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4745A - 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44745A CN104944745A CN201510142564.3A CN201510142564A CN104944745A CN 104944745 A CN104944745 A CN 104944745A CN 201510142564 A CN201510142564 A CN 201510142564A CN 104944745 A CN104944745 A CN 104944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ld
- base station
- pressing part
- cooling
- punching p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其即使在使用具备限制上下的基台的规定距离以上的相对移动的筒模的成型体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合适温度实施冷却冲压处理。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对成型模具(60)进行冲压,在该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具有:主冲压部(80),其对成型模具(60)进行主冲压处理;和冷却冲压部(82、84),其在冷却由主冲压部(80)进行了冲压处理的成型模具(60)的同时进行冷却冲压处理,上模(62)由杨氏模量比第2筒模(67)大、且热膨胀系数比第2筒模(67)小的材料形成,冷却冲压部(82、84)构成为在冲压处理时,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施加加压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特别涉及设置有多个对成型模具进行冲压的冲压部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玻璃材料进行冲压成型的装置,广泛应用了如下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100号公报)所记载,所述装置设置有从直线状的搬送路径的上游朝向下游排列的加热部、冲压部及冷却部,在使成型模具朝向下游移动的同时,在各处理部中进行加热、冲压、冷却的各处理,由此对玻璃进行成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100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为了提高透镜等光学元件的形状精度,存在如下情况:在一个冲压部(主冲压部)中,进行以充分加热的状态冲压成型模具的主冲压处理,在另一冲压部(冷却冲压部)中,进行在冷却成型模具的同时冲压成型的冷却冲压处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冷却冲压部的冷却冲压处理时,有时无法对成型模具施加足够的加压力。于是,冷却冲压处理时无法以适合于冷却冲压的温度范围进行冷却冲压处理,作为结果,存在光学元件的形状精度恶化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合适温度可靠地实施冷却冲压处理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装置。
本发明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具备多个冲压部,多个冲压部各自具有彼此对置、并能够在相互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第1基台和第2基台,收纳有玻璃材料的成型模具被依次移送至所述多个冲压部,进行冲压成型,成型模具具有:第1模和第2模,它们以成型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和筒模,其设置于第1模和第2模的周围,限制第1基台和第2基台的相对移动,以使第1模和第2模不会比规定的距离更接近,其中,多个冲压部具有:主冲压部,其对成型模具进行主冲压处理;和冷却冲压部,其在冷却由主冲压部进行了冲压处理的成型模具的同时进行冷却冲压处理,第1模和第2模由杨氏模量比筒模大、且热膨胀系数比筒模小的材料形成,冷却冲压部构成为,在冷却冲压处理时,仅对第1模和第2模施加加压力。
另外,上述记载的“第1基台和第2基台的相对移动”包括:第1基台和第2基台双方移动的情况;仅第1基台移动的情况;仅第2基台移动的情况。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在冷却冲压处理时,第1和第2基台能够仅对第1模和第2模施加加压力,因此在主冲压部的主冲压处理后,即使因杨氏模量和体积膨胀率的影响而筒模的上表面位于比第1模或第2模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也能够利用第1模和第2模对玻璃材料加压,得到形状精度高的光学元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其在具备冷却冲压部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中,能够以合适温度可靠地实施冷却冲压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图2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第1加热部中的上方基台和下方基台的结构放大示出的竖直剖视图。
