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6829A -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6829A
CN104936829A CN201380071277.7A CN201380071277A CN104936829A CN 104936829 A CN104936829 A CN 104936829A CN 201380071277 A CN201380071277 A CN 201380071277A CN 104936829 A CN104936829 A CN 104936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back rest
mentioned
mobile devices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12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6829B (zh
Inventor
李景勋
金熙俊
吉勇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orp
LX Hausys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36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6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6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6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行驶装置用后梁,上述行驶装置用后梁包括:后梁体,呈弓形,具有规定长度;以及加强部,突出形成于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的多个位置,以上述后梁体的中央部为基准向两侧逐渐改变间隔。

Description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驶装置用后梁,更详细地涉及具有可有效地分散碰撞时发生的碰撞能量的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用保险杠设置于车身的前方及后方,当发生各种追尾及碰撞事故时,不仅保护车身及乘客,而且还保护引擎罩及安装于引擎室的引擎和各种设备等。但在将玻璃纤维棉作为真空绝热材料芯材来使用的情况下,虽然能够确保优秀的初期热性能,但在长期使用时,通过外皮材料膜透过的气体,使热传导率上升,从而存在长期耐久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地,在将玻璃纤维板作为真空绝热材料用芯材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气体透过时借助玻璃纤维板的小的气孔直径将气体引起的热传递最小化,因此,具有长期耐久性优秀的优点,但却具有初期绝热性能下降的缺点。
并且,保险杠要满足各国法规的冲击条件,在宽的温度区域中的高韧性、耐冲击性要优秀,对于温度的伸缩要小。
这种一般的车辆用保险杠由保险杠盖、缓冲部件及后梁(back beam)构成,上述保险杠盖形成保险杠的外皮,上述缓冲部件维持上述保险杠盖的形状,缓冲碰撞时的冲击,并具有恢复形状的功能,上述后梁与上述缓冲部件相接触来通过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吸收碰撞时的能量。
由于如上所述的后梁呈弓形,因而存在当碰撞时,中央部发生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存在当碰撞时,后梁的中央部容易受损的问题。
并且,在这种后梁由塑料成型的情况下,容易受损,在这种后梁由金属成型的情况下,容易塑性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行驶装置用后梁,上述行驶装置用后梁具有可有效地分散当碰撞时发生的碰撞能量的加强部。
技术方案
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行驶装置用后梁,上述行驶装置用后梁包括:后梁体,呈弓形,具有规定长度;以及加强部,突出形成于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的多个位置。
优选地,上述加强部在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以向与上述长度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规定长度的方式在预先设定的间隔突出形成。
优选地,上述加强部由从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突出的多个缓冲筋形成。
优选地,上述加强部由多个缓冲突起形成,上述多个缓冲突起沿着跟随上述间隔的线,从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突出。
优选地,上述多个缓冲筋之间的间隔从上述后梁体的中央部向两侧逐渐变宽。
优选地,以上述后梁体的外部面为基准,上述多个缓冲筋由10mm以上的突出长度形成。
优选地,上述多个缓冲筋与上述后梁体的长度方向正交。
优选地,上述多个缓冲筋沿着上述后梁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上述多个缓冲筋之间形成间隔。
并且,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加强筋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2:1,上述加强筋形成与上述第一加强部或上述第二加强部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加强筋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1:1,上述加强筋形成与上述第一加强部或上述第二加强部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多个加强筋之间的间隔为达到上述第一加强部的加强筋的横向宽度的1至2倍之间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加强筋之间的间隔为达到上述第二加强部的加强筋的横向宽度的2倍以上的间隔。
例如,优选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加强筋由横向宽度(10mm)、高度(5mm)和与上述后梁体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形成,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加强筋由横向宽度(5mm)、高度(5mm)和与上述后梁体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形成。
优选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多个加强筋形成10mm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加强筋形成25mm的间隔。
并且,优选地,上述多个缓冲突起的间隔从上述后梁体的中央部向两侧逐渐变窄。
在上述后梁体的前面部形成有中央部区域和位于上述中央部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上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形成于上述中央部区域;以及第二加强部,形成于各个上述侧部区域,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2:2:1的尺寸,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1:1:1的尺寸,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达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缓冲突起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达到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缓冲突起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
