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7350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37350A CN104937350A CN201380070505.9A CN201380070505A CN104937350A CN 104937350 A CN104937350 A CN 104937350A CN 201380070505 A CN201380070505 A CN 201380070505A CN 104937350 A CN104937350 A CN 1049373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pansion valve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compressor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气体排出控制、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所述气体排出控制中,通过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30a),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5)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30)引导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所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改变上游侧膨胀阀(24、26)的开度,以使散热器(23、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变为目标过冷度,在所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开度,以使蒸发器(41、23)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变为目标干燥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以下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将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并能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中循环。
背景技术
目前,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32393号公报)所示,存在一种具有将膨胀阀设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具体而言,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将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设有将中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注入回路。此外,在空调装置中,一边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中循环的运转,一边将中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
另外,如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94015号公报)所示,存在一种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的空调装置。具体而言,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阀、蒸发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此外,在空调装置中,一边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阀、蒸发器中循环的运转,一边进行吸入湿润控制,在该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压缩机的转速和/或膨胀阀的开度,以使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规定的湿润状态。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的空调装置,在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具有将膨胀阀设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可考虑如专利文献2那样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此处,在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那样,考虑到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需要进行吸入湿润控制。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记载了不具有储罐、且仅具有一个膨胀阀的制冷剂回路,但未记载将膨胀阀设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因此,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将膨胀阀设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中,如何进行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控制成为技术问题。此外,当压缩机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大的制冷剂时,如上所述,可能会发生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上升,另外,当压缩机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小的制冷剂时,可能会发生液体压缩。因此,从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这样的观点出发,需要对吸入湿润控制具有较高的控制性。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在压缩机的吸入侧设置储罐,但在该情况下难以利用储罐的气液分离功能在湿润状态下使压缩机吸入制冷剂,因此,在进行吸入湿润控制的情况下,将储罐设于压缩机的吸入侧自身不能说是较为理想的。但是,不在压缩机的吸入侧设置储罐意味着产生液体压缩的可能性升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吸入湿润控制的控制性,以不使压缩机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小的制冷剂。
这样,在具有将膨胀阀设置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在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吸入湿润控制,在该吸入湿润控制中,从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这样的观点出发,要求较高的控制性。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具有将膨胀阀设置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当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时,能进行控制性较高的吸入湿润控制。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具有通过将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并能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中循环的空调装置。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R32以作为制冷剂。另外,在制冷剂回路中,设有储罐气体排出管,该储罐气体排出管具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储罐气体排出阀,且该储罐气体排出管用于将积存于储罐内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的吸入侧。此外,此处,进行气体排出控制、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上述气体排出控制中,通过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引导至压缩机的吸入侧,在上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改变上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变为目标过冷度,在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变为目标干燥度。
此处,具有将膨胀阀设于储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注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吸入湿润控制对能直接控制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设备进行控制。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进行改变设于储罐下游侧的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以使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达到目标干燥度。
但是,此时,为了使下游侧膨胀阀的控制性变得良好,较为理想的是始终将从储罐输送至下游侧膨胀阀的制冷剂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此外,为了始终将从储罐输送至下游侧膨胀阀的制冷剂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需使流入储罐的液体制冷剂及气体制冷剂的流量稳定,并需要不使气体制冷剂从储罐流入下游侧膨胀阀,且不使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返回至压缩机的吸入侧。
因此,此处,当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时,如上所述,进行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的气体排出控制,并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以使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变为目标过冷度,其中,在上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设于储罐的储罐气体排出管引导至压缩机的吸入侧,并改变设于储罐上游侧的上游侧膨胀阀的开度。这样,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变为目标过冷度,因此,流过上游侧膨胀阀而流入储罐的液体制冷剂及气体制冷剂的流量稳定,而且,气体制冷剂可稳定地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从储罐排出。因此,维持了液体制冷剂始终存在于储罐的状态,从储罐输送至下游侧膨胀阀的制冷剂始终被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