图3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第1冷却冲压部中的上方基台和下方基台的结构放大示出的竖直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中使用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主冲压部中进行主冲压处理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主冲压部的在完成主冲压处理、并使上方基台上升的状态下的竖直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第1冷却冲压部的冷却冲压处理的情形的竖直剖视图。
图8是示出比较例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在冷却冲压部中进行冷却冲压处理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2:腔室;
2A、2B:闸门;
3:入口基台;
4、6、8、10、12、14、16:下方基台;
4A、6A、8A、10A、12A、14A、16A:加热块(heater block);
12B、44B、52B:盖板(cover plate);
12C、44C、52C:基板(base plate);
17:出口基台;
20A:入口;
20B:出口;
24、26、28、30、32、34、36:活塞;
24A、26A、28A、30A、32A、34A、36A:连杆(rod);
44、46、48、50、52、54、56:上方基台;
44A、46A、48A、50A、52A、54A、56A:加热块;
50A:按压部;
52B1:开口;
52B2:上方空间;
52B3:下方空间;
60:成型模具;
62:上模;
64:下模;
66:第1筒模;
67:第2筒模;
68:玻璃材料;
74:第1加热部;
76:第2加热部;
78:第3加热部;
80:主冲压部;
82:第1冷却冲压部;
84:第2冷却冲压部;
86:冷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对其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结构的竖直剖视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并具备:具有入口20A和出口20B的腔室2;设置于腔室2的底部的多个下方基台4、6、8、10、12、14、16;设置于各下方基台4、6、8、10、12、14、16的上方的活塞24、26、28、30、32、34、36;以及设置于这些活塞24、26、28、30、32、34、36的连杆24A、26A、28A、30A、32A、34A、36A的末端的上方基台44、46、48、50、52、54、56。
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收纳有玻璃材料的成型模具60从入口20A被搬入到腔室2内,借助未图示的臂从图1中右侧朝向左侧被依次搬送并进行各个处理,再从出口20B被搬出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在沿搬送方向第1~3个下方基台4、6、8上,进行对成型模具加热的第1~第3加热处理,在第4个下方基台10上,进行对成型模具进行冲压处理的主冲压处理,在第5、6个下方基台12、14上,进行在冷却成型模具的同时进行冲压的冷却冲压处理,在第7个下方基台16上,进行冷却成型模具的冷却处理。
即,沿搬送方向第1~3个下方基台4、6、8、活塞24、26、28和上方基台44、46、48构成第1~第3加热部74、76、78。并且,沿搬送方向第4个下方基台10、活塞30和上方基台50构成主冲压部80。并且,沿搬送方向第5、6个下方基台12、14、活塞32、34和上方基台52、54构成第1和第2冷却冲压部82、84。并且,沿搬送方向第7个下方基台16、活塞36和上方基台56构成冷却部86。
在形成于腔室2的入口20A和出口20B分别设置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闸门2A、2B。在腔室2的外周面的入口20A和出口20B的下方分别设置有:入口基台3,其载置收纳有新的玻璃材料的成型模具60;和出口基台17,其搬出收纳有已完成成型的玻璃成型体的成型模具60。并且,在腔室2的上方两侧部设置有流入口2C、2D,从外部通过流入口2C、2D供给惰性气体。
由此,腔室2的内部空间为惰性气体环境。作为惰性气体,使用氮或氩等,优选的是氧浓度在5ppm以下。
另外,通过这样地使内部空间为惰性气体环境,能够防止成型模具60的氧化和玻璃材料的表面变质。
图2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第1加热部74中的上方基台44和下方基台4的结构放大示出的竖直剖视图。另外,第2和第3加热部76、78、主冲压部80、冷却部86的结构与第1加热部74相同,因此这里仅对第1加热部74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第1加热部74的上方基台(第2基台)44以将安装于活塞24的连杆24A的基板44C、设置于基板44C的下方的加热块44A、和设置于加热块44A的下方的盖板44B层叠的方式构成。加热块44A和盖板44B例如借助螺钉等固定于基板44C。并且,下方基台4以从下方层叠基板4C、加热块4A和盖板4B的方式构成。在第1加热部74中,下方基台(第1基台)4被固定,通过使活塞24的连杆24A伸长,上方基台44朝向下方基台4移动,在利用上方基台44和下方基台4夹入成型模具60的状态下,利用加热块44A、4A对成型模具60进行加热。
另外,在主冲压部80中,在利用上方基台50和下方基台10夹入成型模具60的状态下,进一步利用活塞30朝向下方按压上方基台50,由此对成型模具60进行冲压。
图3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1冷却冲压部82中的上方基台52和下方基台12的结构放大示出的竖直剖视图。如图3所示,第1冷却冲压部82的上方基台(第2基台)52与第1加热部74相同地以将安装于活塞32的连杆32A的基板52C、加热块52A、和盖板52B层叠的方式构成。加热块52A和盖板52B例如借助螺钉等固定于基板52C。并且,下方基台(第1基台)12以从下方层叠基板12C、加热块12A和盖板12B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第1冷却冲压部82中,在盖板52B上形成有开口52B1。该开口52B1由圆柱状的上方空间52B2、和直径比上方空间52B2小且与上方空间52B2同轴的圆柱状的下方空间52B3构成。而且,在该开口52B1中固定有按压部件70。按压部件70具有与开口52B1的上方空间52B2同径的圆柱状的基部70B、和与基部70B同轴的圆柱状的按压部70A。通过基部70B收纳于盖板52B的上方空间52B2来保持按压部件70。按压部件70的按压部70A通过盖板52B的下方空间52B3,并突出至自盖板52B的下表面靠下方位置。即,在冷却冲压部82中,按压部件70从上方基台(第2基台)52的与下方基台(第1基台)12对置的面即下表面,以朝向下方基台(第1基台)12的方向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上方基台52。
