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917B -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917B
CN102189917B CN201110069496.4A CN201110069496A CN102189917B CN 102189917 B CN102189917 B CN 102189917B CN 201110069496 A CN201110069496 A CN 201110069496A CN 102189917 B CN102189917 B CN 102189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namental trimming
movable platen
guide member
vehicle
paul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94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917A (zh
Inventor
平田哲也
石川政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07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 B60J7/0046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side blind between roof and panel in vent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60J7/0435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at the outside of the roof to fully ope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包括:沿导轨滑动的引导构件;支承可动板的支承部件;驱动可动板和引导部件的驱动部件;第一装饰件,其由导轨支承并且在可动板的向上倾斜和打开操作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支承部件与导轨之间的间隙;第二装饰件,其由可动板支承并且从内部空间遮盖支承部件,在可动板的完全关闭状态和向上倾斜操作的情况下该第二装饰件遮盖引导部件;以及第三装饰件,其连接到引导部件或支承部件并且在可动板的向上倾斜、打开操作和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内部空间遮盖位于第一装饰件与第二装饰件之间的开口部分。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在JP1980-087621A、JP2002-274182A和JP2000-190735A(它们将被称为参考文献1、2和3)中公开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通过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运动可动板来打开和关闭形成于车辆的篷顶部分中的开口部分。该篷顶装置是所谓的内滑动篷顶装置。根据该内滑动篷顶装置,当处于打开操作中时,可动板滑动并缩进到篷顶部分下方。在参考文献1、2和3中描述了在内滑动篷顶装置处设置装饰件(遮盖件),该装饰件(遮盖件)遮盖用于可动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的功能性部件。
同时,还已知所谓的外滑动篷顶装置作为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在外滑动篷顶装置中,可动板在保持向上倾斜的状态(可动板绕前端部部分转动以使后端部部分向上运动的状态)时处于打开操作中。在可动板的打开运动的情况下,在开口部分侧,在可动板的后端部部分与篷顶部分之间产生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隙。此外,用于可动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的功能性部件会暴露于车辆的内部空间,因此劣化了从车辆的内部空间观察时的篷顶装置的外观。例如,在将根据参考文献1、2和3的篷顶装置应用于外滑动篷顶装置的情况下,外滑动篷顶装置构造成以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方式在打开方向上运动,因此,当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和打开状态、向上倾斜操作以及打开操作中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可以看到或无法遮盖功能性部件。也就是说,在根据参考文献1-3的篷顶装置中没有公开任何用以消除外滑动篷顶装置的特有缺陷的手段。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车辆的外滑动篷顶装置,其可改进从车辆的内部空间看到的外观。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包括: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布置在导轨上并且沿所述导轨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滑动,所述导轨适于安装在形成于车辆的篷顶部分中的开口部分的侧部边缘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引导部件接合并且支承着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的可动板;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可动板,所述驱动部件使所述引导部件在纵向方向上向后运动,使得所述可动板向上倾斜并且保持在向上倾斜的状态中打开;第一装饰件,所述第一装饰件由所述导轨支承并且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第二装饰件,所述第二装饰件由所述可动板支承并且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所述支承部件,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和向上倾斜操作中时所述第二装饰件遮盖所述引导部件;以及第三装饰件,所述第三装饰件连接到所述引导部件或所述支承部件并且由此能够沿所述导轨在纵向方向上被滑动支承,当所述可动板处于所述向上倾斜操作、完全关闭状态和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所述第一装饰件与所述第二装饰件之间限定的开口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一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部分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以及引导部件。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部分与导轨之间限定的间隙以及引导部件。
因此,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一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部分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引导部件。当所述可动板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部分与所述导轨之间限定的间隙以及所述引导部件。
因此,当所述可动板分别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向上倾斜操作、打开操作和完全打开状态时,可通过相互结合的第一装饰件、第二装饰件和第三装饰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引导部件、支承部件以及位于支承部件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因此增进了从内部空间看到的遮阳篷顶装置的外观。此外,可阻止乘坐者碰触引导部件和支承部件,并且可防止乘坐者意外地将他/她的手和手指插到所述间隙中。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引导部件或所述支承部件包括当所述引导部件在纵向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时分别与所述第三装饰件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任一个。当所述引导部件从所述可动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位置向后运动预定距离时,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三装饰件接合。