藉此,此处,当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时,能进行控制性较高的吸入湿润控制。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是以下控制:改变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干燥度变为目标干燥度的情况相当的目标排出温度。
此处,根据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因此,能高精度地进行吸入湿润控制。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情况下,上游侧膨胀阀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且下游侧膨胀阀一边进行将规定的修正开度与下游侧膨胀阀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一边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上述排出温度保护条件下,判定出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至比目标排出温度高的保护排出温度,或判定出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关的状态量达到与保护排出温度相对应的保护状态量。
即便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也不能否定因某些意料不到的情况而导致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度上升的可能性。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情况下,上游侧膨胀阀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且下游侧膨胀阀一边进行将规定的修正开度与下游侧膨胀阀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一边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上述排出温度保护条件下,判定出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至比目标排出温度高的保护排出温度,或判定出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关的状态量达到与保护排出温度相对应的保护状态量。因此,通过一边持续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一边进行将修正开度与下游侧膨胀阀的下限开度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能实质上增大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
藉此,此处,能维持用于高精度地进行吸入湿润控制的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以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这样的控制状态,并能提高下游侧膨胀阀在增大开度的方向上的控制性,从而能有效地实现排出温度保护。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根据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改变修正开度。
此处,如上所述,在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根据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改变修正开度。例如,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迅速增大而增大修正开度,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稍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缓慢变大而减小修正开度。
藉此,此处,能根据状况恰当地改变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的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变更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排出温度保护的控制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控制结构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4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控制结构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5是排出温度保护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修正开度的变更条件和修正开度值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及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是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此处,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连接在一起。即,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经由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另外,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HFC类制冷剂的一种制冷剂即R32,以作为制冷剂。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内,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室内热交换器41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以冷却室内空气,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加热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
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风扇42,该室内风扇43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至室内单元4内,并在使该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到室内。即,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风扇42,以用作将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风扇。此处,作为室内风扇42,使用由室内风扇用电动机43驱动的离心风扇、多叶片风扇等。另外,室内风扇用电动机43能利用逆变器等改变转速。
在室内单元4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设有室内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7和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其中,上述室内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7对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rl进行检测,上述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对室内热交换器41的中间部分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进行检测。在室内单元4中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59,该室内温度传感器59对吸入至室内单元4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Tra进行检测。
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侧控制部44,该室内侧控制部44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室内侧控制部44具有为了进行室内单元4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能与用于个别操作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单元2经由传送线8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储罐25、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液体侧截止阀27、气体侧截止阀28及储罐气体排出管30。
压缩机21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设备。压缩机21形成为利用由逆变器控制的压缩机用电动机21a对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要素(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的密闭式结构。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吸入管31连接,排出侧与排出管32连接。吸入管31是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四通切换阀22的第一端口22a连接的制冷剂管。在吸入管31设有附属于压缩机21的小容积的储罐29。排出管32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四通切换阀22的第二端口22b连接的制冷剂管。在排出管32中设有止回阀32a,该止回阀32a仅允许制冷剂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朝四通切换阀22的第二端口22b一侧流动。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对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四通切换阀22在制冷运转时进行朝制冷循环状态的切换: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即,四通切换阀22在制冷运转时进行以下切换:使第二端口22b与第三端口22c连通,且使第一端口22a与第四端口22d连通。藉此,压缩机21的排出侧(此处为排出管32)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此处为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而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此处为吸入管31)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侧(此处为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另外,四通切换阀22在制热运转时进行朝制热循环状态的切换: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即,四通切换阀22在制热运转时进行以下切换:使第二端口22b与第四端口22d连通,且使第一端口22a与第三端口22c连通。