在第1冷却冲压部82中,下方基台12被固定,通过使活塞32的连杆32A伸长,而上方基台52朝向下方基台12移动,从而如后所述地利用按压部件70按压成型模具60。
另外,第2冷却冲压部84的结构和功能与第1冷却冲压部82相同,在上方基台54中组装有与按压部件70相同的结构的按压部件72,并且利用该按压部件72按压成型模具60(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参照图2、3说明的第1加热部74和第1冷却冲压部82以外的处理部76、78、80、84、86的下方基台6、8、10、14、16也分别组装有加热块6A、8A、10A、14A、16A。并且,在第1加热部74和第1冷却冲压部82以外的处理部76、78、80、84、86的上方基台46、48、50、54、56内也分别组装有加热块46A、48A、50A、54A、56A。而且,各处理部74、76、78、80、82、84、86的上方基台4、6、8、10、12、14、16的加热块4A、6A、8A、10A、12A、14A、16A和下方基台44、46、48、50、52、54、56的加热块44A、46A、48A、50A、52A、54A、56A分别被设定为与在第1~第3加热部74、76、78进行的加热处理、在主冲压部80进行的主冲压处理、在第1和第2冷却冲压部82、84进行的冷却冲压处理、和在冷却部86进行的冷却处理相适应的温度。
图4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中使用的成型模具60的结构的竖直剖视图。如该图所示,成型模具60具有:上模62、下模64,它们具有以与应制造的玻璃成型体的形状一致的方式形成的成型面;第1筒模66,其对这些上模62和下模64的径向的相互位置进行限制;和圆筒状的第2筒模67,其被设置成包围第1筒模66。对上模62和下模64的成型面成膜出脱模膜。玻璃材料68以夹入在上模62和下模64之间的状态配置。
构成上模62、下模64和第1筒模66的材料由杨氏模量比第2筒模67大、且热膨胀系数比第2筒模67小的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作为一例,可以对上模62、下模64和第1筒模66使用SiC,并对第2筒模67使用SUS。
第2筒模67的高度被设定为,在主冲压处理中,使上方基台下降进行加压,在玻璃材料68成为期望的壁厚的状态下,上模的上表面和第2筒模67的上表面形成为相等的高度(即,上方基台与上模的上表面和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抵接)。
以下,对使用上述说明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的玻璃成型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连续地搬送收纳有玻璃材料的多个成型模具60,在各处理部中并行地进行处理,由此连续地制造出玻璃成型体,但在以下的说明中,着眼于一个成型模具60对玻璃成型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内部收纳有新的玻璃材料68的成型模具60被载置到入口基台3上。然后,当经过规定的间隔时间(tact time)时,腔室2的闸门2A、2B被打开,利用未图示的搬送构件(例如,机器人臂),载置在入口基台3上的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构成第1加热部74的基台4上。
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第1加热部74的基台4上时,活塞24使连杆24A伸长。由此,上方基台44下降并与成型模具60的上表面抵接。这样成型模具60在被夹在上方基台44和下方基台4的状态下,通过组装在这些基台4、44中的加热块4A、44A进行预热。另外,此时,上模62、下模64和第2筒模67的温度低,第2筒模67的热膨胀系数比上模62和下模64大,因此上模62的上表面位于比第2筒模67高的位置,从而能够使上方基台44与上模62的上表面抵接。连杆24A在从伸长开始起经过比间隔时间短的规定的时间后回到收缩状态。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第1加热部74的基台4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第2加热部76的下方基台6上移动。而且,在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第2加热部76的下方基台6上后,活塞26使连杆26A伸长。由此,上方基台46下降并与成型模具60的上表面抵接。这样成型模具60在被夹在上方基台46和基台6的状态下,由组装在这些基台6、46中的加热块6A、46A加热至超过玻璃转变温度Tg的温度。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第2加热部76的下方基台6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第3加热部78的下方基台8上移动。在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第3加热部78的基台8上后,活塞28使连杆28A伸长。由此,上方基台48下降并与成型模具60的上表面抵接。这样成型模具60在被夹在下方基台8和上方基台48的状态下,由组装在这些基台8、48中的加热块8A、48A加热至超过玻璃驰垂温度Ts的程度。连杆28A在从伸长开始起经过比间隔时间短的规定的时间后回到收缩状态。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第3加热部78的下方基台8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主冲压部80的基台10上移动。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主冲压部80的下方基台10上后,对成型模具60进行主冲压处理。
