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4198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4198B
CN104944198B CN201510132294.8A CN201510132294A CN104944198B CN 104944198 B CN104944198 B CN 104944198B CN 201510132294 A CN201510132294 A CN 201510132294A CN 104944198 B CN104944198 B CN 104944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mentioned
path
record portio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22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4198A (zh
Inventor
丹生亨
小高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54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36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44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4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4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4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记录装置,其具备:是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通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而在该记录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第1传送路径;是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且在送入通过了上述记录部的介质后使其回转而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的第2传送路径;是与上述第2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且使得沿着上述相反方向传送的介质在上述记录部的上侧迂回并翻转、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第3传送路径。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传真机和/或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尤其是能在介质的两面记录的记录装置中,需要用于使介质翻转的介质传送路径。用于使介质翻转的介质传送路径的形态有各种,例如,有时将使介质弯曲而翻转的翻转路径和使介质回转(switch back)的路径组合而成。
这样,当介质传送路径变得复杂时,在介质传送路径产生卡纸时,堵塞的用纸的去除操作成为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打开手动供纸台、使用纸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开放的构成。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打开手动托盘而使用纸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开放的构成。而且,专利文献3公开了通过取下(拆除)弯曲翻转单元而使用纸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开放的构成。
另外,作为记录装置的一种,已知有:通过从头为固定型即行式头(记录部)对用纸等的介质喷射墨液而进行印刷(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这样的打印机具备装置框体,该装置框体构成为,顶面具有排纸部的上框体相对于下框体能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转动。
即,上框体构成为,可在与下框体接近的接近位置与从下框体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转动。而且,打印机的行式头搭载在上框体,因此,可以从上框体转动到离开位置时形成的正面侧的开口接近(access)上框体的头来进行头的维护。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74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214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0-253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13-136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装置布局上,若围绕记录头形成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路径,则卡纸处理时记录头成为障碍,尤其在记录头固定设置的情况下,无法为了卡纸处理操作而移动记录头,卡纸处理操作难以进行。但是,在可移动固定设置的记录头的构成中,在装置构成大型化的同时,记录头的位置精度降低。
另外,上述的打印机中,头安装在上框体。即,头设置在不同于传送由头印刷的介质的下框体的上框体。因而,为了确保印刷精度,必须确保上框体相对于下框体的铰链的精度,但是由于难以确保铰链的精度,因此,存在因情况而无法确保头的位置精度的问题。
因而,本发明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其目的是:在具备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路径和使介质回转的路径的记录装置中,使卡纸处理操作更容易。另外,目的在于:提供确保记录部的位置精度的同时可以容易进行记录部的维护操作的记录装置。
[适用例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是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且通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并在该记录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第1传送路径;是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且在送入通过了上述记录部的介质后使其回转,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的第2传送路径;是与上述第2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且使得沿上述相反方向传送的介质在上述记录部的上侧迂回并翻转,使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第3传送路径;以及,是形成上述第3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部区间的路径形成部件,且位于上述上部区间的上侧,能使上述上部区间开放的上侧部件。
根据本适用例,在上述第3传送路径即使介质在上述记录部的上侧迂回而翻转、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路径中,上述记录部的上部区间由能使该上部区间开放的上侧部件形成,因此,通过使该上侧部件开放,不用使得上述记录部移动,并且上述记录部不会成为障碍,就可以操作性容易地进行除去在上述上部区间阻塞的介质的阻塞处理操作。
[适用例2]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区间具备夹持介质而传送的辊对,在上述上侧部件设置有构成上述辊对的一方的辊,通过使上述上侧部件开放,使构成上述辊对的上述一方的辊从另一方的辊离开。
根据本适用例,上述上部区间具备夹持介质而传送的辊对,在上述上侧部件设置构成上述辊对的一方的辊,通过使上述上侧部件开放,使构成上述辊对的上述一方的辊从另一方的辊离开,因此,上述辊对对介质的夹持状态被消除,从而,能更容易除去阻塞的介质。
[适用例3]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能从动旋转的辊,上述另一方的辊是由驱动源旋转驱动的辊。
根据本适用例,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能从动旋转的辊,因此,不必在上述上侧部件设置动力传递机构,可以避免上述上侧部件的重量增加,能以较小力容易地开闭上述上侧部件。
[适用例4]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在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锯齿辊,该锯齿辊与介质中已经进行了记录的上述一方的面相接。
根据本适用例,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锯齿辊,该锯齿辊与介质中已经进行记录的上述一方的面相接,因此,可以抑制记录面的转印和/或空白。
[适用例5]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位于上述上部区间的上方,接受排出的介质的介质接受托盘;和是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且将通过了上述记录部的介质向上述介质接受托盘传送的第4传送路径,上述介质接受托盘与上述上侧部件一体构成,能开闭。
根据本适用例,上述介质接受托盘与上述上侧部件一体形成,能开闭,因此,通过一体构成确保大开闭区域的上述介质接受托盘和上述上侧部件,可以更容易进行上述上侧部件开放状态下的阻塞处理操作。
[适用例6]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介质接受托盘在闭合状态下采取从上述第4传送路径的出口朝远侧上扬的上扬倾斜姿势,上述介质接受托盘能通过转动而开闭,并且转动时的转动支点位于上述介质接受托盘的上游侧。
根据本适用例,上述介质接受托盘在闭合状态下采取从上述第4传送路径的出口向远侧上扬的上扬倾斜姿势,上述介质接受托盘能通过转动而开闭,并且转动时的转动支点位于上述介质接受托盘的上游侧,因此,可较大地确保上述介质接受托盘和上述上侧部件的转动范围,可以更容易进行上述上侧部件开放的阻塞处理操作。
[适用例7]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上述记录部的收纳单元;和排出由上述记录部记录的介质的排出部,上述记录部具备对传送的介质进行记录的固定型的头,上述上侧部件接受由上述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支持,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开闭,通过使上述上侧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相对于上述记录部能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
根据本适用例,通过使上侧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相对于记录部能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而且,即使上侧部件进行开放工作,记录部也不移动。从而,在确保记录部的位置精度的同时,能容易进行记录部的维护操作。
[适用例8]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部件构成为,能打开到从上方观看时的与上述记录部的重叠部分比闭合状态时少为止。
根据本适用例,可容易地相对于记录部从上方接近。
[适用例9]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上述记录部的收纳单元;排出由上述记录部记录了的介质的排出部;以及在上述上侧部件与上述记录部之间配置,形成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路径的翻转路径形成部件,上述记录部具备对传送的介质进行记录的固定型的头,上述上侧部件接受由上述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支持,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开闭,在打开上述上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相对于上述记录部能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
根据本适用例,通过在上侧部件打开状态下使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相对于记录部能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而且,即使上侧部件及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放工作,记录部也不移动。从而,在确保记录部的位置精度的同时,能容易进行记录部的维护操作。
[适用例10]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以越朝向排出介质的排出方向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上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根据本适用例,可容易打开翻转路径形成部件。
[适用例11]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构成为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装卸。
根据本适用例,通过从收纳单元取下翻转路径形成部件,可以更容易相对于记录部从上方接近。
