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2236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2236A
CN104932236A CN201510122543.5A CN201510122543A CN104932236A CN 104932236 A CN104932236 A CN 104932236A CN 201510122543 A CN201510122543 A CN 201510122543A CN 104932236 A CN104932236 A CN 104932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device
roller
rotary body
sens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25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2236B (zh
Inventor
早瀬徹
深谷守
片冈尚树
田丸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932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2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2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2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influence of heat loss, e.g.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the copy material or other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旋转体,其从规定方向俯视时,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旋转体,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形成印刷介质通过的夹持部,且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向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加热机构,其加热所述第一旋转体中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与所述夹持部不重叠的加热部;第一反射部件,其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位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该夹持部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在面向该第一旋转体的面上具有反射面。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定影装置的发明,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图5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500的构成图。
定影装置500具备定影辊502、加热辊504、定影带506、卤素加热器508、反射部件510及加压辊512。定影带506架设于定影辊502和加压辊504之间。卤素加热器508设置于加热辊504内,经由加热辊504加热定影带506。反射部件510面向定影带506与加热辊504接触的部分,反射从定影带506辐射过来的热。加压辊512压接于定影带506和定影辊502接触的部分,形成夹持部。
由于定影辊502及加热辊504的旋转,定影带506中被加热辊504加热的部分移动至夹持部。于是,定影带506中被加热辊504加热的部分对通过夹持部的印刷介质进行加热。但是,定影带506中被加热辊504加热的部分在从通过加热辊504后至到达夹持部为止的期间不被加热,且进行热辐射。因此,在从通过加热辊504后至到达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定影带506的温度下降,产生热损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3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一形态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旋转体,从规定方向俯视时,其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旋转体,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形成印刷介质通过的夹持部,且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向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加热机构,其加热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与所述夹持部不重叠的加热部;第一反射部件,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其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位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该夹持部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在面向该第一旋转体的面上具有反射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
图3是第一变形例的定影装置20a的构成图;
图4是第二变形例的定影装置20b的构成图;
图5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500的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20a、20b:定影装置
21:定影辊
22:加热辊
24:定影带
26:卤素加热器
30:反射板
32:外侧罩
34:肋
36:内侧罩
38:加压辊
40:罩
60:反射板
62:支承部件
64:定影垫
66:滑动部件
70:温度传感器
C:蓄热部
H:加热部
N:夹持部
Spl、Sp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备供纸盒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中,将纸面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将纸面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将纸面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以所谓的串联方式合成4色(Y:黄,M:品红,C:青绿,K:黑)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基于由扫描器读取的图像数据在纸张(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如图1所示,具备印刷部2、主体3、供纸盒15a、定时辊对19、定影装置20、出纸辊对21、出纸盒23及控制部100。
主体3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收容有印刷部2、供纸盒15a、定时辊对19、定影装置20、出纸辊对21及控制部100。
供纸盒15a实现将纸张一张张供给的作用,大概包括纸张盒16a及供纸辊17a。在纸张盒16a多张重叠地载置有印刷前状态的纸张。供纸辊17a将载置于纸张盒16a的纸张一张张取出。
定时辊对19对从供纸盒15a输送过来的纸张一边调节着时机进行输送,使调色剂像在印刷部2二次转印到纸张上。
印刷部2在从供纸盒15a供给过来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包括成像单元22Y、22M、22C、22K、光扫描装置6Y、6M、6C、6K、转印部8Y、8M、8C、8K、中间转印带11、驱动辊12、从动辊13、二次转印辊14及清洁装置18。另外,成像单元22Y、22M、22C、22K包括感光鼓4Y、4M、4C、4K、带电器5Y、5M、5C、5K、显影装置7Y、7M、7C、7K及清扫器9Y、9M、9C、9K。