例如,优选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10mm)*纵向宽度(10mm)*高度(5mm)的尺寸,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5mm)*纵向宽度(5mm)*高度(5mm)的尺寸。
优选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形成20mm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形成10mm的间隔。
优选地,上述加强部具有多边形的截面。
优选地,上述后梁体由金属、高强度塑料或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形成。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可有效地分散当碰撞时发生的碰撞能量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具有在后梁与碰撞面相碰撞的情况下,可有效地分散集中在后梁的中央部的应力,来有效地预防保险杠后梁受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的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碰撞试验之前的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的图。
图4为示出碰撞试验后的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的图。
图5为示出适用本发明加强部的其他例的后梁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适用本发明加强部的其他例的后梁的另一立体图。
图7为示出图5的标记符号I的放大立体图。
图8为示出图5的标记符号II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图1及图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的行驶装置用后梁由后梁体100和加强部200构成。
上述后梁体100具有规定长度及厚度。上述后梁体100呈弓形。因此,上述后梁体100呈向一侧凸出的形状。
在上述后梁体100的两端后面部可形成有碰撞用碰撞箱110。
上述后梁体100可由高强度塑料形成,也可由金属形成,还可由复合材料形成。
并且,从上述后梁体100的中央至一端的长度可以为490mm。
本发明的加强部200在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与后梁体100形成为一体。
上述加强部200突出形成于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的多个位置。上述加强部200的突出长度可相同。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多个缓冲筋形成与后梁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正交的形状。
上述加强部200由从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突出的多个缓冲筋211、221形成。
上述多个缓冲筋211、221从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沿着上下方向并排地形成。即,上述多个缓冲筋211、221沿着与上述后梁体10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优选地,沿着正交的方向形成。
上述多个缓冲筋211、221在形成间隔的状态下,从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突出形成。
另一方面,在上述后梁体100的前面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中央部区域A和一对侧部区域B,上述侧部区域B位于上述中央部区域A的两侧。
并且,上述加强部200可包括:第一加强部210,形成于上述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以及第二加强部220,形成于上述后梁体100的各侧部区域B。
上述中央部区域A的横向宽度可窄于各侧部区域B的横向宽度。
这种情况下,形成在中央部区域A的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210的多个第一缓冲筋211的间隔可形成第一间隔d1。上述第一间隔d1优选为10mm。
并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220的多个第二缓冲筋221的间隔可形成第二间隔d2。上述第二间隔d2优选为25mm。
其中,优选地,上述第一间隔d1窄于上述第二间隔d2。
因此,相对于后梁体100的侧部区域B,本发明的后梁在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使多个缓冲筋211、221的间隔更稠密,从而当碰撞时,可缓冲在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中的应力集中。
即,多个缓冲筋211、221之间的间隔呈从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向两侧的侧部区域逐渐变宽的形状。
并且,多个缓冲筋211、221可呈与后梁体10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形状。
其中,形成第一加强部210的上述加强筋211形成横向宽度(10mm)、高度(5mm)和与上述后梁体100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并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220的上述加强筋221形成横向宽度(5mm)、高度(5mm)和与上述后梁体100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因此,各加强筋211、221的冲击吸收面的面积可相互不同。
如上所述的横向宽度、高度及间隔在形成上述比例的状态下,可具有±2mm的容许误差。上述容许误差将作为最小长度要素的2mm为下限。
因此,使上述加强部200的突出高度为考虑到容许误差的5mm或5mm左右,来在加强部200与外部碰撞体过度碰撞的情况下,防止发生弯曲或受损而亡失。
综合上述例可知,形成第一加强部210的上述加强筋211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2:1,上述加强筋211形成与上述第一加强部210或上述第二加强部220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220的上述加强筋221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1:1,上述加强筋221形成与上述第一加强部210或上述第二加强部220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并且,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210的上述多个加强筋211之间的间隔为达到上述第一加强部210的加强筋211的横向宽度的1至2倍之间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220的上述多个加强筋221之间的间隔为达到上述第二加强部220的加强筋221的横向宽度的2倍以上的间隔。
接着,说明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后梁的作用。
图3示出碰撞试验之前的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图4示出碰撞试验后的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参照图3,是处在后梁体100的两端后面部设置有碰撞箱110的状态,为碰撞试验之前的状态。
如图3所示,使后梁体100与碰撞面10相碰撞。
参照图4,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最初与碰撞面10相碰撞,从而可集中应力。