藉此,压缩机21的排出侧(此处为排出管32)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侧(此处为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而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此处为吸入管31)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此处为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是将四通切换阀22的第三端口22c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的制冷剂管。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是将四通切换阀22的第四端口22d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侧连接的制冷剂管。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将室外空气作为加热源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管35连接,气体侧与第一气体制冷剂管33连接。液体制冷剂管35是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一侧连接的制冷剂管。室外热交换器23是将扁平多孔管用作导热管的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后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的上游侧膨胀阀起作用的阀。另外,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是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将积存于储罐25的制冷循环中的中压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下游侧膨胀阀起作用的阀。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设于液体制冷剂管35的靠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此处,使用电动膨胀阀以作为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
储罐25设于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与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之间。储罐25是能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循环中的中压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容器。
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将积存于储罐25的制冷循环中的中压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下游侧膨胀阀起作用的阀。另外,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是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的上游侧膨胀阀起作用的阀。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设于液体制冷剂管35的靠液体侧截止阀27的部分。此处,使用电动膨胀阀以作为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
液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侧截止阀28是设于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7设于液体制冷剂管35的端部。气体侧截止阀28设于第二气体制冷剂管34的端部。
储罐气体排出管30是将积存于储罐25内的制冷循环中的中压气体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21的吸入管31的制冷剂管。储罐气体排出管30被设成将储罐25的上部与吸入管31的中途部分之间连接。在储罐气体排出管30中设有储罐气体排出阀30a、毛细管30b及止回阀30c。储罐气体排出阀30a是将储罐气体排出管30的制冷剂流动导通或断开的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阀,此处,使用了电磁阀。毛细管30b是将积存于储罐25内的气体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机构,此处,使用了直径比储罐气体排出管的直径细的毛细管。止回阀30c是仅允许制冷剂从储罐25一侧朝吸入管31一侧流动的阀机构,此处,使用了止回阀。
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6,该室外风扇36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至室外单元2内,并在使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排出到外部。即,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6,以用作将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风扇。此处,作为室外风扇36,使用了由室外风扇用电动机37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另外,室外风扇用电动机37能利用逆变器等改变转速。
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吸入管31中设有吸入温度传感器51,该吸入温度传感器51对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的温度Ts进行检测。此处,吸入温度传感器51设于吸入管31的比该吸入管31与储罐气体排出管30的合流部分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排出管32中设有排出温度传感器52,该排出温度传感器52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Td进行检测。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设有室外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3和室外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4,其中,上述室外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3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中间部分的制冷剂的温度Torm进行检测,上述室外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4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orl进行检测。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室外温度传感器55,该室外温度传感器55对吸入至室外单元2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Toa进行检测。在液体制冷剂管35中设有液体管温度传感器56,该液体管温度传感器56对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靠室内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液体管温度Tlp进行检测。
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侧控制部38,该室外侧控制部38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室外侧控制部38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从而能与室内单元4(即室内侧控制部44)之间通过传送线8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5、6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布设的制冷剂管,能根据设置场所、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制冷剂管。
如上所述,通过将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在一起来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空调装置1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上游侧膨胀阀的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储罐25、作为下游侧膨胀阀的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1中循环,以进行制冷运转。另外,空调装置1通过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至制热循环状态,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作为散热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上游侧膨胀阀的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储罐25、作为下游侧膨胀阀的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循环,以进行制热运转。在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R32以作为制冷剂。另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设有储罐气体排出管30,该储罐气体排出管30具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储罐气体排出阀30a,且该储罐气体排出管30用于将积存于储罐25内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控制部>
空调装置1能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44和室外侧控制部38构成的控制部8对室外单元2及室内单元4的各设备进行控制。即,由将室内侧控制部44与室外侧控制部38之间连接的传送线8a构成控制部8,该控制部8进行包括上述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在内的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
如图2所示,控制部8被连接成能接收各种传感器51~59等的检测信号,并被连接成能根据上述检测信号等对各种设备及阀21a、22、24、26、30a、37、43等进行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作为基本动作,空调装置1能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被切换至制冷循环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制冷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