感光鼓4Y、4M、4C、4K设置于主体3内,形成圆筒形状。感光鼓4Y、4M、4C、4K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带电器5Y、5M、5C、5K使感光鼓4Y、4M、4C、4K的周面带电。通过控制部100的控制,光扫描装置6Y、6M、6C、6K向感光鼓4Y、4M、4C、4K的周面扫描光束BY、BM、BC、BK。由此,在感光鼓4Y、4M、4C、4K的周面形成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7Y、7M、7C、7K设置于主体3内,向感光鼓4Y、4M、4C、4K赋予调色剂,将基于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像显影。
中间转印带11架设于驱动辊12和从动辊13之间。在感光鼓4Y、4M、4C、4K被显影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转印部8Y、8M、8C、8K被配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面相对,起到将形成于感光鼓4Y、4M、4C、4K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作用。清扫器9Y、9M、9C、9K回收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Y、4M、4C、4K的周面上的调色剂。驱动辊12被中间转印带驱动部(图1中未记载)旋转,将中间转印带11向逆时针旋转方向驱动。由此,中间转印带11将调色剂像输送至二次转印辊14。
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相对,形成鼓形状。而且,通过施加转印电压,二次转印辊14将中间转印带11承载着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通过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的纸张。在向纸张进行了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后,清洁装置18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
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被输送至定影装置20。定影装置20对纸张实施加热处理及加压处理,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出纸辊对21将通过了定影装置20的纸张排出到出纸盒23上。在出纸盒23上装载印刷完成的纸张。
控制部100例如由CPU构成,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
(定影装置的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定影装置2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具备定影辊21、加热辊22、定影带24、卤素加热器26、反射板30、外侧罩32、肋34、内侧罩36、加压辊38、罩40、导向件42及温度传感器70。
定影辊21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通过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被轴承支承,能够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但是,定影辊21不是由电动机等驱动源使其旋转的驱动辊,而是受到来自外部的力而旋转的从动辊。定影辊21例如将硅橡胶及硅海绵在由金属棒构成的芯棒的周围从下层侧向上层侧按顺序层叠而构成。定影辊21的外径为25mm。芯棒例如是中实的金属棒,是硫磺及硫磺复合易切削钢钢材(SUM24)。另外,硅橡胶及硅海绵的厚度为2mm。由于设置了硅橡胶及硅海绵,定影辊21的表面具有弹性。
加热辊22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通过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被轴承支承,能够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但是,加热辊22不是由电动机等驱动源使其旋转的驱动辊,而是受到来自外部的力而旋转的从动辊。加热辊22相对于定影辊21配置于左上侧。加热辊22的外径为18mm,加热辊22的壁厚为0.3mm。另外,加热辊22的内周面被涂成黑色。加热辊22例如是圆筒状的金属管,例如是机械构造用碳素钢钢管(STKM)。
定影带24架设于定影辊21和加热辊22上,通过定影辊21及加热辊22的旋转,在从前侧俯视时可以旋转。定影带24在定影辊21和加热辊22之间朝向左斜上方延伸。定影带24例如在基材上从下层侧向上层侧按顺序层叠硅橡胶及PFA而构成。定影带24的内径为40mm。基材的厚度为60μm,硅橡胶的厚度为100μm,PFA的厚度为12μm。另外,定影带24的带张力为50N。为了使定影带24的具有带张力,例如将加热辊22向远离定影辊21的方向拉开。如上所述,定影带24非常薄,所以在20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能够加热至可定影的温度。
另外,在定影带24中,将与加热辊22接触的部分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部分P2。在定影带24中,将与定影辊21接触的部分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部分P3。加热辊22相对于定影辊21配置于左上侧。因此,部分P2比部分P3更靠上侧。
卤素加热器26设于加热辊22内,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发热体。卤素加热器26将加热辊22加热。由此,定影带24中与加热辊22接触的部分被加热辊22加热。以下,将定影带24与加热辊22接触的部分称为加热部H。即,定影带24在加热部H被卤素加热器26加热。卤素加热器26的消耗电力为1200W,卤素加热器26的加热区域在前后方向上至少是300mm以上。
加压辊38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通过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被支承,能够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加压辊38相对于定影辊21设置于右侧,与定影辊21按压接触,从而与定影带24按压接触。即,定影带24在定影辊21上与加压辊38接触。由此,在定影带24和加压辊38之间形成夹持部N。夹持部N是形成有调色剂像的印刷介质通过的区域。在通过夹持部N时,调色剂像形成于印刷介质的面向定影辊21的面(左侧的面)。另外,如图2所示,夹持部N不与加热部H重叠,而是与其分开。夹持部N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是8mm。另外,在夹持部N,加压辊38与定影辊21按压接触的力的大小为400N。
另外,从前侧俯视时,加压辊38是通过电动机等驱动源顺时针旋转的驱动辊。如上所述,加压辊38与定影辊21接触。因此,从前侧俯视时,如果加压辊38顺时针旋转,定影带24、定影辊21及加热辊22就会逆时针旋转。另外,加压辊38的旋转使通过夹持部N的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为210mrn/s。
另外,加压辊38例如将硅橡胶及PFA在由金属棒构成的芯棒的周围从下层侧向上层侧按顺序层叠而构成。加压辊38的外径为27mm。芯棒例如是中实的金属棒,是机械构造用碳素钢管(STKM)。另外,硅橡胶的厚度为4rnm,PFA的厚度是30μm。由于设置有硅橡胶,加压辊38的表面具有弹性。
在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中的位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面向定影带24的面上具有反射面。反射板30将从定影带24辐射的热朝向定影带24反射。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从定影带24的部分P2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行进至部分P3的部分,呈直线状。但是,反射板30比部分P2更向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露出一点。
