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8467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8467B
CN104808467B CN201510028673.2A CN201510028673A CN104808467B CN 104808467 B CN104808467 B CN 104808467B CN 201510028673 A CN201510028673 A CN 201510028673A CN 104808467 B CN104808467 B CN 104808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imaging unit
transfer mechanism
manual joystick
forc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286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08467A (zh
Inventor
上野大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08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8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08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8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成像单元;旋转力传递机构,其向成像单元传递旋转力;手动操纵杆,其切换旋转力传递机构的传递状态和解除传递状态;防止误装拆机构,其防止在传递状态下拆卸成像单元。防止误装拆机构具有能够在限制移动位置与容许移动位置之间移动的锁止部件。手动操纵杆上形成有在限制移动位置与锁止部件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在容许移动位置与锁止部件卡合的第二卡合部。手动操纵杆将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传递状态时,锁止部件在限制移动位置与手动操纵杆的第一卡合部卡合,防止成像单元移动。手动操纵杆将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解除传递状态时,锁止部件移动至容许移动位置并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容许成像单元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可装拆的成像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公知一种技术方案:在打印机或多功能一体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可装拆的方式将感光鼓及显影器等成像单元设置于装置主体,并将用于驱动成像单元的驱动源设置于装置主体。这种结构需要一种机构,其将驱动源的旋转力传递给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成像单元。
作为将驱动源的旋转力传递给成像单元的机构,一般采用使设置在成像单元上的齿轮与设置在驱动源的驱动轴上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驱动传递方式,或者利用接头部件同轴地连结成像单元的驱动轴与驱动源的驱动轴的同轴驱动传递方式。近年来,同轴驱动传递方式成为主流技术,这是由于,利用同轴驱动传递方式可以节省成像单元的空间,抑制成像单元发热,并且,利用同轴驱动传递方式还能够使感光鼓与装置主体侧的齿轮的相位对齐。
但是,当更换或维修成像单元时,售后服务人员或使用者需要装拆成像单元,若没有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将成像单元安装到正确的位置,存在图像形成装置会产生错误动作或破损的危险。尤其是在同轴驱动传递方式中,当从与驱动源的驱动轴垂直的方向装拆成像单元时,若错误安装成像单元,会出现成像单元的驱动轴与驱动源的驱动轴相互干涉而使驱动轴的连结部破损的情况。
为了防止错误安装成像单元,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若错误安装成像单元,则从外观上可以清楚看出当前安装状态与正常安装状态不同。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公开有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当错误地安装成像单元时,用于将成像单元以不能够移动的方式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手柄无法工作。
但是,这些图像形成装置均是在错误地安装成像单元后,才使使用者意识到出现错误安装的情况,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错误安装时出现的破损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切实防止因成像单元的错误安装而导致的破损等。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成像单元,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规定位置;旋转力传递机构,其将旋转力从驱动源传递到所述成像单元;手动操纵杆,其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传递状态和解除传递状态,所述传递状态为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与所述成像单元连结的状态,所述解除传递状态为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与所述成像单元分离的状态;防止误装拆机构,其防止在所述传递状态下拆装所述成像单元。所述防止误装拆机构具有锁止部件,所述锁止部件能够在限制移动位置与容许移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为限制所述成像单元离开所述规定位置的位置,所述容许移动位置为容许所述成像单元离开所述规定位置的位置。所述手动操纵杆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与所述锁止部件卡合,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容许移动位置与所述锁止部件卡合。在所述手动操纵杆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传递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件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与所述手动操纵杆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防止所述成像单元移动,在所述手动操纵杆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解除传递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件移动至所述容许移动位置并与所述手动操纵杆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容许所述成像单元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在处于打开上表面罩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驱动单元在传递旋转力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驱动单元在解除旋转力的传递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驱动单元在传递旋转力时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驱动单元在解除旋转力的传递时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旋转力传递机构的传递状态的侧视图,该旋转力传递机构为驱动单元的一个部件。