图5是示出在主冲压部80中进行主冲压处理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如同图所示,在主冲压处理中,活塞30使连杆30A伸长来使上方基台50下降,对成型模具60进行冲压处理。在使上方基台50下降时,上方基台50首先与上模62抵接。由此,对夹在上模62和下模64之间的玻璃原料68进行冲压。当进一步使上方基台50下降时,上方基台50与上模67的上表面和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抵接。
为了在这样将玻璃原料68冲压至期望的壁厚时,使第2筒模67的上表面的高度与上模62的上表面高度相等,预先考虑杨氏模量和热膨胀系数调整了第2筒模67的高度,由此上方基台50和下方基台10被限制相对移动以使它们不会比规定的距离更接近。另外,在这样进行加压时,第2筒模67的杨氏模量比上模62和下模64小,因此冲压时的弹性变形量比上模62和下模64大。
图6是示出主冲压部80的在完成主冲压处理、并使上方基台50上升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第2筒模67的杨氏模量比上模62和下模64小,因此当除去加压力时,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地点。然后,成型模具60在这样的状态下被搬送至冷却冲压部,进行冷却冲压处理。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主冲压部80的下方基台10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第1冷却冲压部82的下方基台12上移动。当成型模具60被移动至第1冷却冲压部82的下方基台12上时,活塞32使连杆32A伸长,由此,上方基台52下降进行冷却冲压处理。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第1冷却冲压部的冷却冲压处理的情形的竖直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冷却冲压处理中,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然而,上方基台52的按压部件70的按压部70A自盖板52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因此盖板52B的下表面不与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抵接,并且按压部70A的下表面与上模62的上表面抵接。由此,即使在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状态下,上方基台52也不会被第2筒模67限制上下移动,从而能够按压上模62,并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施加加压力。该情况的加压力可以设成能够追随冷却时的玻璃成型体的收缩的程度。而且,也可以不施加加压力,而仅进行利用上方基台52自重的按压。此时,成型模具60由组装在下方基台12和上方基台52中的加热块12A、52A进行温度调整以使温度不会急剧降低。连杆32A在从伸长开始起经过比间隔时间短的规定的时间后回到收缩状态。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第1冷却冲压部82的下方基台12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第2冷却冲压部84的下方基台14上移动。
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第2冷却冲压部84的下方基台14上后,活塞34使连杆34A伸长。由于成型模具60被冷却,所以由热膨胀系数大的材料形成的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有可能处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然而,即使在成型模具60的冷却不充分且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状态下,由于按压部件72组装在第2冷却冲压部84的上方基台54上,所以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也不会与上方基台54接触,而能够利用按压部件72仅对上模62进行按压。此时,成型模具60由组装在下方基台14和上方基台54中的加热块14A、54A进行温度调整以使温度不会急剧降低。连杆34A在从伸长开始起经过比间隔时间短的规定的时间后回到收缩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除了第1冷却冲压之外还进行第2冷却冲压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进行第2冷却冲压。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载置在第2冷却冲压部84的基台14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构成冷却部86的基台16上移动。成型模具60被移动到冷却部86的基台16上后,活塞36使连杆36A伸长。由此,上方基台56下降并与上模62的上表面抵接。这样成型模具60在被夹在上方基台56和下方基台16的状态下,由组装在这些基台16、56中的加热块16A、56A进行温度调整并冷却以使温度不会急剧降低。连杆36A在从伸长开始起经过比间隔时间短的规定的时间后回到收缩状态。