另外,反射板30与定影带24既不能过于靠近,也不能过于远离。这是因为,如果反射板30过于靠近,从定影带24辐射的热会传递到反射板30上,如果反射板30过于远离,热朝向定影带24的反射将会不充分。因此,在定影带24的温度为130℃~19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优选地,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的距离为6mm~8mm。
作为反射板30的材料,优选辐射率低,热导率及热容量小的材料。但是,由于辐射率要比热导率及热容量更为重要,所以在材料选择上,以辐射率为优先。反射板30例如通过对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的表面实施研磨及蒸镀等表面处理而制作,也可以通过在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的表面实施镀铝而制作。另外,反射板30的厚度通过平衡热容量的减少和强度来决定。在反射板30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情况下,反射板30的厚度为0.5mm~1.5mm。在反射板30由树脂材料制作的情况下,反射板30的厚度为1.5mm~2.5mm。
肋34设置于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t附近,是设置成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间隙Sp1重叠一部分的板状部件。以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将定影带24中与端部t最接近的部分定义为接近部分P1。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部分P1与部分P3一致。但是,接近部分P1和部分P3也可以不一致。另外,将接近部分P1的定影带24的行进方向定义为行进方向A。此时,如图2所示,间隙Sp1是端部t和接近部分P1之间的空间。而且,从行进方向A俯视时,肋34与间隙Sp1的一部分重叠。间隙Sp1的一部分是指从间隙Sp1的下端(即端部t)开始的规定区域。因此,肋34的上端和定影带24不接触,它们之间存在间隙。肋34的上端比反射板30的端部t更靠近定影带24。但是,如果肋34的上端过于靠近定影带24,来自定影带24的热就会向肋34传递。因此,肋34和定影带24的间隔优选为例如1mm~5mrn。由此,肋34起到阻碍部件的作用,即,肋34阻碍空气从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空间经由间隙Sp1流出。
另外,肋34和反射板30的端部t之间设置有间隙Sp2。由此,从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空间经由间隙Sp2流出少部分空气。但是,肋34需要足够地接近间隙Sp1,使其能够妨碍空气从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空间经由间隙Sp1流出。因此,间隙Sp2的大小优选为1mrn~3mm左右。
另外,肋34在定影辊21的下侧,从左下朝向右上延伸。由此,肋34起到将从下侧输送过来的印刷介质向夹持部N引导的导向件的作用。
优选地,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肋34不向周围的部件传导从定影带24辐射过来的热。因此,肋34由热导率低的材料制作,例如,由树脂制作。
从前侧俯视时,外侧罩32包围反射板30及定影带24的周围。更详细地说,外侧罩32是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断面上呈矩形的箱状部件。外侧罩32收容有定影辊21、加热辊22、定影带24、反射板30及内侧罩36(后面详述)。通过将外侧罩32的右面的下半部及外侧罩32的下面的右端附近切开,外侧罩32在右下方开口。由此,定影辊21、以及定影带24与该定影辊21接触的部分从外侧罩32向外部露出。
从前侧俯视时,内侧罩36设置于定影带24和外侧罩32之间。更详细地说,从前侧俯视时,内侧罩36被设置成包围加热辊22的上侧、下侧及左侧。另外,内侧罩36的上面的右端稍微向下方折返。由此,内侧罩36覆盖加热部H的上方。另外,从前侧俯视时,将被内侧罩36的右面、上面及左面包围在的空间称为蓄热部C。
温度传感器70设置于蓄热部C,检测蓄热部C内的温度并向控制部100输出。温度传感器70是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起到恒温器的作用。
罩40包围加压辊38的周围。更详细地说,罩40是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断面上呈矩形的箱状部件。罩40收容有加压辊38。但是,罩40的左面的一部分被切开,由此,罩40在左面开口。由此,加压辊38从罩40向外部露出。
导向件42在加压辊38的下侧从右下朝向左上延伸。由此,导向件42将从下侧输送过来的印刷介质向夹持部N引导。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更详细地说,在加热部H被加热的定影带24随着定影辊21及加热辊22的旋转,向夹持部N移动。此时,在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至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为止的部分,定影带24几乎不被加热。因此,在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至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为止的部分,定影带24因辐射热而被冷却。
因此,定影装置20中,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中位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定影带24辐射的热被反射板30朝向定影带24反射。其结果,定影带24的冷却被抑制。因此,定影装置20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
另外,为了防止反射板30妨碍印刷介质向夹持部N突入,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中的从部分P2逆时针旋转行进至部分P3的部分。即,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t位于从夹持部N离开的位置。
另外,在定影带24不旋转的状态下,反射板30朝向定影带24反射定影带24辐射的热,因此,同样抑制定影带24的冷却。
另外,定影装置20基于以下理由也能够减少热损失。更详细地说,定影装置20中,在定影带24逆时针旋转时,在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会产生逆时针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气因从定影带24辐射的热而变暖。因此,如果产生上述的空气流动,变暖的空气有可能经由间隙Sp1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流出。
因此,在定影装置20中,从行进方向A俯视时,肋34与间隙Sp1的一部分重叠。由此,肋34妨碍变暖的空气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经由间隙Sp1流出。由此,能够抑制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的温度下降。其结果,减少了定影装置20的热损失。
另外,在定影装置20,定影带24在定影辊21和加热辊22之间朝向左斜上方延伸。由此,变暖的空气沿着定影带24向斜上方向被引导。其结果,能够抑制变暖的空气经由间隙S1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流出。其结果,在定影装置20中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