[适用例12]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部件以越朝向排出介质的排出方向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上述上侧部件进行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上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根据本适用例,可容易打开上侧部件。
[适用例13]上述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部件构成为,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装卸。
根据本适用例,通过从收纳单元取下上侧部件,可以更容易相对于记录部从上方接近。
附图说明
图1是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记录装置中的介质传送路径的示图。
图3是表示从第1传送路径向第2传送路径传送介质时连接第1传送路径和第2传送路径的瓣状物(flap)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第2传送路径向第3传送路径传送介质时连接第2传送路径和第3传送路径的瓣状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记录装置中构成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开闭体相对于装置主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接受托盘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介质接受托盘相对于装置主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装置主体中拉出单元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构成介质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单元从装置主体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记录装置的正面侧的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记录装置的正面侧的盖打开,从装置主体拉出单元,从开口可接近传送辊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观察可从开口部接近的传送辊对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4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5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6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从介质传送路径取下开闭单元的状态的示图。
图21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使得上侧部件转动而使上部区间露出的状态的示图。
图22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单元体使该介质传送路径开放的第2状态的示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记录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5是记录装置中的载置台及其周边的侧截面图。
图26是表示记录装置中的载置台处于开放位置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7是表示记录装置中从打印机部取下扫描部、自动供纸装置及操作部而打开载置台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7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打开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图28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取下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29中记录部取出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31是表示记录部在打印机部安装时的状态的要部示意侧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中从打印机部取下紧固连接板时的状态的要部示意侧视图。
图33是表示图32中从打印机部取下记录部时的状态的要部示意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喷墨打印机,18、223…记录部,20…介质接受托盘,22…直行路径,24…回转路径,26…翻转路径,26a…上部区间,28…正面朝下排出路径,70…第12传送辊对,70a、70b、72a、72b…辊,72…第13传送辊对,78…上侧部件,80…转动支点,211…记录装置,212…打印机部,226…介质排出口,227…载置台(介质接受托盘),233…第3介质供给路径,234…介质排出路径,244…分支传送路径,261…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2…轴,P…介质、用纸,P1、P2、P3、Pn…介质,Y…排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例中的同一构成附上同一符号,仅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该构成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介质传送路径的示图,图3是表示从第1传送路径向第2传送路径传送介质时连接第1传送路径和第2传送路径的瓣状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第2传送路径向第3传送路径传送介质时连接第2传送路径和第3传送路径的瓣状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构成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开闭体相对于装置主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介质接受托盘的立体图,图7是介质接受托盘相对于装置主体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在装置主体中拉出单元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装置主体拉出构成介质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打开打印机的正面侧的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打开打印机的正面侧的盖,从装置主体拉出单元而可从开口接近传送辊对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观察可从开口部接近的传送辊对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图17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4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5状态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介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介质的第6状态的说明图,图20是从介质传送路径取下开闭单元的状态的示图,图21是在介质传送路径中使上侧部件转动而使上部区间露出的状态的示图,图22是在介质传送路径中,单元体使该介质传送路径开放的第2状态的示图。
各图中所示X-Y-Z座标系中,X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进深方向及介质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及介质的传送方向,Z方向表示装置高度方向。
另外,各图中-X方向设为装置前面侧,+X方向侧设为装置背面侧。
■■■打印机及传送路径的概要■■■■
参照图1及图2,说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10(以下称为打印机10)。打印机10构成为具备装置主体12和扫描单元14的复合机。装置主体12具备收纳介质的多个介质收纳盒16。各介质收纳盒16从装置主体12的前面侧(图1中的-X轴方向侧)以可装卸方式安装。另外,本说明书中,介质P作为一例,指普通纸和/或厚纸、照片用纸等的用纸。
另外,在装置主体12中的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在扫描单元14和介质收纳盒16之间,设置有接受后述记录部18中被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的介质接受托盘20。
参照图2及图14,说明打印机10中的介质P的传送路径。另外,图2中,仅仅附上介质P的传送路径的主要构成的符号,特别地,对多个设置的齿(spur),省略符号。另一方面,图14中,附上介质P的传送路径的详细构成的符号。
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具备介质传送路径21。介质传送路径21包括:作为“第1传送路径”的直行路径22;作为“第2传送路径”的回转路径24;作为“第3传送路径”的翻转路径26;作为“第4传送路径”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从介质收纳盒16连接到直行路径22的给送路径30。
在给送路径30,沿介质P的传送方向顺序设置有给送辊32、分离辊对33、第1传送辊对34。给送辊32由未图示驱动源驱动旋转。分离辊对33的一方的辊33a是在被赋予预定的旋转阻力的状态下从动旋转的辊,通过与另一方的辊33b(被驱动旋转的辊)之间夹持介质P,进行介质P的分离。
第1传送辊对34的一方的辊34a构成为伴随另一方的辊34b的驱动旋转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另一方的辊34b构成为由未图示驱动源驱动旋转的驱动辊。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1传送辊对34的一方的辊34a及另一方的辊34b由橡胶辊构成。另外,各驱动辊通过装置主体12内设置的控制部(未图示)经由未图示驱动源而控制。另外,后述记录头48也通过上述控制部控制。即,上述控制部构成为可执行打印机10中的记录工作所必要的控制。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说明了本说明书出现的各传送辊对中的一方的辊构成为从动辊、另一方的辊构成为由未图示驱动源驱动旋转的驱动辊。另外,本实施例中,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方的辊构成为在外周具备多个齿的齿(spur),另一方的辊即驱动辊作为一例,构成为橡胶辊。
如图2所示,介质收纳盒16收纳的介质P支持于介质收纳盒16内设置的料斗(hopper)17上。料斗17以设置在料斗17的转动轴17a为支点而转动,向上方抬起介质P。此时,给送辊32与料斗17支持的介质P的最靠上位置的介质P接触,将介质P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此时,有时下一位置以下的介质P也与最靠上位置的介质P一起传送,但是,由分离辊对33将最靠上位置的介质P和下一位置以下的介质P分离,仅仅将最靠上位置的介质P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
以下,参照图14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例中,以介质P的记录面向下地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的正面朝下排出为前提进行说明。在第1传送辊对34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设置第2传送辊对36。第2传送辊对36也具备一方的辊36a及另一方的辊36b。
本实施例中,在第2传送辊对36的位置,给送路径30和直行路径22连接。即,给送路径30设定为从介质收纳盒16到第2传送辊对36为止的路径。
直行路径22构成为直线状延伸的路径,沿传送方向顺序设置有第2传送辊对36、第3传送辊对38、记录部18、齿40、第4传送辊对42、齿44、第1瓣状物46。另外,本实施例中,直行路径22设定为从第2传送辊对36到第1瓣状物46为止的路径。即,直行路径22设定为:通过记录部18,在该记录部18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路径。
第3传送辊对38具备一方的辊38a及另一方的辊38b。接着,记录部18具备记录头48。本实施例中,记录头48构成为:在介质P传送到该记录头48相向的位置时,向介质P的记录面排出墨液执行记录。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48是以排出墨液的喷嘴覆盖用纸宽度方向全域的方式设置的记录头,构成为不必伴随沿着用纸宽度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对用纸宽度全体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在记录部18即记录头48的下游侧的传送路径中,在与介质P的记录面相向侧,可旋转地设置齿40、第4传送辊对42的一方的辊42a(齿)、齿44。即,通过用这些齿进行介质P的记录面的纸引导,可以减少记录面中的接触面积,抑制记录面中的转印和/或空白,抑制记录品质的降低。
接着,第1瓣状物46位于齿44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第1瓣状物46构成为,能通过设置在装置主体12内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的驱动机构,切换为: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图14的状态),或者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图16的状态)。另外,本实施例中驱动第1瓣状物46的驱动机构由螺线管构成。另外,第1瓣状物46的姿势切换工作由上述控制部(未图示)控制。