图8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旋转力传递机构的解除传递状态的侧视图,该旋转力传递机构为驱动单元的一个部件。
图9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凸轮部件与轴衬在传递旋转力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凸轮部件与轴衬在解除旋转力的传递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手动操纵杆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锁止部件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配线罩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按压部件的主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配线罩与手动操纵杆的立体图。
图17中(A)、(B)、(C)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手动操纵杆与锁止部件的主视图,其中,(A)表示锁止部件位于限制移动位置的状态,(B)表示在锁止部件位于限制移动位置的状态下提起手动操纵杆的状态,图17(C)表示将锁止部件移动至容许移动位置的状态。
图18中(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防止误装拆机构的按压部件的位置的后视图,其中,(A)表示处于无法按压(开关部件)状态的按压部件,(B)表示处于能够按压(开关部件)状态的按压部件。
图19为表示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成像单元进行更换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首先,利用图1及图2,来说明彩色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表示处于上表面罩被打开的状态的彩色打印机的立体图(未图示出上表面罩)。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中面向读者的一侧为彩色打印机的正面侧(前侧),左右朝向以从正面观看彩色打印机时的方向为基准。
彩色打印机1具有箱状打印机主体2,打印机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收装有纸张(打印载体)的供纸盒3,打印机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出纸盘4。
打印机主体2内部的中央部配置有中间转印单元5。中间转印单元5具有中间转印带6和清洁单元7,其中,中间转印带6架设在多个辊子之间,清洁单元7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左端部上。中间转印单元5的下方按照调色剂颜色(例如,品红、青色、黄色、黑色等4种颜色)分别设置有4个图像形成部8(成像单元)。各图像形成部8中设置有感光鼓9,该感光鼓9能够旋转,按照一次转印的顺序,在感光鼓9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充电器)10、显影器11、一次转印部12、清洁装置13以及除电器14。
感光鼓9的旋转轴及显影器11的旋转轴分别以在打印机主体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显影器11及感光鼓9从分别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即,从打印机主体2的上侧安装到打印机主体2的各图像形成部8上,且可拆卸。感光鼓9的旋转轴及显影器11的旋转轴在驱动单元17的驱动下旋转。驱动单元17配置在与4个图像形成部8对应的位置上。
中间转印单元5的上表面上收装有与各图像形成部8对应的调色剂盒15,调色剂盒15按照调色剂的颜色排列在左右方向上。各调色剂盒15的上方由上表面罩18来开闭。上表面罩18的右侧部分形成出纸盘4。上表面罩18以能够以右端部为中心开闭的方式支承在打印机主体2上。在打开上表面罩18的状态下(参见图2),能够拆下调色剂盒15以及中间转印单元5等。另外,在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之后,能够拆下感光鼓9以及显影器11。
上表面罩18的内侧表面的左后角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压部18a。另一方面,打印机主体2的左后角上形成有开口2a(参见图2),当上表面罩18关闭时,按压部18a穿过该开口2a。开口2a的下方配置有按压开关型的开关部件19。开关部件19在检测到上表面罩18关闭后,使彩色打印机1处于可以运转的状态。
各图像形成部8的下方配置有由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的曝光装置20。
打印机主体2内部的右侧设置有纸张的传送路径21,该传送路径21从供纸盒3朝向出纸盘4而纵向延伸。在传送路径21的上游端设置有供纸部22,在传送路径21的中游部,在中间转印带6的一端(图面上的右端)设置有二次转印部23,在传送路径21的下游部设置有定影装置24,在传送路径21的下游端设置有出纸口25。
然后,对具有这种结构的彩色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彩色打印机1接入电源后,初始化各种参数,并执行定影装置24的温度设定等的初始设定。并且,从与彩色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等输入图像数据,做出开始印刷的指示后,执行如下所示的图像形成动作。
首先,由带电器10使感光鼓9的表面带电,之后利用来自曝光装置20的激光(参见箭头P)在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然后,由显影器11利用调色剂盒15所供应的调色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12中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上。各图像形成部8依次重复以上的动作,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全彩调色剂图像。此外,由清洁装置13及除电器14除去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及电荷。