因此,例如,当可动板处于向上倾斜开始状态时,第三装饰件在所述导轨上停止的同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至少遮盖位于支承部件的中间部分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因此,与第三装饰件在导轨上向后运动的同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间隙的情况相比,该第三装饰件可确保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篷顶装置还包括止动部件。所述第三装饰件包括突出接合部分,所述突出接合部分设置成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的运动发生干涉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当所述引导部件向前运动时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所述突出接合部分由弹性部分形成,当比预定力大的力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施加到所述突出接合部分时,所述弹性部分容许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相比在纵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前和向后运动。当所述引导部件向后运动时,所述止动部件限制所述第三装饰件从如下状态在纵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后运动,即:在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相比更向前定位的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接合的状态下。
当所述引导部件向前运动时,所述突出接合部分与第二接合部分接合,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向前运动。此外,即使当在引导部件连同第三装饰件一起向前运动的时候障碍物塞在第一装饰件与第二装饰件之间的间隙中时,也就是说,当可动板在关闭方向上运动时,比预定力大的力从第二接合部分施加到突出接合部分。因此,第二接合部分与突出接合部分相比进一步向前运动。于是,防止第三装饰件进一步向前运动并且防止障碍物在前述间隙与第三装饰件之间被第三装饰件塞住。同时,当在第二接合部分与突出接合部分相比进一步向前定位的状态下引导部件向后运动时,突出接合部分与第二接合部分接合,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连同引导部件一起向后运动。此时,通过止动部件防止第三装饰件的向后运动。然后,比预定力大的力从第二接合部分施加到突出接合部分,因此,第二接合部分与突出接合部分相比进一步向后运动并且因此返回到初始位置。
例如,第三装饰件设计并布置成使得即使在可动板处于关闭操作中的状态下仍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第一装饰件与第二装饰件之间的间隙。此时,用于将篷顶装置安装在篷顶部分上的工作空间可能会受到限制。在安装操作之前,将第三装饰件向后压,以便由此从第二接合部分对突出接合部分施加比预定力大的力。因此,第二接合部分与突出接合部分相比进一步向前运动,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进一步向后运动。于是,可获得用于将支承部件紧固到可动板的充足空间并且由此在将篷顶装置安装在篷顶部分上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将支承部件紧固到可动板之后,第三装饰件连同引导部件一起向后运动。然后,通过止动部件来限制第三装饰件的向后运动以便使第三装饰件返回到初始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根据所述可动板的关闭操作而与偏转装置接合并且用作容许所述偏转装置缩进到所述篷顶部分的表面下方的第二接合部分。
因此,导轨的轨道部分在该处支承第三装饰件。此外,利用导轨作为用于附连基部部件的附连部分,所述基部部件构造出偏转装置对导轨的铰接部分。因此,可减少遮阳篷顶装置的部件的数量。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导轨的轨道部分支承所述第三装饰件并且包括一对引导件,所述一对引导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朝向内侧和外侧突出。所述第三装饰件包括上引导部分和下引导部分、第一压接部分以及第二压接部分,所述上引导部分和下引导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各个引导件在车辆的竖向方向上夹置在所述上引导部分和下引导部分之间,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别在所述上引导部分和所述下引导部分处形成并且在竖向方向上经由所述引导件彼此面对,所述第二压接部分在所述下引导部分处形成。所述上引导部分和下引导部分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设置在所述引导件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并且与所述引导件压接。此外,所述第二压接部分在所述引导件的位于第一分离部分与第二分离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中并且与所述轨道部分的底壁压接。可替代地,所述第二压接部分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的每一个处并且与所述底壁压接。此外,所述上引导部分和下引导部分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位于第一分离部分与第二分离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中并且与所述引导件压接。
因此,通过引导件利用如下三个部分来支撑第三装饰件,即:引导件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以及引导件的位于第一分离部分与第二分离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第三装饰件相对于轨道部分的这种支承构造通过使在第三装饰件与轨道部分之间的滑动阻力最小化可防止第三装饰件的振动。
附图说明
从下面的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中,本公开的前述以及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A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完全关闭状态的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B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向上倾斜操作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C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完全打开状态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3A的线II-II的横截面图;
图3A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完全关闭状态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向上倾斜操作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3C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完全打开状态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A的线IV-IV的横截面图;
图5是沿图1C的线V-V的横截面图;
图6是第三装饰件相对于导轨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车辆的篷顶的示意图;
图8是沿图示出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0B的线VIII-VIII的横截面图;
图9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第三装饰件的侧视图;
图10A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0B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1A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1B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图12A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以及
