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9514B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19514B CN104919514B CN201480004887.XA CN201480004887A CN104919514B CN 104919514 B CN104919514 B CN 104919514B CN 201480004887 A CN201480004887 A CN 201480004887A CN 104919514 B CN104919514 B CN 1049195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line
- group
- wiring part
- some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02—Addressing of scan or signal l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在有源矩阵基板(2)中,设置多条信号线(17),信号线(17)具有: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以及内侧连接部(连接部)(17c),其连接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另外,相邻的2条信号线中的一方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分别包括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另一方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分别包括第2导电层和第1导电层。另外,在多条的各信号线(17)中,根据信号线(17)在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信号线(17)的连接部(17c)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条数据配线和多条扫描配线设置为矩阵状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与以往的布劳恩管相比具有薄型、重量轻等特长的平板显示器(显示单元),已广泛利用于液晶电视、监视器、便携电话、数码相机、信息终端等电设备。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已知如下液晶显示装置:其将有源矩阵基板用于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将多条数据配线(源极配线)和多条栅极配线(扫描配线)布设为矩阵状,并且将在数据配线和扫描配线的交叉部的附近具有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开关元件和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的像素配置为矩阵状。
另外,在上述这样的显示单元中,高分辨率化或者小型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希望将从多条数据配线和多条扫描配线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矩阵区域(即,多个像素矩阵状配置而成的像素阵列)的一边朝向端子引绕的多条配线收纳于指定的区域。即,希望缩小显示单元的周围的不参与显示的被称为边框的部分。
另外,在有源矩阵基板中,为了应对上述这样的显示单元中的窄边框化的需求,通过同时将以低温多晶硅为基材进行单片化而成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栅极驱动器)形成在基板上,实现了除设置有上述端子的端子边以外的边框的缩小。
另一方面,收纳与数据配线连接的被称为视频信号线的配线所涉及的引绕的端子边的边框与能够单片化的电路要素相比,配线的数量非常多,它的缩小是困难的。因此,在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主要已提出在视频信号线的配线宽度、配线间距和配线结构上下工夫。
具体地说,在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例如像下述专利文献1或者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已提出将相互不同的2个导电层即下层金属膜和上层金属膜用于视频信号线,由此,以更小的间距引绕其配线。
另外,还示出了在该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对于在上述矩阵区域与设置有多个上述端子的端子区域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该矩阵区域朝向端子区域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即,以收窄为扇状的方式引绕的配线区域),布设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在该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相比于矩阵区域的一边的尺寸使端子区域的尺寸变小,由此,能够使与端子区域的端子连接的FPC、数据驱动器(驱动器IC)变小,能够使这些FPC、驱动器IC的部件成本低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05-192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05-1502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这样的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信号线)的电阻的差异有可能变大。其结果是,在该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例如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有可能视觉识别到因上述电阻差异而导致的显示不均。
具体地说,在该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如上所述,为了对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高效地布设视频信号线,采用片电阻各自不同的下层金属膜和上层金属膜(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构成了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中的一方和另一方。因此,在该现有的有源矩阵基板中,根据各片电阻的大小、视频信号线的长度等尺寸的不同,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的电阻差异有时会变大。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具备:矩阵状排列的多条数据配线和多条扫描配线;以及像素,其具有与上述多条数据配线和上述多条扫描配线的各交叉部对应设置的开关元件和连接到上述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上述有源矩阵基板的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端子,其对上述多条数据配线或者上述多条扫描配线输入来自外部的信号;以及
多条信号线,其布设于在上述多条数据配线和上述多条扫描配线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矩阵区域与设置有上述多个端子的端子区域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上述矩阵区域朝向上述端子区域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
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一端部侧以驱动上述数据配线或者上述扫描配线的方式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侧连接到上述端子,
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具有:分别设置于上述矩阵区域侧和上述端子区域侧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以及连接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连接部,
在上述多条信号线中,相邻的2条信号线中的一方信号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分别包括相互不同的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且另一方信号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包括上述第2导电层和第1导电层,
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根据该信号线在上述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信号线的上述连接部的位置,
上述多条信号线在上述配线区域中以属于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中的任意一个配线群的方式布设,上述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在该配线区域中的配线长度依次变短,
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靠近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远离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有源矩阵基板中,多条信号线布设于在上述矩阵区域与上述端子区域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矩阵区域朝向端子区域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另外,多条的各信号线具有:分别设置于矩阵区域侧和端子区域侧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以及连接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连接部。另外,在多条信号线中,相邻的2条信号线中的一方信号线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分别包括相互不同的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且另一方信号线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分别包括第2导电层和第1导电层。而且,在多条的各信号线中,根据该信号线在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信号线的上述连接部的位置。由此,与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构成如下有源矩阵基板: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以使得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长度相互相等的方式决定上述连接部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多条信号线中,能够使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之差最小化。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也可以是:上述多条信号线在上述配线区域中以属于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中的任意一个配线群的方式布设,上述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在该配线区域中的配线长度依次变短,
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靠近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远离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在该情况下,在上述第1~第3的各配线群中,能够在使得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配线长度相同的位置设置连接部,能够使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之差最小化。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i,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i,且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i时,满足下述式(1)~式(4):
Pa=Pai ―――(1)
Pb>Pbi ―――(2)
Pc>Pci ―――(3)
Pa=Pb=Pc ―――(4)。
在该情况下,在第1~第3配线群中,能够使各信号线从上述矩阵区域侧的引出方向一致,能够容易地将各信号线布设为相互平行。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a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a2,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b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b2,且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c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c2时,满足下述式(5)和式(6):
θa1=θb1=θc1=θa2=θb2 ―――(5)
θc2=90° ―――(6)。
在该情况下,在第1~第3配线群中,能够将各信号线布设为相互平行,能够容易地改善引绕的布局的效率。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与上述第2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b,且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与上述第3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c时,满足下述式(7):
Pa=Pab=Pb=Pbc=Pc ―――(7)。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在第1和第2配线群的边界以及第2和第3配线群的边界中产生不必要的空闲空间。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与上述第2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bi时,满足下述式(8):
Pai≠Pabi≠Pbi ―――(8)。
在该情况下,在第1和第2的各配线群中,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连接部的位置调整,能够确保信号线的引绕的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2配线群与上述第3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ci时,满足下述式(9):
Pbi≠Pbci≠Pci ―――(9)。
在该情况下,在第2和第3的各配线群中,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连接部的位置调整,能够确保信号线的引绕的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也可以是:当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包括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中的一方导电层的外侧配线设置在上述第2配线部与上述端子之间,并且
上述第2配线部包括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中的另一方导电层时,该第2配线部与上述外侧配线经由外侧连接部连接,
多个上述外侧连接部以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该情况下,多个外侧连接部排列在直线上,因此,即使要在该多个外侧连接部上设置例如密封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设置密封材料。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当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i,将上述端子的配置间隔设为Pic时,满足下述式(10):
Pci=Pic ―――(10)。
在该情况下,在第1~第3配线群中,即使是设置有上述外侧配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信号线从上述矩阵区域侧的引出方向一致,能够容易地将各信号线布设为相互平行。因此,能够将不宜暴露于密封材料外部的薄膜材料用作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也可以是: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是与上述数据配线连接的视频信号线。
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谋求与上述视频信号线连接的数据驱动器的小型化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的低功耗化。
另外,在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优选:上述第1配线部包括与上述数据配线和上述扫描配线中的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
上述第2配线部包括与上述数据配线和上述扫描配线中的另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有源矩阵基板的制造工序增加。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了上述任意一种有源矩阵基板。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中,使用了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的有源矩阵基板,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具有优异显示质量的紧凑的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薄膜晶体管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说明图1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5是说明图4所示的视频信号线的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上述有源矩阵基板的具体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说明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中的一方视频信号线的截面图。
图8是说明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中的另一方视频信号线的截面图。
图9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1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
图10(a)是图9的Xa-Xa线截面图,图10(b)是图9的Xb-Xb线截面图,图10(c)是图9的Xc-Xc线截面图。
图11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2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
图12(a)是图11的XIIa-XIIa线截面图,图12(b)是图11的XIIb-XIIb线截面图,图12(c)是图11的XIIc-XIIc线截面图。
图13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3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
图14(a)是图13的XIVa-XIVa线截面图,图14(b)是图13的XIVb-XIVb线截面图,图14(c)是图13的XIVc-XIVc线截面图。
图15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4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
