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5584A - 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5584A
CN104875584A CN201510089992.4A CN201510089992A CN104875584A CN 104875584 A CN104875584 A CN 104875584A CN 201510089992 A CN201510089992 A CN 201510089992A CN 104875584 A CN104875584 A CN 104875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nel
central
slide block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99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5584B (zh
Inventor
沢田和希
高原省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75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5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5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5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2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ight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the sliding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7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movable to overlapping or nested relationsh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天窗装置,其包括:第一面板(12)、第二面板(13)、导轨(20)、驱动滑块(60)、前保持构件(50)、中央功能构件(70、85)、后功能构件(110、125)、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该中央连杆(80)构造成随着驱动滑块向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沿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方移动,该后连杆(120)随后在后连杆被升高的状态下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支撑第一面板,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方移动,在第一面板被后连杆接收后,中央连杆(80)的移动停止。

Description

天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2005-153803A——在下文中其将被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天窗装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天窗装置是所谓的外滑动天窗,其包括一对驱动滑块,所述一对驱动滑块在可动面板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即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中)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成面向彼此。该一对驱动滑块沿导轨向车辆后方移动,使得可旋转地连接至导轨的提升连杆的末端与可动面板的后端部一起抬起,从而将可动面板置于向上倾斜状态。在该一对驱动滑块在可动面板向上倾斜(即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沿导轨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在提升连杆被可动面板引导的状态下,可动面板的前端部在导轨上滑动。在可动面板向上倾斜的状态下,可动面板向车辆后方移动以便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
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天窗装置,提升连杆不能够相对于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面板在其打开操作期间的向后的移动被限制在如下范围内,即,至多使所述可动面板的前端部到达提升连杆为止。因此,可能使可动面板的打开量减小。
为了确保可动面板的打开量,提出在导轨处单独地设置合适的构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限制导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在限制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的同时增大可动面板的打开量的天窗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天窗装置包括:第一面板,该第一面板构造成打开和关闭在车辆的车顶处形成的开口;第二面板,该第二面板布置在第一面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导轨,该导轨布置在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滑块,该驱动滑块布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前保持构件,该前保持构件设置在第一面板的前端部并且布置在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中央连杆和后连杆,该中央连杆和后连杆的中的每者均布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以及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该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中的每者均布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以便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中央功能构件使得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后功能构件使得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该中央连杆构造成随着驱动滑块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后连杆随后在该后连杆升高的状态下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支撑第一面板,并且后连杆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在第一面板被所述后连杆接收后,中央连杆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
因此,在驱动滑块向后移动的情况下,中央连杆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移动。因此,第一面板被打开(执行打开操作)。然后,第一面板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变换或替换为处于升高状态的后连杆,即,中央连杆将第一面板传递给处于升高状态的后连杆,然后中央连杆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保持在升高状态的后连杆与第一面板一起进一步向后移动。由此,第一面板进一步被打开从而被置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在第一面板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变换为后连杆后,中央连杆停止移动。由于中央连杆与中央功能构件一起设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从而避免了设置在导轨的内侧部分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移动的前保持构件与中央连杆等的相互干涉。可以充分确保前保持构件的移动量,从而增加第一面板的打开量。
此外,中央连杆、中央功能构件、后连杆以及后功能构件全部布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因此,与由中央连杆和中央功能构件构成的组以及由后连杆和后功能构件构成的组设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互不不同的位置处的情况相比,导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小。
所述天窗装置还包括:前驱动滑块,前驱动滑块布置在导轨的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前驱动滑块定位在驱动滑块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前保持构件是与前驱动滑块接合并且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面板的前端部的前连杆,随着前驱动滑块向车辆后方移动,前连杆使得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的第一面板的前端部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前连杆在将所述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中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
因此,如果第一面板的前端部被前驱动滑块直接升高,以便确保例如在第一面板的向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面板的前端部的升高量,则要求前驱动滑块包括合适的高度尺寸以便确保前述的升高量。因此,前驱动滑块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增大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第一面板的前端部被前驱动滑块经由前连杆升高,因此该前驱动滑块简单地包括如下高度尺寸,即,通过所述高度尺寸,前连杆能够以确保前述升高量的旋转量来旋转。因此,可以减小前驱动滑块的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
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分别包括中央升降导向件和后升降导向件,该中央升降导向件以及后升降导向件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中央连杆被构造成随着中央升降导向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同时后连杆被构造成随着后升降导向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中央升降导向件设置在中央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同时后升降导向件设置在后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因此,避免了中央升降构件和后升降构件与中央连杆和后连杆在导轨外侧部分的干涉,这可以获得有效的布置。
天窗装置还包括固定至导轨的中央固定块以及后固定块。中央功能构件包括中央止挡构件,该中央止挡构件与中央固定块接合,以便允许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中央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后功能构件包括后止挡构件,该后止挡构件与后固定块接合以便允许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后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中央止挡构件在由中央升降导向件引导的同时脱离中央固定块,以便允许中央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限制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后止挡构件在由后升降导向件引导的同时脱离后固定块,以便允许后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限制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中央止挡构件布置在中央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后止挡构件布置在后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中央固定块布置在中央止挡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后固定块布置在后止挡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因此,避免了中央连杆和后连杆、中央止挡构件和后止挡构件、以及中央固定块和后固定块在导轨外侧部分的相互干涉,从而有效地相互布置。