另一方面,配合上述图像形成动作与时机,将由送纸部22从供纸盒3取出的纸张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3,在二次转印部23中,中间转印带6上的全彩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传送至传送路径21的下游侧,然后进入定影装置24,在该定影装置24中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出纸口25排出至出纸盘4上。
然后,参照图3~图6说明驱动单元17。图3为表示传递旋转力时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解除传递旋转力时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传递旋转力时的驱动单元的内部的主视图,图6为表示解除传递旋转力时的驱动单元的内部的主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单元17具有在前后方向扁平且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30。壳体30由内板30a与外板30b构成,其中,内板30a呈横向长度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内板30a上形成有圆形的开口31、32,该开口31、32形成于分别与各图像形成部8的感光鼓9的旋转轴和显影器11的旋转轴对应的位置。
如图5及图6所示,壳体30的内部支承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可动杆35,该可动杆35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在可动杆35的与各图像形成部8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齿条机构36。壳体30的内部的左端配置有小齿轮33以及齿条部件38,其中,小齿轮33与在可动杆35的最左端形成的齿条机构36啮合,齿条部件38上形成有与小齿轮33啮合的齿条机构39。齿条部件38为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部件,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当齿条部件38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可动杆35通过小齿轮3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此外,壳体30的内部配置有以与电机等的驱动源(未图示)的旋转轴啮合的方式设置的齿轮系等。
中间齿轮37支承在壳体30内部的与各图像形成部8对应的位置,该中间齿轮37与可动杆35的齿条机构36啮合,且能够旋转。而且,在各图像形成部8的显影器11的旋转轴和感光鼓9的旋转轴上,在分别与内板30的各个开口31、32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将驱动源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9的旋转轴的旋转力传递机构(旋转力传递机构)40、以及将驱动源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显影器11的旋转轴的旋转力传递机构(未图示)。
然后,参照图7~图10对感光鼓9的旋转力传递机构40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旋转力传递状态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解除旋转力传递状态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处于传递旋转力状态的凸轮部件与轴衬的立体图,图10为表示处于解除旋转力传递状态的凸轮部件与轴衬的立体图。在图9及图10中,下方向表示打印机主体的前侧,上方向表示打印机主体的后侧。另外,图9及图10中仅示出了旋转力传递机构的凸轮部件与轴衬。
如图7所示,旋转力传递机构40具有:驱动齿轮41,其在驱动源的作用下旋转;接头部件42,其可与在感光鼓9的旋转轴上设置的接头部9a连接;盘簧43,其对接头部件42向感光鼓9的接头部9a的方向施力;凸轮部件44,其向驱动源的旋转轴的轴向按压接头部件42;以及轴衬45,其与凸轮部件44抵接。
驱动齿轮41具有圆盘状的齿轮部41a以及从齿轮部41a的中心向前方突出的轴部41b,并在中心轴上形成有通孔41c。
接头部件42为外嵌在驱动齿轮41的轴部41b上的圆筒状部件,具有圆筒部42a、以及从圆筒部42a的后端面向外突出的圆环状凸缘部42b。圆筒部42a的前端面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合部42c。卡合部42c与感光鼓9的接头部9a卡合。接头部件42与轴部41b嵌合,从而与驱动齿轮41一体旋转,同时沿轴部41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盘簧43夹装在驱动齿轮41的轴部41b与接头部件42的圆筒部42a的前端面之间,对接头部件42向驱动齿轮41的前方施力。
凸轮部件44为可松动地嵌合(间隙配合)在接头部件42的圆筒部42a上的圆筒状部件,其后端面与接头部件42的凸缘部42b的前表面相抵接。如图8及图9所示,凸轮部件44的内周面的对角上形成有凸轮44a。另外,凸轮部件44的大致三分之一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齿轮44b。该齿轮44b与中间齿轮37啮合。
轴衬45为与凸轮部件44嵌合的圆筒状部件。轴衬45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倾斜面45a,该倾斜面45a与凸轮部件44的各凸轮44a抵接,且从轴衬45的后端向前方逐渐变深。
旋转力传递机构40配置于内板30a与外板30b之间,位于形成在壳体30的内板30a上的开口31处。
壳体30的外板30b的内表面上竖立地设置有轴承部46,该轴承部46贯穿驱动齿轮41的通孔41c。驱动齿轮41的齿轮部41a通过减速器及齿轮系(未图示)与电机等的驱动源的旋转轴啮合,在驱动驱动源后,驱动齿轮41能够在轴承部46的周围旋转。接头部件42夹着盘簧43与齿轮部件41的轴部41b嵌合。
轴衬45与凸轮部件44嵌合,凸轮部件44的凸轮44a与轴衬45的倾斜面45a卡合。轴衬45以与凸轮部件44嵌合的状态间隙配合于接头部件42的圆筒部42b,并定位于壳体30的内板30a的开口31处。
利用盘簧43对接头部件42施力,从而使接头部件42的卡合部42c从内板30a的开口31向前方突出,凸缘部42b的前表面与凸轮部件44的后端面抵接。
然后,对由旋转力传递机构40进行的旋转力传递动作及解除传递动作进行说明。在如图6及图8所示的传递旋转力的状态下,凸轮部件44的凸轮44a与轴衬45的倾斜面45a的最深部位附近的位置抵接。也就是说,凸轮部件44位于轴衬45的外表面上的最前方。并且,利用盘簧43对接头部件42向前方施力,直至接头部件42的凸缘部42b的前表面与凸轮部件44的后端面抵接,并且接头部件42的卡合部42c移动到能够与设置于感光鼓9的旋转轴上的接头部9a卡合的位置。也就是说,接头部9a从壳体30的内板30a向前方突出(同时参见图2)。在感光鼓9的旋转轴的接头部9a与接头部件42卡合的状态下使驱动齿轮41旋转时,接头部件42与驱动齿轮41一体旋转,从而使与接头部件42卡合的感光鼓9的旋转轴旋转。