图16(a)是图15的XVIa-XVIa线截面图,图16(b)是图15的XVIb-XVIb线截面图,图16(c)是图15的XVIc-XVIc线截面图。
图17是图6所示的第5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
图18(a)是图17的XVIIIa-XVIIIa线截面图,图18(b)是图17的XVIIIb-XVIIIb线截面图,图18(c)是图17的XVIIIc-XVIIIc线截面图。
图19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俯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1的俯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2的俯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3的俯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另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非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和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第1实施方式]
(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例)
图1是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在图中,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TFT基板)2;以及相对基板(彩色滤光片基板)3,其隔着后述的密封材料与有源矩阵基板2以相互面对的方式贴合。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上述密封材料设置为框状,液晶材料保持于该密封材料的内侧而构成了液晶层18(参照后文的图7或者图8)。
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设置有多条数据配线(源极配线)和多条扫描配线(栅极配线)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矩阵区域H,该矩阵区域H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的有效显示区域发挥功能。
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以驱动上述数据配线的方式连接并且包含后述的视频信号线在内的配线DH从矩阵区域H引出,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2的基材上。另外,在该有源矩阵基板2的基材上设置有多个端子T,如图1所示,包括驱动器IC100的后述的数据驱动器连接到多个端子T。
在此,参照图2和图3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主要部分。
图2是说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薄膜晶体管的放大截面图。
在图2中,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设置有:面板控制部4,其进行显示文字、图像等信息的显示部(液晶面板)的驱动控制;以及数据驱动器(源极驱动器)5和栅极驱动器6,其基于来自该面板控制部4的指示信号进行动作。
来自液晶显示装置1的外部的视频信号输入到面板控制部4。另外,面板控制部4具备:图像处理部4a,其对输入的视频信号进行指定的图像处理而生成提供给数据驱动器5和栅极驱动器6的各指示信号;以及帧缓冲器4b,其能存储输入的视频信号所包含的1帧显示数据。然后,面板控制部4根据输入的视频信号,进行数据驱动器5和栅极驱动器6的驱动控制,由此,将与该视频信号相应的信息显示于上述显示部。
另外,如上所述,数据驱动器5包括外置的驱动器IC100。另一方面,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栅极驱动器6分为左右2个部件,在有源矩阵基板2的基材上例如以多晶硅为基础形成为单片。
另外,数据驱动器5和栅极驱动器6是按像素单位驱动设置在上述液晶面板侧的多个像素P的驱动电路,分别作为列控制电路和行控制电路发挥功能。即,数据驱动器5和栅极驱动器6分别连接有多条数据配线(列控制线)D1~DM(M为2以上的整数,以下总称为“D”。)和多条栅极配线(行控制线)G1~GN(N为2以上的整数,以下总称为“G”。)。这些数据配线D和栅极配线G在有源矩阵基板2所包含的由透明的玻璃材料或者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上述基材上以相互交叉的方式矩阵状排列。即,数据配线D以与矩阵状的列方向(液晶面板的纵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材上,栅极配线G以与矩阵状的行方向(液晶面板的横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基材上。
另外,在这些数据配线D与栅极配线G的交叉部的附近,设置有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7和连接到薄膜晶体管7的像素电极8的上述像素P。另外,在各像素P中,相对电极9以在中间隔着上述液晶层的状态下与像素电极8相对的方式构成。即,在有源矩阵基板2中,薄膜晶体管7和像素电极8按像素单位设置。而且,在矩阵区域H中,多个像素P设置为矩阵状,构成了像素阵列。
另外,薄膜晶体管7使用例如顶栅电极型的薄膜晶体管。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薄膜晶体管7具备:半导体层7h,其形成在基底膜10上;栅极电极7g,其设置在该半导体层7h的上方;以及源极电极7s和漏极电极7d,其连接到半导体层7h。基底膜10以覆盖有源矩阵基板2的上述基材2a的表面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有源矩阵基板2中,以覆盖半导体层7h和基底膜10的方式设置有栅极绝缘膜11,在该栅极绝缘膜11上设置有与栅极配线G一体构成的栅极电极7g。另外,以覆盖栅极电极7g和栅极绝缘膜11的方式设置有层间膜12,在该层间膜12上设置有源极电极7s和漏极电极7d。另外,以覆盖源极电极7s、漏极电极7d以及层间膜12的方式设置有保护膜13,在该保护膜13上设置有像素电极8。
栅极电极7g和栅极配线G包括后述的第1导电层(下层金属膜)。另外,源极电极7s与数据配线D一体构成。另外,漏极电极7d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到像素电极8。源极电极7s、数据配线D以及漏极电极7d包括后述的第2导电层(上层金属膜)。
回到图2,在有源矩阵基板2中,在由数据配线D和栅极配线G划分为矩阵状的各区域中形成有多个的各像素P的区域。该多个像素P中包含红色(R)、绿色(G)以及蓝色(B)的像素。另外,这些RGB的像素例如按该顺序与各栅极配线G1~GN平行地依次配设。而且,这些RGB的像素能利用设置在相对基板3侧的彩色滤光片层进行对应的颜色的显示。
另外,在有源矩阵基板2中,栅极驱动器6基于来自图像处理部4a的指示信号,对栅极配线G1~GN依次输出使对应的薄膜晶体管7的栅极电极7g成为导通状态的扫描信号(栅极信号)。另外,数据驱动器5基于来自图像处理部4a的指示信号,将与显示图像的亮度(灰度级)相应的数据信号(电压信号(灰度级电压))输出到对应的数据配线D1~DM。
(有源矩阵基板的主要部分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4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主要部分的构成。
图4是说明图1所示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如图4所示,在设置上述驱动器IC100(图1)的端部中,依次设置有矩阵区域(有效显示区域)H、列控制电路区域Da、视频信号线区域Sa以及端子区域Ta。
在矩阵区域H中,如上所述,多条栅极配线(行控制线)G以横贯构成于该矩阵区域H的内部的上述像素阵列的方式形成,多条数据配线(列控制线)D以纵贯像素阵列的方式形成。另外,在该像素阵列中,如图2所示,具备薄膜晶体管7的像素P设置为矩阵状,使用薄膜晶体管7将指定的电压施加到各像素P。
另外,如图4所示,在矩阵区域H的左右两边即液晶显示装置1的左右的边框部分的包含密封材料S的正下在内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区域中,单片地形成有被分为2个的栅极驱动器(行控制电路)6a和6b。另外,与这些栅极驱动器6a和6b分别相邻地设置有缓冲电路、保护电路等附属电路6a1和6b1。
在列控制电路区域Da中设置有:RGB开关电路14,其连接有数据配线D;以及检查和保护电路15,其经由连接配线16连接到该RGB开关电路14。该检查和保护电路15经由作为信号线的视频信号线17连接到数据驱动器5(图2)。另外,这些RGB开关电路14以及检查和保护电路15与数据驱动器5一起构成了列控制电路。
RGB开关电路14承担将从1条视频信号线17提供的信号分配给1组RGB即3条数据配线D的功能。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减少视频信号线17,典型的是,能够以n条视频信号线驱动3×n列的像素P。这样的RGB开关电路14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成的电路实现,因此,近年来偏好使用这样的RGB开关电路14。
检查和保护电路15由检查电路和保护电路一体构成。检查电路是用于通过简单的输入信号使未装载驱动器IC100的状态的上述液晶面板简单地进行点亮显示来对其进行合格品检查的电路。
保护电路是用于抑制静电对上述列控制电路、像素P的破坏的电路,由保护晶体管、电容器、电阻材料、二极管等构成。
在此,检查电路、保护电路并非一定需要与像素阵列的区域宽度相同。例如也可以使检查电路、保护电路的纸面水平方向的尺寸相比于RGB开关电路14稍稍缩小。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经由斜向引绕的连接配线16使RGB开关电路14与检查电路、保护电路连接。如此,能够在检查电路、保护电路与栅极驱动器6a及6b之间创建出空闲区域,能够利用该区域使RGB开关电路14的驱动所需要的配线通过。其结果是,获得能够使液晶显示装置1的左右边框缩小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在列控制电路区域Da中配置有RGB开关电路14以及检查和保护电路15。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视频信号线17直接连接到矩阵区域H的数据配线D而将包含RGB开关电路14以及检查和保护电路15在内的列控制电路区域Da的设置省略的构成。另外,还可以是设置如下列控制电路区域Da的构成:该控制电路区域Da中设置有RGB开关电路14、检查电路以及保护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电路。在任一构成中,视频信号线17均是以朝向设置于端子区域Ta的端子T(图1)收窄为扇状的方式引绕。
在视频信号线区域Sa中,以矩阵区域H的中心(图4中图示为“Y轴O”)为边界,在图4的纸面左半部分的区域中,从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长度较长的一侧俯视的话,设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4配线群D以及第5配线群E。
另外,在图4的纸面右半部分的区域中,从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长度较短的一侧俯视的话,设置有第6配线群Ey、第7配线群Dy、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即,在视频信号线区域Sa中,视频信号线17以属于第1~第10配线群中的任意一个配线群的方式布设。
在此,第1和第10配线群A和Ay是指相互在图4的纸面上关于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群。另外,第2和第9配线群B和By、第3和第8配线群C和Cy、第4和第7配线群D和Dy以及第5和第6配线群E和Ey也均同样关于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
(视频信号线的基本构成)
接着,参照图5具体说明视频信号线17的基本构成。
图5是说明图4所示的视频信号线的构成的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视频信号线区域Sa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划分为列控制电路区域Da侧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端子区域Ta侧的外侧配线区域Oa。另外,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其连接到检查和保护电路15;以及第2配线部17b,其由作为连接部的内侧连接部17c的接触孔H1连接到第1配线部17a。另外,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外侧连接部17d或者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另外,在外侧配线区域Oa中设置有外侧配线17e,该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的接触孔H2连接到第2配线部17b。另外,在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中,第2配线部17b作为外侧配线17e延伸设置(详细内容后述。)。
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位于密封材料S的内侧,因此,防止配线(即,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腐蚀、损伤变得容易。因此,作为该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材料,例如能够不受易腐蚀性左右地使用任意的金属膜。例如能够将由不同的下层金属膜和上层金属膜(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中的任意一个金属层形成的配线作为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如图3所示,这些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隔着层间膜12而不直接接触,由此,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能够以窄的配置间隔使配线排列。
另外,外侧配线区域Oa位于密封材料S的外侧,因而容易出现由于腐蚀、损伤而导致的断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使用了被层间膜12覆盖的第1导电层(下层金属膜)作为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在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中,形成了以其配线方向(纸面上下方向)的材料和排列方向(纸面水平方向)的材料相互调换的方式重复的配线的排列。
在此,在某任意的视频信号线17中,在将其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等分的位置设置有内侧连接部17c的情况下,即使第1导电层与第2导电层中片电阻不同,也能够使相邻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彼此的配线电阻相同。另外,即使是配线长度逐渐变长(变短)的视频信号线17的排列,也能够避免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电阻差异很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如图4所例示的,视频信号线17不是简单的平行线的集合,而是呈扇状的外观。因此,可以预想用于切换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路径、配线材料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方式会变得复杂,但未公开其构成。本发明公开了其构成,以下详细说明。
(视频信号线的详细构成)
接着,还参照图6具体说明视频信号线17的详细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属于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
图6是示出上述有源矩阵基板的具体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6所示,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作为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配线区域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作为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的2个配线区间。而且,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在外侧配线区域Oa中设置有外侧配线17e,其与第2配线部17b经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
另外,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设定有:设置第1配线部17a的第1配线部区域h1;以及设置第2配线部17b的第2配线部区域h2。这些第1配线部h1和第2配线部区域h2与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相应地各自具有不同的大小。另外,在外侧配线区域Oa中设置有:设置外侧配线17e的第3配线部区域h3。该第3配线部区域h3在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中均为相同大小,且与外侧配线区域Oa也是相同大小。
在此,进一步说明第g条视频信号线17及与其相邻的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
在第g条视频信号线17的内侧配线区域Ia中,设置有包括第1导电层(下层金属膜)的第1配线部17a和包括第2导电层(上层金属膜)的第2配线部17b。并且,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由内侧连接部17c在切换了其配线材料的基础上维持电连接。
在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的内侧配线区域Ia中,具有包括第2导电层的第1配线部17a和包括第1导电层的第2配线部17b。并且,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由内侧连接部17c在切换了其配线材料的基础上维持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第g条视频信号线17所示的结构的视频信号线17与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所示的结构的视频信号线17交替地排列,构成了第1配线群A~第10配线群Ay。
(第g条视频信号线17的截面构成)
接着,参照图7具体说明第g条视频信号线17的截面构成。
图7是说明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中的一方视频信号线的截面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使用了以多晶硅为基材的薄膜晶体管7(图3)和15Tr,从下层观看有源矩阵基板2的话,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2上的电路层的构成是基底膜10、半导体层15h、栅极绝缘膜11、栅极电极15g、层间膜12、源极电极15s及漏极电极15d、保护膜13以及像素电极8。另外,在图7中,薄膜晶体管15Tr是检查和保护电路15的保护电路所包含的薄膜晶体管。
另外,栅极电极15g与栅极电极7g和栅极配线G同样地包括第1导电层(下层金属膜)。该第1导电层是例如钨、钽等高熔点金属薄膜。此外,这样的金属膜虽然片电阻大,但由于位于下层,因此具有容易维持可靠性的优点。
另外,源极电极15s及漏极电极15d与源极电极7s、漏极电极7d以及数据配线D同样地包括第2导电层(上层金属膜)。该第2导电层是例如铝、铬等片电阻低的金属薄膜。这样的金属膜具有容易被腐蚀的缺点。然而,如果将以保护膜13覆盖或进而限定于包含密封材料S的正下的区域在内的内侧配线区域Ia来使用第2导电层作为条件,则能够通过将该第2导电层与外部气体隔绝进行保护,抑制腐蚀、断线。从而能够在足以实用的范围内将第2导电层用作配线。
另外,第g条视频信号线17具有经过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以及外侧配线17e而到达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是在从漏极电极15d经过接触孔后随即开始,然后到达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线,包括第1导电层。
内侧连接部17c包括第1导电层、层间膜12以及第2导电层,由开设于层间膜12的接触孔H1将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电连接。
第2配线部17b是从内侧连接部17c开始而到达外侧连接部17d的配线,包括第2导电层。
