-02-03 袁敏华 防紫外线和蓝光的光学防护材料
CN113166290A (zh) * 2018-11-30 2021-07-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聚合性组合物及隐形眼镜
CN113968930A (zh) * 2021-10-14 2022-01-25 苏州双象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44456A (zh) * 2019-08-06 2022-03-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材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2891B2 (ja) * 2013-02-08 2017-04-12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用樹脂組成物、粘着テープ及び粘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JP6204726B2 (ja) * 2013-07-09 2017-09-27 住化ケム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ブルーライトカット用樹脂組成物
JP6348266B2 (ja) * 2013-09-26 2018-06-27 協立化学産業株式会社 光硬化樹脂組成物
CN105461847A (zh) * 2014-09-30 2016-04-06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聚合物颗粒及其用途
JP6512813B2 (ja) * 2014-12-15 2019-05-15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用途
EP3358378B1 (en) * 2015-09-30 2020-08-19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Molded article made of light-diffusing resin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JP6409177B2 (ja) * 2018-05-31 2018-10-24 協立化学産業株式会社 光硬化樹脂組成物
JP7270195B2 (ja) * 2019-04-19 2023-05-1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材料、光学材料用重合性組成物、硬化物、光学材料、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光学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使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512A (zh) * 1997-01-28 1998-08-05 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 模制合成树脂
JP2001089510A (ja) * 1999-09-22 2001-04-03 Soken Chem & Eng Co Ltd 着色ポリマー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06408A (ja) * 2001-11-12 2003-07-2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着色剤含有重合体微粒子、及びその水性分散体、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水性インク及び水性塗料
JP2005068381A (ja) * 2003-08-27 2005-03-17 Soken Chem & Eng Co Ltd 耐溶剤退色性の染料着色ポリマー球状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49873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株式会社理光 色粉、使用该色粉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2884249Y (zh) * 2005-08-10 2007-03-28 周银明 一种视屏护目镜片
CN101493532A (zh) * 2008-01-24 2009-07-29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7965A (en) * 1996-10-15 1999-03-30 Escalon Medical Corp. Cool white light source
JP2001026606A (ja) * 1999-07-16 2001-01-30 Sharp Corp 重合体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18864B2 (ja) * 2000-10-31 2011-01-26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シリコン化合物が包含された樹脂エマルション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してなる水性塗料用樹脂組成物
JP2003105033A (ja) * 2001-09-28 2003-04-09 Nof Corp 光学材料用単量体組成物及び硬化物
DE10308226A1 (de) * 2003-02-25 2004-09-23 Degussa Ag Transparente Formmasse für optische Anwendungen
JP4819460B2 (ja) * 2005-09-28 2011-11-24 山本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物品
US8113651B2 (en) * 2006-03-20 2012-02-14 High Performance Optics, Inc. High performance corneal inlay
JP2008096622A (ja) * 2006-10-11 2008-04-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5087303B2 (ja) * 2007-03-30 2012-12-05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08081743A (ja) * 2007-10-16 2008-04-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低屈折率コーティング剤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5492579B2 (ja) * 2010-01-27 2014-05-14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架橋(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着色樹脂粒子及びそのシリコーンオイル分散体
JP5975032B2 (ja) * 2011-06-30 2016-08-23 Jnc株式会社 耐候性積層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512A (zh) * 1997-01-28 1998-08-05 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 模制合成树脂
JP2001089510A (ja) * 1999-09-22 2001-04-03 Soken Chem & Eng Co Ltd 着色ポリマー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06408A (ja) * 2001-11-12 2003-07-2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着色剤含有重合体微粒子、及びその水性分散体、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水性インク及び水性塗料
JP2005068381A (ja) * 2003-08-27 2005-03-17 Soken Chem & Eng Co Ltd 耐溶剤退色性の染料着色ポリマー球状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49873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株式会社理光 色粉、使用该色粉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2884249Y (zh) * 2005-08-10 2007-03-28 周银明 一种视屏护目镜片
CN101493532A (zh) * 2008-01-24 2009-07-29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5279A (zh) * 2015-10-22 2016-02-03 袁敏华 防紫外线和蓝光的光学防护材料
CN113166290A (zh) * 2018-11-30 2021-07-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聚合性组合物及隐形眼镜
CN113166290B (zh) * 2018-11-30 2023-02-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聚合性组合物及隐形眼镜
CN114144456A (zh) * 2019-08-06 2022-03-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材料
CN113968930A (zh) * 2021-10-14 2022-01-25 苏州双象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2968B2 (ja) 2017-01-18
WO2014119042A1 (ja) 2014-08-07
CN104968730B (zh) 2017-09-29
TWI519582B (zh) 2016-02-01
JPWO2014119042A1 (ja) 2017-01-26
TW201431931A (zh) 2014-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8730A (zh)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JP6121718B2 (ja) 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防眩フィルム、光拡散性樹脂組成物、及び外用剤
JP5785261B2 (ja) 樹脂粒子集合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RU2591158C2 (ru) 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ие коллоидные массивы с высокой отражающей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включающие частицы, поглощающие излучение
JP5439102B2 (ja) 中空粒子、その製造法及びその用途
JP6831849B2 (ja) 蛍光樹脂粒子及びその用途
CN106967370A (zh) 色彩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80331A (zh) 具有改进的颜色亮度的有色聚合物体系
JP2012207215A (ja) 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JPWO2015178501A1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光拡散剤としての使用
TWI534159B (zh) 樹脂粒子及其用途
TWI504617B (zh) 樹脂粒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防炫膜、光擴散性樹脂組成物及外用劑
JP5281781B2 (ja) 単分散重合体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性成形体及び光拡散性塗布物
CN103030731A (zh)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JP2008185812A (ja) 光拡散性粒子含有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