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
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36作为冷却源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被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在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中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储罐25而被气液分离。此外,在储罐25内被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30a而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30输送至吸入管31。此外,在储罐25内被气液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
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中压液体制冷剂被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7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
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由室内风扇42作为加热源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藉此,室内空气被冷却,然后,被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室内的制冷。
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气体侧截止阀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吸入管31,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30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1。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被切换至制热循环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
在制冷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
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8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
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由室内风扇42作为冷却源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藉此,室内空气被加热,然后,被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室内的制热。
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液体侧截止阀27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
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被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在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中减压后的中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储罐25而被气液分离。此外,在储罐25内被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30a而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30输送至吸入管31。此外,在储罐25内被气液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中压液体制冷剂被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
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后的低压液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36作为加热源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
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吸入管31,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30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1。
(3)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
此处,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因此,考虑到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容易上升,需要在上述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以蒸发器(在制冷运转时为室内热交换器41,在制热运转时为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规定的湿润状态的方式进行吸入湿润控制。此处,当压缩机21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大的制冷剂时,可能会发生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的上升,另外,当压缩机21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小的制冷剂时,可能会发生液体压缩。因此,从确保压缩机21的可靠性这样的观点出发,需要对吸入湿润控制具有较高的控制性。另外,此处,由于采用了未设置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大容量的储罐以能在湿润状态下使压缩机21吸入制冷剂的结构,因此发生液体压缩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需要以压缩机21不吸入干燥度比规定的湿润状态小的制冷剂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吸入湿润控制的控制性。
这样,在具有将膨胀阀24、26设置于储罐25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5注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回路10的空调装置1中,在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吸入湿润控制,在该吸入湿润控制中,从确保压缩机21的可靠性这样的观点出发,要求较高的控制性。
因此,此处,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进行以下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
接着,使用图1~图4,对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控制结构的详细情况的图。图4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控制结构的详细情况的图。
<制冷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
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进行说明。
此处,具有将膨胀阀24、26设于储罐25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5注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回路10,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吸入湿润控制对能直接控制流入作为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设备进行控制。
因此,此处,利用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Xs达到目标干燥度Xst,其中,在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设于储罐25下游侧的作为下游侧膨胀阀的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
此处,作为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采用了以下控制:改变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变为与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干燥度Xs达到目标干燥度Xst的情况相当的目标排出温度Tdt。此处,从抑制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的过度上升及液体压缩的产生这样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将目标干燥度Xst控制在0.65~0.85的范围中。然而,不能直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干燥度Xs。因此,此处,使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以代替干燥度Xs,设定与干燥度Xs处于目标干燥度Xst(0.65~0.85的范围)的情况相当的目标排出温度Tdt,改变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达到目标排出温度Tdt。即,在温度Td比目标排出温度Tdt高的情况下,判断出干燥度Xs比目标干燥度Xst大,并进行减小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的变更。另外,在温度Td比目标排出温度Tdt低的情况下,判断出干燥度Xs比目标干燥度Xst小,并进行增大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的变更。