外侧连接部17d包括第1导电层、层间膜12以及第2导电层,由开设于层间膜12的接触孔H2将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电连接。
外侧配线17e包括第1导电层,是从外侧连接部17d开始而到达端子T的配线。
端子T设为如下构成:具有使第1导电层、设置有开口部的层间膜12、包括第2导电层的电极部T1依次层叠的结构,在表面上形成有透明电极T2,承担与驱动器IC100的电连接。此外,透明电极T2可以是与构成像素电极8的透明电极材料相同的材料。
(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的截面构成)
接着,参照图8具体说明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的截面构成。
图8是说明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中的另一方视频信号线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具有经过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以及外侧配线17e而到达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包括从漏极电极15d直接朝向内侧连接部17c延伸的配线,包括第2导电层上层金属膜。
内侧连接部17c包括第1导电层、层间膜12以及第2导电层,由开设于层间膜12的接触孔H1将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电连接。
第2配线部17b是从内侧连接部17c开始而到达外侧连接部17dd的配线,包括第1导电层。
外侧连接部17dd包括第1导电层、层间膜12以及第2导电层,由开设于层间膜12的接触孔H2将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电连接。在此,在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中,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包括同一第1导电层,因此,外侧连接部17dd可以说是虚设的连接部。
这种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可以为了在掩模布局中用作绘制引绕图时的位置的参照位置而配置,如果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不需要,也可以不配置。此外,也可以关注外侧连接部17dd位于密封材料S正下这一情况,以使得液晶显示装置1的端子区域Ta附近的单元间隙均匀化为目的配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言及外侧连接部的排列的间隔的情况下,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与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或者假想的外侧连接部不区别看待。
外侧配线17e包括第1导电层,是从外侧连接部17dd开始而到达端子T的配线。
端子T设为如下构成:具有使第1导电层、设置有开口部的层间膜12、包括第2导电层的电极部T1依次层叠的结构,在表面上形成有透明电极T2,承担与驱动器IC100的电连接。此外,透明电极T2可以是与构成像素电极8的透明电极材料相同的材料。
(第g条和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
如上面所说明的,由于第g条视频信号线17与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相邻,因此,从检查和保护电路15至端子T的配线长度能够视为实质上相同的配线长度。
因此,在第g条视频信号线17和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中,如果能够使构成各自的第1导电层所占的区间与第2导电层所占的区间的比例相同,则能够将第g条视频信号线17与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视为实质上相同。至少能够避免相邻的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出现差异,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能够维持无显示不均的、显示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内侧连接部17c配置在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使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1导电层所占的区间和第2导电层所占的区间的比例在第g条视频信号线17与第(g+1)条视频信号线17中相同。
另外,这种视频信号线17的话,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金属膜是隔着层间膜而不一样的,因此,既能够抑制因异物等导致的短路的可能性,又能够以小的间距配置视频信号线17。因此,能够以紧密的收窄角度引绕扇状的视频信号线17,从而能够实现端子边(即,液晶显示装置1中设置有端子T的一边)的边框小的液晶显示装置1。
(收窄为扇状的视频信号线的构成)
在上述的说明中,关注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进行了说明,但为了对收窄为扇状且引绕多条的视频信号线17即布设于在矩阵区域H与端子区域Ta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矩阵区域H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内侧配线区域Ia)的多条视频信号线17进行应用,需要进一步下工夫。
即,本申请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为了使用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高效地引绕具有小的配线间距的配线,通过将多条视频信号线17的构成设为一样是无法实现的,而需要有意地改变视频信号线17的构成。
即,如图4所示,通过像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和第6配线群Ey~第10配线群Ay这样对视频信号线17进行划分,并设为适合各自的构成,本申请发明的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以下继续对此进行说明。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有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和第6配线群Ey~第10配线群Ay共10个配线群的构成,但不限于此。如后所述,在配线群的种类为最小的事例中,只要有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3个配线群即可。
(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
接着,参照图9~图10具体说明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
图9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1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图10(a)是图9的Xa-Xa线截面图,图10(b)是图9的Xb-Xb线截面图,图10(c)是图9的Xc-Xc线截面图。此外,在图9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除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以外的视频信号线17的图示。
如图9所示,在第1配线群A中,视频信号线17布设于从图的纸面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从矩阵区域H侧依次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因此,从矩阵区域H侧观看的话,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各自具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外侧配线17e以及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以沿着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纸面水平方向)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距(配置间隔)Pa的间隔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另外,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a1引出。
如图10(a)所示,第1配线部17a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a1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A(h)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A(h+2)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2导电层,第A(h+1)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A(h+3)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1导电层。
相邻的第A(h)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A(h+1)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Pa1。另外,形成于同层的第1配线部17a例如第A(h)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A(h+2)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a1,第A(h+1)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A(h+3)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a1。
内侧连接部17c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ai配置于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连接位置。另外,为使处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均匀化,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长度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
第2配线部17b以从内侧连接部17c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式引出,且相对于内侧连接部17c的排列方向,换言之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a2引出。如图10(b)所示,第2配线部17b是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a2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并且,处于同一视频信号线17的路径上的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不同。即,第A(h)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A(h+2)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1导电层,第A(h+1)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A(h+3)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2导电层。
相邻的第A(h)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A(h+1)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Pa2。另外,处于同层的第2配线部17b例如第A(h)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A(h+2)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a2,第A(h+1)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A(h+3)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a2。
外侧连接部17d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ao配置于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连接位置。在此,外侧连接部17d配置有2种。即,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配线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外侧连接部17d作为配线切换部发挥功能,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为相同的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成为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和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并不进行区别,但毋庸置疑,只要根据第2配线部17b和外侧配线17e的构成,自然会判断出该部位的外侧连接部是正式的还是虚设的。
外侧配线17e从外侧连接部17d以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方向,换言之,以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为指定的角度θa3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如图10(c)所示,外侧配线17e具有第1导电层以Pa3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A(h)条、第A(h+1)条、第A(h+2)条以及第A(h+3)条外侧配线17e均包括第1导电层。另外,外侧配线17e在其路径的中途弯曲而向端子T的方向延伸,为了能够连接到以指定的间距Pic排列的端子T,改变外侧连接17e的配线间距而与端子T连接。即,在第1配线群A中,用于使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连接的位置调整是由外侧配线17e通过弯曲承担的。
在此,说明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的特征及其优选的引绕。在第1配线群A中,内侧连接部17c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是特征,以下说明其理由和效果。
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在设为将片电阻不同的第1导电层的配线和第2导电层的配线作为1组来重复的配线的情况下,为使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彼此的电阻不会差异很大,需要在将该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而在此处切换配线材料。
当关注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的位置调整是弯曲的外侧配线17e承担的这一情况时,只要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间距Pa与另一端的间距Pao的关系设为Pa=Pao,就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成为大致1条直线的平行的配线群。即,能够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视为1条配线,因此,在几何学上能够容易地找出将其二等分的位置。因此,能够基于该位置来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这样调整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布局,在将条件调整为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为等长。
为了形成优选的引绕,可以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1与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2为θa1=θa2。由此,能够将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作为1条实质上不弯曲的直线来看待,能够容易地找出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
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1由其配线间距Pa1和引出间距Pa决定。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2由其配线间距Pa2和引出间距Pai决定。由于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截面结构和配线材料能视为相同,因此,可以说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间距Pa1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间距Pa2的关系为Pa1=Pa2。因此,为了使角度θa1与角度θa2相同,最优选使Pa=Pai。
(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
接着,参照图11~图12具体说明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
图11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2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图12(a)是图11的XIIa-XIIa线截面图,图12(b)是图11的XIIb-XIIb线截面图,图12(c)是图11的XIIc-XIIc线截面图。此外,在图11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除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和相邻的第1配线群A的1条视频信号线17以外的视频信号线17的图示。
如图11所示,在第2配线群B中,视频信号线17布设于从图的纸面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从矩阵区域H侧依次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因此,从矩阵区域H侧观看的话,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各自具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外侧配线17e以及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以沿着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纸面水平方向)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距(配置间隔)Pb的间隔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另外,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b1引出。
如图12(a)所示,第1配线部17a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b1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B(i)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B(i+2)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2导电层,第B(i+1)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B(i+3)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1导电层。