图12B是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7来说明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诸如汽车的车辆的篷顶装置11。诸如竖向、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方向在后面将被称为车辆的竖向、纵向和宽度方向,除非另外指定。图7是当从车辆的斜上方向观察时,安装在车辆的篷顶10(篷顶部分)上的篷顶装置11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篷顶10包括篷顶开口部分10a(开口部分),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篷顶装置11包括偏转装置12和可动板13,所述偏转装置12布置并支承在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前边缘处,可动板13在纵向方向上运动用以打开和关闭篷顶开口部分10a。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可动板13例如由玻璃板形成。
偏转装置12绕后部部分转动,以便由此使前部部分向上运动。特别是,偏转装置12能够倾斜地附连到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前边缘。偏转装置12根据可动板13的打开操作而从可动板13的下侧释放,并且由此向上倾斜以定位在篷顶10的上表面上方(偏转装置12进入展开状态)。同时,偏转装置12根据可动板13的关闭操作而被压在篷顶10的上表面下方,并且由此缩进到篷顶10的上表面下方(偏转装置12进入缩进状态)。当篷顶开口部分10a打开时,偏转装置12进入展开状态,由此防止了由流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的风所导致的空气振动。
可动板13绕前部部分转动,由此可动板13的后部部分向上运动。也就是说,可动板13布置在篷顶10上,以便向上倾斜并且在纵向方向上滑动。在打开和关闭操作中,可动板13在保持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同时进行滑动。也就是说,可动板13用作外滑动篷顶装置。
下面将说明与可动板13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等相关的构造。此外,篷顶装置11包括设置在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的上述构造。下面将主要描述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各侧中的仅一侧。
图1A到1C分别是图示出篷顶装置11的一部分时的篷顶装置11的侧视图。图1A示出完全关闭状态的可动板13。图1B示出向上倾斜状态的可动板13。图1C示出完全打开状态的可动板13。如图1A到1C图示出,篷顶装置11布置在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部处,同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导轨14。每个导轨14例如由铝的挤压部件形成。如图2所示,导轨14包括第一轨道部分15,该第一轨道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面向车辆上侧且在横截面中形成大致C形的开口。
导轨14还包括第二轨道部分16(轨道部分),其邻近第一轨道部分15布置并且与第一轨道部分15相比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更内侧。用作轨道部分的第二轨道部分16具有在横截面中形成大致C形的开口。第二轨道部分16的大致C形的开口面向车辆的上侧。特别是,第二轨道部分16包括底壁16a以及侧壁16b和16c,底壁16a形成导轨14的底壁的一部分,侧壁16b和16c从底壁16a朝向车辆的上侧竖向地形成并且在竖向方向上彼此平行定位。另外,导轨14包括一对引导件16d,所述一对引导件从侧壁16b和16c突出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分别面朝内侧和外侧。此外,侧壁16b形成第一轨道部分15的一部分。
另外,导轨14包括第三轨道部分17,其邻近第二轨道部分16布置并且与第二轨道部分16相比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更内侧。第三轨道部分17包括内顶衬保持部分17a、引导部分17b和装饰件保持部分17c。内顶衬保持部分17a具有形成大致U形的开口。内顶衬保持部分17a的大致U形的开口面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引导部分17b——其具有面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开口——布置在内顶衬保持部分17a的上侧,以使引导部分在竖向方向上与内顶衬保持部分17a重叠。装饰件保持部分17c——其具有面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开口——布置在引导部分17b的上侧,以使装饰件保持部分在竖向方向上与引导部分17b重叠。内顶衬保持部分17a、引导部分17b和装饰件保持部分17c以如下方式在竖向方向上彼此相邻布置,即:内顶衬保持部分17a、引导部分17b和装饰件保持部分17c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和另一个共有。
如图1A到1C和2所示,引导部件21附连到导轨14的第一轨道部分15以使引导部件在纵向方向上运动。特别是,引导部件21包括在纵向方向上的一对引导块22以及主体部分23,该主体部分23形成板状并且布置在引导块22的上侧以使主体部分从引导块22竖向立起。成对的引导块22在第一导轨15上滑动。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24形成在主体23中。引导槽24具有面向宽度方向的开口。引导槽24包括第一倾斜部分24a、线性部分24b和第二倾斜部分24c。第一倾斜部分24a朝向车辆的前侧向上倾斜。线性部分24b从第一倾斜部分24a的前端部朝向车辆的前侧连续地形成,同时在纵向方向上大致平行于导轨14延伸。第二倾斜部分24c从线性部分24b的前端部连续地形成,同时朝向车辆的前侧向上倾斜。此外,用作第二接合部分的接合销40固定到主体部分23的后端部。接合销40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以使接合销延伸靠近第二轨道部分16(参见图4)。引导部件21连接到例如电动马达100(驱动部件),以便由此被驱动并且在纵向方向上沿导轨14(第一轨道部分15)运动。
如图2所示,例如由金属片形成的支承板26固定到可动板13的下表面,以便定位在可动板13的各个侧部边缘处。可动板13的侧部边缘位于导轨14的上侧。如图1A到1C所示,支承架27固定到支承板26,该支承架27用作由金属片形成的支承部件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在可动板13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的支承架27包括前端部部分27a、中间部分27b和后端部部分27c。中间部分27b和后端部部分27c与前端部部分27a相比更向后定位。凹口27d形成在前端部部分27a的下侧。凹口27e形成在中间部分27b和后端部部分27c的下侧以使凹口沿中间部分27b和后端部部分27c延伸。支承架27的前端部(前端部部分27a)——其定位在可动板13的前边缘的下侧——能够转动地连接到在第一轨道部分15上滑动的前引导块28。也就是说,由支承架27等支承的可动板13绕支承架27的前端部转动,以便由此使可动板13的后部部分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
此外,引导销29固定到支承架27以使引导销定位在前端部部分27a的后端部——其邻近凹口27e。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销2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到引导槽24中。如图1A所图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引导销29设定成定位在引导槽24的下端部处(第一倾斜部分24a)。因此,引导部件21从前述状态——即,引导销29定位在引导槽24的下端部——沿导轨14(第一轨道部分15)朝向车辆的后侧运动,此后,通过引导槽24来引导的引导销29沿第一倾斜部分24a向上滑动并且到达线性部分24b。此时,可动板13绕支承架27的前端部转动,以便由此使可动板13的后部部分向上倾斜,如图1B所图示。此外,当可动板13处于向上倾斜的操作时,支承架27(可动板13)向后运动,同时插到引导槽24中的引导销29由此受压。通过检验机构适当地控制支承架27的向后运动。