即,由第1瓣状物46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时,介质P由第4传送辊对42从直行路径22送到回转路径24(参照图3)。另外,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时,介质P由第4传送辊对42从直行路径22送到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参照图19)。
另外,这里说明第2瓣状物50。第2瓣状物50在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设置在第1瓣状物46的上方。第2瓣状物50与第1瓣状物46的工作联动,由未图示联动机构驱动。即,第2瓣状物50经由第1瓣状物46及上述联动机构,由上述控制部控制。
说明具体的工作时,在第1瓣状物46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的状态(参照图14)下,第2瓣状物50成为遮挡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的连接的姿势。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第1瓣状物46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状态下,第2瓣状物50成为连接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的姿势。
再度参照图14,说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从直行路径22向上侧延伸的同时弯曲翻转。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具备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7传送辊对56、第8传送辊对58、第9传送辊对60、第10传送辊对62及多个齿64。
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为从第1瓣状物46到位于第10传送辊对62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出口28a为止的路径。即,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是使通过记录部18的介质P弯曲,使其翻转排出的路径。
由记录部18对记录面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中,从第1瓣状物46沿传送方向顺序通过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7传送辊对56、第8传送辊对58、第9传送辊对60及第10传送辊对62依次夹持并传送。然后,介质P从出口28a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
这里,介质P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传送时,使最后由记录部18记录的记录面向上传送,接着,使该记录面向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弯曲而传送,然后,使上述记录面向下,从出口28a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
另外,第5传送辊对52的一方的辊52a、第6传送辊对54的一方的辊54a、第7传送辊对56的一方的辊56a、第8传送辊对58的一方的辊58a、第9传送辊对60的一方的辊60a、第10传送辊对62的一方的辊62a及多个齿64配置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弯曲的内侧即与记录部18中最后记录的记录面相向的侧。
而且,第5传送辊对52的另一方的辊52b、第6传送辊对54的另一方的辊54b、第7传送辊对56的另一方的辊56b、第8传送辊对58的另一方的辊58b、第9传送辊对60的另一方的辊60b及第10传送辊对62的另一方的辊62b配置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弯曲的外侧即与记录部18中最后记录的记录面相向的侧的相反侧。
即,介质P传送时,与记录部18中最后记录的记录面接触的是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弯曲的内侧配置的多个齿,因此可以将与记录面的接触抑制为最小限度,可以抑制介质P的记录品质的降低。
这里,再度参照图2说明介质接受托盘20。介质接受托盘20采取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出口28a向远侧即-Y轴方向侧上扬(+Z轴方向)的上扬倾斜姿势。而且,构成为载置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排出的介质P。另外,本实施例中介质接受托盘20位于Z轴方向上的记录部18的上方即+Z轴方向侧。
接着,再度参照图14说明回转路径24。回转路径24及翻转路径26是在介质P中的第1面记录后对第2面执行记录时,即执行两面记录时,介质P通过的路径。另外,虽然在第1面未进行记录但在第2面进行记录时也同样,介质P通过回转路径24及翻转路径26。即,本说明书中,两面记录是指不管是否在第1面进行记录,都使介质P翻转在第2面进行记录的情况。
回转路径24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向上弯曲翻转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内侧,沿该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延伸。回转路径24具备第11传送辊对66和多个齿68。第11传送辊对66的一方的辊66a和多个齿68在回转路径24的弯曲方向上的内侧配置。另外,第11传送辊对66的另一方的辊66b在回转路径24的弯曲方向上的外侧配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回转路径设定为从第2瓣状物50到设置在回转路径24的前端的开口24a为止的路径。回转路径24如图3及图14所示,在回转路径24和直行路径22通过第1瓣状物46连接时,介质P由第4传送辊对42从记录部18经第1瓣状物46送入回转路径24。介质P在回转路径24中,送入到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由第11传送辊对66夹持的位置为止。
另外,此时,因介质P的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有时比回转路径24的路径长要长。该情况下,介质P的前端侧成为:介质P的前端部分从设置在回转路径24的前端的开口24a突出,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状态。然后,介质P送到翻转路径26时,从开口24a突出的介质P的前端部分从开口24a引入回转路径24内。从而,即使在介质P的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比回转路径24的路径长要长的情况下也可以应对。
另外,第1瓣状物46从将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设为连接状态(参照图14)的姿势切换到将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设为非连接状态(参照图16)的姿势时,第2瓣状物50切换到连接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的姿势(参照图4及图16)。
从而,上述控制单元使第11传送辊对66以将介质P送入回转路径24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以介质P的后端侧作为前端侧,向翻转路径26送出介质P。即,使介质P回转。从而,回转路径24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是将通过记录部18后的介质P送入后使其回转,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的路径。
接着,参照图14说明翻转路径26。翻转路径26设定为:从第2瓣状物50通过记录部18的上方到直行路径22的第2传送辊对36的路径。
翻转路径26具备第12传送辊对70、第13传送辊对72、第14传送辊对74及多个齿76。翻转路径26中,第12传送辊对70的另一方的辊70b、第13传送辊对72的另一方的辊72b、第14传送辊对74的另一方的辊74b相对于记录部18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内侧,即靠近记录部18。另外,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及齿76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外侧。
另外,本实施例中,从附上符号76a的齿经第12传送辊对70及第13传送辊对72到附上符号76b的齿为止设为上部区间26a,从附上符号76b的齿到第2传送辊对36为止设为翻转部26b。
上部区间26a具备形成该上部区间26a的路径形成部件即上侧部件78(参照图2)。上侧部件78位于上部区间26a的上侧,其上部形成介质接受托盘20。即,上侧部件78的顶面构成介质接受托盘20,其底面构成上部区间26a的一部分。即,上侧部件78与介质接受托盘20一体地形成。
另外,翻转路径26中,位于上部区间26a内的齿76、76a、76b、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可旋转地安装到上侧部件78。
另外,如图2所示地,在上侧部件78,在+Y轴方向侧端部设置转动支点80。从而,上侧部件78可采取关闭上部区间26a的姿势(参照图2中的实线部)和使上部区间26a开放的姿势(参照图2中的双点划线部)。另外,后面将详细说明上侧部件78的转动。
再度参照图14,在翻转路径26中,上部区间26a向上(+Z轴方向)倾斜,沿着-Y轴方向延伸。即,上部区间26a沿介质接受托盘20延伸(参照图2)。结果,可以减小翻转部26b中的弯曲使介质翻转的部分即翻转部分的曲率,不会使介质P勉强弯曲,因此可以顺畅地进行介质P的传送。
翻转部26b的出口侧构成为,在直行路径22中的第2传送辊对36的上游位置处与直行路径22汇合。而且,介质P被再度送入直行路径22。即,翻转路径26是与回转路径24连接的传送路径,设定为:使得按相反方向传送即回转的介质P在记录部18的上侧迂回而翻转,在位于直行路径22中的记录部18的上游侧位置的第2传送辊对36汇合的路径。
这里,介质P从翻转路径26汇合到直行路径22时,进行歪斜去除。本实施例中,第14传送辊对74的一方的辊74a构成为树脂辊。另外,在第2传送辊对36和第14传送辊对74之间的路径中,在传送路径内侧可旋转地设置齿82。
即,通过使沿翻转路径26传送来的介质P被第14传送辊对74夹持、使介质P的前端与第2传送辊对36抵接,进行歪斜去除。此时,齿82抑制歪斜去除时弯曲的介质在翻转路径26中与路径形成部件摩擦。
以上是在打印机10中相对于介质接受托盘20执行正面朝下排出时的介质传送路径的概要。本实施例中,在打印机10中对介质P进行两面记录即对介质P的第1面及第2面执行记录时,介质P的传送路径从介质收纳盒16经直行路径22、记录部18、回转路径24及翻转路径26,再度通过直行路径22、记录部18,经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到达介质接受托盘20。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也可以构成为正面朝上排出。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中,第6传送辊对54的另一方的辊54b和第7传送辊对56的另一方的辊56b之间的路径形成部件的一部分构成为第3瓣状物84。第3瓣状物84构成为,可在构成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传送路径的姿势(参照图2及图14)和正面朝上排出姿势(未图示)之间切换。另外,本实施例中第3瓣状物84受上述控制部的控制。
通过将第3瓣状物84切换到上述正面朝上排出姿势,从直行路径22送到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介质P经由第3瓣状物84,以介质P的记录面向上的方式向图8所示的正面朝上排出托盘86排出。
另外,图2中附符号88的虚线表示手动托盘90(参照图1)相对于装置主体12转动而打开的状态下从手动托盘90供给的介质P的手动给送路径。手动给送路径88构成为与给送路径30汇合。从而,从手动给送路径88供给的介质P也构成为,可以在打印机10中执行单面记录以及两面记录这两方。另外,手动托盘90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姿势的图示省略。
■■■打印机中的多张介质的传送■■■■
接着,参照图14到图19,说明打印机10中对多张介质Pn执行两面记录时介质传送路径中的介质的传送。另外,图14到图19中,附符号P1的虚线为传送路径中最初被传送的介质,附符号P2的虚线为第二张被传送的介质,附符号P3的虚线为第三张被传送的介质。
如图14所示从介质收纳盒16(参照图2)通过给送辊32(参照图2)沿给送路径30送来的介质P1被第2传送辊对36及第3传送辊对38依次夹持,向记录部18即记录头48相向的位置传送。然后,介质P1在记录部18中在其第1面被执行记录。第1面被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1被第4传送辊对42夹持,向位于第4传送辊对42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第1瓣状物46传送。
此时,第1瓣状物46采取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的姿势。然后,如图15所示,介质P1通过第4传送辊对42经第1瓣状物46送入回转路径24。
然后,介质P1被第11传送辊对66夹持,沿回转路径24送到介质P1的后端与第2瓣状物50不干涉的位置为止。此时,第二张介质P2通过给送辊32从介质收纳盒16向给送路径30送出。
接着,如图16所示,上述控制部(未图示)切换第1瓣状物46的姿势,形成为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状态。结果,第2瓣状物50与第1瓣状物46的工作联动,采取连接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的姿势。然后,通过上述控制部的控制,第11传送辊对66以将介质P1送入回转路径24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被驱动旋转。结果,介质P1以该介质P1送入回转路径24时的传送方向后端侧为传送方向前端侧,向翻转路径26送出。即,使得介质P1回转。此时,介质P2在记录部18中在第1面被执行记录。