此时,形成在上述中央部区域A的形成第一加强部210的多个第一缓冲筋211与碰撞面10相碰撞。因此,当与碰撞面10相碰撞时发生的冲击力可通过多个第一缓冲筋211而分散。
并且,弓形的后梁体100在碰撞时,处于中央部区域A平展的状态。由此发生的冲击力集中于中央部区域A,从而可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上述应力集中现象通过上述多个第一缓冲筋211来分散冲击力,并容易进行缓冲。
并且,形成于一对侧部区域B的第二加强部220的多个第二缓冲筋221也可依次与碰撞面10相碰撞,并容易分散通过碰撞而发生的冲击力。
在本发明中,使最初与碰撞面10相碰撞的第一加强部210的多个缓冲筋211的冲击吸收面积宽于第二加强部220的多个缓冲筋221的冲击吸收面积,来在中央部区域吸收大部分最初冲击时的冲击,并向两侧容易分散。
接着,说明本发明加强部的其他例。
如上所述,参照图1至图5,代表性地说明了上述加强部200呈多个筋形状的例。
并且,本发明的加强部200除了筋形状之外,还可呈在多个位置可吸收冲击力的其他形状。
图5及图6示出适用本发明的加强部的其他例的后梁。
参照图5及图6,形成于后梁体100的前面部的加强部300可由多个缓冲突起311、321形成。上述加强部300由第一加强部310和第二加强部320形成。
上述多个缓冲突起311、321由形成第一加强部310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和形成第二加强部320的多个第二缓冲突起321形成。
上述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形成于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多个第二缓冲突起321形成于各侧部区域B。
本发明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第二缓冲突起321向后梁体100的前方侧突出。
因此,处于内部空的状态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第二缓冲突起321执行有效地吸收及分散碰撞时的冲击力的作用。
如图5及图6所示,作为中央部区域A的横向宽度大于各侧部区域B的横向宽度的情况,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于中央部区域A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之间的第一间隔d1宽于形成于各侧部区域B的多个第二缓冲突起321之间的第二间隔d2。
其中,位于中央部区域A的第一缓冲突起311的尺寸为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10mm×10mm×5mm。
并且,位于侧部区域的第二缓冲突起321的尺寸为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5mm×5mm×5mm。
并且,中央部区域A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之间的间隔21为20mm,侧部区域的多个第二缓冲突起d2之间的间隔为10mm。
即,缓冲突起311、321的间隔从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向两侧逐渐变窄。
如上所述的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及间隔在形成上述比例的状态下,可具有±2mm的容许误差。上述容许误差将作为最小长度要素的2mm为下限。
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第二缓冲突起321的高度为考虑到上述容许误差的5mm或5mm左右,来在加强部300与外部碰撞体过度碰撞的情况下,可防止发生弯曲或受损而亡失。
并且,至少考虑本身的横向宽度,将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第二缓冲突起321之间的间隔设定为2倍左右,从而形成在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第二缓冲突起321与外部碰撞体相碰撞而受损的情况下,可向间隔之间脱离而容易向外部去除的空间。
即,可解除因受损的多个缓冲突起以插入方式残留在后梁体上的其他突起之间而降低碰撞吸收力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知,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310的上述多个缓冲突起311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2:2:1的尺寸,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320的多个缓冲突起321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1:1:1的尺寸。
并且,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310的多个缓冲突起311具有达到形成上述第一加强部310的缓冲突起311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320的多个缓冲突起321具有达到形成上述第二加强部320的缓冲突起321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
参照上述结构,整体上,中央部区域A的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的S1面积大于侧部区域B的S2面积,从而与碰撞体相碰撞,当碰撞时,可缓冲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的应力集中。
即,在本发明中,使多个第一缓冲突起311的冲击吸收面积宽于多个第二缓冲突起321的冲击吸收面积,从而在中央部区域吸收大部分最初冲击时的冲击,可向两侧容易分散。
因此,使用上述的加强部300的其他例,从而在加强部300与碰撞面10相碰撞的情况下,形成上述加强部300的多个缓冲突起311、321可在多处吸收位置吸收冲击力。
由此,在各缓冲突起311、321吸收的冲击力可分别向各缓冲突起311、321的四方个别地容易分散。
即,在后梁与碰撞面10相碰撞的情况下,产生应力集中在后梁体100的中央部区域A的现象,从而可更有效地防止。
另一方面,在上述内容中,代表性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加强部向长度方向的多个缓冲筋或多个缓冲突起的例。
并且,虽然未在附图中图示,但本发明还可包括上述加强部向后梁体的长度方向或横向宽度方向形成两行以上的例。
并且,本发明的加强部在后梁体的前面部向横向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形成,也可由Z字形形状形成,也可由相互形成格子的形状形成。
在由上述格子形状形成的情况下,格子的大小也能够以可使应力集中的部分更周密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有效地分散碰撞时发生的碰撞能量。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后梁与碰撞面相碰撞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集中在后梁的中央部的应力,从而可有效地预防保险杠后梁的受损。

Claims (12)

1.一种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梁体,呈弓形,具有规定长度;以及