另外,定影装置20基于以下理由同样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更具体地说,外侧罩32包围着反射板30及定影带24的周围。进而,在肋34与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端部t之间设有间隙Sp2。由此,在定影带24逆时针旋转时,变暖的空气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经由间隙Sp2流入外侧罩32内,从而留在外侧罩32内。流出至外侧罩32内的变暖的空气在卤素加热器26没有被点亮时,起到将定影装置20内的温度保持在高温的作用。因此,在定影装置20中,热损失减少。
另外,流出至外侧罩32内的变暖的空气滞留在内侧罩36的蓄热部C内。内侧罩36覆盖加热部H的上方。因此,蓄热部C内的空气在卤素加热器26没有被点亮时,起到将定影装置20内的温度保持在高温的作用。因此,在定影装置20中,热损失减少。
另外,定影装置20基于以下理由也能够进一步减少热损失。部分P2在定影带24中是与加热辊22接触的部分(即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部分P3在定影带24中是与定影辊21接触的部分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在定影装置20中,部分P2比部分P3温度高。因此,部分P2比部分P3更靠上侧。由此,在定影带24不旋转的状态下,部分P2周边的变暖的空气在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中停留在上方,从而抑制经由间隙Sp1从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流出。其结果,在定影装置20中,热损失进一步减少。
另外,反射板30由金属材料制作,从而能够降低反射板30的辐射率,提高反射板30的反射率。其结果,能够实现定影装置20的热损失的减少。
另外,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的一部分,所以能够容易地组装。
另外,高温的空气停留在蓄热部C,所以通过在蓄热部C配置温度传感器70,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到定影装置20的温度。
(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变形例的定影装置20a的构成图。
定影装置20a在反射板30的构造上与定影装置20具有区别。以下,以该区别为中心,对定影装置20a进行说明。
从前侧俯视时,定影装置20a的反射板30设置于定影带24的周围。更详细地说,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中的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行进至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为止的部分。而且,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定影辊21的中心的正上方附近,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t位于定影辊21的中心的正下方附近。
另外,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并不是沿着定影带24呈曲线状,而是呈直线在多个部位折弯的形状。因此,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不均匀。但是,反射板30既不能过于靠近定影带24,也不能过于远离定影带24。在定影带24的温度处于130℃~19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优选地,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为6mm~8mm。
但是,在定影带24中,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至加热辊22为止的第一部分是刚被卤素加热器26加热后的部分。因此,在第一部分,反射板30变成高热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定影带24中,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至加热辊22为止的第二部分是在夹持部N刚被冷却后的部分。因此,在第二部分,反射板30变成高温相对困难。因此,第二部分的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被设定得比第一部分的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小。即,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被设定得比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小。例如,第一部分的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优选为6mm~8mm。另一方面,第二部分的反射板30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优选为5mm~7mm。
以上的反射板30由上部30b及下部30a构成。上部30b是占据反射板30的上半部的部分。下部30a是占据反射板30的下半部的部分。为了容易组装,上部30b、30b可以各自由不同的部件制作。
从前侧俯视时,外侧罩32在相对于定影带24比反射板30更靠外侧的位置包围反射板30及定影带24的周围。更详细地说,外侧罩32是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断面上呈矩形的箱状部件。外侧罩32的右面的下半部及外侧罩32的下面的右端附近被切开,由此,外侧罩32在右下方开口。由此,定影辊21、以及定影带24与该定影辊21接触的部分从外侧罩32向外部露出。
另外,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外侧罩32的右面的下端连接。另外,肋34的下端与外侧罩32的下面的右端连接。即,肋34固定于外侧罩32上。由此,外侧罩32内的空间在间隙Sp1、Sp2以外的部分不与外侧罩32的外部连通。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定影装置20a中,与定影装置20同样地,能够减少热损失。
另外,定影装置20a基于以下理由也能够减少热损失。更详细地说,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并不是沿着定影带24呈曲线状,而是呈直线在多个部位折弯的形状。从将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均匀的观点来看,认为优选要使反射板30呈曲线状。然而,通过呈直线在多个部位折弯的形状,在定影带24旋转时,反射板30在折弯的部位妨碍空气的流动。因此,变暖的空气会停留在定影带24和反射板30之间的空间。其结果是,在定影装置20a中,热损失减少。
另外,在定影装置20a中,反射板30呈直线在多个部位折弯的形状。这样的形状的反射板30与曲线状的反射部件相比,由于是将一片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所以能够容易地制作。因此,定影装置20a变得容易制造。但是,这不是妨碍反射板30呈曲线状的原因。
另外,定影装置20a基于以下理由也能够减少热损失。更详细地说,在定影带24中,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至加热辊22为止的第一部分是刚被卤素加热器26加热后的部分。因此,在第一部分,反射板30变成高热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定影带24中,夹持部N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至加热辊22为止的第二部分是在夹持部N刚被冷却后的部分。因此,在第二部分,反射板30变成高温相对困难。所以,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被设定得比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定影带24之间的距离小。由此,在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附近,能够高效地反射定影带24辐射的热,并且,在反射板3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附近,能够抑制反射板30的热向周围扩散。其结果,在定影装置20a中,能够减少热损失。