然后,引导部件21沿导轨14(第一轨道部分15)进一步向后运动,此后,通过引导槽24来引导的引导销29沿第二倾斜部分24c向上滑动并且到达第二倾斜部分24c的前端部。此时,可动板13绕支承架27的前端部进一步转动,以便由此使可动板13的后部向上倾斜。此外,可动板13连同引导部件21一起在打开方向上运动。如图1C所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支承架27的凹口27e提升到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后边缘上方,以便由此防止可动板13与篷顶开口部分10a发生干涉。
同时,当引导部件21从可动板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向前运动时,可动板13基本上以与前述的引导部件21向后运动相反的顺序操作。通过检验机构适当地控制可动板13绕支承架27的前端部的转动,直到可动板13返回到该可动板13开始向上倾斜的状态(可动板13的该状态将被称为向上倾斜开始状态)。因此,当可动板13从完全打开状态运动到完全关闭状态时,防止可动板13的后部部分突然向下运动并与篷顶10发生干涉。
用作第一接合部分的接合销30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接合销30固定到支承架27的凹口27d的前侧,以使接合销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到第二轨道部分16上方。
如图5的横截面图所图示,在宽度方向上观察,分别构造出偏转装置12的铰接部分的树脂基部部件31附连并固定到导轨14的第二轨道部分16。偏转装置12包括主体33和一对臂部分32。臂部分32从相应的基部部件31——其布置在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部处——朝向车辆的前侧延伸。主体3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使臂部分32彼此连接。因此,偏转装置12形成大致U形(参见图7)。偏转装置12通过偏置部件适当地偏置,以使偏转装置突出到篷顶10的上表面上方。当可动板3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者处于向上倾斜开始状态时(参见图1A和1B),通过接合销30来推压每一个臂部分32的上表面,使得偏转装置12缩进到篷顶10的上表面下方。在可动板13保持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同时开始在打开方向上运动之后,通过接合销30推压的偏转装置12从该处释放并且此后借助于偏置部件的偏置力突出到篷顶10的上表面上方(参见图1C)。
如图2所示,在横截面中形成为大致U形的支承部件37安装到第三轨道部分17的内顶衬保持部分17a。支承部件37支承具有开口的内顶衬36的周边部分,该开口在竖向方向上面向篷顶开口部分10a。遮阳板38附连到引导部分17b以使遮阳板在纵向方向上运动,该遮阳板38形成大致方形并且借助于适当的连接部件连接到可动板13。遮阳板38连同可动板13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一起在打开和关闭方向上运动。
第一装饰件41由装饰件保持部分17c支承,该第一装饰件41由树脂材料或者树脂和橡胶的双色成型材料形成。特别是,第一装饰件41包括夹持部分41a和一对压接部分41b和41c。夹持部分41a在横截面中形成大致U形。大致U形的夹持部分41a具有开口,所述开口面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第一装饰件4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夹持部分41a的开口的下边缘分叉成压接部分41b和41c,以使压接部分形成朝向车辆的上侧延伸的大致V形。当第一装饰件41的夹持部分41a的下部部分插到装饰件保持部分17c中时,压接部分41b和41c与装饰件保持部分17c的面对表面——其面对压接部分41b和41c——压接,由此,第一装饰件41由装饰件保持部分17c支承。特别是,压接部分41b和41c与装饰件保持部分17c的面对表面上的两个不同部分压接,由此,防止由于主要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装饰件保持部分17c处发生的振动而导致的第一装饰件41的脱离。
此处,如图3A到3C所示,第一装饰件41还包括遮盖部分41d,其从夹持部分41a的后端部朝向车辆的上侧竖向形成并且具有翅片形状。如图3B所图示,当可动板13在向上倾斜操作中时,遮盖部分41d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支承架27(后端部部分27c)与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此外,当可动板31在打开方向上运动时,遮盖部分41d以与可动板13的向上倾斜操作中相同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支承架27与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
如图3A到3C所图示,第二装饰件42由支承板26(可动板13)支承,该第二装饰件42以在支承板26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的长板的方式形成。该第二装饰件42由树脂材料或者树脂和橡胶的双色成型材料形成。特别是,如图2所示,支承板26包括在纵向方向上的一对支承部分26a以及分别在支承部分26a中沿竖向形成的锁定孔26b。支承部分26a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以使支承部分与第二轨道部分16的上侧重叠。同时,在第二装饰件42处形成夹持部分42a和锁定爪42b。夹持部分42a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同时在竖向方向上分别面对支承部分26a。当从夹持部分42a的突出方向上看时,每一个夹持部分42a在横截面中形成大致C形。锁定爪42b分别插到支承部分26a的锁定孔26b中。第二装饰件42布置在第二轨道部分16与第三轨道部分17之间,其邻近第一装饰件41并且与第一装饰件41相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更外侧。支承部分26a分别插到夹持部分42a中,并且锁定爪42b分别插到锁定孔26b中,由此第二装饰件42由支承板26支承。
此处,如图3A到3C所示,第二装饰件42包括凹口42c,该凹口具有的形状符合支承架27的中间部分27b的形状。因此,第二装饰件42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在支承架27的大致整个长度上遮盖支承架27。如图3C所图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第二装饰件42的凹口42c提升到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后边缘上方,由此防止第二装饰件42与篷顶10发生干涉。
另外,如图3A和3B所图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和处于斜倾向上操作中时,第二装饰件42的前端部部分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引导部件21。
如图2所示,第三装饰件43由导轨14的第二轨道部分16支承,以使第三装饰件可在纵向方向上运动,第三装饰件43由树脂材料或者树脂和橡胶的双色成型材料形成。特别是,在第三装饰件43处在第三装饰件43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形成引导块44。引导块44包括上引导部分44a和下引导部分44b。上引导部分44a在引导件16d的上侧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同时下引导部分44b在引导件16d的下侧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引导块44在横截面中形成大致H形。每一个引导件16d在竖向方向上夹置在上引导部分44a与下引导部分44b之间。如图6所图示,引导块44还包括大致拱形的第一压接部分44c和大致拱形的第一压接部分44d,所述大致拱形的第一压接部分44c分别形成在上引导部分44a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处,所述大致拱形的第一压接部分44d分别形成在下引导部分44b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处。第一压接部分44c和44d在竖向方向上彼此面对。上引导部分44a和下引导部分44b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44c和44d设置在引导件16d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同时与在竖向方向上夹置在上引导部分44a与下引导部分44b之间的引导件16d压接。引导件16d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大致对应于上引导部分44a和下引导部分44b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另外,引导块44在下引导部分44b的沿纵向方向的基本上中间部分处(在引导件16d的第一分开部分与第二分开部分之间的基本上中间部分处)包括大致拱形的第二压接部分44e,同时与第二轨道部分16的底壁16a压接。因此,通过引导件16d利用如下三个部分来支承第三装饰件43,即:引导件16d的第一分开部分和第二分开部分以及在引导件16d的位于第一分开部分与第二分开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第三装饰件43相对于第二轨道部分16的这种支承构造通过使第三装饰件43与第二轨道部分16之间的滑动阻力最小化可防止第三装饰件43的振动。