相邻的第B(i)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B(i+1)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Pb1。另外,形成于同层的第1配线部17a例如第B(i)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B(i+2)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b1,第B(i+1)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B(i+3)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b1。
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连接位置中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配置。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为Pbi。另外,为使处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均匀化,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长度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
第2配线部17b以从内侧连接部17c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式引出,且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b2引出。如图12(b)所示,第2配线部17b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b2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并且,处于同一视频信号线17的路径上的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不同。即,第B(i)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B(i+2)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1导电层,第B(i+1)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B(i+3)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2导电层。
相邻的第B(i)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B(i+1)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Pb2。另外,处于同层的第2配线部17b例如第B(i)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B(i+2)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b2,第B(i+1)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B(i+3)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b2。
外侧连接部17d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bo配置于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连接位置。在此,外侧连接部17d配置有2种。即,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配线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外侧连接部17d作为配线切换部发挥功能,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为相同的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成为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和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并不进行区别,但毋庸置疑,只要根据第2配线部17b和外侧配线17e的构成,自然会判断出该部位的外侧连接部是正式的还是虚设的。
外侧配线17e从外侧连接部17d以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方向,换言之,以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的角度(角度θb3,未图示),即不弯曲地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如图12(c)所示,外侧配线17e具有第1导电层以Pb3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B(i)条、第B(i+1)条、第B(i+2)条以及第B(i+3)条外侧配线17e均包括第1导电层。另外,外侧配线17e以不在其路径的中途弯曲的方式向端子T的方向延伸,因此,其配置间距Pb3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间距Pic为Pb3=Pic。即,在第2配线群B中,用于使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连接的位置调整不是由外侧配线17e而是由第2配线部17b通过弯曲承担的。
在此,说明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的特征及其优选的引绕。在第2配线群B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是特征,以下说明其理由和效果。
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在设为将片电阻不同的第1导电层的配线和第2导电层的配线作为1组来重复的配线的情况下,为使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彼此的电阻不会差异很大,需要在将该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而在此处切换配线材料。
但是,在第2配线群B中,由于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的位置调整是弯曲的第2配线部17b承担的,以及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距离会逐渐变短,因此,需要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位置下工夫。换言之,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来说,单调的构成是不恰当的,需要积极地调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Pbi相对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间距Pb设定为Pbi<Pb。而且,将内侧连接部17c以按每1间距靠近Δb地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在纸面右上方向的斜线上。如此,能够将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附近,在将条件调整为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为等长。
为了形成优选的引绕,可以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b1及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b2与第1配线群A的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1、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a2之间为θa1=θb1且θa2=θb2。由此,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的延伸方向与相邻的第1配线群A的视频信号线17不会干扰。
在第2配线群B中,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b1由其配线间距Pb1和引出间距Pb决定。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b2由其配线间距Pb2和引出间距Pbi及Δb决定。由于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截面结构和配线材料能视为相同,因此,可以说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间距Pb1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间距Pb2的关系为Pb1=Pb2。因此,为使角度θb1与角度θb2相同,最优选使Pb>Pbi。
(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
接着,参照图13~图14具体说明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
图13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3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图14(a)是图13的XIVa-XIVa线截面图,图14(b)是图13的XIVb-XIVb线截面图,图14(c)是图13的XIVc-XIVc线截面图。此外,在图13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除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和相邻的第2配线群B的1条视频信号线17以外的视频信号线17的图示。
如图13所示,在第3配线群C中,视频信号线17布设于从图的纸面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从矩阵区域H侧依次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因此,从矩阵区域H侧观看的话,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各自具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外侧配线17e以及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以沿着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纸面水平方向)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距(配置间隔)Pc的间隔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另外,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c1引出。另外,在引出后,第1配线部17a在与第2配线部17b连接的跟前弯曲而改变延伸方向朝向端子区域Ta延伸。即,在第3配线群C中,用于使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连接的位置调整不是由外侧配线17e、第2配线部17b而是由第1配线部17a通过弯曲承担的。
如图14(a)所示,第1配线部17a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c1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C(j)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C(j+2)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2导电层,第C(j+1)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C(j+3)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1导电层。
相邻的第C(j)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C(j+1)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Pc1。另外,形成于同层的第1配线部17a例如第C(j)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C(j+2)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c1,第C(j+1)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C(j+3)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c1。
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连接位置,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为Pci。另外,为使处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均匀化,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长度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
第2配线部17b以从内侧连接部17c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式引出,且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c2引出。在此,第1配线部17a在内侧连接部17c的跟前弯曲,在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成90°的方向上向端子区域Ta延伸。因此,从内侧连接部17c引出的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c2成为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即90°的角度。
如图14(b)所示,第2配线部17b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c2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并且,处于同一视频信号线17的路径上的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不同。即,第C(j)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C(j+2)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1导电层,第C(j+1)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C(j+3)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2导电层。
相邻的第C(j)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C(j+1)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Pc2。另外,处于同层的第2配线部17b例如第C(j)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C(j+2)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c2,第C(j+1)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C(j+3)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c2。
外侧连接部17d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co配置于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连接位置。在此,外侧连接部17d配置有2种。即,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配线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外侧连接部17d作为配线切换部发挥功能,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为相同的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成为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和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并不进行区别,但毋庸置疑,只要根据第2配线部17b和外侧配线17e的构成,自然会判断出该部位的外侧连接部是正式的还是虚设的。
外侧配线17e从外侧连接部17d以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方向,换言之,以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的角度(角度θc3,未图示),即不弯曲地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如图14(c)所示,外侧配线17e具有第1导电层以Pc3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C(j)条、第C(j+1)条、第C(j+2)条以及第C(j+3)条外侧配线17e均包括第1导电层。另外,外侧配线17e以不在其路径的中途弯曲的方式向端子T的方向延伸,因此,其配置间距Pc3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间距Pic为Pc3=Pic。
在此,说明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的特征及其优选的引绕。在第3配线群C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是特征,以下说明其理由和效果。
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在设为将片电阻不同的第1导电层的配线和第2导电层的配线作为1组来重复的配线的情况下,为使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彼此的电阻不会差异很大,需要在将该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而在此处切换配线材料。
但是,在第3配线群C中,由于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的位置调整是由弯曲的第1配线部17a承担的,以及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成90°的角度的配线在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距离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位置下工夫。换言之,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来说,单调的构成是不恰当的,需要积极地调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Pci相对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间距Pc设定为Pci<Pc,优选设为Pci=Pic。而且,将内侧连接部17c以按每1间距远离Δc地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在纸面右下方向的斜线上。如此,能够将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附近,在将条件调整为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为等长。
为了形成优选的引绕,可以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c1与第2配线群B的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b1的关系为θb1=θc1。由此,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的延伸方向与相邻的第2配线群B的视频信号线17不会干扰。
(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
接着,参照图15~图16具体说明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