但是,此时,为了使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控制性变得良好,较为理想的是始终将从储罐25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制冷剂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此外,为了始终将从储罐25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制冷剂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需使流入储罐25的液体制冷剂及气体制冷剂的流量稳定,并需要不使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5流入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且不使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30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因此,此处,当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时,利用控制部8的气体排出控制部83,进行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30a的气体排出控制,以将气体制冷剂经由设于储罐25的储罐气体排出管30从储罐25引导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利用控制部8的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部82,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以使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达到目标过冷度SCt,其中,在上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改变设于储罐25上游侧的作为上游侧膨胀阀的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开度。
此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可通过从由室外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orm中减去由室外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4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orl而获得。目标过冷度SCt被设定为能确保利用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将制冷剂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之后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程度的值。此外,在过冷度SC比目标过冷度SCt大的情况下,进行增大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开度的变更。此外,在过冷度SC比目标过冷度SCt小的情况下,进行减小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开度的变更。
这样,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变为目标过冷度SCt,因此,流过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而流入储罐25的液体制冷剂及气体制冷剂的流量稳定,而且,气体制冷剂可稳定地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30从储罐25排出。因此,维持了液体制冷剂始终存在于储罐25的状态,从储罐25输送至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制冷剂始终被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
藉此,此处,当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时,能进行控制性较高的吸入湿润控制。
另外,此处,根据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因此,能高精度地进行吸入湿润控制。
而且,此处,利用控制部8的压缩机容量控制部84,进行压缩机容量控制,在该压缩机容量控制中,改变压缩机21的转速,以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Pe达到目标低压Pes。
此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Pe是将与由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41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相当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换算为饱和压力后的值。目标低压Pes被设定为能获得制冷运转时所要求的制冷能力的程度的值。此外,在低压Pe比目标低压Pe高的情况下,进行增大压缩机21的转速的变更。此外,在低压Pe比目标低压Pe低的情况下,进行减小压缩机21的转速的变更。
藉此,能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稳定,进而使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及高压稳定,因此,过冷度SC、干燥度Xs稳定,能稳定地进行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气体排出控制及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
<制热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
接着,对制热运转时的包括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转时,也与制冷运转时相同,利用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具体而言,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以使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Xs达到目标干燥度Xst,其中,在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设于储罐25下游侧的作为下游侧膨胀阀的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开度。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也与制冷运转时相同,当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时,利用控制部8的气体排出控制部83,进行打开储罐气体排出阀30a的气体排出控制,以将气体制冷剂经由设于储罐25的储罐气体排出管30从储罐25引导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利用控制部8的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部82,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以使作为散热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达到目标过冷度SCt,其中,在上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改变设于储罐25上游侧的作为上游侧膨胀阀的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的开度。此处,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可通过从由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中减去由室内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7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rrl而获得。
这样,与制冷运转时相同,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变为目标过冷度SCt,因此,流过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26而流入储罐25的液体制冷剂及气体制冷剂的流量稳定,而且,气体制冷剂可稳定地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30从储罐25排出。因此,维持了液体制冷剂始终存在于储罐25的状态,从储罐25输送至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24的制冷剂始终被维持为液体制冷剂的状态。
藉此,在制热运转时,当使用R32以作为制冷剂时,能进行控制性较高的吸入湿润控制。
而且,在制热运转时,利用控制部8的压缩机容量控制部84,进行压缩机容量控制,在该压缩机容量控制中,改变压缩机21的转速,以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Pc达到目标高压Pcs。
此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Pc是将与由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41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相当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换算为饱和压力后的值。目标高压Pcs被设定为能获得制热运转时所要求的制热能力的程度的值。此外,在高压Pc比目标高压Pc高的情况下,进行减小压缩机21的转速的变更。另外,在高压Pc比目标高压Pc低的情况下,进行增大压缩机21的转速的变更。
藉此,能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中的高压稳定,进而使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及高压稳定,因此,过冷度SC、干燥度Xs稳定,能稳定地进行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气体排出控制及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
(4)变形例1
即便进行包括上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也不能否定因某些意料不到的情况而导致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过度上升的可能性。
因此,此处,在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情况下,上游侧膨胀阀24、26进行与上述相同的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且下游侧膨胀阀26、24一边进行将规定的修正开度△MVm与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MVm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一边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上述排出温度保护条件下,判定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上升至比目标排出温度Tdt高的保护排出温度Tdi,或判定出与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相关的状态量达到与保护排出温度Tdi相对应的保护状态量。
接着,使用图1~图5,对排出温度保护控制进行说明。此处,图5是排出温度保护控制的流程图。另外,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进行以下说明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