接着,如图17所示,介质P1顺序被第12传送辊对70及第13传送辊对72夹持,在翻转路径26中,在位于记录部18的上方的上部区间26a被传送。另外,介质P1通过第2瓣状物50后,切换第1瓣状物46的姿势,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再度成为连接状态。
然后,记录部18中的第1面结束了记录的介质P2经第4传送辊对42、第1瓣状物46及第11传送辊对66向回转路径24传送。另外,第2瓣状物50伴随第1瓣状物46的姿势切换,切换到将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设为非连接状态的姿势。
接着,如图18所示,介质P1沿翻转路径26的翻转部26b传送时,第1面和第2面翻转,被第14传送辊对74夹持,向直行路径22传送。此时,使介质P的前端与第2传送辊对36抵接,进行歪斜去除。然后,介质P1使第2面朝向与记录部18的记录头48相向侧,被送入直行路径22。送入直行路径22的介质P1被第2传送辊对36及第3传送辊对38依次夹持,向记录部18传送。
然后,介质P1在记录部18中在第2面被执行记录。另外,第1瓣状物46准备介质P1的排出,由上述控制部切换其姿势,从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的姿势切换到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姿势。另外,第2瓣状物50也与第1瓣状物46联动,从将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设为非连接状态的姿势切换为将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设为连接状态的姿势。
接着,如图19所示,在记录部18中对第2面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1由第4传送辊对42向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送出。介质P1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中被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7传送辊对56、第8传送辊对58、第9传送辊对60及第10传送辊对62依次夹持,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以最后进行了记录的面即第2面为下侧,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出口28a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
另外,此时,介质P2由第11传送辊对66从回转路径24送入翻转路径26。然后,第3张介质P3进入直行路径22,向记录部18传送。然后,在记录部18中对介质P3的第1面执行记录。
然后,介质P3经从连接直行路径22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姿势切换到连接直行路径22和回转路径24的姿势的第1瓣状物46,由第4传送辊对42及第11传送辊对66送入回转路径24。而且,介质P3通过第1瓣状物46后,再度切换姿势。然后,记录部18中,对从翻转路径26送来的介质P2的第2面进行记录,通过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
然后,直到执行预定张数的介质Pn的第2面的记录而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来结束记录工作为止,在记录部18中对介质Pn-1的第1面执行记录后,在介质Pn-1在回转路径24及翻转路径26传送期间,在记录部18中对介质Pn的第1面执行记录。然后,介质Pn从直行路径22向回转路径24传送。
然后,介质Pn向回转路径24传送后,在记录部18中,执行介质Pn-1的第2面的记录、介质Pn-1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向介质接受托盘20排出的工作反复进行。以上是对打印机10中的多张介质Pn执行两面记录时介质传送路径21中的介质的传送的说明。
即,本实施例中,介质传送路径21沿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设置回转路径24,与该回转路径24连接的翻转路径26设置为围绕记录部18,因此,可以在介质传送路径21内同时分别传送3张介质P,依次执行记录,因此,可以提高每单位时间的记录处理的执行张数。即,可以提高打印机10中的处理能力。
汇总上述说明,则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具备:是传送介质P的传送路径,且通过对介质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18而向该记录部18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直行路径22;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且将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P送入后使其回转,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的回转路径24;是与回转路径24连接的传送路径,且使得沿相反方向传送的介质P在记录部18的上侧迂回并翻转,使其在直行路径22中的记录部18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翻转路径26;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且使得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P弯曲,使其翻转而排出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回转路径24沿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形成。
即,送入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P后使其回转而以与送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的回转路径24,沿使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P弯曲、翻转并排出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而形成,因此,回转路径24和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在打印机10内不各自独立地占有区域,可以实现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回转路径24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相对于直行路径22位于翻转路径26侧。
这里,汇总直行路径22、回转路径24、翻转路径26、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位置关系,则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回转路径24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相对于直行路径22,位于翻转路径26侧。从而,回转路径24、翻转路径26、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这些路径在打印机10中的装置高度方向使用至少一部分相同的区域,可以更有效抑制装置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加。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地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高度方向上的占有区域内,收纳回转路径24、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这些路径。
即,回转路径24和翻转路径26在装置高度方向不独立占有区域,可以实现装置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中,回转路径24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内侧配置。
结果,从回转路径24向翻转路径26的路径和从直行路径22向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路径不交叉,可以提高记录时的控制的自由度,进而提高处理能力。
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在记录部18的上方具备:接受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排出的介质P的介质接受托盘20。介质接受托盘20采取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出口28a向远侧上扬的上扬倾斜姿势。另外,翻转路径26沿介质接受托盘20的上扬倾斜姿势上扬倾斜后翻转,与直行路径22汇合。
结果,翻转路径26中,可以减小翻转部分的曲率,使介质不勉强地顺畅地翻转。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回转路径24以通过了直行路径22的介质P中与构成记录部18的记录头48相向的第1面为内侧,使其弯曲。
这里,在介质P的两面(第1面及第2面)执行记录时,记录部18为通过向介质P排出作为“液体”的墨液来进行记录的构成,因此,被排出了墨液的介质P具有以墨液排出面(被记录面)为外侧而弯曲的倾向(卷曲倾向)。这样的介质P翻转而再次送到记录部18时,介质P以与记录头48相向的面为内侧而弯曲,因此容易发生介质P的前端和/或后端与记录头48接触的所谓头摩擦。
但是,本实施例中,回转路径24,以通过了直行路径22的介质P中的与构成记录部18的记录头48相向的第1面(已经记录了的面)为内侧而使其弯曲,即沿着矫正卷曲倾向的方向使其弯曲,因此可以防止或者抑制头摩擦。
■■■装置主体中用于卡纸处理的构成■■■
然后,参照图2、图5到图13、图20,进一步说明装置主体12中的处理传送路径中产生的介质P的卡纸的构成。
<<<给送路径及翻转部26b中的阻塞处理>>>
参照图20,附符号92的单点划线部表示能相对于装置主体开闭的开闭单元。另外,为了说明,图20中,开闭单元92以从介质传送路径21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状态图示。开闭单元92可采取图1所示的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的状态和图5所示的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开闭单元92在+X轴方向侧的端部具有转动支点(未图示)。开闭单元92构成为,能以上述转动支点为中心相对于装置主体12转动(参照图1及图5)。
开闭单元92具备可相对于该开闭单元92开闭的手动托盘90。而且,开闭单元92在将开闭单元92相对于装置主体12设为闭合状态时,形成在给送路径30中从第1传送辊对34到与手动给送路径88汇合的汇合位置为止的路径和翻转路径26的翻转部26b的一部分。另外,开闭单元92具备第14传送辊对74的一方的辊即可从动旋转的辊74a。
从而,如图5及图20所示将开闭单元92相对于装置主体12设为打开状态时,给送路径30中从第1传送辊对34到与手动给送路径88汇合的汇合位置为止的路径及翻转路径26的翻转部26b的一部分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此时,如图20所示,第1传送辊对34的一方的辊34a和另一方的辊34b离开,第1传送辊对34中的夹持状态被解除。从而,给送路径30中堵塞的介质P可以容易地去除。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进行阻塞处理。
同样,第14传送辊对74的一方的辊74a及另一方的辊74b也相互离开,因此,第14传送辊对74中的夹持状态被解除。从而,翻转路径26的翻转部26b中堵塞的介质P可以容易地去除。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进行阻塞处理。
<<<翻转路径26中的上部区间26a中的阻塞处理>>>
接着,参照图6、图7及图21,说明上侧部件78。上侧部件78能以设置在+Y轴方向侧端部的转动支点80(参照图21)为支点,从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的状态(参照图6)向上方侧(+Z轴方向侧)转动,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参照图7)。
将上侧部件78设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参照图21)时,翻转路径26的上部区间26a开放。即,翻转路径26的上部区间26a成为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状态。另外,在上部区间26a配置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齿)和另一方的辊70b相互离开,第12传送辊对70中的夹持状态被解除。同样,在上部区间26a配置的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齿)和另一方的辊72b相互离开,第13传送辊对72中的夹持状态被解除。
另外,在上部区间26a配置的齿76、76a、76b设置在上侧部件78,因此,使上侧部件78转动时,在上部区间26a残留的仅仅是: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支持介质P的下侧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另一方的辊70b(橡胶辊)及第13传送辊对72的另一方的辊72b(橡胶辊)。从而,没有遮挡上部区间26a的上方的部件,因此,介质P的阻塞处理可以容易地进行。