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分别有效地连接至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以及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以及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
因此,中央功能构件和驱动滑块可以通过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而彼此牢固地接合和脱离。通过相同的方法,后功能构件和驱动滑块可以通过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而彼此牢固地接合和脱离。
在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与驱动滑块接合后,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脱离驱动滑块,使得后连杆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在后连杆的升高已完成的状态下支撑第一面板。
因此,例如,在如下情况下,即,在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脱离驱动滑块之后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与驱动滑块接合,没有必要在中央连杆的移动停止后为了升高后连杆而向后移动驱动滑块。驱动滑块的用于将第一面板置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移动量可以减小,这可以使导轨的长度减小。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而考虑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附加技术特征以及特性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5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6A、6B、6C和6D是沿图4的线VIA-VIA、VIB-VIB、VIC-VIC和VID-VI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A、7B、7C和7D是沿图4的线VIIA-VIIA、VIIB-VIIB、VIIC-VIIC和VIID-VII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A、8B、8C和8D是沿图5的线VIIIA-VIIIA、VIIIB-VIIIB、VIIIC-VIIIC和VIIID-VIII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0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由向上倾斜状态变换为弹起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1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弹起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2A、12B和12C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其中示出了可动面板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切换为后连杆的操作;
图13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天窗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4A、14B、14C和14D是沿图13中的线XIVA-XIVA、XIVB-XIVB、XIVC-XIVC和XIVD-XIV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导轨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1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限制块以及其外围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解释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前-后方向对应于车辆前-后方向,且上侧和下侧分别对应于沿车辆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此外,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分别对应于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厢的内侧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远离车厢的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诸如汽车的车辆的车顶10处形成有大致呈方形或矩形的开口11。此外,在车顶10处设置有用作第一面板的可动面板12和用作第二面板的固定面板13。可动面板12和固定面板13中的每者均包括例如由玻璃板制成的基本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形状。可动面板12被安装成使得其能够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开口11的前部。具体地,可动面板12安装在车顶10处,以便选择性地执行上倾操作、弹起操作和滑动操作,在上倾操作中,可动面板12的后部相对于其前部抬起或升高,在弹起操作中,可动面板12的前部和后部都是抬起的,在滑动操作中,可动面板12沿前-后方向滑动。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天窗装置是所谓的外滑式天窗,以便在可动面板12的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11的前部的开闭操作期间,可动面板12能够在保持弹起状态的同时进行滑动。固定面板13被安装成始终关闭开口11的后部分。
在开口11的前缘处具有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板14。导流板14被构造成向上倾斜,使得导流板14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向上移动。随着可动面板12的打开操作,导流板14从可动面板12释放并且向上倾斜,使得导流板14进入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中,导流板14从车顶1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此外,伴随着可动面板12的闭合操作,可动面板12按压导流板14,使得导流板14进入缩回状态,在缩回状态中,导流板14从车顶10的上表面向下缩回。当开口11打开时,导流板14被置于展开的状态,以便防止由于风侵入车厢而引起的空气振动。
挡风雨条15设置在车顶10。挡风雨条15一体地包括本体密封部16和边界密封部17。本体密封部16沿开口11的周向边缘形成,以具有大致呈矩形的环状形状。大致呈棒状的边界密封部17在固定面板13的前缘部分处的形成为以边界密封部17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反边缘与本体密封部16相连接的状态沿固定面板13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可动面板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状态下,本体密封部16与可动面板12的前缘部分和可动面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反的侧缘部分液密地接触,并且本体密封部16与固定面板13的后缘部分和固定面板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反的侧缘部分液密地接触。即,本体密封部16在开口11的周向边缘与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和固定面板13中的每一者的周向边缘之间进行密封。边界密封部17与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的后缘部分和固定面板13的前缘部分液密地接触。具体地,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和固定面板13二者都被单个挡风雨条15完全地沿周向密封。
下面,将对可动面板12的例如与其开闭操作相关的构型进行解释。这些构型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基本对称。即,可动面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部包括彼此基本相同的构型。因此,下文将解释可动面板1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构型。在图3中,为方便起见,不同类型的线表示不同的部件。
如图3至图5所示,在开口1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部分处设置有导轨20。导轨20例如由铝合金挤压材料制成,沿前-后方向延伸,同时包括沿导轨20的纵向方向恒定的横截面。具体地,如图15所示,导轨20包括沿前-后方向(即,沿垂直于绘有图15的纸面的方向)延伸的呈长形形状的底壁21。导轨20还包括竖直壁部22、竖直壁部23和竖直壁部24,竖直壁部22从底壁21向上延伸,竖直壁部23在比竖直壁部22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从底壁21向上延伸,竖直壁部24在比竖直壁部23在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从底壁21向上延伸的。竖直壁部24包括基本为曲柄形的横截面。在下文中,形成在底壁21的上侧的介于竖直壁部22与23之间的空隙被定义为用作外侧部分的车辆外侧空隙S1。形成在底壁21的上侧的介于竖直壁部23与24之间的空隙被定义为用作内侧部分的车辆内侧空隙S2。
竖直壁部22包括多个导向片(在该实施方式中有四个导向片)22a、22b、22c和22d,该多个导向片22a、22b、22c和22d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车辆高度方向)上面向彼此以便向车辆内侧突出。导向片22a、22b、22c和22d向车辆内侧突出的长度被设定为彼此基本相同。在沿上-下方向彼此相邻的导向片之间形成具有大致呈开口朝向车辆内侧的U形横截面的轨道部。即,轨道部20a、20b和20c分别形成于相邻的导向片22a、22b、22c和22d之间。
竖直壁部23的上端向车辆外侧弯曲,使得竖直壁部23与底壁21一起形成轨道部20d。竖直壁部24包括支撑壁部24a和支撑壁部24b,支撑壁部24a从竖直壁部24的下端部朝向车辆外侧突出,支撑壁部24b从支撑壁部24a的靠车辆外侧的外端朝向车辆外侧突出。支撑壁部24a和24b中的每者均包括基本为L形的横截面。此外,竖直壁部24包括位于竖直壁部24的上端部的一对导向片24c和24d,该上端部被定位在比下端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该一对导向片24c和24d在上-下方向上面向彼此布置,以便朝向车辆外侧突出。该一对导向片24c和24d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彼此基本相同。导向片24c、24d和支撑壁部24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相等的位置(equivalent position)设置。底壁21和竖直壁部24之间形成有轨道部20e,轨道部20e包括开口朝向车辆外侧的大致U形的横截面。彼此相邻的导向片24c和24d之间形成有轨道部20f,该轨道部20f包括大致呈开口朝向车辆外侧的U形的横截面。在支撑壁部24a的上侧形成有轨道部20g,该轨道部20g包括开口朝向车辆外侧的大致C形的横截面。在支撑壁部24b的上侧形成有轨道部20h,该轨道部20h包括大致呈开口朝向车辆外侧的C形的横截面。轨道部20g和20h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前导向块30附接至导轨20的前端。前导向块30包括前导向部31和附接部32,前导向部31定位在比导轨20的前端更靠前的位置并且具有大致呈扇形的形状,附接部32从前导向部31的后端向后侧突出并且具有大致呈长形的形状。
前导向部31处形成有从车辆外侧端朝向车辆内侧凹入的前导向槽31a。前导向槽31a形成为以倾斜地向上且向后延伸的大致拱形的形式弯曲。前导向槽31a的前端是封闭的而其后端是敞开的。附接部32处形成有从车辆外侧端朝向车辆内侧凹入的前连杆导向槽32a。前连杆导向槽32a形成为以倾斜地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大致拱形的形式弯曲。前连杆导向槽32a的上端(前端)和后端都是敞开的。