在包括上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时,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首先在步骤ST1中判定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此处,作为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指标,最直接的指标是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是否上升至比目标排出温度Tdt高的保护排出温度Tdi。但是,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指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通过与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相关的状态量即排出过热度TdSH、低压Pe、吸入过热度TsSH是否达到与保护排出温度Tdi相对应的保护状态量即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i、保护低压Pei、保护吸入过热度TsSHi来判定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因此,此处,根据上述四个状态量Td、TdSH、Pe、TsSH中的任意状态量是否达到各个保护状态量来进行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判定。另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在制冷运转时可通过由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中减去由室外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orm而获得,在制热运转时可通过由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中减去由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而获得。被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sSH在制冷运转时可通过从被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温度Ts中减去由室内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8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rrm而获得,在制热运转时可通过从被吸入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温度Ts中减去由室外热交换中间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orm而获得。
接着,在步骤ST1中,当判定出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时,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在步骤ST2中进行排出温度保护控制,其中,在上述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将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MVm与规定的修正开度△MVm相加。藉此,能一边继续进行包括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一边实质上增大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开度。一直进行该步骤ST2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直至在步骤ST3中满足排出温度解除条件。此处,是否满足排出温度解除条件是根据与步骤ST1的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相同的上述四个状态量Td、TdSH、Pe、TsSH中的任意状态量是否达到各个解除状态量来加以判定的。具体而言,根据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是否降低至比保护排出温度Tdi低的解除排出温度Tdo以及排出过热度TdSH、低压Pe、吸入过热度TsSH是否达到与解除排出温度Tdo相对应的解除状态量即解除排出过热度TdSHo、解除低压Peo、解除吸入过热度TsSHo,来判定是否满足排出温度解除条件。即,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在满足步骤ST1的排出温度保护条件之后,一边持续进行包括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一边进行将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MVm与规定的修正开度△MVm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直至满足步骤ST3的排出温度解除条件。此处,如上所述,下游侧膨胀阀26、24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因此,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控制下限是指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的控制下限。因此,在步骤ST1的处理中,在最初判定为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将规定的修正开度△MVm与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的控制下限的初始值即下限开度MVm0相加,然后,将加上了修正开度MVm之后的下限开度MVm与修正开度△MVm相加。
藉此,此处,能维持用于高精度地进行吸入湿润控制的包括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以及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内的运转控制这样的控制状态,并能提高下游侧膨胀阀26、24在增大开度的方向上的控制性,从而能有效地实现排出温度保护。
此外,在步骤ST3中,在判定为满足排出温度解除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在将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MVm返回至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的控制下限的初始值即下限开度MVm0之后,再次返回至步骤ST1的是否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判定处理。藉此,解除了排出温度保护控制。
(5)变形例2
在上述变形例1中,当在步骤ST1中判定出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时,控制部8的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部81转移至步骤ST2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以进行将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下限开度MVm与规定的修正开度△MVm相加的控制。此时,修正开度ΔMVm可以设为某一固定的开度,但也可以根据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进行改变。
例如,如图6所示,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非常高的情况下(在超过第一保护排出温度TdH、第一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H的情况下),为了迅速增大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开度而将修正开度△MVm设为第一修正开度△MVmH。另外,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稍高的情况下(在超过比第一保护排出温度TdH、第一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H低的第三保护排出温度TdL、第二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M的情况下),为了使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开度缓慢增大,将修正开度设为比第一修正开度△MVmH小的第二修正开度△MVmM。此外,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较低的情况下(在未超过比第二保护排出温度TdM、第二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M低的第三保护排出温度TdL、第三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L的情况下),将修正开度设为比第二修正开度△MVmM小的第三修正开度△MVmL。但是,将第三保护排出温度TdL、第三保护排出过热度TdSHL设为比解除排出温度Tdo、解除排出过热度TdSHo高。
藉此,此处,能根据状况恰当地改变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的下游侧膨胀阀26、24的开度变更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排出温度保护的控制性。
另外,此处,根据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d或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dSH改变修正开度MVm,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根据低压Pe、吸入过热度TsSH改变修正开度MVm。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地应用于以下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将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并能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散热器、上游侧膨胀阀、储罐、下游侧膨胀阀、蒸发器中循环。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10 制冷剂回路
21 压缩机
23 室外热交换器(散热器、蒸发器)
24 室外热交换侧膨胀阀(上游侧膨胀阀、下游侧膨胀阀)
26 室内热交换侧膨胀阀(下游侧膨胀阀、上游侧膨胀阀)
25 储罐
30 储罐气体排出管
30a 储罐气体排出阀
41 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散热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32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94015号公报
Claims (4)