加强部,突出形成于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的多个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在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以向与所述长度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规定长度的方式在预先设定的间隔突出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从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突出的多个缓冲筋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多个缓冲突起形成,所述多个缓冲突起沿着跟随所述间隔的线,从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缓冲筋之间的间隔从所述后梁体的中央部向两侧逐渐变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缓冲筋与所述后梁体的长度方向正交。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缓冲筋沿着所述后梁体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多个缓冲筋之间形成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形成有中央部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央部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
所述加强部包括:
第一加强部,形成于所述中央部区域;以及
第二加强部,形成于各个所述侧部区域,
形成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所述加强筋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2:1,所述加强筋形成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或所述第二加强部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所述加强筋的横向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为1:1,所述加强筋形成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或所述第二加强部中的一个加强部的纵向宽度相同的纵向宽度,
形成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间隔为达到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加强筋的横向宽度的1至2倍之间的间隔,
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间隔为达到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加强筋的横向宽度的2倍以上的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缓冲突起的间隔从所述后梁体的中央部向两侧逐渐变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梁体的前面部形成有中央部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央部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
所述加强部包括:
第一加强部,形成于所述中央部区域;以及
第二加强部,形成于各个所述侧部区域,
形成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所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2:2:1的尺寸,
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所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横向宽度:纵向宽度:高度比例为1:1:1的尺寸,
形成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所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达到形成所述第一加强部的缓冲突起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
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所述多个缓冲突起具有达到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的缓冲突起的横向宽度的2倍的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具有多边形的截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装置用后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体由金属、高强度塑料或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形成。
CN201380071277.7A 2013-01-25 2013-12-20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Active CN104936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08818 2013-01-25
KR1020130008818A KR101617919B1 (ko) 2013-01-25 2013-01-25 보강부를 갖는 주행 장치용 백빔
PCT/KR2013/011915 WO2014115970A1 (ko) 2013-01-25 2013-12-20 보강부를 갖는 주행 장치용 백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6829A true CN104936829A (zh) 2015-09-23
CN104936829B CN104936829B (zh) 2018-03-16

Family

ID=51227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1277.7A Active CN104936829B (zh) 2013-01-25 2013-12-20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30580B2 (zh)
EP (1) EP2949517B1 (zh)
JP (1) JP6301964B2 (zh)
KR (1) KR101617919B1 (zh)
CN (1) CN104936829B (zh)
WO (1) WO20141159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15630A (zh) * 2016-11-11 2017-03-22 吉林大学 仿竹子结构的保险杠系统
CN109263587A (zh) * 2018-08-22 2019-01-25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提高汽车防撞性能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45356A (ko) * 2014-06-18 2015-12-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범퍼 백빔
KR102069682B1 (ko) 2018-05-08 2020-01-23 주식회사 캠스 리어 백빔 구조
FR3127176A1 (fr) * 2021-09-20 2023-03-24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are-chocs pour 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amortisseu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6948A (en) * 1986-07-22 1988-07-12 Japan Styrene Paper Corporation Core material for automobile bumpers