如图6A和6B中示出的,前导向槽31a的前端被定位在比导轨20的底壁21低的位置。前导向槽31a的后端连接至轨道部20f。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附接部32定位在导轨20的前端处的比导向片24c低的位置,并且配合至底壁21。即,附接部32配合至导轨20的前端,以便通过穿过形成在支撑壁部24a和24b的前端处的切割部分而跨接在轨道部20e与20g等之间。前导向块30设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中的最靠车辆内侧处。前连杆导向槽32b的上端是敞开的,但是,该上端由导向片24c覆盖,该导向片24c定位在前连杆导向槽32a的上端处。前连杆导向槽32a的后端被连接至轨道部20e。
如图3和图4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用作中央固定块的中央导向块35在固定面板13的前侧附接至导轨20沿其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另外如图6D所示,中央导向块35设置成邻近竖直壁部22并且位于竖直壁部22的车辆内侧处。中央导向块35通过穿过形成在导向片22a、22b、22c和22d处的切口部分而跨接在底壁21上的轨道部20a、20b和20c之间,从而配合并且固定至导轨20。中央导向块35设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的最靠车辆外侧处。
中央连杆导向槽35a在中央导向块35处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贯通。中央连杆导向槽35a形成为倾斜地向上和向后延伸的大致拱形的形状。中央连杆导向槽35a的前端是封闭的而其后端是敞开的。中央连杆导向槽35a的后端连接至轨道部20b。
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的且用作后固定块的后导向块36在固定面板13的前端的后侧附接至导轨20的沿其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另外如图8B所示,后导向块36设置成邻近竖直壁部22并且位于竖直壁部22的车辆内侧处。后导向块36通过穿过形成在导向片22b、22c和22d处的切口部分而跨接在位于导向片22a上方的轨道部20b和20c之间,从而配合并且固定至导轨20。后导向块36同样设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的最靠车辆外侧处。
后连杆导向槽36a在后导向块36处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贯通。后连杆导向槽36a以倾斜地向上和向后延伸的大致拱形的形式形成。后连杆导向槽36a的前端是封闭的而其后端是敞开的。后连杆导向槽36a的后端连接至轨道部20c。
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限制块37附接在后导向块36的附近。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在导轨20的导向片24d处形成有一对端部,即,前端部25和后端部26。限制块37包括本体部分37a和凸缘37b,本体部分37a大致呈块状并且配合至夹住在前端部25与后端部之间的部分(即,切除部),凸缘37b从本体部分37a的上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定位在导向片24d的上侧。本体部分37a的前端面和凸缘37b的连接至本体部分37a的前端面的下端面形成中央限制部38,该中央限制部38与前端部25协同起作用。此外,本体部分37a的后端面与凸缘37b的连接至本体部分37a的后端面的下端面形成后限制部39,该后限制部39与后端部26协同起作用。如图8B和8C所示,限制块37设置成邻近竖直壁部24的上端部并且位于竖直壁部24的车辆外侧处。限制块37布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中的上部的最靠车辆内侧处。
如图3和图4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的且用作前驱动滑块的前滑块40附接至导轨20以便定位在前导向块30的后侧。前滑块40被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前滑块4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布置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前滑块40的前端部形成有从车辆内侧表面朝向车辆外侧凹入的用作长形槽的导向槽41。导向槽41包括后纵向槽41a、后倾斜槽41b、前纵向槽41c和前倾斜槽41d,后倾斜槽41b连接至后纵向槽41a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下和向前延伸,前纵向槽41c连接至后倾斜槽41b的前端,前倾斜槽41d连接至前纵向槽41c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下和向前延伸。后纵向槽41a和前纵向槽41c都沿前-后方向延伸。后纵向槽41a的后端以及前倾斜槽41d的前端都是封闭的。
前滑块40包括从前滑块40的前端部的上端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的滑块部分42。前滑块40的后端部形成延伸至车辆内侧的滑块部分43。如图6C所示,前滑块40基本在底壁21上布置在邻近竖直壁部23并且位于竖直壁部23的车辆内侧的位置处。前滑块40设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中的最靠车辆外侧处。以滑块部分42配合至轨道部20f且滑块部分43配合至轨道部20h的状态,前滑块40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滑块40经由滑块部分43连接至传动带,所述传动带配合至轨道部20g。传动带由例如用作电马达的致动器驱动,以便沿轨道部20g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滑块40随着传动带的运动而与传动带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3和4所示,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并且用作前保持构件的前连杆50支撑在前滑块40处,以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前连杆5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定位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前连杆50包括位于前下端部的前支撑销51和位于后端部的前接合销52。前支撑销51向车辆内侧突出并且前接合销52沿车辆宽度方向突出。如图6A,6B和6C所示,前连杆50在底壁21上方基本设置在比导向片24c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并且夹在前导向块30和前滑块40之间。前连杆50布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中。
例如在可动面板12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前支撑销51被插入成定位在前导向块30的前导向槽31a中。前支撑销51与前导向槽31a相接合,以便能够相对于前导向槽31a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前导向槽31a在前导向槽31a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中,前支撑销51定位在前导向槽31a的前端处。
前接合销52的在车辆外侧以及车辆内侧处的突出部分别形成前导向部52a和前限制部52b。前导向部52a被插入成定位在前滑块40的导向槽41内,以便与导向槽41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导向槽41转动以及能够相对于导向槽41沿导向槽41的纵向方向移动。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前导向部52a定位在后纵向槽41a处。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前限制部52b被插入成定位在前导向块30的前连杆导向槽32a内,以便与前连杆导向槽32a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前连杆导向槽32a旋转以及相对于前连杆导向槽32a沿前连杆导向槽32a的纵向方向移动。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前限制部52b定位在的前连杆导向槽32a的前端。
如图3至图5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且其中插入有金属板的驱动滑块60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地,驱动滑块60定位在导轨20处的前滑块40的后侧。驱动滑块6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定位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驱动滑块60包括位于前上端部的中央接合销61和位于后上端部的后接合销62。中央接合销61和后接合销62向车辆内侧突出。另外如图7D所示,驱动滑块60基本设置成邻近导向片24c和24d并且位于导向片24c和24d的车辆外侧处。驱动滑块60的下端部形成滑块部分63,该滑块部分63向车辆内侧突出,以便配合至轨道部20h。驱动滑块60布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中。驱动滑块60经由滑块部分63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沿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滑块60经由滑块部分63连接至传动带。因此,驱动滑块60也随着传动带的运动而与传动带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中央接合销61和后接合销62都被插入成定位在轨道部20f中。
如图3和4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且其中插入有金属板的中央提升导向件70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用作中央升降构件。具体地,中央提升导向件70定位在导轨20处的限制块37的前侧。中央提升导向件7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定位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处。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前端部形成有从车辆外侧面向车辆内侧凹入的用作长形槽的第一导向槽71。第一导向槽7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槽部71a以及连接至纵向槽部71a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的倾斜槽部71b。纵向槽部71a的后端和倾斜槽部71b的前端都是封闭的。此外,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第二导向槽72。用作长形槽的第二导向槽72从车辆外侧面向车辆内侧凹入。第二导向槽72包括后纵向槽部72a、倾斜槽部72b和前纵向槽部72c,后纵向槽部72a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槽部72b连接至后纵向槽部72a的前端,以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前纵向槽部72c连接至倾斜槽部72b的前端,以便沿前-后方向延伸。大致呈L形的中央止挡附接件73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处形成为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后端沿后上方的方向延伸。
如图6D和7A所示,中央提升导向件70基本设置成邻近竖直壁部23并且位于竖直壁部23的车辆外侧处,以便支撑在底壁21上,从而可沿前-后方向移动。中央提升导向件70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的最靠车辆内侧处。此外,如图7B所示,中央提升导向件70包括滑块部分74,该滑块部分74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车辆外侧突出,以便配合至轨道部20a。中央提升导向件70同样经由滑块部分74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如图7C所示,中央止挡附接件73的上端部被移位至车辆内侧,以便定位在竖直壁部23的正上方。
如图3和图4所示,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大致呈臂状的中央连杆80支撑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处。中央连杆8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被定位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中央连杆8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端部的第一支撑销81和位于中间部分的第二支撑销82。第一支撑销81沿车辆宽度方向突出,而第二支撑销82向车辆内侧突出。