当解除传递旋转力时,提拉壳体30的齿条部件38(参见图4及图5),使可动杆35向左方移动,从而使中间齿轮37旋转。如图9所示,在中间齿轮37旋转(参见图10中的箭头A)时,与中间齿轮37啮合的凸轮部件44的内表面与轴衬45的外周面滑动接合,同时凸轮部件44旋转(参见图10的箭头B),凸轮部件44的凸轮44a向轴衬45的倾斜面45a的深度变浅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凸轮部件44向后方移动(参见图10中的箭头C),凸轮部件44的后端面向后方按压接头部件42的凸缘部42b。由此,接头部件42在轴向上后退。如图8所示,接头部件42一直后退至凸缘部42b与驱动齿轮41的齿轮部41a的前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接头部件42的卡合部42c完全离开感光鼓9的旋转轴的接头部9a,从而解除对驱动源的旋转力的传递。另外,接头部件42一直后退至与壳体30的内板30a的表面大致共面。
在该驱动单元17中,当旋转力传递机构40处于传递状态(传递旋转力状态)时,如图7等所示,接头部件42从壳体30的内板30a向前方突出。因而,在传递状态下,若错误地拆下感光鼓9,或者错误地安装已拆下的感光鼓9,则感光鼓9的接头部9a与接头部件42接触,从而会出现感光鼓9的接头部9a或旋转力传递机构40的接头部件42产生破损的情况。
因而,彩色打印机1安装有防止误装拆机构50,其用于防止在旋转力传递机构40处于传递状态时装拆感光鼓9。
然后,参照图11~图15对防止误装拆机构50进行说明。图11为防止误装拆机构的主视图,图12为手动操纵杆的主视图,图13为锁止部件的主视图,图14为配线罩的主视图,图15为按压部件的主视图。
防止误装拆机构50配置在打印机主体2的左后角,如图11所示,防止误装拆机构50具有:手动操纵杆51,其与驱动单元17的齿条部件38连接;锁止部件52,其与中间转印单元5及手动操纵杆51卡合;配线罩53,其覆盖与中间转印单元5以及驱动单元17连接的信号线以及电源线等的配线类部件;按压部件54,其用于按压开关部件19。
如图12所示,手动操纵杆51为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部件。手动操纵杆51的上端附近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与锁止部件52卡合的卡合面(第一卡合部)55,手动操纵杆51的中央附近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呈大致Z字状的加强筋(第二卡合部)56。手动操纵杆51的下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凸起部57。凸起部57嵌入到在旋转力传递机构40的齿条部件38的上端形成的开口,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手动操纵杆51与齿条部件38。手动操纵杆51的上端形成有头部58,该头部5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
如图13所示,锁止部件52为长方体状部件,其右下角上形成有切口部59。切口部59与中间转印单元5卡合。锁止部件52的上表面的中心附近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起部60。该卡合突起部60与手动操纵杆51的卡合面55或加强筋56卡合。
如图14所示,配线罩53具有正面形状为梯形的主体部53a、以及形成于主体部53a的左上角上且正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的上部53b,配线罩53为下表面与后表面均开口的部件。如图16所示,通过使配线罩53的后表面与打印机主体2的后侧板2b相向配置,从而在后侧板2b与配线罩53之间形成空间,以将配线类部件收装在该空间内。主体部53a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部61。上部53b的右侧面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爪部62。如图16所示,爪部62的正面呈右侧开口的“コ”字状,爪部62的后端面为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如图15所示,按压部件54为纵向较长的长方体状部件。按压部件54的右侧面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63。长孔63的下方形成有向右方突出的突出部64。突出部64的正面呈方形,前端面为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右侧面为垂直面。按压部件54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65。
如图16、图17(A)、图17(B)、图18(A)、图18(B)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防止误装拆机构50配置于后侧板2b上,位于打印机主体2的开口2a的下方。图16为表示配线罩与手动操纵杆的位置的立体图,图17(A)及图17(B)为表示手动操纵杆与锁止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18(A)及图18(B)为表示按压部件的位置的后视图。
手动操纵杆51与旋转力传递机构40的齿条部件38连接,如图16所示,头部58与长孔2c卡合,该长孔2c形成于后侧板2b上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手动操纵杆51以能够沿长孔2c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传递状态下,下压手动操纵杆51,直至手动操纵杆51的头部58到达长孔2c的最下部。
配线罩53安装在手动操纵杆51的头部58的右上方,其卡合部61与爪部62分别插入在后侧板2b上形成的横向开口部2d与纵向开口部2e,从而保护配线类部件。在安装了配线罩53的状态下,配线罩53的上部53b的左端部与长孔2c的右端部重叠,上部53b的下表面与手动操纵杆51的头部58的上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而相向。也就是说,在安装了配线罩53的状态下,手动操纵杆51无法向上方移动。
如图17(A)所示,锁止部件52组装在中间转印单元5与切口部59卡合的位置(限制移动位置),且在手动操纵杆51的头部58的下方,卡合突起部60的左侧面与手动操纵杆51的卡合面55隔开微小的间隙而相向。在该状态下,在锁止部件52欲向左方移动时,由于卡合突起部60的左侧面与手动操纵杆51的卡合面55抵接,因而锁止部件52的移动受到限制。即,不会解除锁止部件52与中间转印单元5之间的卡合。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提升手动操纵杆51后,锁止部件52能够向左方移动,直至移动到卡合突起部60与手动操纵杆51的加强筋56的右侧面抵接的位置(容许移动位置)(参见图17(B)中的箭头D),由此,从切口部59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如图17(C)中的箭头E所示,能够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即,能够拆下感光鼓9。