EP1067039A1 (fr) * 1999-07-06 2001-01-10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tructur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JP2002321576A (ja) * 2001-04-26 2002-11-0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EP1277622A1 (fr) * 2001-07-16 2003-01-22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Pare-chocs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US20040094105A1 (en) * 2000-09-27 2004-05-20 Michael Schnaubelt Method for simultantaneously moving cam shafts of various cylinder banks pertaining to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04043744A1 (en) * 2002-11-14 2004-05-27 General Electronic Company Hybrid bumper system
CN1849234A (zh) * 2003-07-03 2006-10-18 奈特夏普国际有限公司 结合有热成形能量吸收体的保险杠装置
JP2007276778A (ja) * 2001-04-16 2007-10-25 Netshape Internatl Llc 面取り付け形エネルギー吸収体を有するバンパシステム
US8196979B2 (en) * 2009-11-06 2012-06-12 Shape Corp. Energy absorber with lobes providing uniform pedestrian impact
JP2012254723A (ja) * 2011-06-09 2012-12-2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68746B2 (en) * 2006-02-16 2009-08-04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Dual stage energy absorber
KR101829678B1 (ko) * 2010-02-01 2018-02-19 파우레시아 엑스테리오스 게엠베하 에너지 흡수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6948A (en) * 1986-07-22 1988-07-12 Japan Styrene Paper Corporation Core material for automobile bumpers
EP1067039A1 (fr) * 1999-07-06 2001-01-10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tructur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US20040094105A1 (en) * 2000-09-27 2004-05-20 Michael Schnaubelt Method for simultantaneously moving cam shafts of various cylinder banks pertaining to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276778A (ja) * 2001-04-16 2007-10-25 Netshape Internatl Llc 面取り付け形エネルギー吸収体を有するバンパシステム
JP2002321576A (ja) * 2001-04-26 2002-11-0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EP1277622A1 (fr) * 2001-07-16 2003-01-22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Pare-chocs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WO2004043744A1 (en) * 2002-11-14 2004-05-27 General Electronic Company Hybrid bumper system
CN1849234A (zh) * 2003-07-03 2006-10-18 奈特夏普国际有限公司 结合有热成形能量吸收体的保险杠装置
US8196979B2 (en) * 2009-11-06 2012-06-12 Shape Corp. Energy absorber with lobes providing uniform pedestrian impact
JP2012254723A (ja) * 2011-06-09 2012-12-2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ー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15630A (zh) * 2016-11-11 2017-03-22 吉林大学 仿竹子结构的保险杠系统
CN109263587A (zh) * 2018-08-22 2019-01-25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提高汽车防撞性能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49517B1 (en) 2018-04-04
EP2949517A4 (en) 2016-01-13
WO2014115970A1 (ko) 2014-07-31
US9630580B2 (en) 2017-04-25
EP2949517A1 (en) 2015-12-02
CN104936829B (zh) 2018-03-16
US20150353042A1 (en) 2015-12-10
KR101617919B1 (ko) 2016-05-03
JP2016504240A (ja) 2016-02-12
JP6301964B2 (ja) 2018-03-28
KR20140095878A (ko) 2014-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6829A (zh) 具有加强部的行驶装置用后梁
KR100813160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박스
US20060249342A1 (en) Vehicle structural element serving to absorb certain shocks by plastic deformation
KR102237959B1 (ko) 자동차의 외장 패널
US3895835A (e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s
US20160332587A1 (en) Increase of the compressibility of a bumper beam
CN103625401B (zh) 一种带窗式薄壁方管吸能装置
CN205651945U (zh) 车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4567539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205220588U (zh) 一种车辆缓冲结构
CN206781683U (zh) 汽车前保险杠
JP5039851B1 (ja) 衝突緩衝装置
KR101057986B1 (ko) 차량용 범퍼유닛
CN205706872U (zh)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KR20120118276A (ko) 차량용 크래쉬박스
KR102023131B1 (ko) 차량용 리어 범퍼 백빔
CN204623386U (zh) 一种耐用汽车防撞梁
CN105980241B (zh) 机动车的前纵梁及制造这种纵梁的方法
KR101369079B1 (ko) 판상형 가드레일과 아크형 완충빔을 갖는 가드레일 시설물
KR101605729B1 (ko) 자동차용 범퍼빔
KR20130028129A (ko) 차량용 크래쉬박스
KR101513550B1 (ko) 충돌성능을 만족하는 컴포짓 크래쉬박스
CN202243300U (zh) 一种带有缓冲结构的散热格栅
CN210363317U (zh) 一种具有防撞保护装置的汽车车门
CN107933694B (zh) 基于破坏三段组合式的车辆前纵梁吸能结构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