此外,第三装饰件43包括遮盖部分45,该遮盖部分45以平板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引导块44的上侧竖向地布置。遮盖部分45与设置在支撑架27处的接合销30相比在纵向方向上更向后定位。因此,根据支承架27(可动板13)的向后运动,接合销30与遮盖部分45接合。于是,第三装饰件43被接合销30推压,以便因此连同支承架27(可动板13)一起向后运动。
此外,如图4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图所示,第三装饰件43包括突出部分46(突出接合部分),其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并且以块体形成。突出部分46以如下方式与设置在引导部件21处的接合销40相比在纵向方向上更向前定位,即:限制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46相比的进一步向前的运动。因此,接合销40根据引导部件21(可动板13)的向前运动而与突出部分46接合。于是,第三装饰件43被接合销40推压,以便因此连同引导部件21(可动板13)一起向前运动。
当可动板13根据引导部件21的向前运动而进入完全关闭状态时,被接合销40推压的遮盖部分45(第三装饰件43)以纵向方向上的预定距离离开接合销30布置。遮盖部分45的这种布置使得至少在可动板13的向上倾斜操作完成之前防止第三装饰件43开始运动。也就是说,可动板13在滑动的同时以预定的距离在打开方向上运动,因此第三装饰件43开始向后运动。
此处,如图3A所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遮盖部分45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至少遮盖支承架27的中间部分27b。此时,遮盖部分45遮盖凹口42c,同时与第二装饰件42相比在宽度方向上的更外侧定位。此外,如图3B所示,当可动板13处于向上倾斜操作中时,遮盖部分45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侧遮盖位于支承架27(中间部分27b)与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以及引导部件21。此外,以与可动板13的完全关闭状态中相同的方式,当可移板13处于打开操作中时,遮盖部分45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间隙C1和引导部件21。另外,如图3C所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遮盖部分45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支承架27的前端部部分27a与导轨14之间限定的间隙以及引导部件21。此外,如图3A和3B所图示,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以及处于向上倾斜操作中时,遮盖部分以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重叠的方式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由第一装饰件41和第二装饰件42形成的间隙(开口部分)。该间隙(开口部分)由凹口42限定,形成该凹口主要用以防止第二装饰件42与篷顶10发生干涉。此外,当可动板13处于打开操作中时,以与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和向上倾斜操作中时相同的方式,遮盖部分45从车辆的内侧遮盖由第一装饰件41和第二装饰件42形成的间隙。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导轨14的第二轨道部分16(轨道部分)处支承第三装饰件43。此外,利用导轨14作为附连部分,用于将构造出偏转装置12的铰接部分的基部部件31附连到导轨14。根据第二轨道部分16的该构造,减少了在导轨14处的用于在其上布置额外的附连部分——其用于将基部部件31附连到导轨14等——的多余空间。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彼此分离的部件来构造出遮盖引导部件21、支承架27等的第一装饰件41、第二装饰件42和第三装饰件43,因此它们分别地附连到导轨14并且使得减少了用于在导轨14上附连第一装饰件41、第二装饰件42和第三装饰件43的工时。此外,第一装饰件41、第二装饰件42和第三装饰件43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相互不重叠,由此防止相互干涉并且抑制由于干涉所引起的异常噪声的发生。
下面将参照图8、9、10A、10B、11A和11B来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11。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装饰件43的突出部分51(突出接合部分)是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装饰件43的突出部分46改型得到。此外,将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类似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详细说明。
如图8和9所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装饰件43包括用作突出接合部分的突出部分51,其布置成从遮盖部分45朝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以如下方式使突出部分51与在引导部件21处布置的接合销40相比在纵向方向上更向前定位,即:与突出部分51相比限制接合销40进一步向前运动(参见图10A)。突出部分51包括一对弹性部分51a和51b,它们分别布置在接合销40的上侧和下侧(参见图8)。
此外,用作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止动部件的排水装置56沿篷顶开口部分10a的后边缘设置在篷顶10上,以使排水装置在宽度方向上将导轨14彼此连接(参见图10A和10B)。当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或者可动板13刚在打开方向上运动时,排水装置56接收从可动板13的后边缘落下的水滴。排水装置56布置在篷顶10上,以使排水装置不干涉引导部件21的运动并且使排水装置限制第三装饰件43(遮盖部分45)的后端部表面57的向后运动。
此处,接合销40根据引导部件21(可动板13)的向前运动与突出部分51接合。因此,第三装饰件43主要被接合销40推压,由此连同引导部件21(可动板13)一起向前运动。
此外,当比预定力大的力从接合销40施加到突出部分51时,弹性部分51a和51b分别朝向接合销40的上侧和下侧运动,由此容许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51相比进一步向前和进一步向后运动。因此,例如如图10A和10B所示,即使当在引导部件21连同第三装饰件43一起向前运动的时候障碍物S塞在位于第一装饰件41与第二装饰件42之间的间隙中时,也就是说,当可动板13在关闭方向上运动时,比预定力大的力从接合销40施加到突出部分51。因此,成对的弹性部分51a和51b分别朝向接合销40的上侧和下侧运动,由此,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51相比进一步向前运动。于是,防止第三装饰件43进一步向前运动并且防止障碍物S在前述间隙与第三装饰件43之间被第三装饰件43塞住。
如图11A和11B所图示,当在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51相比更向前定位的状态下引导部件21向后运动时,也就是说,当可动板13在打开方向上运动时,突出部分51与接合销40接合,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43连同引导部件21一起向后运动。此时,后端部表面57接触排水装置56,因此防止第三装饰件43进一步向后运动。然后,比预定力大的力从接合销40施加到突出部分51,因此成对的弹性部件51a和51b分别朝向接合销40的上侧和下侧运动。于是,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51相比进一步向后运动,并且因此返回到初始位置。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11,在没有额外的止动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现有的排水装置56来限制第三装饰件43的向后运动,因此防止了部件数量的增加。