在从上一次的搬送起经过间隔时间后,腔室2的闸门2B被打开,载置在冷却部86的基台16上的成型模具60被向出口基台17上移动。
通过依次重复以上处理,能够连续地制造出玻璃成型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冷却冲压部82、84的上方基台52、54以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埋入有按压部件70、72。由此,在冲压时,上方基台52、54不与第2筒模67抵接,能够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进行加压。因此,即使在主冲压部80的冲压后,因杨氏模量和体积膨胀率的影响而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也能够利用上模62和下模64对玻璃材料68进行加压,得到形状精度高的光学元件。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冲压部80的冲压时,上方基台50与上模62和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玻璃材料的壁厚控制,并且,通过在利用冷却冲压部82、84冲压玻璃材料的同时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形状精度。因此,通过在主冲压部80处形成冲压时上方基台50与第2筒模67接触的结构,并在冷却冲压部82、84处形成冲压时上方基台52、54不与第2筒模67接触的结构,由此能够得到正确地控制了壁厚且确保了形状精度的、更高品质的光学元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第1和第2冷却冲压部82、8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冷却冲压部也可以设置1个或3个以上。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个主冲压部8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多个主冲压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直线上搬送成型模具并进行各个处理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沿着圆弧状的搬送路径搬送成型模具并进行各处理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将按压部件70、72组装到冷却冲压部82、84的上方基台52、54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上方基台52、54设置不与第2筒模67接触而仅能够按压上模62的凸部。另外,也可以在冷却冲压部82、84的下方基台12、14设置仅使下模64和上模62上升的机构,主要的是,只要在冲压时能够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施加加压力即可。
(比较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冷却冲压部82、84的上方基台52、54中以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埋入有按压部件70、72,因此在冷却冲压处理中,上方基台52、54不与第2筒模67抵接,而能够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加压。与此相对,在未埋入有这样的按压部件70、72的情况下,无法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加压。为了对此进行说明,作为比较例,以下对在冷却冲压部的上方基台未埋入按压部件的情况的冷却冲压处理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比较例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的在冷却冲压部182进行冷却冲压处理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如上所述,在进行主冲压处理后,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位于比上模62的上表面高的地点。因此,即使使上方基台152下降,也会与第2筒模67的上表面抵接,从而无法与上模62的上表面抵接。
由于第2筒模67的热膨胀系数比上模62和下模64大,因此如果充分冷却成型模具60,而第2筒模67充分收缩,则第2筒模67的上表面与上模62的上表面高度变得大致相等,从而能够进行加压。然而,当将成型模具60冷却到这样的状态时,无法以适合于冷却冲压处理的温度范围实施加压。因此,无法以合适温度进行冷却冲压处理,从而光学元件的形状精度恶化。
在本发明中,如图7所示,在冷却冲压部82的上方基台52中以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埋入有按压部件70,因此在冷却冲压处理中,上方基台52不与第2筒模67抵接,而能够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加压。从而,能够提供能够在合适温度(期望的温度范围)下进行冷却冲压处理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概括。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构成为,具备多个冲压部80、82、84,多个冲压部80、82、84各自具有彼此对置、并能够在相互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下方基台10、12、14和上方基台50、52、54,成型模具60收纳有玻璃材料68,并具有:上模62和下模64,它们以成型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第2筒模67,其设置于上模62和下模64的周围,限制下方基台10和上方基台50的相对移动,以使上模62和下模64不会比规定的距离更接近,成型模具60被依次移送至所述多个冲压部80、82、84,进行冲压成型,其中,多个冲压部80、82、84具有:主冲压部80,其对成型模具60进行主冲压处理;和冷却冲压部82、84,其在冷却由主冲压部80进行了冲压处理的成型模具60的同时进行冷却冲压处理,上模62和下模64由杨氏模量比第2筒模67大、且热膨胀系数比第2筒模67小的材料形成,冷却冲压部82、84在冷却冲压处理时,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施加加压力。