汇总上述说明,则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具备:是传送介质P的传送路径,并通过对介质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18而向该记录部18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直行路径22;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并将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P送入后使其回转,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的回转路径24;是与回转路径24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使得沿所述相反方向传送的介质P在记录部18的上侧迂回并翻转,使其在直行路径22中的记录部18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翻转路径26;是形成翻转路径26中的记录部18的上部区间26a的路径形成部件,并位于上部区间26a的上侧,能使上部区间26a开放的上侧部件78。
本实施例中,翻转路径26构成为:使得介质P在记录部18的上侧迂回并翻转,在直行路径22中的记录部18的上游侧位置汇合的路径。即,翻转路径26位于记录部18的上方。而且,记录部18的上部区间26a由能使该上部区间26a开放的上侧部件78形成,因此,通过使该上侧部件78开放,不用使记录部18移动,并且记录部18不会成为障碍,可以操作性容易地进行除去上部区间26a中阻塞的介质的阻塞处理操作。
上部区间26a具备夹持介质P而传送的第12传送辊对70。在上侧部件78设置有构成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通过使上侧部件78开放,构成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从另一方的辊70b离开。同样,上部区间26a也具备夹持介质P而传送的第13传送辊对72。在上侧部件78设置有构成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通过使上侧部件78开放,构成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从另一方的辊72b离开。
结果,通过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及另一方的辊70b实现的介质P的夹持状态被解除。另外,同样,通过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及另一方的辊72b实现的介质P的夹持状态也被解除。从而,阻塞的介质P可以更容易除去。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上侧部件78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是可从动旋转的辊,另一方的辊70b是由驱动源驱动旋转的辊。另外,同样,在上侧部件78设置的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也是可从动旋转的辊,另一方的辊72b是通过驱动源驱动旋转的辊。
从而,设置在上侧部件78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和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分别是可从动旋转的辊,因此,不必在上侧部件78设置动力传递机构,可以避免上侧部件78的重量增加,能以小力容易地开闭上侧部件78。
设置在上侧部件78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和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是在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锯齿辊(齿),该锯齿辊与介质P中已经记录的上述一方的面相接。
即,设置在上侧部件78的第12传送辊对70的一方的辊70a和第13传送辊对72的一方的辊72a是在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齿(锯齿辊),该齿与介质中已经记录的上述一方的面相接,因此,可以抑制记录面中的转印和/或空白。
打印机10具备:位于上部区间26a的上方,接受排出的介质P的介质接受托盘20;是与直行路径22连接的传送路径,并将通过了记录部18的介质向介质接受托盘20传送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介质接受托盘20与上侧部件78一体构成,能开闭。
从而,通过一体构成确保大开闭区域的介质接受托盘20和上侧部件78,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开放上侧部件78的状态下的阻塞处理操作。
介质接受托盘20在闭合状态下采取从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出口28a向远侧上扬的上扬倾斜姿势,介质接受托盘20通过转动能开闭,并且转动时的转动支点80位于介质接受托盘20的上游侧。
从而,可以较大地确保介质接受托盘20和上侧部件78的转动范围,更容易地进行开放上侧部件78的阻塞处理操作。
<<<回转路径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中的阻塞处理>>>
参照图22,图22中附符号94的双点划线部表示:能取得相对于装置主体12形成介质传送路径21的第1状态和开放介质传送路径21的第2状态的单元体。另外,图22中,设置在介质传送路径21的多个齿中仅仅与单元体94关联的齿被附上符号,其他齿的符号省略。
单元体94包括:直行路径22中从第4传送辊对42的下游侧到第1瓣状物46及第2瓣状物50为止的路径;回转路径24中从第2瓣状物50经第11传送辊对66到弯曲翻转部分的中途为止的路径。而且,单元体94包括:在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中,从第1瓣状物46经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7传送辊对56及第8传送辊对58,到从第8传送辊对58朝向第9传送辊对60的路径的中途为止的路径。
单元体94构成为,如图8所示地,相对于在装置主体12内构成介质传送路径21的结构体96,可沿着Y轴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能通过设置在结构体96的一对导轨部件98从结构体96出入。
然后,如图9所示,在单元体94的上部设置杆100。
杆100构成为,可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2内的未图示锁定机构接合。在单元体94相对于装置主体12闭合的状态(参照图9)即单元体94形成介质传送路径21的第1状态下,杆100处于与上述锁定机构接合的状态。从而,单元体94相对于装置主体12成为该单元体94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接着,例如构成为通过抬起杆100而解除与上述锁定机构的接合状态的情况下,抬起杆100而解除锁定状态,通过拉伸杆100,能相对于装置主体12拉出单元体94。即,在杆100和上述锁定机构的接合解除的状态下,沿着图9及图10的+Y轴方向侧拉伸杆100时,如图10所示地单元体94成为从装置主体12拉出的状态即开放介质传送路径21的第2状态。
如图22所示,单元体94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拉出的状态(第2状态)后,直行路径22的一部分、回转路径24的一部分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一部分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特别是在回转路径24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中产生卡纸时,回转路径24及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成为可目视确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这些路径中的阻塞处理操作。
另外,在单元体94设置有能相对于单元体94转动的开闭盖102(参照图9)。使开闭盖102相对于单元体94为打开状态(未图示)时,设置在单元体94的正面朝上排出托盘86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可以从装置主体12取出向该正面朝上排出托盘86排出了的介质P。
<<<直行路径中的阻塞处理>>>
然后参照图8、图11到图14及图22,说明直行路径22及其附近的传送路径中的阻塞处理。
如图8所示,在结构体96中,在与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记录装置的进深方向上,在装置前面侧立起设置框104。框104是形成结构体96的骨架的框。在框104形成开口106。开口106在框104中单元体94相对于结构体96成为第1状态即单元体94构成介质传送路径21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地在与第4传送辊对42、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11传送辊对66、第1瓣状物46及第2瓣状物50对应的位置形成。另外,图14及图22中附符号106的双点划线部表示开口。
然后,如图8及图22所示地,在单元体94相对于结构体96成为第2状态即单元体94从结构体96拉出而使介质传送路径21开放的状态下,用户经由开口106可从介质传送路径21的侧方即装置前面侧在介质传送路径21中接近记录部18和/或直行路径22的一部分例如第4传送辊对42和/或其周围。另外,也可以接近回转路径24和/或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入口。
这里,考虑未在框104设置开口106的情况,为了接近处于结构体96内的较深位置的直行路径22例如第4传送辊对42和/或其周围,必须从自结构体96拉出的单元体94侧接近。结果,从单元体94侧接近直行路径22和/或记录部18的附近的接近距离变长,且难以目视进行卡纸状态的确认,因此,阻塞处理操作的操作性变得非常差。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框104中,在与介质传送路径21中的第4传送辊对42、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11传送辊对66、第1瓣状物46及第2瓣状物50对应的位置即介质传送路径21的侧方设置开口106,在单元体94从结构体96拉出的状态即第2状态下,可以使得对处于装置主体12内的较深位置的记录部18和/或直行路径22甚至回转路径24和/或正面朝下排出路径28的入口的接近及目视确认变得容易。
进一步说明通过开口106进行的记录部18及直行路径22的周围的阻塞处理操作的详细情况。如图9及图11所示,在装置主体12中的装置高度方向上,在与结构体96对应的位置即框104的装置前面侧(-X轴方向侧),设置有以下端部为转动支点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2转动的前面盖108。通过使前面盖108相对于装置主体12转动,开口106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
在该状态下,单元体94收纳于结构体96内,单元体94的一部分形成介质传送路径21,因此,用户无法向开口106内伸入手和/或目视介质传送路径21内的记录部18的下游侧部分的直行路径22。
然后,参照图12及图13,操作杆100来解除单元体94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锁定,将单元体94从装置主体12拉出后,塞住开口106的单元体94的一部分沿着+Y轴方向移动。结果,可目视开口106的内侧中处于装置主体12内的较深位置的直行路径22例如位于记录部18的下游侧的第4传送辊对42及其周边。然后,用户可以经由开口106向介质传送路径21内伸入手,进行阻塞处理。
另外,从结构体96拉出单元体94后,第4传送辊对42中的一方的辊(可从动旋转的辊)42a通过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从另一方的辊(驱动辊)42b离开,解除第4传送辊对42中的夹持状态。从而,可以容易地处理记录部18中产生的阻塞(卡纸)。
汇总上述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具备:对介质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18;传送介质P的介质传送路径21;相对于介质传送路径21,在与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进深方向竖立设置,并形成有可接近介质传送路径21的开口106的框104。
即,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经由开口106从侧方(-X轴方向侧)接近介质传送路径21。从而,即使在装置的较深位置产生阻塞,也可以从靠近阻塞发生位置的场所接近,容易进行阻塞处理操作。
本实施例中介质P的传送方向是打印机10中的装置宽度方向,框104竖立设置在装置前面侧。
从而,本实施例中,开口106位于装置前面侧,从而,可以更容易进行阻塞处理操作。
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在框104即结构体96中具备:可采取形成介质传送路径21的第1状态和使介质传送路径21开放的第2状态的单元体94。通过将单元体94设为第2状态,在开口106的内侧,介质传送路径21的一部分露出。
结果,在开口106的内侧,介质传送路径21更多地露出,从而,可以更容易地进行阻塞处理操作。
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在开口106的内侧具备夹持介质P而传送的第4传送辊对42。另外,通过将单元体94设为第2状态,使得构成第4传送辊对42的一方的辊42a从另一方的辊42b离开。另外,第4传送辊对42是最初位于记录部18的下游的辊对。
而且,通过使得单元体94相对于装置主体12成为拉出状态,使得构成第4传送辊对42的一方的辊42a从另一方的辊42b离开,因此,第4传送辊对42中的介质P的限制被解除,从而,可以更容易进行阻塞处理操作。
<<<实施例的变更例>>>
(1)本实施例中,采用开口106设置在与介质传送路径21中的第4传送辊对42、第5传送辊对52、第6传送辊对54、第11传送辊对66、第1瓣状物46及第2瓣状物50对应的位置的侧方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取代该构成,将开口106设置在与介质传送路径21的其他构成对应的位置。