(第二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第二变形例的定影装置20b的构成图。
在未设置定影辊21及加热辊22、以及设置有反射板60、支承部件62、定影垫64及滑动部件66这一点上,定影装置20b与定影装置20a具有区别。以下,以该区别为中心,对定影装置20b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20b中,定影带24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另外,卤素加热器26设置于定影带24内,直接加热定影带24。
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60设置于卤素加热器26的右侧,将卤素加热器26辐射的热朝向加热部H反射。更详细地说,反射板60形成在定影带24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向右侧凹陷的形状。卤素加热器26配置于反射板60的凹陷的部分。反射板60的左面面向卤素加热器26,是反射面。由此,卤素加热器26朝向右侧辐射的热被反射板60朝向左侧反射,辅助定影带24的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H在定影带24中是位于反射板60的上端及下端的左侧的部分。
从前侧俯视时,支承部件62设置于反射板60的右侧,支承反射板60。定影垫64安装于支承部件62的右面。另外,滑动部件66安装于定影垫64的右面。而且,滑动部件66被定影垫64向右侧按压,从而将定影带24的内周面向右侧按压。由此,定影带24与加压辊38压力接触。
另外,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包围定影带24的周围。更详细地说,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面向定影带24中的从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行进至加热部H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为止的部分。从前侧俯视时,反射板30包围从定影带24的上端附近至定影带24的下端附近的大体半周。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定影装置20b能够起到与定影装置20a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不限于前述的定影装置20,20a,20b,在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
另外,反射板30和肋34可以接触,但优选地,它们的接触面积要尽可能小。由此,能够抑制反射板30和肋34之间产生热传导。
另外,肋34也可以与外侧罩32一体化。由此,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定影辊21相对于加热辊22也可以位于斜上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在能够减少热损失这一点上上优异的。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体,从规定方向俯视时,其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第二旋转体,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形成印刷介质通过的夹持部,并且,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向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加热机构,其加热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与所述夹持部不重叠的加热部;
第一反射部件,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其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位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该夹持部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在面向该第一旋转体的面上具有反射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辊、
和第二辊,
所述第一旋转体是架设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的带,在该第一辊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接触,
所述加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辊内,加热该第二辊,
所述加热部是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与所述第二辊接触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所述第一旋转体向斜上方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部件面向所述第一旋转体中的、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端部向该第一旋转方向行进至该第一旋转体中的与所述第一辊接触的部分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端部为止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更靠上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呈向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圆筒状,
所述加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内,
所述定影装置还具备第二反射部件,该第二反射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内,且将所述加热机构辐射的热朝向所述加热部反射。
7.如权利要求1~3、5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一反射部件面向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中的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向该第一旋转方向行进至该加热部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为止的部分,
从所述规定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一反射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的距离比该第一反射部件的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与该第一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小。
8.如权利要求1~3、5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覆盖所述加热部的上方而形成蓄热部的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蓄热部的温度检测机构。
CN201510122543.5A 2014-03-20 2015-03-19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49322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7580 2014-03-20
JP2014057580A JP6047805B2 (ja) 2014-03-20 2014-03-20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2236A true CN104932236A (zh) 2015-09-23