图15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4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图16(a)是图15的XVIa-XVIa线截面图,图16(b)是图15的XVIb-XVIb线截面图,图16(c)是图15的XVIc-XVIc线截面图。此外,在图15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除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和相邻的第3配线群C的1条视频信号线17以外的视频信号线17的图示。
如图15所示,在第4配线群D中,视频信号线17以从纸面右上朝向左下的方式布设。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从矩阵区域H侧依次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因此,从矩阵区域H侧观看的话,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各自具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外侧配线17e以及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以沿着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纸面水平方向)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距(配置间隔)Pd的间隔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另外,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d1引出。另外,在引出后,第1配线部17a在与第2配线部17b连接的跟前弯曲而改变延伸方向朝向端子区域Ta延伸。即,在第4配线群D中,用于使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连接的位置调整不是由外侧配线17e、第2配线部17b而是由第1配线部17a通过弯曲承担的。
如图16(a)所示,第1配线部17a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d1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D(k)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D(k+2)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2导电层,第D(k+1)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D(k+3)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1导电层。
相邻的第D(k)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D(k+1)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Pd1。另外,形成于同层的第1配线部17a例如第D(k)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D(k+2)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d1,第D(k+1)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D(k+3)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d1。
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连接位置,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一边。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为Pdi。另外,为使处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均匀化,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长度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
第2配线部17b以从内侧连接部17c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式引出,且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d2(未图示)引出。在此,第1配线部17a在内侧连接部17c的跟前弯曲,在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成90°的方向上向端子区域Ta延伸。因此,从内侧连接部17c引出的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d2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即,成90°的角度。
如图16(b)所示,第2配线部17b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d2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并且,处于同一视频信号线17的路径上的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不同。即,第D(k)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D(k+2)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1导电层,第D(k+1)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D(k+3)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2导电层。
相邻的第D(k)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D(k+1)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Pd2。另外,处于同层的第2配线部17b例如第D(k)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D(k+2)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d2,第D(k+1)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D(k+3)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d2。
外侧连接部17d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do配置于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连接位置。在此,外侧连接部17d配置有2种。即,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配线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外侧连接部17d作为配线切换部发挥功能,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为相同的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成为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和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并不进行区别,但毋庸置疑,只要根据第2配线部17b和外侧配线17e的构成,自然会判断出该部位的外侧连接部是正式的还是虚设的。
外侧配线17e从外侧连接部17d以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方向,换言之,以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的角度(角度θd3,未图示)不弯曲地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如图16(c)所示,外侧配线17e具有第1导电层以Pd3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D(k)条、第D(k+1)条、第D(k+2)条以及第D(k+3)条外侧配线17e均包括第1导电层。另外,外侧配线17e以不在其路径的中途弯曲的方式向端子T的方向延伸,因此,其配置间距Pd3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间距Pic为Pd3=Pic。
在此,说明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的特征及其优选的引绕。在第4配线群D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是特征,以下说明其理由和效果。
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在设为将片电阻不同的第1导电层的配线和第2导电层的配线作为1组来重复的配线的情况下,为使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彼此的电阻不会差异很大,需要在将该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而在此处切换配线材料。
但是,在第4配线群D中,由于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的位置调整是由弯曲的第1配线部17a承担的,以及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成90°的角度的配线在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距离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减少,因此,需要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位置下工夫。换言之,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来说,单调的构成是不恰当的,需要积极地调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Pdi相对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间距Pd设定为Pdi<Pd,优选设为Pdi=Pic。而且,将内侧连接部17c以按每1间距靠近Δd地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在纸面右上方向的斜线上。如此,能够将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附近,在将条件调整为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为等长。
(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
接着,参照图17~图18具体说明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
图17是图6所示的第5配线群中的视频信号线的图。图18(a)是图17的XVIIIa-XVIIIa线截面图,图18(b)是图17的XVIIIb-XVIIIb线截面图,图18(c)是图17的XVIIIc-XVIIIc线截面图。此外,在图17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除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和相邻的第4配线群D的1条视频信号线17以外的视频信号线17的图示。
如图17所示,在第5配线群E中,视频信号线17以从纸面右上朝向左下的方式布设。视频信号线区域Sa包括以密封材料S为边界位于偏靠矩阵区域H的位置的内侧配线区域Ia和位于偏靠端子区域Ta的位置的外侧配线区域Oa。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从矩阵区域H侧依次设置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另外,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区域Oa的外侧配线17e由外侧连接部17d电连接。因此,从矩阵区域H侧观看的话,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各自具有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第2配线部17b、外侧连接部17d、外侧配线17e以及端子T的路径。
第1配线部17a以沿着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的矩阵区域H的一边(纸面水平方向)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距(配置间隔)Pe的间隔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另外,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e1引出。
如图18(a)所示,第1配线部17a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e1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E(p)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E(p+2)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2导电层,第E(p+1)个第1配线部17a和第E(p+3)个第1配线部17a包括第1导电层。
相邻的第E(p)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E(p+1)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Pe1。另外,形成于同层的第1配线部17a例如第E(p)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E(p+2)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e1,第E(p+1)个第1配线部17a与第E(p+3)个第1配线部17a的间距为2×Pe1。
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连接位置,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为Pei。另外,为使处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电阻均匀化,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即,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长度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长度相同。
第2配线部17b以从内侧连接部17c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式引出,且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θe2引出。如图18(b)所示,第2配线部17b具有第2导电层的配线部和第1导电层的配线部交替地以Pe2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并且,处于同一视频信号线17的路径上的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不同。即,第E(p)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E(p+2)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1导电层,第E(p+1)个第2配线部17b和第E(p+3)个第2配线部17b包括第2导电层。
相邻的第E(p)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E(p+1)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Pe2。另外,处于同层的第2配线部17b例如第E(p)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E(p+2)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e2,第E(p+1)个第2配线部17b与第E(p+3)个第2配线部17b的间距为2×Pe2。
外侧连接部17d以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平行地以指定的间隔Peo配置于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连接位置。在此,外侧连接部17d配置有2种。即,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的配线材料不同的情况下,外侧连接部17d作为配线切换部发挥功能,在第2配线部17b与外侧配线17e为相同的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成为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极端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对正式的外侧连接部17d和虚设的外侧连接部17dd并不进行区别,但毋庸置疑,只要根据第2配线部17b和外侧配线17e的构成,自然会判断出该部位的外侧连接部是正式的还是虚设的。
外侧配线17e从外侧连接部17d以相对于端子T的排列方向,换言之,以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垂直的角度(角度θe3,未图示)不弯曲地朝向端子区域Ta引出。如图18(c)所示,外侧配线17e具有第1导电层以Pe3的间距重复的结构。即第E(p)条、第E(p+1)条、第E(p+2)条以及第E(p+3)条外侧配线17e均包括第1导电层。另外,外侧配线17e以不在其路径的中途弯曲的方式向端子T的方向延伸,因此,其配置间距Pe3相对于端子的排列间距Pic为Pe3=Pic。即,在第5配线群E中,用于使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连接的位置调整不是由外侧配线17e而是由第2配线部17b通过弯曲承担的。
在此,说明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的特征及其优选的引绕。在第5配线群E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是特征,以下说明其理由和效果。
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在设为将片电阻不同的第1导电层的配线和第2导电层的配线作为1组来重复的配线的情况下,为使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彼此的电阻不会差异很大,需要在将该视频信号线17二等分的位置配置内侧连接部17c而在此处切换配线材料。
但是,在第5配线群E中,由于视频信号线17与端子T的位置调整是由弯曲的第2配线部17b承担的,以及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距离会逐渐变长,因此,需要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位置下工夫。换言之,对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来说,单调的构成是不恰当的,需要积极地调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的沿着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距Pei相对于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间距Pe设定为Pei<Pe。而且,将内侧连接部17c以按每1间距远离Δe地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方式排列在纸面右下方向的斜线上。如此,能够将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附近,在将条件调整为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为等长。
为了形成优选的引绕,可以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e1与第4配线群D的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d1之间为θe1=θd1。由此,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的延伸方向与相邻的第4配线群D的视频信号线17不会干扰。