(2)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使单元体94相对于装置主体12滑动移动而可接近开口106内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取代该构成,采用即使单元体94不相对于装置主体12滑动移动也可以接近开口106内的构成。
(3)本实施例中,采用:在介质P的传送方向为装置宽度方向时在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框104设置开口106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取代该构成,采用:在介质P的传送方向为装置进深方向时,将其设置在装置的侧面的构成。即,只要是以可从与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接近介质传送路径21中的方式来设置开口106的构成即可。
(实施方式2)
如图23所示,记录装置211整体形成为沿铅垂方向Z较长的近似长方体状,具备:作为收纳单元的一例的打印机部212;在打印机部212上配置的扫描部213;在扫描部213上配置的自动供纸装置214。在打印机部212上的扫描部213的附近,设置有用于进行记录装置21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215。
如图24所示,在打印机部212内,具备:作为传送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用纸P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介质传送路220;由多个辊(辊对)构成并沿介质传送路220传送用纸P的传送部221。另外,在打印机部212内收纳:从铅垂方向Z的下侧支持用纸P的支持台222;在介质的宽度方向设置有记录头48的行型的记录部223,其中,对支持台222所支持的用纸P印刷(记录)图像的记录头48为固定型。
打印机部212将与图24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用纸P的宽度方向X、与该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设为传送方向,沿支持台222上及介质传送路220传送用纸P。记录部223在下部具备能对与用纸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的基本整个区域同时喷射墨液的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行式头,通过对支持台222上传送的用纸P从铅垂方向Z的上侧喷射墨液使其附着来印刷图像。
被印刷的用纸P通过排纸辊对224和/或其他多个传送辊对225从记录部223向介质传送路220被传送,从设置在介质传送路220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作为排出部的一例的介质排出口226排出。从介质排出口226排出的用纸P下落而在配置在记录部223的铅垂方向Z的上侧的作为支持部(上侧部件)的一例的载置台(介质接受托盘)227上,如图24中双点划线所示,以层叠状态载置。即,载置台227依次接受并支持从介质排出口226排出而落下的已经印刷的用纸P。
如图23及图24所示,载置台227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以越靠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载置台227的顶面设为倾斜的载置面228,在该载置面228上载置用纸P。在载置面228上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形成沿着排出方向Y延伸的凸部229。
然后,载置面228上载置的用纸P沿载置面228的倾斜向与排出方向Y相反的方向滑落,如图24中双点划线所示,排出方向Y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与在打印机部212中的介质排出口226的下侧设置的纵侧壁230抵接而被定位。另外,用纸P的排出方向Y相对于水平面,比载置面228倾斜得大。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介质传送路220具备:从记录部223传送用纸P到介质排出口226为止的介质排出路234;向记录部223供给用纸P的介质供给路,该介质供给路包括第1介质供给路231、第2介质供给路232和作为翻转路径的一例的第3介质供给路233而构成。
介质排出路234具有:在由记录部223印刷了的用纸P传送到介质排出口226为止期间,以由记录部223印刷的用纸P的记录面为内侧而弯曲的弯曲路234A;用纸P从该弯曲路234A向介质排出口226沿着一个方向传送的直线路234B。
而且,介质排出路径234通过在弯曲路234A及直线路234B传送用纸P,作为使得用纸P从用纸P的记录面在铅垂方向上朝向上侧的状态翻转为朝向下侧的状态的弯曲翻转路径发挥功能。从而,使得用纸P通过作为该弯曲翻转路径发挥功能的介质排出路234,由此成为其记录面与载置台227的载置面228对向的状态,从介质排出口226向位于记录部223的上方的载置台227上排出。
另外,在介质传送路220具有的介质排出路234中,在直线路234B传送的用纸P的传送方向是直线路234B具有的一个方向,本实施方式中,该一个方向为向介质排出口226上升的前端朝上的倾斜方向。从而,形成该倾斜的直线路234B的方向(一个方向)成为从介质排出口226排出的用纸P的排出方向Y。
在第1介质供给路231中,从通过打开在打印机部212的一侧面所具备的盖235而露出的插入口236插入的用纸P向记录部223被传送。即,向插入口236插入的用纸P由料斗237压附到第1驱动辊238a,通过第1驱动辊238a的旋转驱动而传送,夹持于第1驱动辊238a和第1从动辊238b之间后,通过第1驱动辊238a的旋转驱动而向记录部223传送。
第2介质供给路232中,在对成为打印机部212的下侧的底部可插拔地具备的用纸盒239以可层叠方式载置的用纸P,向记录部223被传送。即,在用纸盒239以层叠状态载置的用纸P中,最靠上位置的用纸P由拾取辊240送出,由分离辊对241一张一张分离后,夹于第2驱动辊242a和第2从动辊242b之间,通过第2驱动辊242a的旋转驱动而向记录部223被传送。
第3介质供给路233中,在对用纸P进行在两侧的片状(sheet)面(纸面)进行印刷的两面印刷时,由记录部223已经印刷了单侧的片状面的用纸P再次向记录部223传送。即,与记录部223相比,在用纸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通过在介质排出路234的中途设置的分支机构243的工作而从介质排出路234分支的分支传送路244。在分支传送路244,可进行正转和逆转的双向旋转的分支传送路辊对245设置在分支机构243的下游侧。
而且,印刷了单侧的片状面的用纸P在两面印刷时,由正转的分支传送路辊对245从记录部223侧朝向载置台227侧暂时向该分支传送路244传送。此时,传送到分支传送路244的用纸P的该传送方向的前端侧的一部分Pe从介质排出口226探出时,设定其探出位置,使得与在载置台227以层叠状态载置的用纸P不接触。
然后,传送到分支传送路244的用纸P通过逆转的分支传送路辊对245,从载置台227侧朝向记录部223侧,在分支传送路244逆向传送。此时,逆向传送的用纸P向第3介质供给路233传送,通过多个传送辊对225向记录部223传送。通过向该第3介质供给路233的传送,用纸P翻转为未印刷的片状面与记录部223相向,夹于第3驱动辊246a和第3从动辊246b之间,通过第3驱动辊246a的旋转驱动而向记录部223传送。
在各介质供给路向记录部223被传送的用纸P传送到在记录部223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配设的对齐辊对247为止后,其前端碰触停止了旋转的对齐辊对247。然后,用纸P通过这样的碰触对齐辊对247的状态来修正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倾斜(歪斜去除)。然后,修正了倾斜的用纸P通过之后的对齐辊对247的旋转驱动,成为对齐状态,向记录部223侧传送。
由对齐辊对247向记录部223侧传送的用纸P,通过相对于记录部223在用纸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配设的送纸辊对248和/或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配设的排纸辊对224及传送辊对225等,边与记录部223相向边被传送。从相向的记录部223向该传送的用纸P喷射墨液进行印刷。
如图24所示,在打印机部212内,具备贮存向记录部223供给的墨液的液体贮存部250。即,液体贮存部250经由包括管等而构成的未图示的墨液供给路,向记录部223供给贮存的墨液,记录部223喷射所供给的墨液,在用纸P印刷图像等。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部250在载置于载置台227的用纸P的铅垂方向Z的上侧配置。另外,液体贮存部250从铅垂方向Z的上侧看,以覆盖介质排出路23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即,弯曲翻转路径即介质排出路234的上侧,成为通过后续于弯曲路234A的直线路234B朝向一个方向的倾斜的形状。因而,在打印机部212内,在从弯曲路234A的上侧的部分到成为倾斜形状的直线路234B的介质排出口226为止之间的上侧,形成空间212S。
本实施方式中,该空间212S在宽度方向X上,从上侧看,以覆盖介质排出路234的方式在打印机部212内形成。而且,液体贮存部250在该空间212S中,从上侧看,以覆盖介质排出路23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部250从上侧看,以在宽度方向X上全部覆盖介质排出路234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该空间212S中,在介质排出路234设置的起到排出辊功能的多个传送辊对225中的、位于介质排出路234中的用纸P的传送方向的最靠下游侧的传送辊对225a,从水平方向看,设置在与液体贮存部250重叠的位置。
而且,该空间212S中,在除了液体贮存部250占有的空间的空间内,具备与介质排出口226相比位于用纸P的排出方向Y的下游侧,沿着向载置面228侧按压从介质排出口226排出的用纸P的方向送风的送风部257。该送风部257具有旋转风扇258而构成,从水平方向看,设置在与液体贮存部250重叠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部257以其风的吹出口以载置面228的凸部229为中心与用纸P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相向的方式,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X上设置一对。当然,送风部257也可以为一个,其风的吹出口为沿着用纸P的宽度方向X而连续的形状。
液体贮存部250包括:分别贮存多种(这里是4色)墨液的作为液体贮存体的墨盒251、252、253、254;安装各墨盒251、252、253、254的框体255。各墨盒251、252、253、254为具有长度方向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相对于一面开口的箱状框体255,可经由该开口以长度方向作为插拔方向可插拔地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各墨盒251、252、253、254的插拔方向设为沿宽度方向X的方向。因而,在打印机部212,从宽度方向X看,形成使框体255的开口露出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并具备能开闭该开口部的贮存部盖256(参照图23)。而且,例如,记录装置211的使用者可以打开贮存部盖256(参照图23)使未图示的开口部露出,经由该露出的开口部,将各墨盒251、252、253、254沿宽度方向X插入框体255或者从框体255拔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墨盒251、252、253、254安装在框体255的状态下,其宽度方向为铅垂方向Z,其长度方向为宽度方向X,并且其厚度方向为沿排出方向Y的水平方向。而且,各墨盒251、252、253、254在宽度方向(铅垂方向Z)的长度分别相同,以沿厚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安装到框体255。
另外,各墨盒251、252、253、254中的墨盒254为贮存来自记录部223的喷射频度最高的色(例如黑色)的墨液的墨盒,相对于介质排出口226,向载置台227侧的相反侧在距离最远的位置配置。而且,墨盒254的厚度可以比其他墨盒251、252、253的厚度厚,贮存比其他墨盒251、252、253的墨液的贮存量多的液量的墨液。
如图24所示,在打印机部中的记录部223和载置台227之间配置呈矩形板状的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其与载置台227一起形成使用纸P翻转的翻转路径即第3介质供给路233的一部分。即,由载置台227的底面和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的顶面形成第3介质供给路233。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以越向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
如图25所示,在打印机部212中的纵侧壁230的下侧,以在宽度方向X上成对的方式设置轴262,这一对轴262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在载置台227的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的端部中的宽度方向X的一端部,设置扇形的扇齿轮263,在另一端部设置未图示的轴承部。扇齿轮263以可一体转动的方式连接到一方的轴262,轴承部以可转动方式支持于另一方的轴262。从而,载置台227能以一对轴262为中心转动。
即,载置台227设置为能相对于打印机部212开闭,可在闭塞打印机部212的闭塞位置(图23所示的闭合状态的位置)和使打印机部212开放的开放位置(图26所示的打开状态的位置)之间转动(开闭工作)。从而,载置台227进行开闭工作(转动工作)时的开闭支点(转动中心)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图25中为左侧)。
在该情况下,载置台227构成为,可以打开到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比闭合状态少为止。即,载置台227构成为,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在处于开放位置时变得比处于闭塞位置时少。