下面将参照图12A和12B来说明篷顶装置11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装饰件43的突出部分61(突出接合部分)的位置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突出部分51的位置改型得到,因此,将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类似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详细说明。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2A和12B所示,突出部分61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遮盖部分45的中间部分处。遮盖部分45的中间部分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突出部分51的位置相比在纵向方向上更向后定位。突出部分61以与突出部分51相同的方式(参见图8A和8B)包括成对的弹性部分51a和51b。
如图12A所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即使当引导部件21连同第三装饰件43一起向前运动时,也就是说,即使当可动板13处于关闭操作中时,也可通过第三装饰件43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由第一装饰件41和第二装饰件42形成的间隙(开口部分)。
当可动板13在关闭方向上运动至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第三装饰件43与固定到支承架27的支承板26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在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支承架27和支承板26彼此紧固,由此,将篷顶装置11安装到篷顶10上。此时,用于在支承架27与支承板26之间的这种紧固操作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在紧固操作之前,将第三装饰件43向后推压,以便由此从接合销40对突出部分61施加比预定力大的力。于是,接合销40与突出部分61相比进一步向前运动,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43进一步向后运动(参见图12B)。因此,在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防止第三装饰件43与支承板26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并且可确保获得用于紧固操作的空间。于是,可提高在紧固操作中的效率。在将支承架27和支承板26彼此紧固之后,第三装饰件43连同引导部件21一起进一步向后运动。然后,通过排水装置56限制第三装饰件43的进一步向后运动,以便由此使第三装饰件43返回到初始位置(参见图12A)。
如上所述,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类似的效果之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获得如下效果。即,即使当可动板13处于关闭操作中时,如同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一样,第三装饰件43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第一装饰件41与第二装饰件42之间的间隙。此外,在将篷顶装置11安装到篷顶10上的情况下,可确保在第三装饰件43的前侧处获得用于使支承架27和支承板26彼此紧固的空间,由此提高了在紧固操作中的效率。在将支承架27和支承板26彼此紧固之后,第三装饰件43连同引导部件21一起向后运动。然后,通过排水装置56来限制第三装饰件43的向后运动,以便由此使接合销40和突出部分61返回到相应的初始位置。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篷顶装置11可进行如下改型。装饰件43可直接地连接到引导部件21以使装饰件43与引导部件21一体地运动。可替代地,只要容许支承架27上下运动,第三装饰件43就可直接地连接到支承架27以使第三装饰件43与支承架27一体地运动。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装饰件43可包括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弹性部分51a和51b。例如,可应用金属板簧来代替弹性部分51a和51b。在此情况下,用作弹性部分51a和51b的一对板簧无需布置在接合销40的上侧和下侧。可替代地,可应用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单个板簧。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水装置56限制第三装饰件43的向后运动。可应用不同的止动部件来代替排水装置56。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每一个中,与第二轨道部分16的底壁16a压接的第二压接部分44e可布置在底壁16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分离的部分处。此外,上引导部分44a和下引导部分44b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44c和44d与引导件16d压接并且可设置在位于两个压接部分44e之间的中间部分中,所述两个压接部分44e布置在底壁16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分离的部分处。在此情况下,通过引导件16d利用如下三个部分支撑第三装饰件43,即:底壁16a的两个分离的部分以及在第二压接部分44e之间的中间部分。因此,可获得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可动板13的打开操作而与第三装饰件43(遮盖部分45)接合的接合销30(第一接合部分)可布置在引导部件21处。此外,根据可动板13的关闭操作而与第三装饰件43(突出部分46)接合的接合销40(第二接合部分)可布置在支承架27处。

Claims (5)

1.一种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11),包括:
引导部件(21),所述引导部件(21)布置在导轨(14)上并且沿所述导轨(14)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滑动,所述导轨(14)适于安装在形成于车辆的篷顶部分(10)中的开口部分(10a)的侧部边缘处;
支承部件(27),所述支承部件(27)与所述引导部件(21)接合并且支承着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10a)的可动板(13);
驱动部件(100),所述驱动部件(100)驱动由所述支承部件(27)支承的所述可动板(13),所述驱动部件(100)使所述引导部件(21)在纵向方向上向后运动,使得所述可动板(13)向上倾斜并且保持着向上倾斜的状态打开;
第一装饰件(41),所述第一装饰件(41)由所述导轨(14)支承并且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向上倾斜操作和打开操作中时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27)与所述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
第二装饰件(42),所述第二装饰件(42)由所述可动板(13)支承并且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所述支承部件(27),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和所述向上倾斜操作中时所述第二装饰件(42)遮盖所述引导部件(21);以及
第三装饰件(43),所述第三装饰件(43)连接到所述引导部件(21)或所述支承部件(27)并且由此以能够沿所述导轨(14)在纵向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所述向上倾斜操作、所述完全关闭状态和所述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三装饰件(43)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所述第一装饰件(41)与所述第二装饰件(42)之间限定的开口部分,