另外如图7A所示,中央连杆8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基本设置成邻近中央提升导向件70并且位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车辆外侧处。中央连杆80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处。第一支撑销81的位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突出部分别形成中央导向部81a和中央导向部81b。中央导向部81a被插入成定位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纵向槽部71a中,以便与纵向槽部71a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纵向槽部71a旋转以及能够相对于纵向槽部71a沿纵向槽部71a的纵向方向移动。中央导向部81b被插入成定位在导轨20的轨道部20a内,以便与轨道部20a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轨道部20a旋转以及能够相对于轨道部20a沿轨道部20a的纵向方向移动。第二支撑销82被插入成定位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第二导向槽72内,以便与第二导向槽72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二导向槽72旋转以及能够相对于第二导向槽72沿第二导向槽72的纵向方向移动。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第二支撑销82定位在后纵向槽部72a处。
相应地,中央连杆80相对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等的姿态(即方向或取向)是通过被插入成定位在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内的第一支撑销81和第二支撑销82来设定的。中央连杆80的姿态是基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相对于中央连杆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改变的。
如图3和4所示,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大致呈椭圆形并且用作中央止挡构件的中央止挡连杆85支撑在中央连杆80处。中央止挡连杆85与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一起构成中央功能构件。中央止挡连杆85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定位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的下侧。另外如图7A所示,中央止挡连杆8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基本布置在中央连杆80的附近并且位于中央连杆80的车辆外侧处。通过将第一支撑销81的中央导向部81b插入成定位在中央止挡连杆85的后端部内,使得中央止挡连杆85可旋转地连接至中央连杆80。中央止挡连杆85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内。
如图6D所示,中央止挡连杆85包括在前端部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止挡销86。中央止挡销86的位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突出部分形成中央止挡部86a和中央止挡部86b。中央止挡部86a被插入成定位在位于第一支撑销81的前侧的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第一导向槽71内,以便与第一导向槽71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一导向槽71旋转以及能够相对于第一导向槽71沿第一导向槽71的纵向方向移动。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中央止挡部86a被定位在纵向槽部71a处。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中央止挡部86b定位在中央导向块35的中央连杆导向槽35a的前端。即,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中央导向部81a和中央止挡部86a都被插入成定位在纵向槽部71a内,同时中央止挡部86a被插入成定位在中央连杆导向槽35a内,从而限制中央止挡连杆8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此外,能够限制连接至中央止挡连杆85的中央连杆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3和4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用作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的中央止挡块90经由中央止挡附接销75可旋转地连接至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中央止挡附接件73。中央止挡块90包括连接部91和止挡部92,连接部91大致呈臂状并且相对于中央止挡附接销75向后方径向地延伸,止挡部92连接至连接部91的后端并且相对于连接部91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在止挡部92的下部形成有从车辆外侧面朝向车辆内侧凹入的大致呈L形的止挡槽93。止挡槽93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槽93a以及连接至纵向槽93a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的倾斜槽93b。纵向槽93a的后端和下端是敞开的而其前端是封闭的。倾斜槽93b的上端是封闭的。
如图7C所示,中央止挡块90基本上配合至轨道部20f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中央止挡附接销75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便跨接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上。中央止挡附接销75的相反端部连接至中央止挡附接件73和连接部91。如图7D所示,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驱动滑块60的中央接合销61配合到止挡槽93的倾斜槽93b中。即,倾斜槽93b限制了中央止挡块90相对于中央接合销61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使得中央止挡块90可以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连接至中央止挡块90的中央提升导向件70也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例如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的中央止挡偏压构件95缠绕在中央止挡附接销75周围。中央止挡偏压构件95的端部分别与中央止挡附接件73和连接部91相接合,从而将中央止挡块90偏压为相对于中央止挡附接销75沿使止挡部92抬起的方向旋转,即沿止挡部92与导向片24d相接触的旋转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中央限制部38形成为通过导向片24d(前端部25)和限制块37之间的协作而起作用。因此,在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后方移动的中央止挡块90到达中央限制部38的情况下,被中央止挡偏压构件95向上偏压的止挡部92配合到中央限制部38中。因此,抑制了中央止挡块9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同时,纵向槽93a到达中央接合销61,使得中央接合销61可以通过穿过纵向槽93a而进入定位在纵向槽93a的后面的轨道部20f。因此,驱动滑块60能够移动而中央止挡块90等被遗留在驱动滑块60的后面。
另一方面,在驱动滑块60与中央止挡块90一起向后方移动之后,驱动滑块60向前方移动并且将中央止挡块90等遗留在驱动滑块60的后面,在该情况下,中央接合销61从轨道部20f进入至纵向槽93a以便到达倾斜槽93b。因此,中央止挡块90抵抗中央止挡偏压构件95的偏压力沿使止挡部92下降的方向旋转,使得止挡部92脱离中央限制部38以便进入轨道部20f。因此,中央止挡块90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同时,倾斜槽93b限制了中央止挡块90相对于中央接合销61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以便使中央止挡块90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前连杆50包括位于前上端的前连接销53,使得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长形形状的支撑托架100的前端部经由前连接销53连接至前连杆50,以便能够相对于前连杆50旋转。支撑托架100被固定至可动面板12的下表面,以便在导轨20的上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被支撑在中央连杆80的后端部处。具体地,在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形成有中央切换部101。同样如图7B所示,中央切换部101包括在竖直壁部23的上侧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槽形,其中,竖直壁部23定位在比可动面板12的车辆外侧边缘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具体地,在中央切换部101处形成有从车辆外侧的内壁面向车辆内侧凹入的支撑槽102。中央连杆80的后端部在竖直壁部23的上侧向车辆内侧移位,并且中央连接销83向车辆内侧突出。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被支撑在中央连杆80处,其中,中央连杆80的后端部从中央切换部101的下侧插入到中央切换部101中,使得中央连接销83定位在支撑槽102内。
在支撑托架100的中央切换部101的后面形成有后切换部103。后切换部103形成为大致呈矩形筒状,并且在大致对应于可动面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边缘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延伸及贯通。如图14C所示,后切换部103的底壁形成被支撑片104。
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其中插入有金属板的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后提升导向件110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该后提升导向件110定位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后侧处。后提升导向件110用作后升降构件。后提升导向件11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被定位在固定面板13的下侧。在后提升导向件11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从车辆外侧面向车辆内侧凹入的用作长形槽的第一导向槽111。第一导向槽11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槽部111a以及连接至纵向槽部111a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的倾斜槽部111b。纵向槽部111a的后端和倾斜槽部111b的前端都是封闭的。此外,在后提升导向件110的前端形成有从车辆外侧面向车辆内侧凹入的用作长形槽的第二导向槽112。第二导向槽112包括后纵向槽部112a、倾斜槽部112b和前纵向槽部112c,后纵向槽部112a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槽部112b连接至后纵向槽部112a的前端以便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前纵向槽部112c连接至倾斜槽部112b的前端以便沿前-后方向延伸。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后止挡附接件113形成为从后提升导向件110的后端向上延伸。
如图8B和8C所示,后提升导向件110基本设置成邻近竖直壁部23且位于竖直壁部23的车辆外侧处,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可动地支撑在底壁21上。后提升导向件110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的最靠车辆内侧处。如图8D所示,后提升导向件110包括滑块部分114,该滑块部分114从后提升导向件110的后端朝向车辆外侧突出,以便配合在底壁21与导向片22a之间。后提升导向件110同样经由滑块部分114支撑在导轨20处,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后止挡附接件113定位在竖直壁部23的正上方。