如图25所示,在打印机部212内的纵侧壁230的载置台227的相反侧,设置有扭矩铰链264。扭矩铰链264经由具有多个齿轮的齿轮机构265与扇齿轮263啮合。在该情况下,扭矩铰链264经由齿轮机构265,总是沿着使载置台227向开放位置侧转动的方向对载置台227施力。
扭矩铰链264的施加力设定成:不是使载置台227从闭塞位置自动地转动到开放位置那么大,而是在用户使载置台227从闭塞位置转动到开放位置时进行辅助的程度的大小。而且,扭矩铰链264的施加力设定成:比使转动到开放位置的载置台227在开放位置保持所需的力稍大。
如图25及图27所示,在载置台227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分别设置以在宽度方向X延伸的轴部件268为中心可转动的接合止动杆266。2个接合止动杆266可相对于设置在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的销267分别接合止动。
即,各接合止动杆266在载置台227处于闭塞位置时,可在被各销267接合止动的接合止动位置(图25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和解除与各销267的接合止动状态的解除位置(图25实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而且,各接合止动杆266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总是向接合止动位置沿着以轴部件268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向(图25为顺时针方向)被施力。从而,在载置台227处于闭塞位置时,各接合止动杆266通过被各销267接合止动,可对抗扭矩铰链264的施加力而保持在闭塞位置。
如图27及图28所示,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在纵侧壁230的端部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支持臂261a。在打印机部212内的与2个支持臂261a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分别沿宽度方向X突出设置轴部269。各支持臂261a在前端部,相对于各轴部269以可自由转动且自由装卸的方式被支持。从而,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能以各轴部269为中心转动。
即,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设置为能相对于打印机部212开闭,可在闭塞打印机部212的闭塞位置(图27所示闭合状态的位置)和使打印机部212开放的开放位置(图28所示打开状态的位置)之间转动(开闭工作)。从而,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进行开闭工作(转动工作)时的开闭支点(转动中心)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图27为左侧)。
在该情况下,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构成为,可以打开到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比闭合状态少为止。即,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构成为,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在处于开放位置时变得比处于闭塞位置时少。
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在通常处于闭塞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螺纹件相对于打印机部212螺纹止动。从而,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在取下螺纹件解除相对于打印机部212的螺纹止动状态后,通过从各轴部269取下各支持臂261a,可以从打印机部212取下。即,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可相对于打印机部212装卸地构成。
接着,说明进行记录装置211中的记录部223的维护操作时的作用。
进行记录部223的维护操作之一的更换操作时,从记录装置211取出记录部223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7所示,从打印机部212取下扫描部213、自动供纸装置214及操作部215。接着,在使得接合止动杆266转动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使载置台227进行开放工作,转动到开放位置。此时,载置台227通过扭矩铰链264的施加力保持在开放位置。
接着,取下将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固定到打印机部212的螺纹件,解除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相对于打印机部212的螺纹止动状态后,如图28所示,使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进行开放工作,转动到开放位置。从而,使记录部223露出。即,在载置台227打开的状态下,通过使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进行开放工作,形成从打印机部212的外部相对于记录部223可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AK。
接着,通过从各轴部269取下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的各支持臂261a,如图29所示,从打印机部212取下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接着,如图30所示,通过接近路径AK从上方接近记录部223,从打印机部212内取出记录部223。然后,将该取出的记录部223更换为新的记录部,组装到打印机部212内的预定的位置。
接着,将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安装到打印机部212中的原来的位置后,使载置台227转动到闭塞位置。然后,通过向打印机部212组装扫描部213、自动供纸装置214及操作部215,结束操作。
接着,说明记录部223相对于打印机部212的安装结构。
如图31所示,在打印机部212内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面,分别突出设置支持记录部223的板状的支持片270,在各支持片270上竖立设置销271。在记录部223中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以沿铅垂方向Z贯通的方式形成可插通销271的插通孔223a。然后,通过对各插通孔223a插通各销271,由各支持片270支持记录部223。此时,记录部223通过各销271进行与铅垂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定位。
记录部223的顶面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通过近似矩形状的紧固连接板272以分别从上侧被按压的方式被支持。即,各紧固连接板272,在设置于一端部的贯通孔272a插通有销271的前端部,另一端部通过螺纹件273固定到打印机部212。此时,记录部223通过各紧固连接板272进行铅垂方向Z的定位。
而且,从打印机部212取出记录部223时,如图32所示,首先,取出各螺纹件273,取下各紧固连接板272。然后,如图33所示,向上方抬起记录部223后,从各插通孔223a拔出各销271,从打印机部212取出记录部223。
另一方面,向打印机部212安装记录部223时,如图32所示,首先,向各插通孔223a插通各销271,由各支持片270支持记录部223。然后,如图31所示,在向各紧固连接板272的贯通孔272a插通了各销271的状态下,通过各螺纹件273将各紧固连接板272固定到打印机部212,由此向打印机部212安装记录部223。
以上,根据详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1)记录装置211通过在打印机部212的一部分即载置台227开放的状态下使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开放工作,形成从打印机部212的外部相对于记录部223可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AK。因而,从打印机部212的外部通过接近路径AK可从上方接近记录部223。而且,在载置台227及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开放工作时,记录部223不移动。从而,可以确保记录部223的位置精度,且可以容易地进行记录部223的更换操作等的维护操作。
(2)记录装置211中,载置台227及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构成为,可以打开到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分别比闭合状态少为止。通过打开载置台227及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可以容易地从上方接近记录部223。
(3)记录装置211中,载置台227以越靠排出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载置台227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因而,可以容易打开载置台227。
(4)记录装置211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以越靠排出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因而,可以容易打开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
(5)记录装置211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构成为,能相对于打印机部212装卸。因而,通过从打印机部212取下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可以更容易从上方接近记录部223。
(变更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变更。
·记录装置211中,载置台227也可以构成为,可相对于打印机部212装卸。这样,通过从打印机部212取下载置台227,可以更容易从上方接近记录部223。
·记录装置211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不必构成为能相对于打印机部212装卸。
·记录装置211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不必以越靠排出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另外,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不必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
·记录装置211中,载置台227不必以越靠排出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另外,载置台227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不必位于排出方向Y的上游侧。
·记录装置211中,载置台227及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不必构成为可以打开到从上看时与记录部223的重叠部分分别比闭合状态少为止。
·记录装置211中,也可以不从打印机部212取下扫描部213、自动供纸装置214及操作部215地,进行记录部223的更换操作(维护操作)。
·记录装置211中,也可以在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保持在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进行记录部223的更换操作。该情况下,优选设置有用于将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保持在开放位置的挂钩等。
·记录装置211中,也可以在从打印机部212取下载置台227的状态下进行记录部223的更换操作。
·记录装置211中,第3介质供给路233也可以省略。即,记录装置211中,翻转路径形成部件261也可以省略。该情况下,仅仅使载置台227开放工作,就可以形成从打印机部212的外部相对于记录部223可从上方接近的接近路径AK。
在记录装置211,构成沿着记录部223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第1传送路径(从对齐辊对247到分支机构243为止的传送路径),由分支传送路244构成第2传送路径,由第3介质供给路233构成第3传送路径,由介质排出路234构成第4传送路径。
·介质不仅是用纸P,也可以是布和/或塑料膜等。
·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211也可以是喷射、排出墨液以外的其他流体(包含液体和/或功能材料的微粒在液体中分散或混合而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可作为流体流动而喷射的固体)而进行记录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将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采用的电极材料和/或色材(像素材料)等的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状体喷射而进行记录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的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这些中任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另外,本说明书中“流体”是不包含仅仅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概念,流体包括例如液体(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融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13)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传送路径,其是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通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而在该记录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