其中,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所述向上倾斜操作和所述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一装饰件(41)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27)的后端部部分(27c)与所述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并且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所述向上倾斜操作和所述打开操作中时,所述第三装饰件(43)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位于所述支承部件(27)的中间部分(27b)与所述导轨(14)之间的间隙(C1)以及所述引导部件(21),当所述可动板(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装饰件(43)从车辆的内部空间遮盖在位于所述支承部件(27)的前端部部分(27a)与所述导轨(14)之间限定的间隙以及所述引导部件(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顶装置(11),其中,所述引导部件(21)或所述支承部件(27)包括当所述引导部件(21)在纵向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时分别与所述第三装饰件(43)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30)和第二接合部分(40)中的任一个,并且当所述引导部件(21)从所述可动板(13)处于所述完全关闭状态的位置向后运动预定距离时,所述第一接合部分(30)与所述第三装饰件(43)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篷顶装置(11),还包括止动部件(56),其中,所述第三装饰件(43)包括突出接合部分(46、51),所述突出接合部分(46、51)设置成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0)的运动发生干涉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当所述引导部件(21)向前运动时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0)接合,所述突出接合部分(51)由弹性部分(51a、51b)形成,当比预定力大的力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0)施加到所述突出接合部分(51)时,所述弹性部分(51a、51b)容许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0)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51)相比在纵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前和向后运动,并且
其中,当所述引导部件(21)向后运动时,所述止动部件(56)限制所述第三装饰件(43)从如下状态在纵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后运动,即: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51)相比更向前定位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0)与所述突出接合部分(51)接合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篷顶装置(11),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分(30)根据所述可动板(13)的关闭操作而与偏转装置(12)接合并且用作容许所述偏转装置(12)缩进到所述篷顶部分(10)的表面下方的接合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篷顶装置(11),其中,所述导轨(14)的轨道部分(16)支承所述第三装饰件(43)并且包括一对引导件(16d),所述一对引导件(16d)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朝向内侧和外侧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装饰件(43)包括上引导部分(44a)和下引导部分(44b)、第一压接部分(44c、44d)和第二压接部分(44e),所述上引导部分和所述下引导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各个所述引导件(16d)在车辆的竖向方向上夹置在所述上引导部分和所述下引导部分之间,所述第一压接部分(44c、44d)分别在所述上引导部分(44a)和所述下引导部分(44b)处形成并且在竖向方向上经由所述引导件(16d)彼此面对,所述第二压接部分(44e)在所述下引导部分(44b)处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上引导部分(44a)和所述下引导部分(44b)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44c、44d)设置在所述引导件(16d)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并且与所述引导件(16d)压接,而所述第二压接部分(44e)在所述引导件(16d)的所述第一分离部分与第二分离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中并且与所述轨道部分(16)的底壁(16a)压接,
或者,所述第二压接部分(44e)设置在所述底壁(16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的每一个处并且与所述底壁(16a)压接,而所述上引导部分(44a)和所述下引导部分(44b)的竖向面对的第一压接部分(44c、44d)设置在所述底壁(16a)的所述第一分离部分与第二分离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中并且与所述引导件(16d)压接。
CN201110069496.4A 2010-03-19 2011-03-17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Active CN102189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334 2010-03-19
JP2010-064334 2010-03-19
JP2010-209785 2010-09-17
JP2010209785A JP5671905B2 (ja) 2010-03-19 2010-09-17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917A CN102189917A (zh) 2011-09-21
CN102189917B true CN102189917B (zh) 2014-10-22

Family

ID=44279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9496.4A Active CN102189917B (zh) 2010-03-19 2011-03-17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82159B2 (zh)
EP (1) EP2366571B1 (zh)
JP (1) JP5671905B2 (zh)
CN (1) CN1021899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05729B2 (en) 2011-06-15 2015-12-0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unshade device
JP6059881B2 (ja) 2012-04-26 2017-01-11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159058B2 (ja) * 2012-04-26 2017-07-05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035863B2 (ja) * 2012-05-21 2016-11-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JP5631944B2 (ja) * 2012-08-22 2014-11-26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069033B2 (ja) * 2013-03-04 2017-01-25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86956B2 (ja) * 2013-09-06 2018-03-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8829B2 (ja) 2013-09-06 2018-01-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4793B2 (ja) 2013-09-06 2018-0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375759B2 (ja) 2014-07-31 2018-08-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02015119955A1 (de) * 2015-11-18 2017-05-18 Webasto SE Fahrzeugdach