另外,在上述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冷却冲压部82、84的下方基台12、14被固定,上方基台52、54能够朝向下方基台12、14移动,在冷却冲压部82、84中,上模62相对于下模64配置在上方基台52、54侧,在冷却冲压处理时,为了冷却冲压部82、84仅对上模62和下模64施加加压力,冷却冲压部82、84的上方基台52、54和下方基台12、14中的一方与上模62和下模64的一部分接触,而与第2筒模67不接触。
另外,在上述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1中,主冲压部80的下方基台10被固定,上方基台50能够朝向下方基台10移动,在主冲压部80中,所述上模62相对于下模64位于上方基台50侧,在主冲压处理时,所述主冲压部80的下方基台10与下模64和第2筒模67接触,并且,主冲压部80的上方基台50与上模62和第2筒模67接触。
Claims (3)
1.一种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其具备多个冲压部,所述多个冲压部各自具有彼此对置、并能够在相互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第1基台和第2基台,收纳有玻璃材料的成型模具被依次移送至所述多个冲压部,进行冲压成型,所述成型模具具有:第1模和第2模,它们以成型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和筒模,其设置于所述第1模和所述第2模的周围,限制所述第1基台和所述第2基台的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1模和所述第2模不会比规定的距离更接近,其中,
所述多个冲压部具有:
主冲压部,其对所述成型模具进行主冲压处理;和
冷却冲压部,其在冷却由所述主冲压部进行了冲压处理的所述成型模具的同时进行冷却冲压处理,
所述第1模和所述第2模由杨氏模量比所述筒模大、且热膨胀系数比所述筒模小的材料形成,
所述冷却冲压部构成为,在冷却冲压处理时,仅对所述第1模和所述第2模施加加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冲压部的第1基台被固定,第2基台能够朝向所述第1基台移动,
在所述冷却冲压部中,所述第1模相对于所述第2模位于所述第2基台侧,
在冷却冲压处理时,所述冷却冲压部的所述第1基台和所述第2基台中的一方与所述第1模或所述第2模的一部分接触,而与所述筒模不接触,以使所述冷却冲压部仅对所述第1模和所述第2模施加加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其中,
所述主冲压部的第1基台被固定,第2基台能够朝向所述第1基台移动,
在所述主冲压部中,所述第1模相对于所述第2模位于所述第2基台侧,
在主冲压处理时,所述主冲压部的所述第1基台与所述第2模和所述筒模接触,并且,所述主冲压部的所述第2基台与所述第1模和所述筒模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72425 | 2014-03-31 | ||
JP2014072425A JP6359855B2 (ja) | 2014-03-31 | 2014-03-31 | ガラス成形体のプレス成形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4745A true CN104944745A (zh) | 2015-09-30 |
CN104944745B CN104944745B (zh) | 2019-06-11 |
Family
ID=5415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42564.3A Active CN104944745B (zh) | 2014-03-31 | 2015-03-27 | 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59855B2 (zh) |
CN (1) | CN104944745B (zh) |
TW (1) | TWI649275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52396A1 (zh) * | 2017-09-15 | 2019-03-21 | 北京理工大学 | 全电机驱动精密模压成形机及操作方法 |
CN111646675A (zh) * | 2019-03-04 | 2020-09-11 | Hoya株式会社 | 冲压成型装置 |
CN113329977A (zh) * | 2019-02-08 | 2021-08-31 | Agc株式会社 | 玻璃板的成形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023094A (ja) * | 2014-07-17 | 2016-02-08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ガラス成形装置 |
JP2018172248A (ja) * | 2017-03-31 | 2018-11-0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製造用型セッ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62547A (ja) * | 2003-12-03 | 2005-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学素子成形型と光学素子製造装置及び光学素子製造方法 |