第2传送路径,其是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且在送入通过了上述记录部的介质后使该介质回转而沿着送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
第3传送路径,其是与上述第2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且使得沿着上述相反方向传送的介质在上述记录部的上侧迂回并翻转、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游侧位置汇合;以及
上侧部件,其是形成上述第3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的上部区间的路径形成部件,并且位于上述上部区间的上侧、能使上述上部区间开放,
通过开放上述上侧部件而开放上述第3传送路径。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部区间具备夹持介质而传送的辊对,
在上述上侧部件设置有构成上述辊对的一方的辊,通过使上述上侧部件开放,使构成上述辊对的上述一方的辊从另一方的辊离开。
3.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能从动旋转的辊,
上述另一方的辊是由驱动源驱动旋转的辊。
4.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上述上侧部件的上述一方的辊是在外周具有多个齿的锯齿辊,该锯齿辊与介质中已经进行了记录的上述一方的面相接触。
5.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位于上述上部区间的上方,接受所排出的介质的介质接受托盘;和
第4传送路径,其是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连接的传送路径,并且将通过了上述记录部的介质向上述介质接受托盘传送,
上述介质接受托盘与上述上侧部件一体构成,能开闭。
6.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介质接受托盘在闭合状态下采取从上述第4传送路径的出口朝向远侧上扬的上扬倾斜姿势,
上述介质接受托盘能通过转动而开闭,并且转动时的转动支点位于上述介质接受托盘的上游侧。
7.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纳上述记录部的收纳单元;和
排出由上述记录部记录了的介质的排出部,
上述记录部具备对所传送的介质进行记录的固定型的头,
上述上侧部件接受由上述排出部排出了的介质并支持,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开闭,
通过使上述上侧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能从上方接近上述记录部的接近路径。
8.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部件构成为:能打开到从上方观看时的与上述记录部重叠的重叠部分比闭合状态少为止。
9.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纳上述记录部的收纳单元;
排出由上述记录部记录了的介质的排出部;以及
在上述上侧部件与上述记录部之间配置,形成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路径的翻转路径形成部件,
上述记录部具备对所传送的介质进行记录的固定型的头,
上述上侧部件接受由上述排出部排出了的介质并支持,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开闭,
在打开上述上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放工作,形成能从上方接近上述记录部的接近路径。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以越朝向排出介质的排出方向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进行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上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11.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翻转路径形成部件构成为,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装卸。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部件以越朝向排出介质的排出方向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上述上侧部件进行开闭工作时的开闭支点位于上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部件构成为,能相对于上述收纳单元装卸。
CN201510132294.8A 2014-03-27 2015-03-25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9441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429 2014-03-27
JP2014065429A JP6303695B2 (ja) 2014-03-27 2014-03-27 記録装置
JP2014-238088 2014-11-25
JP2014238088 201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4198A CN104944198A (zh) 2015-09-30
CN104944198B true CN104944198B (zh) 2017-09-01

Family

ID=52780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2294.8A Active CN104944198B (zh) 2014-03-27 2015-03-25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4694B2 (zh)
EP (1) EP2923846B1 (zh)
CN (1) CN1049441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88216S1 (en) * 2014-12-31 2017-05-30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Multi-function printer
CN109693449B (zh) * 2017-10-24 2020-09-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液体收纳单元
JP2019206091A (ja) * 2018-05-28 2019-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05218B2 (ja) * 2018-12-26 2023-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46829B2 (ja) * 2019-01-30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427981B2 (ja) * 2020-01-31 2024-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153984A (ja) * 2021-03-30 2022-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合機、複合機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及び複合機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2284A (zh) * 2006-05-09 2007-11-14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275085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8257A (en) * 1995-09-29 1997-01-28 Xerox Corporation Simplex and duplex printing system using a reversible duplex path
JP2002274727A (ja) 2001-03-21 2002-09-25 Ricoh Co Ltd 排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87166B2 (en) * 2004-04-26 2009-09-08 Ricoh Company, Ltd. Feeder for feeding and re-feed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31647B2 (en) * 2004-10-04 2008-02-19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for the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image
JP5014838B2 (ja) 2007-03-02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967290B2 (en) * 2007-09-14 2011-06-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53754A (ja) 2009-04-23 2010-11-1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760815B2 (ja) * 2011-07-29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US8708482B2 (en) 2011-11-30 2014-04-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ng device
JP5942575B2 (ja) * 2012-05-10 2016-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686B2 (ja) * 2012-08-29 2016-12-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2284A (zh) * 2006-05-09 2007-11-14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275085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3846B1 (en) 2020-08-19
US9254694B2 (en) 2016-02-09
CN104944198A (zh) 2015-09-30
US20150273891A1 (en) 2015-10-01
EP2923846A1 (en)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44198B (zh) 记录装置
CN101041303B (zh)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
CN110138994A (zh)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
CN103895344B (zh) 记录装置
CN104118742B (zh)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CN104228356B (zh) 记录装置
JP5983924B2 (ja) 記録装置
JP4764240B2 (ja)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CN107443931A (zh) 记录装置
CN10579933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327405A (zh) 记录装置
US9840100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O2010064676A1 (ja) 施肥装置
CN109720903A (zh) 介质传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4908462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4563411B2 (ja) 移植機
CN11054973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42647B (zh) 记录装置
CN104691115A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20050281655A1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stacks with print products
JP2007020428A (ja) 移植機
JP2010193861A (ja) 粉粒剤施用装置
JP2015150718A (ja) 記録装置
JP5189479B2 (ja) 施肥装置
JP5395285B2 (ja) 施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