如图18(A)所示,按压部件54配置在打印机主体2的后侧板2b的后侧的面上,且位于开口2a与开关部件19之间。后侧板2b的后侧的面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2f,该突起部2f与按压部件54的长孔63卡合。按压部件54的下部与后侧板2b之间夹装有弹簧66,该弹簧66向右上方对按压部件54的下部施力。通过该弹簧66,使按压部件54在处于向斜左方倾斜的状态下上升,直至突起部2f卡止于长孔63的最下部,并且,按压部件54的上端面向开口2a的左侧方移动,凸部65向开关部件19的开关部19a的右侧方移动,从而使按压部件54变为无法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压部件54的突出部64面向后侧板2b的纵向开口2e。
如图18(B)所示,在安装配线罩53后,配线罩53的卡合部61插入后侧板2b的横开口2d,爪部62插入纵向开口2e。从而,爪部62的倾斜面与按压部件54的突出部64的倾斜面抵接,并向后方按压按压部件54的突出部64。而且,插入爪部62后,突出部64的右侧面与爪部62的左侧面抵接,按压部件54克服弹簧66的施力而从倾斜状态变为垂直状态。也就是说,按压部件54的上端面位于开口2a的下方,凸部65与开关部件19的开关部19a相向,按压部件54处于能够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此外,图18(B)中省略了弹簧66的图示。
若在按压部件54能够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下,关闭打印机主体2的上表面罩18,则按压部件54的上端面被上表面罩18的凸部18a按压,从而按压部件54沿长孔63向下方滑动,开关部件19的开关部19a被凸部65按压,因而开关部件19检测到上表面罩18关闭。
然后,参照图19及图16、图17(A)、图17(B)、图18(A)、图18(B)对感光鼓9的更换作业进行说明。图19为表示感光鼓更换作业的流程图。
首先,拆下配线罩53(S1)。从而,如图18(A)所示,利用弹簧66,使按压部件54变为无法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关闭上表面罩18,也无法通过按压部件54按压开关部件19。
另外,如图16所示,在拆下配线罩53后,由于变为能够向上方提拉手动操纵杆51的状态,所以在其后提起手动操纵杆51(S2)。由此,齿条部件38被提起,从而使旋转力传递机构40切换至解除传递状态。并且,如图17(B)所示,通过提起手动操纵杆51,使锁止部件52与手动操纵杆51的卡合面55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使锁止部件52变为能够移动的状态。因此,如图17(C)所示,使锁止部件52向左方移动,从而解除中间转印单元5与切口部59之间的卡合,使卡合突起部60与手动操纵杆51的加强筋56卡合。由此,能够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S3)。
然后,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更换感光鼓9(S4),并再次安装中间转印单元5。如图17(C)所示,在该状态下,由于锁止部件52的卡合突起部60也与手动操纵杆51的加强筋56的下表面卡合,所以手动操纵杆51处于无法下压的状态,即,无法使旋转力传递机构40切换至传递状态。
因而,如图17(B)所示,使锁止部件52向右方移动,从而使切口部59与中间转印单元5卡合。由此,使中间转印单元5无法被拆下(S5),同时锁止部件52的卡合突起部60与手动操纵杆51的加强筋56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可以下压手动操纵杆51。
因而,下压手动操纵杆51(S6)。由此,使旋转力传递机构40切换至传递状态。然后,安装配线罩53(S7)。从而,如图18(B)所示,使按压部件54处于能够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关闭上表面罩18时,开关部件19的开关部19a被按压部件54按压,从而检测到上表面罩18关闭,进而彩色打印机1变为可工作的状态。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彩色打印机1,如图17(A)所示,当旋转力传递机构40处于传递状态时,即,在手动操纵杆51被压下的状态下,无法解除中间转印单元5与锁止部件52之间的卡合。即,在传递状态下,无法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若不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则无法拆下感光鼓9,因此,能够防止在传递状态下拆下感光鼓9。
换言之,若不通过提起手动操纵杆51来将旋转力传递机构40切换至传递解除状态,则无法拆下感光鼓9。若要在解除旋转力传递前拆下感光鼓9,会导致旋转力传递机构40的接头部件42等产生破损,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不处于解除传递状态,就无法拆下中间转印单元5与感光鼓9,因而能够防止接头部件42等产生破损。
而且,如图19所示,因为采用若不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规定的作业就无法更换感光鼓9的结构,所以能够防止感光鼓9的误装拆。
另外,如图16及图18所示,通过安装配线罩53,仅在由手动操纵杆51将旋转力传递机构40切换至传递状态的状态时,使按压部件54变为能够按压开关部件19的状态,从而能够向旋转力传递机构40供应旋转力。也就是说,在旋转力传递机构40处于传递解除状态那样的非正规工作环境状态下,能够使旋转力传递机构40不工作。
而且,由于可将1个开关部件19同时用于检测上面罩18的开闭状态和防止彩色打印机1在解除传递状态下工作,因而无需分别设置专用开关,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使用锁止部件52来固定中间转印单元5或解除该固定,使用配线罩53及按压部件54来限制手动操纵杆51与开关部件19的工作,但是即使单独使用锁止部件52、配线罩53及按压部件54这三个部件中的一个,也可以发挥防止感光鼓9的误装拆的效果。而且,通过组合上述三个部件中的两个,除了能够获得切实的防止误装拆的效果外,还可以获得防止彩色打印机1在旋转力传递机构处于解除传递状态的非正规工作环境下工作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成像单元所包括的感光鼓9的情况,但是成像单元还包括显影器11等。在显影器11中,,在旋转力传递机构采用与感光鼓9的旋转力传递机构40相同的结构时,该旋转力传递机构也可兼做上述防止误装拆机构50使用。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打印机1的情况,但是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适用于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一体机等打印机1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成像单元,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规定位置;
旋转力传递机构,其将旋转力从驱动源传递到所述成像单元;
手动操纵杆,其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传递状态和解除传递状态,所述传递状态为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与所述成像单元连接的状态,所述解除传递状态为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与所述成像单元分离的状态;
防止误装拆机构,其防止在所述传递状态下装拆所述成像单元,