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大致呈臂状的后连杆120支撑在后提升导向件110处。后连杆12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定位在固定面板13的下侧处。后连杆12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的第一支撑销121以及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的第二支撑销122。第一支撑销121沿车辆宽度方向突出且第二支撑销133向车辆内侧突出。
另外如图8C所示,后连杆120基本设置成邻近后提升导向件110且位于后提升导向件11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外侧。后连杆120设置在比固定面板13的车辆外侧边缘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后连杆120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后连杆120被布置在基本对应于可动面板12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边缘的位置(即,布置有后切换部103的位置)处。后连杆120在按压于本体密封部16上面的同时能够相对于固定面板13向上伸出,如图14C所示。
第一支撑销121的在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处的突出部分形成后导向部121a和121b。后导向部121a被插入成定位在后提升导向件110的纵向槽部111a内,以便与纵向槽部111a接合为能够相对于纵向槽部111a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纵向槽部111a沿纵向槽部111a的纵向方向移动。后导向部121b被插入成定位在导轨20的轨道部20b内,以便与轨道部20b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轨道部20b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轨道部20b沿轨道部20b的纵向方向移动。如图8A所示,第二支撑销122被插入成定位在后提升导向件110的第二导向槽112内,以便与第二导向槽112相接合,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二导向槽112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导向槽112沿第二导向槽112的纵向方向移动。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第二支撑销122定位在后纵向槽部112a处。
因此,后连杆120相对于后提升导向件110等的姿态(即,方向或取向)是通过被插入成定位在第一导向槽111和第二导向槽112内的第一支撑销121和第二支撑销122来设定的。后连杆120的姿态基于后提升导向件110相对于后连杆120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来改变。
如图5所示,在后连杆120处形成有向前开口的大致U形的支撑片123。例如,如图14C所示,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打开状态下,支撑片123通过沿上-下方向夹住后切换部103的被支撑片104来支撑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
如图5所示,例如由金属板制成的、用作后止挡构件的呈椭圆形的后止挡连杆125支撑在后连杆120处。后止挡连杆125与后提升导向件110一起构成后功能构件。后止挡连杆125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便定位在固定面板13的下侧。同样如图8C所示,后止挡连杆125基本上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成邻近后连杆120并且位于后连杆120的车辆外侧处。在第一支撑销121的后导向部121b被插入成定位在后止挡连杆125的后端部处的状态下,后止挡连杆125可旋转地连接至后连杆120。后止挡连杆125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
如图8B所示,后止挡连杆125包括在其前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止挡销126。后止挡销126的在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处的突出部分别形成后止挡部126a和126b。后止挡部126a被插入成定位在位于第一支撑销121的前侧处的后提升导向件110的第一导向槽111内。后止挡部126a与第一导向槽111相接合,以便可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11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11沿第一导向槽111的纵向方向移动。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后止挡部126a被定位在纵向槽部111a处。例如在可动面板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后止挡部126b定位在后导向块36的后连杆导向槽36a的前端处。即,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后导向部121a和后止挡部126a都被插入成定位在纵向槽部111a,同时后止挡部126b被插入成定位在后连杆导向槽36a中。因此,限制了后止挡连杆12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也限制了连接至后止挡连杆125的后连杆12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且用作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的后止挡块130经由后止挡附接销115可旋转地连接至后提升导向件110的后止挡附接件113。后止挡块130与后提升导向件110一起构成后升降构件。后止挡块130包括连接部131和止挡部132,连接部131大致呈臂状并且相对于后止挡附接销115向前方延伸,止挡部132连接至连接部131的前端并且相对于连接部131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在止挡部132的下部形成有从车辆外侧面朝向车辆内侧凹入的大致呈L形的止挡槽133。止挡槽133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槽133a以及连接至纵向槽133a的后端以便倾斜地向上和向后延伸的纵向槽133b。纵向槽133a的前端和下端是敞开的而其后端是封闭的。倾斜槽133b的上端是封闭的。
如图8D所示,后止挡块130基本上配合至轨道部20f,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后止挡附接销115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便跨接在车辆内侧空隙S2上方。后止挡附接销115的相反端连接至后止挡附接件113和连接部131。例如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的后止挡偏压构件135缠绕在后止挡附接销115周围。后止挡偏压构件135的相应的端部与后止挡附接件113和连接部131相接合,从而将后止挡块130偏压为沿止挡部132抬起的方向相对于后止挡附接销115旋转。
如上文所示,后限制部39形成为通过导向片24d(后端部26)与限制块37之间的协作而操作。因此,例如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关闭状态下,被后止挡偏压构件135向上偏压的止挡部132配合至后限制部39中。因此,抑制了后止挡块13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此时,纵向槽133a在前侧连接至轨道部20f,使得向后方移动的驱动滑块60的后接合销62被构造成进入纵向槽133a。因此,在驱动滑块60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后接合销62从轨道部20f进入纵向槽133a以便到达倾斜槽133b。因此,后止挡块130抵抗后止挡偏压构件135的偏压力而沿使止挡部132降低的方向旋转。止挡部132从后止挡部39脱离以便进入轨道部20f。因此,后止挡块13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同时,倾斜槽133b限制后止挡块130相对于后接合销6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后止挡块130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后方移动。连接至后止挡块130的后提升导向件110还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后止挡块130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后移动之后,后止挡块130向前移动并且到达后限制部39,在上述情况下,被后止挡偏压构件135向上偏压的止挡部132配合至后限制部39。因此,抑制了后止挡块13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同时,纵向槽133a到达后接合销62,使得后接合销62可通过穿过纵向槽133a而进入定位在纵向槽133a的前面的轨道部20f。随后,驱动滑块60能够在离开后止挡块130等的同时向前移动。
将对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操作进行解释。在可动面板12处于如图4和5所示的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前导向块30限制前连杆5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中央导向块35和中央止挡连杆85限制中央连杆8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中央止挡块90允许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后移动。此外,后止挡块130限制后提升导向件11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后导向块36和后止挡连杆125限制后连杆12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后止挡块130沿向后方向远离驱动滑块60定位。后提升导向件110等维持前述状态,直到驱动滑块60到达后止挡块130为止。
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与传动带一体地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随着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与驱动滑块60等沿向后方向的一体的运动,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前纵向槽部72c到达中央连杆80的第二支撑销82。同时,如图9所示,中央连杆80相对于第一支撑销81沿使中央连接销83抬起的方向(即沿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在中央连杆80中,第一支撑销81和第二支撑销82由中央提升导向件70的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引导。支撑托架100相对于前连接销53旋转,使得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与可动面板12一起升高。即:可动面板12被置于向上倾斜状态。同时,纵向槽部71a的前端到达中央连杆80的中央止挡销86。
同时,在前滑块40的前纵向槽41c到达前连杆50的前接合销52的状态下,随着前滑块40的向后的运动,前连杆50相对于前支撑销51旋转,其中,前连杆50中的前接合销52由导向槽41引导。同时,前连杆50的前接合销52到达前导向块30的前连杆导向槽32a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
在前述状态下,在前滑块部分40和驱动滑块60进一步一体地向后移动的情况下,随着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与驱动滑块60等沿向后方向的一体的运动,倾斜槽部71b的前端到达中央止挡连杆85的中央止挡销86,如图10所示。同时,在第一支撑销81和中央止挡销86由第一导向槽71引导的状态下,中央止挡连杆85相对于第一支撑销81沿使中央止挡销86抬起的方向(即沿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中央止挡连杆85的前述旋转,中央止挡销86到达中央导向槽35的中央连杆导向槽35a的后端,即,到达中央连杆导向槽35a的敞开端。因为中央止挡销86可进入轨道部20b,因此中央止挡连杆85能够与中央连杆80一起向后移动。
同时,随着前滑块40的向后的运动,前倾斜槽41d的前端到达前接合销52。前连杆50进一步相对于前支撑销51旋转,其中,前接合销52由导向槽41引导。同时,前接合销52到达前连杆导向槽32a的后端,即,到达前连杆导向槽32a的敞开端。由于前接合销52能够进入轨道部20e,因此前连杆50可向后移动。
接下来,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进一步一体地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随着中央提升导向件70进一步向后移动,中央止挡连杆85与中央连杆80一体地向后移动,其中,中央止挡连杆85中的中央止挡销86压靠倾斜槽部71b(第一导向槽71)的内壁面。