JP6891595B2 (ja) * 2017-03-30 2021-06-1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WO2020003648A1 (ja) * 2018-06-28 2020-01-02 富士フイルム和光純薬株式会社 試薬保管装置、試薬の保管方法、及びシャッター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7646A (en) * 1978-06-24 1981-03-24 Webasto-Werk W. Baier Gmbh And Co. Sliding cover for motor vehicles
US4966409A (en) * 1988-07-29 1990-10-30 Rockwell-Golde G.M.B.H. Shield for covering the gap between the sliding cover and the roof frame of a sliding roof or sliding lifting roof of a motor vehicle
JP2000190735A (ja) * 1998-12-28 2000-07-11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フ装置のカバ―取付構造
JP2002274182A (ja) * 2001-03-21 2002-09-25 Aisin Seiki Co Ltd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1259826A (zh) * 2007-03-08 2008-09-10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03163C1 (de) * 1994-02-02 1995-03-16 Webasto Karosseriesysteme Öffnungsfähiges Fahrzeugdach mit einer flexiblen Blende zur Abdeckung eines seitlichen Sichtspaltes
JP2001180282A (ja) * 1999-12-27 2001-07-03 Webasto Japan Kk サンルーフ
JP2002178766A (ja) * 2000-12-12 2002-06-26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の可撓性ブラインド取付構造
KR100559861B1 (ko) * 2003-10-21 2006-03-10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측면 미관 향상 타입 차량용 선루프
JP2005289330A (ja) * 2004-04-05 2005-10-20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02004042810A1 (de) * 2004-09-03 2006-03-09 Arvinmeritor Gmbh Schiebedachsystem
DE102005030055B4 (de) * 2005-06-27 2007-04-12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mit einem oberhalb des Daches verschiebbaren Dachteil
DE102006014642B4 (de) * 2006-03-29 2008-04-10 Webasto Ag Blenden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iebedachanordnung eines Fahrzeugs
DE602006007595D1 (de) * 2006-11-10 2009-08-13 Inalfa Roof Sys Group Bv Arrangement de toit ouvrant pour vehicule
EP2048012B1 (en) * 2007-10-08 2013-04-17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pen roof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7646A (en) * 1978-06-24 1981-03-24 Webasto-Werk W. Baier Gmbh And Co. Sliding cover for motor vehicles
US4966409A (en) * 1988-07-29 1990-10-30 Rockwell-Golde G.M.B.H. Shield for covering the gap between the sliding cover and the roof frame of a sliding roof or sliding lifting roof of a motor vehicle
JP2000190735A (ja) * 1998-12-28 2000-07-11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フ装置のカバ―取付構造
JP2002274182A (ja) * 2001-03-21 2002-09-25 Aisin Seiki Co Ltd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1259826A (zh) * 2007-03-08 2008-09-10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66571A2 (en) 2011-09-21
JP5671905B2 (ja) 2015-02-18
US20110227372A1 (en) 2011-09-22
JP2011213338A (ja) 2011-10-27
EP2366571B1 (en) 2015-11-25
EP2366571A3 (en) 2013-08-28
CN102189917A (zh) 2011-09-21
US8282159B2 (en) 2012-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917B (zh)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US7810838B2 (en) Interior structure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10351001B2 (en) Trim assembly comprising a display devic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trim assembly
CN103358864B (zh) 天窗装置
CN103260922A (zh) 车门用嵌条
CN102616119A (zh) 车顶装置
US20090072588A1 (en) Vehicle sun roof system
EP1561619A2 (en) Vehicle door with slidable window glass
US5718472A (en) Automotive slide roof system
CN102452305A (zh) 顶部装置
US9511653B2 (en) Vehicle sunroof device
CN104875584A (zh) 天窗装置
CN103625255A (zh) 天窗装置
CN102689582A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盖
US7717493B2 (en) Sliding door system
CN105313653A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组件
JP6580802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昇降ガイド機構
EP2189315B1 (en) Shade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5082955B (zh) 车辆用车顶装置
KR100828615B1 (ko) 차량용 선루프글래스의 파손방지구조
JP7073761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CN203293865U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装置
CN110065371B (zh) 倾斜天窗结构
JP2004249850A (ja) 車両用ルーフトリム
US20160207378A1 (en) Rear Window Module and Convertible Vehicle Having a Rear Window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