所述防止误装拆机构具有锁止部件,所述锁止部件能够在限制移动位置与容许移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为限制所述成像单元离开所述规定位置的位置,所述容许移动位置为容许所述成像单元离开所述规定位置的位置,
所述手动操纵杆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与所述锁止部件卡合,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容许移动位置与所述锁止部件卡合,
在所述手动操纵杆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传递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件在所述限制移动位置与所述手动操纵杆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防止所述成像单元移动,在所述手动操纵杆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解除传递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件移动至所述容许移动位置,并与所述手动操纵杆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容许所述成像单元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止部件与所述手动操纵杆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件使所述手动操纵杆无法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传递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止误装拆机构具有:
配线罩,其以可装拆的方式配置,用于保护与所述成像单元连接的配线类部件;
开关部件,通过按压所述开关部件,将旋转力从所述驱动源,经由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供应到所述成像单元;
按压部件,其通过位移而在能够按压所述开关部件的状态和不能够按压开关部件的状态之间变换,
通过安装所述配线罩,使所述按压部件变换为能够按压所述开关部件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罩通过其被安装,而使所述手动操纵杆无法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传递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部件构成为:检测开闭部件的开闭状态,所述开闭部件用于开闭安装有所述成像单元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
拆下所述配线罩,使所述按压部件变换为无法按压所述开关部件的状态,
由所述手动操纵杆将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切换至所述解除传递状态,并容许所述锁止部件从所述限制移动位置移动至所述容许移动位置,
通过使所述锁止部件移动至所述容许移动位置,能够拆下所述成像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动操纵杆构成为:
所述手动操纵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在提拉所述手动操纵杆使其向上方移动时,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从所述传递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除传递状态,
在下压所述手动操纵杆使其向下方移动时,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从所述解除传递状态切换至所述传递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力传递机构构成为:
利用接头部件同轴地连结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上的驱动轴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轴。
CN201510028673.2A 2014-01-24 2015-01-20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808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1115 2014-01-24
JP2014011115A JP6035258B2 (ja) 2014-01-24 2014-01-2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8467A CN104808467A (zh) 2015-07-29
CN104808467B true CN104808467B (zh) 2018-12-04

Family

ID=52354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8673.2A Active CN104808467B (zh) 2014-01-24 2015-01-2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29415B2 (zh)
EP (1) EP2899596B1 (zh)
JP (1) JP6035258B2 (zh)
CN (1) CN1048084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8338A (ja) 2008-11-28 2010-06-10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0793A (ja) * 2015-08-20 2017-0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9143B2 (ja) * 2017-06-27 2021-09-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組立体着脱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1050B2 (ja) * 2019-05-30 2023-05-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6025B2 (ja) 2020-08-03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給送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9578A (zh) * 2006-07-27 2008-03-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52A (zh) * 2010-01-29 2011-08-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闸门开闭机构及具备该闸门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1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调色剂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2777A (ja) * 1986-02-06 1987-08-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トナ−現像装置