同时,随着前滑块40进一步向后移动,前连杆50与前滑块40一体地向后移动,其中,前连杆50中的前接合销52压靠前倾斜槽41d(导向槽41)的内壁面。同时,前连杆50相对于前接合销52沿使前连接销53抬起的方向(即,沿图1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前连杆50中的前支撑销51由前导向槽31a引导。支撑托架100整体地抬起或与可动面板12一起升高。即,可动面板12被置于弹起的状态。此时,前支撑销51到达前导向槽31a的后端,即,到达前导向槽31a的敞开端。因为前支撑销51可以进入轨道部20f,所以前连杆50可向后移动。
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进一步以前述状态一体地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前连杆50在向后移动的同时通过前连接销53按压支撑托架100的前端部,而使支撑托架100向后移动。中央连杆80在向后移动的同时通过中央连接销83维持对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中央切换部101)的支撑。因此,可动面板12在维持弹起状态的同时向后移动,即可动面板12被打开(执行打开操作)。在可动面板12的打开操作中,前连杆50和中央连杆80的姿态维持基本不变。因此,前连杆50支撑支撑托架100的位置(前连杆50的保持位置)和中央连杆80支撑支承托架100的位置(中央连杆80的保持部)也都维持基本不变,即前连杆50和中央连杆80的保持位置之间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上也保持基本不变。
如图12A所示,随着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沿向后方向的一体的移动,驱动滑块60的后接合销62到达后止挡块130的止挡槽133。在这种情况下,后接合销62从轨道部20f进入纵向槽133a,从而到达倾斜槽133b,使得后止挡块13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后移动。因此,在驱动滑块60进一步以前述状态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后提升导向件110与后止挡块130一起向后移动。
随着前述操作,在如图12B所示的前纵向槽部112c到达第二支撑销122的情况下,后连杆120相对于第一支撑销121沿使支撑片123抬起的方向(即,沿图12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第一支撑销121和第二支撑销122由第一导向槽111和第二导向槽112引导。因此,支撑片123被布置在与前滑块40等一起向后移动的支撑托架100的被支撑片104的后面。
因此,在如图12C所示的支撑托架100进一步与前滑块40等一起向后移动的情况下,支撑片123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夹住被支撑片104而支撑支承托架100的后端部。这时,中央止挡块90到达中央限制部38,从而抑制中央止挡块9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驱动滑块60能够向后方向移动,而中央止挡块90等被遗留在驱动滑块60的后面。倾斜槽部111b到达后止挡连杆125的后止挡销126,从而在第一支撑销121和后止挡销126由第一导向槽111引导的状态下,后止挡连杆125相对于第一支撑销121沿使后止挡销126抬起的方向(即,沿图12C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后止挡销126到达后导向块36的后连杆导向槽36a的后端,即,到达后连杆导向槽36a的敞开端。因为后止挡销126可进入轨道部20c,因此后止挡连杆125可与后连杆120一起向后移动。
在前述状态下,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进一步一体地向后移动的情况下,随着后提升导向件110进一步向后移动,后止挡连杆125与后连杆120一体地向后移动,其中,后止挡连杆125中的后止挡销126压靠倾斜槽部111b(第一导向槽111)的内壁面。因此,随着前连杆50向后移动,前连杆50的前连杆销53按压支撑托架100的前端部,以便使支撑托架100向后移动。后连杆120在向后移动时通过支撑片123维持对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被支撑片104)的支撑。因此,可动面板12在维持弹起状态的同时进一步向后移动,即,执行打开操作。另一方面,随着可动面板12的打开操作,与中央提升导向件70等一同遗留在驱动滑块60后面的中央连杆80的中央连接销83在中央止挡块90被遗留在驱动滑块60后面的位置处脱离支撑槽102。因此,可动面板12(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80变换或替换为后连杆120(即,从中央连杆80切换为后连杆120)。然后,如图13所示,在可动面板12的后端部被后连杆120支撑的同时,可动面板12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
如图14A所示,确定的是,从前导向块30的前导向槽31a进入轨道部20f的前支撑销51被维持为定位在轨道部20f,直到可动面板12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为止。此外,如图14B所示,确定的是,从前导向块30的前连杆导向槽32a进入轨道部20e的前接合销52(前限制部52b)被维持为定位在轨道部20e处直到可动面板12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为止。此外,如图14C所示,确定的是,从在宽度方向上的形成于固定面板13和竖直壁部22之间的空隙向上突出的后连杆120的支撑片123沿上-下方向夹住被支撑片104,从而支撑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此外,如图14D所示,根据建议或结果表明,后连杆120在向上突出的同时压靠本体密封部16,其中,后连杆120中的第二支撑销122由后提升导向件110的第二导向槽112引导。
可动面板12的从完全打开状态起始的关闭操作是以与前述打开操作相反的顺序执行的。如图13所示,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在可动面板12的完全打开状态中一体地向前移动的情况下,前连杆50与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一体地向前移动,其中,前连杆50中的前接合销52压靠前倾斜槽41d(导向槽41)的内壁面。此外,随着后提升导向件110向前移动,后止挡连杆125与后连杆120一体地向前移动,其中,后止挡连杆125中的后止挡销126压靠倾斜槽部111b(第一导向槽111)的内壁面。因此,前连杆50在向前移动的同时通过前连接销53按压支撑托架100的前端部。后连杆120在向前移动的同时通过支撑片123维持对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被支撑片104)的支撑。可动面板12在维持弹起状态的同时向前移动,即,执行关闭操作。
如图12C、12B和12A中的变化所表明的,在支撑托架100与前滑块40等一起向前移动的情况下,被以前述方式留在后方的中央连杆80的中央连接销83插入至中央切换部101的支撑槽102中,从而支撑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此外,中央接合销61从轨道部20f进入纵向槽93a以便到达倾斜槽93b,使得中央止挡块9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能够与驱动滑块60一起一体地沿向前方向移动。因此,中央提升导向件70等与中央止挡块90一起向前移动。
后止挡连杆125相对于第一支撑销121沿使后止挡销126降低的方向(沿图12A至图12C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抑制后连杆120与后止挡连杆125一起向前移动,其中,后止挡销126进入后止挡连杆125并且定位在后连杆导向槽36a内。与后止挡连杆125一起遗留在后面的后连杆120的支撑片123在后连杆120和后止挡连杆125的向前的移动被抑制的位置处脱离被支撑片104。因此,可动面板12(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的支撑件从后连杆120变换成中央连杆80。然后,后连杆120相对于第一支撑销121沿使支撑片123降低的方向(沿图12A至图12C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后连杆120内的第一支撑销121和第二支撑销122由第一导向槽111和第二导向槽112引导。后止挡块130到达后限制部39,从而抑制后止挡块13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驱动滑块60可向前移动,而后止挡块130等被遗留在驱动滑块60的后面。
在前述状态下,如图11、10和9中的变化所表明的,在前滑块40和驱动滑块60进一步一体地向前移动的情况下,以前支撑销51进入前导向槽31a并且前接合销52进入前连杆导向槽32a的状态抑制了前连杆50的向前移动。然后,中央止挡连杆85相对于第一支撑销81沿使中央止挡销86降低的方向(沿图9至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抑制中央连杆80与中央止挡连杆85一起向前移动,其中,中央止挡销86进入中央止挡连杆85并且定位在中央连杆导向槽35a内。如图4所示,中央连杆80相对于第一支撑销81沿使中央连接销83降低的方向(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中央连杆80中的第一支撑销81和第二支撑销82由第一导向槽71和第二导向槽72引导。相应地,可动面板12被置于完全关闭状态。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驱动滑块60向后移动的情况下,中央连杆80使得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面板12升高,并且在维持可动面板12的升高状态的同时与可动面板12一起向后移动。可动面板12因此被打开(执行打开操作)。此后,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80变换或替换为处于升高(抬起)状态的后连杆120,即,中央连杆80将可动面板传递至处于升高状态的后连杆120,然后中央连杆80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保持抬起状态的后连杆120与可动面板12进一步一起向后移动。相应地,可动面板12被进一步打开以便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
中央连杆80在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80变换为后连杆120后停止移动。在此情况下,因为中央连杆80与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中央止挡连杆85一起设置在导轨20的车辆外侧空隙S1处,因此抑制了设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处并与可动面板12一起向后移动的前连杆50与中央连杆80等的相互干涉。可以充分确保前连杆50的移动量,从而增加可动面板12的打开量。
此外,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中央连杆80、中央止挡连杆85、后提升导向件110、后连杆120以及后止挡连杆125都被布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处。因此,与以下情况相比,即,由中央提升导向件70、中央连杆80和中央止挡连杆85构成的组以及由后提升导向件110、后连杆120和后止挡连杆125构成的组相对于彼此设置在导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根据本实施方式,导轨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小。