1.一种空调装置(1),具有将压缩机(21)、散热器(23、41)、上游侧膨胀阀(24、26)、储罐(25)、下游侧膨胀阀(26、24)、蒸发器(41、23)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并能使制冷剂依次在所述压缩机、所述散热器、所述上游侧膨胀阀、所述储罐、所述下游侧膨胀阀、所述蒸发器中循环,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封入R32以作为制冷剂,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设有储罐气体排出管(30),该储罐气体排出管(30)具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储罐气体排出阀(30a),且该储罐气体排出管(30)用于将积存于所述储罐内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所述空调装置进行气体排出控制,在该气体排出控制中,通过打开所述储罐气体排出阀,将气体制冷剂从所述储罐经由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引导至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所述空调装置进行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在该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中,改变所述上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变为目标过冷度,
所述空调装置进行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在该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中,改变所述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且使制冷剂的干燥度变为目标干燥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是以下控制:改变所述下游侧膨胀阀的开度,以使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所述蒸发器(41、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干燥度变为所述目标干燥度的情况相当的目标排出温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排出温度保护条件的情况下,所述上游侧膨胀阀(24、26)进行所述上游侧膨胀阀过冷度控制,且所述下游侧膨胀阀(26、24)一边进行将规定的修正开度与所述下游侧膨胀阀的控制下限即下限开度相加的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一边进行所述下游侧膨胀阀吸入湿润控制,其中,在所述排出温度保护条件下,判定出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至比所述目标排出温度高的保护排出温度,或判定出与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关的状态量达到与所述保护排出温度相对应的保护状态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出温度保护控制中,根据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改变所述修正开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14803 | 2013-01-29 | ||
JP2013-014803 | 2013-01-29 | ||
JP2013226155A JP5776746B2 (ja) | 2013-01-29 | 2013-10-31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3-226155 | 2013-10-31 | ||
PCT/JP2013/083575 WO2014119149A1 (ja) | 2013-01-29 | 2013-12-16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7350A true CN104937350A (zh) | 2015-09-23 |
CN104937350B CN104937350B (zh) | 2017-03-08 |
Family
ID=51261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0505.9A Active CN104937350B (zh) | 2013-01-29 | 2013-12-16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34151B2 (zh) |
EP (1) | EP2952828B1 (zh) |
JP (1) | JP5776746B2 (zh) |
CN (1) | CN104937350B (zh) |
ES (1) | ES2680923T3 (zh) |
WO (1) | WO2014119149A1 (zh)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43037A (zh) * | 2017-10-31 | 2018-03-2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08800634A (zh) * | 2018-06-29 | 2018-11-13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级离心冷水机组及其一级节流的控制方法、装置 |
US11365335B2 (en) | 2017-12-18 | 2022-06-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
US11435118B2 (en) | 2017-12-18 | 2022-09-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441819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441802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11493244B2 (en) | 2017-12-18 | 2022-11-0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unit |
US11492527B2 (en) | 2017-12-18 | 2022-11-0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
US11506425B2 (en) | 2017-12-18 | 2022-11-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535781B2 (en) | 2017-12-18 | 2022-12-27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549041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
US11549695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exchange unit |
US11820933B2 (en) | 2017-12-18 | 2023-11-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906207B2 (en) | 2017-12-18 | 2024-02-2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224832A (ja) * | 2014-05-28 | 2015-12-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WO2015198475A1 (ja) * | 2014-06-27 | 2015-12-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504494B2 (ja) * | 2014-11-12 | 2019-04-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494778B2 (ja) * | 2015-10-08 | 2019-04-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5402925A (zh) * | 2015-12-15 | 2016-03-16 | 江苏朗肯空气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低环温喷液式空气源三联供机组 |
US10539350B2 (en) * | 2016-02-26 | 2020-01-21 |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 Economizer used in chiller system |
US11181307B2 (en) * | 2017-11-22 | 2021-11-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and expansion valve control thereof |
WO2019123897A1 (ja) * | 2017-12-18 | 2019-06-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7053988B2 (ja) * | 2018-01-30 | 2022-04-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9132512A (ja) * | 2018-01-31 | 2019-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7233845B2 (ja) * | 2018-03-27 | 2023-03-0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20122627A (ja) * | 2019-01-31 | 2020-08-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7369030B2 (ja) * | 2019-12-26 | 2023-10-25 |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 冷凍システム及び冷凍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EP3869125B1 (fr) * | 2020-02-20 | 2024-10-16 | Cryo Pur | Système frigorifique et procédé de fonctionnement d'un tel système |
WO2024009351A1 (ja) * | 2022-07-04 | 2024-01-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0491A (ja) * | 1996-02-01 | 1997-08-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1065953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1241780A (ja) * | 2000-03-01 | 2001-09-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空調装置 |
JP2002081767A (ja) * | 2000-09-07 | 2002-03-2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379854A (zh) * | 1999-10-18 | 2002-11-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冷冻设备 |
CN101331368A (zh) * | 2005-12-16 | 2008-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1553695A (zh) * | 2006-01-06 | 2009-10-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666559A (zh) * | 2006-03-27 | 2010-03-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冷冻空调装置 |