JP3372932B2 (ja) * 1999-05-20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34111A (ja) * 1999-11-05 2001-05-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3527B2 (ja) * 2003-07-30 2009-07-0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操作構造およびこの構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190921B2 (en) * 2003-07-31 2007-03-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56507B2 (ja) * 2004-06-17 2010-10-0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レーザプリンタ
JP4543783B2 (ja) 2004-06-29 2010-09-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機能ユニットの支持構造
US7392004B2 (en) 2004-12-07 2008-06-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with fixing unit that changes intensity of press-contact force between rollers
JP2006162998A (ja) 2004-12-07 2006-06-2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389174B2 (ja) * 2005-12-27 2009-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6400B2 (ja) * 2006-01-1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46764B2 (ja) * 2009-11-17 2014-03-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9578A (zh) * 2006-07-27 2008-03-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52A (zh) * 2010-01-29 2011-08-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闸门开闭机构及具备该闸门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1A (zh) * 2012-01-31 2013-07-3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调色剂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9596A3 (en) 2015-12-23
EP2899596A2 (en) 2015-07-29
JP2015138224A (ja) 2015-07-30
US20150212474A1 (en) 2015-07-30
US9229415B2 (en) 2016-01-05
CN104808467A (zh) 2015-07-29
EP2899596B1 (en) 2016-10-12
JP6035258B2 (ja)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846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76861B (zh)
US97918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rive trains
KR102116208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US8150296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anually-operated unit
US91346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80075913A (ko)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0126702B1 (en) Drive coupler actuation via replaceable unit insertion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6350285A (ja) 駆動カップリング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0987C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单元
JP4933921B2 (ja) シート給紙装置及びこのシート給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964911B2 (en)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4838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62592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5146271A1 (ja) 回転力伝達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69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280275B2 (en) Combination gear, detachabl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se
US8897671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5210476A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329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2408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07182A (zh) 程序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7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39976B1 (ko) 커플링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90324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