在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在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之间变换或替换的情况下,前述两个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互不重叠。具体地,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后提升导向件11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互不重叠,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互不重叠,并且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互不重叠。因此,避免了当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在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之间变换时前述两个组的相互干涉。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面板12的前端部(支撑托架100)支撑在能够在导轨20的车辆内侧空隙S2中移动的前连杆50处。例如,如果在例如可动面板12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可动面板12的前端部直接由前滑块40抬起以便确保可动面板12的前端部的提升量,则要求前滑块40具有用于确保前述提升量的合适的高度尺寸。因此,前滑块4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放大可能无法避免。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可动面板12的前端部被前滑块40经由前连杆50抬高,因此,前滑块40简单地包括如下高度尺寸,即,通过所述高度尺寸,前连杆可以以确保前述升高量的旋转量来旋转。因此,可以减小前驱动滑块的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后提升导向件110相对于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设置在车辆内侧。因此,抑制了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后提升导向件110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与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的干涉,从而将产生有效的布置。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相对于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设置在车辆外侧,并且中央导向块35和后导向块36相对于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设置在车辆外侧。因此,抑制了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以及中央导向块35和后导向块36在车辆外侧空隙S1中的彼此干涉,从而使彼此有效地布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驱动滑块60可通过中央止挡块90可靠地彼此接合和脱离。通过相同的方式,后提升导向件110和驱动滑块60可通过后止挡块130而可靠地彼此接合和脱离。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后连杆120的抬起(升高)已完成的状态下,中央止挡块90在后止挡块130与驱动滑块60相接合后脱离驱动滑块60,使得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80变换为后连杆120。因此,在诸如中央止挡块90脱离驱动滑块60后,后止挡块130与驱动滑块60相接合的情况下,无需在中央连杆80的移动停止后为了升高后连杆120而使驱动滑块60向后移动。驱动滑块60的用于将可动面板12置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移动量可以减小,这可以使导轨20的长度减小。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面板12整体地由单个挡风雨条15沿周向密封,该单个挡风雨条15一体地包括本体密封部16和边界密封部17。通过相同的方式,固定面板13整体地由单个挡风雨条15沿周向密封。因此,可以在可动面板12和固定面板13的整个周缘无中断地获得密封功能。
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边界密封部17设置在中央连杆80的向后方的运动轨迹上。然而,由于中央连杆80在达到边界密封部17之前停止运动,使得可动面板12的支持件切换为后连杆120,因此可动面板12的打开操作不被边界密封部17中断。
因此,可动面板12的打开量可增加而不会破坏密封功能。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前连杆50和前滑块40中的每者均被设置在最前面的位置处并且同时可动面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前连杆50和前滑块40布置在车辆内侧空隙S2处,使得导流板14可设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处。具体地,虽然导流板14以例如与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中央连杆80(后提升导向件110和后连杆120)相同的方式设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处,但是导流板14布置在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中央连杆80(后提升导向件110和后连杆120)的前侧从而避免与其相干涉。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呈板状的后连杆120处的支撑片123支撑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因此,例如,与支撑托架100的后端部被跟随中央连接销83向车辆内侧突出的连接销支撑的情况相比较,后连杆120的从固定面板13向上突出的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减小。此外,导轨20的用于实现后连杆120从固定面板13向上突出的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减小。
实施方式可按如下进行改变。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在中央连杆80与后连杆120之间的切换(转变)可以以避开除边界密封部17以外的障碍的方式执行。在此情况下,挡风雨条15可被构造成使得在边界密封部17的各个端部处的密封性能中断。
此外,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80至后连杆120的切换可以在中央连杆80停止运动后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可动面板12的支撑件的切换而进行的后连杆120的升高(提升)可以在中央连杆80停止运动后实施。具体地,中央止挡块90可以在后止挡块130与驱动滑块60相接合之前脱离驱动滑块60。
在实施方式中,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可以相对于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设置在车辆内侧。此外,中央导向块35和后导向块36可以相对于中央止挡连杆85和后止挡连杆125设置在车辆内侧。
此外,中央提升导向件70和后提升导向件110可以相对于对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设置在车辆外侧。例如,前连杆50可以省略,并且设置在设置有前连接销53的位置处、跟随前支撑销51并且用作前保持构件的前支撑销可以直接支撑在导轨20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前滑块40可以设置在车辆外侧空隙S1处。此外,前滑块40可以与驱动滑块60一体地形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面板13可以被打开和关闭(执行打开和关闭操作)。此外,可以将沿前-后方向设置成面向彼此的三个或两个面板安装在车顶10。然后,这些面板中的一个面板以及定位在这些面板中的一个面板的后面的其他面板可分别用作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第二面板可以始终关闭或选择性的打开和关闭。

Claims (6)

1.一种天窗装置,包括:
第一面板(12),所述第一面板(12)构造成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辆的车顶(10)处的开口(11);
第二面板(13),所述第二面板(13)沿车辆前-后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2)的后侧;
导轨(20),所述导轨(20)布置在所述开口(1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驱动滑块(60),所述驱动滑块(60)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S2)处,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前保持构件(50),所述前保持构件(50)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2)的前端部且布置在所述内侧部分(S2)处,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所述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中的每者均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S1)处;
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后功能构件(110、125),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后功能构件(110、125)中的每者均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所述外侧部分(S1)处,以便能够接合和脱离所述驱动滑块(60),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使得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后功能构件(110、125)使得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
所述中央连杆(80)被构造成随着所述驱动滑块(60)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面板(12)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所述第一面板(12)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所述第一面板(12)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所述后连杆(120)随后在所述后连杆(12)升高的状态下从所述中央连杆(80)接收所述第一面板(12),以便支撑所述第一面板(12),并且所述后连杆(120)在将所述第一面板(12)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面板(12)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在所述第一面板(12)被所述后连杆(120)接收后,所述中央连杆(80)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还包括:
前驱动滑块(40),所述前驱动滑块(40)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内侧部分(S2),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前驱动滑块(40)定位在所述驱动滑块(6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其中
所述前保持构件(50)为前连杆,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前驱动滑块(40)接合并且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面板(12)的所述前端部,随着所述前驱动滑块(40)向车辆后方移动,所述前连杆(50)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面板(12)的所述前端部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所述前连杆(50)在将所述第一面板(12)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所述第一面板(12)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中
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后功能构件(110、125)分别包括中央升降导向件(70)以及后升降导向件(110),所述中央升降导向件(70)和后升降导向件(110)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所述驱动滑块(60),
所述中央连杆(80)被构造成随着所述中央升降导向件(70)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同时所述后连杆(120)被构造成随着所述后升降导向件(110)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
所述中央升降导向件(70)设置在所述中央连杆(8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同时所述后升降导向件(110)设置在所述后连杆(1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窗装置,还包括:
固定至所述导轨(20)的中央固定块(35)和后固定块(36),其中
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包括中央止挡构件(85),所述中央止挡构件(85)与所述中央固定块(35)相接合,以便允许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
所述后功能构件(110、125)包括后止挡构件(125),所述后止挡构件(125)与所述后固定块(36)接合,以便允许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