在第5配线群E中,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e1由其配线间距Pe1和引出间距Pe决定。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即角度θe2由其配线间距Pe2和引出间距Pei及Δe决定。由于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截面结构和配线材料能视为相同,因此,可以说第1配线部17a的配线间距Pe1与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间距Pe2的关系为Pe1=Pe2。因此,为使角度θe1与角度θe2相同,最优选使Pe>Pei。
(第1~第5配线群的最佳化)
如上所述,对第1~第5的各配线群A~E的视频信号线17进行了说明,但由于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集合而构成扇状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半,因此,需要立足于成为集合体这一情况的最佳化。最佳化由以下的事项(1)、(2)、(3)、(4)、(5)以及(6)实现。另外,外侧配线17e的优选例由事项(7)实现。
事项(1)
关于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为了使第1配线部17a的电阻和第2配线部17b的电阻的总电阻在任意编号的视频信号线17与相邻的视频信号线17中不会差异很大,并构成窄间距的内侧配线区域Ia,而需要恰当地配置内侧连接部17c。
即,在第1配线群A中,使内侧连接部17c以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的方式排列。
另外,在第2配线群B中,使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方式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排列。
另外,在第3配线群C中,使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方式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排列。
另外,在第4配线群D中,使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方式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排列。
另外,在第5配线群E中,使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方式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排列。
根据以上的构成,即使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的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方式相互不同,也能够将内侧连接部17c配置于将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长度二等分的位置。
事项(2)
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包括第1配线部17a、内侧连接部17c以及第2配线部17b。因此,为了形成最短且高效的配线,可以首先在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中的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均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与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在内侧连接部17c附近相同,另外在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中的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也均使第1配线部17a的延伸方向与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在内侧连接部17c附近相同。
即,在第1配线群A中,在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a,并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ai的情况下,使Pa=Pai。
另外,在第2配线群B中,在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b,并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bi的情况下,使Pb>Pbi。
另外,在第3配线群C中,在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c,并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ci,并将在端子区域Ta中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端子T的配置间隔设为Pic的情况下,使Pc>Pci=Pic。
另外,在第4配线群D中,在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d,并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di,并将在端子区域Ta中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端子T的配置间隔设为Pic的情况下,使Pd>Pdi=Pic。
另外,在第5配线群E中,在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e,并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ei的情况下,使Pe>Pei。
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在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中的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均从检查和保护电路15向相同方向平行地引出,另外,在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中的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也均从检查和保护电路15向相同方向平行地引出。
即,使Pa=Pb=Pc,Pd=Pe。
具体地说,在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中的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构成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的材料均为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这两种。因此,能够在任一视频信号线17中均使内侧配线区域Ia的配线宽度及间隔(间距)相同。因此,通过使Pa=Pb=Pc,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视频信号线17从检查和保护电路15的引出方向会一致。另外,通过使Pd=Pe,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的视频信号线17从检查和保护电路15的引出方向会一致。
综上所述,关于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只要满足以下的式(1)~式(4)和式(10)即可。
Pa=Pai ―――(1)
Pb>Pbi ―――(2)
Pc>Pci ―――(3)
Pa=Pb=Pc ―――(4)
Pci=Pic ―――(10)
另外,关于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只要满足以下的式(一)~式(三)即可。
Pd>Pdi=Pic ―――(一)
Pe>Pei ―――(二)
Pd=Pe ―――(三)
事项(3)
在已能够在内侧连接部17C的附近使第1配线部17a与第2配线部17b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更优选进一步使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第1配线部17a的各延伸方向都一致,使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的第1配线部17a的各延伸方向都一致。
即,在第1配线群A中,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a1,并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2配线部17b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a2。
另外,在第2配线群B中,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b1,并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2配线部17b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b2。
另外,在第3配线群C中,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c1,并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2配线部17b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c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5)和式(6)即可。
θa1=θb1=θc1=θa2=θb2 ―――(5)
θc2=90° ―――(6)
如此,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能够相互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改善引绕的布局的效率。
而且,在第4配线群D中,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d1,并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2配线部17b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d2。
另外,在第5配线群E中,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e1,并将视频信号线17的第2配线部17b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延伸方向即角度设为θe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四)和式(五)即可。
θd1=θe1=θe2 ―――(四)
θd2=90° ―――(五)
如此,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的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能够相互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改善引绕的布局的效率。
事项(4)
根据上述,内侧配线区域Ia的视频信号线17能够相互平行地延伸,因此,不需要将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彼此间的区域确保得很大。
即,在第1配线群A与第2配线群B的边界中,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ab。
另外,在第2配线群B与第3配线群C的边界中,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bc,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7)即可。
Pa=Pab=Pb=Pbc=Pc―――(7)
如此,能够防止在第1和第2配线群A和B的边界以及第2和第3配线群B和C的边界中产生不必要的空闲空间。
另外,不需要将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之间的区域确保得很大。
即,在第4配线群D与第5配线群E的边界中,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视频信号线17的一端的配置间隔设为Pde,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六)即可。
Pd=Pde=Pe ―――(六)
如此,能够防止在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的边界中产生不必要的空闲空间。
事项(5)
在第1配线群A与第2配线群B的边界中,将与矩阵区域H的一边平行地排列的内侧连接部17c的配置间隔设为Pabi,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8)即可。
Pai≠Pabi≠Pbi ―――(8)
虽然Pai>Pbi,但根据第1配线群A与第2配线群B的位置关系,使Pai=Pabi或使Pabi=Pbi有时会成为问题。然而,如上所述,为了内侧连接部17c的位置调整,设为Pai≠Pabi≠Pbi的关系而有意地设置独立尺寸的Pabi。优选使Pai>Pabi>Pbi。如此,获得能够确保引绕的自由度的效果。
事项(6)
在第2配线群B与第3配线群C的边界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隔设为Pbci,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9)式即可。
Pbi≠Pbci≠Pci ―――(9)
虽然Pbi>Pci,但根据第2配线群B与第3配线群C的位置关系,使Pbi=Pbci或使Pbci=Pci有时会成为问题。然而,如上所述,为了内侧连接部17c的位置调整,设为Pbi≠Pbci≠Pci的关系而有意地设置独立尺寸的Pbci。优选使Pbi>Pbci>Pci。如此,获得能够确保引绕的自由度的效果。
此外,同样的情况在第4配线群D与第5配线群E的边界中也能够适用。
即,在第4配线群D与第5配线群E的边界中,将内侧连接部17c相对于矩阵区域H的一边的配置间隔设为Pdei,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的式(七)即可。
Pdi≠Pdei≠Pei ―――(七)
虽然Pdi<Pei,但根据第4配线群D与第5配线群E的位置关系,使Pdi=Pdei或使Pdei=Pei有时会成为问题。然而,如上所述,为了内侧连接部17c的位置调整,设为Pdi≠Pdei≠Pei的关系而有意地设置独立尺寸的Pdei。优选使Pdi<Pdei<Pei。如此,获得能够确保引绕的自由度的效果。
事项(7)
在视频信号线区域Sa中,可以使以下视频信号线交替地反复:一方视频信号线17,其具备具有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配线部以及具有外侧配线17e的外侧配线部;以及另一方视频信号线17,其与一方视频信号线17相邻地延伸,具备具有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配线部、具有外侧连接部17d以及外侧配线17e的外侧配线部,而且,使该外侧连接部17d在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中的任一配线群中,均以与形成有端子T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一边平行的方式排列。如此,能够使形成于外侧连接部17d上部的密封材料S成为简单的直线,从而容易形成密封材料S。
在视频信号线区域Sa中,可以使以下视频信号线交替地反复:一方视频信号线17,其具备具有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配线部以及具有外侧配线17e的外侧配线部;以及另一方视频信号线17,其与一方视频信号线17相邻地延伸,具备具有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配线部、具有外侧连接部17d以及外侧配线17e的外侧配线部,而且,使该外侧连接部17d在第4和第5配线群D和E中的任一配线群中,均以与形成有端子T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一边平行的方式排列。如此,能够使形成于外侧连接部17d上部的密封材料S成为简单的直线,从而容易形成密封材料S。
即,如上所述,可以使第1配线群A~第5配线群E的外侧连接部17d以与形成有端子T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一边平行的方式排列。如此,能够使形成于外侧连接部17d上部的密封材料S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一边的大致整个范围成为简单的直线,从而最容易形成密封材料S。
(第6配线群Ey~第10配线群Ay)
接着,还参照图19具体说明第6配线群Ey~第10配线群Ay。
图19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俯视图。
如上所述,像“第1配线群A”这样不带y的配线群与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y的配线群是指关于图19的纸面上的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第2配线群B与第9配线群By、第3配线群C与第8配线群Cy、第4配线群D与第7配线群Dy以及第5配线群E与第6配线群Ey均同样如此。
因此,从纸面左侧观看的话,这些第1配线群A~第10配线群Ay是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4配线群D、第5配线群E、第6配线群Ey、第7配线群Dy、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的顺序配置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以指定的导电层(金属膜)形成了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在图19中,用标记“U”抽象化地图示出第2导电层(上层金属膜),用标记“L”抽象化地图示出第1导电层(下层金属膜)。因此,在图19中,在有“UL”的情况下,表示从矩阵区域H(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观看的话,第1配线部17a由第2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1导电层形成。另外,在图19中,在有“LU”的情况下,表示从矩阵区域H(检查和保护电路15)侧观看的话,第1配线部17a由第1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2导电层形成。
此外,在图19所示的构成中,第m条视频信号线17和第(m+1)条视频信号线17的结构均为“LU”。即,第1配线部17a均为第1导电层,第2配线部17b均为第2导电层。像这样即使在内侧配线区域Ia中同一配线区间也可以是同一材料的理由是:第m条视频信号线17与第(m+1)条视频信号线17并不平行地延伸,因此,它们的配线间距离大,因异物等导致配线间短路的可能性必然小。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多条视频信号线(信号线)17布设于在矩阵区域H与端子区域Ta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矩阵区域H朝向端子区域Ta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内侧配线区域(配线区域)Ia。另外,多条的各视频信号线17具有:分别设置于矩阵区域H侧和端子区域Ta侧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以及连接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连接部(连接部)17c。另外,在多条视频信号线17中,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中的一方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分别包括相互不同的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且另一方视频信号线17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分别包括第2导电层和第1导电层。而且,在多条的各视频信号线17中,根据该视频信号线17在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视频信号线17的内侧连接部17c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现有例不同,能够构成如下有源矩阵基板2: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视频信号线17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电阻差异仍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多条视频信号线17布设为扇状,因此,能够使有源矩阵基板2的边框变小,例如能够增加从母基板中能够切出的有源矩阵基板2的数量,降低有源矩阵基板2乃至液晶显示装置1的制造成本。另外,能够将使用了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针对相同尺寸的边框,能够形成更紧密的扇状的引绕,因此,例如能够对检查和保护电路15应用小型的驱动器IC。因此,能够使用更低廉的驱动器IC,其结果是,能够降低有源矩阵基板2和液晶显示装置1的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视频信号线17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视频信号线17的电阻差异仍小的有源矩阵基板2,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具有优异显示质量的紧凑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