JP2012193897A (ja) * | 2011-03-16 | 2012-10-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578B2 (ja) * | 1977-09-27 | 1985-01-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H02267481A (ja) * | 1989-04-05 | 1990-11-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135341C (zh) | 1994-05-30 | 2004-01-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系统 |
JPH10132393A (ja) | 1996-10-31 | 1998-05-22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3421915B2 (ja) * | 1997-12-19 | 2003-06-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 |
JP3956589B2 (ja) * | 1999-10-18 | 2007-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3750457B2 (ja) * | 2000-02-04 | 2006-03-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空調装置 |
JP2001227822A (ja) * | 2000-02-17 | 2001-08-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空調装置 |
JP4560879B2 (ja) * | 2000-04-13 | 2010-10-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システム |
JP3918421B2 (ja) * | 2000-09-21 | 2007-05-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
JP4049769B2 (ja) | 2004-08-12 | 2008-02-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
-
2013
- 2013-10-31 JP JP2013226155A patent/JP57767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2-16 CN CN201380070505.9A patent/CN104937350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16 ES ES13873872.9T patent/ES2680923T3/es active Active
- 2013-12-16 WO PCT/JP2013/083575 patent/WO20141191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16 EP EP13873872.9A patent/EP2952828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2-16 US US14/762,366 patent/US1023415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0491A (ja) * | 1996-02-01 | 1997-08-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1065953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379854A (zh) * | 1999-10-18 | 2002-11-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冷冻设备 |
JP2001241780A (ja) * | 2000-03-01 | 2001-09-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空調装置 |
JP2002081767A (ja) * | 2000-09-07 | 2002-03-2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1331368A (zh) * | 2005-12-16 | 2008-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1553695A (zh) * | 2006-01-06 | 2009-10-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666559A (zh) * | 2006-03-27 | 2010-03-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冷冻空调装置 |
JP2012193897A (ja) * | 2011-03-16 | 2012-10-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43037B (zh) * | 2017-10-31 | 2021-02-23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07843037A (zh) * | 2017-10-31 | 2018-03-2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控制装置和方法 |
US11493244B2 (en) | 2017-12-18 | 2022-11-0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unit |
US11492527B2 (en) | 2017-12-18 | 2022-11-0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
US11365335B2 (en) | 2017-12-18 | 2022-06-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
US11435118B2 (en) | 2017-12-18 | 2022-09-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441819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441802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11906207B2 (en) | 2017-12-18 | 2024-02-2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US11820933B2 (en) | 2017-12-18 | 2023-11-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506425B2 (en) | 2017-12-18 | 2022-11-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535781B2 (en) | 2017-12-18 | 2022-12-27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549041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
US11549695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exchange unit |
CN108800634B (zh) * | 2018-06-29 | 2020-11-24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级离心冷水机组及其一级节流的控制方法、装置 |
CN108800634A (zh) * | 2018-06-29 | 2018-11-13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级离心冷水机组及其一级节流的控制方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52828B1 (en) | 2018-07-18 |
EP2952828A4 (en) | 2017-05-03 |
US20150362199A1 (en) | 2015-12-17 |
WO2014119149A1 (ja) | 2014-08-07 |
EP2952828A1 (en) | 2015-12-09 |
AU2013375955B2 (en) | 2016-04-07 |
AU2013375955A1 (en) | 2015-09-10 |
US10234151B2 (en) | 2019-03-19 |
ES2680923T3 (es) | 2018-09-11 |
CN104937350B (zh) | 2017-03-08 |
JP2014167381A (ja) | 2014-09-11 |
JP5776746B2 (ja) | 2015-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37350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365510B (zh)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
CN103119377B (zh) | 制冷热水供给装置以及制冷热水供给方法 | |
CN104704303B (zh) | 热泵装置 | |
CN10391783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01148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734969B (zh) | 冷冻循环装置和配备该冷冻循环装置的热水供暖装置 | |
JP6359102B2 (ja) |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EP3312528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4185765B (zh) | 制冷装置 | |
CN105008825A (zh) | 具有热量回收的风冷式冷却器 | |
CN105683672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3038584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725599A (zh) | 热泵系统 | |
CN102483250A (zh) | 空调装置 | |
JP2008224189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5556220A (zh) | 具有热回收模块的制冷回路 | |
CN103229004A (zh) | 空调装置 | |
JP5681787B2 (ja) | 2元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4220821A (zh) | 空调装置 | |
KR101321549B1 (ko) | 히트 펌프 | |
CN104583684A (zh) | 空调机 | |
KR101891703B1 (ko) | 제어기의 폐열을 이용한 열펌프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난방 장치 | |
JP2011257098A (ja)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2639377B (zh) | 蒸气压缩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