所述中央止挡构件(85)在由所述中央升降导向件(70)引导的同时脱离所述中央固定块(35),以便允许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
所述后止挡构件(125)在由所述后升降导向件(110)引导的同时脱离所述后固定块(36),以便允许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
所述中央止挡构件(85)布置在所述中央连杆(8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所述后止挡构件(125)布置在所述后连杆(1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
所述中央固定块(35)布置在所述中央止挡构件(8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所述后固定块(36)布置在所述后止挡构件(12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中,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所述后功能构件(110、125)分别操作性地连接至用于驱动滑块(90)的中央止挡构件和用于驱动滑块(130)的后止挡构件,用于所述驱动滑块(90)的所述中央止挡构件和用于所述驱动滑块(130)的所述后止挡构件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所述驱动滑块(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窗装置,其中,在用于所述驱动滑块(130)的所述后止挡构件与所述驱动滑块(60)接合后,用于所述驱动滑块(90)的所述中央止挡构件脱离所述驱动滑块(60),使得所述后连杆(120)从所述中央连杆(80)接收所述第一面板(12),以便在所述后连杆(120)的升高已完成的状态下支撑所述第一面板(12)。
CN201510089992.4A 2014-02-28 2015-02-27 天窗装置 Active CN104875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9759 2014-02-28
JP2014039759A JP6225753B2 (ja) 2014-02-28 2014-02-28 サンルー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5584A true CN104875584A (zh) 2015-09-02
CN104875584B CN104875584B (zh) 2018-09-04

Family

ID=53801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9992.4A Active CN104875584B (zh) 2014-02-28 2015-02-27 天窗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90085B2 (zh)
JP (1) JP6225753B2 (zh)
CN (1) CN104875584B (zh)
DE (1) DE10201510268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653A (zh) * 2018-12-29 2019-03-08 英纳法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双玻璃双开式的汽车全景天窗及其操作方法
CN113320363A (zh) * 2020-02-28 2021-08-31 伟巴斯特车顶供暖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包括通电式天窗玻璃的车辆天窗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6104017U1 (de) * 2016-07-22 2017-10-26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ffendachkonstruktion für ein Fahrzeug
US9821643B1 (en) 2016-10-26 2017-11-21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Guide block for sunroof of an automobile
CN206623662U (zh) * 2017-03-13 2017-11-10 爱信(无锡)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 天窗装置
US10525807B1 (en) 2018-07-11 2020-01-07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Snap-fit deflector system
US10618387B2 (en) * 2018-09-06 2020-04-14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Sunroof rail guide assembly
US10532639B1 (en) * 2018-09-06 2020-01-14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Holding assembly for a sunroof rail system
US10946731B2 (en) 2018-09-17 2021-03-16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Optimized middle rain channel
US10647185B2 (en) 2018-10-11 2020-05-12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Drive link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 sunroofs
US10618388B1 (en) 2018-10-11 2020-04-14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Sunroof high speed catch device
US10857862B2 (en) * 2019-02-15 2020-12-08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Dual panel sunroof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DE102021116360A1 (de) 2021-06-24 2022-12-29 Webasto SE Dach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dach und Fahrzeugdach mit einer Dachöffn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2498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oof apparatus
US20120112499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oof apparatus
CN102616119A (zh) * 2011-01-28 2012-08-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顶装置
CN103347723A (zh) * 2010-12-06 2013-10-0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5256B2 (ja) * 1994-03-30 1999-11-10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サンルーフ用のシェード装置
DE10117322A1 (de) * 2001-01-11 2002-07-25 Webasto Vehicle Sys Int Gmbh Fahrzeugdach
JP4367109B2 (ja) * 2003-11-27 2009-11-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3982487B2 (ja) * 2003-12-03 2007-09-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5351485B2 (ja) 2008-10-16 2013-11-27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8177295B2 (en) * 2009-11-20 2012-05-15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Dual panel sunroof
JP5054811B2 (ja) * 2010-09-22 2012-10-24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007585B2 (ja) * 2012-05-17 2016-10-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ルー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2498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oof apparatus
US20120112499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Roof apparatus
CN103347723A (zh) * 2010-12-06 2013-10-0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CN102616119A (zh) * 2011-01-28 2012-08-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653A (zh) * 2018-12-29 2019-03-08 英纳法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双玻璃双开式的汽车全景天窗及其操作方法
CN113320363A (zh) * 2020-02-28 2021-08-31 伟巴斯特车顶供暖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包括通电式天窗玻璃的车辆天窗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5584B (zh) 2018-09-04
US9290085B2 (en) 2016-03-22
US20150246600A1 (en) 2015-09-03
DE102015102686A1 (de) 2015-09-03
JP2015163496A (ja) 2015-09-10
JP6225753B2 (ja)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5584A (zh) 天窗装置
CN104875585A (zh) 天窗装置
CN102189917B (zh)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US8123278B1 (en) Retractable door mounted appliqué for opposing-hinged doors
CN101267955B (zh) 车门结构
CN103260922A (zh) 车门用嵌条
JP5664134B2 (ja) ルーフ装置
CN203410277U (zh) 天窗装置
CN203267743U (zh) 天窗装置
CN103625255B (zh) 天窗装置
CN10356890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
CN105313653A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组件
CN102476577B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设备
JP6264783B2 (ja) ルーフ装置
US5046779A (en) Sunroof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8540303B2 (en) Cabriolet top for a cabriolet, and cabriolet with a cabriolet top
CN103625253A (zh) 天窗装置
JP2009523089A (ja) 自動車の折畳み式ルーフ
US20070126258A1 (en) Cabriolet vehicle
US20120112497A1 (en) Roof assembly for a roof of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ving a closure panel and wind deflector of a roof assembly
US7017971B2 (en) Actuator for a rear panel on a motor vehicle
JP6416349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7891723B2 (en) Motor vehicle with a convertible body
CN105082955B (zh) 车辆用车顶装置
CN103522881B (zh) 折叠式顶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