[变形例1]
图20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1的俯视图。
在图中,本变形例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关于Y轴对称的一对第1~第5的各配线群中,使构成一方和另一方配线群中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导电层相互不同。此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在图20中,从纸面左侧观看的话,在本变形例1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依次配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4配线群D、第5配线群E、第6配线群E’y、第7配线群D’y、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
另外,如上所述,像“第1配线群A”这样不带y的配线群与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y的配线群是指关于图20的纸面上的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第2配线群B与第9配线群B’y、第3配线群C与第8配线群C’y、第4配线群D与第7配线群D’y以及第5配线群E与第6配线群E’y均同样如此。
另外,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标记的配线群表示:在将带“’”标记的配线群与不带“’”标记的配线群相比较的情况下,置换了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
即,在第1配线群A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2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1导电层形成的情况下,在关于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第10配线群A’y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1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2导电层形成。
在图20所示的构成中,第m条视频信号线17和第(m+1)条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结构在该内侧配线区域Ia中并非配线材料为同一材料且平行地延伸。因此,即使第5配线群E与第6配线群E’y接近,也能够抑制因异物导致的配线彼此的短路。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本变形例1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2]
图21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2的俯视图。
在图中,本变形例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将第4和第5配线群的设置省略,而设置了关于Y轴对称的一对第1~第3配线群。此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在图21中,从纸面左侧观看的话,在本变形例2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依次配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
另外,如上所述,像“第1配线群A”这样不带y的配线群与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y的配线群是指关于图21的纸面上的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第2配线群B与第9配线群B’y以及第3配线群C与第8配线群C’y均同样如此。
另外,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标记的配线群表示:在将带“’”标记的配线群与不带“’”标记的配线群相比较的情况下,置换了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
即,在第1配线群A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2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1导电层形成的情况下,在关于Y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第10配线群A’y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1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2导电层形成。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本变形例2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3]
图22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3的俯视图。
在图中,本变形例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使用了2个数据驱动器。此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在图22中,在本变形例3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对1个检查和保护电路15设置有2个驱动器IC100。因此,如图22所示,视频信号线17的配线群成为2个扇状的引绕。
具体地说,从纸面左侧观看的话,在本变形例3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在检查和保护电路15与左侧的驱动器IC100之间依次配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另外,在检查和保护电路15与右侧的驱动器IC100之间依次配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第8配线群Cy、第9配线群By以及第10配线群Ay。
另外,如上所述,像“第1配线群A”这样不带y的配线群与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y的配线群是指关于图22的纸面上的Y轴O1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第2配线群B与第9配线群B’y以及第3配线群C与第8配线群C’y均同样如此。同样地,像“第1配线群A’”这样不带y的配线群与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y的配线群是指关于图22的纸面上的Y轴O2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配线。第2配线群B’与第9配线群By以及第3配线群C’与第8配线群Cy均同样如此。
另外,像第10配线群A’y这样带“’”标记的配线群表示:在将带“’”标记的配线群与不带“’”标记的配线群相比较的情况下,置换了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配线材料。
即,在第1配线群A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2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1导电层形成的情况下,在关于Y轴O1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的第10配线群A’y中,内侧配线区域Ia的第1配线部17a由第1导电层形成,第2配线部17b由第2导电层形成。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本变形例3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4]
图23是用于说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中的视频信号线的排列和配线结构的变形例4的俯视图。
在图中,本变形例4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将数据驱动器配置为相对于检查和保护电路偏置。此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即,在图23中,在本变形例4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相对于检查和保护电路15,驱动器IC100的位置大为偏向纸面右侧。另外,如图23所示,从纸面左侧观看的话,在本变形例4的有源矩阵基板2中,依次配置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以及第3配线群C。
驱动器IC100相对于检查和保护电路15的位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但在将多条视频信号线17引绕为扇状的构成中,如图23所示,至少需要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3种配线群。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视频信号线17不受驱动器IC100相对于检查和保护电路15的位置制约。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多条视频信号线17在作为配线区域的内侧配线区域Ia中,以属于在该内侧配线区域Ia中的配线长度依次变短的至少第1配线群A~第3配线群C的3种配线群中的任意一个配线群的方式布设。
此外,在此先说一下并不一定以缩小液晶显示装置1的上述端子边的边框为目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例如视频信号线仅由第2配线群B和第3配线群C的2种配线群构成。即在图23中是无第1配线群A的构成。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第1配线部17a和第2配线部17b的内侧连接部17c也不是一样地配置,而是与第2配线群B和第3配线群C各自相应地恰当配置,这一点与至此说明的实施的构成也是相同的。即,在从较长的配线侧俯视配线群的情况下,在第2配线部B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靠近矩阵区域H的方式排列。另外,在第3配线部C中,内侧连接部17c以逐渐远离矩阵区域H的方式排列。
此外,在与图23的构成相比仅缺少了第1配线群A的构成的情况下,为了便于形成第2配线群B的配线的弯曲点远离驱动器IC100的构成,在第2配线群B与驱动器IC100之间会产生空闲区域。该空闲区域能够用作其它用途,例如用作用于配置标志等、配置其它电极的区域。只要能够满足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目的,则也能够将本发明的配线不是应用于直接缩小端子边的边框,而是应用于产生空闲区域。此外,当关注不另外需要用于配置标志等的区域这一情况时,即使是本构成也会获得防止端子边的边框增大的效果,间接地有助于缩小端子边的边框。
另外,在使上述的空闲区域缩小而使检查和保护电路15与驱动器IC100接近的情况下,整个配线群会重新构成。其结果是,成为具有第1配线群A、第2配线群B、第3配线群C的3种配线群的构成,即为图23的构成。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本变形例4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均为例示,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规定,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构成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但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不限于此,能够对具备具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和传输用于驱动像素的信号的配线的任何显示装置应用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例如,本发明能够适合于EL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电子墨水纸或者微胶囊型电泳方式的显示装置及其它显示装置。微胶囊型电泳方式的显示装置例如能够设为通过按每个像素对形成于显示区域的微胶囊层施加电压来显示图像的构成。显示装置例如能够设为具备基板而该基板具备经由开关元件与按每个像素设置的像素电极连接的显示区域的配线和与显示区域的配线连接的引出线的构成,该基板例如能够像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有源矩阵基板那样构成。另外,除了这样的显示装置以外,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还能够应用于例如X线检测装置用的传感器基板等各种传感器基板。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多条的各视频信号线(信号线)具备具有第1配线部、第2配线部及内侧连接部的内侧配线部和具有经由外侧连接部连接到第2配线部并且连接到端子的外侧配线的外侧配线部的构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多条的各信号线具备如下构成即可,没有任何限制:其布设于在上述矩阵区域与上述端子区域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该矩阵区域朝向端子区域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即,以收窄为扇状的方式引绕的配线区域),并且具有第1配线部、第2配线部以及连接这些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连接部,第2配线部连接到端子。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在多条的各视频信号线中,以使得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长度相互相等的方式决定内侧连接部的位置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在多条的各信号线中,根据该信号线在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信号线的连接部的位置即可。即,只要是即使在以使得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即可,优选的是,在将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基板应用于例如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只要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的差异小到显示不均成为不会被视觉识别的状态即可。
不过,当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在多条的各信号线中,以使得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长度相互相等的方式决定连接部的位置时,更能够在多条信号线中使得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相同,从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多条的各信号线是连接到数据配线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连接到栅极配线(扫描配线)的信号线。
不过,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是视频信号线的情况下,更能够容易地谋求连接到该视频信号线的数据驱动器的小型化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的低功耗化,从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使用包括驱动器IC的数据驱动器和单片地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的基材上的栅极驱动器的构成,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将数据驱动器和栅极驱动器一体构成的驱动器IC(驱动器芯片),或使数据驱动器和栅极驱动器分别包括相互不同的驱动器IC。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第1配线部包括与数据配线和扫描配线中的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第2配线部包括与数据配线和扫描配线中的另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也可以包括与数据配线或者扫描配线不同的导电层。
不过,在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那样,第1配线部包括与数据配线和扫描配线中的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第2配线部包括与数据配线和扫描配线中的另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有源矩阵基板的制造工序增加,从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在以配线间距变小的方式布设的多条信号线中采用片电阻不同的2个导电层的情况下相邻的2条信号线的电阻差异仍小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了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2 有源矩阵基板
7 薄膜晶体管
8 像素电极
17 视频信号线(信号线)
17a 第1配线部
17b 第2配线部
17c 内侧连接部(连接部)
17d 外侧连接部
17dd (虚设的) 外侧连接部
17e 外侧配线
A、Ay、A’y 第1配线群
B、By、B’y 第2配线群
C、Cy、C’y 第3配线群
D、D1~DM 数据配线(源极配线)
G、G1~GN 栅极配线(扫描配线)
P 像素
H 矩阵区域(有效显示区域)
T 端子
Ta 端子区域
Claims (12)
1.一种有源矩阵基板,
具备:矩阵状排列的多条数据配线和多条扫描配线;以及像素,其具有与上述多条数据配线和上述多条扫描配线的各交叉部对应设置的开关元件和连接到上述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上述有源矩阵基板的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端子,其对上述多条数据配线或者上述多条扫描配线输入来自外部的信号;以及
多条信号线,其布设于在上述多条数据配线和上述多条扫描配线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矩阵区域与设置有上述多个端子的端子区域之间以使得配线间距在从上述矩阵区域朝向上述端子区域的方向上变小的方式设定的配线区域,
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一端部侧以驱动上述数据配线或者上述扫描配线的方式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侧连接到上述端子,
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具有:分别设置于上述矩阵区域侧和上述端子区域侧的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以及连接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连接部,
在上述多条信号线中,相邻的2条信号线中的一方信号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分别包括相互不同的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且另一方信号线的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包括上述第2导电层和第1导电层,