CN101304953A (zh) * | 2005-11-14 | 2008-11-12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 |
JP2010173920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Ohara Inc |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1136882A (ja) * | 2009-12-28 | 2011-07-14 | Asahi Glass Co Ltd | 光学素子の成形装置 |
-
2014
- 2014-03-31 JP JP2014072425A patent/JP635985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27 CN CN201510142564.3A patent/CN10494474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30 TW TW104110191A patent/TWI64927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62547A (ja) * | 2003-12-03 | 2005-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学素子成形型と光学素子製造装置及び光学素子製造方法 |
CN101304953A (zh) * | 2005-11-14 | 2008-11-12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 |
JP2010173920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Ohara Inc |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1136882A (ja) * | 2009-12-28 | 2011-07-14 | Asahi Glass Co Ltd | 光学素子の成形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52396A1 (zh) * | 2017-09-15 | 2019-03-21 | 北京理工大学 | 全电机驱动精密模压成形机及操作方法 |
CN113329977A (zh) * | 2019-02-08 | 2021-08-31 | Agc株式会社 | 玻璃板的成形装置 |
CN113329977B (zh) * | 2019-02-08 | 2023-02-21 | Agc株式会社 | 玻璃板的成形装置 |
CN111646675A (zh) * | 2019-03-04 | 2020-09-11 | Hoya株式会社 | 冲压成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4745B (zh) | 2019-06-11 |
TWI649275B (zh) | 2019-02-01 |
JP6359855B2 (ja) | 2018-07-18 |
JP2015193498A (ja) | 2015-11-05 |
TW201607901A (zh) | 2016-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44745A (zh) | 玻璃成型体的冲压成型装置 | |
JPWO2014051014A1 (ja) | 成形装置 | |
WO2015037488A1 (ja) | ガラス成形体の製造装置 | |
US9505149B2 (en) | Mold set | |
JP5774658B2 (ja) | 成形装置 | |
US9067358B2 (en) | Molding apparatus for glass molded product | |
JP2007131466A (ja) | 光学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レンズの製造装置 | |
JP5439052B2 (ja) | 成形装置 | |
JP6051272B2 (ja) | 成形装置 | |
CN207657165U (zh) | 气密式连续热压成型装置 | |
JP2007055094A (ja) | 圧縮成形用樹脂の打錠方法および装置 | |
TWI641564B (zh) | Transfer board | |
JP2016190269A (ja) | 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 |
CN208349851U (zh) | 移载板 | |
CN109895440B (zh) | 气密式连续热压成型装置的加压装置 | |
JP2008247671A (ja) | 光学素子成形装置 | |
JP2017071534A (ja) | ガラス成形装置及びガラス成形方法 | |
WO2013011853A1 (ja) | ガラス筐体の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
JP3681782B2 (ja) | ガラ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208038302U (zh) | 气密式连续热压成型装置的支撑装置 | |
JP2723139B2 (ja) | 光学素子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装置 | |
CN111792619A (zh) | 一种在玻璃表面连续批量制作微纳结构的方法 | |
JP2012161927A (ja) | プリフォーム成形機構及びプリフォーム成形方法 | |
JP4718230B2 (ja) | 成形装置 | |
JPH0437613A (ja) | 光学素子の成形装置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