CN104932236B CN104932236B (zh) 2017-11-17

Family

ID=5411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2543.5A Active CN104932236B (zh) 2014-03-20 2015-03-19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07599B2 (zh)
JP (1) JP6047805B2 (zh)
CN (1) CN1049322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6450B2 (ja) * 2015-06-02 2017-10-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06470B1 (ja) 2017-06-02 2018-10-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管理装置、蓄電モジュール、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9148712A (ja) * 2018-02-27 2019-09-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00281B2 (ja) * 2019-09-17 2023-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0695A (ja) * 2020-10-27 2022-05-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用紙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596A (ja) * 1998-09-07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12103612A (ja) * 2010-11-12 2012-05-3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0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242478A (ja) * 2012-05-22 2013-12-05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7306A (ja) * 1994-11-10 1996-05-31 Minolta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式定着装置
JPH10333466A (ja) * 1997-05-27 1998-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KR101145216B1 (ko) * 2007-05-21 2012-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유니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245932B2 (ja) * 2009-03-10 2013-07-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488B2 (ja) 2009-07-01 2013-10-02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34910B2 (ja) * 2010-04-22 2013-11-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76354B2 (ja) * 2011-04-27 2015-02-2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91B2 (ja) * 2011-09-12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4436B2 (ja) 2012-05-09 2014-12-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86968B2 (ja) * 2013-08-28 2016-09-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596A (ja) * 1998-09-07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12103612A (ja) * 2010-11-12 2012-05-3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0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242478A (ja) * 2012-05-22 2013-12-05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68606A1 (en) 2015-09-24
US9207599B2 (en) 2015-12-08
CN104932236B (zh) 2017-11-17
JP2015184292A (ja) 2015-10-22
JP6047805B2 (ja)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959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0758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690763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32236A (zh) 定影装置
US9229390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9041A (ja) 画像加熱装置
US9104151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58817B2 (en) Fixing device
JP2008032903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620238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376980A1 (en) Externally Heated Fuser Assembly for Variable Sized Media
JP6131412B2 (ja) 定着装置
JP2009192758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38964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量調整方法
JP657875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411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4837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7170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25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563156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detecting mechanism which detects infrared rays radiated from heating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7296037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81945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8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定着装置
JP2006003605A (ja) 定着装置
JPH09502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