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根据该信号线在上述配线区域中的配线位置,决定该信号线的上述连接部的位置,
上述多条信号线在上述配线区域中以属于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中的任意一个配线群的方式布设,上述第1配线群、第2配线群以及第3配线群在该配线区域中的配线长度依次变短,
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靠近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多个上述连接部以逐渐远离上述矩阵区域的方式相对于该矩阵区域的一边以指定的角度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以使得上述第1配线部和第2配线部的长度相互相等的方式决定上述连接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i,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i,且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i时,满足下述式(1)~式(4):
Pa=Pai―――(1)
Pb>Pbi―――(2)
Pc>Pci―――(3)
Pa=Pb=Pc―――(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a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a2,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b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b2,且
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第1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c1,将上述第2配线部相对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的角度设为θc2时,满足下述式(5)和式(6):
θa1=θb1=θc1=θa2=θb2―――(5)
θc2=9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与上述第2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b,且
在上述第2配线群与上述第3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矩阵区域侧的端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c时,满足下述式(7):
Pa=Pab=Pb=Pbc=Pc―――(7)。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1配线群与上述第2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abi时,满足下述式(8):
Pai≠Pabi≠Pbi―――(8)。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2配线群与上述第3配线群的边界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bci时,满足下述式(9):
Pbi≠Pbci≠Pci―――(9)。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中,包括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中的一方导电层的外侧配线设置在上述第2配线部与上述端子之间,并且
上述第2配线部包括上述第1导电层和第2导电层中的另一方导电层时,该第2配线部与上述外侧配线经由外侧连接部连接,
多个上述外侧连接部以与上述矩阵区域的一边平行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第3配线群中,将上述连接部的配置间隔设为Pci,将上述端子的配置间隔设为Pic时,满足下述式(10):
Pci=Pic―――(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的各信号线是与上述数据配线连接的视频信号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配线部包括与上述数据配线和上述扫描配线中的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
上述第2配线部包括与上述数据配线和上述扫描配线中的另一方配线相同的导电层。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源矩阵基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08254 | 2013-01-21 | ||
JP2013-008254 | 2013-01-21 | ||
PCT/JP2014/050696 WO2014112560A1 (ja) | 2013-01-21 | 2014-01-16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19514A CN104919514A (zh) | 2015-09-16 |
CN104919514B true CN104919514B (zh) | 2017-06-09 |
Family
ID=51209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4887.XA Active CN104919514B (zh) | 2013-01-21 | 2014-01-16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8) | US9870744B2 (zh) |
JP (1) | JP5952920B2 (zh) |
CN (1) | CN104919514B (zh) |
WO (1) | WO20141125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80290A1 (ja) * | 2014-11-21 | 2016-05-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6560887B2 (ja) | 2015-04-08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CN104810002B (zh) * | 2015-05-19 | 2017-12-05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KR102439308B1 (ko) * | 2015-10-06 | 2022-09-0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09313870B (zh) * | 2016-06-09 | 2021-03-09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基板、显示装置以及附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CN106292111B (zh) * | 2016-10-20 | 2019-08-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
KR20180051739A (ko) | 2016-11-08 | 2018-05-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20180082688A (ko) * | 2017-01-10 | 2018-07-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JP6982958B2 (ja) * | 2017-01-13 | 2021-12-1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7267490B2 (ja) * | 2017-04-20 | 2023-05-01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N111095385B (zh) * | 2017-09-21 | 2021-06-22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JP2019152832A (ja) * | 2018-03-06 | 2019-09-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パネル |
TWI674662B (zh) * | 2018-06-19 | 2019-10-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陣列基板的製造方法 |
WO2019244603A1 (ja) | 2018-06-20 | 2019-12-2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7085915B2 (ja) * | 2018-06-25 | 2022-06-1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KR20200031738A (ko) * | 2018-09-14 | 2020-03-2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US11256308B2 (en) * | 2019-03-14 | 2022-02-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Wir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
CN111919164B (zh) * | 2019-08-19 | 2024-04-30 | 浙江长兴合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窄下边框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WO2021038664A1 (ja) * | 2019-08-23 | 2021-03-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KR20210027641A (ko) * | 2019-08-30 | 2021-03-1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패널 |
CN112433406B (zh) * | 2020-11-27 | 2022-04-19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母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4733C (zh) * | 2003-09-19 | 2007-12-12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极布线基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10800B2 (ja) * | 1991-07-16 | 2000-02-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
JPH05150263A (ja) * | 1991-11-29 | 1993-06-18 | Toshiba Corp | アクテイブマトリツクス型液晶表示素子 |
JP5175433B2 (ja) * | 2005-09-22 | 2013-04-0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JP4907155B2 (ja) * | 2005-11-17 | 2012-03-28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4886278B2 (ja) * | 2005-11-22 | 2012-02-29 |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01641638B (zh) * | 2007-03-30 | 2011-05-04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US8629965B2 (en) * | 2009-06-17 | 2014-01-14 | Hitachi Displays, Ltd. | Display device |
JP5547427B2 (ja) * | 2009-06-17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RU2496154C1 (ru) * | 2009-09-02 | 2013-10-20 |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Подложка устройства |
TWI395007B (zh) * | 2009-09-30 | 2013-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扇出線路以及顯示面板 |
JP5442763B2 (ja) * | 2009-11-18 | 2014-03-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配線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KR20120033622A (ko) * | 2010-09-30 | 2012-04-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표시 장치 |
CN104094338B (zh) * | 2012-03-21 | 2016-04-13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基板和具备该有源矩阵基板的显示面板 |
CN104737218B (zh) * | 2012-11-16 | 2017-03-01 | 夏普株式会社 | 驱动模块、显示装置和多显示器装置 |
CN106297623B (zh) * | 2015-06-10 | 2019-11-01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扇出电路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
US10964284B2 (en) * | 2018-09-05 | 2021-03-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component board and display panel |
-
2014
- 2014-01-16 JP JP2014557496A patent/JP59529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1-16 WO PCT/JP2014/050696 patent/WO20141125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1-16 CN CN201480004887.XA patent/CN104919514B/zh active Active
- 2014-01-16 US US14/761,349 patent/US98707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2-06 US US15/832,850 patent/US1008366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09 US US16/059,080 patent/US1038823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28 US US16/455,830 patent/US106435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7 US US16/831,877 patent/US11049467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11 US US17/345,020 patent/US11423856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18 US US17/866,762 patent/US11727893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6-22 US US18/212,828 patent/US2023033507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4733C (zh) * | 2003-09-19 | 2007-12-12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极布线基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27893B2 (en) | 2023-08-15 |
WO2014112560A1 (ja) | 2014-07-24 |
US10643560B2 (en) | 2020-05-05 |
US20150356937A1 (en) | 2015-12-10 |
JP5952920B2 (ja) | 2016-07-13 |
US11423856B2 (en) | 2022-08-23 |
US20220351696A1 (en) | 2022-11-03 |
US20210304696A1 (en) | 2021-09-30 |
US11049467B2 (en) | 2021-06-29 |
JPWO2014112560A1 (ja) | 2017-01-19 |
US20190318703A1 (en) | 2019-10-17 |
US10388238B2 (en) | 2019-08-20 |
US20230335074A1 (en) | 2023-10-19 |
US20180350314A1 (en) | 2018-12-06 |
US20200226991A1 (en) | 2020-07-16 |
US10083667B2 (en) | 2018-09-25 |
CN104919514A (zh) | 2015-09-16 |
US9870744B2 (en) | 2018-01-16 |
US20180108313A1 (en) | 2018-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19514B (zh)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
US1033247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12025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9869913B2 (en) |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221281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5518770B (zh)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
US883690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KR101542395B1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9405162B2 (en) | Active matrix display device with auxiliary repair line | |
CN105278190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0444006C (zh) | 用于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 |
CN103852945B (zh) | 显示装置 | |
KR20070005965A (ko) | 표시 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 |
CN106501987A (zh) | 显示设备 | |
US20210055615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TW201732763A (zh) | 顯示器及其畫素結構 | |
CN107808638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0021238A (zh) | 显示设备和摄像设备 | |
CN220420581U (zh) | 显示装置 | |
US12080724B2 (en) |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 |
CN117581377A (zh) |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 |
TW202122896A (zh) | 畫素陣列基板 | |
CN117242587A (zh) | 使用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 |
CN106405948A (zh) | 显示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